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机构(精选12篇)
医疗保障机构 篇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汶川“5.12”大地震, 四川绵阳城区警钟街钟鼓楼上的时钟无情地记下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刻, 楼房不停地颠簸、摇晃, 玻璃窗不停地发出哗啦啦的吓人声音。地震了——手机没有了信号, 电也停了。刹那间, 平静而祥和的绵阳城被地震打乱了。这一刻, 成了绵阳人永远不可抹去的回忆。
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 绵阳市中心医院是灾区医疗机构中收治地震伤员最多, 救治危重患者最多, 医院院感控制最好, 后勤保障得力的医院, 得到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在这场抗震救灾过程中, 本院干部职工经受住了考验, 处置突发性事件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谱写了一曲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 全院干部职工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团结一心、顽强拼搏, 谱写了抗灾必胜的新篇章。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 同时面临停水、停电、停气以及电话不通, 电梯故障、房屋成危房等恶劣条件, 一定要在统一部署和指挥下, 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后勤保障要顾全大局, 团结一心, 服从调度, 快速反应, 全力围绕伤员和医务人员的医、吃、住、行及时部署抗震救灾的后勤保障工作。总结这次抗震救灾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应急抢险
地震就是命令, 大量的伤员涌入医疗机构, 伤员搬抬、搀扶需要大量人手, 应立即成立抗灾抢险队, 全力协助医疗救治和维持秩序。
2生活保障
需要采购大批伤员、伤员家属急需的生活用品, 从吃喝的方便面、饼干、矿泉水, 穿的雨衣、雨鞋, 戴的安全帽、口罩、手套, 到用的帐篷、被褥等等, 必要时可以请上级部门调拨或动员社会捐助。
3房屋排查和鉴定
为对医院患者和职工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 邀请相关专家对医院业务用房及生活小区的房屋进行安全鉴定。对危房、加固后使用房屋的人员进行疏散撤离。对危房情况进行造册登记, 为灾后重建做好准备。
4医疗物资、设备
需应急组织大量急救物资, 同时, 由于部分医疗用房损坏和停电, 需搭建应急帐篷和启用备用发电设备。
5大灾防大疫
5.1 卫生防疫
每天喷洒消毒杀虫液两次, 对环境进行消毒杀虫, 做好蚊、蝇、蚤、蜱、鼠等病媒生物的防治工作。
5.2 垃圾处理
设立集中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存放点, 引导相关人员将垃圾存放在指定的地点, 并协调相关人员定时进行清运。
6救灾物资的管理
为确保救灾物资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 加强接收、分发登记管理。分发物资有专人进行详细登记、分类造册。分发时, 做到科学规划使用, 按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签发的分配指令, 专人清点装车, 核实后交专人押送。从而保证救灾物资不流失, 不浪费。
7电梯的管理
震后立即邀请专家对电梯损坏情况进行鉴定。由于大多高层建筑使用2~3部电梯, 既考虑伤员搬运任务重, 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之后的疲劳, 又兼顾电梯安全运行, 可安排单电梯运行, 另外的作为备用。
8安全保卫
由于伤员多, 帐篷、病床拥挤, 篷区内必须严禁吸烟、严禁使用家用电器, 同时配置足够的灭火设备, 保卫人员加强巡逻, 同时加强发电设备所需的易燃物资的管理, 防范消防及治安事件发生。生活小区加强外来人员的盘查和动态监控, 防止盗窃案件的发生。
摘要:特大地震灾害中必须做到快速反应, 迅速抢救, 后勤保障得力, 分工协作以及主动服务才能在医疗救治争取主动, 更好地挽救生命。
关键词:地震,医疗救治,后勤保障,救灾物资
医疗保障机构 篇2
南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运行经费保障暂行办法
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桂发〔2009〕29号)和《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卫生部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财社〔2009〕6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暂行办法》(桂政发〔2010〕13号)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本办法所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除特别说明以外,为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
一、保障原则
(一)坚持医疗卫生公益性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提供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控制医药费用进行量化考评,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二)坚持优化资源配置与统筹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实施区域卫生科学规划,发挥政府卫生投入的宏观调控作用,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三)坚持转变运行机制与增加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扭转“以药补医”运行机制。
(四)坚持统筹算账与财政专项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实行统筹算账,合理核定经常性收入和经常性支出,对其经常性收支缺口给予补助。
二、保障范围
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核定岗位、核定任务、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的前提下,对其经常性收支差额进行补助。
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考核前提下,对其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
三、保障机制
(一)建立任务考核的绩效考核机制
1.建立外部绩效考核机制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专项补助和财政补助相挂钩。
2.建立内部考核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考核的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内部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考核结果要与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挂钩,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二)建立核定收支差额的补助机制
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办法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经费。卫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和公
共卫生服务任务;财政部门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预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时,差额部分由同级财政在预算中予以足额安排。
1.收入部分
(1)收入构成①经常性收入:包括医疗服务收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和药品收入。
②财政专项补助收入:包括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基本建设经费和设备购置经费、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经费,以及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财政补助收入。
③其他收入:包括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补助、社会捐赠、存款利息等收入。
(2)收入核定
①经常性收入:医疗服务收入按照上年或前三年的医疗服务平均收入,综合分析物价、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以及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基本医疗服务收入的影响进行核定;药品收入根据上年或前三年的平均药品采购价格并综合考虑物价、用药量等因素;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根据服务人口、单位综合服务成本等情况核定。
②财政专项补助收入核定: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经费根据有关人才培训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由政府合理安排;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等专项按财政部门核定的补助数额计算;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
休人员经费,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足额安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
③其他收入:根据上收入水平并综合考虑影响收入的特殊因素进行核定。
2.支出部分
(1)支出构成①经常性支出:包括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等正常运转支出。
②财政专项支出:包括财政专项安排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以及符合规定条件的离退休人员支出等。
③其他支出:包括除上述项目以外的赞助、捐赠、医疗赔偿等支出。
(2)支出核定
①经常性支出:人员经费按定员定额的方式核定,工资水平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业务经费根据核定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数量、质量、成本定额(剔除人力成本)及药品支出等统筹核算、综合核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按总收入的2%在经常性支出中提取医疗风险基金,专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事故赔偿,基金结余可结转以后使用。
②财政专项支出:根据基本建设、设备配置规划、人员培训和人才招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专项工作任务的数量、进度、质量、效益等因素确定。
③其他支出:根据上支出水平并综合考虑影响支出的特殊因素合理核定。
3.收支差额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时,差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足额列入预算。预算实际执行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除重大政策性特殊原因外,财政部门按原核定差额予以补助。补助资金可采取分期预拨、年终结算的办法。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所需资金主要由事业发展基金和政府补助资金统筹解决,原则上不得负债建设,对已经发生的债务,主要通过事业发展基金逐年解决;各级财政可根据当地财力情况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需求对其偿债支出给予适当补助。
(三)建立多渠道的经费保障机制。
为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各级财政在原有补助资金不减少的前提下,还应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和发展。自治区财政对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和经济困难地区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给予适当补助。县(区)应在建立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以奖代补”资金、逐步适度调整医疗服务技术收费或药事服务费水平等渠道形成的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从医保基金中获取适当补偿,具体办法以自治区卫生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财政部门制定下发文件为准。
(四)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机制。
1.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监督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等监督作用,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确保医改及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顺利实施。
2.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核定其收支和补助额度,及时拨付补助资金,积极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监管力度。
3.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卫生部门要及时督促医保经办机构,按规定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划拨医保基金所负担的各项医疗保险支出。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的管理,督促其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按规定完成核定的收支计划。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实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绩效考核激励制度。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加强支出管理,确保全面完成收支任务。
民办养老机构法律保障研究 篇3
摘要:民办养老机构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治的和谐社会中,通过法律手段对其提供更多的支持保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现行法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解决横向、纵向、自身三方面问题,提出推进民办养老机构良性发展的合理措施。
关键词:民办养老机构;存在问题;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1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153-02
