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普修教学

2024-10-21

武术普修教学(共5篇)

武术普修教学 篇1

武术普修课是全国各高等院校体育系的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体育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但在近5年的教学活动中,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适应新课标对武术人才发展的需要, 更好的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武术综合应用能力, 按照新《课标》和《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的要求,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的分析, 以期为改善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湖北省湖北科技学院2006~2011级的体育专业的学生350人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的文献报道以及研究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武术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相关书籍, 为问卷制作和为本文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湖北科技学院2006~2011级的体育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50份, 回收344份, 回收率98.2%, 有效问卷332份, 有效率96.5%。

1.2.3 访谈法

为了获得较准确的信息, 本人走访了部分武术普修课的大学生和湖北部分高等院校负责武术普修课的老师和专家, 跟其它们进行交流和探讨。

1.2.4 数据统计法

应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访谈所得的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普修课能正常开设, 但受其它课程的冲击较大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武术普修课为必修课, 在第二学期开设, 总课时为72学时, 主要学习内容分为理论部分 (8学时) 和技术部分 (64学时) 两大块。其中, 技术部分主要包括:武术基本功 (8学时) 、初级三路长拳 (12学时) 、初级棍术 (14学时) 、二十四式太极拳 (12学时) 、复习考核 (4学时) 、初级刀术或者初级剑术 (14学时) 。理论课部分主要包括:武术概述 (2学时) 、武术基本技法 (2学时) 、武术教学 (2学时) 、武术竞赛组织与裁判 (2学时) 。

通过调查表明, 如现在同时开设有武术课、散手和跆拳道课, 学生的选择中有38.5%选散手、31.6%选跆拳道课、29.9%武术课。由于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都没有扎实的基本功, 因此, 在这短短的72学时里完成这么多的套路, 学生认为武术动作太复杂、太难学,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武术套路只不过是“花拳绣腿”, 实用性不高, 练起来没有意思。就现在武术普修课在与其它课程相比, 实战性不如散打和跆拳道, 节奏性不如健美操, 技巧性不如体操。可见, 现在的武术普修课在内容设置上存在问题, 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中应突出武术的实质, 突出对抗性与实战运用, 同时加强武德教育。

2.2 学生喜欢武术课, 但对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不满意

通过调查表明, 在校的体育专业学生对待武术课的态度中, 只有11.8%的学生不太喜欢武术课。在对待现有武术课中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中, 有66.3%的学生认为一般, 有7.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武术这门课程的, 但对现行以套路和基本功为主课程内容不满意。由于套路动作较为复杂、动作路线难记, 在64个学时中完全掌握四个套路和武术基本功, 学生课程学习的压力较大。上课的练习形式多以重复练习为主, 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枯燥沉闷、缺乏成就感。教师在上课中由于学生的基本功不好, 往往较注重动作的规范, 忽视动作中所蕴藏的攻防含义及其运用, 而这一部分又恰恰是学生所感兴趣, 同时也是学生所期望掌握的。

2.3 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通过学生半年后的学习效果调查发现, 半年后只有17.1%认为完全记得并能够完整演练;有49.2%认为个别动作忘记, 不能完整演练;有32.6%认为记忆模糊, 只能做出零散的动作;有1.1%的学生认为没有印象已经完全忘记。现行以套路和基本功为主的武术普修课, 半年后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 主要是技术课教学内容过多, 不利于学生掌握, 应倡导少而精的原则。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在学生对武术技术内容兴趣的调查中, 排序:初级套路 (58.3%) 、实用性动作组合 (42.2%) 、攻防技击 (39.6%) 、武术中的跳跃动作 (25.1%) 、基本功 (25.1%) 、传统器械和拳术 (24.1%) 。可见学生的兴趣与现行的课程设置相差较大, 在现行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对于实用性动作组合、攻防技击动作组合、传统器械和拳术没有安排专门课时介绍与学习。正是现行的这种教学内容的结构失衡, 缺乏吸引力,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使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4 师资力量合理,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我校武术教研室现有一名教授、三名副教授、两名讲师。在对武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的调查中, 有15.5%表示非常满意, 有52.4%表示满意, 有30.5%待改进和提高, 1.6%表示其它选项。学生对于武术普修课的任课教师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还是比较满意, 说明现有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但也有30.5%的学生提出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主要集中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学生只能按教师示范和讲解死记硬背, 反复练习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以教材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 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动作技术的精雕细刻上, 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调整教学内容

