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共8篇)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篇1
1.现状
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还得不到广大农民的认同。据调查中农民反映,每人每年交纳30元,这个资金农民都能接受,但在门诊看病1年仅能报销200元医药费,且报销标准为超过30元按比例报销,很多医疗费用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列。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而真正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这样看来,参合农民受益面小。
问题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一是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二是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一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三是对具体的报销程序和报销比例了解很少,存在模糊认识。只知道交纳了合作医疗基金,但不知道具体内容和报销程序,在不是定点的医院看了病却无法报销;四是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2.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有的孩子生病住院就没有无法报账。
3.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不高,自费药用得过多。有农户反映,医生在开处方前首先就问是否参加了“新农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一个处方将会多5至10元,他们认为医院是在做生意,不愿再交明年的参合费了。有的医院不按规定正确使用自费药品,而使用大量“新农合”范围外的药。
4.门诊报销范围窄、比例低,定点单位过少,住院报销门槛太高。
5.市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台州市外就医报销手续繁杂,不方便外出务工农民及时就近就医,给重病、大病患者造成困难。
建议与对策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在新农合政策宣传方面还存在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不全,宣传效果不佳,政策解释不到位等问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理解上级政策。
2.完善参合基金筹资渠道与专项管理制度。通过行政命令由驻村干部逐年逐户上门收缴资金,可能在基层出现梗阻现象,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去生命力。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目标,一些地方对部分筹资困难户往往采取先垫资后筹资的办法,许多村组干部对此苦不堪言,他们表示,如果再没有妥善的筹资方法,又必须去完成相应的指标,他们也会由抵触到反对,使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无法开展。应相对降低农民筹资标准,增加省、市政府的补助标准,才有利于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农民的“救命钱”,且数额巨大,一旦出现问题,不仅砸了合作医疗的牌子,更会伤了群众感情,毁了政府形象。为此,要建立合作医疗基金收、管、存分离和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保证了合作医疗基金安全运行。
3.推行科学合理的农民参合补偿机制,更大限度让利于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建议将基金分为门诊补助基金、住院补助基金、大病二次补助基金、风险基金四个部分。制定了补大又补小、稳妥又积极的“个人家庭门诊账户+大病统筹+二次补偿”运行模式。即将农民缴纳的“小钱”建立家庭账户,用于门诊费用报销,增加参合农民受益机会,扩大受益面;将各级财政补助的“大钱”列入大病统筹基金,用于报销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年终根据基金结余情况,在留足风险金和健康体检金的前提下,对花费医药费超过一定数额的重大疾病患者,再给予一次补偿。
4.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要加强农村卫生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村级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二要建立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三要切实落实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全面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医药市场整顿力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是农村群众的迫切要求,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现实。
问题与解决方案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医疗保险中个人所承担费用较高
农民是十分重视既得利益的群体,期望最少的付出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调查显示,农民期待能够报销70%~100%,然而,农民到荆州市市中心医院就医报销比例是30%~35%,到乡村医疗单位就医报销比例是70%~80%。由于乡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医务人员短缺,且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得不到培训,业务骨干流失严重,很难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实际情况是农民一看病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就医条件好,但报销比例低,这种比例与期望的差距使农民心理产生一种失落感,直接影响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2.2“供方诱导需求”现象突出
在目前医患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定点机构在给病人诊治时并不按对病人最有利的方式治疗,普遍存在开大处方,即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严重,这加重了农民的就医负担,导致农民对医保不满[1]。
2.3缴费方式不够灵活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个人缴费实行集中缴费的方式,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因错过缴费期而无法享受翌年的合作医疗待遇。同时,还有一些外地的农民不能及时在迁入地交医保,这样在就医时引起一些麻烦。
2.4报销手续繁琐
从票据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间,农民往往需要在指定医院看病后,返回到用户所在乡镇地审批,审批通过后再返回指定医院报销,加大了农民的交通费用开支,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农民更是存在诸多不便。
3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医疗保险是社会进步、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医疗保险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看病难、报销难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本措施。
3.1加大对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应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机制,保证农村公共卫生费用不断增加。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投入要重点支持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巩固和完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医疗网络建设。二是政府应积极鼓励各乡镇医院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注意吸引民间资本,采取合资入股、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改变医疗机构单一公有制的产权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经济收益[2]。
3.2提高乡村医疗水平
一是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扶植和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院的行政联系,在村卫生所人员的资格确认、管理及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给予乡镇卫生院一定权力,这样既增加了村卫生室对乡镇卫生院的向心力,又提高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在业务及药品采购方面应推动村医疗卫生所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互利合作,以提高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应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吸引大学毕业生或退休专家坐诊或寻找对口扶持单位进行交流,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四是为乡镇卫生室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并邀请专业人员教授村医正确使用和维修设备的方法,改变农村卫生所治病缺乏医疗设备的局面。
3.3大力普及各项卫生保健知识
一是在医保进行初期,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通过印制“医保政策管理解答”等宣传资料,并组织人员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乡镇每家每户,同时通过在各乡镇、集市、交通要道等重要位置悬挂宣传条幅,力争居民医保政策知晓率达到100%。二是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活动期间和活动后期,工作人员向居民讲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新政策和报销流程,并耐心、细致地就社区居民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解答,让居民近距离了解城乡居民医保新政策,提高大家参保意识。三是定期组织市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到乡镇卫生院及预防保健站进行宣传和知识讲座,现场解答农民关心的医疗热点和难点问题,加深广大农民对卫生常识和保健知识的了解。
3.4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应进一步简化补偿手续,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保线,提高封顶线,使农民获得最大的实惠。同时,要降低起付门槛,扩大补偿范围,应将慢性病、住院分娩、人为事故等列入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分段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3]。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的医疗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做到,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上的自愿原则与实际做法上的半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群关系 政府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参加”,这是新农合的基本政策要求,但在动员、组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时,各地各级政府官员将其作为政绩来体现,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民“参合率”作为考核的目标之一,农民“参合率”指标级级下达,使得一部分基层从事这一工作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动员、甚至强制农民参加。有的乡镇为了达到完成“参合率”目标,甚至硬性规定,哪一个村完不成任务,就从哪个村的村干部工资中扣除。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种种手段来完成参合率,从而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2.2 管理成本太高