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应当予以高度关注的特殊群体,对其生活的保障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生的促进。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老人照料和护理的需求迅速膨胀,民办养老机构的存在必不可少。但是由于市场调节不足、自身问题众多、立法缺失和政府政策不稳定等诸多原因,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处于一个经济入不敷出、生存步履维艰的尴尬境地。因此,从法学的视角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立法完善其保障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1 现行法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之主要问题分析
1.1 立法位阶较低——上位法缺失
我国老年福利社会化的推行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做保证,在规制民办养老机构的立法上尚属空白。我国大陆地区亦无任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来规范机构养老,现行规范机构养老的法律渊源基本是规章。由于规章的制定相对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在立法资源、立法公开性和民主性上的不足,因此在“立法”时出现瑕疵的概率较高。此外根据《行政诉讼法》,规章在法院进行裁判时不能直接“适用”,只能作为“参照”,而其它上位位阶又对这一方面的具体规定缺乏相关立法,这就可能导致法院审理养老机构纠纷时无法可依。
目前养老事业的规制更多的依托于国家的政策目标和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采取这种方式,养老社会化的方式和进程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同时这些政策也有自己的缺陷。很多政策具有纲领性,规范性不强;具有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没有把各方利益具体转化为权利义务,因此对行政机关和养老机构的约束力都不强。倘若出现行政机关与养老机构的行政争议,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机构很难主张自己有什么“权利”,也就更难寻求法律救济。
1.2限价政策过时——法之滞后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民办养老机构采用的都是政府指导价的收费形式。这样做虽然有利于避免民办养老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但限价政策却使得民办养老机构陷入了最大的危机:这些限定的收费标准大多是根据国务院2003年的限价规定所制定的,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脱节。政府核定的收费价格过于低廉,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入住老人的退休金一般都不高,收费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进而导致了民办养老机构成本居高不下,运营困难的局面。
民办养老机构的政府定价是通过我国《价格法》予以确认的,《价格法》第19条规定在目前我国多层级的政府管理体制下,重要的公益性服务的定价权限归属于哪级政府。作为重要的公益性服务的养老服务的定价权在地方定价目录中,其价格由省级价格部门确定。由此造成的结果则是养老服务的定价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性,致使在养老服务方面很难形成统一的立法。
1.3政策落实困难——执法中不力
①政府财政投入的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不仅由国家划拨土地、安排相关人员,而且由政府进行投入和扶持,在运营中也享受着种种优惠政策。而对比之下民办养老机构全部费用均由投资者个人承担,而且无法享受国家的政策优惠。这就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失衡。并且国家的有关规定表明养老服务机构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机构,更进一步地压制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和生存。同时,养老服务业存在市场功能要素错位,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在服务领域、服务对象等各种要素中相互混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运营政府承办的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的扩大投入则意味着可用于提供给民办养老机构的政府补贴要相应减少,造成了事实上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不公。因此在设立养老机构的问题上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对公办和民办的养老机构一视同仁,从法律和政策上加以平衡和适度向普适化的民办养老机构倾斜,从根本上维护良好的竞争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
②税收优惠措施不足。文章认为,对民间资本的鼓励优惠多以政策、办法、意见、要点等形式出台,效力较弱,执行中也不会得到重视。时至今日,各地除了免税优惠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这阻碍了其他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积极性。此外,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享受到政府补贴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部门,许多扶持政策出台却没有被执行。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许多应该给予民办养老机构的政府补助,都需要以民办养老机构的申请为前提,再由民政部门评估考核才能得以落实。这不仅提高了运作成本,也无端地为民办养老机构增加了一项义务,严重打击其积极性。同时,评估条件的过于严格,把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挡在了获取补贴的行列之外,而资金补贴不足也使少量的政府补贴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庞大的运营成本而言是杯水车薪。
2民办养老机构的法律调控设计
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的出台是一个行业规范化、制度化的保障。必须通过国家立法,在各方面制定出客观的规划和统一的标准,保障民办养老机构的科学发展,使其在具体运营中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
2.1 提高立法位阶(解决纵向问题)
鉴于我国养老服务立法中上位法的缺失状态,建议国家把养老服务完全纳入到法律保障体系中来进行统一立法和规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由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服务法》,其中设置章节规范民办养老机构。国务院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一部行政法规,拟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福利机构条例》。同时法律法规可以设置国家范围内统一规范的民办养老机构的行政许可,这样也为地方政府规章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法律法规要维持高度的纲领性和稳定性及一定的前瞻性,同时注意与相关法的衔接,还要在设定的内容上体现扶持的力度。
其次,养老服务是系统性的工作,民政部作为养老机构的主管部门,规范民办养老机构的具体规范还应由其制定完善。目前我国民政部的规章随着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已经不能涵盖养老服务的诸多方面,这就亟需出台全国性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来规范养老机构。文章建议《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进行细化和规定:①民办养老机构的设置审批制度;②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③政府扶持优惠政策;④法律责任。要明确有关处罚事项、处罚部门和申诉方式。
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相对健全的前提下,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等文件的制定和修改就会有据可循。此外,地方各级部门可以根据地区的经济形势发展,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地制定和修改民办养老机构的相关规定,实现民办养老机构从中央到地方统一全面的法律保障体系。
2.2 规范养老服务合同(解决横向问题)
养老服务纠纷处理有章可循是民办养老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认为这要求国家加快完善养老服务合同的立法,有必要在《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中对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做出详细的规定。文章认为养老服务合同的条款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①双方当事人的姓名(名称)和住所;②服务内容和方式;③服务收费标准及费用支付方式。养老机构在签署合同书时应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确定护理等级,并按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收费办法收取与护理等级相应的费用;④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⑤合同变更、解除与终止的条件;⑥违约责任。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养老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同时也应该列明养老机构不应承担责任的情形,如养老机构在履行了相应职责后仍发生的不可抗力和老人违反管理规定等;⑦争议解决的方法;⑧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2.3建立民办养老机构的行业管理体制(解决自治问题)
医疗保障机构 篇4
1 方法
对辖区内29所医疗机构 (其中公立21所, 私立9所) 室内空气检测使用直径9cm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沉降15min, 对医护人员手用浸有无菌0.9%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对右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抹2次采样。物体表面用浸有0.9%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涂抹采样, 并投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 经充分振荡后进行检测;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检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用紫外线照度计距灯管1m处测定紫外线辐射照度值;消毒液采用5ml无菌注射器吸收1ml消毒液, 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充分混匀;医院污水是在消毒处理后于排放口取水样500ml检测余氯。判定标准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Ⅱ类环境室内空气细菌总数≤200cfu/m3;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表面细菌总数≤5cfu/cm3为合格;与《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中规定的标准试验包或通气储物盒内, 每一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全部不变色, 判定为灭菌合格;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辐射强度≥70μm/cm2为合格。
2 结果
2.1 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2006—2010年松江区各医疗机构共采样2580份, 合格2423份, 总合格率为93.81%。具体监测结果见表1。私立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逐年提高, 几与公立机构相当。使用多组频数分布的χ2检验, 可知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历年水平不尽相同。进而对每年数据做比较, 2006、2007两年有显著性差异而后3年则无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对象消毒质量监测结果
公立医院医院污水、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室内空气、使用中消毒液总合格率分别为 87.40%、98.37%、97.74%、96.71%、100.00%, 而私立医疗机构分别为74.29%、86.86%、83.64%、85.80%和98.27%。经统计学检验, 公立医院除污水外, 其余对象消毒效果合格率差异不明显。私立医疗机构如以近三年监测数据做比较, 也可得到相同结果。
3 讨论
在设立之初, 私立医疗机构在院感控制上常出现如下问题: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专管人员流动性大甚至没有配置;专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或执行力较差;设备、药物不完备[1,2]。针对以上环节, 以消毒效果监测数据为有效依据, 联合卫监部门对其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置, 对专管人员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及培训, 督促院方配置设备和药物, 并以复测保证措施的贯彻执行,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调查结果证明, 两类医疗机构2009—2010年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均为100.00%, 主要是由于加强了采购环节及医务人员的使用培训。医务人员手检测合格率均超过95%, 这对降低院内感染率无疑具有很大的贡献。在监测过程中, 发现两类机构普遍存在消毒作用时间不符合规定, 消毒溶液浓度未能量化, 以及存在消毒死角, 导致室内空气和物表检测率未能达到100%。在污水处理中, 目前合格率仍较低, 主因管网改造成本大, 耗时久, 另外, 消毒药物添加量不符合要求, 导致与其他监测对象相比合格率过低。因此, 我们专门向院方提供方案, 实行消毒隔离管理工作责任制, 做到有章可循, 责任到人。加强消毒管理工作的投入和建设, 完善消毒设施。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培训, 并将之纳入继续教育内容, 提高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意识, 掌握各项消毒技能, 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循。每月进行自检, 并对专业人员实行考评, 将之计入医院考核系统, 以期促进院方重视, 有效提高医院消毒质量。
摘要:目的 比较松江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情况,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水平。方法 采用现场抽样检测方法, 对本区公立、私立医疗机构不同对象的消毒质量进行监测。结果 经连续监测5年共2570份样品, 公立医院合格率依次为95.92%、95.82%、97.23%、98.87%、99.19%, 私立医疗机构为68.59%、73.57%、88.24%、97.42%、99.07%。结论 私立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初始时较差但逐年有较大提高, 目前应针对污水处理环节加强管理。
关键词:公立医疗机构,私立医疗机构,消毒
参考文献
[1]慕宁浩, 吴羿.重庆市万州区私立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5:56.
