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采访

2024-09-22

经济新闻采访(共11篇)

经济新闻采访 篇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活动显得日益频繁活跃, 经济生活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经济新闻的采访, 实现经济报道的新突破,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经济新闻的特点

以经济报道为己任的经济新闻, 报道的主要内容应是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等。经济新闻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政策性强。要求以党的经济政策为指导, 在采访和报道中应全面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业务性强。要求记者十分熟悉业务流程、专业术语。三是保密性强。要求新闻工作者对商业、经营、技术等方面的报道要把握好适宜性。哪些该报, 哪些不该报, 做到心中有数。四是监督性强。要求既保护好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又要揭露经济活动中的丑恶现象, 扬善抑恶。

二、采访经济新闻应具备的思维

1. 需具备立体思维的素质和立体透视的能力。

即用立体、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透视经济事物, 来挖掘素材, 选择材料。这就要求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和编辑深入群众, 广交朋友, 建立起雄厚的消息来源网, 尽可能地了解采访对象的职业特征和兴趣, 在采访过程中实现对等性和双向性的信息交流, 在采访中, 尊重广大群众, 以便获取更宽广的素材。

2. 需具备动态思维的素质和动态思维的能力。

动态思维是一种变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向, 对事物进行控制, 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记者的动态思维, 是指记者根据报道环境和报道对象的发展变化, 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向、思维内容, 对报道对象进行追踪、调查、控制, 从而达到优化报道目标的思维过程。

三、经济新闻的采访方法

1. 信息采集法。

经济信息是经济新闻的主要源。经济信息的采集原则应遵循求真、求实、求新、求近。经济信息的采集方法很多, 有文献采集法、交谈询问法、参加会议法、参观访问法、社交采集法、观察法、网络采集和随机采集等。

2. 市场分析法。

经济新闻的报道对象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活动和眼花缭乱的经济现象,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 养成经济分析的良好习惯。在采访中, 运用市场经济的观点, 科学地分析新闻素材, 发现新特点, 挖掘新情况, 从而使经济新闻的传播在市场流通渠道中发挥先导与前卫的作用。

3. 市场调查法。

市场调查采访指的是记者在某类或某个经济报道目的的驱使下,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调查性的采访, 比较系统地采集、整理有关经济信息的新闻活动。它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消费者的调查, 目的是找出消费行为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影响;关于市场供需情况的调查, 可以写出帮助企业适应市场变化, 调整产品结构的报道;关于市场竞争态势的调查, 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客观地了解市场的竞争环境, 明确自己所处的地位, 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关于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采访, 是针对市场营销的外部环境而言, 目的是为生产者、经营者提供营销决策参考。

4. 预测分析法。

经济新闻采访的预测分析是指在采访过程中, 对经济活动等经济信息进行探究和分析, 发现其隐含着事物发展趋势的新闻素材。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超前性, 即在没有发生之前, 记者想到了;二是力求探索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带有的普遍规律, 帮助人们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预测可以依据记者的主观经验、背景知识及判断能力, 也可以召开专家会议, 通过有计划地邀请若干专家对要预测的问题, 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估, 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预测结论。

四、提高经济新闻采访质量的途径

1. 深入挖掘经济问题和现象的特点、背景、规律、影响及相互联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以及受众思辨能力的提升, 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开始向深度和广度上延伸。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和报道新闻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及结果的同时, 还要挖掘出经济问题和现象的特点、背景、规律、影响及其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样才能增加经济新闻的深度, 才能使经济报道吸引受众。

2. 采访前要有周密的策划, 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采访前要有详细的准备、周密的策划, 在采访时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经济采访更是这样。应时时关注各种经济信息, 然后研究适宜的选题, 围绕某一选题做好详细策划, 之后再投入采访与写作, 这样才能使报道更加卓有成效。

3. 经济采访应该以“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贴近群众”为宗旨。

经济新闻只有走大众、综合、实用的道路, 才会真正地服务于民。因此, 经济新闻应该准确、生动、透彻、通俗易懂, 应做到深入浅出, 将专业性与通俗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经济新闻采访 篇2

实习时间:2005.07.10~2005.08.20

工作内容:协助记者进行联系、采访、拍摄、写稿、编辑等一系列新闻实操工作,并跟随记者到罗定市拍摄城市宣传片

实习报告

贯穿整一个实习过程并且暗自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似乎是一种无法遣散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并非来自可触摸的失败经历,而是来自实际表现与自我期许的反差;如另一位实习的同窗所言:从理想回归到现实,想到自己的将来,不禁心乱如麻。

上述这种说法似乎有些打击士气的嫌疑,而且对学院的付出和期望亦是一种不忠,但是这的确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观感。实习到中段的时候,王军老师来犒慰我们这些在南方电视台饱受就餐之苦的同志们,饭桌上逐一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收获。我说,在这么多实习故事之外,我并没有经历什么不平凡之处,我甚至没有一个自己的独立作品;而电视媒体的运作方式和视像新闻的操作方式也使我产生了疑惑——我将来是否该从事这一行业,抑或应该去平面媒体和广播媒体谋求立足之地?当然,我可以找出很多现实中的很多限制因素来说明我为什么没有独立的作品,比如说电视台里有规定实习生不能操作机器而他们参与报道的新闻也不能附上他们的署名,但是,我必须承认,这更多是有关我的性情,其次则是能力和态度。

在我们正式报到之前,广州大学和复旦大学实习生已经来回穿梭于办公室间,或是手拿资料文件匆匆赶稿,或是跟随记者外出一线。频道的黄副总监带着商量的口吻对我们训导说:你们是来做贡献的,不仅仅是来学习的,你们的付出就是你们的学费。之后采访部的杨副监制则在复旦的实习生面前说:汕大的师兄们操作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以后你们多跟他们学习学习。这句话让我们暗自欢喜了一阵,但是不足以成为我放下担心的理由。在此后若干次的采访拍摄中,某摄像师看着在一旁将脚架挪来搬去的我,说:你过来,将这张文件上拍下来,我要的这些、这些、还有这些字眼的特写。我顿时一阵紧张,手忙脚乱地将那笨重的机器切到脚架上,调白、对焦、构图,忙活了好一阵,该摄像问:你以前用过这机器么?我面无表情地答道:没有,我们以前都是用小机的。他用手一挥,“行了,走开,我来吧。”我更加忐忑不安了,心想我刚才回应他时的那个表情一定让他很不高兴,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来自父母的遗传常常让我在紧张的时候就变得脸色很难看,而此后的几次临阵被撤也没能让我省悟过来——无论你天生的表情是怎么样的都好,面对你的老师的时候,都要尽量给出一个淡定的笑容来;又或者,你为什么不干脆对他说:老师,不好意思,可以多给我一次机会吗?

