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领域课程(精选12篇)
幼儿园领域课程 篇1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地应用到幼儿园中。将多媒体有效整合于幼儿园课程,就是当前幼儿园使用多媒体的最基本、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多媒体教学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又增强了教学效果,从而激起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早期智力的充分开发,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一、多媒体教学,使语言教育更加富有魅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几张图片已经远远吸引不了幼儿的目光,而多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能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再现生活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动态化,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中。
二、多媒体教学,使美术教学更形象。
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受来感受周围的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形式较枯燥,缺少审美的感知,缺少创作的灵感,幼儿的作品也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多媒体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技术,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幼儿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表达体验和情感,获得满足,激发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使音乐教学更加张扬个性。
由于多媒体可将悦耳的音乐、迷人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幼儿直观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的美,对推动幼儿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起到了催化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多媒体教学,使科学教育更加新颖奇特。
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中,戈老师深入分析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科学教育的主要原则,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经验对周围的声音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声音这一比较抽象的探究对象搬到银幕上,通过倾听辨别课件中的各种声音,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从而促使幼儿关注声音,关注周围的一切,对今后的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五、多媒体教学,使社会教育更加贴近自然。
幼儿社会教育是培养幼儿社会行为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更是形成和完善幼儿人格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些简单的图片和教具进行讲述,尽管我们费尽了口舌,但孩子们还是难以理解。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和立体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有可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在教授中班社会活动《我该怎么办》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妈妈不见了”的课件,让孩子通过观看直观、形象的“动画片”,激起兴趣,结合自然,迁移情感,发散思维,主动想办法帮助小红,建立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以游戏的形式检查做法是不是正确,这就让孩子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幼儿所接受,活动更加精彩。
六、多媒体教学,使健康教育更加形象生动。
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谋求幼儿身体健康、改善幼儿的身体状态。而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的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都比较弱,多媒体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及声音的配合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乏知识趣味化,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中班健康活动《今天你喝了吗》中,孩子们从欣赏课件到游戏中学习到最后主动喝水,一开始就用一滴一滴的水声生动、直观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通过课件让他们知道自然界中小狗、小猪、小鸟、小花等一些动植物要长大原来是要“喝”水的,从而认识到小朋友的长大也是要喝水的。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把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孩子感受到活动的真实性,在较轻松的环境下接受良好的健康教育。
总之,多媒体课件在幼儿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视听结合、图文统一的特点对幼儿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它的运用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难点;它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具体准确,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既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又能使教学活动趋于完善,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所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幼儿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体味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幼儿课堂教学,重视幼儿学习过程,重视师幼间、幼儿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教学才是丰富多彩的教与学。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大胆创新制作多媒体课件,更突出教学效果。
摘要:多媒体课件是教育资源之一,它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相互结合。它特有的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在课程领域方面的认知、技能、情感、理解能力。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课件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幼儿园课程领域,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定荣.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幼儿语言学习情境的研究.教育教学研讨,2007,(9):23-25.
[2]王海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幼儿园课堂结构.网络科技时代,2007,(12):81.
[3]周榕.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2007.06:49-51.
[4]候德萍.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教学研讨,2007,(5):22-23.
[5]陈青雅.浅谈幼儿园多媒体辅助教学.
[6]王红兵.漫谈计算机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7]刘萍.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8]罗西.幼儿园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研究计划及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幼儿园领域课程 篇2
关键词: 正文:
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来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范围的扩大,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应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为幼儿创设条件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如:海南的椰子树,引导幼儿说一说椰子树的干、叶子的形状、果的味道,让幼儿亲身感受到椰子树的结构和用途,丰富其生活内容,开阔幼儿的视野。
(二)为幼儿创设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的语言环境。
1、只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为幼儿多创造条件。如:为幼儿讲述《还有谁要上车》的故事时,出示公交车图片,讲一讲幼儿坐公交车的经验,请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了什么说一说,教师在讲述故事之前提出问题:故事里小动物们是上公交车时都说了什么。最后发生了什么事。
2、培养幼儿有意地倾听,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要学会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懂、听得准确,然后才能正确的模仿——说。我们应积极的为幼儿创设听的环境,如:听故事、儿歌录音、听别人讲故事、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说一说这些声音像在说什么。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声音的结分析。
3、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时机,与幼儿进行交谈。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如:在户外散步时,引导幼儿交流所见的东西,及时丰富幼儿词汇;在进餐时,请幼儿报出餐具名称和菜名;在盥洗时,教幼儿掌握盥洗用具的名称和盥洗动作,等等。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做到:让幼儿想说——用鼓励地方式,互相激励的方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让幼儿敢说——即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让幼儿会说——也就是把要是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形象些。怎样能做到这些呢?如:请幼儿在观察一个苹果,让幼儿说一说,“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这是一个有大有红有甜的苹果,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的语言表达的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幼儿能正确发音、吐字清楚、有丰富的词汇并能正确的运用。这些内容都将在语言实践学习中获得、掌握,这就要求幼儿多多练习,逐渐地掌握。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多练地机会,创造多练地环境。如果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地纠正,这样幼儿才能进步地快、说的好。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靠模仿,如“老师我要玩积木、雪花与积木”,教师就要给予纠正说:“老师,我要玩雪花片积木”,并让孩子多说几遍,渐渐地,幼儿就会说了。凡是幼儿用词不当,我们就马上给予纠正,且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三)通过各种真实有效途径的渗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纲要》中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会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如:在讲故事《小猪的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用绘画把对妈妈的思念描述出来,画好后,根据幼儿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创编故事情节,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为幼儿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鼓励幼儿多进行自由交谈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语言交往的发展。谈话是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自由交谈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如:昨天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了?今天和小朋友们玩的高兴吗?你们玩的什么?等等。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最主要的是具有礼貌的语言。从小让幼儿学会使用礼貌语言,具有良好的语言习惯,会使幼儿获益终身。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教育幼儿尊敬长辈、成人。对待长辈应主动、热情的打招呼、称呼人。如:见到年老的叫“爷爷”“奶奶”,见到年轻的叫“叔叔”“阿姨’等等;分别时应说再见。让幼儿知道在别人谈话时,不应打断、插嘴;别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的听,不离开,不嫌烦。讲话的声音不要太大,但要让大家都能听见;语速要适中;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楚;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不骂人。
