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细则

2024-08-28

同济大学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细则(精选8篇)

同济大学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细则 篇1

-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

一、大学生医保的参保范围

大学生医保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专科、本科、研究生,均可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

二、大学生医保的筹资及补助标准

大学生参保的费用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530元,其中个人缴纳90元,财政补助440元。

三、大学生医保的参保缴费及享受期

1.新生在入学体检期间缴纳医保费。待遇享受期为209月1日至208月31日。

2.大学生参保缴费后,在医保待遇享受期内转学、休学、退学的,其医疗保险待遇不受影响,可继续享受完当年度的医疗保险待遇。转学的大学生在第二年应参加转入高校的大学生医保,休学的大学生还应在本校继续缴纳医保费。对于各种原因被取消学籍办理退学的大学生,在享受完当年度的医疗待遇后,高校不再为其办理参保缴费。

3.大学生医保基金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①基本医疗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标准以外的费用(急救除外)。②健康体检、计划免疫、预防保健、艰苦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③未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医院办理转诊转院审批备案手续,自行外出就医的医疗费用。④整形、美容、酗酒、吸毒、打架斗殴、自杀、自残、自焚及违法犯罪行为所致的医疗费用,以及因医疗事故所增加的医疗费用。⑤按有关规定不予支付的其他费用。

四、大学生医保保障范围及医疗待遇支付标准

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为:普通门诊统筹、门诊治疗意外伤害、门诊特殊治疗病种、门诊特殊慢性病、住院治疗、生育。

1.普通门诊统筹:在定点医疗机构(仅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医院)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不设起付线,由统筹基金按70%比例支付,普通门诊每年最高报销限额500元。

2.门诊治疗意外伤害:包括骨折、关节脱位、呼吸道异物三种常见疾病。因意外伤害引起上述疾病治疗时,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按75%标准支付,最高支付限额为元。

3.门诊特殊治疗病种:包括各类结石,不设起付线,发生的.符合医保政策范围内费用按75%报销,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1000元。

4.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范围按杨凌示范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规定执行,报销比例如下:

5.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政策规定的住院费用,设定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

6.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生育费用,实行限额补贴的办法,限额标准为:正常分娩2000元,剖宫产3000元。生育费用低于限额标准的,按实际发生费用补贴;高于限额标准的,按限额标准补贴。

7、二次补助制度:参保大学生在一个参保年度内单次或多次住院,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后,个人自付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累计超过5000元以上部分,分段按比例报销。

8、一个年度内统筹基金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为30万元,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是指参保患者个人年度获得大学生医疗保险各类补偿的总和,包括住院补偿、门诊补偿、门诊特殊病补偿、二次补助等 。

同济大学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细则 篇2

一、临床路径的内容涵义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为针对特定诊断常见的问题所提供诊疗的预测目标及出院时的成果指标;二为临床路径之治疗组合。也就是说临床路径是对每种疾病通过最科学的顺序性、时间性而制定的整体诊治计划, 目的在于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最佳的医疗诊治、预防和康复效果, 并能促进医疗单位, 规范医疗行为、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费用。以此方式来控制医疗成本, 保证和改进医疗质量。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地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均衡, 同一种疾病的诊治方法在不同地区、医院和医生中有多种多样,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疑虑, 也给各级管理带来诸多问题。临床路径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在诊治每种疾病过程中的管理, 并能做到公开透明, 使患者明明白白看病, 使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科学的临床路径是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路径的实施步骤

实施临床路径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 初步的决定。包含单病种的选择、专家群的选择、实施的目的。第二步, 评估临床的适易性。包含评估的优点与缺点、评估科学的证据、评估专家的意见、临床适易性的决定。第三步, 单病种付费的评估。包含资源的限制、临床的弹性。第四步, 路径流程的撰写与评估。包含临床作业流程草拟、评估与更新的建议、研究的建议。

三、临床路径的特征与作用

临床路径具有多学科探讨、医患沟通、多部门协作、团队精神、共识与遵循、标杆与改进的特征。临床路径通过协作方式和多学科的接洽, 配合病人医疗护理, 改善对病人的医疗服务质量。实施临床路径可以达到缩减临床治疗的变异, 改善医疗质量。有效利用医疗资源, 减少医疗成本支出, 建立团队性医疗的目的。病人、医护人员、医院都会从中受益。对于病人来说, 病人可以满足医疗知情权, 接受全面的医疗护理计划, 并以较低廉的价格获得更好的整体的连续性服务。对于医护人员来说, 可以依照规划的程序, 使治疗与护理工作得到配合协调;可以增加知识, 适应与其他人合作, 增强团队精神;对自己的工作和表现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于医院来说, 医院可以确定医疗服务经营的基准点, 以较低的收费和较好的服务, 扩大市场份额, 赢得市场竞争, 提高医院经营效益。

四、临床路径的差异分析

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与计划会出现差异, 出现差异的原因有:如病人或家属不配合、病程较预期有差异, 因医护人员、医技人员或陪护人员等工作失误导致延迟、改变医疗结果或疗程的变化, 因医疗仪器故障等原因, 都可能出现差异。对出现的差异进行分析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正向的差异可作为医院建立临床路径最佳参考, 而负向的差异则必须追究该差异是哪种原因所导致并加以改进。差异分析可以从病历记录系统的资料库中取得, 结合路径成本分析, 整个医疗行为成本可分为几大类, 药品、检查等成本能较易计算, 人力成本、其他成本则可测算出来, 其内容则需与临床路径小组沟通讨论, 找出最能反映成本的公式。