我曾经在我的实习申请上写下了我的缺点和劣势,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反应很慢。我承认这是一个可以逐渐得到改进的缺陷,但是,在分秒必争的新闻现场,我怎么能够以这样的理由在记者面前应付我的工作呢?有一次跟随一个跑政法线的记者去采访一条关于汽车诈骗案的新闻,在采访受害者的时候,由于来的媒体记者众多,受害人被围成一团,摄像记者则肩扛摄像机推着挤着在拍摄。意外的是该受害人讲得声泪俱下,将受骗过程的细节一一道来,摄像记者们则脸色惨淡,肩头酸痛双手发软。我站在外围插不进去,完了我们的女记者出来破口大骂:你怎么搞的?人家摄像在里面扛了半个钟头都不止,你却在外面闲着!别忘了你是来干什么的,你是来扛脚架的!我无言以对,照样是脸色苍白,极其不讨人喜欢。过了几秒钟,我终于鼓起勇气对摄像记者道歉说“是我的错是我的错”,但是,此事却让我再次认识到,这是一个不打无准备之战的战场,没有人会听你的解释,甚至道歉都没有用,因为错过了现场就永远不可以再挽回。

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在我未实习之前,则因为课程的缘故胆大妄为地设计过实习的报纸专刊,并且在上面发表“学而实习之”的“大论”。但是真正实习的感觉却远非如纸上谈兵那样简单。南方电视台是一个省级台,机构精简,也没有兄弟台那样的众多冗员,因此在我们新闻部的办公室里,整天可以看到记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上班的时间并不太早,又异于我最初的想象;但是来到之后便立即着手找选题,联系外访,或者一有突发立即赶赴新闻现场。我们这群为数大概三十人的实习生们,则早早来到办公室,尤其是那些安静沉默的女生们,早早地便守在热线电话机旁,帮他们的老师“找料”。本地的电话并不多件,反倒是东莞等工业城市的来电占了绝大多数。我每每听到有关拖欠工资不给反打人之类的投诉,只能按照接听热线的常规程序,用“中立”的态度向他们表示我们会跟进此事,如果领导审批之后需要采访我们则会立即与之联络。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除非发生重大的事故或者灾难,这些外地的新闻往往是得不到上镜的机会的,毕竟南方台是一个立足于本土化的媒体。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内心常常感到矛盾,既感到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责任重大,又感到自己并非是万能的救世主而无奈万分。类似的投诉每天听上几百个,耳朵渐渐地感到迷糊,而过后反省,才感慨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要保持恒久的良心和责任心是何等的艰难。

我所跟随的马记者也是汕大的毕业生,但我还是称呼他为老师而代之师兄。他跑的是交通线,火车站是常去的地方,据说那里的便衣警察和小偷都已经到了可以跟他打招呼的熟悉程度。身材短小的他在办公室里经常遭领导和同事的讹揄,他却总是以嘻嘻的笑脸相对,完全没有生气的迹象;但是到了编辑室里,如果看到摄像拍的东西不符合他的要求或者不够水准的时候,他便毫不顾忌地破口大骂,骂完了之后则会告诉我哪些镜头不能那样拍等等。写稿是我们实习生应尽的义务之一,但是我写的稿件却没有给他看过,只是直接就交给了总监,想想这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因为那样就失去了一个修改和进步的机会。

实习将近结束的时候,我和秀彬跟随频道的王副总监和“台里最杰出的摄像”单记者去罗定拍摄城市宣传片,在时事新闻操作之外了解了宣传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我们两个作场记,兼作扛机器的伙计,而当地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则尾随我们,看我们拍摄当地的建筑和民俗。每到一处,我们便受到上等的招待,而我和秀彬的实习生身份因为并没有得到“揭露”,所以也享受一样的礼遇,当地的领导甚至在工作的倒数第二天极力推荐我们去桑拿沐足,走的时候亦给我们捎上大量的当地特产,只是有没有给红包我就不得而知了。颇为讽刺的一次是我们到当地的一个镇去拍蔡廷锴先生故居,而当地的宣传部门负责人则在餐桌上跟我们大谈进行正面宣传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令陪同我们的市宣传部门领导很不好意思。在此前的采访拍摄中,我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或者说,见识到在现实中的新闻操作果然跟书上的颇有出入。

一旦工作起来,记者们通常便吃了上餐没有下餐了。一般而言,从上午九点多十点钟出去,有时候要工作到一两点,回来之后叫个外卖,一个钟头后便开始写稿,然后立即到编辑室去“霸位”上机。像经济频道的两个栏目《南方报道》和《今日一线》,截稿时间分别是下午六点和晚上八点,要是记者超出了这个时间完成,不但影响了后期配音和编辑的工作,而且严重的有可能会影响到正常播出。所以每临近截稿时间,总监和监制就会变得格外严肃和不通人情,记者们稍微动作慢的便会被骂得狗血淋头。不过这是工作,做不好就要挨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这也是有关薪水,每个人不得不兢兢业业地工作。

