《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24-09-29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共11篇)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1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须录

单位:平顶山市汝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董晓晖、崔杰、李红军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属初中,位于城区西部,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

234课题、主攻方向、思路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和资料。

课题立项后,我们确定了 “总体设计,分题研究,研究求深,突出重点”的实验研究总体思路,建立了学习研讨、督查指导、通报交流、合作攻关、考评奖励等相关机制以及课题申报立项、实施过程、评估验收、成果推广、课题组工作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建立和实行了学校课题研究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充分调查、研讨的基础上,制定了我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实验研究活动安排进程表,对课题组及学科课题小组课题研究做出了整体规划,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和实施步骤,规范和加强了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和调控。使研究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序地进行。

2、培训课题组成员,优化队伍素质,提高研究水平。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关键。我们坚持把课题组成员培训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等方面。课题组坚持每周一次开展专题培训研讨,同时,特别注意抓好校本培训,规范和加强学校业务学习活动,在培训形式上,我们把学习、讲座、讨论、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等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培训注重了针对性和参与性,使课题研究人员较快时间内掌握了相关科研方法和理论知识,尽快入轨上道,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加快了课题研究的进程。

3、围绕中心,多措并举,着力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大力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组织课题组成员、一线教师开展经常性、大规模新课程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做课和听课活动。集中开展此类活动4次,参与教师达90多人次。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交流,拓宽了对课堂教学的探究领域和思路,为研究工作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宝贵的经验。二是扎实开展校本教研。要求课题组

培养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的统一;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情感体验的统一;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过程方法研究的统一;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的统一;传统的媒体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统一;研究型问题的设计与学生民主参与的统一;学科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及实践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统一。

2、重组的教学内容,从“抄教参、背教参”、“演教案剧”的老路转向发扬个性、全面联想,独立创新,构建时代信息浓厚、信息渠道畅通,内容宽阔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系。

3、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师生角色的转化。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即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情引趣、以情励学、以趣激学。”以情为纽带,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设疑置难,使学生自学生疑、尝试排疑、启发释疑、练习生疑、创造设疑。变教为“导”、变学为“悟”;民主参与,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表述、质疑;鼓励成功,主张人人都可以获得成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主张成功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局限为少数方面。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他们享受到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因材施教,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差异教育,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进步,中等生有提高,优等生有发展。

(二)、形成发展性的,有效提高课堂效益的课堂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而且是一种持续的过程。旨在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首先,对学生的评价,已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的手段,而是把它作为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促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重要方法。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由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转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由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转为加入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多元评价方法。其次,对教师的评价,按照具有全新理念且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做出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特别是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另外,强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思和感悟。主要包括:对别人的教学评价。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环境诸方面,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抓住一个或几个中心问题进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评价。反思和感悟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以一定教学理论为支撑,以教学实践为载体,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改造制作和加工筛选,最后升华为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特色。教师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师的科研和理论学习意识也强化了,教法研讨得到加强。广大教师钻研业务,相互探讨,积极教改,撰写论文的热情高涨,一大批教学骨干、科研人才脱颖而出。课题组人员、广大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研究撰写论文30余篇,多篇获市级奖。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十、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课堂教学改革的制约性问题。课题研究组发现,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是积极的,探索是扎实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持谨慎态度,还普遍存在教改与教学脱节现象,教学中是老一套,教改中是新办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相对滞后,以分数论英雄,以成绩论高低思想还普遍存在,削弱了改革的张力。这是主要因素。二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不到位,部分教师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对新课改精神拒而不纳,持怀疑态度。三是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期望与评价对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压力,束缚了教师手脚,教师只能采取适应潮流而不能逆水独行。这些因素影响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推广。

2、课堂教学策略的操作性问题。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很注意课题与教学的联系,总结教学模式也比较注意模式的操作性,应该说这些模式从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冬季体育课程,改革

前言

在我国北方地区, 受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 学生对冬季室外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不大。由于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学生对冬季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失去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学生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这些与新课程理念下全面发展学生身体和追求学生个性发展是相违背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改善冬季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以适应新时期该院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是体育工作者目前努力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沈阳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 对其冬季体育课 (室外项目) 现状及冬季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借鉴兄弟院校课改经验, 为冬季体育课程设置提出可借鉴的思路, 并依照相关理论和实践构建出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设置的具体实施方案, 旨在贯彻新课程理念, 改革冬季体育课程内容, 开发冬季体育课程资源, 解决目前高校冬季体育课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一、二年级参加室外体育课男女生共1000人, 体育课教师8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 收集和整理了与冬季体育课程建设和冬季体育课程改革有关的论文、期刊和研究报告等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遵循社会调查方法的问卷设计基本原则和标准化要求, 设计了体育教师和学生两种问卷, 分别向体育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21份和1000份, 有效问卷21份和981份, 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8.1%。

