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2024-06-05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共12篇)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篇1

作为培养高端人才,传承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的兴衰关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保障科学、有效的高等学校卫生保健“协调治理”机制无疑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1]。目前,高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包括各行政部门缺少“一切为了广大师生利益”的服务理念,与服务对象交流较少,不能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其次,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合作,不能很好地协作共进,高校医疗机构的卫生保健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由于高校管理由各部门分工进行,教学、体育、环境、饮食等方面的卫生管理不归医疗机构直接负责,若不进行合作,各环节将缺乏科学有效的卫生管理指导。因此在高校管理,尤其是在高校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上,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践行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大卫生”观。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引入合作链式高校卫生管理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学校管理分化的问题,还能通过高校医疗机构的卫生监督,使校园师生学习和工作的环境得到卫生健康保障。

1 合作链式高校卫生管理模式构建

1.1 构建依据

链式管理模式。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协调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个相关人员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组织内部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理想的产出。由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存在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因此,如何理顺组织内部结构关系已成为组织管理模式研究的关键。在管理模式上,中外学者提出了“产业链”、“服务链”、“需求链”、“供应链”、“营销链”、“技术链”、“利润链”等概念,而“链式管理”是人们对管理诸环节之间以及诸环节内部构成诸要素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有效的把握的体现[2]

高校卫生管理。高校医疗机构是一个提供医疗服务和保障公共卫生的组织,是高校管理的重要部分。高校卫生管理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常规性的工作,是全员参与的群众性工作。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预防、保健、安全医疗等,教学卫生与生活制度,健康教育与物理卫生,学校环境与卫生管理等。

无论高校医疗机构采用的是独立管理,还是社会联办,或直接托管给医院的管理机制,其对整个校园管理应起到的卫生督导作用都不容忽视。鉴于高校医疗机构服务群体庞大,工作内容繁杂等现实,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可以通过引入学生社团得以实现,使之发挥关键的桥梁作用;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则需建立互利互信意识,通过整体性的管理理念灵活地进行信息交流,使医疗机构的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共同为校园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现有校企合作模式、托管、高校医疗机构社会化都无法解决高校医疗机构内部职能发挥有限的缺点。高校健康管理需引入合作链模式,从维护日常卫生入手,从涉及师生卫生保健的各个生活方面入手,对师生进行教育引导,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1.2 构建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广泛参考各省市高校医疗机构管理模式,了解高校医疗机构管理的关键环节与因素,构建以高校医疗机构为中心,学生社团为辅的“学生处-食堂-体育部-心理咨询室-物业服务中心”合作链式高校卫生管理模式(如图)。

(从医疗机构出发的箭头表示卫生督导作用)

图1 合作链式高校卫生管理模式

2 合作链式高校卫生管理模式的实施

2.1 医疗机构起到中心督导作用

由于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更了解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该如何培养和培养怎样的饮食作息习惯等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可以构建以高校医疗机构为中心的职能机构,在其监督指导下协助其他管理部门更加充分、科学高效地对校园师生开展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在食堂、体育部、心理咨询室、物业等部门的工作实践中结合医疗机构提供的卫生保健信息理论指导,以符合卫生、健康标准的方式开展查寝、食品卫生监督、学生心理调试、校园环境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从而有效防控疾病。

2.2 受督导部门发挥保障安全、卫生的职能

各学院学生处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是直接与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密切相关的,当结合了医疗机构的建议时,将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改掉以不健康的速食为主食、抽烟酗酒、熬夜晚起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健康饮食,进一步降低疾病发病率。医疗机构督促辅导员对学生日常卫生更加严密督促,从搞好寝室卫生、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等入手,使学生从以高校医疗机构为中心的卫生管理行动中受益终生。

学校食堂向来是受学生争议最大的服务单位,医疗机构能够利用科学专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符合营养搭配条件、适应季节和气候转换的健康饮食指导,并根据方案通过公告、海报等方式向学生说明推荐。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使在校内食堂用餐成为师生实现健康、营养饮食的首选。

高校医疗机构可联合体育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规定。定期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测试,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究评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共同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做出努力。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根据有关报导,门诊和住院病人中1/3患有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监测能为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合作链式管理能防止医疗机构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忽略或弱化心理因素对学生心身健康的影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高校物业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高校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高校的活动主体是在校学生,校园环境的好坏、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承载着显性与隐性育人功能。干净、宽敞、明亮、整齐、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助于使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良好心理[3]。高校物业的保洁工作与学生健康关系密切,如在四季交替,流行病突发阶段,及时有效地杀蚊灭虫能遏制疾病在高校人群中的传播。在合作链式管理中,医疗机构与物业部门协调配合,从而更有预见性地、及时地做到对疾病的有效预防。

2.3 学生社团起到桥梁沟通作用

维护高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搞好学校的常见病防治、传染病预防、各项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工作,没有一支一定规模的专业工作队伍是不行的[4]。而这只专业队伍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医科院校尤其在这方面更具优势。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校红十字分会承担着对学生群体传播急救知识、教授急救技能的职责、并组织学生自愿考取急救证的责任。学校医院管理处首先组织对分会学生的专业培训活动,而后由分会学生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培训会,调动了学生学习和传播卫生保健知识的积极性。可由医疗机构建立师生网络健康教育交流平台,学生社团负责日常管理。鼓励与志愿服务、卫生保健等相关的中医药文化社团等学生社团或志愿服务队参与到医疗机构的宣传、服务工作中来,进一步扩大医疗机构的影响力,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实践机会,方便学生向学校反应需求,比如向教务处建议增设卫生保健相关选修课等。

3 合作链式高校卫生管理模式实施的效果

从疾病源头严密监控,有效预防校园疾病。在高校医疗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学生处、食堂、体育部、物业服务中心等可以采用更科学的标准和方式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障学生的住宿卫生、食品营养及卫生、健身环境、校园环境卫生,心理咨询室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医疗机构取得沟通,为其可能的生物医学治疗提供关键补充信息。这一整套的工作体系是持续性的动态过程,而非临时性的疾病解决办法。

充分调动管理人员与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各部门之间都与医疗机构建立沟通机制,为高校管理注入新的活力,管理工作更具有新颖性,也会促进协作创新。让大学生有效参与学校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成功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深化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是高校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协助医疗机构开展医疗保健知识普及、公益宣传等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会等社团的作用、反应学生在卫生保健方面的需求和愿望、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重要平台。

理顺了学校各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高校管理部门之间不是毫无关联的,以高校医疗机构为中心的合作链式管理模式使具有交叉管理性质的事务在医疗机构的督促指导下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掌控。任何与卫生保健、清洁环境有关的工作项目都需符合医疗卫生标准,并在疾病易发期、蚊虫猖獗阶段等特殊时期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

减轻医疗机构负担,充分发挥预防保健职能。各相关管理部门协助校园日常卫生监测与保障,对我国现有高校医疗机构的工作是一个良好的补充。医疗机构的职能将不再局限于对已发生疾病事件的处理,而真正起到教育、预防的作用,切实保障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4 思考

我国高校医疗机构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链处于断裂状态,缺乏统筹规划,导致校园卫生管理无法融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特别是由于医疗机构的工作内容特殊,方式独立,难以形成全方位的整套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并在工作内容上出现严重倾斜,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教学卫生、体育卫生、环境卫生、饮食与营养卫生在各个高校基本都分别由教室管理中心、体育部、物业服务中心和食堂直接负责管理,而医疗机构的卫生督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高校应给予重视的管理缺位问题。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此类具体的卫生保健事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内在的、可靠的医疗机构去管理、监督,一旦出现预防工作不到位即可避免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发生,其后果不堪设想。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全国范围内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学生体质呈现明显下降趋势[5]。对大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和健康观念的培养应受到高校教育的足够重视。

高校医疗机构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管理在理念上应该以人为本、科技与人文并重,实现系统均衡发展。高校管理应进行大胆革新,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管理认知;另一方面要深掘高校管理创新的内涵,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高等学校的医疗保健体制改革从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出发,从精神文明建设和健康卫生构建和谐校园这个宏观目的出发,将医疗服务理念融入工作实际,才能更好地发展[6]。形成以高校医疗机构为中心,学生社团为辅的“学生处-食堂-体育部-心理咨询室-物业服务中心”合作链式高校卫生管理创新模式,使校园各部门管理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仅仅依靠高校医疗机构单方面的疾病诊疗,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学校卫生工作的中心转移到预防保健上,必要时再联合社会保障体系,更有效地帮助在校师生建立稳固的WHO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以国家有关的政策为指导,按照当地对预防保健工作的要求,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工作,做好广大教师的体检和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和宣传,强化公共卫生的清洁和消毒,践行现代卫生事业“大卫生”观,为高校的预防保健工作,为广大的教师和大学生们发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华起.高校协调治理——“整体性治理”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运用[J].大学教育,2014(06):34-35.

