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

2024-07-13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通用12篇)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 篇1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产物, 其天职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馆藏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往的服务观念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在图书馆的发展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尤为重要。

1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传统图书馆是封闭型的, 严格限定服务对象和范围, 只为本馆的读者提供服务。它的服务是被动的服务, 一般都是等读者上门。服务内容是以纸张为载体的图书、期刊、报纸为主, 缺少深加工, 一切业务都围绕文献而开展。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导思想是以读者为中心。主要特点是——开放性服务、主动性服务、个性化服务以及多样化服务, 正是这些特点构建了现代高效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2 服务意识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影响

2.1 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定位

为了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需求, 其发展定位应多方面多层次地“链接”服务意识。首先, 优化馆藏结构, 提供全方位服务。其次, 信息服务深加工, 加强特色资源建设。

2.2 建立与读者的良好关系

管理员是实现文献信息处理传递的直接责任人, 读者则是文献信息的使用者, 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合法性基础。管理员与读者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管理员的服务意识相关。

2.3 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

图书馆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日益成为人们汲取知识、感受文明、塑造自我的学习场所, 来赢得社会读者的高度重视。

3 强化高校图书馆服务意识的途径

3.1 着力提高馆员素质

在图书馆工作的构成要素中, 馆员素质是关键要素, 它决定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 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在社会职业日益专门化的今天, 树立专业化意识, 既是提升馆员服务意识的瓶颈, 也会培育职业精神、优化图书馆形象的关键。图书馆馆员必须是拥有各种门类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 他们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 善于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为读者提供各种参考咨询服务;他们需具备图书馆情报学的专业知识, 善于从各类信息源中收集特定的信息并加以整理、精选和总结;他们得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以为图书馆的文化信息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他们还得善于分析读者的心理, 急人之所急, 真正达到“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职业要求。

3.2 倡导主动服务理念

馆员为读者服务质量的好坏, 是与馆员在服务过程中扮演积极、主动角色的好坏直接关联。积极主动的服务理念是馆员服务意识的重要内容, 因此, 馆员在为读者服务时, 必须掌握并运用于读者沟通的艺术技巧, 善于观察、倾听、表达和控制情绪。首先, 馆员在与读者交流时, 要把握语言的分寸, 用得体、规范、文明乃至专业的用语来展示自身亲和力, 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谈话朝着有利沟通的方向发展;其次, 在服务过程中, 馆员要力求举止大方得体、行为文明优雅, 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表示出对读者的欢迎与尊重;再次, 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通过读者的外部行为表现来透视读者的心理, 从而帮助自己更准确地了解读者的意图和需求。在各借阅窗口, 要观察读者是否熟悉图书馆以及图书分类法, 在读者遭遇困难时及时上前给以帮助, 若读者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时, 则应做到尽量不去打扰, 给读者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安静的借阅氛围。

3.3 重视培育职业精神

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精神是在长期的图书馆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而形成的, 它不是书本上可以学到的, 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 而是在图书馆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的。要培育职业精神, 首先要对图书馆馆员进行职业价值的宣传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图书馆事业人文理想的认同;其次, 要引导图书馆馆员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价值观念与人生目标, 使其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再次, 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 规范馆员的职业道德行为, 协调馆员内部以及与师生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图书馆要发展, 就要改变观念, 提高服务质量,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列宁说过“图书馆员是读者工作的灵魂”任何为读者提供真正高效优质的服务都依赖于图书馆员来实现。只有有了优秀的图书馆员, 才能有令人满意的读者服务, “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才能实现。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 是实现“一切为了读者”思想的前提, 只有优质、全面、高效的服务, 才能把越来越多的读者吸引到我们图书馆来, 才能给越来越多的社会用户提供使他们满意的资源, 为提高全民素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发挥我们的作用。

摘要:服务意识对高校图书馆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建立与读者的良好关系和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我们应着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倡导主动服务理念, 重视培育职业精神, 这些是构建服务意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意识,价值取向,馆员素质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 篇2

图书馆服务价值研究-应对知识失业时代挑战,图书馆如何加强知识信息服务

21世纪我国正面临新型失业即知识失业,本文从图书馆应对知识失业的挑战,就如何加强知识信息服务进行论述.

作 者:李志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25 关键词:知识失业   知识信息服务   创新  

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 篇3

摘 要:现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资源网络化的蓬勃发展,使各领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承、创新及引领高校文化的重要基地,该以怎样的管理模式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是各大高校图书馆领导管理层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路,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策略

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重要的文化信息传播中心。在信息时代里,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故此应予以重视,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从而保障图书馆更好的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促进高校的良好发展。

1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服务质量水平偏低

首先,服务理念薄弱,缺乏必要的服务意识,对读者的态度较差。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平台,导致图书馆员无法将学科动态等信息和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及时反馈给使用者。另外,图书馆员没有对图书借阅信息进行详细的统计,导致无法准确统计和分析不同图书的使用概率,无法做到依据读者需要决定图书的采购种类和数量。其次,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高校图书馆图书信息资源数量庞大且专业性较强,图书馆员应提供相应的业务培训服务,培养学科馆员以专业的知识帮助读者完成图书信息资源的查找,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无法提供此类专业培训服务。

1.2 馆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高校图书馆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限,图书馆内各岗位的工作人员相互兼任工作,虽然都对图书管理的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对图书内容及信息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各学科的专业文献数量繁多,增加了图书采购、整合等环节的工作难度。其次,图书馆工作环境造成的图书馆员心理问题。由于图书馆工作时间较长并且工作内容相对重复枯燥,再加上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导致馆员的心理压力增大,职业自我认知满意度不高,表现出对图书管理工作的懈怠及疲倦。

1.3 图书馆资源建设和配套设施落后

目前,信息资源更新速度较高,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滞后于读者的需求,并且为了符合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盲目的购进不符合师生需求的图书。另外,伴随新兴学科的发展,高校开始开设新的专业学科,部分馆藏文献资源较为落后。此外,高校图书馆的配套设施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自动化管理平台建设落后、电子阅览室建设不足以及数据库建设规模不满足海量图书资源的存储等。

2 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2.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加强馆内培训工作。高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提高图书馆管理的专业化,应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包括对总馆及各学院分馆的教职工进行专业化培训,并建立各馆间的联动管理系统并根据级别设立分级培训计划,将各馆的工作环节精细化管理,并以总馆为主体实施统一管理。同时及时收集及评估社会信息和专业人才信息,反馈馆内工作建制,进而形成内外需求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此外,高校图书馆馆长及馆员的选聘要符合社会化需求、图书馆高效运行需求以及院校的发展需求,择优录取综合素质较高并且专业能力较强人员,进而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

2.2 完善机构设置

第一,拓展与创新机构职能。目前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内部机构设置在承担收集、整理及存储文献资料及文化遗产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开发智力资源及传播科技信息的职能,因此,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在保留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放图书、服务机制及人力等馆内资源,开辟更广阔的馆内空间,扩大读者权限,实现需求定制化。第二,完善建制结构。高校图书馆应实行权力下放、分权分散式管理体制。为了保持图书馆与各学院之间的密切交流,应在各学院内部设立专业分馆,并建立馆内资源体系,从图书馆总体上进行馆藏资源的分级,进而实现各分馆的高效运行。

2.3 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需要创新员工机制,以强化功能为目标、以任务为中心对人员和业务结构进行职能重组,与读者实现互动,实现双向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创新,扩大有效任务范围,不同专业书刊的采、编以及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由不同专业的图书馆员负责,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管理考核制度,考核制度以工作业绩、业务水平及社会效益为主要指标,来确定图书馆的职务建设,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意识。

2.4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是文献获取的信息化建设,借助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与网络资源,采用文献数据库,提供浏览和检索系统,提高学术效率,有机整合文献信息的获取与相关有效信息的一体化。随着学科化服务进程的逐步推进,将专业课程与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图书馆电子资源等逐步融合,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效率和质量。二是改革管理模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学科服务能够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环境,数字空间构成科研与学习环境逐步替代实体图书馆。学科馆员在进行学科服务时定期在学院网站上宣传图书馆信息,参与院系或学科课题研讨会,进行信息资源和数据、学科服务平台等互动形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管理还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服务水平偏低、馆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以及图书馆资源资源建设和配套设施落后等问题,需要高校领导管理层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及服务水平,同时实时更新资源及配套设施,切实强化图书馆管理效率和质量,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德兵,谭志芬.贵州省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工作[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6):62-63.

