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

2024-09-22

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精选12篇)

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 篇1

摘要: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信息化, 高校图书馆应该树立社会化服务的全新理念, 发挥自身优势, 全力支持农业, 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建设

1 高校图书馆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 称为农业信息化。其特征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各个层面, 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 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生产管理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科学技术信息化、市场流通信息化、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

1.2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有l3亿多人口,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据统计, 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 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3年。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07年底, 我国共有县级图书馆2414个, 其中低于国家规定的县级最低标准的有557个, 未达标率23%。全国32976个乡镇文化站中, 无馆舍和馆舍破损严重的有2.4万个, 约占总数的72%。相当数量的县级图书馆成了“空壳”, 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买书或者很少买书。

农民素质的普遍低下, 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造成农村地区信息资源缺乏, 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农业资源数字建设严重滞后;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落后, 工作开展不平衡。

1.3 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我国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水平和质量等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也因此具有更丰富的馆藏资源、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等优越条件。可以说现在的高校图书馆更加具备为科学技术发展服务的能力和实力。

2 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2.1 做好规划

高校图书馆要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将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高校图书馆社会责任范围。

2.2 扶植农村图书室

大部分地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有限, 很难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农村图书馆 (室) 提供文献保障, 根据要求定期调配图书。

高校图书馆在定期清理时, 可以拿出部分复本捐赠给农村图书室;还可以发动广大师生开展捐书活动, 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书刊捐赠给农村图书室。做到化废为宝, 资源再利用。此外, 农村图书室管理员应由具有丰富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馆员对其进行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 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阅读需要。

2.3 通过互动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

寒、暑假不是农忙时间, 而高校图书馆的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此时全部闲置, 农民朋友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来馆进修学习, 通过网上资源掌握近期生产销售政策、农业动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等, 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农民朋友的又一个文化阵地。

3 存在问题

3.1 高校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缺失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社会服务认识不足, 只注重于本校的服务, 在开展对外服务方面做得不够, 尤其是为农业服务方面, 有的图书馆甚至还未涉足。

3.2 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

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和基本力量。但是, 农产品的销售困难, 价格连续下跌, 导致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减少。生活水平跟不上, 知识文化建设更加落后,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此现状下, 他们根本无法认识到农业信息对自己的重要性。更有部分乡镇领导也认为农村文化工作不能创造经济效益, 是个包袱。

3.3 高校图书馆扶植农村图书室的现实困难

每个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虽然新农村建设增强了对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视程度, 但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高校图书馆由于势单力薄而显得力不从心。经费不足, 藏书量有限, 人才短缺成了高校图书馆扶植农村图书室的现实困难。

4 解决办法

4.1 寻求伙伴联合办馆

在新的信息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县、乡、村的文化科技部门沟通,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若能 (下转P164) (上接P190) 与当地公共图书馆携起手来, 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补, 共同开发更为全面的农业信息产品, 服务于地方农业, 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服务效果。

4.2 深入农村加强宣传

高校图书馆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多与农民朋友交流, 了解他们的需求, 结合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发家致富的信息, 通过经济收入的提高, 让他们切实体会到科技信息对自己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让科技兴农、科技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4.3 利用专业人才资源开展对农民培训

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农村建设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内容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领域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顺应时代发展, 举办多种知识培训, 除了传统的农业技术, 还需要计算机、网络、法律、经贸等知识。要培养懂技术、懂管理、懂销售的新型农业人才, 以点带面, 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发展, 逐步摆脱对外物资扶助的依赖, 最终培育帮扶对象自己的造血功能。

5 结语

高校图书馆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任重而道远, 我们必须树立社会化服务的全新理念, 从“无农不稳”的大局出发, 全力支持农业, 结合本地域的环境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为缺信息、想技术、寻销路、盼服务的农民开启一扇知识信息的窗口, 为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罗艳.高校图书馆参与“三农”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

[2]崔海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1) .

[3]贺梅萍.高校图书馆和农村地区情报信息服务工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11) .

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 篇2

摘要: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狭义的信息检索就是信息检索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查寻(Information Search 或Information Seek)。本文是一篇文献检索报告,通过课题分析、检索工具的选择、检索词、检索过程及结果、文献阐述、参考文献等方面阐述信息文献检索技术的运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检索服务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数据库及种类日渐增多。使得人们对于文献信息的查询、加工、存储、利用等方面有了更新的要求。作为高校图书馆以组织加工数字化信息及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有效信息服务,信息检索服务一向是高校图书馆重要工作的组成部分,尤以为教学科研课题的检索服务尤其显得重要,提供的文献信息对保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信息检索服务就是把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通过整合和有序化,进行全方位、多途径为教学科研及广大读者提供快、精、准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导航服务,来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

一 课题分析

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数据库种类日渐丰富。信息量大、分布广、信息的自由性强,而用户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感到茫然无措,对网络与数字资源利用能力准备的不足,这就需要图书馆馆员通过信息服务为读者进行信息导航,为读者提供细致、周到、全方位的信息检索服务。由于教学科研工作者的精力相对有限,对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要求较高,而获取准确、有用的信息需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将成为制约网络信息有效利用的瓶颈。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检索服务正是为教学科研工作者了解各国同行的研究现状,进行科技追踪起到导航作用。

二 检索工具的选择超星数字图书馆

超星数字图书馆成立于1993年,长期致力于纸张图文资料数字化技术开发及相关应用与推广,是国内专业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数字图书资源提供商。超星经过多年的研发,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整套图书馆数字化解决方案,被公认为数字图书馆行业中的第一品牌。超星依托雄厚的资源和技术,不仅迅速占领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图书馆市场,也已经跻身于世界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的领跑者行列。

超星数字图书馆于2000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以

其数字图书馆的方式对数字图书馆技术进行推广和示范。超星电子图书数据按照“中图法”分为文学、历史、法律、军事、经济、科学、医药、工程、建筑、交通、计算机、环保等22大类,目前拥有数字图书100万种,是国内数字图书资源最丰富的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是建立在因特网上的大型科技、商务信息平台,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技术、中外标准、科技成果、政策法规、新方志、机构、科技专家等子库。中国维普数据库

该数据库源于1989 年创建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其全文和题录文摘版一一对应。该数据库包含1989 年以来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学科8000 余种期刊文献。数据库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所有文献被分为8 个专辑:社会科学、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图书情报、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工程技术。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简称 CMFD,是国内内容最全、质量最高、出版周期最短、数据最规范、最实用的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内容: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止至2010年10月,收录来自561家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7多万篇。

资源特色:重点收录985、211高校、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高校的优秀硕士论文、重要特色学科如通信、军事学、中医药等专业的优秀硕士论文。专机专题:产品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社会科学Ⅱ、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大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收录年限:从1984年至今的硕士学位论文。产品形式:WEB版(网上包库)、镜像站版、光盘版、流量计费。出版时间:

1、中心网站版、网络镜像版,每工作日出版,法定节假日(春节假日一般为15天,每年假日前10天公布起止日期)除外。

2、镜像版、光盘版,每月10日出版。

5Google搜索引擎

Google 的使命就是要为您提供网上最好的查询服务,促进全球信息的交流。Google 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提供了最便捷的网上信息查询方法。通过对 20 多亿网页进行整理,Google 可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适需的搜索结果,而且搜索时间通常不到半秒。现在,Google 每天需要提供 1.5 亿次查询服务。Google 富于创新的搜索技术和典雅的用户界面设计使 Google 从当今的第一代搜索引擎中脱颖而出。Google 并非只使用关键词或代理搜索技术,它将自身建立在高级的 PageRank(tm)(网页级别)技术基础之上。这项正在申请专利的技术可确保始终将最重要的搜索结果首先呈现给用户。百度搜索引擎

百度公司是中国互联网领先的软件技术提供商和平台运营商。中国提供搜索引擎的主要网站中,超过80%由百度提供。1999年底,百度成立于美国硅谷,它的创建者是在美国硅谷有多年成功经验的李彦宏先生及徐勇先生。2000年百度公司回国发展。百度的起名,来自于“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灵感,它寄托着百度公司对自身技术的信心。

三 检索词及检索式

1、中文: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检索服务

2英文:University LibrarySearch Service

四 检索过程及结果

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这个概念很耳熟,但是要给出科学的精确地定义,一时难以下手。在各个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搜索,信息量非常大,所以要认真慎重筛选,才能找到有效地信息。超星数字图书馆

先输入:高校图书馆,检索结果为:2条。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

共找到2168篇符合条件的论文。中国维普数据库

题名或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共找到810条,当前页1/41标记数0条。4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输入高校图书馆服务,共有211条记录。Google搜索引擎