[2]易学明,张伟娜,王修来.实施三位一体链式管理创建军内领先医疗服务[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1):43-44.

[3]朱宇轩.论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87-189.

[4]韦广雄.高校人本主义管理手段探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27-30.

[5]张子龙,马军,付连国,等.中国2010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2):142-146.

[6]戴明卜.新形势下高校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4(2):304-305.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篇2

九三编办 苏月英

创新是做好工作、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优化配置执政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机构编制部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发现问题,找出根源,推动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为科学有效地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为实现“和谐英吉沙”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

一、创新机构编制工作理念,努力服务和保障发展稳定大局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进入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面对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对机构编制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我县编办严格按照“精简、高效”的要求,把握大局,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使我县的机构编制工作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局相协调,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

我县编办紧紧围绕当前新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点,在机构编制工作的总体思路上进行了及时调整。一是进一步 1

把握好机构编制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机构编制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具有“集中程度高,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同时,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包含“决策、执行、监督”等诸多内容,涉及组织、人事、纪检、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各个部门对提出编制管理目标,进行研讨,制定方案,实施改革,监督检查等众多环节;涉及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的配置和调整。面对艰巨、复杂、繁重的机构改革和管理任务,编办的职责决定了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要从大局出发,合理进行编制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政府效能的提高。二是在服务我县社会经济方面。我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调整相关部门的职责,紧跟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办理相关的机构编制事项。如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根据上级编委部门的指示成立了援疆办,提升了我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机构级别,为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带动我县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在保障民生方面。积极推进医疗、教育、卫生等行业机构改革,研究调整涉及民生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尤其进一步研究落实教育部门的缺编情况,全面的核定编制,确保了我县每年5%人员的入编情况。为我县人才的引进工作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在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方面。根据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因素,我县在维稳工作方面,积极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力量的建设,多次向地区编委打报告,要求解决我县9个社区的编制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维稳力量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二、创新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措施和手段,切实管理好机构编制资源

我县积极结合新疆实际,创新机制,强化措施,以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为管理手段,以实施事业单位空编集中管理为重点,基本实现了把机构编制管住、管活、管好的目标。我县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得到了严格控制,基本实现了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

1、推行实名制管理系统,解决了“机构编制管住”的问题 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速,机构编制管理随之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情况。一方面该减的很难减下来,一些职能转移、职能弱化的单位,死守机构编制资源不放。另一方面该加的很难加上去,一些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单位机构编制资源紧缺,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了解决之一重点问题,我县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实名制管理数据库),严把人员信息采集关,机构编制审核关和信息录入关,确保了实名制管理数据库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现在,我县行政、事业单位总计5384人的人员基本信息已经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通过推行实名制管理系统,提高了机构编制的管理水平,形成了机构编制宏观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编制与实有人员的有机结合。有效控制了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整长,机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

2、推行事业单位空编集中管理,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的活”的问题

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速,机构编制管理随之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情况。一方面该减的很难减下来,一些职能转移、职能弱化的单位,死守机构编制资源不放。另一方面该加的很难加上去,一些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单位机构编制资源紧缺,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为了解决之一问题,推行了事业单位空编管理,全面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下决心建立动态调控机制,加强动态调控能力。一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对现有的编制量针对我县实际情况既保留又压缩,对机构编制,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旗帜鲜明予以保留;凡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应削弱的,要坚决予以削弱,在总量上努力实现现有机构编制资源的效能最大化。二是要统筹兼顾。既要把住编制进口关,又要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既要顶住压力,又要注意缓解各方面的矛盾;既要守住底线,又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机构编制保障。对空编较多的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按照一定的比例收回,有编办统一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使用;对确实需要增加编制的,我县积极在本县范围内协调解决。三是要提速增效。要在抓机构编制等“硬件”配置的同时,我县认真做好工作制度、运行机制等“软件”的创新。尽量把编制用到保民生、促民生的工作中。

通过推行空编集中管理,我县的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基本稳定。

三、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一是建立“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评估监督机制。要加强对各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公开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职能调整与机构编制状况,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责任,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渎职失职受追究的责任体系。

二是建立机构编制宏观管理机制。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控制编制总量、调整人员结构、实行动态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继续做好日常管理与审批的同时,更加注重宏观管理,更加重视调查研究,更加重视监督检查,逐步建立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

三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制。要在总结《机构编制管理手册》制度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机构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以名实对应为主要内容、以核准使用为主要手段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做到在编人员、在职人员、预算人员、实际在岗人员“四统一”。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篇3

关键词:新医疗体制;医院财务管理;改革;创新一、前言

最近几年,国家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医疗系统的快速发展给患者带来实惠,得到人民的赞同,同时也给财务工作带来了诸多新内容新要求,财务管理不得不面临新考验,不得不思考。新医疗系统形势下,不仅医、护技术要发展创新,医院财务管理更要创新与发展。本文主要从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分析与研究,指出医院传统财务管理的局限、不足,并且提出了新医疗系统下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举措,希望对新形势下医院现今的财务管理制度有所启发与帮助,使我们的财务管理能协调一致地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

二、 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弊端

(一)投资考虑不全面

目前,医院在投资这块,考虑不全面,计划不周。如房屋建设、设备采购仅仅通过财务状况的分析进行规划,容易导致医院财产的不合理利用,浪费医院资产。比如:规划购买医疗设备时,只是考虑设备的高级性、精良性、是否尖端与新异,忽略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实用性和使用率,买回的精良设备闲置,浪费了医院有限资金。除此之外,忽略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安防,只在设备出了故障时才想起进行维修。由于财务投资规划的失缺,造成不能定期保养设备,一旦出故障,必将影响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 财务预算制度不完善

做好了投资规划,下一步就是财务预算。预算方案不仅要参照以前的预算,在医院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医院的特色特点,考虑科室的特色特点,合理安排整年的各项活动,并且列好经费开支预算。但是,一些医院财务预算制定简单,没有参考其他因素,导致财务预算报告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也没有事后评估报告,影响预算计划的落实,影响预算计划报告的可操作性。

(三) 医院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

由于受轻管理、重收人等意识的影响,导致只重视业务收人目标的完成,对收人结构缺乏分析与研究,以致形成收人结构的不平衡。对成本的合理控制、有效控制不给力,导致医院开支成本过高、不科学、不平衡。现在,一些医院财务预算存在形式化现象,应该注重成本的科学管理。

(四) 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医院对财务报表、财务预算,财务管理的重视不够,以及缺乏健全的监督环节,仅重视收支环节,不重视非货币信息,有些医院只注重业务需求和资金收入多少,对收入结构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出现收入结构不科学,资产利用率低,整体经济效率低的现象。

三、新医疗体制下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

随着民营医院的进入,医、药分家等体制改革,在新的医疗系统形式下,2011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新的两个制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财务预算的编制要严格依据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医院所有业务活动正常稳定开展,同时要大力节约成本;结合医院实际把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把有限资金利用到最好的效率;同时做好资金风险的预防,把财务和资金风险降到最低。做到财务工作、财务管理、财务监督、风险控制相结合。

四、 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措施

(一) 提高对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预算管理是对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因此,医院应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要积极强化预算约束,做好预算管理。严格以《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法定票据制度、法定格式要求和法定审批程序,规范各项支出票据,要严格审批和监督预算外支出。另外,要健全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监督、评估,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