[2]刘菊霞.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83-85.

[3]吕静.高校图书馆管理中ERP思想的应用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3):97-97,110.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 篇4

1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转变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经历了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复合图书馆信息服务、数字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三个阶段变化。

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是以印刷型文献为主, 如图书, 报纸, 期刊等, 这些文献都收藏在图书馆内, 是图书馆的实物基础, 属于图书馆实物藏书, 用户要借阅图书馆的书刊, 必须亲自到图书馆, 馆员服务以手工操作方式为主。

复合型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混合型, 是从传统服务模式走向现代化服务模式转型的过渡形式。由于采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进行采购、编目、流通、检索及内部管理, 建立机读目录数据库, 文献信息服务的效率大大提高, 用户可以通过联机系统查询本馆或其他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及其他各种二、三次文献信息。在这个模式中, 传统服务与现代化服务相辅相成, 相互渗透, 优势互补, 互动互助。在多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可以方便用户, 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在图书馆自动化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管理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 提供存取利用检索等。数字图书馆是由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组成, 并通过网络技术,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2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

由于复合型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得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也随之而发生变化。

服务手段现代化。读者服务工作的手段由手工式向计算机、网络化发展, 读者工作由抽象枯燥的静态解说转向了动态的声像服务。使读者能闻其声, 见其形, 极大地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利用网络设备及网络检索工具为读者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 通过互联网, 进行全国各个高校, 乃至全球范围内书目检索、情报检索, 使读者都能够真正"共享"网上信息资源。

服务对象扩大化。信息渠道的畅通, 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高校图书馆通向校园网、地区网、全国网、全球网, 在更大的信息资源支持下, 能将服务延伸到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 服务对象已不再单纯是本校的师生, 可方便地扩展到校外, 只要有信息需求的人, 都可为其提供服务, 成为图书馆的读者。

服务内容信息化、复杂化。高校图书馆将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中心, 出现了印刷型与机读型文献并存的格局, 信息资源开放将是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的基础。既要根据读者的需求, 面向社会开发出有个性特色的数据库和其它信息产品, 向网络提供检索服务, 又要充分挖掘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来补充自己的馆藏, 扩展现有的服务, 提供高水平的参考咨询服务, 还要承担培养读者利用电子出版物的能力, 使得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更加复杂与丰富。

服务方式多样化。网络服务是开放式的, 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地点, 通过计算机终端联网的方式进行查找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各类光盘的查检、阅览。并可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 读者还可以通过图书馆所建设的电子阅览室阅览、查询和收集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服务来进行咨询、解答读者各种问题, 也可以用电子邮件形式将最新的信息通知用户。

服务时间延长。图书馆的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及其他网络信息资源实行24小时全天候开放, 不分节假日, 读者都可以从学校的校园网、地区网、全国网乃至全球网上获得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 大大方便了读者。

3 信息时代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由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转变和高校图书馆当今读者信息服务工作的特点发生变化, 那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进行组织机构重组。随着图书馆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讯速发展。图书馆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真正提高竞争力, 高校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必须根据现代技术的要求, 按作业需求而设, 依管理目标而定, 而不是将计算机系统简单地照搬到原来的机构模式上。要强化图书馆在信息建设方面的职能, 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环境下, 重建新的组织机构。图书馆整体应该分为三个部门, 一是将中、外文书刊的采访、编目等工作组建成文献信息整理部, 二是将书刊的流通、阅览与参考咨询等工作合并在一起, 组建成文献信息服务部, 最后是融合图书馆系统维护、软件开发与硬件维护等功能为一体而成立的信息技术部。

加强图书馆的信息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馆藏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 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馆藏应根据网络环境的特征和要求, 重新构建图书馆的馆藏。从近3年统计数字看, 图书馆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及其他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一年比一年提高, 但印刷型书刊的藏书利用率是一年比一年降低。从这些情况看, 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图书馆当务之急, 责无旁贷的工作。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 应着眼于两方面, 一是馆藏资源网络化, 二是网络资源馆藏化。馆藏资源网络化也是图书馆馆藏数字化, 即是通过建立图书馆馆藏书目数字库、馆藏期刊数字库、馆藏特色数字库等发展数字馆藏, 并将其传送上网, 这样一来, 既宣传了自己, 又提高了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 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全球化。网络资源馆藏化是图书馆利用各种电子出版物和网上信息资源, 建立便于读者利用的导航系统, 将网络资源变为馆藏资源。图书馆应主动收集整理网上的资源, 加强对各类型信息的收集、组织和保存, 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各种不同形式媒体的信息资源, 也可根据服务用户的需求, 对网络上特定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挖掘、有序组织和加工整理, 便于读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全球最新、最全面的信息。

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和提高馆员素质。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 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的信息服务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高要求, 信息服务人员不再是依附图书的图书管理员, 而应充当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信息资源的分析者、信息提供转播者及信息的导航员, 信息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信息服务层次、质量的关键因素, 也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效。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 充分发挥馆员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对促进图书馆事业务的发展将起到决定作用, 因为现代化的网络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来驾驭, 再先进的网络也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信息服务人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知识与网络知识, 具备有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制定详细的人才培训规划, 通过岗位训练与在职培训。优化人员知识结构, 提高其综合素质, 安排信息服务人员外出参观学习。了解同行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经验, 取长补短。

加强用户信息能力的培训。我们必须看到网络读者用户是图书馆网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添置了先进的设备和资源, 收效不理想或者利用率不高。这会给国家带来损失, 因此, 要分步骤、分层次对读者用户进行计算机信息检索理论培训的同时。还应指导他们如何利用馆藏资源和网络获取信息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张树华王京山刘绿茵张久珍狂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MJ.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1.

高校图书馆导读服务探析 篇5

作 者:姜勇峰 刘晓洁 JIANG Yong-feng LIU Xiao-jie  作者单位:姜勇峰,JIANG Yong-feng(湘潭大学图书馆,湖南湘潭,411105)

刘晓洁,LIU Xiao-jie(湖南工程学院图书馆,湖南湘潭,411105)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2009 19(12) 分类号:G258.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导读服务   文献资源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 篇6

图书采编的作用是根据图书建设的要求,采编必要的图书,不仅是图书建设的基础,也是其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图书采编工作有目的性、关联性,是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图书采编工作遵循以思想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确定采编范围的原则,分为基础采编、重点采编和一般采编三类。基础采编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采编必不可少的图书,如工具书、马列著作和美术、摄影、装璜设计等书。重点采编不仅版本要全,而目要有相当的数量,以保证浏览者学习、研究的需要。一般采编包括非专业人员需用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文化生活用书。确定图书采编的原则、范围、重点,不仅保证业务用书,亦避免不需要的图书大量进馆,造成不必要的积压和浪费。