二、幼儿语言发展的局限性。
(一)将语言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1、在这里,我们需要弄清几个概念:说话、言语、语言。说话指通过震动声带发出一定音节的声音就叫说话,只要不是天生聋哑,就可感到这种状况;言语,就是将一个个音节串连起来,变成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句子;而语言,则是包含着声音、词汇、语法有机结合。它是一种完善表达某种思想状态的一种高级语言形式,它是言语的升华和发展。作为幼儿教育,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学会衣、食、住、行,让他们学会背诗绘画,更重要的就是要叫他们运用语言,发现语言,提炼语言;因此,我们应把语言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1).数学教学活动中没有丰富的语言描述,但它却要求幼儿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教师可将儿歌、游戏贯穿其中,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掌握相关的数的概念,如:认识数字1——10,让幼儿来具体描述各个数字并可根据幼儿的描述进行模仿。
(2).美术活动中的语言教育不仅能丰富幼儿的词汇,还能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幼儿在画画时,可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自己作品的内容,幼儿在开始的描述中词汇还很单一,但经过多次的练习后,会发现幼儿语言描述能力超乎想像;在手工课中,有的幼儿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教师一个人教不能顾及到每一位幼儿,课程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半数幼儿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逐渐对其失去兴趣,如果采取先将学会的幼儿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让他们去教幼儿,幼儿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合作来完成作品,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对手工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
(3).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语言发展的空间也很大,让幼儿将自己的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并提出疑问,评价他人的探索结果,可采取描述和讨论两种方法(如:在种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幼儿将每日观察的现象过程描述出来,再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疑问同大家一起讨论,寻找答案),但幼儿在描述时常会用词不当,教师应注意纠正并随机丰富幼儿的词汇。
2、多为幼儿提供语言发展的机会(1)晨检后,教师会组织幼儿安静的吃早餐,不得随意走动、喧哗,而幼儿总是想把自己看到的、做到的尽快告诉老师和自己的同伴。根据这一特点,可将这段时间改为谈话活动,让幼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向大家一起来分享,这对幼儿学会任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大有帮助。
(2)游戏活动中,一贯都是教师提出指令要求,幼儿根据要求进行活动,活动过程千篇一律、死板硬套,如果将游戏规则告诉幼儿,而让幼儿自己来组织活动开展,并进行人员分配,然后让幼儿分组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师范,最后在让幼儿进行活动,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不仅增加了游戏的灵活性,还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3.经常进行故事、儿歌比赛或心情描述等活动,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地声音洪亮地发言,对于那些不善于集体场合与人交谈的幼儿而言,是一种练习语言技能的好机会。
(二)、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幼儿语言训练,刺激幼儿语言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要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加强语言训练。
1、丰富词汇
词是语言的基础,幼儿掌握多少词,理解词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幼儿期是掌握词汇最迅速的时期,但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掌握知识有限,理解力不强。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们应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幼儿理解词义。如:实物、图片、动作、表情等。
2、发展口语
发展幼儿口语有多种途径,如;复述故事、看图说话、欣赏文学作品等。这些都能帮助幼儿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平时就要求幼儿对老师讲的故事进行复述,多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幼儿欣赏,随时随地让练习口语表达。如:教室墙上的装饰画就可以让幼儿自由的讲一讲:你喜欢这副画吗?为什么?你能编出一段故事吗?街上的广告画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你觉得画的是什么?它是做什么广告的?总之,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教育契机存在,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并充分利用,就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3、注重条理
语言必须具有条理性,否则就不能准确表达出你的意图。要教会幼儿正确的使用语言,有条理的说话。如:在看图讲述《送奶奶回家》中,让幼儿先观察他们在干什么,后来又怎样了,最后又怎样了,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条理讲述故事。使幼儿不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4、早期阅读
教师在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自己按顺序翻阅,学习仔细观察画面细节,理解故事人物、情节,并逐渐将听到的语句、词与书上的印刷符号对上号。教师还应经常鼓励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作品,并学会评价别人的讲述。在此过程中,幼儿养成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并锻炼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早期阅读在幼儿语言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三)利用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
陈鹤琴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是两方面共同合作,主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调查了解发现,现在家长与孩子沟通很少,虽然有的家长了带孩子出去玩,但却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说话,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会说话,不着急。”还有的家长把教育的任务推给了老师,来个撒手不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家长重视早期语言教育,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语言方法。如在家园联系栏张贴《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做好孩子的语言玩伴》、《小儿说话掌握的五种技能》、《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等相关文章,让家长进一步了解语言教育方面的知识。利用早晚接送、家访、电话咨询等方式解答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育,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家园共育的目标,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孩子生活的每时每刻,因此需要我们家园紧密合作,共同培育,只有这样,孩子的语言发展才会更为迅速。
结果:
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我们仍将继续探索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握幼儿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持之以恒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并应该充分地去开发幼儿所具有的天赋,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智力。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以上几点都可以称为 “环境”,这种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环境是我们幼儿教师能够提供的。我们在发展幼儿语言过程中要把握每个幼儿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幼儿的整体素质也将全面提高,为造就将来的祖国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袁爱玲《学前全语言创造教育活动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专业幼儿资讯《父母必读》。
4、中华家庭教育网
幼儿园领域课程 篇3
一、领域课程的发展趋向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综合课程和领域课程这两种原本对立的课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综合课程开始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甚至将学科课程包容在综合课程的框架中。
同样,领域课程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趋向,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则是最为显著的表现。 这种渗透存在多种形式,既有发生在活动层面上的,也有发生在整体课程设计层面上的,甚至出现了以“主题”为中心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
二、语言教育如何向其他领域渗透
上面分析了相互渗透对于领域课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领域渗透至少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某一个领域教育活动中达到多个学科领域(本学科领域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二是通过其他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达到本学科领域的教育目标,或渗透本学科领域的教育内容。 就幼儿科学教育而言,分别是:
一是语言教育领域的要求与课程整体的整合;二是语言教育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的相互支持。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是指在坚持语言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的目标;或在遵循语言教育规律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达到活动整合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利用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在语言活动中,艺术形式既是幼儿表现语言知识的手段,又是宣泄情感的方式。教师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可以达成认知方面的目标,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作、欣赏和分享的过程,幼儿的情感和认识得以交融。
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应注意艺术在活动中只是一种表达手段,而不是需要教师教给幼儿的知识技能。换言之,活动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的技能来表现知识经验和情感,教师不宜在这样的活动中强调艺术技能、技巧。
