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武术的攻防教学

2024-09-21

反思武术的攻防教学(共7篇)

反思武术的攻防教学 篇1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对目前武术的攻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认为:影响武术攻防教学开展的因素有教师缺乏攻防传授的意识、攻防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及缺乏攻防讲解与练习缺失等, 文章针对上述现象提出相关建议, 旨在为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推动学校武术的开展。

关键词:武术,攻防,教学

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且在1916年就被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必修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家各个部门也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以推动学校武术的发展, 如:2013年9月22日, 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在北京体育大学联合召开“第一届中华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全国学校武术项目联盟”, 此次联盟将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会同体育、文化、产业等各种力量, 着力构建大中小学武术教育衔接体系, 共同研究学生武术素质标准, 开发武术课程大纲和教材, 开展武术教师教练培训, 实施学生武术等级认证考核, 促进武术理论与实践的交流, 以推动学校武术的持续发展。在学校武术改革浪潮不断掀起的同时, 却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武术教学中忽视武术的本质特征, 缺失武术攻防教学, 武术教学开展则普遍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 教学方法单一, 内容单调。针对目前武术攻防教学缺失的现象, 本文将进行阐述、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1 武术传承离不开攻防技击的传承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古老先辈智慧的结晶, 需要当代的我们加以继承与弘扬, 但如何从根本上传承武术的灵魂呢?还要纵看武术的发展演变。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在“人民少而禽兽众”的生存环境下, 为了生存, 不得不与兽斗, 进而促进了武术攻防技击的萌芽,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 武术的攻防技击也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并且繁衍出种类繁多、内容庞大的各色拳种, 直到今天, 我们所见的武术也是以攻防格斗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功法为表现形式, 因此, 武术的发展始终受攻防格斗的制约, 攻防格斗技术是武术的本质特色, 而武术的传承也离不开攻防的传承。

目前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套路、散打、太极拳等, 但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表现, 都蕴含着攻防技击含义, 如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攻防反击等, 因此攻防技击是构成武术的重要因素, 如果在武术的传承中, 没有对武术的攻防技击进行传承, 那么武术就没有其真正的含义, “如果武术的技击特点在武术套路中完全消失, 那么武术套路也将因不再具有特点而失去存在的价值”[1]。因此武术的传承离不开其攻防技击的传承。

2 目前武术攻防教学的现状

2.1 教师缺乏传授攻防意识

攻防意识是指一种进攻和防守的思维活动, “武术的攻防意识是武术动作的‘神’, 它产生于对武术动作本质特征的理解, 即对动作攻防特点的理解”[2],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在武术学习过程中, 攻防意识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而攻防意识的形成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武术功底, 其次要理解武术中每个动作的用法, 总的来讲, 武术攻防意识的形成是武术习练的升华阶段, 对于未系统学习过武术的人来说是难以形成攻防意识。

目前学校武术教师的构成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经过系统学习武术的专业武术教师, 二是未经系统学习武术的一般体育教师。作为专业的武术教师对武术的攻防教学掌握相对较为深入, 但部分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因缺乏攻防教学意识, 无法将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传授给学生, 而一般的体育教师由于对习练武术时间的有限性, 无法真正理解武术的攻防含义, 更不用说具有传授武术的攻防意识。相关研究显示:“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 所占比例70.8%, 武术专业教师占29.2%”[3]。从这个数据显示的比例来看, 武术教学中, 专业武术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一般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较多, 因此在当前武术教学中, 教师缺乏传授攻防意识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置疑的问题。

2.2 攻防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

目前学校武术攻防教学主要围绕以套路为主要内容展开, 作为武术套路本身动作繁多、路线复杂, 学生不易学习和记忆, 且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纯性地模仿教师的动作, 很难掌握其中的攻防含义, 造成大多数学生对武术失去兴趣。据相关学者的调查显示:“学生对现行武术教学内容不满意率最高达到54.0%, 学生最不满意的教学内容为专项素质类, 不满意率达到91.6%, 其次基本理论类, 不满意率达到76.2%, 第三为长拳套路类, 不满意率达到72.4%”[4], 可见教学内容设置的单一性, 势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中, 部分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表现出单一、老化, 缺乏运用现代体育教法手段。纵上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性, 极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大部分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

2.3 缺乏攻防讲解与练习缺失

“由于受竞技武术的影响, 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只重视技术的表象化教学, 食而不知其味, 忽视了武术攻防技击含义的讲解。以致长期以来, 造成学生对武术的误解, 似乎武术是一种肢体动作, 无任何的文化含义, 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武术的兴趣”[5]。同时, 据相关学者对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倾向进行调查, 研究发现:“学生喜欢的武术类别主要集中在攻防技击类 (男61%, 女43%) ”[6], 这种现实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与真实的武术之间划出一道无法跨域的沟壑。