“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2]是当今武术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应对武术普修课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对于学生即喜欢学习套路又讨厌套路过长、复杂难于记忆, 建议对于初级套路的内容进行修改, 即保持基本的动作和风格, 同时增强动作的攻防含意, 增加散打的组合与运用, 学习矮小精悍动作组合, 加强两人之间的对打套路和对打训练。

在武术普修课程的技术课设置中, 可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并分别安排专门学时。在必修部分中应减少套路数量, 增加实用性动作组合、攻防技击动作组合和中、小学所需要的武术操、少年拳。在选修部分可设置对练、传统器械、传统拳术组合、自编组合等。

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进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的调查中, 有63.1%表示应增加武术养生功法的学习内容, 在理论课中应适当增加养生教育的课时。现行理论部分8学时, 与《指导纲要》中规定的武术类课程理论部分应占总学时20%[3]有一定差距。由于在教学中过多强调武术的技击性, 要防范于未然,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加强武德教育, 并增加专门的理论课时。

3.2 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反映的教学套路靠死记硬背、不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等现象, 在武术普修课的教学中应尝试向以下方向改进: (1) 巧用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理运用竞赛、评估的方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 并对竞赛活动因势利导, 鼓励先进,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 合理的采用好多媒体的教学。

3.3 增加教学课时数

根据武术的特点及其学生自身的基础和学生的兴趣, 武术普修课在一学期72个课时, 是不够满足学生在技术和理论上有很深刻的掌握。这也是往往产生学生学习武术半年后只有17.1%能够完全演练。由于在技术课程中增加了实用性动作组合、攻防技击动作组合和中、小学所需要的武术操、少年拳、对练、传统器械、传统拳术组合、自编组合等, 在理论课中增强了养生和武德教育, 现有的72学时不能满足学生完全掌握这些内容的需要, 要不然同样会出现学生学了半年后又大部分忘光。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应该增加课时数, 把一学期的时间改为一学年的时间。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武术, 从而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3.4 加强监督学生的课余训练

在课余时间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引导为主线,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教师先教会学生识图及分析动作, 然后布置学生预习新动作。对于一部分仅在课堂上学习, 课余不训练的学生。这种学习态度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智力发展的, 因此, 在武术普修课教学中通过分阶段考核监督学生课余学习。

4 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魂, 是唯一进入全国各级学校体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是武术知识重要的传播者, 肩负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责。但是现行的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还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所以当前现行的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要进行改革。为了提高武术普修课的教学质量, 满足学生对武术普修课的要求。建议调整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技术课和理论课的课时, 同时加强监督学生的课余训练。

参考文献

[1]吕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J].基础教育论坛, 2010, 8:14-15.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2004]9号.

[3]何启安, 吕新颖, 刘勇, 等.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 .

武术普修教学 篇2

课程编号:

一、课的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体育系统一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规定,田径课为学生普修课必修课。

通过田径普修课的教学工作和指导,胜任对中学田径课的教学工作和指导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初步具备组织田径竞赛的能力和裁判能力,其主要任务是:

1.掌握教师传授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田径课的教学方法。

2.对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做到会讲、会示范、会教,对介绍内容要有所体会,有所了解。

3.根据社会实际要求,要培养学生田径竞赛的组织和裁判能力,力求达到国家三级裁判员的水平。

4.掌握一定田径运动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田径训练能力。

开课对象:体育系

本科学生 5.凡是“*”为重点讲授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二)考核方式:

1.分为考查与考试,考查在各学期结合各项目教学进行,考试在第四学期进行,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理论占40%、技术达标占50%,平时占10%)

三、学时数分配:见表

总学时:168学时

理论28学时 技术部分132学时

机动8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时数(一)理论部分(28学时)1.田径运动概述,田径运动的价值与分类。简介田径运动的起 源与发展,本科体育专业田径课的目的任务。

2.田径运动技术原理(1)技术原理概述

(2)跑的技术原理:跑的概念与周期的划分,*决定跑速的因素,跨栏步的分析。

(3)跳跃技术原理:跳跃的技术要领,跳跃的技术阶段,*决定 跳跃远度的几个组成部分。

(4)投掷的技术原理:投掷的技术要领,投掷技术阶段(准备、加速、最后用力、结束)。*决定投掷远度的因素(包括初速度、出手角度、出收手高度、空气阻力与浮力)。

3.田径场地:

(1)*小型田径场地的设计、跑道的计算、弯道的计算、前伸数、切入差的计算、正余弦丈法的计算、善于计算准确的要求。

(2)*标准半圆式田径场地的测量与画法、分道线的丈量及画法、终点线和直道线的画法、弯道线上距离的丈量和画法。

4.田径运动会竞赛组织工作:

田径运动会的编排和记录公告工作、编排前的准备工作、各项竞赛分组的编排,编排比赛秩序册、分发号码布、秩序册及有关补充通知、比赛期间的编排记录工作、比赛结束工作。

5.田径运动会竞赛工作:(1)*径赛准备工作

(2)仲裁委员会和裁判长的工作(3)径赛裁判法(4)田赛裁判法(5)全能裁判法

6.田径运动的教学与训练:(1)则在课中的运用

(2)动的教学:教学的基本阶段、教学方法、错误动作的产 生。

(3)动的训练:中学训练的特点与训练计划的制订、身体全 面训练、专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

(二)技术部分(132学时)

1.竞走技术:竞走教法与训练、竞走的竞赛规则 2.短距离跑(1)短距离跑的技术教学L起跑与起跑后的疾跑、途中跑、终 点跑的技术。(2)短距离的教学法与训练法(3)短跑的竞赛规则 3.接力跑

(1)跑的技术(上挑式、下压式)(2)接力跑的技术与竞赛规则 4.中、长跑

(1)中、长跑距离跑的技术: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及终 点跑、越野跑的技术和注意事项。

5.*跨栏跑

(1)跨栏跑技术教学:起跑至第一栏的加速跑,跨栏步、栏间跑和 全程跑。

(2)跨栏跑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法(3)跨栏跑的竞赛规则 6.*跳高

(1)跳高技术的教学:跨越式、俯卧式及背跃式跳高技术(2)跳高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方法(3)跳高的竞赛规则 7.*跳远

(1)跳远技术的教学:助跑、起跳、腾空(蹲据式、挺身式、趟步式)、落地

(2)跳远的教学法与训练法 8.三级跳远

(1)三级跳远的技术教学:助跑、单腿跳、跨步跳、跳跃落地(2)三级跳远的教法、训练方法(3)三级跳远的竞赛规则 9.*铅球(1)铅球的技术教学:铅球的握持方法、预备姿势和滑步技术(侧 向与背向)、最后用力与平衡

(2)铅球的教学和训练法(3)铅球的竞赛规则 10.铁并

(1)铁并技术的教学:握法、预备姿势和预摆、旋转、最后用力和 身体平衡

(2)铁并的教学与训练(3)铁并的竞赛规则 11.*标枪

(1)标枪技术的教学:握法与持枪方法、助跑(预先助跑和投掷步)、最后用力和身体平衡

(2)标枪的教学与训练(3)标枪的竞赛规则(二)实习与见习内容:裁判实习

目的:培养学生的裁判能力及组织编排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要求:实习态度认真、公正、准确 地点:体育系及校运动会 形式:统一组织实习

五、教材与教参

1.教材:高等学校教材

田径

孙庆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参目录:

(1)田径规则问答

人民体育出版社

蔡宇文(2)田径竞赛裁判手册

人民体育出版社

王倩兰(3)田径教练员教科书

人民体育出版社(4)中学田径教材教法与训练

辽宁教育出版社

授课教师:李洪辉 教研室主任:李洪辉 系主任:沈会武

武术普修教学 篇3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 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主要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为主, 结合攻守、进退、刚柔、虚实、动静等变化规律组成的套路。武术套路的练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练习者的身体素质、锻炼其意志力以及搏击技能[1]。从古至今, 武术运动都是强国强体的有力武器, 在抵御外来列强侵略, 强化民族素质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继承与发扬中华武术, 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体育院校的武术套路普修教学中, 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改革, 从而更好的弘扬国粹,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 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意义

任何国家在其自身发展历程中, 都需要其国民具备一种竞争与拼搏的精神。我国的传统武术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不仅包括了舒缓平和、修身养性的武术太极拳套路, 还包括一些勇猛刚毅、竞技技击的套路。武术套路千变万化, 阴柔阳刚虚实互补,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现代人人格培养以及体育人才多元化发展的需求[2]。体育院校学生通过武术套路的学习, 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提升其人文素质,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促进民族团结,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拼搏、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体育院校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最高阶段以及与社会的最佳衔接点, 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武术的同时, 也应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 这是社会发展、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武术套路普修课教学改革对于体育院校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对于学生人格精神品德的塑造, 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 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阶段