(二)努力降低成本

努力降低成本,是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只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才能做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对成本的预算、核算、考评进行管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加强筹资钱袋子的风险管理

要想解决医院长远发展这一难题,资金是基础是关键。因此,在市场新形式大环境下,医院不仅要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还要用好管好各类社会性筹资资本。怎样才能管好用好筹资呢?一句话,就是对筹资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预测,把风险降到零,从而切实保证筹集资金的安全使用。

(四)健全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俗话说得好:人管人管不好,制度管人是法宝。建立健全一套财务绩效考核制度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也是医院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绩效考核制度要从业务能力、服务品质、营业收入等方面进行统计、评估、考核、奖惩,形成一种考核激励制度。

五、 总结

综上所述,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弊端有,医院投资规划不全面 , 存在盲目和片面性,财务预算制度不完善,医院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导致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低,不利于医院稳定持续地发展,不适应新医疗体制的要求。因此,医院财务管理亟待改革和创新,改革和创新措施如下:医院要加强对预算环节的约束和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节约成本;切实管好筹资钱袋子,做好筹资风险防控,保证筹集资金的安全;健全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保证医院所有业务活动稳定开展,从而促进医院在新医疗体制下健康有序的高效率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宛玲. 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2:22-23.

[2]江再全. 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8:38-39.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篇4

关键词:新医疗体制,医院财务管理,改进与创新

1 新医疗体制下医院发展对财务管理所提出的要求

为了从根本上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 2011年我国财政部门结合医院特点制定了《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新的财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包括:医院根据医院发展情况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医院财务工作在运行中, 要保证所有的业务活动在稳定的基础上开展, 积极节约医院成本;医院财务工作要与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务控制机制紧密结合;医院财务工作要利用成本核算进行管理, 并且要采取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成本控制, 从根本上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率;医院财务工作要强化风险意识, 控制财务风险。

2 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 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设备投资等各个方面。

1) 预算管理方面。如今, 我国各大医院内的预算管理基本上遵循“核定收支、定项或者定额补助、节余留用”的基本原则, 并且由于受到国家财政管理水平的约束, 财政部门对医院的预算无法进行核实, 从而导致医院的预算管理呈现出形式化的特征。与此同时, 医院的预算执行力度过小, 并且存在随意性现象。

2) 收入管理方面。从收入管理的角度而言, 医疗单位相对于其它部门而言过于滞后, 没有从根本上结合医疗体制, 与新技术进行同步管理, 在这种发展情况下, 医院的医疗收入无法对相应的支出进行弥补, 并且医疗行业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各种乱开检验费、乱收费、收回扣、收红包的现象普遍存在。除此之外, 财务核算方式由于重收入、轻管理, 导致医院财务管理往往只注重业务需求, 缺乏对收入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从而导致收入出现不合理现象。

3) 支出管理方面。就目前而言, 医院财务管理在发展中缺乏相应的成本控制手段, 并且成本核算不到位, 无法在正常的工作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部分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在进行工作时, 只是简单地将科室的支出情况添加到医疗成本之中, 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个别成本则没有计算到总体成本之中, 在这种不完善的成本控制体制下, 所形成的相关数据出现失真现象, 并且无法对医疗活动中的劳动价值以及物化价值进行表现。

4) 设备投资方面。设备是医院正常运行的保障, 医院对设备的投资金额比较大, 少则几十万、几百万, 多则上亿。很多医院在设备投资方面缺乏相应的投资分析以及论证, 在投资中产生盲目投资行为。因此, 医院的资产利用率便非常低, 在成本回收阶段, 由于时间缓慢, 医院的整体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由此可知, 医院财务管理在发展中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 该类问题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发展水平, 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对医院的发展形成制约。因此, 积极改善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从根本上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是医院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3 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改进与创新的措施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医院目前的财务管理现状, 就要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

1) 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在医院财务管理中, 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是医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 并且也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积极落实的基本依据。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改进与创新医院财务管理, 就必须积极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与重视, 医院内的各项费用支出都需要在规范化手续内完成。对于在预算之外的各种经费或者追加的经费, 需要相应的管理部门提供书面申请, 通过部门之间的讨论, 最终形成决策。除此之外, 还要重视预算执行问题, 医院要积极建立考核制度, 并且将考核的结果及时通报, 作为奖惩的依据, 从根本上保证预算管理能够科学、合理地实施。

2) 硬化成本核算, 强化成本控制。医院财务管理要积极硬化成本核算, 并且要强化成本控制, 从根本上提高成本资金的使用率。除此之外, 医院要积极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约束机制及激励机制, 对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考评进行管理, 对医院内部人力资源、设备、药品等各项资产进行利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

3) 加强筹资管理。在市场经济的整体管理之中, 医院要想从根本上维护自身的稳定发展, 仅仅依靠财政资金远远不够, 因此, 在发展的过程中, 医院要积极引入各类社会性资本, 其中包括银行贷款、福利资金、职工筹资等, 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在整个融资的过程之中,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要对筹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以及分析,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 从根本上保证整个筹资过程的安全与稳定。

4) 建立健全财务绩效考核机制。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下, 医院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规避各类经营风险问题, 全面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在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 绩效考核是医院经营现状统计、经营风险防范以及经营效益提高的有效策略。对于医院而言, 财务绩效考核的重点在于制定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指标, 从专业技能、服务品质、业务能力以及营收创造等方面进行考核, 对各科室、医务人员进行阶段性评价, 将财务绩效考核作为科室、个人业务推行以及预算优化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结合医院薪酬管理体系, 采取激励方式, 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以末位淘汰制作为绩效考核机制, 以此来促进内部科室与医务人员的良性竞争。在不同的科室之间进行绩效考核的目的还体现在掌控医院现代经营成本以及动态发展趋势, 能够细化、量化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成果。

5) 加强财务管理,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实践中, 若想加大医院经济管控力度, 必须确保财务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会计准则与医院关于会计方面的要求, 建立符合医院要求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基础核算、资金运用、财务审批、资产管理、工程项目、对外投资、财务分析等重要、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控制, 并辅以外部审计和政府审计, 三管齐下, 让财务部门真正发挥财务风险预警作用。

4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 医院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 沉着地应对各种挑战, 研究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医院财务部门要以审慎的态度主动调研, 不断发现医院经营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与隐患, 在现有财务管理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与创新, 为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宛玲.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2) :22-23.

[2]王利, 张国香.基于新医疗体制视域下的医院财务管理改进策略[J].现代商业, 2013 (9) :228-229.

[3]郭素梅.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2) :170-172.

[4]孙金良.基于新医改下县级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 2013.

[5]李艳芳.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5) :79.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篇5

一、加强领导、注重宣传。一是专门成立了**县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编委主任任组长,政府县长、组织部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并抽调了相关部门工作能力强、业务精的干部形成工作组,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小组职责和成员分工,为实名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学习好、宣传好和贯彻落实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重要文件精神,为实名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理论把握、政策理解、业务培训、技能操作等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严格步骤、稳步推进。实名制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为切实做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县客观把握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确定阶段目标任务。先后通过动员部署、调查摸底、信息收集、信息审查、信息录入、数据汇总五个阶段,边推进、边总结、边完善,借鉴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做到统一口径,摸清底数,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应录尽录,不重不混不漏,善后管理。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为了在实名制信息数据录入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去年底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新版本的特点,对实名制管理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落实、再培训。先后成功举办了5期培训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采取业务授课和座谈讨论相结合,系统演示和政策讲解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单位人数较少的单位进行实例授课,就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演示、讲解、答疑。实现了“讲、学、练”三同步,使业务人员熟悉信息系统,明确填报指标,掌握操作方法,为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完善和强化《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进一步确立了机构编制的源头地位和基础性作用。二是建立编制准用通知单和“四联单”制度,加强对编制使用和进人渠道的监督检查。三是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调配、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管理、社会保障相互配合的长效制约运行机制。四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公示制度。五是建立实名制信息汇总与机构编制数据库的对接。由以前一年向上级报送一次数据库数据改为每季度报送一次,并对实名制数据同机构编制数据库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对数据变动原因详加说明,实行适时更新、动态管理。六是制定了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流程图,为方便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制定了“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流程图”,使实名制工作更加实用简便、清晰明了、有序可循。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 医疗社保 管理创新 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3791(2014)11(b)-0110-01