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参合收费成本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本上。从收取“参合费”方面讲,一般每年农民自筹参合经费是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由村委会干部每家每户上门收取,以前每人10元钱还好一点,现在的每人30元,如遇到人口较多,但家境不太好的农户一时也交不起这些钱。在调查中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反映,这四个月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钱,有的农户一次没有两次,多的一户跑过十几次,才能将钱收到。有的只好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其垫付。不少村干部反映,这种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干群矛盾,好事并没有办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村干部这种半强制性收费,意见很大。
这主要体现在对农民参合收费成本和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成本上。从收取“参合费”方面讲,一般每年农民自筹参合经费是在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由村委会干部每家每户上门收取,以前每人10元钱还好一点,现在的每人30元,如遇到人口较多,但家境不太好的农户一时也交不起这些钱。在调查中乡镇干部和村委会干部反映,这四个月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钱,有的农户一次没有两次,多的一户跑过十几次,才能将钱收到。有的只好村干部自掏腰包为其垫付。不少村干部反映,这种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干群矛盾,好事并没有办好。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村干部这种半强制性收费,意见很大。
1.3 管理机构无编制,人员临时抽调,经费紧张,管理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据调查了解到目前为止,江西省所有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新农医中心,都是挂靠在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之下,由卫生局副职任主任,临时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管理机构。有的县连办公用房也是临时租借的。新农合制度已经由过去的试点到现在全面实施,试点县已经有六七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临时性机构,没有机构编制,没有干部职数。这种状况与其工作职责极不相称。我们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民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管理机构职责重大,其工作性质:政策性极强,专业性要求很高,事务性非常突出。因此在人员配置上要求很高,既要懂政策,又要有医、药、财会、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大量如审核、审查、监管、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等事务性的工作。但现在由于属于临时机构,人员也属临时抽调,这显然不利于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加之经费紧张,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1.4 实施范围窄,覆盖面小
我国农村医保体系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保障覆盖面小,参保率低。目前,只有极少数地区单兵突进初步建立了覆盖面较广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其它大多数县区不同程度实施了医疗救助制度,但一般农民都没有受益。据初步测算,我国农民患病后应就诊而未就诊和应住院而未住院者均超过30%。贫困户中31%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5 保障功能差,保障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部分农民的医疗负担,解决了部分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但因为投入财力有限,住院医药费起付点相对较高,最高报销额相对较低,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患小病时得不到补偿,影响其参保的积极性,而在患大病家庭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时,又很难得到强有力的医疗保障和救助。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医疗保障制度对患病农民的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
1.6 筹资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筹资模式基本采取中央、省、县、乡镇四级财政共担的方式,从短期看,这一做法对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逐步引导农民增强参保意识,扩大农村医保覆盖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福利模式的做法,往往容易使农民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以自我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旦经济滑坡,就会面临瓦解的境地。
2.针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问题的建议
2.1 积极稳妥,逐步提高覆盖率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以及保障意识有较大差距,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短期内让全体农民普遍参加进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以富裕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作为突破口,逐渐摸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如此试点实践,找到有关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般共性原则和规律性,总结经验教训,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逐步推广。
2.2 因地制宜提高保障水平,增强保障功能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部分地区农村开展了医疗和救助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保障水平差,标准较低,没有做到应保尽保。今后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如合作医疗、医疗保险、村里或企业发展医疗补贴、大病统筹等形式。另外,要抓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让务实的农民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3 规范运作,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在农村搞社会医疗保险,必须坚持“实帐户”,不能搞个人空帐。要不断强化医保基金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机制。真正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监督,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使农民真正受益。要切实完善制度,做好保值增值工作,条件成熟时可以在目前存银行和购买国债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投资领域,进一步提高盈利率。
2.4 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农村医保体系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行为包括:①舆论引导。利用下发文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广泛宣传参加医保的好处,提高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让农民自觉自愿参保。②健全网络。健全各级医保队伍,尤其是稳定县、乡、村三级业务经办机构及人员,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是开展农村医保工作的基础。③规范政策。已经实施医疗保障的地区要明确各级财政负担的比例,其目的除强化政府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助能否及时足额到位。
2.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使同一乡镇村庄之间,同一村庄相邻农户之间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单一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很难照顾到各方面的要求。所以,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因地制宜地建立以基本社会医疗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和家庭储蓄保障等并存的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在具体操作中也可以借鉴有些省市的先进经验。
搞好合作医疗,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只要提高对合作医疗的认识,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惑与困惑,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民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篇2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现状
《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受其本人及家属康乐所需之生活程度, 举凡衣、食、住、医药及必要之社会服务均在内;且于失业、患病、残疾、寡居、衰老或因不可抗力之事故致有他种丧失生活能力之情形时, 有权享有保障。”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根本价值在于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很好地集结了社会公正、效率和人道等基本的价值准则。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无一不是立法先行、法律护航。社会保障法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现和正常运作的关键。因而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法制的战略性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