1.2.3 访问调查法

组织该院体育教学部8位室外体育课教师进行座谈, 全面了解该院冬季体育课程情况。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1.1和EXCEL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

该院室外体育项目教师在冬季体育课授课过程中发现:由于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学生对冬季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失去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生达不到运动量等问题, 冬季体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通过此次调查对同学们在冬季教学期的体育需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为该院冬季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2.1 沈阳工程学院冬季体育课授课形式和内容

目前, 该院室外体育课程授课主要采取理论和素质相结合的形式, 根据项目特点及场地设施实际情况, 在保证学生运动量的前提下, 任课教师灵活安排素质练习内容、形式和强度。调查结果显示, 有78.6%的同学认为目前冬季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授课形式合理。

2.2 沈阳工程学院学生冬季体育课兴趣影响因素

统计结果显示:体育运动场馆设施不足时影响该院学生冬季体育课兴趣的首要因素。学生进行室外体育课活动时, 受到冰雪天气影响, 课程无法正常进行。近年来, 虽然该院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比以往有所改善, 但是该院室内场馆数量与目前在校生的人数还不成比例, 致使现有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冬季大学生体育教学需要, 尤其在冬季, 网球、足球、轮滑等室外由于没有室内场馆, 因此受到雨雪天气的影响较大, 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该院学生参与冬季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另外, 男女学生在选择因素方面差别较大, 女生受气候影响较大, 女生特有的身体生理特殊时期怕冷影响了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3 沈阳工程学院冬季体育课考评体系

目前该院冬季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具有相对改革的滞后性, 任课教师为了使学生成绩过关, 就只把考核成绩作为冬季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 因此, 构建冬季体育教学评价的新体系, 是以学生需求为目标,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还显示, 约有74.3%同学认为目前的冬季体育课考评体系比较合理, 其余的同学认为冬季体育课授课时间较短, 考评制度与夏季体育课考评制度相比应该有所区别, 应增加素质考核的比例。

2.4 沈阳工程学院冬季体育课教学效果

对于目前该院冬季体育课, 高达84.5%的同学认为最不满意的地方是“场地和设施”, 缺乏风雨操场和室内运动场地、理论课教室紧张等场地和设施的条件限制成为了影响冬季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5 制约该院冰雪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 有65.4%的学生愿意接受冰雪课程, 其余学生分别选择非冰雪课程中的游泳、篮球和健美操。愿意接受冰雪体育项目课程的学生认为滑冰、滑雪等冰雪项目时尚、具有刺激性强、竞争激烈等特性, 这些冰雪项目能使大学生在运动中感到愉悦, 能够满足其体验成功、体现自身价值的欲望。

在回收的体育教师有效问卷中, 73.2%的老师认为开设冰雪课程可以缓解冬季室内、室外教学场地的紧张状况, 多数体育老师对开设冰雪体育课持肯定态度。

3. 对沈阳工程学院高校冬季体育课程改革的探讨

冬季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素质, 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和健康, 更要以“健康第一”为原则,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 除了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 还要保证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相关知识, 要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也要重视对学生吃苦耐劳、经受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和学习新技术自信心的培养。

3.1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健康第一”原则

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 人体肌肉比较僵硬, 关节灵活性降低, 加上着装较笨重, 如果运动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 学生在运动时产生运动损伤的几率较大。因此, 在冬季教学期, 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准备活动时间要稍微长一些, 强度要由小及大, 使机体缓慢地进入兴奋状态, 切勿过强过急, 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课堂组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结束部分, 要带领学生做好放松活动, 使身体和各内脏器官得到放松和恢复, 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强度和时间的安排, 防止运动量过大给学生身体带来损伤。

3.2 冬季体育课教学内容应多元化

在冬季教学期, 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 丰富冬季体育课教学内容,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资源, 并且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革, 增加适合在冬季开展的趣味项目, 如:雪地足球, 打雪仗等等, 寓教于乐, 提高学生的兴趣, 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冬季体育课程也要注重耐力和力量素质的练习, 增加跳绳、立定跳远、蛙跳等练习内容, 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3.3 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 加大冬季体育课程资金投入

