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论文

2024-06-25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论文(共10篇)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论文 篇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 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 故记者对于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 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是获取新闻事实, 以及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联系的桥梁纽带。

准备充分。准备充分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战斗”, 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在思想上的交锋, 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由于条件所限, 往往非常短暂, 而为了这短暂的战斗, 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 甚至更长。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谈到对邓小平的采访时说:“那次采访很深入、很详细, 用了两天时间, 很有意思, 我想提的问题全都提了。”这次被记者认为很成功的采访与她之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这位记者在访问邓小平以前, 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从她的新闻稿中可以看到她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四人帮”、中苏、中越、中柬关系都有一定了解。

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 不对被采访对象进行了解, 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 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 然后匆忙上阵, 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 就是所提问题有限, 找不到话题, 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抄材料敷衍了事, 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提问具体。新闻作品的生动来源于细节。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 有了具体的东西, 才能深入认识事物。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 不能漫无边际, 也不能大而不当。

针对性。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 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 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了解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选择角度。作为记者, 在新闻采访报道中, 无论是时政新闻、经济新闻、还是社会新闻, 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 发现具有普遍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掌握这样的原则, 才能在同采访对象的交流中, 提出合适的问题。比如, 报道一项重大政策或措施, 要善于选择平民视角, 通过具体的事实提出问题, 反映这些政策措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学会尊重。如果记者在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 有时甚至成了“审问”, 是对采访对象人格的不尊重, 也无法获得好的新闻。无论是高官还是囚犯, 人格都是平等的, 需要记者的尊重。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 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媒体的看法。

尊重被采访对象, 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 以免引起对方不快。二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 提问得体, 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 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 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 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 有个性一点的被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因此, 记者更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在征求对方意见后, 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 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 认真记录, 不要随意打断, 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工具, 或是手机响后, 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地接听, 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营造气氛。记者采访时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 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 能够消除陌生, 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 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营造和谐的气氛,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 比如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毛泽东时, 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照片。她说这照片就好比桥, 把她与毛主席联系起来。在采访王震时, 她找的媒介是自己与王震同年合唱歌曲《南泥湾》, 这使得采访气氛活跃起来, 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态度真诚。记者要想从被采访对象内心深处挖掘素材, 必须先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和认同。记者要使被采访对象明之以事, 晓之以理, 更要动之以情。记者要使自己和采访对象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融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力量, 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记者要以自己真诚的言行赢得对方的信任, 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深处, 从而挖掘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东西。

要想让被采访对象真切感受记者的真诚可信, 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记者就必须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 并且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感受他们的内心, 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寻求情感的接近。相反如果缺乏情感和亲和力, 被采访对象可能就不会买账了。

总之, 从传播角度说, 新闻传播内容只有受众接受并认可, 百姓关注并欢迎, 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 就必须在采访中尽量多地获取有价值的素材。记者在采访时, 就是要能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 使采访成功, 为下一步新闻写作搜集充分的素材, 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作者单位:鸡西电视台)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论文 篇2

教案设计

教 师: 姜兰花

工作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内容:新闻采访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方法(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实现有效性、艺术性的采访提问 教学目的:1.理解、并能运用各种提问技巧,提高新闻采访的效力和效率;

2.培养新闻敏感性,善于观察、发现采访现场的变化性;

3.在采访过程中能抓住采访重点,提高制造谈话气氛的能力;

4.人际沟通与提问技巧得到提升。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程】关于“我”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姜兰花,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与艺术系。

【问题】1.对于我的介绍,你是否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进行多种情境的假设,比如是求职面试中、社交沙龙场合、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会等等,并进行情景模拟练习。)

2.你会怎样跟一个不太相识的人开始你们的聊天?

3.你善于打开他人的话匣子吗?你通常是怎样做的?

4.在交谈中,你通常能有效的主导谈话氛围吗? 【新课讲授】

新闻采访界的“铿锵玫瑰”的魅力

——奥里亚娜〃法拉奇

世界第一女记者、国家政治采访之母 法拉奇 向世界投不信任票 《纽约时报》评论 《面对面》王志如是说 法拉奇自己如是说

(在本讲中我们将以法拉奇的传奇故事来领略新闻采访的艺术魅力)

【情景创设】大胆假设: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在G20峰会上分别向中美领导人提一个问题,你将怎样把握这次机会?(让学生明确记者的职责,具有提问的意识)回顾98年两会中朱镕基总理钦点吴小莉的提问。【导入】采访提问之问题意识(目的明确)

采访提问之环境意识(主客观、宏微观环境)

采访提问之角色意识(提问者倾听者观察者)【重点、难点】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艺术(案例)

(一)、对话型采访“善”提问

1.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问明确,使被采访者一听就明白自己应该回答什么)案例:记者“员工跳槽”之问 法拉奇访霍梅尼、阿拉法特 2.漫谈引导,融洽气氛(营造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便于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案例:“你回答的真棒!请再说得具体点儿好吗?” “能否谈谈你在嗜酒的15年中总共喝掉了多少酒精呢?”

法拉奇与邓小平的第一次会面

3.抓住线索,寻根究底(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案例:法拉奇访基辛格(主谈越南问题)

(二)、诱导型采访“巧”提问 1.侧面入手,迂回提问 案例:法拉奇访阿拉法特 2.巧设机关,借代反问

案例:芭芭拉沃尔特斯访伊朗国王

法拉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 3.充当对手,展开讨论

案例:法拉奇访基辛格(基辛格的中国策略)

(三)、论辩型采访“严”提问 1.单刀直入,先发制人

案例:法拉奇访利比亚统治者卡扎菲(对“革命”的理

解)

2.旁敲侧击,声东击西

案例:外滩画报访法国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萨科奇 3.明知故问,后发制人

案例:法拉奇之问卡扎菲“一句话整个世界就能爆炸” 【总结】一个创造性、艺术性的采访应是:

充分的准备,开放的态度,倾听的愿望,对话题的热情,以及一些交际技巧的结合。【课后练习及作业】

1. 发掘不一样的你、遇见另一个自己(人物采访)生活中的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沮丧? 什么样的事情、境况会令你感到生气、悲伤、高兴或害怕?

