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

2024-12-04

大学生就业问题(精选12篇)

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1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指导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对和谐中国有着安定团结的社会意义;为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奠定了深远的基础。但是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堪忧, 高校扩招及高校体制改革带来的种种效应导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造成用人市场的供大于求, 冷门岗位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本文就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的影响下, 如何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积极就业创业, 引导协助做出深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新形势,需求,市场

中共十七大将扩大就业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

一、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大学生占比连年升高, 近几年大量扩招, 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达6.8%, 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空前的610万。在当前全球经济滑坡的形势下,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据统计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在1997年到2006年十年间分别为97.1%、76.8%、79.3%、82.0%、90.0%、80.0%、70.0%、73.0%、72.6%和70.0%, 大幅度下降, 由于性别歧视等原因, 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就更不乐观。

其实在古代都是因为流民过多才会产生民变, 加上社会不公等等诸多因素, 就很容易产生动乱。毕竟人们都希望过安定的生活, 都希望过平等的生活。而现在的大学生, 其实他们对外界的认识很多, 基本熟悉西方的一些文明, 所以对中国的不公正境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果他们找不到工作, 得不到稳定, 可想而知, 年轻的激情, 加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当然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 当然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都怪不得学生, 而更多的是政府有所为, 毕竟只有中国GDP的增长没有带动就业率的增长。所以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意义重大, 它不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对安定团结, 和谐社会也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大学生虽然连年大幅度增长, 但是相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来说, 仍然是一个少数群体, 而且是一个有着专业技能的群体, 这些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如果能在恰当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能量, 当然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并且创造可观的社会价值, 所以如果能够充分利用, 必然是社会的巨大财富。二十一世界最需要的是人才, 大学生如果能够身先士卒, 群策群力, 会为祖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高素质是现代大学生的代名词, 它不仅是思想道德素质, 而且包括专业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包括政治观、世界观而且还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很多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进取的, 他们渴望成才, 准备献身事业, 报效祖国, 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 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他们会带动周围的群体, 影响大部分人, 为中国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深远的基础。过去盛传一句话:“大学生好使难用。”说的就是大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轻易胜任, 且不说这“难用”两字, 单看“好使”, 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的。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现状

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就是1999年的大学扩招。当时, 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竞争激烈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 人们从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到抨击应试教育……在此背景之下, 大学扩招被看成一剂良方, 中国教育新的一页被打开了。扩招不仅使很多过去进不了大学的人圆了大学梦, 而且极大地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速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进而增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高校扩招, 促进地 (县) 级市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高校的新建, 使高等学校布局下延, 为许多地、县级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高校扩招, 大幅度的提高了高中的升学率, 积极有效地发挥了高等教育对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 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对个人而言, 经过大学教育, 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也得到加强;对国家而言, 不仅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 而且, 未来新增的劳动力水平和结构也将得到有效改善。

时过境迁, 在改革后的今天, 大学生人数猛增导致的就业压力却成为当下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长期的社会难题。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专家预言, 2010年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最难的一年。温家宝总理也说: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政府已经表示, 必须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另外一方面, 现在大学生们的心态也已相当务实, 不像过去所谓的天之骄子那般的骄傲了, 薪酬预期一降再降, 甚至出现了“零工资”求职现象。很多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工作, 不惜借钱送礼, 找亲戚托关系帮忙。更有甚者大学生应聘掏粪工。这都是迫于工作难找的无奈。就业压力造成拥挤的就业通道, 资源浪费等问题。现在一个流行的说法叫“蚁族”, 被大家所关注, 真的是看了让人心酸, 多年的教育成果下, 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不知道前途、未来在哪里, 所以要尽快解决这种怪现象, 还民一安定。

三、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了解了就业现状, 我们不是要颓废, 不是要抱怨, 而是要分析它, 从而适应它的需求, 更快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今的市场是个多变的市场, 是个快速发展的市场, 要想与市场接轨, 人力资源就必须与时俱进, 实现多元化, 这样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过去产业品种少, 人才需求单一, 而现在很多曾经闻所未闻的新型产业崛起, 这就需要多种人才相适应。更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希望能够一人多才, 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就大大增加。前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曾说:“产生颠覆性创新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这方面, 美国之所以做得非常好预期教育体系关联很大。美国教育有助于培养质疑、批判性的思维, 美国的名校毕业生往往是多元化的人才, 美国文化可以接受失败, 因此, 美国的教育和文化可以孕育出更多的颠覆性创新人才。而中国的教育与美国有很大差异。当然, 我们也看到, 中国互联网有很多优秀的人才, 创新工场也期望通过这一载体能够促进更多创新的诞生。”中国的大学正在积极应对市场, 改变战略, 更多更适应市场的专业应运而生。

高考时常常是热门专业爆满, 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到了毕业时, 热门专业反而是供过于求, 很多找不到工作, 或者是勉强找到了工作但是待遇不如人意;而冷门专业却可以轻松就业, 所以这要求在专业的选择上, 不要盲从, 看到别人选什么自己就选什么, 看到什么热就选什么, 认真的分析市场, 了解市场, 就会发现另有一片天地是属于自己的。大学生还应改变观念, 放宽就业面, 开拓思想, 不能老盯着高薪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 给自己机会, 学以致用。

扩招使高等教育大众化, 精英两个字已经不再专属于大学生, 那美丽灿烂的光环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残酷的就业现实。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 不少大学与企业都采取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措施, 比如, 一些大学的专业压缩在校学习时数, 减少课时量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 过量增加为寻找工作的时间。长此以往, 社会和大学短期的功利行为将无法保证大学其应有的品质, 大学生的专业程度将大大降低, 自身素养难以提高, 大学将逐渐退化成一种职业培训机构。高等教育质量不能保证, 学生在学校学习不认真, 出校门时没有专长, 这使择业变得雪上加霜。业内人士指出, 现在有不少家长对子女就学或专业的选择较为盲目, 只考虑学校、学历, 而没有意识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有一技之长对毕业生求职来说其实更为重要。“有一张本科文凭, 比什么都重要。”的时代已经过去, 好用才是硬道理。

四、如何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虽然人都众多, 岗位众多, 需求量大, 但是中国现在仍是发展中国家, 现阶段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这些岗位都只需要一些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打工者, 并不需要高学历的大学生, 而且农民工工资低, 企业的成本就低, 这就造成企业用人慌, 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尽管政府有关部门纷纷出台了“以创业带就业”的帮扶政策, 但是大学生创业确实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

政府如果能够出台一些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或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多方位优惠条件, 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终会实现为民担当, 风雨可渡。对于用人单位, 大学生比例越高, 税赋越小也是不错的举措;增加愿意到中西部发展的大学生工资收入, 能够更好的缓解东部大城市就业压力以及改变中国人力资源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所以在就业难问题上国家要干预, 要强制, 但是要与激励手段相结合。