一、高校图书采编室工作现状

1、工作人员较少、专业人员更少

每个岗位都需要工作人员,致使采编室工作人员较少,专业人员更少。

2、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

采编室工作繁重,人员较少,虽然有计算机办公,但是并未全自动化。采编室工作效率较低,成本较高。

3、图书从出版到上架的周期较长

经过采购、订购、配送、分类、著录数据、贴磁条、盖章、贴条形码、贴书标、移送等工序,才能上架为读者所借阅。人员较少,自动化程度不高,会延长图书准备周期。

4、移送图书工作,容易出错

从采编室到典藏室有移送手续,如果人工移送,出错率就较高,并容易使采编室与典藏室之间产生意见,也造成读者借阅不便。

5、加工工序安排不合理,程序复杂,造成工作强度较大

采编加工等工序较多,有查重、验收、盖章、贴条形码、贴书标、贴保护膜、分类、打印书标、著录数据等,如果大批量图书加工,而且时间较紧迫,工序不合理就会造成程序复杂,出错率增加,重复工作较多,工作强度就会增大。

二、图书采编工作的构想和工作流程优化

为适应图书馆工作的纵深发展要求,需要优化采编室的工作流程,提高采编室工作人员的效率,完善采编室的管理制度等。

1、设专人负责

采编人员只有熟悉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活动,才能保证采编的图书有针对性。

2、加强计划性

经常收集掌握图书的信息及情报,对图书馆业务建设需要的图书不漏订,并根据图书的利用率来确定采编册数,合理开支,满足读者要求。

3、重视科学性

根据图书馆的业务,确定采编方向、内容和数量,收、登帐、编号、分类、上架等流程科学化,使馆藏图书进一步条理化、规范化。

4、加强横向联系

加强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沟通信息,开展必要的资料传递和情况交流,以促进业务建设。

5、与图书出版、发行部门密切挂钩

与出版社、新华书店保持密切联系,及时门购所需图书。

6、综合优化工作流程

一是保证图书质量,主要措施有:掌握学校专业设置与发展需要,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通过座谈会、网上留言薄、电子邮箱多种途径充分听取教师、学生等读者意见:在网上书店和出版社网页查找新书、图书排书榜、畅销书等信息;按2,吕法则,以品牌出版社为主,其他出版社为辅。二是确保以相同经费购买更多的图书,主要措施有:选择好的书商,减少中间商;招标采购;减少采购相似图书,增加图书品种。图书品种多,更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三、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入藏统计工作

图书入馆后,需要编且加工,移送到典藏室,读者才能借阅,提高工作效率主要措施如下。

1、部分业务外包

可以减轻采编工作压力、缩短采编周期、提高编目质量、降低采编成本、节约经费开支。

2、减少工作项目

减少工作项目,相当于提高工作效率。

3、平面设计

验收和前期工作为第一工序,应在采编室大门附近。图书经过加工后,就要上架,所以书架与后期加工的位置较靠近。书架的图书需要移送典藏室,所以书架也要靠近采编室大门。

4、图书流动方向设计

图书在采编室能顺利快速流动,就要让“交通车”不塞、不撞。整个编目工序都安排到相应位置,一环扣一环,形成流水作业的生产线,书车单向流动。

5、移送工作设计

书库的工作人员只需在书架遍历一次就可以完成移送工作,如有错误,也容易找到图书位置和错误原因,并及时修改。

总之,综合优化采编室工作流程为采编室适应图书馆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 篇7

一、图书馆为学生社团开展服务工作的意义

1. 促进信息交流, 利于读者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很多调查表明, 高校的学生主要通过借阅图书等文献资料的方式接触图书馆的服务。因此, 很多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缺乏全面的了解, 导致图书馆的图书、电子资源等利用效率不高, 造成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有时还可能引起馆员等与读者之间的纠纷。究其原因, 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是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存在欠缺, 宣传手段和方式不能适应读者需求, 导致宣传面窄, 宣传效果差;二是读者的需求信息不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及时反馈到图书馆的决策部门。而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一定的组织纪律性等特点。[2]因此, 在图书馆为学生社团进行服务时, 学生社团的这些优势可以促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 利于读者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首先, 通过图书馆—学生社团读者—广大学生读者方式,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社团成员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 更能使宣传工作具有一定辐射效应。并且, 由于社团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使得图书馆宣传形式多样化, 更能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其次, 社团成员的分布遍及全校各系各班级的学生社团, 可为读者需求信息的全面采集提供很好的渠道, 能促使图书馆获得第一手的读者需求的信息资料。再次, 能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 深化服务的水平。服务于学生社团, 要求图书馆需要主动为适应学生社团发展的需求而开展相应的信息服务等工作。这已经超出传统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范围, 是图书馆在建设校园文化工作上的一个新的思路。这项工作可以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等工作能够在原本信息供给的基础上渗透至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管理等多方面, 服务的业务范围拓宽, 服务也贴近实际, 可更加深入。

2. 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大多起于学生的自发组织, 参加学生社团的成员以相同的兴趣爱好为目的, 他们来自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级班级, 自主决定社团内部管理、活动范围和发展方向等。围绕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社团生命力所在。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资金、活动场地等硬件设备的支持, 更需要人力、智力的支持。当前, 相当部分高校社团的发展缺乏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 社团成员缺乏凝聚力, 整体素质不齐。这一方面是由于社团成员实践活动经验的不足, 另一方面是因为社团的核心决策层缺乏充分的理论认识。而高校图书馆不仅能为社团管理、社团活动等提供多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料, 其读者培训等工作的开展更能促进社团成员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 高校图书馆为社团服务能够为其他社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因此, 高校图书馆为学生社团服务对于促进和引导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增强读者素质, 繁荣校园文化。

图书馆为学生社团开展服务工作, 是其服务项目上的一个新举措。通过社团的广泛宣传作用, 能够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为建设校园文化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最终使读者受益。

二、图书馆为学生社团开展服务的模式

根据学生社团的特点或者是具体的活动, 可将服务模式分为无偿服务、合作服务和接受服务三种类型。

1. 无偿服务。

无偿服务, 即完全根据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需要而进行无偿服务。如高校有一些学术型学生社团, 类似科技协会、数学建模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智力开发协会、学生科技协会、现代化管理爱好者协会等, 这些社团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 是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际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是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较紧的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的社团, 它们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讲座、报告会、展览、知识竞赛等, 需要专业的信息。对于这类社团, 图书馆可以主动为其开展无偿服务工作。

2. 合作服务。

合作服务, 即通过相互合作的形式开展服务工作。除了学术型学生社团, 高校还存在很多非学术型学生社团, 如普通话协会、文学社、话剧社等。这类社团专业学术性不强, 以发展社团成员的文化等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图书馆为这类社团开展的服务可以是合作服务型。图书馆为这类学生社团活动提供支持, 而这类社团在必要时也参与到图书馆服务工作中来。其中, 最典型的应属图书馆指导下的读者协会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服务关系。图书馆为协会活动提供经费、决策指导、信息服务等全面支持工作, 而读者协会也主动承担相应的读者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3. 接受服务。

接受服务, 即通过接受社团服务方式为社团服务。学生社团中有公益型社团, 如“志愿者社团”, 这类社团成员大多是希望在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增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图书馆可以给这类社团成员提供机会, 让他们参与到图书馆图书采集、整架、书目加工、信息培训等许多工作去, 既在实践中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又能使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三、图书馆为学生社团提供服务的方式

高校图书馆不仅建有自己特色的网站, 拥有专业的学科馆员, 部分高校在学生中还发展了相当数量的学生信息员。因此, 图书馆可为社团开展多渠道的服务工作。

1. 网络服务。

学生社团在进行活动时往往需要一些书刊资料或最新信息, 而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中地, 这些资料应该是最多、最新、最全的。图书馆在网上信息资源方面也融合了国内外优秀的数据库资源。因此, 图书馆不仅可以为社团提供已有的馆藏信息资源, 还可以在网络上为社团开辟一个服务的专栏, 主动搜集并提供社团活动需要的相关文献信息资源。