什么让你大笑或大哭?

你还记得童年时发生的大事吗?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你——你的成功、失败、观念、信仰、个性、特点?

你最好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能否列个单子出来?

你所拥有的物质财产都有哪些?这些财产对你的意义是

什么?如果你家着火了,你会尽力挽救什么? 你经常阅读什么?

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你“最景仰的十大人物”是谁?为什么?

你经常去哪里,以及怎样度过你的闲暇时间? 在事业上以及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观念、哲学思想对你最重要?你愿意为何而战?为何而死?为什么?你采取了(或将采取)什么行动来维护你的信仰? 在生活中你感到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2. 实例练习:进行采访提问设计 何人:一个失踪三年的七岁小男孩儿 何事:被发现 地点:台中县秀峰乡 何时:星期一晚上 为何:还不知道

如何:一个在网络上看到寻找失踪儿童广告的中年妇女,觉得其中一位很想附近的一个小孩

其他:警方逮捕了和小男孩住在一起的王姓男子,该男子正在打另一场监护权的官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提问设计)

【拓展训练】(可经常运用的采访练习)姓名、地址、年龄、籍贯、职业 列出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和爱好

说出去过的非常有趣的一个地方 说说对未来的打算

列出一两个自己认为可以发表的“幻想”

列出一项自己喜爱的儿时活动

说出自己经历过的最害怕或最烦恼的一件事

列出自己最擅长的一两个话题(如对老式汽车的专业知

识、鬼故事、用虫饵钓鱼、或者文学作品等)说出一项有趣的关于自己的事实,对此很少有人知道 说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最棒的一件事 【推荐阅读】

《采访,城市里唯一的赌轮》(the interviewer, or the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3

【关键词】采访 提问 技巧

作为一名记者,每天进行最多的活动是什么?采访!一个好的新闻节目内容从哪里来?还是采访!采访,一个新闻工作者每天都要面临的最基础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新闻稿件的好坏,是否好看,都是从采访中得来。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作为电视新闻的采集者,采访除了要有普通记者的基本功外,还要兼顾掌握画面,语音环境,与被采访对象的互动等多种因素。只有各方面的采访要素协调好了,采访才能算成功,其中,镜头前的提问至关重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采访中从容不迫,提问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那怎样才能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提问的方式要有差别。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融洽双方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耐烦、死板生硬,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要取得采访的最佳效果,记者必须循序渐进。提问的技巧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正面提;二是侧面问;三是反面激。提问采访的基本形式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开放式提问,这种形式提问范围比较广泛,被采访者说此曰彼不受拘泥,可以泛泛而谈。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又称定向式提问或限定式提问。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单一、一针见血。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新闻采访中提问是一门艺术,关于采访中记者的发问技巧笔者总结了几点:首先要把握主题。记者的每次采访都具有一定目的性。在采访之前都要拟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般来说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始终遵循采访目的的预定范围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凡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都应巧妙及时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其次要巧用启发。记者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形成线索与素材丰收的效果,发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需巧启发、少追问,咄咄逼人连续发问,急于求成,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是事与愿违。为了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完整的新闻素材,提问时的启发、方法得当,有时可以在一个被采访对象那里同时获得多条新闻。可见,巧用启发是提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三要和蔼求教。人们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因此,有少数的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采访中常常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其实不然,持这种态度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常会造成被动局面。记者在采访时就座也很重要,首先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所以,在采访发问时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四要积极引导。新闻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被采访者有顾虑、有隐私和记忆不清的时候,记者万万不可产生急躁情绪,而要耐心说服,边等待边引导,以巧妙的引导来打开被采访者思想顾虑的闸门,唤起清晰的记忆,使对方把问题和内容和盘托出。五要形式灵活。新闻采访的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一句话百样说”。问话时要随时揣摩对方当时的思想、情绪、感情、顾虑、习惯与爱好,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发问。不要死追硬逼,让对方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盲目追问对方不知情或不在场的问题,使对方为难而产生反感。

其次,采访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光有准备工作是不够的,不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去,你就永远无法掌握第一手的真实资料。而新闻事件往往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记者要全面真实地掌握事实的真相,调动多种手法展开全面调查。观察采访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采访形式。观察采访包括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两种。这二者的观察采访都必须具有探索精神。社会环境的观察要求有三点:一是观察它的特征,二是观察它的细节,三是要抓住它实质性的东西。尤其重要的是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必须注意它的特点,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

提问,对于每一个记者来说,是一门必须掌握好的技能,它代表了记者本身的素养和业务能力。把提问的环节做好了,距离优秀记者的要求也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人及信息传播的媒介, 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 在很长时间内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而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 还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因此掌握大量、新颖、独家的消息成为了新闻媒体在竞争中保持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记者进行采访活动收集新闻信息, 是十分重要的步骤, 在该过程中需要记者能够精心设计问题、运用语言技术巧妙提出问题, 并能够随机应变, 具有很强的机会把握能力, 才能在采访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效果, 收集到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信息, 提高采访活动的效果及工作效率。