等到监制审批了上交的“作业”之后,记者们终于可以抽身离开了。因为新闻部里的大多数员工都在二十多岁上下,无家无室,一下班就到附近的网吧去上网打游戏了。晚餐在网吧里叫外卖解决,而晚上十点多十一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去,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我们就住在附近,晚上也会到那里去上网,每当看到那些记者,大家都没有了客气,各自在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而已。

我们有时候会说,呆在办公室里没有一种归属感。没有一张椅子是专门为你设置的,也没有任何一张桌子是为你准备的,我们就像是一群临时工,我们的薪酬就是我们所看到、听到、体验到的一切见闻;但是,我没有值得后悔的地方。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来实习,为什么不把专业的基础打地坚实一点,为什么不更积极主动一点以获得更多的锻炼。

在将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新闻实习报告--广东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新闻采访部近四十天的实习中,我深切体会到,做一个真正的记者不仅仅是一个摄像或者写手,也是一个细心的社会观察者和大胆的社会体验者,就像是马记者在火车站的时候对我说的:小曹,你看看哪些人最有可能是小偷或者野鸡车的团伙分子?看,那些无事打着伞的就是。我也做过类似于卧底的角色,但是我所满足的绝不仅仅是由此得来的勇气和自豪感,而是一种正当性被实现的感觉,就像在揭露火车站附近的黑公话摊点的时候,我感觉到,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对于实习,有过许多新鲜的体验,但是面对不久的将来就业的压力,未免有一种欲说还休的迟疑。我无法将这份实习报告写得很正式很官方,因为我的感触全部来自零散的印象,而我所要提供的所谓的经验和告诫也包含在我的文字中,无需用条条框框的方式列举出来,倒是在最后附上几则我认为比较有趣的东西,以飨读者:

第一份是公告在办公室黑板上的通知:各位司机,请勿再把杂物废弃在班车里,尤其是安全套,未用过的也不行。关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要抓典型了。

第二份是有关报料热线的,我从中做了一份排名,让大家看看民生百态:

最热门报料信息:老板欠我工资还打人!

最热门报料来源:东莞市某某镇某某工业区某某厂,想采访我,对不起,还没固定电话~

最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的报料:那一条街的女人都卖淫的!

最受非议的部门:劳动局——我去年就找过他们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回复?

最遭人骂的工作人员:保安。唉,比小混混的声誉还要差~

最可以令记者快速行动的报料:死人塌楼了!而且就在您楼下~

最令接线生头痛的报料:唉,你说这样下去中国的前途何在中国人们的前途何在…………

最让男接线生不好意思的报料:我被人强奸了,想自杀,但是不能跟你说。

最让人爱莫能助的报料:我女儿患的也是地中海贫血,你能帮帮我们找个三十万出来吗?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报料:哎呀你们的节目真是好啊我最爱看你们的节目了我现在还在看呢~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报料:……(先生您说慢一点好么?你到底想说什么呀?)

最吸引人兴趣的报料:我刚才在楼顶看到UFO啊!

最长气的报料:事情是这样的……我再跟你说清楚一点吧,事情是这样的……事情是……

最令人感叹的报料尾声:你们记者是为社会声张正义的,我就只相信你们!

……

经济新闻采访 篇3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采访权具体来讲,记者的角色定位指的是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采取合理的采访方式,要让被采访者接受报道。记者的权利指的是在将自己的职责严格履行下去的基础上,对有利于报道的规范进行享有。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体现出来。因此,人们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1新闻记者角色的新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新闻节目日趋成熟,对新闻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那种模式下,新闻记者只是完成采访工作,播音员来完成报道工作,那么就可以了解到新闻记者主要是将那些新闻采访进行报道的。近些年来,传媒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技术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那么新闻记者往往将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促使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现场感得到增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机结合节目现场采访和节目播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第一时间站在镜头之前,同时将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就给现代新闻记者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新闻记者除了要单一进行新闻报道之外,还需要语言发声、语言调整以及播讲等等,在采访提问的基础上,评述和分析新闻事件,将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给挖掘和发表出来,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新闻记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矛盾

新闻记者的工作职业性质以及其他的一些附加权利都是其职业角色所决定的,但是对于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来讲,需要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对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承担。因此,在对自己的职业要求进行履行时,就可能会有矛盾存在于其和社会角色之间,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1)记者角色定位错误。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新闻记者都将自己单纯的作为一名记者,完全客观中立地进行新闻报道,没有及时地加入到社会管理中来,将事件真相客观准确地报道出来,向公众尽可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在这一个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是一个叙述者,针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发表自己的建议,以此来力求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角色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报道事件产生的结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有矛盾存在于基本人权以及绝对客观之间;针对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就可以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参与者,把自己融入社会事件中,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机地联系新闻报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记者角色的越位。除了上面一个问题,记者角色的越位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所采取的采访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对人态度等都与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相符合;新闻记者往往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忽略,对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程度的干预作用,甚至新闻信息的价值趋向都由自己引导,这样就存在着严重越位现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新闻记者的角色越位问题日益严重。众所周知,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就是对正确的信息进行传播,以此来对公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公众以及全面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3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职责义务

(1)新闻记者的采访权。简单来讲,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指的就是他们对新闻信息自由搜集的权利。新闻记者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采访报道,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却是对信息进行搜集。也就是说,新闻记者要想履行自己的采访权,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搜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自由采访是新闻记者的权利,可以自主采集新闻信息。同时,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新闻记者需要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社会和公众:首先是在報道事实过程中,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中立客观地报道,将更加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其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将新闻知识和新闻背景给提供出来,对大众舆论进行合理地引导。另外,对政治社会开明自由进行介绍和阐述,对社会法律正义进行有效地维护。在这些要求下,新闻记者就需要合理行使采访权,认真履行采访责任。因此,广大新闻记者就需要深入到第一线基层之中,对相关情况进行具体了解,如果有人干预到了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那么就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造成了妨害。因此,新闻记者享有的首要权利就是采访权。具体来讲,为了保证新闻记者可以正常享有社会权利和职业权利,那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政府的合法权益不受新闻记者自由新闻采访活动的影响,那么就不能够限制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

(2)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通过笔者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记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主要变化体现在这些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新闻记者。因此,新闻记者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讲,必须要履行守法义务。所以,新闻记者就需要结合具体要求来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具体而言,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性的维护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职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新闻行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记者权利义务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记者的权利和义务通常由角色定位和采访权来体现的,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于新闻记者来讲,需要找准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履行相关的责任义务,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促使新闻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

[1] 李娜,贾都督.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28(15):188189.

