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模式变革

2024-07-13

财务模式变革(共9篇)

财务模式变革 篇1

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 是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财务报告作为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 是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联结点, 在加强企业与外部信息沟通、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准则的颁布, 更加突出了财务报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并对财务报告目标、计量方式和披露的内容均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内涵上的统一。然而随着未来经济环境的演变, 新经济活动的出现, 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趋多变以及企业自身活动日益复杂,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仍存在着诸多局限性,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财务报告理论、内容、结构和方式上不断创新,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动态需要。

一、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

1.财务报告披露内容不完整。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以交易为基础, 因而对交易过分关注, 而对于一些非交易的结果关注不足, 势必会拒绝某些与交易无联系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信息, 比如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就业机会、员工的培训及公益事业建设情况。同时, 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 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 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 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 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 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财务报告披露不及时。

新经济环境下, 及时性是财务报告披露会计信息的灵魂, 而现行财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对外披露的, 财务报告周期过长, 信息滞后, 年度报告, 甚至季度报告已明显无法满足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要。原因在于企业生产周期的缩短、金融工具的应用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使企业的经营风险日益加剧。尤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虽然不能说企业每天发生的会计信息都会发生大的变化, 但是在股市上的信息却是瞬息万变的, 这种滞后的财务报告难以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

3.财务报告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含义为“要使会计资料如实反映其意欲反映的交易或事项, 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经济实质, 而不是只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反映和核算”。照此, 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实质发生背离时, 会计核算应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尽管目前财务报告中也有不少“实质重于形式”的例子, 如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比照自有资产进行会计处理, 长期投资会计处理的权益法等等, 但是“实质重于形式”还是“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一直困绕着会计界, 而且往往是“形式重于实质”取代“实质重于形式”占据了对会计处理的指导地位。例如, 长期以来, 财务报告主要是反映和披露硬性资产, 而对知识资本、衍生金融工具、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企业的声誉等资产未能予以揭示, 这些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动力所在。又如, 资产的本质是未来经济利益, 而最能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计量属性应当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但是目前财务报告中用成本来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然而会计报告使用者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价值的增加, 而不是它的成本。

4.财务报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现行的财务报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 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 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标准化。然而, 在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 它们不仅要获取货币化的财务信息, 还要获取非货币化的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 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 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 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 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需求的动力越发体现出现行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不足, 不能充分满足不同决策者的信息需求, 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企业财务报告模式变革的基本思路

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提供的通用财务报告信息, 是按照“公共选择”的思路, 权衡公共利益后的结果。所以, 通过企业财务报告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决策者的需要, 只可能满足一个基本的度。正因为这些诸多的局限性,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其积极的关注, 掀起了财务报告变革的呼声, 并出现了很多财务报告变革的思路和模式。在国外, 出现事项法报告模式、数据库报告模式、REA报告模式以及XRBL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等等。这四种模式尽管略有差异, 但基本观点是共同的, 他们都认为应该对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进行彻底变革, 变革思路基本也是相同的, 即财务报告应该能提供一种理想的基础数据状态, 而对数据的加工和组合则由报告阅读者自己去完成。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学术界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也对财务报告的变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薛云奎提出了“会计频道”的概念, 肖泽忠研究了“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 张天西等提出了“多层界面报告模式”, 李瑞生等提出了“需求决定模式”, 还有学者提出了“大众传播报告模式”、“外部代理报告模式”和“双向交互式财务报告模式”等等。这些模式的提出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或理论框架, 没有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也没有对其可行性进行合理验证。

综上可以看出, 国外学者提出的财务报告模式思想意识比较超前, 并且是现行财务报告理论的彻底颠覆, 其推广前景难以预测;而国内学者提出的各种财务报告模式只是设想, 能否运用还需要进行尝试和试验。鉴于目前我国的国情和会计环境, 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财务报告变革思路模式?急剧式还是渐进式?大多数人都赞成采用急剧式的变革方式, 我认为应对财务报告的变革采用渐进式, 原因如下:

1.财务报告的改进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性的过程, 它涉及到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者等多方面, 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 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 在具体行为上应主要表现为修补和扩展。

2.没有适应于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社会经济环境的财务报告体系, 也没有绝对没有缺陷的财务报告体系, 我们能追求的, 是那种适合目前环境、满足目前需要的财务报告体系。因此, 即使我们能够在理论分析中找出上百条现有财务报告体系的缺陷, 但是, 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地去加以克服。

3.鉴于财务报告体系的形式与内容的密切关系, 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既应考虑报告内容的变化, 又应该考虑报告形式的变化。因此, 现行财务报告改进的重点是财务报告的基本形式。对现有财务报告的基本形式进行改进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不断完善会计报表体系, 加强其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使用者关心的信息时的互补性。同时还要拓展财务报告的内容, 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4.在对财务报告模式进行变革时, 并不是进行彻底的变革, 而是要解决好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即在继承其合理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变革, 变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 总的来说, 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是一种扬弃。

三、企业财务报告模式变革的趋势和方向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 给财务报告模式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将逐渐扩大及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给财务报告模式变革提供了变革的方向和动力, 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必须符合社会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 因此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变革的趋势和方向应在目标定位、观念转变、内容拓展、结构完善和方式创新等方面反映上述要求。

1.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

财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依存于财务报告目标定位, 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要求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内容也不相同。财务报告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财务报告目标作为人们对会计信息系统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标准, 它是在各种矛盾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 使企业在不损害自身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这是由会计本质和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当前会计界关于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 在受托责任的指导下, 财务报告主要反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历史的信息,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而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二是“决策有用观”, 在决策有用的指导下, 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现时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经济信息, 注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而忽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新经济的出现, 必然引起信息需求的重大变化, 随之引起财务报告目标的变化,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与决策有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会计信息, 将是未来财务报告的中心。因此克服“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缺陷, 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完美结合, 是未来财务报告目标的必然选择。

