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武术

2024-06-06

中原武术(精选5篇)

中原武术 篇1

1 前言

在东西方文化日趋交融,现代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对以体现国家的、民族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原地区,狭义上是指现在的河南省一带,其武术资源丰富,流行的武术拳种类型较多,根植于独特中原地域的中原武术文化则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其以武术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底蕴。如以嵩山少林寺为名的少林拳、温县陈家沟为名的陈氏太极拳等为代表的在中原内形成和发展的拳种,广泛流传于中原各地,构成了中原武术独具特色的拳种,形成中原武术深厚的文化体系,体现和记载着中原文化发展历史和传承轨迹,其武术特色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播等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从传承和发展中原武术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站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高度上,科学地挖掘、整理中原武术特色拳种所具有的文化教育特征,分析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为构建中原武术特色文化体系,发挥中原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作用,为中原经济的崛起和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2 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依托时代发展的需要,发挥中原文化资源在校园传承与发展的优势

新中国的成立后,中国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中原武术文化的研究随之在逐渐的深入。但是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挤压,新兴的跆拳道、空手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入侵,对中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当大众武术、竞技武术的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角时,对武术的发展研究越来越运动化与竞技化,然而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学校的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略显滞后。如少林拳、太极拳等武术产业化发展、国际化推广模式等,而对于带有浓厚地域特色中原武术文化的在地方学校层面的传承、发展的空间和现代传播的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少林与太极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原文化体系的杰出代表和脊梁。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也为少林与太极等中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因此,在今天,弘扬中原大文化,发挥中原文化资源在校园传承与发展的优势,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是弘扬武术精神,传承武术精髓,继续维护中原武术文化独特性的体现,更是为绵延中原地域文化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承载华夏子民的中原文化遗产的提供了重要机遇。

2.2 青少年学生是传承中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人,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而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传统文化只有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传承,才能更好地履行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学生在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发展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他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易产生心理矛盾,暴露出个性的弱点。今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也正在面临着流失,优秀传统文化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极好教材,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文化血脉的关键在于青少年的传承,而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时代的必须。

文化需要传承,重在教育。武术文化中蕴涵的“仁、义、礼、信、勇”等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坚韧笃实、刻苦求进、和谐自然、舍己从人等传统文化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财富。如武术文化中强调的尊师重道体现了“礼”、讲礼守信体现了“信”、勇敢仗义体现了“勇”和“义”[2]。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学生接触到这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青少年学生通过积极认知、深入学习并一步探索研究的兴趣,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继承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可以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及全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2.3 校园是武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较为理想的场所

教育的视野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问题,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校园要对所有未成年人进行普及教育,大学校园则承担着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而校园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再加上青少年对于事物的好奇心浓烈,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勇于探索,接受能力也很强,如能通过校园的管理机制,迅速地组建富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基地或团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效地渗透到各级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目前而言,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选择的较好方案。

近些年来,在教育部、文化部以及一些相关部门的协同倡导之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体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宏观思路显山露水,在多省市和地区形成决策,并开始了积极推行的进程。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中宣部把每年9月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月”,藉此希望在青少年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2008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学校园的情况,比如中央美术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都相继将各地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请进校园。武术文化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早在20世纪初期就进入学校,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的发展。中宣部和教育部在2004年4月3日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要求中小学“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3],更是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武术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以少林拳、太极拳等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原地域所孕育的名扬天下的两大拳种体系。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的少林功夫(登封市)、太极拳(焦作市)项目榜上有名,于2006年6月2日正式公布[4],这是对两大拳种文化内涵的充分肯定,也预示着从2006年6月起,以少林功夫、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踏上被保护的发展道路。校园既然是少林与太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较为理想的场所,那么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入手,根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武术文化活动,如举办“非物质文化展示周”等,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去关心、观察、体验、认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最终参与到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来。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兴起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识,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融入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这既是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在校园中的集中体现,更是推进武术进校园、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3 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途径构思

3.1 制定校园的管理机制,定期监督与检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推进少林与太极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和发展,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在有坚实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制度下,还必须建立一定的管理机制,监督和检查整个实施过程。

3.2 纳入校本课程创新与开发管理体系

从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上看,武术文化内容,如太极拳,还处于知识的“普及”阶段,缺乏对少林与太极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的教育提升和正确引导。因此,坚持把少林与太极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中,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机制,把丰富而独特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入和传播,这样才能解决好活性传承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2.1 校本课程的开发

穿插———课程建设。即在现有学校体育课程中,穿插介绍一些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文化事件,但不改变主流课程的基本结构和明显特征。

附加———课程建设。即在不改变主流课程基本结构和明显特征的情况下,以一本书、一盘教学录象带、一个单元或一周课时的方式,附加有关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观念、主题于其中。

渗透———课程建设。即校本课程不再是仅在既有结构上进行调整,而是对其每个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将与少林与太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的主流课程中去。

3.2.2 纳入课程教材内容体系

构建少林、太极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内容体系。大量收集、整理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编写具有特色的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构建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内容体系。从适用性和实用性的角度选择性地设置具体的教学项目类别,提炼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则根据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数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确定。

3.3 加强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

加强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科学研究、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条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体育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些新要求。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充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体育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传递遗产资源的文化特征等;其次,特邀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较深入研究的专家,对教师进行最原真化的培训;再次,合理运用社会国家的支持系统,成立学校少林与太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活性传承少林与太极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小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作为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少林功夫、太极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少林功夫、太极文化等中原武术文化不仅拥有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拥有包含在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精神蕴涵。其实少林武术、太极文化等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早已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也已经成为大中原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深刻认识和解读中原武术文化的是必要的,建立校园长期有效的保护机制,找到适合中原武术特色拳种发展的切合点,彰显中原武术文化依存集聚的独特优势,提升中原武术文化遗产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S].http://www.gov.cn,2011-10-07.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21.

[3]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S].http://www.moe.edu.cn,2004(3):30.

[4]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S].http://www.gov.cn,2006-6-02.