[2] 孟旭舒.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语用角色定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6(19):192193.

[3] 袁雪梅,李嘉,王亮.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市报人,2013,19(10):103104.

[4] 田林.浅谈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J].新闻传播,2012,26(15):111112.

经济新闻采访与报道探究 篇4

关键词:经济新闻,采访报道

经济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报道社会上最新经济活动, 经济事件的新闻活动。它对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以及指导政府制定与时俱进的经济政策, 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新闻采访报道的过程中, 只有遵循一定的采访原则, 才能将经济新闻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最大, 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掌握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政策, 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能有长久持续的发展, 完全取决于其政府所提出的经济路线、方针、政策。经济新闻报道的宗旨就是服务于经济, 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这就要求经济新闻工作者牢固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准确把握、深入理解和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及发展动态, 为确定报道思想、采访选题、制定采访计划提供了政策依据。

经济新闻要及时地宣传报道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决策, 关注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进行社会监督。经济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做出精彩的经济新闻报道需要精心策划采访思路, 采访过程中有条不紊的收集信息, 只有经过精心准备、深入探究, 才能够为人们解读国家的经济政策, 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掌握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情况, 透析经济发展本质

经济新闻工作者应该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知晓经济发展的基本、真实情况。只有了解其中的经济规律, 才能在经济新闻的采访和报道过程中预见问题, 提出问题, 解释问题, 才能通过经济现象透析经济发展的本质。反之, 没有经济学常识, 不了解经济建设的基本规律, 盲目宣传, 就会产生虚假报道, 严重破坏了经济报道的科学性。例如, 在我国五十年代曾有报道说“某地方花生亩产13241斤”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 这完全是天方夜谭。该篇报道就是完全忽略经济学常识, 不加任何实际的考察, 盲目报道。

当然, 经济新闻工作者不是经济学家, 他们不可能深刻扎实的去研究经济领域的全部知识。但是在学习和了解经济知识时, 需要注意以下三个环节:1、及时关注经济学术研究和经济运行中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 淘汰陈旧落后的观点;2、结合中国实际, 系统地学习经济学知识;3、对经济学知识虽然不求精深, 但要全面有所了解。

三、转换思维, 培养能力, 服务于民

新闻报道如果应用的都是经济方面的专业术语, 再罗列一大堆数字, 恐怕普通百姓是没人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就更不会去关注经济新闻了。因此作为经济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技术堆里跳出来, 不断转换思维方式, 培养自己能够报道出人人都能读懂、人人都能看懂, 喜闻乐见的新闻的能力。

经济新闻工作者要用事实说话, 这不仅避开了程序性的业务术语, 同时也是普通百姓能接受的, 愿意看的。同时, 要善于发现问题, 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 的落后因素, 指出严厉批评。在经济报道中, 记者要有“求新求异”活跃思维, 只有抓住了群众关心的问题, 才能选择最佳的采访报道角度, 才能做出更加吸引人、最切中要害的报道。

此外, 要想使经济新闻能够吸引人,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要善于扑捉有趣的细节与事实, 在报道时多进行形象比喻、多进行解释说明、多进行数字比较说明, 这样的经济新闻具有真实性、趣味性, 更容易让人理解和亲近。例如, 近日中国民航报等诸多媒体在报道央视评论员钮文新呼吁取缔“余额宝”事件中, 将余额宝比作“鲶鱼”或“吸血鬼”, “银行是吸管”等字眼, 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在读完文章后, 能轻而易举的了解到余额宝与银行之间所存在的利益关系。

四、拓宽全球视角, 判断经济发展走势

俗话说站得高, 就能望得远。自从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 中国经济不再局限在小区域了, 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在如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严峻经济形势下, 经济新闻工作者要放眼世界, 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度来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 预测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可以报道与维护国家利益、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使我国在对外经济交流和对外经济宣传中处于主动地位;新闻工作者如果“放眼世界, 立足国内”, 就可以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 帮助分析解决国内经济难点, 为国家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总之, 经济新闻工作者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要及时明晰国家经济政策、不断汲取经济学知识, 拓展思维和视角, 认真掌握采访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深度、有思想性、精彩的报道。

参考文献

[1]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分析 篇5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

即然新闻是客观事实、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它又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俗话说:“不入虎穴,焉能画虎”,从某一角度讲,新闻采访也是如此。不进行深入的调查、访问、对比、分析,是完不成新闻采访任务的,更谈不上形成好新闻。

要写出好新闻,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到要报道的事物中去,生活于这个事物的环境中,这也是新闻采访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新闻采访一般都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明确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指国家和企业在一定时期对有关宣传和报道的要求,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形势、任务的基本看法。明确报道思想是新闻采访的首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地选择采访对象,突出报道主题,提高采访效率。

我是一位煤矿企业新闻工作者,从事企业电视、报纸宣传工作。企业的报道思想,首先要符合党的宣传方针,再就是宣传内容必须结合企业中心工作。譬如,我们企业宣传思想在安全生产、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上,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转型发展思路等,要通过典型事例宣传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的实践情况。