高校自身也需要加强完善指导协助工作。80后是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 而大部分80后是独生子女, 本身承受能力就弱, 如果在人生的转型期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 对进入社会后的角色扮演将很难适应。从未受过挫折, 到屡屡受挫, 又有几个人能坦然面对呢。学校应按照需要增设或减少专业, 根据市场需求, 切不可闭关自守。大学不光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 更是一个小社会, 如果在这里能够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对推动顺利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学校的时候, 多增设一些社会实践, 请有经验的毕业生回校介绍经验, 都是不错的方法。就业指导不能只在毕业时突击, 而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发动学生的积极性。

外因都是次要的, 最主要的还是内因, 归根结底,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才能真正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扩招虽然提高了大学生的数量, 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本身的素质,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自立自强, 能够提高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谢维和, 王洪才, 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沃伦, 压力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黄远、李林, 论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及指导对策, 教育与职业, 2006。

【4】黄乾, 论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创新效应, 探索, 2002年第5期。

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2

适合的工作,同样能够确保你就业,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每一天只明白消费,根本没有意识到社会带给他们的危机,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提些意见,我们务必要有自我的主见,要把握住正确的人生方向,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选取好自我爱好学好一技之长来实现就业家长更要更新自我的观念,要正确引导自我的儿女走向正确的就业方向。说实话,此刻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再透过自我的努力再实现自我的就业目标,更新观念选取好自我的就业路标。

(二)国家制度的不完善。有句话说;”“恨铁不成钢”,我们务必得承认此刻的社会状况和现实是一个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够证明一切虚假的不存在。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映衬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政体反映国体,国家制度的不完善也能够反映出国家的社会矛盾。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也包含于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这种教育制度根本不能带给学生一种就业方向的是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无法解决,所以推荐国家制度的完善,让大学生能很简单的就业,但是简单会给学生一种无防备之心和忧患之心,这也是一种不利,说到那里就得改变大学生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潜力,结合所学知识到达就业规格的绝对确保,制度的不完善这决定于社会的就业形势,只要国家制度的完善就等于说各方面都解决了。然而,关键在于国家是否能投入超多物力,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就业,透过法律法规禁止透过人事关系让自我儿女进入高校大门,就应得限制部分高校随意扩招,高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主要是教育部就应注意的问题,国家应加强教育制度的完善,用心引导大学生就业。

(三)当代大学生应选对路指,自我创业。怎样才能实现自我就业呢?这个问题是很多有理想和目标的人所想的问题,自我创业好,但大学生要真正实现就业要注意那些方面的准备呢?不为然我也作为半个大学生吧,然而读大学并不以自豪,只是迫不得已,但我相信一句话“我选取我喜欢”既然选取了就不会去分对于错,人生的路子很多,突然之间你会发现你选取的路子是对的,不相信那一句你就去证实吧!这就是所谓的信念,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怎样才能顺利实现这自我创业的路子呢?据我的分析为什么不能顺利就业原因很简单,你所选取的就是你不需要的,要求适应自我的爱好从业,我们能够想有期望在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只要不陷入绝望你还是有期望的,要想在竞争的年代顺利实现就业,那就得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多与成功人士交流,有句话说“读书不必须使人有思想,但与人交流你能够变成有思想的人”。我想说,我此刻才明白这社会竞争有多激励,时常持续一种忧患之心,然而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要想顺利实现就业就得发现问题,学好自我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想每一个都是天才,只要你敢努力,有一份创造新,坚持内心的那一份信念,不怕失败勇往直前,这样才能在这竞争的年代处于不败之地,选取好自我

创业的路子,驶向自我就业的成功目标。

(四)政府应用心引导学生就业。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相信政府的力量,但我总觉得政府的力量做得不够,有些方面专业造成就业供过于求,有些专业供大与求,没有合理的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导向,没有相应的措施促使大学生就业,现今有相应的路子,但总体说来,在大学生心里根本没有那自我创业的念头和想法,谁敢去创业呢?需然说此刻贷款不成问题,没有专业的知识,怎样能实现自我创业呢?要是失败了,谁有能承担这笔费用呢?我想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然而政府就没有做到位,也许每一年的国家财政在教育上投入很少,政府也无法从何下手,每一年的教育问题都受关注,但确切点没有实际的行动,现今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好坏也能体现国家科技的发达程度,一句话说,科技力量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句话再次体现了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如果处理好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那将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但也解决了很多社会矛盾,根据本国国情,我国政府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想政府应用心引导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培训。

(五)大学生应合理规划人生路标,确定最优就业路。我们怎样才能规划好自我的人生路呢?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没有确切的人生目标,生活得很茫然,然而不知自我的路往那走,自我将来干什么呢?所以我不想多说,要想立足社会毕业后找到一份适合自我的工作,那就得合理规划自我的人生就业路,我们不能仓促的追求,也不能追求眼前模糊的东西,就应着手身边最清晰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就业保障就得设法使自我有潜力就业,有一技之长那也不怕自我找不到工作了,所以自我的路要规划好,应细细规划,找到最佳目标实现就业,我们在大学期间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自我的路,但这路得找准找对,不能瞎蒙,数天天过日子,只要你规划得好,学习也简单,背着最轻的负担同样比一般的人活的自在活得开心,所以我们务必得想清楚合理规划。当一个人有了目标才能有前进的方向,人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二重要的是所朝的方向,漫漫人生路选取好自我的就业方向合理规划每一步顺利实现就业。

(六)自我怎样看待就业问题。对自我而言,现今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然而面临这样的竞争压力,我们大学生就应做到哪些方面呢?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从高校的大门出去,然而我们得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就业的严峻我们得树立起忧患的意识预知未来的趋势,努力创造自我,就业问题只是短暂的问题,不能说是长期的问题,我们的观点那就是只要你在大学期间认真学好各门知识,结合实际努力创造自我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我们不能把就业问题看成一个难题,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毕业后未找到适宜的工作,只要你善于发现,机遇还是随时会出现的。我们此刻不能持续一种悲观的态度,我们得用心的完善自我。根据此刻经济的发展,我们思想务必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步伐走,个性是我们的思想,要改变那些成熟的观念,在大学期间努力锻炼自我,要有创新意识,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然而不是每一位大学生都不能就业,只是少部分人,思想过于单调话,想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我们又多了一份心里压力,家长的不了解,社会的不关心,国家的不扶持,使得就业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

(七)贴合实际解决就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就业问题呢?我想这是一个重大的话题,不管对待上岗的工人还是城市贫民、大学毕业生就业务必得国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一部分也反映了就业问题,根据当前局势的需要,东部人口相对集中,人流物流相比较较平凡,而东部占全国45%的高校,就业率到达65。3%,对于中部而言,对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都远不及东部,所以务必得根据实际出发,把一部分未就业的大学生引入中西部,支持西部教育,然而要想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小,那就得根据当地资源优势,中西部资源引入东部,把东部人流引入西部,只有转变观念才能稳定大局,总觉得国家具体措施不多,只是小修小补的措施也不贴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要实现有效的就业措施,务必得处理好各阶层的社会关系。