2.财务报告观念的转变。

知识经济使信息资源空前丰富, 有关信息的选择、利用及处理方法必将会对财务报告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财务报告两大传统的观念信息观和计量观需要转变。信息观下的财务报告比较重视不确定环境下各种会计信息的使用, 深入研究会计信息的多种用途和来源, 信息观注重信息的相关性。计量观下的财务报告非常注重会计的整个程序, 强调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内涵与会计确认过程, 认为会计基本职能就是计量, 确认的目的就是要产生正确的计量, 计量观仅注重信息的可靠性。信息观的前提基础是有效市场, 计量观的前提基础是理想环境, 在现实经济中, 有效市场和理想环境这两个条件并不具备, 而且未来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对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要求必然更加严格, 因此未来财务报告模式是不确定环境下计量观和信息观的一种融合, 财务报表表内项目要经过严格确认和可靠计量, 财务报表表外项目要经过充分披露和相关反映。

3.财务报告内容的拓展。

由于受到通货膨胀、大量的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及其所产生的衍生金融风险, 以及人力资源、智力资本和社会责任等因素的影响, 未来财务报告所披露的内容必然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 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 而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 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 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因此, 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 可以把企业财务报告所披露的内容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对于核心信息应该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 以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对于非核心信息, 则可以相应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同时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做法。

4.财务报告结构的完善。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只能列示符合传统会计假设和原则的事项, 而对于具有前瞻性或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只能在附注中披露。但随着新业务不断出现, 企业财务报表附注内容势必会不断增加, 甚至会产生主表与附注本末倒置的情况。因此, 要想解决这种情况, 必须完善和拓展财务报告的结构, 将未来财务报告设置成具有反映历史信息的财务及业绩报表, 反映相关信息的决策报表, 反映企业经营背景资料、经营者声明、反映绩效指标其他信息的会计报告。其中财务业绩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决策报表主要包括其他全面收益表、人力资源报表、企业财务和其他信息分析的效绩分析表。

5.财务报告方式的创新。

现行财务报告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按年、按月进行编制的。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 对决策者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企业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环境下, 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企业将有可能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情况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计量。因此, 在没有推翻现行财务报告规则合理性的同时, 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 随时产生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 使企业外部人员适时得到企业动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 解决财务报告的及时性问题。

摘要:新经济活动的出现, 使得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暴露出诸多的局限性。本文从分析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入手, 提出企业财务报告模式变革的基本思路, 并提出了今后企业财务报告模式变革的趋势与方向。

关键词: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模式,变革

参考文献

[1].曾祥飞.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局限性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04) :96-97

[2].朱庆须, 刘兴宝.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05) :50-52

[3].李九斤, 邵强, 孔华.基于XBRL技术的网络财务报告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09 (01) :63-65

[4].葛家澍, 杜兴强.现行财务会计与报告的缺陷及改进 (上) [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4 (09)

[5].谭妙, 冯璐.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01) :243-244

财务模式变革 篇2

一、财务管理观念及目标的更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财务管理观念需全面更新,以人为本、注重信息、风险防范及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念应逐步确立。

财务管理目标应多元化。将企业财务管理责任确定成量化指标,按照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的范围内分解落实,使管理人员对所属工作形成可控性,使经济责任落实到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科学准确、内容明确。同时从我国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发展状况看,企业财务管理也应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调整企业财务经营目标。

二、无形资产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在现阶段,无形资产也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企业要重视对无形资产投资和管理,调整原有管理指标,增设反映企业无形资产投入状况、使用状况、收益状况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设立应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积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增强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程度,树立企业的产品品牌和公众形象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为标准。

三、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应意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如果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速度加快,管理者却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使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就是财务管理不成功的体现。

(二)加强信用管理

首先,要确定选择客户的信用标准。尽量减少由于客户拒不付款或无偿债能力导致的坏账成本。所以,财务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客户信用状况,为确定客户提供依据。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客户以适当的信用期限,使客户尽早付款,促使资金尽快回笼。再次,加强对营销队伍的管理,明确发

ERP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 篇3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 对企业集团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管理活动各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是企业集团在资金筹集、运用、收回、分配等过程中对财务目标、财务环境、财务组织、财务观念、财务制度、财务战略等要素的综合描述, 把握这些因素, 能够更好的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 使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经营利润。

一、企业集团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1.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其优点是实现集团财务管理的统一性, 协调性, 降低信息成本;能充分利用母公司的人才、智力、信息资源, 发挥其财务专家的作用, 降低子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利于统一调配集团的资金, 降低资金成本。缺点: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 抑制其灵活性和创造性;易导致集团财务管理的独断专行, 效率低下;压力集中于母公司, 一旦决策失误将会造成整个集团的重大损失。

2. 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

优点:提高了子公司的灵活性, 能够实现快速决策, 抓住市场机遇, 增加创利机会;分散了母公司压力, 避免母公司决策失误造成整个集团的重大损失;分散了融资风险, 各子公司自行筹措资金、自行承担融资成本, 也有利于培养子公司的风险意识和资金运用能力。缺点:母公司难以统一指挥协调, 不便于发挥其财务调控功能, 子公司各自为战, 易因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整个集团的利益;母公司不易发现和控制子公司的风险和失误。

3. 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

相融式财务管理模式即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 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但是, 在现实中, 企业集团的复杂性导致管理者很难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度”, 是这种模式在实施时很出容易出现问题。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 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ERP成为各企业集团摆脱困境的手段。

二、ERP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企业从财务型管理走向全过程财务管理、从事务处理的管理模式走向智能、高效、优化控制。具体如下:

1. ERP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集团管理的中枢。企业集团往

往业务复杂繁多, 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 集团财务管理的重心不得不放在收集、处理财务数据上, 财务部门不能为决策层提供有力支持, 重要性不能得以发挥。而ERP环境下, 机械重复的繁重工作由系统自动完成, 财务管理实现了权利的集中监控、资源的集中配置、信息的集中共享。财务管理渗透和贯穿于集团的一切经济活动之中, 通过价值形态对集团进行的综合性管理, 己成为集团管理的中枢。

2. ERP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高度集成。

ERP环境下集团财务管理高度集成不仅表现在系统内部各模块的集成, 更重要的是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也达到无缝集成, 克服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形成信息孤岛的弊端。使财务管理能够直接对所有系统的最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保证了数据及结论的可靠性。

3. ERP使企业集团能够及时、全面获取财务信息。

企业集团结构复杂庞大, 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 信息获取、传递困难, 导致财务信息总是滞后于业务信息, 且难以全面获取。ERP环境下, 各系统高度集成, 数据实现共享, 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相关人员将信息输入系统, 集团全部的数据都储存在中央数据库中, 财务部门可同步利用。