2、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可以说,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语言;也可以说,任何一个活动都有发展幼儿语言的机会。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但绝不是教幼儿学习说话。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即表达内容,教师在科学活动中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发现和疑惑、问题和回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加以概括。
3、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
数学是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语言和数学这两个学科是密切联系的。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它可以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精确。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这个工具,让幼儿在获得精确的科学经验的同时发展数学知识和技能。
4、语言与社会领域相互支持。
幼儿园领域课程 篇4
学习领域课程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即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是我国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计划以来大力推广的一种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是选择来自工作岗位的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 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称为学习情境。通过完成这些学习情境, 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目标。其学习过程体现出“做中学”、“学生中心”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职教特征。
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内容主要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条件设计、教学实施设计及考核评价设计6个方面。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 它决定了其他设计的方向。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通常指学生知道什么, 它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目标是指学生能干什么, 是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素质目标是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适应社会, 所应具备的素质。
“零件的手工制作”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该课程构建于“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基础之上。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 掌握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的使用方法, 为从事设备机械维修工作奠定基础。“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设计如下。
1.1 知识目标
(1) 掌握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的工具、操作方法、安全操作规程;
(2) 掌握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的读书原理及测量方法。
1.2 能力目标
(1) 能够熟练完成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
(2) 能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进行测量。
1.3 素质目标
(1) 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 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5) 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6) 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7) 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8) 能不断积累钳工加工经验, 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2 教学内容设计
2.1 合理设计学习情境
从教学内容的层次来说, 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课程的章, 它通常为来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每一学习情境均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使学生得到完整的 (而不是零碎的、片段似的) 岗位工作训练;各学习情境应属同一范畴, 即都属于某一类典型工作任务, 这样经过重复的训练达到熟练的目的;各学习情境呈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 其中递进或包容关系更加合理;学习情境的教学安排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单级到多级的认知规律。学习情境的设计需结合学校的实际, 不能超越学校的实际条件而作不可实施的理论优化的设计。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 若教学时间为3周, 可设计4个学习情境:多角尺的手工制作, 六角螺母的手工制作, 鸭嘴锤的手工制作, 镶配件的手工制作。将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及量具的使用等知识点、能力点合理分散到各学习情境中, 将素质目标贯穿始终, 见表1。
2.2 融入标准规范
教学过程中, 要将产业、行业、企业的标准、规范融入各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 使得学生养成标准规范意识, 并在工作中自觉执行标准、规范, 尤其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 使得学生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中, 要融入钳工国家职业标准。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包括装配钳工国家职业标准、机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工具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化工检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等, 要根据课程对应的专业合理选择相关标准。
3 教学条件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教学资源。
3.1 硬件条件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理想的教学条件应包括仿真教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及生产现场, 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 学习情境的实施采取从仿真教学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再到生产现场教学, 最后顶岗实习等不同的形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递进:在环境上, 从虚拟仿真到生产性的递进;在能力 (技能) 上, 从生疏到熟练的递进;在身份上, 从学生到准员工的递进, 最终实现了学生的有经验就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条件还包括必要的网络环境, 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 在任何时间、地点随时上网学习。
上述理想的教学条件适宜针对比较复杂难学的课程, 而且需学校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实现这样的条件。对于“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即可满足教学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相当于通常所说的钳工车间, 但其分区、功能均有一定扩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通常由操作区、学习讨论区、工具材料区等组成。操作区每人一个操作工位, 配有虎钳及各种工量具, 整个操作区配有若干台钻床、砂轮机等设备, 用来完成钻孔、工具的磨削等工作;学习讨论区配有桌椅、若干台联网电脑、投影设备、钳工手册及书刊, 可以开展教学、讨论、自学等活动;工具材料区配有充足的工具及材料, 满足学生使用的需要。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书刊如《钳工技能》 (黄涛勋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钳工工艺》 (邱国明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钳工实用技术》 (刘存祥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钳工操作技术要领图解》 (王志鑫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金属加工 (冷加工) 》等。
3.2 教学资源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学录像、操作视频、演示动画、仿真、在线测试、网络辅导答疑、标准规范及学习网站等。演示动画主要用于抽象内容的直观演示, 在电类、化工类课程中应用较多。在线测试应有内容全面的试题库做支撑, 测试后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和分数。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网站有:中国钳工网 (http://www.zgqgwz.cn/) 、中国安全天地网 (http://www.aqtd.cn/) 及相关院校零件的手工制作精品课程网站。
4 教学材料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材料从形式上包括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 从类别上包括教案、活页教材、工量具 (设备) 单、任务书、引导文、评价表等。教案包括纸质和电子两种,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及多媒体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 电子教案已成为教案的主体, 而且电子教案在图片显示、声音播放、动画演示等方面具有纸质教案所不具备的优势。活页教材是紧密围绕学习情境、依据学校现有条件所编写的针对性极强的教材, 它与普通教材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中, 普通教材可作为参考书使用。工量具 (设备) 单在学习情境实施前发给学生, 学习情境实施前按单领用工量具 (设备) , 学习情境实施后要清点、上交。任务书告知学生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既可为整个情境的任务书, 也可为情境分解后的任务书。引导文主要告知怎样做, 重点是什么, 应注意哪些事项等。引导文也可和任务书设为一体, 评价表用于完成评价。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任务书如表2所示, 评价表如表4所示。
5 教学实施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受设备台 (套) 数、工作复杂程度 (完成该工作所需的人数) 、教师可以指导的组数、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设备台 (套) 数是关键。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采用比较合适的分组人数、分组数及轮换方式, 努力追求最优教学效果。如对“数控编程与加工”学习领域课程, 学生要完成零件设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三项工作, 合理的分组可始终保持数控机床的运转, 每台机床安排3人左右为宜 (即3人1组) , 这样同一时间段, 同组同学中, 有的搞设计, 有的搞编程, 有的进行加工, 设计和编程结束的学生还可观看其他学生的操作, 从中学习、借鉴, 并起到安全监督员的作用。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因设备比较便宜, 设备台 (套) 数充足, 操作多属独立完成, 故通常1人1组 (占有1个工位) , 需2~3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
6 考核方法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考核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6.1 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关系
理论考核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践考核反映学生的操作情况, 即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并由实践来反映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同时,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理论考核所占比重应少些, 实践考核所占比重应大些。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当学习情境设为3个时, 考核权重系数设定如表3所示。
6.2 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的关系