2. 面对面服务。

鉴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日益增多, 图书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 实现转型服务, 如设立专门咨询岗位, 负责接待、咨询、指导和解答学生社团活动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图书馆不仅要能指导和解答图书知识资源和文献检索等方面的问题, 还应能提供学生社团中相关学生在组织活动时所遇到管理、组织、社会关系问题等方面的服务。不仅如此, 高校图书馆还可同相关学生社团联合, 深入学生社团内部, 对学生社团的相关人员进行定点辅导。

3. 实时信息服务。

学生社团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随时遇到各种信息障碍和通讯难题, 而图书馆拥有很多实时在线传播讯息的平台, 如飞信、QQ、MSN、短信平台等实时传播讯息的工具, 可随时随地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最新信息以解决面临的各种难题。另外, 图书馆的数据平台可24小时开通, 为学生社团提供全天候相应服务, 减少信息传递的盲点。

四、高校图书馆为学生社团开展服务的内容

1. 大众化服务。

大众化服务, 即大家都能享受的同等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社团这一团体开展一些大众化的服务项目。如可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社团服务专栏, 进行相关的信息搜集、整理和推荐工作;还可以组建社团服务的队伍, 为社团读者进行无偿的信息技能等培训活动。

2. 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 有的放矢地为具体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 为其提供定向化的预定信息与服务, 并帮助用户建立个人信息系统。[3]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院系分团委等各级学生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 了解本校各学生社团的详细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学生社团活动档案。这样可找出对各学生社团信息服务的突破口, 并据此制定出信息服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等。另外,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特色活动, 调查学生社团的知识需求, 从而构建相应学生社团活动的知识资源体系, 有目的地增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信息服务。还可以在相关的数据库网站, 如在中国知网中为社团建立“机构数字图书馆”。

总之, 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 学生社团也是培养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一个舞台;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不可缺少的重要机构, 也同时担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能。高校学生社团与图书馆应该共建校园文化, 繁荣校园文化,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有效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摘要:本文从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和发展需求出发, 阐述了图书馆为学生社团开展服务工作的意义, 探讨了图书馆为学生社团开展服务的模式、途径和内容。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生社团,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蒋娇龙.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华文化论坛, 2009, 7:82-84.

[2]黄月红.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 21 (9) :266-268.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 篇8

1.1追求时尚。追求时尚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之一。不少大学生把上网看作是一种时尚, 觉得代表着世界最新技术发展潮流的互联网是以高新技术为重要依托的, 能够上网就意味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而且“世界每天都在变化, 而互联网可以使我们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上网者可以从每天都在更新的互联网上获得大量最新信息, 丰富知识, 使自己紧追时代潮流, 因此, 不上网总觉得有点落伍, 跟不上时尚。1.2渴求知识。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知识更新、知识和信息量的迅猛增加以及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现状, 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单凭学校的教学根本满足不了大学生对求知成才的需求, 而及时、快捷的网络信息大大地缩短了求知的路径、时间以及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并且, 网络知识的开放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种知识的垄断性、独占性, 使大学生基本上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信息。于是, 求知就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重要需求。他们通过网络下载一些软件或课本上学不到的专业技术知识, 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和扩大知识面。1.3休闲娱乐。上网娱乐是大学生课余休闲的重要选择, 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 利用课余时间到网上打打牌, 下下棋, 玩玩电子游戏, 观赏最新的影视, 调节一下紧张的大脑, 既时髦, 又潇洒。许多大学生都喜欢光顾网上的游戏、娱乐项目。1.4情感交流。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 特别是处于情感萌发阶段的大学生更是迫切需要纯洁的友谊和精神上的共鸣。但是由于人与人的复杂关系, 情感交流在现实环境中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其消极个性和生理特征可能引发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恐惧和社交障碍, 一方面个体呈现孤独、自闭的心理状态, 另一方面却又渴望着理解和信任。而网络交往能隐藏个体特征的特性所产生的心理安全意识和非功利意识, 能让渴望情感交流的大学生轻易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同时, 通过网上聊天或发送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打破了交往的地域限制, 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途径和方式;只需在网上申请一个免费电子邮箱, 便可以“网而通天下”, 既省去了较高的电话费, 又克服了写信太慢的弊端, 上网交往既便宜、又方便快捷。这种全新的人际交流方式深得囿于校园生活圈内的大学生的青睐。1.5抒发抱负。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在校大学生, 对社会和国家事务有着强烈参与愿望的不在少数, 这是大学生富有爱国信念和具有广阔视野的表现。但是, 现实生活中由于身份决定无法真正参与社会事务决策, 缺乏能够发表看法、建议的场所和渠道, 同时在信息传播方面, 学校的简单环境也限制了他们对社会复杂现象的认知和信息反馈。而网络赋予大学生们很大程度上的自主性、平等性, 他们在网上可以自由表达, 平等对话, 自主认知, 自由参与, 那些平时没有机会发表的高见、主张、建议, 都可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1.6表现意识。许多年轻人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尤甚, 他们渴望自己的才华、特长、能力被人们赏识, 并得到尊重和景仰。这种意识有时表现出了一种非理性状态只要能引起注意力就成。但是, 在校大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望得到满足的机会很少, 大多呈现一种压抑状态, 这一方面是受传统文化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是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在网络这个领地里, 种种限制都消失了, 为大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的最佳场所。只要参与进来, 都可以在网上按自己的意愿表现自己、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比如, 制作一个有特色的主页, 使人了解自己、显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发表各种独到的高见, 赢得别人的刮目相看等等。

2 针对大学生上网心理, 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2.1引导大学生端正上网动机。动机是个人行为的推动力, 上网动机决定了大学生上网的具体内容。一方面, 大学生以“求知”、“关注社会”等积极心理需求上网, 另一方面, 由于其社会经验不足和自我意识尚未完善等特点, 使他们的网络行为呈现出诸如“猎奇”、“避世”等消极需求的特征。因此, 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要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读者的引导, 促使他们端正上网动机, 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以防病态上网。2.2引导大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环境。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而又广阔的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新天地, 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去利用。比如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突破了时空、地域、单一学校以及以教育为主的限制和校园的界限, 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远距离的交流, 可以任意调用和学习所有的教育信息资源, 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并且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这种有利于学习的优势, 引导大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环境。对一些信息基本知识、信息检索知识和计算机技能比较缺乏的学生要教会他们使用搜索引擎, 掌握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的方法, 搜索与学习有关的各类信息, 并使他们学会利用网上的E-mail、BBS等交互式软件提交作业。对于熟知网络的学生要经常向他们推荐所需要的优秀网址, 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3开辟网上思想教育阵地,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电子阅览室应积极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宣传教育, 占领思想阵地, 把握学生引导工作的主动权。比如, 可以利用自己的网上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在网上开辟“传统文化”、“外国文化”、“国外思潮”、“专家点评”等专题或栏目, 介绍不同社会的不同文化、意识形态, 让大学生在了解的同时能有一个比较, 学会鉴别, 并通过专家学者的指导和讲解, 让大学生认识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真谛、本质, 弄清利弊所在, 从而能剔其糟粕、取其精华, 最终选择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和思想, 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4开展网上心理辅导服务。在网上对大学生进行现场心理辅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对提高上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网上心理辅导具有相对程度上的隐蔽和保密性, 因此, 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可以通过电子布告、网络电话、线上交谈以及设立咨询信箱等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情感、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和困惑进行咨询和开导, 并介绍一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知识和做法, 帮助大学生克服消极心理。2.5引导大学生守法上网。上网读者遭遇网络污染难以避免, 为了防止网络污染带来的危害, 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规定》等法规, 有效地减少了互联网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应大力宣传我国政府制定的与互联网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 并用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 提高大学生读者守法的自觉性, 增强抵制有害信息诱惑的自制力。2.6加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首先, 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网上信息的分析和监控, 积极探索进行控制的手段, 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方法, 有效防止有害信息的入侵。其次, 对上网大学生要加强管理, 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渠道等方式, 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上网心理, 如果发现问题, 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再次, 要适度掌握大学生上网娱乐的时间, 帮助他们把握上网尺度以及正确处理好上网、学习、休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有必要着重提一下: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明确, 关注大学生的上网心理, 关怀他们的精神世界, 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和思维能力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针对在校大学生钟情于上网也因此而钟情于电子阅览室的现状,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上网的心理特点, 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要把握大学生的上网心理以及为确保把大学生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上网心理,电子阅览室,服务措施

