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赛事

2024-09-24

武术赛事(通用5篇)

武术赛事 篇1

当今社会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传媒占主导的社会,我们在保证中国武术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大背景之下,才能使得武术这个传统文化代表,借助网络、借助电视媒体等的开发与包装,去展现给世人以及更多的人们。对中国武术的极力推广,是每个关心、爱护、期盼中国武术能日渐繁荣的有识之士的愿望所在,我们希望中国武术能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话题、必不可少的视觉盛宴以及文化大餐,这样才能实现“大武术观”的发展与创新。

1 大众传媒与中国武术赛事

诚然,不论是传统武术,亦或是武术赛事,它们都能在体育文化的属性上找到自身的立足点。中国武术当中的某些功能原本属于体育,但它又高于一般形式上的体育,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厚重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是很多体育项目所无法企及与比拟的。中国武术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与强大的媒体支持。

单从中国武术赛事而言,我们真正的武术赛事,真正代表中国武术原本所蕴含的文化、哲学、美学、伦理学的赛事,依旧是身单力薄,它的发展是举步维艰的。取而代之的是注重比赛结果的武术散打赛事,这些武术散打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武术,它只是表现出中国武术“打”的一面,却忽视了“不打”的另一面。正如王岗先生所言:“我们从武术中发掘的‘散打’也没有一统天下,本应很绅士的‘中国武术’却越来越变得野蛮和暴力。”中国武术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作为体现我们民族文明的身体文化,倘若一味地追随、过度依附于西方体育的话,中国武术就很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凸显自身的文化个性。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西方体育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们,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中国武术丧失信心,更不能对武术赛事发展自信失去信心。中国武术当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技术要义,不仅对我们中华民族甚至对世界民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深刻意义。

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作为中国武术借助电视媒体发展的先行军与探路者,已经做出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明智之举,已经迈出了中国武术走向职业化、市场化的一步,虽然,武术赛事的发展过程很是艰难,武术赛事的发展依旧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的棘手问题很多,但是媒体没有放弃对中国武术的宣传、从未放弃对武术赛事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2 大众传媒对中国武术赛事的影响

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步传播手段的阶段性发展。伴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武术的发展,不论是从质或是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飞跃,并且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全球化、市场化与媒体化成为占据当今社会主流的时代,中国武术赛事与传媒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而言的显得尤为明显,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业已成为各种媒体所关注的一个对象,武术赛事丰富着大众传媒的传播触角,大众传媒的高度关注也不断促进着中国武术的顺利发展。大众媒体在关注西方体育的同时,能够为中国武术提供展示其自身魅力与发展空间的媒介平台,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在欣慰的同时,中国武术赛事如何利用好媒介这个平台去发展、展示自己,是我们中国武术不可逃避的现实。任何一个成功的赛事,都脱离不了电视传媒的介入。中国武术赛事的发展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和运用西方体育其他赛事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例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等。

可以这样说,武术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推广,我们在西方强势体育传播的冲击之下,传统武术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在尴尬的现实境遇之下树立起一种文化自尊。这对于宣传武术回归传统武术的WMA来说,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文化的自尊。中国传统武术要摆脱困境走出尴尬,争取主流媒体的更大关注,就成为国人要将武术这种传统文化身打造成流行文化,而武术赛事的传播必须要与主流媒体相结合,这样才能建立武术文化的重要坐标,并且通过主流媒体去建立武术高层文化的范例,这才可以真正为武术的发展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央视五套强势电视媒体的介入中国武术赛事,将使得各派武术展现于亿万观众的面前,必然会唤起国人对处于尴尬处境的传统武术有更多的了解与重视。武术赛事和电视媒体的相结合,必然会使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影响逐日深远,并会使得武术联赛越来越拥有更多的观众。武术赛事重在包装,这个包装既要有艺术方面的包装,也要有文化方面的外包装。因为,武术本身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包装好、如何展现好、发展好武术,也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的问题。

3 媒体化:武术赛事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它在自身的发展嬗变过程当中,越来越趋向于复杂繁琐,它不断地融入传媒社会等其他内容当中,不断地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媒体化,正是当今武术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选择,对于渴求中国武术不断繁荣、不断受人关注以及健康发展的人们来说,中国武术发展的何去何从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武术赛事在其发展过程也同样面临着重重困难。

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的社会中,媒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种文化的发展快慢与否。面对西方体育赛事强有力的冲击,我国传统体育尤其是代表民族特色的武术,不论是赛事宣传还是全面推广上,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就武术而言,中国武术在运用媒体的商业价值依旧很难与国外赛事相抗衡,抗衡的资本都差的很大。在这个媒体占据社会主流的时代,离开媒体、不借助媒体而发展的事物是难以长久或是发展缓慢的。就如人们离开电视与网络,人们掌握社会瞬息万变消息就成为奢望。而事物发展的好坏与否,媒介往往起着关键作用。现代媒介的功能就是“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社会影像,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实体’产生认知。”人们大多都是通过媒体的拟态现实来接触和认识世界,媒体的选择为人们提供接触的范围,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消费理念。所以说,媒体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离开媒体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新兴赛事的WMA而言,借助强势的国家媒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华武术》以及《中国体育报》等诸多媒体来对WMA来做广泛的舆论宣传,可谓是声势浩大。能得到这样的媒体大力支持,各家武术俱乐部不论是选手还是观众都会产生一种心理倾向和思维定势,借助央视这个广大平台,中国武术赛事的宣传效果就增加了广大观众观看比赛的积极性。反过来说,如果用不好央视大平台,那么也会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正所谓,“职业体育转播经验告诉我们,媒体舆论对比赛的预测和对比赛成绩的评价,能够比较明显地影响人们对比赛的认识和继续观看比赛的兴趣。”

我们在借鉴西方体育赛事的传播、资本运作以及媒介功能发挥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同时也要对其负面效应时刻保持极其高度的警惕。我们要立足本民族的特色项目,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的标杆作用,不断加强各大网络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中西共融的新时代武术传播的新格局。

摘要: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处在一个传媒占据主流的时代。传媒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在。而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来说,我们仅以体育化的形式亦或通过竞赛比赛的简单形式去实现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推介与传播,则是难以实现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力量。中国武术应有自己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宽的发展领域。文章从传媒与武术赛事的关系来探讨中国武术的发展。得出:媒体化是中国武术以及武术赛事的必然与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传媒,武术赛事,传统武术,WMA

参考文献

[1]王岗.质疑: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8.

