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新闻的采访

2024-08-03

煤矿新闻的采访(共12篇)

煤矿新闻的采访 篇1

一、新闻采访的内涵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记者为得到真实的新闻材料而通过采访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查活动,是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提前的准备可以加大获取事实资料的效果和效率。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需要从新闻的新颖性、时效性、灵活性、广泛性等特点出发。新颖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性。例如,《衡水晚报》曾刊登的《生意人徐守领和他的健康环保梦》,这个新闻的题材就比较新颖,环保与生意的完美结合,能够一下子吸引群众的眼球。时效性是新闻“新”的重要体现,新的题材才能够达到新闻预期的效果,例如《树立“大平安”理念推动“平安衡水”建设再上新水平——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这篇文章,符合当时大平安建设的时间,符合时效性的特点。新闻采访的灵活性是指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根据采访的情况随机应变,这有助于提升采访质量。广泛性是指适当地增强观众的阅读兴趣。

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新闻采访也是一样,只有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效果。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较多,主要包括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下面以采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的这次新闻为例做具体说明。

(一)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

推出《树立“大平安”理念推动“平安衡水”建设再上新水平——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这篇新闻采访之前,我们对被访者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通过网上搜寻、询问领导,对采访对象的个人资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下载了其相关演讲的视频以及其所出的文献,对采访对象的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采访的顺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在熟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以后,我们就结合本次采访的题目制定了相应的采访提纲。有明确的提纲有助于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这样才能够不慌张,以提高采访的质量。制定提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有明确的目的;第二,层层深入;第三,时刻的换位思考;第四,准备好采访用的物件。例如本次采访,我们确定了以下采访的主要内容:最近中央和省对深化平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衡水市在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工作中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思路?平安衡水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衡水市将采取哪些举措实现平安建设工作的突破?在平安建设工作上,衡水市已经明确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重点和目标,对于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将有什么样的保障措施?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抓住了平安建设的中心,层次分明,而且符合被采访者考虑问题的思路。

三、新闻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

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系着采访能否有效地进行;第二,关系着能否明确采访的主题;第三,关系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第一个方面直接决定采访的成功性,第二个决定采访的针对性,最后一个直接体现的是记者的职业素养,所以采访前的准备是不可以缺少的。

(一)采访前的准备关系着采访能否有效地进行

进行采访的目的很明确,通过采访以了解新闻的材料,然后整理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但是在采访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的话,很难挖掘出有用的信息,甚至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很容易出现胡乱提问的现象。

(二)采访前准备关系着能否明确采访的主题

做好采访内容的准备,能够很好地引导被采访者进行问题的回答,会使得采访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使被访者心理舒适;如果不通过准备就进行采访,很容易导致双方的谈话不顺利。

(三)采访前的准备关系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

采访前的准备,会根据被采访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准备,避免出现使被访者尴尬的问题,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而这也为下次的采访做好准备,使其更加顺利,不会导致拒采访的事情的发生。

新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记者需要采集新闻的相关材料,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职业素养,能够发掘题材,并及时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采访成功的影响因素[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2).

[2]赵世恒.如何把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J].科技传播,2013(5).

煤矿新闻的采访 篇2

列举需要:记者拿到分派或自拟题目後,决定需要何种材料,范围大小如何

釐订疆界:把报导的主题勾化清楚,以免日後动辄虽小范围或扩大计画.点清或木:初步拟列消息的对象和项目,其中包括人,机构或组织及印刷物.查看一般资料:查询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览背景资料之後:

题大致拟列,以准备就绪,祇待出发.重新釐订疆界:许多消息到手後,报导的轮廓可作再一次的釐订.研判到手的衣料: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再外出或收集其他资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注意的公正性,记者只是为了采撷事实,不可牵涉事中.记者为中间人的角色,报导不应牵涉自身的利益,应公平翔实.记者应满足阅听人的需要,阅听人想要知道的消息.记录笔记时,务必要把人名,地点,时间,统计数字,引述的话,插曲等先记下,在整理稿件时可作依据.时仪容要端庄,谈吐要大方.问问题要运用技巧,并抓住重点.如果对方不愿意深答问题,可以多绕一点路,先谈谈其他的问题再深入核心.若是对方真的不肯回答,不可强求,要保持风度.後,记者要细察其可靠性,才可以作出正确的报导.随身携带小型轻便的录音机,可以与笔记互相参照,有帮助的功能,也可确保报导的正确性.时问话的方式:

开门式的问题:当记者和被对象进行谈话之初,可以先有一个话引,可以谈时事,天气或是受访一方当时引人注目的特色.如此可以建立记者和被者相当程度的好感和信任,以便作往下谈的基础.过滤性的问题:在开场白的问题之後,记者可以过滤性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确定受访者对事件的了解程度或可靠与否.六何因素的问题:六何因素为:who,what,where,when,why和how.前四者指出人,事,时间,事件轮廓,後两者则解释m-原因和为什麼,可以替後来较为曲折的问题打下基础.数字性的问题: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数字能给人比较具体而客观的印象,所以记者为了取信大众,会调查各种的数字.但是这些数字来源要经过小心的查证,以求信实.追查性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在追究一个观念,一件争议或澄清谣言及误传.釐清观念的问题:为引申性的问题,记者用发生的事件座机础,请来源说明该是件的历史定位或明日展望.创意性问题:创意性问题是纪者除去以上几种例行问题,勾划事件的面貌之後,独有创意的问题.这种问题能表现访问的特色与记者创意.的技巧:

煤矿新闻的采访 篇3

民生新闻的同质化。表现为在同一传媒市场大量的民生新闻形式相仿、内容雷同。如果这种状况不想办法去解决,会导致民生新闻的竞争恶化,最终破坏民生新闻的传播环境。所以,要深入研究找到避免民生新闻同质化的路径。从采访的层面讲,民生新闻的同质化是记者没有根据民生新闻栏目的定位和民生新闻的特性很好地进行采访选题而造成的——记者往往被突发的民生新闻线索牵着鼻子走,进行按图索骥式的采访—-这样的同城民生新闻采访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的泥塘。比如,同在广州的媒体《南方周末》民生版和广州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630新闻”,在进行采访选题时的题材和相同题材的采访角度是明显不同的,前者的媒体定位在全国的受众,选题是注重民生新闻的共性即广泛适用性,《南方周末》民生版2008年全年共推出10期的《中国社会保障系列调查报告》,就没有局限在某一地,而是全国受众都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新闻,而后者的采访选题注重本地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缺乏深度和整体把握的问题,表现为采访民生新闻的记者强调新闻第一时间的时效性、关注普通民众短平快的日常生活琐事等重复和狭窄的新闻题材,导致民生新闻止于浅层的表现,信息泡沫化、新闻价值含量低。比如,只是常常重复地报道车祸、火灾、交通事故等表面信息,而不解释到底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相关问题,从采访的层面来说,这主要是由于记者采访不深人造成的,但民生新闻的采访应该怎样深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民生新闻的采访进行深入地研究。

