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

2024-09-30

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共4篇)

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 篇1

武术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国粹。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高的竞技和健心、强身、健身价值,深受不同群体的喜爱,尤其对幼儿及青少年有巨大的吸引力。现代幼儿课程理论核心为:“保障儿童生命、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获得充分的、健康的发展,是社会应当承担的基本责任。”在我园实施《构建幼儿传统武术教育特色运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两年中,武术文化的价值体现不是武术搏击招法,而是侧重武术的教育功能,旨在使幼儿通过武术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使幼儿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幼儿从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层面体会、感受武术的魅力,注重培养幼儿对学习武术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全面地发展。

一、武术与健康教育的密切整合

幼儿武术与健康教育的密切整合,我园根据大、中、小半幼儿的年龄特点,新编幼儿早操、武术早操,选择好听的、节奏感强、具有武术特色的、幼儿喜欢的音乐来编排武术操,并且每天坚持带幼儿进行锻炼。我园创编了多套幼儿武术操,激发幼儿体育锻炼的兴趣:小班以模仿操为主,加一些武术动作、冲拳、推掌等,重在培养幼儿做操的兴趣;中班幼儿以徒手操、五步拳为主,注重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协调性;大班幼儿在少年拳武术操的基础上变换队列,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爱之情。

二、武术精神在语言活动中的升华

幼儿从三岁开始萌发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吃苦耐劳等,根据幼儿好奇、求趣的心理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武术文化教育,以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目的,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承受能力和竞争力,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在语言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绘本、儿歌的形式把武术文化的精髓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如故事《爱吃苦的李连杰》让孩子知道只有坚持、不怕苦、能吃苦才能成功;《花木兰》替父从军,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品质等。我们不仅选择反映我国古代和现代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的故事,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也增添这方面的绘本,从情感入手,让孩子们感受武术文化的精髓。武术练习往往很容易让幼儿感觉到疲惫,鼓励幼儿战胜武术练习时身体和精神上的劳累,让其坚持并完成,从而不仅培养幼儿的自制力,还提高其耐挫力。

三、武术气质与艺术的碰撞

艺术是一种可以同时被绝大多数人赞同与惊叹的自然或人类的产物,它的表达方式种类不同,但都是反映和描述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从而对人的情感、知识和意志进行交流、诱导、感化和训练。那么,武术作为一种集国人气质和文化于一身的国粹,必然是艺术里的一朵奇葩。中国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国人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艺术中的节奏是武术运动极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武术套路在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对立转化中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教学时,我们选择武术风的歌曲如《中国功夫》中让幼儿体验雄壮有力的气概,《太极拳》让幼儿感受到武术刚柔并济的节奏,《中国龙》中让幼儿用各种乐器表现歌曲的节奏,《爷爷爱打太极拳》让幼儿用歌声、用身体表现等。幼儿用艺术表现形式传达武术的精神,展现武术的最佳风采,同时让幼儿感受武术的精、气、神。

四、武术兵器在科学活动中的呈现

我国的武术兵器种类繁杂、难以计数,形制多样、异彩纷呈,造型奇特、优美巧妙,名称典雅、动听有趣,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小巧玲珑,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有来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哪吒的风火轮、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等,还有取样民间吉祥物龙凤的形象而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如龙枪、凤枪、麒麟鞭、麟角刀等。百数十种民间武术稀有兵器,不须赘述,足以显示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武术古兵器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不能发扬光大而鲜为人知。我们提供给幼儿大量的兵器种类让幼儿观察,并根据不同年龄的特征,小班以刀、枪、剑、棍为主认识其形状的不同,感受弯弯的、直直的、尖尖的、长长的等外形特征,中班以双兵器为主,大班结合人物与兵器的使用,使其对兵器有更广更深的认识。在科学常识中呈现各种兵器,在动手操作中比较各种兵器。

五、武术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实现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在对生命、社会、科学不断深入的研究、理解过程中的精华凝聚,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不懈努力的写照。一方面,世界人民的娱乐健康需求和体育参与意识在不断增强,运用武术这一锻炼方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的人们越来越多。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小朋友的爷爷奶奶会在晨间和晚上在公园锻炼太极拳、木兰扇、气功、剑等,小朋友在这样的武术社会氛围中感受到武术的一种和谐美。另一方面,武术在社会中的影响很大,我们利用孩子的兴趣,带领孩子去武术馆参观,看武术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武术从运动到强身健体、从修身养性到医疗保健的乐趣,无一不具有东方文化色彩,表现出民族特色。