[2][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8.

[3]高建萍.论电视体育媒体的传统体育“文化自觉”——从“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看我国电视体育传媒“文化自觉”意识的崛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43.

[4]蔡利燕.cctv5武林大会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6):184.

[5]马剑,邱丕相.对武术实存的评析与反思[J].体育科学,2007(5):92.

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研究 篇2

武术赛事是推动中国武术前行的有力杠杆,举办各类传统武术比赛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国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重视传统武术赛事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建设。大型传统武术套路比赛编排是传统武术套路比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比赛秩序的核心组成部分。从笔者10余年的国际、国内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的编排实践中可以得出,传统武术套路比赛编排不仅仅是周密细致、统筹兼顾地安排运动员比赛的时间和场地,而且编排工作还直接影响运动员场上的发挥、裁判员场上的评判、辅助人员的工作安排、观众对赛事的观赏兴趣、赛事的顺利、圆满完成等等。为此,本文拟总结多年来的国际、国内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工作经验,探研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的特点、原则、工作内容、步骤以及编排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等等,为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工作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为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工作提供实际指导,以便有更多的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担当编排记录长工作,同时,还能够从编排记录这一赛事核心工作的角度,推动传统武术竞赛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进程。

1大型传统武术套路竞赛编排特点

1.1 设项无定数

自2003年“凤祥杯”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中开始试行新的设项办法,在规程中“设有拳术、长器械、短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对练,同类拳种、器械集中编组,凡报名的拳种不超过5人均集中编为其它拳种。”在后来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中将设项办法完善为“设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在竞赛办法中规定“同类拳种、器械集中编组。凡每一拳种、器械不足5人时均集中编为其它拳种、器械类。”自2003年以后的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世界传统武术节等传统武术赛事一直沿用这样的设项方法。因此,比赛设定的项目具体有多少项,要视运动员的报项情况而定,而不能如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一样,预先设定比赛项目名称,同时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比赛项目的数量。

1.2 人与电脑合作

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的参赛人数的不确定性和规程设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当下还不能完全实现通过编写软件系统在电脑上实现自动编排。目前的最佳方式是人与电脑联合进行编排工作,电脑能够运用EXCEL进行分列项目的筛选、计算用时、人数统计、项目统计,运用WORD制做竞赛日程表、制做竞赛分组名单,运用系统软件进行现场计分、排名等等。目前必须由人脑来做的,电脑不能完成的编排工作主要有审查报名单、编排竞赛日程表、排列竞赛分组名单等等。

1.3 勤于多方沟通

大型传统武术套路比赛编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沟通,而且要多方沟通。这一特点还是来源于传统武术比赛人数、项目的不确定。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工作中的沟通主要体现在与参赛队伍、与主办方、与承办方、与总裁判长等的沟通。与参赛队伍的教练或领队沟通的主要内容是报名单中的不清晰之处。与主办方沟通主要是获得主办方关于赛程安排的意向,比赛场馆及场地的数量与设置、明确分项、并项的原则等。与承办方沟通,主要是向承办方提出赛前编排工作与赛中编排工作所需人员的数量及要求;所需备品等等。与总裁判长沟通,主要是向总裁判长汇报编排事宜,明确记录表、成绩公告打印份数及发放,单元成绩统计,成绩录取以及赛场出现特殊情况的处理等等。

2大型传统武术套路竞赛编排原则

2.1 三利于原则

在编排工作中要从全局出发,既要保证运动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发挥技术水平,又要考虑裁判员的劳逸结合,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编排工作也要注意到观众的需求。这里,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利于原则,即利于运动员比赛、利于裁判员评判、利于观众的观赏。

2.1.1 利于运动员比赛

任何一项体育赛事的举行,都要以运动员为核心,所有比赛的准备工作和赛中工作都是围绕着能够为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以利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取得更好的成绩。基于此,我们提出,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的编排工作所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有利于运动员比赛。

2.1.2 利于裁判员评判

体育比赛中的裁判员可谓“法庭上的法官”,裁判员一定要严肃、认真、公正、准确的执裁,才能为运动员创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在有利于运动员比赛的原则基础上开展的编排工作,同时还要兼顾有利于裁判员评判的原则,如果一味地坚持全部利于运动员的原则,势必对裁判员公正、准确的裁决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而违背了比赛的初衷。从裁判员的角度,一方面需要考虑的是裁判员工作的劳逸结合,另一方面需要考虑的是,在同一性别、同一组别因某一拳种和器械报名少于5人时合并而成的其他拳术、其他器械项目中,尽量将其中的同一拳种或器械集中进行安排,这样就非常便于裁判员对同一拳种的上场运动员进行比较,进行公正的评分,虽然在上场顺序上掺杂了人为调整的因素,但更有利于裁判员客观、公正地对运动员的演练水平进行评判,既通过利于裁判员的评判,最终有利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的获得。

2.1.3 利于观众观赏

从理论上讲,传统武术套路中的上百种项目都是“平等”的,无主次、轻重之分,在每一个单元比赛中,各组别、各项目的出场顺序应无先后之分,包括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但是,由于武术套路的极高的观赏价值,在编排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有利运动员比赛、有利于裁判员评判考虑之中,而且还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在同一个单元的不同场地的比赛项目还要有利于观众的观赏。如果在编排工作,能够将这一点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编排是比较理想的。

2.2 三兼顾原则

在整个传统武术套路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始终贯彻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尽量创造一个有利于运动员正常或超常发挥已有的技术水平的竞赛条件和环境。从运动员的角度出发,在编排工作中应做到兼顾运动员的性别、组别和体力。

2.2.1 兼顾运动员性别

兼顾运动员性别,就是在大型传统武术套路比赛编排的过程中,在同一单元的同一场地或不同场地的比赛中应尽量安排不同性别的比赛,即使由于比赛报名的原因,男运动员过多或女运动员过多,即使男性或女性的比赛项目在一个单元中所占比例很低,也应该在同一单元的不同场地安排不同性别的比赛,而不宜在一个单元中的全部场地都安排同一性别的比赛。如果有某一个单元的所有场地的比赛中均安排同一性别的比赛,就会使这一单元的比赛过于单调而颇显乏味。