五、临床路径的持续改进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同样符合管理学的一般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以及我国对临床路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需要根据PDCA循环的原理, 对临床路径进行不断的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 因此, 要定期地根据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内外最新进展, 结合本医院实际, 及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六、临床路径与病种核算

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看病难看病贵已引起各方关注, 特别是医保付费已逐步开始试行单病种付费, 对医院来说必须维持和提高医疗质量, 强化竞争能力, 又要有较强的成本意识, 寻求较高效率的医疗方法, 控制医疗资源的浪费, 努力降低营运成本, 提高医院的管理绩效。开展临床路径, 从单病种诊疗流程分析入手, 核算单病种成本, 与单病种实际成本相比较, 分析出现的差异, 找出降低成本的办法;与单病种付费相比较, 分析医院的收益, 寻找提高效益的途径。目前国内部分专家及学者正在探索单病种付费的制度改革。而单病种的付费最大的难题是确定病种付费的标准。目前我国缺乏科学的医院医疗成本核算体系, 医疗服务价格能否为患者、医院及政府部门接受, 面临着考验。临床路径以循证医学为基本原则, 通过规范诊疗行为, 能够为医疗服务价格的核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七、临床路径与医疗保险

医疗机构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势在必行, 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参保人员对医保政策缺乏了解, 容易产生误读。再加上医保药品种类繁多, 执行时容易发生偏差。通过临床路径促进单病种付费, 透明度高, 容易为群众接受, 提高群众满意度, 而且执行相对简单。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临床路径管理可以保证医院诊疗项目合理性, 实时获取患者治疗信息, 系统可通过与诊疗标准的对照自动判断诊疗是否符合规范, 从而可大大降低监管成本, 缩短支付周期。

总之, 临床路径的实施不只是政策执行,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 必须针对路径进行效益评估, 将结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较, 将比较结果回馈给临床路径小组, 才能够修正路径。实施临床路径可为医院和病人带来的综合效益, 包括减少住院日及住院费用, 降低医疗成本, 减少资源耗用, 建立一套标准治疗流程, 减少医疗上的差异, 规范出合理的住院天数及其相关检查与治疗, 促进医疗人员间的互助合作, 改进医疗的分析与管理, 病历管理功能增强与改善, 提供教育学习的机会。临床路径的执行过程中牵涉到病人的感受、医疗质量的优劣、医护人员的感受、医疗成本的使用等, 故欲评估临床路径的效益, 除了制定成本的指标外, 亦须将相关的项目拟订指标, 如此才能得知路径是否完善及执行的情形。其中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指标和成本指标, 医疗质量指标的基础应以相关文献为基础, 参考其他医疗院所的经验, 并依照自己医院的特性加以调整, 拟订适合的指标, 指标有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率、病床利用率、感染率、病人对医院服务之整体满意度等;成本指标以医疗成本和社会成本评估来说明, 其中能够测量, 且与医院最直接相关的病人医疗成本作为成本指标。通过实施临床路径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 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 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补充, 以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长期健康稳定运行和发展。

摘要:近年来, 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及医疗资源的过度利用, 使“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方案, 加强医院成本控制, 降低就医费用, 应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随着医保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 按病种付费必将成为医疗保险运行中的主要支付手段之一。而临床路径的实施, 将使付费标准的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补充, 以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长期健康稳定运行和发展。

关键词:临床路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陶月玉, 钱介荣等.临床路径和病种分型在医疗保险费支付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 2003 (06)

[2].孙川, 石志成等.临床路径对医保结算的意义[J].现代医院, 2008 (11)

[3].彭蓉, 高建民, 吕毅, 王彬翀.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单病种定价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0 (2)

同济大学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细则 篇3

关键词:“全民医保”;大学生;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95-02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民生”话题首次被作为独立章节写入主题报告,其中“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用制度保障群众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全民医保”指明了方向。2007年年初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草拟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方案》,把城镇个体工商户、无业人员、职工家属、在校学生等纳入进来,已在全国79所城市试行。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2007年3月曾明确表示,医改新方案今年出台,中国要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方案》共同构成了“全民医保”的基本框架。在“全民医保”形势下,困扰高校多年的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将得到妥善的解决,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一是提高健康风险意识,二是增强健康投资理念,三是对大学生的医疗保障作出正式的制度安排,四是做好补充医疗保障工作。

一、大学生应提高健康风险意识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观念相互碰撞,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大学生学业、经济、交往、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必然导致各种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在传统观念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身体健康,发病率小。事实并非如此。武汉高校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重大疾病正呈上升趋势,入学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8%~10%,在校期间其中至少3%~5%转变为显性即变为乙型肝炎;结核病也呈上升趋势,学生患结核病住院人次由1998 年的181人次上升到2003年的311人次。在高校里恶性肿瘤患者已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仅湖北大学近3年来就有6个学生患上癌症[1];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大学、中山大学等6所大学2 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健康状况的专门调查,发现近一年来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患有各种疾病(男生69.9%,女生78.4%)[2]。

目前,在校大学生群体没有有效的医疗保障。截至2007年5月,全国各类在校大学生已达1 700万人左右。现有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是建国初期1953年建立的,一个时期以来基本解决了大学生的医疗需求问题。1999年高校的扩招以来,国家对高校公费医疗的定额拨款,仍按扩招以前的学生人数和标准发放,很难满足学生的医疗卫生需求,造成大学生的普通疾病治疗水平极低,大重病和意外伤害更无力保障。大学生是经济弱势群体,他们自己没有经济收入,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家庭保障能力微弱。2003年后,我国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强制学生购买任何形式的商业保险,原本是一些大学为学生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也变成了自愿购买,学生医疗保险大大萎缩。