“从部分学校的武术教学情况来看,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进行动作过程的说明, 而对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普遍少讲或不讲, 学生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缺乏动作练习和提高的目标, 学生做出的武术动作更像体操, 学习积极性也逐步下降”[7], 以致目前呈现学校武术教学开展举步维艰, 并逐步被外来武技所取代, 同时,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及升学压力的影响, 导致学生对攻防动作的练习时间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极大影响着学校武术的可持续开展。

3 武术攻防教学的反思

3.1 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先辈们总结的武术攻防技艺知识与经验宝库, 是其他任何一种武技都无法比拟的, 面对当前武术教学中攻防教学缺失这一教学现象, 作为当代的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观念的禁锢, 改变以往武术教学中的“唯套路论”, 树立传承中华武术的意识, 特别是传承武术的真正内涵, 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 其次, 要根据现代武术课程发展的需要, 武术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具有扎实而精深的专业知识, 掌握武术的攻防含义, 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以致用, 并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这一指导思想切实贯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 能够真正喜欢武术, 更喜欢上武术课。

3.2 突出攻防教学, 强调应用

攻防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性, 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突出武术的攻防教学, 如在进行武术套路教学时要注重实战技法, 把武术的攻防含义介绍清楚, 便于学生准确快速掌握动作, 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攻防意识, 还可以增设散打及女子防身术的内容, 尤其是在学习完套路以后, 进行专门的散打技术教学, 等学生经过练习掌握后, 再安排一些实战练习, 让学生在实战中掌握技术动作, 领会中华武术的精髓,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 还增加了他们对中华武术的理解, 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提高教师综合水平与能力

新时代的教师肩负着培养民族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光荣使命,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我综合水平与能力, 而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广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获取的深度, 因此作为当代一名合格的武术教师, 要不断强化自我, 增强武术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与提高技术水平, 在理论和技能学习方面可以通过在职培训、访学进修等多种途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我知识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的能力, 面对当前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已不合时宜, 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形式, 如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不断变换, 时刻给学生以新鲜感, 吸引其上课注意力, 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武术竞赛活动, 以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总结

攻防教学是武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武术教学应实现武术技击属性的回归, 因为技击是武术的核心, 其健身、观赏价值等功能是在技击属性的基础上发展的, 离开了技击的武术教学, 无异于‘舍本逐末’”[8]。面对目前学校武术攻防教学的现状, 作为当代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须要转变武术教学观念, 有意识地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动作的攻防含义,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我的武术综合水平, 创新教学形式, 探寻教学规律, 为武术教学的深入开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徐美玲.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J].浙江体育科学, 2003 (3) .

[2]刘淑燕.谈武术教学中攻防意识的培养[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1996 (6) .

[3]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生武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 2009 (3) :82-89.

[4]杨晶伟.现实与需求之抵牾——学生视角下高师院校公体武术课[J].湖北体育科技, 2013 (5) .

[5][6]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7]杨铁犁, 季克异, 肖彤岭.体育教学指导 (小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8]朗勇春, 张文涛, 李伟艳.我国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示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

反思武术的攻防教学 篇2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课的整个流程上,时间的把握应该注意,前面部分的内容还应该压缩一点,多留时间让学生展示。(在这次设计中,已经注意了这个问题)

2、基本部分的内容,应该更充实一些,以便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素材来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动作创编。(在这次设计中,在基本部分重新添加了基本步法的学习内容。)

3、教学中注重学生互相学习、检查、改进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

攻防技击回归武术套路教学的研究 篇3

1 武术套路的技击思想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远古祖先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同野兽而展开的攻防搏斗,以及在各种的生产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武术。武术套路正是基于各种武术技击,踢打摔拿等招式中发展的一系列以攻防、技击为主的武术运动形式。当今关于武术比较权威的定义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清朝王先谦《荀子集解·扬京注》载:“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孟康兵家之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学习武术所强调的是技击,以用于军事之需要。明代名将戚继光认为:“凡武艺,不是当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我们可以看出,技击是武术的主题思想,学习武术的目的就是要掌握技击,以便在攻防搏斗时候,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每个武术动作是武术套路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武术套路以多个基本单位有效的联系起来,以攻防为基础,体现武术的进退、虚实、闪展、腾挪。套路体现的是一种程式化的、灵活多变的理想化打法。就其武术套路的宗旨来看,是以技击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方式。即使在各种“象形拳”中,例如猴拳、虎拳、鹰爪拳等中体现的手法也是以抓、夺、拿、取等攻防技击动作组成的。毫不例外的体现了武术的技击功能。