2.2.2 兼顾运动员组别

在编排过程中兼顾组别,就是要在同一单元的不同场地或同一场地的比赛中,尽量安排不同组别的比赛项目。同时,还要考虑到年龄最小的组别和年龄最大组别的特殊性,年龄最小的组别不宜安排在下午,因为他们多有午睡的习惯;年龄大的人一般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所以这一年龄段的比赛不宜安排晚场,而比较适合在上午或下午进行比赛等等。再者,同一性别、同一组别的比赛项目最好安排在同一个场地中进行,尤其方便年龄过小或年龄过大的运动员。

2.2.3 兼顾运动员项目

在编排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尽量不要将同一名运动员的拳术和器械编排在同一个单元中进行,至少应分列在两个单元之中,这样比较有利于运动员得到充分的休息,进而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发挥,对年龄较大的运动员应特别重视这一点。如果同一名运动员在同一个单元内上场比赛两次,则要将这两次比赛的时间间隔尽量拉长,以保证运动员体力的恢复等等。

3大型传统武术套路竞赛编排工作内容

本研究将比赛过程划分为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分别陈述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工作的内容。

3.1 赛前工作

如果是大型传统武术套路比赛,编排组一般在比赛前一个月开始工作,根据参赛人数,即比赛的规模确定赛前工作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人员宜精不宜多,一般1000人左右的比赛以4~5人参加赛前编排工作为宜,其中至少要有1人对传统武术套路项目非常熟悉。(1)制作秩序册。秩序册的编制是编排组赛前的核心工作,编排组要根据比赛的报名单,将所有运动员的参赛项目按照三利于、三兼顾的原则进行赛前的编排工作,也就是将所有运动员的所有参赛项目进行时间和场地的安排。编排组要编制秩序册中的各代表队名单、竞赛日程表、竞赛分组名单、各代表队人员统计。(2)制作表格,具体有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评分记录表(以下简称记录表)、传统武术套路临场裁判员评分表(以下简称评分表)、成绩公告表、申诉表、编排更正表。(3)相关人员、设施准备。在准备比赛所使用的各种表格的同时,编排组还要根据比赛场地情况提前计划好比赛期间编排组所需要的人员及物品等,并向承办方提出。(4)参加技术会议。正式比赛开始前,编排组需要参加技术会议,编排长要对此次比赛的设项、运动员上场顺序的确定等编排工作的原则、录取办法、项目更正等给予清晰地说明。

3.2 赛中工作

比赛开始,编排组的工作就由赛前的准备工作阶段进入了赛中工作阶段,赛中工作没有赛前工作繁杂,但同样需要认真、细致、高效的工作。编排组在比赛事过程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核对成绩、制作、张贴成绩公告、打印证书、统计各运动队获得的奖项数量、成绩册制作准备工作。

3.3 赛后工作

比赛现场的全部比赛项目结束后,编排组的工作就从赛中的工作转向了赛后工作。赛后工作主要是向总裁判长递交预宣布的成绩公告,装订成绩册,有的比赛可能还要计算团体或全能成绩等。赛后的成绩册装订工作是非常忙碌的,要求人员快速、高效的工作,待最后一项比赛结束,最后一份成绩公告复印、分页完毕后,将已经分好页的部分,按场地或时间的顺序进行整合,再附上成绩册封皮进行装订,可能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成绩册的装订工作。成绩册装订完毕后,全部交给竞赛处进行发放工作。在成绩册装订的同时,编排组的电脑员、传单员要整理编排组所用的电脑、打印机等,如数转交给承办方。至此,一次大型传统武术套路的编排工作的才全部结束。

4结语

本课题组就10余年的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的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就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传统武术套路项目的庞杂,大型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规程的规定,参赛人数的不确定性以及运动员参报项目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大型传统武术套路竞赛编排工作的特点为:设项无定数;人与电脑合作进行;勤与多方沟通。

(2)大型传统武术套路比赛编排,应始终遵循利于运动员比赛、利于裁判员评判、利于观众观赏的“三利于”原则,以及兼顾运动员性别、兼顾运动员组别、兼顾运动员项目的“三兼顾”原则。

(3)按照赛事的进程,将大型传统武术套路竞赛编排划分为赛前工作、赛中工作和赛后工作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至关重要,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需要认真、细致、准确,以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经验总结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的基础始于课题组负责人10余年的国际、国内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记录长工作的实践与积累,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研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的特点、原则、工作内容等等,为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为大型传统武术套路赛事编排工作提供实际指导,推动大型传统武术竞赛编排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程。

武术赛事 篇3

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又称“世界传统武术节”,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世界传统武术大赛,也是目前世界武术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型体育盛会,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对弘扬中华武术传统,促进世界传统武术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团结,推动武术走进奥运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4年以来,世界传统武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其中前两届在河南郑州举办,第三届第四届移师湖北十堰举办,第五届在安徽黄山举办。世界传统武术节对弘扬中华武术传统,促进世界传统武术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团结,推动武术走进奥运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吮吸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而成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武术文化蕴涵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体育竞赛的支撑。“武术赛事是武术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的集中体现,是各个流派和拳种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竞技场,也是武术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传承方式,是武术时代化与现代化的表现形式。”[1]在新时期下,武术运动搭上武术竞赛的“顺风车”后,起到了效果更好、形式更广的传播成效。武术文化在武术竞赛的推动下,使其观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的特征日益凸显。以武术竞赛的形式传播武术文化,使得各流派、各拳种有了一个彰显自我独特魅力的平台,是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传播方式。

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是历届武术赛事中参赛队伍和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本文以安徽黄山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例,分别从武术赛事的影响范围、赛事特点和赛事效果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试从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外围层次、中间层次和核心层次三个方面来分析对其产生的影响。

1 武术赛事情况分析

黄山地处中国东部,安徽南部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两项世界桂冠的景区。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等诸多领域。并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时间最长的古老健身功法———五禽戏,创作于安徽,也是安徽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本次武术赛事以“以武会友、论剑黄山”为主题,共吸引了来自世界55歌国家和地区的245支代表队,共计2865名运动员参加,赛事规模空前、盛大。(以下数据来自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官网)

1.1 影响范围

从首届到第五届,历经十个年头,世界传统武术节可谓是茁壮成长。所谓“十年磨一剑”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世界传统武术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遍及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的参与。尤以第五届安徽黄山世界传统武术节,是参赛队伍和人数最多的一次。