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文学者也”,也就是说,要把大学教育学术化,然而在这天,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国家得强化国民素质,要把大学教育引入市场化,正确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在大学教育学术化的年代,大学生不用担心就业的问题,反正有政府的供着,我国政府是为民的政府,全心全意的为人名服务,然而一切只管研究,一心只专学术,但是在大学教育市场化的这天,大学生们还没走出大学校门,其实早已为就业担心了,却没有心思专注在学术上了,这道理很明确,市场化的教育,学术这玩意儿早已不得人心,所谓的专家其实已经敌但是超级女声,所谓的著名音乐家没有快乐大本营出名,如果再培养一些诗人画家之类的,那么他们的命运将远不如一位技术工人,所以我们大学生得更新观念,贴合当前的局势,不应想入非非目标过高。

在中国是人口大国,大学生学术时代已经或正在过去,大学生技能时代已经或者正在蜂拥而上,因此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要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体制,而大学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要以培养学生技能加实践为主,面向企业与市场同步,不能因某专业招收人数过多造成供过于求,使得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实现针对性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成,实行因人施教,让每一位大学生体会到高等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然而还要进一步扩宽国际市场,只有市场大脑才能融入更多的人数就业,在进入国际市场之际,不能造成人才的流失,更多的学生就业是好事,不得不警惕一些细节问题,不能让更多优秀学生流入国外。想象我们的市场,这么宽广的土地,完全有潜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然而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政府没有充足地引导大学生就业,国家对大学生的优惠太少,不能顺利实现自我创业路子,思想太过于简单化,外部世界根本不了解,然而要根据实际出发,在学校期间做好自我该做的每一件事,结合社会实际,多了解市场,多实践,为企业招纳人才做准备,对于就业问题,还有很多方面的矛盾,企业为了招纳人才,透过必须关系把最好的学社给调走,然而之剩下一些比较残缺的学生,不是说他们身体残缺,是大脑里的知识结构

出现偏差,没有充足的氧分,每一个用人单位之看中他们的潜力,并未以貌取人,只要你有潜力,同样也会被用人单位选上,其实就业不难,就是你怎样看待就业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要你态度端正,同样能找到你所向往的工作,从此刻开始,端正态度,结合实际,总结经验。

总体概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根据此刻的经济局势不能满足每一个大学生就业,然而在校期间,你务必得树立起忧患意识,了解社会,结合本国市场,相信矛盾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的。就像我们国家处理好人民大众的矛盾一样。那就实现天下太平了,我们不能把就业问题想得多难,这几年国家也在就业上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在那些我看来只属于小计,根本解决不了这么大的问题,务必得有行可效的措施这样才能解决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应说缓解就业压力。

矛盾的突出,应提出问题,不能就业这是为什么呢?是用人单位要求太高,还是自身的不足。透过本人推荐,多数是自身条件不够标准,然而直到不足之处,就得想办法去弥补,有了问题就得及时解决。还有国家务必改变高等教育施教的方式,透过此刻社会的发展,务必以人为本,因人施教,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成就,用更多的资金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家长务必得更新观念,让自我的儿女选对路子,不能强硬让他们步入高等教育的大门,有时候你所选取的并未如意,此刻社会需要有潜力有技术的人才,高校大学生不必须拥有这独特的东西,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同样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所以,应对大学生就业严峻的问题,务必转变观念,个人要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到达就业的标准和要求,我所呼吁改变这种大学教育体制,加强学生的技能和道德修养而施教,从整体局势,不能说我们国家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一个错误,从西方国家来看,西方国家也不亚于我们国家,比如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失业率比我们国家更严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国在全球的经济贡献率超过50%,这对我们以后的就业是十分乐观的,我们务必得树立信心,就业问题不在是难题,只要国家出台有效可行的措施,同样能解决掉这样的就业问

题,然而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这样就能够吸纳更多的人数了,然而,务必强调的是,每一位大学生务必树立起忧患意识,努力去完善自我,把自我培养成高级人才,在校期间,每一步的付出,都会影响到将来,做好自我该做的事,不应浪费时间,我们务必得了解这社会现实,如果你不竞争,那你将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如果你想顺利实现就业,那你就少了一份机会,然而你务必得行动起来,把自我该学的东西学好,这样即使不能顺利实现就业,那也值得鼓励。因为你努力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长期坚持,就业是不能成问题的,问题就是你不努力,把就业看成相当长的问题,你务必正确看待自我,认真应对眼前的现实,就业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将怎样顺利实现就业。

阅读精选(2):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由于毕业生处于毕业择业就业的人生转折关头,其思想状态,精神面貌,心理变化均存在着较大的调查好处。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已大学毕业但至今未就业。当我们不断在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感受?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应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国的企业。而企业受难的同时无疑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压力。金秋十月,大学城中涌现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们就是在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撞的“头破血流”

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难,难就业”,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学生就业成为名符其实的“问题”。我们需要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原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1.大学生总体上“供过于求”现象的持续存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我们都会不可避免的首先想到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供过于求”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1 的统计显示,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不可否认,全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由此产生的后果——大学生数量的激增,增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吸纳大学生的压力。

2.大学生陷入结构性失业的僵局。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将长期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种的表现:首先,城乡区域先天性差别。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后,高学历比不过高技能。总之,由于城乡地域差异,大学生崇尚在沿海大城市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新兴的用人单位更加喜欢使用高技能、低学历的实用性人才。这就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不相适应,从而使高校毕业生陷入了结构性失业的僵局。

3.大学生有业不就。“失业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填补连年的用工荒?”这是新浪《新闻观察》根据市场调查得出的疑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不仅存在于外部社会,还存在于大学生自身,“有业不就”这种择业观念的走形就是其中之一。“宁愿发达城市一张床,不愿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栋房”。城乡地域差别,造成了我国大学生人才分布普遍不均衡,这是因为东强西弱的整体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使东部沿海城市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这就导致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大学生人才供过于求,竞争环境激烈,而二、三线城市特别是三线以下城市大学生人才却是供小于求,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其中的民营企业更是求贤若渴,更别说其他乡镇企业了。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1) 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当前我国建立起了比较系统化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制度,为大学生最大限度的就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在经济产业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一些配套制度还没能够及时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首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其次,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对于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尤为重要。一方面,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把户籍制度、人事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统一,建立完整的服务于大众的社会保障体系。(2) 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习近平在视察天津人才市场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经济增长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最有效的保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政府的责任在于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千方百计的增加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以经济发展拉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想方设法的创造出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3)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不规范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给政府本就急迫的就业工作又平添了几分难度。政府需要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建设扫清障碍,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实时监控,不仅在制度层面上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性,而且还要针对在招聘过程中的失范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形式新任务,高等学校可以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就业理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等方面适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迈出有力的一步。(1) 提高人才质量。高校作为最前沿的人才高地,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所培养大学生的质量。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华丽转身那一刻起,能够把学习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能够把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具有高尚品德和职业操守的大学生才能够达到社会要求的“质量”。(2) 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过这句话。在传统经济时代,就业靠的是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的是脑力;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就业靠的是能力。我们可以看出,时代在进步,实现就业的依靠力量的方向在改变,但归根结底还是主要依靠自身的作用去实现就业。在一个岗位上,谁的自身综合能力强,谁就能胜任。

