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采访的提问艺术

2024-05-10

现场采访的提问艺术(共6篇)

现场采访的提问艺术 篇1

电视现场采访, 指电视等视听媒体在采访时, 对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沟通交流过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的过程, 是挖掘和收集新闻材料的重要形式。在生产过程中, 主要是采集声音和图像信息。在传播过程中, 则是借助采访活动中的视听要素来传递信息、渲染气氛、表现思想。因此, 电视现场采访具有双重的意义。既是挖掘、收集材料的活动, 也是表现新闻内容、传播信息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既是语言表现的艺术, 也是人际关系处理、社会交往的艺术。在新闻现场采访理论中, 一般都强调一次性原则、开放性提问和理性中立的原则。然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能教条地套用, 应该辩证地认识一次性原则与重复提问、开放性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理性中立与主观情绪情感的矛盾,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如果在采访提问中能辩证地认识这些原则, 灵活运用, 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表达效果。

一、一次性原则与重复提问的辩证关系

一次性原则指在采访实际操作中, 一般情况下对同一问题只问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受情绪、环境等因素影响, 多次提问得出不同的回答, 有失真的感觉。重复提问指在一次采访过程中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多次提问。在实践中, 我们习惯将重复提问分为迂回式重复和反复式提问。一次性原则与重复提问表面上看似一对矛盾, 实际上并不矛盾。两者是在不同采访情境中的不同应对方式, 只是一次性提问运用得更为普遍, 而重复式提问大都运用在一些特殊情况的现场采访。

例如, 当你问一个重要或敏感问题时, 而被采访者也已经推托或做了不完全地回答, 你就应暂时放下这个问题, 而问其他问题, 等到一段时间后, 再重复你想要问的问题, 但表述方法应该与第一次提问稍有变化。有时候, 采访对象在第二次问到同一问题时会想起更多事情来。这样迂回式的重复提问, 在采访中能收集更多的新闻材料。

反复式的重复提问, 是向被访者提出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 被访者也作出了回答, 但记者还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次提问, 并希望被访者对前面的回答进行再次确认。这一方式虽然不常用, 但在一些特别情况下运用得当会取得非常好的表达效果。笔者用自己的一次采访提问经历来分析反复式重复提问的特殊表达效果。记者采访报道移民安居工程时, 一些移民反映下水道不通, 记者前期调查发现地下根本没有埋下水管, 包工头只是在窨井里埋半截管子装样子。记者将包工头请到现场, 提出了三个反复式的重复提问:

记者:“您知道这下水道是修通了吗?”

工头:修通的呵!

记者:“您能确定这下水道肯定是修通的吗”

工头:那肯定通的!

记者:“您确定试过水, 这下水道是通的?”

工头:应该试过, 一定通水的!

在连续得到包工头三个肯定回答后, 记者下到窨井底抽出半截下水管。面对这种情况, 包工头哑口无言。这次报道既揭露了包工头偷工减料的伎俩, 也反映了无良商人的满嘴谎言, 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开放性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辩证关系

开放性提问是挖掘和收集新闻材料的核心, 一般情况下, 采访都应该以开放式提问为主, 目的是从被访对象口中得到更多信息。如果采用闭合式提问, 仅让对方说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很容易隐藏记者一定的主观倾向在里边。记者是代表观众提问, 把观众想知道却又不了解的情况通过提问让采访对象说出来, 可以简单地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可能承载了记者的主观意向。所以, 这样的提问即使对方回答了, 观众也并不认为完全客观。在一场采访中, 记者成了主角, 被访者成了配角, 显然不能满足广大观获取新信息的要求。采访的目的, 应当是使被访者给出更多的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闭合式提问并非绝对不可用, 在某些情境下, 闭合式提问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闭合式提问的回答较为明确, 所以对于某事件的态度和一种现象的观点进行采访提问时, 大都采用闭合式提问。

在容易被推脱的采访中, 不妨选择闭合式的问题, 引导被访者的表达愿望, 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进而收集到合乎实情的消息, 挖掘到更深层次的信息。

