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普修课程

2024-10-01

武术普修课程(共6篇)

武术普修课程 篇1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 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体育教学是改善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 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教学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基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下, 使得武术

教学中存在着各种问题, 直接影响着武术教学效果的提高, 更不利于武术教学的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 具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通过学习武术, 可以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不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更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 必须针对武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相应的课程改革, 以此提高武术教学的教学效果, 实现武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针对湖南省普通高校来说, 研究武术普修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课程内容改革的进程。

1 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概况

根据对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的调查可知, 各大普通高校主要采取的课程模式有三种, 即半传统式、主副项制、半开放式, 可以看出各大普通高校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然而却并没有完全摆脱, 其改革的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推进[1]。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可以知道, 我国体育教育的目标主要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终身、素质、技能、健康、体制、快乐、主动的体育教育思想。而这些思想要互相融合和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也就是指导思想必然要多元化才能使体育教育得以发展。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为终身体育, 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最终的目的。其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重点;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武术技能的掌握;全面育人;快乐教育。其中被湖南省大多数普通高校采用的指导思想为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 而快乐体育则是很少被应用的。教学思想的多元化, 互相补充才能使体育教学有效地开展起来, 才能贯彻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才能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同样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也必然要促进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多元, 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从半传统式向开放式转化, 以适应现代体育及现代武术教学的新发展。

然而在调查中可以看出, 制约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改革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没有适合的武术场地和器材, 没有固定的武术场地, 场地主要以水泥地、砖地的居多, 因此有许多跌扑动作就不得不在考虑安全的前提下将其取消, 因此, 有些武术套路不能完整地教授给学生, 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教学, 打消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武术套路较为复杂, 学生学起来有难度, 而教师教起来也困难, 这就造成了教学效果不理想, 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其次, 师资力量不足。根据对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师进行调查, 可以知道武术教师资源缺乏是制约武术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从其结构上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武术教师年龄却很大, 精力和体力都比较差, 而有些年轻的武术教师精力和体力很强, 但是教学经验等却缺乏。武术教师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因此, 如何做好武术教学, 完善师资力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最后, 就是学生方面, 学生的武术基础差是一个制约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武术教学调查, 根据调查可以知道大部分学生还是对武术教学比较感兴趣的, 其学习的动机几乎都是出于喜欢, 其次是为了健康, 自卫等。同时也是较为认可武术教育的, 根据对高校学生武术期望的调查, 其中有一项较为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查, 共对湖南省普通高校的学生发放了1500份问卷, 共收回有效问卷1327份, 如下表1: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武术课程内容的选择期望值最高的是散打94.05%, 其次是擒拿、女子防身术85.83%, 养生功法运动84.78%。同时在这些学生中的女生都期望学习女子防身术, 这就说明学生对武术的抗击性是给予肯定的, 越来越重视武术的健身功能。还对学生对武术教学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其很满意选项的百分比为35.49%, 满意选项所占比例为58.27%, 不满意为7.34%。从中可以看出当今学生对武术课程内容还是比较满意的。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武术教学在学生心中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武术课程内容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同时武术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也必然要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武术教学的要求, 才能提高武术教学效果。

2 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若要对武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必然要针对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才能具有针对性, 才能有的放矢。本文主要对湖南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从调查研究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陈旧、单一

众所周知,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具有丰富的内涵, 众多拳种、对练、武术器械等[2], 可以说作为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极为丰富的。然而根据调查可知, 我国各大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长拳类的教学, 比如二十四式太极拳、长拳三路等, 即使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一些高校也改革了武术教学内容, 采用组合动作教学, 但是其特点仍然是停留在长拳的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也无法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步伐, 其教材也无法与时俱进, 时代性缺乏。

2.2 武术动作复杂造成了学习困难

现阶段各大高校的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长拳类教学为主, 每套拳都有30多个动作组成套路, 而武术课程教学的课时一般为36节, 在课时极其有限的条件下, 学生很难将这些动作记住, 也没有将武术精髓真正地学习到。