综上表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武术节的举办次数的增加,武术节的规模和参赛运动员的数量都逐年扩大,其影响力也逐年增加。武术队伍来自于世界各地,每次参赛国都是在50个以上。特以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以245个代表队和2865名参赛运动员创下了历年之最。可见世界传统武术节此项赛事已逐步深入人心,并以其独具一格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参与其中,共享盛举。

1.2 赛事特点

黄山市以独特优越的资源禀赋、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承办条件、丰富的办赛经验和热情自信的服务,给我们展现了一场武术比赛盛事。其成功的背后与其鲜明的赛事特点是分不开的。

1.2.1 比赛设置

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根据竞赛项目的不同共分了:个人项目、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三大项。个人项目中包括:传统拳术(包含有太极拳类、南拳类、其他武术拳类)、传统器械(包含有当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对练项目分:徒手与徒手、徒手与器械、器械与器械对练。个人项目中根据年龄层次的不同共分为:A、B、C、D、E五个不同组别。又根据参赛国度的不同设国际组和国内组。本次比赛的奖励办法按个单项各年龄组别的男、女分别设一等奖10%(E组按20%)、二等奖20%、三等奖30%,并且为体现武术比赛的文化性和传统性,本次比赛以继续设三个等级,以淡化“奖牌主义”。

此次比赛,为了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的参与,在项目设置上设置了许多传统拳术、对练以及集体项目。就项目内容上来说,可谓是内容广泛,增添了众多民间武术爱好者参与到比赛中,感受武术文化魅力的机会。组别设置时根据参与者年龄层次的不同而设置了不同的组别,这使得参与者的人群的年龄层次大大的得到了扩充。此次比赛中参赛运动员年龄最长者与年龄最幼者中间相差80多岁,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了武术运动的开展范围之广、武术赛事参与人群之众。并且此次赛事的名次录取比例相对较高,大大的提升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1.2.2 文化结合

本届比赛适逢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市举行,参赛选手、中外嘉宾、媒体记者在欣赏武术比赛的同时,也能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优品精品特展和中华传统技艺百工百品展销等活动。

“体育比赛时现今社会旅游的催化剂。”[2]就武术比赛而言,从本质上说这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影响和涉及的领域涵盖了文化、教育、交通和商贸等方面。武术赛事与举办地文化旅游相结合,也是武术赛事的一大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这一方式,是对地域性武术文化的宣传,也是发展武术产业的重要途径。

1.3 赛事效果

“传统武术是武术发展的根基,传统武术赛事是武术文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传统武术赛事推广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路径。”[3]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世界传统武术节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办的全世界规格最高的武术比赛,这对于推动武术在全世界的普及与推广,进一步推进武术进入奥运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举办,少林和武当进一步被世人了解、接受,其武术产业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产品也走向世界,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2 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广义的武术文化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的总和,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4]狭义的武术文化:‘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根据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庞朴先生提出的文化三层次论,同样武术赛事分别对武术文化的传播也存在在三个层次的影响。即:外围层次、中间层次和核心层次。

2.1 外围层次———人际传播

武术赛事传播中,基于人际传播的问题,到底怎样更好的传播,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武术。本文认为应根据受众人群,采取应有的传播方式。郭玉成教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武术传播对策》一文中提出,“多年来,武术国际传播,尤其是在奥运会传播过程中纯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文化的误读’,主要问题就是对国外武术受众的调查不够,造成经济武术在竞赛体系上不能与国际真正接轨,准确地说,就是不能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所完全认可。”[5]因此,我们在对武术赛事传播中,要尤其注重对受众的重视。

单就此次比赛的性质而言,世界传统武术节可以说是“武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武术单项赛事中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参与人群最广的武术比赛。第五届安徽黄山世界传统武术节,有来至世界各地的55个国家、245支代表队和2865名参赛运动员。武术比赛的本质是交流和比较武术文化。它的系统是开放的,它是各国、各地代表团的汇集,是广大武术爱好者十分关注的武术文化活动。虽然主要是在主办地展开,但是其辐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主办地,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可以扩散到世界各地。

2.2 中间层次———武术有形文化传播

有形解释为具体存在的。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发展过程中带动了其他相关文化形式的发展模式来推广。如武术服饰、武术影视、武术杂志等。武术相关文化的发展也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虞定海教授、郭玉成教授在《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到,“我国复原辽阔、民族众多,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武术赛事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可以有多重发展路径选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6]

在武术赛事的活动时间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推动武术文化及相关文化更好地发展。就本次世界传统赛事分析,根据安徽黄山特有的文化因素而设计了独具代表性的会徽、吉祥物,以“以武会友、论剑黄山”为主题。会徽的设计以黄山独特风景迎客松、太极图为背景,体现了武术文化的“有容乃大、谦蓄和谐”的特点。吉祥物设计是以黄山特有的,国家级二级保护动物黄山短尾猴为素材,以体现出黄山人民的热情和武术文化的活力。这些独具特色的徽派文化不但可以吸引众多中外友人前来参赛,又可以更好地提升赛事影响,提升武术赛事形象。

2.3 核心层次——武术无形文化传播

武术赛事对武术无形文化的传播是围绕赛事的无形资源的衍生出来的,如赛事的名称、历史、声誉等无形文化的总和。

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举办的前后,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黄山市。通过媒体等多方位的宣传,产生了巨大的聚焦效应,成为了黄山市经济、旅游和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在黄山市世界传统武术节期间,策划了一次独具特色的活动———邮向世界的黄山名片。比赛期间黄山市邮政局也抓住此次武术锦标赛的机会,设计了锦标赛邮资封片及一套明信片。该局发挥邮政特色,为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还专门设计了锦标赛邮资封片及一套明信片,并安排了一批徽州文化、历史、黄山风光等珍藏邮品,以满足各国运动员的用邮需求,全方位宣传、展示黄山形象。邮资封片上盖满了锦标赛的专用邮戳,用来收藏和记忆这次传统武术锦标赛。

武术赛事在具体的促进武术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从侧面促进着无形武术文化的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在切身参与到武术比赛的过程中,也沉淀了举办地特色的武术文化,这些美好的画面也许是每一个参赛者永生难忘的记忆,武术文化也悄然声息的伴随着来自各地的参赛者而无形的在世界各地传播、繁衍。

3 结语

武术赛事是现代社会传播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其对武术文化的传播覆盖面广、实际效益强,也是展现武术文化魅力的一个平台。武术赛事在展现武术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带动了武术相关文化的发展。武术赛事使世界各地、不同层次的武术爱好者齐聚一堂,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研究武术赛事为当代社会中武术文化更好的发展,加强区域间的武术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武术赛事在现代社会武术文化传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传统武术节是目前武术单项比赛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武术比赛,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文章以安徽黄山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例,通过研究本次武术节的赛事情况后,从外围层次、中间层次、核心层次三个方面分析了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以指导武术赛事更好地为武术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武术赛事,武术文化,武术传播

参考文献

[1]徐建国,纪洪海.武术赛事市场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4).