获得约 2,030,000 条结果(用时 0.14 秒)百度搜索引擎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3,510,000篇,用时0.102秒

五 文献阐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剧增,其分布性、异构性和动态性给信息检索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检索服务已不能满足科研对文献信息检索日益增长需求,对新问题求解为目的的检索已成一种趋势,面对这种检索需求的转变。需要馆员对信息检索提供的深度要求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要求馆员在信息检索技术上进行资源整合。采用局部资源整合、文献资源深层次整合、数据库存资源层次的整合、异构数据库的同构化整合、基于文献内容层次的整合等。通过整合从而大大提高检索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高校用户在对信息内容综合性要求的同时,对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及信息服务的深度要求也有了更大提高,因此在对用户提出的某一专业性较强课题时,这就要求馆员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去,从课题所属的专业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挖掘其深层含义,从而将分散在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与信息加以集中组织并有序化,从中提炼出有利于用户需求,具有创新思路的“知识因素”。向用户提供潜在内容知识、预测分析具有超前性领域的知识和成果,这将有利于检索质量的提高,也是高校图书馆今后进行信息检索服务的发展趋势。

总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和读者服务的部门,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加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服务举措,凭借自身在文献信息资源特有的行业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特色数据库等资源,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进一步的向前发展。

六 总结

通过课堂上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学习,以及课后信息检索的实践,利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学到了很多信息检索方法,利用一个或者几个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筛选出合适的信息。通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到的信息比较繁杂,如果要搜索专业的信息资源,应该选择专业学术数据库。

参考文献: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质量探索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机构,没有权威性,很难调动各高校图书馆,因此整体效益难以发挥。高校图书馆不论规模大小,都在不断追求大而全或者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化服务质量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化服务质量管理模式,主要是公益性质的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是科研单位和各个学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所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质量管理模式属于公益化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对我国的教育的发展,科研成果的出现,人才培养数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质量管理模式下的资金来源,都要依靠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图书馆已经成为信息化图书馆建设运行的主要模式,社会的发展促使社会对信息化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资金支持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信息资源需求量的要求[1]。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资源建设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采取的是参考咨询、跟踪、定题等服务方式,解决了不少科研、教学管理中的难题。但是,这种服务提供给读者的大多是现成的目录、索引、文摘、数据或者是消息动态等类的知识信息和情报信息,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和途径,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在网络信息化资源和棺材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中,应加强横向交流与协作,发挥他哥界的整体优势,走分散建库、集中建库、分散服务、资源共享的联合建库的道路。

三、高校信息化资源由单一型向多元、共建共享转变

高校信息资源的多元化使得传统图书馆小而全或大而全的资源保障模式与现代信息服务极不相符。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文献数量的急剧增大和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使任何一个高校图书馆都无法实现对文献资料的完整收集。图书馆只有突破传统观念,在信息资源保障上采用共建共享模式,才能使图书馆适应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

(一)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管理机制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管理机制,主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机制,对图书馆中的传统信息服务业务进行分化、重组,把高校图书馆的部门重组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高科技信息技术服务部门、信息服务咨询部门等部门[2]。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从之前仅仅提供原始文献转变为满足读者关于原始文献的各类知识信息的需求,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提高知识开发服务水平,促进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就可以同时实行两种运行机制,采用一馆两制的管理机制,或者采用二元制的管理机制,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上的公益性和企业商业化模式共存的目的。

(二)数字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的思考

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就不仅仅是建立在纸质文献上,而是建立在集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光盘信息、网络信息为一体的载体基础上,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平台;这种服务模式,方便、快捷,效率相对于传统服务模式来说更高,服务质量较容易控制,能发挥规模效益,期服务模式化、程式化;但是,这种服务模式相对图书馆的经费、技术,以及图书馆员计算机方面的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大量冗余信息充斥网络,需要读者有较强的鉴别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另外,计算机检索还未真正实现智能化,所以,读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检索技能。

(三)建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共建共享体系

建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共建共享体系,必需加快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我们不断改善高校图书馆的网络环境,建立海量存储系统,装备高端服务器,建立自己的Web网站,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异构检索平台,要根据本校本地区信息需求不断引进新的电子资源,要采用标准的规范的数据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描述,建立基于Web的各种特色数据库,加快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有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支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大范围传递的目的。知识是时代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获得财富的重要基础之一。网络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使知识不但具有了传递性和共享性,还使知识具有了增值性,不断创造财富,给社会带来巨大价值。通过对图书馆的资源信息进行发掘,建立知识信息资源库,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原有的资源信息进行加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因此,在网络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质量管理具有企业性质,而且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在从传统、单一的公益性模式,开始向企业管理模式与事业管理模式共存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家康.浅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对提高图书馆质量的优势和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2(07):211.

[2]金晚成.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变革及其创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5(02):125-128.

农业院校图书馆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4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热潮正席卷全球,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相当迅速,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加入WTO后,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要求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促使农业信息技术向农业各领域全面渗透。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无疑会大大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民增收。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与高效发展的过程。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其内涵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新产品、农业教育、农业管理、农业金融及税收等方面的信息化。

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先河;198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6年,农业部提出了《农牧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1987年,组建了农业部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提出了《农业部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设想》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农业部针对未来提出了跨世纪的农业信息化工程—金农工程。同时,建立了“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以及“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实现了与国际和国内各省市的网上信息交换,每天向全国发布电子信息快讯、市场动态分析和农业气象通报等重要信息。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于1997年1O月开始运行。目前,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大部分农业高校已经联网,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生产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应用在我国农业部门和农村已开始发挥作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3 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的几项工作

3.1 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人才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同时,还要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起到引导农户和帮助农户的作用。

3.2 大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要搞好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应在深入调查农户信息需求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并提供信息,同时要保持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应采取各种方式,通过收集、分析、加工和开发利用等手段,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建设和优化,并实现数字化存贮与网络化发布,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系统的建设要注重方便农民检索。

3.3 采用多种方式保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从当地农村现实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与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河北省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探索出电波入户、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和利用电话上网等多种经济实用的信息入户方式。

4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4.1 加强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现代信息网络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快,为农业方面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也日益增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越来越强。应强化农村现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和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能力,以适应当今农产品营销需求变化。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将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一要加大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投入,建立一套可行的培养和造就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机制;二要树立新的农业信息观,要按农业信息的新形式和新内容认识、组织、推动农业信息,改变信息工作上原有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三要提高信息分析和信息研究的水平,根据国内、国际市场情况,从微观角度了解各个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信息,从宏观角度掌握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和研究农业企业、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等的信息需求及走向;分析和研究农村劳动力与信贷市场、农村政策问题、食物消费量及其价格;分析和研究各种作物在全球的生产、消费与贸易动向。

4.3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服务与建设

加入WTO后,农业作为周期长、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更需要多方面、高质量的信息支持。农业生产者不但需要产中的科技信息服务,还需要产前与产后的市场信息服务,需要政策法规信息及农业相关信息。农民只有全方位掌握信息,才能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做出正确的生产和销售决策,从而获得较好的效益。

4.3.1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包括环境信息库建设、农业资源(土地、土壤、气候、水)数据库建设、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库、农业期刊数据库、品种数据库建设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库建设等。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保持数据库的信息时效性。除信息库建设外,还要加强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各种农业知识库、馆藏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库、农业人才资源库和作物病虫害多媒体知识库等的建设。

4.3.2 做好农业信息的集成与开发

农业信息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存储分散,同一类型的农业信息往往分布在多个网站中,如对于农产品供求信息,有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和中国农业信息网等至少100个网站中都含有农产品供求信息;二是数据更新快,数据量增加迅速,时效性强。

1) 农业信息资源自动采集与存储。

首先,必须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格式标准化和数据集中存储工作,根据信息采集要求,从相关网站中采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然后,按用户要求对采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格式标准化,统一格式(比如统一的计量单位);最后,通过数据库提供的接口与数据库交互,将格式标准化后的数据集中存储到数据库中,为下一步的信息深层开发处理提供基础数据。根据网站数据更新的快慢,可以对不同网站设定不同的采集频率。

2) 加强农业信息的开放式深层开发。

当前,中国网络农业信息以原始信息为主,不能反映信息资源整体上的内在规律。因此,深层开发需求迫切,主要解决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挖掘内在规律、实现信息增值的问题。所谓深层开发,是指对“原始信息”进行二次开发,以期发现新信息的过程。所谓开放式,一方面指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和删除系统中的深层开发程序;另一方面可以远程进行深层开发程序的增加和删除工作。对用户群来说,开放式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选择地利用某一信息。

