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2024-10-09

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共12篇)

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篇1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落伍, 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步伐, 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文章就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一、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财务管理也随之发生变化, 逐步向国际化、网络化发展, 远程处理财务问题和集中式管理成为现实, 信息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资源,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财务管理者作决策时不再以货币信息为唯一依据, 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种资料组合起来, 做出基于全面可靠的信息决策。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扩展到社会内部和外部的网络资源。信息时代会计环境的变化, 这就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元素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和重新配置, 这样就会出现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这些经济利益之间的不同核算手法, 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无法实现, 所以财务管理模式上必须实行创新, 依靠强大的信息化技术来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会计各要素变化的内在动力。对会计而言, 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局部性的会计创新, 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的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 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宏图。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一) 新模式下财务管理目标趋于多元化

现代财务管理目标是以“利润最大化”等为代表, 由于物质资源的稀缺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性等原因, 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时代极其适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 必须对财务管理目标重新定位。

(二) 更加注重社会责任

在网络经济下, 知识资本占主导地位, 知识具有可享性和可转移性, 使得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企业的成败更加取决于社会对知识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从而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其社会责任。

三、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一) 重视人才的培养

要树立重视知识和智力资源的理财观念;对包括知识资本在内的企业总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 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 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所需的投资、员工、技术、市场等, 均以员工的知识、能力为基础, 由此决定了“投知”或“投智”的重要性。

(二) 利润分配由按资分配调整为按“经济要素”分配

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知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 脑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 因此按知识或按经济要素分配财富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这种分配模式比按资产分配更符合实际。

(三) 重视风险管理

企业在筹资和投资方面, 都要重视风险管理。在筹资方面, 如今筹资渠道不断扩展, 企业在进行筹资时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控制财务风险, 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 注意企业资产的风险收益分配, 加强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在投资方面,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利率风险、东道国政治风险、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各种风险,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务必做好风险管理。

(四) 注重无形资产的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 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 在现阶段, 无形资产也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 应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投资决策的重点应以无形资产为主, 并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积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动力作为效益评价的标准。

四、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一) 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 是要对企业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 以实现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能够有效开展, 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覆盖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 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企业财务的要求。

(二) 广泛运用信息技术

经济的进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财务管理也进入电算化进程。网络财务是一种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网络财务逐步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 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 企业能够进行远程在线处理和实时报告, 能够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 提高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 有利于企业快速整合财务资源, 快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电算化使财务管理更加快捷、高效, 也使相关财务信息、数据得到有效的验证, 建立一个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这样才会使会计核算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业务管理等融为一体,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三) 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编制财务预算表来把企业各部门和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联系起来, 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平衡企业发展, 使企业的经济行为更加科学合理, 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目标。首先, 从企业的目标利润出发, 按目标理论、销售、生产的次序编制, 体现了从市场到生产的现代化经营策略。其次, 对资金流量的管理要突出, 不仅要充分考虑影响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各种因素, 还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与筹资成本, 这样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要科学地考核各部门工作业绩。最后还要引进一些不确定因素, 这样财务预算的编制有一定的弹性, 也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袁闽.浅谈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科技广场, 2011, (2) .

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未来世纪的勾画要靠创造,未来世纪的发展要靠创造,未来世纪的资源也要靠创造,未来世纪的人必须要会创造。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模范履行教育职责,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开拓创新精神。

我校加大办学投入,突出课程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改进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设施,努力提升全体师生的思想及业务素质,大力推广“永威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道德品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成立了书法、美术、音乐、电子琴等兴趣小组。在教学工作中,学校、教师、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教育质量近几年来一直名列我镇第一名,我校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

制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业务素质过硬,师德师风良好,学生

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具体汇报如

下:

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子队伍,走管理树校之路。

学校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要使之科学有序运转,关键

在于管理。我校成立以魏中顺校长为组长的班子领导组,各成员分工

明确,各司其职,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为本校的发展,献计献策,高效发挥其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实效,按照“目标导向,分层

管理,整体推进,全面达标”的管理模式,以分层管理、分层考核、分层包干为主要形式,保障学校管理上下畅通,落到实处。坚持值日

巡查制度,加大检查反馈和问题整改力度,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建立

奖惩机制,将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切实提高学 校管理实效。使学

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得人服其制,人尽其才,财尽其

用,物尽其效,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三是要不

断更新管理理念。要经常分析问题,针对实际问题采取应变措施。在坚持抓好常规管理和创建良好校风的同时,搞好服务,依法管理,情

感育人,从而出质量,创效益、树形象。

三、强化素质教育,走特色强校之风。

我校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素质教育,建立了多种的课外活动小组,制订活动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近几年

来我校曾多次代表镇中心校到县参加小学乒乓球比赛并获取奖项,其

中取得了男生组团体第三名,女子组团体第二的好成绩。有多名学生

在县书画比赛中获奖,在读书活动中获奖。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

性得到彰显。

(一)德育工作

我校十分重视在师生的德育教育,近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以

法执教,以德立教”专项教育活动,及“强化学校管理,规范教学行

为”的专项教育活动,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组,制定德育工作

制度。

2、每期进行一次师德考评会,具体方法是召开学生家长,学生代表参加的对教师评议活动。

3、经常抓学生的思想工作,以班主任为主,把学生的问题

处理在萌芽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法制教育。

近年来,由于制度健全,管理到位,我校先后获得“镇红旗少先

队”、“县文明学校”、“县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县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县法制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五、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教诲。作为学生要懂

得感恩,感激给你生命的父母,感激教育过你的师长,感激曾经帮助

过你的人,感恩磨难磨砺了你的意志。成长中的学生,要懂得感恩是

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不懂得为别人的难处考虑的人是自私的,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成功。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乘着感恩的翅膀成长翱翔。

二、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坚持以“教改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宗旨,以“德

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制定各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领导班子,内练硬功,外树形象,练就了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

队伍。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各门课程,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挤占体育课,艺术课,团队活动和综合实

践活动时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

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学生作息时间符合上级规定要求,双休

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没有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和上新课现象。

学校实行对作业总量干预制度,有效减轻学生装过重课业负担,学生课业总量符合上级规定标准。

学校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备、讲、批、辅”等做出具体要求,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学校十分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在学校内积极开展有意义的读书

活动,鼓励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各班内开辟了作品展示栏,及时展示师生的读书心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2009——2010学年,连续10年获我镇中心校教育质量评估先进单位,并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六、安全管理

我校为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切实做好“平安先行学校”创建工作。学校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上好每节安全课,做好突发事件的演练,提高学生安全自救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宣传媒体,加大校园安全教育宣传力度,突出安全工作重点,抓住安全工作薄弱环节,切实抓好“交通安全、毒品预防、消防安全、路队安全、疾病防控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课间午间活动安全”等宣传教育,让“安全”两字真正扎根在师生的心田。

近年来,由于我校制度具体措施到位,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件,从而保证了我校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因此,在2009——2010学年获县“平安校园先进集体”的荣誉。

七、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校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加强师德建设,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十条禁令》,规范教师行为。

认真做好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建立教师培训工作制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学历提高率达90%以上。

严禁教师搞有偿家教,严禁举办各类辅导班,加强师德修养。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强化对教职工的考核力度,科学构建“多劳多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构建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和方式,进一步提高学校人、事、物的管理效益。公正、公平、科学地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切实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七、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大量经费,绿化美化校园,改善办学条件,近几年来,学校投入绿化的资金五万余元,美化、亮化资金三万余元,营造出“校园即花园乐园”的良好氛围。校园绿树成荫,四季如春。楼前绿地植物造景,体现“阳光、雨露、理想、追求”的绿化主题。因此我校在2011——2012学年中心校组织的“学校整体形象”量化考评中,我校一举拿下全镇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文化第一。

创新管理模式 提升管理水平 篇3

2014年5月,云南农业大学财务处自主研发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集成研究与应用”成果通过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云科奖鉴字〔2014〕093号)。鉴定委员会给出以下鉴定结果:“该项目通过自主研发,在财务、科研、管理等数据信息共享、交换与集成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管理效益与效率明显。项目成果在高校财务管理跨部门、跨系统研究与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集成研究与应用”,针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从教师需求(个人综合财务信息查询困难、财务报账拥挤、等待时间长、不能实时支付和大量使用现金;课题数量和经费总量的不断增加,跟踪预算经费使用进度和科研结题财务报表填写难等)、学生需求(学生交费拥挤、交费时间与财务工作时间矛盾,交费信息查询、奖助学金发放等)、财务人员需求(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多校区管理难度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核算总量增加,凭证录入、支票填写、现金管理等采用手工操作,财务人员劳动强度大,管理水平低;固定资产对账难;个人所得税管理汇算复杂,学生宿舍管理薄弱、学生交费率低)和数据资源共享的需求(人事、招生就业、教务、科技、学生、资产、图书馆、后勤集团和学院等部门学生、教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预算、非税票据、国库集中支付、网络报税等需求)出发,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跨部门、跨系统,具备兼容有业务联系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的集成应用,实现财务数据由一个部门使用扩展到多部门,由本校内部扩大到有业务联系的外部,从而有机地把财务管理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该平台包括 “财务远程报账系统”、“学生网银自助缴费查询系统”等19个子系统,2006年至今已取得2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向省内外20多所高校、事业单位提供财务管理软件和技术支持,各系统运行安全、平稳、高效,实用性、技术性优于国内同类财务管理系统。

