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精选12篇)
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 篇1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中国高等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型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安全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威胁,这些威胁具有隐秘性。比如,在开展高难度的体育活动时,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动作规范要求来做,容易发生肌肉拉伤,骨折等意外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往往是无法避免的,而提前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在可行的情况下减少危险性的项目,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安全保障问题持积极的态度,加大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让大学生在学到自已喜爱的项目时增加技能,同时心理,身体安全都能健康的发展,让学生能够保持一个热爱生活,积极面对生活态度。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的现状
(一)高校对体育教学改革中安全保障问题的态度
一直以来,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发生教学事故的情况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事故的发生,并没有引起一些高校对体育教学和进行体育活动时保障安全工作的足够重视。在每年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资力量差的高校由于教师缺少安全保障的意识,忽略安全保障问题带来的危害,没有及时的做好安全保障措施,制定相关的章程和制度、做好预防、安全操作,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在事故发生之后不能做出及时的反应,甚至情况严重的会发生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
在高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频频发生事故,这些事故的危害因素有很多,像运动机械、运动本身的教学操作和运动方式不当都会使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变大,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同时还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当今社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了议论的热点,怎样有效的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高效的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是目前政府部门、高校以及教育从事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课程的结构规定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的拓展体育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体育教学课程可以根据学生自已的喜爱和特长来自主的选择上课时间、上课的内容和任课老师,主张营造生动、主动的学习氛围,对教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教育的课设设计理念,我国超过9成的高校已经将铅球、铁板和标枪这些项目从高校的课程中去除,减少了这些危险的课程活动,在必要的开展危险活动时要求高校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和配套的安全设施,采取科学的方法推出安全隐患较小的路线,确保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安全能够受到保障。例如,游泳是大学生们都喜爱的体育项目,由于在水中,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状态都不相同,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溺水的情况,而老师在同一个时间内又不能看好每一个学生,所以大多数的高校没有开设游泳课程。
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课余的兴趣爱好,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安全保障都没有,对于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危险系数大的体育活动要预先进行危险评判,确保危险性能降到最低,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二、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规范高校公共教学的问题
学生的安全是教育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我们教育的对就是学生,没有了学生,任何教育教学都成为空谈,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安全性问题,将基本的安全教育认知安排在公共教育课程当中,让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明白安全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学生安全措施的实施和学生安全保障的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如果在上课过程中感觉到身体不适合动作做起来很吃力,我们要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个基本的分析,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对身体有没有伤害,适当减轻运动量,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针对不同的学生作出适当的调整,这都符合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加强体育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
加强体育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保障学生正常体育活动的进行,是不断提高和改进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开展大众化活动的基本条件。加强高校体育场所的安全管理需要安排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对活动器材进行检查和维修,及时的发现和处理问题,减少后期事故的发生,重点检查对象包括:篮球架、排球架、足球架、铁网围栏、单双杠、健身器材,吊顶天花板,电器开关等。及时消除潜在的隐患,明确禁止易燃易爆物品带入活动场所,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违反者给予一定的处罚,还要对场所内的电器线路,防火通道,消防栓做定期的检查和更换,保证场所内的安全性。
(三)加强意外事故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学生对意外事故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从源头上对危险有警惕,减少事故的发生。虽然某一起事故的发生,我们从内心里感觉这可能只是巧合,其实纵观所有的事故,它们之间虽然事件不一样,但是事件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事故的受害者缺少对事故安全防范的意识。加强学生对安全的防范意识,让学生了解事故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这样做可以减少这些危害的产生。例如,在进行1000米跑的体育活动中,在进行跑步之前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来活动我们的身体,让身体活动开来,不至于在跑的过程中不能适应跑步的高强度的节奏,同时在跑步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感觉到身体已经不能再坚持下去,呼吸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让自已的步伐慢慢降下来,然后做适当的休息调整,不能盲目的逞强坚持,最后给自已的身体带来危害。所以,增强学生对意外事故安全防范的意识,是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方法。
(四)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规章制度是通过法律途径来减少意外体育事故发生的方法,让意外事故在发生之后有法可依,依法执行。根据研究表明,将体育工作的开展纳入到法律的体系,不仅仅能够保障各个群体的利益,同时也能使学校在发生意外事故后有法可依,不再发生学生家长来学校闹的种种丑闻。让学生在发生事故之后,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让高校不得不重视学生安全的问题,让学生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就我国目前而言,关于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比较缺少的,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国家的相关部门作出及时的改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处理相关事故,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五)明确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意外事故的责任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假如发生了意外事故,就要积极的面对,不要回避这些问题,不要怕会给学校的名声造成影响而去不承认。事故发生了,就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是需要我们经过合理的分析和认定的,不是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事故,就应该由学校来承担责任,也不是说学生是由于自身体质的原因造成的事故,学校就没有任何的责任,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些想法和看法都是不正确。高校发生意外事故责任是否由学校来承担,主要是看管理者有没有失误,这种失误和事故的发生有无责任,主要包括: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同等责任和全部责任。客观的认定高校有无责任,是否对学生进行了防范安全意识的教育,认定和检查高校有无责任的客观化有利于在开展体育运动和比赛过程中,预防和减少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安全隐患。
1. 主要责任
所谓主要责任是指学校一方或者学生一方不遵守相关的规定而发生意外事故,违章行为对事故影响大的一方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比如,在1996年上海徐汇区法院对“肖涵索赔案”的审理,认定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应为学生的翻墙行为,如果该学生没有爬墙就不会将腿摔伤,所以学生在此次案件中负主要的责任。
2. 次要责任
次要责任是指事故是在学校和学生双方都不遵守相关规定下发生的,而对事故的发生影响小的一方属于次要责任的承担方。在“肖涵索赔案”中校方应该承担次要责任,由于:一是学生在正常的体育课时间,没能按照上课时间及时的到达,学校老师应该及时的发现这个现象,并及时制止该学生的行为;二是事故发生之后,学校没有做到及时的将学生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在客观上造成了事故的发生,存在失职的行为,所以应该承担次要的责任,给学生做出赔偿。
3. 同等责任
同等责任是指学校和学生双方都不遵守相关规定发生的,而双方对事故的影响作用是一样的,不分大小,双方同为事故的承担人。如,哈尔滨市某高校的学生在田径运动场上随意的穿越行走,最后被正常投掷飞行的铁饼所击中头部,在这起案件中双方都存在过失,学校对其危险区域监管不严,学生不按规矩随意穿越,所以双方应该承担同样的责任。
4. 全部责任
全部责任是在校方或者学校的某一方不遵守相关的规定下发生事故,在这种情况下,认定该方要负责事故的全部责任。比如,在北京的某高校,有位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突发心脏病而猝死,事后通过调查发现该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入学之前没有参加学校规定的体检,事后学生也没有向学校反应自已的身体情况,学校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所以学校无需承担责任。
三、结语
保障大学生的安全是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减少高难度,危险系数大的体育活动,增加一些常规性,大众化的活动,比如像跆拳道这种活动,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体制,加强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将学生的安全落实到实处,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切实的做到从根源上未雨绸缪。同时加强学校的管理水平,明确责任,增设应急处理体系,不断加强学校对意外事故的处理能力,让学生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袁铁民,刘涛.试谈高校体育基础课中的安全问题[J].体育科技,2013,24(01):55-57.
[2]李茹.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2):46-48.
[3]杨月敏.体育教学安全十部曲[J].中国学校体育,2010,4(03):12-16.
[4]胡活伦,谢志勇,魏平.对华南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02):101-103.
