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博士研究计划

2024-10-09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计划(通用7篇)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计划 篇1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香港中文大学201x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研究计划书

申请人姓名:xx 申请专业:艺术史 申请院系所:艺术系

研究课题: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接受

近年来申请人的课程准备及专业研究情况:

(1)课程准备

本人本科及研究生所学专业均为英语,但其中涉及了诸多文史哲学科,例如:文学相关课程(圣经文学,英美文学史),文化相关课程(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概况),中文相关课程(中国语言文化、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与写作)等。相信这些课程对于艺术史这样一门海纳百川的交叉学科,也是颇有裨益的。本人还出于个人兴趣选修了多门文化艺术相关课程,例如:中国书法史、古代汉语、行书技法与创作、美术理论(外国美术史)、北京传统文化等。此外,本人的第二外语为法语。在英语和法语方面的语言优势,相信对于申请课题的研究会有极大帮助。

(2)专业研究情况: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传播和翻译方面,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为“中国书法术语的翻译”。在此过程中,本人阅读了一些书法相关书目,例如国内关于中国书法史,书法文化的书籍,以及用英文所著在国外推广介绍中国书法的相关文献。通过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该文从书法术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国外读者的接受程度两方面着手,总结出了翻译书法术语的一般原则、常用翻译手法以及自行总结归纳出的参考译文。

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

【研究背景】

在《中国书法艺术》一书的第十章(欧阳中石,2007),学者白谦慎对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发表了如下的看法:“以愚见,中国如不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只会是人们嘴上的谈论和良好的愿望。”而今,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社会对中文及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自2004年始,中国政府便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据第八届孔子学院大会介绍,截至会议召开(2013年12月),我国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440所孔子学院。而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传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重的作用。书法课堂已经普及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孔子学院。在过去几年,诸多书法展览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例如2009奥克兰孔子学院的国画书法艺术展,200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的书法展(Treasures through Six Generations)等。厦门大学也会在每年定期举办专门设立海外留学生分组的书法比赛。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看到了这种“文化输出”的必要性,提出了“发现东方”的理论。(王岳川,2004)他提出,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发现”是为了减少误读。中国学者应该从全球性视角出发,发掘出中国文化新精神,从而使中国文化不会在新世纪再次被遮蔽。

而白谦慎也提出,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弘扬时期,“当代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和写作应包括港澳台和海外中国书法的创作和研究”。(冯远,2005)

就我本人而言,自幼的书法学习让我痴迷于这项传统文化魅力与雅韵。基于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又让我深刻意识到了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难点所在。因此,我想通过该研究更深入地发掘书法传播的历史和国外友人对此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将这项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本身起步较晚,在20 世纪前期, 以新的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艺术史, 还未真正开始(莫家良,2004)。目前,苏利文、高居翰及国内的林梅村、薛永年等人对中国的绘画及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已经有了较多研究。普林斯顿大学“天桥”国际研讨会、美国亚洲艺术发展国际研讨会中,绘画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学术界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以及西方社会对中国书法的接受的研究仍处在启蒙阶段。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主编的《文化书法研究丛书》系列中的《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上、下),收录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书家学者的书法前沿探讨和论战,欧美顶尖级学者探讨中国书法及其世界性意义,当代中国人文学者回答书法前沿问题等相关资料。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应该是第一次。(王岳川,2008)本套丛书的第二辑7本分别是:《北美书法史》、《欧洲书法史》、《日本书法史》、《韩国书法史》、《东南亚书法史》、《台湾书法史》、《港澳书法史》,这几部书将有可能填补书法史西方书法研究的空白,使得海外书法得以进入真正的学术研究平台之上。(王岳川,2010)在已出版的研究中,《西方中国书法研究之滥觞》介绍了20世纪初到1950年代这段滥觞时期国外汉学家对中国书法的初始研究,并回顾了书法在西方从获得学术独立到逐渐开启学术研究的过程。此外还提及了国外对中国人眼中的书法的介绍。(郑瑞,2010)

河北大学胡凌教授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法艺术》通过分析西方人对中国书法的理解,指出在对中国书法这一典型中国问题的研究上,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西方人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并且他们以以异域眼光与不同思维对中国书法的观照与思考,会为书法研究注入无限活力。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加强对西方人书法研究成果的译介工作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建立西方学者书法研究成果资料库的构想。(赵柏松, 2009)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包括香港大学由托马斯教授(G.M.Thomas)指导的博士论文《中国书画在欧洲的接受:1625-1862》。由此可见,学术界虽然对于西方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和接受有所涉及,但尚未形成体系。并且针对20世纪这个特定阶段,研究成果乏善可陈。

【研究意义】

在与中田勇次郎合编的《欧美收藏中国法书名迹集》一书的序言中,傅申先生指出:在西方,中国书法是最后被认识的一种艺术。(中田勇次郎,1982)因此,推广书法艺术,普及书法知识,在当代文化融汇的大环境下刻不容缓。

(1)理论意义

首先,基于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研究的西方对书法的接受研究,将对书法对外传播的历程作系统整理。而书法对外传播史是中国书法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此这项研究能够弥补学术界对这方面的长期忽视。