成果考核与过程考核均属于实践考核。成果考核的内容是产品 (作品) 质量, 过程考核的内容是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只有通过过程与成果的考核, 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的全面考核。表4所示为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某学习情境的评价表, 是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的全面考核。
6.3 要加强素质考核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都强调, 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具备基本素质, 学会学习, 学会自主发展, 符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等专门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职责。考核是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通过加强素质考核, 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意识, 并自觉加强素质养成, 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丛文龙.学习领域课程的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实施条件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9) .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领域课程和整合课程分析材料 篇5
从新《纲要》看综合课程和领域课程这两种对立的课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综合课程开始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甚至将学科包容在综合课程的框架中。领域课程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趋向,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表现的最为显着。
在教学中,我园全面贯彻《纲要》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办园质量,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也取得好成绩。从新《纲要》新视角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改革的问题:如何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引进课程,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课程才能促进幼儿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是幼儿教育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本园情况根据纲要内容课程要求,从培养幼儿创造性、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确立幼儿园课程的生成研究。
一: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为了改革我园的教育教学,我们做了不懈的努力,我们丢弃了传统的分科教学,尝试了综合主题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以幼儿生活、学习、行为三种习惯,动嘴、动手、思考、审美观四种能力为教育目标,优化了教育过程,提高了保教质量,在学习经验中也发现几个问题: 1.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忽视幼儿为主体地位,虽大力提高和探索了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方针,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全摆脱教师为主的局面,幼儿为中心只局限在语言中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师往往忽视幼儿兴趣的转移,为完成教学任务常延长教学时间及打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2.在教育教学中,以
教师发言为主,忽视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对那些好动、反叛幼儿的话题置若罔闻,扼杀了幼儿的积极性。
3.活动的设计:都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一个活动转入另一个活动,没有留给幼儿深入探索、积极发言的机会,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去观察与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我们可以让幼儿学的少一点,但应该学的深入一些,只有让幼儿亲身体验尝试,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4.教师往往把教育教学的结果看的很重要,从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这样会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领域课程的发展
要使领域课程得到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领域与领域见的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整体教育。
1.领域课程的发展趋势及它们的]相互渗透。
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今天,可以看到有两条基本路线:一条是:领域课程的发展,另一条是:综合课程的发展,这两种模式都是对传统学科课程进行反思和改革的结果,为了克服传统学科中内容的割裂及反复现象,综合课程丢弃了学科的知识结构,以贴近幼儿生活主题作为组织课程的主线,通过主体把原有学科内容联系起来,体现幼儿学习的整合性。不过整合课程必然要遗失另一种教育价值,那就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领域课程扬弃了学科课程重知识传授,轻幼儿生活的弊病,将抽象的学科体系改为幼儿的经验体系,并以幼儿的学科领域取代过去的学科划分更贴近幼儿生活的实际。
三:学习瑞吉欧的教学原理、探讨综合课程的研究
瑞吉欧教育体系具特色东西很多,如:方案教学鼓励
幼儿运用美术语言或其他符号表征系统记录和表达它们的想法,在探索中自我增长。我园参照经验在教育教学中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内涵,综合课程方案教学的实施涉及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化、语言、体能等各个发展领域将游戏、故事、绘画、手工、音乐、数学、早读等方面内容融合为一体。四:教学中相互结合的效果
根据《纲要》内容要求:1.在语言方面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的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2.在艺术方面:艺术中面向全体幼儿,给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位幼儿,肯定接受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
五:教学中实例;在中班的活动《吹泡泡》中,我运用综合课程中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来调动已有的科学经验,鼓励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将其画下来、唱出来。
活动刚开始我让幼儿欣赏歌曲《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吹呀吹,吹呀吹,我吹的泡泡是一串串欢笑”,接下来启发幼儿想象:还会有什么泡泡呢?会是谁吹的呢?幼儿在轻柔音乐伴奏下自由讲述:牙齿是嘴巴吹出的泡泡、音乐是钢琴吹出的泡泡、声音是嘴巴吹出的泡泡、水滴是云朵吹出的泡泡、小草是土地吹出的泡泡、水泡是小雨吹出的泡泡、西瓜也是土地吹出的泡泡、大树吹出的泡泡是果实还有虫子、幼儿们还想到纸是有机器吹出的泡泡等在这次自由讲述中幼儿的想象得到积极发挥,同时也扩展了
幼儿的想象。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把自己的表述记录下来,幼儿们选择了用画画的方法记录。在活动的延伸时,我让幼儿把自己创作的内容编成歌词唱出来。
反思: 在这次教育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通过让幼儿记录活动内容扩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审美观,最后让幼儿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在这节课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气氛非常活跃,而且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发挥,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这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整合课程的方式,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同时也到了整合课程的效果。
拓宽学习领域,开发课程资源 篇6
关键词:课外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而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并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课堂学习时间和课本资源是有限的,教师无法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心态和大语文观念,在有效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课外学习机会,更多地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向自然、社会、生活学习,帮助他们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这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空间,提高学习能力,强化探究的本领,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体系,最终实现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还能确保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古今大学问家无不徜徉于书籍的海洋。“读万卷书”是古圣贤的治学之道,即欲成大事业者当勤读书,多读书。司马迁尽读史官图书,后终成巨著《史记》;季羡林一生勤读,后终成国学大师。因此,教师除了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文学作品外,还应推荐一些其他的优秀作品和报刊杂志。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既要勤读,又要多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自己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性情熏陶、美质感染以及生活启迪。遗憾的是,当代读书之风不盛,语文课程标准雖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范围和字数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但主动读书的学生甚少,所以,教师一定要落实好此项工作。
二、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和活教材,这里活跃着性格迥异的各类人物,上演着悲欢离合的各种故事,有教室无法学到的知识,也有课本无法增长的见识。
1.组织学生参加报告会、演讲会(若无条件,有关录像亦可)。初中阶段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是中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特点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报告会、演讲会多以宣传先进人物及事迹为内容,以弘扬社会正气,传达正能量为目的,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构建完美的人生价值体系,练就明辨是非的本领,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时代的洗礼,故而对成长期的中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当代“活雷锋”郭明义的事迹报告在全国大中小学生中产生过巨大的反响,郭明义也因此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2.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这些场馆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缩影,是教书育人的好课堂。不管是图书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实物、展片等,都是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它们既能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能开阔视野,增加见闻,从而使他们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3.让学生留心广告语、对联等。广告语是商品时代的产物,其语言生动简约,富有创意,向人们传递了知识信息。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其内容精炼概括,体现了我们民族杰出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是妙语。我们要让学生随身携带纸、笔,注意积累所见的精美广告语、对联,不放弃学习的机会。
