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瘾问题

2024-05-14

大学生网瘾问题(共12篇)

大学生网瘾问题 篇1

0 前言

“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了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步伐。在近几年,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一个覆盖范围广、网络信息传播快、传播媒介广、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较高层次阶段,网络已实现了普及,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传播媒介已经融入人们生活。对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电脑、手机等多种网络媒介遍布大学校园,只要拥有手机在大学校园里就能随时随地上网,“低头族”在大学校园也屡见不鲜,前不久被报道的北大新生,军训学生变“低头族”,玩手机引起了人们对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热议。“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传播媒介的多种多样使上网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手机为在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繁殖和生长的环境。与传统的对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相比,当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网络成瘾的传播途径更广、包含内容更广泛、危害程度更高、更需要亟待解决。因此本文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网瘾被喻为“电子海洛因”、“网毒”等,可见其对网络上瘾者危害程度之深。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网瘾问题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抵制诱惑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的身上,政府部门对此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但对于成年人网瘾问题关注较少。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对在校大学生网瘾现状尚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也缺少比较系统的措施去防治大学生网瘾。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个体处于上网成瘾状态,并有上升趋势,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网瘾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害愈演愈烈,若不及时进行比较系统的危机干预,将对大学生自身、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1 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

1997 年3 月薛允连发表在中国计算机用户的《警惕“电脑病”》和1997 年12 月东方网景发表在《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上的《网络瘾君子》是我国最早介绍网瘾的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外国网瘾的现象与危害,并提醒我国网民应该注意即将到来的网瘾问题。在随后对网瘾的实证研究中,多是借助国外对网瘾的相关的诊断标准,来解释和揭示当前我国网瘾的现状。当前对于网瘾问题的研究,我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多角度进行论证研究。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多是集中在抵制诱惑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身上,对未成年人的网瘾的原因、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干预政策,而对于易网络上瘾的在校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则缺乏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矛盾具有特殊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在近几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互联网高速发达、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且速度极快、网络传播媒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在大学普及开来等。这些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媒体时代下的特点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深入研究在校大学生这一庞大而特殊的群体的网络成瘾问题势在必行。

在前人对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基础上,结合当今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笔者认为网瘾通常是指上网者借助上网媒介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环境之中,对互联网有着强烈的渴望与依赖,以至于达到痴迷的程度而难于自拔的行为状态与心理状态,从而出现社会功能受损和网络行为失控。简而言之,可把网络成瘾归结为过度上网、异常状态、受到损害三个方面。笔者认为网络媒介的普及化、多样化、便利化使上网摆脱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当今网络成瘾能迅速蔓延、网络成瘾率不但上升,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类特殊群体的网络成瘾,具有传播媒介更广、治理难度更大、危害程度更深等特点。

2 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调查情况分析

笔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郑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网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2.1 网瘾在宿舍的表现形式

在表1 中,通过抽取样本进行实地走访并统计,选取样本地点为郑州市某高校四栋六人间的宿舍楼,记录并统计了两天中大学生一间宿舍三人以上在晚上各个时间段同时上网的房间数。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在宿舍上网现象已十分普遍。并且从中也可了解到目前大学生就寝时间普遍较晚,熬夜现象并不罕见。在进入宿舍走访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也一些现象:首先在宿舍的内部布置上,有一些宿舍贴上了阴森朦胧的壁纸,在某一宿舍里一位男生的一句话“这样布置打游戏比较有感觉”,最直白最真实的揭示了宿舍这种内部布置的原因,其目的是为在宿舍上网打游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观察中还发现,电脑在大学生宿舍已经普及开来,在选取的样本雅苑六人间宿舍里,每个宿舍拥有五台或六台电脑的占大多数,无线网络也已经覆盖整个宿舍。

在表2 中,笔者调查的是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宿舍上网时间,由样本得出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天待在宿舍时间为2 至4 小时所占比例最高,为66.67%;平均每天待在宿舍时间为2 小时以下的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9.66%;平均每天待在宿舍时间在4 小时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3.68%。由此得出在校大学生空闲时间较多,大部分大学生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宿舍里打游戏看电影,即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大学“宅男宅女”,大学生长期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熬夜打游戏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2 网瘾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

在表3 中,上课经常玩手机的大学生数量占到样本总数量的22.01%,上课从不玩手机的有8 人,只占到样本总数量的1.71%,表明在课堂上大学生玩手机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手机作为网络传播的重要媒介,手机依赖症是网络成瘾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实地观察中,选择了六间上课教室,观察上课学生玩手机的人数,得出了表4 的数据,通过观察和分析,笔者得出网络成瘾在上课或自习期间的表现形式。首先,熬夜打游戏直接影响到第二天上课,由于未能按时作息,也就未能按时起床,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逃课;另外在上课时特别是在选修课上,存在着最为明显的两种现象,第一种是上课睡觉现象,由于晚上熬夜,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精神不振,听课效率极低,甚至有学生直接在课堂上睡觉。第二种是上课玩手机现象,占较大一部分学生患有“手机依赖症”它是网络成瘾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课堂不乏有学生用手机上网聊天、看电影等,或者是过不了几分钟就会不由自主地看一下手机。这两种现象在大学的课堂上并不罕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也是想方设法提升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采用通俗化、幽默化的方式授课,但效果也并不理想。网络成瘾使个别大学生的精力与时间都用在了网络上,本该用于学习的时间却耗费在了网络上,以至于最终荒废了学业。

2.3 网瘾在校园内的表现形式

(1)校园内“低头族”现象严重。2015 年8 月26 日一组北大新生军训频现“低头族”的照片在网上晒出,在网上引发热议并迅速被转载,新华网、中国青年网、腾信网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关注。校园低头族是指在大学校园里,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的一类大学生。他们低着头是一种共同的特征,他们的视线和智能手机,相互交感直至难分难解,又可以被称为手机依赖症现患者。在大学校园中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大学校园内的低头族已经普遍存在,个人独处状态下大学生更容易玩手机,因此,低头族屡见不鲜。

(2)网瘾危害在大学生日常交流中的表现。在大学的校园中经常看到大学生每天起床或在路上都在对着手机说话,过度的沉迷和依赖使大学生变得懒于思考。一方面,网络语言被带入到日常的生活交流中,而大多网络语言具有不规范、垃圾化、淫秽化,铺天盖地地被传播着。比如“我靠”、“互撸娃”、“装纯被人轮,装逼被雷劈”等网络语言,在大学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这些,即使是在公共场合。被誉为心灵纯洁之地的大学校园被网络的不良信息所玷污,一言一行中反应出的是在校大学生素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过度投入到虚拟的交友平台,而忽略了现实交友,容易脱离社会群体,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3 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分析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对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外部拉力因素与内部推力因素。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拉力因素包括:网络自身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特征,网络环境受到了污染,校园网的普及,校园制度尚不健全等。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部拉力因素包括:在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偏差,自控能力较弱,压力过大等。结合当今“互联网+”时代特点,笔者重点调查了手机与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1)“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实现普及。在今天“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一个覆盖范围广、网络信息传播快、传播媒介广、易被大众所接受的高水平阶段,网络已实现了普及,网络传播媒介在快速的升级换代,在调查在校大学生拥有网络媒介数量中,发现电脑、手机等多种网络媒介遍布大学校园,智能手机在校大学生人均拥有率几乎达到100%。在智能手机的主要功能上,除了作为人们之间联系的工具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上网(见图1)。手机配置上从支持2G网络到现在的3G、4G网络,上网速度不断提升。当今智能手机作为重要网络传播媒介,已经融入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在校大学生上网突破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为网瘾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条件。

(2)智能手机成为当今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工具。当被问及你最常用的上网工具时,468 人中有58 人认为自己习惯于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占据了总比例的12.39%;,394 人认为自己上网使用最多的是手机,自己带着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占据了总比例的84.19%;16 人选择的是平板电脑,占总比例的3.42%。通常我们对上网载体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利用电脑上网才是上网,过度迷恋于电脑浏览网瘾才被认为有网瘾。在对大学生上网工具的调查中发现,由于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智能手机取代了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上网工具;智能手机多种多样价格低廉,使人人都能买得起,人人都可以用手机上网,具有普及化、大众化特点;智能手机便于携带,使大学生上网突破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当今在对在校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研究上,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必不可少的要考虑网络传播媒介的变化和被调查人群的特点。

(3)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增加了网瘾预防与治理的难度。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之前,人们上网主要通过电脑这一上网媒介来实现,上网的场所主要在网吧。政府部门只需加强对网吧的监管、比如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吧晚上十一点后限网等一系列措施,就可达到预防网瘾的效果。而当今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从互联网应用媒介上来说,智能手机时代,使上网摆脱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只要拥有手机,就可随时随地去上网,大部分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瘾预防与治理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刁生富.论网瘾的成因与对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

[2]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3]邓锐,周兴生,余国清.大学生网瘾调查与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5.