3.构建公平的用人竞爭机制。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用人单位最直接参与大学生这一重要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其用人观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竞争机制是否公平。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效益观,才可能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才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的公平就业。(1) 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在当前高校毕业生这一人力资源结构性过剩的严峻形势下,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将直接影响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而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缺乏稳定的劳动力价格机制,导致人才高消费等现象经常出现,造成了对人力资源的高度浪费。(2) 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十八大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是党在新时期下提出的又一听民心、顺民意的新任务。

4.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新时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途径,短时期内,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大学生也在有关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偏爱“自主创业”这种就业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也特别强调支持青年人走创业的道路,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为高校毕业提供保障、搭建平台。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这道世界性难题的解决不再一朝一夕,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有望得到局部和阶段性的缓解,并逐步形成以人才培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然后社会全面发展又带动新一轮人才需求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孙玲.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黑河:黑河学刊,2011(4).

[2] 杨程.大学生就业现状[J].商业文化,2012(1).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4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相对于其他的就业群体来说,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还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和用工岗位的相对数量少以及用工单位的期望值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差距等因素, 大学生就业还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人数多

由于大学扩招政策的影响, 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日益增多。每年数以百万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 对职位展开了争夺。人数多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2. 用工单位期望值增高

目前, 大多数用工单位都期待招收的员工可以尽快地进入角色,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够青睐。很多企业不愿意花时间、资金培养员工, 很多单位甚至规定不招收应届毕业生。

3. 大学生眼高手低状况严重

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都希望找一个好的工作, 对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等有很高的要求。不愿意从基础岗位做起, 不愿意进一些小企业加强锻炼。

由于上面这些情况, 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大学生毕业生用工人数多与招聘岗位少, 用工单位期望高与大学生素质相对低等几个突出的矛盾。这是就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政策

1.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高校生源问题、高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因此, 高校应该设置相关的课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与服务, 努力打造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在学生进校开始就应该对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培训, 一来让学生对以后的工作选择有明确的目标, 并做出相应的努力, 掌握相关的技能。二来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或者说技能的形成, 与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一致的标准。同时, 学生要从根本上理解, 高校的学习除了掌握知识以外, 是为以后的工作服务的。在就业培训课程中, 学校要为学生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 让学生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厂, 更细致地了解工作的流程。学校还应该设立相关的交流平台, 发布最新的招聘消息, 让学生有了解一手信息的渠道。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负责人进校举办奖状, 明确用工需要, 与学生近距离地沟通, 让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2. 地方政府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既然完全交给市场无法解决, 那么就需要地方政府针对这一状况出台相应的措施。要针对实际对高校毕业生认真并及时地服务, 如政策咨询、职业指导、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求职推荐等, 并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对学生的就业进行积极的帮扶。

(1) 制订大学生扶助政策

针对结业特别困难的学生,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 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将结业指导服务纳入政府的援助体系中, 并在相关的部门设立相应的岗位, 供学生亲自实践。

(2) 积极开拓大学生的就业增长点

企业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 是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培养, 那么地方政府就应有相应的政策, 对积极招用高校应届毕业生并且达到一定数量的, 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并且对这些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 由地方政府出资, 给这些应届毕业生提供学习和进步的平台。如果有重大项目的建设, 还可以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基础上, 给予相应的支持。

(3)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进行过系统的学习, 掌握的知识相对较扎实, 同时接受知识也较快, 缺乏的就是工作经验和对市场的宏观把握。针对这一情况, 地方政府应该对毕业大学生做相关的培训, 并提供创业基金,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的创业。对于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免征税务、免费提供培训服务等支持。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综上所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于经济发展, 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的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涉及政府、学校、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 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 包括毕业生本身的努力, 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的关注与配合。当然, 近年来, 各地、各有关部门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要加强各地政策借鉴, 加强各部门的联动。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单纯的市场已经无法调节就业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依然有着很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需要社会各方面做出努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近些年中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成为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达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338万人,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00万。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有关调查分析,未来四年中,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远远大于基础学科人才。不同类型企业对人才专业需求也不同。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人才归纳为技术型、经济型、辅助型三类,其中技术型人才包括计算机、机械、化工、仪器仪表等;经济型人才包括企业管理、市场研究、咨询、财会统计、国际贸易、金融证券等;辅助型人才为外语、公关、法律、邮电、通讯、交通、建筑、房地产等专业。

二、2008年至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08至2009年,在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大学生正遭遇最为严峻的就业压力。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将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需安排就业,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而金融危机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本就不景气的就业市场在2008年下半年雪上加霜。

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同时毕业生的收入也出现明显下降。统计显示,2008届211院校,也就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非21 1本科院校为87%,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为84%,与往年持平。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据统计,“985高校”和“211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求职申请份数均为20份,一般高校本科毕业生平均求职申请份数为17份,一般专科毕业生平均求职申请份数为12份。

三、大学生选择的职位及其所期望工资

据调查,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职业中,国有企业占到36%,政府部门24%,民营企业15%,自主创业5%,合资企业3%,其他3%。

2009届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是多少呢?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00--3000元,比例为45.4%;研究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3000--4000元,比例为34.3%。期望薪酬在2000至3000元的比例也达到了26.4%,逐步逼近本科生。而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期望薪酬,基本在5000元以上,比例为43.6%。

从城市性质来看,大学生希望在发达大城市就业的比例为32.3%,排首位。其次是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比例为30.1%。县级以下排在最后,仅为0.6%。

四、大学生采取何种方式获得工作机会

2008应届毕业生中有82%的同学期望在招聘会现场可以获得就业机会,有7%的同学愿意寄发自荐材料到公司招机会,还有9%的同学想通过就业网站发布就业材料来获得机会,还有2%的同学想通过熟人介绍获得就业机会。

智联招聘调查显示,近五成的2009应届毕业生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去过任何一次社会招聘会,而通过网络求职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9.6%,通过熟人推荐找工作的比例也达到了46%。

其实,每个毕业生选择获取就业机会的方式都不同,但是每种方式都有它的特点,以致于毕业生会选择通过这样一个途径来获取机会,下面我们针对于比较普遍的几种方式来谈谈它的优势:

招聘会:具有时间集中、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双方了解更直接的特点,是毕业生了解信息成功择业的主要平台。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广泛接触社会,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各类实践活动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所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用人单位、择业范围有更深的认识。

互联网:有专门的人才网站提供比较全面的人才求职信息,也有专门的招聘广告,网上应聘方便快捷,信息反馈也较其他形式迅速。

社会关系:是个庞大的信息源,而且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比较具体,准确,求职的成功率比较高。

通过对大学生面试的调查问卷以及对各个企业所作的调查,我们总结出几个在企业面试中所看重的方面: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技术熟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领导、人际关系;创造力;应变、组织与计划能力等。