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和创新探讨 篇4

一、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日渐完善, 这使得企业的组织形式日趋

已执行作业的相关信息。

4. 学习与成长方面

作业成本法下, 只有全体员工都了解作业成本法并参与到其中, 才能使作业成本法得以有效运用, 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会造成失败。BSC四方面涉及到R&D整个流程的各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而且BSC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以此来督促其为提高企业的业绩而努力。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通过市场收集产品的需求信息, 制订正确的作业计划。

可见, 作业成本管理与BSC在管理理念上其实是一致的, 可以相互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 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具有可行性的。

集团化, 跨行业、地区及多种经济性质企业并存的企业组织形式大量出现, 典型的是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结构的企业集团组织形式。不同于单一企业实体,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是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财务目标的实现, 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 推动资金合理、高效利用, 加强对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的监控, 使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然而,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水平不容

(二) 基于作业分析的企业R&D绩效平衡计分卡系统的优点

BSC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战略性的绩效评价工具, 包含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能力四个方面, 完全可以引入到R&D绩效评价中去综合测评企业R&D绩效。它将企业R&D使命和战略转变为一整套业绩评价体系。作业成本管理是通过测定成本原价, 为分析和改善产品战略提供的评价体系根据目标战略制作BSC。依据所编制的BSC, 编制战略预算, 即可实施战略预算管理。将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思想相结合, 能有效避免仅仅把作业成本管理当作纯粹的成本计算手段, 既能体现作业成本管理成本计算准确的优点, 又能使其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二者在强调顾客价值、强乐观,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财务管理监管不力, 财务及经营风险无法有效控制;另一方面, 目前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认识忽视了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性质差异, 仍将法人成员企业视为和非法人成员企业一样的财务管理主体, 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这种简单认识给企业集团的实际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困扰。基于此, 笔者在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一般模式进行简要的总结和评述, 并分析在现行市场条件和制度环境下这些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的基础上, 对构建创新型集

调全流程管理、关注非财务信息、运用因果关系、着眼战略利益、交流与学习等方面均具有同一性, 两者结合使用可以互相提高彼此的运用效果。

笔者提出的基于作业分析的R&D绩效评价体系站在作业管理和战略高度上, 对企业R&D进行评价和引导, 并将绩效考评指标归结到专门的部门岗位直至负责人, 将结果与激励相结合, 发挥了其对员工的引导作用, 形成为实现企业战略而共同努力的管理体系, 有利于企业研发战略的贯彻执行。作业成本法和BSC的集成应用与实施将会增加公司研发战略管理的执行力, 使企业R&D朝着正确的战略方向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上浏览, 请登录中国总会计师网 (www.ccfo.com.cn)

团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以期能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实际运作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二、集团财务管理的一般模式及评述

1.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将子公司的业务看作是母公司 (集团公司) 业务的扩大, 母公司对于整个集团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其特点是大部分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母公司, 子公司只享有很少部分的决策权, 其人财物及产供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 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收益分配、资产重组、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 子公司只相当于母公司的一个直属分厂或公司, 投资功能完全集中于母公司。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统一指挥和安排财务政策, 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有利于母公司发挥财务调控功能, 完全统一集团财务目标;能发挥母公司财务专家的作用, 降低子公司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利于统一调剂集团资金、降低资金成本。但它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容易挫伤子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 抑制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高度集权使决策压力集中于母公司, 一旦决策失误, 企业集团将产生巨大损失。

2.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 而母公司对子公司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体制。子公司在资本融入、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 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作出重大的财务决策。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子公司决策快捷, 易于捕捉商机, 增加创利机会;减轻了母公司的决策压力, 减少了母公司直接干预的负面效应。其缺陷表现为: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集团整体, 子公司各自为战, 容易因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不便于发挥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 以及时发现子公司的风险和重大问题。

3. 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强调恰当的集权与分权, 这样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职能, 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分分权或集权的缺陷, 融合了集权与分权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较难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平衡点, 特别是经营环境变化较大时, 需要及时修正管理权限。

三、现行条件下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

1. 狭隘的财务目标

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 它决定着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方向, 是各项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现行财务管理模式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 体现在目标上则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 即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然而, 在物质资本逻辑面临挑战、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巨变的现代社会, 股东利益导向的传统财务目标表现出明显的狭隘性。它忽视了在企业价值创造中起关键作用的员工的利益, 没有考虑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力量——顾客的利益, 不利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2. 片面的财务资源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已经转变为人力资源和顾客资源等软资源, 软资源虽然在现行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加以记载, 但它们却是当今企业价值的精髓所在。过于狭窄的财务资源导致传统财务管理功能的弱化。囿于物质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资源配置, 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持续竞争优势的维持。

3. 低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机制是规范公司财务行为主体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 其主要目的是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提高财务运行效率。物质资本逻辑是传统财务管理机制的制度前提, 最大化股东利益是传统财务管理机制追求的目标。然而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 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向企业投入资源的除了股东外, 还有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了企业的价值创造系统。因此, 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权力所有者, 企业的财权应该在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均衡配置。

4. 偏重结果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业绩评价是对财务目标实现情况的考量, 它与财务目标的定位相对接。现行财务管理模式的股东价值导向决定了业绩评价侧重于对股东财富的衡量, 而衡量股东财富的指标大多都是会计指标, 由此形成了会计指标主导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可是会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结果, 是一种事后衡量, 具有滞后性, 它无法反映产生结果的动因, 也不能反映当前进行的价值创造活动。滞后性指标在预测未来业绩方面缺乏解释力度, 通过会计业绩指标, 我们能判断企业的业绩是否得到了改善或有所下降, 但不能了解业绩提高或下降的原因, 无法反映企业未来价值创造能力, 不能反映企业未来业绩的驱动因素, 不能从价值创造的源头寻找业绩变化的原因, 无法为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5. 过多的管理体系缺陷

首先, 财权过度分散和财务监控严重乏力同时并存。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对内部监控的忽视, 导致集团公司财务监控普遍处于薄弱的状态;其次, 利益分配不清。由于我国尚未健全关于企业集团利益分配的法规、制度, 在我国企业集团不同的组建方式、有着不同的资本纽带和结合方式的情况下, 利益分配已是当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一大难题;再次, 经营风险高。主要表现为经营分散化, 减弱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由于下级各机构有的自行操作投资、筹资等, 缺乏集团公司和财务优势和资信, 加大了投资风险。

四、构建创新型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

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提升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水平。首先, 财务核算的集中化, 减少了集团总部与下属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为财务控制与财务决策提供了依据。其次, 财务控制的集中化, 降低了经营成本与财务风险, 实现集团整体的协调运作。再次, 财务决策的集中化, 在集中控制集团财务资源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集团整体的战略需求, 确保了财务决策的正确性。

1. 以价值实现为财务管理模式的主线

现行财务管理模式以物质资本为逻辑主线, 贯穿财务管理始终的是物质资本。在物质资本逻辑面临理论质疑与实践挑战的新理财环境下, 我们认为, “价值”将取代物质资本而成为贯穿财务管理始终的逻辑主线。虽然对财务管理来说, “价值”并非新生事物, 事实上, 价值也一直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概念。但是, 传统财务管理的价值主体始终是股东, 从而使价值依从于物质资本, 换言之, 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价值是从属于物质资本逻辑下的价值, 价值的地位被物质资本所掩盖。我们要认识到, 综合考虑股东价值、员工价值、顾客价值才是企业价值的支撑。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靠的是价值驱动因素, 即资源投入者的满意程度, 而股东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的决定因素则是他们的感知价值, 也就是说, 只有股东价值、员工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提高, 才能促进企业价值的增长。企业价值是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协作而产生的一种“合力”, 企业失去了股东、员工、顾客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将不能生存, 也就无所谓企业价值。换言之, 离开了股东价值、员工价值和顾客价值, 企业价值就失去了驱动和支撑, 不可能持续。由此, 基于价值驱动思想的企业价值是一种三维立体价值, 要保持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不仅需要股东价值、员工价值、顾客价值的各自增长, 还需要保持三种价值之间的协调平衡。以损害一方价值为代价而增加另一方价值的做法, 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 股东、员工、顾客共同参与的多边财务治理

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在于, 企业实质上是围绕关键资源而建立的专用性投资的组合, “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权都是权力的一个来源”。由此, 企业资源投入主体应拥有相应的权力, 这些权力既包括对管理者使用和开发他们投入资源的控制权, 也包括对重大决策的参与权。由于股东、员工、顾客是企业关键资源投入者, 也是企业的关联利益相关者, 他们应拥有相应的财权。基于价值驱动财务管理模式下的财权配置是将财权在股东、员工和顾客之间进行有效分配, 各权利主体拥有财权的多少取决于企业对他们投入资源的依赖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各自的谈判能力, 即股东、员工、顾客成为企业财务治理的主体, 他们通过财权的实施实现各自的权益和权能。虽然从长远而言, 股东、员工和顾客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是一致的, 然而, 这并不表示他们之间的目标函数完全相同, 他们因其各自的利益导向, 有可能产生利益矛盾和冲突。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财务治理通过制度安排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影响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 从而促进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和长期合作。