[4]李超民,李礼.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分析——以湖南省高校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

大学生网瘾问题 篇2

随着电脑行业的日益发达和网络系统的日趋完善,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网成为时代的流行语和家常便饭。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通信,购物,交友,收集信息等,从而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减少了各种麻烦,也缩短了人际间的距离感。整个地球成为一个村庄。电脑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使人类越来越青睐这个新生物。然而,人们在享受电脑网络简便快捷的同时,也日益受到它的负面作用的影响。网络犯罪、网络中毒、网络骚扰、网络侵略等成为普遍现象。更让人关注的是,青少年是计算机网络一个极大的群体。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网络传播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其中,网络成瘾症就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网络成瘾症的判定标准

网络成瘾症,顾名思义,就是对网络持痴迷状态,达到成瘾程度的上网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当前,对网络成瘾症的判定标准尚无一个统一的规定,但专家们一般认为,一个人在过去一年内,假如有以下7种症状中的3种以上,就是有网络成瘾症:(1)病人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2)假如有一段时间没有上网,病人就会变得明显的焦躁不安,不可抑制的想上网;

(3)上网频率和时间高于事先计划;(4)上网后难以离开,无法自拔;(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事情上;(6)上网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

(7)虽然明白上网带来的严重后果,但仍然执迷不悟。

二、网络成瘾症的常见类型

有网络成瘾症的病人,通常并非毫无目的地在网上漫游,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色情成瘾:上网者迷恋网上的所有色情图片、影像和音乐,长时间漫游于色情网站。

2、交际成瘾:上网者利用各种软件进行交友活动,如进入聊天室与人交谈,乐此不疲。

3、游戏成瘾:上网者对网上的游戏入迷,长时间玩计算机游戏,无法停止。

4、影音成瘾:上网者对网上的音乐、电影等着迷。

三、网络成瘾症的危害

患有网络成瘾症的青少年在网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破坏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秩序。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重损坏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长时间端坐于电脑前,会致使上网者腰肌受损,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精神疲惫,身体受电脑辐射,长此以往,会导致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影响其正常生活,甚至一生的幸福。

2、严重干扰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

由于上网占用了网络成瘾者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致使这部分青少年无心向学,忘记工作,甚至影响其与家人的和睦关系。据一项调查发现,宾西法尼亚州某个大学里58%的大学生因为花费太多的时间上网而影响了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更有甚者,新泽西的一个15岁女孩不辞而别横跨美洲大陆去寻找她的网上情人。

3、严重妨碍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其对人类文化最深刻、最内在的影响恐怕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超越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必然会使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青少年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使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形象思维上而没能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相应发展。由于将大量时间投入网络而大大减少了阅读时间,许多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不平衡,文字应用努力被严重破坏。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文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

4、严重污染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多

网络是个信息宝库。在网络上有形形色色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地利用网络中的信息,但是,网络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着信息垃圾的场所。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其中。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6%的青少年无意中接触到这些信息,而接触过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有些缺乏网上伦理道德意识的青少年,人为制造网上病毒,破坏别人的系统或进行金融犯罪、经济犯罪,而这部分青少年以网络成瘾症者居多。

5、严重影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拓宽了青少年的知识面,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具有不稳定性,轻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而计算机网络又将全世界联成了一体。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交融冲突。这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首先,由于目前网络中的强势语言是英语,中文只是其中的一个弱势语言,仅占1%。这种语言的侵略使许多青少年崇尚“英语优越论”,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却忽略了对自己民族语言的重视。其次,网上的信息,大多来自西方国家,尤以美国为首。在这些信息的背后隐含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有些甚至含有恶意目的。青少年接触到许多西方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往往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相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产生倾斜,甚至盲目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严重者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意识,做出破坏社会的行为。

6、严重混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

沉溺虚拟空间,将会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在网络上,用户所处的环境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电子设备所形成的电子空间,交往的对象是失去了相貌、身材、年龄、性别、地位、情绪、心态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一个个符号,表达感情的方式仅仅是点击鼠标和敲打键盘,无法把符号与表情、手势、语气等联系起来;交流模式是简单的人机交流,久之,则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脱离了社会实践,脱离了群体,造成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等身心健康问题。

四、网络成瘾症的成因分析

为什么青少年轻易患网络成瘾症呢?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形成网络成瘾症的客观原因

(1)网络的推广和普及为网络成瘾症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自从1969年ARPANET网在美国国防部诞生以来,网络的发展锐不可挡。它的触角伸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也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跳跃式特征。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其走进千家万户,特殊是城市和高校附近更胜一筹。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它的优越性能,并开始迷恋它。特殊是青少年,天生就是电脑爱好者,对网络更是一见钟情。具备轻松上网的条件就为他们染上网络成瘾症预备了物质基础。

(2)网络本身的特点对青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首先,网络的丰富性。在网上,几乎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各种信息多如海水。这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各种求知欲望。其次,网络的开发性。它完全打破了国界,连通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轻轻一点,网络就可以带你云游天南地北。第三,网络的广泛性。人们可以在成千上万的人当中,随意选择交往的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往。第四,网络的间接性。在网络上,人们的交往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这大大激发了彼此的神秘感。随之而来的是美好想象和热情交往。人们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轻易保持双方的良好关系。即使不想继续,也只是轻松一击,即可离开,没有任何的负重感。第五,网络的平等性。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的真实身份。有一句网络名言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地位低下,能力不济,或是相貌丑陋,大家在网上平起平坐,完全平等。网络的这些特点是现实社会所没有的,而这些又正是青少年所需要的,因而,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非同凡响。这也是造成青少年易患网络成瘾症的原因之一。(3)青少年面临各种巨大的压力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学习、工作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都加在了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负担十分沉重。于是寻求解脱的方式,逃避现实的压力。由于网络的特点,青少年最终选择了它。

2、形成网络成瘾症的主观原因

(1)情感方面

青少年的情感表现为活泼、热情、轻易激动和急躁,好感情用事,不善于控制感情。他们的感情很不稳定。他们希望摆脱对成人的依靠,在同龄中寻找支持、帮助和友谊。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方便的交友方式,合了他们的需要。

(2)独立意识方面

青少年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感到自己不

再是小孩而是大人,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想再事事依靠成人,希望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能力、价值。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发挥想象的大好空间,使他们为之着迷。

(3)性心理的成熟

青少年在生理上发生着剧烈变化,身高、体重、肌肉、骨骼等都迅速发育。生殖系统也逐渐成熟。由于性器官的发育,引起性心理的成熟。他们产生了了解异性,追求异性的欲望。但在客观上又不答应他们为所欲为,于是他们就把精力转移到了网络的色情内容上。又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从而面对色情内容难以自拔,甚至痴迷。

(4)好奇心、求知欲强

这是青少年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对社会上的新奇事物,布满好奇。网络的丰富、新鲜、动感和立体化传播,毫无疑问,对青少年布满吸引力。

五、网络成瘾症的对策

网络的发展势不可挡。它已成为被世界认同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患上网络成瘾症呢?