“全民医保”制度的设计和建立说明,国家引导每个国民要有疾病风险意识。据有关材料显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年里有13位同学患上像白血病、尿毒症等花费超额的大、重疾病,平均每位同学的医疗费用在10万元左右。即便是乙型肝炎按照普通疗法治疗,通常1年需要1万元。而政府每年给一所高校的全部医疗拨款不到100万元[3],政府如何保障大学生不因缺钱而失去生命呢?芽面对高额医疗费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募捐,所募款项往往是杯水车薪,随着大学生重大疾病患者、意外伤害情况和贫困学生的增多,大家对捐款产生“疲倦”心态。因此,在没有正式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以前,在完整的医保制度形成期内,大学生应及时选择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缓解疾病风险压力。

二、大学生应有健康投资理念

大学生是国家的优秀人才,必须做先进观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健康与教育一样,是人类生活并体现价值的基本潜能之一。从健康经济学的角度看,不健康的因素会导致个人收益受损,如就业机会减少、工资降低、工作时间缩短等,有的甚至被迫放弃已有的工作;从人力资本的理论看,个人生产和获利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健康投资的大小,因为健康投资可以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是一种可以为投资者带来预期收益的生产性投资。

健康投资是指一定时期用于预防和治疗人体病变,维护和保持人们身心健康所花费的支出[4]。其形式主要包括货币资本投入和时间资本投入。这里主要谈货币资本投入。在“全民医保”的形势下,健康的货币资本投入就是指国家的卫生投入和个人的医疗保险费用中个人交纳部分。许多人认为,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后,医疗保险基金就应该承担个人医疗消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这种要求医疗保险承担无限责任的观念,没有考虑社会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也没有考虑到医疗保险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关系,它只会使新的医疗保险制度重返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老路,最终将改革引向死胡同。医疗保险承担有限责任,就是以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和卫生资源条件为人们提供适度的基本医疗。这种观念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强调了参保人要对医疗消费承担相应责任,明确了参保人履行义务与享受权利的责任范围,使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在一种可以预见的良性运行轨道上。

三、“全民医保”经常性的制度安排是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主体应是社会医疗保险,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执行。可以参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方案》,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做出正式的制度安排。第一,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要覆盖到每个学生,把二级学院、高职高专及民办高校的学生纳入制度范围里,体现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互济性;第二,医疗保险基金由国家、学校和学生三方共同筹资,政府要加大承担比例,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任何收入,政府应该根据目前的经济消费水平,提高国家负担标准;第三,社会医疗保险以学生的大病统筹为主,门诊医疗为辅: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轻,患病几率较小,但严重疾病或意外伤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恶性肿痛、乙肝、结核病等,我们还可以借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经验,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大病经济风险上;第四,建立统一的社会化管理体制:大学生医疗保险应实行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统筹,过小的统筹层次很难抵御大病医疗的冲击。因此,原则上以省为单位进行统筹,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统筹地方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统一征缴使用和管理,保证基金的足额征缴、合理使用和及时支付。

在全世界卫生总花费用中,我国的只占2%,而我国的13亿人口,却占全世界人口的22%;在卫生总费用占GDP 的比例中,我国只占5%,其他国家,尤其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是8%,加拿大为l0%,美国近15%[5]。不少专家和学者指出,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政府有能力加大全民医保资金的投入,“全民医保”不是钱的问题。2007年4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实施《关于完善本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若干意见》,为全国大学生医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四、补充医疗保障是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的必要措施

大学生补充医疗保障包括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两个部分。

补充医疗保险指不同层次的商业医疗保险,满足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通过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解决超过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负担,以弥补基本医疗的不足。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部分和基石,属于政府行为。商业医疗保险属于大学生个人行为,目的在于适应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医疗需求。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大学生的保险意识,使得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购买商保;社会统筹基金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到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再投保,大额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可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以减轻统筹基金的风险压力。

建立以互助互济为主体面向社会多元化资金来源的社会医疗救助机制,解决贫困大学生和重大疾病大学生的医疗需求。高校应设立专项医疗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可以从下列渠道筹集:一是由各地医疗保险机构每年从医疗统筹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二是由财政拨付的资金;三是其他由个人、单位或慈善机构捐助的资金。社会医疗救助的救助对象为:一是交不起医保费的;二是贫困学生患大病、重病后的医疗费个人自付部分给予救助;另外,部分自幼患病的学生由于不符合保险公司投保条件不在投保范围内的,一旦病情加重或恶化,只有求助于社会捐款,更多的人由于缺乏渠道,甚至连向社会救援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他们也应该得到社会的救助。

将大学生纳入“全民医保”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逐步推进。在吸收“全民医保”形势下的医疗保障经验和研究成果后,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即将建立起来。它是建立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救助基金为补充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这样的医疗保障可以满足大学生医疗卫生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顺利完成学业,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 周晓农,田加刚.大学生医疗保障脆弱链条一碰就断[N].市场报,2004-11-12(5).

[2] 尹士优,刘浩.引导大学生走上健康路[N].中国教育报,2005-04-25(8).

[3] 胡胜友,温蕊.谁为得了重病的大学生埋单?[N].科学时报,2005-03-15.

[4] 李宝元.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7.