4. ERP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由静态转为动态。

ERP环境下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高度协同, 财务数据的实时更新, 财务管理以变幻的市场需求为起点, 实施快速的财务预算, 提供动态的财务信息, 支持动态的财务管理。

5. ERP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支持国际化经营。

在ERP环境下, 基于B/S的技术架构, 为分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及分支机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 同时也能兼容和协调各国当地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会计核算上的差异, 成为国际认可的财务管理系统, 实现跨国的投资、筹资和现金流的监控, 从而实现跨国经营管理。

6. ERP对企业集团财务机构、财务人员具有重大影响。

实施ERP后, 财务管理上升到企业管理的中枢地位, 其职能的范围扩展到财务决策、计划、控制、分析, 由原来单纯的核算领域扩展到管理领域。财务机构主要职能的转变, 减弱了核算和监督工作在财务人员基本工作中所占的比重, 从而使财务人员更多地参与企业管理, 对汇集到财务机构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反馈,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长瑞君.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长瑞君.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财务模式变革 篇4

调查结果表明,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至少到目前为止,很多公司依然没有进行能够帮助财务部门大幅度提高业绩的结构性调整。很少有受访者声称,他们的公司已对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让首席财务官通过直接汇报的形式来正式负责管理更多的活动。而报告所在公司集中化运营的程度提高了或者步伐加快了的受访者数量更少。此外,也有少数受访者指出,他们的公司准备进一步加大对财务业务进行外包或离岸运营的力度。

财务部门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为公司的财务职能部门定义了四种可能的角色。在其中的一端是,财务职能部门将编制财务报表和确保合规作为工作重点,财务会计方面的事务管理占用了大部分时间。与之相反的另一端则是,财务部门成为管理团队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发现机遇并提供关键信息和分析结果来帮助做出明智的运营和战略决策2,从而为创造价值提供有力支持。尽管不同行业的财务职能部门所扮演的角色千差万别——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图表1),但大多数受访者都声称其所在企业中的财务职能部门属于后一种情况。例如,金融服务行业的财务部门员工更关注交易,相比之下,制造业的首席财务官则更像是价值经理。

受访者指出,在经济危机期间,首席财务官在那些至关重要的工作上花的时间明显增多,尤其是在财务规划与分析、财务风险管理、战略规划以及信贷决策方面(图表2)。他们在这些方面担负的职责,与受访者认为财务部门员工所面临的下列最紧迫的挑战相当一致:预测未来几个季度的业绩 、推行成本节约措施 ,以及从运营资本中腾出现金 。对于可以放心委托其他人来完成的工作,首席财务官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

令人惊讶的是,受访者认为首席财务官在核心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大幅增加,但财务部门的结构性调整并没有为这种转变提供支持。展望未来,只有极少数受访者预计,某些财务职责会进一步集中化。

对于专门为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绝大多数受访者都明确强调了降低运营成本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还重点提到了其他几个方面。在这些工作当中,涉及风险管理和融资的任务重要性降低了。例如,只有23% 的受访者认为,财务职能部门会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寻求并购机会,这一数字与高管们在麦肯锡的其他调查中发表的看法不谋而合3。值得注意的是,将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财务职能部门在并购活动中花费的时间并无变化,而近1/4的受访者反映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有所增加。

治理和领导

在全球经济动荡带来的所有财务变革当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只有一点是必须贯彻始终的,那就是坚持不懈地降低成本。

这或许说明了受访者对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改变财务治理模式抱有矛盾的看法。不足1/4的受访者声称,他们的公司正在通过直接治理模式来加强对财务职能部门的控制,

超过2/3的受访者指出,他们的公司没有对治理模式作出任何调整,或者暂时没有进行此类调整的打算或决定。

相反,各个公司看起来更像是依靠首席财务官本人来施加非正式的影响。例如,53% 的受访者认为,首席财务官和财务职能部门应担负更多的领导职责,以便敦促企业重点关注成本与收入;而只有13% 的受访者认为,首席财务官和财务职能部门应直接负责业务开发。此外,55% 的受访者(这些受访者有63% 来自年收入至少100亿美元的大公司)认为,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财务职能部门在公司总部中的角色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然而,有些受访者认为,在公司总部之外的部门,例如,在业务单位中,财务职能部门的角色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这些受访者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51%。与此同时,将近25%的受访者并不认同这种看法。

财务部门的财务成本

一般而言,公司的规模越大,财务部门的成本占公司收入的百分比就越低。与规模较小的公司相比,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中的受访者更有可能将财务职能部门的成本所占比例估计为低于1% 。这说明财务职能部门的执行能力一旦成型,其规模不一定会随着公司收入的增长而扩大。

此外,以成本而论,与制造业公司或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相比,金融公司以及总部位于欧洲的公司的财务职能效率似乎更高(图表7)。

尽管公司普遍对成本管理十分重视,但仍然有相当多(超过66%)的受访者反映,他们的公司目前没有对任何财务业务进行外包或离岸运营。在这些受访者当中,67% 的人声称,所在企业在这两方面没有任何改变。然而,与较小的公司相比,大公司更愿意选择走这条路。

展望未来

此次调查表明,很多公司仍未将资金管理职能集中化,尽管他们可能很想这样做。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分散化结构造成的低效率会延长总体周期的时间,并削弱现金流和其他关键的绩效推动因素的作用。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些数据还表明,很多公司扩大了首席财务官的职权范围,开始让他们参与战略、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工作。这是朝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理应能够帮助公司更好地管理自己,顺利地度过此次经济危机。然而,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准备,大多数财务职能部门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在上述这些方面创造价值。一个能快速构建相关技能的方法,是从业务部门抽调精通分析的员工。

这些数据表明,没有几家企业正通过调整治理结构,来应对经济危机;大多数公司依靠首席财务官本人来施加非正式影响。这种方法可能会使一些老问题死灰复燃。在那些正式扩大了首席财务官的汇报权力的企业,它们更有可能会针对目前的风险和绩效管理进行更充分的准备,这极大地依赖于首席财务官和财务职能部门员工的技能和培训。

About the Authors

对此次调查的开展和分析做出贡献的人员包括:Frank Broer,麦肯锡慕尼黑分公司咨询顾问;Rainer Kiefer,麦肯锡慕尼黑分公司副董事;以及 Anish Melwani,麦肯锡纽约分公司董事。