医疗社保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医疗社保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社会个人主体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员工的生活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医疗社保能够起到社会资源再分配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研究电力企业员工医疗社保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1 医疗社保的内容及作用

社会保险是国家为保障人民稳定生活、维护社会安定而提供的一系列保险制度,在企业社保中,医疗社保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建立的,为分散可能发生的风险而提供的保障,使员工在失业、疾病状态下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险通常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其中医疗社保是电网企业社保中的重要一项,在电力行业中的作用尤为突出。电力工作的性质及特点使得其员工存在更大的安全风险,这就要求医疗社保来最大限度的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医疗社保能够极大的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对企业员工团队的稳定性具有加深作用,进而推动企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 电力企业员工医疗社保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电力企业员工医疗社保管理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首先,从企业的领导层面上,虽然企业领导阶层已经意识到医疗社保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稳定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对医疗社保管理工作缺少足够的支持,无法形成统一的领导机制。其次,从企业医疗社保的管理制度方面,缺乏体系性和科学性,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多数企业并未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系统。最后,从企业员工医疗社保意识方面,多数企业员工的医疗社保意识淡薄。医疗社保虽然在我国电力企业拥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员工的安全意识及医疗社保意识并不强烈,甚至出现局部不理解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相关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短期内的明显利益不够,导致员工忽视。

3 创新医疗社保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管理观念和服务意识上进行创新

管理观念和服务意识要跟随社会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而随之变化,管理要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电力企业员工医疗社保管理观念必须兼备管理和服务两种,在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创新管理观念,寻求更好的方法管理医疗社保和员工。明确医疗社保的本质目的是保障员工的生活水平,因此管理和服务也应以员工为主体。针对电力企业而言,医疗社保服务必须先于企业开展之前而准备,必须将医疗社保管理细致化和具有针对性,以真正服务的态度和工作让电力企业员工体验到医疗社保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一种福利保障。

3.2 从大局观上增强团队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电力企业内部的员工是否能够长期持续的稳定工作,电力企业是否能够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否能够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这些都和医疗社保管理质量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电力企业中的医疗社保管理工作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密切的关注,作为不能够被替代的位置存在于电力企业中,可以让电力企业蓬勃发展。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电力企业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电力企业中的医疗社保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进度都要保证统一的进度流程,引导员工能够积极的与企业的发展建设有所结合,将电力企业的凝聚力增强,让企业的内部员工可以在企业发展的参与成分上有所提升,让电力企业的内部能够保障思维一致,这样才能使企业与员工真正融为一体,提升企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3.3 创新信息化管理平台

管理信息化已经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因此电力企业医疗社保管理工作也应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数字化管理的方式实现电力企业医疗社保的现代化管理。建立电力企业对应的医疗社保信息化管理平台,引入大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一支现代化的管理队伍,规范医疗社保办理流程,完善员工医疗社保信息管理,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信息化平台。

3.4 增强企业社保工作的自觉性

责任源于情感,以情感式的换位深思方式开展企业医疗社保的相关工作,一方面可以实现员工层面的积极参与性,使员工准确理解企业医疗社保管理工作的作用和必要性,使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医疗社保管理中来;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员工积极参与的推动下,企业能够不断的革新和完善。现代医疗社保的管理工作讲究重视人性化管理,因此要求社保管理工作人员与企业员工进行深层次的换位思考,共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3.5 完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

为实现电力企业医疗社保管理的公正公开稳定运行,首先必须引进专业的医疗社保管理机构来管理企业的医疗社保,借助专业的医疗社保管理机构为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其次,联合专业的医疗社保管理机构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医疗社保管理制度,使医疗社保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理可据。对医疗社保的每一个具体保险细节出台单独的细则,要求全面详细。企业可制定专门的合作医院来为企业员工提供稳定可靠的医疗保险。

4 结语

集合该文相关管理论述,电力企业的员工医疗社保管理工作能够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能够在工作中发挥积极的工作效率。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让员工中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从而使员工的团结互助得到实现,力求将电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看文献

[1]向黎.探析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中社保管理存在的问题[J].低碳世界,2014(5):137-320.

[2]朱必祥,朱妍.基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员工健康管理问题初探[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5):35-40.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篇7

一、新医疗体制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笔者针对新医疗体制改革对我国医院的重要影响以及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如下总结:

1. 医院应该创新预算编制方法, 借鉴国内为企业的先进预算编制方法, 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

2. 医院财务工作需要根据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以及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 重新梳理医院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的预算以及核算科目, 做到进一步节约医院支出, 从而降低医疗卫生服务的价格, 符合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院公益性方面的要求。

3. 医院需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 健全完善医院现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在以往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 医院的会计工作只是静态反映医院的医疗服务经济活动, 被动执行国家的法规政策, 其职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特别是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逐步完善, 这就要求医院从财务预算体制、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医院内部控制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1. 医院管理层需要强化医院管理的市场观念, 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向经济的各个领域进行延伸, 包括医院的医疗服务经营活动。再加上我国对于医疗卫生体制进行的改革和调整, 这就对医院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管理层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具有创新精神, 积极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方法, 特别是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 主要包括:利用投入产出分析、量本利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等, 采用经济预测、可行性研究和综合效益评价等技术方法创新财务管理体制, 提高医院财务的科学管理水平。

2. 创新医院的收入支出管理, 积极拓宽医院的收入领域, 合理控制医院的支出

目前, 医院的主要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在新医改的形势下, 收入管理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管理:

(1) 医院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 这个标准必须概括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每一个流程, 每一个环节, 以及每一步收入;而且在此基础之上需要使用国家财务部门统一监制的收费票据。

(2) 必须严格监管医院的收入入账情况, 保证医院的收入必须全部入账, 从根本上避免医院个别科室, 个别岗位乱收费现象的出现。

(3) 必须严格执行当日收入当日结算的规定, 并保证当日的收入资金置于安全的管理状态之下, 进而保证了医院流动资金的安全指数。

(4) 医院必须根据时代的需求以及人民生活的需求, 积极创新各项医疗卫生服务, 积极开展各项创收活动, 例如开展便民门诊、家庭护理等一系列活动, 进而符合新医改的要求, 为民众提供了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同时也拓宽了医院的收入领域。

医院的财务支出主要包括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其他支出和财政专项支出四项。医院必须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和财务核算, 合理控制财务支出, 节约不必要的浪费, 从而降低医院成本, 降低医疗卫生服务价格, 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支出管理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 严格按照医院财务的规章制度, 严厉打击违章违规的行为, 严密执行财务核算和财务预算工作。

(2) 严把医院的支出报销审核关, 从口径上节约医院支出。财务人员严格按照医院财务制度以及开支标准的规定, 严密进行报销初审, 对于不合格的单据以及报销凭证进行标注, 在此基础之上, 医院领导层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不合理的报销一律拒签。

(3) 建立健全医院的财务支出管理体系, 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财务支出管理体系, 从体制上避免滥用职权以及资金浪费等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总之医院在财务支出管理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调整结构, 控制总量, 分类核算, 统一管理的原则。

三、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体系, 创新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

医院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甚至于国家安全的特殊行业。医院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医院根据新医疗体制改革对于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 以及增强医院市场竞争力的新要求, 而进行医院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增强医院的内部控制力度。

首先医院必须明确医院进行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 (1) 响应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内部控制。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医院的社会定位、社会责任以及经营发展, 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医院政策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甚至是生命的安全, 因此医院应该更加需要重视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医院财务部门更应该高度重视, 严格控制医院的医疗成本, 降低医院医疗服务的价格。 (2) 医疗服务质量以及费用的控制。医院更加应该采取一定的内部控制措施, 严格监控医疗服务质量以及相应的费用。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以及相应费用的内部考核机制, 从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并与此同时严格控制了医疗服务价格, 并进一步实行服务质量绩效和工资福利挂钩的内部控制体系。