明确报道思想的途径就领会国家政策、提高政治敏感性,吃透被采访对象情况,了解有关背景,掌握第一手资料,明确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炼新闻主题。寻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突破口,是提炼新闻主题的依据。记者要力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掌握尽多的新闻线索。比如,从会议、闲谈、工作计划中等,都可猎取到大量的新闻线索,如此就更便于记者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而报道工作是有选择性、有时效性、有对象性的,需要记者从大量的新闻线索中选取所需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提炼鲜明的新闻主题,为进一步采访作好准备。

做好准备,深入实地采访。新闻工作者必须详尽掌握被采访对象或事件涉及的相关政策,制订采访策划及提纲,特别是采访中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相关知识,平时越睿智、生活沉淀越多,角色体验越多,采访就会越得心应手。一条完整的新闻,只有新闻线索不行,只有新闻主题也不行,记者还必须深入现场身临其境调查研究,发掘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和特点,采集、了解新闻事实,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利用个别访问、现场查勘等采访方法,记者可凭借对面交流艺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信息及新闻事实。

也可采用观察、体验、采集等方法,运用感官有目的、有辩析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获得写作材料,或亲临现场认知、感受采访对象,只有真切的体验,才有可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字。我在企业媒体撰写报纸、电视专题偏多,采访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今年3月28日,王家岭发生透水事故,我们集团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抢险,我负责写抢险救援专题,领导怜惜我是女性,要我在“后方”收集资料。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篇6

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环节很重要。要做好新闻报道,可以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前,需要了解整个事件和人物的有关材料,了解事件的背景,初步掌握一些人物从事职业的常识,为采访做好准备。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新闻作品要想生动还应注意细节,做到机智应变。现在的电视新闻采访主要分报道式、谈话式两种,其中谈话式的采访对记者的要求更高一些。记者在采访时必须善于挖掘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才能写出好的新闻。因此,采访时,记者的提问要具体,要根据采访的进展和当时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换提问方式,要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找到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并作为切入点,然后再逐步引导,进一步了解自己想得到的采访内容。当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后,经过筛选、分析、判断、提炼,思路才会逐渐清晰,主题才会明确,采写的作品才能内容充实、主题突出、详实而又具体、丰腴而又生动。

新闻采访要有针对性。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深入到采访对象所在的环境中去,和采访对象心心相映、打成一片。比如采访一位农民,记者千万别不要把他叫到乡镇办公室,而是要到他的家里或田间地头,和他唠唠家常,谈一些农民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消除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才能采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的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

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记者必须善于做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疏导工作,告诉他接受电视采访的一些常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都会影响采访的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有一次,在县“人代”会之前要采访一位人大代表、环卫工人,他叫周甫魁。小周是个转业军人,不善言谈。于是,我们决定到他清运垃圾的地点对他进行采访,顺便拍摄一些现场的进行时画面。清运垃圾又脏又臭,可周甫魁一点都不怕脏累,和他聊天,他只是报以一笑。情急之下,记者随手拿起一位清洁工人的铁锹帮他往车上装垃圾。这时,他赶紧跑过来笑着说:这可不是你干的活。我也一笑:那你就陪我聊会儿天,帮我完成采访任务。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顺势就和他聊起了清运垃圾的事情……谈到工作,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我也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新闻播出后,反响很好,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即兴采访的语言技巧和气氛场合的把握对于一名电视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个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有一年春播现场会,按照先前制定的采访计划,要采访一位农村干部,于是就把目标锁定在召开现场会的村支书王三红身上。可是会后,这位村支书就是不接受采访,因为他对于今年的种植结构调整不理解,而且这个人性格僵直,对所观种植模式颇有微词。无奈中,我只好定定神,然后撇开采访一事,和他聊起去年的收成,又以晚辈的姿态,向他咨询怎样安排种植才能让农民感兴趣。这样一来,他的抵触情绪消除了,很自信地给我讲起了今年的种植计划和安排,我顺势发挥记者循循善诱的特常,示意摄像开机,很圆满地得到了我想要的采访内容。由此可见,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化解,让采访在融洽的氛围中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中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为下一步的新闻写作收集到丰富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经济新闻采访 篇7

关键词:电视经济新闻,采访报道,基本功

目前,经济新闻报道特别是电视经济新闻报道正成为中央台、省台及各地方台的主打主题报道。一直以来,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如此重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如何做好经济报道,是各级媒体和媒体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好电视经济新闻的采访报道一直困扰着相关的从业者。本文就笔者的工作实践,浅谈做好经济新闻采访报道的体会。

1做电视经济新闻采访报道要练好基本功

1.1练就一种“淘金术”

1.1.1善于从政策措施里“淘金”

所谓“淘金术”,一方面要能及时了解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从中“淘金”,因为其是我们一个阶段或者一段时期内经济报道的指路明灯。比如2013年宣城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台及时策划制作《宣城:多轮驱动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宣城:“腾笼育鸟”发展民营经济》《宣城:用创新之手助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报道,并进行持续关注,收到良好传播效果。

1.1.2从各种会议里“淘新闻”

提起采制会议报道,很多媒体人特别是新闻记者都对其敬而远之,一方面因为会议新闻的内容大都单调死板,对受众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会议新闻的模式也是固定且没有新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学会从会议中“淘金”,从会议中“寻宝”,会议报道也能写出好新闻。从会议中发掘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之一。

1.2保持强烈的“敏感度”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新闻采访与写作人员敏锐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新闻敏感度是记者能够敏锐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又称“新闻嗅觉”,要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就要多关注和分析经济现象,特别是要善于从数字的变化、比较中找到经济报道的亮点。

新闻敏感、新闻角度与新闻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新闻敏感是基础,是条件;新闻角度是方法、是手段;新闻价值是最终目的。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新闻价值一般由三个因素决定——事实本身的价值、事实与受众的关系、记者的能力。

1.3学会主题“衍生术”

同一个主题要不断衍生报道视角。一般来说,每一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在每年年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定调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稳增长、调结构,还是其他的,这些都是记者做好经济报道的口径或者说依据。实际上,从大的方面来说,大的经济报道主题无非就是稳增长、调结构、创新等,但是有一句话叫做“主题可以不新鲜,但视角不可不独特”,也就是要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创新报道视角。