作者还要感谢 Denny Morawiak 和 Christoph Prieler 为此次调查的分析工作做出的贡献。

Notes

1此次调查于2月和3月进行,一共收集了591名高管的答复。其中大多数人专门从事财务工作,其余的受访者也都是其他专业领域的高管。受访者涵盖了所有行业和地区。

2介于这两端之间的角色是,财务部门可能会提供决策支持和财务分析来帮助管理人员进行财务和运营决策,也可能专注于流程和最大限度规避风险,通常,财务部门具有管理层报告、税务、审计和资金管理方面的关键能力。

财务模式变革 篇5

一、财务信息化的实施平台

财务工作的内在要求迫切需要提升财务管理手段, 实现财务管理现代化。为此, 国家电网公司于2006年制定了“SG186工程”规划, 即构筑一体化企业级信息平台, 建设财务 (资金) 管理、营销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协同办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料管理、项目管理、综合管理等八大业务应用, 建立健全六个保障体系。2007年, 完成了成熟套装软件的选型, 并在一些网省公司开始试点实施。同年, 确定了公司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架构是成熟套装软件 (SAP系统) 和集团财务管控模块全面融合, 共同构筑“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公司“SG186”工程财务信息化应用系统。以成熟套装软件实现设备 (资产) 、物资、工程、人力资源等紧耦合业务的管理, 以及对应的业务财务一体化应用, 以财务管控模块补充完善套装软件没有覆盖的业务。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通过对国内外集团企业三种主要管理模式的分析和研究, 在公司ERP项目中, 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 针对特定的业务发展环境, 梳理和分析不同下属单位与企业总体战略发展方向、业务关联度、资产质量、管理规范程度及专业能力等核心判断因素, 理清内部企业的财务业务治理结构, 对下属单位进行业务分类, 通过关键因素的分析, 选择符合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

1、对于高度符合集团发展战略, 关联度低, 资产质量较好, 管理规范, 专业能力较强的下属企业, 可以考虑采取“分权式”, 以利润底线为主要管理目标。

2、对于符合集团发展战略, 关联度高, 资产质量一般, 管理相对较弱, 专业能力一般的下属企业, 可以考虑采取“集权式”, 加强集团对下属企业日常运营的监督和管理。

3、对于需要贯彻集团发展战略, 关联度较高, 资产质量较好, 管理有其可取之处, 专业能力较强的下属企业, 可以考虑先采取“混合”式, 充分发挥其长处, 同时加强集团对其发展方向的战略领导。

三、财务管理模式变革的风险控制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 信息化带来管理模式的变革本身就对现行的业务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同样会存在技术、人员准备、管理、日常业务开展、时间资源等方面的风险。所以必须加强风险管理, 进行风险控制。财务管理模式变革的风险控制可以从预算、资产、资金管理和信息化实施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一) 预算管理模式风险及控制。预算管理模式中已经清晰的指出了预算管理将战略规划、业务计划、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控制考核通过目标体系紧密相连、协调一致, 与企业价值息息相关, 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公司虽然已经成立了预算组织, 但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预算系统与核算系统集成度也不高, 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准确性差, 工具滞后且手段不一, 而新的预算管理模式, 一方面细化了预算指标, 规范了预算体系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化了预算与业务的高度集成, 融会贯通, 在预算控制理念和方式上都与传统的有较大差异, 由此带来的不适应、不熟悉都将成为预算管理在执行层面的潜在风险。预算管理风险控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系统集成, 不断提高企业预算的风险管控能力。

2、依托SAP系统, 进行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的分析, 建立健全评价和奖惩机制, 以防止因企业的过失和舞弊而造成的集团公司利益损失。

3、突出预算指标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减少预算编制指标的过分裕度, 提高预算指标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保证预算的完成, 这样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严格管控, 保证企业健康和持续发展。

(二) 资产管理风险及控制。目前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基本上都能做到账卡相符, 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各单位要经常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每年至少全面清点一次, 保证账、卡、物相符, 但是事实上电网企业的资产量大, 分布广, 很难做到定期的盘点。另外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 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 财务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各种变化, 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和财务账面资产信息的准确性是不能实时联动反映的。由此可见, 就目前状况来说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对薄弱。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借助SAP系统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SAP系统中实现资产管理的流程控制, 分级负责, 规范记录, 准确反映, 监控重点, 有效衔接, 明确责任, 严格考核。

2、实现资产变动管理的流程控制, 加强动态监督。通过实现跨部门流程处理, 强调动态管理, 加强资产监控。根据系统预设业务流程, 实现工程自动转资和资产变动信息的自动记录与传递, 确保信息及时共享, 达到数据规范准确的目的, 并能对全公司资产的分布提供及时的掌控、分析与统计, 强调对资产的统一调度和配置管理,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3、落实资产管理责任, 防止资产流失,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建立一整套资产损失责任信息追究制度, 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资产的使用者, 实施严密的资产控制与监管, 达到防止资产流失, 杜绝产生账外资产的目的, 从而有效地控制资产的使用成本, 提高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4、加强内控机制, 分清工作责任, 使得管理及时、有效。通过一体化的流程设计, 使得资产管理不再只是部门级事务, 实现跨部门的过程处理, 有利于分清工作中的责任, 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确保资产管理与信息的及时、完整、有效, 将对资产管理工作落实为电力企业经营活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电力企业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骊珠.关于电力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文化, 2012 (8)

财务模式变革 篇6

一、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分析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逐步显示出其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影响财务管理基本职能的发挥

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是财务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而能否及时、全面的获取企业所需的财务信息是能否实现财务管理五项基本职能的前提。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资料的搜集、分析上,财务预测的时效性较差,财务决策制定具有滞后性,财务计划应变能力弱,财务控制难度大。在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成熟和普及的大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在空间上已经无界限,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外部世界连接更加紧密。这些变化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及时全面的获取相关信息,缩短预测决策时间,对财务管理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进而会影响财务管理五项基本职能的实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二)财务信息在企业部门内传递不通畅

随着企业内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活动都有相应的部门执行,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其内部设置和业务流程更加复杂,各个部门可能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各个部门的财务数据的采集和汇总,也无法及时向各部门传递相应的财务信息,无法保证财务信息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快速流通,形成信息孤岛现象,这就对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带来不小的影响,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