4.3.3 做好农业信息技术通讯的编辑和发布工作

目前,我国大量的科技期刊已经采用计算机录入排版,为上网奠定了良好基础。组织农业科技期刊上网,也是提高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例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立了图书馆的精确农业信息网、生物工程技术网、植物保护网、畜牧兽医网、生态农业技术网、作物栽培网和土壤肥料网等。实现农业科技推广,将信息上网,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变农业科技的现场服务为信息服务,为农业技术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架设一个桥梁。

4.3.4 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定题服务和跟踪服务

图书馆可根据农业专家的科研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等实际情况,组织懂得专业知识的咨询馆员进行特殊信息服务(如就某一需求进行文献咨询,将零星的信息集中起来,加以分析、鉴别、归纳、整理,供用户决策参考,同时提供给各专业学生,作为学习的指导),还可对专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如对国家和农业部重点课题项目的精确农业研究项目进行跟踪与咨询),根据其发展进程和不同阶段,提供对口的信息检索和分析等“一条龙”服务。

4.3.5 加强用户管理和用户查询界面建设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大量的涉农单位和农民个人都加入互联网的行列,成为农业信息的主要来源和信息需求主体,主要为信息来源网站管理与采集频率设定、深层开发程序上传与管理以及深层开发程序调用与返回结果等提供操作界面和后台管理。这是用户与系统间的接口,所有与系统间交互都在此处完成,用户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事务处理,以获得用户所需的各种信息。

4.4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培养农民信息需求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信息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应加强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尽快地掌握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发挥其优势,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宣传并引导农村基层决策者和农业创业者,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运用信息、驾驭市场的能力。

5 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全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为政府管理部门、农业生产部门、农业生产者提供及时有效、准确、可靠的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从而有利于合理安排我国的农业发展规划。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将使农业生产的精细化、远程化、虚拟化和自动化成为可能,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其国,叶方.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J].土壤学报,2004(3):449-455.

[2]陈斐,康松.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39-143.

[3]张淑芬,徐洪林,庞红.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4(1):89-91.

[4]朱秀珍,陈新添,田笑含,等.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7(8):220-222.

[5]安玉荣.农民信息需求与农业院校图书馆[J].安徽农业科学,2006(11):2596-2597.

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员素质论文 篇5

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员面临的新形势和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管理工作质量的建议。

一、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员面临的新形势

图书管理人员是优秀文化的引导者,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是师生答疑解惑的引路者。新时期的图书馆建设呈现新的景象,管理人员也面临着新的形势。

1、管理对象的多元性

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图书、期刊等纸质资料外,大量增加的声像、机读、数字型的最新媒介元素,使得图书馆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远程访问系统,wifi技术的应用,更使得图书馆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其馆藏种类、数量,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图书馆管理人员传统的工作模式,对其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管理手段的复杂性

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无论是书籍的整理、归档、借阅等管理模式大多数依靠的手工劳动,即使是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今天,其管理方式也仅仅的将停留在将纸质材料改为电子材料的阶段,无论速度还是准确性方面都有存在着极大的制约。

而新时期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求是一个文献资料的提供者、保管者,更要求是一名信息、网络的管理员、组织者,是新技术使用的讲解员,倡导者。

要求他不仅仅会使用传统的图书管理手段,更是懂得有线、无线网络技术、媒体制作技术等等多方面的技术能手,真正实现有传统手工技能服务向自动化,网络化、程序化现代管理和技能的转变。

二、高校圈书馆管理员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高校管理层对图书馆工作认识不到位,弱化其作用,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工作一直在低层次徘徊的主要原因。

一是大多数高校管理人员对图书馆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图书保管员的层次,认为只要能够懂得简单的图书管理知识,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够适应管理人员的要求。

二是执行管理人员宽进标准,导致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将图书馆看做是养老院,收容所。在人员的选择上,将无法胜任教师工作的人员、教师配偶及子女等人员,安排进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加大地影响了管理人员队伍素质。

三是在岗培训力度不够,影响了人员素质的提高。对于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对大多数图书馆而言是一个空白,大多数高校只是在人员上岗前进行了简单地培训,让其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电脑操作,而对如何提高其工作能力却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

2、图书馆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全面

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而言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相对以往而言,工作量大、负担重,急需一些年纪轻、精力充沛的人员。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管理人员年龄较大,虽然其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工作精力、责任心相对不足,而年轻人员相对较少.影响了图书馆的后续发展。

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图书馆中高层次人员相对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图书管理学虽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多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新的高素质人才不愿到图书馆来,而原来的高职称人员也逐步离开了工作岗位,从而进一步消弱了图书馆职能的发挥。

三是专业结果不合理。由于专业人员引进存在问题,因此在管理人员专业的选拔方面,只能以应急为原则,将相关专业,如计算机操作、网络专业等人员选进队伍中来,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合理。

3、图书馆管理制度、方式难以适应新时期要求

在图书馆管理方式、管理制度方面,依旧沿袭几十年前的经验和模式,没有针对新时期工作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影响了工作的展开。

而监督制度的缺失,更使得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人浮其事的现象大量存在,造成庸、懒、散风气的形成。奖励机制的缺失.则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足,产生厌倦感,既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三、新时期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管理工作质量的建议

1、提高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将其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层要切实把图书馆的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其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是要严格选人用人制度,将能够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发展需求,自身素质过硬的人才选进图书馆,克服目前收容所的不良局面,为图书馆工作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现有人员的培养。转变工作人员的观念,树立以读者为本的理念,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端正服务态度。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抓紧抓好,真正提高其爱岗敬业的思想水平,实现图书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质量一是实行轮岗培训。要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底数摸清,将固定式岗位工作模式变为轮岗式的模式,不仅仅要在图书馆内部进行轮岗,也可以有高校统一设计,在行政机关、院校办公室等等岗位统一进行轮岗,使得图书馆管理人员能够更为全面的接触到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的满足工作的需要。二是实行脱岗培训。

将有发展潜力的人才选送进其他高校,进行脱岗培训.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可以充分了解、借鉴其他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三是实行聘任制。可以采取聘任制的方式,大力吸纳社会上的高层次人才.既不大量提高高校的财政、管理的压力,也可以在图书馆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用榜样的力量促进自身工作质量的提高。

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 篇6

[摘要]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化管理具有先天的优势,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势在必行。图书馆是把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和资源保障中心,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教学信息化的体现,要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化管理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32-01

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资源保障中心,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长期发展中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教学信息化的体现,因此由于其自身特点具有先天的优势,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即图书馆的常规业务管理等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高效、准确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不同载体实体文献的信息化管理和多方位联机查询,以达到地区、国家、国际间的资源共享目的。

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特征:(1)信息储存数字化,图书馆文献将逐步转向电子型、光盘型、多媒体共存的文献信息管理系统。(2)传输手段网络化,图书馆通过互联网高速公路,构成一个资源高智能、集成化的网络传递系统。(3)管理控制智能化,图书馆的全部环境都将实现程序化、智能化,人员素质信息化。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优势在于:(1)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其发表之初就有一个严格的审核过程,代表各行各业权威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共享、资源共建,使信息资源服务不周局限于物理空间和实体馆藏。(2)信息技术能在图书馆得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不断产生,使图书馆沿着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方向不断变革。数字图书馆、全球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应运而生,促进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进程。(3)图书馆是进行信息素质培训的重要基地。营造网络信息环境,普及信息观念意识,使大学生成为良好信息素养的终身学习者,这是图书馆的使命。一方面,各高校文献检索课一般由图书馆来担任,通过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使学生获得集中系统的信息素养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图书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他们掌握查找使用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主动解答他们在资料搜索中的难题,提高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我国现有高校图书馆1080个,院系资料室5759个。由于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首先,从封闭式管理转向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式管理。其次,馆藏资源由现实馆藏资源向现实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并存转换。再次,传统的以纸质媒体为主的工作转向多媒体、超媒体工作。最后,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要,通过信息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目前整体水平还不高,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

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硬件设施不足,由于经费等原因,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信息化体系较落后,短期内无力更新,有能力实现信息化的高校图书馆为数较少。(2)现行大多数应用软件都是根据图书馆的要求编制的,软件编制水平不够,不甚完善,不利于数据的网络化共享。(3)图书馆库存文件已逐渐成老化状态,因经费问题够书量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程度。(4)图书馆信息建设需要有一批又强烈信息意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很多高校不把图书馆作为学术性机构,致使从业人员待遇低,造成专业人员流失,不利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1 复合图书馆成为主流模式

复合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有机结合体,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实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并存互补、有机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传统技术,将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转化、整理,实现一体存取,为信息用户提供馆内服务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服务。这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模式,也是适应广大学生和老师教学科研的要求的。能够促进高校信息化发展。

