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需求

2024-06-09

医疗保障需求(精选12篇)

医疗保障需求 篇1

随着我国农民工队伍的日益壮大,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全国尚无农民工医疗保障权的统一立法,各个地方出台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不够统一,也不太健全[1,2]。全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极低,平均只有10%左右[3]。因此,了解农民工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对于促进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先在温州市鹿城、龙湾、瓯海3个区中选择鹿城区,并在鹿城区14个工业区中抽选了农民工相对比较集中的4个工业区(沿江——仰义工业区、中国鞋都、鹿城工业区、南塘村工业区),在4个工业区内各按照大约每隔2km2的间距设点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工业区抽取约150名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共实际调查农民工1036人,收回有效问卷1027份,问卷有效率99.13%。

1.2 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设计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向调查对象详细讲解有关注意事项,协助完成并当场收回问卷。所有调查结果的基本数据录入EXCELL,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受调查农民工中,男性占70.6%,女性占29.4%;年龄16-25岁占44.4%,26-35岁占33.3%,36-45岁占17.1%,46岁以上占5.2%;其中小学或小学以下文化占12.1%,初中文化占48.4%,高中、中专文化占30.4%,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占8.9%;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00-999元的占19.1%,1000-1499元的占30.3%,1500-1999元的占17.1%,2000-2499元占10.4%,2500元以上占13.4%。

2.2 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情况

15.4%的受调查者参与了务工地区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其中参加温州民工医疗保险者占41.3%,参加新温州人合作医疗者占27.1%,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者占20.0%,参加其他医疗保险者占11.6%。53.5%的受调查者还参与了农民工医疗保险以外的其他保险,其中86.2%的人参加的是新农村合作医疗,6.6%为社会医疗保险,3.1%为温州以外地区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4.0%为商业医疗保险及其他保险。

2.3 农民工医疗保障需求现状

2.3.1 健康状况

受调查农民工两周患病率21.1%,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38.7%),妇科病在女性两周患病者中亦较常见(占18.6%)。半年慢性病患病率8.1%,其中以高血压最常见(占24.1%)。年住院率4.7%,住院平均费用4629.0元。对于自觉健康状况,有27.0%的人认为自己很健康,39.1%认为自己比较健康,28.1%认为身体一般,而只有5.8%认为自己不太健康;对于健康的关注情况,有49.7%的人表示非常关注,24.1%较多关注,25.0%较少关注,只有1.3%不关注自己的健康。

2.3.2 农民工医疗服务利用现状

受调查者平均门诊费用120.8元,由于门诊费用统计学分布呈偏态,少数门诊医疗费用高对算术均数有较大影响。因此,我们计算门诊医疗费用的中位数,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民工门诊费用中位数为80元。患病后33.0%的人不去医院就诊(其中38.3%%选择自我治疗,另外的61.7%%则选择硬挺过去)。究其未就诊的原因,最多的是“自觉病情较轻”(选择率56.6%),其次为“药店购药方便” (32.4%)、“无时间” (26.8%)、“经济困难” (21.8%) 及“药店价格便宜” (11.8%)。 在选择就诊机构时,他们较常考虑的因素从前到后依次为“就近方便” (选择率50.9%)、“病情需要”(46.3%)、“价格适宜”(31.6%)及“是否为医保定点机构”(12.2%)。需住院而未住院者165人,占所有被调查者的16.1%,原因最多的是“经济困难” (选择率50.3%),其次为“没必要”(30.9%)和“无时间”(23.0%)。两年内未参加过体检者49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8.5%。其原因最多的是“无时间” (选择率47.7%),其次为“没必要”(27.8%)、“公司未提供”(21.5%)、“费用过高”(19.9%)等。

2.3.3 农民工对于医疗保障的态度及了解度

大部分受调查农民工认为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险,而18.8%的人认为有点必要,另11.9%的人认为无必要。未参加农民工医疗保险者中有69.3%的人表示希望参保。对于目前实施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47.8%的人选择不了解,41.9%的人只了解一点,而了解的人占极少数,仅10.3%。农民工对于医保的参与及报销亦不甚了解,48.6%的人不了解参加医保是否方便 ,而47.4%的人不了解医保报销是否方便。

3 结论及建议

3.1 农民工健康状况不甚乐观

农民工两周患病率21.1%,高于2008年“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4]的农村平均数(17.7%)。由于他们长期面临着诸如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及紧张等因素的威胁,所处的工作及生活环境较恶劣,因此这样一个由青壮年组成的群体,其两周患病率甚至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数。农民工两周所患疾病的常见类型与其它文献所报道[5,6]的城乡居民常见疾病类型相似,但外伤的比例较高,而循环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少。慢性病患病率8.1%,年住院率4.7%,分别低于2008年全国农村[4]慢性病患病率(17.7%)和居民年住院率(6.8%)。农民工的这些患病的特点与他们大多为青壮年的年龄构成,而从事的职业通常为危险性较高、易致外伤的职业有关。

3.2 农民工卫生服务利用不足

农民工次均门诊费用(120.8元)和次均住院费用(4629元)均高于2008年统计[7]的农村次均门诊费用(112元)和次均住院费用(3238元)。医疗费用相对于他们的收入来说普遍偏高。在医疗机构的选择上,他们主要以就近方便和病情需要为考虑因素,考虑价格及是否医保定点机构的人较少,就诊单位一般选择个体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说明大部分人门诊需要自费,因而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的医疗费差别不大。患病后未就诊比例为33.0%,需住院而未住院率16.1%,两者分别低于2008年全国农村患病未就诊比例(35.6%)及全国农村需住院而未住院比例(20%)[4],这可能也与农民工多数为青壮年,得病几率较低,从而使该比率降低有关。但在患病未就诊者中,61.7%的人不进行任何治疗而是硬挺过去,高于全国调查的比例(30%)[4],较为常见的原因有“自觉病情较轻”、“经济困难”、“无时间”等。而对于需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有大约一半的人选择了“经济困难”作为为治疗的原因,其余原因为“感觉没必要”或者“无时间”。这都说明在目前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对于农民工来说“看病难、看病贵” 的问题仍然存在,加上工作强度大、时间长,部分农民工患病后治疗意识淡薄等,造成了较多人不参加体检、有病不医的现状。

3.3 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意识不足,参保意愿低,参保率低

研究发现,由于年龄、文化程度、职位和其他医疗保险参与情况的影响,只有极少部分农民工(10.3%)了解目前实施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而绝大部分人对其不了解。他们对于医疗保险的态度也不容乐观,有较多人认为自己年纪轻不易生病,也很少关注自己的健康,从而认为参加医保没必要或持有点必要态度。

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5.4%,高于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全国平均参保率(10.0%)[8],但仍低于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44.2%)[4]。未参保者中69.3%的人希望参加农民工医保。但仍有少部分农民工认为已经参加了户籍所在地的新农村合作医疗,若生大病则希望回乡治疗,因而部分人对于农民工医保的参保意愿较低。

综上所述,目前农民工健康情况不甚乐观,对于医疗卫生服务有较高的需求。但由于经济原因及较低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他们存在卫生服务利用较低的情况。且他们的医疗保险参保意识不足,参保意愿低,也是目前农民工医保参保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较低的参保率又造成农民工医疗费用不支,有病不医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医疗服务利用,并由此出现恶性循环。因此,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需求已经非常明显。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使之更加适合目前农民工群体的特点,并且加大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监督管理力度,提高农民工医保的参保率;另一方面加强健康知识及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宣传,提高农民工的健康意识及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参与意愿,改善其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利用现状,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

摘要:目的:了解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工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为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温州1036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民工存在健康状况不佳,卫生服务利用不足,医疗保险参保意识不足,参保意愿低,参保率低的情况。结论:应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加强农民工医疗保障政策宣传,从而提高农民工参保意识,改善其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利用现状,满足农民工的健康需求。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需求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22-24.

[2]李文坛.论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出路及问题研[J].法制与社会,2009,21:54-55.

[3]王天宇.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若干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0(1):42-45.

[4]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情况[J].中国社区医学,2009,(3.4):12-13.

[5]胡如英,俞敏,钟节鸣等.浙江省城乡居民两周患病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10):4-10.

[6]陈豪,张拓红.农村居民门诊服务利用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99-103.

[7]刘辉,周慧文.农民工劳动合同低签订率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5):18.

[8]王锡群.影响民企外来务工者体育活动的内因调查与分析——以浙江省温州地区为例[J].体育科技,2009,30(1):5-9.

医疗保障需求 篇2

李和

当前,我国医疗界正处在一个非常阶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举证倒置”的司法解释;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我省“湖南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暂行办法”的出台,加上《执业医生法》,逼你没商量地把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推入严肃的考场,面对这场并不陌生的考试,我们能否过关,能否赢得农民群众的满意,能否找准解题的角度。不难看出,这几道题的共同点:就是要求医务人员尽可能地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我们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法律和《条例》就会帮助我们免受损失,战胜无情的挑剔者。下面,本人试从如何抓好重点医疗环节质量的角度,就如何防范医疗争议,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医疗环节质量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衡量一所医院的质量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基础质量:

1、基础设施:①医疗用房②医疗设备(诊断设备、治疗设备、配套后勤设备)。

2、医院文化:即全体干职工的精神面貌,科学文化素质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提倡“诚、勤、严、精”。

3、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三基水平。

(二)医疗环节质量

医疗环节质量就是病人走进医院所接受的医疗服务流程中的各种医疗服务项目,具体地说就是医院的各个岗位的工作。重点内容有:

1、诊断:问诊、体查、常规检查、特殊检查、会诊、三级查房等。

2、谈话:向病人或家属通报病情、诊断、看法和建议。

3、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

4、态度:语言、音容笑貌、服务流程设置等。

(三)终末质量:

1、病人满意度

2、病案质量

3、可持续发展迹象:服务半径扩大、社会声誉好,有积累。

不难看出,以上三层面的质量中,医疗环节质量存在于医疗服务全过程,是病人及陪人能亲身感受到的,直接决定着终末质量的好坏,有了好的基础质量,假若环节质量跟不上,基础质量就无从体现其价值,更谈不上终末质量,因此,医疗环节质量是医疗业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二、狠抓医疗环节质量是防范纠纷的关键。