(三)财务信息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传统财务管理软件一般是基于单机或者内部网,而互联网体系使用开放式的TCP/IP协议,因此将会面临电脑病毒、黑客入侵等网络威胁,给财务数据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企业的财务数据是重大商业机密,如果遭到破坏或泄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传统财务管理软件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

(四)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电子商务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变革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发展,企业如何面对网络和电子商务环境的挑战,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和模式的局限性,发展新的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方法;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改善财务管理流程,研究和开发能够满足企业日益发展和完善的需求的企业网络财务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和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和财务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管理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对象和财务风险管理五方面对财务管理面临的变革进行分析。

(一)财务管理职能的变革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处的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企业作为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结点,能否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方向将成为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在这种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环节的工作时间被大大缩短。财务所提供的信息不仅仅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更重要的是诸如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反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信息,财务计划的应变能力要有所加强;财务分析的内容和标准将发生新的变化,如电子商务下应重视企业的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的分析;资产的流动性标准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将大大提高,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职能对财务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财务管理方式的变革

财务管理模式必须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信息时代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还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方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通过互联网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和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企业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可在互联网上进行,这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管理方式创新的目的之所在。

(三)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变革

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在期末以会计核算的成果为基础,借助经济数学和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财务报表为核心方式披露和报告企业的财务信息,并据以预测未来经济条件下企业可能达到的损益状况。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数据处理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那些曾经是颇为复杂的分析模式和计算方法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不再繁琐,大量的数据模式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成。会计核算从手工向电算化转变,这为企业能随时提供并解读财务信息成为可能。此外,企业、客户、物流、银行、政府有关部门等电子商务活动主体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计算机除了单机状态下的内部各功能模块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外,更要处理商务网络状态下公众接口问题,确定数据的开放范围等。同时,也要求财务管理能够实现远程处理、在线管理等管理模式,以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

(四)财务管理对象的变革

资金运动一直是传统财务管理的核心,从筹集资金时资本成本的计算、资本结构的衡量,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分析和选择,到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数量和期间的估计,整个财务管理的运作都强调对资金的控制和运用。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产品设计人员能够更

多地将智能化、自我诊断和产品维护融入到产品当中去,使制造商能够在高速度、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生产流程的程序化。相应地,产品包含的信息成本比重将不断增加,企业的资本投入将更多集中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市场信息的跟踪调查、企业对外的商务沟通和对内的管理系统完善等方面。因此,信息成本比重的增加使得产品的成本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对象也由资金的运动逐渐扩展到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信息的处理。

(五)电子商务扩大了传统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涉及领域

风险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要素之一,传统财务管理对风险的衡量主要集中在借贷资金的按期归还和投资的收益风险等方面,注重资金循环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性,注重从财务角度反映经济资源对风险的价值变动。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的无地域性和无纸化使管理更加复杂。对内,用作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和内部审计受到冲击;同时,经济资源中智力因素的认定和计量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随着技术环境和信息环境的改变而相应发生价值波动,其不稳定性给综合评估企业经济实力带来了操作上的障碍。对外,电子商务扩大了企业的交易对象、交易内容,使财务管理的空间更加广阔,同时也增加了许多隐性的风险。

首先,电子商务下的财务管理必须解决复杂的安全问题,包括:通信网络的安全性;信息传递者和接受者的确认,如鉴别信用卡;信息的可靠性,如保证信息在传输中未经篡改,电子数据交换文件的可靠性;信息的保密;等等。

其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贸易形式,原有的法律规范体系不能适应其发展,如电子商务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交易书面形式要求、签字的确认、合同的拟订、电子提单的形式与转让、电子货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这些问题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新的风险。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传统财务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之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变革,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因此,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变革,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敏华.电子商务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企业家园地,2009(1).

[2]、周崇清.浅谈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的影响[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3).

[3]、陈立志.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金融经济,2006(8).

[4]、陈翔鸥.网络财务理论与技术[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对财务报表变革的思考 篇7

一、变革背景

(一) 经济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 由于金融危机及一系列重大财务丑闻的爆发, 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和组织对现有的准则制定方式开始提出质疑和挑战, 特别是有关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因此, 二十国集团 (G20) 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 (FAB) 和欧盟委员会等监管机构纷纷提出了金融监管的问题。特别的, G20在2009年的伦敦峰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一套统一的全球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 通过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透明、可比性, 加强金融监管。为此, 会计界积极响应, 以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 财务报告目标的变革

财务报告目标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在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 是会计准则和制度能够前后一贯、连续、系统的中心线。FASB与IASB有关财务报告目标的项目中明确提出, 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现实和潜在权益投资人、贷款人和其他信息提供者提供报告主体有用的财务信息, 使之有能力作为资本提供者做出决策。显然, 这一目标更倾向于决策有用性。因此, 对于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制定, 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使得根据新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表能更好地让企业利益相关者作出有关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的决策。

(三) 现行报表列报缺陷

现行报表不能充分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对企业过去与未来的影响, 阻碍了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认知。其缺陷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报表间联系松弛。现行报表信息分类突出了“性质”, 但淡化了“功能”, 这影响了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理解。第二, 项目分解不充分。这一缺陷导致使用者很难理解报表中的某一个项目与其他报表之间的关系, 也不便于了解各项活动对企业创造价值的影响。第三, 列报方式不统一。目前IFRS和GAAP都有多种方式供会计主体在财务报表列报时选择, 而这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二、财务报表变革的主要内容及最新进展

(一) 财务报表变革的主要内容

IASB和FASB在讨论稿中提出了三个财务报表列报的目标, 主要内容如下: (1) 描述一个主体业务活动的内在一致的财务图景; (2) 分解信息以使其有助于预测主体未来的现金流量; (3) 有助于使用者评估主体的流动性和财务弹性。提议的列报模式要求主体提供的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包括:财务状况表 (即现行的资产负债表) 、全面收益表 (即现行的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和权益变动表及附注, 并要求主体将其价值创造方式 (营业活动) 方面的信息与募集和筹措资金 (筹资活动) 方面的信息分开列报。建议的列表格式如下:

在报表内容的分类上, 委员会支持按主体业务活动列报, 根据管理层的意图进行分类, 而不再按要素分类, 并以“财务状况表”分类作为“综合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分类的基础。在报表的具体列报上, 财务状况表将资产和负债再按短期和长期分解, 而不再按现行报表中的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列示。在综合收益表上, 所有主体只要求列报一套综合收益表, 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列报, 其内容不仅应按照新的功能分类, 还要求进一步按功能的性质分解收入和费用项目, 以提高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有用性。对于现金流量表, 未来模型以财务状况表中资产负债的分类为基础, 考虑综合收益表“行项目”关系, 把现金流量的营业活动进一步分解为“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 并要求采用直接法进行列报, 取消了主体可对多种列报方式进行选择的权力。

(二) 财务报表列报的最新进展———员工草案

2010年6月, IASB和FASB分别在各自的网站上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之员工草案, 总结了他们在2010年4月的联合会议中达成的有关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意见。委员会还决定在征求意见稿的最后定稿和发布以前进行外展工作,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建议模式的收益和成本;二是金融服务实体对财务报告建议的应用。员工草案较讨论稿而言, 在财务报表列报的原则、内容、分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应该说, 这些差异也是委员会在考虑反馈意见后对列报模式的改进。

在员工草案中, 委员会提出了财务报表列报的两个核心原则, 即内聚性和充分分解原则。但是, 与讨论稿相比, 员工草案中的内聚性原则没有那么严格, 更具有弹性, 只要求每个报表的各部分、各类别和子类别列示相关信息, 而不要求逐条一致。对于充分分解目标也有所不同, 员工草案虽然仍要求综合收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按功能和性质分类, 但按性质分类的相关信息不必列示在表中, 可列示在附注中。此外, 员工草案仍旧建议现金流量表列示现金的收支, 但有关信息不再强行按性质和功能分类, 可以只按性质分类。

此外, 员工草案按照管理层分类法确立了一个财务报表通用结构, 并对“部分”、“类别”和“子类别”提出了更具体的定义。新的列表格式如下:

三、对财务报表变革的评价

(一) 财务报表列报的目标

在最新发布的员工草案中, 委员会保留了内聚性和充分分解这两个目标, 除去了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的目标。在讨论稿反馈意见中, 许多学者和机构认为, 改进后的财务状况表既不能清晰体现企业总体资产负债率, 也不能系统反应资产的变现能力, 反而弱化了报表对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的评价功能。于是, 委员会经过再三商讨, 决定将这一目标除去。内聚性和充分分解目标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它们提高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 进而也有助于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二) 分类活动:营业和筹资

讨论稿建议主体将其营业活动方面的信息与筹资活动方面的信息分开列报, 营业活动再进一步分为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这样的结构的确打通了各张报表之间的联系, 帮助使用者分析相同性质的活动对资产负债、盈利亏损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 提高了财务报表的有用性与透明度。但同时, 新列报模式也会对使用者产生误导。未来报表主要将主体的活动分为了经营、投资和筹资三部分, 这与现行的现金流量表在分类上是一致的, 但是在具体项目上的分类是不同的。特别的, 有些被现行现金流量表视为投资现金流的将在新模型中列为经营现金流, 例如, 财产、厂房和设备的购置与处置产生的现金流。此外, 还有一些现行归类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将在未来归类为筹资活动。因此, 这些名称上一一对应的类别将对报表的使用者造成一种潜在的误导。

(三) 管理层分类方法

委员会建议营业和筹资部分的资产、负债按管理层意图进行分类, 因为管理层处在最佳位置来决定资产或负债是否应被分类到经营或投资类别, 这能够向报表使用者传递企业经营活动特征的信息。但是, 根据讨论稿反馈意见的统计, 有高达50%的人反对这一方法, 特别是会计实务界, 反对呼声更大。笔者认为, 管理层分类方法在会计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对于管理者能否准确地对各项交易进行分类, 仍然存在质疑。正如委员会所说的, 有些资产、负债与多个类别有关, 而且在不同会计期间类别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建议的管理层分类方法更具主观性。第二, 管理层分类方法还涉及到会计选择的问题。很显然, 与规范性分类方法相比, 建议模型的管理层分类方法使管理层对主体活动的判断更具有主观性, 容易导致机会主义后果。所以说, 如果委员会仍旧采纳管理层分类方法, 笔者认为应该对该方法的应用作更详细的规定。

(四) 成本与效益

IASB和FASB建议的列报模型可以提供清晰、可比的财务信息, 极大地提高了报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应该说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不再累述。但是, 对于财务报表列报改革带来的成本也不容忽视。首先, 改进的财务报表列报方案, 对现行的财务报表结构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 因此, 无论是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 都要花大量的成本进行重新学习。其次, 新的列报模式提供了更加有用但也更为复杂的信息, 这就要求报表使用者要花费大额成本去分析这些信息。因此, 改革的成本和效益孰大孰小, 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对新形势下我国财务报表列报改进的建议

(一) 重新确立我国财务报告目标

经济环境的变化, 导致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改变, 是财务报告目标发生演变的根本原因。从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 证券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因此, 笔者认为,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资本市场发展的过渡阶段, 财务报告目标应该首先用于评估经营责任, 其次保证决策有用性, 而不能盲目照搬联合框架中倾向于决策有用的目标。

(二) 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观理念

两大委员会对财务报表列报的建议中, 要求以“财务状况表”分类作为“综合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分类的基础, 这正是对“资产负债观”理念运用的体现。因此, 我国在应对财务报表变革中, 应与国际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将资产负债观作为会计准则建设与完善的指导理念, 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三) 不断完善全面收益列报

纵观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研究和发展可以看出, 全面收益列报更能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有用性。因此, IASB和FASB等机构纷纷在改革业绩报告方面采取了措施, 特别地, 在这次财务报表列报改革中, 将“利润表”更名为“综合收益表”, 要求单一表列示, 强调综合收益概念, 将“其他综合收益”作为单独的部分列报。

企业财务变革与结构治理 篇8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财务工作发生了重大变革。与此相适应, 企业治理结构也必然跟随这种变革趋势。

财务主体发生了变革。传统经济模式下财务主体通常以企业边界为限, 企业实体成为财务主体的直接表现。新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普及, 企业在改变了传统交易方式的同时, 使企业边界变得模糊, 甚至不再是一个空间概念, 而仅仅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利益相关者的意识中。在新经济时代, 经营者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到企业, 科技、信息、知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 知识资本的投资者与物质资本的投资者共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因此, 财务主体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也不再仅仅是通常所讲的投资者, 知识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构成了企业的财务主体。