同济大学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细则 篇4

【文号】京劳社医发[2007]95号 【颁布单位】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颁布日期】2007-06-12 【生效日期】2007-09-01 【法律层级】规范性文件

第一条 为保证本市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根据《关于建立北京市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07]11号),参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参加本市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的人员范围包括:

(一)具有本市非农业户籍且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小学、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殊学校、工读学校和各类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就读的在册学生;

(二)具有本市非农业户籍,参保缴费当年8月31日前年龄在16周岁以下非在校少年儿童、托幼机构儿童和散居婴幼儿(不含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

以上人员统称“参保人员”。

第三条 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参保人员,于每年7月1日至9月30日持本人的户口簿,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办理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手续,按缴费标准一次性缴纳大病医疗保险费;年龄在16周岁以下非在校少年儿童和散居婴幼儿于每年6月1日至8月31日由其家长持参保人员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以下简称“社保所”)办理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手续,按缴费标准一次性缴纳大病医疗保险费。

第四条 本办法第二条第(一)、(二)项规定的参保人员有下列情形的,免缴个人应缴纳的大病医疗保险费。在办理参保缴费手续时,除持本人户口簿外,还应当分别提交下列相关证件:

(一)享受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提交《北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二)享受本市城市居民生活困难补助待遇的人员提交《北京市城市居民生活困难补助金领取证》。

第五条 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以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为大病医疗保险。从缴费当年的9月1日起享受大病医疗保险待遇。

第六条 参保人员可以现金或银行代扣形式缴纳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费。参保人员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后,选择定点医疗机构,领取《北京市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手册》。参保人员超过办理参保缴费期限的,不再办理当学年的参保缴费手续。

第七条 参保人员已缴纳次学年医疗保险费,在当学年9月1日前死亡的,由其家长持医疗机构或公安部门开具的死亡证明到参保人员户籍所在地社保所办理退费手续。

第八条 参保人员发生以下符合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的医疗费用,由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

(一)住院的医疗费用;

(二)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肾透析、肾移植(包括肝肾联合移植)后服抗排异药、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特殊病种”)的门诊医疗费用;

(三)急诊抢救留观并收入住院治疗的,其住院前留观7日内的医疗费用;

(四)急诊抢救留观死亡的,其死亡前留观7日内的医疗费用。

第九条 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下列医疗费用:

(一)在非本人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但急诊住院除外;

(二)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者其他责任事故造成伤害的;

(三)因本人吸毒、打架斗殴或者因其它违法行为造成伤害的;

(四)因自杀、自残、酗酒等原因进行治疗的;

(五)在国外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治疗的;

(六)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应当由个人负担的。

第十条 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在一个医疗保险内,第一次及以后住院的起付标准均为650元。

第十一条 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以上部分由个人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按比例分担。其中: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70%,个人负担30%。在一个医疗保险内,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累计支付的最高限额为17万元。

第十二条 参保人员住院治疗以90天为一个结算期。不超过90天的按实际住院天数结算;超过90天的,按每90天为一个结算期结算,结算后视为第二次住院。

第十三条 参保人员进行特殊病种门诊治疗的,按每个医疗保险为一个结算期。当年办理特殊病种审批手续的,自审批之日至本医疗保险截止日为一个结算期。

第十四条 参保人员患精神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自因精神病住院之日至本医疗保险截止日为一个结算期。

第十五条 连续缴纳次学年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费的参保人员,跨医疗保险住院的,本次结算期内的医疗费用按医疗保险分别计算。8月31日前发生的医疗费用与当学年支付的医疗费累加计算;9月1日起发生的医疗费用与次学年支付的医疗费累加计算。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最高限额按当学年和次学年分别计算。

参保人员在一个结算期内发生的医疗费用,支付一个起付标准,次学年再次住院或进入下一个结算期的,按第一次住院支付起付标准。

第十六条 未连续缴纳次学年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费的参保人员,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当学年8月31日前的医疗费用,不再支付次学年9月1日以后发生的医疗费用。

第十七条 参保人员除在本人选择的3家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中的专科、中医医院直接就医外,还可直接到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中的A类医院就医。

参保人员需要变更定点医疗机构的,在校学生和托幼机构儿童可于每年7月1日至9月30日、非在校少年儿童和散居婴幼儿可于每年6月1日至8月31日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八条 参保人员患病时须持本人《北京市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手册》到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对参保人员所持的就医手册进行查验。

第十九条 参保人员因患急症不能到本人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可在就近定点医疗机构急诊住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转回本人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

第二十条 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因病情需要市内转院治疗的,需由定点医疗机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提出意见,经医疗保险办公室批准后,方可办理转院手续。转院后发生的医疗费用与转院前发生的医疗费用累计计算。

第二十一条 参保人员住院治疗或进行特殊病种门诊治疗的,就医时由个人先交付预交金,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记帐。结算时,按规定应由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结算,其余医疗费用由个人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

第二十二条 参保人员急诊抢救留观并收住入院治疗及急诊抢救留观死亡的,住院或死亡前留观7日内的医疗费用先由本人或家长现金垫付,结算时持相关证明及医疗费用单据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保所办理报销。

第二十三条 参保人员进行特殊病种门诊治疗的,应持诊断证明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特殊病种审批手续。在确定的本人特殊病种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由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

第二十四条 参保人员患门诊特殊病种需连续治疗的,可于每年6月1日至7月31日到学校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缴费手续。