1 采访提问的原则

在进行采访工作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使采访工作有序、高效上的进行, 一般需要采访提问需要遵充分准备原则、提问富有逻辑性、采访态度端正等, 具体情况有如下几点:1) 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采访对象及中心话题的不同, 应在采访对采访对象及任务做系统全面的分析, 合理的设计出提问的内容、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及相应的应多方式等, 准备充分才能实际过程中充满信心及头脑清晰;2) 提问时逻辑清晰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提问时, 问题应是有顺序的层层递进, 或者从较为肤浅表象的问题逐步深入, 慢慢推进, 最后到达想了解的事件的本质。如果记者提问时, 自身的语言组织不到位, 逻辑混乱, 会导致采访对象对问题理解障碍或理解错误, 导致信息收集的不全面、扭曲或者不真实。现代许多新闻工作者不注意该问题, 出现了大量的新闻谣言等负面情况, 影响恶劣, 严重影响了先问媒体的形象[1];3) 注意语言得体适当的语言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 因此, 记者在提问时应与其轻柔, 自然, 面带微笑, 使采访对象放轻松, 配合采访工作, 对信息的收集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 尊重采访对象许多记者为了收集到独家新闻素材而对采访对象进行穷追不舍及刨根问底式的追问, 且语言刁钻、尖锐、刻薄, 对于采访对象是极其不尊重的表现, 极易引起采访对象强烈的反感, 不利于和谐的交流及各类信息的收集, 对工作效果有很大影响。

2 提问各种方式

采访的对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独特的性格、当时的场合、个人立场、等造成个体差异较大, 可以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 如直截了当、旁敲侧击、步步为营等, 以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 具体情况有几下几点。

2.1 直截了当

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使较为粗犷的提问方式, 其适用范围有限, 如采访对象是采访者相了解、熟悉或者曾经有过多次的交流的人, 如果在采访提问时还需要放烟雾弹, 寒暄客套, 就会显得较为有距离感, 使采访气氛变得尴尬, 反而影响采访效果。对于这类采访对象应采用较为放松的方式进行, 类似与朋友之间聊天, 在这样的分为下, 可以较为顺畅的进行参访提问, 没有拘束, 也毫无紧张感, 极有可能收集到意想不到的新闻素材。另外还有一类人也较为适合使用该提问方式, 即社会阅历较为丰富、交际能力很强的人群, 如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高层, 这类人群的思维活跃, 基本上可以猜到记者想要提的问题, 如果拐弯抹角, 会显得十分滑稽, 而直接提出问题反而能够以快的速度得到想得到的信息及有价值的新闻素材[2]。

2.2 主动出击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从实质上讲, 即是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采用特殊形式的深层交流、沟通以及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对对方的各种情况有初步的, 如知识结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及心理愿望等, 该过程是否顺利、愉快, 取决于双方的配合程度。会有部分人, 不愿意接受采访, 采取抗拒、排斥、有所保留、不透漏重点信息的态度, 这样会使采访工作受到较大阻碍, 因此, 需要采用主动出击的措施, 才能到达采访的效果。先根据采访对象的气质、态度、立场等情况, 选择较为委婉轻松的语气进行交谈, 使之从心里上慢慢接触防备, 然后在主动提出问题, 并注意说话方式及问题的角度, 一般来说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3]。

2.3 步步为营

有部分采访对象较为事故圆滑, 说话的技巧性较强, 记者在提出问题后, 该对象会采用一种模棱两可或者暧昧不清的态度及立场应对, 让采访记者很难把握其思想, 或者其本身及是不想做过多本质的说明, 选择该类打太极的方式与记者周旋;或者某些人不习惯被采访, 较为紧张, 语言组织能力下降, 思维混乱, 或者对记者的提问理解不清楚, 在面对该类人群时记者应先从最表象的部分开始提问, 然后逐步深入, 将达的范围逐渐缩小, 最后说到本质问题, 步步为营的进行引导、激发, 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4]。

3 结论

记者的采访效果直接关系到新闻素材的数量及质量, 该技巧也是体现记者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该能力也需要长时间练习。上述知识简单的将实践中的经验分析总结成了大致的理论方向, 在实际采访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技巧十分丰富, 采访对象不一样, 需要设计的问题及采用的提问方式也有所区别, 需要记者将提问技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细心分析情况, 总结经验, 提采访时的提问技巧, 将自身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层次, 并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新闻采访活动作为媒体的主要活动之一, 记者的提问时收集消息最为直接、有效的的渠道。记者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获取大量有效的信息。要达到上述提问效果需要记者能够准确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 使用适当的提问方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才能做到收集到大量的有效信息。本文简单阐述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各项技巧, 包括采访提问的原则, 如充分准备原则、提问富有逻辑性、端正采访态度等;具体方法, 以及相关项目注意事项, 如不偏题、抓重点、循序渐进等, 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记者,新闻采访,提问,艺术,分析

参考文献

[1]曹莉.提问是记者的天职——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8 (4) :117-121.

[2]谢辉.求精求活求新——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2010 (6) :30-40.

[3]张瑾, 薛伟江.新闻采访中的问话技巧探析[J].现代视听, 2010 (S2) :98.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论文 篇5

关键词主位选择顺应电视新闻采访提问 策略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通过现场新闻采访,探索和捕捉新闻焦点,来表达这个时代。是电视荧屏上电视新闻采访迅猛地、广泛地渗透于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的动因所在。提问,无疑是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方式。电视新闻记者提问时的语言组织与使用,尤其是提问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现状

新闻采访学、传播学主要涉及:罗以澄(2000)在《新闻采访学新论》中对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环节如新闻事实的识别、采访选题、采访程序、采访策划、访问方法、新闻观察,由方法的把握到新闻采访的特点进行分析。曾玲(2001,11:38~39)则对新闻采访的策划意识从“新、深、人”三方面下功夫。彭荣幸(2005,8:38)对电视新闻采访的价值取向即受众价值、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以及记者在选择采访角度时应如何掌握价值取向进行了阐述。周杰、傅静琴(2006。7:48~49)对采访的方式和艺术性进行了研究,认为采访主要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提问来完成的,提出了采访的原则。潘攀(2004,11:50)从传播学角度对新闻采访中非语言信号的应用进行分析。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研究者主要是从新闻采访学、传播学角度来研究电视新闻采访。