六、大学生就业之行业分析

中华英才网发布的五大热门行业与职位结果显示,旅游、能源、医药和一直非常热门的机械、金融行业,将成为新一年里就业最为热门的几个行业。

(一)、旅游业---借奥运风生水起 策划销售人才紧俏

紧俏职位:计调员、计调经理,旅游销售顾问、旅游销售代表、同业销售代表、旅游销售经理,旅游产品策划

(二)、能源业---有国家政策支持 亟需各类工程师

紧俏职位:技术工程师、维修工程师,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QA/QC)、工业工程师(IE)、制造工程师

(三)、医药业---新医改加剧洗牌 研发人员更受捧

紧俏职位:医药研发/化学制剂研发、药品销售/推广/业务咨询、环保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四)、机械业---科技环保成趋势 相应人才也吃香

紧俏职位:机械设计师、机械工程师、CNC工程师、机械维修工程师

(五)、金融业---股市有望回暖 业务人才仍受关注

紧俏职位:客户经理/金融产品营销管理、风险管理/稽核/法律、融资项目管理、证券/外汇/期货经纪人、投资银行业务

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就业率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而高职高专方面,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最差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大类。此外,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就业率也都比较低。

2009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七、大学生就业分析---就业难的原因

1、缺乏工作经验

大学生求职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2、怕吃苦,爱面子

许多企业反应,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接受应届大学生。

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在现实生活中,“独立”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无靠”:考大学靠压;报志愿靠拍;上大学靠供;找工作靠关系;选择职业靠感觉。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

4、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5、频跳槽

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八、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第一、通过有关政策消除体制内和体制外就业的差异,提高体制外就业的稳定性和保障水平。同时,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第二、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增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就业机会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2012年为680万,2013年为700万,2014年为730万,而就业岗位增加的数量却远远低于毕业生增加的数量。这些毕业生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贫困生,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关系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经济基础差,贫困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就业机会

由于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老、少、边、山、穷”的落后地区,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学习、生活等基本费用已经使他们不堪重负,在倾家荡产、靠借贷资助勉为其难完成学业的时候,也面对着越来越高的就业费用,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一般不参加异地招聘会,放弃不能确定接收的异地面试,不购置求职服等,这样使得很多就业机会与他们擦肩而过,错失良机。

(二)就业观念老套、自身素质弱,致使贫困大学生竞争力不足

由于贫困大学生从小就承受家庭经济的压力和父辈亲人出人头地的期望,所以在择业观念上仍然比较传统,他们把就业目标定位在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福利待遇越高越好。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择业时选择沿海地区的比例占七成以上,选择大城市的占到六成以上,选择在合资企业的占到五成以上。对未来工作期望过高,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我国的就业机制不健全,致使贫困大学生就业不理想

虽然现在毕业生是双向选择就业,但部分招聘方的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竞争。调查表明,父母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其子女工作的落实率和升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而父母职业为农民、个体工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以及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的,其子女工作落实率和升学率均低于平均水平。由于贫困大学生缺乏人脉,甚至会出现贫困生在艰难地闯过面试关以后被某些有关系的毕业生“挤下来”而落选的情况。这种种因素,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雪上加霜。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经济发展,适当调整资助政策,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第一,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小,比重仅为4%,不仅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则平均在7%左右),甚至还低于一些经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教育经费更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所以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还远远不够,只有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贫困生问题才能得到缓解。

第二,要适当调整资助政策。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奖、助、贷、补、减、免”的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但是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凸显一些问题:一是“奖、减、免”覆盖面小。由于奖学金有名额限制,只发给少数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导致大多数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小。减免学费只针对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并且每年只有极少数贫困生可以得到减免的优惠。二是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一定不足。(1)贷款的额度小。每年的贷款额度不超过6000元,这对于本科艺术类学生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来说,这连他们的学费的三分之一都不到。(2)贷款的比例小。为了减少工作量,在年终的考核中胜出,部分高校在贷款过程中控制了贷款的比例,这样使得部分贫困生申请不到助学贷款。(3)贷款的年限短。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规定,贫困生在毕业后的1-2年内开始着手还本还息,最迟6年内必须归还所有本金。三是助学金评定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在评定助学金工作中仅仅依靠盖有当地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来确定获得助学金的学生名单,却没有考虑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有可能根本开不到所需要的证明,致使这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资助。

因此,要综合学生的德、智、体各方面情况来综合评定奖学金;适当的放宽“减、免”的条件;要对艺术生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适当的增加贷款额度,对于贷款学生适当的延长贷款年限,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另外,要加大对高校的监督力度,取消不切实际的年终考评;要综合学生档案、申请书、辅导员考察以及有学生党员、班委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定小组来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助学金学生名单。

(二)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加强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

第一,各大高校要集思广益,在校内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更要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一方面,高校要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如教室卫生维护、机房设备维护、辅导员助理等,这样可以提升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增强他们自强、自立的信心。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如:挂牌社会实践基地,校外的勤工俭学有其校内岗位不能比拟的优势:首先,校外用工招聘相对严格,对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仪态仪容等都有很高要求;其次,校外勤工岗位更接近社会实际,可以提升贫困生的阅历和综合能力;第三,校外勤工岗位工资待遇高,学生锻炼意义大。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贫困生承受着来自各方的身心压力,因此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一是提高贫困生的认识。告诫他们物质的贫乏不可怕,精神贫乏才是最可悲的。教育他们要把贫困作为激励自己发奋学习的动力,开朗阳光,积极向上。二是加强贫困学生自尊、自立、自强教育。教育高校贫困生不要自暴自弃,要依靠自身的勤劳和努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平等的谈心交流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自尊自立自强的健全人格,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加快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步伐,为求职者提供正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途径

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手段,起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劳动力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市场化水平不高,许多环节还不够规范和完善,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国家还应该建立健全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较少和杜绝违法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就业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闫丽莉.当代贫困大学生教育问题及其应对[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

[2]姜程. 浅析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9

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篇7

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毕业时不能顺利就业, 已是社会普通现象, 甚至有的大学生毕业后2年了还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总是在寻找,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 不仅有学生本人的原因, 也有学校的原因, 还有社会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 对人才的有了更高的要求, 寻找高素质人才, 寻找精英, 要想适应这个社会, 不被社会所淘汰, 就一定要做到全面发展, 这就致使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就业, 也就是就业难的一个社会因素。

(二) 用人单位因素

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 最终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完全可以从用人单位身上反映出来。现在有些用人单位根本就不招收应届的大学毕业生, 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工作经验, 这些单位也不愿意在应届大学生的身上投资, 他们的用人需求是直接面向社会人员的, 把应届大学生直接拒之门外;有些单位倒是舍得在大学生身上投资, 但是提供的岗位极少, 只能让一少部分大学生就业, 而且这些大学生还有可能随时被企业辞退。