第二十五条 参保人员参保缴费前已住院或进行特殊病种门诊治疗的,应将参保前的医疗费用结清,参保后的医疗费用由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

第二十六条 参保人员在外埠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本市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规定的急诊住院医疗费用,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保所办理报销。

第二十七条 16周岁以下学生儿童在外省市居住或就读的,应在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保所申请办理异地就医登记手续。可选择居住地2家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或儿童专科医院和本市1家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医疗待遇按照本市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规定执行。其发生的医疗费用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保所办理报销。

第二十八条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享受城市居民生活困难补助待遇的学生儿童,在享受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待遇后,符合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条件的,还可向民政部门继续申请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

第二十九条 符合本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享受免收借读费的非本市城镇户籍的学生,可自愿选择参加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在办理参保缴费手续时,需提交以下相关证件:

(一)原北京知青子女,提交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具的原北京下乡青年子女身份证明;

(二)随军家属中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交部队师(旅)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证明;

(三)在京工作的博士后人员子女,提交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开具的介绍信和进站函;

(四)在京投资台商及其雇员(台胞)子女,提交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台胞子女在京就读批准书;

(五)本市引进人才子女、留学回国人员子女,提交父母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六)父母一方有北京市正式常住户口的学生,提交父(母)的北京市户口簿及我市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学生与父(母)关系证明。

第三十条 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不建个人帐户、不计个人缴费年限。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未予明确事项,参照《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及有关办法执行。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 篇5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根据享受对象可以分为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80年代之前,农村建立了以合作社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其经费来源于个人和社区集团,但家庭责任承包制的出台使其跌入低谷。而在城镇实行的是二元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另一个是国有企业职工实行的“劳保医疗制度”。其他的城市居民或由于是上述的受保对象的亲属而享受“半劳保或统筹医疗”,或是完全自费医疗。这其实是一种无偿性保障制度,这完全不适合于改革开放后的新世界。

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城乡医疗救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参保人员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避免或减轻劳动者因患病、治疗等所带来的经济风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而城乡医疗救助主要是为无力进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以及进入后个人无力承担自付费用的城乡贫困人口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待待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约72%,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约6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约55%: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约55%。

德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 篇6

1.全民参保。按照德国社会保险法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政府投入和保险费是其主要经费来源。约90%的国民参加法定医疗保险,10%参加私人医疗保险。法定医保参保人每月向医保基金缴纳约占工资额14%(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的医保费用,参保人家庭成员(无工作的配偶和子女)不需缴纳保险费,享受与参保人相同的各种医疗保险待遇。

2.就医双轨制。在德国,患者就诊一般先与社区医疗部门的专职医生(或称家庭医生)预约,社区医生依病情决定是否转至专业医院或上级医院(危重病人急诊例外)。患者住院需门诊医生的转诊手续。

3“医药分业”经营。德国早在 12 世纪就开始实行“医药分业”。医生开出处方后,病人凭处方可以选择到任何药店买药。德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药房,少数医院拥有专为住院患者使用的药房,但不得对外销售药品。患者和医生、药店不发生直接的经济往来,医药费用由医疗保险机构结算。

4.全国统一的按病种分类收费制度(AR-DRG)。在德国,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住院时间、诊断内容、治疗结果等不同情况,将患者分成若干组,每组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若干级别,然后对每一组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付费标准。

5.实行药品参考价格。医疗保险机构按每种药品的参考价格给患者支付药费。如果病人使用的药品价格高于参考价格,超出部分由患者自行支付;如果患者用药价格低于参考价,节省下来的费用可以在患者、医院和支付方之间按比例分配。只有被认为代表了显著疗效进步的药品才能获准不受参考价格的限制。

从上述中看出,中德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 1.医保保障力度不同。德国已经实现医保全民覆盖,并且实现了均等化服务,国民看病可以到医疗保险机构报销,个人只负担很少的医药费用;我国全民医保虽然正在不断推进中,但我国大部分医保还处于“低保”状态,保障范围小、水平低,同时未实现均等化服务,公务员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农村“新农合”医保之间差距巨大。

2.资金来源和经营模式不同。德国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医院与病人没有直接的资金往来关系,医疗机构的收入仅与每个病例及其诊断有关,而与医疗机构治疗该病例所花费的实际成本无关。我国的医疗机构以公立为主,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医务人员除基本工资由财政拨付之外,其奖金福利主要靠医院创收,为此,创收能力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3.就诊程序不同。德国看病实行预约、逐级分诊制度,患者处于有序流动。患者通过家庭医生先预约登记再就诊,大大减少了候诊时间。而我国看病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疏导分流制度设计造成的。

4.医疗资源配置不同。德国实行门诊和住院双轨制,其医疗资源与病情相对应;我国医疗机构众多,但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医疗资源分布与患者、病情严重脱节。

5.药品价格管理方式不同。德国药品实行全国统一的“药品参考价格”,并作为医保的报销依据。新药(主要是专利期内的药品)由企业定价,医保全额报销。我国药品价格有企业定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种形式,不同厂家甚至同一厂家生产成份基本相同或疗效基本一致的药品,零售价格常常高于出厂价几倍,药价虚高现象层出不穷。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有重要启示:

(一)以维护社会公平为目标

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完全照搬德国的医保模式,但公平应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因此,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要以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程度的基本医疗保障为起点,通过制定非歧视医疗改革政策,使符合法律规定的医疗保障对象都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待遇,使每个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都能平等享受医疗保障。