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 篇2
作者:李昌金 发布时间:2014-02-09 来源:社会观察字体: 大|中|小农为邦本,食为政先。粮食安全始终是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百姓安宁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耕地被侵蚀,土壤被污染,种粮利润低,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今年6月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联合发布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指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有限的制约下,中国的粮食供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基础的战略思维,得益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支持保护,同时近十年来,国我粮食进口逐年扩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看似平静表象下面,粮食生产潜伏着许多定人十分担忧、需要高度警觉的问题,笔者近日在江西一个种粮县(简称H县)调查发现,新形势下要保持我国粮食持续生产能力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粮食总产量呈下降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于杂交水稻的逐步推广、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又恰逢其时地迎来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H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并一度出现卖粮难现象。198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6.3692万吨,商品粮达到8.5万吨,全县生猪饲养量达31.883万头。进入本世纪后,尤其是近七八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该县粮食总产量呈逐年下降之势。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最近几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较上世纪末鼎盛时期大约减少30%,即全县粮食总产在11.5万吨左右。
2、耕地减少面积逐年减少。H县统计年鉴显示,1966年年末耕地面积为322,366亩,1982年年年末耕地面积为307,639亩。从那里起到现在30多年时间里,该县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减少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即减少了7――10万亩左右。耕地减少的原因,大的方面主要是退耕地造林占用粮田约6万亩,其他则为非农建设占用粮田,项目包括:政府建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修建公路桥梁、农民建私房、兴建水电站等。此外还有大山深处自然村整体搬迁和山排田因泉水桔竭等造成粮田荒废等。
3、粮食收储隐忧重重。上世纪末H县国有粮库收粮每年都在5万吨以上,库存最高时达14万吨。那时全县各乡粮库爆满,仓棚堆粮、露天堆垛情景比比皆是。进入本世纪后,国有粮企的收购状况可谓一落千丈,2006年全县国有粮库只收购粮食0.855万吨,而最近的五六年基本上没有收粮,2012年国有粮库存只有1.3万吨,上面下达的国家、省、县5.5万吨贮备粮任务无法完成。由于国家投入减少,该县国有粮食企业14年来没有新建一座储粮仓库,基层粮库仓储基础设施严重破损,墙体开裂倾斜、地面下陷返潮、仰顶脱落渗漏,20%仓房存在随时倒塌的风险。国有粮企未到粮,私有粮企收粮也十分有限,每年只有0.8万吨左右。
二、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
1、耕地面积质量下降。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南方稻区,过去每到春天田野紫云英绿油油一片,再加上青蛙鸣叫声,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然而这幅画卷止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包干。现在的农田都是所谓的“卫生田”,即不种绿肥也不施农家肥(多数农民已不养家禽了),完全依靠化肥。化肥、农药以及金属污染等导致许多耕地被污染、地力不断下降。H县全县化肥用量,1986年为11965吨,2005年为17987吨,增长66。5%;农药使用量,1995年为204吨,每亩用量为0。59公斤,2005年全县农药总用量为541吨,每亩用量为1。91公斤,10年增长37。71%。
2、种粮比较效益低。2004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农资价格、雇工工资、农机作业价格、土地租金不断上涨,“侵蚀”着种粮效益,务农增收远比不上外出务工收入。调查显示,种一亩水稻投资投劳计610元,两季亩产1300斤,折价每斤1.4元,共计1820元,加上直补120元,双季每亩纯收入为720元。因为这个原因,H县农村总劳力71166人,外出打工的占86.7%。由于这个原因,过去双季稻田现在改成单季稻,全县每年因此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约5万亩。还有就是粮食作物改经济作物,全县制种2万多亩、烟叶1.8万亩,其他还有莲子、菌类、蔬菜、养鱼等面积也在2万亩左右,累计全县减少粮食播种面积6万多亩。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本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扶持力度,仅“十一五”期间,H县就新增灌溉面积1.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23万亩。但总体看,距稳产高产的高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许多水利设施年代已久,不少老化失修,内在质量也在退化,运转能力逐渐弱化。特别是小型水库水利设施,大部分山塘、水库蓄水能力不到设计能力的50%,且不少中小型水利有的没有支渠、斗渠、毛渠配套,工程蓄、灌、排远行不良,阻塞了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导致效益逐年衰减。在干旱年份因为缺水,造成许多农田二晚栽不下去,或在水稻生长期间因缺水造成减产,全县因此减产在0.8万吨左右。
4、农技支撑功能不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经过几次改革,服务功能并没有加强,相反还削弱了。农技人员行政化现象很严重,再就是接受培训和再教育机会少,知识日渐老化,推广手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三、制约粮食安全的深层次原因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问题很多,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根本原因源还在于我们举国上下的急功近利思想,其他问题由此派生,这些问题包括:
1、数据失实
H县耕地面积和粮食总量产较上世纪末减少约30%,但该县统计年鉴上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这两个数字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2012年统计年鉴上的耕地面积为289815亩,粮食总产量为16.648万亩,为个数字与上世纪90年代粮食总产高峰时的数字十分接近。统计数字不实显然与地方政绩考核密切相关,同时与某些政策有关,如粮食直补以过去的上报面积为准,减了面积势必减少补贴。H县粮食生产状况在南方稻区(山区)颇具代表性,南方稻区约占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的94%,稻谷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H县粮食减产幅度扣除政策性因素(退耕还林)约为20%,如果按这个标准来推算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在推定小麦、大豆等粮食产量统计无误情况下,我国近年国粮食总产量应当在50000万吨左右。如此看来,所谓我国粮食成功实现了“十连增”就难以让人信服,同理,18亿亩耕地红线也可能下破。
2、政策失效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出台一系列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征收耕地占用税等。但这些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形同虚设,如在强大的利益面前,有多少人的头脑里还有“18亩耕地红线”这根弦?又有几个人严格按照《农田保护条例》审批耕地?在江西抚州市的区县城郊区、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沿线,大量当地最好的良田被毁,用来建房或搞其他非农建设,其情其景令人触目惊心。
3、市场失真
这些年伴随着粮食宏观调控机制的不断强化,粮食市场出现了政策化的倾向,粮食市场供应主要依赖政府拍卖政策性粮食库存,这就形成了政府调控政策主导粮食市场基本走向的格局,因此就会出现明显的负面溢出效应。这样做的结果是粮食市场价格信号的扭曲和失真,最终影响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
4、利益失衡
长期的价格扭曲,使得市场机制在粮食供需调节中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国家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导致粮食产销各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大量转移给粮食主销区和粮食经营者,从而影响了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进而对我国的长期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四、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1、严格保护耕地夯实粮食稳定增产基础。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力的前提。一是全面检讨相关政策法律。对有关粮食安全保障的政策法律,行之有效的坚决贯彻落实;对不起作用的甚至起负作的作出调整。二是坚决制止滥占耕地风潮。当前,新型城镇化正在各地如火如荼推进,滥占耕地建开发区、住宅区以及城乡私人建房也必然再掀高潮,对此各级政府必然高度警觉,采取坚决措施刹住这股歪风。三是有效控制土地撂荒。在摸清撂荒实情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让其流转,恢复耕种。四是全面进行农村土地整理。农村自然村布局分散,尤其是“空心村”和村庄消失现象十分严重,未来应加强农地整理,推进中心村建设。
2、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亟需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引导农民重走合作之路,即通过社区合作与专业合作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在这方面可学习东亚日韩台的“综合农协”模式。
3、加大国家扶持力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二是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和粮农的补贴力度,切实改进粮食直补方式,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三是建立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预警制度。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应建立国家扶持下的农业保险,以此替农业分担压力。同时,逐步建立粮食生产、需求、储备、市场动态及突发事件跟踪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四是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4、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主要措施是增加粮食储备规模、调增粮食风险基金、改善粮食仓储设施等。支持和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投资、投建粮食储备仓库和主要的粮食物流节点,形成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的多元化与市场化。