三、理性中立与情绪的辩证关系

大众传媒的理念, 是利用对话机制构建多元的话语场, 职业记者在采访中应当保持理性、中立的态度, 提问不能因被采访对象或事件而表露自身的情绪。记者不能依赖经验分析出经历, 也不能凭直觉揣测体验, 必须依据事实。情绪可成为采访中的障碍。然而, 情绪是一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尤其当有大事件发生时, 观众也渴望记者代替他们表达情绪。这时不妨从人类的本能出发, 恰当合理地表达情绪, 如《移民日志》这段采访:

记者 (采访收拾东西, 准备搬家的大娘) :这么沉! (掂量一下包) , 您这包装的是啥呀?

大娘 (笑) :没有啥的, 就是一袋黄土呀!

大娘 (笑) :没有啥的, 就是一袋黄土呀!记者:为什么要带着一袋黄土?

大娘:我搬到贺兰去, 听说川区哪边全是沙土, 没有黄土, 带着它是个念想呵!

通过现场信息挖掘, 采用自然、平实的情感表达。记者替观众问出了疑惑, 也让观众体会到移民故土难离的心情, 充满了人性的关怀。用人情味来吸引观众, 牵惹人类的关切心态, 这也是大众媒体的责任。

四、结语

现场采访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获取新闻材料的重要手段, 在不同情境下, 对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也有不同要求。记者要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采访环境的差异性灵活运用提问方法与技巧。通过一次性提问与重复提问相结合、开放式提问辅之以闭合提问、坚持理性中立的原则佐之以恰当情绪表达, 使现场采访艺术化, 从而达到深入挖掘新闻价值, 艺术性地表达新闻事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布鲁克斯.编辑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78-106.

[2]柯泽.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新[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156-182.

现场采访的提问艺术 篇2

在进行现场采访的时候, 尤其是新闻的采访中, 针对事件进行提问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热门的新闻节目中, 观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的欣赏, 尤其是主持人的提问。简单的提问, 看上去很容易轻松, 但实际上需要很多的技巧在里面。"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 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说起来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 只可说,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这句话是我国的著名记者柯天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中写的。因此, 我们就需要在现场采访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进行采访前记者应当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这就需要记者针对采访的事件进行相关的资料查询。如果是针对人物的采访, 就需要和被采访者做好事前的沟通。例如, 前段时间的瘦肉精事件, 如果记者在事先没有对事件进行了解, 则在采访时就会出现纰漏瑕疵, 所提出的问题没有相当的专业的水准时, 人们就会对记者的职业素质发生质疑。在对突发事件的采访时, 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 因此, 记者这时候就需要准备一个简单的提纲, 并将提纲交给采访对象, 使被采访对象了解我们的采访意图, 才能在采访时不出现差错。

2、提问的方式要简洁明了

所谓提问要简洁明了, 就是使用简单, 准确的语言提出问题, 使对方能够第一时间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在采访的交谈过程中, 对一些敏感的话题, 在提问时要讲究一些策略, 对原则性的问题要注意把握分寸。因此, 我们在进行采访时有几点要注意。

首先, 语气亲切, 神态自然, 在提问前尽量活跃现场的气氛, 为下面的采访做好铺垫。其次, 采访时提出的问题简洁明了。面对性别、年龄、文化、职业、经历不同的被采访者, 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必须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切忌含糊不清。再次, 采访时使用的问语合适得体。主持人向受访人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必须是适合被采访者 (尤其是某方面的权威人士) 所熟悉并且感兴趣的问题, 这样被采访者才会对所提出的问题, 做出最合适的回答。最后, 问语具体细致。不要使用大概、可能、或许、等含糊不清的词语。特别是涉及到数字的问题一定要准确。

3、提问要适时引导, 确定主方向

主持人在进行采访中要时刻注意, 引导被采访者说出事实真相实和与实际情况相关内容, 面对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的东拉西扯, 要及时制止, 不能让被采访者的回答给混淆。尤其是对事件进行采访时要把关键问题抓住, 发现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主题, 一定要及时打断, 并将被采访者引回主题, 切勿跑题。