在民生新闻的采访系统中,记者实际上面对着三个因素即民生新闻的受众、新闻事实、采访对象,解决民生新闻报道同质化及缺乏深度和整体把握问题的路径之一,是从事民生新闻采访的记者必须掌握民生新闻事实认知心理规律,准确选题,深入采访。本文拟从新闻心理学的层面,探讨记者根据民生新闻的受众心理规律来确定采访的新闻事实或题材及其采访的角度问题,希图抛砖引玉,为如火如荼的民生新闻实践提供有用的研究支持。

本文所涉及“认知”概念,是借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的结构意义,认为认知系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又从中得到改造与发展。认知心理学通常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它主要研究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将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

一、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记忆储存结构对输入新闻事实信息的影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当给被试者刺激时,他要靠头脑中的经验才能决定作出什么反应。所谓经验,包括机体的状态和记忆存储的内容。”

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这个观点来分析记者选择接受新闻事实信息的过程,可得知,对由记者的注意选择并输入其头脑中的新闻事实信息,记者会做怎样的反应,主要依靠记者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结构即心理学上的记忆储存结构。其作用机制是,记忆储存结构根植在记者的长时记忆中,在认知活动进行时,长时记忆的相关内容很容易被提取到工作记忆即短时记忆或操作性记忆中来参与当前的认知活动。所以,在记者的长时记忆中没有或缺乏储备与输入记者头脑中的新闻事实信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相关的研究时,记者对输入的新闻事实信息必然是缺乏足够的新闻敏感的。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记者从新闻热线、信息员、其他媒体的报道、政策法规文件、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渠道获得大量的新闻线索信息,输入到记者的头脑中时,记者做出怎样的反应,选择输入头脑中的哪些采访线索去采访。在采访中,又选择输入记者头脑中的哪些民生新闻事实、从哪个角度对选择的新闻事实进行挖掘,这些都取决于记者平时对与正在采访中的民生新闻事实相关的民生问题和与之相关的政策文件的积累和研究及关注的程度。如果对相关的民生问题没有或缺乏足够的积累和研究,记者就不具备采访相关民生新闻事实的记忆储备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会因此对许多即使是重大的、独家的民生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信息缺乏足够的反应,这样一定会导致漏报重大的、独家的民生新闻。这是采访民生新闻记者的大忌,因为,一方面,民生新闻栏目是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新兴新闻媒体,竞争异常剧烈,其重大的、独家的报道关系到媒体的生存、死亡和发展的前景。另一方面,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如前所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民俗、民族等方面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学科,并且时效性极强,如果平常不注意相应的理論积累和相关的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一旦投身采访,要想对民生新闻的采访达到全面而深刻的程度,是不可能的。所以,采访民生新闻的记者,一定要重视健全自己的采访记忆结构,不管工作节奏多快,平时要重视对普通民众关注的民生热点、焦点问题和与之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及相关的学科理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专题研究和厚重的积累。比如,如果没有平时的理论和政策积累要采访到《南方周末》在2005年8月25日发表的关于热点民生问题医保的新闻《“全民医保”是否可能》,从全民医保的历史和前景、资金的难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做了深入的报道,如果没有平时的理论和政策积累要做到这样深入的、全方位的采访是几乎不可能的。

二、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思维策略对采访活动的影响

民生新闻报道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的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与民生新闻资源的有限性存在很大的正相的关系,比如南京一地,仅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就有七家之多在争夺南京市内的民生新闻资源,同质化的趋向很大。另一方面,与民生新闻栏目的市场化、

利润驱动、经济上缺乏体制内的保护更有很大的关系,它们将其关注的焦点纷纷指向性、暴力等刺激受众的低级趣味的边缘题材,对这些题材进行不剪辑的原生态的展示,制造媒体围观效应,这偏离了民生新闻的精神内涵和方向。第三个方面,从新闻心理学的层面看,民生新闻同质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采访民生新闻的记者未能比较好地运用思维策略,因而思维扁平化、仅仅报道现象而不探寻民生新闻事实的原因和本质,致使报道缺乏深度和立体感,从而导致同质化。所以,采访民生新闻的记者正确地、有意识地运用思维策略对民生新闻事实做深度而多方位的开掘是避免民生新闻同质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产生独家民生新闻的可能路径。

思维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思维方式范畴的一个概念,思维策略的途径有二:一种是理论驱动归纳,即先有理论和预测,然后用事实印证;一种是材料驱动归纳,即先搜集大量材料,然后分析这些材料,在此基础上探寻出其中的规律。这两种思维策略的途径运用到采访民生新闻的记者的思维方式中,记者在采访中的思维策略的途径相应的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理论驱动归纳,即采访民生新闻的记者在平常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理论准备的基础上,临采访民生新闻之际,对欲采访的民生新闻事实目标,已在理论上有了某种认识即事先确定了新闻的主题,并对这一民生新闻事实或现象的发展趋势做了一定的预测,然后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通过采访获取相关的民生新闻材料对事先确定的新闻主题和预测进行印证和论证。这种思维策略途径可用在对某一时期受众关注的原因已经明朗化、显著化的热点、焦点民生问题的采访。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的另一种思维策略是材料驱动归纳,即采访民生新闻的记者在采访中从民生新闻事实或民生问题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搜集新闻事实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综合出民生新闻报道的主题。这种思维策略途径比较适用于对某一个时期民众虽然已经广泛地关注、但对其的认识和观点众说纷纭或是同类的事实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多起、但记者对其的认识还没有显性的掌握,需要在采访的实践中探索的民生问题的采访。“南京零距离”在2006年4月20日的报道《警方紧急调查死猪收购案》中,记者采用的思维策略就是材料驱动归纳的方法。记者通过采访三鸿食品厂了解到虽然该厂的产品没有问题,但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冻库供其中转死猪肉,企业的管理不到位;随后,记者采访了建邺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那位所长说,该所有保检和抽检制度,但记者问到有没有抽检到事发的集庆副食品批发市场302--8冻库,回答没有;最后,记者采访了集庆副食品批发市场的经营户,他们说,所谓的保检和抽检制度都是从来没有执行过,只交检验的费用。采访进行到这里时,记者水到渠成地归纳出结论:十万头死猪能够畅通无阻进入市场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不到位、市场的监管薄弱。