[2]田雨普.大型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唐芒果,蔡仲林.传统武术赛事文化识别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5).

[4]郭玉成.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03).

[5]郭玉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武术传播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6).

武术赛事 篇4

武术作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 到现在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 现已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武术起源于中国, 走向世界。让很多武术赛事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世界性比赛项目, 将成为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和体育奋斗目标。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当时的国家体委就已经提出了将武术推广到世界的战略决策, 由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始, 在全部的29个比赛项目中, 武术就是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个非奥运会赛事项目。

闭幕式之后, 武术赛事即将结束, 作为赛事核心产品的比赛降下帷幕, 也就表示赛事活动的主体已经完成, 但是对于整个赛事来讲, 还没有完全结束, 只是进入了体育赛事的收尾阶段, 进行一些赛事完全结束的相关工作, 结束工作完成的好坏, 通常也是评价一场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一个重要指标, 只有顺利完成这一阶段的相关工作, 整个体育赛事才告全部结束。但由于体育赛事管理机构对赛事结束相关工作重视不够, 国内一些赛事出现不规范、不全面、不系统等运作现象, 大大降低了赛事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也限制了一些赛事的国际化进程。

体育赛事管理属于项目管理的范畴, 当前项目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是管理再造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理论, 该观点是由20世纪90年代,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哈默 (Michael Hammer) 教授和CSC管理顾问公司的董事长詹姆斯·钱皮 (James Champy) 提出的, 这一观点引领了继科学管理和全民质量管理之后的第三次管理革命。管理再造理论的核心是面向顾客满意度的业务流程, 而主导思想是要坚决打破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 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重新设计管理过程, 从整体上确认作业流程, 追求全局最优, 而不是个别最优, 将管理再造的理论运用到体育赛事管理的结束工作中去, 就是要以赛事各相关者利益为管理的中心内容, 开展各项具体的结束工作, 体育赛事具有明显的项目管理的典型特征, 将相关项目管理理论运用到体育赛事管理领域, 引进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知识与技术, 对提高体育赛事的质量与水平, 产生更大的体育赛事综合效益,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运用管理再造理论, 对这项赛事的运作进行分析研究, 对国内体育赛事管理模式中的结束环节进行了分析, 提出体育赛事结束工作的管理流程, 为今后办出更高质量的赛事, 最大限度地提高赛事的经济效益提供借鉴, 也为我国武术赛事社会化, 市场化提供借鉴。

2 问题的提出

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进行检索有关体育赛事结束工作的相关论文文献在期刊数据库中未能找到, 可以看出, 虽然体育赛事结束工作是体育赛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对其研究还是相对缺乏, 因此本文只对选取部分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方面的专著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关于体育赛事中结束工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1) 1999年版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体育竞赛管理》一章中, 相关赛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例会手续, 人员与财物处置, 移交文件资料, 工作总结等部分。

(2) 由张瑞林、秦椿林撰写,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管理学》中关于体育赛事活动划分为竞赛的筹备、规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等, 在收尾工作中较为关注的问题是体育场馆和设施的赛后使用以及赛后使用者和体育赛事的长期评估。

(3) 由秦椿林主编,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项目管理》一书中, 关于“体育赛事项目管理”中, 将体育赛事的结束工作归结到“体育赛事的评价”一章, 主要关注的是绩效评价的问题。

(4) 由刘清早所著, 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赛事运作管理》一书中将相关工作划归到“体育赛事运作管理的结束”一篇, 称为“体育赛事的评估与收尾”, 具体工作包括人员致谢语表彰、文件归档、财务处置和财务报告等。

(5) 由孙康林, 樊智军主编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中的相关工作包含在“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章节中, 主要包括总结评价, 表彰工作, 办公用品及财务的归还和清点工作, 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6) 由黄海燕主编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赛事管理、理论与实践》没有结束工作相关系统章节, 有关内容收录在“体育赛事的事后评估”部分中。

(7) 由肖林鵬编著的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赛事项目管理》一书中有“体育赛事的收尾”部分内容, 主要关注的是体育赛事的评估和其他收尾工作。

综上所述, 国内关于体育赛事管理的研究不少, 但是关于结束工作的系统研究较少, 大部分研究以其中的赛后评价为重点, 有的专著甚至以赛后评估来代替赛事结束工作, 这样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另外, 在各种相关研究中, 赛事管理大都以职能管理为核心, 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这与当前管理的主流模式管理再造是相违背的, 不利于体育赛事管理理论和实践健康有序的发展, 应该采用管理再造的理论武装相关赛事理论体系, 为体育赛事管理实践活动达到绩效的飞跃提供理论参考。

3 体育赛事结束工作管理流程建构

3.1 体育赛事结束工作的实施要点

完成财务后, 紧接着需要进行的是体育赛事评估和致谢表彰部分, 最后进行工作的总结和相关文档的归类汇总工作, 完成的标志是向赛事组织者和相关利益方交出总结报告和财务报告为止。

3.2 设计体育赛事结束工作甘特图

根据管理再造的原理, 在体育赛事结束工作这样重要、短期的项目中, 为了提高赛事的综合效益, 更好地服务赛事, 明确各个职能机构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可以通过绘制甘特图来进行工作流程指导。因为甘特图可以描绘出项目活动的内在关系, 关注过程, 清晰明了地标注出各项活动的开展时间和工期以及结束时间, 只要各项活动按序进行, 就可以确保结束工作按计划开展。强化时间管理, 根据赛事需要设计赛事结束工作环节甘特图是一个高效、便捷的方法, 应得到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者的高度重视。