医疗保障机构 篇5
发布日期:2011-08-08
(2011年8月8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省发改委、省卫生厅、省人保厅、省财政厅、省编办联合召开全省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成兴常务副省长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谢茹副省长亲自主持会议,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医改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如何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作一发言。
一、明确任务,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任务是:严格人员准入,实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以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核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近年来,我省稳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国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之后,省人保厅会同卫生、发改委、财政、编委办联合下发了指导意见,加快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为全面如期完成医改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进程距省委省政府要求、距人民群众期望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各级人保部门要明确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认清医改形势,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实际行动参与医改、支持医改。
二、抓住关键,努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关键抓好四个环节:
(一)科学设置岗位。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各地要在核编的基础上,科学规范设置岗位,确定岗位结构比例。根据江西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种类别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院长(主任)1名,副院长(副主任)1-3名;一般卫生院设院长1名、副院长1-2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以医、药、护、技等岗位为主体,适当设置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占总岗位的比例乡镇卫生院不得低于9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低于95%。鼓励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实现社会
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在具体岗位的任职条件上,从严设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
(二)开展竞聘上岗。竞聘上岗是激发事业单位活力的重要方法。一是公开选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在全县(市、区)范围内,择优选聘。二是推行人员定岗竞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其他人员要按照核定的岗位数量和要求,采取考试考核方式竞争上岗。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如无相应空缺岗位,可以高职低聘、转岗聘用。三是实行全员聘用制度。竞聘上岗后,受聘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竞聘上岗要做到岗位设置、任职条件、竞聘人员、竞聘程序、竞聘结果“五公开”。要严格执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要合理安排医疗卫生工作,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确保竞聘期间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停。
(三)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按照国家和我省规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政策性安置和涉密岗位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这次,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增编制5800个。在预留定向生和“三支一扶”等人员编制基础上,今年准备拿出一定数量岗位定向公开招聘,其中70%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人员,30%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我厅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具体考试时间初步定于9月。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其目的是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各类人才进入事业单位工作提供竞争平台。人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考试组织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选得准、留得住、用得好。
(四)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妥善安置分流竞聘落岗人员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平稳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正式职工分流安置采取系统内调剂、非专业技术人员提前离岗、三年过渡安置、鼓励自谋职业、支持学习深造等五种办法进行。非正式职工分流安置采取给予经济补偿、落实相关保险、视情推荐聘用等三种办法进行。我省的安置分流政策考虑了历史因素,兼顾了现实需求,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以人为本,科学制定具体安置工作方案和工作预案。要抓住综合改革这一契机,把人员分流同优化基层医疗卫技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庸者下,能者上。
三、加快进程,认真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相关工作
各级人保部门要做好三个相关工作:
一是加快完成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国务院和省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到目前,全省有96个县(市、区)批复了实施办法、96个县(市、区)兑现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其中95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县兑现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未批复实施办法的县(市、区)均预发放了部分补贴。为了加快工作进程,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情况进行督查。重点督查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情况。没有批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的地方要尽快制定方案、尽快报批、尽快兑现,不能拖全省的后腿。
二是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鼓励参保人员到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就诊,在医保支付比例上给予倾斜。确保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85%以上。积极推行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建立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医保目录内甲类药品和收取的一般诊疗费按规定纳入支付范围,将国家基本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比例。
三是加紧制定乡村医生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工作方案。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紧研究,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积极引导乡村医生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切实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已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地方要尽快开展此项工作。目前还没有实行新农保试点的地方要摸清底数,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四、精心组织,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实效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不仅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任务艰巨、情况复杂。人保部门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这次会议的要求,强化“三个加强”,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领导。各级人保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当好参谋,做好工作。要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
二是加强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社会讲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内容、程序、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
三是加强调度。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要会同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实施细则,报设区市备案。要加强工作调度,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要求,明确时限,狠抓落实。
法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篇6
法国的全民医疗系统是由政府的国家医疗保险提供财政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世界各国医疗系统评估,给法国的评价为“几乎是世界上整体水平最好的医疗系统”。2005年,法国投入了11.2%的GDP用于医疗事业,人均消费为3926美元,大约77%的医疗消费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支付。这个水平远高于欧洲各国,但低于美国。
医疗保险
法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对病人的大多数医保项目提供70%的资金支持,对于治疗费用很高的疾病和长期疾病的患者可提供100%的医疗费用。患者还可以通过购买私人保险获得补充性医疗保险,这些私人保险大多是非营利性的互助保险公司。
在2000年之前,医疗保险的覆盖群体主要是工人和退休人员,一些贫困人群被排除在外。后来,新一届政府将全民医疗提上了日程,使医保覆盖了所有在法国的合法居民。
只有3.7%的医院医疗费用是通过私人保险补贴的。私人保险的补贴在眼镜、义肢、药品和牙医中则占较大份额。通常这个补贴的金额为其医疗消费金额的75%~80%,最高可能达到85%。这实际上是一种共同支付,但是患者也可以通过定期自愿向医疗保险计划缴纳保险金来实现支付。
法国的所有人口都需要强制性地购买医疗保险。保险公司都是非营利性的机构,每年会与政府进行协商,以确定当年医保的资金总额。医保基金主要包括三部分,最大的一部分覆盖了全国84%的人口,另外两部分覆盖了12%。法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法规定,公民工作收入、理财收入、赌博获益的5.25%,津贴的3.95%(退休金和生活补贴)需用于缴纳公共医保的保险金。
医生
在法国,既有公共医院,也有非营利性的独立医院(与公共医疗体系有联系),还有营利性的私人医院。大约65%的病床由公共医院提供,15%由非营利性独立医院提供,20%由营利性私人医院提供。
大多数普通医师都是独立行医,但是他们的收入却统一来自公共保险基金。这些资金不是由基金会进行管理,而是由政府负责,对医保进行管理和经营。虽然法国医生的收入只有美国同行的60%,但是他们的开销也比较少,因为他们不需要缴纳医学院的学费,而且医疗事故险与美国相比也便宜很多。法国的国民保险系统还会为那些统一征收由政府批准费用的医生们支付一部分社会保险税。
全科医生主要负责对患者进行长期照料。包括疾病的预防、卫生知识教育、对那些不需要专科医生介入的疾病和创伤进行护理,以及一些严重病患的日常监护,如果情况过于危急则需要专科医生帮忙。他们还常常需要在患者无法到诊疗室时去患者家里诊疗,这项服务常常给予儿童和老年患者。
全科医生要进行流行病调查,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包括对可能得到补偿金的创伤进行诊断,对某些疾病出具证明,出具死亡证明,对精神状态不正常的患者出具住院证明等。
全科医生的职责很像是守门员,由他们来决定是否将患者送到医院或者专科医生那边。但急救服务不需要获得全科医生的“推荐”。由于医疗费用首先由患者自行支付,然后再领取补贴金,所以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服务的地点。
医疗机构远程医疗会诊初探 篇7