三、电视新闻采访提问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主位理论

主位和述位系统(即主位结构或主述位结构)是功能语法(Functional G rammar)中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1994:37)指出主位总是在述位前面出现,这是由主位的起点功能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主位通常传递交际双方已经熟悉,或有所闻的内容,即已知信息。述位则通常传达受话者未知的内容,即新信息。

根据主述位划分的理论,每个句子都可以有自己的主位和述位。当某个句子单独存在时,它的主位和述位是一定的。不再变化的。因为没有上下文。它的主位和述位是孤立的,因此没有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当我们接触语篇时,大多数语篇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这时候。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就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朱永生把这种联系和变化定义为推进(Progression)。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

2、主位选择理论的不足

但是,这个理论并不能够深入地解释为何某个语篇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生成的。也就是说只是局限于语篇形式层次上,能够清楚地描述语篇生成的过程,但不能够解释意义的生成过程。言语意义并不是简单地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成分上来理解的。而是从言语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谈话者扮演的不同角色。从说话者的意图和交际的目的等方面来解读的。

然而我们对Verschueren(1999)的顺应论研究后发现,它能够充分地解释主位的选择。我们选择顺应论来分析,一方面,语用学存在于语言使用的每一个层面:另一方面,国内已经有研究证明,从语用学角度对主位结构进行分析的可能。

3、顺应理论

Verschueren(1999)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行为进行综观。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也就是研究语言的选择过程(linguistic choice-making process)。根据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这种观点,Verschueren(1999)提出了顺应理论,为理解和诠释语言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顺应理论在四个方面对交际过程进行了描述:(1)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lty):(2)语言结构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3)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adaptation process)。

语境关系顺应指的是语言的选择应该与语境顺应。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主要包括一些对语篇理解起重要作用的语言手段。它主要包括语篇衔接和语序。Verschueren认为交际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它包括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话语的发出者和话语的理解者是语言使用的焦点。没他们的参与。就不存在顺应选择,因为物理、社会和心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活动来激活,从而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心理世界涉及交际双方的性格、情感、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过程:社会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物理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Verschueren,1999:75~114)

语言结构顺应指的是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语言的顺应也主要体现在以下选择上:(1)语言、语码、语体的选择:说话人要根据自己和听话人的语言能力和爱好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交际。不同社会的语言使用和顺应还会受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和语言态度的制约。语言的语码转换、社会变体、功能变体以及不同语体的存在。也都影响到语言的选择。(2)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包括语音结构(语音、语调、重音、停顿)、词素、词汇、句式的选择。(3)话语和语段的选择:指的是言语行为和语篇类型的选择。(4)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在句子层面上构建话语,往往靠语法规则来进行。到超句和语段层面上,意义连贯和关联作为话语构建的主要原则。

动态顺应指的是顺应过程具有动态性。Verschueren(1999:147)认为语用研究的核心就是以动态的观点去研究实际语言运用中语境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过程。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主要涉及的是认知问题,顺应过程中涉及的认知问题主要包括感知、表征、计划和记忆。

4、主位选择顺应性理论的构建

基于以上功能语篇形式层次上的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以及认知语用角度的顺应性理论的论述可以得出:

主位结构作为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话语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位的选择受制于说话者的社会心理框架;而对一语篇或话语中主位结构的分析

又能够反映说话者特定的社会心理框架。Verschueren(1999)的顺应论就是从社会心理角度,从微观上具体地对言语交际过程进行阐述。顺应理论的语境观考虑到了认知因素,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参与。那么我们就可以从顺应性来探讨主位和主位推进的选择。把顺应论作从语用角度上对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选择进行的补充,在解释和促成交际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主位选顺应性理论在电视新闻采访提问策略中应用的可行性

如果对于电视新闻采访的主位和主位推进的研究,只是单纯从语篇形式层次上来分析,那只能了解语篇生成的方式和过程,只是语言现象的研究。但对于采访提问的主位到底是如何选择的,这在语篇形式层次上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而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与人类生活的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关。因此,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社会各方面的制约下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即语言结构与语境成分相互顺应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话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

这个分析对于语言的主体结构是主位和主位推进这两个层次上进行的。这个结构是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而产生的。然后来考察意义的动态生成。在这个图中,意识程度贯穿始终。既然本文要研究的目标是来探索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这个探讨的语言对象基本限制于电视新闻记者的提问,但也会涉及被采访者的回答。

所以,该图想说明的就是,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是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提问的话语的主位选择和主位推进与语境因素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顺应性是保证交际成功的关键。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交际者对某些表征进行有意识选择顺应的过程,仔细探讨了语境的具体成分以及与之相顺应的语言要素。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语言就要顺应语境成分,才能保证新闻访问的顺利进行,提高新闻访问的实际效果。本文尝试性地为电视新闻采访提问语言使用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合理的描述理论框架。

五、结语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论文 篇6

关键词:提问,艺术,电视,新闻,技巧

采访艺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质量, 因此积极探索高超的采访技巧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记者在实际开展采访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着重把握好哪几个关键点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 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电视新闻惯用的提问方式

1. 开门见山式

采用开门见山式的采访方式一般是针对两种对象, 一种跟记者比较熟悉的人, 记者深谙被采访人的个性和特点, 在这种情况之下, 过分的客套和寒暄反而显得见外;一种是文化素质较高, 社会经验相对丰富的学者、领导干部等, 这些人很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 所以也没必要绕弯子。运用开门见山式的采访方式有很鲜明的两面性, 一方面它降低了记者提问的难度, 只要做到切题、到位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这种提问方式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 必须要时刻注意挖掘和引导。