2 业务管理信息化

业务工作主要有资源购置和读者服务,用信息化的手段对业务工作进行管理,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也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资源购置环节信息化发展趋势应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引入读者参与评价环节,形成有效的使用评价报告,从而使资源配置更为科学,更符合读者需要和学校学科设计匹配。在读者服务方面,就是要用信息化来改善基础服务,推进深层次服务。基础服务包括传统的借、还、阅,以及文献资料的分类、定位,响应读者需求。深层次服务包括信息组织与信息服务,深层次信息服务主要有参考咨询、学科培训以及读者服务。深层次服务是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高校图书实力的主要计量标准,因此在深层次上要注重信息化管理。

3 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的人个性化服务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主要精髓。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是符合时代趋势的,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主要趋势为:(1)个性化信息服务管理环境的集成化和自助化,增强针对性和便捷性,给用户更多的自主权。(2)个性化信息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层次化、知识化,符合不同层次的人的专业化知识需求。(3)个性化信息服务提供手段的智能化,不断适应图书馆变化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时通过向用户提供新的信息技术、检索方法,以提高用户信息素质,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进程。

4 无线射频技术的应用

无线射频技术(Radio Fr equency Identificatio n,RFID)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动识别技术,克服了大多数图书馆要采用条形码来识别书籍的缺陷,给图书信息化管理带来全新理念。

RFID技术室通过磁场和电磁场,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目的并交换数据,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同时识别多个目标。与传统识别方式相比,RFID技术无需直接接触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操作方便简洁。

RFID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快速扫描,RFID辨识器可同时扫描多个RFID标签。二是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不受尺寸大小和形状限制。三是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的抵抗性,可以免受污染。四是可重复使用,RFID标签可重复修改删除,方便信息更新。五是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在被覆盖的情况下,RFID标签可穿透非金属非透明物质进行传信。六是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和安全性,RFID承载的电子式信息,其数据内容经密码保护,不容易被伪造和变更。

RFID可实现图书的真正自动化管理,降低馆藏信息化的成本,可广泛使用在图书馆领域并最终成为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是教育化的重阵,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受益者。高校图书馆要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提高管理水平,使业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以人为本的人个性化服务,应用RFID技术,促进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毅,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策略浅谈[J]管理学研究,2013年第01期

[2]胡安娜,杨梅,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N]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 篇7

关键词:农业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因素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种类在日益增长。图书馆正面临着纸质、电子类馆藏资源缺乏和不断增长的用户信息需求的困扰。文献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 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具体手段。农业高校科研经费相对匮乏, 馆藏资源更加需要补充。一个单一的农业大学图书馆难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对文献资源和信息资源多元化的需求。在这样的状况下, 各农业大学图书馆之间更需要资源共享以文献传递的方式来缓解这些矛盾。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CALIS农学中心馆自2004年起至2010年为全国各农业高校完成文献传递8600篇, 特别是从2007年至2010年,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先后为全国近30所的农业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服务, 提供了6164篇文献。

一、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的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已有十几年的历史, 早期的文献传递是依靠图书馆间的馆际合作, 我馆早期与北京大

势, 弥补图书馆员知识面窄、学科单一的缺陷。第二, 加强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训。首先图书馆应该鼓励图书馆员进修, 可以组织图书馆员外出学习考察, 参加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 也可以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等的继续学习机会。其次, 定期开展讲座、召开专题研讨会等组织图书馆员进行学习。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或者研讨会, 拓宽图书馆员的知识面, 增强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 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 同时也增强图书馆员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三, 优化人才配置, 注重对整个图书馆员队伍的培养。除了注重对图书馆员个人素质的培养外, 图书馆还要着眼于图书馆服务重点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图书馆员的文化层次结构、专业不同和年龄层次对图书馆员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整, 优化人才结构。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避免法律纠纷。

首先, 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的法律意识。目前很多人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的认识,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这也是导致知识产权侵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图书馆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图书馆和用户对相关法律的学习, 使他们能够了解提高他们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促使他们遵守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定, 避免侵权行为的出现。同时, 图书馆还可以指导用户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资源, 规避法律责任, 比如使用著作权已经过期的作品等。其次, 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例如, 通过访问控制技术限制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范围;采用数字水印技术防止用户的文本的复制;用防火墙技术预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建立了馆际互借的关系。主要是通过馆际互借员或者读者拿想去查资料的图书馆的馆际证去查资料, 复印等。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于2004年成为教育部农业保障文献中心馆, 不单为本校师生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更要为全国各农业高校的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通过不断的努力工作, 对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大量的宣传以及兢兢业业和读者第一的工作态度和快速、敏捷的工作作风, 得到同行们的认可。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全国各农业高校读者提供的文献由2004年的77篇文献申请, 2005年的596篇文献申请, 2006年以后的文献申请在1500篇以上, 文献传递的数量逐步上升, 可见文献传递已经弥补馆藏的不足, 成为各农业大学图书馆补充馆藏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因素阻碍文献资源保障的效率, 文献满足率一直在90%左右, 文献传递实际工作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妨碍文献传递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认清问题所在, 采取相应措施才

防非法用户的访问等。

3. 加强宣传推广和用户的培训。

用户对全新的服务方式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为了提高图书馆交互式数字信息各种服务项目的利用率, 图书馆首先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图书馆通过各种宣传活动, 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图书馆的服务, 拉近图书馆和用户的距离, 提高用户利用图书馆的热情, 从而推广图书馆的交互式数字信息服务。宣传推广活动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开展, 例如, 在图书馆的网站上设立宣传栏宣传各项服务的功能与作用;发送关于服务项目介绍的电子邮件给用户;在图书馆网站上链接关于新服务项目的讲座视频;在网站的显眼位置设置交互式数字信息服务项目的入口;开展知识竞赛、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等活动, 提高图书馆交互式数字信息服务的知名度。其次, 要加强对用户的培训。用户的信息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图书馆交互式数字信息服务的开展。图书馆用户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能够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 能够选择恰当的检索方法, 能够有效利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解决当前的问题等。虽然图书馆的用户很多, 但是真正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检索方法, 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的用户很少。因此, 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或者是在线学习, 帮助用户克服技术障碍, 掌握利用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让用户了解所需信息该通过什么服务可以获得, 帮助用户树立利用网络信息服务的观念, 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 从而提高图书馆交互式数字信息服务项目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蔡勤.论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J].情报探索, 2007 (6) .

[2]李剑.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障碍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 21 (11) .[3]田晓萌.我国联合数字参考服务的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 2006 (1) .

[4]吴慰慈, 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能促进农业高校的文献共享提高文献的保障能力。

二、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CALIS农学中心作为农业类文献的传递中心, 其文献传递服务能力, 图书馆的馆藏能力, 向其他机构收集下级馆所需文献的能力等是影响农业高校馆际文献传递效率及文献传递需求满足率的主要因素。

1. 文献馆藏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农业文献的集结地其馆藏相对全国其他农业高校丰富: (1) 外文纸本刊400多种, 外文期刊纸本刊1000余种, 有多种外文期刊从创刊就一直订购。 (2) 外文电子期刊有:Annual Reviews全文电子期刊、Cell Press全文电子期刊、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Wiley-Blackwell全文电子期刊、Nature系列全文电子期刊、Annual Reviews全文电子期刊、Springer LINK全文电子期刊。 (3) 全文数据库:EBSCOhost全文数据库和proQuest数据库。这些全文期刊和数据库涵盖了1.6万种外文全文期刊。

2. 文献种类。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外文期刊的种类有15种, 主要是生物科学与农业科学馆藏最为丰富;其中:⑴生物科学 (Q) 是以:植物学 (Q94) 、生物化学 (Q5) 、昆虫学 (Q96) 、遗传学 (Q3) 、生物工程 (Q81) 、生理学 (Q4) 等学科馆藏丰富, ⑵农业科学 (S) 主要是以:水产、渔业 (S9) 、园艺 (S6) 、畜牧、动物医学 (S8) 、植物保护 (S4) 、农作物 (S5) 、农学 (S3) 馆藏丰富。

3. 资金保障。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每年对外文期刊的投入有600万元左右, 其中对外文期刊纸本的投入大约400万元, 外文电子期刊的投入是200万元。每年投入的资金是随着期刊上涨的幅度上调。

4. 获得信息文献的能力。

CALIS农学中心馆补充馆藏资源主要是来自于 (1) NSTL系统图书馆, 其中主要是来自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 BALIS成员馆, 其中主要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和解放军医学图书馆, (3) CALIS中心其他成员馆, (4) 美国使馆新闻文化处信息咨询中心:可以为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提供一些国外期刊文献。

三、影响文献保障效率因素分析

1. 技术与设备。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不均衡, 网络计算机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差异较大, 一些农业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的网络环境与技术设备不完善, 网络的不稳定性都影响到文献的传递与接收, 降低文献传递效率。