关键词: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医院
远程医疗会诊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进行医疗数据、图片、语音和视频资料的互转[1],供远程会诊中心的专家作为会诊参考,并利用实时传输系统,实现与基层地区的医生和患者间的可视化指导和交流,主要包括影像会诊、病理会诊、实时动态会诊和远程手术等形式。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分布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较富裕的农村,贫困乡镇和偏远山区很难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加剧[2]。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远程医疗会诊技术,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的疾病治愈率,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使患者有机会享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为病人提供快捷、高效、经济的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看病难问题。
1 远程医疗会诊的优势
1. 1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增加医疗机构知名度
当基层医疗机构面对急危重或疑难病患无法诊断和治疗,迫切需要专科医生进行会诊时,专家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能及时获得病史、化验报告和影像学资料,并和现场医生“面对面”展开讨论,也可以观察和指导现场医生进行医疗操作。在完成医疗服务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还可以和专家们进行临床病例讨论、观看医疗操作演示,增加与其他医院的交流,起到远程教育的作用,这些都可以促进基层医生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增加医疗机构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1. 2 方便患者就医,节约医疗费用
对于偏远地区以及出行不便的患者,通过在远程会诊系统上上传自己的检验结果和医疗记录,预约会诊时间后,在规定时间内可与会诊医院专家进行交流,由会诊专家做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3]。这使基层患者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减少疾病诊断的延误,降低其长途跋涉到大城市看病所花费的交通、住宿等各项费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1. 3有利于展开双向转诊,平衡医疗卫生资源
远程医疗会诊有利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双向转诊,使大医院重新回归到收治急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的定位上,将常见病、多发病、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病患者转回基层医院继续治疗,有利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将中国当前的医疗服务提供方体系从“倒金字塔”形转为“正金字塔”形。
2 远程医疗会诊面临的问题
2. 1 远程会诊意识不强
作为医疗领域的新兴事物,远程医疗会诊与传统的诊疗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医患双方都存在认识不够、不能适应的现象。基层医院没有意识到远程医疗会诊的意义和重要性,他们常常受到自尊心的影响,不愿意采用这种新方式向上级医院提交会诊申请,认为这是对自己技术的否定;上级医院的医生自身业务繁忙,常常没有时间去深入了解和参与远程会诊,对其感知不深。患者方面,由于对远程会诊流程和服务特性的不熟悉和不适应,他们更愿意与医生进行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对于远程医疗会诊的效果存有一定的疑虑,心理上容易产生抵触,不愿意轻易尝试这种新技术。医患双方在接受新的就医模式上都有一段适应期。
2. 2 医疗资料不完整
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是远程医疗会诊前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其完整度影响了会诊专家能否做出准确的判断。会诊前双方专家缺乏沟通,申请方医生受到自身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在采集患者病史资料时可能会遗漏他们认为并不重要的信息,或者不能提供准确的医学影像资料。此外,在远程医疗会诊的远程传送过程中,对医学图文资料的重建,因显示器设置、分辨率和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等因素的限制,都会影响到成像效果;网络通信信号时而不稳定,也可能会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4]。这些情况导致了患者医疗信息不全,使会诊专家无法进行正确地分析、诊断和治疗,影响了远程医疗会诊的效果。
2. 3 技术标准不统一
远程会诊是跨区域的医疗活动,不同地区间在远程医疗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是远程会诊深入开展的阻力。目前政府部门未建立统一的远程医疗会诊技术规范和标准化体系,各区域、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各自建设远程医学平台、开发系统软件、维护终端医院网络,造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而各系统平台间不能兼容和衔接,同级远程会诊机构间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阻碍了各远程会诊中心的资源共享和互通,不利于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5]。
2. 4 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大部分医院没有设置专门的远程医疗会诊机构或中心,或未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远程医疗会诊的运行管理工作,通常由信息中心或医务处兼管。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同时具有医学和计算机背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一般交由软件公司承建,技术上对其完全依赖,医院缺少对远程会诊认识深刻、掌握程度高的专业人员是影响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因素。
2. 5 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作为市场的主体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经济效益。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开发和升级、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等一系列项目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医疗机构如何能筹措到足够的经费、获得更多的资本注入,以维持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采取何种管理理念以低投入获取高产出、维持收支平衡都是其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维持现有医院规模已有些吃力,高成本所带来的压力是其考虑能否开展或继续开展远程会诊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因素。
2. 6 收费标准不一
目前,远程医疗会诊尚未统一收费标准,主要由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的机构自主定价,造成市场上价格不一,缺少监管,容易发生乱收费的现象。同时,提供远程会诊方只收取很小一部分咨询费用,大部分是给电信运营商的通讯费用,被咨询专家的劳动价值没得到应有的体现,影响其参加远程会诊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远程医疗会诊的费用过大,超出中等收入家庭的支付能力,且尚未纳入医保体系,患者在诊疗方式的选择上可能更倾向于能够报销的传统医疗方式,致使远程医疗会诊发展受限。
2. 7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颁布过远程医疗会诊的相关规章制度,如1999年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其中对远程医疗会诊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仍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在远程医疗会诊中,申请远程会诊方、提供远程会诊方、患者和运营商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一旦发生如因患者资料本身不全或采集时的失误、信息传输中的故障等造成的专家的误诊或漏诊,计算机网络感染病毒或遭到“黑客”攻击导致的患者病情和隐私的泄漏时,责任具体由哪一方承担,或多方承担时各自承担的比例,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基于以上原因远程医疗纠纷将比普通医疗纠纷的处理更为困难和复杂。
3 推进远程医学发展的对策
3. 1 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的宣传力度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远程医疗会诊的特点和优点还没有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了解和认可。因此,需要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引导,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做好公众宣教工作。如在公交车上循环播放远程会诊的相关视频,在出院小结和门诊病历的明显位置印上远程会诊的相关信息,使患者都能了解远程医疗会诊的意义和流程。对医务工作者适当开展远程会诊培训,在培训中逐步渗透新型会诊模式的理念,让他们明白,采用远程医疗会诊不是对自己医疗技术的否定,而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鼓励各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 2 完善患者资料
在远程医疗会诊前加强申请医院和提供会诊医院医生间的交流,基层医疗机构和提供会诊的上级医疗机构应统一对同一疾病的诊断标准,申请会诊方医生以此标准作为依据,应尽可能地多提供患者的详细病史信息和实验室、影像学资料,避免在采集病史的过程中主观上忽略或遗漏重要信息。同时,要做好传输系统和网络通信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在正式会诊前应由专人对机器进行调试,为确保能准确清晰地传输文字、图像和视频,远程医疗会诊操作人员应接受过严格的培训并具备工作的责任心。
3. 3 规范组织管理
在医疗机构内成立远程医疗管理机构,配备相关工作经历的专职管理人员。一方面完成日常远程医疗会诊开展的组织工作,另一方面研究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针对本机构的医疗特点,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医院重视具有医学背景、了解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掌握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挖掘和引进,作为远程医疗会诊的后备力量着重培养。定期在院内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的培训,提高参加会诊人员的专业水平。远程医疗会诊的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其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6]。
3. 4 统一信息系统标准
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要对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予以指导和监督。要统一远程医疗会诊信息系统建设,按省或一定区域建立一个将各级医疗机构远程医学网络包含在内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他们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均采用同一个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远程医疗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各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设备,改变目前国内各大远程医学中心各自为政、重复投入、不能互通的局面,实现医院间、医院与社区、区域间的卫生资源共享和利用。
3. 5 完善补偿机制
一方面,对于参加远程医疗会诊的基层医院,政府可适当增加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卫生主管部门和医保部门可一起商定有利于患者和远程医疗会诊发展的医保政策,考虑将远程医疗会诊费用纳入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体系中[7],确立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报销比例。针对农村低收入人群,政府可以建立补偿机制,减轻患者的负担,使他们同样有经济能力享受到远程医疗服务,推动远程医疗会诊在的普及和发展。
3. 6 加强会诊工作激励机制
作为远程医疗会诊重要的主体之一,提供会诊专家的参与程度和投入程度影响着远程医疗会诊的发展和远程会诊质量的提高。远程医疗会诊多在医生日常工作时间展开,远程医疗会诊的工作量应算入提供会诊服务医生的日常工作量内,并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奖金或绩效工资挂钩,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对提供远程医疗会诊的医疗机构政府可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劳务补贴,调动其积极性。