目前, 占我国人口近70%的农民严重缺乏卫生医疗服务保障, 而这一情况在西部贫困地区更为严重, 因为随着我国城乡医疗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和服务费用的不断上涨, 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在逐步下降。据卫生部统计, 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 其中政府卫生投587.2亿元 (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15.6%) ;而且, 全国卫生费用的支出也不合理, 大部分用在了城市, 用于农村的有92.5亿元, 仅占政府卫生投入的15.9%。另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公布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 中国在卫生费用负担的公平性方面, 排在191个成员中的第188位;中国卫生系统的总体绩效评估在全球191个国家中也后居144位。由于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减少, 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没能得到改善, 农民防病治病就完全只能掏腰包。一旦患上大病重病, 他们就不得不倾其所有, 或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借。所以, 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制度, 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
2. 影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内因。
(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且存在地区差异。改革开放30多年来, 由于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等多方面原因, 农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 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医疗保障的模式和保障水平。因此, 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就不得不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及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 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 地方经济实力较强, 依靠地方政府和社区集体经济就可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机制。而对于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广大西部地区, 医疗卫生资匮乏, 加之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很弱, 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绝非易事。
(2) 农民的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中国农村的文化观念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家庭或家族自助、不求“外人”的观念, 团队意识淡薄。他们重视伦理宗法, 这就使得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共济”更多的是以血缘、情缘和地缘为基础。加上迷信心理严重, 很多农民认为患病是自己运气不好, 而不去求医看病或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这一点在年长的人身上表现更为严重。
(3) 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认识有限。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医学知识有限, 对疾病风险的认识存在着差距。农民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看问题只看眼前利益, 因此他们更关注能解决基本生活的诸如扶贫与灾害救助等保障项目, 而对于医疗保障没有明确地认识。同时, 由于允许自愿参与, 这也导致合作医疗面临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 往往都是家庭经济困难的人, 这就造成合作医疗资金数量有限, 合作医疗难以发挥预期效果。农民既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受益者, 又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中的主体, 缺少农民的参加,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失去任何意义。
3. 影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外因。
(1) 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上资金投入不足和政策上的缺失。从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来看, 通常是个人、集体 (或企业) 、国家各投入一部分, 并且国家的投入应占最大的比例。当前我国财政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是造成整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财政投入缓慢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适应, 投入总额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 反而下降, 而且这一点有限的资金还常常被挪作他用。另一方面, 长期以来, 社会保障资金投入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现象非常严重。从国家的投资看, 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只相当于城市的1/8, 农村人均国家社会保障投资仅为城市1/30。
(2) 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低。主要体现在层次低下、范围狭小, 覆盖失衡、项目不全、社会化程度不高、保障标准欠科学。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不足50%,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更是低于20%。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 个人缴纳的公益金只是赡养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加上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监管力度不够。而且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 各保障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3) 农村医疗保障模式陈旧落后。我国现行的保障模式, 主要是现收现付和略有节余。现收现付模式不能适应中国正在进行的显著的人口年龄结构变迁, 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继续运用现收现付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模式, 乡镇企业所承担的巨大的社会保障职能必然会成为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巨大障碍。同时现收现付模式会增大农村居民对于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 增大他们的储蓄倾向。
(4) 农村医疗保障缺乏完备的法律框架。尽管宪法对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国家提供的物质帮助权作了明确的规定, 而且在一些法规中也有一些关于社会保障或有关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内容, 但整个社会保障还处于较低层次, 这在管理上就缺乏宏观指导和协调。综观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立法, 虽然数量庞大, 但都是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甚至更低层次的行政性文件出现的, 至今未有一部专门性的法律。这些层次较低、多带有“暂行”字样的法规根本不能使社会保障立法形成体系。这种立法严重滞后的状况与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同时也与我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相冲突。
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关乎国计民生, 对于这样的内容仅由行政机关以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形式对其加以规范实属不当。由于立法条件往往尚不成熟, 而现实问题又有立法必要, 权宜之计就是许多本应由国家立法机关行使的立法权最终为国家行政机关所行使, 其结果是造成行政立法的过度繁荣。在农村医疗保障方面, 立法情况更是如此, 如2002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2003年1月10日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等, 都还是完全停留在行政法规、规章的层面上。这种立法层次低的法规、规章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首先是立法的随意性大。从立法程序上看, 一个法律的出台必须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和严格的制定程序。程序上的审慎就有助于法律本身质量的提高。而低层次的立法由于没有高层次的立法在程序上的严格要求, 故往往随意性较大, 变动频繁, 缺乏作为法律应有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其次是规范性不强。较低层次的法律规范对于条文的钻研往往不够精细, 表达不够周延和准确, 难以准确地表达立法本意。再次是较低层次的法律其法律效力也相对较低, 约束力较差。因此, 它也难以达到有效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 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所以, 我国应当尽早制定《社会保障法》, 将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立法纳入其中, 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民享有医疗保障权利。
另外在我国的立法中, 受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路的影响, 使得法律条文过于简略抽象, 运用起来缺乏可操作性, 实践中不得不通过司法解释来弥补, 甚至司法解释的条文数和字数均超过法律本身。同时由于法律条文规定得简略、笼统, 也就为法律的执行者留下了过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使执法者有可能根据自己对法律的理解来决定有关事项, 容易造成执法上的不统一和偏差。立法上的简略和不严密, 就有可能为执法腐败、司法腐败留下可乘之机。
从我国已制定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的篇幅来看, 其条文和字数都很有限, 这种条文的简略势必导致内容的不确定和适用时的困难。采用这一立法思路尚无可厚非, 但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今天, 立法也有大量国外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 仍采用这一模式就值得商榷了。所以, 制定规范详细的法律, 在我国并不是立法技术问题, 而是立法思路问题。我们可以在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基础上, 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条款纳入农村社会保障范畴之中, 打破原有的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路, 制定出一部详细、方便适用、质量较高社会保障法律是可行的。