选择报道的视角,可以从事物的特点中找角度、从事物的变动中找角度,从事物的对比中找角度,从现场采访的问题中找角度。

1.4善于使用“放大镜”

要善于将小内容做成大主题,要具有从小处动手、大处着眼的能力,比如2013年8月上旬,安徽省宣城市广播电视台派出专题报道组到郎溪,探寻全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五种模式”之一——郎溪模式背后的魅力。如何站在全国的角度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农业经济报道是个常态报道的新闻,这个主题怎么做,能不能做大?在充分采访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多个不同模式的家庭农场,以小故事为内容,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制定了新闻报道的设想、意图,综合采制形成了《探访郎溪家庭农场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报道独立成篇,各有侧重。经济新闻系列报道通常涉及重大经济现象,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反映同一问题,就能让系列报道的各篇报道既相对独立,又各有侧重

1.5新闻线索要有关联

要善于从日常的采访报道中发现,并找到相关联的经济新闻内容。有一次,笔者去广德采访PCB产业园完善配套设施,扶持PCB产业加快发展的新闻,但是在采访中发现,它也同步投资上十个亿建设了先进的电镀中心,笔者在采访了《广德开发区:园中园完善配套设施扶持产业加快发展》之后,又做了一条相关联的《广德:打造平台优化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加速跑”》的新闻,之后又想到,广德PCB这种产业的联动发展除了硬环境好之外,软环境应该也有特点,于是跟踪关联做了《宣城:“瘦身”权力清单激发市场活力》的新闻,报道了广德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先照后证”等一系列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广德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所以,在采访中,记者要把新闻线索关联起来,并从中发现经济新闻的“点”。

参考文献

[1]言靖.浅说时政新闻的采访[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9).

经济新闻采访 篇8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记者为得到真实的新闻材料而通过采访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查活动,是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提前的准备可以加大获取事实资料的效果和效率。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需要从新闻的新颖性、时效性、灵活性、广泛性等特点出发。新颖性是新闻最基本的特性。例如,《衡水晚报》曾刊登的《生意人徐守领和他的健康环保梦》,这个新闻的题材就比较新颖,环保与生意的完美结合,能够一下子吸引群众的眼球。时效性是新闻“新”的重要体现,新的题材才能够达到新闻预期的效果,例如《树立“大平安”理念推动“平安衡水”建设再上新水平——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这篇文章,符合当时大平安建设的时间,符合时效性的特点。新闻采访的灵活性是指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根据采访的情况随机应变,这有助于提升采访质量。广泛性是指适当地增强观众的阅读兴趣。

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新闻采访也是一样,只有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效果。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较多,主要包括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下面以采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的这次新闻为例做具体说明。

(一)熟练掌握采访对象的资料

推出《树立“大平安”理念推动“平安衡水”建设再上新水平——访衡水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戴国华》这篇新闻采访之前,我们对被访者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通过网上搜寻、询问领导,对采访对象的个人资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下载了其相关演讲的视频以及其所出的文献,对采访对象的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采访的顺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拟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在熟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以后,我们就结合本次采访的题目制定了相应的采访提纲。有明确的提纲有助于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这样才能够不慌张,以提高采访的质量。制定提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有明确的目的;第二,层层深入;第三,时刻的换位思考;第四,准备好采访用的物件。例如本次采访,我们确定了以下采访的主要内容:最近中央和省对深化平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衡水市在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工作中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思路?平安衡水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衡水市将采取哪些举措实现平安建设工作的突破?在平安建设工作上,衡水市已经明确了一系列的规划、措施、重点和目标,对于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将有什么样的保障措施?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抓住了平安建设的中心,层次分明,而且符合被采访者考虑问题的思路。

三、新闻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

采访前的准备与新闻采访成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系着采访能否有效地进行;第二,关系着能否明确采访的主题;第三,关系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第一个方面直接决定采访的成功性,第二个决定采访的针对性,最后一个直接体现的是记者的职业素养,所以采访前的准备是不可以缺少的。

(一)采访前的准备关系着采访能否有效地进行

进行采访的目的很明确,通过采访以了解新闻的材料,然后整理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但是在采访之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的话,很难挖掘出有用的信息,甚至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很容易出现胡乱提问的现象。

(二)采访前准备关系着能否明确采访的主题

做好采访内容的准备,能够很好地引导被采访者进行问题的回答,会使得采访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使被访者心理舒适;如果不通过准备就进行采访,很容易导致双方的谈话不顺利。

(三)采访前的准备关系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

采访前的准备,会根据被采访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准备,避免出现使被访者尴尬的问题,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而这也为下次的采访做好准备,使其更加顺利,不会导致拒采访的事情的发生。

新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记者需要采集新闻的相关材料,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有职业素养,能够发掘题材,并及时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采访成功的影响因素[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2).

经济新闻采访 篇9

1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结合

民生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点, 而民生与国家颁发的民生政策息息相关, 因此, 社会新闻采访写作应摒弃“民生”或“政策”单线叙述的方式, 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为国家宣传民生政策, 另一方面也让受众对民生政策有充分地了解。