3. 7 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法律法规
为保障远程医疗会诊的顺利开展,应制定远程医疗会诊规范化操纵流程和工作路径,完善适合我国远程医疗会诊的法律法规,明确远程医疗会诊中各方的权责,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避免医疗事故发生后产生的纠纷、推诿现象,切实保护会诊供需双方和患者的利益。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防止数据的非法传输、修改和盗用,保护医疗信息和患者隐私安全[8]。同时,加强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工作人员和会诊医师的法律法规教育,规范他们的医疗行为,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预防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4 小结
医疗保障机构 篇8
这本书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作了科学的回顾和展望, 以“制度探索期” (1994-1998) 、“制度建设期” (1998-2010) 和“制度完善期” (2011-2020) 谋篇, 描述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走过的历程和对今后10年的展望。从战略高度提出, 只有明确改革的原则、目标、重点、步骤和举措, 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才能使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这种归纳真实、准确又富有新意, 既反映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 又阐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对社会政策建设的要求。
在这种归纳之下, 这本书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当前, 从制度上, 我国的医疗保障已经涵盖全体国民, 民众已经从这项改革中享得实惠。先辈前贤“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在国际上,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果也很引人瞩目。一项世人公认的艰难之事, 在我国取得初步的也是明显的改革之效。《历史跨越》以大量的例证, 从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制度建设规律、把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规律的高度, 说明了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
书中围绕“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 从制度谋划、政策设计、推进方略、平衡运筹、管理功效、服务理念等方面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作了深入分析。如果把书中有关“四大板块”、“保障水平”、“三二一”、“基金主要功能”等方面的论述集中起来, 可以看到作者对重要原则的把握都寄予了实务的承载。也是从这一点出发, 作者对遵循“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经验, 作了全面的梳理。
《历史跨越》一书, 对“人人享有”进而为“人人公平享有”的求索, 也表现得系统深刻。“推进公正和谐医保建设, 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公平与正义,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千年不变的追求,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 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体制保障, 是社会成员愉悦幸福的基本条件, 是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围绕这一宗旨, 《历史跨越》以实证的方式对过去两个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透彻的解析, 也对今后10年的改革作了热情的展望。作者的这些论述说明了改革须有高尚的情操。保持这种情操才能把握改革的方向, 探索正确的方法, 才能使涉及民生福祉的改革永续。这也是中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
改革, 屡克难关, 奋往前路。作者以科学的态度总结经验, 点明关键, 脉络清晰, 令人信服。这是《历史跨越》一书的一大特色。
《历史跨越》通篇渗透对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医改之难, 世人共知。多少国家、多少人, 衔命而动, 激情冲刺。结果有的空有承诺, 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有的寅食卯粮, 成了“无底洞、高压锅”。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危象?作者分析比较了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供求的相关数据, 以数议事, 以数论理, 说明了“需求”与“可能”之间的关系;解析了“政府、单位、家庭、个人的责任”, 讲清了“政府主导”和“责任分担”的关系;讲请了坚持社会保险基本原则的重要性。指出“不能把基本医疗保险异化成纯粹的社会福利”, “‘有限’才能‘有效’, (政府) 无限责任产生出的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社会服务”。这些精辟的理性论述, 说明了不能把“社会保险制度误读为社会福利制度”这个重要但在实务中又常常被忽视的道理。说明了“坚持公平性、普遍性和可及性”, 坚持“以化解疾病 (费用) 风险为目标取向的适度保障”的重要。
对第二阶段中的重要举措“三个统筹”, 作者从破除城乡二元格局的高度说明了当前城乡统筹要“早谋”“早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从统筹级次的适度, 说明了地市统筹的必须;从发挥基层卫生服务和医保经办服务两个平台的作用, 说明如何开展有限度的门诊统筹。这样的论述有理有据, 既有克艰破难的锐气, 又有冷静理性的思考, 轻重缓急精心拿捏。
在推进改革的方法上, 作者提出在大力推进改革时, 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 从国情、目标、当前条件等多方面考量, 注意“稳中求进”。要保持“临渊履薄, 居安思危”的心态, 防止“心浮气躁”, 在“办好事”的语境下, 出现忽视规律、超越发展阶段和能力的倾向等等。
在“八个关系”的论述中, 作者透彻地阐明必然趋势与顺势而为的道理。对于制定国家层面的规定性文件的意见, 更是深刻地提出, “制度失去了规范性, 公平性更无从说起, 势必危及制度的稳健运行和永续发展”。
在诸多问题上, 作者联系实际, 深入浅出, 讲述了“道法自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意见, 展示了作者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念,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精神风范。
改革, 旌旗如画, 捷报频传。作者既热情讴歌成就, 又理性剖析难题, 梳理对策, 引人向前。这是《历史跨越》一书的又一大特色。
《历史跨越》还是一部文才骈俪的集子, 学问功底见于对制度建设的生动论述之中。作者长于文工, 61篇文章中, 或援国际经典, 或借先贤哲言, 或引伟人名句, 或采坊间俚语, 无不恰到妙处。论改革大业, 气势恢宏, 说排兵布阵, 理智见著。论政事, 不落俗套, 议难题, 一语中的, 篇篇皆有点睛之笔。每篇文章虽各有主题且思之深邃, 但全书读毕, 令人深为作者思考的连贯、完整而感佩。创建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需要这样的著述来凝聚研究之力。
浅析司法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防范 篇9
司法医疗机构指的是建立在司法行政机构内部的医疗机构, 肩负着监管、治疗、护理病患的任务, 包括监狱医院、戒毒管理局医院、戒毒场所卫生所等。它们既有地方医疗机构的基本特征, 又有司法行政体制的特殊性, 其绝大部分是面向监管条件下的病患。目前我市现有的司法医疗机构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机构规模不大, 接触病种繁杂
司法医疗机构是依附于司法行政机构的非盈利性机构, 其运转的资金是由财政统一划拨。由于经济上的限制, 加上政治、社会、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其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都远远滞后于社会医疗机构。而监管条件下的病种则是相对集中而繁杂的, 病种的发生与其特定的关押环境有直接因素, 如闭塞、密集、潮湿等易出现皮疹皮炎、肝炎等传染性疾病。而有吸毒史的病患则较易并发患肺结核病、年轻性高血压和心脏病。病种的繁多加上机构客观硬件条件的滞后, 往往加重场所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二) 内部诊疗配套设施短缺及陈旧, 医疗队伍技术水平有限
监狱医院及场所卫生所面对的是被监管人员, 监管安全工作是首要, 诊疗质量工作是其次, 因此领导层往往对医疗机构诊疗硬件的更新重视不足, 资金投入也不足, 导致了医疗机构内部诊疗配套设施落后或者不齐全等现状。由于一些硬件的滞后, 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医疗水平也受到了限制, 同样的诊疗行为也许在地方医疗机构医生轻易处理, 但司法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只能靠所外就医来解决, 长此以往, 在监管病患面前也许行医的积极性就有所下降, 这势必导致队伍诊疗技术得不到提高甚至容易落伍。
(三) 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 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司法医疗结构由于直属司法行政系统管, 缺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 在医学行为的规范性方面管理不够, 比如病历的书写要求, 处方的书写规范等等, 这些在行医过程中重要的凭证都是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够专业导致了其不规范性。其次由于历史遗留等种种原因, 监狱医院往往存在着使用犯医 (未服刑前做过医护相关工作的人员) , 卫生所的医务人员有未经过正规医学教育, 甚至没有取得医疗资格许可证行医的现象。这些都为医疗纠纷发生构成一定的隐患。
(四) 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及进修学习机会有限, 医疗机构相关法律法规更新学习滞后
医疗技术是一项日新月异的专业行为, 新的药物, 新的诊断技术、新的检查手段等都在不断出现。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医疗环境相对紧张, 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断出台, 这就要求医疗结构医务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 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在司法医疗机构工作下的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的相对闭塞性和诊疗行为的重复性大等原因, 学习意识不强, 导致了继续学习教育的断层现象相对严重, 这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形成一定的隐患。
二、医疗纠纷重在防范
(一) 机构对医疗事故的防范措施
加大硬件投入和定期教育培训医疗级机构通过定期学习做到对本机构的硬件该投入的投入, 该更新的更新原则。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争议中尸检机构及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方法》、《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定期选送医务人员到大型综合医院学习, 通过进修更新学术知识。
完善规章制度司法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必须符合规范的医学操作常规, 一切医疗行为必须合法合理, 其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其中包括医政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医疗机构内部的规范化管理, 如医疗质量管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护理管理等。
成立医院医疗纠纷调解部门司法医疗机构可以利用本系统的人才优势, 组织由在法律、医疗及监管知识丰富的人员组成医疗纠纷调解小组。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小组成员分别从法律层面、医疗质量层面和应付监管人员及家属心理层面做好分析, 以思想工作为主, 努力沟通协调, 做好调解工作, 积极有效地化解纠纷。调解不行的情况下, 也有该小组积极主动地走司法介入处理。总之做到专业防范, 专业应对, 调解和防范结合、以调解促进防范。
完善正常死亡罪犯补偿规定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罪犯正常死亡竞技补偿标准的具体规定, 但以现行的体质管理看, 司法行政管理系统完全可能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出台罪犯正常死亡的补偿规定, 从而有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 个人对医疗事故的防范措施
医务人员需要有意识地做好以下几点1、提高业务水平, 降低误诊误治的几率;2、诊断要留有余地, 考虑问题要全面, 治疗过程必要时向病员或其家属多作解释工作, 充分尊重病患的知情权和最终决定权;3、对于可能出问题的病例, 尽可能有意的保留对自己有利的证据;4、医务人员提高意识, 转变观念, 医患关系随时可能转化成原告和被告的关系, 准备好现代化的音像设备, 以备不时之需。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当前监狱医疗纠纷的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03, 17, 07.
[2]葛芳.监狱医院医疗纠纷特点及防范[J].中国健康月刊, 2011.06.