3.1 初型概念期

初型概念期指的是在教师进行示范性的讲解之后, 学生心中产生出一个模糊的概念, 同时在教师的领做之下把握每一个套路的基本形态, 找准套路变化的运动轨迹, 让学生可以有个基本规范的动作概念[3]。这一阶段要求我们在示范的过程中做到规范、准确, 示范时需分层次教学, 主要以动作规范性为要点, 让学生对武术动作形成正确的表象概念。

3.2 基本成型期

在学生可以基本正确的模拟套路动作、初步形成动作概念的前提下, 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套路姿势的准确规范与连贯, 例如说器械方法的规范、身法意识的配合。这一阶段要求我们在示范过程中力求做到动作标准化, 也就是常速示范, 对学生动作身法及动作力点的准确性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3.3 贯穿成型期

如果学生的分解动作已经基本规范并成型之后, 即可进入这一阶段的教学。贯穿成型期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套路技术的要求来完成动作或者掌握某一小节的完整动作。这一阶段我们必须要对学生的协调性、动作连贯性、节奏把握等严格要求, 让学生逐渐做到“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 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相比之较长, 经过教师的反复讲解、纠错,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动作的技术要求。

3.4 巩固定型期

学生套路动作的连贯成型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纠正, 在巩固定型阶段要求教师对一些动作的细节提出更规范的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的练习从而纠正动作细节中的错误;另外还必须要逐渐融入对精神、节奏以及眼神、身法、意识的讲授, 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武术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3.5 技巧自如期

当学生充分的理解了武术套路动作规范, 技术动作基本定型之后, 让其进行多次的练习来自己感悟武术套路技法, 感悟武术套路运动风格, 让学生慢慢的消化在前几个阶段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从而能够完整的表现出套路功法、劲力、节奏、意识等演练技巧。

4 武术套路普修教学的特点

4.1 打好基础, 注重基本动作练习

基本功掌握是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 也是对学生身体各部位进行训练的关键, 基本功的练习和掌握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武术套路, 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内脏器官的运动功能[4]。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 基本功不好武术套路学习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拳谚讲:“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这也体现了对武术基本功掌握的重视。武术套路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了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肩、臂、腰和腿等内容, 教学实践说明, 组织学生反复练习基本功及基本动作,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关节、韧带的灵活性, 增强学生身体肌肉的弹性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能力, 对于他们日后武术套路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2 依据武术套路演练特点, 注重直观教学

在武术套路中有很多的动作, 其路线方向也是多变化的, 在某一动作中常常包括了诸多特点和因素, 于外要求学生手、眼、身的协调配合, 于内要求学生精神、呼吸、力道的统一。同时, 不同的拳种都有其各自不同的风格, 因此在教学时存在很大的难度。我们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 也应该要按照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展开教学, 人类认识世界是从感性开始的, 从自身的感觉器官的感知身边的事物, 进而获取感性知识, 运动心理学理论提出: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以视觉为主的, 它可以确定动作的形式、空间变化、用力大小等参量。所以在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初级阶段, 我们应该进行准确连贯的动作示范, 以直观教学为主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动作概念。

4.3 攻与防相结合, 突出拳种风格

武术一开始主要是用于军事训练, 因此它和古时候的军事战争关系紧密, 这也让武术具备了极强的技击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冷兵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武术逐渐演化成为了民族化的体育, 但是在技术方面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攻防技击特征。“套路”是武术运动独有的形式, 在武术中有很多的动作的技术规范、动作幅度等参量和技击原形存在一定的区别, 尤其是一部分过渡性的动作并不一定具备技击意义, 但是从整个武术套路而言, 依旧主要以踢、打、摔、刺等为主要内容。所以我们在进行套路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个体动作的讲解和示范, 让学生掌握动作的标准规范, 感受动作不同的力点, 同时还应该注重动作的攻防技法讲解, 要求学生在掌握动作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理解攻防含义与技法特点, 从而突出不同拳种的风格, 感受武术的特点和魅力。