三、民生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噪音及其规避

“噪音”一词本为信息论中的术语,意为干扰信号成功传输的因素。在新闻心理学中,将造成采访失败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称为采访活动中的噪音。研究采访中的噪音的意义在于避免噪音对民生新闻采访的干扰,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

在民生新闻采访中,由记者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噪音主要包括:第一,记者的职业道德方面的原因,比如,片面强调收视率,对某些边缘题材原生态地展示,从而降低民生新闻媒体的权威性,特别是在后续的采访过程中,消息来源者会一定程度地失去提供采访线索和积极配合采访的动力;第二,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将民生新闻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推向极端,仅仅站在普通民众的一方,未做好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桥梁的角色,导致采访失去了作为新闻的根基客观性和真实性;第三,采访不深人,为表象迷惑,这方面,特别是突发性民生新闻事实的采访,最容易掉入这样的噪音泥塘中,所以,在保证采访时效性的前提下,民生新闻的采访要尽可能的全面、深入、核实地进行采访。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噪音主要是:采访对象为了公关或政绩等的企图和需要,有意设置采访障碍,隐瞒某方面的关键事实,这种在关于民生问题的舆论监督采访中表现得比较严重。比如,请看在《别让玩具成“玩命”——长沙儿童玩具市场安全报告》的采访对象阻碍记者采访的一幕:

“记者在旁边的另一家小店里看到一种有点像装啫哩水的小塑料瓶里装着一些液体,记者开始還以为是吹泡泡用的药水,可没想到一问,店老板的回答却让记者大跌眼镜——‘这是喷到嘴巴里喝的,可以喝又可以玩。’记者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只见整个瓶子都没有外包装,蓝色的塑料外壳显得十分粗糙,就更别说密封了。在瓶子的底部,一行细小得几乎无法辨认的小字写着保质期和成分。而成分那几项里,却只看清了一个‘水’字,其余的就像是在雾里看花,一个字也看不清。

不知道是看出了记者的来意,还是看见记者在拍照,当记者提出要购买一个时,老板警惕地说:‘这是小孩子玩的,你也是小孩子啊?’最后记者还是花了1元钱买了一个。记者刚走出门,老板就急急忙忙地把店门关了。”

煤矿新闻的采访 篇4

1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结合

民生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点, 而民生与国家颁发的民生政策息息相关, 因此, 社会新闻采访写作应摒弃“民生”或“政策”单线叙述的方式, 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为国家宣传民生政策, 另一方面也让受众对民生政策有充分地了解。

以吉林省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为例, 作为中国的人参之乡, 集安市的人参产业历来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 受到人参种植广阔前景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人参种植行列,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导致人参的质量受到影响, 使集安市的人参种植产业面临了危机。面对这样的状况, 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记者为了了解发生人参产业危机的症因, 一方面采访专家听取意见, 另一方面进入参农家庭了解实际情况。通过长时间的调研, 栏目记者掌握了制约当地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先后撰写了《万良人参启示录》《推广老参地、 农田地重茬种植人参》《人参娃娃移居山下林间参农平地致富》等新闻稿件。新闻一经播出, 对当地人参种植产生了巨大影响, 很多参农参考社会新闻栏目提出的建议, 改变了人参种植的模式, 最终, 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更推动了集安市人参产业进一步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 集安市社会新闻栏目将地方民生问题与民生政策结合起来, 为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这种新闻采访写作把握了社会新闻报道的新视角, 不仅解决了新闻内容同质化问题, 同时也全面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2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社会新闻因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采访写作在用词上具有抽象性、政策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 很多信息都很抽象, 例如一些数字、政策、 评论、预测等, 这些无法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形式进行表达的信息使社会新闻的线条普遍“偏硬”。因此, 社会新闻要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标新立异, 博取更多受众关注, 就要在“软化”报道主题的基础上, 在新闻采访写作的形式上追求突破与创新, 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力争以最通俗的形式将新闻“改造”的有趣生动, 简单易懂。

1) 要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的专业素质与新闻采访的再创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因此, 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是体现新闻采访写作新思路的重要举措。新闻稿件是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符合新闻事实, 能够表现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但新闻采访写作却不能照抄新闻原稿, 而必须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再创作。一方面, 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必须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其中, 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公共利益和社会义务, 政治责任则需要媒体坚持党性原则, 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以及弘扬党和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因此, 坚持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是新闻媒体落实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 社会新闻栏目在播报时有着时间、 空间、内容等很多的限制, 而新闻原稿或篇幅冗长, 或口语化严重, 因此, 必须要对新闻原稿进行再创作, 才能使新闻稿件符合社会新闻栏目播报的要求。 新闻记者是新闻稿件再创作的主体, 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满足新闻稿件再创作的要求, 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质量, 并提升新闻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2) 要通过新闻采访的再创作赋予新闻更深刻的内容。

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样化, 它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中突出的问题予以报道, 使受众产生共鸣, 通过受众的关注、聚焦从而形成社会舆论, 来影响或消除社会问题。因此, 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应摒弃浅白的描述, 避免直述新闻事件, 而是应当通过再创作赋予新闻更为深刻的内容, 以期能够引起受众共鸣。

例如,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报道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新闻时, 新闻记者可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将留守儿童事件转化为小故事、议论文或评论文等形式, 在表达出核心事件的同时, 对事件予以渲染, 使新闻富有情感。

这种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将单纯的新闻事件演变成带有情节和强烈情感色彩的短文, 既表达了核心事件, 又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同时, 理性的评论也能够代表大众思想, 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使受众关注新闻事件, 从而在社会新闻栏目的带领下形成社会舆论。

3阐述新观点, 营造社会新闻品牌形象

要重新审视并定位社会新闻的职能, 表现新闻栏目的新观点, 就必须要对媒体职能与当前现状进行对照、分析并评价, 探索两者之间的差距, 首先确立社会新闻报道的可提升空间, 其次履行职能, 以敏锐的视角探求对受众具有实际意义的新闻题材。