2 武术套路技击性缺失

自从195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武术套路无形之中向艺术方面发展迁移,以健身和艺术表演功能为主的武术套路成为发展的重点。相反,以攻防技击为主的实用民间武术的发展空间则受到制约。此后武术套路在“高、难、美、新”的规则下与武术的本质———攻防技击越走越远。目前全国各级学校均开设了武术课,特别是高校以及中学开设最为普及,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初级长拳、初级剑术、初级刀术、初级棍术以及24式太极拳。相对来说学生对健养身心的太极拳最感兴趣,对长拳类项目、器械项目没有兴趣。当问及学生原因时,大多数学生认为当前的长拳类以及器械类武术套路缺乏攻防技击性,是好看不实用的花架子;且内容枯燥单一,动作复杂,不易练习,无法激起学练的兴趣。学生最期望武术套路中包括的内容是攻防技击,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主要是想学到实用的攻防技术和具有健身价值的武术套路,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武术技击方法以及自身防卫能力。当谈及是否能对所学武术套路进行演练时,基本上没有人能够独立完成整套动作,很多都是回忆,靠同学的提醒;不是在练习武术,而是在一个一个动作的拼凑,更谈不上武术美感。而现行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陈腐,没有推陈出新,多年来一直是不变的“老三样”(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剑和简化太极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忽视了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编排武术套路教学内容时,从实际出发,编出新版武术套路教材,提高攻防技击性,在传授学生套路的同时保持武术最基本的特点———攻防技击。

3 武术技击性回归教学的思路与对策

3.1 武术套路要加强基本动作的教学

通常,我们在进行武术套路教学的时候,都是先介绍拳、掌、勾三种基本手型以及弓、马、仆、歇、虚五种基本步型,接着是漫长的动作学习,反而忘记了重点介绍三种手型在实际中的应用,没有了例如冲拳的专门教学。反过来看看现在学习了武术的学生们,他们与其说是冲拳,不如说叫把拳摆到位置,根本不能体现出冲拳所包含的技击意识。因此我们要反过来,首先加强拳法腿法练习,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打沙袋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用力方式和体会动作,强调基本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拳拳到肉”的真实性,在掌握了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再进行完整套路的学习。

3.2 武术套路的编配要简单易学

跆拳道运动的动作非常简单,就是由正踢、横踢等一系列基本腿法所组成,但却风靡一时。练习者练得容易,练习成果也出得比较快,这是跆拳道盛行的一个非常大的原因。现在的武术套路,包含旋风脚、腾空飞脚等较高难度动作,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很不容易体会到动作,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协调性较好的学生能够完成动作,这在一开始就给了学生压力,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因武术套路经常变换方向,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记忆错乱,尤其是初学者。因此简单易学是武术套路的又一个标准,让学生能做到一练就上手,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一个动作就能记住一个动作,能够熟练地把套路中的每个招式用于不同情况下的格斗,让学生从简易的动作中体会到武术的实用性,让他们体会到阶段性的喜悦,不断学习,最终完成全套动作。

3.3 武术套路应突出实用性

著名教练曾乃梁认为:“攻防东西过去是要求的,旧社会必须讲攻防,现在也要讲武术攻防意识,健身也应该有攻防。”长拳中的“单拍脚”,它本是由一个非常舒展大方的踢腿和连续的空中击响动作所构成,但是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却很难掌握这个动作,理解其意义,并且就这个动作本身来说是不具有攻防实用价值,学生在学的时候也觉得这是个没有实战意义的花哨动作,没有实际意义。既然是武术,就要突出武术的技击性,编配教材从实际出发,在各招各式中表现出武术的实用价值,体现攻防技击,让学生一看就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编撰套路教材时可以仿照军队士兵所练习的军体拳,加入摔法、擒拿,多添加攻防动作,让学生在枯燥的训练中感受乐趣,并且能将套路中的技击动作用到防身自卫当中去。这不仅有利于武术本身价值的体现,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武术技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武术内涵。