校领导应该提高对冬季体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学校场馆改建和新建的力度, 改善教学环境, 增加资金投入购买体育器材, 尤其是适合冬季体育课程使用的教具。其次, 应增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应多参加各类培训, 更新教育理念, 丰富教学内容, 鼓励体育教师开设冬季选修课, 使得冬季体育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以满足学生冬季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 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冬季体育活动里来, 激发学生的课程运动兴趣, 保证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不受到影响, 使学生的冬季运动量得到保障。

3.4 集中冬季室外体育课授课时间, 开设滑雪、滑冰课程

沈阳工程学院应该开设北方地区特色的地方性冬季体育教学课程, 如:冰雪项目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滑雪等, 这些课程也符合大学生喜爱时尚运动的趋势, 时尚、新颖的冰雪课程能够满足大学生追求时尚和猎奇的心理, 符合体育教育的需要, 与教育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有条件的学校冬季浇灌冰场, 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与主管教学部门协商安排, 采用集中授课, 考核以健康达标为由学校和学生双方面承担。

3.5 灵活冬季体育课教学形式, 丰富冬季体育课教学手段

对于冬季体育课教学, 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进行分组教学, 对学习能力和兴趣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做到区别对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愿参与学习。在课程间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理论课教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设备播放经典的比赛录像、介绍比赛规则、讲解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知识。

参考文献

[1]甄子会.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冬季公共体育课程现状研究[J].冰雪运动, 2008年第4期.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能否顺利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队伍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应对体育课程改革挑战之对策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一、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健康教育思想有待深化

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健康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不够深入,部分体育教师也未完全突破原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仍然把体质增强或运动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环境民主化程度不高

虽然国家近几年一直倡导民主和宽松的教学方式,但从实际收效却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因为部分体育教师仍然没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重视。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变相体罚的严重问题。

(三)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一大特点是单兵作战,按照事先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程序化教学,并且据此设立相应的教学资源。从现实来看,这一模式不仅有悖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四)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学生的运动成绩作为体育课程评价的核心,甚至为唯一的标准。对于学生的实际成长与发展潜能缺乏相应的具体指标。此外,针对个别体育“困难生”,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损其信心与个人尊严。

二、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进一步突出健康教育思想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建设工程的推进,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应当结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进一步突出健康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不能从单纯的体质增强目标出发,仅仅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还要深入结合学生自身发展实际,完善以健康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并相应的修正相关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以提升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创造民主与宽松的教学环境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按照这一思想,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当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创造力。对此,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尝试放宽教学内容与框架,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杜绝一切以“体育训练”为名的变相体罚现象。同时,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

(三)综合开发体育教学资源

体育作为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与操作性的科学,必须依靠强大的课程资源作为依托。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资源短缺与不平衡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体发展实际,有计划、分步骤地扩宽体育教学内容的外延。同时,学校的管理层也应当对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在必要时,也可以加强与外校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教学框架,在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索。

(四)建立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与之相配套且切实可行的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具体来说,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提倡综合化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将学生成果评价的重心放在其个体的实际成长与发展潜能上,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运动成绩,还要着眼于学生的这个运动与发展的过程,特别要给予体育困难生一定的人文关怀,使其树立信心和尊严。此外,要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处理好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三、结论与展望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健康教育思想,创造民主与宽松的教学环境,综合开发体育教学资源与建立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现代体育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难以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变策略。对此,教育工作者在未来要进一步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发展实际,探索出一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吴杜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4

结题报告

一、前言

教学的主要过程在课堂,课堂上用什么模式去学习、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发展。我课题组在河南省农村骨干教师期间承担这一课题。二年来围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这一中心,进行了备课、上课策略的研究,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有效教学的观点,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二年的研究,进行了教学现状的调研,经过学习培训,开展研究课研讨活动,以点带面,总结研究成果,摸索创新教育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背景

冲破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冲破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的,冲破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弊病,冲破书本、讲授、作业的物理学习老套路。把素质教育的任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灵活地学习洋思教学经验,在观察、探究、运用、创新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出一套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求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加大投入,农村落后的教育严重落后的局面必然被打破,那么,课堂教学必将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为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现有条件下农村课程改革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今天,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殿堂增砖添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克服“普洛克洛斯威斯之床”(又名“魔鬼之床”)现象。“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据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著名教育家的理论阐述。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爱》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49页)。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也认为“(教育)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罗素:《教育的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14页)。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许多教育家的著作为我们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学价值论,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进行了二年的研究,取得了有益成效。

三、研究内容和要突破的难题

(一)、基本内容

1、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推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2、为农村中学班额过大,教学组织困难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3、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以解决农村学校模具、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4、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更高效的教学目的。

(二)、突破的难题

1、原有的教学模式在大多数师生中已经根深蒂固,怎样做到彻底改革?