中原武术文化建设的路径 篇2

关键词:中原;武术文化;建设;路径

收稿日期:2010-03-05;修回日期:2010-03-10

作者简介:胡玉玺(1973-),男 ,河南商丘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huyuxi2@eyou.com

基金项目:2009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内容之一(课题编号:B281)

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以革新,并带来了生产关系新的变化,促使现代化大生产的起步;20世纪信息技术的革命使文化传播的路径、速度、模式、影响较以前发生本质不同,并超越地域国界、意识形态与文化认同,形成文化碰撞与融合新的发展态势。这种社会背景给武术发展带来了压力与挑战,促使武术创造新的发展路径。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品牌,中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品牌,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方面;发展中原武术对发展河南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的武术看中国,中国的武术看河南,河南的武术文化发展好坏,对中国武术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河南武术在中国武术中的特殊地位,都对我们思考与谋划河南的武术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原文化鲜明特色代表的武术文化,承载着中原文化的特性,是人们认识中原文化的最佳载体,随着人们对文化建设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已出现新的发展势态,在建设文化强省中发挥着积极意义。如何在这种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进而传播民族文化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探寻中原武术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有时代价值。

1 宏观调控、将中原武术文化纳入文化强省建设规划之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建设文化强省,重铸中原文明辉煌,是中原儿女的殷切希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1】。为此,河南省委在省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中原建设,努力实现“两大跨越”、积极推进“两大建设”【2】,相继出台了《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武术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的精神理念,是中原文化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国外的人们可能不知河南省,但无人不晓少林寺,为此,徐光春同志将武术文化列为十八种中原文化内容之一,认为“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鲜明特色”【3】。因而,作为政府决策部门应充分认识这一文化建设的意义,应明确把中原武术文化纳入河南省文化建设规划之中,重在发展实施,指导、监督制定中原武术文化建设规划,保障区域武术文化有目标、有步骤的实施建设,确保这一独特文化的持续发展与传播,为人民造福,为民族服务,为实现中原崛起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 整合资源、加快中原武术文化理论研究进展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研究。河南省作为武术资源大省拥有雄厚的研究基础,目前已设置多家研究机构,如: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中原文化研究所”,确立有中原武术文化研究方向;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设立了武术文化研究所,全方面、大范围的开展武术研究;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高等体育院校,坐落于中原省会城市郑州市,拥有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便于武术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实践,1997年学院在少林武术之乡投资兴建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登封校区;适应武术竞技后备人才发展的要求,经河南省体育局办公会研究,1999年成立了河南省武术青年队;为巩固太极拳强省的地位,适应武术项目专项专练的要求,2004年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与河南省体育局联合成立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省太极拳专业运动队。依据自身以上优势,学院确立了“以武术为突破口”的发展思路。为了弘扬少林、太极拳文化精神,进一步发掘祖国的武术文化瑰宝,按照专家学者建议,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平台,整合资源,2008年成立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 成立两年来,中心承办了3次大型全国性武术工作会议,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武术研究课题多项,促进了对中原武术文化热点、难点研究的新进展,未来发展中应最大限度发挥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的纽带作用,肩负中原武术发展使命,联系多家研究机构,凝聚各方研究力量,加快中原武术理论研究新进展,为实现中原武术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突出重点、促进社会武术的深化发展

“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由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取优异运动成绩为根本目的中国现代竞技体育项目”【4】。历经50年的发展,步入了世界竞技体育的大舞台,成为亚洲运动会和国际性赛事活动项目,成为武术在现代社会体育竞赛活动中的标志符号。获取竞技武术的优异成绩已成为各省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各省并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保障,确保竞技武术优异成绩的获得。河南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拥有少林与太极拳两块金字招牌,要加快竞技武术发展的步伐,在竞技武术成绩上要保持头领地位。要做好这一点,就要求在抓竞技武术的同时,重视社会武术的发展。社会武术参与的人数多,覆盖面广,是武术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社会武术发展厚实了,武术的各种后备人才才能持续涌出,武术的各项事业才会蓬勃发展,竞技武术的发展动力才会强大,其成绩与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巩固河南武术大省地位,实现向武术强省迈进的目标。

4 夯实基础、强化学校武术教育的实施

目前,学校教育主要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广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健全的体魄和民族精神的哺育。把蕴含民族精神的武术纳入到学校体育课堂之中,是培养和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有效手段。中国武术精神,本来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在武术实践中的落实。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培养中国民族精神的过程。因而,夯实基础、强化学校武术教育是扩大武术人口、保障武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这一意义,中小学应大力开展武术文化与技术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武术素质,感悟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增强民族意识与凝聚力。郑州市、焦作市教育部门已将少林拳、太极拳分别纳入各自学校课程开展教育,形成特色教育。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点与作用,不断深化武术教育的开展,做武术发展的催化剂。目前,河南省有7所高等学校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招收全日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有4所高校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1所高校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博士学位授予权,从人才培养层次上看较为系统,占据有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武术研究方向较广,涉及武术哲学、教育、管理、史学、竞技、产业等诸方面;拥有一批教授、博士领衔的专家人才队伍,这些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学校武术如何教?谁来教?教什么?是目前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瓶颈,也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5 塑造品牌、重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和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使得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亡。因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把它视为当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文化艺术的工作”。《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名牌提升战略”,这就需要各地充分挖掘中原武术文化内涵,整合中原武术文化资源,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力大、具有中原特色的武术文化精品,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带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武术文化遗产已有20个拳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已有五个拳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是中国武术的品牌,是研究中原武术的活化石,已成为河南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并体现了河南武术文化的风貌和中华民族精神。武术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地域性突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它对于武术文化生态环境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而,保护中原武术文化遗产,塑造中原武术品牌,有利于区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保护武术文化的根脉,有利于武术文化的创新。保护和利用好武术文化遗产, 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6 开拓视野、重在武术新兴产业与产品的开发

新兴产业与新兴产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尚产物,具有较强的社会需求与推广市场,是社会生产力进步、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形成成果。如何使武术文化元素与其它行业相融合,造就武术新兴产业与新兴产品,是武术文化当今发展的必然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武术文化新兴产业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人民身心健康、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对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武术资源、规范产业市场、拉动内需、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面对市场经济地快速发展,加大改革的步伐、善于发现武术文化产业管理中的运行规律,使河南武术真正地从社会中找效益、找出路,走武术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进一步使中原武术文化市场繁荣。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运作,遵循价格竞争、供求等各种因素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实现中原武术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养完善的武术文化市场体系,是发展河南武术文化产业的关键性环节,也有利于武术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运行机制的转换。要保证以上发展规划的实施,就要急需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熟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精通市场营销技巧、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的懂经营、善管理的武术文化人才队伍。目前,以中原武术为元素的新兴文化产业与产品初露芳容,登封市政府投巨资打造的实景演出《音乐大典》,郑州歌舞剧院上演的《风中少林》、《少林雄风》,河南电视台开办的《武林风》以及其它单位开发的武术动漫产业、武术影视剧取得了较大成功,收到了较好社会效益,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颇具代表性与发展指向性,值得借鉴与思考。

从2005年11月开始,登封市开始着手制定《登封市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06年通过了专家论证,根据规划,登封将着眼于打造“功夫之都”的目标,围绕三个中心建设,即“少林文化研究中心、少林武术研习中心、武术器材研发中心”,培育武术名校、名师和名牌,在武校力量整合、武术产品开发、武术理论研究、武术竞赛表演研究及少林武术推广等方面齐头并进,不断推进武术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依托独特的嵩山文化、少林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彰显禅武特色,积极实施“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战略,以文化力驱动经济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7 政府支持、重视武术文化景观与设施建设