3.4 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应包含各种常规器械的使用

自从李小龙电影在全世界的上映以来,大家对其使用的双节棍非常熟悉,也非常想学习这种实用的功夫。然而,武术教材却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学生想学的东西学不到,学生的技击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从专业的武术训练角度来看,双节棍属于软兵器,难教更难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有实际攻防意义的拳种和器械。因此我们可以在器械套路中编入短棍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之后,能够提高自己的防卫能力;另外在器械训练中,初级剑术和初级刀术中的点、刺、劈、砍、挂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感受使用这些器械的用力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一旦用到这些器械,能够充分发挥学到的技艺,在格斗中能够用到课堂中所学到的武术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防卫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武术套路的器械教学应是对所学器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不应是实用器械进行简单的身体轨迹运动,而不是突出每个姿势的位置摆放和造型的安排。

4 结论与建议

(1)根据目前的武术套路教学状况研究发现,现在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加入更多的技击内容于武术套路教学内容之中,体现武术技击精髓。武术教材应体现出基础性、技击性、实用性和健身性。

(2)武术教师是武术课程的教授者,应大力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传授更多的实用攻防技术,多做示范,耐心讲解武术技击动作的攻防含义,并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对抗性练习,让学生在实际的对抗中切身体会和理解武术技击动作。

(3)转变武术套路教学思维,武术套路的学习,不仅是掌握每个动作的正确身体运行轨迹和协调身体动作,更应该强调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在练习武术套路的时候强调“真和准”,淡化“体操化”的武术动作,狠抓武术攻防技术,推动武术套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杭强,邱丕相.武术套路形成根源的人类社会学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31-33.

[2]李龙.技击:亘古不变的武术教育主导思想[J].搏击.武术科学,2008(3):19-20.

[3]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学刊,2007(7):66-68.

[4]张胜利,郭志禹.中国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9):52-54.

[5]谭作军.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突出攻防技击本质之导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9):92-96.

武术课教学反思 篇4

武术课教学反思

武术课教学反思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小学体育课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在本学期四年级体育课中加入了武术操这一内容。希望让学生能初步领悟到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武术有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系,以及它包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四年级的学生都比较活跃,尤其是男生较多,个个都是活跃分子。如果按照在以往的教学中那样,采用讲解---示范--领做--练习的教学手段。其教学方法单调,形式死板,在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中造成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对武术的实际应用和组合动作练习不够,从而缺乏趣味练习。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首先问了一些小问题,如“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家写完作业除了看一些动画片还喜欢看什么别的电视吗?”“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小龙,李连杰,成龙是谁吗?”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我的问题,气氛变得有些吵闹。这时我开始播放《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同时我打了一套武术操的套路。学生们一下子进入了状态,看完我的表演更是不停的鼓掌,一个个都争着要拜我为师。在之后几堂武术课的教学中,从学习手型(拳、掌、勾)到步型(马步、弓步、仆步、歇步)再到之后的学习武术操套路。我都要求学生要做到挺胸,塌腰,虚实分明,沉髋上体正直。在学习当中,由于男孩子对武术充满好奇心,学习气氛高涨,对这些基本的武术步伐掌握的比较好,可是一部分女孩子由于怕累,不肯踏实接受学习,动作松垮,没有力度。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多加入一些游戏元素,让学生对武术有更深的了解和兴趣。通过这一单元的武术课,我觉得武术教学作为小学阶段难度较高的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课次安排上,应该尽量的细化,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层次性与过渡性。总体来说,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连平时爱讲话、爱动的几个男生也学的很好。说明课的内容如果是孩子喜欢的,课堂纪律也会好一些的。

反思武术的攻防教学 篇5

一、武术套路中攻防意识的含义

攻防即进攻与防守, 是指武术套路的演练过程中, 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心理活动慢慢摸索领悟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攻防过程的心理活动, 以摔、打、踢、拿、刺和砸等攻防动作为主要素材, 按照一定规律, 结合手、眼、身、步、跳跃、起势及收势等基本技术所形成的套路演练形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攻防意识已初具规模, 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它隐藏在每一个武术动作之中。虽然每一个武术动作都不一样, 但都暗含攻防意识, 并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武术套路中, 使很多武术套路更具有攻击性和防守性, 大大提高了武术套路的威力, 并不断创新武术套路, 将其发扬光大。

二、攻防意识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重要意义

攻防意识是武术套路的灵魂, 尽管这是一种思维的体现, 但其作用广大而深远, 只有在该意识的指导下武术套路的训练才能达到一个更好的层次, 才能发扬光大。在武术套路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仅关注于学生的动作要领是否到位, 还要不断在训练中向学生灌输攻防意识, 拆解每个动作要领, 并将零散的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结合在一起, 以提升运动员的学习热情, 增强其记忆力, 使其更好地理解动作要领, 降低武术学习的难度。同时,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还应结合运动员自身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武术套路的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枯燥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眼界的开阔, 旧的教材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 旧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生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方法有待改革。