其次,正如白谦慎所总结的:西方收藏中国书法的历史如此之短,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语言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并没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白谦慎,2012)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使得中西方对书法的审美产生了差异。(Yee Chiang,1973)因此研究西方对中国书法的领会和接受,能够有效填补国外该研究的空白,增进学术圈乃至普通民众对这一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可。最后,研究20世纪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拓展到现当代,具有特殊的意义。20世纪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转折点。它以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为契机,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凤凰涅槃式的洗礼。(古德柏,2000)中国书法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变化甚至大于历史上几千年的演变。(Gordon S.Barrass,2002)

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了一支号称“现代派书法”的年轻队伍,他们直接从观念变革入手,对正统乃至一切典范进行公开反叛。基于东西文化大交流的磅礴背景,这股以国际艺术共时化思潮为内核的激进旋风,从还原汉字的象形意蕴、拆解汉字进行重组、书法启蒙下的工业化制作、观念形态中的装臵表现,到科学理性的解析与解构、美学意味的形式构成等等,以变动不居、翻云覆雨之势,发动了对书法历史主义基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面冲击,其锋芒所向,直指汉字载体的生死存亡。(卢辅圣,1998)

这种特殊的发展趋势对中国书法史有着巨大的颠覆,而从西方读者的旁观者角度出发,能更客观公正地呈现这种趋势的走向和影响。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2)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西方对书法的接受,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对双方艺术界产生巨大作用。

对于西方艺术圈而言,对中国书法的借鉴,能革新其固有的抽象艺术。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书法就对西方的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集中体现在线条、内在精神和创作观念三方面。瑞士画家保罗〃克利和西班牙画家约安〃米罗等人都从书法中汲取了诸多灵感,对他们的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利华,2002)而对于中国书法自身而言,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应该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历久弥新,拥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些接受了西方观念的华裔艺术家,例如徐冰和谷文达,摒除了书法的某些实质精神,极端偏离了文字的传统形态,其作品被称为“后现代书法”或“书法主义”。他们艺术思想中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可见一斑;

其次,在西方,中国书法是最后被认识和收藏的一种艺术。西方收藏家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首先是从器物开始,以后才逐渐扩展到绘画。(白谦慎,2012)因此,了解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增进西方社会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认可,有利于书法展览、拍卖等相关活动在西方的展开,从而大大提升书法在西方收藏界的地位; 再次,而今在西方推介书法的书籍良莠不齐,部分表述也不是非常一致。因此通过研究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归纳出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关于书法的表述和观点,从而建立相关语料库,编纂出双语书法字典,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尽管如今的海外汉语教师普遍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但他们对所授学生的书法接受水平和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及其对书法理解造成的影响不甚了解,因此会对书法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该研究能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沟通理解,让这种跨文化交流更加畅通无阻。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在研究之前,必须对拟研究题目中的西方作出定义:本文所涉及的“西方”,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地理概念,也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相对应的抽象概念。考虑到汉文化影响的活跃程度以及本人的语言知识结构构成,着力点将主要放在欧洲及北美诸国。

【主要研究内容】

(1)20世纪以前的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发展的大致框架及向西方传播历史的回顾。(2)20世纪的中国书法:

1.中国书法的特征,包括该时期西方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国人自身对书法认识的变革;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2.中国书法发展的新动向和向西方传播的新趋势(3)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接受

1.对书法的称谓;

2.对书法术语的理解和翻译; 3.看待书法的地位;

4.看待书画之间的关系;看待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 5.对书法艺术的欣赏; 6.针对书法的典型观点;

7.分析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背景,阐释造成中西对书法理解异同的原因。

(4)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考据)

利用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各地博物馆、美术馆,采集相关原始资料。

2.历史比较法。

通过中西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异同对比,分析西方对中国书法观感产生的根源。

3.统计方法。

(1)大量观察法:对足够多的西方人士观点样本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总体的趋向;

(2)统计分组法:由于西方对书法的观点根据族群不同,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可以将样本按学术圈、艺术圈、收藏界等进行分组分析;

(3)统计推断法:在统计分组法的前提下,对同组样本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其中的异同。

4.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1)系统诊断方法。西方对中国书法的看法,是一个思想体系,因此必须采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

(2)历史分析与抽象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在运动和发展中把握西方书法思想的实质。

【创新之处】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1)本研究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的总结,在学术史上尚未有之;(2)本研究是基于20世纪中国书法发生重大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做的有针对性的研究;

(3)基于本人的学术背景,作者从译介学的角度看待中西对待书法态度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导致的对书法及相关术语的称谓;

(4)收集的语料库和最后建立在西方读者接受能力基础上得出的词典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将理论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产生以下成果:

(1)20世纪西方用外文出版的书法书目清单;(2)20世纪中国书法对外传播的历程;(3)海外书迹清单;

(4)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观点态度的分类归纳概括总结;

(5)建立一个同质的(Homogeneous)的语料库,对相关的文本作动态的整理;

(6)编纂出关于书法的双语词典。

主要参考文献

[1]白谦慎.中国书法在西方[J].中华读书报,2012(334)

[2]冯远.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与文化建构——中国美术馆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48-157 [3]古德柏.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书法(“国际书法文献展 文字与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台中: 台湾美术馆, 2000:63-66 [4]利华.中国书法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J] 书法之友,2002(4):8-10 [5]卢辅圣.二十世纪书法史鸟瞰[J] 文艺研究,1998(5):102-110 [6]莫家良.真伪〃风格〃画史——方闻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2004(4):115-160 [7]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8]王岳川.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J].广东社会科学,2004(3):5-13 [9]王岳川.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王岳川.“2010〃中国书法的国际教育与域外传播”论坛[R].2010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11]郑瑞,王仙锦.西方中国书法研究之滥觞[J].新美术,2013(3):88-91 [12]赵柏松.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法艺术 [D].2009 [13]中田勇次郎.欧美收藏 中国法书名迹集[M] 东京:中央公论社,1982 [14]Gordon, Barrass.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 Modern China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15]Gao, Jianping.The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 from calligraphy to painting