5、强化危机意识和危机教育。中国是饥荒之国,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至今仍历历在目,但年青的一代对此些没有感觉,浪费粮食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要加强全社会的危机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制定出适合本地特点、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加大企业和个人的粮食储备能力。
---原载《社会观察》(上海社科院主办)2013年第11期
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 篇3
【关键词】有线电视 机房 传输 安全保障
有线电视前端的安全保障按照位置划分三段:地面卫星接收天线的安全保障、卫星接收天线到前端机房连接线路的安全保障和机房内部设备的安全保障。
1 地面卫星接收天线的安全保障
地面卫星接收天线建设的位置都在开阔、空旷、没有遮挡物的地方,很多地方将天线架设在高楼上,一些恶劣的天气就会使天线偏位,或损坏高频头,为此安装备用卫星接收天线是保障卫星接收天线安全的很好选择。在有多余天线或者有地方可以架设天线时,调节几面天线作为中星 6B 卫星和鑫诺 3 号卫星的备用接收天线,有两点好处:(1)一旦主用天线出现故障,如出现方向偏移或高频头坏(如果因为雷击损坏,需安装防雷设备)等特殊情况时,可以立即调整到备用天线上。
(2)可以作为 CCTV-1 和本省綜合频道的备用信号源使用,使 CCTV-1 和本省综合频道的传输更安全可靠。
2 卫星接收天线到前端机房连接线路的安全保障
从卫星接收天线到机房的连接线路在室外,容易被人为非法剪断,或被强信号干扰等。为防止人为破坏,首先要加强线路巡视,即时报告保安部门。再者,将线路放入金属桥架中,桥架上锁,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防止人为破坏,又起到屏蔽强干扰信号的作用。
3 机房内部设备的安全保障
3.1 对 CCTV-1 和本省综合频道节目的安全保障
3.1.1 信号源的多路备份
CCTV-1 节目源有通过国家干线和省干线的光缆传输网传来的信号源,有中星 6B 和鑫诺 3 号卫星传输的信号源,这样总共有三路信号来源。光缆干线传输的信号源质量可靠,信号稳定,光缆干线抗干扰能力强,不容易遭到非法信号的攻击。此外,光缆干线采用了环型网络传输结构,具有自动保护倒换的自愈功能,所以我们以光缆干线传输的信号源作主信号源,其余两路卫星信号源作备用信号源。三路信号同时进入音视频切换器,机房值班人员根据实际播出情况进行人工切换。选用的音视频切换器要具有“在停电情况下第一路输入音视频信号直通第一路输出端”的功能,在接线时,光缆干线信号线接音视频切换器的第一路输入端,卫星接收机连接的 AV 信号线接音视频切换器的第二路和第三路输入端,音视频调制器接音视频切换器的第一路输出端。这样即使切换器出现故障,也能保证光缆干线信号传输到调制器。
3.1.2 调制器采用 1+1 冷备份
对 CCTV-1 和本省的综合频道的调制器采用 1+1 冷备份,备份调制器的音视频信号输入与音视频切换器的音视频输出连接好,RF 输出与机房前端混合器连接好。调制器的调制频率、输出电平、视音比等参数,要与 CCTV-1 或本省综合频道的主用调制器一致。备用调制器在启用前必须处于关机状态,否则就要干扰 CCTV-1 和本省综合频道节目的正常播出。一旦主用调制器故障,在打开备用调制器电源的前或后,立即关闭主用调制器的电源,整个切换工作只需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恢复 CCTV-1 或本省综合频道节目的正常播出。与传统的更换设备的方法相比,速度提高了几十倍。
3.1.3 音视频切换器的 1+1 热备份
对 CCTV-1 和本省综合频道的音视频切换器要进行 1+1 热备份,进入主用音视频切换器的信号源也要进入备用的音视频切换器。如果有备用卫星接收天线,则进入备用切换器的卫星信号源就可以用备用卫星天线接收的信号,这样 CCTV-1 和本省综合频道的播出就更加安全了。
由于只有 3 分钟的恢复时间,所以一旦 CCTV-1或本省综合频道的主线路信号出现故障,首先利用主线路上的音视频切换器选择其它几路信号源,如果选择其余几路信号源后都未恢复正常播出,先不要急着查找原因,而应立即启用备用线路,关闭主线路(直接开关主备线路上调制器的电源即可),待恢复正常播出后,再查找解决主线路的故障。
3.2 对其它节目的安全保障
3.2.1 卫星接收机的 N+1 备份
前端机房在安装了卫星监控系统以后,采用的卫星接收机都是某一个品牌的防插播卫星接收机,所以只需备份相同品牌的 1~2 台卫星接收机就可以了。
将备用卫星接收机预先安装在机架上,做好足够长(能连接到机架上的每一台调制器)的音视频输出线,并与备用卫星接收机连接好,线的另一端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连接头,一旦某台卫星接收机坏,采取以下步骤恢复传输:
(1)将备用卫星接收机的 IF IN 口连接到已坏卫星接收机所接的卫星天线功分器上,并开机。
(2)将已坏卫星接收机的音视频输出线从该卫星接收机上取下,与备用卫星接收机的音视频输出线相连。
(3)调节备用卫星接收机的参数,接收到正常的节目即可。
3.2.2 调制器的 N+1 备份
调制器的备份操作方式与卫星接收机的备份操作方式相同。选择一台性能好的捷变频调制器做备用调制器,并安装在机架上。备用调制器的 RF 输出线暂时不接在备用调制器的 RF 输出端口上,而是接上75Ω 假负载,在备用调制器要启用并调整好频率后才可接入。另一端与前端信号混合器连接好。备用调制器的 AV 输入线要足够长,能连接到机架上的任何一台卫星接收机。AV 线的一端与备用调制器连接好,另一端做好接头,准备与已坏调制器对应的卫星接收机的 AV 输出端口相连。备用调制器平时处于关机状态。启用时的操作顺序是:
(1)关闭已坏的调制器的电源。
(2)将备用调制器的音视频输入线接到已坏调制器对应的卫星接收机的 AV 输出端口上。
(3)开启备用调制器的电源,并调整备用调制器的频率,使其与已坏调制器的一致。
(4)连接 RF 输出线到前端射频混合器上。
(5)调节好备用调制器的电平、视音比等参数。
整个过程在 5 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大大缩短了设备更换时间。
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 篇4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安全保障现状
1.高校对体育活动安全保障的工作态度
体育教学的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因为体育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以及自由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威胁到学生安全的因素。而在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却没有将公共体育教学安全管理形成系统的规范。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高校没有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安全保障措施的系统学习,并且在学校的日常体育教学中,也没有对公共体育教学制定系统的安全保障规章制度,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没有制定预防和处理措施,所以导致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公共体育教学中,运动器械、运动项目本身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都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如果安全保障工作不到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初衷。所以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创造有利的条件。
2.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安全保障现状
针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很多高校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已经对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调整,对于具有危险性的体育教学项目,比如铅球、铁饼、标枪等已经删除,并且对于在教学工作中开展的探险活动也有明确的要求,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配备齐全的安全设施,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确保活动不会存在危险因素才能够开展。而对于危险系数较大或者学校无法做好充足安全保障的体育活动项目,要慎重开展或者不开展,彻底剔除安全隐患。高校的体育教学本质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所以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安全保障的几点建议
1.规范公共体育的教学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把安全教育的知识安排在公共体育课教案中。在教学管理中,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头等大事。所以教学改革中要求体育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就要充分考虑设置安全措施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体育活动的科学进行,指导大学生们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保障学生的安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
2.加强体育活动场所的安全管理
要保证正常的学生体育运动的进行,不断提高和改进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开展大众性的体育活动,就要加强和开展各高校体育活动中心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安全有序、有条不紊的开展。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按照要求严格管理并且不定期的检查维修体育器材和设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消除安全隐患。要明确禁止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被带进体育活动场所,还要及时处理易燃的杂物,不定时检查维修电器的线路以预防火灾的发生,对灭火器要定期更换,还要时常检查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并确保防火通道时时畅通无阻。
3.加强意外事故防范意识
在公共体育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突发性,而在多起事故之后,就需要对事故的起因进行总结,进而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在很多安全事故中,安全意识的缺失是主要因素,所以应该加强教师以及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做好安全保障措施,对教学计划进行严格审查,学生要严格按照老师规范的要求操作。在思想意识上加强重视,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规章制度
通过法律的途径减少意外体育事故的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法可依,这就需要加强立法工作。系统的研究高校意外体育事故的相关法律事故,把体育工作的开展纳入法律的体系,不仅能够合理、规范的保障各个群体的利益,还可以为学校意外体育事故的处理或者为其立法,使得有关国家主管部门有现实的依据可供参考。
三、结束语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保障学生安全是改革的关键内容,这就需要在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需要尽量降低体育项目的难度,减少危险系数较大的体育项目,开设一些能够提高大学生自卫意识的课程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安全保障。因此在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各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安全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及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学校领导和政府部门也需要高度关注高校体育活动的安全,强化管理和明确责任,为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剧红梅.高校公共体育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的建构及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1-15.
[2]刘显.普通高校体育活动安全现状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26.