武术套路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并达到自动化, 这要求学生反复训练, 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常以固定模式讲授新知识, 缺乏创新性, 课堂气氛沉闷, 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 训练效果也不断下降, 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挖掘更多教学方法, 增加教学趣味性, 加深学生的记忆, 不断改善教学现状。

3. 武术套路认识片面。

会学生基本的动作要领, 造成很多学生产生这样一种误解:练习套路不能实战, 练习散打又不成套路。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武术并没有什么用处,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教师应细致讲解每一个动作要领, 并不断灌输攻防意识, 使学生领会武术套路的精髓, 潜移默化, 将武术传承下去。

四、武术套路教学中运用攻防意识的必要性

1.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加深运动员对武术的认识。

部分年轻学员学习武术之初并没有领悟武术的精华, 对攻防意识的理解比较狭隘, 又因为年轻气盛, 容易在冲动之下与别人发生肢体冲突, 造成不良后果。武术要以德服人, 学习武术的目的不是为了取胜, 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气度, 或强身健体。教师在武术套路的教授过程中, 应加上武术德育, 潜移默化地培养运动员谦逊、不骄不躁的作风, 使其树立良好的学武动机, 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在实际生活中约束自身行为, 真正达到修生养性的目的。

2. 利用攻防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氛围。

武术套路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其特有的攻击性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要在武术套路的一招一式中, 灌输攻防意识,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对武术动作要领的求知欲, 从而达到理想的武术学习效果。

3. 加深运动员对武术套路的理解和记忆。

基于武术套路的复杂性和连贯性, 对于很多学员来说, 想要很好地掌握并不容易。教师在教授过程中, 应注意拆解武术套路中的动作要领, 加入相应的讲解和示范, 体现其中的攻防要领, 合理运用攻防法展示武术的动作意义, 使学员很好地了解整个武术动作的来龙去脉, 加深其对动作的理解记忆, 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4.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武术套路训练作为一种人为方式的身体练习, 有其自身规律性和特殊性, 讲究的是动作的协调和攻防的训练, 这就需要学生在训练时进行相应的分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 体会攻防的意义和动作要领, 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不仅要教授学生动作要领, 还要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相应的攻防意义的教育, 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影响学员。同时, 学员也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主动模仿和学习老师教授的课程, 并与其他同学合作练习,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6. 因人制宜进行相应指导。

每个学员的基础和天赋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对其教育也应因人而异, 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 使其在攻防教育中得到更快提升。

7. 提高学生动作的质。

武术学习不仅要注重动作的美观, 还要注重动作的质量和规范性, 武术套路学习不是依样画葫芦, 而是在领悟武术精髓的基础上, 加上自身理解, 按要求训练每个动作, 掌握交换动作的节奏感和劲力, 使动作规范、逼真, 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 必须强调动作的速度与力度, 尽量使动作劲力顺达、力点准确, 给人以雄健威武、无所不摧的气势和干净利落之美感。

五、结语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一部分, 必须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动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还要特别注重攻防意识的形成。必须加深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 使武术套路和攻防意识在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中取长补短, 协同发展, 发挥武术真正的功能和魅力。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为进一步激发运动员的学习热情, 寻找更好的训练方法, 不仅需要让运动员掌握武术套路的整体步骤, 运用表象训练法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学习武术套路, 更要加强运动员的攻防意识, 使其深刻理解武术套路的动作要领和动作精髓, 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 陶冶身心, 强身健体, 从而正确发挥武术的作用。

关键词:武术套路教学,运动员,攻防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勇.攻防技击意识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2 (4) .

[2]林小美, 周小平.影响武术套路裁判员执裁能力的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7) .

[3]陈丽花.攻防意识贯穿武术套路教学始终的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4]林小美, 陆跃琴, 杨永明, 等.武术套路进入2008年奥运会的可能性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2 (5) .