价值驱动型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企业集团至少要做好如下制度安排:一是融资结构和盈余分配政策兼顾股东和债权人利益;二是制定合理的客户信用政策, 提高顾客满意度;三是落实员工待遇, 在收入分配上确立人力资源对公司发展的重要地位, 提高从管理者到一线员工在内的所有人对企业的认同感。

3. 健全且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讲, 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 不同制度安排将导致效率不同的资源配置。因此, 在实际操作和执行过程中, 如何安排健全而又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尤为重要。

第一, 以企业经营财务信息的实时集中为基础, 实行集中管理。对企业集团而言, 母公司只有控制子公司的财务收支, 控制其资金的流动, 才能使子公司按照母公司所确定的发展战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的集中管理有多种实现方式, 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在母公司设立资金结算中心, 或由集团内各成员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的一个独立法人, 财务公司是全面负责集团内所有成员企业资金管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无法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 可在集团公司设置与财务公司功能相似的资金结算中心。

第二, 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实现集团资源的集中管理。预算控制最能将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统一起来。预算的制定是以企业集团总的财务管理目标为前提的, 预算的编制就是将企业经营目标的主要指标分解, 落实到每一个责任单位, 并作为对各责任单位经营管理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但具体编制预算是采用从下到上的方法, 这样就照顾了子公司的利益。

第三, 强化集团内部审计制度, 对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事后监督等。加强企业集团整体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以强化集团资产控制为主线, 建立审计网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监督和完善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子公司的一些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对外合作项目、联营合同等开展单项审计。

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篇5

一、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畅通党群关系,构建党群社会管理新平台

重庆将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党建科学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双赢之路,以党建科学化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为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重庆市委以“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通过“三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党群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社会管理中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设进行了无缝隙的对接。这既保证了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也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以 “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为主题的党性锻炼活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针,整合各方面力量,将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相结合,在党建中探索社会管理新的载体和渠道。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重庆市委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保证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最大程度防止了 “信息不对称”。2009年,市、区两级各类信访量下降幅度均超过25%,某些部门和区县下降幅度甚至高达45%;群体性事件下降45.6%。重庆主城区110报警量同比下降40%,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下降20%。迄今,全市20万机关干部已走访群众92万人次。各级财政共投入78.8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件,其中10年以上信访积案381件,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从源头上化解了民怨[2]。

“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整合推进,是重庆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党的领导”的一次探索,也是社会管理路径创新的重要特点。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党建合力,既突出了其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其在社会管理上的统一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被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3]。由此可见,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融合到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之中,将民生的改善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并将这种重庆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打造民生政府,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新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篇6

一、加强财务队伍建设必然性

环境和形势制约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对人才队伍提出要求,只有建设好财务队伍,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

1.企业发展战略转变对财务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方向。战略调整,需要我们的财务队伍在业务能力和结构上进行转型和创新,从最初的较为普通的管理部门到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从起初仅发挥简单的会计核算统计功能逐步走向具有核算、管理、监督、控制、考核等立体化功能,从懂财务知识向懂生产、懂管理知识的角色转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财务队伍显得十分重要。

2.财务和经营的风险对财务队伍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生产的矛盾转化为成本的矛盾、财务的矛盾,时时刻刻转化为财务或经营的风险。一些新的资本运作方式、衍生金融工具、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应用,使企业开始从生产运作、资金运作、资产运作向资本运作更高层次发展,而这些要求需要一批精通会计、金融、投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税法等复合型的财务管理队伍来进行策划、设计和运作,需要尽快建设一批适应国际竞争的财务管理队伍,来适应竞争,强化内控,防范风险。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出现的企业和会计改革、信息需求和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宏观监管力度的加大,只有经常性地把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加快财务管理转型作为一项重心工作来抓,才能适应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财务队伍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财务队伍管理的模式与财务管理职能和作用的发挥是紧密相联系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财务发展目标,这也决定着财务管理职能和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着财务管理队伍的模式。从企业财务队伍建设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主要经历了3种模式:

1.适应会计制度改革,以核算为主体的多级财务队伍管理模式。这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产量任务型为主导的生产经营模式。传统财务管理体系下的以会计主体为基本,设置财务管理队伍,实施财务管理职能。这种模式下以会计主体为核心,核算为主,规范为纲,精细管理的程度和要求不高。这种模式适应了当时阶段对管理要求不高的特点。

2.经济改革、经营监管和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集中核算模式。这一阶段,开始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产量任务型仍是主导,但成本效益意识有所加强,外部的监管更加严格,财务信息化系统为集中统一核算提供了可能,财务管理队伍开始进入了集中阶段,人员、机构、核算集中管理,有效的解决了核算不规范、信息滞后的问题,集团层面还设置了财务结算中心。这种设置适应了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3.精细化管理要求,核算上移、管理下沉的理念进一步要求改革财务队伍建设。一方面,管理上层决策要求的信息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经济业务变动的解释分析,需要从财务数据引向生产数据,通过财务分析来引导生产行为,这就需要管理下沉,与生产结合。因此核算与管理共享、核算上移、管理下沉成为精细管理的要求,较好的解决了业务分散不便于核算与监督,也解决了管理下沉不够,信息共享不足的矛盾。

三、转变财务职能,创新管理模式的几点设想

在保证财务基本的核算监督职能下,财务队伍的建设,必须适应财务管理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和创新财务队伍的作用,才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1.机构设置上,要坚持核算上移和管理下移相结合的原则。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为这种管理与核算分设带来了可能。一方面在集团内,以会计主体为基本单元,实现核算职能集团化,同时核算业务化。特别是在ERP等模式的应用下,把核算职能上移和核算职能向销售、采购、投资、人力资源等业务方向发展,有利于核算标准的统一,及时反映和体现业务发生的及时性,解决财务与业务不同步、业务反映滞后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对会计主体的精细化管理,在集中核算的基础上,要以此为依托,加强财务管理向基层纵深发展的推进,特别是将核算的业务与工作量、工作过程相结合,找出生产经营运行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有效解决价值管理不能深入解说生产运行的具体矛盾的现状。

2.业务标准建设上,要坚持文本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原则,便于统一规范、加强管理。集中核算与下沉管理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将核算集中与下沉管理统一起来,就必须做好标准流程的规划和过程的监督。

3.素质能力培养上,要坚持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这一方向。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趋势,确立并实施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相关操作技能和相应能力水平的复合型财务管理队伍目标。

4.人才和队伍培养上,要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队伍结构目标。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要通过个人进步实现队伍建设的整体发展。财务管理队伍结构主要是指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只有合理的人员结构,才能建立一套良好和有效的人员成长激励机制, 这也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5.在注重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队伍的约束与安全机制的建立。主要表现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正确定位职能立场。

四、财会队伍的创新与发展的保障

财务队伍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企业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关键;财务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是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切实保证;人事部门的支持对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发挥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究 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 电力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供电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激烈, 这种环境的变化对于供电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供电企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供电企业国有化的性质没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加之国家一直对于供电企业实施扶植政策, 导致供电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仍然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很多积弊的影响, 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创新有助于企业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同时, 在我国供电企业的改革和重组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新的财务问题和难题, 例如, 资本结构多元化,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风险管理体制的构建, 信息系统的建设等, 都需要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

1 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1.1 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首要内容。近年来, 我国向供电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并推行了许多有利于公司供电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 这些都为供电企业的资金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 供电企业需要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创新。 (1) 供电企业要在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上市公司资本规则的约束下, 根据企业具体的经营发展的实际要求, 确定资金的合理需求量, 从而对所需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筹集安排。 (2) 供电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资金筹集规模和用处对于资金筹集战略进行很好的规划, 确定科学的资金筹集方式, 即资金的使用途径, 资金的结构和资金的还款方式。 (3) 还需要对于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与管理, 确保合理的筹资政策,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2 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也是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企业的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购电成本, 其中包括购电成本, 相关税费, 人工费用以及其他机器设备购置及维修费用等。供电企业需要对于成本管理进行创新, 遵循经济、全面、科学和就地管理等原则, 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 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

1.3 收入利润管理

供电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属于服务性产品的性质, 收入来源主要是工商业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的收费。随着供电企业的改革深化, 供电企业要对主业、辅业 (以及第三产业) 实行合理的管理模式, 通过制度控制与核算管理进行收入控制。此外, 根据国家对电力管理体制及电价改革思路, 做好相应的核算工作, 注意与成本的匹配, 使收入利润管理尽量体现出不同阶梯电价下的利润状态。同时供电企业改进经营思路, 也将有利于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