参考文献

[1]夏志红.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览室信息引导与控制[J].现代情报, 2003, 1.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 篇9

一、嵌入科研全过程的学科支持服务

信息环境是人类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信息环境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而个人信息资源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不对等,决定了图书馆需要根据科研人员的具体需求,及时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来满足科研人员不断提升的信息资源需求。在提供服务的实际过程中会发现,科研人员个人的信息环境不尽相同。每个科研团队中不同科研人员的教育、认知、意识、环境的不同,也造就了他们截然不同的个人信息环境。

如果仅仅是根据科研人员一时的需求,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当今社会,一方面,由于人作为主导参与到了信息传播中去,产生了新型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交流渠道;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这些途径中传播的信息是否能够有效推动科研人员的研究,非常值得怀疑。即便这些信息不会对科研的发展产生障碍,但是花费科研人员自身宝贵的时间去分辨这些信息的价值,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所以,对于图书馆提供的学科服务来说,必须要嵌入整个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争取从一开始就有详细理性且丰富的学科服务方案,为科研信息资源的获取提供便利。最关键的就是要将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嵌入科研全过程之中,保证在科研筹备阶段,为用户提供促进跨机构的科研合作、基金项目申请咨询和支持、信息检索等服务;在科研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学科文献咨询、检索服务、科研工具及应用指导等服务;在成果产出阶段,为用户提供学术出版和传播、开放获取知识及版权咨询、数字化服务等;在研究结束后,为用户提供研究数据的存储和监管,开展数据挖掘等服务。应该说,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只有嵌入了整个科研过程之中,才能保证提供的服务是真实有效的。

二、依托大数据网络环境进行学科服务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不少互联网概念成为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神兵利器。在这其中,依托大数据资源提供的数据服务,则成为图书馆创新性深化发展学科服务的关键。而在整个科研全过程中,能够依托大数据开展的数据服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据分析服务

在以往提供足够的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图书馆应该建立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为学院和科研人员提供各种分析工具和软件,并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统计分析人员提供各种需要的分析和统计数据,甚至还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数据素质”的培训课程,提供相关的软硬件支持、互动和工作空间,关于数据使用、分析和管理的培训等服务。

(二)机构知识库服务

当前学术交流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开发存取理念对学术出版及学术交流模式的深远影响会逐渐凸显,图书馆则可能会因此由学术交流链末端上升至顶端,成为开放存取及学术出版机构。而机构知识库服务整合了高校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研究数据,研究人员可以自由地在上面上传、下载、共享数据。学科馆员则可以依托机构知识库的大数据环境,为研究人员提供数据需求的咨询、检索和获取,按照统计分析软件需求格式化数据,提供选择学科机构库的建议等。

(三)数据管理与挖掘服务

在嵌入科研全过程的学科服务过程中,我们需要随时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计划,提供各种数据的管理和挖掘服务,包括各种数据的存储、分析、元数据加工、数据发布等,进而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建立数据仓储,为在科研的整个过程中提供更为完善的信息服务提供保证。特别是根据科研需求建立的数据挖掘过程,更是可以个性化、定制化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服务。

三、利用各种平台及时获取需求和信息

信息资源类型复杂,形式多样。传统的学术资源主要是图书馆所拥有的实体馆藏以及各种数字资源。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概念不再局限于本馆或者是馆际之间的各种资源,而是扩大到了图书馆联盟、集团,甚至是网络上可以通过某种渠道获得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既有正式出版了的实体资源,也包含了互联网上的各种虚拟资源。随着网络开放获取资料形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非正式出版物得到了广泛的利用。OCLC发布的2003 Environmental Scan:Pattern Recognition报告按照独特性和易管理性把用户使用的信息分为了四类:第一类为已出版信息,第二类是网络资源,第三类是特色馆藏,第四类为学校、研究所、公司或者其他团体组织等机构创建的机构库。由此可见,大家需要关注的资源焦点,已经由平行的机构向纵深的网络化进行了转移。如果仅仅局限于过去的那些老套路和老模板,不仅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极难全面,更会缺失与科研人员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科研信息资源需求的机会。

与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多相对应的是,我们获取学科建设需求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也许是在某个科研人员最近转发的微博上,也许是在某个学科群的网络讨论之中,也许是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交的科技查新报告申请中,我们都可以获得不同形式的科研人员的具体信息资源的需求。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去中心化,图书馆的信息交流中心的地位在受到威胁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重互联网交流对学术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以公开和公共存取为代表的新型学术交流模式,能让科研人员更快捷地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图书馆作为旧的学术交流中心的地位在受到威胁的同时,也要看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更专业的信息分析能力以及更全面的知识储备,和对于信息检索更为熟悉的操作技术,则是图书馆依然保证其在学科信息交互之间起到关键作用的保证。也只有发挥这些图书馆的长处,才能使图书馆为高校学科建设起到相应的作用。

四、根据需求定制开发的资源建设服务

在互联网环境下,打造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服务的时候,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购买或者建设一些数据资源或者数字平台,而是应该走出去,积极吸收科研工作者,学生、教师的意见,定制开发资源建设服务。比如,可以通过制订服务目标、组建服务团队、开展免费咨询或者举行相关研讨会等形式来了解资源需求,制定资源建设服务的方向和目标。个人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数据计划服务

针对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提供专业的搜索工具利用指南、不同学科基金申请的案例参考、计划撰写指导以及咨询等。

(二)建立有效的数据保存与备份服务

利用图书馆得天独厚的数据存储资源,定制开发更好更便于使用的数据保存系统,根据学科不同的需要,提供数字资源存储空间,提供原生、特色数字文献的保存环境和涉密数字文献的保存环境。

(三)基于学科使用者允许的数字共享服务

针对存储的大量学科数据以及科研过程中的支持数据,可以根据学科研究人员或者教师的需求,经过相应的资源提供者的允许,实现有的放矢的数据共享,保证科研过程中的所有数据都得到相应的利用。

(四)有针对性的资源购买和案例参考

提供更具学科专业特色的资源建设方案,以及按照方案逐步推动学科资源的建设,并保证提供的资源具备长期稳定的访问能力。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使用习惯,以及工具使用情况,正确处理敏感数据,保证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五)根据自己购买建设的资源服务,提供相应的咨询培训和其他服务

通过一系列的咨询、交流和培训工作,为在学科中进一步提高研究效率和效果做出更多有用的贡献。甚至可以根据网络上收集的大数据模型,结合自己高校的研究特点,开展更多有意义的研讨会、课堂教学、实验室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为了更好地面向科研人员提供更为有效的学科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效率和频率,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将服务内容作为灵魂、技术平台作为支撑、机构设置作为突破、人员配套作为关键、信息资源作为保证,确保在各项服务工作中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完成自身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于准,于静.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特点与案例分析研究[J].情报杂志,2015(3):192-195.