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 篇5
1法律制度对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创新的激励
不管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受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极大影响。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及芯片安全技术成熟度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后门或缩微无限发射装置问题等等方面的存在,使得我国没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所有权。因此,我国需要对技术上的安全防范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加强,这也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尤其突出,并且问题越来越多样化,对于用户来讲,需要处理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在逐渐的增加,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信息安全手段也在进一步的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为发达的国家来讲,他们在信息安全领域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就拿技术而言,在高速网络的状态下,怎么对网络数据实现网络监控,是目前网络安全技术必须要处理的一个问题,美国硅谷的一家公司进行了新技术的研发,其核心就是高性能专用集成电路核心,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控制以及安全方面的管理,在芯片当中纳入防火墙,通过DPI技术,能够对用户的网络进行整体的优化,使得网络的有效性及安全可控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国一些医院等部门对这种技术进行了运用,不仅可以对用户的流量进行控制,更保障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针对这样的产品,我国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对该技术进行推广和升级。当然了,技术方面的保护,并不能说明是法律意义上的保护,然而,技术过于落后可以使用法律的`鼓励措施,让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针对法律或者是政策,给予企业、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2对网络信息系统实施定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完善
经常能够在央视新闻节目中看到一些信息科技网络盗窃个人信息的事件,其中有不同地区车主的信息、银行的用户数据、股民的信息等等,这是让人非常担心的,更是震惊的。可以说,信息安全事件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尤其常见,这也是目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能避免的重大问题。由于网络个人信息被非法的窃取,或者是丢失,使得人们更多的会关注网络隐私权。其实这也是一个人的信息安全问题。然而,网络信息安全方面不仅仅是个人的权益,更涉及到企业、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方面。更与法律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和经济方面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国家针对该问题进行了颁布标准以及实行认证制度等方面是进行了处理,严格、有效的管理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依据相关问题对信息安全措施进行了建立,从而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更加的完善。我国针对网络安全方面进行了相关制度的颁布,如《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违法入侵国家事务、切断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随机的篡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给其带来干扰性,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等相关行为在其中进行了相关处罚的规定。其中对信息安全测评及法规进行了明确,这一系列标准的颁布,很大程度的为信息安全产品的测评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当然了,希望通过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测评制度,以及强化法律的形式。将其不仅运用于基础网络、重点单位,更要在其他的网络中也要进行渗入,可以根据相关程序进行执行。尤其是从法律的视角,对网络信息安全测评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使得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化,更让网络安全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有针对性的开展全民普法与专门人才培养
通常来讲,信息安全方面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应该对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才能让国家信息安全得到合理的保护,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安全教育。
3.1普法性的宣传、教育
为了提高人们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应该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开展信息安全普法教育;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应该设立相关的课程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对信息收集、管理、使用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从而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3.2专门人才培养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需要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相应的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当中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硬件、网络技术以及软件技术。在高等教育当中有相关的专业设置,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培养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人才。对于该方面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网络管理人才,或者是计算机人才,应该是一个对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宏观视野的高级人才,这样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4结束语
上述的内容让我们对网络安全方面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在城市建设当中,计算机信息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安全问题是我国必须重视的一面,国家应该将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水平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信息化状态下,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不被外来因素所威胁,有效促进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献勇,王丽.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综述[J].中国信息安全,(03):3-289.
[2]汪鸿兴.信息安全战略设计及其启示[J].保密工作,(04):12-90.
[3]金江军.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的新阶段[J].信息化建设,2016(11):137-180.
[4]张永民.“智慧城市”建筑中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保障探究[J].中国信息界,2017(10):203-248.
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治理;农业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04
1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食品安全从表面来看主要是由于食品供应的链条越来越长,中间环节过多,范围太广,使得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几率越来越高。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必须要经过生产、加工、运输等多个环节,而每环节都可能造成食品被污染,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一定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所以应调查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必须要从最初的农产品到终端市场的每个中间环节都认真检查。
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在农业食品生产链的每个生产环节,最主要来源于农业产品的生产环境、农业产品的培育过程以及农业食品的加工过程。据目前调查研究来看,农户作为农业食品领域最基础的生产者和交易者,不仅生产规模小且数量多,又分散经营,这样给产品带了检查监督的难度,从而加大了农产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业食品必须要掌握更多的知道和操作技能,而小型农户常因教育水平、信息的收集能和以及农作的经验等原因受到约束,因此使他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生产的结果而不在意食品的安全性。
2 对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由于农业食品的加工、运输、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影响着农业食品的安全,因此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方法就要深入到食品的每个环节寻找问题,才能最终杜绝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2.1整理市场
农业食品的市场是食品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主要按食品的价格来进行资源匹配。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是治理农业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而通过产品的质量和管理,建设品信誉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透过市场竞争来引导全面促进农业食品产业的整理和兼并。提高食品产业和食品产品的集中销售是市场治理的目标,并且缩小食品安全的范围,安全范围缩小治理难度相对降低。同时由于食品和其他工业品不同,食品的质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其内在的质量或有无有害添加剂,消费者无法直接判断,于此同时食品的伤害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决定了生产者比消费者更清楚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然而单个消费者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并不能花费很大精力去了解食品的全部信息,只能接受企业的广告和宣传。
2.2政府治理
食品安全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一直是社会公共问题,政府担负着安全问题治理的主要责任。出于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度,由政府出面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效率是最高的也是最有效的。因此发挥政府职能是保障和促进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具体来说,通过立法制定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实施细则和配套的法规,实现标准化生产,促进产品质量的认证;加强产品的包装标识等的管理;加强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加大科技服务能力也是政府应重视的一个方面。
2.3生产者的自我约束
生产者是农业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者,也是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的践行者。长期以来,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大,对农业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相对较差,导致环境污染在向农村转移,再加上忽视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质量。部分生产者只注重于产品数量,反而不注重产品质量,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安全标准,所以安全问题的成功取决于生产者自己是否自觉地履行食品安全职责。
2.4食品安全生产监管治理
基于安全的风险监管,遵守优先顺序的原则,要把“故意破坏”放在第一监管项目,改进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工作流程。重点要对加工者主体进行监管,尽快的落实检查和监管制度,监管全部的生产过程和食品安全,明确工作的流程和相互关系,一定做到监管责任划分不留死角,在监管制度的前提下不断的自我完善,推动或形成“分工明确、不留死角”安全监督的共同体系。
2.5消费者的反向治理
消费者群体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出于食品信息不对称和安全问题的隐蔽性,消费者难以分辨食品安全问题或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却难以取证,消费者一般处于“无奈、无为、无知”的尴尬位置。消费者是食品安全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食品安全问题识别的技能和知识,构建出消费者维权的通道,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治理食品安全,需要把权力返还消费者本身,致使消费者维权有利,有权可维。这个权力应该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公布因安全问题受害者的赔偿和产品召回制度,有利的发挥消协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向监督机制,让“3·15”维权日成为一种常态。
3结语
食品带给人们丰富营养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潜在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食品工业的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全球化的新形式下,有效的地运用防范机制控制和预防食品安全性,完善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食品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人们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使食品安全成为科学合理、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追究,使监管部门切实起到监管的作用,商户做到诚信经营,树立诚信理念,从事诚信经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臧立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安雪铭.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数字档案安全保障问题分析 篇7
一、数字档案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储器和网络作为数字档案管理的基础, 也是引发安全问题的主要风险基地。在我国数字档案安全管理中,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 数字档案的安全存取问题。
在目前的数字档案中, 存储技术还不够成熟, 难以解决数字档案存储的各项问题, 一般而言, 磁带存储的信息通常是3至5年, 以光盘存储的信息最长也不超过30年, 和纸质档案相比, 其保存时间较短, 受记录存储格式、磁场、温度、硬件配置等影响较大。例如, 在存储设备故障或者是系统瘫痪的情况下, 数字档案信息就难以读出;保存在不同软件环境中的数字档案信息, 有时存储载体难以进行有效转换, 在技术设备没有更新的情况下, 格式转换问题就会造成数字档案信息难以读取。
2. 计算机系统的不安全性问题。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 虽然其具有技术先进和功能强大的优势, 但是由于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是把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通信等功能融为一体, 其网络组织繁杂, 通信介质多样, 在信息处理方式上, 既有分布式信息处理方式, 也有集中式处理方式, 信息分布面较广, 且出入口较多, 造成计算机系统安全有较大隐患。第一, 由于计算机系统是由许多具有薄弱环节的部分组成的, 系统容易遭受攻击或者是破坏, 例如系统软件被修改或者破坏, 输入的数据容易被篡改, 数据存取控制功能较为薄弱。第二, 计算机系统自我保护功能和自身安全十分薄弱, 特别是在网络系统技术尚未完善的条件下, 档案信息容易被非法增减、泄漏或非法窃取。第三, 数字档案系统不安全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计算机系统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计算机病毒具有较为广泛的破坏性、潜伏性和传染性, 其对计算机系统攻击速度极快, 可能在任何一个层面上对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攻击, 危害性很大。