4、提问要具体

新闻或者采访内容总是繁琐复杂的, 记者如果提出的问题笼统、概念模糊不清或是抽象的问题, 被采访对象就会出现难以回答的现象。因此, 记者提问要具体, 只有具体地问题才能得到具体、真实的回答。

5、提问时注意表达和观察

在现场采访中, 要用眼睛去观察周围场景和环境, 采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采访内容, 有条理的统计资料让你更好的去观察和你想得到的更全方位的东西。所以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时刻关注被采访者在回答的内容、神态、语调、口气等。在倾听被采访者的回答时, 应当注意力集中, 根据被访者的回答及时做出判断, 对正确的意见要给予肯定, 对不同的意见也不要及时制止, 而是思索如何对不同意见提出下一个问题进行思考。

二、倾听在现场采访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 有很大一批的优秀节目主持人不断涌现。这些主持人之所以被观众所热爱, 并不是因为主持人的能说会道, 而是这些主持人在观众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善于把握交谈技巧。更是能倾听观众的意见, 主持人在倾听的过程中准确地掌握观众的信息, 挖掘出其中有价值的谈话, 提高节目的观赏性。倾听, 也是一种技巧, 很多的记者也会再采访中使用。善于倾听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可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也是被采访者的口中索取更多谈话内容, , 是集中智慧的一条途径。善于倾听, 更能捕捉到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思和目的, 而不致产生“各取所需”的错误做法。这一点, 对采访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现场采访中的沟通时倾听, 具体说要把握四点:

1、真诚倾听

观众之所以喜欢真诚的节目主持人, 是因为对主持人的信任。谈话节目不同于一般的新闻采访, 谈话过程要直接面对观众, 真诚不真诚, 观众很直接就可以体会出来, 所以真诚倾听是难以伪装不来的。

2、用心倾听

用心倾听, 指主持人必须全神贯注地倾听。主持人集中精力, 积极认真倾听, 同时, 也应当努力克服各种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主持人在倾听过程中要对其听到的内容, 进行及时的理解和分析, 把有价值的信息留下, 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3、有目的地倾听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 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倾听, 明白倾听的目的。“目的”的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谈话主题的宗旨。谈话的主题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倾听的“目的”是指主持人要时刻明白自己代表的是受众。

4、边倾听边思考

主持人要一边倾听一边思考。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的, 然后主持人将自己所倾听到的有价值信息, 通过自己判断, 加入自己的观点, 然后对节目中的不同意见进行现场“编辑”。这就是倾听与思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

[2]陆锡初等:《节目主持艺术通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年。

[3]闻闸:《播音主持训练280法》,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年。

[4]林可行:《主持人社交技巧》, 改革出版社, 1999.205。

[5]窦文涛:《真情面对-明星三人行》, 现代出版社, 2000年。

[6]杨澜:《为何执着-杨澜工作室》, 现代出版社, 2000年。

[7]时间乔艳琳:《 (实话实说) 的实话》,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年。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人及信息传播的媒介, 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行业的特殊性, 在很长时间内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而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 还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因此掌握大量、新颖、独家的消息成为了新闻媒体在竞争中保持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记者进行采访活动收集新闻信息, 是十分重要的步骤, 在该过程中需要记者能够精心设计问题、运用语言技术巧妙提出问题, 并能够随机应变, 具有很强的机会把握能力, 才能在采访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效果, 收集到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信息, 提高采访活动的效果及工作效率。