2.3 武德教育内容缺乏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为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我国武术教材比较落后, 周期太长, 缺乏时代性, 因此武术教学改革的首要内容就是进行武术教材改革[3]。现在使用的教材虽然使得教学内容得以丰富, 虽然有教学示例和组织教学, 然而却忽视了武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就是武德教育的内容。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 以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武术教学中却没有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比如民族气节、爱国精神的民族精神, 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等。武术虽然有各门各派之分, 但是都比较重视武德修养。因此, 在进行武术教材改革时, 也必然要将武德教育编入到教材中, 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全民素质, 培养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4 重实践轻理论

根据调查可以, 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的学时分布情况, 理论课时较少, 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教授学生武术套路, 而学生也只是对教师的单纯模仿, 只是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 但是对于武术中蕴含的文化却并不知晓[4]。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 要将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讲解给大学生, 才能使其将我国这个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国外有很多武术爱好者, 学习武术不仅仅是为了格斗及强身健体, 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武术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也就是领悟。这也是探寻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 在我国的武术教学中, 也必然要通过理论教学向学生传达武术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2.5 武术教学缺乏武术氛围

通过对湖南省普通该校武术普修课程进行调查可以知道, 大部分高校的武术器材及场地等基础设施都无法满足武术教学的需要, 这就导致了武术教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各大高校之间, 或者学校内部几乎都没有武术竞赛, 一项运动的推广必然要有一定的运动氛围, 而武术教学却缺乏这种武术氛围, 这就大大制约了武术教学的发展。

3 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改革的建议

针对于上述对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可以看出湖南省各个普通高校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武术教学也进行的教学改革, 最大的进步就是已逐步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已经向开放式模式发展, 同时其体育指导思想多元化也为武术教学指明了方向, 各种思想互相融合, 优势互补为武术教学奠定了思想基础[5]。同时在改革中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尽管还不够完善但是已经有所进步了。然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武术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进一步进行改革, 下面对武术课程内容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望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3.1 明确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为课程内容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湖南省颁布了新《纲要》明确指出了要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各大普通高校必然要始终贯彻这个指导思想, 并将其切实执行,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 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发展。以全面育人为主要的方向。见识过武术课与健康课结合起来, 同时在武术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使学生树立武术意识, 用武术的形式来锻炼身体。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对武术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为武术教学的开展奠定好基础。

3.2 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武德教育

针对全国高校中武术教学内容中都缺乏武德教育的问题, 湖南省各大普通院校也不例外, 尽管武术教材也在不断完善中, 但是却缺乏武德教育方面的内容, 各大院校要适当地增加武德教育的内容, 高校和武术教师都要认识到武术教学不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 同时对学生品质和道德的培养也有重要的意义。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武术中坚持不懈、刻苦奋斗的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等这些优秀的品德都要贯彻到武术课程内容中, 将武术教育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使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得到人生的感悟, 实现内外兼修, 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3 以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武术课程教学模式

全国各大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 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武术教学缺乏特色, 因此, 湖南省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或者民族特色来选择武术教学内容, 各大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构建自己的武术课程教学模式。另外要对学生的个性保持尊重, 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中,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针对学生的愿望, 要给予学生权利自主选择要学的武术课程。

3.4 将武术段位制引入到高校武术教学中

中华武术段位制的颁布及实施为武术教学提供了条件, 是促进学生加强武术锻炼, 确定终身体育的关键, 但是其在实行过程中却存在评段及考段单位越来越少的问题, 使得武术段位制不被了解, 在高校中也没有应用, 因此, 湖南各大高校要将武术段位制引入到武术教学中, 以促进武术段位制的推广,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中华武术的传承。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改革进行了探索, 对其课程改革给予了肯定, 但是也发现了诸多问题, 并提出了一点建议, 坚信体育指导思想、武德教育、个性化教学设计、武术段位制等方面要加强武术教学改革, 除了这几点建议, 高校要不断完善武术基础设施, 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 才能保证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改革的全面开展, 以完善武术教学, 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以此作为对武术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岳修专.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2) :177-177, 178.

[2]李微.普通高校武术普修课程内容的改革思路[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5) :75-76.

[3]谭家华, 付海荣.高校武术教学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 (20) :99-100.

[4]李文亚.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之再研究[J].求知导刊, 2015, (2) :79-80.

[5]李超.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J].普洱学院学报, 2014, (3) :59-61.