针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医院财务部应该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设立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 这是决定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的关键步骤。这样才能保证医院资金管理的安全有序以及正常运转, 才能为医院健康持续的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参考文献

[1]章为丕.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探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1) :157.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篇8

广西将“降消”项目创新资金管理体现:一是创新项目组织管理, 建立各级政府参与的“降消”项目协调领导小组, 并将长期目标与年度目标落实到责任单位。二是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模式。建立预算与业务管理相结合、过程监督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资金管理模式, 使资金管理工作贯穿制度设计与实施、评价与反馈、监督与控制的全过程。三是创新项目信息管理制度。开发项目管理软件, 规范了项目和财务信息的管理, 保证项目信息报告质量。四是创新贫困住院分娩救助管理制度, 统一四联单管理制度, 建立平产、危重症救助花名册, 保证救助资金发放落实。

一、“降消”项目的实践情况

1. 围绕“两纲”指标, 落实目标责任

“降消”项目指标设计以“两纲”指标为基础, 分解落实到实施方案, 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的项目执行责任制。与其他项目不同, 是将长期目标、年度目标、支持性目标统筹设计并按年度调整, 每年指标如下:

(1) 长期目标。提出到2010年, 将孕产妇死亡率在2003年的基础上平均下降1/3, 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

(2) 年度目标。年度目标包括: (1) 孕产妇死亡率:以2010年为基础, 逐年制定项目县最高控制指标。 (2) 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以2010年为基础, 逐年制定项目县最高控制指标。 (3)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出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年度平均指标, 在巩固和有所提高基础上分解各县最低考核指标。

(3) 支持性目标。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覆盖率、县乡医疗保健机构产科“三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考核合格率等支持性目标, 制定项目县最低考核指标。

2. 创新项目实施路径

根据广西实际, 指出影响实现“两纲”重点指标因素: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 交通不便, 妇幼卫生基础条件较差,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以及落后的生育习俗影响, 农村住院分娩率较低, 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均较高。其中, 以49个国家或自治区重点扶贫县尤为突出。根据调研, 广西创新实施《广西母婴安全工程》, 其中对“降消”项目提出:以“两纲”为目标, 以农村为重点, 以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贫县为突破口, 优先在“老、少、边、山、穷”地区贫困孕产妇中实施, 通过以点带面, 扩面提标, 全面推进, 最终实现全区农村全覆盖的项目实施路径。

3. 创新预算管理

(1) 年度一次性支出的项目内容, 如:基层产科能力建设、培训进修、健康教育、社会宣传工作补助、妇幼监测等, 采用定额标准合理安排年度预算。一是根据项目实施范围, 测算每年新增项目单位数量。二是根据各类机构产儿科急救设备配置标准, 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配置资金额度, 合理安排年度预算资金。三是根据基层培训人员数和补助定额, 确定年度培训资金预算。四是根据健康教育、社会宣传、监测活动的内容, 测算年度预算资金额度。

(2) 对住院分娩补助预算管理, 在采用因素法进行测算的基础上, 严格按“当年全额预拨, 次年考核估算, 差额多退少补”的原则, 进行调整, 避免大额资金跨年沉淀。

4. 创新监督机制

(1) 创新内部控制管理, 确保责任到位。一是按“建立补助资金专账, 坚持补助资金公平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建立项目财务报账制度, 定期组织项目集中审核, 结合业务管理, 实行贫困救助四联单报账制。二是建立平产、危重症救助花名册, 对贫困救助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补助。项目县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降消”项目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资金运转方案》 (详见图1) 。

(2) 创新过程控制。形成自治区、市、项目县三级督查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市级卫生局和妇幼保健院的项目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结合, 全面督导和抽查结合的办法, 强化督导工作。对项目协调管理、项目经费使用及管理、配套经费落实、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资金使用及运转等项目指标进展情况, 采用量化评分。做到督导有记录、有分析、有建议和整改措施, 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监督方法。把项目管理内容和要求制作成《广西“降消”项目指导工作手册》, 发至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和驻县专家, 人手一册, 起到很好指导作用。

(3) 创新信息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反馈指导项目实施。全区统一“降消”项目信息报表, 制定了统一报表, 规范项目信息监测要求和上报程序;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 加强项目的动态质控与指导, 共享项目管理经验。

加强和完善妇幼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对项目单位安装《广西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及时通报项目信息获得政府领导重视, 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和反应速度。

二、“降消”项目取得的成果

1. 服务能力提高

规范产科管理, 建立产科绿色转诊通道, 提高基层产科急救水平和转诊能力。据统计, 自2003年实施“降消”项目以来, 共有214.03万名农村孕产妇获得住院分娩补助, 转诊孕产妇23.65万名, 抢救危急重孕产妇6.46万名, 抢救成功率达99.5%以上, 为提高农村住院分娩率、降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奠定了基础。

2.各项指标完成良好

项目实施以来, 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见表1) :

(1)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显著提升。2003年项目实施前, 广西农村住院分娩率仅72.31%, 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高达68.83/10万和19.69‰。2011年, 全自治区的住院分娩率已提高至99.46%, 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17.15/10万和7.46‰, 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至12.71‰,

(2)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降幅明显。项目扩面提标以后, 全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明显降低, 提前实现“两纲”规划目标, 并巩固在较低水平。

三、“降消”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经过9年持续项目资金投入, 广西农村区住院分娩观念深入人心, “两纲”各项指标控制取得显著成就。但是, 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对高危产妇补助资金偏低, 农民支付自付部分仍然困难;受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 巩固、稳定“两纲”指标仍面临挑战, 主要表现为:高危孕产妇救助资金偏低, 流动人口孕产妇追踪管理难度大;人员流动和变动大, 基层产科人员不足。尤其是基层乡镇卫生院, 产科医师工作负荷大。

(1) 大力提高提高高危孕产妇补助标准。高危孕产妇及时干预和管理, 是巩固“两纲”成果关键, 虽然这部分孕产妇比例不大, 但对整个项目效果巩固影响很大。建议从制度设计上, 一是提高高危产妇补助标准;二是整和其他资金, 如可以从新农合资金、民政贫困救助资金、各级财政配套资金中统筹安排, 多渠道筹集资金对贫困孕产妇及时提供救助, 确保项目可及性。

(2) 确保基层产科人员配备。一是通过实施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租赁房建设、实行绩效工资等办法提高基层产科人员福利待遇, 留住人才;二是结合区域卫生资源配置规划, 明确基层医疗机构产科医务人员配置标准。

(3) 以医改为契机, 研究、出台流动孕产妇属地管理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2011年广西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桂卫妇社[2011]6号) , 2011-03-02.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篇9

一、新医疗体制下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针对于医院财务工作制定了一些政策和制度来保证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稳定进行,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第一,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医院日常的收支进行清晰的合理的统计,切实保证各项医疗活动顺利开展,并且能够确保医疗卫生项目的合理开支。第二,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以保证财务管理的顺利稳定进展。第三,医院财务部门应有效控制医院的运营成本,完善医院的内部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进度。第四,医院财务部门合理管理和配置医院的国有资产,对医疗体系的各项经济项目进行监督,提高财务管理的实用性。这些要求的提出是为了保证各项医疗改革方案的落实。

二、当前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弊端

根据大量调查资料,得出我国当前许多医院的财务管理存在多种问题,结合新医疗体制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一)预算管理方面

我国当前很多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方面都采取“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额不补”的策略,国家财政方面的有限性,导致财管部门对于各项医疗活动的预算不能有效核定,使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的运行。同时,由于医院缺乏有效的预算方式和工作经验,使得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差。因此,预算管理也成了财务管理改革的首要问题。