4.4 教与练相结合, 强化演练技巧

武术套路的学习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进行身体动作的重复, 而是要注重手、眼、身法以及步法的一致性, 注重呼吸、精神以及力道的统一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动作节奏的协调性[5]。如果学生在学习了武术套路动作之后不进行练习巩固, 就无法在其记忆中灵活的提取, 在应用时也会出现很多障碍和错误。因此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要求我们坚持教与练相结合的原则, 不断强化演练技巧, 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武术套路动作。科学研究表明, 通过后期的训练, 对神经系统中的运动神经联系进行调整, 让泛化神经更加精确化, 进而在高级神经中枢中形成适应最佳化神经联系结构。从这一理论中我们也可以得出, 要提高武术套路教学的实际效果就应该进行反复训练, 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 让学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都能够形成相适应的条件反射, 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动力定型。

5 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措施

5.1 武术套路内容的改革

目前武术普修课程套路为:初级长拳三路、24式太极拳、初级长拳。这几套拳术已沿袭多年, 其中初级长拳及24式太极拳是目前较为经典规范的初级套路。武术普修课内容还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自编组合练习, 从一些拳种中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出该拳种风格的套路组合, 并利用这些素材来组建新的套路或者是组合动作, 让学生做一个新的尝试与体验。大部分传统武术套路都是依据套路技击性特点来编排组建的, 学生创新编排的套路也作为其基本因素进行构建, 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和教授中选择一些经典的能够突出拳种风格的组合, 适当的进行选择, 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也可体验其风格特点及文化特色, 彰显套路风格的多样化。

5.2 武术套路练习的改革

对于武术套路练习的改革, 应该把重心放在套路的技击性, 怎么体现武术套路的攻防意识?怎么体现武术套路的技击性?武术套路的技击性在一些传统的套路中更加明显, 能够凸显套路技击性的动作在一整套套路里往往只有较少的几招, 这些招法的熟练掌握需要耗费学习者大量的时间, 在攻防实战之中很多招法都无法应用。身体协调是套路练习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关键因素, 我们所教学的大部分武术套路基本上都是规定套路, 而攻防型动作较为稀少。让学生经常进行攻防型练习能够让他们的身体具有更好的协调性, 体验武术套路的攻防意识, 是套路练习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5.3 武术套路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过去, 很多教师在进行武术套路教学时往往都一味的注重套路练习, 但是学生很快失去兴趣而很快丢弃, 学生不但无法领会套路动作的含义, 在考试之后也容易遗忘, 这对于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扬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套路教学可以从一些基本的招式开始, 让学生练习单招技法以及组合技法, 这样一来不但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动作, 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领会招式的含义;之后我们再组织学生进行“打练结合”练习, 所谓“打练结合”指的是武术套路教学内容中既有套路动作练习, 也有攻防对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身体的条件反射, 能够更灵活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武术技法学习的规律相呼应, 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具体的教学组织应该循序渐进, 避免“学完就忘”的套路教学情况。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的武术普修教学改革“打练结合”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已经日渐成熟, “打练结合”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有效教学起到了一个很好地引领和典范作用。

6 结语

总而言之, 体育院校武术套路普修课改革须要立足于学校武术普修教学的实际情况, 做到推陈出新, 力求转变过去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 做到循序渐进的改革。我们须结合武术套路的客观规律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 让武术套路教学真正体现出“淡化套路, 突出方法, 强调运用”【5】的指导思想, 让武术教学真正成为民族精神培育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肖伟, 周勇.对我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 (12) :15.

[2]杨哲毅, 闫东军.中国文化在武术套路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才智, 2011 (08) :25.

[3]吕小黎.试论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视界, 2013 (12) :08.

[4]朱琳.广州高校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 2009 (09) :54.

武术普修教学 篇4

教学中存在着各种问题, 直接影响着武术教学效果的提高, 更不利于武术教学的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 具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通过学习武术, 可以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不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更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 必须针对武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相应的课程改革, 以此提高武术教学的教学效果, 实现武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针对湖南省普通高校来说, 研究武术普修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课程内容改革的进程。

1 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概况

根据对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的调查可知, 各大普通高校主要采取的课程模式有三种, 即半传统式、主副项制、半开放式, 可以看出各大普通高校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然而却并没有完全摆脱, 其改革的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推进[1]。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可以知道, 我国体育教育的目标主要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终身、素质、技能、健康、体制、快乐、主动的体育教育思想。而这些思想要互相融合和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也就是指导思想必然要多元化才能使体育教育得以发展。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为终身体育, 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最终的目的。其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重点;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武术技能的掌握;全面育人;快乐教育。其中被湖南省大多数普通高校采用的指导思想为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 而快乐体育则是很少被应用的。教学思想的多元化, 互相补充才能使体育教学有效地开展起来, 才能贯彻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才能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同样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也必然要促进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多元, 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从半传统式向开放式转化, 以适应现代体育及现代武术教学的新发展。