(三) 高校因素

近年来, 随着各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的人数迅速增长, 一方面让更多的学生有学可上, 提高全民素质;另一方面, 毕业生的人数上升, 社会提供的岗位变化并不大, 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很多人去竞争一个岗位, 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竞争中失败, 最终无法就业或很长时间内不能就业。目前, 部分高校在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方面都与现在市场的发展不太吻合, 有些课程的设置无法与社会上需要的相匹配, 一些专业课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根本就不适用, 甚至根本就涉及不到, 致使这些学生学无所用, 而且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课程内容可能是很多年以前的, 根本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造成学校资源与学生资源的双重浪费。

(四) 学生自身因素

不能认清当前社会形势, 不了解自己现在身处的环境, 不能给自己一个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 无法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只是一味的跟风, 不知道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学习上也没有目的性, 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特别是有一部分大学生“高不成, 低不就”, 严重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

1) 现在的大学生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诚信问题, 就校内而言, 因为平时学习不用心, 上课不听, 下课不看, 总是在考试最后阶段找出路, 考前突击一下之后就开始想办法在考场上做文章, 利用纸条等东西在考试过程中企图运用非法手段蒙浑过关;还有一部分就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在个人简历中写很多不切实际的, 曾经有的单位在看学生简历的时候发现, 在一个学校能有好几个学生会主席, 在一个班级中也能出现好几个班长, 而且, 大学生都知道自己所获的奖励在取得企业信任上能发挥很大作用, 所以就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这些现象对学生本人而言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 直接影响他们个人的就业, 在另一方面, 他们的行为也对学校的就业产生一定影响。2) 很多大学生给自己的定位不明确或是不切实际,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把薪酬看作找工作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而他们所谓的高薪也主要集中在现金收入上, 一方面到手的工资要多, 另一方面还要有高的福利待遇, 例如“五险一金”之类的, 有时在他们眼中这些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有一样达不要求坚决不就业。3) 当今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如以前, 由于我国近几年高校一直扩招, 学生的高考分数降低, 综合能力差, 只要是用点功, 努点力, 都能考上大学, 考入大学之后, 仍然不思进取, 学习不认真, 工作不努力, 天天都在混日子。不仅学的知识不够精, 还严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 使得当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从上面可以看出, 造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不仅有学生自身的, 还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等诸多方面, 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一个关键, 有一项做得不够、做得不好, 都能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现象发生, 而且最终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和深远的。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只有发动各方面的合力,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方面

不能只看到个别大学生的问题就以偏盖全, 有几个大学生做得不好就认为所有的大学生都是一样的, 或是有几个同一学校出来的学生发生了什么问题就认为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这样的, 把这些大学生全部拒之门外, 这是相当错误的观点。应当看到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还是有很多优点的, 比如他们都非常有爱心, 非常有激情, 非常有活力, 非常有创造力, 在校期间的学习也是很用功很努力的。

(二) 高校方面

应当不断加强学校的课程改革, 把学校开设的课程跟时代相结合, 尤其是更新比较快的各个专业, 让广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学有所用, 不至于学完的东西走上社会找工作的时候还要重新学习。另一方面, 高校还要多吸取社会中的先进文化, 在学生在校期间就给予补充, 让学生能提前了解社会, 同时, 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 加强校企合作, 最好是能做到让学生的实践课直接与企业相连, 这样一来, 会有一部分学生毕业的同时就找到了自己的岗位。

(三) 学生方面

一定要提高个人自己身的综合素质, 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还要有一定的个人能力, 用自己的努力去适应社会。大学期间要学的东西很多, 所学的东西不仅要钻, 还要争取知识广博, 进一步合理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些都是就业的基础。

在大学期间, 一定要充分锻炼自己的个人能力, 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要学会适应社会,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 另一方面还要坚定的信念, 充满期望, 充满热情, 具有创新精神。确定正确的人生定位, 有目标, 有方向, 不随意跟风, 有理想, 有抱负, 多参加各类活动, 包括学校的、社会的, 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在经验上不断提高, 把自己发展成一个知识与实践良好结合的个体, 这样在竞争中才不会被淘汰。在就业方面, 借助各种有效渠道, 多方面开发, 并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优良资源, 懂得发现与珍惜机会, 正确分析当前的形势, 不自大、自卑, 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 不能盲目攀高、攀大, 看重自己在这个企业的发展空间, 看这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甚至是这个单位、这个岗位给自己所提供的培训, 是不是能够帮助自己在这个企业或是在这个行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 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大学生能对自己充满信心, 敢于面对, 勇于创新, 真正将自己的实力发挥出来, 相信, 大学生在竞争中生存, 在生存中找到一份好的、适合自己的工作。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一个难题, 大学生如何就业, 能否就业, 已不单纯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所以说怎样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不仅仅是学校的事, 更是社会的事。尤其现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还未结束, 就更需要好好处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了。

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篇8

1、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首先,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要使学生懂得择业要以社会需要为前提, 要根据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转变就业观念, 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其次, 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实现与如何实现社会价值的关系, 要正确积极地面对人生, 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第三, 要面对现实, 从实际出发。要教育大学生们敢于正确地面对现实, 要勇于适应社会, 增强就业信心, 而不能强求社会来适应自己。

2、加强政府的指导。

最近一段时间,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关的就业政策来扶持大学生就业, 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但是也有许多地方和高校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因此, 首先, 必须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地位, 使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就业政策, 在此基础上调整自身的就业方向, 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与号召, 最终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发展空间。同时, 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与机制, 指导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 最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 国家应建立和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的就业保障体系存在针对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缺乏、就业保障制度不健全性等缺点, 这些都决定了建立专门符合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因此, 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针对大学生进行统一的监管,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等, 为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添加优势。

3、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

当前, 大学生实践环节的就业指导是非常缺乏的, 因此。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传统的的阶段性指导 (毕业前的指导) 变为全过程指导。开展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给予大学生准确的就业指导。要分析评估相关的职业与教育资源、做出初步的生涯决策、制定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并努力实施等环节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而使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要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个性特点、价值观、能力等方面, 制定一套完全适合其职业发展规律的计划, 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实现社会价值。

4、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 其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必要条件, 也是决定就业结果的根本因素。学生自身要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之一, 对于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次, 实践与执行力, 这是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的重要考核标准。所谓执行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 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 即实践与动手能力。第三, 良好的工作习惯。在高度关注生产率的当今社会, 良好的工作习惯对现代职业人而言是一项重要而必备的能力。第四, 健全的人格素质。不仅要具备职业人基本的人格素质, 更要提高使自身实现充分的社会化, 达到就业市场对于职业者的职业要求。总之, 学校及学生本身要有意识地在满足学生个人特质、企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同时, 促进大学生标准职业形象的形成。

5、积极培养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要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一定的创业技能, 促进大学生健康创业心理的形成, 要把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以及一定的创业经验, 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一方面, 在课程设置方案上, 尽量增加其选择性和弹性, 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 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激发研究欲望, 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6、大力发展就业中介机构。