3. 数字档案失真问题。
目前, 将纸质档案转变为数字档案, 其主要方式是扫描加工, 但是较为先进的OCR扫描输出技术的输出率也仅为95%, 真实性作为数字档案的基本要求, 这个比例是远远不够的, 容易造成数字档案失真的问题。而且, 在档案的扫描加工过程中, 其他一些因素也容易导致数字档案失真的问题:扫描技术参数选择不合适, 格式转换过程中也容易导致失真问题。特别是在数字档案的搜集、整理、积累、处理、形成、分类保管、利用的环节中, 都容易造成信息丢失和更改的可能性。同时, 在数字档案的转移过程中, 容易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 丢失的档案信息积累起来就会造成数字档案难以准确恢复原貌。
4. 数字档案安全技术滞后。
由于网络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不断创新的新技术得以运用, 但是, 由于安全技术作为对抗发展的技术, 不断出现的应用安全问题促使安全技术不断完善,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出,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总是滞后于安全问题, 并且这种滞后性造成了数字档案安全的脆弱。虽然, 在近年, 数字档案安全技术方面也出现了身份认定、信息加密、电子签名、数字水印、信息隐蔽等, 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数字档案的安全问题。
5. 数字档案安全管理滞后的问题。
由于传统档案管理已经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其具有较高的凭证价值。但是, 在目前的档案数字化以及数字档案的保管仍然缺乏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 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标准体系以及业务管理制度, 造成数字档案安全管理严重滞后的问题。传统档案安全管理的相关规范管理和制度管理, 在高度复杂的数据档案管理环境中已经落后了, 因此, 构建一个新的数字档案法规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字档案安全保障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数字档案安全保障之所以出现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
由许多较为薄弱的环节所构成的计算机系统, 十分容易遭受外在攻击和破坏。特别是由于数据的输入是通过输入系统和输入设备来完成的, 在这个环节中数据十分容易被篡改;编程往往是通过计算机语言所写成的机器处理程序, 也是十分容易被盗用或者篡改的;软件的修改也容易导致系统功能难以发挥, 甚至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瘫痪;在档案信息数据的输入以及网络在线的时候, 数据十分容易被泄露或者截取。
2. 系统操作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数字档案系统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数字系统接近程度不同的人员, 例如编程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和数据库管理人员对档案系统和档案系统安全都会直接产生不同的影响, 特别是那些对档案系统接近程度越高的人对数据档案系统的影响就越大。
3.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功能薄弱。
计算机系统由于在自我保护功能和自身安全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 特别是网络系统安全技术还没有真正成熟起来, 计算机网络通信信道公用性、密集信息资源共享性、计算机网络分布广泛性都容易造成档案信息的非法篡改、盗用或者窃取, 甚至是各种扰乱破坏的产生。特别是电磁泄漏难以避免, 给数字档案信息系统留下最大安全隐患, 许多侦窃信息都是通过对磁介质的剩磁信息来进行的。
三、数字档案安全保障管理完善对策分析
1. 建立完善的数字档案全过程安全管理制度。
数字档案的搜集、整理、积累、处理、形成、分类保管、利用的环节中, 都存在信息丢失和被更改的可能性。同时, 在数字档案的转移过程中, 容易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因此, 必须要能够建立一个基于数字档案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制度, 并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加以严格执行。数字档案全过程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电子档案制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关管理制度;数字档案归档和鉴定保存管理制度;数字档案备份机制和利用机制;数字档案记录系统的建立等方面管理制度, 从而使数字档案系统在形成、管理和利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
2. 建立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各项规章制度。
第一, 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服务器和机房的规章制度。其主要包括网络线路保障、服务器、交换机、通讯设备和主机房以及防火防盗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同时也要能够建立一个数字档案互联网访问以及局域网内部用户访问数字档案的相关操作规范。第二,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存储管理制度。数字档案管理部门要能够根据档案信息的保密程度和安全级别的不同, 制定出不同的管理规范, 并据此确定不同的信息存储载体和存储形式。第三, 数字档案客户端安全操作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个人用户使用档案信息系统操作规范、客户端应用系统安装、运转和维护方法、客户端安全配置规范等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
3. 不断创新数字档案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数字档案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 确保其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就是要能够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从目前数字档案常用的安全保障技术来看, 防火墙技术和加密技术使用较为广泛。第一, 数字档案的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作为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体, 是在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 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内部网络受到外在非法用户的侵入, 并对不良信息加以过滤, 可以有效防止信息资源的未授权访问问题。目前, 防火墙技术的主要实现技术有状态监测防火墙技术、代理服务技术、包过滤技术等。第二, 数字档案的加密技术。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编码或者是信息转换, 把一些机密信息转换成较为难懂的乱码信息, 从而达到数据保护的目的。作为网络安全技术的核心, 可以有效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剖析、提高网络系统数据的保密性。数字档案加密技术可以分为公钥密码算法和对称型加密两种技术类型。
4. 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部门要能够根据数字档案发展形势和要求, 不断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素质。首先, 要在内部强化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 使其能够自觉对数字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性有一个清晰界定和认识。其次, 为提高其安全管理能力, 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定期聘请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和专家对系统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其安全管理能力。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数字档案的出现给传统档案管理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带来相应的一些负面安全保障问题。因此, 数字档案管理部门一定要对此问题高度重视, 并制定出相应完善对策, 使数字档案信息在确保安全真实基础上得以有效利用。
摘要:由于数字档案系统管理和维护意识的缺乏, 导致许多数字档案数据被破坏, 给档案管理带来极大危害。文章针对我国数字档案安全保障中所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数字档案安全管理相关影响因素, 并提出安全保障完善对策。
关键词:数字档案,安全保障,完善对策,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宗文萍.初探新时期档案信息安全的法制保障[J].法制建设, 2007 (4) .
[2]陈永生, 薛四新.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5 (4) .
[3]柴艳杰.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安全的对策[J].兰台世界, 2006 (2) .
[4]君存亮.浅谈电子文件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J].档案天地, 2004 (7) .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和保障措施 篇8
1.1 基本内涵
网络信息安全主要是指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主要是网络系统安全,也就是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和运行服务器的安全,保证网络服务的连续性;而信息安全是为保护信息处理系统的数据信息安全而采取的防范措施,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和真实可靠性。网络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或者软件及其重要数据信息受到保护,不因突发事件或者恶意破坏而遭到损害、更改或者泄露,从而使网络信息系统能够连续安全运行。
1.2 威胁因素
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因素有很多,下面进行详细介绍:第一,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式在编制计算机程序或者插入破坏计算机功能和数据信息,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的一组程序代码。这种病毒的寄生性比较强,传染速度快、潜伏性比较高。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是通过对数据包以及运行程序的复制及传递,传播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工具是闪存盘、移动硬盘、硬盘、光盘和网络等。计算机病毒的出现也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特洛伊木马。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程序漏洞来入侵窃取文件信息,这种病毒是隐藏的,主要是用来控制电脑;第三,严禁服务攻击。严禁服务攻击就是攻击者设法让目标机器停止提供服务,对网络宽带进行攻击是禁止服务攻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逻辑炸弹、内外部泄密、黑客攻击和软件漏洞。其中黑客攻击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大威胁,主要包括网络攻击和网络侦察。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网络协议和软件存在安全隐患。TCP/IP协议是因特网的基础,该协议只是追求高效率,却未考虑过安全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行效率。大部分互联网上的流量都没有设置密码,部分重要的电子邮件口令和文件传输很容易被监听和窃取。很多基于TCP/IP协议的应用服务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如很多站点在防火墙配置中无意扩大了访问权限,这就很容易导致重要内部机密被泄露,不利于网络信息的传递。网络访问控制的配置的复杂性很高,很容易出错,这就为黑客和木马病毒的入侵创造契机。
第二,黑客的攻击手段日益多样化。近几年来,网络犯罪常使用翻新分散式的方法来阻断服务攻击,利用一些网页来扰乱网络信息系统。网络黑客蓄意发动网络服务器攻击,或者用蠕虫病等方式对网络进行攻击,导致网络设备出现崩溃,严重影响了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如部分黑客通过修改注册表,右键加进网页链接。以下是代码引用片段:
第三,计算机病毒的侵袭。计算机病毒具有专门性,专门用来扰乱计算机正常工作,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寄生于其他程序之中,隐蔽性强、潜伏性高、传染性比较强,对计算机系统危害比较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病毒的种类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没有出现减弱的形势。总之,只要带病毒的文件在电脑中运行,就可能会导致电脑运行速度减慢、文件丢失,严重时导致系统瘫痪。
3 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主要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威胁,因此,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3.1 外部入侵的防范措施
针对木马病毒和黑客的入侵,应该及时地采取防范措施,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对网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密码。对于不同的电脑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不同设置不同的安全保护,这样网络加密就为保证数据信息传递的机密性、完整性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第二,充分利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网络运行时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寸,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控制网络权限,在网络内外站点设置安全点,从而对网络服务器的访问人数进行控制,防止外部非法分子利用网络信息进行牟利。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防火墙不仅是一个分割器,还是一种限制访问的机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
第三,电脑用户可以安全一些杀毒软件或者购买入侵检测产品。通过使用入侵检测产品,监视局域网,设置防护墙,防止木马病毒的入侵。入侵检测产品是防火墙技术的进一步延伸,帮助计算机系统更好地对付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上述的黑客入侵的实例,杀毒软件可以有效防御,保护注册表不被修改。以下是代码引用片段:
3.2 防范措施
网络信息安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事业单位必须采取科学的安全策略来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传递。身份认证、流量监测、防病毒和漏洞扫描是一个安全技术产品必须包含的软件。网络身份认证是指用户在登录计算机网络是对用户身份的一种识别技术,是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用户在访问网络系统之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然后由访问服务器决定用户有没有访问某项网络信息的权限,这个需要网络管理员的安全设置。通过监测网络流量,根据流量的异常情况查找原因,及时发现病毒或者黑客的外来入侵,并进行制止。漏洞扫描也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的重要手段,对于网络信息系统而言,存在隐患因素是黑客攻击网络系统的主要着手点。因此,用户应该对系统进行固定时间的安全扫描,及时发现隐患因素并进行杀毒,充分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
4 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网络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思维方式、工作环境以及生产方式都带来深刻的变化。然而网络在硬件设备和软件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这就给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创造时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信息的安全。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如网络数据信息的盗窃、黑客和木马病毒的入侵等。为了有效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只有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引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如防火墙技术等,防止非法手段的入侵,才能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郑新.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商业研究,2001,10.
