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024-10-03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精选4篇)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比较阅读的方法,活跃思维,扩大视野。

3、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设想:

1、课前安排:制作学习卡,解决生字词,初步解读课文。

2、教学方法: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合作。

3、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香港被步步割让,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它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象。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幺?(香港回归的重大和庄严)

2、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交流学习卡中的生字词,补充对课文的理解。

3、理清课文内容。思考:

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教师引导 学生合作)

引出结语。谈谈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幺作用?

(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消息除了采用叙述报道事实外,还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三、拓宽思维,比较阅读。(研讨方式)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中》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

1、默读后讨论。四人小组展开讨论,选取代表发言。(师作点评)

2、师生合作,列表比较。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语文学习指导用书》p149阅读理解(二),将原文改写成一则消息。(互评)

五、总结课文。(达成学习目标)

六、课后练习。完成书上的《探究与练习》。

板书设计: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2

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战况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出示毛泽东的《七律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3

马路中学 金明惠

教学目的: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在反复的阅读中品味文章,激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②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的特点。

2、语言要准确、简明。教学难点:

新闻特点的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认知与阅读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看书边把书上的地图补充完整(展示幻灯片)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观看学生学习的情况。

这一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新闻的结构

2、合作探究,对照刚才的学习结果,找出异同。

3、教师展示幻灯片,揭晓正确答案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 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三、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明确: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4、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________.明确:冲破敌阵和横渡长江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四、拓展训练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4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其特点和结构。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了解历史,感受正义战争的力量,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自学的能力,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活动一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解放南京而作,诗名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当年毛泽东还亲自撰稿写新闻,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

活动2【活动】自主先学,了解作家,掌握字词

1、我来介绍作品背景等资料

2、我会读

阻遏(   )   锐不可当(   )   荻(  )港    溃(   )退

歼(   )灭    要塞(   )

3、了解新闻: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 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活动3【活动】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小声朗读,标记好易错字词,读准文章。(课前小组长负责自行处理)

2.听读。听老师读文章,纠正读音。

活动4【活动】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作用?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活动5【活动】精读课文,探究文本

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位领袖,更是一位诗人,他的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西起九江(不含)。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4.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活动6【测试】达标检测:反馈助学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里根总统表示哀悼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 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3名宇航员丧生。

“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英里外的大西洋。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持续了一个小时。

1.写出新闻的要素。

(1)时间:      。

(2)地点:                        。

(3)事件:                        。

2.介绍阿波罗飞船事故属该则新闻结构中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 。

谭义专

上一篇:有心人总结-东北大学毕业生毕业去向及工资水平下一篇:建院周年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