医疗纠纷是医患双方就医疗服务质量在评估上产生分歧,进而引发责任追究和经济赔偿等纠葛。分析我院几起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人一方的原因:

1、本能地在就医过程中有既挑剔又服从的双重心态,严格审视着医疗环节的工作质量,平时发现了问题,忍气吞声地服从,一旦出现不利后果,就揪住医务人员不放。

2、日益增长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普通医学知识缺乏相矛盾,正常的疾病转归;正常的药物反应,甚至医务人员的一片好心得不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

3、新闻媒体过份的甚至不切实际的炒作,使医患关系紧张,有些病人及家属走进医院大门

之前就形成了纠缠医院的心理准备。

4、对医疗职业缺乏神圣感,认为所有医院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单位。

(二)医院一方的原因:

从我院处理医疗纠纷情况来看,只有少数是病人一方无理取闹,其他绝大部分是医疗环节存在缺陷,有的是很明显的差错导致纠纷。

1、诊断失误:主要表现在误诊和漏诊,导致小病形成大病,轻症转为重症,一旦发生意外,成为病人一方揪住不放的焦点。形成诊断失误的原因常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三基知识贫乏,临床经验不够,不能深刻全面地认识疾病。

② 检查病人不仔细,技术不过关,不能发现病人已经存在但症状不典型的病变。③ 轻视必要的辅助检查,或对辅助检查报告单提及的问题视而不见。

④ 只作大体诊断,不作精神诊断,忽视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危害性。

⑤ 违反或不执行医疗规章制度。

2、治疗失误:

① 诊断失误直接导致治疗失误。

② 避重就轻,药不对症。

③ 只注意药物及措施的治疗作用,轻视其毒副作用。

④ 违反手术导致治疗不到位。

3、谈话沟通不到位(方式不到位):

① 不及时发病危通知。

② 你不问,我不讲。

③ 继续检查和特殊治疗的必要性不讲。

④ 本人态度未表明。

4、服务态度差:

服务态度差最易激发病人一方的反抗和痛恨,几乎半数以上医疗纠纷是因服务态度所引起,也没有发现服务态度差的医生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医生。

① 思想上没有把病人当作“人”,没有用“心”去体贴病人。

② 对工作目的和岗位职责认识不够,有为院长完成任务的思想。

③ 把家庭中人际关系中烦恼发泄到病人身上。

④ 错误地认为服务态度好像是“低三下四”,我不求人,没有必要对所有人态度好。

5、医疗文书(病历、登记本)书写失真或书写不及时或内容空洞或流于形式,医疗文书不

讲究,不客观地给医院造成很大的麻烦。

在以上形成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中,病人一方的原因是社会问题,其中有些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形成的。这些社会原因不能单凭卫生系统一方面的工作能够消除和杜绝,而医院或医务人员的工作缺陷、差错或者态度等方面的因素是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消除的,无论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角,还是执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角度看待医疗纠纷,狠抓医疗环节质量肯定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

三、突出重点,抓好医疗环节质量。

医疗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防范医疗纠纷应针对容易发生矛盾,容易诱发医疗纠纷的地方入手,在完成医疗服务的诸多环节中,应对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医疗环节质量:

(一)诊断:要提高诊断水平,防止误诊漏诊。

1、诊断要求:①“准”就是诊断要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要以这个诊断直接解释患者的诸多病情。②“精”就是要精细,精确,不要满足于大体诊断或主要诊断,要继续考虑在此基础上是否有电解质紊乱等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要精确到分型分类。③“全”就是诊断要全面,诊断不公要求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而且要对患者

疾病程度和体质进行全面评估,是否存在多种疾病;是否存在多器官系统病变。

2、防止误诊漏诊的措施:①重新制定临床各科的诊疗常规。②详细问疹——学会倾听;细

致体查——程疗和动作规范;辅助检查——除常规检查外,其它辅助检查针对性要强。③培养鉴别诊断思维和习惯。④建立三级查房、会诊、下级医师报告上级医师制度,尽早明确诊断。⑤建立门诊留观会诊制度。⑥重视辅助检查的诊断结果,学会分析这些结果的临床意义。

(二)谈话:

1、重要性和目的:①通过谈话达到沟通。②使患者方对疾病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

心理准备,如果对疾病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病人及家属就会将非医疗

过失的医疗意外、并发症、疾病的自然转归误认为是医生的过失所致。③消除

患者方认识上的两大误区:一是盲目乐观,对疾病可能向坏的方面转化缺乏认

识;二是对医院期望过高,认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任何疾病进了医

院都只能好,不能坏,更不能死。④建立风险共担,相互信赖的新型医患关系。

2、要求:①对每个病人均认真谈话。②体现水平和艺术。

3、程序和内容:①通报病情。②说明患者目前所处的状况。③目前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手段措施。④措施的必要性。⑤诊疗期间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⑥表

明态度——我会尽力的。

4、注意事项——三忌。①一忌:谈话“绝”,我国现行法规明确规定:“由于应当

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过于自信而没有采取措施造成的过失都应追究责任。”同时

现代科学对疾病的认识还有不少的未知领域,更何况病人的病情变化十分复杂,意想不到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谈话时切忌大包大揽,那种要么使病人盲目乐

观,要么使其极度恐惧的谈话方式是切不可取的。②二忌:谈话“粗”,介绍病

情要精,应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素质、医学知识水平、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实

施不同的谈话方式,目的是要使对方能理解。③三忌:谈话“迟”,必须坚持事

先原则,病情变化要及时谈话通报,以取得理解和配合,事后谈话往往是无效的,谈话的最佳时间是:诊断后治疗前、术前术后、对危重病人边抢救谈话,下病危通知同时谈话是必不可少的,普通病人的谈话可由经治医师直接完成,对C、D型病倒是谈话要由主治医师、科主任主持。

(三)治疗:

1、目的:尽量为病人解除痛苦。

2、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医护力量到位,落实三级查房、会诊讨论、手术分级权

审批等基本工作制度是使病人得高质量治疗的有效保障,严格非技术人员上岗。②治疗措施要到位,对每一位病人均制定治疗规划,明确到措施的具体实施步骤,对危重病人要维护首诊负责制,争取第一时间迅速实施治疗。③药物选择要对症,药不在贵,对症则灵。④重症高危时段的治疗,节假日、午休、夜班、交接班。⑤克服治疗上用药机制教条,满不在乎,盲目下药和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用药。

(四)态度:

1、改善服务态度:首先要转变服务理念尽快转变服务理念,这是实践江总书记“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需要,是增强医疗机构自身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卫生行业良好形象的需要,特别是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及事故,切实维护病人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需要。

2、改善服务态度要注意心灵美、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就是要有一颗一切以病人为

中心的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性反映,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唯

一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以病人为中心已成为全国各地大小医院的办院宗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就是医院的办院思想,要尽量以病人满意为出发点,一切工作要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医务人员的一切工作要有益于病人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一个医务人员只要真正具备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境界,就一定会在语言上、行动上、形象上主动讲究,就一定会在心灵深处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病人的心贴近了,病人及其家属一定会欢迎你,医生关系会因此而融洽。

3、改善服务态度,除了医院每个干职工必须具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外,具体要注意

以下几点:①克服漠不关心的生硬语言,提倡关心病人,尊重病人,文明服务,这既是行医的道德准则,也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前题。②克服应答反应迟钝,提倡应答反应灵敏,雷厉风行。③克服“等待”思想,提倡主动接确病人,主动问候病人。④医疗程序设备尽量方便病人,必要的医务人员要亲自接送,病人检查代替病人办手续。⑤创造条件,推行整体改进。⑥后勤:场地整洁卫生,提供热水、开水、热饭菜等。⑦收费、划价准确,保证药品质量,叮嘱和写明药品使用方法。

(五)医疗文书的书写:

医疗文书与医疗法律文书,在医疗安全管理以及纠纷的处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疗文书主要有各类病历:切理文书、医疗登记本、辅助检查报告单等是医疗环节的真实记录,狠抓环节质量,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就要突出抓好以医疗文书。具体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所有医疗文书均必须做到记录及时,描述准确,分析客观,务必真实,经得起病人

和法律的检验。

2、所有医疗文书内容均必须体现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特别强调三级查房会诊、抢救、手术制度,病人家属甚至病人本人签字的医疗文书的书写。

3、医疗登记本要格式化、规范化。

4、对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一时难以解释的现象,在没有肯定性依据前,不要书写肯

后勤保障对军品包装的需求研究 篇3

【摘 要】现代战争作为信息融合、体系集成、多维一体的“高技术、高速度、高强度和高消耗”的战争,使得军用物资保障的任务异常繁重,保障的难度、强度空前增大。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我军战略投送使命任务不断拓展,高新技术在军事装备中的广泛应用,围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个主线,对军品包装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后勤保障;包装;需求

1.军品包装对现代后勤保障能力的影响

现代战争对作战物资装备的依赖与以往呈现出巨大的不同,及时、准确地将大量作战物资装备送达作战地域,将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后勤各种保障能力的最终体现。

1.1 对现代后勤综合保障能力的影响

军品包装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军用物资装备提供有效的保护,以维持军用物资装备质量的可靠性,并通过包装的储运“链接”功能将保障环节中的储存、运输、装卸搬运等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对军事力量施行有效保障,是后勤综合保障能力的基础。

1.2 对现代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影响

通过军品包装及单元化技术,对部队携运行物资和各种应急保障物资可提前预储在包装集装单元内,将军用物资战时请领、清点、分包、组套等勤务工作预先分解在平时的储存环节中,以实现全方位、全时间的后勤保障能力。

1.3 对现代后勤机动和立体保障能力的影响

军品包装的系列化、单元化增强了军用物资与各种运输工具的适应性,方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最大限度地利用运输保障工具,提高了运输工具的使用率和运输时间,以实现后勤保障具备远程机动保障和立体化保障的能力。