2. 正面激问式

所谓正面激问式, 简而言之就是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 引导采访对象从“要我谈”转向“我要谈”, 进而顺利打开采访通道, 采用这种提问方式一般是针对心存顾虑不愿多谈或是自恃社会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而言的。

3. 启发引导式

很多被采访者在平时谈吐自如, 滔滔不绝, 但是一面对摄像镜头, 就很容易紧张局促, 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 面对这样的被采访者, 记者千万不要着急, 更不能误判认为被采访者是故意不配合, 在这种情况之下, 记者可以摆出一个内紧外松的姿态, 同时恰当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促使被采访者张口畅谈, 比如发挥“磨功”与采访对象闲聊, 使之放松心情, 放下戒备, 进而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加强对采访对象的启发和引导。

二、采访提问中应该把握的技巧

1. 采访要把握好逻辑, 抓住主线

电视新闻的采访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且由于受时间和环境限制, 致使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不可能像拍摄纪录片和写人物通讯那样共同生活、工作很长时间, 鉴于这种情况, 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关键问题, 始终围绕主线着手展开, 一旦被采访者偏离主线, 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策略把他拉回来, 并且在提出问题的时候, 要始终秉持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由小到大的原则, 这样有助于问题的逐步深入, 否则一开始就把口子开得很大, 很容易使采访对象出现卡壳现象, 进而给采访造成困难。

2. 对被采访对象始终秉持尊重的态度

记者的态度和言谈举止不仅会影响采访的效果, 同时也会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 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的过程中, 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秉持不卑不亢、尊重、礼貌的态度对待对方, 首先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地位, 做到提问得体有礼貌, 使被采访者乐于回答, 切忌提问唐突、鲁莽或是不合时宜, 更不要错误地以为采用强势的方式或是咄咄逼人的态度就可以使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 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不但可能会导致采访对象拒绝回答问题, 还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情绪, 正确的做法是充分考虑采访对象的感受和情绪, 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 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敏感和隐私的问题, 更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 在征求对方意见的基础之上, 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这样可有效避免双方的尴尬和难堪。

3. 看清提问对象, 问题提问恰当适宜

所谓看清提问对象, 简而言之就是要注意观察采访对象的个性, 根据其性格特点采取适合他们的提问方式, 比如有的人性格开朗外向, 对什么话题都能畅所欲言, 面对这类采访对象, 记者可以少一点顾忌, 问题提问面尽量涉及得广一点, 但必须注意问得明白, 不要把问题提得不着边际, 否则很容易出现“跑题”现象, 对那些内向、敏感而又不善言辞的人, 记者要注意加以启发引导, 不要在采访伊始就提出一些棘手、繁琐的问题, 这样更容易使采访陷入一种尴尬、停滞不前的状态, 也使采访对象更不愿意进行开口接受采访, 鉴于这种情况, 记者可以尝试提一些采访对象喜欢的话题, 并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 启发引导他把心里话说出来, 总之, 记者在开展采访活动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策略。再者, 记者要注意问题提问的适宜性, 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身份, 使问题提得更加得体适宜, 试想一下, 如果记者跑到农村去问一个文化水平极低的农民对价格体制改革的看法, 不但会把采访对象置于尴尬难堪的境地, 同时记者也得不到满意的回答。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 记者在开展采访活动的过程中, 要真正做到提问高超、巧用技巧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和总结, 因此, 记者和相关新闻人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采访活动中注意总结和学习, 相信经过长期的努力, 一定可以有效提高自身提问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长军.浅论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与提问技巧[J].黑河学刊, 2009 (04)

[2]梁文译.重视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J].新闻窗, 2011 (03)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篇7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艺术

在提问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 不仅要保证获取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 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 只有掌握了较高的提问技巧, 记者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保证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为新闻稿件的质量提供保证。

一、采访提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采访中的提问是记者与采访对象思想的交锋, 由于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的不同, 记者必须根据报道内容和采访对象的不同, 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二) 提问要有逻辑性

记者对采访对象提问的时候, 必须注意遵循逻辑性提问过程要懂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根据采访的目的和事件的具体情况制定采访的主题, 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合理安排采访中问题的顺序, 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还原事实真相, 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清楚的了解。采访中还要避免提问时毫无章法, 随意提问, 这样不仅难以保证对采访信息的充分采集, 也会给采访对象造成很大的思维混乱, 使之不知如何回答。

(三) 树立正确的提问态度

采访是采访者从采访对象处取得信息的过程, 不仅需要采访者的努力, 还需要采访对象的配合, 因此采访者要十分注意提问中的态度。首先, 采访者要注意语气的和谐, 尽量做到亲切自然, 给采访对象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采访环境, 有利于采访信息的获取。其次, 要做到采访中不卑不亢, 坚持自己的采访原则, 充分尊重采访对象, 使采访演绎成一个和谐的交流过程。

二、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式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根据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 强调针对性。具体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直接提问法

直接提问法就是记者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不需要必要的程序和铺垫, 这种提问方式主要适用于熟悉的人群和高端人群。对于熟悉的人群而言, 由于双方比较了解, 客套和寒暄的过程可以省略;面对高端人群, 对方的知识层面、社会阅历和理解能力较强, 可以直接进入提问环节。运用这种提问方式的时候, 必须进行全面的前期准备, 做到深入发掘, 例如记者在采访某系统领导时, 领导只对一些制度的条文进行了说明, 并没有交代制度的意义和可行性, 对此记者可直接提问“这项制度到底有什么意义, 有多大的可行性呢?”即可得到领导对相关问题的解答。