[M].Uppsala: Academia Upsaliensis, 1996 [16]Murck, Alfreda;Fong, Wen C.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17]Sullivan, Michael.The three perfections: Chinese painting, poetry, and calligraphy [M].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99.[18]Yee Chiang.Chinese Calli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Its Aesthetic and Technique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19]Kwo, Dawei.Chinese brushwork i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ts history, aesthetics, and techniques [M].New York: Dover, 1990.[20]Yen, Yuehping.Calligraphy and pow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M].London: Routledge/Curzon, 2005.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计划 篇2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双师”素质与“三性”

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应用型大学教师融合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双师”素质不仅是简单的继承,还要有独到之处。

对于“双师”的内涵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最根本的特性应为教师之“师”,体现在与受教者的交互能力。不论是高职院校教师,还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甚至是研究型大学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完整的传授给受教育者,体现教师的教育和心理学科的专业素养,具备一定的课程能力,包括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能力;并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融为一体,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形成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双”是对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要求,既是教师,又是技师。要求其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应用型大学教师既要体现普通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及创造性,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型。将二者的本科底蕴和应用特色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要关注技术性

技术性表现为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技术实践能力。这有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是操作能力,依靠熟练的技能承担生产实践任务。承担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应能够将专业基本理论、技术知识结合具体的生产实践,并将此融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技术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创新型的技术人才,还要具备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要关注职业性

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导向,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理论基础,掌握行业的基本技术和企业工作流程,更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本身就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既包括职业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包括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教师只有具备工程实践背景,具备职业经历和经验,才能掌握职业需求,才能做到产学研结合,才能更好地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将职业素养渗透到工作当中,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要关注学术性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并不是摒弃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本质,而是寻找学术与职业相衔接的平衡点,打破学术与职业相分离的局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导向,培养的是能够运用学科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意识,在实践中验证学术,在实践中改进完善学术,促进学术水平的进步。除此之外,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应多元化,除了培养面向企业或行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在培养范围之内。基于上述分析,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自身就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体现在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够运用学术手段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学术理论的发展。这种素质需求是博士层次的教师区别于其他层次教师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对教师素质的需求既包含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双师”需求,更要求教师具有学术特质,这是博士层次的教师才能满足的。因此,应用型大学所需要的是“博士双师型”教师。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素质现状研究

应用型大学中博士层次教师比例不高,博士层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更低。教师的学历层次是反映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的扩招使得教师的人数激增,而教师学历达到博士层次的比例较低。例如,作为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之一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根据2015年数据统计,全校共有教师2 30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795人,占全校教师比例为35%,具有博士学位的仅128人,占全院教师比例为5%,博士层次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大部分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地方本科院校都是从高职高专类院校升级或是合并而来,师资力量在结构、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种情况是青年教师比例偏高,虽然大部分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同时也不具有高等教育的经验,导致高学历低能力现象的出现。另一种情况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即便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部分教师也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知识更新较慢或是知识陈旧,基础理论不够扎实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这两种情况,均无法满足既要理论知识扎实又要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三、“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策略

由于地方高等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尚在起步阶段,以往的管理制度和体制制约着“博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术能力以及职业能力亟需加强,否则就会成为制约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校层面提出以下提高教师素质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提高“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机制

建立健全提高教师“博士双师”素质的机制是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前提。除了建立对教师培养培训等的工作机制外,还应有相应的对教师“博士双师”素质考核评价的机制、调动教师主动积极发展自身能力的激励机制以及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落实到位的监督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确保提高教师素质机制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纠错,注重评价,逐步调整不相适应的策略和措施,健全完善机制。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应用大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有章可循。

(二)创建有利于“博士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科研平台,加大应用型科研基金的投入

科学研究并不是只有研究型大学才开展的,应用型大学也要注重教学和科研并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能够吸收先进的学科知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学的优化。应用型大学要支持教师参加应用型研究,一方面科学研究有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学。首先,高校应该建立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到引领作用的应用型科研平台,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来自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使其打破固有界限,相互合作,创造特有的科研氛围。依托应用型科研平台,使得教师能够在与企业科研项目合作的过程中强化应用型科研,提高教师的应用型科研能力;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以利于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其次,应用性科研平台的建设要注重软硬结合,要加大应用型建设资金的投入。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交流,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组建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引进科研人才,培养科研人员,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教师参加科研学术活动。

(三)确定科学合理的“博士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传统的高校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与应用型大学对于博士层次“双师型”人才的需求已不相适应。现今的培养模式既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科研学术水平,即由传统的单一的专业型师资转变为复合型师资需求。首先,应意识到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是一个长久的连续的系统工程,贯穿整个从入职到职后的过程。对于入职培训,主要是帮助教师提高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应将注意力放到教师的职后培训上,教师职后培训应包括定期的非学历培训和学历培养两方面内容,非学历培训主要是以知识的更新、专业技术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手段的变革为目的,符合“双师”人才的培养目标;学历培养主要从学历角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掌握一个科研领域的知识并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应用型大学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模式,鼓励学历培养、青年教师读博,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定期组织并激励所有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培训要凸显专业性、实践性,如企业实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只有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模式,并确保模式得以顺利实施,才能逐步提高应用型大学教师的博士“双师型”素质。