1.4 对现代后勤野战保障能力的影响

采用长效综合防护包装技术和新型防护包装材料,包装单元可起到阻隔水分、液体、潮气、光线以及空气中的腐蚀气体的作用,防止其精密机械组件产生锈蚀、电子器件绝缘失效、塑料橡胶制品老化、光学仪器生雾生霉、军需棉麻制品霉烂,降低野战环境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2.现代战争后勤保障对军品包装的需求

2.1 对军品包装材料多功能化的需求

现代战争军事装备日趋高技术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对物资供应品种、规格、技术性能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战争突发性强、物资消耗数量巨大,军用物资必须预先进行一定数量的储备,要求对储备的物资装备提供有效的防护,以保证其质量和性能在储存期间不下降、不影响使用。

2.2 对军品包装采用各种先进技术的需求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主要战役作战地区的可变性增大,作战力量与物资储备将由过去的大规模前沿存在,向战略纵深或便于向各作战方向和地区快速投送的空间位移,对战略后方、战役后勤的紧密衔接,实行战略、战役后勤一体化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品包装采用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新传感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新工艺技术等,以实现军品包装的向高效、节约、集装化、单元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

2.3 对军品包装的设计要求更加科学合理的需求

军品包装的设计着重于体现其功能性和讲究经济性。在注重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军用物资的集装化、单元化包装将以其不可比拟的优点成为我军包装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在现代后勤物资保障中居于主导地位。

2.4 对军品包装功能的需求

现代后勤保障的各种物资装备种类繁多、数量激增。军品包装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物资装备从工厂到部队仓库,再到部队使用等各个保障环节中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只有提高军品包装的系列化程度,才能以最少的包装规格满足后勤保障环节中最广泛的需要,才能提高后勤快速机动保障的效率。

2.5 对军品包装的信息化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重新构建军品包装的管理模式,有效地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加速军品包装领域的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军品包装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成为深化包装改革,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发展军品包装的对策和措施

发展军品包装应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多样化军事任务为牵引,加强顶层规划,注重协调发展,坚持服务部队,搞好军民融合这一基本思路,形成与多样化军事任务和现代军事战争保障需求相适应的军品包装保障能力。

3.1 包装技术综合化,包装工艺规范化,包装防护长效化

根据装备物资的材质构成、储存特性、防护重点和物流需求等,科学确定需要达到的“微环境”控制指标,通过优化包装结构设计,吸纳和创新先进包装技术,合理应用新型包装材料,规范包装工艺方法,加强包装检测和试验实现包装技术综合化、包装工艺规范化、包装防护长效化。

3.2 包装尺寸标准化,包装方式单元化,包装储运基数化

在现有军品包装水平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包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的开展包装改进,将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民用包装技术充分应用到军品包装上来,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积极开展综合防护包装和集装化革新,以实现军品包装尺寸标准化,包装方式单元化,包装储运基数化,为现代后勤战略投送快速化、一体化和精确化保障提供基本支撑。

3.3 逐步实现包装标识数字化,包装储运可视化,包装管理信息化

军品运输包装的信息是军事物流系统保障信息流采集的基础,是实现军用物资保障全程可控的关键。采取统一技术标准,建立包装标识规范,包装分级信息等措施,采用二维乃至三维条码、射频识别标签、激光记忆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军用物资保障信息资源,为实现物资出入库自动清点,库存物资自动盘点,为物资运输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提供服务。

4.结语

军品包装作为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现代战争后勤保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把军品包装的防护性、运输装载性、保障性、经济性、方便性统一起来,对提高现代战争条件下军交运输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飞,纪梁宸,王韶光.我军军品包装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 包装工程, 2008 .

[2] 张春和.论军品包装系列化与单元化对现代军事物流的影响[J].包装工程,2006.

医疗保障需求 篇4

一、文登区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管理现状

威海市文登区是革命老区,著名的“一一·四”武装暴动和“天福山起义”先后在这里打响,新中国建立后又一度为专署驻地,辖区内参军参政的人员多,80年代初,文登有离休干部近3000人。一直以来文登区的离休干部“两费”保障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近年来,文登区就离休干部医疗费运行管理中产生的新的矛盾及问题,对“办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在完善机构设置、提高医疗服务、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职能监督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完整机制,在抑制医疗费增长,提高离休干部满意度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人员情况

目前,文登区有离休干部按拨款性质分财政全额预算管理的区直机关事业单位、乡镇、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人员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二)管理机构情况

文登区于2014年实施了“管办分离”,离休干部医疗费管理机构由原来的区卫生局公费办和区社保中心两处和并至区社保中心医保科一处管理,进一步捋顺了机构职能,全面的增强了监管力度。

(三)政策保障情况

一是科学医疗费的筹集。筹集实行单位缴纳一部分,区财政支持一部分的筹措机制,考虑单位承受能力,单位统筹金标准,进一步减轻了财政资金压力。二是简化了报销流程。从2014年下半年起,我区离休干部医疗费开始实行即时报销制度,减少了报销环节,极大的方便了离休干部的就医服务。三是增强了对定点医院的管理。医疗费实行定点医院单人结算,超支分担机制。门诊处方急性病3-5日量、慢性病7-10量,每日取药处方总量不超过150元,出院带药不超过15日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制度不严,个别离休干部约束意识淡漠

一是出于自身利益,定点医院对离休干部医疗费的控制存在放任自流现象。在实行医疗费即时报销后,住院人员没有负担,部分离休干部将医疗机构当家,小病大养,加上个别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有意吸纳离休人员住院,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尤其在“重症”治疗方面,个别定点医院将需要长期依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的失能人员纳入“重症监护病房”长期治疗,导致医疗费激增;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从定点医疗机构人员分布情况看,文登区离休人员定点医院大多选择三级医院。三级医院级别高,收费水平高,导致医药费用高;三是个别离休干部对子女亲属要求不严格,存在“一人就医,全家用药”的现象。

(二)管理部门在费用管理和控制环节上有不尽完善之处

2014年,文登区离休干部医疗费管理由原来的卫生、人社两部门管理合并至人社局社保中心一处管理,在职能上实现了“管办分离”。但从现实运行情况看,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管理部门只能从药品目录、诊疗范围以及用药量、检查次数等方面来监督医院的诊疗行为,难以就其合理性、规范性提出具体要求实施有效管理,除了通过对病案的抽查这种检查手段外也没有更多、更有效的监控手段。

(三)保健服务基础工作不深入,现有资源未加以运用

目前,文登区对离休人员医药服务保健工作只停留在为其即时、及时报销医疗费、定点医疗机构热情服务的阶段。未建立真实意义上的离休干部健康档案,管理者对离休干部的身体状况不能进行实时了解;也未能发挥基层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职能,对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未加以运用,为离休干部提供基本的保健服务,在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的不合理支出。

三、分析和措施

从综上情况看,文登区在制度完善、机构完备的情况下医疗费依然呈快速增长态势,一方面是由于离休干部普遍进入“双高期”,长期的入院治疗必然导致医疗费的增长,也正是这些进入“双高期”的革命老前辈,绝大部分已在意识上控制不了医疗机构逐利和身边人员沾便宜的行为,让他们有空可钻,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目前管理制度以及单一的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的需要。在当前,身患重病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日益增多,精细的长期化医疗服务应成为目前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的长效。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以服务促管理

医疗费管理部门应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把工作重点从单纯的管理逐步转型为服务。从医疗机构或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好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在管理好医疗费的筹集、支付;审核、报销和对定点医疗机构和离休干部医疗行为监督的基础上,加强做好离休干部健康档案的建立和日常走访工作,实时了解老干部身体、思想状况,想其所想、帮其所需,以服务促管理,在提高离休干部满意度的同时,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

(二)设置保健服务门诊,规范就医流程

各定点医院应设立保健科为离休干部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安排病房,进一步减少离休干部的就医环节,为他们及时、快速的就医提供人性化服务。保健科需配备责任心强,医疗水平专门高医护人员,对定点该医院离休干部的病情掌握详细,按需用药。定点医院应引导离休干部平时就医取药在保健科一体完成,需要转诊其他科室或医院须经保健科医生或主任签字,接收科室的医生或主任也要签字。医疗费管理部门须加强定点医院的监控,重复发挥保健门诊的环节作用,抑制医疗机构与不负责的乱检查、乱开药,在提高为老干部服务的同时,规范定点医院就医流程。

(三)建立健全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

依托优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充分发挥二级医院、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势,通过加强离休干部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为离休干部提供就近便捷的社区基本医疗健康服务。

一是明确职责。离休干部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要充分利用并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卫生部门为具体责任部门,二级医院和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离休干部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机构。

二是建立健康档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要着重收集离休干部健康管理信息,为每一位离休干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区人民医院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总数据库,归集各社区档案数据与区公费办联网共享,以方便按疾病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及跟踪服务。

三是建立责任医生制度。挑选具有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服务意识强和有较高医疗水平的医生作为离休干部责任医生和健康保健顾问。责任医生要掌握离休干部的健康状况、疾病情况、用药特点,及时指导离休干部的医疗保健和用药。

四是发放医疗保健服务联系卡。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本辖区内的离休干部发放医疗保健服务联系卡,联系卡要注明责任医生的联系方式,以方便离休干部联系就医。

五是开展巡诊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定期开展巡诊,指定责任医生每月两次为离休干部提供上门服务,并根据其身体状况有针对性的带送用量不超过一个月的所需药品。带送药品实行记账管理,药品单据须经离休人员本人签字确认,对因病本人不能前往医院就诊的离休干部,可开设家庭病床,由责任医生负责,定期巡诊。

(四)启动长期医疗护理保障制度,设立定点专护机构

全面启动失能离休人员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并设立定点专户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护理机构设立在二级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护理机构要开设离休干部长期医疗护理病区,通过软硬件设施的打造,全面提升医疗服务环境,并提供高质量医护人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农村医疗保障 篇5