武术普修课程 篇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湖北省湖北科技学院2006~2011级的体育专业的学生350人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的文献报道以及研究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武术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相关书籍, 为问卷制作和为本文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湖北科技学院2006~2011级的体育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50份, 回收344份, 回收率98.2%, 有效问卷332份, 有效率96.5%。

1.2.3 访谈法

为了获得较准确的信息, 本人走访了部分武术普修课的大学生和湖北部分高等院校负责武术普修课的老师和专家, 跟其它们进行交流和探讨。

1.2.4 数据统计法

应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访谈所得的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普修课能正常开设, 但受其它课程的冲击较大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武术普修课为必修课, 在第二学期开设, 总课时为72学时, 主要学习内容分为理论部分 (8学时) 和技术部分 (64学时) 两大块。其中, 技术部分主要包括:武术基本功 (8学时) 、初级三路长拳 (12学时) 、初级棍术 (14学时) 、二十四式太极拳 (12学时) 、复习考核 (4学时) 、初级刀术或者初级剑术 (14学时) 。理论课部分主要包括:武术概述 (2学时) 、武术基本技法 (2学时) 、武术教学 (2学时) 、武术竞赛组织与裁判 (2学时) 。

通过调查表明, 如现在同时开设有武术课、散手和跆拳道课, 学生的选择中有38.5%选散手、31.6%选跆拳道课、29.9%武术课。由于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都没有扎实的基本功, 因此, 在这短短的72学时里完成这么多的套路, 学生认为武术动作太复杂、太难学, 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武术套路只不过是“花拳绣腿”, 实用性不高, 练起来没有意思。就现在武术普修课在与其它课程相比, 实战性不如散打和跆拳道, 节奏性不如健美操, 技巧性不如体操。可见, 现在的武术普修课在内容设置上存在问题, 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中应突出武术的实质, 突出对抗性与实战运用, 同时加强武德教育。

2.2 学生喜欢武术课, 但对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不满意

通过调查表明, 在校的体育专业学生对待武术课的态度中, 只有11.8%的学生不太喜欢武术课。在对待现有武术课中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中, 有66.3%的学生认为一般, 有7.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武术这门课程的, 但对现行以套路和基本功为主课程内容不满意。由于套路动作较为复杂、动作路线难记, 在64个学时中完全掌握四个套路和武术基本功, 学生课程学习的压力较大。上课的练习形式多以重复练习为主, 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枯燥沉闷、缺乏成就感。教师在上课中由于学生的基本功不好, 往往较注重动作的规范, 忽视动作中所蕴藏的攻防含义及其运用, 而这一部分又恰恰是学生所感兴趣, 同时也是学生所期望掌握的。

2.3 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通过学生半年后的学习效果调查发现, 半年后只有17.1%认为完全记得并能够完整演练;有49.2%认为个别动作忘记, 不能完整演练;有32.6%认为记忆模糊, 只能做出零散的动作;有1.1%的学生认为没有印象已经完全忘记。现行以套路和基本功为主的武术普修课, 半年后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 主要是技术课教学内容过多, 不利于学生掌握, 应倡导少而精的原则。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在学生对武术技术内容兴趣的调查中, 排序:初级套路 (58.3%) 、实用性动作组合 (42.2%) 、攻防技击 (39.6%) 、武术中的跳跃动作 (25.1%) 、基本功 (25.1%) 、传统器械和拳术 (24.1%) 。可见学生的兴趣与现行的课程设置相差较大, 在现行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对于实用性动作组合、攻防技击动作组合、传统器械和拳术没有安排专门课时介绍与学习。正是现行的这种教学内容的结构失衡, 缺乏吸引力,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使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4 师资力量合理, 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我校武术教研室现有一名教授、三名副教授、两名讲师。在对武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的调查中, 有15.5%表示非常满意, 有52.4%表示满意, 有30.5%待改进和提高, 1.6%表示其它选项。学生对于武术普修课的任课教师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还是比较满意, 说明现有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但也有30.5%的学生提出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主要集中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学生只能按教师示范和讲解死记硬背, 反复练习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以教材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 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动作技术的精雕细刻上, 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调整教学内容

“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2]是当今武术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 为了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应对武术普修课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对于学生即喜欢学习套路又讨厌套路过长、复杂难于记忆, 建议对于初级套路的内容进行修改, 即保持基本的动作和风格, 同时增强动作的攻防含意, 增加散打的组合与运用, 学习矮小精悍动作组合, 加强两人之间的对打套路和对打训练。