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律对策
虽然, 我国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各种问题, 有内因有外因, 但是有问题就必须要面对和解决, 特别是农民这样一个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的群体, 政府更不应该去回避。
1. 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
建立并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没有法律的支撑和保护是不行的。从世界范围来看, 关于社会保障的立法主要包括两种:分散立法模式和综合立法模式。二者各有利弊, 关键还是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在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立法接近空白的情况下, 应当首先制定出《社会保障法》, 作为基本法律来确定关于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立法方向、目标等。在这个前提之下, 逐步对各类社会保障结合其各自的特点来给与普遍的法律保护。就农村医疗保障来说, 就应当制定《农村医疗保障法》。这样的分散逐个立法虽然成本较高, 但是由于各类不同的社会保障有着不同的目的和特点, 因而更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立法需要解决很多本质的和制度的问题。从本质上看, 需要解决立法的目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问题。我国目前城乡发展还不平衡, 农村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还处在改革探索之中。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念认为应当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实行城乡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 当然医疗保障也不例外。在城乡二元的结构下, 不仅不能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而且使得本来就有限的社会资源被过多的配置到了城市, 这样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就显得更为薄弱。不仅看病要去距离较远的大城市, 而且当低收入的农民面对一个统一以城市标准制定的医疗费用时还存在看不起病的情况。笔者认为医疗保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 而更多的要保护经济能力相对更弱的农村居民。因而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在立法时我们要设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作为立法目标。
在设计立法具体制度的时候, 我们应当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具有实用性, 覆盖广、互助共济的制度方案来。不仅要有单独制定《农村医疗保障法》, 同时还要建立完善其他配套的法律规范。比如在《刑法》中对于贪污、挪用医保基金的非法行为追究其刑事责任。
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应当坚持国家支持的原则, 从农村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以保障农民基本医疗为目标,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与农村医疗保障服务网络建设相配套, 农民的基本医疗保健与农民个人投入、农村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等方面的捐助相结合, 采取有力措施, 加快建设步伐, 争取早日实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与城市接轨, 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
2. 加强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的职权作用。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 与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是分不开的。在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 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 要理清管理主体的关系。在我国, 合作医疗制度的主管工作由卫生部掌握, 而农村中的职工性农民群体医疗保障问题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管理主体上的混乱, 导致我国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和管理上, 无所适从, 而且容易造成农村本来就少的医疗卫生资源和管理资源的浪费。因而,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统一, 就要明确管理主体之间相互的职责, 加强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其他部位相关政策的联合立法。
其次, 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的农村医疗保障责任。在政府系统内,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处于模糊状态, 已经影响到社会保障的运行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涉及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 究竟其支持方式和力度是如何的, 是涉及到税费改革及中央与地方财权划分等复杂的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承担的农村医疗保障责任划分, 首先要坚持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原则。中央政府主要是宏观调控, 平衡地区间的医疗保障状况, 地方政府则是解决好当地的医疗保障问题。其次, 要完善分税制, 从根本上分清两者的财政支付关系。这也是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承担的农村医疗保障责任, 确定各自的主要承担农村医疗保障项目的基础。最后, 以法律形式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 并不必然意味着需要因此制定一部单独关于责任划分的法律, 可以融入到规范社会保障方面的综合和相对综合的法律, 在实现形式上可以灵活。
3. 加快农村医疗体制改革。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推行, 由政府主导。但是具体的医疗保障的服务, 却由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障制度属于公共品的范畴, 具有非市场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在我国有关农村医疗保障的医疗机构, 很难界定它是否是市场主体。因为一方面它要维护医院的收支平衡, 另一方面却要提供公共性服务, 这就让它对农村医疗保障的费用的控制缺乏利益驱动。政府要推动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 必须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首先, 实行医药分开, 减少医疗机构谋取自身利益的渠道。其次, 鼓励多种医疗机构的协调发展。要合理评定农村医疗机构技术等级、按技术等级进行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按等级确定医疗设备与人员的配备水平、按等级确定医疗诊治收费水平, 实行医疗和医药分业管理、区分门诊和住院医生等等。最后, 要建立医疗项目的严格审查机制。对医疗费用的补偿标准、医疗器械的适用费用标准进行统一规定, 增加医疗体系的透明度、公平公正性, 以确保医疗保障的社会效用最大化。
4. 依法保障农村医疗保障资金。
对于农村医疗保障资金, 采取“以个人缴纳为主, 集体扶助为辅, 政府适当支持”的原则, 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和创新, 保证农民、集体和政府的筹资渠道的畅通。在法律关系中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但在社会保障制度中,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要复杂得多。在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中, 政府和企业承担的义务大, 而个人承担义务较小。因此在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 强调要对权利和义务重新安排, 把个人义务提到较高水平。但是在社会保障领域权利和义务不可能在个人层次上统一, 只能在社会层次上达到基本平衡。尽管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资金筹措在形式上已经具备了政府、集体、个人共担的轮廓, 但这个轮廓还不十分清晰, 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主体各方的积极性。政府与乡村集体的责任划分不清, 客观上制约并限制了集体可以分担的农村医疗保障责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不清, 形成了中央政府压力日益增加并被强化, 地方政府多半缺位的格局。因此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中政府必须更加重视农村的医疗保障, 增加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支出使政府投资向农村倾斜;在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中, 各级地方政府每年要从财政上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仍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合作医疗所需的资金, 主要来源于农户、县乡政府、中央财政。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 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 农村企业也不发达, 筹集合作医疗资金的更加困难。随着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有条件的地方还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提高国家部分的补助标准。对于农村“五保户”参保的个人部分可由民政部门解决, 对农村贫困户、特困户的个人部分, 可由地方财政负担, 这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经济实力发展较快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给予本地的合作医疗制度予扶持, 鼓励乡镇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以此壮大合作医疗, 逐步增强其实力, 扩大受惠覆盖面。
但在目前情况下, 过多强调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上的投入是不现实的, 它只能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弱化农民个人筹资, 调动不起各方参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积极性。因此, 农民个人出资仍是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筹措的主要形式, 我们可考虑将以前的农业税转化为农民缴纳社会保障税, 征收后专户储蓄, 专用于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等方面, 并且可以积累使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不重新征收社会保障方面的税收, 农民在心理上易于接受;健全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缩小了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不但可以全面实施, 而且还可以节约新税收征收成本。