1 采访提问的原则

在进行采访工作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使采访工作有序、高效上的进行, 一般需要采访提问需要遵充分准备原则、提问富有逻辑性、采访态度端正等, 具体情况有如下几点:1) 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采访对象及中心话题的不同, 应在采访对采访对象及任务做系统全面的分析, 合理的设计出提问的内容、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及相应的应多方式等, 准备充分才能实际过程中充满信心及头脑清晰;2) 提问时逻辑清晰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提问时, 问题应是有顺序的层层递进, 或者从较为肤浅表象的问题逐步深入, 慢慢推进, 最后到达想了解的事件的本质。如果记者提问时, 自身的语言组织不到位, 逻辑混乱, 会导致采访对象对问题理解障碍或理解错误, 导致信息收集的不全面、扭曲或者不真实。现代许多新闻工作者不注意该问题, 出现了大量的新闻谣言等负面情况, 影响恶劣, 严重影响了先问媒体的形象[1];3) 注意语言得体适当的语言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 因此, 记者在提问时应与其轻柔, 自然, 面带微笑, 使采访对象放轻松, 配合采访工作, 对信息的收集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 尊重采访对象许多记者为了收集到独家新闻素材而对采访对象进行穷追不舍及刨根问底式的追问, 且语言刁钻、尖锐、刻薄, 对于采访对象是极其不尊重的表现, 极易引起采访对象强烈的反感, 不利于和谐的交流及各类信息的收集, 对工作效果有很大影响。

2 提问各种方式

采访的对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独特的性格、当时的场合、个人立场、等造成个体差异较大, 可以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 如直截了当、旁敲侧击、步步为营等, 以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 具体情况有几下几点。

2.1 直截了当

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使较为粗犷的提问方式, 其适用范围有限, 如采访对象是采访者相了解、熟悉或者曾经有过多次的交流的人, 如果在采访提问时还需要放烟雾弹, 寒暄客套, 就会显得较为有距离感, 使采访气氛变得尴尬, 反而影响采访效果。对于这类采访对象应采用较为放松的方式进行, 类似与朋友之间聊天, 在这样的分为下, 可以较为顺畅的进行参访提问, 没有拘束, 也毫无紧张感, 极有可能收集到意想不到的新闻素材。另外还有一类人也较为适合使用该提问方式, 即社会阅历较为丰富、交际能力很强的人群, 如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高层, 这类人群的思维活跃, 基本上可以猜到记者想要提的问题, 如果拐弯抹角, 会显得十分滑稽, 而直接提出问题反而能够以快的速度得到想得到的信息及有价值的新闻素材[2]。

2.2 主动出击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从实质上讲, 即是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采用特殊形式的深层交流、沟通以及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对对方的各种情况有初步的, 如知识结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态度及心理愿望等, 该过程是否顺利、愉快, 取决于双方的配合程度。会有部分人, 不愿意接受采访, 采取抗拒、排斥、有所保留、不透漏重点信息的态度, 这样会使采访工作受到较大阻碍, 因此, 需要采用主动出击的措施, 才能到达采访的效果。先根据采访对象的气质、态度、立场等情况, 选择较为委婉轻松的语气进行交谈, 使之从心里上慢慢接触防备, 然后在主动提出问题, 并注意说话方式及问题的角度, 一般来说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3]。

2.3 步步为营

有部分采访对象较为事故圆滑, 说话的技巧性较强, 记者在提出问题后, 该对象会采用一种模棱两可或者暧昧不清的态度及立场应对, 让采访记者很难把握其思想, 或者其本身及是不想做过多本质的说明, 选择该类打太极的方式与记者周旋;或者某些人不习惯被采访, 较为紧张, 语言组织能力下降, 思维混乱, 或者对记者的提问理解不清楚, 在面对该类人群时记者应先从最表象的部分开始提问, 然后逐步深入, 将达的范围逐渐缩小, 最后说到本质问题, 步步为营的进行引导、激发, 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4]。

3 结论

记者的采访效果直接关系到新闻素材的数量及质量, 该技巧也是体现记者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该能力也需要长时间练习。上述知识简单的将实践中的经验分析总结成了大致的理论方向, 在实际采访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技巧十分丰富, 采访对象不一样, 需要设计的问题及采用的提问方式也有所区别, 需要记者将提问技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细心分析情况, 总结经验, 提采访时的提问技巧, 将自身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层次, 并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新闻采访活动作为媒体的主要活动之一, 记者的提问时收集消息最为直接、有效的的渠道。记者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获取大量有效的信息。要达到上述提问效果需要记者能够准确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 使用适当的提问方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才能做到收集到大量的有效信息。本文简单阐述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各项技巧, 包括采访提问的原则, 如充分准备原则、提问富有逻辑性、端正采访态度等;具体方法, 以及相关项目注意事项, 如不偏题、抓重点、循序渐进等, 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记者,新闻采访,提问,艺术,分析

参考文献

[1]曹莉.提问是记者的天职——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8 (4) :117-121.