财务中心发生了转移。在新经济环境下,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财务的发展与应用, 财务走向集中式管理, 这不仅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实时动态化,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为财务人员更多地参与管理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将由数据加工转向协助企业制订和执行战略目标, 以优化资源配置, 即从价值角度对企业资源所进行的优化配置。例如, 企业财务人员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全面集成, 并把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采购、制造、物流、销售等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人员, 指导、建议和支持各业务部门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调处理, 优化企业的业务组合和资产结构。

财务内容和财务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经济环境下, 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在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以及收益分配方面, 都产生了与新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工作不但要面对传统的物资资本, 同时需要面对新兴的“知识资本”, 而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 收益分配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财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Internet技术的普及和网络财务的推广, 企业的财务环境已不再局限于它所在的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 而是受到国内外经济、法律、金融和市场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改变、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波动都将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 在网络财务的环境下, 企业财务活动在空间上可实现远程处理 (如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 , 在时间上可实现在线管理 (如在线资金调度、在线财务控制) , 还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即时生成动态报表, 这些都大大地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

2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应对财务变革

公司治理问题从根本上说, 就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的分配和制衡问题。它几乎是伴随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出现而产生。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企业普遍采用股份公司形式,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主要是股东、债权人和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 从关切自身利益出发必然关心企业的会计工作是否贯彻公认会计原则, 企业向外提供的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及权益人的财产是否有保障等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内部控制在制约经理层违规方面的特殊作用, 这就迫使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到位给予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迫使企业必须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进步和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 从不同性质企业的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看, 在独资企业中由于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者, 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完全一致, 故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制度, 只有为保护业主资产安全而设置的内部牵制措施。在合伙制企业, 如果把数量有限的合伙人看成一个整体, 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也是统一的, 因此也存在共有产权问题。只有当公司制企业出现后, 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分离, 随之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才由此而生。从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看, 每一次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演进都无不体现了公司治理问题对内部控制的推动和要求。自从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的目标就从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查错纠弊扩大到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以及提高经营效率上。内部控制目标的扩大体现了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提出的要求。

3 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财务的关系

企业治理结构是规范企业各利益团体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 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协调有关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控制受控关系, 并通过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体系的建立促使经营管理人员提高决策、管理与经营能力, 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监控不到位、决策失误、运营不力而招致的损失。所以, 从内容上看, 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关注下列两大问题:一是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体系的安排。合理安排企业内部组织体系的目的是促使整个企业协调运行, 并试图解决管理方的管理能力问题;二是合理的利益与监控机制的建立。该机制有效化的基本表现应是能够合理协调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 能够督导相应各方尽职尽责, 恪尽职守, 合力促使企业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企业治理结构, 往往要受文化、法律及人们对企业有关各方地位认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由此, 就产生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分类标志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分类, 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治理结构, 都要集中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处理好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和经营层的管理能力问题。无论哪个问题都与企业的财务密切相关。实际上企业治理结构将涉及到两个层次的财务问题:一是财务制度安排问题, 一是具体财务管理问题。财务管理是通过财务人员对企业资本的合理运作与配置, 解决如何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的问题, 它为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利益分配奠定基础。财务的制度安排就是企业财务治理, 它既包括企业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及财务运行权的划分与配置, 也包括对涉及企业财务行为的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关注。企业治理结构是否有效, 评价的关键在于看它是否有一套有效的财务治理机制。

在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利益主体企业, 其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按照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组织实质上是协作生产, 代表一组合同关系, 通过合同关系, 实现企业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 在任何合作组织和协作群组织中, 只要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 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是, 各经济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却要受到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制约, 不能无限度地任意扩展而侵犯其它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 否则, 合约所约定的条款就会遭到破坏, 企业就会重新组合, 签订新的合约, 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利益主体。如何避免合约的非合理终止, 影响多数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 需要一种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就是一组联结并规范企业内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相互权力和利益;责任关系的制度安排, 要旨在于恰当处理不同权利全体之间的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问题。权利主体之间的合约合理安排, 说明权利主体之间具有一种相关利益;相关利益是在一个企业中的利益关系或份额, 相关利益也是一种权利要求, 只不过这种要求是权利主体之间彼此制约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说, 企业就是一个以资本为纽带, 以平等的主体产权为前提, 由利益相关者以签订合约方式而组建的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确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深化企业本质认识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公司共同治理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佳春等.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十大发展趋势[J].上海会计, 2002 (11) .

我国财务报告的变革浅析 篇9

一、财务报告的基本概述

(一)财务报告的定义

我国在定义财务报告的概念时指出:企业针对外界所提供的对企业在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以及一个会计期间的经营状况进行反应的信息文件。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的良好窗口,也是外界了解企业的重要信息来源,其能够真实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反应,同时外界也能够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具体经营成果。

(二)财务报告的目标

学术界对于财务报表的目标说法不一,目前比较统一的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受托责任观的支持者指出,财务报表的目标在于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反应;决策有用观支持者认为,财务报表是为经营者提供决策所需有用信息的重要来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之中,其对财务报表的目标定义偏向于受托责任观。是反应作为受托责任者的企业管理者履行的义务,以及能够为决策者带来的有用信息,这是由我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虽然目标定位中有侧重之处,但是总体而言以及基本与国际接轨,两种观点都存在,而不是片面定位。

(三)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

1、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在目前我国政府的财务报表中,其所有信息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其主要目的在于完成报告和解除受托责任,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条指出,会计信息要能够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相关要求相符。国家在制定物价政策与财政税收的过程中,财务报告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这种报告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并服务于政府宏观经济。在目前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企业已经具备了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投资主体多样化不断增加,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在于与企业有利益相关关系的集团或者社会公众。

2、信息披露不完整。具体表现在:(1)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主要是对历史信息进行反应,通过运用相同的货币计量,能够帮助使用者进行决策,比如对人员管理、人力资源价值等方面就不会反应到财务报告之中;(2)关于企业对社会责任进行履行的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报告都处于被忽视状态,而由此出现的管制成本能够对企业的长远经营造成影响,或者是破产;(3因为财务报告用户在信息需求上已经不能够简单满足于一般报告的信息内容,一些特定集团随着新环境的发展,更需要具有差异化的报告出现。