然而在调查中可以看出, 制约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改革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没有适合的武术场地和器材, 没有固定的武术场地, 场地主要以水泥地、砖地的居多, 因此有许多跌扑动作就不得不在考虑安全的前提下将其取消, 因此, 有些武术套路不能完整地教授给学生, 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教学, 打消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武术套路较为复杂, 学生学起来有难度, 而教师教起来也困难, 这就造成了教学效果不理想, 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其次, 师资力量不足。根据对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师进行调查, 可以知道武术教师资源缺乏是制约武术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从其结构上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年龄却很大, 精力和体力都比较差, 而有些年轻的武术教师精力和体力很强, 但是教学经验等却缺乏。武术教师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因此, 如何做好武术教学, 完善师资力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最后, 就是学生方面, 学生的武术基础差是一个制约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武术教学调查, 根据调查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还是对武术教学比较感兴趣的, 其学习的动机几乎都是出于喜欢, 其次是为了健康, 自卫等。同时也是较为认可武术教育的, 根据对高校学生武术期望的调查, 其中有一项较为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查, 共对湖南省普通高校的学生发放了1500份问卷, 共收回有效问卷1327份, 如下表1: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武术课程内容的选择期望值最高的是散打94.05%, 其次是擒拿、女子防身术85.83%, 养生功法运动84.78%。同时在这些学生中的女生都期望学习女子防身术, 这就说明学生对武术的抗击性是给予肯定的, 越来越重视武术的健身功能。还对学生对武术教学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其很满意选项的百分比为35.49%, 满意选项所占比例为58.27%, 不满意为7.34%。从中可以看出当今学生对武术课程内容还是比较满意的。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武术教学在学生心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武术课程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同时武术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也必然要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武术教学的要求, 才能提高武术教学效果。

2 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若要对武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必然要针对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才能具有针对性, 才能有的放矢。本文主要对湖南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从调查研究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陈旧、单一

众所周知,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具有丰富的内涵, 众多拳种、对练、武术器械等[2], 可以说作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极为丰富的。然而根据调查可知, 我国各大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长拳类的教学, 比如二十四式太极拳、长拳三路等, 即使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一些高校也改革了武术教学内容, 采用组合动作教学, 但是其特点仍然是停留在长拳的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也无法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步伐, 其教材也无法与时俱进, 时代性缺乏。

2.2 武术动作复杂造成了学习困难

现阶段各大高校的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长拳类教学为主, 每套拳都有30多个动作组成套路, 而武术课程教学的课时一般为36节, 在课时极其有限的条件下, 学生很难将这些动作记住, 也没有将武术精髓真正地学习到。

2.3 武德教育内容缺乏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为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我国武术教材比较落后, 周期太长, 缺乏时代性, 因此武术教学改革的首要内容就是进行武术教材改革[3]。现在使用的教材虽然使得教学内容得以丰富, 虽然有教学示例和组织教学, 然而却忽视了武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就是武德教育的内容。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 以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武术教学中却没有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比如民族气节、爱国精神的民族精神, 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等。武术虽然有各门各派之分, 但是都比较重视武德修养。因此, 在进行武术教材改革时, 也必然要将武德教育编入到教材中, 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全民素质, 培养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4 重实践轻理论

根据调查可以, 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的学时分布情况, 理论课时较少, 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武术套路, 而学生也只是对教师的单纯模仿, 只是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 但是对于武术中蕴含的文化却并不知晓[4]。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 要将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讲解给大学生, 才能使其将我国这个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国外有很多武术爱好者, 学习武术不仅仅是为了格斗及强身健体, 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武术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也就是领悟。这也是探寻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在我国的武术教学中, 也必然要通过理论教学向学生传达武术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2.5 武术教学缺乏武术氛围

通过对湖南省普通该校武术普修课程进行调查可以知道, 大部分高校的武术器材及场地等基础设施都无法满足武术教学的需要, 这就导致了武术教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各大高校之间, 或者学校内部几乎都没有武术竞赛, 一项运动的推广必然要有一定的运动氛围, 而武术教学却缺乏这种武术氛围, 这就大大制约了武术教学的发展。