(一)从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上进行教育

1、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现实

现实生活中布满各种不如意和挫折,这是常有的事。选择逃避只是消极的作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挫折,除了要有坚强的耐挫折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给予解决。不要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的生活问题或消极情绪的工具。借网消愁愁更愁。

2、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对性知识采取回避、掩饰和压制是不明智的做法。只有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让他们明白两性的特点和差异,才能使他们在两性交往中更加自然、大方和文明,正确对待两性关系。

3、加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

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让青少年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对于减少他们网上犯罪和网络不道德行为有很大帮助,从而也可以降低他们的网络痴迷程度。

(二)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1、为青少年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与网络世界的形象、生动、逼真、有趣相比,现实生活就显得相当枯燥、乏味、索然无趣了。要使青少年从网络痴迷中醒悟过来,就必须营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环境,把青少年的留意力从网络中转移出来。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各种有益的学习环境、娱乐环境和生活环境。

2、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

家长、老师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留意发挥他们在家庭和集体中的作用,不要事无巨细都横加干涉和限制,尊重他们的交往自由和权利,重在引导

他们正确交往,而不是阻止他们与人交往。要留意把青少年的独立性意识和交往意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3、教师、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与家长都应把握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者。但目前,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够,自己都不太懂得网络,甚至是一窍不通的网盲,当然无法在网络方面对孩子进行恰倒好处的教育和引导了。因而,教师和家长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

4、建好自己的网站

网上的竞争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的竞争。对于外来的文化和意识的渗透,甚至是侵略,我们不能以关闭网络、断绝交流的方式应付,而应充分预备,迎接挑战。要害是要建设好自己的网站,丰富信息,增加功能,吸引网民来访问自己的网站。没有点击率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提高点击率、增加吸引力就要加强服务力度。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等青少年感爱好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应鼓励我们的各种媒体上网,办成自己权威的网站。

5、上网之前定好目标和时间

把上网要做的事列在纸上,规定好时间,并严格按计划行事。由家长、老师、同伴给予监督,必要时强制中断上网。

大学生网瘾问题 篇3

造成中学生网瘾问题的心理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强调:中学生时期是人处于一个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身心各方面都充满矛盾的过渡时期。

(一)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意向十分强烈,竭力想摆脱父母家长的管教,希望家长尊重与理解他,而家长却恰恰忽略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家长对孩子管理得特别严厉,孩子心理受到压抑。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上网就反对,只是唠叨,强行禁止孩子上网,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自由,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逆反心理作用下,越容易和父母对着干。

(二)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中学生强烈要求独立、对成人干预其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空间,能够张扬个性,能够获得认可。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儿童心理学教授沈家宏说,“网络游戏让孩子得以发泄对父母的不满以及享受自我支配的快感;上网聊天则能使孩子渴望倾诉的心情得以释放。现实中孩子得不到的,往往很容易在网络中找到,得到暂时的慰藉,所以孩子很容易迷上上网。”

(三)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想上尤其是品德发展并未成熟,还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诱惑,而网络世界的游戏、娱乐,甚至于其中的暴力色情成分,都会使他们感到新奇和刺激,并渐渐沉迷网络。

(四)人际关系障碍,缺乏自信心,易形成自暴自弃的思想

中学生经历的事情少,由于缺乏交际能力,无法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正常沟通,与父母产生了隔膜,使得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无法释放,自我感觉十分敏感,各种欲望都希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感觉得不到父母、同学和老师的理解与尊重,因而导致自信心缺乏,转而自暴自弃,就会在网络里寻求慰藉,在虚拟世界寻找自信。

建构“三位一体”模式的心理教育网络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院刘小林教授认为,部分青少年上网有成瘾倾向,是现象,是一种行为,其根本是自身心理上存在问题,出现社会适应障碍,而寻找不恰当的发泄途径,出现退行性行为。我们要解决的不是上网的问题,而是为什么上网。促使中学生沉迷于网络除了心理因素外,家庭、社会及不正确的教育原因都促使了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因此单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心理教育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应该在以学校为主的情况下,对家庭教育进行教育引导,在家庭生活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心理教育活动,让中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有的家长喜欢用“分数论英雄”,忽视孩子思想素质、生活能力的培养,使孩子缺乏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判断能力;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些家长则一天到晚忙于工作,跟孩子缺乏交流,这些都会让处于花季中的孩子转向网络去寻求满足。可以说,家长要为自己的孩子染上网瘾负很大责任。此外,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家长都只盯着学习成绩看,这就是他们为什么不能帮小孩戒除网瘾的关键。”陶宏开教授说,教育小孩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是成人。教育小孩,要从小就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只要成绩、只要分数。因此在教育孩子时要采取民主、自由的方式,与孩子建立“朋友”般的关系,要“舍得”花时间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孩子的需要。让孩子知道,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而不必在网络上寻求心灵的慰藉。

(二)矫正心理,因势利导

陶宏开教授近年来走访了140多个城市,免费为6000多名网瘾患者进行了心理辅导,所有成功的案例都是通过心理沟通、行为矫正来完成的,无一例使用过药物。他说,心病就用“心药”治,明明可以通过心理沟通和行为矫正就可以治愈的疾病,为何要对那些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随便滥用药物?让他们的身和心都受到伤害!一是要静听他们的心声,而后倾心交流,将被动变主动。二是在教室内布置适合学生心理且激励学生自律上进的警示语。如:“规规矩矩做事,堂堂正正做人”、“静坐常思自己目标,闲谈莫扰他人学习”等等。这些无声的语言既能敦促学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治能力。三是时刻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常用“点滴小事能透析人的素质,日常行为可折射人的光辉”警醒他们。四是对个别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先给予生活、学习、细节上的关爱而后再教育,真正体现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这样就会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丰富生活,培养自信心

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校内可开展班与班在比赛中交流。如学习方法、球类活动、音乐演唱、美术画展、体验生活汇报、就餐时间观看央视12套“法制频道”等等。给学生营造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样学生就成了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体能动者,会激起他们上进心的萌动。校外,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劳动或多与贤能之人接触,聆听做人经验,增强时代观念。不要将他们封闭在家里,美其名曰学习,实际上事与愿违的事情太多了。可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自己某方面的知识还不足,返校后,就会潜心学习。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给予关怀与尊重,帮助他重建个人自信心;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应该在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情商的培育……总之,要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全的人。

(四)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

在学校中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中学生传授心理教育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选择一些较典型个案进行咨询、辅导,提高中学生面对各种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能力,学会自我调适,及时调整自我,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自身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施行个别辅导、矫正和治疗,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困扰,提高应付挫折的能力。

网络成瘾并不是一个人或者某个家庭的问题,它的出现有一系列的社会原因,所以解决网络成瘾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老师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开展学生上网教育,提高校园上网场所和上网监控的质量,丰富校园生活无疑会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强商业网吧管理,严格控制网络色情等不健康文字、图片、音像信息传播,打击非法网站,为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及时矫正、调适,尽早干预,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要让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变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浅谈未成年人网瘾问题探究 篇4

到目前为止, “网瘾”定义尚无权威结论, 网瘾的评价标准更是难以界定。有人提出以上网的时间来判断网瘾, 但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有人提出以上网的内容来判断网瘾, 也遭到了反驳。也有人提出以上网者的精神症状、躯体症状来判断网瘾, 也没有得到认可。可以说, 在对网瘾定义的界定和评价标准上, 目前还没有得到统一。我曾经和一位知名报社的编辑联系过, 说想写一点网瘾方面的文章, 可一提到网瘾问题, 他就说是老课题了, 不用再研究了, 既然连网瘾定义的界定和评价标准都没有统一的情况下, 研究未成年人的网瘾问题就是有价值的, 也是有必要的, 研究未成年人网瘾问题依然是一个全球性课题。

2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网瘾问题?

当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时, 就无法回避网络成瘾的问题。没有网络的年代, 我们可能迷恋小说、武侠电影、琼瑶电影等。但那个年代人们并不会过多去讨论“小说瘾”或者“武侠瘾”。其实, 对一定事物的适当迷恋是正常的, 我们要正确看待未成年人的网瘾问题, 不要把未成年人网瘾问题“妖魔化”, 从而歧视他们。一提到网瘾, 有人就说它是“精神鸦片”, 好象未成年人一旦跟网瘾粘边了, 就彻底完蛋了。其实我们要加强对网瘾问题的认识, 正确的来看待这一问题。其实大部分未成年人网瘾级别都处在正常范围, 少部分有轻度网瘾, 这一部分人往往是可以通过谈心, 讲道理的方法戒除网瘾的。至于中度和重度网瘾那是极少数, 电视上、网络上报道的多数属于这类型的, 这一部分人不是学校和家长能够说服教育的了, 要戒除起来确实是相当的困难, 需要综合的、长期的、专业的治疗。

3 网瘾到底是谁的错

网瘾的出现就只是孩子的错误吗?就是网络的错误吗?当我们一味的责怪网瘾孩子, 一味的报怨网络的时候, 我们思考过这问题吗?找到了问题所在, 我们才能帮忙网瘾孩子去戒除网瘾, 从沉迷于网络中走出来。

网瘾不只是孩子的错, 这是我的一个观点。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多年来, 我遇到了一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 而当我深入了解这些学生后, 基本上都发现了一个问题, 这些学生和父母亲之间关系都不是太好, 他们和父母的沟通也比较少。特别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他们会感觉到很孤独, 会开始思考一些自己的问题, 一旦他们接触到网络,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就会深深的吸引着他们。他们突然在网络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避难所, 突然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突然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这时候, 这些孩子们就会深深的迷恋于网络之中而不能自拔。作为家长, 一定要多观察孩子的一些变化, 当问题小的时候, 解决起来也容易。不要一味的就责怪孩子, 甚至体罚孩子。