三、结语
农村医疗保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仅仅依靠立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应该说,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以合作医疗制度为基本的多层次、多需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的发展势必与农村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进程息息相关。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呼唤, 它既关乎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 也关乎中国城乡协调发展、工业与农业共同进步的大事, 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
摘要: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以合作医疗制度为基本的多层次、多需求的系统工程。因而有必要实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制化, 加快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立法,行政
参考文献
[1].张桂林, 彭润金等著.七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2].朱晓超.农村医保风雨飘摇.财经, 2002 (8)
[3].杜中杰, 杨树明.农村医疗保障出路何在.人民法院报, 2000.12.6
[4].顾涛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关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7 (11)
[5].饶江红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南昌大学学报》 (人社版) , 2003 (6)
[6].方青.从“集体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农村社会保障1949—2000.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2 (1)
[7].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课题组试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农村经济, 1996 (7)
[8].余卫明.社会保障立法模式探讨.法学, 2003 (5)
[9].欧阳仁根.试论国家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职责.财贸研究, 2002 (3)
[10].许兵.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职能比较研究.政法论丛, 2004 (4)
[11].杨方方.关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责任划分的几点看法.经济体制改革, 2003 (3)
浅议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现状;政策与措施.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人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农民来说,“看病难”的问题成了他们主要担忧的问题。它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各地区安定和谐的氛围,成为了引发各类社会问题的“导火线”。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也是更好的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必要手段。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更好的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前提,是了解我国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只有充分了解它“缺”在哪里,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措施,以推动该制度不断向前发展。那么,目前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究竟存在哪些缺陷和问题呢?.一、.农村医疗保障立法滞后;二、农村医疗保障法律监督与实施机制薄弱;三、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缺乏;四、农村医疗保障认识上的偏差;五、农村医疗保障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针对上述发现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问题,特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措施:
1.加快关于农村医疗保障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专门性法律的规定。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与此相关的其他专门性法规的立法也比较落后。立法机关应当积极完善相关法律,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社会保障法》,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够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才能够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此外,针对医疗保障问题的特殊性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增强其强制性与适用性。通过法律、政策与行政手段来共同规范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更好的为广大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2.完善農村医疗保障法律监督与实施机制,努力做到透明化、法制化。加大对于医疗保障基金筹措和运作的监督,防止出现资金管理混乱,个别地方违规投资和违法使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制定惩治措施,严厉打击各种突出的挪用、挤占、截留、或浪费医疗保险基金的行为。
3.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政府应当将恢复与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心化为实际行动,加大国家财政对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资金投入,使该制度有足够的财力去实施推行。
4.加大关于农村医疗保障的宣传力度。建立专门的农村医疗保障信息普及站点,通过发放宣传册等途径使农民跟多的了解到该制度,提高他们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对国家的政策建立十足的信心。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篇4
——以贵阳市白云区为例
徐诗雨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世界各国都越来越强调医疗制度对健康的促进作用,逐步将医疗保险从保大病,发展到兼顾小病,进而发展到保障健康,其管理体制也相应发生变化,把社会医疗保障从社会保障中分离出来,与健康管理只能加以合并。我们国家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努力,针对这一制度,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在本次问卷中,我们通过对白云区麦架镇附近居民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的问题,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1)宣传途径很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访者的百分之42.5%中并不是主动找到相关部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他们都是被动的通过村干部动员之后才参加的,并且,有22.5%的人是被强制要求参加医疗保障的。因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居民对这一项政策并不是很了解。说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说,光靠政府来宣传,是远远不能够达到广泛民众的需求的。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2)民众对医疗保障意识不强
有在国家单位的人表示,对于这个,都是单位全部包了,自己一概不知。有什么问题就去找单位去,反正出了什么问题单位都会有方法解决,无所谓的态度,也觉得没哪个必要了解那么多,只要单位负责就可以了。对任何一个关于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都不知道。这一部分人达到了15%。
在这一部分人群中,他们认为,农村医疗保险,小病基本上是不会给你报销的,比如:发烧、感冒、跌打损伤,大病,特殊病例,报销比例很低,不能享受多大的优惠。所以,有单位,就没有必要再去做这些冤枉事了。
二、民众满意度低(1)缴纳费用较贵
在本次调查中,50.0%的人认为每人每年缴纳很贵,一家人通常3——5人,每人每年都要交好几百块钱,而一般通常的小病又不在此保险范围内,划不来。
(2)各个地方报销比例不同,报销比例低 本次调查中的一个老大爷说,在这里,一般就只能保销40.0%,但是,在他的老家就可以报销达到50.0%,有些时候,在一些地方管辖不是很严格的,跟医生关系好的,医生还可以给你多报销一点。老大爷觉得这很不公平,觉得自己的利益大受损害,自己又不认识什么人,人老又多病,觉得这个没有切身利益的保障,更像是哄人骗钱的。
实际上,每个地区是根据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来制定报销比例的,无论这个地区是多么贫穷还是富有,总有收入的高低之分。对与那些低收入人群,他们交着较高的医疗保险,却享受不到相对应的医疗报销,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没有根据个人的自身情况进行考虑。
就小病而言,当农民经常不生病时,觉得个人出资的那部分浪费掉了,于是会逐渐丧失参加合作医疗的动力。
从大病来说,由于农村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那些贫穷的家庭一旦得了大病,即使去医院就诊,能够报销一部分,但剩下的一部分他们依然无力偿付,所以这些贫困的家庭依然看不起病。当然对于那些富裕的家庭而言,这是给他们提供了实在的优惠。所以从大病的角度来看,不但新型合作医疗没有解决农村内部贫困家庭的医疗问题,反而使得他们与富裕农民家庭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差距。
(3)报销程序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
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三、农村医疗条件落后
在农村,不是每一个医院都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定点单位,村民看病,必须到指定的医院才可以,其他的医院都不可以,患者不可以主动选择,导致有些特殊病例就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农村医疗条件相当落后,村民多半小病能忍就忍了,大病医疗条件达不到,报销需要从小病医院一张证明,一张证明的开,直到最高医院,这也是村民不选择医疗保障的原因。
四、医务人员态度不好
如今的医院的使命都是以“爱心和奉献为主线贯穿医院工作的两条主线,是医院存在和发展的首要精神”,但是,在农村就没有这样好的待遇。
在农村村民看病就是求着医护人员看病,排队等半天,最后医生说,中午要下班,要去吃饭了。对于病情,村民想多了解一点,重复多问一点问题,就遭到医护人员的白眼。大老远赶路来,很多问题不能一次性得到解决,对于村民来说,也是一大问题。医护人员的态度也使得村民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大大降低。
以上是我小组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新型医疗合作宣传方式单
农村医疗保障方案 篇5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如何调整?