[2]林筑英,苟朝品.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防范[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04.
关于中国能源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 篇9
中国传统的能源安全主要指对外依存。具体地说, 中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为55%;随着需求增长, 中国天然气进口迅速增大, 对外依存已达12%;煤炭进口2011年就有可能达1.5亿吨, 国际煤炭市场不大, 2009年全球煤炭贸易量大致为9亿吨, 动力煤仅有7亿吨。
中国人均年石油消费还很低, 意味着增长潜力很大, 2008年仅为283公斤, 世界人均为587公斤, 美国则达2.91吨, 日本也有1.74吨。只要中国人均石油消费达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6亿吨, 即使按照中国2亿吨的石油产量峰值, 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将达67%。如果按照目前的需求增长速度, 估计2015年石油依存度可能达到70%, 超过目前美国的石油进口依存 (63%) 。此外, 石油进口源 (中东50%以上) 和石油运输线 (马六甲海峡60%以上) 相对单一, 是威胁石油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综合产能、石油储采比、消费增长量和进口依存度的现状和预期, 以及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走高和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能源安全将日益脆弱, 而且速度比较快。那么如何应对能源安全?应以节能为主走出去为辅。
二、节能是保障能源安全主要方面
以往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往往意指石油战略储备。显然, 针对石油供应的突发事件, 诸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的冲击, 中国必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来防范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石油消费大国如美国、日本、德国等都已经建立了发达的石油储备体系, 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均达90天以上。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 中国必须尽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已经成为共识, 而且正在行动中。中国首期储备基地储油1640万立方米, 仅相当于当前中国30天的消耗量。政府的战略油储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满足100天的使用量。
节能应当是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方面。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还是石油供需。现实的石油供需情况是, 需求仍将比较大幅度增长, 特别是来自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供给方则盯着石油需求增长潜力、石油储备和石油替代。对于不可再生资源, 如果没有有效的替代, 当总需求量大到足以导致稀缺预期时, 需求快速增长推动的不是供给, 而是价格。那么, 当供需偏紧, 一旦风吹草动, 如地缘政治、美元贬值等, 都会引爆油价加速上涨, 这就是投机的威力。如果我们都把油价上涨简单归咎于投机, 而忽视了石油需求的基本面和石油替代, 我们只是在给投机提供更大的投机空间。除非找到经济可行的替代, 期望今后的石油供给要满足高需求增长同时维持合理的价格, 确实困难比较大。因此, 只有相对较小的石油需求增长才能减弱稀缺预期, 减少投机, 使油价回落或者上涨不太快。即所有稳定石油价格的举措都应当围绕减小稀缺预期, 主要包括减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和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 需求增长速度越快, 需求的不确定性就越大。因此, 降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是关键。如果经济增长目标不变, 那么, 降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利用效率和节能。
对国际油价上涨的关注不应止于通胀影响和社会承受力, 应该引起对石油的思考。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 在对于如何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这个问题上, 需要思考。日益增大的石油国际市场依赖, 可能使我们处于任人宰割的位置。
三、完善“走出去”战略模式
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节能为主, 石油“走出去”只能是一个补充。中国石油的大规模“走出去”除了能去的地方不太多, 还可能导致全球对石油资源的竞争更加剧烈, 间接推动国际石油资源和价格上涨。因此, 不能对“走出去”来解决中国石油问题寄予太大的希望。
中国海外石油资源开发战略通俗地称为“走出去”。“走出去”主要通过石油贸易买入, 或者与产油国共同开发当地油田。能源企业走出去靠的不是运气和勇气, 而是强有力的能源外交和知识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 这些都需要时间准备和经验积累。中国早就应该“走出去”, 现在才“走出去”并非从容之举。目前看来, 许多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 尤其在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经验方面。发达国家的石油商在本国政府大力支持下,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 不但已经占据了世界各地包括所有较好资源与市场在内的重要的石油资源与市场, 也获得了经营管理经验和大批经验丰富的人才。中国企业现在要参与开发海外石油资源, 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高的代价。目前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种种麻烦说明了这一点。
“引进来”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对于中东产油国,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强劲持续的石油需求将提供更多的机会, 还可以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过重依赖;对于身为石油消费大国的中国, 可以从中东产油国获取长期稳定的石油供给, 从而缓解因长期国际油价波动所受的困扰。比较而言, “引进来”模式不会触及各方面对能源问题的敏感, 可以避免许多海外石油资产并购中的种种麻烦,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制度上都对中国石油企业有利, 因而可能是获得石油资源的更有效的途径。同样是石油进口, 但“引进来”模式将石油进口与中东产油国的利益绑在一起, 因而可以更安全。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 石油战略不仅要重视“走出去”, 也要重视“引进来”, 应二者并重。从目前情况看, 石油战略的“走出去”还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和经验积累, “引进来”可能比“走出去”更有效、更安全。重要的是如何将“引进来”纳入中国的整体石油战略, 而不是石油企业发展战略, 也就是政府如何在政策上更积极地支持“引进来”的问题。
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10
一、充分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所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 我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对外贸易中, 一些跨国大粮商凭借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建立起的一系列品牌优势, 进入我国粮食市场, 不断对我国粮油加工企业采取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以操控粮食市场。四大跨国农业企业已在我国从事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或是设立独资或合资的加工型公司。邦吉公司 (Bunge) 通过在我国建立的国际贸易公司, 向我国市场供应大豆等农作物, 并出口玉米和小麦, 同时, 在江苏南京和山东日照建立大豆加工企业。路易斯·德尔福斯公司 (Louis Dreyfus) 在我国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 在玉米进出口贸易方面占有较大优势。嘉吉公司 (Cargill) 的贸易活动主要是进口大豆到我国销售, 并从我国购买玉米和小麦向世界其它地区出售, 同时已在我国投资建立24家独资与合资企业, 涉及农产品的上下游诸多领域, 包括饲料蛋白、植物油、玉米加工、各种食品配料、动物饲料和化肥等。益海集团 (它是由新加坡著名的丰益集团和世界500强中排名93位的美国ADM公司在2000年合资创建的大型粮油工贸集团) 从2005年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米、面等加工领域, 分别在山东、河南开工建设小麦收购、加工企业, 还相继到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考察。此外, 跨国粮商还利用其资金、品牌、管理等优势, 控制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运输、仓储等流通环节的整个产业链条。跨国农业企业在我国的战略目标, 是要将我国的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纳入其全球农业产业体系, 逐步在中国国内建立了上下游完整的粮食产业链, 并获得在我国的粮食价格定价权和话语权。与国外跨国农业企业相比, 国内农业企业实力弱小, 效率低下。譬如, 湖南、江西、湖北等大米主产省, 大米加工企业数量都在2 000家以上, 许多以民营性质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很难与在资本、市场和研发等诸多方面占明显优势的外资企业相抗衡。即使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农业企业, 与跨国农业企业相比, 其差距也相当悬殊。我国的几大粮食集团, 目前仍没有一家在国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 没有粮食加工业务, “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 却不能掌控粮源。而以益海集团、嘉吉、邦吉和路易斯·德尔福斯为代表的跨国资本, 最擅长的手段就是利用资金优势, 通过资本运作消灭对手垄断市场, 从而实现操控价格, 牟取巨额利润的目的。中国对粮食需求大, 跨国农业企业一旦进入中国粮食市场, 就会加大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 同时影响到国内的粮食安全。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分析
粮食生产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 因而分析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粮食安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既受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影响, 也受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既受国内因素影响, 也受国际因素影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本生产面积保障不足
在农业和粮食科技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 粮食的种植面积仍然是粮食总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宜耕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可开垦成耕地的不足7 000万亩。尽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但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非农建设占用等因素影响, 耕地数量仍逐年减少。目前我国的总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 人均耕地只有1.38亩, 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40%, 全国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警戒线, 1/3的省 (区) 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 耕地质量较低, 目前, 全国耕地中中低产田占70%, 耕地土壤有机物含量平均仅为1.8%, 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对耕地的占用还会继续加剧, 不断减缩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 水资源严重短缺
根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六位, 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 100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常年缺水量为3 000亿立方米, 有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 受旱面积达2-3亿亩, 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缺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受到限制, “看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观。据水利部统计, 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 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 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 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据专家分析, 每年因干旱而损失的粮食占各种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粮食的60%。此外, 近几年来, 我国自然灾害严重, 不利气象因素较多, 北方地区降水持续时间偏少, 干旱化趋势严重。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 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并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目前, 全国80%的粮食、90%的棉花、95%的蔬菜产量来自灌区, 农业用水资源的减少势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 并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 生态环境恶化造成耕地资源减少