首先, 媒体职能要求的核心是真实、全面与快速, 在新形势下, 社会新闻不能局限于家长里短以及一味娱乐化, 而是应当聚焦于关系到民众生活质量、生存权利乃至生命安全等方面, 扩大和利用资源, 强化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例如,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会议或活动都是围绕党的政策方针所开展的, 都与社会息息相关, 而新闻记者要转变采访作风, 不能把焦点仅放在采访领导方面, 而是要注重细心观察和深入发掘, 提取会议或活动的主题, 并在节目中真实而准确的报道相关的内容。

其次, 社会新闻栏目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 从整体来说首先要打造思想厚度, 制作有内涵的新闻节目。面对当前竞争激烈、新闻资源有限的状况, 所谓独家资源、独家报道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因此, 社会新闻栏目就要转变思想, 推行转嫁策略, 如从新观点、新视角的角度开展新闻报道, 从而提升社会新闻节目的品质。

4结束语

总之, 新闻采访写作是社会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 不仅关系着媒体品牌, 更关系到了新闻媒体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 新时期的新闻采访写作应积极转化思路, 同时转化媒体本位, 在开展新闻传播的同时投入相应的受众行为研究, 运用新视角、新思路和新观点, 让新闻传播与受众行为的步调保持一致, 让传播内容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从而体现新闻栏目的存在价值, 创设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9) :143-143.

[2]陈潮亮.电视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突破[J].新闻前哨, 2011 (2) :83-84.

[3]董志浩.谈新闻的深度报道与社会共鸣[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S1) .

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

2、学习新闻的写作。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新闻的基本特点

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4)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1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二、学法指导 【拟标题方法】

1.简明扼要: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有特点最有价值的事实。2.爱憎分明:标题中要有明确的是非立场,鲜明的爱憎情感。

3.巧用修辞:标题中可运用比喻、对偶、引用、仿拟等修辞,使标题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导语写作方法】

1.交代新闻的来源和根据,给人真实感。2.交代新闻的重要点,给人鲜明的印象。3.交代新闻的新鲜点,给人耳目一新。4.文字表达巧妙精练,给人形象感。

三、文题展示

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最近发生了什么特别的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尽可能多方调查、采访,采集相关信息,写一则消息。不少于300字。

【点拨思路】审题:注意题目限定了文体——消息,也限定了选材的范围——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的社区、村镇、县市,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选材。

选材:可以选择班上或学校近期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体育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文艺会演活动等;社区、村镇等开展的各种特别的或有意思的活动等。

写法:按照消息的基本结构布局谋篇,结构要完整,中心事件要突出,语言要简洁,必要时可以交代一下背景。

【写法指导】

1.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让别人关注你的报道,标题就一定要醒目,特别是主标题,要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消息标题的要素必须包括何人(何物)做何事,语言必须简洁准确。

2.导语:导语是指一则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读者。导语的形式主要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现在,一般的消息都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将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让人们能看一眼就知道它主要讲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在写作消息的时候,要具体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勤于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消息。

四、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附:板书设计】

学习写作消息

确定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

合理安排结构

语言要准确、简明

教学反思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体验 篇6

一﹑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比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采访收获不大,结果写出的新闻作品必然干瘪无味。

二﹑要注意细节

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概况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泛泛而谈,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三﹑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一次,笔者到农村采访,想了解农村干群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位农民:“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结果那位农民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我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村干部,他应该怎么样?”这下,这位农民反应过来了,马上谈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乡镇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四﹑要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五﹑要营造气氛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笔者有一次前往江西省采访一位经济园区负责人,由于是外地媒体,对方不大配合,笔者听他说话,觉得好象有点安庆口音,一了解,这位园区负责人曾经在宿松县插过队,于是笔者就从宿松县这几年的发展聊起,渐渐地他就打开了话匣子,使这次采访获得圆满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融,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要准备充分,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煤矿新闻的采访 篇7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分析

新闻采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记者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 对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 同时也是调查、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过程, 这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有着一定的特性。

1. 新闻必须具有时效性

抢新闻这个词, 非常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新闻工作者的态度, 采访的过程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做到要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 有新闻敏感度, 并且要擅于发现生活, 以提取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或是新事物的发展方向。

2.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真实性

记者发掘新闻的过程, 进行传播的过程, 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新闻传播是人们持续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 新闻报道的前提必须是事实。没有事实的新闻是不合理的。事实构成了新闻的生命所在。采访是了解事实的手段, 是完善事实的一个过程, 一篇真实的、完整的新闻报道, 至少需要经历采访、写作与编辑等过程。任何媒体形式都是如此。

二、基于新闻采访特性之上的采访技巧探讨

1. 新闻的采访工作必须进行准备工作

进行采访之前, 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线并行的制度, 也就是要采取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要同时按照自己工作性质进行不同的分工, 并按照一定的组合来完成工作。突发新闻的现场采访之中, 采访人员要特别注意事前的沟通工作。从最初的线索中要擅于更全面的获取信息, 这样就能够在采访的现场中拥有较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例如:杭州市档案馆前日发生爆炸事件, 我们的记者去采访, 事故责任人已经在现场了, 我们的记者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出相关的负责人呢?我们可以通过热线报料人, 也就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往往爆料的人很可能是与责任的事故有一定关系的当事人, 在爆料的时候就要跟对方进行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较为容易地获取一些信息, 如责任当事人相关的背景资料或体貌特征等信息, 到达现场后, 我们就能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和采访。

2. 新闻采访要接近第一现场

在新闻采访中, 要尽最大可能接近事件的第一现场。距离新闻事实的距离越近, 新闻的价值就会越高, 同步报道是新闻报道的最高点。如, 常见的交通事故播报, 若只报道汽车被撞后的惨况, 其新闻价值会打折扣, 可如果是报道新闻事故发生时候的环境、施救人员状态, 伤者情况, 则能有效的增强新闻的真实度和震撼。

3. 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与相应的策略

新闻报道要遵守真实、客观, 必须把握好自己的采访动机。带着一定的动机去采访, 那么得到的信息则是不真实的、没有价值的。以吹捧作为动机或是以敌意为动机, 都是错误的。正确的采访动机是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采访中注重采访的策略。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采访的对象差别, 要根据被采访者的阅历、学历、性格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采访技巧。新闻工作者必须平等对待每个被访问者, 要保持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态度。对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采访对象, 访问前必须做出详细、深刻和充分的准备, 选择适宜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这种采访最容易展现记者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对普通人的采访, 有时候不能直接说采访, 需要借助其他技巧与手段, 可以借助于聊天、喝茶等迂回方式, 在大家坦诚以待的情况之下, 进行真正的采访工作。