[2]赵美玲,秦卫平.基于Data Curation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创新服务研究[J].理论与探索,2015(10):46-50.

[3]刘桂锋,卢章平,阮炼.美国高校图书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内容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5(8):137-144.

地方院校图书馆加强传统服务论 篇10

一、地方院校图书馆加强传统服务的原因分析

(一)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 事物的发展道路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式发展过程。

违背自然规律的“大干快上”不仅不会取得任何真效, 反而会贻害无穷。目前, 地方院校图书馆由于受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 知识服务的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合理的发展政策可以因势利导地助推现代化的步伐, 并减少服务转型过程带来的副作用, 但图书馆不能一蹴而就地跳过必须经历的环节, 用政治运动的方式人为“提速”发展进程, 这势必会给将来产下变异的怪胎, 后患无穷。地方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优势, 以传统文献服务为主, 发掘自身潜力, 走出一条科学有序的渐进式发展道路。

(二) 从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上讲。

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培养合格的人才。地方发展所需, 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归宿。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合格并不一定要一流, 适应不一定要新奇和高深。作为地方院校核心之一的图书馆, 理应从属和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图书馆不仅仅是文献资料的收集者、保护者, 更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选取、分类、序化、整合等一系列劳动, 以实现知识传递的服务者, 更是公正、平等、自由、和谐这些精神理念的最好阐释者、践行者、倡导者和传播者。图书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读者, 基本原则是保证公平。图书馆发展, 如脱离实际, 盲目地追求新奇, 这不仅会占用大量有限资源, 影响传统服务的正常开展, 而且这种牺牲公共资源来保证局部利益的做法, 会严重违背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理念, 同时危及图书馆捍卫的公平和谐原则, 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阻碍图书馆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

(三) 从地方院校学生的需求上讲。

地方院校图书馆既是知识的汇聚点, 又是文化的交流地。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受社会发展和读者自身发展制约。读者除满足专业学习外, 在提高自身发展上, 还有最基本的、广泛性和通俗性的阅读需求, 而地方院校读者研究性的需求相对比较低。我们理应尊重读者个性, 重视读者发展, 但是, 经验表明, 一味地增加设备, 不仅不可能解决读者需求问题, 反而会使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剧。由于读者的需求具有个体性、随机性, 有时甚至表现出非理性, 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 读者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素养、文献资源和管理方法手段的需求, 会演化为无原则的挑剔, 自由如被曲解, 就会演化为放纵。因此, 地方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前提是学会管理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增加供给。发展是有限的, 增加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读者的需求, 盲目地供给只会导致更大的需求浮躁。所以, 图书馆在提高服务、满足读者基本合理需求的前提下, 应警惕读者期待下的需求浮躁。对读者的需求, 应根据实际, 科学地分析原因, 制定合理有效的规范, 把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合理引导读者、科学的规范管理读者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从地方院校图书馆的人力、物力、经费状况讲。

经费不足是当前大多数地方院校图书馆共同面临的又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图书馆要发展, 经费保障是前提。地方院校图书馆如果不顾自身的发展实际, 好大喜功, 争上设备, 服务扩张, 其结果只会是花费大量资源, 抛弃已有的传统优势, 而在自身的势劣上疲于应付。该做的没做好, 不能做的强而为之, 势必两败俱伤, 原有的服务受到严重干扰, 极大地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 服务质量下降, 同时会严重影响图书馆的声誉。所以, 我们应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 充分挖掘传统服务的巨大潜力, 为最大化地满足读者需求和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院校图书馆加强传统服务的应对措施

(一) 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 (1994) 》提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 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平等、自由、无区别地享受图书馆服务, 是每一个读者的基本权利。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决定了图书馆的一切活动, 要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最终目标。读者既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 同时又是图书馆开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体验者和支持者。我们只有真正地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结合图书馆的实际, 才能从读者自身的利益出发,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二) 把制度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良好的服务质量必须与科学高效的管理相统一, 制度本质上也是服务。图书馆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时, 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 以规范来制约读者的行为, 防止读者需求的浮躁性、随意性。规范不是约束, 更不是限制, 必要的规则, 不仅有利于管理的科学高效, 更是保障广大读者利益最大化的根本要求。图书馆要结合自身实际, 规范管理读者需求, 坚持合理引导、制度规范、规模适宜、科学有序发展的原则, 捍卫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逐渐树立起管理的规则意识。尊重不可演化为自由, 多样不可转变为混乱, 我们要把满足广大读者需求与平等对话、理性开放、宽容异见和锻炼人、感化人、塑造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合理的引导和科学的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不应该仅仅体现的是冷冰冰的规则和制度, 而更应该是融入人性化的一门艺术。换言之, 我们要在保证读者合理需求的基础上, 提高服务范围、服务层次。

(三) 树立大服务的图书馆理念。

大服务的概念即:服务对象、范围上体现全方位;服务方式上体现主动服务, 多层次、多样化的立体服务;服务手段体现电子化、网络化、人性化。

1. 图书馆读者借阅实行大部制。

即根据功能把图书馆划分为文科区、理科区, 报刊区和阅览区等大的区域, 简约库位划分, 简化借阅程序, 尽量减少人为设置的借阅障碍, 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借书实行开架借阅, 还书在入口处设立通还服务处, 具体的操作流程可如下设计:统一处理读者还书 (对污损, 丢失图书及超期费用处理) ———文献归类分库 (归分采编室、各书库、修复处理处等) ———电梯运送各库———各库集中上书, 同时为读者提供导读咨询服务。由于有相当一部分读者, 仅仅来图书馆还书而不进馆借阅书籍, 通还服务处的设立, 可减少读者由于不熟悉分类系统或者忘记所借书的书库而造成的还书盲目性, 可大大节约读者时间;馆内人流量至少减少三分之一, 有利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分工明确, 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同时降低了管理费用;书库的借阅效率也大大提高。

2. 图书馆书库的科学管理设计。

分类管理是做好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献资料管理设计目标应是损失少、寿命长、排架准确、整齐, 使之便于读者利用, 使馆藏图书资料经常处在流通状态中, 图书流通得越快, 它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我们在现实管理中发现, 部分入库选书的读者, 由于不了解图书的分类体系和排架规律, 常出现放错位置的现象, 所以流通部的工作人员要经常巡视, 发现有放错架位的图书要及时归到正确的架位上;对归还的图书和新到的图书要及时上架, 以利于读者查找, 提高图书的流通率。除加强管理外, 还需在书库设立新书导读栏, 及时迅速地宣传报道新到文献的信息;在书库的入口处, 设立读者热读书架, 分析读者需求, 对读者需求多、借阅频次高的归还图书, 先进行粗分, 暂不放回书架原有位置, 而放置在读者热读书架上, 并定期对读者热读书架图书进行整理, 根据需求增减;及时对部分文献更换, 并归类上架。这样, 不仅方便读者, 扩大了图书的利用效率, 而且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 提高管理效率。

3. 充分合理利用图书馆的有限资源。

我们要积极挖掘自身优势, 科学、高效、有序地扩展传统服务范围, 如增加阅览座位、扩大读者的借阅权限、设立自习室等, 扩大图书馆的职能,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又如可设立读者图书互借服务处, 读者自己的图书, 可以采取捐赠、期限授权转让等多种形式, 集中管理, 为读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开展服务;再如可采用积分制的管理形式, 就像读书银行, 用自己的书, 可以换取等值的服务。读者图书互借服务处的设立, 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律, 为读者提供交流共享的平台, 有助于读者“和谐共享”理念的培养。

地方院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有巨大的开发服务空间, 图书馆应在现有的条件下, 分析服务对象, 了解服务需求, 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认识自身, 适度发展, 提升传统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为构建现代化的新服务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图书馆传统服务面临严峻挑战, 而地方院校图书馆问题尤为突出。为此, 我们在分析地方院校图书馆加强传统服务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立足现实, 在提高传统服务的层次和质量上下功夫, 努力深化和拓展图书馆传统服务功能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院校图书馆,传统服务,原因,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许红建.图书馆自助服务较传统服务之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2) :91-93.