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对农业资源的超负荷利用以及乱开滥采矿产资源都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据, 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1亿亩, 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也已由20世纪50-70年代的1 560平方公里/年增加到2005年的3 400平方公里/年, 且每年以1.32%的速度递增;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00多万平方公里, 每年流失土壤的总量达50亿吨, 因水土流失丢失的氮、磷、钾养分约400万吨, 相当于10个年产40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生态环境的恶化, 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的总面积约4 600万亩, 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4%。
(四) 粮食政策激励作用逐渐降低
粮食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 还包括粮食的运输、储存等成本。从粮食生产到成品粮上市, 各种成本不断升高, 直接影响我国粮食的市场竞争力。据调查, 国内粮食从生产区运到销售区的流通费用, 占粮食销售价格的30-35%。过高的流通费用以及小农生产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形成了目前中国粮食价格平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局面。近几年, 虽然国家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 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种粮效益明显提高, 但由于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劳动成本不断提高, 粮食的比较效益仍然属于最低的。尽管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断加强, 但总体上看政策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
(五)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科研与生产结合不紧密, 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 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到位率低。种子产业发展存在育繁推脱节、育种水平低、种子企业缺乏竞争力、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等问题。据统计,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 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成为了影响粮食安全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
(六) 粮食流通及粮食储备体制尚待完善
我国粮食市场的发育程度比较低, 效率不高,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储备近年来变化不大, 尚未建立起灵活有效的调控机制。二是地方粮食风险基金没有到位, 粮食储备没有达到粮食安全的要求。三是储备的粮食在品质和品种上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科技投入, 增加粮食产量
一是要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作物产量持续提高。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 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良种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通过对农业技术的推广, 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 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要积极挖掘科技进步的潜力, 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以良种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灾减灾为重点的科研攻关和推广, 加快构建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载体的推广示范工作机制, 加快拓展以粮食作物机耕、机播、机收为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 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嫁接改造, 把科技渗透到粮食生产的每个关键环节之中,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水平。
(二) 制定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法, 依法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 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性更强, 炒作范围更加广泛。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地区金融经济危机都和国际投机资本有关, 最著名的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和臭名昭著的索罗斯“量子基金”密切相关。目前国际投机资本对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其投机领域已渗透到了多个产业、产品。以我国为例, 从境外热钱流入炒作人民币升值到炒作房地产, 再到炒作粮食, 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稳定。为此, 一是要尽快完善我国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法》, 通过法律法规有力、有效地对粮食市场进行监督、协调、管理。二是要提高对国际投机资本炒作辨别能力, 投机资本一般从证券市场进入, 比较多的是股票、期货炒作,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监管起来有不小的难度, 对于其炒作粮食的行为既要限制, 又要依靠经济规律行事, 当前要完全杜绝投机资本的炒作是不可能的, 只能及早发现, 依照法律法规及早采取措施加以限制。
(三) 稳定基本农田, 保障生产基地
耕地是粮源之基, 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面积, 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应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红线, 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加大对非农业生产用地清理和控制的力度, 对各类开发区、小城镇建设及农村建房用地要进行科学统一规划, 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 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 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河流污染, 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 大力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 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另外, 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 继续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 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 努力实现“旱涝保丰收”, 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 对粮食主产区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并形成长期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投入力度, 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保障国家粮食基本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做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藏粮于田”, 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粮食主销区向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的长期机制, 由不提供粮食安全的地区向中央财政上缴税收, 再由中央财政向提供粮食安全的地区进行转移支付 (财政补贴) 。即粮食主销区或粮食主产区不提供粮食安全的县 (市) , 通过规范化的途径使其也承担相应的粮食安全成本, 使主产区政府抓粮不吃亏, 帮助粮食主产区卸掉“包袱”。另外, 农业投资和项目要向主产区集中, 帮助主产区加快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促进粮食转化增值, 把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五) 完善储备体系, 增强宏观调控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是国际上通用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国政府都有储备。储备制度是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平抑粮食市场波动、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有效手段。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必须健全和完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和企业商品最低库存以及家庭储粮相结合。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主要用于确保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和居民口粮应急需求。同时, 所有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必须承担粮油最低库存义务, 保证必要的合理库存。要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 尤其是主销区和西部缺粮地区和贫困地区及自然灾害多发区, 更应加强和充实中央和地方及企业储备。此外, 还应加强大中城市、灾害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 做好粮油市场的应急供应保障, 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六) 确立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 大力发展粮食的替代产品
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上, 要着眼于“大粮食”范畴, 即不仅谷物是粮食, 各种养殖业农产品也应纳入粮食的范畴。简单地说, 就是只要能够食用, 可以少消费粮食的物品都是粮食的替代品。大力发展粮食的替代品既可避开耕地的数量约束, 又可优化国民的饮食结构和农业的生产结构。一是大力发展动物养殖业, 增加动物性食品的供给量。二是大力发展水产业, 充分利用淡水水面和海洋资源, 增加水产品供给量。三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 将各种可食用的农产品, 特别是鲜活的、不易贮藏的农产品加工, 延长这类食品的保质期, 这有利于成倍地增加粮食替代品的数量, 提高我国粮食的安全系数。
(七) 加大粮食市场监管, 确保粮食安全有效运行
为稳定粮食市场经济, 应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一是重点检查粮食经营者有无收购许可证, 是否具有收购资质, 有无涂改、倒卖、出租或借用粮食收购许可证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依法加强对粮食市场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情况的督查。要健全粮食督查行政执法体系, 不断提高监管执法队伍素质。三是继续加大对涉粮案件的查处力度, 进一步完善案件查处工作机制, 提高粮食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保证粮食安全运行。
(八) 调整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在利用农业外资方面, 尽管跨国农业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为我国农业企业如何提高效率、增强自身实力提供了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 但目前我国对外资投资农业的鼓励政策, 已使国际资本在我国农业相关领域获得明显的控制力, 尤其是加强了对我国农业加工企业的并购步伐。鉴于《反垄断法》已生效, 政府应通过《反垄断法》遏制跨国农业企业的垄断行为。同时, 应健全符合WTO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 调整外商投资目录, 限制外资进入农业及其上下游的投资, 包括上游的种子、农药、化肥和中游的粮食种植及下游的购销、储运、加工等。完善外资并购政策, 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机制。
(九) 建立健全普惠型农村金融制度
农民种粮缺少资金投入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为切实解决农民种地资金紧张的状况, 要加快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明确各类正规涉农金融机构的职能, 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 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在加强管理和规范的基础上, 继续扶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胡靖.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李经谋.2006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王静玲.粮价波动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J].生产力研究, 2007 (1) .
[4]梁子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5]张尚武, 李克勤.种粮政策激励市场前景看好早稻栽播稳中有升[N].湖南日报, 2008-04-09.
[6]刘宝森, 董振国, 房宁.中国政府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Z].新华网, 2008-06-13.
[7]肖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J].财会研究, 2008 (3) .