(二)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德国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体现了充分竞争的原则。如,在公共医疗保险机构之外引入私人医疗保险机构的竞争,使医疗保险制度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目前,我国医疗保险行业仅依靠定点医疗机构经办医疗保险,已不能适应民众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因此,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也应涉及和调整不合理的准入审批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制度及收费和税收政策,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医疗机构的产权重组,或自由进入各级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各种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医疗服务,从而发挥市场调节医疗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此外,我国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即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应引入竞争机制,不再限制参保人员自由的流动,各参保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在各医疗保险体系中进行自由的选择,以改变目前医保机构垄断地位而带来低效率的问题。

(三)找准政府的定位

同济大学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细则 篇7

1 上海市大学生医保制度出台背景

上海市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原是遵照《公费医疗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的规定, 对“国家正式核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 (不含军事院校) 计划内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研究生 (不含委托培养、自费、干部专修科学生) 和经批准因病休学一年保留学籍的学生, 以及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因病不能分配工作在一年以内者”, 根据一定的年人均标准和学生人数, 国家给予相应数量的拨款[1]。但是公费医疗的制度形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境, 主要表现为: (1) 公费医疗制度覆盖面有限, 各类二级学院、扩招及高职高专的学生并不属于国家拨款的范围, 频繁的国内外交流也带来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的医疗保障等新问题; (2) 由于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 医疗保障的统筹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低; (3) 临床诊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 引起社会医疗费用的快速攀升, 远高于当前大学生医疗补贴经费所能提供的保障水平。

因此, 上海市从2007年正式实施《若干意见》, 扩大大学生医保制度的覆盖面, 通过社会统筹、两级管理等方式, 明确政府、学校、医疗机构、学生个人等各方责任, 以保障大学生的切实就医需要, 提高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

2 大学生医保制度基本运行情况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专家咨询、专题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总结了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和实施成效。专家咨询主要是向市医保局、市教委、市财政局等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院校的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了解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改革的实施情况;专题访谈主要是和有就医报销行为或知晓《若干意见》基本内容的大学生代表与学校有关人员开展焦点组访谈;问卷调查的对象则是广大在校学生, 考察其对大学生医保制度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根据上海市教委统计, 截止2008年4月, 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保制度已覆盖全市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高职高专学生以及非在职研究生57 8041人。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一年间, 全市共有5 520名学生得到住院医疗保障 (占学生总数的0.9%) , 住院5 705人次;282名学生得到门诊大病医疗保障 (占学生总数的0.05%) , 就诊4 098人次;普通门急诊就诊118万人次, 其中校内就诊106万人次, 校外就诊12万人次。统筹资金方面, 实际发生的住院及门诊大病费用略微高于市财政核拨统筹资金, 统筹资金对保障学生住院及门诊大病的大额费用支出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补助资金方面, 有41%的院校发生医疗费用超支, 绝大部分为原实行公费医疗的公办院校, 但这些公办院校的超支程度与公费医疗时相比分别已经下降1%-85%不等。

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普通门急诊保障上, 此方面未发生过矛盾和问题的院校仅占9%, 有34%的院校存在学生抱怨校内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差的现象;40%的院校存在因学生或家长与院校在报销范围掌握上的分歧而发生的矛盾;几乎所有院校都反映目前医院普遍存在凡是晚间就诊一律按急诊处理的现状, 加大了院校费用管理难度, 引发较多矛盾。

3 大学生医保制度学生抽样调查结果

学生作为保障制度的直接实施对象, 其对制度的评价能客观反映制度运行情况。为此, 本研究采用了多阶段抽样的方法, 在上海市各大院校中抽取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择了43所高等院校, 每所学校进行50人的随机抽样调查, 样本由学校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抽取 (由于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是为了评价现有政策, 故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实际发生过就医行为的学生进入样本) 。截止2008年4月, 回收问卷2 113份, 其中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学生数分别为51.4%和48.6%。

调查对象中, 自《若干意见》实施后有76.4%的学生发生过校内门诊的就医行为, 51.5%的学生经转诊至校外定点医院进行医疗, 30.5%的学生曾至医院看过急诊, 住院的学生占23.6%, 患有门诊大病的学生占9.4%。院校内门诊主要为学生提供常见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学生承担10%左右自负比例的费用, 校内门诊的费用均数为22.67元, 中位数仅为5元;校外转诊的自负费用均数为725.45元。

表1反映了学生对于医保制度具体内容的知晓情况, 其中对于保障待遇、转诊流程、住院记账方式不同内容基本知晓的人数比例与调查对象中发生具体就医行为的人数比例基本接近, 符合目前大学生中不发生就医行为就不关心制度具体细节的现实情况,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了解制度的存在, 但对于制度的具体操作和实施细节, 只有实际经历过支付行为的学生才会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整体评价, 有84.7%的学生选择了很满意和比较满意, 可见制度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表2) 。考虑到政策出台之前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学生医保制度的不同可能会对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处根据学校类别分开比较, 结果显示, 不同类别学校在新制度实施后尽管和以前相比在就医流程和支付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变化, 但两种不同类别学校的学生对制度本身的满意程度基本相同, 都给与了制度较高的评价。

4 大学生医保制度实施现状评价

《若干意见》实施1年多以来, 新的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保制度得到广泛认可, 从问卷、座谈等各种调查方式中可见利益相关各方的满意度较高, 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但在具体操作细节方面仍有不少问题值得关注, 需要在政策上加以完善。