为适应医疗费用增长和巩固提升医保待遇水平,确保参保人员医保权益,《通知》要求合理提高居民医保的筹资标准,人均筹资标准达到960元,其中,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居民医保参保缴费的补助力度,2022年居民医保参保财政补助标准人均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10元;相应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30元,达到每人每年350元。继续从居民医保基金中划出一定额度,用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资金,个人无需另行缴费即可享受大病保险待遇,减轻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此外,《通知》还强调,要切实落实持居住证参保政策规定,放开参保户籍限制,对于持居住证参加当地居民医保的,各级财政要按当地居民相同标准给予补助。
二、对巩固提升居民医保待遇水平有哪些工作要求?
《通知》提出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统筹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效能。主要从三个方面对2022年居民医保待遇保障提出工作要求。一是稳定住院待遇水平,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稳定在70%左右。二是完善门诊保障措施,继续做好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健全门诊慢性病、特殊疾病(以下简称“门诊慢特病”)保障,增强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对门诊医疗费用的保障功能,合力减轻门诊医疗费用负担。三是合理提高居民医保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做好参保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
三、在巩固拓展医保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为切实兜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通知》提出四项要求,一是继续做好困难群众资助参保工作,全额资助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确保应保尽保、应资尽资。二是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完善参保动态监测、高额费用负担患者预警、部门间信息共享、风险协同处置等工作机制。三是完善依申请救助机制。四是做好与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的衔接。
四、如何增强医保制度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通知》提出促进制度规范统一,包括四个方面要求。一是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三年行动方案,规范决策权限,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二是推动实现全国用药范围基本统一,逐步规范统一省内基本医保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等政策。三是稳步推进省级统筹,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可以分类序贯推进。四是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将各省落实待遇清单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五、医保支付管理工作有哪些具体要求?
《通知》提出四项要求,一是加强医保药品目录管理,做实做细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二是规范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医保准入管理。三是扎实落实《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推进门诊和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四是完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医疗保障定点管理。
六、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有哪些具体要求?
《通知》提出四项要求,一是统筹协调开展国家组织和省际联盟集采。2022年底国家和省级(或跨省联盟)集采药品品种数累计不少于350个,高值医用耗材品种累计达到5个以上。二是提升完善医药集采平台功能,强化绩效评价。三是稳妥有序推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四是启动医药价格监测工程,持续推进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实施。
七、如何加强基金监管和绩效管理?
《通知》强调,2022年要继续强化基金监管和绩效管理,一是加快建设完善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和执法体系。二是继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完善基金监管联动机制,健全工作制度,形成工作格局。四是做好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开展基金收支预测分析,健全风险预警、评估、化解机制及预案。
八、医保公共管理服务如何持续优化?
《通知》对经办管理服务提出五方面要求,一是全面落实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操作规范,推动医疗保障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便民服务水平。二是全面落实基本医保参保管理经办规程和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继续做好转移接续“跨省通办”。三是优化参保缴费服务,坚持智能化线上缴费渠道与传统线下缴费方式创新并行,提升缴费便利化水平。四是继续做好新冠肺炎患者医疗费用结算工作,及时结算新冠疫苗及接种费用。五是做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推进5种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九、如何推进医保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通知》要求,要持续推进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深化应用,全面深化业务编码标准维护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运维和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医保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医疗安全保障制度 篇6
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意外,特制定本制度。
1.医务人员必须按作息时间上下班,遵守医院工作制度;
2.医务人员必须按本职岗位职责工作;
3.医务人员必须按《医德医风规定》及《医德规范》行职业操守;
4.医务人员必须按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工作;
5.涉及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放射科医生、手术科医生等),必须按规定行职业防护;
6.涉及危重病人有心理障碍引起的自杀或自残,非医疗因素(如坠床、摔倒等)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医务人员必须按医院《应急预案》予以防范及处置;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篇7
1.1 需求方面
1.1.1 需求的不稳定性
医疗保健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医疗机构作为患者的“代理人”和“参谋”, 对服务的种类、数量、方式等应该作出选择, 由于医患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缺陷, 医生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诱导需求, 存在着医患双方“激励不相容”的可能性, 导致服务提供者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患者利益的市场失灵现象, 政府必须干预。首先, 农村居民基本健康卫生具有很大的外部性, 基本医疗保障尤其是公共卫生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严重的市场失灵。其次,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往往产生于疾病。由于人的生、老、病、死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随意性, 很难预测消费者具体的患病时间、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和需要卫生服务的类型与数量, 因而消费者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是不确定的。
1.1.2 医疗服务需求具有被动性
由于消费者信息缺乏, 不具备医疗卫生专业知识, 因而在卫生服务选择上, 消费者要想了解相关患病信息只有向医生咨询, 而医生恰恰是出售这种商品的人, 作为患者代理人, 他们为病人选择服务处于主动地位。在医疗服务消费过程中患者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医生为他们所选择和提供的服务。此外, 消费者到医疗机构就诊, 往往带有求助心理, 对医生形成一种依赖, 希望通过医生所提供的服务来维护和增进健康。消费者很难像消费其他商品那样, 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数量和种类事先做出正确判断, 因而带有盲目性、被动性、求助性。
1.1.3 价格缺乏弹性
根据一项对中国城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 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价格弹性大于高收入人群, 也就是说低收入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更容易受到支付价格的影响, 农民的看病、买药决策取决于收入水平。由于医疗服务基本不存在替代品, 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在寻求医疗服务时所需支付的成本并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根据决定价格弹性的因素, 我们可以发现:卫生服务是必需品, 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弹性很小, 医疗服务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对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在“经济人”假设下, 医疗服务的供给者 (医院和医生) 会倾向于抬高价格, 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1.2 供给方面
1.2.1 供给价格增长速度加快