幼儿园根据本地区、本园和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合理利用传统武术资源及其他辅助资源,创造性地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武术特色运动教育计划,将武术元素的特色运动当做一门课程来加以组织实施,把武术文化渗透进武术课程体系中。从小对幼儿进行仁爱礼仪、谦让、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教育。幼儿武术要长远地走下去,强化武术文化是必经之路,良好的体质和优秀的品质培养,是当今幼儿家长和社会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摘要: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引进武术文化,可以丰富运动课程内容,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健康、社会等领域积极发展。“武术文化”的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行为美感等,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既集中又深刻,既有本质又有表象,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作者分析了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中渗透武术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武术文化,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重要性

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 篇2

(一) 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体育强国, 多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上获得傲人的成绩, 中国太极早在几千年前盛行至今, 上个世纪叶问将咏春拳带向全世界, 更是有千万武迷为李小龙这个传奇人物而爱上中国武术, 武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各大院校更是在发挥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上, 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中心路线教育学生。

(二)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体育专业的学者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和修改完善, 分别选择了实地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来统计大家对武术课程教学的相关看法, 调查时间在2014年9月21日在西南地区以及江浙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附近, 每个学校发放100份问卷进行实地考察, 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 网络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自动生成调查结果, 统计数据后进行深入分析。

2.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的方法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实现的, 只有当问卷调查生成数据以后, 通过统计学和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回归性线性方程的方法将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其数据表象下体现的深层意义。

二、武术教学策略概述

(一) 作为公共普修课的教学模式

设置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固定的学习思维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品德, 而且能磨练学生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 为着重解决手脚不协调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勤学苦练基本功, 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技巧与手法。从掌握基本要领开始, 提升手腕灵活性和增强其他关节的力量, 通过有计划的训练和学习达到自我防身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贯彻教学要求大纲的基础上联系理论和实际, 从模仿走向创新, 在学习和运动的过程中体验习武的乐趣, 形成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 保持学生身心健康, 为日后的学习和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作为专项课的教学模式

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专项教学的基础, 这种模式通过丰富武术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初级的刀剑拳术有基本的了解。在训练教学方面重点提升出拳的速度与习武的耐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防身、增强身体素质, 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及其他生理机能。专项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自我体验感受感悟为主,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平时的观察和讨论中发现并纠正问题, 通过完善动作细节使得武术更具艺术性欣赏性。

三、武术教学策略的发展构想

(一) 设计新版体育武术课程教材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体育武术项目, 项目在难度上应在适当级别, 增删一些不适当的课程, 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及决议, 结合相关部门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让有体育教育经验的工作学者对课程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减少该项课程的枯燥乏味性。

(二) 优化武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

学校应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对课程的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 无论是从课时方面还是时间方面, 保证学生在课上得到锻炼和学习, 而不是走马观花地了解, 提高教育质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培养学员爱锻炼爱运动的好习惯, 教会学生必备的运动能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学习的同时更能发展体能, 做到身心健康。

(三) 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理论教学方面, 我们通常运用的是教师在讲台上教学, 学生在台下记笔记的方式, 除了这种模式, 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育, 通过多媒体播放的ppt以及相关的音频文件, 使理论课变得更生动有趣, 也可以准备相关的武术话题, 让学生课后查询文献谈谈对话题的看法, 彼此交流意见, 对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实践活动方面, 一般情况下, 在教师的监督和教学下在体育场进行相关体育活动, 从热身运动避免学生在自我运动时受伤到专业运动姿势的教导, 这都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 当今世界, 网络技术甚是发达, 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在家即可教导学生专业知识, 可以减少场地的占用以及时间的撮合。

四、结语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是国人骄傲的资本, 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此深深吸引着, 因此武术课程的设置对高校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结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修改高校体育教材, 体育教育工作从事者应认真钻研教学任务,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项目, 培养国人健康生活运动的良好习惯, 志在提高青年身体素质, 全面发展国家人才。

摘要:根据教学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中华武术文化却不愿意上学校设置的武术课程,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对武术课程的意义以及现状研究, 以众多高校作为研究的样本库,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统计调查数据, 深入剖析了引发该现象的原因, 并提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武术教学策略构想以解决现已存在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武术教学体系,教学策略构想

参考文献

[1]赵雁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的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3, 02:184-187+192.