(二)收支管理的问题

当前医疗体制下对医院相关服务和产品的定价策略相对落后,成本核算不够准确,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医院财政收支不平衡。同时由于缺乏对于财务部门的监管,财务管理部门只重视收入没缺乏对于收入结构的分析和对比,导致收入结构不合理。由于医院成本核算手段的不合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具有模糊性,部分财务部门只是粗略的计算医院各项医疗活动的收入和支出,并没有对各项成本进行准确计算,甚至有些已经发生的成本并未计算入内,导致成本和收入数据失真,同时也无法具体体现医院劳动价值和物化价值。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资方面

众所周知,医院的医疗卫生设备是否齐全影响到医院的专业性和声誉,因此,很多大型医院会引进大批新型的医疗设备,低至几百万,上则几千万。然而对于设备投资也需要科学的考证和必要的分析,由于一些医院投资具有盲目性,却少科学的论证,导致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低,同时,成本回收相对缓慢,这就造成了医院财务管理一大损失。

三、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为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为医院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针对上述的医院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一)强化预算管理

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是医院财务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的基础保障,是财务管理内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预算管理有利于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医院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控制,建立合理有效的预算编制体系,对于医疗卫生项目的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批准,各部门集体合作执行预算,确保预算管理得到有效实施。

(二)完善成本核算

尽可能的提高资金使用率,需要逐渐完善医疗卫生项目的成本核算。因此,在改革实践过程中,需要对各项部门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是各部门对成本的预算,核算,控制进行有效管理,合理充分的利用医院的各项物资,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使用率,为社会提供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筹集资金的管理和风险核算

为保证医疗卫生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单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完全不够的,医院自身应进行合理的融资,为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正常发展提供有效利用的资金。所以,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融资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风险防范,综合评估收益和风险,保障医院的融资工作顺利进行,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改进投资管理工作的改进

据调查,很多医院在医院卫生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便利进行适当合理的投资来获取收益,为医疗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充足的资金。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分析,判断,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率,保障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医疗服务的平稳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提出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建议,目的是建立完善的医疗财务管理系统。良好健康的财务管理是医院提供健康服务的有力保障。因此,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和创新子在给医院带来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能够为医院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摘要:近年来医疗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医院卫生体系的管理工作,新医疗体制也为百姓看病提供了更多便利,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的主要部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顺利进展,甚至影响到整个医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医院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成为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医疗体制下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的分析与探讨,提出当今财务管理部门存在问题重点讨论了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解决措施和创新策略。

关键词:医疗体制,财务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薛宝旭.关于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和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3)

[2]宋洋.有关医院财务管理与发展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4)

[3]苏梅英.浅析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N].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徐安.探讨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2)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及创新 篇10

1、金融创新风险概述

金融创新风险是金融创新过程中, 创新供给主体的创新措施不能顺利实施, 或者是创新收益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它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二是金融创新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金融创新风险不同于产业创新风险。首先, 产业创新风险主要存在于新成果的市场认可度及潜在收益的获得程度上, 而金融业不仅具有产业创新的风险, 还具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特殊的行业风险, 金融创新在追逐利润时也制造出了新的风险。其次, 金融创新无法申请专利, 具有广泛的可模仿性和可推广性。只有通过被模仿和推广的活动, 创新才能真正被社会所接受, 否则将会由于市场规模不经济、接受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量过小、创新成本过高, 从而发生市场缺损、作用缺损以及价值缺损, 使得创新者很难获得全部潜在的收益, 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后, 金融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因此金融创新风险要比产业创新风险具有更广的影响面和更大的影响力。

2、金融创新风险的构成

(1) 设计风险。设计风险是由于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使金融创新措施未能如期出台的可能性。

(2)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 是指市场价格变动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这里的市场价格, 主要是指基础资产的价格。不同的衍生产品所涉及的市场风险是不同的。

(3)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履约风险, 是衍生交易中的一方不按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的风险。

(4)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持有者在找不到适当的对手时, 只能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衍生工具出售所造成的风险。

(5)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又称运作风险, 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

(6) 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由于金融产品的复杂性而出现的判断错误、记账错误、结算错误、交割错误以及和约错误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7) 投机风险。投机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利用金融创新进行投机而导致的风险。

(8) 伙伴风险。伙伴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而导致的风险。

(9)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由于交易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 交易合约不具备法律效力或其他方面的法律原因, 而给交易主体带来的风险。

(10)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由于操作失误, 不按时履约, 违反相关法律和法规或其他原因, 而给组织金融创新的机构或交易中一方的声誉带来的不良影响。

2、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

(1) 金融创新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首先, 金融创新扩大了货币供应的主体。传统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供应的职责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担负。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供应, 商业银行则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创造和收缩货币。金融创新以后, 这一格局被打破。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出现的诸多与活期存款类似的新型负债账户就具有较强的存款派生能力。而且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也利用电子资金转拨系统开办支票账户、可转让存单、电话付款、证券化贷款等业务来创造货币, 虽然其创造货币的能力不及商业银行, 但它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 增加了银行控制信贷的难度。在利益驱动下, 银行与非银行机构还会不加限制地扩大信贷, 使货币供应量增多。

其次, 金融创新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金融电子化是金融创新的特征之一, 金融机构应用电子技术使其业务由传统的人工操作转变成自动化、机械化操作。多功能信用卡、自动转账服务、银行电话付款等新工具的普及明显缩减了交易时间, 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

(2) 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数次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墨西哥金融危机、美国奥兰治事件、巴林银行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香港股灾等等, 都是金融风险过大, 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所致。因此,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当局, 都普遍推行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 把风险防范和保持稳定性放在首要位置。

(3) 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 对象增多。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 金融机构的种类明显增多, 各式各样的准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由于生产国际化迅速发展, 跨国公司大量涌现, 对全球性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 加之持续不断的各个金融领域的创新, 促进了跨国银行这种金融机构的发展。而且在金融机构业务和组织创新的基础上, 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相互交叉和渗透, 传统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分工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 金融监管不但要监管传统的金融机构, 还要监管各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不仅要监管国内的金融机构, 还要监管跨国性金融机构;不但要监管传统的金融业务, 还要监管新兴业务。这样就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相互关系来看, 金融监管制度总是针对现有的金融业务及经营范围制定的。然而, 金融机构为了摆脱或逃避金融当局的管制, 便通过创新来增强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反过来, 当这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或金融当局的目标构成威胁时, 政府或金融当局又会采取新的管制和干预措施, 于是又引发新一轮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在这一过程中, 金融监管的创新滞后于金融业务或工具创新, 从而使得现实的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

1、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

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体系是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主体,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国内外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运用相关的方法和手段, 对金融创新风险进行识别、测量和控制的行为体系。该体系由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目标、防范主体、防范客体和防范方法这四个要素组成。

第一,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目标也就是构建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内外金融创新风险所带来的和可能带来收益减少的损失和成本增加的损失。

第二,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主体。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主体是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行为的承担者, 包括行为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也就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和创新者。在风险防范的实践中, 这两个层次的主体是难以分开的。

第三,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客体。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客体是指金融创新风险防范行为的作用对象, 也就是金融创新风险, 它包括设计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投机风险、伙伴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

第四,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方法。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方法是指对金融创新风险客体实施控制的技术措施, 这是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关键所在。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的回避、风险的分散、风险的分摊与转移、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

金融创新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是在金融创新中运用系统的方法, 对不同的金融创新风险进行系统管理和防范, 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损失。

(1) 金融创新风险的回避。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影响预定目标达成的诸多风险因素, 结合决策者自身的风险偏好性和风险承受能力, 从而做出的中止、放弃某种决策方案或调整、改变某种决策方案的风险处理方式。风险回避的前提在于金融创新主体能够准确对自身条件和外部形势, 以及对客观存在风险的属性和大小有准确的认识。

正确的金融创新风险回避策略并不是盲目地、一味地回避风险, 而应该在恰当的时候, 以合适的方式回避风险。金融创新风险回避应该是一种策略性、艺术性、技巧性的回避。当金融创新主体的自身实力无力承担可能的损失, 而且确实无法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时;当金融创新主体有多种项目、领域可供选择, 而不同的选择可能具有不同的风险;当金融创新主体没有必要去涉足某领域或是冒险时, 均可采取风险回避策略。