2. 服务者素质和能力。

网络环境下, 文献传递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能力直接影响文献传递的效率。 (1) 文献传递者对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缺乏资源共享意识, 对文献传递宣传不到位, (2) 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 对读者信息反馈不及时, (3) 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强, 缺乏固定人员工作, (4) 服务者的专业素养低, 计算机、外语水平低、对文献的查找途径不熟练, 人为地使有馆藏的文献误认为是无馆藏。

3. 读者方面的障碍。

有些读者要求传递图书馆保存但没有发表过的文献, 如果图书馆未经授权许可, 擅自传递这类文献有可能造成侵权, 这类请求不能被接受。有部分读者提供的信息有误、不详, 刊名, 篇名, 年、卷、期错误, 造成文献查找不畅, 文献传递无法进行。

4. 联合目录方面的障碍。

联合目录上的信息不准确与不完善, 影响文献传递工作的进行。有的图书馆没有及时维护馆联合目录, 目录与实际馆藏不相符, 造成已有的馆藏却查不到信息;联合目录上显示有馆藏, 实际上却没有;已经更改刊名的信息没有及时补录上, 回溯信息不完整, 这些都影响文献传递工作的效率。

四、解决障碍对策

1. 建立统一的文献传递系统。

将国内现有的各文献保障体系整合, 我国目前的文献保障体系过多, 属于国家级的保障系统有NSTL系统, 属于教育部系统的保障体系有CALIS、CASHL, 同时各省、市也相应地建立起多个文献保障联合体 (例如:北京有BALIS, 江苏有:JALIS) 这些保障系统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 重复购入各种资源, 造成文献资源既不全有又很多重复, 对资金和资源都是严重的浪费。文献传递的目的就是合理配置经费, 优化馆藏资源的结构, 如果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统一的管理机构, 统一规划引进资源、合理配置、减少资金浪费, 加强专业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扩大文献资源服务、保障范围, 使图书馆的馆藏发挥更有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准确定位, 降低费用。

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馆藏资源的结构, 是资源共享的具体体现, 是为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在文献传递工作过程中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要尽可能地减少收费的环节, 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利用的起文献, 对西部地区和无收入的学生补贴更多一些,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3. 图书馆加大对文献传递的宣传力度。

图书馆的领导首先要有资源共享的思想, 对文献传递、原文获取加大宣传力度, 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获取外源资源的渠道, 对本校的读者需求文献给予一定的补贴, 鼓励读者利用文献传递这种方式获取文献, 这样对读者本人、图书馆、学校还有提供文献的图书馆都是很有利的, 通过文献传递可以: (1) 读者本人, 可以快速、便捷、费用低的获取所需文献。 (2) 文献申请馆, 可以利用读者的申请发现自己馆藏的不足, 为馆藏建设和优化馆藏结构、资金配置, 提供依据。 (3) 文献申请的农业高校, 利用很少的经费可以获取大量的学科发展需要的文献, 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4) 对于文献提供馆, 可以有效地利用本馆馆藏, 提高外文期刊的利用率, 通过对外文期刊利用率的统计、分析可以对本馆的外刊资源的订购、馆藏建设提供一定依据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馆藏的社会效益。

4. 减少中间环节, 提倡“一站式”服务。

目前NSTL与BALIS文献传递的方式就是“一站式”服务, 是文献提供馆直接面向读者, 减少了文献请求馆与文献提供馆之间活动的中间环节。这样可以方便、快捷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提高文献传递的效率。

5. 加强文献传递人员的职业素质。

提高文献传递人员的职业素质包括: (1) 文献请求馆的文献传递人员:要有积极的态度对待读者需求, 急读者所急, 认真把握读者的文献申请的各环节, 准确无误地向文献提供馆提交正确的需求信息。 (2) 文献提供馆的工作人员:本着读者第一的理念, 认真核实文献申请单信息, 如有错误信息及时更正或快速与请求馆的工作人员沟通, 为读者提供正确的文献。 (3) 时效性强:及时处理文献需求, 提高效率。 (4) 加强文献传递人员的英语水平和网络检索能力。

参考文献

[1]尚文娟.农业高校文献传递与馆藏建设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10.

[2]房文革.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的问题[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27 (1) .

[3]鈡萍等.图书馆文献传递障碍论析[J].现代情报, 2006, 11 (11) .

[4]刘蓉.对提高高校文献传递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思考[J].晋图学刊, 2009 (1) .

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 篇8

1 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村村通”等工程促进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涉农网站和信息中心的建设促进了农村信息采集与传输平台的形成。但信息基础设施匮乏、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薄弱、人员数量不足、素质普遍较低、农民信息意识落后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 在西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欣慰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第2个10年发展期,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将继续得到推进并深入发展。

1.1 信息化建设现状

西部农村地区幅员广阔, 交通不便, 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农民生活并不富裕。面对这种情况,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科技信息服务的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农村风貌。就地处西部的甘肃农村而言, 经过长期实践, 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 摸索出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典型如:“金塔模式”、“黄羊川模式”、“金昌市家家e模式”、“肃州区科技110模式”[2]等, 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果虽然较为显著, 但在运行成本、覆盖面、信息质量与数量以及传播有效性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与不足。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1.2 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困难重重, 不尽人意。农民受文化程度的影响, 缺乏信息意识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较弱;农村信息流动不畅, 信息量少, 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基层缺少信息采集、处理、传播的软硬件设备;有的地方尽管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已取得巨大的成就, 但是还存在应用整合滞后、对农民的真正需求把握不到位等问题。概括起来,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网络及硬件设备不足或因经费问题设备闲置;第二, 急需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队伍;第三, 缺少高质量的真正符合农民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服务系统。

2 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资源丰富, 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当地农村信息化,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高校扩大社会效益、产生教育经济效益的现实要求。

2.1 信息资源优势

农业院校图书馆藏书与信息采集从农业院校学科特点出发, 侧重三农、涉农文献信息资料品种多, 数量大, 资源丰富。以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现有各类纸质中文文献90多万册, 电子文献180多万册, 涵盖农学、林学、畜牧、草原、园艺、兽医、医药、食品科学、经济、人文、法律、计算机、外语、水电、机电、药材等50多个学科范畴, 并拥有10多个国内外大型数据库。这些资源是农民渴望得到和利用的。

2.2 人力资源优势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齐全, 专业技术队伍强大, 开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很强, 人才资源占优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 这种人才应该是多学科的, 多技术的, 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资源,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 农业院校拥有多学科的农业专家与学者, 他们是深层次、高水平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不可缺少的人才资源。他们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 使农民真正享受到科技的好处;他们将农业政策传达、解读给农民, 使农民透彻了解政策, 在政策扶持下大胆搞好农业生产;第二, 网络及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是农业信息化建设、集成、整合、创新和服务的核心骨干。他们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为广大农村培训专业人员;第三, 图书馆学科馆员是农业信息专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涉农信息的采集、整理者,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 他们又是信息的发布、传递者。

总而言之, 借助农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平台, 有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信息化建设, 是当前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一项新职能, 也是在文化三馆免费开放的背景下, 图书馆在完善自身职能, 实现自我超越, 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3 农业院校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的策略

当文化三馆踏进免费时代, 信息建设工程与文化惠民工程正在或已经在很多地方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改变民风、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等方面对社会的推动力度超过了预期目标, 在消除城乡居民的信息鸿沟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两会上, 有代表建议加强农村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利用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联合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农业等部门, 整合农村各项惠民工程的渠道资源, 集中优势服务老百姓。笔者认为, 农业院校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 在旧的困难与新的挑战面前,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提高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的社会影响力。

3.1 把服务当地农村信息化纳入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体系

将服务本校教学科研与面向社会开放相结合。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当凭借现有的文献、信息、知识、馆员、设备、技术、方法、手段和环境等一切资源, 积极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 健全服务反馈机制。在满足本校教学与科研的前期下, 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面向农村, 与农村的文化站、村镇的图书室联动, 把丰富的馆藏资源送到农村。

3.2 为农村基层培养信息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在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的整个过程中, 其任何一个岗位都应当是专业化的, 农村信息化也不例外。其中包括组织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信息服务对象的专业化, 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所以, 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当凭借自己在人才与设备上的优势为广大落后的农村培训、培养信息化人才, 促其提高素质, 尽快适应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工作的新要求, 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队伍, 并且协助农村基层把好信息化人才进人关。