(四)建立适合“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应用型大学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的标准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标准,注重的是学术学科方面的成绩,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而忽略了属于应用型大学“双师”素质的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定行之有效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师教学成果检验的标尺和基准,是激励教师自身发展的原动力。首先,考核评级体系要注重全面性,既要注重“双师”素质的审核,又要强调科研学术能力的考核,将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教学业绩、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作为评价考核的指标;其次,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正确全面地对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的指标与学生今后的发展潜力相关联,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就业指导意义;再次,教师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工资待遇、福利等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五)建立“博士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鼓励教师促进自身发展的动力所在。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归属感,把学校的整体利益和教师的个人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博士双师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让教师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教师进行定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等的考核,对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师进行公开奖励和表彰。

再次,将教师的薪酬与能力挂钩,如鼓励教师带薪读博,对优秀的科研业绩进行奖励等。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力提升“博士双师型”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的精力和能力,促进其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双师”素质。

应用型大学“博士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高既要有高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又要有教师自身的努力,二者相互协调共同推动,才能为应用型大学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摘要:教师素质决定着培养人才的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对教师素质的需求。从应用型大学和中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对比出发,明确了应用型大学对教师素质的需求——集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师范性学术人才;提出应用型大学教师具备“博士双师型”素质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素质的现状提出提高教师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教师素质,“博士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0-34.

[2]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53.

[3]邱晖,许淑琴.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践[J].东方企业文化,2012(13):266.

[4]田秋华.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3(8):24-29.

[5]孙翠香.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焦点——兼论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职教论坛,2014(32):4-8.

[6]马龙海,郭丽梅.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基于教育社会学课程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64-67.

[7]王碗,马建富.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5(23):9-13.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计划 篇3

南开大学博士生做客北斗岩茶研究所

2011年8月17日下午,4名就读于南开大学光学系的博士生慕名来到北斗岩茶研究所。所长陈拯热情接待,邀其品饮大红袍并耐心解答他们关于武夷岩茶的相关问题。此次交流进一步宣传了武夷岩茶,同时也让武夷岩茶进一步走进了青年一代。

易安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易安居签约上海虹桥525禅意产业园

日前,易安居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正式与上海虹桥525禅意产业园签约,并将公司的产品研发部和展示厅移师上海,预计将于10月份开幕。这一举措将为易安居提升品牌知名度,开拓上海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龙袍茶业有限公司

《茶王》剧组到访九龙袍茶业

2011年8月19日,由相声界泰斗常宝华、著名喜剧明星潘长江、英达、潘阳等主演的大型高清数字电影《茶王》在武夷山开机。期间,剧组导演、主演一行到九龙袍公司品茗,并向公司负责人了解大红袍的历史及发展状况。

建瓯百年乌龙茶业有限公司

百年乌龙黄美备做客《先锋中国》

日前,福建省建瓯市百年乌龙茶厂厂长黄美备做客央视网《先锋中国》频道,参加“聚焦海西-企业面对面”节目访谈。节目中,黄厂长为大家讲述了北苑御茶的百年历史及其独特魅力。百年乌龙茶厂拥有15亩160余年树龄的矮脚乌龙茶园,其公司的“亲家”牌矮脚乌龙茶就是以此为原料制成的,具有独特的古枞之韵、天然的花果香气。该产品曾多次荣获“北苑茶王”赛茶王称号。据专家考证,这片百年矮脚乌龙茶正是台湾名种“青心乌龙”的母本,为保存闽台乌龙茶树品种历史渊源见证,该茶园已被列入古茶树保护之列。

武夷山市瑞泉岩茶厂

《斗茶》拍摄组到瑞泉博物馆拍摄

2011年8月17日 ,CCTV-6《斗茶》拍摄组到瑞泉博物馆拍摄取景。拍摄期间,工作人员对武夷岩茶的发展史及斗茶文化大加赞赏。随后,拍摄组工作人员与瑞泉相关负责人员及员工合影留念。

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

隆合茶业成功参加香港国际茶展

博士研究计划书 篇4

一、论文题目是什么

《黑格尔的否定性概念》

二、研究课题的动机以及背景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思潮已经渗透了周围的生活世界,这些思潮起始于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否定和颠覆,具体而言是起始于反对黑格尔哲学。因而要想真正理解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的产生及其在当前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返回到黑格尔哲学并且重新把握黑格尔哲学,将是十分必要的,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发现黑格尔哲学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并且在解决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上从中受到某些启发。

在阅读黑格尔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具有核心的位置和作用。否定性概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否定、自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物和否定者等概念在黑格尔著作中频繁出现,而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说的那样,哲学作为科学体系是按照概念的必然性而形成起来的,这种必然性和形成构成科学体系整体的生命和运动,而这种生命和运动的灵魂就是否定性。不仅如此,哲学作为科学体系,作为精神自己为自己建造的王国,在黑格尔那里同时也是自由的体系,是对自由的现实化的哲学陈述。因而否定性与自由、从而也与人的本质是内在地相关联的两个概念,并且与真理、世界历史和辩证法等问题在黑格尔思想中一起形成了主题。