2、怎样发挥农村学校的优势,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简单实用的物理实验器材。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工作方案

1、逐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利用学生小组的互动、合作和交流,为找到解决农村班额过大,课堂教学组织困难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3、利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

五、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2006年8月始——2007年元5月

任务:对以上所做的工作作初步的实践,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总结;

第二阶段:2007年5月——2008年5月 任务:对前面的问题进一步改革探索,总结形成较完善的物理课堂改革教学理论,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6月至2008年8月 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主要过程

(一)、探究性学习研究过程,1、探究式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学习,促使教师必须跟上科学的发展来研究物理教学,跟上课程的改革来研究教学方法,跟上创新的要求来大量充电。

2、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老师的权威地位,平等交流,充分倾听学生意见。

3、适当开放课堂,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索、实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猜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及时、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同他们一起探讨出产生困难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还可以节省时间以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

5、汇报劳动成果,在学生充分探究学习的前提下交流合作总结出物理概念获原理、定理、定律。让学生自己总结汇报,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6、老师归纳总结,学生总结出来的结论可能会有不足之处,老师要及时的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准确无误的结论。

(二)、农村中学班额过大,首先充分利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定预习提纲。其次,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次,课后,适当布置作业进行巩固练习,并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自制模具、实验器材 充分发挥农村学生生活实践优势和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实验器材和模具,建立家庭实验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弥补农村中学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七、课题成果

课题实验研究开展以来,参与实验的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普遍提高,其物理学科成绩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培优补差工作效果明显。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培养。同时锻炼了老师,提高了课题组每位成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本课题组成员共写了多篇论文、优质课教案,其中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优秀论文成果奖,多人次被评为市级以上优质课。

八、存在的问题

1、由于农村中学教育的现状,现代化的教学硬件不足,给课堂教学带来较大的影响。

2、学习紧张与自制实验器材在时间上有冲突。

3、探究性学习用时过长,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以上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附本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

1、刘汉银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市优质课一等奖

2、孙永进 《探究——欧姆定律》 市优质课一等奖

3、孙永进 《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讨》 国家优秀论文三等奖

4、孙永进 《适当开放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5、刘汉银 《如何激发“后进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6、周宝英 《浅谈物理教学中其它学科知识的应用》 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7、赵莉 《初探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整合作用》 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8、刘汉银 实验前、中、后学生成绩对比及分析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5

峪耳崖高中物理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1、从2004年到2011年河北省承德市高中文科生、理科生分班上看,这些年变化不少,由文科生、理科生基本上是半对半,到现状的文科生明显占优,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普通高中更为明显,甚至有的学校文科生占75%,调查其中主要原因,惧怕物理的多,这样严重的问题让人堪忧啊!

2、普通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很多:第一,从入学的学生素质看,底子薄,能力差,在思想上都是“懒虫”,入学的成绩大都是300分左右,有的甚至200分以下,从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第二,从教室队伍的建设看,主要表现在教师出外学习的机会少,甚至没有,都是自己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点点的探讨,见识面太窄。第三,从学校教学的硬件、软件上看也存在些问题,学校的配套实验不全,很多实验不能做。第四,学校的环境和家长的素质和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美丽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第五,普通高中的学生,辍学严重,他们的思想、能力、知识都没有成熟,就步入社会,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第六,在信息化问题上也存在差异,学生不能从网络上面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第七,高中物理难,学生的兴趣不浓厚,体会不到高中物理其他方面的美。