济南大学副校长张承芬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建立国家武术文化博物馆的建议》,受到了多方人士的关注。2007年上海体院的中国武术博物馆开馆运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为题材的专业博物馆,旨在穿透千年风尘,再现艰辛历程;汇集精品典籍,展现武学精髓,激扬民族豪气,教育莘莘学子;传播中华文化,拓宽国际交往。另外,南少林武术博物馆、佛山武术博物馆、峨眉山武术博物馆都在计划建立之中。河南作为武术资源大省,有少林与太极两块金字招牌,建设中原武术博物馆是河南武术发展的时代呼唤,是与武术资源大省、文化厚重大省相匹配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民心所盼,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也应尽快立项评估建设。

筹备建立中原武术博物馆,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尽快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尽快给内容丰富的武术资料文物安一个家;可以使人们通过实实在在的武术文化载体,来了解中原武术的产生、发展以及武术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可为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固定的、系统的了解河南武术文化概貌、领略武术文化魅力的地方。陈列物品来源、建馆形式、运作方式、内部设置形式等方面可以借鉴上海体院中国武术博物馆的形式,并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特色设计。目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了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有少林与太极杂志、中州体育学术刊物,有河南省太极拳运动队 ,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教育与硕士点教育,可以以此为依托建立中原武术博物馆,将有利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郑州市和登封市两级地方政府为承办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投资6亿多人民币,对少林寺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成了中国嵩山少林武术景观城。全国二十大体育景观之一的“少林武术文化博览中心”由鹅坡教育集团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它的建成将是我国唯一国际性的集少林武术科研、展览、训练、表演、观摩、交流、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国家级体育景观!也必将为中原武术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焦作市和温县两级政府以拳为媒,广交海内外朋友,在筹备大赛的过程中,斥资对太极拳故里陈家沟和筹办大赛的体育场馆进行了修理和改造,使古老而神奇的太极故里焕发了新的容颜。“2004年温县政府启动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陈家沟旅游发展规划》,目前已累计投资3500余万元。完成旅游专线、太极拳祖祠碑廊、东沟、杨露禅学拳处等13个景点及配套工程的修建”【5】。除此,还将完善太极拳祖祠纪念区,新建太极拳擂台、太极拳祭坛等太极拳活动区项目建设,以此促进太极文化景观的建设,实现太极故里新的发展目标。

8 承办节会、发展区域经济

1988年受中国武术协会主办国际武术节的影响,河南省政府受中国武协委托,已成功地举办了七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并相应地开展了郑州国际商贸洽谈会。2002年以来,我省举办、承办各级各类武术活动300余次,其中全国性武术节会15次,国际性武术节会8次,主要集中在郑州和焦作两市。首届少林武术节的商贸洽谈项目,成交额达20亿人民币;第六届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经贸会促成161亿元成交额,吸引了20个国家和地区的258家企业参加;第七届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签订国内外合作项目94个,合同利用国内外资金53.8亿,产品成交额9亿元,出口商品交易额2421万元,经贸活动总成交额83.3亿元。进入新世纪以来,经中国武术协会批准,国际少林武术节提升了档次更名为世界传统武术节,每两年一届。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于2004年10月在郑州举办,有62个国家1970名运动员参赛,国内有30个省、市、自治区约800余名运动员参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尤其是登封的迎宾式,十万“少林弟子”沿十八公里长的少林大道演绎了一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传统武术大戏,让国内外的宾朋为之震撼。“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被喻为“武术界的奥运会”,于2006年10月在郑州举行,共有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支团队的2008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赛。武术节经贸洽谈正式签约19个项目,其中外资项目5个,总投资2.0125美元,内资项目14个,总投资49.87亿人民币。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由焦作太极拳年会演化而成。2005年8月在焦作市举办的“中国焦作第三届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149名运动员参加,隆重的开幕式和十万太极拳人穿越太行山活动,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关注,社会反响巨大。另外,中原武术庙会又铸成中原武术文化发展的又一亮点,是老百姓乐于参与的一项民俗活动,对繁荣中原武术文化有积极作用。

随着武术节的深化举办,其主要宗旨也由经贸唱戏变为“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武术唱起了主角。通过武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活动,地方政府把武术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把武术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这一举措不仅为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机会,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9 开展交流、扩大对外宣传影响

伴随着武术自身的发展,武术的价值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武术热”传到了世界很多国家,河南武术团频频应邀出访,武术教练不断应邀援外执教,外国武术爱好者和研究者来华访问,求学者日众,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河南武术代表团应邀出访上百次,在120多个国家进行了1000多场次的武术表演,有 300多位教练前往国外执教,武术文化已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仅2002年以来,对外交流次数达384次,参与人数6000余人。目前,拥有武术表演团体近70余个,其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型表演团体4个,分别是郑州歌舞剧院《风中少林》演出团、中国嵩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团体、河南少林塔沟武术学校武术艺术表演团(连续五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以及少林鹅坡武术表演团(在海外演出曾取得巨大成功)。节会的举办离不开媒体的支持与宣传,多年来河南武术多次受到各大媒体与社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郑州晚报等传播媒体都曾宣传报道过中原武术,彼此的交流与媒体关注,对发展河南武术起催化作用,也利于塑造河南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10 结语

文化凝结历史,文化连接未来。作为中国武术核心文化的代表,对中原武术文化进行繁荣与发展,有极大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伴随着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在系统整合资源、加大研究力度、不断探索创新基础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武术文化,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支持,为中华武术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全书.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文化强省[R].2004.

[2] 徐光春.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1.

[3] 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4]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中原武术 篇3

堡寨在河南地区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其作为一种军事性防御聚落而存在。

堡寨是四周建有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或者是民用城堡, 既可以用来防御匪患, 又可以在战时作为军事交通枢纽。

通过查阅史料对正阳堡寨的追根溯源, 发现正阳县堡寨在明末清初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原大地崛起, 其军事地理位置优越, 人口集聚在沿河两岸, 利于农作物生产, 便于乡民们生存发展。而到清末民初, 短短的几百年, 由于政治、军事原因, 正阳县堡寨的军事作用逐渐增强, 但由于战乱, 现存较少, 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最典型的当属便邻寨。而正阳县堡寨共性下的便邻寨有自己的独特性及其差异, 但依然离不开正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这四大社会背景, 在指出这种共性中的个性中, 旨在完善中原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失去的精华, 为中原武术的发展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增添中原武术文化的多样性, 提高人们对堡寨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从而刺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堡寨概述与分类

2.1 堡寨概念

堡寨, 又称寨堡, 圩寨, 砦, 围寨, 堡砦。按照《文献通考·田赋七》解释:“又置堡寨, 使其分居, 无寇则耕, 寇来则战。”这儿的堡寨寓意着四周建有栅墙的寨子, 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而在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中:“布库里雍顺得此天假的奇缘, 遂运用智谋, 部勒村居人民, 建设堡寨, 创造鄂多哩城, 成了一个爱新觉罗部, 作满州开基的始祖。”这里出现的堡寨一词据《辞源》解释:“堡, 指一种坚固的或设有防御工事的防守用构筑物, 而寨通常指本村本寨, 即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或指山寨。所以说堡寨即是一种集防御与居住为一体的聚落。