4.1 新制度较公费医疗有较大改进

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 对《若干意见》和之前的公费医疗制度进行了详细比较。新规定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较大改进: (1) 覆盖面扩大——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本地生源与外地生源均享受相同待遇, 提高了保障的公平性; (2) 采取集中保大病、分散管小病的保障方式, 实行两级管理——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实行全市统筹管理, 由原来的学校保障转为社会保障, 化解了重大疾病的高额费用风险;对普通门急诊继续实行“定额拨款、学校管理、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管理方法; (3) 明确了各部门和大学生个人的责任——政府增加投入, 医保、教育等职能部门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 高校负责普通门急诊服务提供、转诊管理, 分担部分的超支医疗费用, 大学生个人负担部分医疗费, 以增强费用意识, 促进合理就医[2]。由于上述在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等方面的改进, 使得现有大学生医保制度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问卷结果也显示了较高的满意度。

4.2 新制度下的就诊费用水平合理

制度规定的学生个人自负水平比较适度, 既保证了大部分学生能够承受, 又起到了增强自控意识的作用。从学生问卷调查数据中可见, 校内门诊生均费用在20元左右, 除少数费用较大的特例, 大部分学生校内门诊的费用都较低, 负担上不存在困难。学生小病在校内医疗机构及时解决, 同时一定的自负费用使学生明确了自身的健康责任, 使得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且, 学校通过医疗帮困和商业医疗保险作补充, 基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和患大病重病学生的自负医疗费用困难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保障。

4.3 新制度实施仍需要细节完善

由座谈、问卷多种调查结果反映, 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对《若干意见》相关条款内容的判定及就诊的管理和监督上, 如某些院校在对于学生纳入政策保障范围的时间“自办理入学手续, 并取得所在院校颁发的有效证件之日起”的认识上存在分歧;急诊的界定及病种范围缺乏明确界定, 院校难以管理;学生经转诊后至校外医疗机构就诊时, 校外医疗机构不规范就诊行为缺乏监管;集中管大病、分散管小病的保障方式使得院校利益机制发生转变, 会导致某些院校将一些门诊可以治疗的疾病转为住院, 以减轻院校自身费用负担的现象等。

5 政策建议

5.1 细化医保制度内容

对于《若干意见》中某些不明确的内容或容易造成误解的细节, 应给予更加详细的说明。如对于学生纳入大学生医保的起止时间, 可以将学生医保待遇起始时间明确为“自报到之日起开始享受”, 终止时间明确为“经院校决定取消入学资格的, 自取消之日起保障待遇终止;正式注册学籍的, 自学籍结束之日起保障待遇终止”;对于学生的急诊行为, 也可以在政策中明确疾病范围, 以方便院校进行急诊费用报销的管理。

5.2 强化各院校校医院责任

校医院作为大学生医疗保障的守门人, 除了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医疗诊断, 在宣传健康知识和相关制度、指导转诊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医保制度的了解, 学生也通常通过学校统一发放的宣传资料和自我的医疗经历来获得。因此, 校医院在促进学生健康方面的工作上应该更加明确其责任, 强化健康宣教、制度宣传等方面的职能, 摆脱其在学生心目中看小病、开常用药的形象, 使其在大学生医疗保障的工作上起到更切实的作用。

5.3 鼓励商保补充保险作用

实施大学生医保制度之前, 部分不在公费医疗保障范围内的高校要求学生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负担。《若干意见》实施后, 商业保险并不是因此失去了意义, 应当鼓励其重新定位, 如着重补偿学生的自负费用等, 对大学生医保起到良好的补充, 从而不断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 提高其医疗保障的水平。

5.4 加强就诊行为监管

政策实施1年以来, 在转诊、住院等就医行为上, 某些院校及医疗机构存在利用政策钻空子的现象。对于这些不当行为, 医保、教育等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 从而确保统筹资金、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 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

5.5 研究如何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接轨

2008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 为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医保工作制定了指导原则。《指导意见》中的覆盖范围、保障方式等都与上海市的《若干意见》相同, 但在资金筹集方式上有所区别。上海市目前的大学生医保工作可以说是已经领先一步,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实效。随着国务院指导意见的出台, 今后上海市大学生医保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如何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效的衔接, 并继续改善现有政策的不足。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听取各方意见, 做好相关制度的有效衔接和管理, 将大学生医保制度建设得更加完善。

摘要:2007年4月1日起上海市大学生被正式纳入到上海市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之中, 通过对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来的阶段性总结, 评价新制度的现实意义, 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经验和待改进之处, 为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费医疗管理办法[EB/OL].http://www.gov.cn/bansh i/2005-08/04/content_20276.htm.

同济大学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细则 篇8

对此,笔者所在的西南民族大学“医疗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医疗消费行为、意愿与就医对策指导研究”项目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4月对四川省三所高校(包括民族院校、理工院校和医科院校)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96.2%。被调查的375名学生中,男生占47.5%,女生占52.5%;大一学生占33.6%,大二学生占33.1%,大三学生占33.3%;年龄段为19~23岁,平均年龄20.80±1.157岁。

调查结果与分析

实践表明,大学生生病后主要是在校医院就诊,因此本调查主要是对大学生是否选择校医院就诊进行分析。其中,医疗消费意愿定义为大学生在患一些不太严重的疾病(感冒咳嗽、头痛发热、胃肠不适、普通外伤等)后希望采取的就医方式是否为首选校医院。

结果发现,医疗消费意愿为首选校医院的占28.5%,不首选校医院而是希望采取其他处理方式(去校外医院、自行购药、不管等)的占71.5%,可见大多数学生在生病后并不希望首选校医院就诊。其中,男生中不愿意首选校医院的占64.6%,女生中不愿意首选校医院的占77.7%。