(二) 迂回提问法

迂回的提问方式与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不同, 更加讲究提问的角度和策略, 在提问方法上, 可以根据主题从侧面开始谈起, 通过迂回引导, 使一些不想谈、不善谈的采访对象能够表明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些采访对象很不适应采访环境, 记者要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采访对象的特点、背景和爱好等有全面了解, 从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角度展开, 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话, 在不经意间获取需要的新闻信息。如2008年, 中央党校一位教授到枣庄滕州市西岗镇了解基层党建, 顺便看了这个镇刚刚摸索出来的土地流转工作。记者想就土地流转问题进行采访, 但是前期经过镇领导与教授的沟通得知, 教授不愿意谈土地流转问题, 原因在于这项工作起步不久, 虽然已经看到了效果, 但仅仅是试点, 还没有广泛推开。于是, 记者和教授先从基层党建开始聊起, 然后聊到农村基层的稳定, 接着聊到农业发展与农民生产, 最后自然过渡到了土地流转问题。不但没有遭到教授的拒绝, 而且引发了教授的谈兴, 记者也得到了权威的录音。

(三) 讨论法

在采访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一些十分低调、不善表达的采访对象, 面对这类采访对象的时候, 采用讨论法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讨论法就是利用常见的讨论、聊天的采访形式, 让采访对象感觉这就是一次普通的聊天或者谈话, 避免了紧张情绪和拘谨的产生。例如, 某栏目在采访一位农民企业家的时候, 这位企业家十分低调, 很不适应常规的采访形式, 记者就与这位企业家聊天, 从创业的艰难开始聊起, 逐步过渡到企业的发展和管理, 这些讨论内容都是这位企业家十分有感触的方面, 因此他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 记者不知不觉就获得了想要的采访资料。

(四) 反问激将法

有时候, 一些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 回避采访者的问题, 或者应付了事, 不回答有价值的东西, 反问激将法可以刺激采访对象的情绪, 促使其面对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 记者采访某位明星的时候, 对方对记者的问题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 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 后来记者说:“外界关于你有很多说法, 还有一些传闻, 难道这些是真的么?”这位明星情绪受到刺激, 为了急于为自己辩护, 开始对记者的问题发表看法, 最终记者较为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

结语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 对采访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需要在采访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正确的提问方式, 这要求记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在提问技巧和提问方式上不断改进, 为新闻信息的成功采集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瑞.21世纪新闻学院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J].新闻记者, 2002 (06) .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论文 篇8

每位记者在采访时都可能遇到千差万别的采访对象,有的热情开朗,有的内向羞怯,有的排斥拒绝,怎样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掌握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打开不同对象的心扉,要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性格、不同情绪,采用最合适的提问方式,每一次的提问都可以实现又一次的创新和超越。

作为一名电视记者,那边摄像机一架,这边拿着话筒对准采访对象时,脑子忽然变得很紧张,所问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的放矢,都必须极具启发性且一步到位,尤其一旦遇到不擅言谈的采访对象时,如何能诱导出你想要的回答,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由此,电视新闻的采访,提问绝对是一门学问。提问有多种技巧,首先要讲策略,有思路,才能掏出对方心里的东西,我觉得有几种提问方式比较有效。

1.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提问,是最基本的提问方式,它要求提问者不隐晦,正大光明,不拐弯抹角,它所运用的声音、节奏、语态是一致的,用不着遮掩。当我们遇到的采访对象属于那种比较健谈性情开朗的人,不妨选择正问法,就是开门见山,不用预热。我采访过十几位老人,他们每天都到通辽森林公园义务捡垃圾,维护公园环境,而且,分文不取,品格非常高尚。采访时经过简单的聊天,消除了老人们的陌生感,直接拿起话筒采访老人。结果这些老人说得都非常质朴实在,真挚感人。如果事先告诉老人我要采访你什么,应该怎样,他们反而就会紧张而不知如何回答,或者事先想好一些口号之类的话。直接问,不期然地能把他们心中真实所想和盘托出,这可能就是许多记者说的第一遍是最好的理论。

2.启发引导

对于不同采访对象,看到记者的话筒不免有些紧张,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平日里滔滔不绝,一旦接受记者采访就变得吞吞吐吐,这时候,记者千万不能着急,要采用启发、诱导他们的谈兴,发挥“磨功”做到“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用真挚的感情,挖掘采访对象内心深处真情,抓住机会,一举突破。比如有一次采访科尓沁区食品药品执法大队一位负责人,刚刚查封的制造假月饼的黑窝点“存在什么问题?”“您对这个窝点应该怎样处理?”“市民如何举报?”等等话筒一上,这位平时工作雷厉风行的队长对着话筒立即紧张得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反复了十来次,眼看这样提问行不通了,后来我们就采取边走边聊的方式,循序渐进,引导启发,他就非常自然流畅地把该说的全说了出来,记者达到采访目的。

3.正面激问

在采访过程中并非所有采访对象都愿意配合,遇到那些拘束或者不太愿意与记者交流,戒备心理很强,顾虑重重的采访对象,是很挠头的事,对于这样的访谈者,常常采用刺激他们心智,引发谈兴的方法获得成功。比如记者有一次去公园,采访公园给老虎过冬都采取哪些措施,当问及饲养员都给老虎吃什么时,那位饲养员不擅言谈,也不太配合记者,在这种时候,直接问是行不通的,需在一种反问法,或者说激将法,于是故意激问道:“是不是你们总不给老虎们吃饱啊?”饲养员眉头立刻皱起来,大声说:“怎么吃不饱,我们一天给他们吃三顿,除了鸡肉,就是动物肝脏,尤其天冷以后……”饲养员一口气把记者想知道的话全部说出。