2 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

2.1 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很多方面一直沿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 导致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对财务工作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首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供电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供电企业的组织构成越来越复杂, 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 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越来越大, 对于财务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体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进和创新, 财务工作的中心一直放在传统的资金收支管理方面,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经济和财务活动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2 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随着国家大规模的供电基础设施投资的推进, 在给供电企业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给很多企业带来了潜在的财务风险隐患。很多供电企业在进行大规模投资时, 积累了大量的债务,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 这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虽然供电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企业国有化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其财务管理的理念还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很深的影响, 导致供电企业对于财务风险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 缺乏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供电企业对于新形势下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估计不足, 一些供电企业的领导甚至认为, 反正企业的债务有国家信用兜底, 在投资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速度和规模, 导致积累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另外, 供电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很少进行全面的投资分析和风险评估, 对于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缺乏防范机制。

2.3 财务管理技术落后

随着财务管理工作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 很多供电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技术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 使得企业的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下。供电企业现已引进和正在使用ERP管理系统、财务管控系统, 极大地提高了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技术水平。但是, 由于供电企业均为历史久远的央企, 从管理人员技能、意识以及对于新的技术手段接受等方面, 都还不能完全达到与适应当前新系统的要求, 比如新系统在过渡期, 还无法完全掌握技术和全面的信息;或者新系统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需要引入其他管理模式等。

3 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措施

3.1 提高财务管理意识, 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 供电企业的领导层需要加强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财务管理意识, 转变财务管理理念。供电企业要将财务管理全面融入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一个方面, 建立全面的财务管控体系。另外,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供电企业需要转变财务管理的理念,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知识的基础上, 将最新的财务管理知识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经济力和经济效益。

3.2 强化风险防范观念,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1) 强化风险防范观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供电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供电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 企业一定要重视新形势下可能面临的市场经济活动风险,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如企业尤其要重视自身积累的债权债务问题, 对于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做好充分的评估, 并积极地与政府和银行进行协调和沟通, 对长期客户进行信用评估, 做好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

(2) 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制。 (1) 企业在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中, 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政策和规定,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避免用行政管理手段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 (2) 供电企业要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要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好充分的分析和评估工作, 发现可能潜在的财务风险。例如, 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和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于期末一定要进行详细的变动记录和处理;对于一些低值易耗品, 要及时予以登记和折旧记录;要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范, 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积极的预防和管理。

3.3 创新财务管理技术,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供电企业投资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 企业要根据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 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并加强整个供电系统的财务信息的整合, 通过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供电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平台, 从而提高企业之间信息的沟通和协调, 提高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另外, 供电企业要根据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加强对于资金的预算管理, 将预算管理融入到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中去。目前, 四川省电力公司已引入了先进的ERP财务信息系统, 不仅将财务信息的统计, 收集和设计自动化, 而且将资金占用、成本管理、经费限额控制、会计责任考核等有效地纳入项目管理中, 并将科目账户核算与项目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会计工作提高到管理层次上, 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 企业要积极提高财务人员、运营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新系统、新观念的接受程度, 对于这一系统在实际的工作操作中熟练地掌握和使用, 从而为更好地开展财务管控工作奠定基础。

4 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供电企业改革的深化,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供电企业要重视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 不断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以促进企业运营顺利进行,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供电企业传统的垄断地位发生了动摇, 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改革要求, 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在这种新形势下, 对于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我国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出发, 探析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谢妍.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浅谈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创效的做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8) .

[2]符定红, 骆华.基层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

面向客户的财务管理创新模式 篇8

一、建立面向客户的财务核算体系

面向客户的财务核算体系就是以客户个体为核算对象, 分别核算因其所产生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 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客户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大小等信息, 为企业对客户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 建立面向客户的原始凭证制度

首先, 规范客户信息标准。通常一笔业务可能涉及不同层级的管理信息, 例如油品销售业务, 可能涉及所销售商品的供应商、消费者、企业销售部门、业务人员四类信息, 这些信息应在原始凭证中得到完整、真实、准确、统一的反映。其次, 建立客户负责人制度, 以便计算、考核有关人员的业绩或任务完成情况。最后, 制定共同费用分摊办法, 以准确核算各客户应分摊的成本费用, 贯彻“谁受益, 谁负担”责权利对等原则, 有关的原始凭证上应注明费用承担者。

(二) 建立面向客户的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正确地核算客户成本收益, 分析客户资源利用情况, 全面提供客户信息, 在客户会计体系中应设置必要的账户。以油品销售企业为例, 可在油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油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科目下设置客户明细科目, 通过主数据集成、订单、成本中心等编制客户记账凭证。

(三) 建立面向客户的财务报告制度

面向客户的财务报告与传统财务报告有很大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其主要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层使用;报表格式及内容主要包括收入明细表、成本费用明细表、利润明细表、债权债务明细表等;报表数据来源于明细账;报表分析的侧重点为客户的交易规模、质量、信用记录, 以及各部门、员工收支预算的执行情况, 对今后客户资源的开发、管理提出适当建议;分析指标主要为客户数量增长率、客户集中度、各客户贡献比重、逾期应收款率、逾期银行借款率等。面向客户的财务报告体系独立于传统财务报告体系之外, 二者相辅相成而不能相互替代。

二、建立面向客户的价值管理系统

将客户估价为资产, 可以更好地衡量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客户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估, 有利于企业优化营销资源的分配, 改进客户关系管理, 做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 获得真正竞争优势。

(一) 建立客户价值模型

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如何在财务报告之外估算客户关系价值展开了讨论, 其计算方法可归纳为某特定客户或客户群体价值等于未来可归于该客户的现金净流量的现值。用公式表示如下:CV=Σ[ (It-Ot-At) / (1+k) t], t=l, 2, 3…n。其中, CV为某特定客户或客户群体的价值, It为该客户在t期带来的现金流入, Ot为t期可直接归属于该客户的现金流出, At为在t期间接分摊到该客户的资本支出, k为折现率, n为客户存续的生命周期。在某一时点, 企业所有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的现值之和就是企业在该时点的客户资产总额。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方法, 从净现值角度考察某特定客户或客户群体的价值, 能够反映该客户或客户群体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 衡量客户价值要素

1. 客户资产。

指企业过去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由企业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关系型经济资源, 由于其不具有实物形态, 因此属于无形资产。

2. 客户资本。

指客户资产的资本化, 是由客户资产转化成的权利, 总体上可以获得与其他资本同样的收益权、资本表决权等。

3. 客户收入。

指客户在与企业交往中形成的, 会导致企业收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由客户的货币收入、资本收入、口碑收入、知识贡献等构成。货币收入指客户购买企业的产品支付给企业的货币;资本收入指企业通过联合销售、市场准入、转卖等方式与其他经营者合作获取的客户创造的直接或间接收益;口碑收入指客户作为推荐者传递企业及企业商品的信息, 而导致企业销售增长、收益增加;知识贡献指客户向企业提供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提高企业收入的知识。

4. 客户成本, 指企业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中发生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客户成本包括培育成本、产品成本、服务成本及维持成本。培育成本指企业与目标客户建立关系所支出的宣传广告、邮件、电话营销等联络费用;产品成本指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所支出的成本, 包括材料、人工、运输成本及间接费用。服务成本指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所支出的成本, 包括处理咨询和投诉成本等;维持成本指企业为保持和加强客户关系所支出的成本, 包括促销、联谊、客户激励等。

5. 客户利润, 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实施客户导向经营战略所获得的成果, 即客户收入减去客户成本后的净额。

既可以为直接的货币利润, 也可以是间接的非货币利润。

(三) 开展客户价值创造

1. 基于经营决策的客户价值创造。

主要措施包括: (1) 提升客户的数量和质量, 促使客户收入增长和客户成本降低, 提升客户货币收入和客户口碑收入。 (2) 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 从客户价值需求出发, 对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进行优化, 合理分配客户成本, 实现各项功能与其消耗成本的最佳配比, 从而以最低的客户成本实现客户需要的价值。例如油品销售企业, 要确定客户需求对质量、价格、运输、保管等某个因素的敏感度, 进行企业资源的有效分配。 (3) 从客户与企业的关系生命周期考察, 实现客户净现金流量的最大化。在开拓期, 企业需要大量投资, 而客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较少, 客户现金流出量远大于现金流入量。在成长期, 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感到满意, 客户为企业贡献的利润增长迅速。在成熟期, 客户关系的数量和质量达到最高水平, 企业具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客户给企业带来的现金贡献达到最大。一旦企业遇到较强的竞争或客户开始不满意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客户关系过渡到衰退期的前期, 即危险期。衰退期间的客户获利能力迅速下降直至亏损。如果企业不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最终将发生客户流失。暂时中断业务关系的客户, 当企业有了新产品或客户的需求状况又发生变化时, 有望恢复与企业的关系, 从而开始新的客户生命周期循环。可以看出, 保持原有客户, 使其成熟期的时间延长, 避免衰退和危险期的到来, 是保持较高客户获利能力的关键。

2. 基于投资决策的客户价值创造。

一方面, 根据客户消费份额和增长率等不同指标, 对客户进行分类, 明确重点, 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选择价值资产投资、品牌资产投资和维系资产投资等恰当的客户投资形式。另一方面, 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 以从其他企业获取能为客户创造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的资源和能力, 或者提供相对于竞争对手更低成本的资源和能力为目的, 实施并购活动, 增强企业价值驱动和成本驱动的资源和能力。价值驱动因素主要有质量、配送、服务、技术、产品线宽度、定制化、地理位置、品牌、信誉、互补产品等, 成本驱动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学习曲线、低投入成本、纵向一体化等。例如油品销售企业在加油站收购和网点布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客户价值导向。