4. 在新闻采访环节要避免产生假新闻

新闻的生命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在新闻采访的环节中, 要避免假新闻的形成。首先, 不要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工作急于求成。突发性的新闻都是突然发生的, 具有时间紧迫的特点, 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时间要快。怎样做到又快又好, 在“快”的过程之中来避免“假新闻”的出现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访素质, 要求新闻记者不可以急于求成, 在极短的事件内, 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探寻, 要对多位目击证人, 或者是亲历者进行证实, 才做新闻报道。要在看到事实或者是拍到事实, 明确事件的形成原因, 包括一些处理结果之后, 再来进行及时的后续性报道。这样的报告就能够避免主观猜测, 才能够有成效地控制假新闻的产生。如, 2009年杭州发生的70码事件, 当晚发生车祸, 由于犯罪人的身份特殊, 媒体接到报料后, 杭州只有一家报纸《都市快报》在当晚就进行采访, 第二天具体报道了此事, 此后还一直进行跟踪报道, 随后其他媒体才敢报道这次事件。《都市快报》做到了一个媒体所具有的公正性。其次, 纠纷类新闻报告中不能有带有感情色彩的偏向。通常, 这类民生新闻是受众喜爱的, 也是百姓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这类新闻的报道对于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重大, 这要求记者在报道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情感的偏向, 否则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最后, 就是避免这类新闻中的假新闻出现, 对于这类新闻, 记者要多走动, 多采访, 多调查, 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 咨询相关的一些法律人员, 这样就不会因为涉及到法律方面问题最终导致失实的假性新闻出现, 因而对舆论导向进行错误引导。假新闻、假报道会对我们的媒体造成伤害。

三、结论

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采访技巧分析 篇8

1 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1.1 采访要讲程序, 尽量预约, 尊重采访对象的时间和工作安排

作为一个聪明的记者, 在进行采访之前会去了解受访者的时间安排, 为了表示对受访者的尊重, 安排好采访时间, 给予受访者最大的方便, 所以进行采访之前要提前预约。预约的一般方法是电话联系, 约定具体采访时间、地点。

1.2 明确报道思想, 获取新闻线索

分析选题, 确立要点, 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1) 确定这个采访的要点以及采访选题。确定采访的选题也就是采访的中心点, 记者可以深入这个点顺藤摸瓜, 挖掘出采访点的内涵以及受访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寻找最合适的采访提问角度。这是每一个记者在采访前都应该学习的准备性工作。

2) 以采访要点为据拟定全方位、详细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 有了一个详细的采访提纲, 记者就可以根据这个提纲去了解采访的过程, 也可以给自己带来自信和勇气, 得到一个有效的完善的采访结果。

1.3 了解背景, 深化报道主题

背景材料是指一切与采访对象有关的非直接性资料, 包括与选题相关的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记者采访前认真研究了解背景, 能够丰富, 加深对采访对象的认知, 深化报道主题, 拓展节目内容, 引发观众收视兴趣。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 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 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

1.4 研究采访对象

以利交流采访前, 记者要全范围地去了解受访者的经历、职业生涯、专业特长、文化素养, 还有受访者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等。

2 采访之初的注意要点

1) 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达, 注意仪表大方得体。

2) 必问采访者是否介意录音。

3) 须说明自己的身份, 采访的目的。

3 采访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1) 态度和蔼, 气氛和谐。受访者有拒绝或选择不回答的权利, 所以作为记者不可以太过于强制受访者回答自己的问题, 哪怕受访者的回答没有自己预期的效果, 也不能训斥或是职责对方, 这是不礼貌的。作为记者, 态度和谐是最基本的素养。“伸手不打笑脸人”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笑容满面的人。

2) 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作为两个不相识的人在一起交谈多多少少会有距离感和陌生感, 所以都很难做到交谈自如, 两者之间都感觉到陌生。作为有经验的老新闻记者, 一般不喜欢单刀直入, 而是想方设法同被采访对象套近乎, 营造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 以便于沟通与交流, 常常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

3) 由近到远、由浅入深。再者, 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结合“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的采访方式, 根据最近发生的事情来让你的采访对象谈谈自己的见解, 然后再步步深入, 逐步完成采访工作。利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能够提高你的采访技巧, 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要学会随机应变。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没有人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可能进行顺利的采访工作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事端, 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不是看他采访过多少厉害的人物, 也不是看他采访的数量, 而是要以他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对问题解决的方式为衡量标准, 去考验他的采访水平。

5) 学会提出问题。很多记者在进行采访时, 多半的问题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不懂的提问题的技巧, 导致被采访的对象感觉不是很舒服。怎样提出问题, 如何提出问题, 怎样提出好问题, 这些都是一名记者应该考虑的事。在采访进行之前, 记者应该备好自己的问题, 不能等到采访的时候才去思考问题, 这样只会让你的采访枯燥乏味, 毫无技术上的提升。记者在提出问题的方式上, 还需要多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考虑, 这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记者自身提高综合能力来完成这方面的挑战。

6) 记者要从多方面来提升自身的采访水平, 观察和倾听也是记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在采访的时候, 记者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一言一行来捕捉采访问答中不能收获到的信息, 这对提高记者的采访水平很有帮助。有些采访对象, 不一定愿意和记者实话实说, 有时候的回答也只是只言片语, 这时候就需要记者发挥自己另类的观察能力, 在采访对象所说的话语中, 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对记者的采访能力非常重要, 有利于记者的采访水平的提升。

4 结束语

在记者跟受访者之间的采访交谈中, 巧妙地应用采访技巧是能起到很大的帮助的, 实现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 记者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合理的策略与采访技巧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采访, 形成高质量的采访和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 2011 (4) :45.

[2]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 2010 (12) :91.