80%左右的农村居民就医看病完全由个人出资, 而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导致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不断上升, 远远超过农民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 医疗卫生支出成为农村居民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数众多的贫困农民陷入了无钱看病、吃药的困境。
1.2.2 供给市场透明度不高
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医生很可能利用作为患者代理人的身份, 违背患者的利益, 诱导患者进行不必要或过度的医疗消费。二是患者的康复程度也是不确定的, 在给定的医疗服务体制下, 医生会为追求医院和自身经济收益而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三是农村卫生服务供给也存在着垄断性。医疗卫生服务具有严格的准入原则和较高的壁垒, 因而, 医疗卫生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供方垄断市场。在中国农村, 罗默法则即“只要床位被创造出来, 就一定会有人来利用它”体现得非常明显。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公共财政支出垄断性则更为突出, 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覆盖并垄断了农村医疗卫生市场, 三级卫生网络利用其垄断势力来使其利润最大化。
1.3 制度保障方面
1.3.1 医疗改革政策对医药市场的消极影响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和商业化改革, 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药品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是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 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以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 不仅非公有制的医疗机构如此, 公立医疗服务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如此, 导致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不仅影响到国民的健康, 而且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形成消极预期, 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1.3.2 政府医疗政策制定的偏差
经济体制改革对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产生了严重冲击, 而政府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体制调整和事业发展思路, 而是被动地修修补补、维持局面。即使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但在改革的目标设定上存在明显偏差, 而且更多的是服从于其他体制改革的需要, 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视为一种工具性政策, 忽视了其服务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的重要性。
1.3.3 政府部门的管制局限性
政府决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在进行宏观管理和市场管制过程中, 政府部门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的倾向, 甚至为了保护当地GDP和财政收入, 与药品生产企业合谋, 制定“虚高价格”。
1.3.4 服务与需求脱节
政府通常运用市场准入、财政补贴及价格管制的方式管理农村医疗服务市场, 但政府的管制不仅未能降低医疗卫生价格, 反而使医疗价格居高不下。原因在于卫生职能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以垄断形式运作, 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往往会漠视病人的要求和需要, 只能提供低质量与低效率的服务。如政府为克服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短期行为和恶性竞争造成的卫生资源浪费,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但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卫生服务的供给和实际需求相脱节, 出现卫生资源配置的低效、混乱、短期行为以及结构性失衡, 并且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 缺少提高效率和改进服务质量的激励与压力。
2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2.1 扩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干预范围
要根据公共财政支出原理, 重新界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范围和提供方式。对农村卫生产品进行分类, 根据重要性和优先级筛选出国家最低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根据国家最低保障、地区保障和基本医疗等不同服务内容的划分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在具体实施时, 按权利和义务对等、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 明确各级政府、集体和个人各自的责任, 合理分担卫生服务成本。
2.2 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比例, 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争取在每年的公共预算中, 公共卫生支出有所增长, 用3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世界银行要求的最低标准, 再用5~10年的时间达到中等水平。同时在今后的财政预算中, 政府用好税收等各项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 建立一个有法律保障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使用监督机制。同时要改变卫生投入的结构失衡问题, 政府卫生投入向基层医疗机构转变, 由补贴医疗机构逐渐向补贴患者转变, 由补贴城市向补贴农村转移, 提高农村卫生资金的运行效率。
2.3 协调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 明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主体
现阶段中央和省级高端财政应重点支持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和农村大病合作医疗体系建设, 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中, 中央政府稳定的财政支出是新制度成功推广的关键。基层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 负责管理和协调好本地区的农村卫生服务, 承担本地区疾病控制、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的职责, 保证农民享有最基本的初级医疗卫生保障, 并尽可能使更多的农民受益。
2.4 完善政府职能, 制定与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相配套的改革措施
首先, 要完善政府职能。制定有利于农村和农民的公共卫生政策,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实行公共卫生项目化管理、建立合理的卫生服务收费政策、制定有效政策, 克服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危害”。其次, 在农村施行与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规范农村药品流通体制和医疗机构管理体制, 加大药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完善和改革农村宏观经济制度。
摘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体系的脆弱性和存在的制度约束,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保障,脆弱性,制度约束
参考文献
[1]张文兵.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 2003 (3) :40-47.
[2]杨文选, 杨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重视农民的参与意愿[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8) :26-30.
印度农村医疗保障措施及启示 篇8
摘要:目前在中国的民意测验中,就医难、医疗费用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特别关心的头等大事之一,该问题的直接后果给普通老百姓特别是贫困人口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已成为不可忽视必须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印度是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居于世界第二位,从这个方面说,和我国的国情极为相似。但是在印度人们普遍不但心住院看病问题,有鉴于此,是否印度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印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医药费用;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76-02
根据享受对象的不同,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可被分为两大类: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已经进行了三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但基本是针对城市居民进行的,而农村医疗保障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这与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处于农村的国情极为不符。目前中印比较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在GDP、基础设施、制造业发展水平等方面,中国领先于印度,但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利益方面,中国只能汗颜。在国家政府日益关注农民利益的今天,思考印度医疗保障措施,或许多少对我们有所启示。文章试图在介绍完印度医疗保障措施后,给出自己肤浅的认识及建议,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印度农村医疗保障措施及其特点;第二部分,印度农村医疗保障措施的启示。