提问是通向成功的“桥与门”,提问不是审问,新闻采访承担着辨别事实真相的任务,不能使采访越位成为审问,“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家住哪里?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提问实在是误解新闻采访信息的传播,扭曲了记者的角色,伤害了采访对象,也伤及了受众的感情。说不了的采访令人着急,而说得太多也令人着急,在采访中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些健谈的采访对象,说起来滔滔不绝,有时候就跑题了,这时候就需要记者适当地打断。也有现场提问会出现冷场、答非所问,不着边际,没有深度等尴尬,一些记者在采访时只要结果,而忽略了交流,被采访者只能被动地回答记者接二连三的提问,记者掌握绝对的话语霸权,这样忽略对方主体意识,只将采访对象当成任务的工具是很利己的行为,提问技巧就无从谈起。还有一些记者为了煽情,设计摆拍,忽视了被采访者的感受,缺乏对被采访者最起码的尊重,缺乏事先准备的提问的问题,往往会发现这也新鲜那也陌生,需要提问的东西太多,在遇到困难面前受挫会不知所措,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也不能随随便便,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这样不但会有损记者形象,还可能令采访对象不安。这些情况的出现,有的记者会把责任推给对方,自己是正常提问,他回答得太不好了,其实这就像武士打输了却怪对手不按套路出招一样,是于事无补的,要知道,没有无知的采访对象,只有笨拙的采访者。

由此可见,最有效的采访方式就是谈心式提问,最蹩脚的采访方式是问答式提问,其实许多采访对象还是想帮我们完成任务的,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道怎么说才好,采访就像好护士打针,不知不觉就打完了,有时采用反面提问,也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假设性的提问、递进式追问、讨论式提问、迂回式提问、设问式提问,等等。电视采访有这些方式和技巧,采访中需要营造一种诚挚的、信任的气氛,使人物敞开心灵之窗、尽情宣泄。

21世纪的传播领域不再是“传者时代”而是“受者为中心”,重视受众的传播理念,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不是头脑一片空白的“你说我听”,而是符合自己需要的“新闻内容”,面对这样的需求,记者采访提问就要多分析、多思考、多询问、多调查、多研究、多提问,等等,这些提问技巧可以承上启下,省略掉大量解说词,都适宜于记者控制整个采访过程,能够激发听者的兴趣。面对新闻事实,力争将提问达到自己想达到的最高水准,把提问的“法宝”运用到每一次采访当中,拓宽新闻视野,积累采访经验,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坚持不断地学理论、学经验、勤动脑、勤动手,做有心人。

参考文献

[1]刘晓荣.电视媒体采访中的提问技巧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20).

[2]张炜青.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探析[J].科技传播,2015,7(13).

[3]张卢军.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1).

[4]张林.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J].新闻窗,2014(2):88-89.

[5]杨堉炯.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的技巧性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60):98-99.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9

1 新闻采访中采访提问的作用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新闻工作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进行搜集。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向大众传播新闻事实,而提问作为采访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可小视。对于新闻工作本身的严谨性和新闻采访的特殊性,新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提问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一个合适的问题,包括前后语境、适当的语气和恰当的遣词造句。正确恰当的提问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控制在一个清晰、明确、有效范畴内,对新闻采访来说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采访录制过程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

2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2.1 提问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科学地选择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知情者。其次,要选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权威人士,这样问出来的结果才具有说服力。最后,要选善于表达者。

采访者充足的前期采访准备不可或缺。一些富有经验的老记者们随身都会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相关内容和最新情况。在信息化时代,有些采访者认为只要上百度轻点鼠标,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查到。其实不然,有些东西只有亲身经历和记录才更具有说服力。在采访之前,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被采访者的基本情况,并根据采访者特点设计出合适的问题,更好地表达出本意,避免发生误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让采访流程从被采访者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当对方逐渐进入自然谈话状态时再展开采访,效果会更好。

采访前采访者还要针对被采访者拟写采访提纲。拟定采访提纲时,要更多的侧重被采访者最想了解的情况以及最关心的问题,并且采访过程中所提及的问题应更好的接近提纲。同时,采访者还可以提前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提前将要采访的内容告知被采访者,从而确保被采访者做到心中有数,为后期的采访和沟通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采访者准备的提问越充分,其采访内容就会越透彻,采访工作也会越顺利。准备工作还要做好录制设备的检查使用和养护,保证无故障,顺利录制。此外,为了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冷场,还要准备好交流语言,使之不偏离报道主题。一名优秀、合格的记者,应与被采访者建立朋友关系,并通过聊天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采访资料。

2.2 采用灵活的提问方式:

每位被采访者都属于不同的群体,具有独特的个性,有的人个性十足、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会回避问题。因此,当记者在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时,要了解其基本情况,制定与之适应的提问方式,从而达到预想的采访效果。

开门见山式是比较常见的采访方式。该方法具有直接、简便、快速的特点,如果记者采访的对象比较熟悉,通常不需要说一些客套话,可以开门见山的直接进入采访环节。在采访单位的高层领导、社会经历丰富、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员时,由于这些人员熟悉各个工作层面,也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语言进行铺垫,只要将采访意图告知被采访者,就能确保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启发引导式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采访方式。因为大部分被采访人员在采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紧张情绪,或说话吞吞吐吐、或僵硬地念资料等。对于一些进入状态比较缓慢的被采访人员,记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他们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提问方式,从而将一些复杂性的问题转化为若干小问题,并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让被采访者逐渐进入状态,以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

记者采访中提问技巧的高明之处就是如何让被采访者更好的回到问题,这里就包括了各式各样的提问方式。正问法是指采访者在提问时直截了当指出问题所在,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性格开朗大方、健谈的采访对象。反问法是指提问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被采访者不愿意直接回答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从相反的方向来提问题,从而得到想要的答案。设问法指有针对性的强调某种看法或结论,让被采访者参与讨论,然后解答相关问题。因此,要根据受访者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提问方式,以更好的达到采访的预想效果。

2.3 提问时应注重细节: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更好地定位自己。在语气方面,不仅要体现不卑不亢的态度,还要尽可能的亲切自然。因为很多事情的发展是由细节决定,采访中的提问也是如此,记者在采访中要采取措施处理好不同细节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更好地完成采访工作。