2.2 堡寨分类

堡寨的分类方法很多, 在此, 依据堡寨不同具体形态特征的及其性质、使用方式、建筑形式、总体形态、规模大小、环境因素。将其分为庄园式“坞堡”、村 (民) 堡、军事防御体系堡寨等主要类型。[1]

2.2.1 坞堡

坞堡, 亦称坞壁, 是一种民间防御型建筑, 据史料记载起源于王莽天凤年间, 成熟于魏晋时期, 盛行于唐朝时期。当时北方大闹饥荒, 社会出现动荡不安, 强宗豪族们为求自保, 据险守隘, 均建构起坞堡营壁。

在东汉建立后, 汉光武帝一度下令摧毁坞堡, 但禁之不能绝, 其原因是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 老百姓又自动组织自卫武力。而在黄巾起义后, 坞堡派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 使之变成故吏、宾客的世外桃源。十六国时期的“永嘉之乱, 百姓流亡, 所在屯聚”也是对这种坞堡聚居模式的描述。坞堡的特点是防御功能良好、所建城堡坚固;其次, 建筑规模宏大且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堡内的居民以宗族或者血缘关系为基础吸收乡民等其他人员加入, 而组成者共同劳动, 共享劳动成果。史学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认为:“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 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 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 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 屯聚堡坞, 据险自守, 以避戎狄寇盗之难”。[2]所以说, 坞堡是一种地方自发组织的自卫与防御性武力, 而后演变成南宋义军、清代的团练。现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实例有河南巩县康百万庄园、张壁古堡等。

2.2.2 村堡

村堡, 是一种以自然村落为防御性单位的堡寨聚落, 且四周建有围有土墙的乡村小镇。清代学者王端履在《重论文斋笔录》卷一中解释:“建平县西有村堡, 曰诸葛城。四周土墉, 隐隐隆起, 居其中者, 可数十家。”

而在当代《中国歌谣资料·北大荒民谣二》中:“北大荒, 真荒凉, 五十里村堡是近邻, 三十里窝棚对面炕!”这里的村堡纯属村庄, 不过依然是明末清初时期遗存下来的, 也是村堡的影子。明末清初社会出现动荡不安, 匪患猖獗, 民不聊生, 老百姓为了维持生计, 防御自卫, 纷纷建立武力组织即团练, 而团练这一组织的出现, 必然需要构筑防御工事, 村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其重要的战略性正如清代《防守集成》所注:“知战而不知固民堡, 是不植其要而长枝叶者也。”在河南规模较大的如新乡的小店河村、焦作的寨卜昌村、郏县的临洋寨、林州市的东盘阳村。

2.2.3 军堡

军堡, 是一种历代为戍守边疆、屯兵政策下而建的防御工事。起源于秦汉时期, 正如在《晋书·苻登》记载:“坚中垒将军徐嵩、屯骑校尉胡空各聚众五千, 據险筑堡以自固。”

从遥远的秦汉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依然威胁着边境稳定, 统治者为维护民族利益、国家统一, 制定一系列军事政策、实施有效措施, 旨在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 如明清时期修筑的长城堡, 这是在战争时期维稳对外的举措;对内方面, 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利益, 在各个州县扎营驻扎, 一方面发挥保护老百姓作用, 另一方面打击反封建统治、平定叛乱, 以期实现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目的。军堡的建筑正如著名学者王询所述:“通常建筑型制规格较高, 长于细部雕琢, 往往成为颇具防御思想的建筑精品。”[3]在河南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有开封的八旗军营、焦作的宋寨军堡、灵宝的函谷关、平顶山的石头城、桐柏县元代的田王寨等。

3 正阳县便邻寨的缘起与发展

河南地处平原, 山地较少, 正阳县处于河南腹地, 有淮河经过, 水土资源丰富, 便于农作物生长, 集聚人口, 利于堡寨聚落的形成。而正阳县便邻寨经历了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 得以保存下来, 明清时便邻寨的角色在村堡和军堡之中不断转换, 其发展的社会背景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 但是经济原因是发展基础, 政治原因是便利条件, 军事原因是战争需要, 文化原因则是其深刻的社会内涵。

3.1 政治原因

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社会存是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所以说, 正阳县便邻寨的存也取决于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稳内外扩民族政策的影响。

3.1.1 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明清时期的正阳县依然是在封建制度下的统治, 施行中央集权制度, 作为中国古代政体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 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 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一切受控于中央。

这种制度下最大的益处使得国家便于统治, 正阳县便邻寨的建筑也要得到县管理者的批准, 并经一层层申报, 才能得到允许建设。一方面, 正阳县便邻寨可以使地方建立军事武力成为可能, 受控于中央,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另一方面, 便邻寨的出现使得地方军事武力增强, 是正阳县军事防御体系堡寨的模版, 对其他州县树立了一个典型, 利于这种模式在正阳县以外的州县的复制推广, 进一步使得中央全面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3.1.2 稳内外扩的民族政策

便邻寨的建设也受到统治者维护内部政治环境稳定、向外扩张领土版权的民族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飞扬跋扈, 政治纲纪腐败, 统治者对老百姓的压榨与剥削甚为严重, 社会出现动荡不安, 民不聊生, 各地揭竿起义, 匪乱猖獗。政权飘摇中的统治者们为了挽救其统治, 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而便邻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便邻寨的建构不仅起到保护乡民的作用, 也能为军队镇压起义起到枢纽的作用, 维系民族和谐;而且明朝统治者为了扩大疆域, 南征北上, 便邻寨地处中原腹地, 起到沟通南北交通枢纽的功能, 实现统治者意愿。同时, 封建统治者代表的是封建大地主阶级, 只为统治阶级服务, 其在保证政治统治稳定的前提下, 个人贪婪意志较为强烈, 不满足于现状, 为扩张领土、实现民族统一、消灭少数民族动乱政权, 其大力发展军备、增强军事力量、增加军事财政拨款, 正如明朝实行的军户制度, 就是为军事战争输送军事人才、储备军队战斗力, 而正阳县便邻寨的建设不仅成为河南地区输送军事人才的枢纽, 也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有效调配军事战略部署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经济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4]这意味着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 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 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因此, 正阳县便邻寨的经济条件,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良好的经济位置便是其发展的基础。