但如何深入理解否定性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部关联,如何充分和完整地把握否定性在黑格尔思想中的意义和位置,对于我仍然是很困难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没有能够熟悉黑格尔耶拿体系草稿中关于否定性以及相关主题的论述,另一方面是由于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的使用中所具有的特殊和复杂的含义以及它与哲学史上其他思想家的术语之间的深刻关联不容易得到把握,而这也促使我要去弄清楚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整个思想中的起源以及之后在《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全书》中所获得的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和规定。基于以上动机和背景的考虑,我选择《黑格尔的否定性概念》作为研究的课题,力图把黑格尔的否定性概念理解为人类自由本质的哲学规定并给予充分的论证。

三、研究课题的大概内容

1、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著作中具有各种复杂和深刻的含义,在不同地方使用了不同的表达并由此给予否定性以具体的内容和规定,因此首要的事情在于理清否定性概念与其自身的关系,也就是去理解否定性概念与否定、自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物和否定者等概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同一与差异。

2、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成熟时期的著作中具有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需要从《精神现象学》开始的文本分析中得到规定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要从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和耶拿时期的体系草稿中寻找其概念上的起源。因此,考察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的思想道路中随体系的变化和形成而来的规定,对从整体上把握否定性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作为哲学史的结果,作为哲学精神本身的内在发展使得否定性概念也获得了哲学史的规定,因此也需要考察黑格尔的否定性概念在其他思想家的哲学术语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根本上也就是把否定性概念的起源追溯至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精神和努斯精神,其在德国神秘主义中的的表现是雅各布伯麦(波墨)的痛苦概念,而在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观念论中则表现为主体性概念。

3、前面对否定性概念的诸多考察都还只是深入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内部的否定性概念自身逻辑进展的概念史前提,而否定性作为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这一点还需要在哲学体系内得到研究和证明。因此,分别考察否定性概念在《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全书》中的具体规定将是论文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具体而言,需要考察:

Ⅰ.绝对知识作为否定性概念的现象学规定

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另外还有两个标题名称,即意识的经验的科学,和精神的经验的体系。可以看出经验概念对于理解精神现象学的重要性,而经验概念在本质上是与否定性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精神现象学中所描述的精神的运动不仅仅只是准备知识要素的运动,不仅仅是知识的形成运动,而且也是精神在对自身的否定中也即是在自己的他物中认出自身、找到自身和返回到自身的运动,这一运动作为结果被保存在绝对知识之中。

整个精神现象学的运动建立在意识和对象、确定性和真理性的分离之上,而这种主体和实体之间的不同一性作为二者的差别,就是一般的否定性,这种否定性推动了精神去经验意识与对象的关系的一切形式,最后达到科学的概念,达到一切方式的意识的真理即绝对知识。通往绝对知识的道路因而就是一条通过真理的道路,而由于意识在这条道路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和超出自己,所以真理之路在没有到达绝对知识和真理之前,同时也就是一条怀疑的道路和绝望的道路。因此,在探讨否定性概念的现象学规定时,首先需要一般地讨论否定性与怀疑主义的关系,从而一般地讨论否定性概念与真理概念。

精神现象学中的意识作为正在显现着的精神,具有精神自身的否定之否定结构。然而在与相分离的对象的关系中,意识的否定之否定结构却一般地表现为颠倒和自身颠倒的结构,因为精神的生命在于从他物中认识自身,这就是意识自神所发生的颠倒。这种颠倒的结构就是精神现象学中否定性的意识概念和经验概念的否定之否定结构,即精神必须以异己世界作为自己的对象,同时把这个异己的世界作为自己的世界,从而在异己的世界中认识到自身,发现这个异己的世界本身也发生了颠倒,即颠倒为精神自己的世界。

因此意识的经验概念的真正对象既不是外在于意识的对象,也不是作为对象的意识,而是经验和意识自身的颠倒结构,这个颠倒结构的直接显现是在作为精神现象学的结果的绝对知识中出现的。因此,需要具体地考察否定性概念在《精神现象学》中,从最初的感性确定性到最后的绝对知识是如何作为意识的颠倒结构而出现并推动整个现象学的内在运动,以此而获得现象学的规定并且经验地认识到自身作为人类自由的否定性本质,其中最重要的考察之一是对精神现象学的开端的具体分析,也就是分析否定性概念是如何体现在感性确定性之中并构成开端的一个必然的要素,从而推动开端向绝对知识的过渡和发展。

Ⅱ.绝对理念作为否定性概念的逻辑学规定

逻辑学以纯粹思想作为自己的对象,这个纯粹思想作为自在自为的存在乃是被意识到的概念,它作为精神现象学纯化了的结果即纯粹概念直接出现为逻辑学的开端。在经历了精神现象学所走过的真理之路,科学现在直接进入到了真理的王国,而科学的任务和对象因此就在于把真理本身的丰富内容通过逻辑学而展现在思想的面前,也就是描述概念本身的运动。黑格尔认为,引导概念自己向前的,就是否定的东西,它是概念自身所具有的,这个否定的东西构成了真正辩证的东西。因而整个逻辑学不是别的,而就是概念通过不断否定自身而展现出来的纯粹概念的体系,是依靠概念自身的必然性而产生出来的概念王国,因而也是一个自由的王国和真理的王国。

绝对理念作为逻辑学的最高阶段和最后结果,以其自身的绝对性而把自己规定为对逻辑学整体的把握,这种把握作为内容是纯粹理性概念的体系,作为方法则是对概念本身的运动的一种形式的考察,类似于精神现象学中绝对知识对此前全部意识经验运动的回忆。然而绝对理念作为逻辑学的结果是从开端发展而来的,因此也就是在更高的阶段上返回到开端,而返回到开端也就是返回到存在,返回到作为真理的存在。由此黑格尔能够在逻辑学的结尾阶段说:唯有绝对理念是存在,是不消逝的生命,自知的真理并且是全部真理。