从古塘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农村医疗保障

摘要:我国农村保障医疗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公平或道义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笔者在调研古塘乡农村合作医疗及周边新化县等地方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试点中暴露出来的诸多制度和运行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与情况得出:农民参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保大病为主,降低了农民的受益面;规定定点医院,农民选择余地较小;农民经济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因此提出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定点医院范围,加强立法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对策,更好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古塘乡;制度设计;问题;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 其目的是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途径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从2003 年在涟源市古塘乡开展以来, 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 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医疗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目前探讨影响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赤脚医生,对农村的合作医疗有着深该的认识和感情,下面结合我的观察及从外了解的情况做如下的分析:

1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古塘乡落山村的土地被分到各家各户,农民经营自主权越来越大,乡村组织在农业生产和分配上的权力弱化,集体经济被削弱,致使过去依托集体经济的合作医疗失去了资金来源。在个人自愿参加的原则下,2003年由于多数农民受经条件的制约,思想上的多种顾虑,对参加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古塘乡落山村这一年收10元村就举债垫付了3元(以前其中7元可以直接通过门诊使用群众可以接受)。目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外部环境不配套可以说是其制约的主要因素。在探讨农民的医疗保障时,我们不仅要分析规范这一特定活动的规则——即合作医疗制度本身,还应该了解该规则,即如何在更大的制度环境中运作。制度结构的关联性构成了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变迁的制度环境。制度结构中每一安排的改变都可能会引起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而无规则的改变必然导致制度结构中所有安排的变迁[1] [2]。

1.2政府投入不足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每年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10元安排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这是国家首次在文件中明确具体出资额度,表明国家对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政府资助的数额比较少,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少额的补助对于解决农民看病的医药费无异于杯水车薪。同时,地方财政中省、市、县(区)三级的出资额度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出资额的随意性。二是古塘乡卫生院的设备、技术条件较差,要看较大较急的病就需要花费上百元的租车费去35公里外的涟源市级医院看病,这样不仅加大了农民负担也有可能耽误合适的医疗时间。所以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3]。

1.3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古塘乡落山村经济不发达,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古塘乡2010年人均收入为2154元。在收入低下的情况下,农民很难有多余的钱为自己的健康买单。在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对合作医疗“潜在” 1

需求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对合作医疗的需求于农民的预期收入程度是相关的,在当前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情况下,加上农民对自身健康难以预期心理,致使农民不太愿意参加合作医疗[4]。尤其在古塘乡有些农民家庭劳力少、收入来源少,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健康的保障可能是一种奢侈。

1.4资金来源有限,影响制度的可持续性

在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中央及各级政府承担了主要责任。国务院新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决定,2008 年每位参合农民的筹资标准提高到100 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0 元,地方财政补助40元(可分2 年到位),农民个人筹资标准20 元(可分2 年到位)。[4]但新农村合作医疗在总体上存在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都较低的问题。由于中国农业基础总体上仍较薄弱,农村地广人多,所以即使政府财政每年拨付了巨额资金,但分摊到个人,人均水平仍很低。而且,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福利工程,最终将成为政府的一项沉重的财政开支。因此,扩大资金来源、广开筹资渠道应成为这一制度建设的重要议题[5]。

1.5补报模式不尽合理,影响制度的公平性

中国的医疗政策重城轻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这已成为中国卫生体系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目前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削峰填谷”,即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新制度的公平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新制度主张保“大病”与“住院”,轻“小病”与“门诊”,带来了“鼓励生病、生大病,鼓励住院、高消费”等负面影响。相对而言,对农民健康威胁更为普遍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只负责大病统筹而疏于对小病的防治和保健,必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状况。据估算,享受大病补贴的仅为总参合人数的5%左右,其余95%的参合农民只得到“两枚硬币”(每位参合农民每年交费10元以后,可以享受门诊费用12 元,也即只得到2 元补贴)。即使统筹水平提高到100 元,每位参合农民也只能在门诊享受4 元的补贴,在当今药价虚高不下(有些同一种药在药房与其他地方价格不同)的情况下,区区4 元钱简直是杯水车薪。这样的制度设计显然有失公平,有悖“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执政理念。这就会导致两种情况:或者因从新制度中得不到预期的实惠而对新农村合作医疗产生怀疑,进而产生“淡出效应”;或者诱发农民“小病大医”,造成医疗费支出急剧上升,其结局一样是削弱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基础,进而影响制度的可持续性[6]。

调查显示,合作医疗有一部分人因享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对合作医疗的热情升高,因而参加人数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在“只保住院”的合作医疗模式中较为常见。但新农村合作医疗药品报销目录中规定范围过窄、药品品种功效过于陈旧、起付线过高、转诊难、专病专报而不能合并治疗并报销等情况,给广大农民和医疗机构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参合农民的利益和参合积极性。

1.6基金管理不完善,影响制度的有效性

首先,有些地方的患者与医疗机构合谋套取资金的事情时有发生,暴露出资金管理的体制漏洞[7]。比如,以给参合农民几百元不等的免费药品为诱饵,借用其相关证件来编造假住院手续;以患者名义更换处方并大肆虚开药费;低价收购那些未参保者的票据,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报销套现等。这些现象都在严重地侵蚀着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其次,其他有些定点医院药价虚高,剥夺了参合农民的利益。目前,不少医疗机构已经成为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超级吸纳器”,其能量远远大于筹资力度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已构成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5]不少农民反映:定点医院开出的药品价格往往要高出普通药店同类药品的10%~200%不等,再加上乱检查、大处方等,使参合农民通过报销所获补偿被虚高的药价和不合理的费用所抵消[8]。有关人士认为,在新农村合作医疗中获益最多的应该是乡镇医院———它一方面从国家获得了大笔的补贴资金用于改善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另一方面又从广大参合农民的口袋里攫取了不少的利益,参合农民仅仅是名义上的受益者。这种状况有违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衷,亟待扭转。

1.7统筹层次偏低,影响制度的有效运行

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般采取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在起步阶段也可采取“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筹,逐步向县(市)统筹过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频繁跨区流动已成必然之势。但目前的情况是,国家一方面要求所有公民包括农民工要进入医疗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整个医疗保障体制又被人为地切割成条条块块,且统筹层次仅限于县、乡一级,致使县域之间就医、就诊困难重重,既限制了人们的就医选择权,又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就医成本。在各自的医疗“势力范围”内,各医疗机构为了保证其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借制度之名千方百计将患者禁锢在自己的范围之内。

通常情况下,统筹层次越低,基金的积累量也就越小,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弱。改革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情况是,参合人只能在一个公社,甚至一个大队范围内就医、就诊,保障能力极其低下。就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来讲,在制度运行的初期,统筹层次低一些有利于管理和操作;但随着制度的日渐成熟与完善,过低的统筹层次必将成为新制度发展的障碍。

2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应策略

2.1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民充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民的认识、疑虑和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和风险共担意识。乡、村一级干部的宣传落实情况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直接与农民打交道。与农民接触最多,对农民所思所想最了解,也最透彻,宣传中更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9]。

2.2积极探索稳定的筹资渠道

按现行分税制度,财力分布呈逐级向上集中态势。所以,不能仅依赖中央财政来提高对贫困地区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各省级财政要承担起主要责任。另外,地方政府应开发其他资金来源、拓宽筹资渠道:可以尝试同基金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发展合作,也可以通过媒介广泛宣传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性,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赠。

2.3因地制宜分区域、分阶段加快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

统一标准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目前很难实现,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区别。基本条件具备的富裕地区应采取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健全服务网络。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应纳入一体化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体制可以向城镇过渡,直至结合;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在发展和完善现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入,再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对于欠发达的地区,目前重点是根据自愿的原则建立合作医疗保险。

2.4科学、合理地设置与管理经办机构

农村卫生机构设置不应该与行政体聚焦新农村制相对应。应根据地理环境、病人流向等客观因素,结合乡撤并、卫生院产权制度等相关配套改革,撤并重复设置的卫生院。调整乡卫生院的规模、功能和布局,整合卫生资源。充分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0]。

2.5坚持普通疾病就近医疗等简化手续原则

按照普通疾病就近解决原则,至少在乡一级卫生院有配套的基本医疗硬件设备。为更好实现就近原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改进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学历、水平;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强化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工作能力,建立定期考核制度等。同时在报付合作医疗费的时的手续应减少到最少,现今采取在医院直报是可行的,但要加强有关监管。

2.6加强基金监管,广开筹资渠道

一方面,要加大违规违纪处罚力度,提高违规违纪的犯罪成本。从财经管理风险的角度讲,任何一笔专项基金在发放或传输途中,都可能遭到一定程度的消耗或“线损”。因此,必须对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基金实施“高压传输”,有了这法律的“高压线”,才能令那些对农民救命钱垂涎欲滴者望而却步[11]。要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制度,使邻里之间相互了解、共守规则。另一方面,要扩大资金来源,广开筹资渠道。首先,在保证中央政府投资增量不减的情况下,适当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比重。当前的投资结构总体是“上大下小、上重下轻”,这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发挥商业保险和有关慈善组织的作用。在加强管理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进境外相关组织参与进来,还可以考虑发行彩票来募集资金。目前,一些地方正在着手改“种粮直补”为“参合直补”,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这一做法亦值得借鉴。

2.7调整补偿模式,提高补偿比例

鉴于当前农村居民就医主要还是以非住院的老年性疾病和慢性病为主,因此在筹资额度增加的情况下,应调整补偿方案,适当加大小病和慢性病的补偿额度,以提高农民获益程度。如将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起付线、补偿比例、封顶线等都适当调高,农村五保户和低保户的住院、门诊、慢性病补偿均不设起付线(即零起付线),专门设立100 万元大病救助基金,对于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和器官移植等特殊疾病增加补助额度[12]。

建议参合农民在本县(市、区)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现场结报医疗费用。对于采取参合农民就医时先垫后报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由医疗机构先垫付费用、然后定期到新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兑付的办法。

2.8增强公益性质,取消定点医院,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不仅要让参合农民有钱看病、有地方看病,还要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卫生