市场中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市场中介, 因此, 应加强职业中介组织建设力度,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要有良好的信息传导机制, 及时、免费为用人单位登用人信息, 并采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沟通各地的就业信息, 实现资源共享。其次要积极发挥专业的人才咨询、人才评估、人才中介及与之相附的专业化机构的作用, 通过他们来为有需求的学生定制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 中介机构应该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 根据社会供求关系对大学生就业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网络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非常重要而且现实的问题, 需要我们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机构体系, 加快就业市场法律制度的建设, 协调好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使大学生得到充分就业, 最终保证我国的人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黄建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企业家天地.2007 (2)

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篇9

1、政府要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

大学生就业涉及教育、人事、劳动、公安等政府部门, 因此, 加快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十分重要。各级政府如何转变观念, 打破地区、行业之间的壁垒, 使毕业生资源能够合理流动起来是一项紧迫任务。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分割的基础上, 消除的根本办法是缩小城乡之间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淡化各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 强化社会保障系统。要解决所有制分割的问题, 也需加快改革步伐, 对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 要按照有关规定, 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要深化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各级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 也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 择优录用。

2、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措施。

首先, 增强大学生权利意识。大学生就业的同时, 往往忽视对自身权利的保护, 对保障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无法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大学生要主动了解就业法律法规, 尤其要熟悉国家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政策, 切实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应有权利。在遇到劳动争议时, 大学生应当知晓必要的法律程序, 才能及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调解, 调解不成, 应当冷静处理, 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途径来解决争议。其次, 提供就业援助。就业援助是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 强调对大学生失业提供就业援助, 凸显大学生市场化就业中政府的重要责任。对确有困难的失业大学生, 政府应当制定失业生活援助和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帮扶政策, 以此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缺陷问题。

3、高校要建立市场化的就业指导模式。

首先, 建立市场导向的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的实质是高校把培养的学生输送到社会, 去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这个过程能否顺利实现, 最根本还取决于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因此, 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成为关键。其次, 高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 消除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 加大对大学生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培养的力度。一方面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向学生传递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 从学生内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给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 从而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取主动;另一方面要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搭建就业平台, 拓展就业途径, 为学生就业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4、学生本身应正视并适应社会现实。

首先, 要正视现实。自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 中国高等教育从英才教育时代已转变到大众化教育时代, 大学生要勇于承受大众化教育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变化。其次,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 高等学校毕业生都将处于“买方市场”。其次, 要学会适应。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毕业生, 要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的观念去定位就业岗位的问题, 要意识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 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 必然要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比较低级的工作, 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因此, 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5、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 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极为重要的内容, 信息对大学生成功就业非常重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 定期开展信息咨询工作, 解答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对于毕业生及时了解有关信息, 减轻就业心理压力, 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即时性强、成本低、便利交流等特点, 因此, 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具有广阔的市场。毕业生网上择业和用人单位网上招聘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在这种形势下, 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和互联网,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同时, 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络应与政府和社会的就业信息网络联合, 形成政府、高校、社会三级就业信息网络的联合, 以保证向学生提供全方位、最新、最快的就业信息。同时, 利用网络资源, 可以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网络人才市场, 实现毕业生和单位的网上择业和招聘, 从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总之, 高等教育制度的革命性变革是教育事业改革中的一个巨大浪潮, 而这个过程为高校学生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影响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价值的正确评价, 影响大学毕业生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中,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高等教育资源向更广泛的人群开放, 高等教育由过去的所谓“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给当前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降低大学生就业压力, 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面共同投入, 本文就此做一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府,学校,学生

参考文献

[1]衣俊卿, 论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型[J]。中国大学教育。2003 (5)

[2]梁方正,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1)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10

我国大学生人数规模在不断扩大, 这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必然出现的结果, 由于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家长选择将孩子送进大学, 大学生就业现状呈现出如下特点:

1、两级分化现象严重。

高等院校的扩招, 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在校人数, 另一方面加大了社会安置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当然有些优秀大学生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也有相当的一部分大学生被企业拒之门外。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

2、“被就业”情况普遍。

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 导致出现被就业现象普遍, 按照我国教育体制相关规定, 学生毕业前要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有些高校甚至以拿不到毕业证相威胁, 学生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发放毕业证书。这样大量学生就“被就业”, 有的高校在宣传的时候甚至宣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100%。

3、就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后, 双方都存在着违约情况, 并且对就业协议不重视, 轻视起法律意义, 甚至认为签订就业协议只是一种过场, 一种形式。没有对协议双方进行规范, 导致就业协议成一纸空文。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1、国家层面。

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 比如高等教育重视理论和轻视实践, 开设的相关课程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专业开设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等。

2、社会层面。

对毕业大学生期待过高, 要求过严, 大学教育不是圣人教育, 不应该过分“神话”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大学教育以及从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 大学生也是普通的社会成员, 不能错误的认为大学生就无所不能。社会舆论对大学生要求过高过严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实际能力与社会期望不符时, 社会成员对大学生产生偏激看法。并且会形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3、学校层面。

高校开设专业课程严重脱离社会需要, 没有考虑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 导致很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以后工作“不对口”, 培养出的学生社会不认可或者接受, 特别是要考虑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为我国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因为他们才是人才的需要者和使用者。只有适合企业的需要, 才能充分实现就业。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就业率的提高。

4、个人层面。

大学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有很大不同, 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应该学会转变角色、转变观念, 要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有些大学生大学里没有把注意精力放在学习上, 忽视了学习。四年时间没有学到实质知识和内容。这也为毕业即失业留下了隐患。一个没有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肯定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解决的措施

1、国家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 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人才的培养任务严。一方面要培养“合适”的人才, 另一方面又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政府要积极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对不合理不科学的教育体制要坚决改革。要转变教育和人才培养理念。

2、社会要积极创造就业条件。

社会要对大学生保持一种宽容包涵的心态, 要客观实事求是的看待大学生, 与此同时有努力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宽松的社会环境,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社会舆论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以积极的舆论鼓舞人、高尚的情操塑造人、良好的风气振奋人。

3、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

高校在开设专业课程时要以市场为导向, 要注意分析市场的需求, 要着力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特别要注意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要坚持“市场需要什么人才, 我就培养什么类型”办学理念, 转变办学思路, 同时还要积极的向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办学经验, 加强办学交流与合作。

4、个人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个人原因始终是最重要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 关键问题还是在自身方面, 在大学要不断的强化学习, 学习知识, 学习科学文化技术, 学习一切科学的有用的东西, 要敢于挑战自我, 发掘自我, 突破自我, 在不断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努力做到无可替代。与此同时个人还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 要做好准备下基层、干实事的心里准备, 要坚决摈弃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 不盲目追求大城市、大企业、高待遇, 要脚踏实地, 认真做好当前工作。

5、要强化就业领域的市场管理,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机

制, 人才流通机制, 建立各种就业指导中心, 人才交流市场, 并且充分运用网上就业平台, 发布就业信息, 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从而做出准备。