3、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目前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以企业为基础,对于已经发生的事项进行汇总,是一种向后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在决策时对其参考较低,而且财务报告的资料往往以历史资料为主。尽管通过历史成本模式导致的财务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实用性程度较低。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现行市价与历史成本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了弥补,然而,对于整体财务报告体系而言,历史信息的比重非常大,这就导致了财务报表的信息对于未来的预测不够。

4、滞后性十分严重。根据传统,会计管理是以年度为基础来对企业的信息进行披露,这不仅是对分配财务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以手工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体现,以会计分期而制定出来的编制报表,其滞后性非常严重,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及时性的需求,虽然现在与过去的财务信息会影响到未来的财务情况,但是无法完全代表债权人、投资者和财务分析人员对于未来预测性的强烈需求。对财务信息所具有的反馈价值进行提高,确保报告的及时性,是所有使用则在作出决策时的必然需求。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会计环境不断变化所出现的挑战。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严重冲击着四个会计基本假设。不断变化的网络公司会计主体,已经不能够满足会计确定性的需求。现在仍然没有很好的理论来支持智力资本的公认定价,这样就导致了会计报告、计量以及确认的可靠性降低。由于网络公司实体不够,所以存在长期稳定性受到质疑的情况,会计分期假设以及持续经营不能够适用。而且,很难用货币去衡量所有的业务,比如研发团队和销售渠道等就很难进行衡量。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并不完善。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对于一些专有领域的涉及不够。如:在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过程中,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金融工具的使用中没有良好的分类标准,这样就导致企业管理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分配金融工具,最终导致无法真实披露企业详细情况的结果。在我国法律制度中,并没有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进行深入,由于特有的证券市场导致了投资者在财务报表上所获得的有用信息不够,所以财务报告不被重视。

(二)内部原因

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入重要信息。在财务报告中财务报表是核心部分,所以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主要是通过数字的形式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进行反应,一些对上市公司未来情况起到预期作用的信息,由于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计量或者确认,所以如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体现。信息使用者无法获得这些有用信息,就很难对企业未来经营情况给出准确判断。

没有统一的形式来规制三大报表。由于三大报表存在不一致的形式,这同样也影响了财务报告的质量。在我国的规定中,资产负债变运用的是账户式结构;同时采用的是多步式利润表,通过获得利润指标分布来得到净利润;现金流量表主要是对投资、筹资以及经营等活动的现金流量进行列表。因为三大报表站在不同的角度来体现公司的经营状况,使用者很难通过这些报表详细了解公司现金流和盈利状况。

三、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研究

奠定财务报告模式改革的基础。就本质而言,决策有用观与经营责任观这两种目标并不存在冲突,而是可以相互补充互为有利的存在。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义过程中应该结合二者的观念,不仅能够将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同时还能够对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重要财务信息。企业对外交流时,财务报告是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所以其应该服务于企业,也就是说,以不损害企业利益为前提而实现准确披露企业财务信息的功能。国家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来德奥宏观调控所需要的信息,对于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之间的界限要进行

(二)进一步完善以三大财务报表为核心的报告体系

运用全面业绩报告,目前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为主体的单层报告,这种模式的组要内容是擦无报告,以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己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财务报告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以用户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企业风险和竞争能力等信息。建议对这三张表的信息披露侧重点进行重新安排,分为核心信息与非核心信息两种,在核心会计信息中,对于可靠的计量要能够良好把握,就非核心信息而言,就可以采用可靠性较低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等,比如存在的公允价值等。特别是在财务报表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将财务的变现能力、投资报酬以及财务弹性呈现出来。在现代化企业管理过程中,收益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收益表中,其内涵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

(三)丰富和规范财务报表表外信息

所披露的内容要能够对会计信息充分揭露。伴随着环境的日益变化,以及分本不断增加的信息质量要求,在财务报告之中,表外信息也显得非常重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使用者更加准确地理解财务报告并对报告质量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在国外一些会计信息制度比较发达或者成熟的国家,其表外信息内容非常多,长度已经超过的财务报表本身。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的相关规定,福克斯公司所披露的表外信息有20页的篇幅,而其报表本身则只有4页,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表外信息已经成为了财务报告的重要内容,是正确理解和判断财务报告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现行体制之中,针对这一层面的研究非常少,专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对此不够熟悉和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十多年,所以会计改革迫在眉睫,要能够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表外信息的作用就应该得到凸显。通过具有计划性的对企业的表外信息进行规定,能够提高附注之中非财务信息的重量,同时能够帮组决策者获得相对丰富和形象的信息。运用附表、脚注、旁注等信息来对财务报告进行解释与说明,帮助使用者更好的阅读财务报告内容。对于企业编制预测报告、收益报告、分布报告以及人力资源报告的行为要进行鼓励。

(四)实时呈报财务报告。

对于传统的财务报告而言,其实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告的提供是定期的,尤其是以年度为计时单位的会计报告,以此来适应人民年度分配财务的管理,同时信息披露成本也能够很好的得到控制。然而,伴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的不断增加,如果还是仅仅进行年度信息披露已经很难满足投资者以及管理层的投资决策需求。因为存在成本效益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支配,所披露信息的质量与数量不仅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同时还应该考虑披露所带来的费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传统的报告,最多的是采用定期报告的形式,特别是年度报告的方式存在。但是,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的社会,信息更新与传播速度非常快,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也为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总结

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不断兴起的资本市场,改进公司财务报告已经成为了非常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是企业和我国政府所应该面临的问题。不仅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财务报告进行改进,同时还要重视报表的附注,强化用非财务信息来对财务相关问题进行阐述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与愿望要能够良好掌握,对于新出现的问题要得到重视,提高各个报表之间的关联性,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与决策有关的财务报告。

摘要: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动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行,我国在财务报表方面的变革也已经开始展开。本文以论述财务报告相应概念为基础,针对目前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改变方针,为我国财务报告走向国际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财务报告,变革,分析

参考文献

[]舒利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革及我国的对策[J].商业会计,2010,22:6-8.

[2]冯海虹,花双莲.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12,03:137-140.

[3]于子千.网络时代的财务报告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4,33:185-187.

[4]兰朋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改进研究[J].商,2015,22:130+92.

上一篇: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下一篇:心理障碍的体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