3.3 具体工作

3.3.1 体育赛事结束工作评估机制体系框架———评估实施依据

对于体育赛事来讲, 尤其是重大体育赛事, 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体, 对于不同的价值主体有着不同的需要, 不仅仅有政治述求, 还有社会经济的述求,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 其中很多产品都是无形的, 要想获得较为客观、科学、公平的结果, 必须以定量评估为主, 并且要有扎实的研究作为评估依据。

目前, 我国的体育赛事评估仍缺乏较为完善的公认的科学评价体系, 大部分评估都是从总体的角度进行一些较为模糊的定性评价。

对体育赛事进行评估,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职能部门为相关利益者服务的整个过程, 为此, 绘制了体育赛事结束工作流程图。

图2所示的是体育赛事评估的一般指标, 当然根据赛事规模不同, 不需要求全责备, 面面俱到, 实践活动中, 取舍和评估重点要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来定, 不同角度, 各有结果;不同需求, 各有侧重。例如, 主办单位、各参赛队伍、赛事赞助商重点关注的分别是赛事自身发展问题、竞技水平是否提高和与商业赞助紧密相关的内容, 因此, 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评估的服务, 进行评估时, 要事先了解其评估需求, 要有的放矢, 这样为其提供有用的匹配的评估报告。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赛事评估不光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是太成熟, 也没能形成科学化体系, 但是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赛事的运作管理经验会促进这一现状的改观, 加之现在的网络技术和考察学习手段的辅助, 我们与国外同类工作会不断接轨, 并建立起有中国体育特色的体育赛事评估体系。

3.3.2 具体工作———财务处置与财务工作报告

财务报告是一种形式, 主要通过会计语言来反应一个组织在一定时期的运营状况和运营业绩, 将会计的专业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 为相关组织个人提供数据支持, 从而进行管理、决策和投资。另外还可以祈祷监督和控制得作用, 使赛事运作”合理合法”, 依据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 还学要遵循行业公认的会计原则。

以《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宜春市筹委会财务会计报告》为例, 一份正式的会计财务报告包含内容主要有财务报表、三年来的主要工作以及以及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其中主要财务报表包括总收入、总支出以及净结余等项目, 恶而需要说明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专有和专用名词的解释。

财务报告编制完后, 需要同级审计部门进行审核, 再报主办单位、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举办地政府备案。

在全国性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结束后, 还需责派专门的审计部门进行审计, 之后向举办地政府及人大常委会递交审计报告。

3.3.3 致谢与表彰

当赛事结束, 赛事组织方要感谢参与赛事运作管理的外部机构和人员和内部机构及志愿者等相关人员, 肯定所有参与人员的通力合作, 感谢参与者为赛事服务的努力和艰辛, 并进行表彰。

构与个人, 例如在第九届全运会中, 收尾阶段表彰单位主要包括:中共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公安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州市公安局等几十个单位和参加人员。

致谢和表彰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采用物质奖励, 也可以当然根据赛事的规模和规格、经费与预算等因素, 经过考虑和权衡, 共同来确定致谢及表彰的范围、数量和形式。例如, 对赛事赞助商来讲, 除了提供一份满意的赞助收益报告之外, 还可以举办一场酒会或者宴会, 而对于志愿者等可侧重于精神奖励, 例如颁发一封制作精美加盖赛事公章和赛事主办方高层领导签名的致谢信, 不管采用什么形式, 不一定要所费不赀, 只要让致谢和表彰对象感觉到自身价值的肯定, 就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3.4 文件归档

赛事举办完后, 在赛事运作中使用的工具和管理经验, 对于今后要举办的同类的比赛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能够总结和指导以后的管理活动, 而用来保存这些宝贵经验的档案在赛事后期的结束工作中也就成为一个重要部分, 归档工作能传递、承载信息, 积淀管理文化, 文件的归档是历史的需要, 也是体育赛事的需要。因此, 无论赛事规格如何, 都要进行相关的赛事文档的整理、归类、保存工作。范围包括文字、相关图表、账册、照片、视频资料、电子文件还有实物等等。

关于体育赛事的归档工作, 其主要依据是国家体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所制定的《体育档案工作管理试行办法》, 还有相关赛事归类的方法可供借鉴, 并依据赛事特点进行修正和完善。

文件归档工作中主要注意文档的完整性、完备性、真实性、方便保存、同时性、上交匹配性。

3.3.5 工作总结

总体来讲, 体育赛事总结主要是纵览全局, 总结经验教训, 评价赛事以及体育赛事的各项目标的达成率, 还有对今后同类赛事的建议。

对于体育赛事总结工作来讲, 形式通常为自上而下, 依据赛事总结负责部门, 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顺序依次进行。

个人及各部门工作总结 (包括综合赛事中个单项竞委会的工作总结) 。各总结内容和负责部门如图3所示。

另外, 在体育赛事总结过程中, 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尽量用数据说胡搜, 以定量为主。能量化尽量要量化, 用数据来说明问题, 避免流于形式。

4 结语

综上, 随着体育产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体育赛事无论从规格还是频率也发展迅速, 规模越来越大, 级别越来越高, 次数越来越多, 这就需要更为先进的管理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体育赛事是一个传统的典型的项目管理, 当前的项目管理的主要模式是管理再造理论, 而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研究和实践活动还停留在科学管理或职能管理的层面, 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体育赛事管理实践需求, 加上赛事结束工作又是体育赛事管理工作中的弱势项目, 需要后来居上, 适应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本文首先绘制甘特图来描述结束工作中各项具体工作的流程, 其次, 绘制PERT图将结束工作的重点赛后评估进行细化的程序式分析, 最后利用赛事总结工作流程图来说明赛事总结的重要性, 并且使其可以操作, 依此, 我们建立了以赛事相关利益者为核心所进行的流程式管理模式, 高效的完成结束工作项目, 为精彩激烈的赛事管理工作画上句号。武术赛事的运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管理过程, 应从建立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形象, 构建统一运作模式入手, 使各种武术赛事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摘要:文章通过对奥运会、第五届农运会、第十二届全运会和部分职业赛事的调查研究, 结合文献资料分析, 运用管理再造理论, 依据其以赛事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绘制相关工作流程图, 旨在弄清武术赛事结束工作的主要主要具体工作和流程, 实现对体育赛事的流程式管理。

关键词:结束工作,管理再造,流程式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守恒, 叶庆辉.体育赛事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3]布彻尔 (Bucher, C.A) , 克洛迪 (krotee, M.L) .体育运动管理 (第十二版) [M].茹秀英等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蒋钢强, 高晓波.我国体育赛事运营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0) :13.