[2]谢辉.求精求活求新——浅谈新闻采访提问技巧[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2010 (6) :30-40.

[3]张瑾, 薛伟江.新闻采访中的问话技巧探析[J].现代视听, 2010 (S2) :98.

浅议新闻采访中提问的艺术 篇4

准备充分。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充分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战斗”, 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 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由于条件所限, 往往非常短暂, 而为了这短暂的战斗, 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 甚至更长。

曾经有位意大利著名女记者谈到对邓小平的采访时

说:“那次采访很深入、很详细, 用了两天时间, 很有意思, 我想提的问题全都提了。”这次被记者认为很成功的采访与她之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这位记者在访问邓小平以前, 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从她的新闻稿中可以看到她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四人帮”、中苏、中越、中柬关系都有一定了解。

但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 不对被采访

对象进行了解, 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 也没有拟好问题, 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 然后匆忙上阵, 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 就是所提问题有限, 找不到话题, 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抄材料敷衍了事, 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提问具体。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 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 有了具体的东西, 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 具体的数据, 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 不能漫无边际, 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 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 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 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的话。

针对性。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 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 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了解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选择角度。作为记者, 在新闻采访报道中, 无论是时政新闻、经济新闻、还是社会新闻, 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 发现具有普遍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掌握这样的原则, 才能在同采访对象的交流中, 提出合适的问题。比如, 报道一项重大政策或措施, 要善于选择平民视角, 通过具体的事实提出问题, 反映这些政策措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学会尊重。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这样的场面:记者在和被采访对象面对面时, 有意无意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提问题, 有时甚至成了“审问”, 这是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不能体现人格平等的具体表现。

在实际工作中, 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否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 往往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无论是采访政府高官, 还是监狱里的囚犯, 记者都要平视对方, 这是平等, 更是尊重。比如, 同一个被采访对象, 同一个新闻事实, 有的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还是得不到对方的配合。然而要是换上另一位记者, 也许同一被采访对象向记者敞开了心扉, 使记者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这里, 记者能否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 能否以平常心和平等意识和被采访对象交流与沟通, 就显得十分重要。

尊重被采访对象, 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 以免引起对方不快。二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 提问得体, 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 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 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 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 有个性一点的被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因此, 记者更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在征求对方意见后, 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 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 认真记录, 不要随意打断, 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工具, 或是手机响后, 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地接听, 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态度真诚。记者要想从被采访对象内心深处挖掘素材, 必须先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和认同。记者要想使被采访对象明之以事, 晓之以理, 更要动之以情。

要想让被采访对象真切感受记者的真诚可信, 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记者就必须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 并且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感受他们的内心, 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寻求情感的接近。相反如果缺乏情感和亲和力, 被采访对象可能就不会太买账了。

论记者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篇5

一、明确采访目的, 主题明了

新闻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新闻信息传递给人民群众, 因此,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之前, 要对这一目的加以明确, 对要采访的新闻主题加以明了。采访的内容始终围绕主题, 才能使得最后采访的内容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 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在进行采访之前, 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在采访过程中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那就必须对被采访者的相关信息加以了解, 同时对提问的内容事先拟定提纲, 在采访时按照提纲内容进行, 做到有条不紊。也可以事先同被采访者做好交流, 对于要采访的内容同被采访者做好沟通, 使其事先准备。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 采访的进程就会越顺利, 同时, 对新闻素材的挖掘也就会越深。在进行提问大纲的准备时, 要使其言简意赅, 简单明了, 切记不要连篇累牍, 言语拖沓①。