3. 基于融资决策的客户价值创造。

可以利用客户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每位客户的交易信用等级分别进行评定, 从而确定各自的交易风险程度, 在此基础上对其贴现率进行相应调整, 力求降低客户风险成本。保持资本结构稳定, 尽量利用利息抵税效应, 合理确定债务性和资本性筹资比例。为满足客户投资需求所筹集资金的期限结构也应与客户投资需求资金的期限结构相匹配。

(四) 做好客户价值维护, 注重客户非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评估

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要求客户提供完备的财务资料, 因此必须从其他角度寻找非财务信息, 以评价客户的价值。要重点关注客户的行业排名和市场份额、企业的成立时间、外部机构的专业评级、客户的付款记录、母公司财务报告中的相关信息、客户的主要客户、客户的主要竞争对手、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的行业政策, 全面深入地了解主要客户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 了解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形势, 反观和印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进一步完善信用和价值评估机制。

三、建立面向客户的风险预警机制

一个完善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 不仅包括企业风险的预测和预报, 还包括风险的防范和解除。客户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信用风险。建立客户信用预警机制就是要通过组织机构设置, 明确分工稽核, 建立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和应对机制。

(一) 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法

建立跨部门的客户风险管理小组, 明确风险控制的业务处理分工和稽核制度, 建立清晰的组织系统图, 实行严格的报表、复核、控制、模型测评制度等。在控制程序上, 全过程业务不能由某个员工包办或某个部门单独处理。

(二) 细化信用评价, 做好事前控制

强化信用管理, 必须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在交易前要根据客户的资信评价条件, 搜集每一位客户近年信用状况资料并进行汇总整理, 建立信用管档案, 然后开展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 还要定期更新资料并审核资信状况。

(三)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严格事中控制

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条件和额度。企业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市场环境和客户信用等级, 分别授给不同的信用额度和赊销期限。对于资信程度较高的客户, 可享受较高的赊销额度, 可滚动使用, 赊销期限适当增加;对于资信程度一般的客户, 申请赊销额度要求有抵押物或担保;对于资信程度较低的客户或一次性客户, 必须先款后货, 对于后两种客户可以通过开展与客户、金融机构的三方合作, 通过使用短期金融产品, 降低交易风险。

(四) 加强货款回笼管理, 防范资金风险

应收账款的账龄越长, 回收可能性越小。当货物销售后, 应对销售货物和客户时时监控, 保证货物和销售流程的规范操作, 保证客户得到满意的服务和适当的还款压力。在账款过期后要根据程序不断督促施压, 争取早日收回账款。企业不但要对前期的应收账款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而且还要通过分类分析, 及时调整信用政策, 完善客户管理体系, 使经营处于良性循环。财务部门要定期与客户核对往来账, 寄发债权确认函, 指派专人对回款情况进行监控和记录, 及时清理应收账款, 并通过与客户的沟通联系, 及时了解客户经营状况, 更新客户档案。

四、建立面向客户的组织保障平台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高素质员工的大量出现, 使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共享成为现实。企业更需要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 实行无边界管理, 更具有适应性、动态性。面向客户的组织结构用“角色描述”代替“工作描述”, 搭建eHRM知识共享沟通平台, 完善虚拟团队沟通机制, 将更有利于人格化管理, 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一) 调整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

改革现有财务管理体制, 分设财务与会计机构, 明确在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每个节点的财务职责描述, 建立以客户需求和客户类型为导向的新型的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该思想推广到企业各个流程的负责人, 并以其为中心推广到具体工作岗位的每一位职工, 确保客户财务管理的成功实施。

(二) 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创新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新财务管理文化, 要以开放的财务组织文化作为实施的前提, 强调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授权、员工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 建立任务型、学习型、协同型的组织文化和行为模式。通过建立一套面向客户管理的财务规章制度, 以规范工作行为, 同时促使财务人员调整现有知识结构, 努力适应业务化、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需要。还要调整考核导向, 涵盖客户开拓、维护、分析等指标, 推行面向市场、多元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 完善面向客户的网络支持平台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9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种后勤改革模式应运而生。“小机关、多实体”模式、 “小机关、无实体”模式、“主体乙方”模式、“学校绝对控股,员工参股”模式、“民营化”模式、“新校区、新办法”模式、“学校相对控股,全校员工参股”模式等等。各种后勤管理模式相继出现, 形成了“百花齐放,因校制宜”局面。与之相适应的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有的是后勤集团成立财务部(或结算中心),并下设自己的下级财务机构;有的是后勤管理处内部设财务科,核算下属各中心的经济业务,中心不设专门的财务机构;有的是后勤集团(或后勤管理处)所有的经济业务,全部纳入学校财务处统一核算,后勤集团(或后勤管理处)不设专门的财务机构。各种财务管理模式不同,相应的运作机制也不尽相同,遇到的问题亦是多种多样。总之,各种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均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即后勤财权是集中,还是分散?是基于学校层面的集中还是基于后勤管理处(或后勤集团)的集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伊始,财务管理专家们对此核心问题在理论上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部分人认为,高等学校的后勤财务工作(不论是后勤集团财务还是后勤管理处的财务)都是学校的二级财务,是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学校一级财务的监督管理之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一部分人认为,既然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集团(或后勤各中心实体)就应有绝对的财务自主权,完全独立于学校一级财务管理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后勤是学校的后勤,既然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就不应该有自己的财务部门,而应全部集中在学校一级财务(财务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对财务集中与分散的利弊进行分析,提出一种理念,结合典型案例,给出我们的观点和思路。

二、文献综述

张友昌1(2001年)认为,既然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有多种模式,那么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多样化的选择。只要这种选择在学校的掌控范围之内,且有利于学校后勤的改革与发展,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模式。

张孟军2(2008年)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理顺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二要加强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三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西南财经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课题组3(2009年)认为,虽然高校后勤在实体形式和政策关系上还有事业单位的痕迹,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首选。财务管理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围绕现代企业制度这个中心,绝不能脱离现代企业制度这根主心骨。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模式建设时,要注意考虑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钱酉山4(2010年)认为,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后勤实体呈规模化、集团化、多行业发展态势,加强高校后勤会计工作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校后勤实体建立会计工作管理小组是一种可行的管理方法。并对浙江大学实施会计工作管理小组几年来,取得的经验,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

专家们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尽管所站的角度不同,研究的前提假设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值得肯定,这些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三、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现状的描述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各高校都在积极寻找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后勤财务管理模式。也许实务中有些操作办法还不尽如人意,但是现有的管理模式无疑是更趋于理性,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目前,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高等学校的后勤财务工作是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二级财务,学校一级财务对二级财务具有不容置疑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不论后勤财务工作地点在哪里, 分为几级核算,均要接受学校一级财务的监督管理。以下将国内各高校较流行的几种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分述如下。

1.后勤集团(或后勤管理处)内设自己的财务机构,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保持相对的独立职能。后勤集团根据实际需要再下设的核算机构,也就是三级财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2.后勤集团(或后勤管理处)不设自己的财务机构,学校不设二级财务,后勤所有的经济业务全部纳入学校一级财务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如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3.成立法人的后勤集团公司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与社会上的企业法人一样,其所属财务机构不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如苏州大学、河北大学。

前两种情况比较普遍,基本上涵盖了大多数高等院校。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后勤集团还没有注册为企业法人,属于校内的非法人单位,不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只是在集团的日常管理中,参考公司制企业,模拟企业化管理。第三种情况并不多见,也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四、财务管理模式选择前提:集中还是分散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无疑体现了高校财务管理理念的取向。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隶属部门、办学性质、办学特色、财务管理水平、校区分布,甚至社会声誉等等,都会影响到学校的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归根结底都是围绕“集中抑或分散”进行的。那么,集中抑或分散到底有怎样的区别和作用呢?高校后勤集团与社会上的企业是否有区别呢?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看,高校后勤集团与社会上的企业并没有本质区别。企业集团的财权过度集中会使所属企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活力;过度分权又会导致企业集团缺乏必要的控制力。实际上,集权与分权不是绝对的、 一成不变的,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集权和分权都是相对的。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集团与成员企业之间财务权限按照分配比例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体现了集团对成员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的观念。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决策权(包括资金或资本预算、收入及支出的控制权限)高度集中于集团;下属企业没有财务决策权,只能执行集团的决策,其成本费用的支出范围也都需要按照集团的统一标准安排使用。

(1)集权型管理模式的优缺点。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在财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集团能全面控制下属企业的财务行为,财务管理效率较高;二是便于集团统一制定、实施财务政策, 降低集团的管理、运营成本;三是有利于调动集团内部的财务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集团可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实施对下属企业的控制,保证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目标一致,同时降低下属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实现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一是财权的高度集中,会抑制内部成员企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成员企业积极性的发挥;二是由于集团的每项财务决策都需要以下属企业提供的信息为基础, 受信息掌握的充分性和及时性的制约,可能产生决策的低效率; 三是决策低效会使下属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降低。