在大学生对校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评价方面,35.7%学生认为医务人员素质低,60.8%的学生认为医疗水平低,23.5%的学生认为药品质量差,27.5%的学生认为就诊等待时间长,29.3%的学生认为校医院有其他问题(药品费用高、医疗设备落后等),20.8%的学生认为自己或同学曾被校医院错误诊疗。可见,校医院目前在以上几个方面仍然暴露出许多不足,其他的一些相关研究也表明高校校医院一直存在医疗设备陈旧、卫生技术人员水平低、治疗效果不佳、药品价格高、服务质量差以及医务人员素质低、态度差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卡方检验可知,认为校医院医疗水平低(χ2=5.010,P=0.025)、自己或同学曾被校医院错误诊疗(χ2=6.086,P=0.014)两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校医院医疗水平低和认为自己或同学曾被校医院错误诊疗的学生更愿意首选校外医院就诊,这两个因素其实都反映了医疗水平低下的问题,可见校医院的医疗水平对学生的医疗消费意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学生对校医院的总体满意度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人数比例分别是1.4%、10.9%、33.3%、37.6%和16.8%。满意度为“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共占了87.7%,可见学生对校医院的总体满意度非常低。

在学生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了解一点”“不太了解”“不了解”的比例分别是5.3%、25.9%、46.1%和22.7%,“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共占了68.8%。此外,在学生对学校开展基本医疗保险知识宣传情况的认可程度方面,认为经常开展宣传的仅占0.5%,认为偶尔开展宣传的占57.1%,其余42.4%的学生认为学校从不开展宣传。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加强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引导大学生的医疗消费意愿可起到重要作用。

在医疗消费行为中,主要通过学生一学期实际去校医院的平均次数进行分析,其中,没去过的占36.8%,去过1次的占38.1%,去过2次的占13.6%,去过3~5次的占9.3%,去过5次以上的占2.1%,总计去过1次以上的占63.2%。结果显示,医疗消费意愿为首选去校医院的学生中实际一学期多次去校医院的人数比例更大,在107名首选就医方式为去校医院的学生中,只有1.9%没去过校医院,45.8%去过1次,27.1%去过2次,19.6%去过3~5次,5.6%去过5次以上,总计有98.1%的学生一学期去过校医院平均1次以上,从而充分肯定了大学生医疗消费意愿对实际医疗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而在医疗消费意愿为首选不去校医院的268名学生中,仍有35.1%去过1次,8.2%去过2次,5.2%去过3~5次,0.7%去过5次以上,总计有49.2%的学生一学期去过校医院平均1次以上,究其原因可能是校医院距离近,对学生就医而言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优势,这在其他相关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综上,在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这一新医保制度实施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医疗消费现状并不乐观。多数大学生并不愿意首选校医院就诊,但由于校医院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又使得很多学生只能在校医院就诊。大学生对校医院的总体满意度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对校医院的医务人员素质、医疗水平、药品质量、就诊效率、药品费用以及医疗设备等方面存在不满,尤其是校医院的医疗水平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医疗消费意愿。

此外,高校对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不够重视,尤其不重视其宣传教育工作,至使很多学生对这一新制度不了解,而越是不了解该制度的学生,越不愿意去校医院就诊。而医疗消费意愿又会对医疗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校医院的建设和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开展都会对大学生的医疗消费行为、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对策与建议

重视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加强宣传教育 虽然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已有三年多,但很多相关研究表明,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反映大学生对这一新制度的了解程度低、满意程度低、参保意愿低、参保率低。虽然目前一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参保率,采取了强制参保的措施,即在学生入学收取学费时就代扣了参保费用,轻而易举地使参保率达到了100%的目标,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高校对学生就医的定点医院、就诊转诊程序等内容都有明确规定,比如规定校医院为学生的门诊首诊医院,如果不是危重或急诊抢救,学生未经校医院转诊就自行到校外医院就诊将无法报销门诊费用;或者虽经校医院门诊医师同意转诊,但未转到指定医院,自行确定医院的学生也无法报销门诊费用;还有部分学生虽被学校代扣了参保费,但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参保,更不知道门诊或是住院费用还可以报销。由于大学生患大病、重病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主要还是在门诊就诊,不知道自己已购买医疗保险或是不清楚就诊转诊等程序的学生将会因为不恰当的医疗消费方式而没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带来的权益,从而会产生对医疗保险的偏见,认为医疗保险买了也没用。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参保意识,让学生熟悉医保制度中的每一个政策、每一个环节,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医疗消费行为和意愿,使大学生抛弃只要生病就去大医院、大药店等错误的观念,从而使大学生能真正合理地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带来的权益。

重视校医院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由于校医院在高校中普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校医院无论是从机构设置还是软硬件建设上,始终停滞不前。在本研究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校医院主要是科级及以下级别的部门,由后勤或其他处级单位代管,而高校的其他部门基本都是处级单位。因此,在机构设置和地位上,校医院就已经“低人一等”。再加上高校始终以教学、科研为主,校医院的工作被放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学校周边有大医院,校医院这个机构设有就行,无须大力投入。由此可见,如果高校尤其是校领导不能够纠正自身的理念,正视校医院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校医院的发展、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在校医院就诊满意度的提高、大学生医疗消费观念的转变等等,都无从谈起。

上一篇:第六单元小结学案下一篇:描写秋天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