1印度农村医疗保障措施及特点
印度人口10亿多人,绝大部分人口处在农村,如何在医疗方面保证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利益, 一直是困扰印度历届政府的难题,不过印度现在似乎已经走出困境,摸索出一套适合印度国情的医疗保障体系。
1.1不断完善公共医疗体系及鼓励私营医院运营措施
并行的思想
印度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经济和行政等各种杠杆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共政策,在这种公共政策指导下的医疗保障制度既能使富裕阶层享受服务周到、设备一流的高标准医疗服务,同时也能使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能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完全市场化和商业化是一个灾难,这样行为的结果将极大地抬高医疗价格、增加社会支出,这一切最终都要转嫁到病人的头上。基于这种理念,印度目前正在计划逐步增加公共医疗部门在整个医疗行业中所占的比例,印度政府为此制定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由政府投入的公共医疗机构从现在所占的近20%的比例要提高到40%。
私营医院在印度健康医疗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印度不断在加强对这些私营医院的监管,如新兴项目的审批、诊疗费管理和医药费管理等等,以便让印度全国医疗的整体费用能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事实上,这种高效而低价体系使得印度的私营医院能够吸引许多西方国家的患者前来治疗休养,并使疗养旅游成为印度旅游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
目前这种公立私立医院并存的现象使得印度的富人和贫苦百姓患者各有所依、相安无事。
1.2重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农村逐步建立三
级医疗保健网
印度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宏伟目标:建立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免费向广大穷人提供医疗服务,这些保健中心对任何印度人不论贫穷和富有,均提供免费服务,免费服务项目包括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治疗费、急诊抢救的一切费用。
印度从2005年开始在全印度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农村健康计划”,其目的是加强印度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医疗体系。 在这项计划中,有14.5万个乡镇健康中心、2.3万个地区健康中心以及3 222个大型健康中心来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医疗服务。在这些政府医院体系中,病人都可以免费得到诊疗以及基本用药,即使是遇到重大疾病需要输血或手术,患者也只需要负担其中的5%左右。并且如果病人生活在印度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以下,他还可以动用“全国健康优惠基金”来得到全免费的治疗。印度政府承诺不会通过提高收费来解决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尽管目前印度各级政府医院特别是乡村医疗中心也面临医药短缺医院的条件较差、医生人数少、病房狭小等诸多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医生接待别人多压力大等弊端。但是由于光顾印度地方政府医院的病人,基本是低收入人群,他们对医疗条件要求不高,只求少花钱能治病,因而政府医院的确能起到社会公平和救助贫弱的“稳定器”作用。
1.3为保障贫苦人口的利益、印度政府对金融保险市场
进行干预
印度政府发布行业政策指南,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使其采取足够的措施照顾困难群体。其中政府对银行和保险公司设有专门条例,规定发放给穷人的贷款占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最低比率和出售给非正规经济就业者的保险产品占保险公司总销售额的最低比率,并以此作为营业执照审验和登记的一个基本条件。
1.4提倡使用印度草药,降低穷人的治疗费用
印度和中国一样,草药很发达。今年来印度政府积极提倡使用印度草药,并大力支持研制开发。在广大农村建立了草药中心,鼓励使用草药,这大大降低了穷人的治疗费用。有签于此,我国政府应采取措施大力培植中药产业,形成与西药竞争的局面,从而降低目前虚高
的药价、降低农村贫困人口医药成本。
2印度农村医疗保障措施的启示
印度政府在保障本国贫苦人民基本利益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费尽心机”,其努力的结果换来的是社会的安定、人民的生活稳定。印度政府在制定和施行这些措施过程中的决心值得我们欣赏,特别值得我国政府学习。本人认为印度农村医疗保障措施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1大力发展国家制药事业,降低药品销售价格
在我国药品价格虚高是医疗保健费用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医药生产企业虚报成本,造成一些药价虚高;二是医药流通环节层层加价,牟取暴利;三是医院在采购中收取各类折扣、回扣,直接或间接加重了患者负担;四是医院违规收费,增加了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政府应借鉴印度经验在大力支持国药发展的同时,应加大监管力度出台相关措施,坚决杜绝上述行为的发生,否则医疗改革无从谈起。
2.2公平分配有限的医疗资源,保持社会公平
目前,我国卫生保健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卫生资源供给不能满足公众医疗需要的主要原因。在我国,80%的卫生资源分布在城市,城市卫生资源的80%又分布在大医院。而应该得到重点扶持、和贫苦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乡村医院和社区医院分得的卫生资源还不足20%。在世界卫生组织的《2000年医疗卫生服务报告》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指数排行榜上,印度在191个国家中排行第43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而中国仅居188位,与巴西、缅甸、塞拉利昂一起被列为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政府卫生补贴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受益人为贫困及困难群体,能使相对有限的公共投入最大限度地照顾公平,将有限的政府投入公平地调剂给最需要医疗服务的人,特别是农村的贫困人口。
中国应借鉴印度的经验,将有限的公共投入进行公平地调剂。表现在卫生资源方面,政府应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向社区医院和乡村医院倾斜,提高这些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切实保护乡村人口的身体健康。
2.3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并使之向乡村和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倾斜
目前中国和印度都存在医疗保障领域投入不足的问题。印度政府2005-2006年度用于农村公共健康事业的总资金投入约24亿美元,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并不算多,印度正在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例如2005年光在“全国农村健康计划上”,印度政府就投入了670亿卢布(1美元约合43卢布)。
以2003年为例,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17%,社会单位负担占27%,个人承担高达56%,极大加剧了农村贫苦人口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由于中国卫生医疗资源分配的极不均衡,农村贫困人口实际的负担率超过56%。近年我国政府意识到保护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利益和减轻他们负担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医疗保健投入方面,依然不足,看病难,医药费用贵依然是老百姓生活中所关心的头等大事。
2.4鼓励私营医疗机构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公立医院处于垄断地位,这也是我国药价虚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鼓励私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和公立医院形成竞争,是目前降低药价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我国政府需为这两类医院之间的竞争创造和谐平等竞争的环境,特别是在立法方面,为他们之间和谐竞争创造法律基础。
目前医疗改革在我国是一个很敏感、艰难的话题。自从2005年7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得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后,世人对中国医疗改革的进程愈发关注。在新的医疗改革方案还没出台的情况下,政府是否能在现时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措施,例如合理分配公共投入,降低药价等等,以此来保护老百姓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贫困人口利益?在这方面,印度政府的决心和努力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辉.对印度联邦健康和家庭福利部长安布马尼·拉莫多
斯进行的专访录[N].环球时报,2006-03-23.
[2] 鲁春元.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成效及前景分析
[A].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 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
版社,200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推荐阅读: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思考10-20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05-15
农村医疗保障研究管理10-17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社会调查报告08-30
关于我县农村五保户医疗保障工作的建议09-09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07-27
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05-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09-02
一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05-31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