3.2.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封建社会下的经济制度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费孝通先生曾经把这种小农经济归结为:第一, 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 各户各家继承祖上遗业, 所耕土地面积不大, 且住宅和土地距离不远;第二, 需要丰腴的土地、充足的水源才能形成充裕的农耕经济;第三, 考虑到安全问题, 村民们共同居住、劳动, 方便合作, 提高劳动效率,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而这也是便邻寨建筑的基础。[5]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小农经济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的《资本论》曾谈到:“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 它是依然存在的, 而当生产力的发展到一定阶段,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 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6]正阳县便邻寨的生产力在拥有天然的地理条件, 得到很大的提高, 农民们丰衣足食, 生活水平提升。

3.2.2 无可替代的经济位置

正阳县地处河南腹地, 是连接河南与安徽经济链的重要一环, 也是河南、安徽两省经济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正阳地处淮北平原, 南与罗山、信阳隔淮河相望, 东邻新蔡、息县, 北靠汝南、平舆, 西与确山接壤, 县境南北宽57公里, 东西长64.5公里。在晚清时期, 为当时安徽捻军西进豫南、北上许昌的必由之路、必争之地。史料上曾这样记载淮河岸畔、汝水之滨的正阳县:“土旷而沃, 是以他郡邑, 民无业者, 多趋之。”首先, 土地肥沃, 平畴百里, 物产丰富, 地势平坦, 非常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花生、玉米、水稻、西瓜、棉花等, 农作物的丰腴, 利于军队驻扎, 及时平衡军队物资供需, 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物质基础。其次, 便邻寨在和平时期, 作为村堡, 其功能和意义更加重大, 正阳县每年庙会的举行, 使得其成为一个小型的“经济贸易中心”, 集聚了正阳县附近村寨的上百里的商业活动, 起到促进贸易交流、互通有无的作用, 为堡寨军民和周围偏僻的村落提供生产、生活上的便利。

3.3 文化原因

著名学者张岱年、程宜山认为:“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等。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 一是思维方式。第二层是文物, 即表现文化的实物, 它既包括像哲学家著作、文艺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 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 即人工改造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 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7]而正阳县便邻寨是一种文化符号, 其也寓意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如发源于中原的武舞精神寄托、共同的宗教信仰、易经里的风水观念、习俗中的社会礼制等。

3.3.1 武舞的精神寄托

正阳县便邻寨在起初建筑过程中到完善, 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步建成, 发挥军事防御的功能, 第二个阶段是作为村堡存在, 村民们的精心建构, 这两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阶段的建设处于清朝早期, 社会政治清明, 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乡绅地主也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 对丰富的精神生活听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 乡绅地主们纷纷集聚钱财、人力, 对便邻寨进行精心构筑, 加入了精神构件这一重要元素, 使得便邻寨不再简单是一座村民聚落, 在其民宅中, 村民们为了祈福免灾、趋吉避凶, 在建筑物上雕刻各种厌胜辟邪的图案、符号和纹样, 比比皆是。厌胜辟邪, 表达着对人们吉瑞的祈求, 以及强调对心理的寄托。而这些图案、符号和纹样均是淋漓尽致的表述军队训练的刻苦、军队行军打仗的激烈场景、战胜的凯旋归来、以及村民们为庆祝战争胜利的手舞足蹈的喜庆画面。所以说, 无论便邻寨的文字说明、布局、风格特点、装饰文样, 还是堡寨中的区域道路网, 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不但表露出人们的心声, 而且还反映人们心态的自我慰藉与心理平衡。正如《周易参同契》所著“吉人相乘负, 安稳可长生”这一意识在堡寨中的渗透。

3.3.2 共同的武德信仰

英国的社会人类学著名学者、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的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对宗教信仰这样揭示:“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 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其独特的功能, 也就是说, 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外力, 对内起着调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或集体之间关系的作用。”[8]正阳县便邻寨每年都会进行正式的民间比武擂台大赛, 据史料记载:这些比武大赛的举行是在每年的庙会之后, 一方面是为了集聚人群、扩大影响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传播正阳县便邻寨武德文化, 吸收附近散落农户, 扩充人口数量, 有效发挥便邻寨这一村堡功能, 实现其村堡效应。与此同时, 这些比武赛事风靡一时, 在加强堡寨内部关系构建的基础上, 促进堡寨邻里团结, 确立便邻寨的区域中心地位, 为便邻寨战争时期奠定良好的武术基础, 正如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同志所陈述:“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9]其讲述的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即坚持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集思广益, 发挥群众效应。由此可想而知, 便邻寨每年一度的庙会后的仪式多么重要, 既可以使得便邻寨广纳异域武德文化, 丰富正阳县武术文化, 又可以增进便邻寨官方与民间的沟通, 有效的处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不可分离的。”[10]这意味着堡寨的建成与共同的武德信仰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

3.4 军事原因

一个国家的军事战斗力强弱不仅取决于其政治制度, 也跟其经济实力有关系, 这两个方面可以归为其直接原因, 而军事制度的施行、军事战略的部署也是重要的原因, 可以归为影响军事战斗力的间接原因。

3.4.1 军事制度

明朝时期, 统治者实行军事制度即军户制, 指的是军人和他的家庭与生俱来就是为了战争而活着。军户的军差包括:户出一丁赴卫当兵, 是为旗军。旗军或操守, 或屯种;户出一余丁随正军到营, 佐助正军, 供给军装;军户户下须以一丁供给在营正军户下, 若无丁壮, 须佥幼儿为“幼丁”, 以备成丁后勾补当差。屯田、备战、自筹军费, 均是军户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而在人口居多的正阳县, 无论是乡绅地主还是佃户, 纷纷拥护这一制度, 使得其在正阳县得到有效的实施, 随着军户的增多, 军事武力的强大, 建立军事防御型堡寨的需求也很迫切, 便邻寨的建设弥补了正阳县军事之防御的不足, 提高了抵御流寇匪盗的能力, 与此同时, 便邻寨作为军堡存在, 其另一种角色便是地方军事枢纽, 利于朝廷及时调配军事武力, 为军队作战提供了便利。

3.4.2 军事战略

正阳县便邻寨不但是政治上需要, 而且受到兵家哲学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传统中, 兵家哲学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争年代, 正阳县便邻寨作为军事枢纽、抵御匪寇之工事, 其建筑风格遵循着兵家的哲学思想, 其建筑风格的防御性特征体现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认知理论、“奇生相正”的军事辩证法, 前者来源于兵家孙武所述:“知吾卒之可以击, 而不知敌之不可击, 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 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 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 知吾卒之可以击, 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 胜之半也。故曰: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 胜乃可全。”[11]而后者包括从天道变化看战争的矛盾运动、根据矛盾的变化灵活地运用战术、因势利导与战争的主动权, 正阳县便邻寨这一时期作为军堡, 其功能和效应的发挥与兵家哲学密不可分。