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 篇3

正是由于武术自身的魅力以及表演市场的繁荣, 加强武术表演就更凸显了其价值。而在这一切的基础在于高校, 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武术表演人才, 在于加强对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课程的研究。课程设置作为学生培养的方向标, 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具体反映,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教育部先后于1991、1997、2003年体育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虽然武术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完善, 但从总体而言, 武术课程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事实上,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作为武术专业中的新兴方向, 更需要一套合理的、系统的、科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体系来支撑, 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但是当前对于该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较少, 可参考的体系不多, 这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收集相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资料并结合与武术表演相关的著作、文献等资料, 查阅CNKI电子期刊以及部分硕、博相关的论文, 在所收集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归纳并进一步提炼。

1.2 调查分析法

选择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为研究对象, 采取与校内外武术教师、武术教练人员进行面对面交谈, 通过交流与沟通的形式, 发现武术表演人员社会适应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表演专业发展总体现状

2000年天津体育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体育舞蹈学专业, 2001年全面向社会招收学生, 成为国内高等学校第一所拥有体育表演专业的学校。

体育舞蹈学专业隶属于体育文化艺术系, 专业代码为050409, 体育舞蹈学专业设有艺术体育方向, 培养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以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为主) 。

随后, 北京、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上海、南京等地的八所体育院校先后也开设了体育表演专业, 综合类大学体育院系在2006年开始设置该专业。据2008年教育部招生阳光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 全国从2000年———2008年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24所,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资料截止2008年)

从表1显示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高校, 华北地区有8所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4个城市;华东地区有3所分布在江苏、上海;华中地区有7所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湖北、江西4个城市;东北地区有2所;华南地区仅有1所在广州;西北地区l所;西南地区2所。

目前在华北、华中地区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高校比较集中, 共15所, 占到总量的63%左右, 而西北、华南地区较少才占总量的8%左右。

总体来看南北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而可以看出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体育表演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据调查显示体育表演专业招生规模因学校而异, 受区域、经济等影响而不同, 历届招生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属武汉体育学院 (每届招收300人) , 最小规模的是南京体育学院 (拟招收30人) , 有的地方出于自身利益只考虑招收本地生源。其次有的学校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来决定招生规模, 这就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因素, 平衡了体育表演专业人才供、求的良好关系。

2.2 专业定位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方向属于体育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040205) 的下设方向之一, 学制为大学本科四年, 授予民族传统体育学学士学位。是以武术表演为主要教学内容, 是融武术和影视表演、舞台表演、武打动作设计为一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综合型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在掌握武术表演的基本专业理论、专业技巧的同时, 具备较强的表演实践能力, 能够在武打动作设计、武术教学动作类影视、舞台表演、等工作中从事表演、动作设计、动作指导、教学与组织等专业人才为专业目标。将武术和表演专业结合形成新型专业培养方向, 既有体育院校的体育特色, 又能体现体育与艺术的融合。

2.3 课程设置

课程方案是高等体育院校实施教育教学的蓝本, 使高校最重要的法规性文件之一。以前, 通常称之为“教学计划”, 近年来, 教育部统一更名为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的优劣, 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课程方案包含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培养目标, 二是培养规格, 三是修业年限和学位授予, 四是各学年教学周数安排, 五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安排, 六是课程方案说明。

2.3.1 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表现, 是在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模式。而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又是由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的, 它决定了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它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将来从事社会何种工作。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方向的开设是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 改革课程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专业院校培养目标, 列出10项让专家选择并补充, 分析统计得出, 培养目标占比重表2所示, 其中掌握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的理论和技能, 具有从事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教学工作能力, 具有在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从事表演工作的能力占86%, 是较重要的培养目标。

据此,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应在教育部对表演与体育类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需求对体育人才素质要求以及武术表演专业人才特点而确定。

因此, 对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熟练掌握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并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学校、健身俱乐部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等单位从事表演、创编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从事武术表演、文化传播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3.2 培养规格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规格的确立应在教育部统一规范要求基础上,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 突出专业特色结合社会需求, 因此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和业务培养两方面。

(1) 思想政治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政治立场坚定;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牢固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

(2) 业务培养要求:掌握武术项目基本理论和技能, 掌握武术表演所具备的技巧方法, 具有高水平的竞技、表演能力;熟悉武术项目发展的现状和走向, 具有较高的武术文化艺术修养;掌握武术表演教学方法, 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具备武术表演编导的技术技巧能力。

2.3.3 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该《课程方案》文件指导下, 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依据目前的社会实际需求、就业取向等现状,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设置课程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如表3所示, 专业课程方案包括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任意选修课等五个部分。

(1) 公共必修课程

公共必修课按照高等学校统一要求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概论、邓小平理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法律基础、思想道德养、大学英语应用写作、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2)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教育学、舞台美术、教育心理学、体育概论、武打动作编排技法、表演基本技能、武术理论与基础、音乐知识与欣赏、文体表演与编排、音乐选编与编辑、体育绘图、武术理论与基础、武术编导、武打动作编排技法、音乐理论基础、表演基本技能、专项训练与实践等课程。

(3)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理论类和术科类选修课, 理论类包括运动生物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论、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创新学、体育美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体育场地设计、环境与健康、心理与健康等课程。术科类包括体育舞蹈、体操、健美操、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课程。