三、提问方式

一个好的提问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由于被采访者的性格、学识等差异, 所以其提问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同时, 对于采访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也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

(一) 巧妙初问

在对被采访者加以提问时, 有些采访对象容易紧张, 因此, 在进行采访之前, 可以通过一些其感兴趣的话题来降低其紧张感, 从而使采访对象的思维得以打开, 获得想要的新闻素材。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 记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以及语气, 同时, 要对被采访者的背景加以了解, 避免对被采访者说出忌讳的话语。

(二) 诱导式提问

在进行采访之前, 要对事件本身以及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加以充分了解。在进行采访时, 可以借助于一些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采访对象进行循循善诱。在进行采访时, 要多对采访对象感兴趣或者与其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加以提问, 并且要尽量将事件细化, 避免大而空。在提问过程中, 如果遇到采访对象不想提及但是新闻采访需要的问题时, 记者可以对一些事先掌握的材料对其加以提问, 然后慢慢深入。但是, 在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诱导时, 一定要掌握分寸, 切记不要触碰到道德以及采访对象的隐私底线②。

(三) 激将式提问

采用激将式提问不失为记者进行新闻素材采集的一种好办法。在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时, 对采访对象的回答故意扭曲或者误解, 使得采访对象对这一问题加以纠正, 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回答。在进行激将式提问时, 应考虑到场合以及情景需要, 以及记者自身是否能够进行激将式提问, 同时, 要把握好对方的情绪, 当采访对象出现反感情绪时应当立即停止。

除此之外, 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的方式还有很多种, 比如追问式提问、迂回式提问等。在进行提问时, 采访记者应当根据现场以及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采访方式。同时, 提问方式要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 避免闭合式的提问。

四、记者提问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 提问要有逻辑性

在进行提问时, 记者的采访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符合人们正常的思维方式, 避免采访内容上的跳跃。采访内容的提问应当按照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根据新闻素材采访的需求以及主题加以合理提问, 使得新闻采访的素材条理清楚, 逻辑严谨, 思维清晰。

(二) 提问时分清主次

在进行提问时, 新闻记者一定要将提问的主次顺序加以明了。在进行采访时, 要先以次级内容加以提问, 然后慢慢地将其引到主题上去。同时, 在进行采访过程中, 要注意采访内容以及采访时间的合理性, 在次级内容上避免花费太多时间以及问题设置。在采访对象的话题内容偏离主题时, 采访记者应当及时地对其加以纠正, 使其回到采访主题上来。

(三) 学会倾听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当采访对象对问题进行解答陈述时, 记者应当学会倾听。在进行倾听的过程中, 对采访对象的话题内容加以理解, 同时, 在其基础上想出其中一些针对性问题加以进一步提问, 挖掘新闻素材的深度。在采访对象的思路不清晰时, 也可以对其思路加以引导梳理, 使得采访能够顺利进行③。

结语:

在记者采访完成之后, 还要对素材的整个采编过程加以回顾, 对采访内容的准确性同采访对象进行核对, 对于其中遗漏的问题加以补充, 以保证素材采集的完整性, 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

摘要:在进行新闻采编的过程中, 对采访对象加以提问是记者普遍采用的方式。在提问过程中, 掌握提问技巧极其重要, 其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记者对新闻价值的挖掘程度。本文就针对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加以解析, 以供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参考。

关键词:记者,采访,艺术

注释

11 王崇彬.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才智, 2014, 19:284.