[2]顾晓红.传统阅览室服务方式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拓展和延伸[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09, (1) :42-43.

[3]蓝永.浅谈图书馆网络服务与传统服务的配合[J].图书馆论坛, 2008, (5) :123-125.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 篇11

[关键词] 图书评论 功能 工作弱化 功能缺失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3-0108-03

Strengthening the BookReview, Serving People’s Reading Requirements

Wang Ning Zeng Yuanx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ok reviews helps readers select the books,enhance their literary aesthetic level and serve their reading requirements. However, current situation of book review of our country is far too optimistic, which limits its function.In order to serve people’s reading requirements,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ook review.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concepts of book review, improve the work system of book review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view platform.

[Key words] Book review Function Weakening Afunction Construction ideas

1 图书评论助力人们甄选图书

目前,我国每年出版新书约40万种,图书市场泥沙俱下,如何能从浩如烟海的新书中挑选出具有阅读价值的好书,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书评通过对图书内容及其特点的介绍和揭示,对图书的思想、价值取向、审美等的分析与评价,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图书的内容、思想,鉴别图书的价值,为读者选读图书提供重要参考。我国著名书评家萧乾先生曾将书评的功能形象地形容为“筛子、镜子和轮子”[1]。环顾中外,从古至今,书评在帮助人们甄选图书、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推动文化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部《文心雕龙》不仅逐一评论了齐梁前诸子百家及其作品,更是奠定了我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石;已有百年历史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业已成为美国读者选书阅读的风向标,《卡拉马佐夫》《飘》等人类文学史上的巨著都是经其推介而为世人所熟知的。

当下,我国书评的弱化与功能缺失,导致图书市场文化庸品泛滥,读者无从选择,出版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这一现象凸显加强书评与书评工作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2 当前图书评论工作的弱化与功能缺失

目前我国图书评论工作中存在着如下数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书评作用意义认识的不足。书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书,同时好的书评作品更是集文化性、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然而,目前对书评的作用意义尚缺乏充分认识。首先,表现在对书评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更多是将书评视为图书的派生物或附属物,而否认其作为独立的文艺创作作品的品格[2]。其次,是对书评的学术价值认识不足,有关书评的学术研究较少且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据统计,2004—2014年图书评论相关书籍共400余种,其中关于书评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不到20种。最后,对书评的批评意义不足。批评性书评在发现问题、弘扬学术争鸣等方面的建设作用尚未显现,书评版块中批评性书评难觅踪迹。据我们对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24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调查发现,其刊载的396篇书评中,批评性书评只有12篇,仅占其中的3%。

二是书评功能失衡。书评承担着宣传图书、促进销售和引导读者阅读需求、助力读者甄选图书的多重作用。好的书评应该兼顾商业性与文化性。然而,目前我国书评功能严重失衡,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书评沾满了铜臭气,红包书评、人情书评已成为出版业“潜规则”[3]。有数据显示,34.97%的人认为目前书评广告色彩浓厚,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书评中存在过多溢美之词[4]。书评工作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本应承担起为读者甄选图书责任的书评却沦为销售工具,为换取商业利益牺牲了读者的权益。

三是书评平台建设滞后。我国现有的书评平台主要有报纸期刊书评栏目、专业书评报刊、电视读书节目、网络书评平台等,然而,当前各大书评平台建设现状却令人担忧。一是专业书评报刊逐渐消亡。20世纪末,我国专业类书评刊物尚有《中国图书评论》《读书》等十余种 [5],而目前仅剩半数存活,各类书评专业报纸也纷纷停刊,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受欢迎的《文汇读书周报》也将于明年回归母刊《文汇报》,不再做单独销售。二是读书类电视栏目不景气。20世纪90年代曾是读书类电视栏目的黄金时代,最多时曾达五十多个,而随着2004年读书类电视栏目的领头羊——央视《读书时间》停播,读书类电视栏目的颓势难以挽回,目前仅有四档节目依然在播。三是网络书评发展混乱。门户网站读书频道的大部分精力被投入到具有较高变现能力的在线阅读等业务上,书评栏目不受重视。专业书评网站、社区一直不成气候,尽管在网络书评平台中,豆瓣读书发展较为稳定,但是由于用户层次、自身定位等局限,豆瓣读书并不能撑起整个网络书评平台建设的大局。

nlc202309041225

四是书评队伍建设不力。1985年,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伍杰曾做出一个估计:“目前我们的书评队伍一是散而少;二是质量不够高。”[6]30年后,我国书评队伍建设仍不见起色,甚至较当时有所退步。首先是书评编辑队伍质量下降明显。老一辈的书评编辑,如艾思奇、郭沫若、茅盾、费孝通、萧乾等人,既是书评编辑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作家,而现在的书评编辑大多数只编不评。其次是缺乏书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20世纪末,为推动书评理论发展和书评队伍建设,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组织下,书评界积极开展书评理论研讨会,来自业界、学界和民间的代表就书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热烈交流[7]。然而,在召开三届后,关于书评理论研讨会的后续开展消息就难觅踪迹。当前,书评界缺乏类似的针对书评工作的理论研讨会、培训活动,书评队伍建设止步不前。

3 强化图书评论工作建设

3.1 树立重视书评工作的观念

由于书评在其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上的重要性,业界与学界应树立重视书评工作的观念。

首先,在出版活动中,要善于利用书评,发挥书评在图书宣传、促销方面作用。书评具有宣传促销功能,在书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市场,书评作为一项重要的宣传工具,经常被编辑应用于出版业务活动中,在图书出版前后有一整套完整的联系书评媒体、评论家计划。在图书宣传时,编辑往往会从评论中摘录一段叙述作为宣传语[8]。然而,我国图书编辑倾向于话题营销、事件营销、活动营销等见效明显的营销策略[9],将书评视为图书宣传的辅助工具,同时缺乏系统化的操作方法,以软文广告的手法来操作书评,导致书评缺乏客观性、可读性和艺术性,这也因此限制了书评导读、促销作用的发挥。

其次,通过加强书评理论的研究以营造重视书评工作的良好氛围。书评实践需要理论的引领来摆脱实践的盲目性[10],当前书评不被重视,书评没有被当做文化作品,其根源在于近十多年来书评理论研究的停滞。国家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书评工作,完善各项体制机制,营造开展图书批评的良好氛围。行业协会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通业界、学界之间的藩篱,积极组织开展书评相关理论研讨工作,推进书评理论研究向前发展;积极开展书评人才培训,推动书评队伍建设。从业界层面,应增开专业书评报刊、书评理论研究专栏,为书评人、出版人的书评创作搭建平台。

3.2 建立健全书评相关制度

目前我国书评工作缺乏统一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书评人、出版机构、书评媒体的行为,导致我国书评界乱象丛生。加强书评工作,建立健全书评相关制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立独立书评人制度。“独立书评人制度” 由美国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开创。所谓“独立书评人”,是指那些与出版机构无相关利益关系、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对图书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的书评人。《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正是来源于其严格的“独立书评人制度”,“如果《纽约时报》停刊,出版界几乎不能存在”, 这句美国读书界流传的话,正是对其“独立书评人制度”所起作用的最好印证。在我国建立独立书评人制度,有助于扫除业内“商业书评”“红包书评”等不正之风。建立独立书评人的回避制度,以保证书评的独立性与公正性[11]。通过完善独立书评人的奖酬制度,以优厚的稿酬肯定与褒奖书评人的劳动,促使书评人更加敬业和负责。