事业的主要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病而取经济收益。因此,农村卫生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质,对参合农民实行零利润或微利润,切实把药费、诊疗费等降下来。同时,还要为参合农民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在确保农民看得起病的同时,还有帮其树立健康观念,培养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是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医药费用开支以及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和谐度的重要一环[13]。

强调公益性,并不是不要竞争。当前的定点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一级)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缺乏激励性,其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农村患者的要求。所以,要取消定点医疗结构,同时政府也要更注重药价、药源、药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事业。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在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况下,兴办农村乡镇一级的卫生机构,增加参合农民就医的选择机会。

2.9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城乡对接

2007 年《国务院批转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要“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协调发展,统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建设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差距,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

3结语

增加投资、强化监管是保证新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运行的基础。一是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对贫困农村地区卫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对广大农民的健康投资就相当于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也有利于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二是从医疗机构和患者两方面同时入手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力度。三是要做好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与产出的测算评估工作。任何一项投入如果不与其产生的绩效挂钩都将是盲目的,最终也是难以为继的。

“小康”的关键在于“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同时这也是民心所向的民生工程。农村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但又是最薄弱的环节。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民生工程。我们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来解决新问题;要克服“大功告成”、制度已经定型的松懈思想,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要注重新制度覆盖面的扩展和投放资金的合理使用,注重新制度推行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古塘乡的群众多次跟笔者说现在的国家真的好,甚至还有些老农对笔者说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时代了,这不仅仅是群众的心里话这也是对古塘乡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的深深肯定。

参考文献

医疗保障需求 篇6

基本医保“最基本”

作为带有强制性质的“五险”之一,基本医疗保险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覆盖范围最广的险种之一。可以说,想要抵御疾病风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正是我们健康医疗险计划中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在各个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局、网站等查询到相关的信息。比如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具体的原则、参保对象、缴费额、保障待遇等等,从而正确认识并参加这项基本社会保险。

主要保障门急诊和住院费用

具体来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通常由职工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主要由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和按照规定划入个人账户的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组成,也包括账户产生的利息等;除了按照规定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之外,其余的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则归为统筹基金。

在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相互作用和补充下,基本可以覆盖通常的门急诊医疗费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的费用、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等等,也包括一些抢救留观、恶性肿瘤等方面的部分费用。这样,就基本做到了“以比较低廉的费用,为职工和退休人员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

另外,在这些基础上,也有关于一些特殊的医保政策措施、特殊疾病、特殊保障规定,诸如北京市的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制度、广州市的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制度等等,也需要予以一定的关注和认识。

商业医疗保险可作补充

医疗保障需求 篇7

这本书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作了科学的回顾和展望, 以“制度探索期” (1994-1998) 、“制度建设期” (1998-2010) 和“制度完善期” (2011-2020) 谋篇, 描述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走过的历程和对今后10年的展望。从战略高度提出, 只有明确改革的原则、目标、重点、步骤和举措, 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才能使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这种归纳真实、准确又富有新意, 既反映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 又阐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对社会政策建设的要求。

在这种归纳之下, 这本书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当前, 从制度上, 我国的医疗保障已经涵盖全体国民, 民众已经从这项改革中享得实惠。先辈前贤“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在国际上,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果也很引人瞩目。一项世人公认的艰难之事, 在我国取得初步的也是明显的改革之效。《历史跨越》以大量的例证, 从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制度建设规律、把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规律的高度, 说明了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

书中围绕“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 从制度谋划、政策设计、推进方略、平衡运筹、管理功效、服务理念等方面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作了深入分析。如果把书中有关“四大板块”、“保障水平”、“三二一”、“基金主要功能”等方面的论述集中起来, 可以看到作者对重要原则的把握都寄予了实务的承载。也是从这一点出发, 作者对遵循“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经验, 作了全面的梳理。

《历史跨越》一书, 对“人人享有”进而为“人人公平享有”的求索, 也表现得系统深刻。“推进公正和谐医保建设, 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公平与正义,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千年不变的追求,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 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体制保障, 是社会成员愉悦幸福的基本条件, 是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围绕这一宗旨, 《历史跨越》以实证的方式对过去两个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透彻的解析, 也对今后10年的改革作了热情的展望。作者的这些论述说明了改革须有高尚的情操。保持这种情操才能把握改革的方向, 探索正确的方法, 才能使涉及民生福祉的改革永续。这也是中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

改革, 屡克难关, 奋往前路。作者以科学的态度总结经验, 点明关键, 脉络清晰, 令人信服。这是《历史跨越》一书的一大特色。

《历史跨越》通篇渗透对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医改之难, 世人共知。多少国家、多少人, 衔命而动, 激情冲刺。结果有的空有承诺, 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有的寅食卯粮, 成了“无底洞、高压锅”。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危象?作者分析比较了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供求的相关数据, 以数议事, 以数论理, 说明了“需求”与“可能”之间的关系;解析了“政府、单位、家庭、个人的责任”, 讲清了“政府主导”和“责任分担”的关系;讲请了坚持社会保险基本原则的重要性。指出“不能把基本医疗保险异化成纯粹的社会福利”, “‘有限’才能‘有效’, (政府) 无限责任产生出的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社会服务”。这些精辟的理性论述, 说明了不能把“社会保险制度误读为社会福利制度”这个重要但在实务中又常常被忽视的道理。说明了“坚持公平性、普遍性和可及性”, 坚持“以化解疾病 (费用) 风险为目标取向的适度保障”的重要。

对第二阶段中的重要举措“三个统筹”, 作者从破除城乡二元格局的高度说明了当前城乡统筹要“早谋”“早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从统筹级次的适度, 说明了地市统筹的必须;从发挥基层卫生服务和医保经办服务两个平台的作用, 说明如何开展有限度的门诊统筹。这样的论述有理有据, 既有克艰破难的锐气, 又有冷静理性的思考, 轻重缓急精心拿捏。

在推进改革的方法上, 作者提出在大力推进改革时, 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 从国情、目标、当前条件等多方面考量, 注意“稳中求进”。要保持“临渊履薄, 居安思危”的心态, 防止“心浮气躁”, 在“办好事”的语境下, 出现忽视规律、超越发展阶段和能力的倾向等等。

在“八个关系”的论述中, 作者透彻地阐明必然趋势与顺势而为的道理。对于制定国家层面的规定性文件的意见, 更是深刻地提出, “制度失去了规范性, 公平性更无从说起, 势必危及制度的稳健运行和永续发展”。

在诸多问题上, 作者联系实际, 深入浅出, 讲述了“道法自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意见, 展示了作者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念,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精神风范。

改革, 旌旗如画, 捷报频传。作者既热情讴歌成就, 又理性剖析难题, 梳理对策, 引人向前。这是《历史跨越》一书的又一大特色。

《历史跨越》还是一部文才骈俪的集子, 学问功底见于对制度建设的生动论述之中。作者长于文工, 61篇文章中, 或援国际经典, 或借先贤哲言, 或引伟人名句, 或采坊间俚语, 无不恰到妙处。论改革大业, 气势恢宏, 说排兵布阵, 理智见著。论政事, 不落俗套, 议难题, 一语中的, 篇篇皆有点睛之笔。每篇文章虽各有主题且思之深邃, 但全书读毕, 令人深为作者思考的连贯、完整而感佩。创建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需要这样的著述来凝聚研究之力。

医疗保障需求 篇8

传统上, 供应链上各个环节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 只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其直接后果往往是越到供应链上游需求越不稳定, 导致“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 的产生, 最终增加了供应链的总体库存成本, 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优化运行, 削弱了其整体竞争优势[1]。为了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 达到供求双赢的目的, 供应商管理库存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简称VMI) 作为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收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VMI是一种供应链战略, 指的是上级供应方管理下级订货方的库存, 从广义上来说, VMI可以在供应链上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使得供应方决定库存水平, 并承担库存补给责任, 从而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缩短库存周转期, 增强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1 问题描述

本文考虑一个供应商和三个零售商 (A、B、C) 的两级供应链模型。零售商的需求分别服从参数为λa、λb和λc的泊松分布。供应商采取 (S-1, S) [2]补货策略, 即每发生一次需求, 立即补货。当供应商库存过低, 供应能力不足, 将导致零售商缺货损失;当供应商库存过高, 将导致一定的库存成本上升。由于地域、目标市场规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零售商具有不同需求优先级, 即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用具有一定的差别。有必要针对不同零售商设定不同的需求水平点, 满足一定的零售商服务水平, 使供应链整体的缺货损失费最小化。本问题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调整供应商的库存以及设定每个零售商的需求水平点, 目标是使整个供应链费用最小。

2 符号设定及模型的建立

2.1 符号如下:

(1) I—————供应商的最大库存量; (2) P1和P2————零售商需求水平点: (a) 当库存降至P2时, 剩余的全部库存均用于填补A、B零售商的需求, C零售商的需求被积压直到库存水平再次超过P2。 (b) 当库存降至P1时, 剩余的全部库存均用于填补A零售商的需求, B、C零售商的需求被积压直至库存水平再次超过; (3) λa、λb和λc—————零售商年平均需求率 (需求满足泊松分布) ; (4) L————需求提前期; (5) Pa、Pb和Pc————A、B、C零售商的服务水平, 根据需求直接从现货中得到满足的百分比计算; (6) F————单位年库存持有费用; (7) Fa、Fb和Fc————A、B、C零售商缺货损失费; (8) E————每次补货的补货费用; (9) EC, EC1, EC2, EC3—————年总费用、年库存维持费、年补货费、年缺货损失费的期望值。

2.2 模型建立:

假设供应商在T时刻的库存水平为I, 当[T, T+L]时段内发生的总的需求量不小于时, 在T+L时刻的C零售商的需求将被积压, 导致该零售商缺货。因此, 可按照式 (5) 计算C零售商需求的服务水平:

设随机变量t1为第个需求到达的时间, 则只有当t1<L且在[T+t1, T+L]时段内的A、B零售商需求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P2-P1时, 将无法满足T+L时刻发生的B零售商需求, 导致其缺货。由于总需求发生的间隔时间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指数分布, 则t1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爱尔朗分布[3]。因此, B零售商需求的服务水平为:

设随机变量t2代表第个需求到达的时间, 则只有当t2<L且在[T+t2, T+L]时段内的A零售商需求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P1时, 在T+L时刻发生的A零售商需求将不能被满足, 形成缺货。由于总需求发生的间隔时间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指数分布, 则t2服从参数为λa+λb+λc的爱尔朗分布。因此, A零售商需求的服务水平为:

3 仿真

本文通过仿真分析, 采用事件调度法[4]来验证以上计算A、B、C零售商服务水平公式的合理性。假设已知A、B、C零售商的年需求量分别服从参数为λa、λb和λc的泊松分布, 则对应的需求发生的间隔时间分别服从参数为1/λa、1/λb和1/λc的指数分布。首先产生3个数组Wa、Wb和Wc, 其中各元素分别服从参数为1/λa、1/λb和1/λc的指数分布, 代表相邻的需求发生的时间间隔。所有时间间隔累计相加后得到各需求的发生时间, 又由于提前期是一个已知常数, 可以确定每次的补货时间。A零售商需求、B零售商需求、C零售商需求及补货事件的处理流程如表1所示。

仿真结果详见表2。

4 参数灵敏度分析

由式 (4) 、 (5) 、 (6) 、 (7) 知参数I、P2、P1是影响零售商服务水平和年总费用的决策变量。表3是在初始值基础之上保持其他参数不变, 变化其中一个参数时零售商服务水平和年总费用的值。通过比较了解各参数对零售商服务水平和年总费用的影响。

本例中各参数的初始值为λa=4.62、λb=3.78、λc=3.39、Fa=4000、Fb=1000、Fc=300、L=0.5、F=500、E=2000。

对比发现: (1) 当I上升时, Pa、Pb和上升, EC先下降后上升, 即当供应商最大库存量定的比较高时, 能提高零售商的服务水平, 减少缺货损失费。而库存不能定的过高, 否则会引起库存费用过高。 (2) 当P2上升时, Pa不变、Pb、Pc下降, B、C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上升, 年总费用随之上升。 (3) 当P1上升时, Pc不变、Pa上升、Pb下降, 年总费用先下降后上升。

综合来看, 制定合理的I、P2、P1能有效降低年总费用。

5 案例演算

某供应商的某种商品由三个不同的区域零售商销售, 区域的差异决定了三个区域的缺货损失费不同。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的单位年库存维持费用为1200元/件·年, 每次的补货费为100元。三个零售商的的年平均需求量分别为λa=1.96、λb=5.89、λc=8.27, 缺货损失费分别是Fa、Fb、Fc。由第二部分给出的算法, 我们可计算不同I、P2、P1组合下的年库存总费用的期望值, 基于枚举法获得I、P2、P1的最优解。表3给出了不同缺货成本Fa、Fb、Fc下新策略与原 (S-1, S) 策略的最优解。

由表4得知, 当A、B零售商的缺货成本足够大时, 新策略的年库存总费用较低。通过预留存货来供应A、B零售商的需求, 使得对A、B零售商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并且降低了A、B零售商的的缺货损失费用。

6 结语

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环境下, 使得供应方决定库存水平, 并承担必须的库存补给责任, 一方面要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要降低整个供应链总费用, 从而增强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本文研究了一个供应商三个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系统, 提出了在面对零售商的不同需求等级时, 制定零售商的不同服务水平, 着重研究了服务水平的计算方法, 运用仿真进行了验证。最后在参数灵敏度分析基础上用实际案例表明模型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不足的是对于供应链费用的计算模型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运输、发货等费用以及具体的发货方式对总费用的影响。

注:提前期为半年即L=0.5.

注:当P2=0, P1=0时, 新策略等同于原 (S-1, S) 策略.

摘要:VMI环境下, 考虑到具有不同需求等级零售商的缺货损失费不同, 建立了当库存降低到一定需求水平点, 优先满足缺货损失较大的零售商的需求保障策略。在满足零售商一定服务水平的约束下, 确定针对不同零售商的需求水平点, 使整个供应链费用最小。最后运用仿真对计算服务水平公式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最后用案例演算说明了模型实际意义。

关键词:VMI,需求控制水平点,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成.供应链管理下的VMI模式探讨[J].物流IT, 2001, 19 (6) :29-30.

[2]马士华, 等.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3]张波.应用随机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医疗保障需求 篇9

医疗保险一般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两类。社会医疗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或自愿的契约,在一定区域的一定人群中筹集医疗保险基金,并为该人群的每一个成员公平地分担,对由于疾病所引起的纯粹以补偿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当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有关部门推行的两项改革方案在基础制度安排上非常相似,即都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1994年,由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和卫生部共同颁布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体改分[1994]51号)提出:“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据此,国务院决定在镇江市和九江市进行试点。

在总结“两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1996年国务院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50多个城市进行扩大试点。通过试点,总结出了两种统账结合的模式,即镇江市和九江市试行的“三段通道式”和海南省等试行的“板块结合式”。

1998年12月,在总结试点城市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提出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管理体制配套改革的任务和原则。经过探索与建设,中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障体系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若干焦点性问题

1. 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从提高医疗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公平与效率角度考虑,作为第三方支付者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消费者个人分别承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是合乎经济理性的选择,这将有助于减少个人不当的超额花费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医疗保险计划中,应该建立比例固定的或正相关的共同支付机制。但实际上,基本医疗保险中的社会统筹支付和个人账户支付既不是固定比例的,也不是正相关的。

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试行的“三段通道式”模式是把个人账户支付作为社会统筹支付的台阶,即医疗开支要先用个人账户来支付,个人账户金额用完后,再由个人账户支付工资的5%,然后用社会统筹基金支付;社会统筹支付时,个人还要负担一定的比例,分段计算,支付总额越大,个人负担比例越小。在海南省试行的“板块结合式”模式中,个人账户支付则与社会统筹支付完全不相干。一般做法是将医疗服务分类,其中一部分服务由个人账户承担,其余部分则由社会统筹承担。这种分担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消费者要么快速地用完个人账户从而可以尽早进入使用社会统筹支付阶段,要么则因为个人账户积累太少而只能为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医疗服务付费。

不难发现,个人账户的根本缺陷在于未能将同质的健康风险集中起来,因此使这一部分医疗保险实际上失去了“大数法则”的保险作用,从而失去了共同保险的基本意义。有学者认为,与20世纪80年代改革探索的个人现金包干和分担相比,现行的个人账户是一个退步。而且,由于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远低于医疗费用上涨指数,参保者的个人医疗账户实际上是不断贬值的医疗券[1]。

2. 享受公共医疗保险的平等权力

平等享受意味着个人享有公共医疗保险的权力及获取的数量不应该按照个人收入或购买力来决定。但是现阶段尚处于发展之中的公共医疗保险显然远没有实现全民平等享受的权力。

目前,中国公共医疗保险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社会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制度和劳动保医疗制度。

2003年进行的全国的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城市居民占44.8%;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农村居民占79.1%。此外,灵活就业人员、老年人、儿童、非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以及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绝大多数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在全国范围内,自费比例高达70.3%。

3. 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效率

随着医疗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全国卫生总费用、社会医疗保险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同步逐年上升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渐激烈,医院和卫生管理部门成了社会指责和抨击的对象。

与此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出现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参保企业普遍认为缴费率偏高,有的企业缴费率达到或超过了10%;二是基金结余率偏高。基金结余率高并不意味着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高效率。由于健康风险可预期的时间比老年风险短,而不确定性又比老年风险大,所以医疗保险基金应该以流量收支平衡为导向,在缴费率和支付率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近年来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明显偏高。

三、完善医疗保险的政策建议

1. 弱化并取消个人账户

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不但没有达到其积累资金、激励缴费和控制费用的初衷,反而在现行运行模式下产生了一系列弊端,降低了整个基本医疗保险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应当对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角色进行调整,弱化并取消个人账户。这样才会使基于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现供求平衡发展,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功能。可行的办法是对取消个人账户设立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限结束之前,个人账户的资金余额全部作为参保人员的可处分资金,参保人员既可以用于医疗费用支出,也可以提取现金[2]。在过渡期结束之后,按照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所有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全部进入社会统筹或社会互济基金。在弱化并取消个人账户之后,仍然可以把基本医疗费用支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医疗门诊费用,另一部分为基本医疗住院费用,用报销基本医疗门诊费用的办法代替原有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支出。

2. 合理确定共保率

医疗保险是一种典型的共同保险,即保险人为被保险人支付了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在整个医疗费用中,被保险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所占的比例叫做共保率。

在共同保险中,一般认为共保率达到20%~25%,医疗服务的需求有明显的降低,所以国际上一般医疗保险的共保率都在20%左右。如日本从1999年开始,政府管理的医疗保险制度中被保险人自己负担的医疗费用部分已经从10%提高到20%[3]。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当共保率达到30%时,就能有效规避患者与医生合谋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道德风险[6]。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最优共保率可以参考上述经验数值,考虑到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的现实,可以考虑把最高共保率提高到25%。根据中国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基本住院医疗费用封顶线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根据对大额医疗费用人群分布情况测算,以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确定统筹基金最高限额,可以解决大多数职工的大额医疗费用问题[4]。这样,基本住院医疗费用从0到职工年平均工资4倍之间的共保率就可以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在25%~0%之间逐级累退。

3. 完善配套改革措施

一方面,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以公立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唯一有效的选择。多层次,就是要针对广大患者对不同水平的医疗服务的需要,区分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服务、初级护理以及保健服务,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劳动密集型的基本医疗服务、资本密集型的高级医疗服务等不同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多元化,就是要建立国有资本、社会组织资本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的体系。以公立机构为主体,是指把国有医疗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机构作为提供公共和公益性医疗服务的主体。

另一方面,改革医院财务管理机制。目前的公立医院多数仍然采用内部的科室承包制,一方面由医院向各科室分解并包干使用经费补偿指标,另一方面为科室制定自负盈亏的收入激励机制,鼓励科室和医生的收入最大化行为。在公立医院回归公共服务部门或公益机构的定位之后,政府应该制定新的补偿机制,在政府投入总量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根据医院世纪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对医院进行考核,以此作为补偿经费的依据。同时,医院应在此基础上实现收支平衡管理。

参考文献

[1]葛延风,等.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论,2005,(1).