二、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为我国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发扬优点,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活”的教学模式,变“接受学习”为“自主学习”,学生由“知识的容器”变为“自主探究”,由“单兵作战的自我奋斗”变为“合作互助的团队攻势”。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再从物理学的本质出发,看看为什么研究本课题,第一,物理是一门科学,是高中生的必修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多,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实验,以及物理学丰富的思想方法和严谨的数学表达。第二,物理是一类文化。物理学家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就构成了物理文化,它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本方法就是实践,因而在客观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了“善”;此外,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诸方面反映了“美”。正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物理不仅是文化,而且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第三,物理是一种智慧。物理学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一系列独特而又卓有成效的思想和方法,这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并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 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得主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背景。这就是说他们从物理学中吸取了智慧,转而在其他非物理学领域获得了成功;反之却没有一例是由非物理专业人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这就是物理智慧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精锐的说: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从以上无疑可以体会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本课题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特别是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省内外的论述很多,现简单列举说明一下:安徽肥西农兴中学徐昌存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有效教学策略,从创设情境、构建、探索、合作等方面分析的;湖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郑淳和郭定和的《高中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讨》主要研究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甘肃省平凉市平凉七中罗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策略转变探讨》重要研究了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如何适应、对应新课程改革,介绍了教学方法;郑州市郭勤学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与策略》重点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以人为本,打破传统物理教学理念,如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金子明的《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从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教学评价的制度上做了大量分析;李上才的《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主要研究了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有效性问题,应该说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 都很好,但是任何教学模式也好,教学策略也好,实验探讨也好,都有它的优点与不足,必须寻找自己的、适合本校的、能培养学生独立的策略。本课题将在学生的兴趣培养、老师对“差生观”的看法、实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自制教具等方面做下重点突破。将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收获。

四、研究的方法手段

1、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兴趣的提高、思想成熟的规律为指导,依据《教育学教程》、《心理学》的理论,调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自主发展现状,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学习相关理论,找出高中生在自主学习、兴趣方面提高自主学习、兴趣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分析原因,研究同类资料,探究学生自主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对策,撰写论文。研究实施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研究出高中生在自主学习物理、提高兴趣的途径。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首先是搜集和查阅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研究方法的文献资料,二是在拟定方案,实施研究时,查阅同类研究资料,及时借鉴和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拟定和论证方案提供资料。

第二,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的,本课题 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课题教学实践本身,一边教学,一边研究,把探索研究成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既保证学生学习,又促进我们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将会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策略等等,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多次循环研究,发现问题,形成可操作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第三,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组先对个别班级和班级中部分学生分析研究,从特殊中找出一般,找出有代表性的原因及对策,然后在扩大范围,在本校选择实验班。

第四,访谈调查法、问卷法,在现状调查与分析时,分析2004年到2011年的高考成绩,把2010年入学的学生和2011年入学的学生作为实验班,通过谈话、访问、开调查会、问卷、测试等方法,收集学生学习中各个角度资料,调查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情况,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提高学生兴趣的影响情况和方案实施后的效果。

五。、结果和讨论

1、《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转变后进生》,研究论文,2011年3月-6月。

2、《在高中物理实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研究论文,2011年6月-9月。

六、附录和附注

1、吴洪成主编、田宝军副主编,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王金霞主编,有效课题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3、雷洪主编,高中物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李玲主编,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年

5、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题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6

一、指导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做好课题结题工作。通过结题,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全面地总结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经验和智慧,为培养科研型教师,建设科研型学校积蓄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1、全面地系统地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撰写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课题结题报告。

2、规范地整理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清晰地展现课题研究的轨迹。

3、编辑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成果集。

4、实验教师深入地反思实验过程,描述自己的研究历程,提炼自己的经验,精彩地完成现场答辩。

5、拍摄课题研究专题片,深度挖掘课题研究的思想观点、目标意义、思路作法、经验成果。

6、制作教育科研展牌,用图片和文字展示课题研究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成果。

三、具体要求

1、课题结题报告(体现核心价值)

①责任人:王继红

②完成时间:2011年9月30日前

③要求:课题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反映了课题研究的水平与价值。因此,结题报告要精心撰写,反复提炼。要突出“新”(新观点和新作法)、“实”(过程实、成果实)、“活”(鲜活的材料,鲜活的案例,鲜活的典型)。各实验教师要提供详实的案例,共同打造“精品”报告。

2、课题研究资料(体现研究过程)

①责任人:王浩林 李桂华

②参与整理教师:钱玉珍、张惠芬、朱莉、张艳

③完成时间:2011年10月31日前

④要求:

a、课题申报材料、实施方案,立项通知书整理成册(总)

b:按学期整理资料(分)

a、每学期有课题研究阶段计划,子课题研究计划、个人研究计划。

b、每学期有专题研讨材料(研讨记录、专题文字材料)

c、每学期有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包括个案)

d、每学期有阶段小结,教师研究小结。

3、结题研究成果集(体现教师研究成果)

1、责任人:谢绪友 洪开金

2、完成时间:2011年10月31日前

3、要求:a、共编三册

a、课题研究优秀论文集

b、课题研究优秀教学设计

c、课题研究优秀案例(个案)

c、入编要求

①选编成果必须获得县级一等奖以上或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

②必须与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

4、实验教师心得感悟(体现教师的成长)