总之, 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十分复杂, 它涉及到国家、政府、企业、社会、学校、个人等各个层面。要想很好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 要做好长期规划, 不能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1]高波.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高波.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涛.我国教育体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李涛.我国教育体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正在迅速地波及大学生就业市场。2009年初,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预测,今年全球失业人数将再创记录,达2.1亿人。预计我国2009年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预计会有上千万的失业大学生。研究生扩招只是把现在的就业压力转移到将来几年,没有从根本上缓冲就业压力,将来还可能会出现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从另一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金融海啸的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企业方最常用、最优先考虑的选择。因此,不少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2009届大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就业前景的“寒流”,给高校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刻不容缓。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教育部数据,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495万人,2008年为550万,预计2009年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而与此相应的却是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经济衰退,企业大规模裁员,工作岗位锐减、大量员工失业。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的现状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就毕业生本身而言,由于高校扩招,入学门槛降低,使得原本无缘大学生活的学生也跨入了大学的门槛。受利益驱使,高校在响应国家扩招政策的同时,难免有盲目扩招之嫌。在校生人数急剧上升。但是,学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却跟不上扩招的规模。加之专业设置与市场严重脱节等因素,导致毕业生内在质量下降,这无疑使就业难上加难。

就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而言,长期以来停留在对学生择业阶段的指导上,属于“问题型”指导,学校欠缺“发展性”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与具体现实严重脱节。加之经费投入不足、从业教师素养不高、学生就业意识淡薄且缺乏主动性等种种弊端,致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实效性较差。

二、金融危机下高校就业工作的转变与应对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1.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盲目择业的现状,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到大都是按部就班,缺乏对人生的规划与思考。一切“顺其自然”,很少主动去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入大学后亦是很少主动出去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趋势,很多学生都是临时抱佛脚,临近毕业才想着自己应该找什么工作,生涯意识淡薄,责任感不足。鉴于此,应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针对大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要“从头做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将专业与职业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目标;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则着重进行职业兴趣与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培养职业必备素养与职业适应能力,为就业打下宽泛的基础;针对三年级学生,侧重点应该放在专业特长与个人潜能的开发方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学习状况、技能水平、兴趣爱好以及潜在能力等差异,帮助他们确立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指导他们制定详实的计划,缩短差距,弥补不足。而针对毕业生,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就业信息的收集、就业形势的分析、职业发展动态的跟踪等服务以及就业技巧的培训上。总之,就业指导工作应该遵循“发展性”原则,突破仅仅对大学生择业阶段指导的限制,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

2.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长期以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现实脱节,缺乏实效性。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就业指导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政策咨询、毕业政策解说、组织招聘活动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环节,从而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较差。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搭建与社会联系的平台,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所在市区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荐在校学生寒暑假见习、学习、参观、毕业实习等,使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邀请企事业单位领导前来学校开展讲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让他们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向与企业管理文化,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同类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提供专项经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为其提供横向学习交流的机会。最后,学校应跟踪毕业生走向,搭建在校生与校友之间联系的平台,多渠道为在校学生拓展就业出口。

3.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从业人员素养不高。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尚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就业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也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从而导致一些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因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政策指导,出台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标准,从政策上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以支持。另一方面,高校行政领导层应该从思想层面加深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为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落实职称评定相关政策,提高工作待遇,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打造一支经验丰富、素质过硬、专业化水平较强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 篇12

1.1 社会因素

(1) 政府方面。

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 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 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 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

(2) 高校方面。

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 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 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 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 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 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 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 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 “重入口, 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 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 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 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数量、设置专业, 适应四年后的就业工作。但目前许多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隶属两个不同的部门, 这很不利目前就业工作的市场化, 极易造成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盲目招生, 而急需要的专业招生规模不大, 这就为大学生毕业时可能失业埋下了隐患。

(3) 用人单位方面。

第一, 用人单位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有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 在各高校举办的多场招聘会上, 有的单位员工自身不足百人、年销售额不足50万的中小型企业也提出非硕士不用的要求;有的很少涉及涉外业务的用人单位也提出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全国英语六级证书;与全国大多数企业的情况一样, 有很多企业对应聘的学生提出必须要有工作经验等的要求。第二, “双向选择”过分倾斜用人单位自主权。近年来, 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家垂直管理的金融、邮电、税务、电力等部门, 在工资、住房、奖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大大高于当地水平。因此这些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倍受青睐, 出现几百名大学生应聘一个职位的现象, 而且, 这种现象随着用人单位择才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而愈演愈烈, 现在有的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已出现变相的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眼前高收入、高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目标, 拒收毕业生, 这就造成未来新一轮的人才断层现象。

1.2 大学生自身因素

(1) 观念因素。

在当前大学生的心目中, 就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而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大学生的金钱观念, 功利意识大大增强, 在择业时出现重实惠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多数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 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 不能认同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的就业, 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就业观。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 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 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 重名利, 轻事业, 轻奉献, 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其实, 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 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工作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 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观念问题。部分学者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为结构性失业, 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县城, 特别是西部地区, 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差距较大, 换句话说依然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 北京、上海、深圳绝对是最具诱惑力的前三个就业地点。但是, 城市再大, 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有限的。

(2) 心理因素。

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导致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第一, 焦虑与矛盾的情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焦虑矛盾的心情, 他们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意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胸怀大志又不愿正视现实;重事业重才智又在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既崇尚个人奋斗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第二, 自傲与自卑的情绪。有的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 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在择业中好高骛远, 自命不凡, 眼高手低, 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塌实的印象。相反有一些大学生因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勇气, 悲观失望, 抑郁成疾, 不思进取, 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 从而坐失良机。第三, 依赖与等待的情绪。有些大学毕业生等靠思想严重, 缺乏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 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2 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 加大政府规范力度。

建立和完善就业领域中的各种法律规范, 规范和制约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 防止其用人自主权无限制的扩大, 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 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统一全社会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 建立与劳动者工作所在单位、地区以及劳动者身份无关的养老、医疗、事业等个人帐户制度, 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 为大学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2) 改革教育体制。

高校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会, 自主办学”。让高校进入市场, 促使高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既要考虑当前的社会需要, 也要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 学校应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专业格局,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在专业教育中, 要加强综合性教育, 拓宽基础学科范围, 淡化专业方向, 不断研究和追踪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新发展, 提供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基础课程, 增加课程的弹性, 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而推动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解决专业课程过于讲求学科自身结构的问题。

(3) 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勇于自主创业。调整择业心态, 克服心理障碍,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调节个人情绪, 正确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避免心理冲突, 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面对新的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应当把握时代脉搏, 顺应形势, 主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的需要, 自觉端正并强化健全的利益观。抛弃职业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树立竞争意识, 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 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符合型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 影响大学就业的因素很多, 在社会因素中来自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都影响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加大政府规范力度, 完善就业市场, 改革教育体制, 转变就业观念四个方面入手, 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育体制,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易忠实.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11) .

[2]白萍.当前大学生失业现象及其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07, (1) .

[3]王开业, 张淑茳.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0, (2) .

上一篇:面部外伤美容修复下一篇:幼儿德育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