(4) 实践环节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 (专业实习) 实践环节在组织形式上, 可以毕业论文、劳动课、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

3 结论

(1)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培养目标应为:本专业培养能够全面掌握武术表演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具备较强的表演实践能力, 能够在武打动作设计、武术教学以及动作类影视、舞台表演、等工作中从事表演、动作设计、动作指导、教学与组织等高素质人才。

(2) 为适应当今人才市场的需求, 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课程改革应以确立核心课程为基础, 加强基础课程与综合性大学的同类或相关课程的接轨, 拓宽选修课程培养不同类型的民族体育专门人才, 强化实践课程使学生及早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需求,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根据课程体系的总目标, 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重组和设计新课程, 确定各门课程的子目标, 进而改造单一课程。

(3)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方向课程设置因地制宜, 不断创新与调整。高等体育院校武术表演与文化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该在尊重《课程方案》这一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 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和特色以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学生就业取向为目的来设置课程方案。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和我们对专业认识的提高, 以及新世纪社会需求的变化, 仍需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在新兴人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 专业建设力争作到高起点、有特色、有创新, 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型民族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琼瑜, 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9) .

[2]王三, 虞定海, 王继强.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武术演艺专业方向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5) .

[3]于翠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再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2) .

[4]丁丽萍.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7) .

[5]刘剑欣.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及课程设置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金晓阳.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7]刘丽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8]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9]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幼儿园武术课程体系 篇4

因此,当前的学校体育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依托,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武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体育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各普通院校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一些学校并无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尚不明确,教学内容陈旧,评价标准有待更新,以滞后于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因此,构建一个适合普通院校武术选项课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内容等不断深化,使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当前武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认真分析和归纳,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 调查法

对部分普通院校的武术课程设置及教学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为本文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1.3 专家访谈法

就有关武术课程设置等方面走访了专家学者,收集本研究相关问题的看法或建议。

2 构建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程体系的理念

“人本主义”是构建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程体系的理念。什么是人本主义?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我国古代儒家“人本”教育传统思想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人的价值、人的潜能及人的个性。西方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中国武术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一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普通高校的武术课程的技术教育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综合性,不但能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还能作用于对人精神、意志品质以及与他人协作起到一定的培养作用,真正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在武术教学中要突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格、自由、权力和价值的尊重和认同。武术学习要求“内外兼修”,达到身心统一。对外要求人体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因此,武术运动是将人的身、心等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所以只有倡导能够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理念才能促进武术教育的发展。

3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人为本理念为前提,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观为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身心等全面和谐发展,并体现出新课程体系设计的人本追求倾向。

3.1 课程目标体系

认真贯彻《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多目标,在《纲要》中,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将目标分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纲要》把课程的隐性目标“显形”化了。将课程目标层次化、具体化、细化,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明晰。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突出了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应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确立。

3.2 课程内容体系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基本功训练、基本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综合素质训练以及理论知识学习。(见表2)

基本功训练指为适应套路技术需要,以提高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为目的。在肩部、臂部、腰部、腿部、站桩方面的功力练习。基本技术训练指武术套路技术中常用的、典型的各类单个动作训练和组合动作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指为提高力量、速度、弹跳、灵敏、耐力而进行的训练以及与专项动作、技术紧密联系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从武术基本功的学习开始到成套动作的掌握,包括徒手和器械,不同拳种的学习和训练,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实用性与科学性。

3.3 教学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的教学法就会变的高度有效”。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沟通教学情感,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从而使学习变的高度有效。教学方式要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具有灵活性和先进性,与时俱进,本着对学生真诚、信任和理解,使学生在一种自愿、积极、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最大限度的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采用学生互相指导,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互帮、互学,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完成动作,在心理上得到愉悦和满足。使学生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不断上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课程评价体系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将教师评价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依据纲要的精神,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因此,在课程评价方面,我们将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建设这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3.4.1 评价标准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武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应采用多种方法。(1)评价内容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态度、心理、方法等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评价。(2)评价标准发展性,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3)评价结果等级制,也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差、合格、中、良、优秀这五级制进行评定,这是一种比较粗略的评价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更合理公平。

3.4.2 建立教师自评体系,有利于教师业务提高

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中,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可设计自查量表、周期性工作总结和自我反思总结表等。同时,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4.3 建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并不是说为了减负就取消考试,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考试来诊断教育的成果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完善的评价体系,应是当前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教师应以最优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展示给学生,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做到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人本主义课程理念为基础,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为出发点,初步构建了适合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课程的体系。

关键词:武术,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

[2]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0.

[3]李伟.对构建武术套路基础训练体系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4):112-115.

[4]杭兰平,刘新民等.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对实现体育课程多目标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965.

上一篇:腹腔镜宫外孕手术下一篇:重介质分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