(2)集权型管理模式下的财务权限配置。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集团不仅参与决策的制定还直接参与决策的执行。而下属企业只能对集团的决策内容进行具体实施,其财务管理部门不仅在经营上受集团控制,在业务上也完全受集团的领导。

(3)集权型管理模式的适用范围及当前运行情况。作为一种极端的财务管理模式,集权型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组建初期、规模不大的企业。当下属企业对集团有重要影响或下属企业管理自身效能较差时,集权管理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在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部分高校就选用了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是由于,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期, 后勤实体有很多关系(特别是财务关系)需要理顺,而后勤实体也需要统一政策、集中有限的财力去办大事。只有在财权集中的情况下,集团的各种政策才能得以有效地贯彻实施。加之高校后勤实体最初是从学校机关部处剥离转制而来,后勤实体原有的会计工作基础也较为薄弱,财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后勤集团应实行集权型管理。

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整合了有限的资源办大事,更是克服了各中心分散核算、各自为政的小打小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弊端,为高校后勤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当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时,这种极端的集权管理模式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相应地,也会制约中心实体的积极性。

2.分权型管理模式。与集权型管理模式不同,采用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集团把日常财务决策权与管理权全部分散到各下属企业中,集团只保留了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分权模式下的下属企业相对独立,集团不干预下属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而是通过宏观控制实现集团的整体目标。在利益分配上,母公司往往倾向于下属企业,使之有更多的积累。

(1)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缺点。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一是能够充分调动成员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提高了决策效率,分散了集团的决策压力,使其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从而保证了其财务决策的及时性和合理性。三是分权有助于培养下属企业的资金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使之更谨慎地分配和使用资金。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集团分权后,下属企业往往会陷入“一放就乱”的怪圈。由于各下属企业内部财务目标的不一致,以至于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有的下属企业还可能会因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集团利益;同时集团内部的资源调动也会受到限制, 这样一来,集团的协同效应就难以发挥。

(2)分权型管理模式下的财务权限配置。在分权管理模式下, 集团对成员企业仅拥有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而下属企业不仅有充分的财务决策权,还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随时做出决策。与集权模式相比,下属企业的财务权限有了大幅增加。

(3)分权型管理模式的适用范围及当前运行情况。分权管理型模式适用于规模较大、成员单位数量较多,与集团关联性不强且具备较强独立管理能力的企业集团。当一个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由于管理幅度过宽,集团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精力有限,这使得分权成为一种必然而无奈的选择。

目前也有不少高校都采用了此种财务管理模式。但由于分散型财务管理对中心的自我约束能力、集团的驾驭能力等方面要求很高,从实际运行效果看,这种模式运行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这种极端的管理模式下,后勤集团对下属各中心难以实施有效的、全方位的监控,集团内部资金调度相对困难,还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甚至还会引发一些矛盾。

3.混合型管理模式。所谓混合型管理模式,是介于集权型管理模式与分权型管理模式之间的管理模式。由于集权与分权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所以出现了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即混合型管理模式。根据财权集中程度的不同,这种管理模式又可分为“集权为主,分权为辅”和“以分权为主、集权为辅”两种形式。

(1)混合型管理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模式主要体现了集权型管理模式的优点,同时还能部分避免由于权力过度集中而造成的下属成员企业缺乏积极性和活力的现象。它有利于集团对各下属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尤其适用于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集团。而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模式则是发展已相对成熟,并且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的选择,这种模式不但体现了分权型管理模式的优点,而且加强了集团内部的协调。

(2)混合型管理模式的当前运行情况。针对后勤各中心的基础工作参差不齐的情况,同时结合各院校后勤实体自身的特点, 也有部分高校选择了混合型管理模式。

具体来说,对于改革起步较早,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的中心,可以考虑适当放权。而对于那些改革刚刚起步,会计基础工作相对比较薄弱的中心则应实行集权管理,由后勤财务部门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五、高校的理性选择:集权基础上的适当分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后勤改革中一些深层次的新问题开始呈现出来。既有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也有学校自身因素。比如近几年来高校预算拨款形式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政府采购、高校债务问题等等,使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面临很多新的问题,自主安排财务预算的空间越来越小,高校的财务状况越来越严峻,现金流量也越来越凸显季节性,学校的财务预算缺口也越来越大。在很多人看来,后勤是人财物集中的部门,尚有很多“潜力”可挖,于是,强调集权型财务管理的理念一度很盛行。从学校层面看,有时集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一级财务监管的需要。以广东省为例,2008年以来,一些高校先后取消了学校后勤部门的二级财务,将后勤所有经济业务全部纳入到学校财务处统一核算。如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韶关学院、肇庆学院等。近期,华南理工大学也在酝酿这一调整。

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学校进行财务统管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审批效率问题、预算执行问题、成本核算问题、管理幅度问题等等。有时甚至出现的一些难以协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局部与整体矛盾,是小集体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的冲突,是学校的内部矛盾,是可以调和、可以化解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机制需要创新,管理手段需要创新,在确保管理效果的基础上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成为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新课题。

六、一种理念的提出:财务人员调派制度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委派制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会计委派制给我国的经济领域带来的积极效果为人们所认可。高等学校实行会计委派制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些学校还系统地总结了会计委派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如武汉大学5、华中师范大学6),在业界反响强烈,会计委派制的优点在此不展开论述。 从学校层面来讲,会计委派制确实可以发挥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从学校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底层化来讲,有时还显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对后勤的财务管理而言,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如何将经济指标进行分解,如何引导后勤各中心按制度办事等等,都还有很多详细具体的工作要做。因此,在会计委派制的基础上,北京大学财务部最早提出了后勤财务人员调派制的思路7。

所谓财务人员调派制,是指在财务人员(报账员)委派制的基础上,扩大了委派的范围,强调财务人员的“流动性”,并突出强调委派制的刚性,“流动性”的主动权由财务部门掌握。实际上,财务人员调派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目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防止和堵塞中心在经营管理环节上的漏洞,控制成本, 监督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在实务中,华南师范大学对财务人员调派制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效果8。 2007年,华南师范大学在深化后勤改革的文件中,第一次将财务人员调派制作为重要内容写入学校的文件中,并在实践中将后勤各中心的报账员、核算员、仓管员、录单员、收银员等37人全部纳入财务人员范围,由后勤财务科统一调派,统一管理,统一考核, 统一发放工资。后勤财务科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不仅与学校一级财务进行了较好的衔接,还充分考虑到了中心的需求,做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底层化。例如将后勤所有经济业务全部纳入财务科统一核算,各中心不再设立独立的财务机构,只设报账员,且报账员全部由财务科统一调派;中心的核算、仓管、录单、 收银等人员也全部由财务科统一管理,统一调派。财务人员调派制的实行,大大减少了财务人员违规和舞弊现象。

财务人员调派制作为一种新的思路,是在会计委派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在保证会计委派制效果的基础上,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和中心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使财务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底层化方向延伸,将后勤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化,不流于形式,能够真正地达到控制成本的作用。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财务人员调派制首先是把住了用人关,纯净了会计队伍;其次是理顺了在财务管理关系,营造了良好的理财氛围;再次是规范了业务处理程序,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

七、对高校现行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评论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尽管各个学校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是都集中在集权与分权问题上。从学校层面上看,把财权集中到什么程度更有利于学校控制就适合采用哪种管理模式。把后勤的财权集中到学校,学校就能够统一监管、统一调配校内经济资源;从后勤管理处(或后勤集团)层面来讲,也需要财权集中,只有财权集中了,才便于后勤(集团)内部的经营管理和资源调配。 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学校即使是后勤集团内部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异较大的情况。因为有些中心属于保障型的服务单位(如房屋水电维修中心、园林绿化服务中心);有的中心属于经营服务型的服务单位(如生活服务中心、饮食服务中心、交通客运服务中心);还有的中心属于管理型的服务单位(如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心、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由于行业差异较大,经济资源分布不均,后勤(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将所有资源整合起来,实行统一管理,显得十分必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权集中也是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鉴于目前大部分高校还处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级阶段,后勤所面临的诸多关系都尚未理顺,各中心在资金配置和市场定位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没有达到规模经济,采用分权管理的条件还显得不够成熟;此外, 各中心暂时还不具备高水平管理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后勤财务实行集权管理。

前已述及,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适当的分权也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分权要有限度,要把握适当的时机,没有节制、盲目的权利下放往往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会损害集团的整体利益,进而损害学校的利益。当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日益走向成熟,中心要求分权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集团就可以考虑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将中心的一些日常财务活动管理权限下放给中心,但要将涉及中心发展前景乃至影响整个集团战略目标的决策权仍集中于集团。实务中我们也看到,有些高校的后勤集团由于权力过于下放,有些中心难以控制,管理风险加大,对后勤的改革与发展造成很大伤害。