3 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改革的建议

针对于上述对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可以看出湖南省各个普通高校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武术教学也进行的教学改革, 最大的进步就是已逐步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已经向开放式模式发展, 同时其体育指导思想多元化也为武术教学指明了方向, 各种思想互相融合, 优势互补为武术教学奠定了思想基础[5]。同时在改革中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尽管还不够完善但是已经有所进步了。然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武术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进一步进行改革, 下面对武术课程内容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望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3.1 明确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为课程内容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湖南省颁布了新《纲要》明确指出了要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各大普通高校必然要始终贯彻这个指导思想, 并将其切实执行,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 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发展。以全面育人为主要的方向。见识过武术课与健康课结合起来, 同时在武术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使学生树立武术意识, 用武术的形式来锻炼身体。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对武术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为武术教学的开展奠定好基础。

3.2 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武德教育

针对全国高校中武术教学内容中都缺乏武德教育的问题, 湖南省各大普通院校也不例外, 尽管武术教材也在不断完善中, 但是却缺乏武德教育方面的内容, 各大院校要适当地增加武德教育的内容, 高校和武术教师都要认识到武术教学不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 同时对学生品质和道德的培养也有重要的意义。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武术中坚持不懈、刻苦奋斗的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等这些优秀的品德都要贯彻到武术课程内容中, 将武术教育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使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实现内外兼修, 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3 以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武术课程教学模式

全国各大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 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武术教学缺乏特色, 因此, 湖南省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或者民族特色来选择武术教学内容, 各大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构建自己的武术课程教学模式。另外要对学生的个性保持尊重,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中,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针对学生的愿望, 要给予学生权利自主选择要学的武术课程。

3.4 将武术段位制引入到高校武术教学中

中华武术段位制的颁布及实施为武术教学提供了条件, 是促进学生加强武术锻炼, 确定终身体育的关键, 但是其在实行过程中却存在评段及考段单位越来越少的问题, 使得武术段位制不被了解, 在高校中也没有应用, 因此, 湖南各大高校要将武术段位制引入到武术教学中, 以促进武术段位制的推广,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中华武术的传承。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改革进行了探索, 对其课程改革给予了肯定, 但是也发现了诸多问题, 并提出了一点建议, 坚信体育指导思想、武德教育、个性化教学设计、武术段位制等方面要加强武术教学改革, 除了这几点建议, 高校要不断完善武术基础设施, 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 才能保证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改革的全面开展, 以完善武术教学, 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以此作为对武术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岳修专.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2) :177-177, 178.

[2]李微.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的改革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5) :75-76.

[3]谭家华, 付海荣.高校武术教学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 (20) :99-100.

[4]李文亚.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之再研究[J].求知导刊, 2015, (2) :79-80.

武术普修教学 篇5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武术教育历史:武术早在1915年提出“在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将武术列为推广项目,随着部分体育院校和师范学院体育系将武术列入教学计划,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武术》列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2002年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以及《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意见》。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形成现在高校教材“一纲多本”[1]格局,自此形式多样、版本众多的《武术》教材孕育而生。文章对蔡仲林、周之华主编《武术》(以下简称蔡、周 《武术》)自2000年至2009(2012重印)年间出版的武术教材进行对分,分析不同版本教材间差异,旨在探讨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对武术教学与学生自学效果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2000年、2005年与2009年出版的蔡仲林、周之华主编 《武术》教材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2000—2012年蔡、周《武术》教材出版情况

《武术》自1957年部分体育学院与师范学院体育系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以来后,教育部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及《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的通知》,最终在2004年颁布了包括武术课程的指导纲要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指导纲要》。蔡、周版《武术》教材历经3次修订5出版:首先是在修订1996年出版的《武术》教材基础上于2000年出版了高等学校教材《武术》(第三版),其次,于2005年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定教材《武术》并于2007进行重印。第三,对2005版修订与2009年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定教材《武术》。(见表1)

由表1可见:蔡、周版《武术》教材虽然经过数次的修改,被冠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与“十一五”国家级规定教材,然其都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自2000至2012年的5次出版中,前3版中均未有光碟,但在2009年与2012年出版的教材中均配备了光碟,可以说这是一大改进。