试论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改革 篇10
关键词: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改革,服务意识
一、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公立医院是国有医院,由政府投资,全部或部分享受国家财政补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医疗服务组织,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在医疗服务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逐渐为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市场逐利性所稀释,深受广大民众信赖的公立医院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体制单一、权责不清、医疗过度消费、医护人员收受红包等其他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但是,医药卫生行业本该是一个为公众卫生与健康服务的公益性行业,公立医院更是应该在这一公益性行业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如何加强领导和管理,练好内功,迎接挑战,这是目前摆在所有公立大型医疗机构的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也是必须立即着手解答的问题。
二、公立医疗机构的内功薄弱
(一)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欠佳
多年以来,广大民众愿意到公立医院治病,多半原因是因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权威性而非服务性。随着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公立医院,一方面及时调整实施市场策略以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以及后现代的拜金主义浪潮也不可避免地侵入到了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其结果就是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逐渐薄弱,服务的质量日趋下降。二者都将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是对“白衣天使”这一神圣称号的直接亵渎。
(二)医患交流不畅
绝大部分的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治疗方案不甚了解,给医患交流带来不小的障碍。而且,部分医护人员一味地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当中,忽视了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这就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公立医疗机构以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吸引了众多的病源,但同时每年因为医患交流不够也引发了很多诸如“医闹”、“医疗事故纠纷”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随着医疗救治失败很可能会衍生为一种强烈的敌对关系。一旦这样的敌对关系以一种非常恶劣的方式曝光于公众的视野,相信不管孰对孰错,公立医疗机构作为一个庞大的公益性质很强的事业单位,很难避免招致广大民众的舆论攻击,从而丧失其长期积累的公信力与良好口碑。
(三)以药养医,专业素养下降
长期以来,政府对国有公立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通过提高药品价格,提高检查费用等方式来创改增效。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地加剧了医务人员专业素养与道德方面的腐化。受利益的驱使,部分医务人员抛弃掉医疗专业素养,给患者开大处方、开贵药、用好药,给患者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由于部分医疗卫生人员逐渐抛弃掉医疗专业素养,造成了医疗专业队伍在道德上的整体沦落。长此以往,整个公立医疗机构体系内部将会与救死扶伤的服务原则渐行渐远,其严重后果可见一斑。这是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必须认真处理好的问题。
三、公立医疗机构进行改革的具体方向
(一)明确工作方向,强化服务意识
胡总书在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根据胡总书记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卫生行业的工作方向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强调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的同时,相关的医疗机构必须要有配套的改革措施作基础,而这些配套措施又必须注重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医务人员既然是改革的参与者、主力军,就应该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应该把改善医务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作为推动医疗改革全面发展的结合点,只有医务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了逐步的改善,他们的积极性才可能调动起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关心和爱护医务人员是医疗改革工作的立足点和根本保证。
(二)规范诊疗程序,提高服务质量
国有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是医疗改革的重点,规范诊疗程序则是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也在进行调研论证,并准备实行分病种实现费用包干。但实际的诊疗过程是复杂的,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医务人员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患者进行高效率、低费用的诊疗。值得欣喜的是温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家财政和各级政府财政在2009年将投入8500亿元进行医疗改革,这为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只有政府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而医疗机构又有配套的可行的措施,规范诊疗程序,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落到实处。
(三)畅通医患交流渠道,共创和谐医疗环境
医疗过程和医疗结果有时不是医务人员完全能够控制的,因为同样的病,不同的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同样的治疗手段,效果也会不一样,所以患者和患者亲属对于患者治疗的效果的期待有时很难同实际结果一致,这很容易导致患者及其亲属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不满,甚至发生一些医疗纠纷。医疗纠纷目前已经成为医疗改革中的不各谐因素,它对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都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现在许多大中城市出现的职业“医闹”,更是加剧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这些职业“医闹”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意煽动患者或患者亲属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有的甚至组织无业人员殴打医务人员,在医院里扯横幅、贴标语、堵大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而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强有力的法律措施来制裁这种行为。因此,在新的医疗改革当中,如何畅通医患双方交流渠道,加强沟通,共创和谐的医疗环境,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国有公立医疗机构是整个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当中的核心部分,它和其他系统的关联不能随意割断,但可探索在大卫生系统下实行管办分开,包括医疗事故的鉴定也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以外的专业机构来实施,增加患者及亲属对鉴定结果的认可度,同时,加大对广大百姓的医疗知识普及。医院和医务人员要尽力为患者提供宽松、良好的就医环境,消除患者的疑虑和不安,饱含对患者的同情和关爱,保证质量,降低费用,加强沟通,尊重患者,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分开管理医与药,断绝医务人员与药品的利益关联
药品收入一直都是公立医疗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医院自行制药以其研发成本低、无其他中间环节的干扰以及免税收等优越条件,对医院的财政补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药品生产商和经营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则无视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的原则,制假贩假之行为时有发生。这样一种无序的竞争还表现在各医院倾向于为患者大批量开药、开昂贵的药,这不但有违救死扶伤之道,而且也给患者平添严重的经济负担,直接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实行医药分开管理分别核算势在必行。
医药分离并不是说不在医院开设药房,也不是说将药房独立于医院的管辖范围之外。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切断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药品营销之间的利用关系,合理地医药费用增长。实行“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革医院“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医药加成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要给予相应经费补贴,并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和医院的经济联系。实行这一制度涉及到医疗本身的业务方向、药品销售与导购的方向、国家的经济补贴等多方面的问题,公立医院要认真落实好这项制度必须要制定详细缜密的规划,建立专门的机构并定期召开会议。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疗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必须积极合作,在政府的统抓统管下,制定一整套完备详细的整改方案,清晰定位整改目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共同合作与实施。另外,加强医务人员的道德作风建设也是重要的方面,为了保证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这一政策顺利实施,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增加医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树立全局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提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胜强.我国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体制改革模式探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2]天津市委党校课题组.城市公立医院的体制机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08(2)
真正的医疗保障尚未开始 篇11
尽管“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未成定局,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却扎扎实实落地,这让人们心中的天平会不会就此一边倒?
退休人员缴医保,凭什么?
2015最后一天,《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鉴于作者楼继伟国家财政部部长的身份,刊文杂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这两条显而易见的特殊原因,虽然文中提到退休人员缴费医保只有16个字,但却在媒体和舆论中炸开了锅。
“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合理分担、可持续的医保筹资机制,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建立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医保待遇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结合新型城镇化,办好乡、村医院,真正建立有序分级诊疗格局。”
主流媒体和专家的表态还是相对理智和客观的,但是网友则显得不那么买账,各种激愤之语随处可见。
缴费制度是“下错药”
“我不赞成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的做法。”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认为,目前来说,企业和个人的缴费压力太大,迫切需要改革,但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制度是“下错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朱俊生认为,改革的真正逻辑首先是反思,近年来各统筹地区的医保基金日益捉襟见肘,是因为缴费过少吗?“如果做一个世界范围的比较,中国的医保或者说社保缴费率,并不算低。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基金亏空是因为缴费少,进而提高缴费覆盖率。”