八、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问题,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也是如此。我们认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应体现在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也包括管理方式、 管理手段的创新,还包括对一些具体做法的改良和创新。可喜的是,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在实务中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出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做法,大大丰富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比如华南师范大学后勤实行的财务人员调派制的做法, 浙江大学在后勤实体实施会计工作管理小组的做法,韶关学院后勤集团实行预算刚性控制的做法等等,无不凝聚着广大后勤财务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案例一:华南师范大学后勤实行的财务人员调派制。

华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广东省属211工程重点大学。2000年学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一直采用“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体制。后勤管理处下设七个中心,分别是饮食服务中心、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中心、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交通客运服务中心、房屋水电维修中心、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后勤管理处下设财务科,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财务科设4个岗位,属于机关编制,奖酬金由学校统一发放,业务上受财务处领导,负责后勤七个中心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后勤党委、后勤管理处非常重视后勤财务工作,始终不遗余力的推进后勤财务改革, 特别是在后勤财务管理体制上,敢于大胆创新,实行竞争上岗和财务人员调派制度。2003年6月,学校后勤首次实行了财务人员竞争上岗和报账员委派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开创了会计人员委派制的先河。2007年6月,后勤管理处在会计人员委派制的基础上,又实行了财务人员调派制。除了财务科14名工作人员外,还将七个中心的报账员、核算员、仓管员、录单员、收银员全部纳入财务科统一管理,由财务科派到各中心,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流动换岗,并且“流动性”的主动权由财务科掌握。这样,既可以有效预防和监督各中心的违规现象,防止各中心在经营环节上的漏洞,也可以有效地保护后勤干部队伍。

此外,财务科还在成本控制方面不遗余力,采取多种措施, 努力降低成本。近年来,财务科结合财务人员调派制度,狠抓各中心成本控制工作,特别是狠抓了饮食服务中心物流管理工作, 理顺物流管理程序,重新编排设计进仓单、出仓单,建立严格的签名制度,明确签字审批程序,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增设了两个物流会计岗位,对饮食服务中心进仓、出仓的数量、单价、金额进行严格的审核,紧密跟踪监控物资的流向,规范进仓、出仓流程,按程序传递相关单据,及时办理入库、出库手续,物流会计在后台严格复核,把差错控制在最小范围。财务科还进一步规范了与供应商的货款结算手续,进一步堵塞漏洞。

以财务人员调派制为主要特征,狠抓物流管理,追求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底层化的财务管理理念,彰显了华南师范大学后勤财务管理特色,创建了新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在业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广东省高校后勤研究会认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案例二:浙江大学后勤集团会计工作管理小组的实践。

浙江大学后勤集团于1999年1月组建成立。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集团领导非常重视集团内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加强后勤集团会计工作的管理,于同年4月组建成立了后勤集团会计工作管理小组。十年来,根据人员变动和实际情况,先后数次进行了小组成员的调整。如今,浙大后勤集团会计工作管理小组组成人员为11人,组长由集团总裁担任,副组长由集团党委书记和会计主管担任,成员由集团财务投资部主任及有关下属单位财务主管8人担任。其中,高级职称6人(副教授2人、高级会计师4人)、会计师5人。几年来,浙大后勤集团会计工作管理小组开展了许多方面的工作。从而使浙大后勤集团会计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强了集团内部的财务监督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学校职能部门如审计、财务处对会计工作管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提高了后勤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了集团发展的需要。

案例三:韶关学院后勤集团实行预算刚性控制。

韶关学院是一所地处粤北的省属本科院校。该校后勤集团财务工作由学校一级财务统一管理,在财务处设后勤财务科,专门负责后勤集团的会计业务。多年以来,后勤集团在财务预算控制上采取“年初预算、刚性控制、超支不补”的做法。每年年初,由财务部门根据各中心上一年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净利润等情况,编制各中心新一年的财务预算。新的财务预算一经确定,由中心与后勤集团签订经济责任书,责任书签订后,各中心制定自己的经营目标,并把经营目标分解到班组。各中心在每月月中开一次经营分析会,详细分析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财务预算层层下达后,各项开支基本上不会出现超预算的情况。此外,后勤集团还制定了以净利润为导向的分配制度,员工的待遇和利润直接挂钩。这样一来,后勤每个员工都会密切关注预算的执行情况,主动控制成本,节约开支。这一办法实施后,各中心的人员经费、业务费、办公费等开支就完全控制在预算额度以内。

各学校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优秀案例还有很多,限于篇幅, 在此不一一列举。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启示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创新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且财务管理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

启示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创新必须要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后勤部门不是孤立存在的,应建立与其他部门的和谐、通畅的工作关系。

启示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创新不仅要依靠后勤财务人员, 同时也要依靠业务主管部门,即财务处。

启示四:高校后勤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总结,才能有所创新。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闭门造车。

九、结束语

新时期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10

一、财务管理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当前不少企业在财务管理体制以及资产管现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在资金管理中严格规划各项费用支出, 以此来保证资金周转任务的顺利进行, 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放率。不过从管理实践来看, 不少企业在资金使用和预算管理中都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到资金周转使用效率, 更对企业现金流的造成干扰。

有的企业财务管理者还是拘泥于原有的财务管理理念, 缺少对市场竞争的关注, 竞争意识和经济放益意识不强烈, 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经营环境的变动, 不能够及时对市场边行分析判断, 财务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市场预测能力不高,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运营中作用的发挥。

与此同时, 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用效率较低, 在预算管理上及材料采购上, 实行自行采购, 相关的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日常管理中重视使用而忽视管理, 这就很容易造成企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资产流失、闲置等现象。

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 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的工作。企业的管理目标是通过财务管用对企业资金的流转和价值形态来进行实现的, 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能够贯穿企业的全过程, 能够有效地处理企业管理内部之问存在的问题, 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我国企业发展规投.的不断扩大, 加强财务管理创新是现当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企业管理中要进一步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完善, 以有效地适应现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1. 积极转变财务工作思路, 强化自身财务息化理念

通过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是有效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必耍手段.企业实施财务管现信息化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会计核算实务中解脱出来, 进而使得财务人员的管理重心更多地转移到级讲核算以及管现会计上来米, 并在此却础上加太财务分析力应, 有效发现日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针对问题及不足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 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时化、现代化、标准化、粘细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

当前, 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多, 所处的管理环.越来越复杂, 可能受到的风险及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 企业财务管理迫切需要提升管理效率, 及时高效地掌握信息资源, 这就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要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层应当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 积极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提升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技术, 切实为企业自身的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全而的信息支持。企业在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思路下, 可以尝试将财务管理网络化, 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 有放发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技术, 有效据合资源, 提高财务管现效率和效益。

2. 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和管理能力, 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

企业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就需要管理者积极采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 有效剧避日常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 管理者对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及风险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和评估, 并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整个过程, 风险管理注重风险防范, 将机会风阶作为资源加以转化利用.并避兔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而内部控制强调企业的遵循性控制活动, 防范管理层的决策风险。它要求企业以尽最低的成本来确保去医院的运营安全, 规避风险。应当注重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 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责任, 构延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无处不在, 尤其是伴随着新的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企业所处的环挠较之前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所面临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 这就使得风险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能否实现财务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能否有效识别及分析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加以有效控制。

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及时识别和发现事业单位风险, 并防止风险对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的影响, 而内部控制则是通过规范化操作, 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科学评价, 通过事中及事后控制来确保企业位目标的实施。企业要积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全面、持续、广泛地收集和识别跟企业本身风除或者风险管控相关联的企业内外风险信息, 及时发现各种不确定因素。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控制的起点和基础, 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过程就难以保证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正是由于风险识别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性地位及作用, 企业有必要强化对风险的识别和分类,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追溯企业风险产生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

3. 重视自身经济效益和资产使用效率

企业财务管理;还需些在日常管理中重视对应收账款的把握, 依据信用情况和运营状况, 及时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 避免坏账现象发生, 对单位的无形资产过进行全面登记, 切实维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不仅如此, 在日常财务管理中, 企业管用者需些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坚决杜绝账目不清、账实不符的现象, 建立完善的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 与此同时, 强化管理理念, 对闲置资产及时进行调整, 充分发挥企业资产的价值和效益。

4. 及时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理念

在新的环境下, 不少企业已经参与市场竞争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财务管理者应当积极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理念, 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财务人员应当依靠自身竞争实力的提升以及对市场的科学预测和把握, 多渠道筹措运营资金, 有放弥补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 从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角度强化资产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主动研究市场变动, 并结合市场变动和自身管理需求, 及时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判断, 提升财务人员的市场预测能力以及竞争意识, 充分发挥企业财务人员的经济预测职能以及经济管即控制职能。

总之, 财务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核心, 一个企业良好的发展离不开好的财务管理, 随着我阳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对财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坚强大财务人员队伍。财务人员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极算工作, 而是要有着预测、控制、时策等职能, 财务人员在进行学习的同时, 不仅要学习于处务管理相关的知识, 而且远要能够丰富知识而, 财务人员在学习中要增强财务人员的预测能力, 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进而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彦丽.试论财务管理的企业管理的核心[J].现代营销, 2011, (10) :111.

[2]谭伟能.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之我见[J].安微建筑, 2012, (1) :119.

[3]石丽娟.试论会计在企业管理的地位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22) :133-134.