4 面对网瘾, 学校怎么为未成年人护航

防患于未然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面对未成年人网瘾问题, 家长、学校、社会、以及未成年人本身都有责任。

学校机构要做好的几个工作。未成年人生活空间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学校, 作为学校这样一个教育机构, 也要承担起自己的教育义务。虽然很多学校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做这个工作。但从我本人的了解上, 有许多工作是不到位的, 方法也是不对的。学校通行的做法就是组织一些老师搞突袭, 查学生夜不归宿, 查学校周边网吧, 查学生考勤。抓到进网吧的学生后进行批评、请家长、停课等措施。这些都是简单粗暴的做法, 表面上有效果, 其实真正的作用不大。学生虽然不敢用同样的方法再进入网吧了, 但是他心里天天装的东西还是网络, 还会找更加“高明”的方法进入网吧上网。比如学生会以生病的借口请假出去, 然后找更远, 更偏僻的地方上网。作为学校, 正确的、人性化的、科学的方法有很多。但做起来也需要更高的水平、更多的精力去处理。首先, 学校的有关领导应该了解网络, 或者组织了解网络的老师组成一个专门的团队, 只有自己了解了才能跟学生去沟通, 而不是常规的批评教育方法。其次, 定期在学校展出一些网络给未成年人造成伤害的一些案例, 有文字的、图片的、视频的, 用事实说话, 用案例说话, 用事实教育人、感动人。就像每年在学校演习的“消防安全”宣传一样。再次, 发现学生逃课上网后, 用细心耐心的方式进行教育, 而不是体罚和恐吓, “开除”、“请家长”、“停课”的专用术语最好少用或者慎用。学校要做的工作很多, 都在提倡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管理, 其实有的时候是边提倡边违背。文明的发展是需要惨痛的牺牲来做代价的, 但要牺牲掉年轻的一代才能让教育文明进来, 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爱是无限的, 什么时候可以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爱呢?

加强管理, 趋利避害, 让网络再干净一些, 让网吧再规范一些, 让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带来的悲剧再少一些。家长, 学校, 社会都行动起来了, 做好了该做的工作, 我想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本不应该网络成瘾的未成年人远离网络的。面对网瘾, 为未成年人护航, 这个工作是打不得折扣的, 应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锐捷, 李辉.网游之瘾成于何处[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 (9) .

青少年网瘾问题研究综述 篇5

摘要: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普及,给人类,特别是给青少年带来深远的影响。它在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网络成瘾”就是不容忽视的、全球性的负面影响之一。据2005年11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当时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青少年群体成为了网瘾问题的“重灾区”。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干预对策

1对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

网瘾症的概念界定“成瘾”(addiction)一词最初仅用于药物依赖,类似于一些行为障碍,如嗜酒成瘾、嗜烟成瘾。网瘾,是“互联网成瘾症(IAD)”的简称,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和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美国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Goldberg首先提出将此现象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IAD在临床上也称为病理性网络使用(PIU),通常简称为网瘾、网痴或“网络成瘾”。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S·扬博士将IAD定义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哈佛大学医学院在1996年初专门开设了一个治疗计算机和网络成瘾症的诊所。网瘾患者主要表现就是对网络操作时间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加,欲罢不能,难以自拔,发展成为对网络的高度依赖性。

2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

自2005年的调查网瘾报告起,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即约有1100万的青少年是网瘾群体。至2007年的调查报告的比例显示是9.72%,大体保持在1100万的水平上。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已经演变成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干预,很可能带来类似于毒瘾所致的社会危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我国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如下三个特点:①网络成瘾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其次是网络交际成瘾,男孩子以网络游戏特别是暴力游戏成瘾为主,女孩子则以聊天交友成瘾为主;②内陆、西部等不发达地区要比沿海等发达地区多;③男孩子比女孩子多。

3、网瘾症对青少年心理的危害

1.交往方式错位。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行为往往在虚拟情景下进行,这使得他们与人的交流模式由“人-机-人”取代了“人-人”。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下去,就会影响或改变青少年的正常交往方式,导致真实的人际交往萎缩,产生畸形的人际交往行为。

2.人性异化。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少年,关注并满足于网络世界的虚幻环境,就会渐渐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心理现象,进而导致数字化的“虚拟人格”。

3.自我迷失。网民的自我系统中,有三个“自我”:即真实自我、实现自我和“虚拟自我”。三者有时相互冲突,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结果有可能导致出现多重人格问题。网络有整合世界的功能,同时也有分裂自我结构的作用。

4.道德失范。网络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缺乏约束与监督。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无拘无束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行为披上了漂亮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世界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现象的发生,如粗言恶语、网上多角恋、恶意攻击网络运行(即黑客行为)等。

5.技术崇拜。网络成瘾实质上也是一种网络资源迷信,即“信息人”的上网成瘾或技

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作用的非生化成瘾症。

6.社会功能退化。部分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往往一有时间就去上网,参加社会活动越来越少,人与人真实的互动时间太短,对社会缺乏了解与认同,导致社会经验缺乏、适应能力减退。

4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1.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好奇心强,不具备足够的识别和自制能力等原因,面对良莠混杂的虚拟网络世界,极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特别是男性青少年,由于更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思维活跃而自制力较差,更容易利用网络宣泄负面情绪,甚至导致网络犯罪等更加严重的后果。

2.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渠道,而较重的学业负担也大大压缩了他们的社交时间。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因离异或忙碌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或因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而令孩子精神负担过重,孩子只好上网寻求精神放松和情感交流。另外,不少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微,错误地认为孩子上网比看电视有益,因而不限制孩子上网。

3.学校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在学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为了摆脱现实的困扰,有意躲入网络的虚拟世界当中。同时,学校的教学目的较为单一,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不够重视,仅靠强制性的管理措施进行压制,缺乏有效的疏导手段,也是导致问题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因素。

4.社会方面的原因。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产值每年都以近50%的高速增长,呈膨胀型发展状态。游戏制造商千方百计吸引玩家成瘾,频繁更新游戏场景界面。有些网吧惟利是图,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玩网络游戏或浏览色情暴力网站大开绿灯。在市场上,盗版游戏众多,价格低廉,也为孩子降低了购买门槛。另外,我国社会正在转型期,缺乏完善的社会保护和救助机制,不能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也是该问题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

5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干预措施

有效预防和戒除网瘾的基本原则是“趋利避害、预防为主;疏堵结合,疏导为主”,正如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北京市和平街街道青年文明社区时指出:“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1.家庭方面。家长是青少年网络经验(网络行为和网络意识)形成和改变的最直接影响者。家长首先要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学习网络知识,与孩子协商上网和共同上网,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有度,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针对青少年情感缺失问题,一方面应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圈,多为其提供社交机会,引导其多参加交际活动,帮助孩子培养新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满足其精神需求。

2.学校方面。学校作为青少年最为集中的教育场所,不但要尽快普及网络知识教育,增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要在学校德育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同时要在学习之余为青少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校园交往,减少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

3.社会方面。

(1)占领新阵地,变被动防范为主动出击。依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建立三种类型的青少年思想教育网站:专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服务的网站,共青团组织网站,专门为中小学生服务的素质教育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和我国网站的作用。重视校园网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我国网站的网络资源,扩大网上思想教育阵地。提高网站质量,加

大宣传力度。

(2)加快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当前应主要做好两项工作:建立一支以研究网络文明为主要任务的专家队伍。培养一支既懂政治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高素质的政工队伍。

(3)加快立法和普法步伐,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

(4)全社会都要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教育和引导。在重视依法治网的同时,必须重视以德治网。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信息社会中影响青少年思想的最重要的媒介,更要担负起维护文明网络环境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子舟,肖雪著 《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图书馆新制度建设》,2010

2)王文宏 高维钫主编 张德明 梁刚 方明东副主编.《网络文化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4)李涛主编.《共青团工作热点问题》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09.5)编委会编《公务员考试一本通》.申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6.6)共青团中央权益部《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今日信息报出版社2007.07

7)何佳梅编.趋利避害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2005

8)秦洪良编.青少年网瘾问题亟待重视.大众科技报出版社, 2006.03.9)林绚晖 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10)边玉芳,钟惊雷,周燕等著.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1)陈斌文.《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2000

12)陈金鸥,林红伍.青少年网瘾研究现状,社区医学,2007.13)赵芸,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14)(美)金伯利.S.杨.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15)刘婷婷.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进展,安徽省药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2012.16)边玉芳,钟惊雷,周燕等著.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7)顾海根主编, 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8)马春雷,王易鸣,庄永昭主编,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干预,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19)姚海霞,蔡慧怡,夏建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文献研究,2007.3