(2) 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散。风险分散是同一投资主体投资于不同的项目, 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多数企业通常采取投资组合、项目组合、多元化经营这三种方式来分散风险, 而用于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散则可采取投资组合以及多元化经营这两种方式来分散风险。

首先, 投资组合。金融创新由于自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使得非系统性风险远远大于普通的金融业务, 因而可能的投资收益也大于普通业务, 创新者正是看中这部分超常收益而宁愿承担较大风险。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创新投资者必须慎重考虑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

其次, 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的一个优点在于减少了利润的波动, 因此金融创新主体应力争作到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组合。创新主体应选择在价格上是负相关的创新组合, 这样就有利于分散风险, 而高度相关的创新组合不利于分散风险。但是, 也不能高估了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作用。多元化经营不仅分散了用于金融创新的资源, 而且它对创新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如果没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对风险的灵敏嗅觉, 就会提高创新成本, 导致金融创新的失败。

(3) 金融创新风险的分摊与转移。风险的分摊不同于风险的分散, 风险的分摊是多个投资主体参与同一个项目的投资, 使风险在多个投资主体中分摊。显然, 随着投资参与人数的增加, 各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是递减的。不仅如此, 随着投资参与人数的增加, 总体风险也是递减的。

风险的转移是指风险由一个承担主体向另一个承担主体转移, 风险的转移可分为风险的财务转移和非财务转移。风险的财务转移是风险活动的承担者不变, 只是财务损失主体发生了转移, 譬如采取投保或担保的方式来转移风险。风险的非财务转移即实体转移, 是风险活动连同其财务责任全部由一个承担主体转移到另一个承担主体, 譬如采取委托、发包、招标或出售的方式来转移风险。然而, 金融创新风险的转移并不同于一般的项目风险转移, 金融创新风险的转移多数是通过金融衍生物来实现的。

(4) 金融创新风险的预警预控管理。有效的风险预警预控管理是确保金融创新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通过监测可能产生金融创新风险的动向与征候, 可以及时为金融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阻止金融创新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金融创新风险预警预控管理主要是预警预控指标的选取和预警预控系统的操作。

金融业是一个技术性强、利润丰厚、竞争激烈的高风险领域, 无任何风险的金融运行体系是不存在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事先预测出风险的等级,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并及时化解风险, 就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借鉴世界各国金融风险防范的经验,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可以采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预警子系统相结合的垂直风险预警预控管理。其中, 宏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宏观金融风险, 即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和一个国家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中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国内各经济区域内金融体系面临的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预警系统主要是监测一定金融环境下微观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这三个预警子系统要协调动作, 自上而下地实行监控。

2、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策略

(1) 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防范。首先, 完善立法。对金融创新活动设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程序, 制定关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 以消除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 使金融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执行完毕的整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同时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的有效机制, 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 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其次, 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金融监管机构要派专人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 全面了解金融创新的过程, 准确掌握其产品的风险情况, 组织有关专家和教授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全面论证并审定能否进行金融创新。

再次, 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除了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作出规定外, 还要根据其资本量、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及当前的市场波动状况给出一系列的风险监控指标, 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最后, 加强各国金融政策的相互协调。传统的监管机构基本是国家化的, 各国政府一般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 制定金融政策, 由于政策之间缺乏有效协调, 大规模投机资本为了寻求套利套汇, 频繁出入各国的金融市场, 放大了金融风险。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加强国际合作, 协调货币政策, 从而把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 金融创新主体的风险防范。第一, 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 风险日益增大, 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金融企业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 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 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必须在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 使他们明白, 在充满风险的经营环境中, 一味地回避风险是不可能的, 只有面对风险, 制定有效的措施才能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二, 明确风险管理原则。金融机构在创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 切勿盲目从事, 急于求成。金融机构还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 扩大经营范围, 实行多元化经营, 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外, 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 还要遵循规避风险的原则, 避开高风险业务, 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第三,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要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 并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 以便作出正确的风险预测。此外, 金融机构还要保证本系统内信息的上下畅通, 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及时修补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预控系统存在的漏洞。

第四, 加强内部监管。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监管,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加强表外业务的管理。金融创新主体应根据自身的规模、资金、能力等确定表外业务占全部资产额的比例, 并把握好表外头寸。同时, 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要分开管理, 建立完善的表外业务报表制度, 加强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二还要加强对表外业务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稽核。及时发现表外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并制定出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要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 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要有集中、统一的调节和控制, 要对其规定业务范围及各类业务的规模和审批权限, 加大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资金流动的管理力度。三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对金融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 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 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

三、结论

金融创新的风险体系是一个由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制约的复杂链条, 它们共同影响和作用于金融创新的整个过程。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通货膨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除此之外, 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也是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之一。因此, 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国情, 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基本的立足点, 以市场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创新时要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体制的特点及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或引进国外的创新成果, 避免一刀切。金融创新的目的在于规避风险, 获取利润, 因此在金融创新之前, 要运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风险分析, 为创新成功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 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模型, 集合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各类风险因素, 来设计有关风险因素与风险后果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管理,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向虹: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金融会计, 2008 (8) .

[2]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 2006 (5) .

[3]王丽、杨斌:浅谈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 2008 (11) .

[4]楼文龙: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J].经济管理, 2007 (2) .

[5]陈小平:国际金融衍生市场[M].中国金融出版杜, 2007.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创新 篇11

深圳市政府提出“十二五”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要完成这一节能目标,必须对全市15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进行改造,需投入约15亿元。如何摆脱依赖财政资金实施节能改造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依靠市场、完善政策、建立标准、规划路径” 的“四位一体”工作思路,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解决问题。

(一)依靠市场手段,推动公共机构节能

依靠市场手段解决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难题,首选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就必须依靠节能服务企业。率先启动市民中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多家媒体宣传,并召开企业座谈会,听取对公共机构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深圳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改造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招投标流程以及资金支付的具体办法,并分批向社会公布了公共机构拟改造的相关项目,激发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搭建了企业—银行信贷平台,修改了合同中不允许抵押的规定,允许企业用合同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促使多家银行和节能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文件,对设备供应、节能量审核、工程监理、审计等单位的选择,给予了规定,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节能政策保障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驱动。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摆在重要位置,王荣书记、许勤市长先后作出批示,要求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方面要“敢想敢干,先行先试”。陈彪副市长作为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政策。市发改、财政、采购等部门挑选专业骨干组成研究小组,一起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具体办法和规定,先后出台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三年行动方案、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招标模板、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金支付流程、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政策为公共机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建立标准体系,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以国家颁布的节能行业技术标准为基础,结合推行综合节能改造模式的实际和南方夏热冬暖的气候特点,提出了针对政府机关和医院、学校等不同类型既有建筑的改造需求标准;以项目基准能耗量为基础,根据项目大小不同,对参与投标企业的注册资金、融资能力、技术力量、案例个数等提出了不同的商务标准,形成阶梯档次,便于企业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参与相应项目;针对办公、教学及其他建筑等照明的不同要求,编制了单项LED照明系统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参考国家和省市的节能技术标准,专门在招标模板中增加了技术创新的加分条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研发独有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四)科学规划路径,保证项目有序推进

根据公共机构“十二五”节能目标要求,以能耗统计数据分析结果为基本依据,确立了“分批实施、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全市一盘棋,合理规划布局。把能耗排名前50名的能耗大户或能耗超过同类建筑平均水平的用能单位作为改造重点,区分项目大小、能耗高低和难易程度,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顺序,分批推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分为机关、医院、学校三大类,抓好分类指导,每类先抓一至两个点,摸索路子,积累经验,再在相应系统内推广。为提高推广效率,解决同一系统内项目节能效益“贫富”不均的问题,采取“系统打包”的形式,难易搭配,统一招标,有效避免了好的项目企业抢着做、效益差的没人做的局面。

二、实现合同能源管理招标模式“四个突破”