在武术普修课程的技术课设置中, 可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并分别安排专门学时。在必修部分中应减少套路数量, 增加实用性动作组合、攻防技击动作组合和中、小学所需要的武术操、少年拳。在选修部分可设置对练、传统器械、传统拳术组合、自编组合等。

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进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的调查中, 有63.1%表示应增加武术养生功法的学习内容, 在理论课中应适当增加养生教育的课时。现行理论部分8学时, 与《指导纲要》中规定的武术类课程理论部分应占总学时20%[3]有一定差距。由于在教学中过多强调武术的技击性, 要防范于未然,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加强武德教育, 并增加专门的理论课时。

3.2 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反映的教学套路靠死记硬背、不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等现象, 在武术普修课的教学中应尝试向以下方向改进: (1) 巧用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理运用竞赛、评估的方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 并对竞赛活动因势利导, 鼓励先进,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 合理的采用好多媒体的教学。

3.3 增加教学课时数

根据武术的特点及其学生自身的基础和学生的兴趣, 武术普修课在一学期72个课时, 是不够满足学生在技术和理论上有很深刻的掌握。这也是往往产生学生学习武术半年后只有17.1%能够完全演练。由于在技术课程中增加了实用性动作组合、攻防技击动作组合和中、小学所需要的武术操、少年拳、对练、传统器械、传统拳术组合、自编组合等, 在理论课中增强了养生和武德教育, 现有的72学时不能满足学生完全掌握这些内容的需要, 要不然同样会出现学生学了半年后又大部分忘光。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应该增加课时数, 把一学期的时间改为一学年的时间。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武术, 从而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3.4 加强监督学生的课余训练

在课余时间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引导为主线,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教师先教会学生识图及分析动作, 然后布置学生预习新动作。对于一部分仅在课堂上学习, 课余不训练的学生。这种学习态度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智力发展的, 因此, 在武术普修课教学中通过分阶段考核监督学生课余学习。

4 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魂, 是唯一进入全国各级学校体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是武术知识重要的传播者, 肩负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责。但是现行的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还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所以当前现行的武术普修课程教学内容要进行改革。为了提高武术普修课的教学质量, 满足学生对武术普修课的要求。建议调整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技术课和理论课的课时, 同时加强监督学生的课余训练。

参考文献

[1]吕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J].基础教育论坛, 2010, 8:14-15.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2004]9号.

武术普修课程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2013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作者通过网络、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搜集整理关于如何提高体育教育系武术普修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相关文章。

1.2.2问卷调查

通过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100名同学共发放100人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

1.2.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同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研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普修课教学特征分析

武术教学具有本身的特点。(1)以基本动作为主、以基本功为主;(2)以基本的组合、拳术套路为基础,基本功融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3)重视直观,以领为主;(4)运用攻防的特点,加强对动作的记忆;(5)强调内外兼修,注重思想品德教育;(6)突出不同拳种风格。在武术教学中,由于套路动作数量多,动作方向、变化多,所以学生较难掌握。武术不仅要求动作规格要标准,而且外有手眼身步的配合,内有精气神意的配合。此外还要求动作上下、前后的衔接、协调、劲力的突出、节奏的变换等,也要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攻防技击性,突出武术的本质特点。1那么,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教学质量事半功倍的结果,而且在体育院校了解武术的学生过少,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武术,所以武术教学难度更大。从表1可以看出67%的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武术,25%的学生会武术部分项目,只有8%的学生对武术比较熟悉。由于武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初学者,学习比较困难,这对于武术普修课教师的教学是一个难题。

2.2 普修学生对学习武术态度情况分析

研究调查,从表2得出83%学生对武术具有一定了解,学习武术的目的比较明确;有9%学生对武术普修课学习态度不太端正,为了应付考试或者以拿到学分这样想法来学习武术课程;另有8%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不纯,根本不了解武术文化,对武术的理解产生了严重误区。因此,在武术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武术的文化,了解学生的学生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武术课兴趣。

3 武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3.1 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民主和谐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对近几年兰州城市学院教材中武术部分内容分析发现,武术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学时太少,大部分学生接触武术较少,造成学习困难过大,学习武术课堂过于沉闷,学生学习气氛不够活跃,教师很难达到既定教学效果。从表3可以看出40%的学生认为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31%的学生认为武术课堂沉闷,还有29%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过大,很难完成教学内容。