20)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

大学生网瘾问题 篇6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问题;法制教育;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网瘾问题日益严重,对青少年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规范青少年成长的轨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网瘾问题现状及成因

1.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现状

通过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的一个重要群体,普遍存在网络成瘾的问题,青少年网瘾人群大约为1200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各界应该重视,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否则将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青少年网瘾的类型包括多种,有网络色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使青少年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并且还会使青少年产生烦躁、抑郁、情绪波动较大等心理问题。

2.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

导致青少年网瘾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青少年自身的问题。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方面处于矛盾的状态,如强烈的求知欲和认知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强烈的社交意愿和心理封闭之间的矛盾、美好理想和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等,由于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发育不成熟,又渴望表现自我,因此,有些青少年寄情网络,逃避现实,希望可以在网络世界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形成网瘾。第二,网络自身特性的问题。网路空间具有超时空的特点,并且网络还具有身份隐匿性的特点,可以满足青少年利用虚拟身份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信息的需求,让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得到释放,从而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流连忘返,形成网瘾。第三,外界环境问题。影响青少年的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导致青少年网瘾问题的主要因素。

二、加强法制教育,有效防范青少年网瘾

1.健全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社会监控机制

要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就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网络立法,并重点建立针对青少年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次,借助各种媒介加强对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在全社会普及一些网络法律常识,提高網民的权利以及义务意识,减少网络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的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于网络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处,不断优化网络环境。同时,还需要对网站和网吧进行全面清理和排查,特别是对学校附近的网吧进行彻底清理,保证网吧经营的合法性。最后,政府还要着力于建设完善的社会监控机制,倡导绿色上网,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减少青少年网瘾。

2.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首先,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多样化成才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些与法制有关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向学生展示网络上瘾的危害,规范学生上网的行为,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再次,学校要联合当地派出所,加强对学校周围环境的整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国家教育机关可以考虑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使公民从小形成正确的法制意识,减少犯罪情况的发生。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对网络大环境的整治,提高上网的安全性。

总而言之,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社会各界要提高重视,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的力量,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青少年网瘾的现象,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培养高素质的青少年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新庚,李超民,罗湘明,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中的青少年网瘾问题[J].东南学术,2011(6):136-142.

[2]韩琛,林美卿.青少年网瘾问题探究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03-105.

[3]刘益彰.中学生法制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7):16-17.

大学生网瘾问题 篇7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解决路径

伴随科技的发展进步, 网络逐渐普及到千家万户, 网民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现今已然可以称为“网络时代”, 多姿多彩的网络信息无疑给人们带来其他媒体无可替代的便利和快捷, 但是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青少年对新鲜和流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喜爱感, 加之处于价值观念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很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作用的影响, 迷恋网络游戏, 形成网瘾。

一、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表现及消极影响

对于青少年网瘾问题, 各个学科都从自己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分析, 有的学者按照网瘾的整体表现分为三个方面: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从青少年对网瘾的程度划分, 在心理学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接近成瘾期”, 有下列明显特征:每天必上网打游戏;一放学就进入网吧或回家上网打0.5~1小时游戏;回家吃完饭, 先要上网打一会儿游戏再做作业;每天不上网会有点心神不宁。第二期是“轻度成瘾期”, 有下列明显特征:非常喜欢上网打游戏或聊天;每天上网打游戏或聊天约2个小时;不上网会出现焦虑状态, 即紧张、敏感、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对许多事物失去兴趣。第三期是“重度成瘾期”, 具有下列明显特征:将上网列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和最幸福的事;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上网不知疲倦, 可以不吃不睡;不上网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状态, 有的甚至会出现生理上的病态反应, 如颈背肌肉痛、口渴、咽干、喉部梗塞感、手足麻木、头发胀、肌肉抽动等。青少年一旦形成网瘾, 无论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还是对周围人的负面影响都十分明显。首先, 青少年网瘾阻碍个人全面发展。网瘾将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严重的会无心学习, 从而毁掉自己一生的前途, 甚至生命。青少年正值人生的大好年华, 在这一时期为未来努力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 这个时期还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自己的道德认知和自我认识的形成尤为重要, 网瘾不仅使自身的生理、心理、社会素质与功能受损, 而且容易被诱使产生异化, 走上畸形发展的歧路, 损害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其次, 青少年网瘾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形成。一方面, 网瘾一旦形成, 将会为了上网不惜欺骗父母, 有的甚至偷取亲人的钱财, 这无疑会导致青少年和家人的关系变差, 失去家人的信任。另一方面, 会破坏同学情谊和师生情谊, 网瘾使得大部分青少年逃课、亵渎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且还可能诱导其他同学上网, 对网络产生迷恋, 影响学习。再次, 青少年网瘾威胁社会的安定,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网瘾极易诱发青少年犯罪行为, 为了获得金钱上网, 可能产生偷盗、抢劫和诈骗等犯罪行为, 将严重破坏社会的安定, 现实中有很多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就是网瘾。在青少年犯罪中, 有近一半是“网瘾”造成的, 青少年网瘾已经成为一种犯罪诱因而潜在地威胁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二、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原因分析

哲学上讲:事物的形成受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青少年形成网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1. 主观原因。

青少年正处心理和生理都未成熟但已趋向成熟、渴望成熟的时期, 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 而思想和心理又不成熟, 不能完全准确判断是非, 正是这种不成熟状态使得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却又无法把握自己的行为, 故此, 常常被一些不良现象影响, 走入歧途。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和安全需要, 接下来是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青少年的某些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 他们就转会向虚拟世界, 寄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情感、尊严以及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可以在网络游戏的统一竞争规则中大展拳脚, 也可以在网聊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等。

2. 客观原因。

青少年网瘾的形成除了自身内在原因外, 客观的外在原因同样不容忽视。首先, 家庭环境因素。和青少年联系最密切的就是家庭, 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 因此,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而, 许多父母忙于工作赚钱, 往往疏于对子女的教育,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相对普通家庭成长的青少年更不稳定, 更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此外, 家庭暴力、家长感情不合经常吵架以及祖父母辈的溺爱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心理成长, 从而产生一些行为偏差。其次, 学校环境因素。一些学校单单从升学率考虑, 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主要砝码, 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教育, 给学生带来对课程的反感, 去寻求一种解脱, 而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恰恰能使他们从这些烦恼中“摆脱”出来。而且长期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最后, 社会环境因素。一些不良商家, 为了谋取利益, 完全不在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对进入网络场所没有年龄限制, 纵容了青少年的行为, 甚至会诱惑青少年上网, 鼓励了这种行为, 使得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程度越来越深, 也越来越难以自拔, 形成网瘾, 浪费了宝贵时光, 自毁前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路径探析

青少年网瘾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积极探寻解决路径, 除了青少年自己要加强自律外, 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各种力量中, 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解决这一问题。

1. 青少年自身应当提升网络自律意识。

自律, 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 通过自己要求自己, 变被动为主动, 自觉地遵循法度, 拿它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于青少年来说, 这一点非常重要, 青少年应该正确地认识网络这一科技成果, 合理利用网络学习和提高自己, 学会识别不良信息, 并坚决抵制, 让网络成为提升自我的手段, 而非使自己走入歧途的助推器。

2. 家庭应发挥监控作用。

家长应提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要给子女过多的压力, 使他们产生逃避的心理, 多花一些时间对子女的上网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讲解, 让子女能够认清有利信息和不良信息。同时, 家长们还应注意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引导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并且要经常与他们沟通, 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兴趣爱好, 要正当安排他们的学习娱乐时间, 一旦发现发现他们的一些错误倾向, 要正确对待, 及时沟通, 了解他们迷恋网络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解决。

3. 学校应发挥引导作用。

对于学校来说, 升学率和知名度固然重要, 但是学生的心理教育也不容忽视, 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心理课程, 积极解决学生们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安排专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详细了解, 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动态,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 学校也应该增加一些关于网络知识的课程, 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4. 社会应发挥净化作用。

严格网络执法力度, 是健全网络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不仅要加强网络立法, 还有加强执法和守法,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高度重视一些非法网站、网吧的存在, 要深入调查, 防止被表面现象蒙蔽, 比如, 很多网吧里都贴有“禁止未成人上网”的告示, 但实际上, 未成年人进网吧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一些非法盈利网站进行全面清理, 对建立非法盈利网站的个人或组织进行严厉处罚;对恶意传播色情、暴力、淫移等不良信息的则提出起诉, 严重者还可以判处行政处罚。”

参考文献

[1]万军.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教育对策[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3) :474.