4 正阳县便邻寨发展的历史功用

4.1 军事性防御建筑

正阳县便邻寨起初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不稳定的前提下而建造, 类似正阳县便邻寨这样的建筑物在中原地区现存较少, 如豫南的万安寨、豫中的五沟营寨、豫北的黄德集寨等, 既是军事交通枢纽, 又是军事防御据点, 利于军事策略的有效施行, 增强军队的机动战斗力。

4.2 民用性经济标志

正阳县便邻寨的建设使得附近的乡民纷纷集聚在此, 增加了人口, 促进了劳动力人口的增长, 为生产力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使得正阳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 每年一度的庙会的举行为正阳县商业交流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为附近商户的互相交流提供机遇与平台, 刺激新型地域经济的发展。

5 结论

(1) 河南地区中原腹地, 堡寨聚落现存不多, 探究正阳县便邻寨发展的社会背景, 可以为中原武术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丰富中原武术文化资源。

(2) 封建时期的正阳县具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且占据良好的经济位置, 这是便邻寨发展的经济基础;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专制便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稳内外扩的民族政策利于国家强大, 这是便邻寨发展的政治条件。

(3) 明朝施行军民一家的军户制度为军队输送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 奠定国家军事战胜的基础, 而军事战略兵家哲学的运用为军队战争的胜利如虎添翼, 这是便邻寨发展的军事需要。

(4) 以上所述均是便邻寨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前提, 但便邻寨仅有这些还是不足以发展延续的, 如果把便邻寨的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比喻为其骨骼, 那么其深刻的中原武舞精神寄托、共同的武德信仰是便是其血肉, 为便邻寨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提升便邻寨的文化内涵。

中原武术 篇4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SWOT

SWOT Analysis on Henan Wushu Industrial Clust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YAN Bin1,YANG Mei2

(1.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2.Zheng 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the advantages,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Henan Wushu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national strategy?郾It considers that although Henan Wushu i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 takes the lead nationwide,overall,its industrial scale degree is low,the industry chain integrity and stability are not high?郾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Wushu industrial cluster,at the same time,it still faces competition from the sam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similar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the challenge of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郾

【Key words】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Henan;Wushu industrial cluster;SWOT

引言

武术产业集群是以武术技术为核心产业,由中介产业和外围产业等相关产业或产品链上的众多企业部门与武术管理机构集聚而成,其目的是通过企业与武术管理部门间相互合作取得共识,以提高武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单个企业和地区所不能达到的结果〔1〕。由于武术产业具有产业定性的双重性特征,产业范围的宽泛性、关联性特征,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性特征以及产业国际化的条件〔1〕,使得武术产业集群在河南具有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并且实际上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少林武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且已经成为带动登封经济增长的重要的产业结构。温县的太极拳产业也在尝试集群化发展,依托太极产业集群带动整个温县产业结构升级。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给河南省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河南已经形成了以“两拳”为代表的特色知名武术品牌,发展以其为核心的武术产业集群,应牢牢把握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战略机遇。本文从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对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中原经济区概述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全省18个地市及山东、安徽、河北、山西12个地市3个县区,区域面积28?郾9万平方公里。中原经济区定位于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2〕。

2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2?郾1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自身优势(Strength)

2?郾1?郾1深厚的武术文化资源

武术文化资源是武术产业和武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河南是“两拳”的故乡,“少林”与“太极”名扬海内外,除此之外,苌家拳、心意六合拳等也是本省的著名拳种,另外河南还分布着其他各类拳种共计40余种。同时河南又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厚重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众多的拳种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就了河南深厚的武术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中,既有有形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景观,也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nlc202309031202

2?郾1?郾2 庞大的习武群体

现在全球学习少林功夫的人数已达数百万人,仅仅在登封各个武校的在校生人数就有近10万人〔3〕。太极拳在全球的习练人数更是达上亿人〔4〕。如此庞大的习武群体,是武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武术产业发展的基本力量。习武群体是实实在在的消费群体,他们和另一类消费者(武术爱好者:潜在的习武群体)共同构建了武术产业主要的消费者市场。没有了消费者市场,武术产业的发展也就丧失了原动力,武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更无从谈起。因此,庞大的习武群体是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又一优势。

2?郾1?郾3长期的品牌积淀

“少林”与“太极”是河南武术的名片,是河南武术的金字品牌。品牌的形成是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助推器,这有别于其他产业集群,不需要再花时间和力气来培育品牌,并且,现有的品牌具有巨大的产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这对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此外,长期的产业化发展,也形成了一大批武术产业的知名品牌,他们也是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一大优势。如,作为河南武术产业中节会品牌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多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武术爱好者前来参赛和旅游,这些品牌的形成也是长期发展的积累,同时也为河南武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

2?郾2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自身劣势(Weakness)

2?郾2?郾1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河南武术产业在集群化发展的道路上属于起步阶段,因此,相对于成熟的产业集群,整体上规模化程度较低,因此,在整个产业结构内部,其核心竞争力仍然不够。登封的武术产业可以说是发展势头迅猛,长期以来,其所占登封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很低,但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加上集群化的发展,使登封武术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逐步提升,我们可喜地看到,登封武术培训产业、表演产业、旅游产业等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并形成了稳固的竞争优势,在全国同类产业集群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武术产业集群内部,并不是所有的企业规模化程度都高,相当大一部分武术培训、表演机构以及武术用品制造企业的规模化程度依然很低。特别是登封的武术用品企业,由于不上规模,没有形成品牌,在全国同类企业竞争中也就不占优势。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温县的太极产业。长期以来,虽然全球习练太极拳的人数比少林拳要多很多,但是,在温县本地学习太极拳的人数和登封武校的招生人数相比却相差甚多。武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小,想要提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由于缺乏自然和人文景观,温县依靠太极拳的“寻根问祖”而支撑的旅游产业也难上规模,加上原本在温县举办的国际太极拳年会现在又移交给焦作市来主办,对当地的餐饮、酒店等服务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郾2?郾2产业链条完整性低,缺乏空间凝聚力

综观当前的河南武术产业集群,虽然企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之间都有一定联系,且较为紧密,但不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其完整性低,处于分散状态。产业链条的实质是要实现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没有分工与协作,就不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资源的整合,资源的整合是形成空间凝聚力的关键。

不管是登封的少林武术产业还是温县的太极武术产业,其产业链条的不完整都是当前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方面,以武术技术为核心的培训产业和表演产业为例,大多数的武校、培训、表演机构之间都是各自为政,由于招生之间的竞争,造成了这些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其无法在利益上达成一致,这种同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造成了武术产业集群中横向产业链条的不完整甚至断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企业管理者的观念陈旧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不利。另一方面,武术产业集群中核心产业、中介产业以及外围产业之间纵向的产业链条也不尽完整。产业集群并非简单地由政府划拨一块地,然后各个企业在此聚集,最关键的是只有能够介入产业链条的企业才能够在此聚集,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在有限空间形成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2?郾3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y)