有媒体为民请命,提出“为了减轻医保压力,国企上缴的红利以及国有资本划归社保是否可以再多一点?那些享受着超高医疗资源和福利的群体,能否尽量压缩一点?”。
有媒体表示:“已经退休又体弱多病的弱势群体。政府已经通过法律给予他们的承诺和心理预期,应当保持稳定可信。制度改革可以在区分新人旧人的基础上,渐进、稳妥地完成。”
改革需要科学的配套政策
有社保专家认为现行《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如果让退休人员也缴纳医保费,有“出尔反尔”之嫌,应该建立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并配套其他医疗保险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认为,医保基金的开源必须考虑到我国老年人收入水平等问题,下一步不能再继续降低老年人的收入,因此必须同步配合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不如进行系统的改革
也有媒体认为:与其研究退休人员医保缴费,不如研究系统改革办法。比如,研究和规范最低缴费年限,建议延长就业人群的最低缴费年限,鼓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还有人建议直接取消个人账户,认为“现在的医保个人账户大多被用于变相购买各种日用品,花费那么大的行政成本,先一个个收上来,转个弯存入医保个人账户,就让参保者都变着法取出去,实在是吃饱了撑的。”
那些务实派
财经类媒体划拉起了“算盘”:以2015年底全国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每月2250元为基数,按照当前8%的医保总费率(单位缴费6%、个人缴费2%),退休人员需要缴纳的平均额度为每人每月180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表示,退休人员可以交一部分费用,但必须划定收入水平,对于低收入者应该进行减免。
当然,如何杜绝挪用医保资金的犯罪行为,完善监管,提高医保制度的运行效率, 从节流上做好文章也是大家纷纷提及的意见。
有意义的商业险仍然“缺席”
2014年,中国健康险总保费达到1587亿元,过去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4%,但是这种势头并非可持续。在2014年的保费中,700多亿是定额赔付产品(以重疾险为主),另有700多亿为企业企补产品,在医保范围内或很有限的医保范围之上提供部分医疗保障。真正提供健康保障的产品在中国还很少,或者局限于高端市场无法被大部分人接受,因此,真正的保障还远未开始。
目前推动市场增长的局部保障产品有几个共同特征。第一,保障的程度低而且有局限,不能在医保基础之上提供有力的保护。第二,没有生病后的服务介入,主要是和条件匹配然后被动理赔。比如灾难性疾病发生时获得一笔钱,但是无法享受任何医疗服务或帮助去治愈疾病,这种保障只是财务上的(而且还不够)。第三,保险公司并没有把重心放在和用户的长期关系建立上。无论是重疾险还是企业企补产品,市场价格战都很严重,用户(个人或企业)经常换保险供应商,保险公司一味追求价格取胜,市场没有真正强有力的服务和保障去长期留住这些用户。因此,整个市场缺乏真正有保障和服务功能的产品,是中国健康险发展不可持续的主要风险。
在除去上面两部分的剩下的几十亿元健康险市场中,大部分是保费较高的高端医疗险,这部分产品从外籍人士起家,现在逐渐扩展到本土富裕人群,但由于价格因素以及就医网路偏重昂贵私立医院,很难成为市场主流,未来也没有办法成为健康险的主力。
因此从产品和保障的角度来看,真正能让中国市场上的广大用户获得除了医保之外的医疗保障的产品还没有真正出现。
nlc202309040525
发展的土壤很薄弱
中国的医保方向是普适性,先保证广度,再考虑深度。这种广覆盖的原则下,商业保险可能生存的空间就是在医保无法覆盖的地方提供额外保障,以及提供体制内医疗服务所无法提供的差异化服务。在这种土壤下,商业化运作本身就是补充的形式,但目前缺乏推动消费者或企业购买的动力——税收上的优惠。比方说,中国其实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主,他们游离在医保外或给自己缴纳医保的水平很低,不能保障他们和其家庭的医疗风险。但税收方面优惠的土壤还不具备,因此很难给这些人动力去购买补充保险。 因此,缺乏良好的土壤给予购买者动力,保障型的健康险很难真正发展起来。
团险的市场很薄弱
一个成熟的健康险市场的团险比例大概可以占到40%以上。团险比个险容易控制风险以及防范逆选择,一个成熟的团险市场意味着需要成熟的渠道和专业的销售人员去销售产品。这种渠道相比电话、银保、个人代理人、网络等手段更为专业,可以销售更为复杂的产品(如全方位保障产品),而不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出售的大部分简单局限的产品。正因为中国缺乏成熟保障产品的根基,而且对企业端购买保险作为福利的支持土壤也很弱,所以整体才没有出现成熟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以至于整体健康险的大方向仍然往风险较高的个险在发展。
服务作用难发挥
健康险在目前的医疗大环境里只能重产品,后端的服务很难真正跟上发挥作用。这背后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的医院相对商业支付方处于绝对的优势,并不存在需要从商业保险带客流的问题。即便是公立医院的VIP部门也已经非常拥挤,从高端医疗保险带量并不是他们首要的考虑。第二,中国公立体系内的医疗服务定价被严重低估,低服务费无法支撑医生的薪酬,因此整个体系转向从药品获利。这种定价长期已经在用户心中植根,用户愿意为药品付钱而不是服务,因此体制外以诊金为核心的服务模式还没有发展起来,缺乏这样体制外的医疗服务市场,也导致商业保险没有找到真正能有效帮助其控制费用的服务方,而体制内的机构和商业保险无论信息还是服务上都是不通的,商业保险没有办法形成其影响力。
因此,短期内商业保险仍然不得不把核心放在产品设计上,在后端的服务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是很难影响医生和医院的。这直接限制了商业健康险保障类产品的发展。
总结来看,中国的健康险仍然处于早期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上不断试水的阶段,目前市场上能够为用户提供真正医疗风险和财务风险保障的产品还没有出现,整个土壤也并不利于真正有医疗保障理念、懂得保障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提供商和销售方的发展。因此,目前来看,真正的有保障意义的商业健康险还远未开场。
国外如何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作为健康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保险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预防疾病风险的主要方式,也是许多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国情不同,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但在各国医疗改革中,商业保险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法国:覆盖面广 理赔率高
法国是世界上医疗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根据法国1958年宪法的规定,“医疗权利,人人享有,老幼妇孺,从优从先”,而法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口号也由此而来,“人人有权接受医疗服务”。目前,法国已经形成了覆盖率高达99%的医疗健康保险体系。
一般来说,民众的医疗健康保险可分为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保险两种。基本医疗保险是覆盖面最广的保险,能够报销受保人看病费用的70%。剩下的30%则属于补充保险的范畴,可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选择参保与否。此外,法国医疗保险体系还专门对30种严重疾病实行国家承保的全免费治疗服务,包括艾滋病、帕金森氏综合症、心血管疾病、心脏病、部分恶性肿瘤等。按照这一规定,即便身无分文,一旦患上上述疾病,也可以在任意一家公立医院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
除了全民医保外,法国医疗保险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境外就医,保险依然有效。根据法国卫生部的文件,法国社会保险在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很多国家都适用。也就是说,如果在法国以外的国家看病,只要保存好当地的看病发票,就可以在回国后找到具有翻译资质的公司翻译票据,而后拿着发票和翻译件去报销。由于法国医疗保险的高报销比例和高覆盖率,法国的医保体制成为民众满意度最高的医疗制度之一。法国这种全民医保的福利固然显而易见,但也正因为此,法国财政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根据法国相关机构综合统计的数据显示,法国医疗服务支出占整个社会福利开支的34.6%,是仅次于养老保险的第二大开支项目。
韩国:细致完备 费率较低
韩国的健康保险制度始于197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国民健康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有效起到了增进国民的健康和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的作用。
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建立和运行初期,韩国曾并行存在多个医保系统,公民根据个人职业和居住地域选择投保不同的医保系统。1998年10月,韩国将227个地区医疗保险组合与公务员和教职员工医疗保险系统合并,成立了国民医疗保险管理公团。2000年7月,韩国政府又将国民医疗保险管理公团与139个单位医疗保险组合合并,成立了非盈利性质的国民健康保险公团,最终统一了医保体系。
韩国国民健康保险体系的参保人员分为职工参保者和地区参保者。前者针对有资方雇用的人群,后者是无资方雇用的自由职业人群,也包括5人以下微型单位的员工。国民健康保险的保费费率并非整齐划一,而是根据个人收入、财产状况以及国民健康保险上一年度的整体理赔费率每年进行调整。以2014年为例,韩国职场参保者月平均保险费为9.41万韩元,地区参保者月平均保险费为8.25万韩元,较2013年保费上调率为1.7%。这已是连续3年保费上调率保持在3%以下。相对于普通韩国人每月三四百万韩元的收入,保费费率是比较低的。
韩国国民健康保险的优点是1人投保,全家受益,投保人向上两代和向下两代的家庭成员都可以享受健康保险的保障。如此便宜的保险,理赔率却是非常之高,根据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公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韩国诊疗费总额为47.8万亿韩元,而公团理赔支出为35.7万亿韩元,理赔率达74.7%。如果对这个理赔率还不满意,可以选择加入一般商业健康保险,40岁以内加入的人群每月保费基本都不超过1万韩元,这样一来,一般住院和门诊费用将基本免费。目前一般韩国人都会选择同时加入国民健康保险和一般商业保险两个险种。
nlc202309040525
针对困难群体及特殊病种病人,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还设计了专门的优惠保障政策。对于癌症患者、韩国保健福祉部公告的138种疑难病症患者以及重度烧伤患者,可通过单独申报,获得大幅度的医疗费用减免优惠。例如,癌症患者和疑难病症患者,以及重度烧伤患者可分别在5年和最多一年半的“特例病症”期间,只需承担5%的医疗费用。此外,心脏和脑血管疾病患者自接受手术日开始,无需申报登记便可自动成为“特例病人”。在术后住院的30天内,同样可享受95%的医疗费用减免。
美国:内容丰富 竞争激烈
美国是商业健康保险最发达的国家,由雇主和个人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是美国基本健康保障体系的核心。美国商务部统计局今年9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拥有健康保险的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6.6%,其中64.2%(2.01亿人)拥有商业健康保险,1.69亿人由雇主支付保险金,3450万人直接购买商业健康保险。
商业健康保险在美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与间接为美国创造了就业机会超过1000万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商业健康保险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期。据统计,美国商业健康保险2006年的保费收入达到7234亿美元,比1960年增长了121.6倍。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业内竞争非常激烈,专业化程度较高。据统计,在过去40年,全美商业保险公司的管理费仅为总保费的12%左右,管理费用占保费的比例较低。此外,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类型多样、种类繁多,主要集中在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其保障内容较为丰富全面。如医疗保险不仅包括住院、急诊、处方药、牙科、眼科、体检和免疫,还包括精神健康和家庭护理等内容。
美国商业健康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以管理式医疗为主,主要包括健康维护组织(HMO)、优先医疗服务组织(PPO)、记点服务计划(POS)、专有提供者组织(EPO)等,其中PPO最为流行,占据多数市场份额。
美国的商业健康保险经常作为一种非工资福利,多由雇主为雇员支付保险金,以团体购买为主。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3年,由雇主为员工购买的保险占商业健康保险的53.9%。
但是,美国以商业健康保险为主的体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保险覆盖面不足,保障程度受限。2013年,仍有4200万美国人没有任何健康保险,占总人口的13.4%。此外,还有3800万人所拥有的健康保险保障程度有限。二是医疗费用昂贵。美国的医疗费用高涨,原因在于医疗体系过度市场化、商业化,政府无力控制商业化的医疗服务机构,大笔医疗费用成了商业保险公司和大型医药企业的超额利润,高医疗费已严重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导致部分中小企业亏损。
奥地利:产品多样 赔付便捷
在奥地利,医疗保险分为公立医保和商业医保两种。其中公立医疗保险是在奥地利居住的必要条件,所有在奥地利长期居住的人,包括本国公民和外国居民都必须缴纳公立医疗保险。特别是对于在奥地利居住的外国人,缴纳公立医疗保险是获得长期居住许可的必要条件之一。
奥地利公立医疗保险的费用不高,公立医保公司会根据家庭的收入水平确定一个家庭需要缴纳的保险费用。这一费用大致在家庭净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以此为基础,人们可以享受到绝大部分基础医疗服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公立医保已经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医疗健康问题。