①责任人:龚红霞 王德良

②完成时间:2011年9月30日前

③要求:a、每个实验教师提炼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要能用科学的语言回答专家、同行的质疑,用精炼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感悟。

b、要从学习、困惑、收获、感悟多角度来讲体会。

c、用个人汇报和集体汇报两种形式准备。集体汇报在个人汇报材料上进行整理,形成集体汇报材料,并作好汇报演练。

5、专题片(体现研究的神韵)

①责任人:张晓毛 王浩林

②撰稿拍摄制作:周进良、胡承祥、朱红兵、胡志武

刘 芳

③完成时间:2011年10月15日前

④要求:a、脚本专业而大气

b、选材精准

c、解说有感染力

6、展牌(体现研究的效益)

①责任人:谢绪友 余新兵

②完成时间:2011年9月30日前

③要求:a、精选图片

b、精心设计

c、形成系列

d、制作美观

7、结题会议准备工作:

责任人:张建英 鲁端生 王顺家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7

新课程标准在各地区的推广与施行, 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 尤为重视素质教育。然而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广泛存在, 一张嘴、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就是历史课堂上的全部教具。这种教学很难实现师生互动, 更难以再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景和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承担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应积极大胆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工作水平。

二、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一) 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和归宿

不同的教学目标, 要辅助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就明确提出三维课程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师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历史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内涵, 从而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有所区别, 所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譬如, 要使学生不对历史结论盲从, 就要采取鼓励质疑的教学策略。

(二) 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关键点

制定和运用教学策略, 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状态, 即学生现有的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心理水平等要素, 这样才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 制定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 从而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学工作的起点, 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关键。

(三) 教师自身水平是制定教学策略的主观因素

制定和运用教学策略的主体是教师, 在制定教学策略时, 教师通常都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条件, 包括理论素养、知识水平、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等。一个教师在运用时可以获得良好效果的教学策略, 另一个教师运用起来不一定适宜, 这是因为制定和运用教学策略时, 必然要考虑自身因素。所以, 在制定教学策略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师, 只要照本宣科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但在新课程理念下, 新课程的设置是开放的、综合的。历史教师不仅要通晓历史专业知识, 还要兼容并包, 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观中, 教师通常是权威, 学生要乖乖地听老师的话。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 一种对话和合作。教师既是新课程理念的参与者, 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好朋友, 在参观访问、历史讨论等教学过程中才能融入学生。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大胆探索, 自我创新, 主动获取新知识。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角色定位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也相继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动去学习知识, 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理念注重创造全新的学习模式, 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 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培养学生主观的学习态度, 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参与式学习,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当需要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 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自主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基本观点, 注意将宏微观相结合, 并且把是否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作为评价的标准。当涉及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时, 教师可搭建平台,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使学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去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感受成长发展带来的转变。

五、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对课堂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视, 明确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和学生一起分析历史问题的探究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要充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这些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的。因此, 教师应该多了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学理论, 使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 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工作, 是目前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式。

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方法, 已经成为高中历史课堂上的重要手段。历史教师可以制作集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 来模拟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 从而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和研究历史, 并最终牢记历史。这就是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活泼, 从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由此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结语

历史学科新课程的改革, 实际上是一场教育史上的革命。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该坚持与时俱进, 抓住时代机遇, 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 努力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工作, 能动自主地实施和推进历史学科新课程的变革, 同历史学科新课程理念共同进步, 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青年学子, 共同迎接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多年来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但始终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和卓有成效的结论。作者基于自身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认识, 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律冬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2010 (37) .

[2]钟显添.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4) .

[3]杨为林.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现代阅读, 2010 (10) .

[4]王东杰.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青春岁月, 2010 (2) .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 改革 创新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将结合政治学科特点和教学实例,从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结尾的方法等三方面初步探讨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一、灵活采用多种导入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导入能很快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因此,导入方式的设计应求新、求思、求活。但是,政治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灵活采用其中一、两种方法。

1、引经据典导入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感性直观、具有典型性的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名人名言等导入教学,可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刻问题通俗化,特别容易吸引学生,引发学生思考。

2、小组辩论法。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怎样使学生能辨明真伪,准确记忆,甚至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其实对这类问题,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辩论,许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辩论前,首先要求学生共同讨论,拟出小组所持观点的依据。在辩论过程中必须是在对方陈述结束后,再提出新的反驳意见或补充发言。当然在小组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辩论指导。

3、知识竞赛法。根据学生通常具有好胜心的特点,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知识竞赛,或抢答或必答,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