武术赛事 篇5

1 世界主流格斗赛事发展现状

1.1 我国武术散打赛事发展现状

武术散打运动的开展虽然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但是经过几代武术人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个运动项目的开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渠道去宣传与传播它,让更多的人认识以及参与进来是项目开展的关键。而赛事就是一个能让人们快速认同以及参与的重要渠道。散打自开展以来就以各种邀请赛、争霸赛以及之后的锦标赛等赛事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迄今为止,武术散打几乎覆盖我国整个体制内的赛事,有武术散打锦标赛、武术散打冠军赛、世界散打锦标赛、散打世界杯、亚运会等赛事。随着体育市场化,散打体制外的相关职业性的赛事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1993年运作了南北争霸赛开始,我国先后开展了1999年的中国功夫对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搏击职业试点赛、搏击水上擂台赛、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武术散打俱乐部争霸赛、武术散打功夫王争霸赛、武术散打超级联赛、武术散打百强争霸赛以及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等。而非官方私人企业赞助举办的也有武林风、昆仑决、英雄传说等以及地方小型的各种散打职业赛事。

1.2 国外主流格斗赛事发展现状

当今在国际上发展较好且影响较大的格斗赛事主要有日本的K-1、美国的终极格斗冠军赛(UFC)以及美国职业拳击等赛事。为人所熟知的美国职业拳击赛最早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在欧美已有百年的历史。目前,国际公认的主要职业拳击组织有WBA、WBC、IBF、WBO、WPBF。继职业拳击赛之后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还有日本的K-1、美国的终极格斗冠军赛(UFC)。K-1 1993由日本石井和义创立以来,在短短二十年来的时间里已将赛事发展为五大系列赛事,分别为K-1world GP、K-1japan、K-1world MAX、K-1MMA、K-1 premium Dynamite,他们共同构成了整个庞大的K-1帝国。UFC在1993年诞生于美国丹弗市,比赛最初的擂台设八角笼,比赛规则开放,吸引着当时熟练各种技术行家的踊跃参加,为竞技格斗提供大舞台。UFC赛事创办20年以来,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截止到2015年3月1日,UFC赛事已经举办到了第184期,已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可通过电视和网络收看到UFC系列赛事的转播,UFC的综合赛事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引起了巨大反响。[2]

1.3 我国武术散打赛事与国外主流格斗赛事对比分析

我国武术散打自试点以来,以邀请赛的形式推向社会,再逐渐进入竞技体制比赛中。可以说竞技体制内赛事我国武术散打开展较好,在国际上影响力也较大。然而,在1993年开始武术相关管理部门对武术散打赛事发展作了一定的转变,从竞技体制内比赛向散打职业化方向进行尝试。以1993年运作南北争霸赛开始,经历了散打王、功夫王、俱乐部联赛以及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等一系列武术散打职业赛事。这些职业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能为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提供一个和世界各国不同格斗运动进行交流的机会,也进一步将武术散打这项运动推向了世界,提高了人们的民族热情和自豪感,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了武术散打赛事产业化的不断的发展。但是,可以说这些散打职业赛事都是为临时举办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赛事的中断,相对来说赛事周期较短,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经营。与国外职业格斗赛事相比,例如:“K-1”“世界职业拳王争霸赛”“UFC”等世界主流格斗赛事,我国武术散打职业赛事规模太小,不能形成一个能长期占据全国市场,吸引人们眼球的系列赛事,导致赛事很难长期稳定发展下去。纵观国外的格斗职业赛事不难看出,这些赛事都具有高度的商业化,而且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管理、包装和推广的体系,并且还有严格的法律制度进行监督和监管,已形成了项目特有的赛事品牌,形成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我国武术散打赛事存在的不足

2.1 我国武术散打赛事维持竞技体制,散打市场化相对缺失

武术散打从项目开展以来一直以竞技体制内的赛事推广。国内散打赛事也维持在锦标赛、冠军赛、全运会等体制内赛事,在国际上参加我国武术散打的比赛也几乎建立在世锦赛、世界杯以及亚运会等赛事上,多年来我国也一直努力想让武术散打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而严重忽视发展散打职业化方向的赛事。虽然近几年全国各地搏击商业赛、职业赛的举办也越来越多,但仔细了解可以清楚地发现,在我国开展如火如荼的搏击职业赛事中并不是以散打运动技术进行比赛,都是引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格斗技术,如泰拳、自由搏击、等运动技术。而真正引用散打技术开展职业性赛事的除了与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合作的相关赛事,如陕西的散打百强争霸赛和中国散打职业联赛,其他几乎可以说,举办的赛事与散打运动几乎没有什么关联性。因此,我国武术运动管理部门除了维持竞技体制下的散打比赛,更应开展散打职业赛事市场,这样散打运动才可能走的更高、更远。

2.2 我国武术散打赛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较差

随着近年来国内散打职业赛事的不断地开着,以及各种形式的“中外对抗赛”不断上演,在我国武术散打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凸显出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散打赛事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比赛门票、赞助商赞助以及电视转播和广告收入,而我国散打职业赛事就以当年开展较好的散打王争霸赛来说,票价平均在50-1000元人民币,当年沱牌集团向“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赞助500万元人民币。而电视转播间隙的广告费无论是当年的散打王还是现在武林风也就最高为每30秒广告时间为人民币2-5万左右,最低5000左右。[3]与2002年K-1十周年总决赛时相比,K-1门票是6000、13000、16000和30000日元四个挡。K-1的比赛都在日本公共电视台播出,由于收视率高,广告收入不菲,目前和K-1合作紧密的富士电视台和TBS(东京广播系统)有时为一次赛事提供多达二百万美元的转播费。年终K-1 Premium Dynamite比赛从TBS获得的赞助更是数字惊人。在2005年曾创造了22%的日本收视率纪录,其收入至少可达上百亿日元。[3]两者相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散打职业赛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还和国际主流赛事相差甚远。