煤矿新闻的采访 篇9

一、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特征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以记者为主导的调查研究活动, 这种调查活动一般必须具备客观、真实、完整的特点,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目前, 新闻采访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和新闻内容必须符合实际, 其所报道的是真实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 才能形成新闻。发生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前提, 没有事件发生, 新闻就成了绯闻、谣言, 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合理性。因此, 真实性是开展新闻采访活动的前提, 新闻工作者如需报道一则新闻, 就要深入调查事件缘由,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剪辑和后期处理, 不能擅自更改新闻主体内容。时效性是指新闻工作者在事件发生后, 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采访现场或进行实时报道。可以说, 新闻工作者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第一手新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很多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在时效性上。所以, 新闻工作者要拥有更高的新闻敏感度,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事, 并预估事件未来的发展趋势, 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价值。

二、新闻采访中的技巧运用

(一) 尽可能快地到达新闻现场

新闻的第一现场是还原新闻事件最重要的地点, 事件最重要的证据往往都保存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 观众也希望通过新闻现场的报道获得第一手新闻信息。因此, 只有抓住新闻现场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第一现场的报道是对新闻记者速度的考验, 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 通过及时有效的报道, 提升新闻的价值, 还原事件的真实过程, 并得到观众的认可。例如, 在报道交通事故时, 只报道事故发生后的车祸过程是没有说服力的。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要及时赶到事故现场, 记录车主或伤员被抢救的过程, 还有周围的环境, 这样新闻才具有吸引力, 才能增强新闻的震撼力和真实性。

(二) 把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高超的新闻采访技巧是顺利完成新闻采访任务的前提。在新闻采访中, 首先, 记者要根据既定的主题设置问题;其次, 还要围绕主题引导被采访者回答问题。这些技巧包括正面提问、迂回提问、引导性提问。“正面提问”指针对某些新闻事件, 记者直入主题, 在现场直接对当事人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在一些正式的发布会场合比较适用, 当事人的性格一般比较开朗, 而且对新闻采访没有多少抵触情绪。当然,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访, 也不能超过正常的交流范围和新闻伦理的底线, 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去采访。不能使用具有侮辱性和歧视性的言语, 以免受访者心理受到伤害导致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迂回提问以及引导性提问是指直入主题不能达到很好的采访效果, 采用间接的提问方式却能得到想要的采访效果。这种方式要求记者抓住采访时机, 一边采访一些周边新闻, 在适当的时机切入主题, 引导受访者回答问题。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考验记者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采访技巧。

(三) 在倾听的过程中探寻线索

在倾听的过程中探寻线索非常考验记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因为倾听的过程就是获取新闻事件的过程。倾听技巧主要包括善于听取事件全貌、重点倾听被访者所阐述的关键点、善于倾听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以及受访者重点阐述的内容。通常采访时, 受访者会着重强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这些代表性的事件都是能吸引读者和观众注意力的话题。因此, 在采访时应该保持高度的兴致, 并且善于倾听受访者的叙述。在倾听过程中探寻新闻线索, 寻找最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通过不断倾听还原事件真相。

(四) 加强对非语言符号的认识和实践运用

通常情况下, 在采访中, 受访者在表述事情的同时还会有一些肢体语言。这些肢体语言包括神态、表情、姿势、情绪等, 这些都表达出受访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这些细微的动作, 并结合语言发现这些动作背后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探寻被访者这些非语言符号的内容, 并通过这些信号判断其心理状态。同时, 记者在采访时, 也可以运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或提出问题, 这样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沟通交流模式, 拉近受访者和记者的距离, 促使受访者更积极地交流和阐述新闻事件。

三、结语

看似简单的新闻采访中蕴含了丰富的技巧, 而要更好地应用这些技巧则要注重把握其特征。因此, 相关人员要深刻把握新闻采访的特征, 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采访技巧, 更好地发挥出新闻采访的功效, 让新闻采访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摘要:新闻采访一直都是新闻栏目的重要环节, 做好新闻采访可以让新闻栏目更加有深度, 更加符合民心民意。通过掌握新闻采访特征、应用采访技巧可以让采访更具时效性, 并提高采访效率, 对于优化新闻采访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采访技巧, 期望可以为新闻采访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特征,采访技巧,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凤.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5) :176.

[2]吴兵兵.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科技传播, 2012 (08) :11+9.

[3]谢蔚.地方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6) :207.

[4]依雅萍.浅谈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工作[J].新闻传播, 2013 (12) :148.

煤矿新闻的采访 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技巧,创新

1 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

1.1 尊重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特征, 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新闻最大的特点是真实, 新闻工作人员绝不可因利益而忽略新闻的真实度, 欺骗观众。报道不真实或者真实度尚不明确的新闻, 以此获取高的收视率, 这是一种对广大群众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侵犯国家和社会群体利益。

1.2 对象广泛性

优秀的记者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对每一位当事人进行采访, 精确分析事件成因。这个难度较大, 需要记者的采访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 尽最大努力获取最有利的资源。

1.3 内容突变

针对目前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新闻采访的工作人员也因此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立足, 需要选取大的、影响力广泛的事件, 更加吸引观众的题材。这一类题材往往具有很强的突变性, 不能提前掌握, 这需要记者对新闻内容实时跟进, 对新出现的问题, 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2 采访技巧

2.1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访前, 记者需要初步了解被采访人员。了解当事人的性格能加强记者与当事人的沟通, 避免沟通过程中不愉快事件的发生。记者还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分析, 设计相关问题, 巧妙避开冲突。要善于引导当事人回答问题, 而不能被当事人引导。当然, 当记者不能提前了解当事人时, 需要记者了解事件的新闻背景, 获取充足的信息, 方便提出问题。对事件背景的了解, 能对事件的分析起到一定的作用, 方便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形成初步判断。

2.2 采访技巧的应用

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时, 要直入主题, 问题要明确且具有针对性, 避免浪费双方的时间。同时, 记者要注意察言观色, 善于倾听, 了解并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深入探求事情始末, 抓住事件中遗漏的重点, 方便新闻工作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并进行文字整合。

3 采访技巧的创新

3.1 采访内容的创新

在当前的媒体形势下, 创新是主要推动力。只有创新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记者要创新采访事件内容, 多角度分析新闻内容, 使观众通过别样的角度感受新闻内容, 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引起群众的关注。例如, 报道一场灾难事故时, 为使民众能够感受人间大爱, 采访事件相关负责人和寻找事情的原因时, 要从多角度进行解读, 使新闻更别具一格。

3.2 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由于采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状况, 这也就意味着采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不配合采访的当事人, 面对这种情况, 需要记者采取全新的采访途径, 对当事人进行多方面了解。也可以对当事人身边的人 (包括当事人的同事、朋友、亲人、邻居等) 进行采访, 并了解到当事人的特点, 获取当事人对新闻工作人员的信任。同时, 对当事人再次采访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关注, 察言观色选取合适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3.3 采访模式创新

随着现在的科技的发展, 采访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模式。面对面、一对一的采访模式, 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压力, 同时由于当事人的性格多样化, 这也就直接给新闻工作人员的采访工作带来难度的同时还面临一定危险。如今, 新闻工作人员往往可以采用电话、网络等方式对新闻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在一问一答中积极引导当事人, 得到答案。当然, 在这种采访过程中, 记者依旧需要保持对当事人的尊重, 使采访工作顺利进行。

4 结语

新闻工作人员创新运用采访技巧, 能够对事件有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 从而进行更专业地解读, 推动新闻采访工作的整体进展, 提升电视新闻采访媒体的地位, 加强观众对新闻的信任。

参考文献

[1]朱琳.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媒体研究, 2015 (16) .