4.注意身边人的一颦一蹙,关心他们的人生命运,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指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无独有偶,巴尔扎克早年对工人阶级的生活了解不多,为此他时常穿戴破烂,到巴黎郊外的工人住宅区观察工人的生活。可见,要想让学生获得作文的鲜活素材,以产生对生活的远见卓识,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5.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和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并使他们养成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珍惜粮食、勤劳简朴的美德。可惜的是,现在的学校已很少组织这样的活动了。所以,我们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比如,全校卫生大扫除,节假日上街做义工,慰问孤寡老人,帮助留守儿童,参观工厂、农村等,要让学生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人生,得到有益的教育。
三、现代媒体,一天也离不开的文化食粮
电视、网络、广播等传媒是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它展示的影视剧是艺术化了的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提炼,有观赏性和教育价值。它播报的国内外大事、自然、社会及各种知识信息等,是学生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积累知识的好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收视、收听、浏览习惯。
四、自然也是一本书
人类是自然之子,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习惯,让他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在教室还是野外,在社会还是家庭,都能用一颗美好的心真诚地呵护大自然里的山川河流,用一颗平等的心善待大自然里的虫鱼鸟兽。我们要让他们懂得,自然里的一切都是我们朝夕相处、相互依存的朋友,要让他们学会用求知的眼睛阅读大自然,用感恩的心报答大自然。
五、地域文化是生活化的语文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这些地域文化同当地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人们的血液里了,是生活化了的语文。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风俗民情,方言土语,民间故事、传说,戏曲音乐,建筑民居,服饰饮食,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文化遗产,从中挖掘到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吸收精华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探析 篇7
关键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
一、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框架
(一) 什么是学习领域课程
以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为载体, 以工作任务活动为学习的主要形式。
1. 任务就是一件完整的真实的事情;
2.这件事情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一个故障的排除, 一项服务的提供等;3.项目任务是综合的、完整性, 基于产品的, 强调应用技能获得产品;4.技能不是项目, 任务也不能等于项目 (但项目在内容上可能与任务重叠) 。
学习领域课程不完全排斥其他课程模式, 在一门学习领域课程里面, 也并不完全排斥知识任务和技能任务。如何组合取决于目标达成的需要。
(二) 学习领域课程的核心理念
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联系论、结构论、综合论和结果论。其中联系论回答职业能力的本质, 结构论回答知识与任务的组织关系, 综合论回答任务与任务的组织关系, 结果论回答任务与项目 (产品或服务) 的组织关系。
1. 联系论
(1) 职业能力即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
(2) 职业教育课程要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
(3) 要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 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
2. 结构论
(1) 课程结构指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 (体系结构) , 以及一门课程内部知识的组织方式 (内容结构) 。在以往的课程开发中, 总是对课程结构的重要性评价过低。老师们受职业习惯的影响, 比较关注课程中的知识、技能这些具体内容, 往往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了这些知识和技能, 便会具备能力, 因而并不重视课程结构设计。
(2) 课程结构是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 本身具有教育意义。知识的组织方式往往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因为正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
(3) 学习领域课程既要求课程设置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 也要求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4) 因为与学科知识存在形式完全不同, 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工作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 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 附着于工作过程是其存在的基本形态。
(5) 从实践效果看, 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结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 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 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 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 综合论
(1) 如果只有前面两个理论, 那么所开发出来的只是任务本位课程, 它围绕着一个个孤立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这种课程模式尽管与工作岗位已非常贴近, 但它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局限于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 而无法获得这些任务之间的联系。
(2) 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培养来说非常重要:
a.它是衡量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b.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c.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程设计要打破任务之间的界线, 突出任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模式的这一突破, 一方面客观上要求设计能贯穿这一过程的载体, 另一方面要求课程设计者充分意识到作为工作过程开始与结尾的一些细节的重要性。
4. 结果论
(1) 只有特定目标引导下的职业活动才具备“联系”建立的功能。因此学习领域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要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2) 从功能的角度看可以有效地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任何学习都是需要用“结果”来强化的, 而现实产品是很有力的强化物。
(3) 从理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实践观”的重要转变。传统的实践观把实践仅仅理解为技能的反复训练, 或是孤立的工作任务的学习, 从而把过程与结果割裂开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与行动的结果无关, 他们所能体验到的仅仅是动作的不断重复, 却无法体验到行动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 认为实践只有指向获得产品才具有意义。
(三) 如何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原则:以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终身生涯发展等于强化普通文化课程?终身生涯发展等于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要彻底放下传统的“基础”这个沉重包袱, 从机械论的基础观转向生物学的基础观, 用“生长”的观点来看待能力发展, 轻装上阵进行课程改革。
二、如何设置课程
基本参照点是任务领域。
问题:能否以任务领域为参照点设置课程?
任务领域到课程设置的转换有一个筛选机制, 这个机制就是任务领域的教育价值, 即学生掌握该领域需要的课时数。根据每个任务领域的教育价值、相关性以及课时分配的均匀原则对任务领域进行合并, 形成学习领域课程。
存在三种基本情况 (1) 直接对应式。有些任务领域可以单独成课程; (2) 合并式。有些任务领域需要归并后成课程; (3) 分解式。有些任务领域需要分解成几门课程。有些理论知识, 应用的范围比较广
黑龙江王丽荣
泛, 特别是有些与工作任务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理论知识, 可把它们综合成1~2门综合学科课程。
(一) 如何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 包括课程的性质 (定位) 、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它是政府或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重要区别:
1. 功能不同;2.所规范的行为主体不同;3.内容要求不同。
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应重点说明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如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 、任务步骤编排的思路与模式、课时数与学分数、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内容。
内容框架应包含工作任务及相关知识、技能要求。要认真分析每门课程要让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 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 并对相关知识、技能做初步分析。需要根据教学规律, 对工作任务做进一步筛选、细分等处理。
(二) 如何设计学习项目任务
1. 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需要在课程标准编制
基础上, 设计一份旨在实施课程标准的项目任务设计参考方案, 它是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
2. 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任务进行更换。
3. 项目任务设计要围绕工作任务来进行。
学习领域课程在形式上表现为产品 (服务) , 内容则是工作任务, 目标指向是职业能力。因此, 项目设计时, 需要对工作任务做综合化处理, 许多项目是跨任务的。
循环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课程内容以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 每个项目都包括该门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 且其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模式尽管工作过程是重复的, 但由于项目不同, 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随着项目的推进, 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不断提升。这种模式在机电类、建筑类等专业中应用广泛。
幼儿园领域课程 篇8
德国独树一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可谓世界上最成功的模式之一,德国职教研究也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在课程论研究领域,德国课程专家比尔盖特·贝尔格(Birgit Berger)认为,随着人类生活和工作领域日趋科学化,学习者必须能够应对现代知识产品不断更新的挑战,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1]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职业领域与传统教学领域对学习者提出的能力要求并不一致,因此,研究学生如何胜任现代科技趋势下新工作形式及其对技术人员能力的新要求,对于职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德国学者按照职业领域对学生能力获取的要求,从课程和教学的微观层面研究并提出“学习领域”课程思想,在国际职教界引起了广泛反响。
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分析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对“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定义为:“学习领域”(Lernfeld)是通过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描述而构成的主题单元。它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所有学习领域的总和可以帮助职业学校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KMK-指南手册,2000)。可见“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是密切相关的。