2.3 武术散打职业赛事起步较晚,总体运作经验不足

对比国际开展较好的格斗赛事来说我国武术散打职业赛事起步较晚,特别与职业拳击相比,武术散打职业赛事正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仅从我国已开展的散打职业赛事来看,无论是散打王争霸赛还是散打俱乐部联赛以及其他散打职业赛事,多数赛事运营商在运营赛事的过程中缺乏对赛事全面认识,使得散打职业赛事运营过程中存在营销策略、权益分配、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不够完善,最终导致赛事运营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低下,致使赛事运作效益不够理想而最终整个赛事。因此,在我国武术散打职业赛事运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我们应该借鉴国际开展较好的相关职业赛事,并结合我国武术散打发展的现状,开拓真正符合我国民族特色的散打职业赛事。

2.4 我国武术散打赛事推广模式单一、宣传明显滞后

武术散打自1979年开展试点以来,一直走的是竞技化道路即按照竞技体育的模式推广发展,逐步增加在国际上的普及率和影响力,通过一系列重大赛事的推动,力争早日进入奥运会。[4]但无论是在竞技体制散打比赛还是散打职业赛事,大家可以看到散打比赛宣传力度的明显不足。在历届的武术散打比赛中无论是国内的锦标赛还是全国运动会中的散打比赛还是国际上的世锦赛、世界杯等散打比赛,可以明显发现,在赛前国家以及承办单位当地的相关媒体对赛事的宣传力度相对都比较小,当地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举行武术散打比赛,导致比赛现场往往运动员比观众多,赛场也比较冷清现象。即使在有些比赛也能看到整个赛场坐满几乎穿着相同服装的人,也是靠当地相关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组织相关部门的员工以及学校的学生去参观比赛,来增加比赛的观赏氛围。而国内举行的散打职业赛事,近年来宣传力度不断地加大,和体制内散打比赛比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和国际开展较好的格斗赛事;如职业拳击、K-1等相关赛事相比还是有巨大的差距。

3 举国体制与职业化融合提升我国武术散打赛事的成因分析

3.1 以“举国体制”为基础,充分保障武术散打职业赛事水平

所谓“举国体制”,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体育所实施的一种特殊的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基础。[5]其特点是通过国家的行政手段来动员和调整国家资源重点发展国家需要的重点领域或重大项目。[6]与国外不同,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从小在体制内训练,从少体校开始,再到省队,最后进入国家队,相对而言,很少通过社会俱乐部训练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可以说体制内运动员都是经过一个非常系统、完善的训练过程。从国内各种散打赛事可以看出,无论是体制内的比赛还是社会上举办的比赛,体制内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明显要高出社会俱乐部训练出的运动员,并且体制内运动员整体水平也不会出现像社会俱乐部培养的运动员那样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在我国武术散打运动要发展职业赛事,保证高水平的职业散打赛事,必须进行散打竞技体制与职业化紧密融合。

3.2 优化赞助合作机构,保证赛事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优化赛事合作机构是保证散打职业赛事能否长期和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就从当时已形成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散打王”来说,在成功举办4年后由于赞助商等种种原因最终使当时轰动一时的散打职业赛事戛然而止。因此,要保证散打职业赛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优化选择赞助合作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如果纯粹的社会办比赛、个人、企业办比赛,没有武术运动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支持很难达到高规格的武术散打职业赛事,更不能保证赛事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为,相对于个人、企业来说,国家主办赛事影响力更大,平台更高,也可以找到更大的企业提供更高的资金来赞助比赛。同时国家可以起到一个把关、监督的作用来保证赛事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

3.3 制定和实施散打赛事发展战略计划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目前我国武术散打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武术散打赛事发展战略计划,在战略计划中突出散打赛事市场化的发展战略,应定位于全球化的高度,实行全球化的市场发展战略。具体应立足于发展国内市场,及时开拓国际市场的实施方针[7]。在赛事发展战略中应建立由武术运动管理部门支持,创办运营赛事的企业化主体,同时完善散打俱乐部职业化机制,形成武术散打赛事职业化、赛事市场化格局。赛事运营主体应由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负责,建立专门的国际赛事推广机构,并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控制系统,掌握全局,依靠科技,搭构武术散打赛事产品研发体系,实现散打竞赛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目标,形成世界性武术散打硬性产品的连锁市场、推动武术散打产业化的规模和效益[7]。

3.4 明确赛事性质,兼顾市场需求与社会责任

明确政府在武术职业赛事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政府官方与市场参与者双方的优势,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武术相关部门的参与,一方面为发展武术运动而制定的政策对武术散打职业赛事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为赛事的发起、举办、推广给予政策引导、技术指导、行政资源等;另一方面,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必须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则的前提下对市场行为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以单纯的行政指令干扰正常的商业化运作,以免影响社会资源参与商业赛事的积极性。[9]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出现的不当行为,政府部门也应承担起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职责,为保障散打职业化赛事的正常、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4 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及世界体育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武术散打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定是必然的趋势。但在目前国际主流格斗赛事百花齐放背景下,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赛事不能一味地模仿国外职业赛事的运用方法和手段,应结合我国自身举国体育体制,制定合理的市场化发展战略计划,确立全球化的赛事定位。并且充分了解武术散打赛事在市场运作时所面临的各种环境,真正认识到各自的特点和重要性,采取举国体制与散打职业化的融合才能促进我国散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的实现。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武术散打赛事发展特征进行梳理,并与国际主流格斗赛事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武术散打赛事存在“维持竞技体制,市场化相对缺失、社会与经济效益较差、赛事推广模式单一,宣传力度滞后”等不足问题。并提出我国武术散打运动要占领国内搏击市场登上世界格斗赛事高峰应实施举国体制与职业化融合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武术散打,赛事,举国体制,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姜传银.我国武术散打的发展历程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54-57.

[2]冯龙.中国散打选手参加世界主流格斗赛事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5.

[3]梁成.我国武术散打商业赛事运营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4]刘凤虎,王美娟,等.基于SWOT--AHP模型的我国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3):27-34.

[5]孙汉超.中国竞技体育的巨大进步得益于五大管理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6]田园,刘青.“举国体制”与职业化的融合—中国女子网球登顶世界的成因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75-78.

[7]刘晋元.NBA商业化运作对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的启示[J].湖北体育科技,2007(3):267-268.

[8]王庆伟,杨铁黎.我国体育赛事向市场化运作过渡阶段的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9-143.

上一篇:误差自动补偿下一篇:档案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