加快完善商业书评制度。商业书评制度,注重追求书评所产生的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目前“红包书评”“人情书评”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管理的原因在于商业书评制度的不规范,让无良出版企业钻了空子。加快完善商业书评制度,有赖于书评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坚持导向性原则;其次是坚持客观性原则,以树立起书评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后是坚持激励与约束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构筑良好的书评环境,进而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

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快书评编辑队伍建设,建立书评编辑规范制度,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完善考核制度、加强业务培训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书评编辑业务素质与业务规范;另一方面,加快书评创作队伍建设,建立起相关激励机制,推动相关书评奖项的设立,以鼓励书评人书评创作的积极性。

3.3 推进书评平台建设

书评服务读者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依靠广泛、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来实现,加快推进书评平台建设成为我国当前书评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振兴书评专业办刊平台。专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脱离大众、服务小众,而是要通过专业知识的普及,不断引导、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因此书评书报刊应该将提高广大读者鉴赏能力、向读者传播先进知识文化为办刊前提,在坚守中求变,提高自身经营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大潮。

二是探寻适应电视生态环境的读书节目。新的电视生态环境,要求有新的读书节目模式。《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其嘉宾选择标准严格遵循“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节目宗旨,将“会讲”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学术功底,只有这样的节目才能得到人民的喜爱,才能真正做到长盛不衰[12]。

三是利用好网络书评平台。网络进入门槛低、覆盖范围广、自由表达、及时反馈、互动交流等特点,极大调动了读者参与书评活动的热情。尽管如此,书评工作对网络平台的利用率还较低,且存在平台定位不明晰、发展混乱等问题。加快网络书评平台建设刻不容缓。首先,要积极探索新兴网络平台上适合书评传播的运营模式。书评网络平台建设要紧跟发展潮流,尤其注重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建设。《新京报·书评周刊》在新浪微博上运营比较成功,目前已有18万粉丝。《中国图书评论》开通微信订阅号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索[13]。其次,在书评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政策引导,规范网络书评工作,不能让网络书评成为质量低下的代名词。最后,网络平台建设要定位明确,既要不断推进服务广大读者大众的书评平台建设,同时也要鼓励具有专业精神的小众书评平台建设。

注 释

[1]梁雪云.书评:文化的筛子、镜子和轮子:萧乾书评思想研究[J].戏剧之家,2012(9):92

[2]徐柏容.书评的地位与书评的视界[J].出版发行研究,2007(1):65

[3]王晓渔.我们的书评观[J].中国图书评论,2008(1):4

[4]李婧璇.书评营销也要恪守图书本质[EB/OL].[2013-03-01]. http://www.bkydw.cn/Html/Article/20130304/22433.html

[5][6]伍杰.新中国书评六十年[J].中国图书评论, 2009(10):4-28

[7]李可可.书评理论更上一层楼!全国第二届书评理论研讨会侧记[J].中国图书评论,1995(10):8

[9]王玲.全媒体书评时代意味着什么?[EB/OL][2007-09-07].http://www.chinaxwcb.com/2007-09/07/content_82159.htm

[8][美]玛丽莲·罗斯;[美]汤姆·罗斯著;张静译.售书攻略:作家、小型出版社赢利指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31-35

[10]王建辉.书评实践·书评理论·书评学[J].出版工作,1990(12):70

[11]繁星.茫茫书海指向标 图书行业呼唤独立书评[N].新华书目报,2011-04-11

[12]袁玲.当读书节目集体死亡[J].新闻前哨,2007(1):58

[13]吴平,徐振云.书评界的困顿现状及救正[J].出版广角,2014(13):15

(收稿日期:2014-12 - 13)

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 篇12

1.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概况

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职馆员在学历、素质、技术能力、学术水平的方面差距很大。 要具备多方面的技术、 能力与知识, 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为教学科研服务。 在电子网络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 由简单的图书期刊贮藏存取转向文献资源建设、数字资源组织与利用及学科馆员服务。馆员并不是简单的书籍文献保管员或者单纯的教师角色, 他们需要在不同情况下充当不同的角色, 虽然馆员队伍庞大, 但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服务意识淡漠。 根据当代高等职业学院校图书馆馆员基本状况分析图书馆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导致人才流失时有发生。 部分图书馆馆员知识思想观念陈旧不足以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 加上馆员长期以来地位和经济待遇得不到提高, 使得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创新与管理变革不畅通。 馆员队伍结构复杂, 学术背景与业务工作有偏差。 部分人员认为图书馆工作压力小且清闲, 才选择到图书馆就业, 这些因素导致图书馆发展缓慢。

2.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建议

2.1提高图书馆馆员队伍的素质。

图书馆作为学校科研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学校的办学中起重要作用。 图书馆是教学科研资源信息的重要阵地, 图书馆是第二课堂, 是师生们的精神家园,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在服务育人和人才培养方面, 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读者至上”。

2.2加强培训, 提高馆员素质。

在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熟悉掌握图书馆学知识与技能是时代对图书馆人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培训, 让读者能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 例如:授课, 知识讲座, 外出学习, 观摩, 交流, 脱产进修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方式, 提高馆员素质。 营造书香校园, 让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愈加浓郁。

2.3树立新概念, 推动创新服务。

“以生为本、以师为先、读者至上”是图书馆永远不变的服务理念。 营造舒适的环境, 优化资源配置, 创新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 将业务管理转向业务服务, 营造师生满意的、学习氛围浓厚的、有知名度高的服务品牌与文化品牌。 例如:建立特色数据库、西部特色的藏书库、创办读书协会、开展“你读书, 我买单”活动等, 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贴心、广泛的服务。

2.4优化队伍结构, 积极引进人才。

图书馆的发展, 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优秀的毕业生。 改善原有的人才结构和专业结构, 让馆员队伍结构合理化。 在现代社会中图书馆人要有图书馆学知识、图书情报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外语专业知识, 同时也需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让学科馆员深入各个学院、对学科和专业进行搜集资源、参考咨询服务、创新服务。

2.5提高科研能力, 组建科研团队。

图书馆的发展, 不仅需要高学历的人才, 还需要有高级职称的人才。 要改善原有的人才的职称结构, 就要提高馆员的科研能力, 组建科研团队。 加强能力与知识的储备, 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强化能力, 适应现代图书馆业务工作需求。 图书馆需要图书情报专业、图书馆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人才, 还需要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 需要组建一个具有综合知识的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科研团队。

2.6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服务管理。

健全制度能使服务管理规范化, 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岗位责任制, 图书馆编制应该依据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生源数量和图书馆新业务的拓展情况, 从实际出发核定馆员编制人数, 可采用选岗聘任制。 图书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每个一个周期进行一次全员选岗聘任。 多个岗位多种锻炼, 有利于每个馆员的成长, 有助于加深馆员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了解。 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优势, 防止人员流失。

2.7以人为本, 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为了使每个馆员都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就必须激发馆员不断进步的动力。 人性化管理, 推动馆员的轮岗机制, 对馆员进行考核评估, 让馆员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的动力的长效激励制度, 按照等次给予明确的奖励和惩罚。

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 图书馆馆员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 就要勇于直面自己, 提升自我, 完善自我。 图书馆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 馆舍改造、资源提升、引进人才学校都给予大力支持。 馆员队伍建设也取得一定进步, 随着图书馆馆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必定能够为学校事业的发展贡献应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玲.注重馆员队伍建设, 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33) .

[2]王竟然.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中的人本管理[J].知识经济, 2010 (19) .

[3]周月.加强馆员队伍建设, 推进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 (04) .

[4]宋丽果.浅论如何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21) .

[5]张洁.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 (02) .

上一篇: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下一篇:财务模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