以吉林省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为例, 作为中国的人参之乡, 集安市的人参产业历来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 受到人参种植广阔前景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人参种植行列,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导致人参的质量受到影响, 使集安市的人参种植产业面临了危机。面对这样的状况, 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记者为了了解发生人参产业危机的症因, 一方面采访专家听取意见, 另一方面进入参农家庭了解实际情况。通过长时间的调研, 栏目记者掌握了制约当地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先后撰写了《万良人参启示录》《推广老参地、 农田地重茬种植人参》《人参娃娃移居山下林间参农平地致富》等新闻稿件。新闻一经播出, 对当地人参种植产生了巨大影响, 很多参农参考社会新闻栏目提出的建议, 改变了人参种植的模式, 最终, 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更推动了集安市人参产业进一步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 集安市社会新闻栏目将地方民生问题与民生政策结合起来, 为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这种新闻采访写作把握了社会新闻报道的新视角, 不仅解决了新闻内容同质化问题, 同时也全面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2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社会新闻因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采访写作在用词上具有抽象性、政策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 很多信息都很抽象, 例如一些数字、政策、 评论、预测等, 这些无法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形式进行表达的信息使社会新闻的线条普遍“偏硬”。因此, 社会新闻要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标新立异, 博取更多受众关注, 就要在“软化”报道主题的基础上, 在新闻采访写作的形式上追求突破与创新, 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力争以最通俗的形式将新闻“改造”的有趣生动, 简单易懂。

1) 要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的专业素质与新闻采访的再创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因此, 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是体现新闻采访写作新思路的重要举措。新闻稿件是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符合新闻事实, 能够表现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但新闻采访写作却不能照抄新闻原稿, 而必须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再创作。一方面, 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必须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其中, 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公共利益和社会义务, 政治责任则需要媒体坚持党性原则, 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以及弘扬党和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因此, 坚持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是新闻媒体落实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 社会新闻栏目在播报时有着时间、 空间、内容等很多的限制, 而新闻原稿或篇幅冗长, 或口语化严重, 因此, 必须要对新闻原稿进行再创作, 才能使新闻稿件符合社会新闻栏目播报的要求。 新闻记者是新闻稿件再创作的主体, 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满足新闻稿件再创作的要求, 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质量, 并提升新闻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2) 要通过新闻采访的再创作赋予新闻更深刻的内容。

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样化, 它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中突出的问题予以报道, 使受众产生共鸣, 通过受众的关注、聚焦从而形成社会舆论, 来影响或消除社会问题。因此, 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应摒弃浅白的描述, 避免直述新闻事件, 而是应当通过再创作赋予新闻更为深刻的内容, 以期能够引起受众共鸣。

例如,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报道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新闻时, 新闻记者可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将留守儿童事件转化为小故事、议论文或评论文等形式, 在表达出核心事件的同时, 对事件予以渲染, 使新闻富有情感。

这种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将单纯的新闻事件演变成带有情节和强烈情感色彩的短文, 既表达了核心事件, 又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同时, 理性的评论也能够代表大众思想, 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使受众关注新闻事件, 从而在社会新闻栏目的带领下形成社会舆论。

3阐述新观点, 营造社会新闻品牌形象

要重新审视并定位社会新闻的职能, 表现新闻栏目的新观点, 就必须要对媒体职能与当前现状进行对照、分析并评价, 探索两者之间的差距, 首先确立社会新闻报道的可提升空间, 其次履行职能, 以敏锐的视角探求对受众具有实际意义的新闻题材。

首先, 媒体职能要求的核心是真实、全面与快速, 在新形势下, 社会新闻不能局限于家长里短以及一味娱乐化, 而是应当聚焦于关系到民众生活质量、生存权利乃至生命安全等方面, 扩大和利用资源, 强化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例如,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会议或活动都是围绕党的政策方针所开展的, 都与社会息息相关, 而新闻记者要转变采访作风, 不能把焦点仅放在采访领导方面, 而是要注重细心观察和深入发掘, 提取会议或活动的主题, 并在节目中真实而准确的报道相关的内容。

其次, 社会新闻栏目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 从整体来说首先要打造思想厚度, 制作有内涵的新闻节目。面对当前竞争激烈、新闻资源有限的状况, 所谓独家资源、独家报道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因此, 社会新闻栏目就要转变思想, 推行转嫁策略, 如从新观点、新视角的角度开展新闻报道, 从而提升社会新闻节目的品质。

4结束语

总之, 新闻采访写作是社会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 不仅关系着媒体品牌, 更关系到了新闻媒体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 新时期的新闻采访写作应积极转化思路, 同时转化媒体本位, 在开展新闻传播的同时投入相应的受众行为研究, 运用新视角、新思路和新观点, 让新闻传播与受众行为的步调保持一致, 让传播内容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从而体现新闻栏目的存在价值, 创设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9) :143-143.

[2]陈潮亮.电视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突破[J].新闻前哨, 2011 (2) :83-84.

[3]董志浩.谈新闻的深度报道与社会共鸣[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S1) .

经济新闻采访 篇10

1 新闻采访现状

1.1 无法充分掌握提问重点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环节。采访有多种提问方式,需要新闻记者选取适当的提问方式来采访提问。而在实际采访中,很多记者因为采访经验较少、自身素养不足等,无法充分掌握提问的重点,导致所提问题缺乏深度且针对性较差,相对盲目,也导致采访对象所回答的内容也缺乏准确性,新闻整体质量较低。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提问时要能够准确掌握采访重点,采用适合的采访方式,更好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使采访对象感到舒适,回答的内容更加准确,有效提升采访效果。

1.2 缺乏充足的准备工作

充足的准备工作是记者采访前的必要环节。准备工作的不充足,会使采访任务和事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通过翻阅资料等方式对采访内容进行适当了解,减少对被采访者的陌生感,并通过分析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以保证采访顺利。例如,在进行法律方面的采访时,若是记者未能对事件进行详细了解,也未能认真分析相关法律条款,在采访中便极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导致新闻真实度降低,甚至造成事件双方的不满,引起严重后果。

2 采访技巧的运用

2.1 做足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新闻记者需要在采访前,对所要采访的人和事进行适当的了解,以便在采访过程中,能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更深入地对采访对象的资料进行挖掘,使其有话可谈、有问能答。新闻记者首先需要通过网上查询、图书翻阅等方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找到有价值的资料,并拟定采访提纲,同时结合采访任务设计问题,以保证采访过程顺利,避免出现尴尬的气氛和提问无价值的情况。