反思武术的攻防教学 篇6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吉林体育学院学生45名,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45名, 长春师范学院学生24名, 共计114名学生。其中男生68名, 女生46名, 平均年龄在20—22周岁之间。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近年来书籍、报刊、网络中已有的关于高校武术教学中关于攻防技术运用方面的文章20余篇。

2. 问卷调查法。

对吉林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三所普通高校共计11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使用的是自编问卷, 统计按百分比计算。发出问卷114份, 收回有效问卷114份, 回收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 攻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 高校学生对武术攻防技术的认知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武术套路中的攻防技术兴趣度较高, 而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在学习过程中, 只能进行机械的模仿练习来达到记忆效果, 无法掌握套路正确的运用方法, 对套路的编排认识不清, 此人群占到总人数的67%。据调查, 吉林地区高校在课堂中主要开展的是24式太极拳、三段初级长拳、三段初级剑术等一些陈旧的套路, 教师以学生能够正确演练套路为教育目标, 教学方法单一, 思路缺乏创新, 从而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差距甚大。多数学生更加喜欢有拆招、对接的, 注重实际用法的套路和那些能够真正融劲、力、美于一体的套路, 而在教学中系统的教授、渗透攻防技击性的动作,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对高校师生武术功能方面的调研。

由表2中可以发现, 选择学习武术最根本的目的是强身健体, 娱乐次之, 而实际动机是通过武术套路中的攻防招式、动静结合的套路演练, 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武术技击方法以及防身自卫的能力。在教师方面, 大纲制定与选择教材过于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大纲, 选择教材,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并且注重攻防技击方面的内容。

(二) 攻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武术动作讲解中, 教授攻防技术的武术套路, 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对套路的记忆能力, 还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 攻防技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在武术教学中学习兴趣增加到64%, 从而使学生从客观的喜欢武术的观念转变为主观方面,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喜欢武术。武术套路不同门派拳种的类别较多, 拳术、器械和对练多由数十个不对称的动作所组成, 路线变化较大, 往返折叠, 左旋右转, 要求精、神、气、力、功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等一系列身体和精神方面的要求, 使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讲解、示范, 领做, 然后依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经常出现动作错误、动作遗忘, 从而失去耐心, 失去兴趣。通过攻防技术的讲解, 教授学生掌握每个动作的实际用法, 学生通过拆招、喂招, 增强了对动作的感悟力, 从招式中体验到了招式用法的乐趣, 激发出对武术运动的求知欲望,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 攻防技术对学生运动记忆能力的影响。

通过传授动作的攻防技术, 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运动, 从而加深动作的记忆。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 对套路记忆增强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63%。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双人或多人进行假设性的对抗练习, 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后对动作的掌握, 并加深对武术动作的记忆。教师应知道影响技术动作记忆效果的主观因素有主体的觉醒状态、主体对记忆的意识状态、主体对记忆材料的加工深度三方面, 通过学生攻防技术的对抗练习, 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在高度的兴奋状态, 并且有意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上, 从而达到掌握目的。

3. 攻防技术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影响。

武术套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运动项目, 有着自身独特的运动方式和技巧, 动作以质量为前提, 讲究动作规格、演练效果、高难度动作以及攻防含义。教学中通过讲解攻防技术, 使学生分成双人或多人进行对抗练习, 可以有效使学生更快的掌握动作技术和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所授内容的掌握程度, 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攻防技术的假设性对抗练习中, 学生通过相互拆招、喂招、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指导, 逐渐提升了团队默契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与练习方法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单一性教学,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在课堂中传授攻防技术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可以使学生增加运动兴趣, 增加记忆效果,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更快地掌握技术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武术防身健身作用、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二) 建议

攻防技术是一种较为激烈的身体对抗, 因此教师要根据套路拳种的特点,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采用循序渐进、合理配对的方法进行教学, 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摘要:在高校武术教学中, 仅注重健身性和表演性的教学目的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武术教学发展的需要, 其忽略了武术的本质属性——攻防技击性。为进一步了解其价值,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对吉林地区三所不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攻防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 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学习兴趣, 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为武术在高校中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攻防技术,武术套路,武术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河旺, 刘明昌, 刘玉珍.攻防技击性在现代武术套路发展中的地位[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1 (2) .

[2]徐现峰.河南省高校武术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3]王辉.武术课程突出攻防技击教学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4) .

[4]冯亚乐, 张云崖.反思武术的攻防教学[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4 (5) .

[5]李强.武术攻防法在普通院校中的基本论述[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4 (5) .

反思武术的攻防教学 篇7

关键词:武术套路,攻防技击性,艺术性

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凝聚着民族智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套路是中华武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运动形式,在武术的继承、发展、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武术套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存在着套路练习和技击、对抗性练习分离的趋势。套路的表演性越来越强,而其技击性、实用性逐渐淡化。作为武术本质特征的技击性没有很好的向体育性转化,在武术套路编排中没有很好地加入实用性、技击性的动作,而是不断淡化了这一特性。因而,武术套路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的代名词,对之学习的热情也为之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到底该如何发展,向何方向发展,成为摆在我们广大武术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1 武术的特点以及对现代武术套路的认识