档案管理创新模式初探 篇11

关健词:档案管理;特点;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56-01

档案对于任何个人以及单位组织而言,是记录其参加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原始文件资料。因此,强化档案管理工作,是当前社会环境下的要求。所以必须使用全新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变服务模式,以期能够更好的符合个人以及机关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档案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必要的管理工作。档案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单位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档案工作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要的转型。从传统的记录到资料的保存,从封闭的存储到网络化更新,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代发展紧紧相连。档案工作中,档案的管理是核心任务。我国档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管理方式。但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档案管理必要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快捷和高效。研究档案管理的模式创新,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共同探讨档案管理的新方法、新理论。

一、档案概述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档案的形成主体应该是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人的档案行为是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人类脱离完全野蛮状态而发展起来的特征,是人类文明的表现,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人类具有将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原始记录材料积聚起来以备查考的能力。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其社会性的表现之一,是人从一出生便生活在档案之中,如人出生时会产生出生证明,据此上户口,形成户籍档案,上学后,会产生和形成学籍档案,工作后会形成人事档案,成家后会有家庭档案,在工作中会形成个人档案和工作档案,同样,社会中的组织也是如此。“

二、管理模式特点

它的管理模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制度,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分级别管理;二是各类档案馆健全,布局分散合理,档案馆众多;三是各企事业单位定期移交档案,定向收集档案;四是借阅手续、归档时间严格审查和要求。

三、现行档案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素质。档案工作质量好坏关键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还要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并且还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踏实肯干的精神。然而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很欠缺,在文化程度、专业素质、业务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果一个单位想要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放在第一位的必须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2.地方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自我封闭严重,档案管理资源分散及管理的服务功能单一化;管理单位对档案管理的人员发挥不了应用的作用,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档案馆库或档案室建设重复,造成物力资源浪费;档案管理资金投入分散,体现不出整体效益,发挥不了整体作用,造成财力资源浪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甚至有的人员临时聘请,造成档案管理混乱;档案库分散、资源分割严重,不能实现国家倡导的“一站式”服务,造成群众提档和使用难。

3.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势下档案管理认识不足,档案馆处于原始状态;对电子档案和数字化档案管理陌生,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仍处于“喊嗓子”阶段;档案管理理念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仍处于重视收藏、不重视业务;重视制度、不重视服务;对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不够,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方式,缺少档案管理人才;档案管理模式循规蹈矩,跟不上企事业或学校发展步伐。

四、加强档案管理模式创新

1.档案管理工作思想及观念方面的创新。首先是增强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负责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对信息认识的程度有所增强,将自身对信息的辨别与处理能力进行相应提高,并增强在档案资信息的开发方面的意识;然后是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具备市场的观念意识,对于档案信息的开放工作要积极主动地与市场向接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最后是增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现代意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社会提供优质便捷的档案服务,对现代管理设备的使用方法要熟练掌握。

2.加强文件管理的严密性,创新质量监督体系。档案资料具有多种用途。档案资料也同样受管理机制的制约。档案查阅需要权限,所以,档案的管理严密性是档案管理的核心原则。一个单位的档案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员工信息、业务信息、制度信息、发展计划等多种内容。档案的严密性决定在创新过程中,要更加完善档案的秘密等级管理。在档案的保留、收文、数据处理等方面建立层级制的审批环节。任务人借阅档案都要有合理的事由并且形成规范的报告,报告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查后,方可查阅。同时,建立质量监督体系。质量监督是指对档案的文本质量和数据质量以及涉及客观因素的各个环节,实行实时监督。通过监督,档案管理可以随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3.档案管理工作技术方面的创新。新时期背景下,科技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实现有效地技术创新,就要将全球各个行业的创新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并寻找与其他传媒或信息相链接与沟通机会,将其先进的技术创新方式引进,对现有相对落后的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与改革。在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技术、硬件设备、网络等方面的创新要特别注意,关键技术要实现有效突破。

4.建立“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档案部门与本单位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档案数據管理中心”。该中心设在部门档案馆(室),是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档案管理在遵循原有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可以增强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可以从手段上提高档案管理的重要突破。积极探求档案管理的新方法是时代的要求,是档案工作发展的要求。创新档案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合作,在档案专业的各个环节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使档案管理的达到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仙丽,机关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3年第17期。

[2]黄晓强,企业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研究[J],天津大学,2010年。

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的创新 篇12

财务信息管理是对财务信息收集、加工、报告等系列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协调。财务管理信息化指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被应用于财务管理领域,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自然包括利用计算机系统强大的运算能力和网络的开放性来辅助财务信息收集、加工、报告、反馈等。

在制度建设方面, 首先要明确信息报送体系, 规定下属各分公司、子公司必须上报的指标名称、指标构成规定、指标统计的时间、报送的期限。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地使用相对指标, 目的是为了可以进行对照和比较。其次, 要设计好指标汇总的表式, 总的目标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 上述制度的建设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如何抓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呢, 我们只要做好三项工作, 就可以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走上正轨。首先, 在硬件方面是搞好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当前, 办公自动化已相当普及, 局域网建设已不再高不可攀。如果企业还不考虑局域网建设, 则肯定不能适应竞争的外部环境。其次, 在软件方面是选择、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现在, 市场上有许多软件公司的方案和产品,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 软件公司都能按企业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使之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再次, 在系统方面是落实人员和制度。局域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专门的人才, 这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 有关的制度建设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制度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幅度。

在财务数据的分析、比较中, 做到财务信息管理与财务管理信息化, 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问题, 其中包括战术问题和战略问题, 从而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二、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 创新的目的

财务信息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信息用户不断产生的新需求。

财务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与决策的“相关性”是它最高层次的特征, 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衡量这种特征:第一, 预测价值, 指信息能否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可能事项及其结果。第二, 反馈价值, 指信息能否帮助决策者证实过去事项, 评价和修正过去决策。第三, 及时性, 指信息能否帮助决策者尽快获知情况变化并作出反应。

(二) 创新的内容

1、与业务同步的信息生成方式。

传统的财务信息, 是在业务发生后, 经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的加工, 经历一个较长周期而得到的。现在, 企业的所有业务被整合于一个管理系统, 并与外部系统如供应商报价系统、消费者需求系统、政府税务系统等连接。一方面可直接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和外部环境收集信息, 将一些非财务信息也纳入财务信息管理, 极大地拓展了信息渠道, 丰富了信息内容。另一方面, 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能被立刻反映出来并被加工成为最新的财务信息, 传统的静态财务报告被可以实时更新的动态财务报告代替。财务信息与业务同步生成也使预算控制、财务预警等财务管理方法发挥作用的时限缩短, 控制、防范的功能更强。

2、多时态、多形式的信息报告方式。

随着以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本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 信息用户除了要求继续提供有形资产信息外, 还要求提供无形资产信息, 乃至企业生产经营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的信息, 而且注重关心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性、前瞻性信息。因此, 财务信息在时态上必须跳出历史成本的限制, 按需使用多种计量属性, 如在投资决策中使用未来现金流的现值, 在债券和股票定价中使用类似证券的市场价值, 在资产置换中使用重置成本, 在并购中使用清算价值。在新经济形势下, 只有以货币计量的数字信息形式还远远不够, 还要求采用文字、图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形式。在反映存货、专利技术、市场份额等的情况时, 还可能采用件、项、百分比等单位。

3、人性化的信息表达方式。

作为专业人员, 财务人员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专业术语和数字, 但要让信息用户产生信任并采用自己提供的信息, 从而真正在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 就需要人性化地表达信息, 帮助信息用户充分理解信息内涵。人性化表达的要点有:第一, 尽可能把专业术语和数字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第二, 简明、醒目地陈述结论, 提供原因但不提供太多, 相关佐证只在需要时提供;第三, 从不同信息用户的角度提炼要点, 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投资人关心企业的赢利能力, 如投资回报率、每股收益等;债权人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 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供应商关心如果企业产品结构变化, 是否还需要其他的原材料, 需要多少;政府关心企业是否如实按时上缴各种税金;社会公众则关心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信息管理创新的支持

1、使技术更可行。要大范围、及时地提供信息, 必须搭建网络平台, 配置高性能的硬件和先进的软件, 并确保它们稳定地运行。要迅速、正确地处理随时生成的大量信息, 也必须依赖计算机系统强大的运算能力。另外, 电子加密技术、信息隔离技术、网络防护技术等, 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 不泄漏企业机密。

2、使成本更经济。信息的有用性由决策者自己判断, 这种判断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决策类型、决策方法、决策者能力等, 因此我们主张信息多多益善。但信息的收集、加工、报告等都需要花费成本, 我们只能在对成本效益的权衡下尽可能地提供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化, 首先将财务人员从机械的计算、抄写等劳动中解放出来, 节约了人力。其次, 网络使得信息远程传输方便而且迅速, 节约了信息传输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最后, 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乃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信息共享, 有利于辨别信息的真伪, 并且节约了信息的交易费用。

参考文献

[1]小克利夫顿.h.克雷普斯:《财务管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1年4月。

上一篇:就业协议管理下一篇:课堂语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