因此,在外来武术教学中,首先应该创造良好、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1其次,因材施教,鼓励多问,鼓励学生相互质疑答疑,而且还可以设置情景模式,使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最后,在教学中巧布悬念,造就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武术。

3.2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加强教法指导

3.2.1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兰州城市学院中武术普修课不同于武术专项课教学,武术普修课堂的教学时间学时不多,这就使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时间,把课时计划好、完成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往往给普修课的体育老师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武术教学。人们都知道武术内容多种多样,其套路错综复杂,要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普修课教学大纲要求武术教学课时比例又很小,在课堂上既要完成学习新内容,复习以前学习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不减,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不能让学生学习武术感到心里疲惫,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对武术课产生排斥心理,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因此,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是教师教学的重要问题。

3.2.2选择适合于武术教学特点的教法

(1)分解教学方法的使用。面对初学者,先通过学习基本的动作,基本步型如五步拳,先可以学习抱拳、冲拳、摆头;学习弓步、马步等。如预备式,抱拳摆头,很自然动作轻松完成。

(2)在授课时,教师运用口令与动作相结合。不仅可以提示性的使学生单独完成动作,记住动作名称之外,还可以提高学生演练的节奏。

(3)利用攻防技击性,是学生掌握武术动作。

(4)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变换练习的方向、路线,加强学习记忆。

4 合理运用竞赛、评估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比赛和课堂评估的方法,是在学生掌握武术的基础,有小组为单位的计划的组织竞赛,尽可能提供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武术锻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机能的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通过竞赛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1]因此,教师可通过举行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武术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来达到提高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5 结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武术学习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思辨观,可使学生对武术课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2武术普修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应该在原来教学组织与形式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强调和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有利于提高武术普修课的教学质量。同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时间和教法、通过教学竞赛活动和评估,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自觉地参加武术锻炼,以达到提高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通过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武术的教学与训练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武术普修学课的性质和教学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提高武术普修课的教学质量与评估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研究。认为良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武术普修课程 篇4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武术教育历史:武术早在1915年提出“在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将武术列为推广项目,随着部分体育院校和师范学院体育系将武术列入教学计划,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武术》列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2002年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以及《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意见》。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形成现在高校教材“一纲多本”[1]格局,自此形式多样、版本众多的《武术》教材孕育而生。文章对蔡仲林、周之华主编《武术》(以下简称蔡、周 《武术》)自2000年至2009(2012重印)年间出版的武术教材进行对分,分析不同版本教材间差异,旨在探讨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对武术教学与学生自学效果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2000年、2005年与2009年出版的蔡仲林、周之华主编 《武术》教材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2000—2012年蔡、周《武术》教材出版情况

《武术》自1957年部分体育学院与师范学院体育系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以来后,教育部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及《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的通知》,最终在2004年颁布了包括武术课程的指导纲要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指导纲要》。蔡、周版《武术》教材历经3次修订5出版:首先是在修订1996年出版的《武术》教材基础上于2000年出版了高等学校教材《武术》(第三版),其次,于2005年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定教材《武术》并于2007进行重印。第三,对2005版修订与2009年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定教材《武术》。(见表1)

由表1可见:蔡、周版《武术》教材虽然经过数次的修改,被冠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与“十一五”国家级规定教材,然其都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自2000至2012年的5次出版中,前3版中均未有光碟,但在2009年与2012年出版的教材中均配备了光碟,可以说这是一大改进。

3.2不同版本《武术》教材章、节数的变化

教材章节数的多少从侧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充实度。蔡、周版《武术》教材虽经多次修订,章数基本未发生变化,但是在各章的节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表2)

蔡、周版《武术》教材自2000年至2012年共出版五次。首先,如表1所示2007版与2012版属于2005版与2009版的重印,因此在表2可见2005与2007两版教材各章节上并未发生变化。其次2000、2005与2009三版教材中均保持9章内容,然而在各章的节数方面却发生了变化,比如第二章的节数在2000、2005、2009三版中出现依次递减现象,而其他章节或有增加亦或是减少。

3.3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各章编排顺序的变化

2000、2005、2009版蔡、周版《武术》教材虽然在章数上未做删减,但是2005与2009版在2000版的基础上对各章的编排顺序进行调整,甚至整章内容直接被删除,详见表3:

如表3所示,各版《武术》教材对各章内容编排顺序都做了调整:首先,三版教材皆以武术概述作为首章,只是在2005与2009版中将章名改为了概述。其次原本2000版中的第二章(武术主要技法分析) 却被调整在2005与2009版中的第三章,原2000版的第三章(武术图解知识与图解方法)在后两版中被调整至第四章并改为武术识图学练与套路创编等;第三,2005版与2009版将武术与传统文化、太极拳等作为单独章节编写;第四,原本2000版中的中学武术教材教法与套路直接在2005、 2009版中被删除。

3.4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内容差异

3.4.1突出武术文化与健身养生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发展已由一门简单的实用技击术发展成为独具文化特色的民族瑰宝,如同中医、 西区、书法、国画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浓厚的文化特色。[2]然而2000版《武术》教材只是将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概述中的小节进行阐述。这点简短的文字怎能详细阐述武术文化的精髓?与2000版《武术》教材相比,2005、2009版《武术》教材在编写方面做了很大改善,将武术文化作为1个篇章分2节或是3节进行论述。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养生得到重视。2005、2009版《武术》教材中将2000版中的仅有24式太极拳套路修订为2005、2009版中第七章太极拳,将其作为整章内容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与2007版的《武术》教材中增加了8式太极拳, 却在2009版的教材中直接删掉了24式太极拳,保留了8式太极拳。

3.4.2删减套路编排,精简文字说明

基于“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2005、 2009版《武术》教材删减了2000版教材中中学武术教学教法, 其中包括:中学武术基础套路、健身拳、青年拳等套路,虽然保留了为数不多的套路如24式太极拳,也仅保留了套路的插图,删除了动作说明。

3.4.3更新知识点

与2000版《武术》教材相比,2005、2009版教材首先是将武术更新武术定义,将“功法”纳入其中:“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其次,更新裁判知识,2005、2009版《武术》教材武术评价与鉴赏知识点均选自2003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4不同版本《武术》教材对武术教学的影响

4.1教学中是“淡化套路”还是教授“武术段位制”规定套路

1997年经国家体委批准颁布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4]。在2000版《武术》教材中选编了武术段位制中“三段”规定的长拳套路以及器械套路的图解,然而2005、2009版则根据“淡化套路”指导思想对《武术教材》进行修订,将2000版《武术》教材中段位制套路(拳术与器械)尽数删除。学校作为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武术段位制是武术走向学校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却在其教科书中悄然删除了“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蔡仲林,施鲜丽指出的“淡化套路并非不要套路,而是要突出重点”[5]。换言之,学校武术教学是允许有套路存在的,既然与“武术段位制”不存在冲突,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增加 “武术段位制”内容,从而推进武术段位制在高校发展。

4.2精简武术图解对学生自学的影响

武术图解是通过图示和文字来说明和解释武术动作的技术要领及动作特点。[6]传统武术教学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应授予学生“渔”而不是“鱼”。通过教材中武术图解知识的识图学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教师利于创新武术教学模式。如前文所述,2005、2009版《武术》教材中已然删除了武术图解中的文字说明,仅保留了插图。众所周知,武术教学由于武术动作数量多,方向变化多以及动作因素多等问题,在教学中多采用直观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仅在教授学习方法,至于技能技术的提高则在于课后自学与练习。虽然2005、2009版《武术》教材配备了教学光碟,但视频仅为二维画面,对于初学者而言,很难掌握动作方向与路线,因此教材中的武术图解尤其是文字说明对于学生掌握武术动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结语

武术普修课程 篇5

一、高师钢琴普修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

高师院校的生源来自两种渠道:一部分来自高考, 其录取分数线大大低于普通高校本科分数线;另一部分来自职高生、中专生, 这部分学生往往是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 文化基本知识不如普高生扎实。表现为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应变能力不强, 人文修养有待提高。

通过对高师院校近几年音乐专业学生的调查了解, 以及每年新生的专业复查,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时间、科目、经济能力等原因的限制, 未接受必要、系统的钢琴弹奏的基本训练, 有的仅仅是在艺考前参加过时间长短不等的、层次不同的培训, 其培训内容就是教师所指定的二至三首考试曲目。因此, 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较好的钢琴基本功弹奏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 专业适应能力较差。