新闻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 篇11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智慧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获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智慧实际上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关于采访语言

新闻记者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同采访对象交谈等言语交际形式实现的。正如美国记者杰克·海敦所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把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语言称为采访语言。

关于采访语言智慧

记者的采访语言智慧是记者政治素质、生活阅历、能力性格、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新闻敏感、新闻素养、采访知识、社会经验等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采访语言智慧是记者的一种内在品质,它渗透、内化于包括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活动及采访目的、采访价值、采访过程、采访环境在内的采访的一切方面。一位优秀的记者在采访时的一言一语都会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由于记者是采访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采访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采访情景中,记者语言智慧主要是通过记者的采访行为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记者语言智慧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记者对于采访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采访对象、采访情景,面对采访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记者能不能敏锐洞悉,能不能作出灵敏的反应、灵活机智的应对、恰当的现场语言策略调整,都能真实反映一个记者的智慧水平。

采访是一门交谈的艺术。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说,一次成功的采访七分在说,三分在写。如何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进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尽量“撬”开对方的嘴巴使其敞开心扉,说出真话,便成为记者们终身要学的一种本事。这种本事说得更明确些,就是现场交际行为,更确切地说就是现场的语言智慧。那么记者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智慧呢?

采访时“第一句话”的智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现场采访中,至关重要的是精心设计采访的“第一句话”。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往往用“第一句话”开启采访对象的心扉。万事开头难,因此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更是关键,它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必须要熟悉采访对象的身份、背景。采访前记者应尽量搜寻与研究有关被采访人的身份、背景等信息。在采访前,如果对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有透彻的了解,头脑中有十分清楚的立体线索,那么采访时就能知道从什么角度接触对象,表现主题,否则效果不佳。如1939年,举世闻名的电影《飘》正在美国放映,女主角赫思嘉的扮演者费雯丽从英国飞抵美国表示祝贺。费雯丽到达纽约机场后接受记者的采访。当时一个初涉新闻界的记者问道:“你在《飘》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十分不满地回答:“我无意同你这样无知的人交谈。”多么好的采访机会呀,就被这个拙劣的“第一句话”提问给断送了“前程”。如果这位记者这样问:“您扮演女主角非常出色,请问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您扮演女主角赫思嘉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那结果一定大不一样。

应该明白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有些记者往往忽略采访的第一句问话要获得的信息,认为只是个开始的形式,以至于匆忙上阵,或明知故问,或故弄玄虚,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使采访对象产生厌烦心理,影响了采访的顺利进行。高明的记者大多重视第一个问题的设计。反之,不恰当的提问,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会给采访带来尴尬的气氛。比如内地有一架民航飞机被歹徒劫持到台湾,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飞机又顺利地飞回原定的地点,当最靠前的两名乘客走出飞机的舷梯时,有很多记者围上去,其中有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问:“请问你们是乘坐这架飞机回来的吗?”观众哗然。

了解采访的特点,研究现场提问的规律。这一点对于记者现场采访“开好头”是十分有益的。《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第一句话”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采访愉快地进行下去。

这些都说明了采访“第一句话”是很有讲究和学问的,因此,记者采访时必须说好“第一句话”。

采访中提问的语言智慧

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提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记者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底,并不等于就会采访。衡量一个记者业务素质的关键,还要看他会不会用活语言,也就是巧问。

著名记者柯天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曾经指出,提问是采访中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说起来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只可说“运用之妙,存乎其心”。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整个采访活动顺利进行,记者必须掌握提问的技巧。

巧选话题,激起谈兴。卡耐基曾说过:听众感兴趣,是因为你的谈话内容与他们有关,与他们的兴趣有关,与他们的问题有关。这种与听众最感兴趣之事的联系,也就是与听众本身的联系,将稳获听众的注意,并能保证沟通畅通无阻。所以话题选得巧,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所以话题选得巧才能使采访做得巧。美国记者怀特·汤姆索采访尼克松,就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足球谈起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是从他的生日谈起。在那次短短1小时的采访中,法拉奇向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及中国现行政策等许多敏感甚至尖锐的问题,并都得到圆满的答复,这和法拉奇善于将严肃话题融入轻松自然的交谈中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巧选话题,选择听者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引导其开口畅谈。

巧妙地借题发挥,吸引采访对象。西方记者在总结采访经验时特别强调,一般情况下别提让采访对象只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这样的设问几乎毫无信息量。记者要谨慎地提出采访问题,尽量避免问一两个字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你问一个人:“你喜欢工作吗?”你很可能会得到一个“是”或“不是”的回答;但是,如果你问:“你喜欢哪一种工作?”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如果你问一个事故的见证人:“你看到刚刚发生的事故了吗?”他很可能用一个字来回答,但是,如果你问:“你看见了什么?”就得到一个更长的回答。所以巧妙地借题发挥,才能吸引采访对象。

提问要紧扣主题。采访中记者应该多提能切中要害、有所创新、能触动被访者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整个采访的灵魂。为了使采访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所提问题要有深度,有针对性,不要在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上浪费时间。比如采访一位参加比赛的体育运动员,如果老是问你想拿金牌吗,拿到了金牌,你高兴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触及实质,没有典型意义,绝对吸引不了观众。

语言通俗,简洁明晰。记者在提问时,如果多用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口语,采访对象就可以准确理解记者的问话,以便作答。新闻采访语言首先要做到简洁。现代化社会节奏加快,记者采访应该懂得采访对象的心理,节约采访对象的时间,尽量用最简短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使采访对象能迅速把握语言的信息内容。其二,采访语言要明晰。明晰表现在用准确明了的语言去表达采访内容,做到言辞明明白白,不可含含糊糊,吞吞吐吐。这样才能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要使说话简短,就要学会浓缩。浓缩就是对语言的提炼,浓缩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