(一)突破项目申报难的障碍

长期以来,公共机构的能耗支出实行实报实销的财政制度。开展节能改造不仅工程技术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又不属于政府采购招标的范围,导致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热情始终不高,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如何让用能单位自觉申报项目,成为公共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首要问题。深圳市从转变观念入手,首先,转变“不能采购招标”的观念。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工程、服务、货物之外的第四种模式纳入到政府招标采购中,并简化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方便用能单位申报项目。其次,转变“申报难”、“立项难”、“审批难”的观念。积极向用能单位宣传合同能源管理知识,讲解新招标模式中立项招标、合同签订、监理检测等细节,让用能单位熟悉每个流程。最后,转变“干不干都一样”的观念,把节能改造任务作为市政府重大事项分指标到户,提出强制性改造要求,并实行问责制。通过转变观念激发了各单位的积极性,仅在第一期项目征集中,市直机关就申报了86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二)突破传统工程立项审批程序

市发改委简政放权,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审批权转移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全市申报的项目,发改部门仅负责项目备案确认。财政部门也简化了采购计划下达程序,由过去的对口管理用能单位资金的处室分头下达采购计划,归口为一个处室集中批量下达。优化审批流程后,大大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提升了行政效率,使多个项目、多批次集中招标成为可能。

(三)突破固有的招评标模式

坚持公开招标的原则,把过去由企业主导的价格谈判变为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价格,增加了透明度,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项目招标的具体实施上,着重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主推综合性节能改造。采用对用能单位进行整体改造的方法招标,不仅便于准确测定能耗基准,测算节能效益,也有利于不同技术优势节能企业之间的联合互补,推动节能产业由单一向综合发展。二是采用最优方案的形式招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兼具工程与服务的特点,且各个节能公司技术千差万别,难以确定标底,明确由各节能公司自行制作“节能改造方案”,并以“方案”的形式进行招投标。这样既无需财政额外支付能源审计费用和编制标底预算费用,又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发挥企业优势,最终由节能专家评选出最优节能改造方案,确保节能效益最大化。三是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招标模板。编制《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采购模板》,采取综合评分法,设定了年综合节能率、节能效益分享年限、资金效率、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四个核心指标来评价节能效果。四是实行“系统打包”项目招标。全市共有1700多家公共机构,项目多、能耗跨度大,若全部以“一事一招”的形式招标,会给政府采购部门造成极大压力,进度缓慢。为了提高项目招标效率,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发改、财政部门和采购中心采取以系统为单位整合项目,将同一系统的全部项目打包进行公开招标。

(四)突破财政支付瓶颈

财政支付难是节能企业对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望而却步的最大障碍。首先,固化预算,由财政部门按项目业主单位改造前原有的预算标准或能耗定额全额拨付给项目业主单位,用于支付实际发生的水电费、节能效益和节能奖励资金,解决“无钱可付”的问题。其次,明确支付流程,由项目业主单位负责向财政部门申报节能效益,并向节能服务企业支付资金。这种支付方法不但有效地化解了财政预算和节能效益分配之间的矛盾,而且大大激发了各单位实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签约改造面积达到700万平方米,完工420万平方米,年节电7600万度,相当于减少标准煤934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万吨,同时促进了当地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深圳市在公共领域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在项目立项审核、集中采购、效益支付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了适合深圳特区实际的操作模式。

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的创新思考 篇12

1 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

信息化的机构编制, 是机构编制部门基于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 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应用的过程;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 指的是在进行机构编制管理时应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执行的过程[1]。因此, 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可以说是将机构编制管理的理念同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的一项系统工程。

2013年的8月2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 意见指出:地方政府机构要进行全面的改革, 同时对各级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将以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的建设平台, 为机构编制职能提供服务, 只有加大建设新型模式的力度, 才能更好地推动机构编制工作完成新的任务。

第一, 机构编制的信息化, 要将机构编制的网站实施全面覆盖。编委办的门户网站建设也要与“中国政府网”相联接, 并且各级编委办要实现网站的互联, 以此来保证政务信息的及时发布与更新, 并且能够和民众进行有效互动, 有力做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第二, 对于各级各地机构编制要有着统一的管理标准, 保证信息的共享, 并且实现对业务系统的有效整合, 基于信息技术大力创新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 以强大的功能系统来服务于机构改革创新的决策。

第三, 重点关注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基层政府的信息化也要加大改革力度, 上级政府要加强基层人力、财力、物力建设, 并及时与乡镇办事处进行有效沟通,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等活动, 来施行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的普及。

第四, 机构编制的信息化是建立与电子政务的基础之上, 因此体现了透明性, 有利于社会的监督, 电子政务的建设不仅仅有着技术上的应用, 更应当发挥促进机构改革的行政作用[3]。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对机构编制的设置情况进行合理分析, 例如可以对一些重复机构进行精简, 并增设其他有效机构等。

2 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和结合工作经验可以总结出, 当前编委办的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工作中,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很多领导干部或者职员不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 仅仅将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看待为技术问题, 使得电子政务只作为信息数据的储存工具, 而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基层编委办, 受到信息技术条件的限制, 更多地存在这种意识淡薄的情况。

2.2 信息化环境条件有限

当前诸多各级编委办的电脑、网络等基本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尚不能完善, 使得机构编制的信息化管理受到严重制约。市级编委办对于机房的建设规模也有着一定的限制, 更无从谈及乡镇农村等基层的建设。对于软件技术方面, 各级编委办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建设不完善, 不能达成及时有效的互动, 因此电子政务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2.3 机构编制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够

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的首要前提条件就是对人员、资金、技术和设备的投入, 然而以目前的形势看来, 多地编委办的资金投入不足, 技术支持力度不够, 对人员也缺乏相应的培训, 使得机构编制信息化的开展困难重重, 尤其是县级以下的编委办。培训工作不能良好的开展, 必然造成人员技术知识的欠缺, 导致能力较弱, 从而为电子政务的开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4 各地域发展水平不均

这也是严重阻碍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地区的不同, 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 而相对落后的条件, 无疑阻碍了电子政务的建设。例如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水平差异问题。这个因素就会造成各编委办之间的信息管理平台无法有效整合, 难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各自形成独立数据。

3 提高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 增强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意识

针对相关人员对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 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意识。作为编委办, 要响应政府号召, 由传统的管理型逐渐转变为服务型意识, 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要指派专门负责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加强信息化观念, 并以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待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工作, 使机构编制的信息化完全发挥其价值, 更好地辅助政府决策并促进机构编制改革。

3.2 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要以全面落实硬件设备和打造软件技术环境为前提, 做好信息环境的建设。加强机房建设工作, 使电脑和网络全面覆盖, 将软件的数据库、网站建设、网络安全等应用全部规范化。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大力建设, 使机构编制信息化理念全面贯彻, 实现政务公开、网络互联。将各编委办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反馈, 完善评估体系。对于信息化软件也要加强智能水平的提升建设, 增强其使用价值。

3.3 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

机构编制的信息化建设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对于相关的人员也要做好技术方面的培训, 全面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 满足电子政务系统的需要, 尤其对于乡镇等基层编委办人员, 更要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 贯彻落实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

3.4 缩小城乡差距

要以这个理念为前提, 提高对县级以下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 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 并放大基层政府权限, 使乡镇建立机构编制信息管理, 真正做到各级编委办的信息互通互联, 从而进行全面的信息资源整合。

4 结论

综上所述, 机构编制的信息化管理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目前编委办的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可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 拥有着无限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唯有思维与观念的创新, 才能使政府更好地向服务型转变, 提升办事效率, 彻底落实为民服务的政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球信息进入一体化,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 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深入蔓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成为促进各企业发展的有效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 电子政务也随之悄然兴起, 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的运营能力成为编委办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编委办机构编制相融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机构编制信息化的作用。基于这个层面, 本文将对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进行一定的创新思考, 以期在电子政务的大背景下, 为提高机构编制综合管理平台软件运营维护能力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编委办,电子政务

参考文献

[1]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全国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进入新阶段[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2 (3) :37-38.

[2]苏晔, 魏进平.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建设模式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特区, 2014 (6) :112-114.

上一篇: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下一篇:山区养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