二、高师钢琴普修课程的教学分析

实际教学中发现, 目前高师钢琴普修课程教学存在着极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加强学生手指技能的训练和表演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没有认识到将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之中的重要性。二是由于高师仍然采取“一对一”“一对二”的教学模式为主, 教师主观随意性大, 使得教授课缺乏完整的教学结构、实施计划内容,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 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而使得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高师院校极为强调艺术实践, 每年都有大量来自社会层面的演出任务, 但可惜的是, 钢琴演奏专业学生由于受专业、自身能力水平及其他因素的限制, 只有极个别专业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大多数专业较差的学生, 除了每学期的专业考试以外, 几乎没有上台演奏的机会, 使得教学与实践在钢琴教学中处于一种相对薄弱的不利状态。四是由于大多数高师特别是近年升格的院校受到场地和条件限制, 尚未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导致了多数教师只是负责技术的训练与传授, 对于钢琴训练与学习有重要作用的理论教学却很少涉及。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钢琴理论知识的匮乏, 使得其学习盲目性大、易走弯路。

三、高师钢琴普修课教学的对策

(一) 如何将文化素质的培养渗透到高师钢琴教学中, 是高

师钢琴普修课程教学体系和实施教学手段的重要途经, 从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在常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弹奏曲目, 还要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推荐音乐书籍, 布置阅读作业 (如音乐专著、名家名著、期刊杂志为主) , 不仅要指导学生研究音乐作品本身, 而且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乐谱以外的知识。通过阅读, 使学生逐步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特征、文化背景以及他们所追随的文化艺术风格等, 从而对作品有一个立体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与学习。例如, 《欧洲音乐史》《名家名作》《钢琴艺术》等著作及相关资料。这种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全面的文化素质, 扩大了其知识领域, 使学生的学习从技巧层面进入到文化层面, 对钢琴音乐作品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由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素质较差、知识面窄、理论基础薄弱, 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 鼓励他们在完成上述阅读作业的基础上, 写出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 视野开阔了, 信息量增加了, 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拓宽了学生专业学习和文化知识的领域, 而且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 将创新精神融入高师钢琴普修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师艺术人才, 就必须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依托专业背景, 营造创新教育氛围。高师钢琴普修课程教学应在积极借鉴先进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 将探索创新适合自身教学模式融入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 努力开发富有高师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针对高师专业素质基础较差, 程度低的现状, 在钢琴普修课程教学的早、中期运用传授法为学生积淀创新资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系统地讲授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 还要讲授音乐作品的风格内涵及其表现方式, 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建立正确的概念, 并在传授的过程中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在初级阶段接受观摩模仿教师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掌握的疑点、难点, 激发学生去思考, 突破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为应用、拓展知识的过程, 通过知识的迁移学会应用, 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变通, 在迁移变通的学习中扩展知识的技能,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加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关键。针对大多数高师院校尚未形成良好学术氛围的现状,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运用探索究型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研读相关著作、书籍及文献资料,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采取示范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 逐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努力营造一个宽泛、自由、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学术氛围。

(三) 将专业技能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的互动贯穿于高师钢琴教学过程中。

专业技能教学、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将三者有机结合, 交互作用, 才能更好的实现高师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技能教学是发展弹奏技能的基本保证, 是发展实用技能的基础, 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教学可以使学生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帮助学生掌握钢琴训练的科学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和钢琴演奏教学质量, 为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演奏方法, 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 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中所学到的技能技巧, 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突出基础训练的同时, 坚持基础理论只是相结合、基本技能方法交叉运用, 审美表现与心智训练并重的教学原则, 以全面开放的教学思想理念, 注重对学生钢琴演奏技能, 文化知识、审美表现的培育,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 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专业——理论——实践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使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 高师钢琴普修课程教学朝规范化、系统化的全新教育理念, 从传统的技能转向全面综合素质的教育, 全面提高钢琴演奏技能和音乐综合文化知识。本文将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专业素养和丰富文化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全面拓宽学生钢琴演奏技能和提高综合文化的知识面, 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技能型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师,钢琴普修,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

[2]李和平《钢琴集体课教程》 (一、二册) [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武术普修课程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类,田径普修课,教学改革