什么是“职业能力”?德国学者认为,内隐性、深层性、过程性是职业能力的基本属性。与“职业资格”不同,职业能力是学习能力和在职业、社会以及生活中表现出的能够自我负责任的行为能力。相比较于职业资格侧重考核能力的外显形式,如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所表现出的个人职业技能水平,德国学者更重视分析能力形成的各种要素,如智力水平的提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他们认为外显行为的成熟是内在智力发展和心理结构完善的体现。[2]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观,德国学者开创性地构建了职业学校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基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摆脱了传统的以学科理论体系为内在逻辑分析为主要原则的设计思想,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建构的逻辑线索,强调职教课程体系应遵循职业相关性原则。如图1所示,以“学习领域”为主题单元建构的课程方案设计思想是通过对职业情境和职业行为的研究,在对“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以及“学习情境”三要素和相互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创立的,工作过程分析是设计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的前提和基础。以“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基础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地在知识和经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未来职业工作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职业变迁对工作者提出的高素质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阶段性地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情境。姆斯特·崴布斯(Muster Wa|bs)和施耐德(Schneider)教授将这些阶段定义为:深入分析职业行动领域(以职业工作及生产经营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按照确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并适时进行反馈调查;检验教学结果是否符合行动领域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德国课程专家巴德尔(Bader)教授和夏尔弗(Schafer)教授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的推导和反馈原理绘制出三者的关系图(如图2所示)。图中三个关键概念——“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由三个所谓“教学论反馈”的阶段相互联接,成为设计符合教学论思想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理论基础。
(巴德尔/夏尔弗,1998>
第一个阶段是由“行动领域”推导出“学习领域”(图3所示)。根据范例教学论的思想,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着眼于现实世界和职业领域中最具代表性和价值性且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学生现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和技能。基于该理论,由“行动领域”推导出“学习领域”的分析过程应考虑四大问题:1.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对学生当前的心智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当前意义)2.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对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生活所起的长远发展意义是什么?(未来发展意义)3.从教学内容中反映出的重要事实和一般性问题是什么?(示范性意义)4.课程内容安排应根据教育对象遵循怎样的逻辑结构?(课程结构和特点)在第一阶段,以这四方面作为分析的重要原则,从现实的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行动领域集合推导出一系列的包涵逻辑联系的职业学校教学课程单元,这些课程单元的总和就构成了“学习领域”课程方案。[3]
巴德尔和夏尔弗教授提出:在第一阶段由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学习领域对行动领域的反馈作用——“教学论的反射”(didaktische Reflexion),即从培养学生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出发,分析学生通过“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能满足行动领域对学生所提出的能力要求。作为反馈,依据其结果合理调整“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如图4所示。
第二阶段,由“学习领域”具体化为“学习情境”(图5所示)。在对职业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前提下,通过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按照教学论理论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化为“学习情境”课程单元。根据学习理论教学论(Lerntheoretische Didaktik)原理,由“学习领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学习情境”必须对教学过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
学习理论教学论强调通过“决定域”和“条件域”要素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计划和实施。“决定域”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方法四要素,“条件域”包括生源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条件分析两个要素。这六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根据事先制定的每堂课教学计划通过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传授“学习领域”相关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计划体现在实际“学习情境”中。[4]
第三阶段,学习情境反映行动领域。在选择安排合理的学习情境时应预先考虑其是否符合职业任务和工作过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具体学习情境对应于相关行动领域(如图6所示)。检验通过具体教学能否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目标。
三、“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应用于职业学校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作为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文件,各州结合具体的职业学校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对该课程方案进行符合“州情”、“校情”的调整,并由各州下属文教部门、学校和任课教师组共同负责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与职业情境相关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转化为“学习情境”这一关键环节中,州教育过程会议(Bildungsgangkonferenz)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图7所示)。作为会议讨论成果之一,确立了由“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转化为教学过程情境的推导方案。该方案着眼于企业实践,从工作任务处理要素以及任务进展阶段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目标按照实际工作进展阶段对教学过程和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使教学环节及教学情境与企业工作情境相吻合,真正体现出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特点。[5]以工程技术领域“金属表面处理”专业为例,根据工作过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为了循序渐进地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学习领域”课程单元及其对应的一系列“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螺旋式课程”(Spiralcurriculum)模式进行教学组织安排(如图8所示)。螺旋式课程开发的观点认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由浅入深编写的。如同螺旋式阶梯,每个学习领域代表一层阶梯,由下往上难度逐渐增加;而每层学习领域又被细化为若干“学习情境”,这些学习情境都与职业领域相关内容有着密切联系,一系列学习情境根据内容的难度和教学内部逻辑关系按照螺旋式上升的顺序依次安排在课程模式中。[6]教师应根据该模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能力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通过一系列“学习情境”课程单元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的内容是如何制定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下面以“金属表面处理加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例,阐述其学习情境2——“金属板材的化学处理”的制定原理和分析过程。
学习情境内容的设置主要取决于对该学习领域相关的职业情境及职业活动特征的分析(如下页图9所示)。在“金属板材的化学处理”为主题的学习情境确定过程中,首先是对其所属学习领域“金属底板加工”和相关行动领域“检查、评估和准备合适的材料底板”的职业活动进行分析,根据职业情境“对金属底板进行化学处理”的要求,将其情境化为具体的行动。由于对金属底板的清洗加工涉及到对危险化学材料的使用,因此作为学习情境之一,教师将传授关于如何处理危险性材料以及工作者自身安全防护的知识和技能。
确定学习情境主题后,应根据职业情境(如“在安装场所对板材表面进行处理、涂层”)中客户的要求和工作任务,对学习情境(如“危险性金属材料处理”)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包括工作任务细节的描述和所需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社会和个人能力)的要求,使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任务和学习重点要求更加明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情境的具体描述如表2所示。
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根据由“职业情境”设计的“学习情境”教学要求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在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根据所学的的理论知识自主地通过收集信息、计划、执行、检查及修改、评估的行动过程完成工作任务。[7]教师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和建议。在教学的评估环节中,教师采取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每一次的进步给予表扬,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尝到成功的乐趣,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结语
相对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逻辑的课程开发思路而言,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将职业学校课程的教育学理论与职业领域行动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过程反映实际工作和生活的现实情况和要求,以连续性工作过程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的参照系,达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整个实际工作过程的目的。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从总体来说还未能摆脱传统单科分段模式的束缚,学科专业系统性太强,缺乏实践应用性,致使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联系不紧密。此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弊端,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很少有尝试、质疑、探究、反思和自主实践的机会,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工作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尤其不利,制约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德国“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实施过程,对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当前进行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Jenewein Klaus.Skript:Didaktik und Curriculumentwicklung Lernen und Lehren in der beruflichen Aus- und Weiterbildung; Otto-von-Guericke Universit(a|¨)t Magdeburg;Institut für Berufs-und Betriebsp(a|¨)dagogik;Vorlesung WS 2006/2007,149-165.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93-94.