二、政治教学改革中的契机

1、高中政治教材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中学政治课程理论研究薄弱,课程实践中不能较好地处理课程、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以及课程内部各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突出的问题是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80年代初以来,虽经几次尝试,但变革幅度还不够大,效果也不尽理想,不能更好地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完善课程结构是课程理论的要求,也是中学政治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更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更能体现向素质、能力培养转轨,更具有可操作性。

2、高考改革。高考可以说是中学学科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棒,综观近两年的综合卷(小综合),我们可以发现试卷既较好地体现了“减负”精神,又在综合、能力、创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使用知识的基础性,试题的高立意、高思维、前瞻性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素质性”,可以肯定地说以后高考的综合卷(大综合)这一特色将更加鲜明。

三、课堂教学

1、培养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现实中,学生对于政治课的看法其实也是相当落伍的,他们认为政治课比较枯燥,考试也只要背背就行了,所以对于政治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其实,我们把政治课上得生动有趣可能要比其他学科更容易些,因为政治课涉及面相当广泛,不管是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它的知识含量和时代特征都相当突出,学生本身也需要这些知识,但是如果没有兴趣,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兴趣。

2、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3+X模式下的政治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已形成共识。我认为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教师对他们热情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会喜爱他所教的这门课,乐意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3、注重理论联系现实。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即要求动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去了解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去分析国内外的社会热点,从而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利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再死记知识也适应不了现代高考要求,广大学生必须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为适应高考要求,需采用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4、夯实基础知识。无论是高考的需要,还是今后学生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要求教师注重培养以传授识记、理解、应用、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核心的学习能力,然而,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要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作铺垫,因此,夯实基础知识仍是关系学生发展的一个大前提,作为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地讲透、讲全基础知识及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热情,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最显著特征。它集中体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学生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变革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政治教师应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有利于解决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9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省推行以来,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积极的实践,如何进一步使新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本文试从理念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理念篇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指导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我们都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理念支撑的实践是盲动的实践。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高中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足或者说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教育信念是导致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高中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准确理解和把握哪些理念昵?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具体体现这一理念? 我认为首要把握如下几个理念。

一、要从宏观上正确认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定位问题。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培养的对象将要现实的面对人生的选择,面对社会。如何引领高中生由青少年阶段进入成人阶段,顺利通过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普通高中教育应该关注的基本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方案》超越了传统的普通高中教育“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应该说,这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而当前基层教育中一方面高唱着素质教育和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赞歌,另一方面上演着愈演愈烈的全国性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教师、学生节假日得不到休息已是司空见惯,各学校为追求本科升学率,强制性的生成艺术生,全省参加艺术类考生达16万,追求本科升学率是其重要的推动力,教育如此畸形般的发展让人担忧。高考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尺,这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而且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的重大障碍,也从根本上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高中教育性质和定位的重新审视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1

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的重要理念。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它不仅影响着教育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填装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带领学生走进知识”,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授人以渔。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

2、学生是富有个性和差异性的。“学生”是个整体的抽象的概念,它却是由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各有个性、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善于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学生之间差异的表现反映在不同方面,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因材施教,各展其长,这也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3、学生是发展的人。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尚未定型的时期,可塑性很强,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当辩证的看待每个学生,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关心爱护,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通过正面教育、矫正,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

4、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是文化中的人、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不是“书本世界”的人,因此教育要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追求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教育,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充满生命的活力,才具有生活意义,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生活的主人。学生是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特定文化背景来影响学生,相反学校应成为具有文化魅力的场所,教育活动要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去理解文化遗产的精髓、去批评、发展人类的文化遗产。

2当前,学生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时刻考虑学生的时代特征及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新要求,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精神。基于此,我们不难理解为河我们的虬忆苦思甜”教育收效甚微,那就是我们没有把学生放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来施教,因此当我们抱着多年的传统观念来审视和教育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学生,便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和难以理解了。

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传统教育给教师的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程背景下,应当树立怎样的教师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德育观和教师角色要随之发生变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 创造性的劳动。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教学实践篇

对新课程的理念认同和接受并不能代表转化为教师的一种素质,如果新的教学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师们自己的教学决策,没有转化为常规的教学行为,高中新课程就会在实施中处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出现“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却是涛声依旧”。所以再好的理念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也只能导致新课程改革的失败。从理念到教学实践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要致力于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把新课程的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真正做到“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同时要把新理