2?郾3?郾1中原经济区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指引了方向

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提出要弘扬中原大文化,加大中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中原文化创新发展载体〔2〕。河南武术是河南的文化名片,是与河南的历史文明一脉相承的宝贵财富。河南是文化大省,但要做文化强省仅仅依靠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打文化牌,走产业化,将文化的产业化推向发展。武术归根结底还是文化,武术的本质属性并非体育,而是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正像上文所讲,武术产业的本质是以武术文化的经济改造为内涵的产业。而武术产业其实就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因此,武术产业集群在发展中要充分重视武术以及武术产业的文化属性,一切对武术的产业化开发都要围绕文化展开。换句话说,武术产业化的深入不能仅仅依靠武校多招几个学生,而是要充分挖掘武术深层次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

中原经济区的这一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中原文化的重视程度,这必然对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也对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也要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围绕武术文化,打文化牌,将武术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武术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郾3?郾2中原城市群的空间战略布局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区位机遇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中国7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5〕。发展城市群的目的是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这与武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多少有几分类似,都是通过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整体与部分的共同发展。在“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东西发展轴线的郑汴洛工业走廊、南北方向的新郑许漯产业轴线和新焦济产业带、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带已具雏形。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形核心区。另外,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将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2〕。

nlc202309031202

河南现有的武术产业集群正好位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之内。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仍然以郑州为核心,其中郑州与登封连接后,正好处于东西发展轴线的郑汴洛工业走廊,而温县依托焦作,正好处于东西方向的新焦济产业带,同时焦作至郑州的南北纵轴线将两个产业带连接。中原城市群的空间架构凸显了城市之间紧密的联系程度以及作为产业发展枢纽的核心地位,而河南武术产业集群与中原城市群在空间布局上的契合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区位优势。

2?郾3?郾3建设产业集聚平台的规划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政策指导

中原经济区规划中专门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出了要求。规划指出,要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划建设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以城镇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2〕。

武术产业集群化发展也是要建设武术产业的集聚区,通过构建产业集聚平台,促进企业集中布局,达到资源集约利用、实现功能集合构建,最终实现规划中指出的“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当前,工业集聚区的建设较为成熟,而农业以及第三产业集聚发展相对较弱,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因此,中原经济区规划专门对构建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提出了要求。而武术产业又完全隶属于第三产业,因此,中原经济区规划必将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政策上的指导和倾斜,必将对河南武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2?郾3?郾4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建设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上文所讲,武术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除了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现代服务业大体上属于第三产业,主要涵盖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住宿餐饮业、文化产业等,武术产业也在其中。中原经济区规划对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壮大服务业支柱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这其中包括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金融业等,其中,针对旅游业,规划专门指出要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特别是专门对武术旅游产业做出了指示,提出“要加快培育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功夫、拜祖寻根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其次,针对文化产业,还专门指出要建设郑州嵩山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一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其中就包括“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提升工程、太极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项目。还指出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郾3?郾5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支撑

武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武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这其中包括了武术文化、技术、竞赛、培训、用品、人才、旅游、图书音像制品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武术企业的创新为武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而武术企业的创新又离不开行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及管理部门,它们是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源泉。中原经济区规划专门指出要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出要强化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目的是要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支撑,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武术产业集群同样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本地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武术实物产品以及服务产品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2?郾3?郾6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了一揽子的引导政策,目的是要推动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例如,规划提出,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建设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安排;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改革试点,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点工程和在建项目优先进行信贷支持〔2〕,等等。河南武术产业集群正处于发展阶段,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政策环境,在中原经济区的国家战略下,如此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无疑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保证。

2?郾4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挑战(Threat)

2?郾4?郾1来自同类产业集群的竞争

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尤其是登封的少林武术产业集群在全国首屈一指。由于武术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各个地区的武术产业集群也大都是围绕本地的武术文化特色产生和发展,从而体现出了不同武术产业集群之间在文化背景、区域特色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换句话说,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同的武术产业集群存在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的出现,必然会加剧同类武术产业集群之间的激烈竞争。这一点在当前的武术节会产业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武术节会产业是武术产业集群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产业类型,因为它贯穿了武术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产业,从核心产业、中介产业,一直到外围产业。武术节会之所以成为一项巨大的产业,是因为它涵盖了武术竞赛、武术表演、武术旅游、武术培训、武术用品销售、武术图书音像制品销售、武术推广等各个产业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产业类型。正是基于这种特点,全国各地都在年复一年地争相举办武术节会,都想在这一大的产业上面分得自己的一杯羹。

郑州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国际少林武术节和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由于每届的形式类似,缺乏创新,加上由于完全依靠政府运作,很难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因此,在同类节会的竞争下,河南这两大武术节会的参与人数在逐年减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因此,如何在保持本地特色的情况下,突出优势、改革创新,实现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在当前发展阶段中尤需重视的问题。

nlc202309031202

2?郾4?郾2来自类似产业集群的竞争

所谓的类似产业集群主要指的是与武术产业同属于一大类或具有某种相同点的其他产业集群,如历史文化类的旅游产业以及工艺美术、演艺娱乐、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这些产业所形成的集群也会对武术产业集群产生一定程度的竞争。这类产业集群与武术产业集群都存在交集,即文化。文化是竞争的关键,同时也是相互产生关联的节点所在。也就是说,武术产业集群同类似产业集群的竞争是固然存在的,因为不同的文化出发点不同,都会有不同的产业运作方式,也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市场的争夺;但同时正是由于文化是它们之间的共性所在,也就使得它们之间有了合作或相互包含的可能,就像武术产业集群中也包含有文化创意产业,而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也包含武术产业一样。因此,类似产业集群对于武术产业集群来讲,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要认清这样的现实,转变思维,富于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减少竞争,增强合作,推动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2?郾4?郾3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登封少林武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国武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典范。但是,如何能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河南的武术产业集群任重而道远。武术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并非像其他工业类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那样完整和稳定,有的时候武术产业集群内部会出现多个分散式的产业链条,这就导致了产业链条的不稳定,势必会造成武术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合作等机制不协调,从而使武术产业集群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减弱。因此,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并非重点支柱产业集群的河南武术产业集群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结论与建议

3?郾1结论

(1)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凭借巨大的武术文化、武术人才、品牌等资源优势,已经形成了登封少林武术产业集群和温县太极产业集群两大知名武术产业集群,但从总体上看,其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产业链条完整性和稳定性不高,缺乏空间凝聚力。

(2)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原经济区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指引了方向;中原城市群的空间战略布局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区位机遇;建设产业集聚平台的规划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政策指导;现代服务业基地的建设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支撑;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河南武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3)河南武术产业集群依然面临着来自同类产业集群和类似产业集群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3?郾2建议

在中原经济区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河南武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知名品牌;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集群产业链条,增强空间凝聚力;借势中原城市群,构建空间战略布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集群可持续发展;加强科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文化战略,构建武术文化产业园。