[3]Bader R.,Sch(a|¨)fer B.Lernfelder Gestalten.Vom Komplexen Handlungsfeld zur Didaktisch Strukturierten Lernsituation. In:Die berufsbildende Schule 50 Heft 78/1998,229-234.
[4]Das neue Lernen Die Lernfelddidaktik für Maler und Lackierer. Troisdorf:Bildungs-Verlag Eins,2003,26-48.
[5]Muster W(a|¨)bs H.,Schneider K.Vom Lernfeld zur Lernsituation. Strukturierungshilfe zur Analyse,Planung und Evaluation von Unterricht.Bad Homburg vor der H(o|¨)he:Gehlen, 1999,7-9.
幼儿园领域课程 篇9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 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因此, 国家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 只是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 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规划
根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 依据《纲要》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课程” 被确定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四大课程领域”之一。 结合当地社区资源与社会实际, 以及本校基础与特色, 在《纲要》原则规定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因时、因校的调整与扩展, 开发与创新, 拟将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划分为: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实践, 劳动与技能, 传统与信息等四门特色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特色课程之一, 成为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狭义的某一门学科, 更多的是强调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用, 要体现它的综合性教育因素。为此, 本校以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科目, 以数学教研组为开发团队实施开发研究, 并申报立项有何祥齐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 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
1.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 从课程论视域看, 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也不例外, 因此, 课程属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属性。 当前, 在我国基础性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体系中, 还没有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专设的国家课程, 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有形无实的境地。 无疑, 这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2.“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 研究性学习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而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这一学习方式。 其次,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 所以, 其他领域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也脱离不了其他领域课程而独立存在。
四、“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建构成一门真正的课程, 而不再是随意被搁置的, 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升学率的形式化教学。 以数学教学为目标科目, 结合课题研究, 得出以下实践结论。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 并非包含关系。 首先,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 而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数学教学, 获取数学知识。 其次, 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仅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方面, 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识为课程内容。
2.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 让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这一整体。 本校在每学期开始由各学科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 报学校教研室, 由教研室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时间、课时、教师、教学场所等, 形成学校统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表, 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能够独立实施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实施程序, 凸显课程特色, 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程序进行:第一, 准备阶段。 选题、分组、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 即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 执行阶段。 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实验、观测等获取研究资料。 第三, 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程的特色。 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与创造;强化对“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成果, 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总之,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 要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强化素质教育, 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的课程, 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 更需要一线教师全力践行。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01) .
幼儿园领域课程 篇10
学习领域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为扭转传统“双元制”中的“一元”———职业学校教育与“另一元”———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相脱离, 偏离职业实践和滞后科技发展的现状, 根据新时期行业、企业对技术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所开发的综合性课程改革方案。目前,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全日制院校得到推广和应用。笔者于2011年2月赴德国相关职业院校进行了20天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实施的学习和交流, 从分析IWK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初步了解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设计理念及方法。
1 护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思路
先由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对护理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从业者的社会能力、从业者的个人素养能力3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描述, 构成职业行动领域, 并以国家规定的形式下发全国。然后, 从教学角度出发, 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10~20个学习领域, 每个学习领域都规定学生达到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 要完成每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则由各校教师确定相应的学习情境和学时, 一般每个学习情境设计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 (见图1) 。
2 护理职业定位
2.1 法律保护
德国的《护理保险法》于1993年生效, 明确规定了护理保险的范围、标准、支付办法等。它的出台一方面适应了老龄化社会发展对护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护理费用的来源, 促进了护士私人开业和社区及家庭护理的开展, 使护士的收入有所提高, 稳定了护理队伍, 体现了护理学科的独立性, 申请接受护理教育的青年学生逐年增加。
2.2 职业岗位
职业岗位主要有病房护士、门诊护士、急诊护士、社区护士、老人院护士、家庭护士等。
2.3 职业发展
既可发展为专科护士, 如康复护士、口腔护士、ICU护士、营养护士等;也可进入高等学校进行为期4年的学习和研究, 取得大学文凭及硕士、博士学位, 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研究等工作。
3 护理职业标准
根据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确定的《成人及儿童卫生疾病护理职业培训大纲》规定, 护理职业标准见表1。
4 护理职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注:该表仅列举部分护理职业标准
由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确定, 各州可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调整, 各校具体实施内容见表2。
由表2可见, 学习领域体系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建构的逻辑关系, 而传统课程体系则以严格的学科体系作为课程建构的逻辑关系。
5 学习情境设计
为完成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 由任课教师将学习领域细分为若干学习情境并确定学时、上课地点等细节。如学习领域“沟通”细分的学习情境, 见表3。
由表3可见, 一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工作任务, 将沟通知识和技巧全部应用到任务的完成中, 师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与传统课程的章节结构完全不同, 没有了知识的系统性, 只有工作过程的连续性, 传统课程是教师易教, 而学习领域是学生易学。
6 学习情境的教学组织过程
为了使学生具备职业行动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完成学习情境的学习。具体步骤包括: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各方面信息, 如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环境等;制订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通过讨论, 决定要采用的计划;组织实施计划;检查计划实施过程;评估计划执行结果 (见图2、表4) 。
7 学习领域方案的实施条件
幼儿园领域课程 篇11
关键词:问题能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
笔者对曾实施过对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研究的21名老师进行了访谈,其中只有2名教师表示开设“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研究并不十分必要,主要原因是认为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不全,学生水平有限;其他19名教师都认为相关课程开设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多名教师均提到开设“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从教学的有效性角度来看,教学实践确实能够证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具有上述方面的应用效果。
一、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初中数学新课改中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其中改变课程内容的主要是指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与上文提到的三大内容并列为第四领域,删减了一些难、繁、偏的内容,增加了一些与现实相联系的内容,更加注重知识应用。改变教学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方式,通过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和交流活动,而评价内容改变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等重视,推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共同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开设新课程之后,学生对统计和代数学习、数学的应用、函数的理解等方面有了较高的理解程度,同时在信息收集、分析、表达技能上也有了显著提升。在对待困难方面,开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研究的学生养成了善于用统计学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可以说新课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二、培养数学问题能力