[2]彭晓宽, 武慧娟.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J].理论观察, 2008, (01) :108-109.

[3]邓验.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人民网, 2007-07-18.

戒除学生网瘾的策略 篇8

一、五类学生容易得网瘾

第一种:学习失败的孩子。由于家长、教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 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孩子成就感的惟一来源, 一旦学习失败, 孩子们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在网上, 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网络游戏中闯过任何一关, 都可以得到“回报”, 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

第二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不少本来学习好的学生在升入更好的学校后, 无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 他们对“努力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按照教师和父母的逻辑, 学习是为了“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挣钱”, 当他们失去了为“名次”、“位置”等学习的内在动力后, 无法认同教师和父母的逻辑。于是, 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其实, 造成这些孩子依赖网络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第三种: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 可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 而且小心眼, 碰到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 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种: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 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 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 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 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第五种:自制力弱的孩子。不少上网成瘾者都有这个问题, 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 也不想这样下去, 但是一接触电脑就情不自禁。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强。

二、家长要学会弹性引导

家长在孩子的“脱瘾”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必须打破原来一味打骂埋怨或者放纵溺爱的传统做法。家长应该定期与孩子交流, 创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环境, 满足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游戏等方面的需求。家长们要更新观念, 提高对网络时代的认识, 不能因网吧出了几起事故就谈网色变, 不让孩子上网。

家长要学会上网, 若不懂网络, 就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督促孩子健康上网。应该注意发现孩子上网时碰到的问题, 及时与其交流, 一起制定有利的措施并共同解决。同时家长还可以在电脑上设置防火墙, 防止孩子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响。

家长要善用网络, 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要引导孩子选择有利于他们成才的网站。

家长要适时监督, 把握孩子在家上网或去网吧的质、量、度。孩子自制力差, 综合判断能力较弱, 父母要适时提醒, 适当督促孩子上网有度, 并郑重告诉孩子不要浏览色情网站。

家长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治疗知识。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网络成瘾, 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哭诉, 最终束手无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面对, 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 转移孩子的兴趣, 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这个迷阵。一味溺爱、放纵, 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 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 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 甚至将其关在家里, 不能出门。一旦孩子网络成瘾, 便恨得咬牙切齿。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 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事实上, 对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善于“弹性说服”, 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了解孩子的需要, 切忌危言耸听。家长强化鼓励孩子的长处, 必要时可暗示不足之处;让孩子独立承担家务劳动, 并长期坚持;经常与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见, 并采纳合理的建议;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及时协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间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带孩子出去旅游, 这样既能开拓孩子的眼界, 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

家长在社区中, 还可以联合其他家庭, 在小区中营造健康的文化交流环境。在学校不能控制的业余时间, 可在社区的帮助下, 组织孩子搞些有益的网络竞赛, 宣传网络技能, 通过家庭的比赛和交流, 引导孩子怎样正常使用网络。

三、家长对网瘾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网瘾”不是病, 把孩子对网络的痴迷单纯地当作一种心理问题, 认为不用治疗。

纠正方法:网络成瘾和吸毒、酗酒一样, 表现为孩子如果不上网就会浑身难受。戒除“网瘾”是要通过有效的药物和心理配合治疗。

误区二:认为“网瘾”戒了就好了, 不会再复发了。

纠正方法:在戒除“网瘾”的过程中, 有些孩子表现为不配合, 出现反复。家长要督促孩子在戒除“网瘾”之前最好不要碰电脑。这里有个间隔期。网络成瘾后一定要有一个真正的隔离期, 这个时间有的需一个星期, 有的需一个月。要遵循教育规律, 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 耐心地打开孩子心中的一个个死结, 最终使孩子彻底戒除“网瘾”。

四、典型案例

案例1:家长李先生一到暑假就坐立不安, 因为放假时, 上职高的儿子强强每天总是喜欢玩会电脑。为了防止儿子染上“网瘾”, 李先生从孩子坐在电脑前就开始紧张不已, 一直在房间内走来走去, 对孩子啰嗦不断, 后来在电脑上设置了密码, 甚至拔掉了网线。强强非常气愤, 经常偷偷跑到外面的网吧去上网。

分析:其实孩子每天上网不超过2小时, 就不能算是“网瘾”, 家长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对此不应该制止, 反倒应该鼓励, 因为网络上一些先进的资讯, 恰恰是对孩子十分有帮助的。

建议:首先家长应该对“网瘾”有正确和科学的了解, 不要对孩子正常的上网活动横加阻挠, 其次要把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因为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正确引导孩子, 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 自我意识正在增强, 无端的指责会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

案例2:今年高二的李莉 (化名) 喜欢上网和网友聊天, 倾诉心事, 每个星期只上两次, 时间都不超过2个小时。但是李莉妈妈特别担心她在网上“遇到坏人”, 李莉一上网打开QQ开始聊天, 妈妈的唠叨也随之而来, 李莉经常是忍无可忍。久而久之, 李莉和妈妈之间的话越来越少, 孩子在家里也变得很冷淡。

分析:现在,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孩子上网聊天, 只要是在正常的范围内, 不影响学习和生活, 都可以视作是一种正常的需要。而且孩子在网络上正常交友, 对于收集信息、宣泄情绪都是有帮助的。

建议:家长应该理解孩子, 不要无端地指责, 更不要与孩子形成情绪上的对立, 应该正常地引导孩子健康地使用网络, 利用网络聊天中有利的因素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家长也可以适当地与孩子共同学习使用网络, 这样既可以亲身体验网络, 又可以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摘要: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 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十分必要。然而, 网络又是繁杂的“社会”, 为此, 学生上网要防止网上不良倾向的侵害, 认识网络的危害性, 掌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特别是要注意上网综合症, 俗称网瘾的发生。

大学生网瘾问题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沉迷,互联网

互联网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其便捷性、交互性、丰富性、广域性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 通过了互联网获得了宽阔的视野、知识面以及交往空间, 然而, 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 花费大量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在大学宿舍, 常见的景象是“人手一台电脑, 上网直到天明”。一些同学形成“网瘾”, 这不仅给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还易导致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等严重后果。现阶段, 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上网观念, 减轻乃至消除网络的负面效应, 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网瘾”的成因

(一) 社会因素。

一个社会互联网运行的客观状况构成了网络运行大背景, 社会背景对社会中每个成员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有着潜在的规定性和制约性。目前, 我国网络管理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范围等都相对落后于互联网形势发展状况, 网络管理和网络运行状况存在着一些漏洞和弊端, 为大学生沉迷网络、形成“网瘾”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方面, 对于网吧的管理尚显力度不足。在城市、乡村的许多角落, 都有非法网吧生存的踪迹, 这些“黑网吧”的网页不仅可以方便链接到传播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赌博、犯罪的网站, 而且上网人员极其复杂, 是治安和刑事案件发案率最高最频繁的地方之一。而网吧的经营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纵容和包庇各种违规、违法行为, 提供“一条龙”服务, 上网人员吃住都可在网吧进行, 这也为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难度。另一方面, 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仍存在漏洞。从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讲, 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 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阻碍,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 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的产生。而通过非法信息技术手段盗取个人信息、诈骗等犯罪行为的获利性, 也诱使大学生沉迷与网络违法犯罪, 黑客、病毒、人肉搜索、“某某门”频发, 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危害。

(二) 家庭因素。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 可以从家庭中找到其根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上述五种需要按照次序依次满足,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 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成熟, 满足了生理、安全需要后, 自然要追求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 尊重需要指获得自尊心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的需要。在一些大学生的家庭, 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很难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 缺乏对子女的引导, 子女与父母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很难从家庭获得情感的慰藉, 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理解、信任和尊重。与此同时, 网络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娱乐性、交互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多样化的世界, 在这个虚拟世界, 交友、网络游戏、看电影、参与网络自组织等活动, 满足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获得群体认可、尊重的需要。因而, 一批大学生沉迷网络, 形成“网瘾”与家庭因素密不可分。

(三) 学校因素。

学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身心教育的专门机构, 学校决定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深度和广度。大学灵活松散的管理体制和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给刚从高中繁重学习压力中解脱的大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大学采取学分制, 绝大部分大学生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拿到顺利毕业, 拿到学位证书, 学校对大学生课余的活动无明确的管理和引导, 而大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和远大的学习生活目标, 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 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围绕着网络进行的, 从获取知识到交朋友, 一切都依赖于网络。