[2]傅勤生.设立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利弊分析[J].卫生经济学,2005,(10).

[3]郑荣鸣.社会医疗保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7).

[4]李建国,曹木易.最新社会保险实用问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西部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分析 篇10

1 政府投入的作用及问题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均存在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以及市场难以应对的疾病风险, 使得政府出手成为必然。政府的介入对保障公众享有健康权和降低、消除贫富差异,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劳动力经济学角度讲, 政府举办卫生事业为劳动力的恢复和再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手段;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讲, 政府发展卫生事业, 为国民提供一定程度的福利保障, 为贫困者提供必要的卫生服务, 并由此缓解紧张的劳资关系, 可以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政府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责任主要体现在投入与政策引导方面。

医疗保障制度作为健康风险的分担机制, 目的是保障参保人群患病时得到及时治疗, 防止贫困与不良健康状况的恶性循环, 有助于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发挥, 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轻企业负担, 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对医疗的投入目的应该是“两增两减”:增加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以减弱其趋利行为, 增加对患者的医疗保障以减轻其费用负担, 切实提升全体国民特别是贫困人口有效利用基本医疗的可及性, 同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从社会公正角度考虑, 公共政策支持和政府投入援助的重点, 应当是那些生活选择能力严重受限制的弱势群体。根据这个原则, 政府用于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要有针对性, 对一般居民而言, 政府投入是鼓励其参保, 对困难居民则要重点补助, 帮助其参保。

然而在实践中, 一些地方增加的政府投入却没有用于“两增两减”, 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公平水准不仅没有提升, 还进一步加剧了医疗机构的趋利能力和患者的费用负担。具体来说, 一些医疗机构仍然将政府投入作为“种子”基金, 用于基建和购买大型设备, 提高趋利的能力。如果政府只管投入和储水, 不管挖渠和合理分流, 放任公共资金的不合理使用, 今后社区和乡镇医疗机构也将成为新的既得利益群体, 必为今后的改革制造更大阻力。因此, 政府的投入、购买和治理 (包括监管) 必须多管齐下, 规范医疗机构的竞争行为, 由靠设施设备赚钱的外延式扩张转变为靠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扩大市场份额的内涵式发展。

2 西部农村地区医疗保障面临的挑战

2.1 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低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尤其是沿海地区在医疗保障事业方面的差距很大。与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相比, 西部农村地区的传染性疾病、地方病仍是影响当地人群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全国麻疹发病率最高的5个省区中, 西部地区的新疆、贵州、甘肃、云南占有四席;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最高的3个省区 (青海、广西和贵州) 都为西部;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3个省 (青海、安徽和贵州) 有2个处于西部。西部地区的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也很普遍。地方性氟中毒集中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目前中国80%的艾滋病感染者在农村, 尤其是西部农村。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缺乏合格的医务人员和初级保健机构, 填补人员的缺口将是一个长期和耗资很大的过程, 我国西部地区医疗保障事业尚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2.2 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重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普遍, 和东、中部地区相比, 这些地区的贫困家庭收入低, 受支付能力的限制, 疾病负担相对更重。以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的广西为例, 2008年个人负担比例平均为30%-40% (广西医保运行分析报告, 2008) 。2007年综合医药人均医疗费支出是4973.8元, 相当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两倍以上的平均年收入 (Xu, 2008) 。西部地区35%以上的城市家庭和43%的农村家庭难以承受医疗保健费用, 他们要么不去就医, 要么由于支付医疗费用而导致贫困 (Liu, 2002) 。

医疗保险制度是通过大数法则分摊风险的机制和社会互助的原则, 将少数社会成员随机产生的各种疾病风险分摊给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 重在大病统筹和风险分担。大数法则要求参保人数越多, 基金运行能力越强;风险分摊机制要求参保人员中患病概率越低, 基金运行风险越低。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 人口仅约2.87亿, 占全国人口的23%, 西部偏远地区一个县城的人口还不及东部地区一个乡镇的人口, 镇级新农合经办机构设在乡镇卫生院, 投入不足, 医保需方利益容易被牺牲、被忽略。西部地区由于参保人数少、退休人员比例高, 医疗保障赔付率低, 个人负担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

2.3 地方财政投入困难大

解决医保基金运行风险高的手段之一是提高缴费标准, 增加基金总量。新农合参合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补助和农民个人缴费, 增加基金总量的途径包括提高农户个人缴费标准和增加财政补助。西部农民收入较低, 如果提高缴费水平, 会加重农民负担。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发布的信息,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在最后五位的省份全在西部, 分别是:甘肃省4495元, 青海省5364元, 云南省5417元, 贵州省5616元, 西藏5645元;排在第一位的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476元、排在第三位的浙江为14552元。甘肃与北京相差11981元。目前约有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西部农村地区, 靠农户缴费非常困难, 增加新农合基金总量只能从提高政府补助入手。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普遍较不发达, 加之受“财政包干”体制的影响, 多数地区财政支出远高于收入。虽然中央适当加大了对财力不足省份的补助, 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转移支付体制来平衡各地的公共服务及医疗保障水平。

2.4 人口结构变化

目前, 西部地区正在实现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人口转型, 伴随着人口转型的是疾病谱发生变化。近年来, 西部地区人口总和生育率基本维持在千分之2.8左右, 略高于更替水平。由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人口转型, 年龄结构从相对年轻型转变为相对老龄化, 疾病谱正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周期长, 由此造成的疾病负担和损失将更加沉重。“现收现付制”的医疗保险在人口的年龄结构年轻时是基本可行的, 但当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比例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该制度将难以为继。西部地区的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 各个方面的准备非常不充分, 无疑将对医疗保障体制特别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出严峻挑战。

3 西部农村地区全民医保实现途径

全民医保真正的内涵是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其核心至少有两点:一是全面覆盖;二是统一待遇标准。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秉持的理念和原则, 实际上就是制度改革的规范性目标和公平问题, 在这方面,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阿玛蒂亚·森关于社会公正理论等, 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视角。

罗尔斯的正义论摒弃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地位、能力和利益等方面的不同和冲突, 从公平正义的角度重新考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结构, 发现其与正义原则背道而驰。首先, 城市和农村选择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改革的规范性目标, 即用正义原则来规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其次, 根据平等至上原则, 享有社会保障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必须无条件予以满足, 除非所有国民同时没有满足。最后, 根据“差别原则”, 补偿“最少受惠者”的农民。

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 农民群体在社会中处境最差, 有权要求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 无论这种补偿是否会导致社会总体效用的最大化。在罗尔斯看来, 这种社会资源就是社会基本品 (primary social goods) , 包括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阿玛蒂亚·森的理论同样主张基本医疗保障作为“实质性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

目前西部地区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三险一助”基本保障体系, 且基本实现医保制度的全覆盖,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人自付的压力, 卫生保健筹资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都有明显提升。然而, 就享受的服务和获得的财务保护而言, “三险一助”所惠及的人群及化解疾病风险的程度仍然很有限, 新农合住院补偿只有50%左右。医疗救助只能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合作医疗, 而不能补偿更多的医疗费用。贫困者初级卫生保健的可及性尚未得到有效改善, 对高额医疗费用的财务保护作用仍然很有限 (Wagstaff, 2007) 。

立足西部实际, 笔者认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应先实现低水平、全覆盖, 然后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待遇标准的全民医保。目前, 城乡有别的医疗保障体系, 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保障水平的巨大差异, 特别是公共卫生保健支出在城乡居民医疗总支出中的占比差异巨大。因此, 逐步提高农村社区医疗保障水平, 无论其时间表如何制定, 主导思想都应该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稳定城镇公共卫生保健支出水平, 加大农村公共卫生保健支出力度, 平衡城乡医疗保障水平, 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和谐全民医保。

摘要:西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低、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重、地方财政投入困难大和人口老龄化等原因, 无疑对医疗保障体制特别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出严峻挑战。立足西部实际, 笔者认为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应该先实现低水平、全覆盖的全民医保, 然后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用同一受益标准的全民医保。

关键词:西部农村,医疗保障,全民医保

参考文献

[1]Liu Y, Rao K, Hu SL.People&apos;s Republic of China:toward establishing a rural health protection system.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2.

[2]Wagstaff A, Lindelow M, Gao J, Xu L, Qian J.Extending health insurance to the rural population:an impact evaluation of China new cooperative scheme,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150.Washington, DC:World Bank, March 2007.