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方面,国外学者进行了不少探索性研究,比如1974年Balka从流畅性、灵活性等方面对数学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当前,“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从提问数量、方法、角度三个方面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对课改前后学生提问能力调查发现,两类学生在代数几何问题方面的提问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新课改下学生在代数或实际背景下提出问题的频率明显高于课改前的学生。提问类型可以是指通过对所给问题情景化、类比化、归纳抽象等提出的问题。新课改学生更熟练地运用建模、归纳、逻辑分析等方式进行提问,并能提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因此开设“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推理问题有两种,分别是简单推理问题和复杂推理问题。我们对课改学生和非课改的100名学生进行了问题推理测试,每道问题的满分均为4分。调查结果发现在简单问题推理上,新课改和非课改学生表现并无明显差异;而对于复杂问题推理,新课改同学的平均成绩在3.2分,而非课改学生的平均成绩仅为2.6分,这说明了在复杂问题推理上,课改后学生比非课改学生要好。
比如采取“9+1”模式教学,依照活动准备、内容、创新、收获相关流程设计,对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进行活动设定,每个主题教学可以由教师指导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作为学生数学课外活动的辅导材料。建设“数学探究室”等形式的活动教室,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外部环境。事实证明,理论构架能对教学实践起到促进作用,而教学实践又能够起到完善课堂方案的目的。
四、拓展数学应用能力
检测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情况,我们也能够通过对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解答来进行判断。在多数常规问题上,学生的测试水平表现均无太大差异,课改后的学生要稍高一些。当涉及较为复杂的计算时,新课改学生比非课改的学生要好一些,同时两类学生的成绩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检测数学应用能力上,还可以开展不同的检测评价手段,有助于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际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上调查测试结果表明,进行过新课改“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的学生比非课改学生在数学认识、归纳、类比、推理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进行该领域课程的学习是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新课改的目标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吻合,从课程设置、实施、达成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先国.浅谈数学解证题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2]吴景欣.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堂生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幼儿园领域课程 篇12
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各专业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是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成熟的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但是现代高职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实践环节,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与职业实践相距较远,很难实现高职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对原有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国内知名学者赵志群教授、姜大员教授率先提出了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的思想,即要打破传统职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思路
道桥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要率先进行教学改革。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的思想,我们确定了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思路,即应从分析路桥施工工作岗位入手,通过市场调研,按照路桥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确定典型的职业行动领域,研究每个岗位将从事的职业行动领域,及每个职业行动领域的实际工作任务,找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解构原学科课程,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对典型的职业行动进行序列化,并结合认知学习的顺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2 路桥施工工作岗位及职业行动领域
按照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思路,我们首先分析了路桥施工工作岗位,归纳起来有测量员、技术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检测员、养护员、内业员、造价员。通过市场调研,按照路桥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我们确定了路桥专业的职业行动领域有路桥施工测量、道路设计、桥涵设计、道路施工、桥梁施工、寒区路桥施工、路桥工程监理、路桥工程造价、路桥工程检测、路桥工程养护、路桥施工管理。
3 各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路桥施工测量的典型工作任务有中线测设、纵断高程测设、路基边桩测设、每层填土挂线测设、桥涵轴线测设、分项工程标高测设、竣工测量的内容及实测。道路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当地地理地质水文等自然情况、边坡稳定性分析、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计算、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绘制施工图、工程量计算。桥涵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当地地理地质水文等自然情况、桥涵的类型及受力分析、基础类型、基础埋深的确定、桥梁孔径的计算、桥涵的设计计算、工程量计算、绘制施工图。道路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桥梁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寒区路桥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了解材料性能、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路桥工程监理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质量、投资、进度控制、进行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路桥工程造价的典型工作任务有依据施工图纸计算分项工程量并列出清单、查定额并取费、编制工程概预算、编制招投标文件、工程决算。路桥工程检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施工准备阶段试验检测工作、进行施工全过程的试验检测工作、竣工验收阶段试验检测工作。路桥工程养护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日常养护、病害现象分析、确定维修加固方案和技术实施。路桥施工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施工准备工作、施工技术交底、各分项工程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方案、施工内业资料的填写与归档。
4 完成各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研究表明,完成路桥施工测量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识图与审图的能力、施工技术能力、对路桥工程项目施工测设的能力、仪器的操作检校维修能力。完成道路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道路设计分析与比较能力、运用道路工程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绘图能力。完成道路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桥涵设计分析与比较能力、运用桥涵工程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绘图能力。完成道路施工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道路识图与审图能力、合理选用施工机具的能力、道路施工放样能力、道路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道路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桥涵施工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桥梁识图与审图能力、合理选用施工机具的能力、桥梁施工放样能力、桥梁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桥梁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寒区路桥施工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寒区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合理选用施工机具的能力、寒区路桥施工放样能力、寒区路桥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寒区路桥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工程监理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路桥与寒区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对路桥施工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控制的能力、工程造价审核能力、工程合同管理能力、路桥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工程造价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路桥与寒区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编制工程招投标文件能力、编制工程概预算的能力、工程结算能力。完成路桥工程检测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对常用材料进行试验与检测的能力、对路桥工程实体进行检测的能力。完成路桥养护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对一般路桥的养护与维修能力、对旧路桥的改造加固与维修能力、对路桥常见病害的防治能力。完成路桥施工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编制路桥施工组织设计能力、路桥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路桥施工技术档案归档能力。
5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解构原学科课程,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专业课程部分)为《路桥工程测量技术》《道路设计》《桥涵设计》《道路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造价》《路桥工程监理》《路桥养护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路桥施工管理》。重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能够较好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该课程体系将用于我院道桥专业教学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将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加以完善,使重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课程体系和工作岗位相对接,学习领域与职业能力相对应,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统一。
参考文献
【幼儿园领域课程】推荐阅读:
南师大幼儿园课程健康语言领域的手和脚教案09-15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07-03
幼儿园小班美术领域05-31
幼儿园体育领域教案06-07
幼儿园五大领域科学07-16
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09-05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10-09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件12-03
幼儿园大班教案五大领域08-27
幼儿园数学领域模式活动方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