(四) 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学生多数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 在这个阶段, 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 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各种生理功能, 但其心理发展却并未成熟, 身心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他们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 是一个其内心体验极其微妙的群体, 急于去了解世界, 把握外部环境。因处于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 价值判断力和抵制诱惑、拒绝不良影响的能力还很薄弱。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不单给大学生带来一个信息缤纷的世界, 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垃圾, 这些文化垃圾诸如赌博、色情、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有巨大的诱惑力, 使之沉湎其中, 不能自拔。

二、针对大学生“网瘾”的干预对策

(一) 加强网络先进文化建设。

国家和政府应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形成有利的外部大环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覆盖网络阵地, 实现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 需要政府的教育、文化等部门进行网络文化的调查研究, 发现新现象, 研究新问题, 为网络先进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另外, 网站是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 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这一战线, 用新进的文化去占领, 用科学健康的内容去影响青年人。当前, 应加快建成一支网络先进文化建设的队伍, 大力创建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站,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净化了的文化大背景。

(二) 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引领作用。

将高校辅导员、团学干部、“两课教师”、党员学生团结起来, 组成一支专职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网络的法律知识教育, 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宣传道德自律、文明上网, 在校园内传播健康网络文化。同时, 加强对有“网瘾”的大学生的教育和疏导, 帮助他们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和生活习惯, 提高大学生的自制力,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 帮助其走出“网瘾”的泥潭。

(三) 家庭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家庭教育在培养人这一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中不可或缺。良好的家庭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顺利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接轨, 并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防止和杜绝大学生“网瘾”现象, 应发挥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首先, 家长应注重子女坚强意志力的养成, 经常给子女提出锻炼意志力的任务和要求。其次, 全方位营造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父母应以身作则, 及时发现子女道德困惑, 并适时给予引导, 同时结合适当的奖惩措施, 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最后, 引导子女产生情感认同, 在家庭生活中, 要关心爱护子女, 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子女, 考虑到大学生子女的年龄特点, 父母应注意教育的方式, 用热情洋溢、乐观开朗的教诲, 而不是易激怒孩子的语言。家庭中父母关注他们的需要, 聆听他们的想法, 使大学生乐意与父母经常沟通, 获得情感帮助和认同, 从而避免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沉迷于网络世界。

(四) 大学生加强自身修炼。

网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以游戏和视听功能为主的娱乐功能可能使部分学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这迫切需要大学生自身加强修炼, 培养自制力, 树立远大的学习、生活目标, 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够寻找合适途径找到自我, 而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大学生应寻求合适的途径来充实自身精神生活, 如体育运动、参与社团等作为代替上网的业余爱好。

(五) 推进网络法制化建设。

目前, 网络犯罪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迫切需要政府投入极大关注, 通过国家立法制定严格健全的法规、政策, 并设立专业机构, 管理各种网络行为, 解决网络纠纷, 保护合法的网络活动, 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我国的网络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 网络法制化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网络法制化建设, 客观上为大学生上网确立和活动准则和安全行为界限, 这也是保证大学生健康上网的根本举措。

三、结语

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对策探究 篇10

一、网瘾的内涵及危害

(一) 网瘾的概念。

“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 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 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网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2008年11月8日在京通过专家论证, 网络成瘾正式被纳入精神疾病范畴。”而其中大学生在网瘾人群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网瘾的主要类型:网络聊天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 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成瘾等。

(二) 网瘾的危害。

1.网瘾危害身体健康, 容易导致人格异化。

长期上网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其智力会受到很大影响, 甚至导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同时, 网瘾还会使人的人格、心理受到影响, 容易导致人格异化, 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容易兴奋、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有一些人甚至由于无法自我控制, 导致功能紊乱, 心里错位, 脱离现实, 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严重者会走上自杀, 犯罪的道路。另外由于上网时人是不说话的, 长时间不说话、不交流容易导致自闭症。

2.网瘾容易导致犯罪, 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

网络成瘾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网瘾患者会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 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网瘾对社会的危害甚至超过了“海洛因成瘾”, 因此被人们称为“电子海洛因”。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提供的数据中国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 20%的网瘾少年有违法犯罪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无能力支付上网费用从而导致诈骗、偷、抢等犯罪行为, 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暴力等场面容易诱发犯罪等。

二、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分析

(一) 从大学生自身分析。

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是缺乏理性的价值体系。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思想不稳定, 几乎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体系, 对于信息真伪、好坏的辨别能力较差。大多数网瘾成性者没有理想追求, 缺乏一个好的人生规划, 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另外大学生热情、好动, 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喜欢追求刺激, 网络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 以至于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二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使得他们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 遇到问题就想要逃避, 抵抗挫折能力较差, 另外, 很多网瘾患者性格敏感, 孤僻又自傲, 人际关系紧张, 在现实世界无法满足他们时, 他们就把自己寄托在虚拟世界当中, 享受虚拟世界带来的快感。三是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由于青少年大学生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自控能力较差, 在虚拟世界各种诱惑之下, 容易迷茫, 导致对现实世界不感兴趣。四是大学生的开拓精神不足。很多大学生网瘾患者都不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没有目标和理想, 缺乏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的精神。

2.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所谓人格有健康和非健康之分, “有研究显示, 有网瘾倾向的个体常常是孤僻和抑郁的, 有相当一部分上网成瘾者在此之前已有其他心理障碍, 特别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所以说异常的行为来源于异常的人格特质, 病态的人格素质是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

(二) 从客观角度分析。

1.网络本身的虚拟激励。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虚拟性、隐蔽性和交互性, 可以使人们无压力地相互认识和倾诉, 无论是聊天室、网络游戏, 还是QQ、BBS, 都能让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从而能够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完成现实世界中永远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2.家庭因素。

一些孩子染上网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情感缺失, 单亲家庭以及缺乏父母照顾的学生, 染上网瘾的几率更大。这说明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家庭不和谐, 长期缺乏父母关爱, 或者与父母长期缺少沟通, 容易使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从而使其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

3.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 大学生在大量汲取新信息的同时, 一些不良的文化, 负面价值观也同样混杂其中, 如一些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 不断给大学生新的刺激, 使其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4.学校因素。

学校课余活动贫乏, 学生课外活动场所较少, 从而使一些学生产生一种错觉, 除了上网, 无事可做。

三、网瘾的治理对策

大学生网瘾治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需要网瘾患者、家庭、社会、学校各个方面的努力。要做好这个工作, 需要统筹规划, 各个部门都要给予帮助。

(一) 积极调整心理状态, 形成健康的人格品性。

大学生网瘾患者可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 调整心理状态, 调节自己的行为。“所谓情绪疗法根本的内涵是指合理调节自己情绪, 多和同学沟通, 与他人多交流。平时多培养自己的兴趣, 例如, 看看电影, 出去郊游, 户外运动, 用另一个适合自己的项目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取代网瘾。”网瘾并不可怕, 要对自己有信心, 要有一个积极的策略来应对。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 在这个时候, 要树立好人生目标, 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 每天对自己说要完成什么, 还有多少没有完成, 其目的是逐步减少上网时间, 用自己新的行为来取代网瘾的诱惑, 利用合理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 尤其是在现实当中遇到困难, 或有不如意时, 要对自己有信心, 提高自我效能。同时, 要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遇到心理困惑时要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 健康的人格是走出网瘾困境的有力武器。

(二) 家庭教育帮助。

根除网瘾并不是一纸禁令就能解决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家长在此期间的配合。家庭作为教育的开始, 对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到心中有数。对待网瘾患者, 要合理引导, 比如通过网络游戏可以想到计算机软件, 通过网络聊天可以想到通讯理论等, 从而使其更加深入体会网络的实质, 抵制网络的诱惑。

(三) 学校应多方面管理及引导。

学校一是要严格管理制度, 规范学生文明上网, 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发挥学生特长, 鼓励学生发明创造, 转移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 例如多举办一些比赛, 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 做一些小课题。二是树立良好的学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学生开拓视野, 树立榜样。三是对一些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 学校应该多加关注, 及时了解其行为动向, 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帮助他们。通过学校的规范管理, 使得学生行为有规律, 这对预防和戒除网瘾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 加强社会的监督。

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 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是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法律等各种手段, 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引导和监督, 例如一些游戏开发公司可以减少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部分, 开发绿色游戏, 多做公益宣传。

四、结语

总之,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合理引导。对于网瘾学生, 我们要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 有效地帮助他们逐步走出虚拟空间, 回归真实生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随之而来的网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大学生网瘾患者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对网瘾概念及危害的阐述, 对大学生网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怎样戒除网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网瘾概念的定义与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6

[2].方芳.网络成瘾被纳入精神疾病[N].北京日报, 2008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矫治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67-02