3.3 转变观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首先, 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高级信息专业化人才和先进的网络条件,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聘请有关专家举办系列讲座、利用网络远程解答疑难、印发实用信息教育手册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对基层进行广泛而有效的信息素质教育[3]。其次, 采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 既提供全文服务, 也提供摘录服务;既提供印刷型书刊资料服务, 也提供电子型的网络视频服务;既开展上门服务, 也开展远程传递服务。第三, 深入广大农村调研, 了解农民在信息获取方面的特征, 分析影响他们获取信息的因素, 以及上述特征和因素在种植业、畜牧业、非农就业、其他生计来源等方面的作用, 从更微观的角度探析农民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对农民解决衣食之忧的途径, 就业、教育、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为当地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3.4 开拓为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新途径

一方面坚持面向农村用户的特色服务, 强化特色藏书, 完善特色建设。甘肃农村地区广布种植、林、牧、草、养殖、花卉等经济类型, 农村用户的信息需求是迫切的、多种多样的。与之相适应, 我们要做到:第一, 强化特色藏书, 既围绕本校教学科研收藏专业文献, 又围绕甘肃当地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收藏文献, 做到文献信息资源不光要“有”, 而且要“全”要“新”;第二, 完善特色建设, 设置“特色书库”、“特色阅览室”, 建立“特色数据库”等。

另一方面构建智能化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服务系统。目前, 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信息和知识服务系统。

如上海图书馆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分布式参考咨询服务系统”、CALIS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合建的“CALI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中山图书馆的“网上咨询与导航” 等。由此看出, 开发此类智能化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服务系统已经形成趋势。所以在这方面,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以优化工作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最大限度地使馆藏资源得到利用为前提与原则, 加快步伐, 积极探索, 利用多种技术, 研发适合自己适合本地区的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和知识服务系统, 供广大用户包括农村用户便于使用。图书馆人应该

意识到, 越来越多的终端用户的出现, 需要我们及时快捷地解答用户的咨询问题, 因此, 这个任务还是比较迫切的。

参考文献

[1]梁敬东.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内涵与技术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25.

[2]马彦图.甘肃省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分析与评价[J].甘肃科技, 2010 (14) :12.

高校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9

关键词:高校,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服务

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在步入全球经济以及人类科技发展进步时代之后将成为现代世界的三大技术之一, 和能源、材料并存。有统计表明, 我省生产1美元的产品, 就会消耗发达国家2~9倍的能源、原材料, 但是只利用了世界平均水平1/10的信息量。作为农业大国, 我国的发展水平日益增高, 农业增产量也越来越大, 所以对于信息化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社会各界要增加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各高校的智慧支持也有巨大影响。

1 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农业各个领域渗透和广泛应用, 其内涵不断丰富, 外延不断扩大。通常意义上, 农业信息化包括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业宏观管理信息化等内容[1]。

1.1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种养殖品种针对性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种养殖习惯, 农民跟着感觉走, 所以会时不时发生农副产品价格忽高忽低的现象。归根结底, 一方面是过于跟随传统生产观念, 另一方面是生产视野过于狭窄。现在农民在农业信息网络推广背景下, 通过信息反映出的市场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生产计划, 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1.2 农业信息化是吸引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年离开土地进城打工, 农村发生“劳力荒”的情况, 造成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变成农村50岁以上的农民和妇女。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带来更多就业岗位,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而大学生在农业中的更多就业可以改善农业生产者的素质结构,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2 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2.1 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保证

高校是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与重要的科技文化信息源, 具有学科齐全、信息畅通等特点。有的高校藏书多达数百万册, 学科涵盖面也非常广泛。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 采取信息服务网络化方式, 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财富推向社会、推向农村, 向农村打开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知识宝库[2], 必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充裕的科研资金是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强有力的后盾

1998年由教育部组织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 为高校的数字化共建共享提供了保障。高校有雄厚的科技资源、人才优势, 而且参与的项目多、经费多, 科研资金优势极其明显。

3 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3.1 强化引导力度, 拓展高校服务理念

信息化时代, 高校要拓展服务理念, 面向社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各级政府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 引导驻地高校提高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力度[3]。

3.2 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 建立服务“三农”信息智库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新型“三农”信息智库, 是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建立农业资源 (土地、土壤、气候、水) 数据库、农产品生产交易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库[4];建立农业专家决策建议支持系统、农业顾问咨询系统;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库、农业期刊数据库等。同时还要加强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各种农业知识库、馆藏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库、农业人才资源库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库等综合系统的建设, 满足农户多途径的信息需求。在建设过程中, 高校与地方要构建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 以协同的理念来建设“三农”智库, 要加强智库标准化管理, 确保数据资源的通用、共享和后继开发, 确保信息的准确、系统和时效。

3.3 成立农业信息专业协会, 建立市县乡村“束状”信息服务链条

以市级农牧部门为牵头单位, 成立农业信息专业协会, 各县 (市) 区、各乡镇直至各村, 分层次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专业协会, 形成“束状”农业信息服务链条。通过各级协会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服务, 推广实用新技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协调专家技术人员, 广泛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的交流与推广;组织多样化培训、经常化活动, 提高服务农业信息化的效果[5]。高校科技信息和人才资源要融入各级农业信息专业协会, 发挥智囊优势, 当好政府的参谋;发挥科技优势, 引导农民致富;发挥服务优势, 打造社会效益。同时, 要跨地市加强交流学习, 进行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示范、推广, 建立档案资料, 进行分类指导, 努力开创农业信息专业协会工作新局面。

总之,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高校所能做的工作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却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任重而道远[6]。

参考文献

[1]龚笑寒.浅谈高校图书馆如何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20 (12) :190, 164.

[2]何国莲, 黄晓霞, 刘涛.以农业高校图书馆为依托, 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23 (9) :18-21.

[3]张立芳, 李丹丹.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服务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J].黑河学刊, 2012 (11) :95-96.

[4]张振国.高校图书馆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6 (1) :39-40.

[5]党玉梅.高校图书馆在新疆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 2008 (3) :218.

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 篇10

1 有利于满足或开阔全院师生员工的知识需求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农业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授课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而是广泛收集资料, 不断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他们需要大量的图书、期刊和网络信息资源, 要求馆员根据不同读者的实际情况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 有针对性地传播。为学生提供及时、领域宽、时效强的有效信息, 以满足大学生求知欲望, 使课本上的知识得以进一步延伸, 补充和强化。可以说教材只是主要的参考书;另一方面, 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大量的参考书、数据库、网络等, 供学生自主学习, 或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进行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 开阔思路, 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 图书馆无疑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场所;再者, 学校的学科建设、调和设置、培养目标, 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 于是农业文献信息资源也成为制定决策的理论依据。然而,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 许多师生无所适从, 需要图书馆员变静态知识为动态信息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可见, 开发和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 对于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有利于全院师生员工高效率、高质量的从事科研进程

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 要明确信息开发的目的性, 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 科研人员要研究新课题, 首先要进行文献查阅工作, 以便掌握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水平, 最新成果, 发展趋势。以往科技查新主要是依靠纸质馆藏文献, 虽然能提供借鉴和参考资料, 但时效性差, 不能及时了解最新动向。而利用功能强大的的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查询, 即可检索到所需的大量最新文献, 以便了解国内外同类项目的研究动态, 为减少科研人员在信息查询中的盲目性, 图书馆员应有针对性地对文献进行研究开发, 为他们提供特殊的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不只限于图书, 报刊等文本载体, 它将扩展到声音、图像、多媒体、专业数据库、在线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载体。可见开发和利用各种类型的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对于科研人员掌握科技情报信息, 高效率、高质量地从事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 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批超时代, 高素质人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发展农业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我国农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 同时农业信息发展滞后, 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比较有限。农业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利用图书馆的农业信息资源, 下派懂得专业知识的咨询馆员, 指导用户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 可根据他们的文化层次和现实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农业水平,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需要的农业信息人才。

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需要有一支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了确保农业文献信息有效的开发利用, 图书馆需要拥有一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图书馆员业务能力强, 知识面广, 具有对文献信息的开发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广博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智能结构、过硬的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农业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保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是阻碍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服务模式, 这就要求图书馆对馆员进行大力调整, 去粗取精, 将那些有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吸引过来, 同时加强在职馆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学习, 提高馆员的知识档次, 优化馆员结构。造就一支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专家队伍, 形成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组成多能力化的信息组织。

4 拓宽各部门合作领域

(下转P46) (上接P115) 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与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包括与本校各部门的合作、与相关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其他情报信息服务部门的合作三个方面。畅通无阻的信息渠道是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 这些合作就是要提供一个畅通无阻的信息渠道。高职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知识水平比较高, 对信息的敏感性强, 他们既是教学、科研的骨干, 也是文献的开发者、利用者。因此, 在农业文献信息开发利过程中, 要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以发挥这些教学科研人员的作用。其他情报信息部门包括其他各类型的图书馆和专业的情报机构。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 各地区、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和情报机构为农村提供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家都承担着为农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任务, 有一个共同的服务对象, 大家都应该打破条块分割的界限, 通过联合与协作, 发挥各自优势, 携手开展农业文献信息服务。

总之, 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最可靠、最直接的信息源, 我们只有认真做好开发利用工作, 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信息中心的社会作用。

摘要:图书馆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及人才培养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也是农业生产服务最可靠, 最直接的信息源。

关键词:图书馆,农业文献信息,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婷, 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3.