逻辑学所描述的概念本身的运动,其推动力同样是作为否定的否定性,然而已经不像在精神现象学中的否定性那样只是表现为一种颠倒的结构和作用,这种颠倒的发生实际上依赖于意识与对象的分离和确定性与真理性的分离,因而还不是一种绝对的否定性。逻辑学中的否定性作为概念自身的绝对主体性是在概念内部发生的,是真理王国内部的自由活动。所以黑格尔有理由说:否定性,构成概念运动的转折点。这个否定性是自身的否定关系的单纯之点,是一切活动生命的和精神的自身运动最内在的源泉,是辩证法的灵魂,一切真的东西本身都具有它,并且唯有通过它才是真的。

因此,探讨置于绝对理念的逻辑学规定之下的否定性概念,一方面要求对逻辑学的开端作出具体的分析,另一方面也要对逻辑学的结果即绝对理念作出整体的规定,由此才能把握概念自身具有的开端向结尾的发展运动和结尾向开端的返回运动,从而把握概念的内在发展所体现出来的否定之否定结构。这个否定之否定结构作为形式的总体是逻辑学的绝对方法,作为内容的总体是绝对理念自身的永恒的在场性。

Ⅲ.绝对精神作为否定性概念的哲学规定

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前面已经单独探讨过否定性概念的逻辑学规定,因而对否定性概念的哲学规定将只包括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两方面的内容。由于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被看作是应用逻辑学,即是说看作被逻辑概念的精神所贯穿和渗透的两大实在领域,因此对否定性概念的哲学规定的探讨将直接以逻辑学的规定作为前提。

首先是要探讨自然界中的否定性,探讨自然界是如何在否定性的概念运动中最终过渡、发展和上升到生命和精神,也就是从自然的外在的必然性上升到精神的内在的自由。

正如自然界以精神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精神本身则以绝对精神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而绝对精神同时也正如逻辑学中的绝对理念一样,并不是在精神之外的某个阶段,而是对精神总体的整体性把握,也即精神对精神自己的绝对的把握。由于把握方式的差异,绝对精神自身分裂为三个环节,即以直观为把握方式的艺术、以表象为把握方式的宗教和以概念为把握方式的哲学,而哲学对精神的概念把握也不是一种新的规定,而就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对思想的思想,由此可以理解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出于精神自身的本性,这就是思想的思想。

这种思想对自身的思想同样是以否定性作为自己最内在的推动力和普遍的要素,因而否定性在作为精神的精神内部也如同在纯粹概念体系和外在的自然界里那样,也是出现为贯穿一切的自由和力量。

精神哲学自身划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其中作为主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中介而出现的客观精神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其作为中介的环节在此是一个本质的环节,是一个否定性的转折点,它把精神带入其现实性和真理性。具体而言,作为否定性环节的客观精神进入到了法哲学和世界历史哲学的领域,也就是进入到了精神的真正定在和自由的真正现实的领域。通过对客观精神阶段否定性概念的主体性作用的考察,将不仅会揭示出客观精神对于绝对精神,从而对于作为精神的精神所具有的本质性,而且会证明否定性概念作为精神的概念不仅具有思想的抽象性和自由,而且具有概念的现实性和现实性的自由。客观精神作为精神对自己的抽象性的否定而设定或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是从精神而返回到精神,从精神自身认出自身自由的本质的环节。由此精神才能得以在他物中同时保持住自身,并且认识到他物其实是它自己的他物,这也是自由的一般的规定性,因为自由就是绝对的否定性本身。

四、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以《黑格尔的否定性概念》作为研究课题,其指向黑格尔哲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有助于以否定性概念为线索而从整体上将黑格尔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不仅把握为科学体系,而且同时理解为一条思想的道路,一条为否定性所贯穿着的自由之路和真理之路,并且使否定性作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原则得到理解和澄清。另外,充分把握黑格尔的否定性概念也将有助于真正理解黑格尔的自由概念和建立在自由概念基础上的法哲学和世界历史哲学,使得我们有可能从黑格尔关于否定性概念的论述中重新深入思考人的本质问题。

其指向黑格尔哲学之外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有助于理解黑格尔之后的各种哲学思潮和哲学运动,尤其是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形而上学本身的奠基而言,研究黑格尔思想中的否定性概念也可以使得我们再次领悟到,自由作为人的形而上学本质是要在异己的世界中去经验到自身,在他物中认识到自身并从而返回到自身,人的精神能够在对自身的否定中保持住自身,能够给予人在世界中的存在以家园之感,也就是给予人的存在以相对完整的世界感。

五、课题的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认真考察黑格尔思想的哲学史起源,尤其是考察古希腊哲学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基本概念术语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即完成对否定性概念的哲学史考察。

第二阶段:系统地梳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著作文本中有关否定性概念的论述和解释,即完成对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哲学内部的概念史考察。(前两个阶段预计可以在第一年完成)

第三阶段:充分和完整地理清否定性概念与黑格尔哲学的其他重要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就是探讨否定性与自由、否定性与真理、否定性与世界历史的关系,从而在根本上把握精神的否定性本质和否定之否定结构,并为具体地考察否定性与科学体系各个部分的概念运动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第三阶段预计可以在第二年完成)