首先,记者要围绕中心问题,从简单的、具体的事实开始提问,循序渐进地进行采访。同时,采访者的提问过程还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让被采访者完整的回答提问,而且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记者最好不要打断对方的叙述。记者应该根据采访主题按顺序发问,即使在采访过程中被一些事情打断,也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思路继续提问,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给广大民众还原一个清晰的新闻事件。

采访工作会受到时间长短、所处环境等限制,而且采访随时都有可能被打断或终止。如果总是提一些与采访无关紧要的问题,被采访者极有可能提出结束采访,从而导致采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被采访者在回答问题时,逐渐的偏离主题,就需要采访人员巧妙地将其引入采访主题上。对于广播电视记者而言,关键问题是能够在被采访者比较愿意接受的表述方式中提问,这时拍摄出的画面和收录出的声音更真实,更具新闻价值。

3 总结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很重要也很复杂。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需要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提问的技巧。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工作的第一步,往往会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状况。因此,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完成了采访工作的一半。然而,提问的技巧多种多样,需要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场合来灵活运用。在此,笔者总结了在新闻采访中与采访对象沟通时需要注意的技巧。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刘晓霞.小议新闻采访申的提问技巧[J].新闻知识,2013,12(2):37-38.

[2]郭海鹰.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J].青年记者。2010,06(21):15-16.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篇10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新闻材料

新闻采访是一项尤为繁琐的工作,只有通过掌握相应的技巧,才可以获得较多的新闻价值,为编辑、写作、播出提供材料。因此,新闻人员则需将有关的采访准备工作做好,在提问中融入技巧,让被采访者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得更多的新闻材料。

1 新闻采访提问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人员获得新闻素材的访问方式,是新闻报道的根本,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品质。新闻稿件是对采访稿进行编辑而得出,而采访则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可以看出采访尤为关键。在采访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包括了解新闻线索、提供采访条件、准备设施工具等,这仅仅是采访前的阶段。采访中期需要记者充分把控谈话技巧,透过提问形式接触被采访者的内心,之后获得自身所需的资料。这一环节看似简单,但却尤为繁琐。把控采访节奏、激发被采访者的情绪、设计问题的方法、把控提问时机等均成为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研究的方面。假如这一环节准备充分,可以有利于采访结束后的稿件整理。采访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提问方面,巧妙的提问则是新闻采访的重点[1]。

2 新闻采访提问的前期工作

2.1 做足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采访对于记者而言是一场战争,理应在战争前将准备工作做好。首先,需要制定几个提问采访问题的方式,选取其中最符合的形式进行提问,如此则能符合各类受访者的性格。同时,记者需在采访前对受访者进行分析,通过人物特征设定问题,进行提问。最后,需对记者采访中的客观因素进行审查,以便保障采访能够顺利完成。

2.2 提问时需口眼结合

在采访时,采访形式不可仅具有语言方式,还需结合非语言方式。虽然眼睛并非采访的主体,但只有口、眼结合进行提问,才能令报道更为生动、成功。

2.3 需明确采访目标

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需细致分析社会所注重的热点话题,明确采访的目标,并设计出出其不意的问题,如此则能免除采访脱轨现象,或出现仅分析事件表层,无法融入到事件本身的情况。

3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3.1 尊重被采访者

记者在采访当中,需要面对较多的突发情况,相同的问题,被采访者不同则会有不同的答案。也会出现答非所问、一语惊人的状况,这则需记者在新闻采访当中对所有被采访者给予充分尊重,且需随时把控好自己的情绪,需清楚采访的目的,遵守职业道德。

采访大多会被时间及环境所束缚,记者及被采访者通常会由于一些客观或主观因素令谈话脱轨,这就需要记者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可以随时将采访带回预定轨道。所以,新闻采访时需对所有被采访者给予充分的尊重,把控自身情绪也成为记者必须具备的提问技巧。

3.2 及时启发与指引

只有对被采访者及时进行引导,所获得的新闻信息才更具价值。及时引导既不能任意打断,也不可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诱导,而是需加强对时间及度的把控。一些被采访者在采访当中通常给出并不相符的答案,更有甚者会脱离主题,忘乎所以。此时新闻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启发和指引,将话题带回正轨。还有些被采访者的答案,一直似是而非,无法令采访有所进展,此时新闻工作人员必须进行提示,令受采访者能够深入其中[2]。

3.3 加强互补性

对于采访工作而言,新闻工作人员需加强闭合式提问及开放式提问相互结合。闭合式提问通常会获得对方某些层面的价值判断,具备较大的局限性。开放式提问会为对方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较少受到束缚。假如可以将两者融合,采访会更加具体,获得价值较高的新闻信息。

3.4 融入感情,用真情感动被采访者

进行时事采访时,在采访前记者对采访对象了解甚少,无法在较短时间内令对方将所知全盘托出,因此,记者在提问技巧中可以从情感上与被采访者产生共鸣,令采访氛围更为良好,以此挖掘出更具价值的新闻。

3.5 设定问题具备策略性

对于设定问题也需具有技巧。首先,提问所使用的措辞需具备科学性,不可太过官方,需具备诚意且自然,不可过于强硬切入话题,顺其自然地掌握提问的程度及分寸。其次,提问的语气需温和亲切,不可强硬切入话题,循序渐进掌握提问节奏的度,如此则能够在短期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3]。

4 结语

提问技巧对新闻采访的效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不断培养提问技巧,在采访中适时采用,才可为新闻编辑提供有用的素材。为了提高提问技巧,需要新闻工作人员在采访工作中加强经验的累积,对自身提问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并形成特有的采访风格。

参考文献

[1]沈正赋.观察采访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与意义——基于我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J].新闻界,2012(20).

[2]屠凤娥.意在言外巧沟通——浅谈非语言沟通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12(1).

上一篇:法制教育意识下一篇: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