[2]沈瑛, 浙江省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与利用的现状及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8.1.

浅议高校图书馆信息安全 篇11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灾备业务持续性入侵检测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的信息化,这使得图书馆的各项服务都依托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在给图书馆、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脆弱性和威胁。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

1 高校图书馆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高校图书馆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安全问题,网络可能不通,软硬件可能失效,读者隐私可能泄露,办公数据可能丢失等等。任何信息安全问题一旦发生,轻则造成不良影响,重则可能是图书馆服务中断甚至停止,造成图书馆经济、声誉上的损失。最近天涯、csdn等著名网站的用户密码泄露事件影响很恶劣,这也给我们高校图书馆界敲响了警钟。

高校图书馆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病毒、蠕虫、木马等恶意软件

病毒如熊猫烧香、威金等经常在电子阅览室肆虐。由于可以访问互联网和使用U盘,电子阅览室的阅览机器经常会感染病毒,不仅会导致阅览室里的机器不能正常使用,还会造成读者的手机、MP3、U盘中毒,给图书馆声誉造成损失。蠕虫如红色代码、冲击波、震荡波等对服务器和网络会造成巨大危害。如果没有打相应的补丁,蠕虫能造成网络中断,机器不断重启的恶劣后果。木马如灰鸽子等,能让黑客远程控制电脑,会造成账号丢失、信息泄露的后果。

1.2 软硬件因素

据报道,2011年,由于EBS(弹性块存储)软件中的一个错误,亚马逊的云服务因故障停止工作了几天。因为软件错误让使用亚马逊云服务的用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任何操作系统有漏洞,很容易遭到计算机病毒或人为因素的破坏。这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冲击波和震荡波利用windows系统漏洞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虽然软件公司不定期发布系统安全漏洞补丁,由于补丁发布和系统打补丁之间还有个时间差,这也给了黑客攻击和病毒传播以可乘之机。

从服务应用软件来说,高校图书馆所使用的软件各种各样,安全性方面也存在着各种差异。软件的质量和开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软件本身的安全性能。另外,数据库的可靠性问题也影响着数据安全。

硬件因素包括硬件系统性能和配置不合理,网络通信线路故障,硬件元器件破损、老化,零配件质量、供应不足、停产等等。因此,对老化或破损比较厉害的硬件要及时进行更换,出现的系统故障也要尽早解决。否则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都可能造成系统故障,甚至整个网络的瘫痪。有些网络设备因为出厂配置不合理,直接在默认条件下安装使用会出现严重的安全漏洞。

1.3 人为因素

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职业道德与信息安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安全意识淡薄,对系统安全认知不足;网络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管理配置网络资源;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或执行力度不足,导致数据信息泄露,给攻击者以可乘之机。

对外部人员来说主要是一些道德水准低下的用户破坏以及某些网络黑客的蓄意攻击而造成的系统故障。典型的黑客攻击有入侵系统攻击、欺骗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对防火墙的攻击、木马程序攻击、后门攻击、社交工程攻击等。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等都可以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由于黑客的攻击范围大大,隐蔽性强,往往难以察觉,对图书馆网络信息造成严重破坏,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目前黑客工具种类繁多。容易获取,容易使用,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人都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发动攻击。

1.4 自然环境因素

08年给附近高校带来了极为严重损失的汶川大地震,提醒我们像火灾、地震、水灾、雷电、震动、供电、静电、灰尘、强磁场、腐蚀性物质、生物灾害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信息安全。

2 高校图书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

高校图书馆应对上述的信息安全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信息安全制度、规定的建立和实施

高校图书馆应在信息安全方面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其中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机构、针对性培训和明确的安全责任体系等,做到信息安全、人人有责。图书馆可以参考国际、国内、行业的相关标准如ISO/IEC 27001 、ISO/IEC 17799 、BS779等等,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规范图书馆信息安全工作。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重视业务持续性计划、灾备计划、应急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演练。

2.2 加强员工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人的安全意识观念决定着信息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培训和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如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同时还可以学习国际国内的相应的信息安全案例如著名黑客米特尼克被捕。这些可以使员工和读者明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违反法律的后果。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加强道德约束。

2.3 部署合适的软硬件信息安全产品,形成一个统一的防护体系

合适的软硬件信息安全产品是实施信息安全工作的物质基础。目前主要有这些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软硬件设备:

认证设备,主要用于鉴别用户,授权认证用户。确保用户与实际身份相符。

防火墙,主要用于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或两个信任程度不同的网络之间信息流动的过滤。作为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防火墙根据网络安全策略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的信息流,尽可能对外部屏蔽内部的信息、结构和运行情况,以防止潜在破坏性的入侵发生。

防毒墙、企业版杀毒软件,用于防范、查杀潜藏于硬盘、U盘、网络、邮件的病毒和木马。

IDS/IPS,包括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两种。可以用于保护应用网络连接的主要服务器。实时监视可疑的连接和非法访问的闯入,并对各种入侵行为立即做出反应,如记录证据,追踪侵入痕迹、断开网络连接等。

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流量监控管理系统,可以来制定个性化的网页访问策略,过滤非工作相关的网页;制定有效的网络应用控制策略,封堵与业务无关的网络应用,引导员工、读者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制定精细的带宽管理策略,对不同员工、读者、不同网络应用划分带宽通道,并设定优先级,合理利用有限的带宽资源,节省投入成本;可以制定全面的信息收发监控策略,有效控制关键信息的传播范围,以及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风险;可以实时了解、统计、分析互联网使用状况,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管理策略做调整和优化。

漏洞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软件补丁的分发和安装。

灾备系统和数据备份系统,用于数据备份和在灾难条件下维持和恢复业务的正常运营。

内网审计和日志管理系统,用于审查日志和管理用户记录。

其他保障如配置UPS保障电力供应,使电源系统处于稳定状态,保证避免电力造成的数据丢失,设备损坏等,同时还应注意数据中心的防火、防盗、防尘、防水、防腐蚀、防静电的保障设备的建设。为最大限度防范环境因素影响,高校图书馆还要考虑灾备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3 结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将更加开放、更加高效,同时这也意味着在信息安全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信息安全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考虑众多因素,权衡利弊,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信息安全工作,以较好的费效比,尽可能地防御信息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冠华.高校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与防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5):3—4.

[2]韦文辉.浅议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O06(7):48—50.

[3]段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J].情报探索,2006(12):65—66.

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 篇12

从社会信息功能地位角度看, 过去30年间中国高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恢复高考至今, 大体上经历了三大基本阶段:一是“社会举头看”阶段, 二是“下海潮分散”阶段, 三是“大家上大学”阶段。具体来说, 第一阶段从恢复高考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 由于对文革十年教育体系破坏的拨乱反正, 再加上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人们对改革开放、建设“四个现代化”充满信心, 各行各业人才难得的局面强化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意识, 从而使高校自然而然成为当时的社会信息核心。人们把高校看成是人才的中心、知识的中心和信息的中心。由此形成“社会举头看”的局面。第二阶段以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为转折, 各行各业如潮水般涌向市场开拓探索。这时候, 市场成为全社会的关注中心与信息中心。高校也不例外, “下海潮”的出现大大分散了社会对高校信息核心的关注, 甚至一部分高校教职工也涌入市场开拓大潮。这就使高校开始走下“神坛”, 由引领社会发展转向跟随社会发展。第三阶段以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为契机, 经过几年快速扩招, 使高校彻底告别“神坛”成为大家上大学的一个平凡社会职能体系。尤其在那些经济发达地区, 产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 使高校原有的崇高社会地位荡然无存。全球化、大众化的互联网体系进单位、入社区乃至普及大众, 使高校的信息传播核心功能迅速蜕变为通用专业 (与专业研究院、所相比) 学术信息中心。到现在, 人们谈起高校, 更多地只是联想到从高职到博士后的高等学历教育信息中心。

与恢复高考时的那种全方位社会信息功能地位相比,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转变, 中国高校日益蜕变为高等学历教育信息中心。这不但意味着高校信息功能向平凡化转变, 甚至可能向严重的边缘化蜕变。换句话说, 高校除了高等学历教育信息中心功能外, 别的信息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尤其是那些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层次较低, 或者更加面向社会服务的高校更是如此。