三大举措保障中小学生暑期安全 篇11
暑期是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时节。分析近年来发生的暑期安全事故可以发现,隐藏在这些安全事故背后的是中小学生安全意识淡漠,严重缺乏自救互救知识。目前,全国各中小学普遍开设有安全教育课程,放假离校前学校也都会专门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然而在此多重预防措施之下,安全事故仍然频频发生,我们不得不追问,目前的学校安全教育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呢?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虽然大多数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但不少学校的安全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往往是走过场,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而象征性地开设。常见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简单讲一讲,或者让学生观看一些安全教育视频,还有一些学校出一份试卷、设置一些有关安全的题目,以考试的方式来开展安全教育。如此敷衍的安全教育态度很难让安全观念真正植入学生头脑中,也难以受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也就是在如此高调的安全教育之下事故仍然频发的真正原因。
因此,要杜绝或者降低暑期安全事故发生率,学校首先要端正教育态度,让安全教育真正从抓落实的角度出发,而不使其流于形式。然而,要保障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更重要是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从学生、家长、学校三个方面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第一,重宣传、勤叮嘱,构建学生防范自救网络。暑假开始前,学校应再次强化学生安全、健康教育专题宣传工作,通过校园电视、广播、条幅、标语、警示牌、手机短信等,着重做好学生旅游安全、防溺水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防雷安全、手足口病等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野外活动安全等教育工作,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在全校师生中积极倡导新风,提升全体师生文明意识,引导学生度过文明、绿色的暑假。如积极参加夏令营,与父母共同出游,参加知名高校组织的游学活动等,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增长见识,扩充视野。
第二,重配合、巧沟通,构建家校联系网络。放假前,学校应全面履行师生暑期安全告知责任,学校可以采取召开期末家长会、短信、电话、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将学生暑期应注意的事项和家长须重点监管子女安全的事项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具体包括:孩子们外出时,家长应注重对孩子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在家时,家长应加强居家防范危险的教育:教给孩子正确使用家电,排查家用电器的安全隐患;要注意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食物中毒或其他消化道疾病,注意孩子的饮食安全和用药安全;时刻提醒孩子不要玩危险的游戏,不要到不安全的水域游泳,外出要让家长知情等。真正让家长成为暑期安全教育的主力军。
第三,重落实、细管理,构建责任监督网络。每年暑期来临之前,上级都会出台关于学校安全的文件,学校应安排专人及时接收并转发。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及学校特点,制定符合校情的暑期安全工作方案,并严格执行。同时可将学校暑期安全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实施学校领导包片、中层领导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级、教师包学生,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安全网络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学校也应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要求值班人员随时掌握学校及全体师生动态。同时,学校领导要不定期对全校值班情况及师生安全工作进行督查。
浅谈企业财产安全保障问题与对策 篇12
一、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历史
1949年10月20日,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从1958年起, 国内保险业务全部停办, 直至1979年才全面恢复, 1979年从恢复财产险业务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 从1980年~1995年, 财产险业务在国内业务发展中是领军企业, 1980年、1981年所占比重均为100%, 1983年为98.2%, 1985年为82.3%。但随着保险业务的发展, 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到1999年它的比重仅占37.4%。在财产保险中, 企业财产险和运输工具及第三者责任险是主要险种。在国内保险业务开始恢复发展时, 企业财产险保费在财产保险中占大多数比例, 1987年与运输工具及第三者责任险齐头并进, 目前, 企业财产险还是国内业务的主要险种之一。
二、企业财产保险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
1 企业财产保险风险管理意识落后, 相关业务经营与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弱, 投保意识不强。部分财产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保险意识迷糊不清, 这些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及国内的大企业相比, 整体风险管理整体意识落后, 保险认知水平低。
2 企业财产保险风险过度集中, 从理论上看, 企业财产保险费率, 应根据企业灾难发生的频率、强度等制定, 费率厘定是否合理, 企业的灾难损失应控制在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范围内。
3 在风险划分的方法上, 国内企业财产保险公司和国际再保险公司有一定的差异, 国内一般通过降低再保险摊回手续费的方式将保险分出。在危险单位的划分方法上, 国内部分企业财产保险公司缺乏统一的标准, 公司制定的战略大多是先抢占市场, 再考虑效益, 这就引起了企财险的恶性价格竞争, 致使市场上的保险费率偏离了企业风险概率, 企财险规模在不断扩大, 面费率下滑, 这样保险公司的风险呈几何基数上升。
4 在中介费用管控上, 保险公司对企业财产保险管控能力比较低。一些大工商企业采用购买企财险, 一般都是通过中介渠道的方式购买, 这样主导权都掌握在中介公司手中, 企业财产保险公司和大型企业接触不上, 也就失去了对中介费用的管控权力, 造成保险公司管理成本高,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5部分企业在购买企业保险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一旦遇到各种自然或人为的风险, 可以控制和承受, 如果要投保企业财产保险, 会给企业增加很大的成本支出, 如果不发生风险, 交了保险就成了负担, 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因为企财险的业务量较小, 难度大, 地位一直较低, 企财险较难做。
6企业财产保险管理费用开支过高或利润过高, 理赔支出出现展业困难, 影响了保户的利益。在平均赔付率上, 企业财产保险的赔付率过低, 致使单险种的利润率达到30%以上, 比社会平均利润率高出很多, 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超支幅度更大。
7保险产品品种单一, 是保险公司企业财产险险种的弊病, 在各保险公司之间, 存在着相互照抄、模仿个别, 雷同的险种多, 险种缺少创新能力, 加之产品种类少, 经营更少特色, 不能达到保户的个体需要。
二、企业财产保险发展建设对策
1合理调整企业财产保险的险种结构, 加大对企业财产保险的推广力度。在明确重点发展企业财产保险的基础上, 抓大企业的保险, 大型企业的保费规模大, 管理水平高, 风险小, 同时也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的保险, 中小企业数量多, 起稳定平衡的作用。
2不盲目降低费率, 采取灵活的承保政策基础, 贴近市场费率, 在承保中, 要在其他承保条件上下功夫, 要灵活运用提高免赔、限制责任, 在每次赔偿设置上限等杠杆来降低承保风险。强化保险公司非价格竞争优势, 通过服务效率提高, 服务内涵丰富, 在服务品质上提升, 来构建保险公司全面的竞争优势。
3企业财产保险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在获得最大利益方面, 让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通过保险获取最大值。保险人的心里是希望通过承保获得利润, 被保险人也希望通过参加保险, 降低风险管理成本, 获取稳定利益。保险公司要不断开发新产品, 多样化满足客户需求, 稳定客户资源, 积极开发特色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
4 保险公司要加大对恶性竞争的处罚力度, 对不执行报批报备的条款费率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的, 要责令撤换负有直接责任的高管人员, 追究上一级乃至总公司的管控责任。
5 保险公司加强销售体系建设, 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灵活的销售模式, 拓宽销售渠道。改变和中介渠道的不平等关系, 在招标过程中, 维护自己的各方面利益, 在企业理财、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上实行全方位, 降低中介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真正将客户资源掌握在公司自己的手里。
6 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管理技术水平, 限制承保、加费承保、免赔额等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再保险、共同保险, 对不同的企业, 不同的风险状况, 灵活处理控制风险和损失。对企业财产保险业务的管理, 出险后的理赔管理要加强, 对承保后的防灾防损管理要注意防范, 降低出险率, 降低赔付率。对发生保险事故的客户, 要及时查勘现场, 第一时间掌握准确的资料。精密合理地核定损失。要弄清楚保险责任的, 属于保险范围内的要不惜赔;不属与保险范围内任的, 不能滥赔。真正通过加强理赔管理, 降低赔付率, 保证企财险的经营效益。
7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队伍建设, 是保障企业财产保险的业务发展, 决定保险公司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关键。保险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业务人员不仅要培训各种专业技能, 还要进行职业道德、公司文化方面的教育培训。通过学习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打造一支真正充满实力, 能叫得住的队伍, 促进企业财产保险业务的建设发展。
摘要:本文从理论层面对如何保障企业财产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对企业财产保险市场未来发展走向提出了应对计策。
关键词:企业财产险,问题,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xzbu.com/3/view-1474340.htm.企业财产险发展[Z].中国论文网.
[2]佚名.论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J].保险研究, 2006 (03) .
[3]薛岩.对企业财产险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 2013 (05) .
【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推荐阅读: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05-30
大学生权利保障07-29
大学生社会保障11-06
大学人才保障机制07-17
同济大学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细则08-28
留学日本选优质大学就业有保障07-28
食堂安全卫生保障学生健康成长12-19
2024年私立大学学费保障计划详解08-14
济南大学社会保障考试题10-17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期末考试试题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