但是很多的奥地利人仍然会选择在公立医疗保险之外再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因此奥地利的商业医疗保险更多地被称为“医疗补充保险”。统计显示,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奥地利人会选择额外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公共医疗保险的补充。
商业医疗保险对于奥地利人来说更多地意味着医疗保险覆盖的范围更大,并能够在享受医疗健康服务时获得额外的服务或就诊更加方便。例如,一些专科私人医生只接收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的患者,这些患者还可以在住院时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例如单间病房、更好的餐饮服务等。奥地利的商业医保划分较细,可适应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这些细分产品使奥地利的商业医疗保险更具灵活性,对客户也更具吸引力。例如有些商业医疗保险专门针对自由职业者等人群开发了“住院赔付”的业务:在住院期间保险公司每天会支付给个人一定的补偿金用来补偿其住院期间无法营业造成的损失。
可以说,奥地利的公共医保体系为全民医疗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一部分人并不愿意接受强制医保的模式,但其在奥地利医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否认。因此,商业医疗保险对奥地利居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额外保障,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来源:健康界 村夫日记
经济日报
医疗保障机构 篇12
医疗保险一般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类。社会医疗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或自愿的契约,在一定区域的一定人群中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并为该人群的每一个成员公平地分担,对由于疾病所引起的纯粹以补偿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当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有关部门推行的两项改革方案在基础制度安排上非常相似,即都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1994年,由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和卫生部共同颁布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体改分[1994]51号)提出:“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据此,国务院决定在镇江市和九江市进行试点。
在总结“两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96年国务院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50多个城市进行扩大试点。通过试点,总结出了两种统账结合的模式,即镇江市和九江市试行的“三段通道式”和海南省等试行的“板块结合式”。
1998年12月,在总结试点城市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提出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管理体制配套改革的任务和原则。经过探索与建设,中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障体系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若干焦点性问题
1. 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从提高医疗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公平与效率角度考虑,作为第三方支付者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消费者个人分别承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是合乎经济理性的选择,这将有助于减少个人不当的超额花费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医疗保险计划中,应该建立比例固定的或正相关的共同支付机制。但实际上,基本医疗保险中的社会统筹支付和个人账户支付既不是固定比例的,也不是正相关的。
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试行的“三段通道式”模式是把个人账户支付作为社会统筹支付的台阶,即医疗开支要先用个人账户来支付,个人账户金额用完后,再由个人账户支付工资的5%,然后用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社会统筹支付时,个人还要负担一定的比例,分段计算,支付总额越大,个人负担比例越小。在海南省试行的“板块结合式”模式中,个人账户支付则与社会统筹支付完全不相干。一般做法是将医疗服务分类,其中一部分服务由个人账户承担,其余部分则由社会统筹承担。这种分担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消费者要么快速地用完个人账户从而可以尽早进入使用社会统筹支付阶段,要么则因为个人账户积累太少而只能为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医疗服务付费。
不难发现,个人账户的根本缺陷在于未能将同质的健康风险集中起来,因此使这一部分医疗保险实际上失去了“大数法则”的保险作用,从而失去了共同保险的基本意义。有学者认为,与20世纪80年代改革探索的个人现金包干和分担相比,现行的个人账户是一个退步。而且,由于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远低于医疗费用上涨指数,参保者的个人医疗账户实际上是不断贬值的医疗券[1]。
2. 享受公共医疗保险的平等权力
平等享受意味着个人享有公共医疗保险的权力及获取的数量不应该按照个人收入或购买力来决定。但是现阶段尚处于发展之中的公共医疗保险显然远没有实现全民平等享受的权力。
目前,中国公共医疗保险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社会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制度和劳动保医疗制度。
2003年进行的全国的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城市居民占44.8%;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农村居民占79.1%。此外,灵活就业人员、老年人、儿童、非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以及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绝大多数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在全国范围内,自费比例高达70.3%。
3. 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效率
随着医疗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全国卫生总费用、社会医疗保险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同步逐年上升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渐激烈,医院和卫生管理部门成了社会指责和抨击的对象。
与此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出现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参保企业普遍认为缴费率偏高,有的企业缴费率达到或超过了10%;二是基金结余率偏高。基金结余率高并不意味着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高效率。由于健康风险可预期的时间比老年风险短,而不确定性又比老年风险大,所以医疗保险基金应该以流量收支平衡为导向,在缴费率和支付率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近年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明显偏高。
三、完善医疗保险的政策建议
1. 弱化并取消个人账户
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不但没有达到其积累资金、激励缴费和控制费用的初衷,反而在现行运行模式下产生了一系列弊端,降低了整个基本医疗保险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应当对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角色进行调整,弱化并取消个人账户。这样才会使基于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现供求平衡发展,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功能。可行的办法是对取消个人账户设立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限结束之前,个人账户的资金余额全部作为参保人员的可处分资金,参保人员既可以用于医疗费用支出,也可以提取现金[2]。在过渡期结束之后,按照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所有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全部进入社会统筹或社会互济基金。在弱化并取消个人账户之后,仍然可以把基本医疗费用支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医疗门诊费用,另一部分为基本医疗住院费用,用报销基本医疗门诊费用的办法代替原有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支出。
2. 合理确定共保率
医疗保险是一种典型的共同保险,即保险人为被保险人支付了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在整个医疗费用中,被保险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所占的比例叫做共保率。
在共同保险中,一般认为共保率达到20%~25%,医疗服务的需求有明显的降低,所以国际上一般医疗保险的共保率都在20%左右。如日本从1999年开始,政府管理的医疗保险制度中被保险人自己负担的医疗费用部分已经从10%提高到20%[3]。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当共保率达到30%时,就能有效规避患者与医生合谋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道德风险[6]。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最优共保率可以参考上述经验数值,考虑到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的现实,可以考虑把最高共保率提高到25%。根据中国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基本住院医疗费用封顶线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根据对大额医疗费用人群分布情况测算,以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确定统筹基金最高限额,可以解决大多数职工的大额医疗费用问题[4]。这样,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从0到职工年平均工资4倍之间的共保率就可以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在25%~0%之间逐级累退。
3. 完善配套改革措施
一方面,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以公立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唯一有效的选择。多层次,就是要针对广大患者对不同水平的医疗服务的需要,区分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服务、初级护理以及保健服务,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劳动密集型的基本医疗服务、资本密集型的高级医疗服务等不同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多元化,就是要建立国有资本、社会组织资本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的体系。以公立机构为主体,是指把国有医疗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机构作为提供公共和公益性医疗服务的主体。
另一方面,改革医院财务管理机制。目前的公立医院多数仍然采用内部的科室承包制,一方面由医院向各科室分解并包干使用经费补偿指标,另一方面为科室制定自负盈亏的收入激励机制,鼓励科室和医生的收入最大化行为。在公立医院回归公共服务部门或公益机构的定位之后,政府应该制定新的补偿机制,在政府投入总量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根据医院世纪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对医院进行考核,以此作为补偿经费的依据。同时,医院应在此基础上实现收支平衡管理。
参考文献
[1]葛延风,等.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论,2005,(1).
[2]傅勤生.设立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利弊分析[J].卫生经济学,2005,(10).
[3]郑荣鸣.社会医疗保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7).
[4]李建国,曹木易.最新社会保险实用问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医疗保障机构】推荐阅读:
医疗机构冷链药品贮存应急保障方案10-13
医疗保障局细化医疗保障民生工程自查报告08-12
医疗保障12-05
医疗保障事业01-15
基本医疗保障01-16
医疗保障需求06-09
门诊医疗保障07-09
医疗保障费用10-06
医疗保障改革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