1.1 武术的特点

武术在古代被称之为“武艺”,指骑、射、击、刺等军事技术,因此,技击是武术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中华武术文化的根本载体。武术的健身,娱乐,表演,教育等功能大都是通过以技击性动作设计原形形成的各种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拳以掤、捋、挤、按为主要攻法;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以摆、推、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等。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体现了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这是任何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

1.2 对现代武术套路的认识

武术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1]武术套路中不少动作虽然在技击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仍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核心。同时,武术套路也是人们对实战中有效技击方法的一种总结,是由传统武术发展而来的,武术家通过概括与抽象的手法使套路动作具有了代表性和典型性,使技击动作的具体可感性和套路动作的概括性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武术套路表演,可以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了解武术,有利于武术的继承和传播。因此,武术套路是以技击为基础的动作表演。

2 武术套路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2.1 武术的技击性与武术套路剥离

现代武术套路比赛更注重表演性,追求套路动作的高、难、美、新,而武术应追求的稳、准、快、巧的特征则被忽略。它使技击动作从内容、形式到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即淡化了技击动作之形,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实战功能,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武术套路发展到了越是精于套路者,越不会用套路制敌的地步。近几十年来,武术套路的结构、内容渐趋复杂,完成动作的灵活性和速度也相应提高,套路运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武术套路运动上过分强调了发展,忽视了继承,特别是对武术技击特点的继承,武术套路中技击性动作和非技击性动作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武术套路竞赛过分追求动作难度和新颖度,套路中的奔跑、跳跃越来越多,能体现武术技击特点的动作越来越少;为追求表演气氛,套路中的艺术化动作越来越多;不符合武术技击原理的动作有增无减,结果使能体现攻防技击特点的动作几乎成了套路中不引人注目的点缀,造成了武术套路内容与形式的脱离。从理论上讲,武术套路中的许多动作都应具有一定的攻防特点和价值,通过练习使练习者掌握一定的攻防技能。但现在武术套路学习的都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同时也使得武术套路的传播大受影响。

2.2 武术套路的观赏性不能充分满足观众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竞技武术套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其逐渐趋同于体操,倘若练习者动作力度不够,就难免有舞蹈之嫌,使武术本质的“武”向着“舞”的方向发展。观众是任何体育项目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可以想象观众对一场类似于艺术表演性质的武术套路比赛会有什么样的评价。武术发展变化的内因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同文化因素对其的支持作用,而外因则是社会对其的需求[2],失去了武术根本内涵的套路内容在观赏性方面不能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观赏需求,在表现传统武术的本质特性方面又缺乏深刻内涵。因而,武术套路的发展面临着非常尴尬的现状。

2.3 武术套路创编水平亟待提高

纵观套路发展史,“技为艺用,淡击重艺”,轻形似,重神似,一直是套路发展的趋势。古今套路相比,只是击、艺的比重和境界有所不同。现代竞技套路要反映出时代文化精神。攻防技击乃武术的本质和灵魂,套路的编排应以攻防动作为基本特征,以各种搏击技巧、手法或招数为内容进行串编。创编“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意境新”的套路是对每位武术家的时代要求。武术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哲学思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以及对攻防动作的认识水平包括理解、感受、评价等水平决定着武术套路创编水平的高低。

3 现代武术套路发展对策

3.1 武术套路应体现攻防技击特点

武术套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曾走过弯路,在建国初期批判过“唯技击论”,批判了过分夸大武术套路的技击作用。过犹不及,这一批判,使不少武术家对武术的技击性产生了怀疑,从那时起,武术套路就有了向表演化、艺术化发展的苗头。价值决定存在,武术套路技击论存在的同时也证明了技击性的价值。不可否认,“唯技击论”会把武术套路引导到错误的道路,但武术中那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技击项目和技击动作,作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有效运动形式,不但不会被取消,反而有着远大的前途。批判“唯技击论”在一个很长时期里,窒息了通过研究武术的技击特点,进而研究武术的内容和运动形式的发展,从而严重阻碍了武术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武术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其攻防技击性。“攻防技击性,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即使是套路运动,在它的动作和练法中,一般也都具有攻防技击的意义。”[3]正是由于攻防技击性特点的存在,人们通过武术套路练习,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能够掌握一些实用的格斗技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武术有搏击运动和武术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搏击运动为推手、散手以及短兵对抗性项目,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是武术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击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由此可见武术的存在离不开技击,武术套路要发展,其技击性就更不容忽视,技击和武术套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是武术套路发展的核心支柱。“从竞技武术套路自身而言,其技术体系内部更加突出技击内涵,充分展现文化特色的成分将逐渐占据上风,追求动作“难度”和“规范”将不再是重中之重”[4],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武术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即套路练习和技击对抗性练习的主要运动形式,而它们又是平等存在,相互补充,同步发展的依存关系。