互联网以其全球化、数字化、互动性等特征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国各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校园网络。目前,在校大学生在评价教学、查询资料、结交朋友、娱乐游戏,甚至开班团会、信息发布、就业择职等方面都要依靠网络来完成。但是,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行为方式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大学生上网成瘾成为了普遍现象,也带来方方面面的问题。

1 大学生上网成瘾的主观成因

1.1 自控能力差。相对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目光。但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其自控能力和自律性不强,因而难以抵制网络的诱惑,容易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吸引。

1.2 认知能力差。网络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和黄色信息。而大学生大多阅历少、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因此,一旦步入网络世界,极易受其诱惑,沉迷其中,导致上网成瘾。

1.3 自我意识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关键时期,他们大多急于摆脱学校、老师、家庭的管制,追求独立个性,确立自我价值。而网络恰恰能为大学生创造自由独立的天地。网络世界人人平等,畅所欲言,因而很多大学生将网络当成展现自我的平台。

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客观原因

2.1 社会环境。目前网吧星罗密布,更有部分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违规容留青少年长时间上网甚至通宵上网,任其通宵达旦沉迷网络游戏或浏览色情暴力网站。

2.2 家庭环境。随着城市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交流在不断减少,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化生活。因此容易在网络中寻找同类群体,交结朋友,交流感情,从而迷恋网上的虚拟人生。

2.3 教育环境。目前受“考试评价制度”这一指挥棒的指引,学校上课多、作业多、考试更多,缺少必要的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会促使一些大学生对学习减少兴趣,失去人生目标。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肯定,便通过上网来获得虚拟奖励、宣泄不良情绪。

3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一旦形成网瘾,轻则使人孤僻封闭、作息紊乱;重则使人厌学轻生、离家出走,甚至为了满足网瘾而敲诈勒索、盗窃、抢劫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3.1 学业损害。上网成瘾后,易导致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迟钝,长此以往导致智力和学业受到影响。

3.2 人际交往损害。经常泡网吧的学生,大多爱迟到、旷课、甚至逃学。而且容易结交不良网友,这也往往成为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3.3 生理危害。上网时间过长,容易出现头晕、头痛、颈背痛、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消化不良,體重减轻,易疲劳等生理不适。严重的可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等。

3.4 心理危害。典型表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比如不愿意与父母、同学交往,逐渐变得对待他人十分冷漠,精神不振、悲观消极。有的敏感冲动,与父母冲突,导致家庭暴力、离家出走、甚至犯罪。

4 解决大学生“网瘾现象”的对策思考

解决大学生“网瘾现象”已经迫在眉睫,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传播和教育功能,消除大学生上网成瘾的不良习惯,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4.1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理念,理智上网。 高校要通过多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理解网络和运用网络,使学生明确网络是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现代化工具,不能简单的替代现实生活。应督促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上网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二是严格控制上网时间;三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4.2 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学校要把大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可以通过建立健康有益的娱乐网站,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学校要采取措施净化和优化校内外网络环境,一是要配合有关部门取缔或管理好学校周边网吧,净化网络内容;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4.3 开展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生活。大学新生刚从紧张、沉重的高考中解放出来,步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相对轻松,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和精力,不少学生便迫不及待投入网络的怀抱。所以,学校应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从而达到激发情趣,陶冶情操,丰富头脑,历练志向,造就健康人格的目的。

4.4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指导学生在大学这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里,树立长期目标。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去一个个实现相应的小目标,最后积沙成塔完成更远大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上来,把课余时间引导到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去。

4.5 学校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和教育。 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同时制定相关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辅导员、班主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辅导,使大学生自觉摆脱恋网情结。

4.6 全社会齐抓共管,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网瘾是当下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要想降低其危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打击网络犯罪。二要严格规范各网络营业机构,对高校附近的网吧要做数量的规定。禁止高校附近网吧泛滥,要坚决取缔违规网吧等等。

5 结束语

戒除网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通力合作,齐抓共管。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广大青少年必将真正成为信息时代主人,不被网络这柄“利剑”所伤。

参考文献

[1] 关于大学生“网瘾现象”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科学时代.2010,(23)

[2] 关于当代大学生网瘾问题的一些思考[J].文化建设.2011,(1)

大学生网瘾问题 篇12

一、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

网络成瘾, 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 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根据马斯洛的理论, 人具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 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因其时空无局限、角色自主、交往去生理化和行为去抑制化等特点, 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满足大学生上述各层次的心理需求。故而, 个别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染上网瘾。

1.网络的去生理化特点对生理需求的满足。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网民以电子为媒介, 以纯文本的方式参与交流, 由于看不到对方的表情, 也很少听到对方的声音, 在交往中不会在乎对方的年龄、性格、气质、形象、地位等身体方面的外在因素。网络上的场景、各种社会线索远比现实生活场景要简单得多, 交流者只需注意交流的内容, 而根本无需关注个体的生理、心理状况, 这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 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2.网络的隐匿性使网络行为更有安全感。

网络生活中, 网民以独特的网络角色在网络世界中穿行, 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用真名说假话”所不同的是, 网络中尽可以用假名说真话、乱说话, 网络的这种隐匿性无意中放大了网民的情绪和行为, 使网民更有安全感。

3.网络创造了广泛的交往环境。

在网上, 一个人可以与很多人进行交流, 尤其对于平时性格比较内向、缺少关爱的大学生, 在网上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充分满足其交友的需要。如果遇到困难, 还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 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

4.在网上寻求互相尊重。

网络上的交往多用纯文本进行, 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和限制, 每一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 不存在等级的高低、身份的贵贱、财富的多寡, 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得到相互尊重和认可。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相互尊重的平台, 使他们了解别人, 并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 寻找爱与被爱、需要和归属。

5.借助网络“自我实现”。

在现实世界里, 成功必须经历漫长的努力过程, 但是在网上, 人们可以在瞬间做到“自我实现”。如在网络游戏中, 人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 把握角色的命运, 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 因而成为一部分青年人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

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研究认为, 瘾是对某一种操作行为不断巩固、强化, 形成习惯并建立条件反射所致。从上网的过程来看, 上网是操作行为, 在网上得到满足是一种强化, 经常上网操作, 多次得到心理满足, 巩固了对上网行为的美好效果, 形成了多次强化, 久之便形成了上网的条件反射, 上网的乐趣不断重复, 对个人也不停地产生新的刺激, 由此不可自拔形成网瘾。

二、大学生网瘾的干预策略

网络成瘾者往往是有些需求或困境在现实中无法解决, 引起心理上的痛苦, 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减轻这种心理上的焦虑并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 要解决网瘾问题, 不能简单地对染上网瘾的大学生采取谴责、压制等措施, 而是要针对网瘾者的心理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1.认知重建和自我质辩法。

首先, 引导他们对网络导致心理问题有所认识, 改变已形成的信念, 如“玩游戏无害”, “没有比上网更刺激的事了”等, 让其充分认识到成瘾后的严重影响;其次, 让病人进行自我辩论, 即让他想象上网成瘾后的种种后果, 如成绩下降、对不起父母等, 在网瘾复发时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进行辩论让内心的道德感、责任感与罪恶感和失败感作斗争, 从感情上战胜自己, 痛下戒除网瘾的决心, 增强自己的戒网动机。

2.强化干预法。

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两种。在网瘾的干预中, 一方面, 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与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另一方面, 一旦发现上网的时间增加, 立即给予处罚, 可以是物质上的, 如取消他获得他想要的东西的权利等。

3.兴趣替代法。

替代疗法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培养业余兴趣如读书、听音乐、打球、游泳、散步、和朋友逛街等来调整病人紊乱的生活节奏, 重新规范每天的作息时间, 在最易上网的时间安排不同的活动, 让更多有意义的事充实自己的生活, 逐步代替上网成瘾行为。

4.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指采取惩罚性的刺激来减少将要戒除的目标行为, 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达到病人最终因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例如可以采用橡皮圈拉弹法, 让网瘾患者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筋, 当他准备上网时用力拉弹, 使其产生强烈的疼痛感, 以提醒自己下网。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生活、学习方式, 它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给当代高等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技术带给教育的迅捷便利, 推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更要采取积极措施把网络带给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 促进每一名大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网络成瘾综合症作为一个全新的社会问题, 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并针对形成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策略, 以缓解大学生网瘾问题, 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心理因素分析,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冉敏.大学生网络成隐的成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D].四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6.

[2]宋宝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1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8:54.

[3]何金彩, 唐闻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8:123.

[4]卓明敏.大学生网瘾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9:39-40.

[5]张丽宏, 赵阿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1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8, 8:128.

上一篇:动物医药下一篇:退耕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