参考文献

〔1〕杨少雄?郾武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与路径选择〔J〕?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607-609?郾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郾中原经济区规划〔N〕?郾河南日报,2012-12-03(3)?郾

〔3〕陈凯?郾全球学少林功夫者达数百万,登封各武校学生10万〔EB/OL〕?郾(2012-10-10)〔2014-05-01〕http://www?郾chinanews?郾com/ty/2012/-10/4236243?郾

shtml?郾

〔4〕王小萍,王磊?郾太极拳申报“世遗”计划启动,全球习练人数上亿〔EB/OL〕?郾(2005-06-01)〔2014-05-01〕http://www?郾chinanews?郾com/news/2005/2005-06

-01/26/581249?郾shtml?郾

〔5〕百度百科?郾中原城市群〔DB/OL〕?郾(2014-05-03)〔2014-05-05〕http://baike?郾baidu?郾com/link?url=QQZGdS5bQSyjPIFcgxZdqY11q_pw4k2kb0JNo7c Z7xD0xDLsKRnd4XZnh6k?郾

(责任编辑:李远伟)

中原武术 篇5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也是世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 随着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地的迅速传播, 其诸多功能也逐渐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认同, 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国内许多地方纷纷进行形式多样的武术商业化运作, 极力的去开拓武术市场和武术资源, 国外许多地方和组织亦纷纷参与其中, 再加上国家高层武术管理部门对武术产业重视度的提升, 武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 反过来, 经济的发展对武术产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助推作用。面对武术资源大省的河南, 在中原经济区大力建设发展的契机下, 如何更好的利用好这个助推力, 去发展河南武术产业, 更好的为河南经济发展服务, 已成为一个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武术产业的助推力

中原经济区具备很强的区位、政策、人力资源、相关产业、旅游资源、人文等多方面的优势, 为河南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强大的助推力。

1.1 发展导向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提出:“……依托古都、名胜古迹、武术、魔术、民俗等资源, 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形成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全国文化综合改革示范区, 打造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功夫文化和禅文化、龙文化、中华人祖文化、民俗文化、宋文化等特色文化基地, 还有以发展少林和太极为代表的中国功夫休学游等”要增加。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武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1.2 区位优势

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交界地, 河南省为主体, 另外还包括山西省、湖北省、安徽省以及山东省的部分地区, 包括28个城市, 110个县市区, 此经济区延及周边、支撑中部, 东部靠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北部依靠最发达的京津冀城市群, 南部靠近长江中游大型经济带, 优势明显。另外, 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以及公路干线都经过中原经济区, 具有承东启西同时又联南通北的重要的枢纽作用, 交通条件极为便利。郑州航空港建设的已初步建成, 其201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要达到2000万人次, 货运吞吐量较以前更是呈级数增长, 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中心和国际货运集散中心。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北煤南运等, 以及来自中亚与来自俄罗斯远东的石油管道也将在郑州交会, 这些在河南交会的能源管道使河南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能源枢纽。

另外, 中原经济区气候宜人, 自然景观较多, 人文气息浓厚, 它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历朝历代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以及颇具影响力的教派、学术观点等, 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由此可见,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

1.3 政策支持

国家为了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 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 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提出了以河南为主体, 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1]。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 对中原崛起早就开始高度重视, 并清楚地认识到中原崛起的核心内容是经济,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中原崛起。河南在中原经济区内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也大力挖掘和发展武术等传统产业, 以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原发展战略, 经济区内的各项产业均能够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享受国家与地方的优惠待遇, 这为河南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1.4 人力资源

河南人口过亿, 已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超过了总人口80%, 而且劳动力资源中有三分之二集中在农村[2], 形成了近2000万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输出。河南由于经济发展滞后, 人均GDP较低,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均排在全国的第17位[3]。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 能够适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 河南还拥有开封的服装加工、永城的纺织等30多个全国“劳务品牌”。河南武术产业可以充分对优势品牌的劳务资源进行整合, 以形成极具竞争力的武术产业人力资源软环境优势, 为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了供充足的“劳动力”支持。

1.5 相关产业

河南省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 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 加快淘汰落后的棉纺生产能力, 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建成了棉纺织、服装和化纤三大产业集群, 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8.68亿元。

近年来, 河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以洛阳、郑州、许昌、新乡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产业规模和效益增长较快, 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骨干企业快速成长, 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66.79亿元。

中原经济区各类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武术服装、武术鞋帽、武术器材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产制造”支持。

1.6 旅游资源,

河南拥有太行山独特的“嶂石岩地貌”和“云台地貌”, 有着峰谷交错、谷深沟险、长崖长脊的特点, 造就了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河南王屋山、关山等国家地质公园[4]。广袤的土地上, 镶嵌着嵩山、云台山、伏牛山、鸡公山、白云山、尧山 (石人山) 、太行山大峡谷等名山大川, 绽放着洛阳牡丹和开封菊花等奇花异草, 这皆彰显了河南旅游资源的丰富。

另一方面, 作为武术旅游资源大省的河南, 武术旅游项目非让开发和发展很快, 少林武功、陈氏太极为龙头的传统武术人文旅游项目在河南渐成气候, 如郑州少林武术节、河南嵩山少林国际武术文化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 在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的同时, 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武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河南武术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产业的发展首先要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其中, 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产业定位的基础和方向, 环境资源优势决定优势产业的结构层次, 它是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的, 只有两种资源优势相结合, 才能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的竞争优势, 从而推动区域内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大环境中, 已具有导向、区位、政策、人力资源、相关产业、旅游资源、人文等多方面的优势, 可以说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优势均已具备, 这为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使武术产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成长。因此, 处于发展阶段的河南省武术产业的发展, 要充分的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 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资源优势, 明确目标, 科学定位, 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使河南武术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性、管理性的产业。

3 结语

随着中国武术逐步走向世界和武术市场的不断开拓, 必将孕育一个强大的武术产业市场, 武术产业也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机, 去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武术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利用好助推力, 不断的培育武术市场, 扩大武术市场, 规范武术市场, 使武术产业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摘要:本文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视角出发, 去探讨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武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力及武术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河南武术产业要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 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武术产业的助推力, 争取使尚在起步阶段的河南武术产业有一个突破性发展, 从而带动河南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武术产业,助推力

参考文献

[1]编委会.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试行) 解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 3.

[2]河南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M].河南统计年鉴一, 2011, 2011.

[3]常丽英, 杨永强.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 (4) :35-39.

[4]樊克锋, 杨东潮.论太行山地貌系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6, 7 (1) :51-53.

[5]国家发改委.中原经济区规划[M].郑州:河南日报, 2012-12-3 (1) .

[6]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8.

[7]魏火艳.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细分及发展思路[J].中国商贸, 2011 (14) .

上一篇:城市土地集约下一篇:桥梁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