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崛起 寄望河南高教(精选3篇)
中原崛起 寄望河南高教 篇1
中原崛起 寄望河南高教
――访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落实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河南省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列为重中之重;要使河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谈到今后河南高等教育将采取的主要举措时,蒋笃运说,重点是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不断扩大的高校在校生规模核定人员编制,保证教师数量。推进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探索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办法,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扩大高校在人事管理、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推进教师职务“评聘分离”、“以聘代评”工作。此外,还要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后勤服务实体,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是实现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新突破,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这次高教会上,教育部与河南省政府签订了郑州大学省部重点共建协议,体现了教育部对河南的大力支持,这是一件大喜事、大好事。河南将集中力量加强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尽快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使全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把一大批学科提升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大量引进特聘教授,培养创新人才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把产学研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高等教育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三是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几年河南民办高校发展很快,在校生已达4万多人。河南将制定更多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与普通高校按民办机制合作举办独立学院,鼓励有条件的`民办高校之间合并或组建办学实体,新设置的高校主要面向社会力量办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来河南办学,鼓励省内高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省政府日前决定,国际知名大学如果能来河南合作办学或举办分校,不仅可享受现有的优惠政策,省政府还将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四是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大中专毕业生去年已超过了24万人,做好就业工作至关重要。按照《行动计划》中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的要求,河南将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把此项工作列入高校“一把手”工程,书记、校长负总责。同时,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从起,将就业率与高校招生计划挂钩,力争使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教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干部培训工作,做好两个“三进”:深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进一步加大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确保高校的持续稳定。 采访中,记者从言谈话语之间能感觉到,作为曾长期从事高校领导工作的教育学博士和教授,蒋笃运对河南高等教育工作情况熟悉、思路清晰且满怀信心。
中原崛起 寄望河南高教 篇2
中原经济区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 延及周边若干区域, 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 经济相联、使命相近, 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河南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中原经济区是一个总体战略的概念。我们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 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 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一道构成了河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原经济区是一个载体和平台的概念。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 是河南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 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 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
建设中原经济区, 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 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 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 是贯彻落实中央对河南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 是历届省委班子带领全省干部群众不懈探索的重要成果, 是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 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 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建设中原经济区, 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今后关键就是做, 要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能够做的事做起, 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要进一步明晰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国发展大局。各地、各部门都要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规律, 敢于突破行政区划概念的束缚, 认真研究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找准定位, 主动呼应、主动对接、主动融入。要发挥优势、合理布局。各地要注意发掘优势、发现优势、创造优势, 既使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又与其他地区的优势相互补充、有机整合, 产生聚合效应。要依据各地优势, 推动中原经济区内产业、城镇等合理布局, 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使各地的发展良性互动、相互促进。要互动联动、一体运作。各地、各部门要密切配合, 创新协作机制, 拓展协作领域, 加强中原经济区内各地区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增强互补性、融合性, 推动各地经济相联、优势整合、一体发展。中原经济区与其他地区也要加强互动联动, 发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作用, 强化“腹地效应”。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统筹各项工作, 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各项事业、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各方力量, 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 统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的力量, 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形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合力和氛围。
(摘自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题目为编者所加。)
中原经济区承载河南崛起新期望 篇3
正在强势推动的河南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河南尽管比较滞后地拿到国家战略,但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更好地对比其他国家战略中,中央给地方的政策,从而拿到更多更全面的国家支持政策。当然,中原经济区最终是否建成,关键还是看河南自身如何加强落实,强化执行力,否则再好再多的政策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中原经济区已经承载了河南1亿人民对河南崛起的新期望,将其作为一次历史崛起的契机。
河南发展的战略从昔日的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再到时下的“中原经济区”,尽管有变化,但其实不需要过多地纠缠于这种变化。
实质上,对一个省级区域而言,过多地纠缠于战略定位反而会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务实地说,只要有中央政策支持,不管哪种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河南经济做大做强。目前河南已经最终在获得国家战略上,落后于其他省份。毕竟在目前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一个区域的发展影响至关重大。现在河南要做的就是抓紧赶上。
河南尽管落后,既要看到不利的情况,也要看到所谓的后发优势。那就是可以更好地借鉴各地获批国家战略中的各种经验,各种政策,可以更好更多地向中央政府要政策。河南目前的提出“三化协调”,其实就是在天下粮仓和工业化、城镇化中找到均衡点。而在这其中,土地指标是最核心的政策。目前全国各地都普遍感觉到土地指标不够用,河南也是一样。这种限制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河南的招商引资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目前通货膨胀压力巨大,中央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能力的重视。这对第一粮食大省河南是一种契机,只要河南能够确保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粮食增产。一方面可以向中央政府要更多的关于扶持农业生产的资金和补贴,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中央要政策,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让土地增减能够在全省范围内挂钩。这样既可以提供粮食产区的规模化生产,也可以提高工业园区的集约化程度。
目前河南的关键倒不是工业化,而是比全国低了近10个点的城镇化。河南的城镇化过低,直接导致河南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所以抓河南的城镇化应该是中原经济区的牛鼻子。而城镇化的牛鼻子是河南必须建设特大型城市。客观来说,一般实力的省不见得需要特大城市。但对于拥有1亿人口、GDP排名全国第五的河南而言,那就必须拥有一个特大城市了。目前的郑州和郑汴都无法承载这个重任。首位度远远低于其周边的武汉、西安,这也是河南这几年相对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几年中,郑州的GDP都被以前的中部小老弟长沙超过。再维持现状,中部地区的战略支点必落武汉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