巧用隐性语言辅助自己的语言智慧。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掌握和利用公关吸引、移情效应等公关交往艺术。要获得最佳采访效果,记者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有时可以运用一些“隐性语言”或者叫做“无声语言”来辅助采访,必要时,还要精心设计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见面方式。如有位记者曾采访过原南京师范大学女校长、百岁未婚老人李美筠博士,按照习惯第一次见面应给老人带一些水果,但从校办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老人曾在美国著名大学执教十年,精通六国语言,获得3个博士学位,曾是罗斯福总统的门上客,有着深厚的西方生活习惯,且尤其喜欢鲜花。当笔者叩开老人房门时,首先献上的是一大束鲜花,老人看到鲜花显得格外高兴,那次采访也格外顺利。

总之,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讲,将采访的问题变得简单,是其语言专业功底的表现;有能力驾驭好每一句采访语言,是具有较高语言智慧的表现。

记者提升自己的语言智慧的策略

在采访现场,记者是整个采访的驾驭者,要用语言艺术引领采访对象逐步进入采访状态,以便捕捉到想要获得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平时在采访语言上要注意“修炼”,注意方方面面语言能力的积累,锤炼语言“功夫”。

练好一口流利的语言。这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不断培养良好的新闻意识,特别是要练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每天都应该练习大声朗读,使自己口舌灵活,有弹性。从语言学角度看,音频、音速、音量的不同,会表达出不同的信息,这些都与采访效应紧密相关,也应加强训练。平时练习提问时宜多用平等商讨性的祈使句为佳,诸如“请您谈谈……好吗?”“您能不能告诉我您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等,这样,能缓解对方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使采访进入积极活泼的境地,取得良好的效果。

平时有意识锻炼自己即兴话语编码能力。优秀的新闻记者—定会有较强的即兴话语编码能力。因为新闻采访的环境、采访对象千变万化,各有千秋,所以在实际运作中要真正取得预期效果,记者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采访语言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简洁明了。采访语言能否获得良好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采访的成败、优劣。为此,新闻记者必须重视语言的锤炼,把提问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加以研究。对语言锤炼可以是随时随地的进行,如果平时有这方面的储备、训练,则到现场就容易挥洒自如。比如多练习即兴演讲、即兴评论、即兴命题作文,平时多做模拟“采访”等。

锻炼驾驭语言的能力。采访主要用自己的语言来问,要问得有学问,问得有技巧,这就要锻炼记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向生活学习,向优秀新闻记者学习,努力培养和创造自己的语言特色,才能驾轻就熟,锻造出流畅、得体、恰当的采访语言来。

威廉·梅茨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即使你不是一位天才的作家,却可做一个很好的记者;但是如果你不善于采访,就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这段话很精辟地概括了采访语言的重要地位。的确,没有采访就没有现代的新闻事业,没有采访也就没有记者工作。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智慧,就没有成功的采访。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作者为广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煤矿新闻的采访 篇12

1 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

1.1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电视新闻采访来说,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征, 只有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 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信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一定不能因个人利益而忽略新闻的真实性, 用不真实的新闻来获取高的收视率, 这样会严重损害社会利益[1]。因此, 为了对广大观众负起责任, 新闻工作人员一定要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维护国家和社会群众的共同利益。

1.2 对象广泛性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工作人员在抓住事件的真实性, 不断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明确分析出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同时, 还要体现出对象的广泛性。因此, 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掌握采访技巧, 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要使用不同的采访方法, 从而获取新闻的第一手资料。

1.3 内容突变性

众所周知, 所有发生的事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事件的内容经常发生着变化, 因此, 新闻采访工作人员一定要选取影响力大的事件, 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 同时还要对新闻内容进行实时跟进, 以免发生突发性事件不能提前掌握, 因此, 记者就应该平时多锻炼自身的应变能力, 从而提高对突发性内容的反应能力[2]。

2 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应用

2.1 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

记者要想保证采访内容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 就必须提前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对被采访的个人信息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从而面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做好准备。与此同时, 记者还应该对采访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仔细检查, 不能因为采访设备出现了问题就中断采访, 一定要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2.2 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有全面的掌握

在具体的新闻采访前, 记者要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有全面的掌握,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采访的质量。记者要充分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 把自身的情感通过手势等方式传达给被采访者, 保证采访者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从而使采访过程达到一种共鸣效果[3]。最后, 记者还应该取得被采访者的信任, 让被采访者能够把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复述一遍, 从而保证采访工作的质量。

3 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

3.1 报道内容的创新

现如今, 随着我国电视台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 电视台要想脱颖而出, 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要求记者对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创新, 吸引观众的视线。比如:针对一则“父亲杀女儿”的新闻报道来说, 所有的报道都在指责父亲不负责任, 但是, 另一个电视台却从另一个角度来采访, 把父亲杀女儿的整个事件都复述了一遍, 对新闻的报道内容进行有效创新, 从而体现出了父亲的无奈, 这样的报道很快引起了社会的反响, 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观看。

3.2 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还应该重视采访途径和方式的创新。第一, 新闻工作人员应该针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掌握新闻当事人的生活情况, 并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然后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第二, 记者还应该学会察言观色, 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特征, 找到当事人的弱点, 对其打感情牌;第三, 记者不要只是针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还应该深入了解当事人家人、朋友的情况, 根据他们的复述来了解当事人的为人[4]。

3.3 采访模式的创新

采访模式的创新也属于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一个重要创新方法。采访模式的创新主要指的就是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通过多种多样的采访模式来进行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比如:记者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记者与当事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等。与此同时, 记者还应该重视对所提问题的创新, 要根据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来提问, 不能一味地只是针对稿件进行采访。

4 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它对新闻记者的综合要求非常高。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一定要遵守新闻的真实性和突变性原则。同时, 记者也要不断对采访模式和方式进行创新, 从而加强观众对新闻的信任。

摘要:目前,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电视新闻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占据重要地位, 记者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不断积累经验, 抓住采访技巧, 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采访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采访的原则和采访技巧的应用, 并论述了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采访技巧,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鑫, 余永兴.试分析当下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 .

上一篇:改线方案下一篇:舞台机械设备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