3.2不同版本《武术》教材章、节数的变化

教材章节数的多少从侧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充实度。蔡、周版《武术》教材虽经多次修订,章数基本未发生变化,但是在各章的节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表2)

蔡、周版《武术》教材自2000年至2012年共出版五次。首先,如表1所示2007版与2012版属于2005版与2009版的重印,因此在表2可见2005与2007两版教材各章节上并未发生变化。其次2000、2005与2009三版教材中均保持9章内容,然而在各章的节数方面却发生了变化,比如第二章的节数在2000、2005、2009三版中出现依次递减现象,而其他章节或有增加亦或是减少。

3.3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各章编排顺序的变化

2000、2005、2009版蔡、周版《武术》教材虽然在章数上未做删减,但是2005与2009版在2000版的基础上对各章的编排顺序进行调整,甚至整章内容直接被删除,详见表3:

如表3所示,各版《武术》教材对各章内容编排顺序都做了调整:首先,三版教材皆以武术概述作为首章,只是在2005与2009版中将章名改为了概述。其次原本2000版中的第二章(武术主要技法分析) 却被调整在2005与2009版中的第三章,原2000版的第三章(武术图解知识与图解方法)在后两版中被调整至第四章并改为武术识图学练与套路创编等;第三,2005版与2009版将武术与传统文化、太极拳等作为单独章节编写;第四,原本2000版中的中学武术教材教法与套路直接在2005、 2009版中被删除。

3.4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内容差异

3.4.1突出武术文化与健身养生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发展已由一门简单的实用技击术发展成为独具文化特色的民族瑰宝,如同中医、 西区、书法、国画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浓厚的文化特色。[2]然而2000版《武术》教材只是将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概述中的小节进行阐述。这点简短的文字怎能详细阐述武术文化的精髓?与2000版《武术》教材相比,2005、2009版《武术》教材在编写方面做了很大改善,将武术文化作为1个篇章分2节或是3节进行论述。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养生得到重视。2005、2009版《武术》教材中将2000版中的仅有24式太极拳套路修订为2005、2009版中第七章太极拳,将其作为整章内容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与2007版的《武术》教材中增加了8式太极拳, 却在2009版的教材中直接删掉了24式太极拳,保留了8式太极拳。

3.4.2删减套路编排,精简文字说明

基于“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2005、 2009版《武术》教材删减了2000版教材中中学武术教学教法, 其中包括:中学武术基础套路、健身拳、青年拳等套路,虽然保留了为数不多的套路如24式太极拳,也仅保留了套路的插图,删除了动作说明。

3.4.3更新知识点

与2000版《武术》教材相比,2005、2009版教材首先是将武术更新武术定义,将“功法”纳入其中:“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其次,更新裁判知识,2005、2009版《武术》教材武术评价与鉴赏知识点均选自2003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4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对武术教学的影响

4.1教学中是“淡化套路”还是教授“武术段位制”规定套路

1997年经国家体委批准颁布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4]。在2000版《武术》教材中选编了武术段位制中“三段”规定的长拳套路以及器械套路的图解,然而2005、2009版则根据“淡化套路”指导思想对《武术教材》进行修订,将2000版《武术》教材中段位制套路(拳术与器械)尽数删除。学校作为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武术段位制是武术走向学校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却在其教科书中悄然删除了“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蔡仲林,施鲜丽指出的“淡化套路并非不要套路,而是要突出重点”[5]。换言之,学校武术教学是允许有套路存在的,既然与“武术段位制”不存在冲突,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增加 “武术段位制”内容,从而推进武术段位制在高校发展。

4.2精简武术图解对学生自学的影响

武术图解是通过图示和文字来说明和解释武术动作的技术要领及动作特点。[6]传统武术教学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应授予学生“渔”而不是“鱼”。通过教材中武术图解知识的识图学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教师利于创新武术教学模式。如前文所述,2005、2009版《武术》教材中已然删除了武术图解中的文字说明,仅保留了插图。众所周知,武术教学由于武术动作数量多,方向变化多以及动作因素多等问题,在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仅在教授学习方法,至于技能技术的提高则在于课后自学与练习。虽然2005、2009版《武术》教材配备了教学光碟,但视频仅为二维画面,对于初学者而言,很难掌握动作方向与路线,因此教材中的武术图解尤其是文字说明对于学生掌握武术动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结语

上一篇:大学生安全保障问题下一篇:思维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