3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决策与教学行为,这包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确定教学具体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预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主动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由教师来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成为课堂知识的垄断者,忽视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教师只满足于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扼杀,学生的思维被遏制。恹恹欲睡,强打精神便成为这些课堂的写照。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善于将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将以“定论”形式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这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和学习欲望。当然问题的设计与展开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而进行,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核心问题、突出问题、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注意的是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排除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式。

二、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会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失。在实践中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便是典型),学生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便窒息了人的思维能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其弊端便是难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从而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远来看也就无法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难以构建起学习型社会,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创设。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为何难以落户中国,是否也与长期以来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联系呢?高中新课程的方案明确提出“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要求,在高中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三种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

有些学者指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作准备。这三种价值取向互相并行而

4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此观点明确说明了三种学习方式应在高中教学中结合使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搭配,灵活的根据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加以选择,当然包括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样的,除了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特别是注重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引导,自我监控能力的引导、探究性学习的引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日趋深化,其成败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投身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为民族的振兴作一份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2、《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10

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正如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品。其次,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 科学的。所谓开放,是指课程的开发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参与;课程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趋向完善;课程的设计要为孩子个性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谓民主,就是课程决策、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所谓科学,是指课程是孩子的课程,课程必须回归孩子世界、适应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感。

教师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参与孩子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的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孩子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孩子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孩子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孩子,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孩子充分思考,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说。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引言

高中地理作为高中课程标准及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各教育机构及教师最为关注的课题,新的教学要求及时代的发展,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的重大革新,实现高中地理的素质教学,满足学生的教育价值要求,是高中有效教学的核心内容。地理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地理环境和人文科学的学科,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其有着巨大的联系。而高中地理不同于小学自然或初中地理,它的知识面更加广泛,研究层次更深,很多问题还需要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知识做辅助。我国目前的高中地理属于文科高考的重要考试科目,应试教育使得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缺乏生动性和应用性,而更多的是死记硬背,这些对于高中地理教学都是极为不利的。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对有效教学的了解,主要从结合实际,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改进教学,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等几方面展开分析,从大量的实践中也能够发现,有效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学习。

1高中地理教学的概念与内涵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主要指的是有效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内容,应用较为有效的教学措施.运用最有效的方式最高效完成相应的地理教学内容。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效率衡量的标准,希望能够应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指导教学,这样就能够提升教学效率:面对传统地理教学形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一味进行讲述知识希望能够向学生传授更多地理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不重视学生吸收知识能力,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教授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有效教学的形式逐渐引起教师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明确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发挥学习主动性,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2新课程理念下开展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是“重教”,整体教学效果并不好,而且,学生经常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也完全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对学生进行指引性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习开展合理的目标管理及过程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为主要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传统的“要我学”思想转变成“我要学”的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3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的探索

3.1加入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

在于改革我国目前的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发展,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教师在安排高中地理教学上就应该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某中学老师正准备上高三一堂地理课的时候,正好学生正在谈论汶川地震,教师立即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与学生一起探讨地震的相关知识,查阅地震的最新报道,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并告诉学生当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逃生和自救。

3.2将激励机制纳入教学体系,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的本质在于对学生潜力的激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激励机制,发挥教师主导作为,激发学生的潜力。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潜力。3.3有效的教学活动

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学条件的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演示和教学讨论,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思考,通过观察和发现提出自己的学习观点,与同学们进行积极的互动。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出具有开放性的、研究性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自主的安排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深化教学效果。

3.4有效的教学评价

鼓励性的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通过恰当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体验,而不是通过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唯一標准。将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自我总结和自我修正,从而实现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5合理利用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时,教师可以列举两种差异十分明显的农业用地,如中国的东北平原与中国东南部丘陵地带等,教师也可以收集部分视频资料,利用课堂上的多媒体设备,向同学展示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农业生产过程。

3.6优化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传统卷面式的成绩考核学生的机制,已然不符合时代评价人才的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这种评价机制的片面不合理性日益暴露。在当代多元、多样、多险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学生多元智能的评价日渐突出。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建立多种评价标准,对学生智力、语言、品德、情感以及动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结束语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涵盖面广泛、知识面丰富,能够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动手实践的学科,对于人才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所以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实施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相关对策就有了一定可能性。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教师应该从学生发展实际出发,提出有效的教学措施,设计出能够凸显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注重多元化教学形式的发展,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有效提升相应教学质量前提下,解决教学环节中遇到各种问题,在有效提升相应的教学效率情况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环节中,仍旧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曾莠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6:181-182.

上一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两创战略下一篇:区审计局2009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