田径运动是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也是其它体育项目的基础。田径运动是由走、跑、跳跃、投掷四种基本身体活动构成,它能全面有效地发展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科学地、系统地参加田径运动,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对神经系统的改善以及人体内脏器官的各种功能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有着存进的作用,同时提高人机体的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把田径课程作为高校体育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的目标,普通高校的主要目标是为现代教育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类普修田径课程的改革,也是目前教育领域一直在研究的。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类田径普修课程。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查阅1999~2012年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资料、文件;收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文献资料,为论文分析与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 体育类田径普修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学目标的不明确

为社会其他团体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是体育类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教学的过程中比较过高的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失平衡的重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同时对学生跑、跳、投能力的提高,却忽视学生教学能力和独立授课的能力的提高。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常规的运动技术只是体育教师的作为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传授空洞的理论知识以及训练运动技术上,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却不是很重视。同时对学校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目标不明确,是现有体育类田径普修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

2.2 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所用教材依旧是比较传统的,教学的效果过于强调田径项目的技术性、竞技性。对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经济水平和运动的基本技术是有必要的,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规定的180学时的普修课堂之上,既要向学生们传授理论知识,又要有目的的去提高6个项目的技术水平、竞技水平,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大纲培养合格体育教师的目标了。

2.3 教学方法单一、趣味性差

当下,田径课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一种程序化的现象,这也是目前的田径教学模式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教学模式大体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部分。老师讲解与示范的反反复复,学生以听、看、模仿为主,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同时教师自身水平和教学硬件条件的制约,难以全面的,普遍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既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又限制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个体能力的发展。单调、枯燥、趣味性差的缺点在田径教学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师生双方关系也不是很和谐,学生依然是“注入式”的被动接受,“一刀切”的统一要求,造成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差,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在课上以及课下想象力和创造力。师生双方对田径运动作为有效的健身手段的认识不清晰,目前体育类普修课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快乐体育的目标。

3 体育类普修课程改革措施分析

3.1 明确以增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构建科学的、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合格的新世纪体育教育人才的关键。并且也是能够保证学生达到在掌握技能、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使得他们在参与完成正常教学的过程当中完善个人能力,强化人文素质,丰富知识结构的目的。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清晰,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田径运动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还能在培养学生健身理念、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的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运动能力,培养他们以后通过体育运动和教学的科研能力。通过教学活动使目前的学生能胜任中等及以上学校的田径运动训练与教学工作,并且具有组织竞赛、管理工作和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3.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为教学提供资料,比如课本、讲义等,为了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材的内容则需要不断的更新,深化田径运动理论。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决定了教材内容的更新,为了使教材能够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一宗旨,教育界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从教育的规律和田径运动的特点更深层次的探索田径教学和训练方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时间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是目前田径教材能够不断更新的动力,同时还要不断加深对田径运动学科发展的特殊性的认识,确定修订教材的出发点,确定需要实现的的目标,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

3.3 改进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提倡导科学与个性教学,充分的发挥教育教学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的屏弃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逐步的在教学中提倡个性教学,丰富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具有主观性的参与到教学当中。采用专题讲座,课外活动,角色扮演,模拟协作,多媒体展示等手段,使师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形成。加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师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的力度,以便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形成。

3.4 提高田径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的动力,也是学习一门科学的源泉。田径运动相较于其他的运动是一项比较单调和乏味的,而传统的田径课只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田径运动的技能掌握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同时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始终如一的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理论传授的过程当中,急迫的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补充具有趣味性强的元素。增加学生自主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技能的把游戏的元素补充进去,这样能够使得课堂的学习气氛和效果更佳的完美。

4 结语

改革田径运动的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田径教学应适应新课标下的培养目标,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要从田径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组织竞赛和能够胜任裁判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田径运动教学当中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探索,大胆进行田径项目的教学改革创新,使目前高校的田径运动的教学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灵活性、娱乐性、前瞻性、健身性、知识性、技能性等集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多的体育教育人员和体育工作者要加快田径专选课专用教材建设,不断的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材内容,保证改革后的田径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唐志松.对高校体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1,2(20):60~61.

[2]彭学曾.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实践课改革初探[J].吉首大学学报,1997,18(3):91~93.

[3]徐乐.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3):70~71.

[4]樊勇.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选课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上一篇:成本标杆下一篇: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