2.2 合理使用提问技巧

提问是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十分重要的沟通方式,一定的提问技巧是保证采访对象回答内容价值性和对话延续性的关键。提问技巧运用不当,不仅会使采访内容缺乏价值,甚至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而合理运用提问技巧,则能够为采访双方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提高采访效率。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面对性格直爽、较为健谈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只需准备好相应的问题请对方回答;而面对性格内敛、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则需要事先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为其营造轻松愉悦的交谈氛围,使其能够身心愉悦、放松,积极回应记者的提问。

2.3 灵活应对敏感问题

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往往会遇到较多的敏感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很多记者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被采访者也会处于戒备心极强的状态。因此,记者要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灵活应对敏感问题。例如,记者在进行敏感问题采访时,可以先转移采访对象的注意力,从其他方向入手,逐渐引导其向敏感问题靠近,最终实现采访目的。

2.4 善于观察采访现场

新闻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生活,记者应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采访现场,找出更具价值的新闻内容。现阶段很多刚入门的新闻记者由于经验缺乏,不注重对采访现场的观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遗漏,降低了新闻质量。因此,记者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采访过程中,通过对事件本质的思考,在采访现场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具价值的信息,从最好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实现采访效率的提高。

3 结语

新闻采访本身具备一定的技巧性,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合理使用提问技巧,灵活应对敏感问题,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采访技巧的合理运用,从多个方面实现新闻价值的提升,并有效提高新闻采访效率和新闻整体质量,以促进我国新闻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伟.关于采访技巧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8).

谈采访场所对新闻采访的潜在影响 篇11

一、能使被采访者脱离被审知的场面而获得回归感, 心理上由被动变主动,

谈话状态会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使采访获得成功。这主要指的是采访场所从会议室、办公室、宾馆转移到被采访者工作、学习的地方。《人民日报》一位记者一次在玉门采访, 在党委会上碰到王进喜, 想同他聊聊。王进喜话不多, 只说:“你到我们井场看看吧!”到了井场, 一起在炭火上烤馒头吃, 王进喜就不把记者当外人了, 话匣子也打开了, 一五一十地谈了不少情况, 记者也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

二、

能使被采访者触景生情, 开启思想感情的大门, 使采访顺利进行。这主要指的是从一般的谈话场所转移到特殊的场所。比如,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采访志愿军一等功臣郭金升。郭金升沉默寡言, 不愿谈自己的事迹, 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眼看采访就要失败, 金凤想了一个办法, 约郭金升去天安门广场转转。天安门广场洋溢着一派和平、幸福的气氛, 一队队“红领巾”在唱歌、跳舞, 一对对恋人在散步, 一群群市民在悠闲地放风筝。刚从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战场归来的郭金升望着这一切, 眼睛湿润了, 轻轻地叹息道:“他们多么幸福!”由此心灵的闸门打开了, 金凤也因此获得了郭金升英雄业绩的背景和思想基础的材料, 写出了一篇出色的通讯。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采访场所对采访、尤其对人物采访的重要性。

三、能获得可贵的现场素材和细节, 同时还能借助这些素材和细节使采访进一步深入,

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种采访场所一般是在被采访者经常活动、生活的地方。如采访运动员到运动场, 采访科学家到他的书房或实验室等。一条悠长的跑道, 一只小巧的实验漏斗, 或成为记者笔下生动的描述对象, 或唤起被采访者新的记忆, 扯开新的话题。

既然采访场所的不同选择会给采访带来这么多的潜在影响, 那么, 怎么进行采访场所的选择呢?

一是要有明确的意识, 积极的行动, 时时注意到这个问题, 进行理智的选择。可以在采访前就精心选择, 也可以在采访中碰到“卡壳”了重新选择。要不怕麻烦, 巧妙安排, 创造一个良好的采访环境。

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具体选择。根据自己在采访中的实践, 一般可以根据采访题材、采访主题、采访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1. 根据采访题材的不同进行选择采访场所。

教育方面的, 去学校、教室;工业方面的, 去工厂、车间;军事方面的, 去部队、营房, 在那里体验生活并采访你的对象。这些都容易理解, 大多数记者也在这样做。这种地方, 被采访者度过的时间最长, 感触过的东西最多, 最容易唤起记忆, 打开话题, 使谈话顺利进行。采访者在这种地方, 也容易获得感性知识, 熟悉被采访者活动环境, 体会到被采访者的感情, 写起报道来给受众一种亲切感。

2. 根据采访主题的不同进行选择。

这一点似乎比较“虚”, 比较难以掌握, 但真正留意做起来, 收益不小。一次, 我采访一个乡镇企业的厂长。事先, 我看了他的有关材料, 决定把采访和报道的重点放在他的艰苦创业上, 并留意到了材料上提到的他创业时住过并且目前尚在的一间破旧的房屋。到了企业, 我提出去看看这间破旧的房屋并自然地在房屋边上进行了采访。老实说, 当时我那样做也是不自觉的, 然而想不到, 采访效果特别好。那位厂长话匣子马上打开, 自然地围绕艰苦创业这一点谈起来, 谈得也十分生动。

3. 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进行选择。

记者可根据采访对象不同的身份、职业、经历、爱好等等, 进行采访场所的选择。如领导干部选择在办公室, 教授选择在书房, 养鸭户选择在鸭场。采访对象的个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一次, 我采访一个女企业家, 在谈到她的一段忧伤的感情经历时, 开始在办公室、在她家谈, 她或许淡忘、或许由于伤感不愿提起, 就是打不开话题。后来我借口“办公室气闷”, 请她到附近的公园走走。坐在公园湖边的长椅上, 望着西边如血的残阳及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湖水, 她的神情专注了, 似乎回到了那段感情生活中。当我老话重提, 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终于打开了话题, 而且讲得是那么生动, 那么充满感情, 仿佛使我也进入了那段情境。后来我根据这次谈话, 写出了报道, 不少人受到了感动。

上一篇:话语连贯的认知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