22 秦勇.关于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研究[J].科技传播, 2013, 14:10+12.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篇6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艺术

在提问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 不仅要保证获取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 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 只有掌握了较高的提问技巧, 记者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保证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为新闻稿件的质量提供保证。

一、采访提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采访中的提问是记者与采访对象思想的交锋, 由于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的不同, 记者必须根据报道内容和采访对象的不同, 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二) 提问要有逻辑性

记者对采访对象提问的时候, 必须注意遵循逻辑性提问过程要懂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根据采访的目的和事件的具体情况制定采访的主题, 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合理安排采访中问题的顺序, 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还原事实真相, 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清楚的了解。采访中还要避免提问时毫无章法, 随意提问, 这样不仅难以保证对采访信息的充分采集, 也会给采访对象造成很大的思维混乱, 使之不知如何回答。

(三) 树立正确的提问态度

采访是采访者从采访对象处取得信息的过程, 不仅需要采访者的努力, 还需要采访对象的配合, 因此采访者要十分注意提问中的态度。首先, 采访者要注意语气的和谐, 尽量做到亲切自然, 给采访对象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采访环境, 有利于采访信息的获取。其次, 要做到采访中不卑不亢, 坚持自己的采访原则, 充分尊重采访对象, 使采访演绎成一个和谐的交流过程。

二、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式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根据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 强调针对性。具体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直接提问法

直接提问法就是记者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不需要必要的程序和铺垫, 这种提问方式主要适用于熟悉的人群和高端人群。对于熟悉的人群而言, 由于双方比较了解, 客套和寒暄的过程可以省略;面对高端人群, 对方的知识层面、社会阅历和理解能力较强, 可以直接进入提问环节。运用这种提问方式的时候, 必须进行全面的前期准备, 做到深入发掘, 例如记者在采访某系统领导时, 领导只对一些制度的条文进行了说明, 并没有交代制度的意义和可行性, 对此记者可直接提问“这项制度到底有什么意义, 有多大的可行性呢?”即可得到领导对相关问题的解答。

(二) 迂回提问法

迂回的提问方式与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不同, 更加讲究提问的角度和策略, 在提问方法上, 可以根据主题从侧面开始谈起, 通过迂回引导, 使一些不想谈、不善谈的采访对象能够表明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些采访对象很不适应采访环境, 记者要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采访对象的特点、背景和爱好等有全面了解, 从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角度展开, 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话, 在不经意间获取需要的新闻信息。如2008年, 中央党校一位教授到枣庄滕州市西岗镇了解基层党建, 顺便看了这个镇刚刚摸索出来的土地流转工作。记者想就土地流转问题进行采访, 但是前期经过镇领导与教授的沟通得知, 教授不愿意谈土地流转问题, 原因在于这项工作起步不久, 虽然已经看到了效果, 但仅仅是试点, 还没有广泛推开。于是, 记者和教授先从基层党建开始聊起, 然后聊到农村基层的稳定, 接着聊到农业发展与农民生产, 最后自然过渡到了土地流转问题。不但没有遭到教授的拒绝, 而且引发了教授的谈兴, 记者也得到了权威的录音。

(三) 讨论法

在采访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一些十分低调、不善表达的采访对象, 面对这类采访对象的时候, 采用讨论法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讨论法就是利用常见的讨论、聊天的采访形式, 让采访对象感觉这就是一次普通的聊天或者谈话, 避免了紧张情绪和拘谨的产生。例如, 某栏目在采访一位农民企业家的时候, 这位企业家十分低调, 很不适应常规的采访形式, 记者就与这位企业家聊天, 从创业的艰难开始聊起, 逐步过渡到企业的发展和管理, 这些讨论内容都是这位企业家十分有感触的方面, 因此他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 记者不知不觉就获得了想要的采访资料。

(四) 反问激将法

有时候, 一些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 回避采访者的问题, 或者应付了事, 不回答有价值的东西, 反问激将法可以刺激采访对象的情绪, 促使其面对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 记者采访某位明星的时候, 对方对记者的问题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 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 后来记者说:“外界关于你有很多说法, 还有一些传闻, 难道这些是真的么?”这位明星情绪受到刺激, 为了急于为自己辩护, 开始对记者的问题发表看法, 最终记者较为圆满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

结语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 对采访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需要在采访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正确的提问方式, 这要求记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在提问技巧和提问方式上不断改进, 为新闻信息的成功采集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瑞.21世纪新闻学院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J].新闻记者, 2002 (06) .

上一篇:铁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下一篇:系统试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