预防院内感染保障医疗安全 篇11

关键词:急诊;感染因素;自身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7-01

急诊科作为院内感染的重点监控科室,由于其病人病原复杂、病情重、创面暴露多、血液、体液污染多等,在抢救处置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隔离不合理,很容易增加病员感染机会,或造成医护人员感染。因此,做好急诊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医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新的诊治技术的运用,更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急诊科由于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之各种侵人性检查、操作使急诊病人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病人,成为严重威胁病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急诊医护人员也因为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环境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故积极寻求和探索预防院内感染的策略和方法,使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急诊工作中经常面临处理各类大型突发事件、开放性创伤、急诊侵入性操作,易被血源性、非血源性疾病感染,充分认识急诊医护人员工作特征和急诊院内感染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对控制急诊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做好急诊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现将我科在预防院内感染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1 急诊科院内感染的因素

1.1 患者因素 急诊科绝大多数患者为危重患者,其中不乏传染病患者,由于患者情况较危重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时往往徒手操作机会多极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医护人员手上有伤口或皮肤有破损且防护不到位时,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职业暴露。

1.2 医护人员因素 (1)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中为患者输血输液、穿刺置管、导尿、吸痰、洗胃难免被血液体液污染,且锐器伤,针刺伤的机率加大;(2)急诊患者常需床边摄片或由医护人员陪送进行X线、CT、核磁共振等检查,急诊医护人员受到各种射线的辐射机会明显多,加上工作疲劳可能导致免疫力减低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3)院前抢救中由于条件简陋,医护人员少,患者病情危重并复杂多变,在紧急处理和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的碰伤,擦伤,污染机率明显增加。

1.3 环境因素 病员来源范围广,人员流动大,突发事件多,使医护人员在应激中难免防护不到位,再加上各种流行病,传染病的复燃,近来艾滋病的患者上升,使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科内院内感染质控组织,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医生护士各1人担任监控员,定期召开质控小组会议,分析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2 加强对急诊科各类人员的院内感染培训 (1)医护人员每年接受院内组织的培训1-2次,科内每季度组织院感相关知识学习并考核1次,每季度接受院感办监控及随机检查对以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科内质控小组重点督察跟踪改进效果;(2)对新上岗人员将院感知识培训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来对待,使他们有充分的知识和责任意识面对工作;(3)加强对急诊科导医、卫生员、120司机的院感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洗手的方法、物体表面空气消毒的方法、被血液体液污染后的处理方法及自我防护知识。

2.3 加强急诊科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1)针对急诊科工作环境特点制定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和监控制度;(2)护士长重点进行环节质量检查,落实好床单位的终末处理,物表空气的消毒,特殊病人的隔离,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置等;(3)定期向全科医护人员通报科室监测结果,提醒医护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4)向患者做好消毒隔离知识的宣教,处理好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人及交叉感染。

2.4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1)对病史不清的危重患者在进行抢救操作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时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做好标准预防,如带口罩、手套、工作帽;(2)操作前后规范洗手;(3)如有皮肤破损、提前做好包扎处理;(4)对抢救中医护人员如突发职业暴露应立即按规范进行局部处理,并做好登记、上报、备案工作,必要时应定期跟踪检查。

2.5 做好环境及抢救仪器物品的消毒灭菌及监控,每日环境定时通风,对诊断床、平车、轮椅、血压计每日消毒并登记,呼吸机管路一用一消毒,24小时更换,洗胃机终末消毒,气管插管用的咽喉镜使用一次性咽喉镜套,手柄用后消毒,各室有洗手设施及上下水,拖把定位有标记。

2.6 规范急诊抢救流程 (1)急诊抢救物品定位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消毒;(2)侵人性抢救治疗中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同时做好自我防护;(3)强调在急诊抢救中可能被患者体液污染的重点环节重点防护,如为患者吸痰,为躁动的患者穿刺,采血,洗胃过程中患者呕吐物飞溅污染等。

2.7 做好院前抢救转运中的防护 (1)准备充足的防护物品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靴,以备突发事件现场使用如被污染及时消毒处理;(2)做好救护车辆及车上物品的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3)污染的工作服及时更换清洗,搬运患者时在对患者进行保护的同时应避免自我碰伤、擦伤以防感染。

总之,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不仅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减轻病人痛苦,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且为医护人员的安全执业提供了保障。做好这项工作有各项制度,有必要的物资保障,有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的意识,从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规范以及把好工作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感染的细节做起。预防院内感染,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孙伯英,李明艳《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依存性调查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2]殷大奎,《认清形式,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

[3]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

[4]裴学玲,《急诊科院内感染控制对策》(新疆医学,2009,39卷112)。

建设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思考 篇12

一、当前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问题, 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1998年底,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8]44号) , 开始在全国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之后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经过几年的努力, 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以及社会医疗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

截至2007年底, 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2311万人, 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人数18020万人, 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人数4291万人。全国已有2451个县 (区、市) 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农民7.3亿人, 参合率为86.2%。

截至2008年底, 南平市延平区城镇职工参保人数11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登记人数33393人, 实际缴费人数24780人;新农合参保人数27.16万人。

二、目前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一) 城镇医保参保率较低

截至2007年底, 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59379万人, 乡村人口72750万人。全国参加城镇医保人数22311万人 (占城镇人口的37.57%) , 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人数18020万人, 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人数4291万人;新农合参合农民7.3亿人, 参合人数多于乡村人口。南平市延平区总人口49.15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29.42万人, 城镇人口19.73万人。截至2008年底, 延平区城镇医保参保人数14.33万人 (占城镇人口的72.63%) , 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人数11万人, 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人数3.33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27.16万人, 占乡村人口的92.32%。从以上参保统计数据可看出, 城镇医保参保率大大低于新农合参保率,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城镇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高于新农合。延平区城镇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为成年人120元/年、未成年人38元/年, 而延平区新农合成年人、未成年人个人缴费标准均为10元/年, 城镇居民医保政策的出台又晚于新农合, 使得城镇居民产生比较, 影响了城镇居民参保积极性。二是城镇居民存在组织性差、人员复杂、居住分散等客观情况, 居民医保工作必然在政策宣传、组织参保、收缴保费上开展工作较困难。

(二) 参保人员个人负担偏重

通过对南平市延平区医保数据的统计分析, 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负担比例约在40%左右, 城镇居民医保个人负担比例约在65%左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负担比例更高达70%以上。造成个人负担偏重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到位, 医院以药养医情况比较严重,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二是医疗保险部门为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和增强参保人员费用意识, 确立了医疗费用分担机制。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 一旦住院, 参保人员需负担住院起付线以下的费用、起付线以上按比例支付的费用以及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 同时还需自费超基本医疗保险“三目录”范围的费用。三是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超基本”。目前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新药、进口药等价格昂贵的药品不断纳入了支付范围, 如胸腺肽国产药只需约二十元, 进口的胸腺肽同等剂量一支约两千元;高、精、尖诊疗技术不断加入医保支付行列;进口昂贵医用材料在定点医院得到普遍使用。目前福建省基本医疗保险“三目录”已由2002年的不足一千条增加到三万两千余条, “超基本”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一方面给统筹基金带来压力, 同时也给参保人员增加了负担。

(三) 统筹层次低、政策差距大

一是统筹层次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层次国家确定的原则为市级 (设区市) 统筹, 而目前全国大多地方为县级统筹, 减弱了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作用的发挥。南平市目前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为县级统筹, 各县市政策不统一。城镇居民医保虽然制度上为市级统筹、政策统一, 但政策规定基金出险由县级财政承担80%, 实际上为县级统筹。二是城镇职工医保在制度设计、待遇水平上与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差距较大。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筹资水平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医保, 保障待遇也低很多。

(四) 不同政府机构出现职能交叉

目前全国大多地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分别归属劳动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不同政府机构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呈现出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局面, 这容易产生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等负面效应。职能交叉不利于医疗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障待遇的提高, 是导致保障待遇差距大的主要原因, 使公众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产生困惑和不信任, 影响覆盖面的扩大, 造成实现制度框架基本统一的难度加大。

(五) 个人账户达不到制度设计预想效果

目前城镇职工医保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个人账户虽然能够为今后积累一部分基金, 从而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医保基金支付的压力, 但其积累功能却相当有限, 个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随机性的, 不可能先积累后消费。而且, 医疗保险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共济, 个人账户的设立显然降低了医疗保险的互济功能, 由于把一部分基金沉淀下来不能用于当期消费, 必然降低现行医疗保险的整体保障能力。再者, 目前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只有城镇职工医保设立个人账户, 这对制度之间的衔接, 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 设置了障碍。因此, 需要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重新设计。

三、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政策建议

通过对当前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情况的分析, 特别是重点分析了目前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近期改革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 整合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制度。

一是新农合和居民医保执行统一政策, 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基金统筹。尤其是必需降低城镇居民个人缴费标准, 适当提高农村居民个人缴费标准, 达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个人缴费标准一致, 提高城镇居民参保积极性, 确保完成3年内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任务。二是整合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行政管理部门, 由劳动保障部门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实行统一管理。

(二) 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个人负担比例。

一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坚决实行医、药分离, 提高医疗技术含量;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降低药品流通成本, 下大力气整治药品流通环节的不正之风。二是完善基本医疗“三目录”, 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目录, 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三是提高政策待遇, 调高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偿比例。2010年各级财政对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将由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20元, 居民医保基金容量将增加20%左右, 新农合基金容量将增加40%左右, 届时补偿比例可上调15%~20%, 个人负担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三) 提高统筹层次、缩小政策差距。

一是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实行市级 (设区市) 统筹, 全市执行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基金统筹。二是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待遇水平, 逐步缩小与城镇职工医保政策的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财政收入的增加,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标准、个人缴费标准, 并相应提高补偿比例、基金封顶线。

(四) 改革个人账户制度。

建议逐步改革个人账户制度, 缩小城镇职工医保与新农合和居民医保政策和待遇水平的差距。一是改革个人账户功能。个人账户功能从积累防备医疗风险, 逐步转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的功能为主, 用于社区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方面的支出。二是改革个人账户划拨制度。目前个人账户资金来源于两部分:一是职工个人缴纳的医保费全部划入个人账户;二是用人单位缴纳的医保费按30%左右划入个人账户。按目前的制度, 城镇职工医保个人实际上不但不需缴费, 而且用人单位缴费的30%还划入个人账户。建议逐步降低用人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 职工个人缴费也可考虑参照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政策, 按统一的缴费标准缴纳, 划入个人账户也按统一的金额进行划拨。

(五) 加快医疗保障立法步伐。

基本医疗保障领域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特性, 需要政府力量的强制性介入, 但强制性介入并非意味着行政干预, 而应采取法制监督为主、必要的行政干预为辅的管理模式。目前医疗保障存在立法的缺位, 立法滞后不利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完善, 考虑到医疗保障制度的复杂现状, 可先就已经达成共识的立法精神、制度模式等框架性内容予以立法规定, 以后再逐步进行完善。

摘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探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任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分析当前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 特别是重点分析目前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近期改革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对于着力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提出了有益的思考。

上一篇:城市燃气的安全管理下一篇:几何活动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