第四阶段:分别具体地探讨黑格尔耶拿手稿时期的否定性概念、《精神现象学》中的否定性概念、《逻辑学》中的否定性概念和《哲学全书》中的否定性概念,把握住否定性概念本身的内在发展及其在精神实现自身和认识自身过程中的表现。(第四阶段预计可以在第三年完成)

第五阶段: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初步确定论文课题的思路和写作结构。

第六阶段:课题获得论证通过后,开始论文的写作。(最后两个阶段预计可以在第四年完成)

六、主要的研究方法

1、以现象学的描述方法理解和表述黑格尔著作中运动着的否定性概念的丰富的规定性和内容,以此揭示出否定性概念是如何将黑格尔的思想整体刻画和把握为一条思想的道路。

2、以解释学的阅读方式深入到黑格尔的思想文本所聚集起来的哲学体系内的变化运动,揭示出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思想中的解释学的历史处境,以一种解释学的循环释放出黑格尔文本所潜在具有的可能的意义。

3、以辩证法的思考方式抓住黑格尔哲学体系中那贯穿一切的概念的辩证运动及其否定之否定的存在结构,以此来准确地把握否定性作为精神的绝对的主体性是如何贯穿精神的整个现实性及其在被表述在体系中的在场和在场方式。

七、预期要达到的效果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计划 篇5

一、参加复试考生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外语≥45分;总分≥80分

二、复试安排:

时间:2013年4月 23 日(星期二)上午8:30—12:00笔试

下午13:30综合面试

地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致远楼106室

三、复试材料

参加复试时请携带以下材料提交给复试小组:

① 贴有本人近期证件照的“同济大学2013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② 本科及硕士期间成绩单;

③ 两位专家推荐信;

④ 硕士学位论文一本及评议书;

⑤ 公开发表论文;

⑥ 科研成果证明书;

⑦ 学习(工作)中获奖证书复印件;

⑧ 自我评价。

四、体检

根据教育部要求,体检在复试时统一进行,由同济大学校医院组织,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体检合格者方可录取。

同济大学数学系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计划 篇6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据此,教育博士的培养必须以实践能力作为其逻辑核心。但我国传统的办学体制制约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表现为培养主体单一,仍然以培养机构单独培养为主,培养学校与社会组织尤其是教育博士所在工作学校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合作[3]。导致教育博士生的实践经历与经验得不到重视,实践机会少,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提高,教育博士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本文试图从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的角度,探讨教育博士培养的路径,以期对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的路径选择有所启示。

一、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基本路径选择

(一)成立实践专题研讨小组

教育博士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专业人员”,既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要能在实践中创造知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示了一个专业教育者为知识社会学做贡献的机会”[4],教育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解决,知识的产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研究范式。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收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教育博士生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与经验,对一些教育问题与现象积累了一定的见解,成立基于团队学习的实践专题研讨小组,通过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共同探讨、集体反思能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其对教育实践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生成实践性知识,形成实践智慧。

一个结构理想的实践专题研讨小组应由3~4名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教育机构的教师,2~3名具有实践背景、理论底蕴深厚的大学教师,4~10名教育博士生 及其他工作人组 成员。研讨小组专题选题的核心特征是“实践性”,选题应来源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有重要实践价值的问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背景选题,一是教育博士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将各自在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提炼、概括、升华为有价值的专题;二是与基础教育机构教师的交流中捕捉专题;三是从文献中发现专题;四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实践经验设计研究专题。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践背景、研究兴趣和专长选择同一专题下的不同问题进行研讨。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解决策略等进行探讨,学生在小组探讨中深入反思他们的专业实践,对所拥有的理论知识进行批判与整合,制订解决该问题的方案,在实践工作中对方案进行检验和修正,并进行评估和反思,完成基于专业实践的创新性研究。在此过程中构建理论与实践贯通的知识体系,形成反思性思维。实践问题专题研讨群组的课堂不局限于大学的教室,也可以在基础教育实践的第一线。

(二)基于设计的合作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指以自己的专业实践活动为对象而展开的系统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方式,以其研究性、实践性的有效融合在国际范围内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王蔷,2001)。美国犹他大学就采用以“现场为基础”的方式培养教育博士,“把学生原来所在工作单位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场地’(field-laboratory),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确定具有显著意义的实践课题,组建富有内聚性的学生组集体学习,共享集体经验,并以现场诊断研究报告取代了传统的毕业论文”(张济洲,2009)。

教育研究领域基于设计的合作行动研究强调在真实、复杂、变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情景下研究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与独特个性的真实问题,研究过程强调指导教师、教育博士、基础教育机构教师、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和角色融合,注重通过研究者与实践者角色整合,以及深入、灵活的分析进行干预方案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总结出行动与结果之间的规律,进而推广到更广阔的实践领域。教育博士生是“草根型”的教育行动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使教育博士生能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塑造中,成为高层次、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能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于设计的合作行动研究程序如下:

1.选择问题。根据教育博士生的实践背景、课题研究、兴趣等组建师生参与的行动研究团队,亲身接触和实地考察教育现场,发现、甄别亟待解决的难题和瓶颈问题。

2.设计干预方案。师生一起研习问题、独立探索与交互探索、激发创意,设计出过程性教育干预方案。师生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评估多种方案,将最佳解决方案转变成实际行动。该过程是团队成员之间“智慧的碰撞、心智的创造”。