3.2 积极宣传对抗性武术套路的健身、实用价值

由于种种原因,武术对抗性项目开展的不是很好,特别是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更低,大多数人们对武术的理解或是接触仅仅限于太极拳、太极扇等老年人锻炼项目,而对一些诸如擒拿格斗技术仅仅停留在影视镜头中。现在我们逐步认识到了它的存在意义和开展价值。特别是在当前武术套路练习逐渐失去技击特点的情况下,开展对抗性项目是显得更为重要。

从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开展对抗性项目在群众中大受欢迎,同时对其可行性也得到了肯定的检验。技击对抗性项目本来就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都是由武术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中华武术之所以能产生、发展,长盛不衰数千年,其强大的生命力,正是缘于其内在的本质原因。正是由于攻防技击性特点的存在,人们通过武术套路练习,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能够掌握一些实用的格斗技巧,这也正是武术的魅力所在。武术的健身性、实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也是由武术的技击特点所决定的。所以许多武术爱好者常不满足于掌握动作的演练方法,且要进而探讨各个动作的技击用法。特别是国外武术爱好者更倾心于武术的攻防技巧,在国外大受欢迎的中华武馆所传授的大都是攻防技击类的实用武术。所以我们要大力地对武术的这种特点、价值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武术,从而更好地扩大武术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推动武术套路运动更好的传播、发展。

3.3 武术套路的艺术表演性与技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武术具有的两种运动形式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套路是对武术攻防技术一定艺术化的演练,对抗性练习则是武术攻防技术在比赛中的应用。套路练习中艺术化的动作虽不具有直接进行攻防的技击价值,但其艺术化的动作可以很好地提高武术套路的表现性和感染力,艺术化的动作将各种攻防技击动作有机地串联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武术的技击动作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武术家在创编套路时运用概括、抽象这种手法,使套路动作具有了代表性和典型性,使技击动作的具体可感性和套路动作的概括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就是客观形象和艺术想象的完美结合。“艺术的目的是再现现实”[5],艺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纵观几千年来套路发展历程,“技为艺用,淡击重艺”,轻形似,重神似,一直是套路发展的趋势。[6]套路发展的不同时期,只是击、艺的比重和艺术化的境界有所不同。归根结底,武术套路的演变是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因此,要把武术套路的技击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武术套路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时代的文化特点与需求。

3.4 创编高水平的武术套路

“中国历史文化思想有四个基本要素: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而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7],竞技武术套路的本质属性决定着它首先应该表现技击内涵,通过演练者机智灵活、闪展腾挪的步法,“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身法,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整体劲力,勇敢无畏、无坚不摧的气势等各方面因素的协调配合来突出体现“刚健有为”精神的“阳刚美”,这是武术套路创编的首要立足点。其次“要创编出具有不同难度的技术动作和套路,以适应不同运动员的需要;这样才能推动武术技术的发展,由于技击是所有门派中带有共性的东西,因此各套路的创编必须以中国传统技击术为核心”。[8]武术家的思想观念,包括哲学思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因素决定着其创编套路水平的高低。在创编和演练套路时,武术家本来虚幻无形的情思、愿望等都要凭借具体动作,从他的仪态、精气神中透露出来,变得具体可感,使武术家的“神”和动作的“形”浑然一体。这就是套路形神兼备,艺技交融的艺术形象。所以说,武术家要尽可能地在各方面去提升自己的素养水平,特别是在艺术修养、文化修养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创编“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意境新”的武术套路。

4 结语

在一定时期里武术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平衡,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它蕴含着武术进一步发展的积极因素,是新的平衡的源泉。我们要做的是使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更高阶段的平衡。总之,现代武术套路要更好地发展,必须以技击为核心支柱,它是武术的本质和灵魂,套路的编排应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特征,以各种搏击技巧,手法或招数去串编。技击性和艺术性要相互渗透交融在一起,注重发挥技击特点,做到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武术的本质特征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才能使现代武术不负“功夫”之称,才可能在各种项目对抗中居于领先地位,在世界体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桑全喜.文化流动视域中竞技武术套路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3):66-69.

[3]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4]杨建营,屈政梅,石旭飞.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135-138.

[5]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刘占鲁,苏长来.武术套路是技击的艺术化[J].体育学刊,2003(3):63-65.

[7]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7-18.

上一篇:土壤汞污染下一篇:传闻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