2“世界扁平化”与高校“信息化生存”

2005年4月, 记者出身的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出版了从信息角度描述全球化的专论《世界是平的》。书中对全球化的三个时代做了这样的区分:第一个时代从1942年持续到1800年, 他称之为“全球化1.0版”。这个时代的全球化主要靠民族国家的殖民通商努力驱动。第二个时代从1800年持续到2000年, 他称之为“全球化2.0版”。这个时代的前进主要是靠大大小小的公司全球布局行为驱动。第三个时代从2000年开始, 他称之为“全球化3.0版”。这个时代的全球化是在国家改革开放、公司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主要由不计其数、争先恐后的个人行为以信息化方式驱动。弗里德曼认为, 全球化的每一个时代进步, 都要推倒一批阻碍全球化的自然或人为屏障, 从而扩大人类联系与互动的基础, 或者相对“缩小”人类世界的广度。比如“全球化1.0版”将世界的规模从大号“缩小”为中号, “全球化2.0版”将世界的规模从中号“缩小”为小号, 到了“全球化3.0版”, 世界的规模则从小号进一步“缩小”为微型, 即它通过个人电脑、光缆和工作流程软件形成一个个人和小团体在全球范围内亲密无间合作的“平坦世界”。

换个角度看, 我们可以把弗里德曼所说的全球化三个阶段分别解读为殖民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其中“全球化3.0版”, 也就是信息全球化的突出特点可被理解为不再有额外的时间间距的“世界扁平化”进程。这一进程对高校社会信息地位会有什么影响?总体上来看, 我们大体可以提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高校“信息化生存”问题。

高校的“信息化生存”可以被理解为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以后, 同时并存的“扁平化消散”与“金字塔起立”两种相反的信息过程相互作用 (见图1) 。对特定高校来说, 图1上半部分反映的是高校自身的信息化行为, 其中纵向是指高校自主创新提升自身信息化地位高度, 横向是指高校对已有知识与信息的扩张应用或推广。图1下半部分的两个方向代表着来自整个外部世界的抵消和分散高校“金字塔起立”效应的扁平化作用。这种过程代表着社会一般的信息化水准对高校信息化地位的相对弱化作用。一方面, 它可以消散高校通过自身创新活动实现“金字塔起立”的相对水平, 这一点可以从高校担忧学生沉湎网络信息以及学生在写作论文或开卷考试时放任抄录等现象中明显反映出来。另一方面, 它也可能支撑高校信息地位上的“金字塔起立”, 比如高校引入专业学术期刊服务体系, 无疑对拓展高校专业信息基础及开拓前沿领域有巨大益处。

换句话说, 图1模式中高校的信息化行为是要凝聚和强化自身的信息功能地位, 来自社会的扁平化作用则是要吸走社会对高校信息功能的注意力甚至高校自身的资源。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作用平衡的结果, 就造成了特定高校的“信息化生存”状况, 其中有的高校信息凝聚作用可能大于扁平化作用, 另一些高校则可能完全相反。如果把所有高校作为一个群体来分析, 高校“信息化生存”则会突出表现在高校社会信息功能、地位的分层与分化上。其中少部分高校可能会被标为追求“国际一流大学”, 另外一些可能会被标为追求“国内领先大学”, 大部分原来就有的大学将被界定为“有特色优势的普通大学”以及新兴的“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参照目前较为流行的划分方法, 可以将所有大学分为:国际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 (学院) 等。在所有这些信息功能层次地位不同的大学之间, 不但各自信息“金字塔起立”的程度迥然不同, 而且各自面对的“扁平化消散”作用及形式也会有很大不同。

3 农业高校“信息化生存”的外部条件

与普通高校相比, 农业高校内部条件并无大的区别, 只是有三个外部条件会对其“信息化生存”产生重大影响。这三项外部条件包括:一是农业高校面对农业多样性, 包括地理区位多样性 (地质、地貌、海拔、纬度、海陆位置等) 、环境要素多样性 (气候、土壤、水文等) 、农业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模式多样性等。二是农业高校面对农村欠发展, 包括基础设施欠发展、公共服务欠发展以及社区生活欠发展等。三是农业高校面对农民无组织, 主要是指农民除了家庭小生产方式之外, 缺乏更高级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团体组织形式。

这三项外部条件赋予农业高校“信息化生存”以显著不同的几项突出特征:首先是信息内容的空间与类型差异性, 比如农业原料生产, 往往在空间与时间上有很大差异性, 这就突出了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使其与普遍适用同一标准的工业产业领域大相径庭, 从而大大增加了开展适合性试验与检验的必要性和普遍性。其次是信息应用的简便性。这主要是受广大农村的小规模、分散性与低技术特征影响, 其共同决定了农村发展适用技术与策略往往要简单化、方便化, 使其能在农村实际条件下得到切实使用。也就是说, 农村适用信息往往以牺牲先进性的方式确保其适用性和高效率。这也是农业与工业向高效率的高新技术方向线性发展显著不同的特点。换句话说, 农业高校的技术信息要能应用于“三农”, 往往就要在简便化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才行, 否则, “曲高和寡”就会使农业高校的信息脱离“三农”实际需要。最后, 农业高校信息服务活动要面对高度的互动组织需求。同样, 与工业、工人与城市相比, 农民普遍缺乏日常组织支撑, 因而虽然农业高校可能面对的“三农”服务工作管理要求明显较低, 但是组织机制要求却显得更高。如果没有一种灵活有效的组织机制支撑, 信息服务“三农”工作就将难以落实。更重要的是, 面对广大农民, 组织工作往往不能采用类似工厂的那种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 而是要采用充分尊重农民经验和利益的互动式组织。在这种组织中, 管理工作职能往往比较简单, 只是对多元利益与行为主体的组织整合作用要求更高。

上述外部条件及其对农业高校“信息化生存”的作用特征, 决定了农业高校信息“扁平化消散”的不同特征。这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4 农业高校“信息化生存”发展对策

按照农业高校的社会信息功能要求, 促进其“信息化生存”的发展对策可以考虑以下4个方面。

一是拓展和强化以成果、出版为导向的“金字塔起立”信息创新体系, 这是防止农业高校“信息化生存”发生重大危机的根本保证。依靠这种信息创新体系活动, 不断发明创造, 吸引社会对农业高校信息功能地位的关注和需求。同时, 只有通过这种信息创新体系的有力作用, 才能有力抵消来自外部社会环境的“扁平化消散”作用, 抑制优秀资源脱离农业高校, 防止发生因丧失优秀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支撑导致的战略危机。这是创新体系吸引和保留优秀资源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是包括农业高校在内的所有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机构的共同发展途径。建好这一“信息化生存”发展途径, 必须充分扩展与加强农业高校与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及企事业法人机构的信息互动。

二是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培养训练为导向的多向、互动信息交流体系。与由来已久的“课堂灌输”师生信息单向流动模式以及管理与教学间信息单向流动模式相互脱节的信息流动模式不同, 要促进农业高校的“信息化生存”发展, 必须依靠全新信息网络技术支持, 打破这种传统模式的信息单向流动, 变单向流动为双向互动。此外, 还要打破教学、管理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互动阻隔, 从而形成多点、多路、互动信息交流体系。建构这一体系, 可以充分发挥多点、多路、互动的信息弥补与创新激励作用, 从而将培养训练农业高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率、高效能层级。

三是建立健全以“三农”服务为导向的反“扁平化消散”信息网络体系。利用这一信息网络体系, 可以发挥两方面积极作用:一方面, 这一体系通过“顺扁平化”方式, 把“三农”需要的知识信息传播到基层实践中去, 从而防止“扁平化消散”与“金字塔起立”作用的相互脱节与排斥;另一方面, 通过与“三农”基层的普遍联系、互动, 可以从中获取农业高校创新发展和支撑起“金字塔起立”作用的问题与需求信息。

四是建立健全以农业高校为核心中枢的多元信息网络平台。这是支撑前三项途径发挥作用, 特别是高效率运行的通用基础平台。这一网络平台至少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首先是要构建教职工平台, 它是将所有的教职工都纳入网络互动交流体系;其次是要构建学生与校友平台, 它以班级为单位, 逐级汇拢, 构成一个永远在线的校友社区;第三是要构建“三农”互动平台, 直接沟通各地区、各部门与“三农”基层的网络互动信息联系;最后是要构建开放式专题交流网络平台。这是农业高校多元信息网络平台流量最大、信息最丰富、作用最广泛的平台。其建设方式可以仿照门户网站的简缩版格式构建。

上一篇:经济新闻采访下一篇:亚叶酸钙/氟尿嘧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