3.实施干预方案。师生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及时观察干预效果,推行或改进干预方案,直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施干预的过程是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实际创造”的过程。

4.探寻规律。师生运用理论与实践的优势对干预实验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顺因果关系,形成行动研究报告。

(三)现场挂职实习

教育博士准入标准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验或经历(experience)”,教育博士培养中要重视“经验或经历”的基石作用,把博士生实践领域的工作整合到学业之中,通过“工作”进行“研究实践”,通过“研究实践”进行“工作”,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哈佛大学2009年设置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培养模式是:最后一年学生到实习单位带薪现场挂职实习(apaidresidency),让学生面对专业领域的实实在在的挑战,其目的是通过实战磨砺领导才能,带薪现场挂职实习在该学位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顶峰体验”之说。

为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可以安排教育博士生到基础教育机构现场挂职实习,使其融入教育学的“田野”,此间,学生以研究者和实践者双重身份,深度介入实习单位的专业实践,如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负责某些教学、科研项目、组织安排人事工作等并对所从事的工作承担责任。

教育博士生到基础教育机构现场挂职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等的运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一套符合基础教 育机构实情、教育博士培养目标的明确具体、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实施管理办法,使现场挂职实习规范化、常态化。

1.明确能接受教育博士生现场挂职实习的基础教育机构质量标准。基础教育机构是现场挂职实习发挥预期作用的重要保障,要求领导重视博士生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的管理、教学设备、生源质量等都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

大学要有意识地与具备条件、支持教育博士现场挂职实习的基础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教育博士现场挂职实习基地,构建一个遍布全国的实习基地网络。

2.灵活采用现场挂职实习模式。根据教育博士生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实践知识与能力、工作背景,结合其兴趣爱好、科研项目等,安排学生进入相应的岗位挂职实习,有针对性地参与现场挂职实习活动。如实践经验、理论功底较深厚的教育博士生,可以让其交替在不同的基础教育机构的不同岗位挂职实习,以便于更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全面打造其实践能力等;对实践经验有待丰富的学生,可以采用全程定期现场挂职实习的模式。

3.建立现场挂职实习定期交流制度。现场挂职实习中,指导老师要给予专业指导,学生记录现场挂职实习日志,与其他学员保持联络,并定期回大学参加现场挂职实习交流活动。

4.接受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指导教师的共同审核。参与现场挂职实习的学生需遵守基础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大学不定期对学生现场挂职实习进行跟踪访问。最后基础教育机构对教育博士生现场挂职实习的绩效、专业发展进行考核。

二、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路径实施的条件保障

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路径的实施,必须具备和完善一系列条件,以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实践型、复合型的教育博士。

(一)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

每一个教育博士生要有多个导师,一个是主导师,侧重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全面监控与指导教育博士培养全过程。二是研究项目主管导师,负责联络基础教育机构,促进团队合作,监督项目进展,根据教师实践背景、理论水平与研究专长为学生配备研究项目导师。三是研究项目导师,职责在于协同主管导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研究方案、指导项目研究全过程;研究项目导师在术业有专攻的领域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整个教育博士学习过程学生会有几个研究项目导师。四是聘请来自基础教育机构的名校长、名师做实践导师,对学生进行实际工作场所中的指导。

(二)出台相应的资助与优惠政策

政府是办学的主导性力量,要根据国情、大学与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培养教育博士的优势与困境,出台相应的资助与优惠政策。对参与合作培养教育博士的基础教育机构实施倾斜性政策,设置博士生合作培养项目专项经费。设立博士生培养基地建设专款,优先在经济与教育较发达的区域大力建设参与合作的基础教育机构,由点带面继而形成遍布全国的基础教育机构合作单位。制定相关政策使我国教育博士的培养走向世界,运用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教育博士,形成跨院校、跨区域、跨国教育资源联合共享的有效机制。

(三)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开展特色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

南京理工大学 博士生导师 篇7

宋洪昌,1945年4月出生于江苏溧阳,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1986年在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为该校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固体推进剂燃烧理论和超细粉体加工技术及表面改性等,同时承担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1997年获江苏省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历年来还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4项,获发明专利多项,2004年9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在教学中坚持知识与方法并重,科技与人文交融。1998年后,开始钻研汉字,另辟思路,方法独到,自创四言解字。已发表论文多篇。

诗歌作品

在乎他

(一)

貝至半豐當盡責,富在家中半之福

但看禍起乃過邊,窮富共河貴知足

卜准卜錯無所謂,只須自舟化之卓

道行萬歲天有意,德聚千秋在乎他

(二)

目中兩橫為之何,是他是吾共之和

人知吾他開天目,他吾同享乃共河

禹子啟私開了口,私獅同聲開獅口

帝易一巾入八口,商傷近音是為何

一卦一口入之腹,蒼天心傷淚如流

和墨化字書于帛,夏過之後是商秋

商丘相鄰開了封,商後周周凍裂鍋

五霸七雄留春禾,春光不久又夏荷

二十四人合一心,字是德也蜀漢劉

禮尚往來心相印,難用金銀買一和

儒學興時面目異,禮是境界無先後

天曲大同自自謙,神申遠去開新河

即使災星過了河,築舟行遠袁掌舵

且看簡字字之形,無元空卡莫入舸

幣弊同聲為之何,商傷近音問問我

五千年前造漢字,大學大問吉頁哥

辛卯十月十九日晨

上一篇:用户供水协议书下一篇:氨氮超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