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发展(精选12篇)
武术的发展 篇1
现代教育崇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同时由于多角度的技术文化扩散使得高校的文化技术趋向与社会渐渐形成一个整体, 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圈, 武术的发展同样秉承这个理念, 高校应该在立足武术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与社区武术资源的对接, 充分发挥高校武术的带头作用, 这样既能让高校武术走出去, 同时还能促进高校武术与当地武术的交流, 符合当前高校将自身技术和文化融入社会的教学理念。
遍历当前的高校武术, 由于长期缺乏交流, 高校武术的发展与社会相背离, 同时武术和文化一脉相承, 武术需要开放的文化和不断交流促进武术的发展,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 高校的武术发展较为缓慢。反过来我们看看社区武术, 社区的环境较为开放, 群众基础优厚, 武术能够得到广泛的群众基础, 通过将高校武术和社区武术相结合, 能够更好的发挥高校和社区的有利条件, 为武术的平民化打开道路, 为全民健身提供有效的途径, 同时高校武术可以利用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为高校武术课程设置打开必要的途径。
1、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互动发展的优劣势
1.1、高校武术发展存在的利弊条件
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于高校健身器材的大力投入, 高校在体育设施较为充足, 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中, 体育设施较为完善。据可靠数据显示:我国的体育健身器材大部分集中在学校, 同时高校的武术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体育学院中与武术有关的康复训练, 健身养身等众多的学者都成为高校武术专业的建设性人才。
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在体育设施方面较为齐全, 但是高校的武术活动相对较少, 相应的武术人才与社会的交流较少, 同时武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经济型, 对于人群的适合较为宽泛, 因此武术更看重的是交流和实际应用型, 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武术理论的实际应用, 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做出相应的转变, 例如学生可以定期的举办无数的大赛, 通过同台竞技, 以武会友, 这样在调动学生武术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高校武术的交流, 锻炼学生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为学生将武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打下基础。
1.2、社区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利弊
社区武术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 设施较差, 大都是自发的组织。这就导致了武术在平民健身中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区武术以太极拳为主, 武术的多样性较差。从居民的角度上讲, 一些居民对于武术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武术需要的运动量不够清晰的认识, 因此他们的体育锻炼大都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并且社区的武术管理较为松散, 体育锻炼的人群集中为老年人, 而青年人由于工作忙, 家务中无法参加锻炼, 因此人群不够广泛, 因此社区武术发展需要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高校武术是所拥有的人才资源和体育设施可以和社区武术结合起来, 让社区武术在能够在不同的年龄段开展开来。
2、武术对于社会的教育贡献
武术历来既能够修身养性也能够修养德行, 历来习武之人讲究武德, 武德是习武之人行为规范的最高标准, 武德适应新时期的思想教育, 武德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倡导一直, 因此通过对群众武德的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让光蛋习武者在思想品德和行为方面能够不断进步, 将中华民族的的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发扬光大。
3、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的结合现状与必要性
高校武术能够通过武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与社区锻炼的目标和方法之间进行交流, 社区通过高校的设施和人才优势提升社区的武术发展, 促进全民健身, 完善社会教育体系, 高校通过社区的武术教育人群为高校的体育理论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 同时高校向社区输出不同的武术可为高校的武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 高校武术和社区武术的互动发展为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提供良好的途径, 让中华武术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3.1、互动的基本要素
根据高校和社区当前的武术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武术和社区武术有很强的结合性, 两者的互动发展能够为武术的新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让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形成可循环的人才输出模式, 高校武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终身锻炼, 自我健身的目的, 因此更早的让学生接触体育锻炼能够让学生了解社区, 形成自我培养意识。社区为高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节。例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定期到社区开展一些体育互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社区武术活动中来, 指导社区的武术,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力资源缺乏, 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情况, 同时另一方还能让指导老师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理论知识, 也更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高校利用资源优势为社区的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例如高校可以和社区联合起来, 举办一些武术比赛活动, 促进全民参加到武术健身到来,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竞技水平。
3.2、互动的发展
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的相结合是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结合, 是让武术走出高校服务社会, 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是武术的两个方面, 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终身学习, 终身锻炼正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因此作为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社区, 高校武术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 高校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 主要用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社会武术能够让武术不仅仅局限于服务学生, 拓展了武术的使用渠道, 肩负起强健社区居民身心素质的重任。从学校组织上来看, 社区武术和高校武术隶属于两种不同的层次, 两者的相融合有利于帮助社区实现集中式管理。
3.3、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结合的必要性
自从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成本变高, 生活压力变大, 同时随着我国还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环境恶化加剧, 使得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因此武术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推崇, 人们对于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 使得人们开始寻求一些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 武术具备一些明显的健身优势, 武术不受人群、年龄, 场地的限制, 同时武术中各种武器, 散打, 拳术都有对应的训练方法,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联习内容, 通过长期的锻炼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因此武术对于居民的锻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高校和社区的武术互动改革
高校的武术教育要适应平民化的要求,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然而, 我国目前的武术教育与时代的需求相脱节, 大部分高校对于武术之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 把武术教育当做一门选修课, 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加强高校武术和社区的武术互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缺口, 释放高校武术教学的压力, 让高校资源在社区武术中得到很好的发挥。
4.1、人力资源的填补
随着社区的扩大和发展, 社区对于武术活动的展开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 然而现阶段的社区大部分居民缺少体育知识和活动组织能力。因此, 高校可以有效地开展武术培训, 让高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武术指导员到社区开展武术指导, 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高校的教师具有学历高, 专业技术全等等特点符合社区建设的要求, 高校对于社区的人力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人里资源紧张的问题。
4.2、武术学习内容的匹配
高校武术教学中主要是以体育竞技为主, 一些对于武术真正有兴趣的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训条件, 同时高校的武术教学与社区的武术教学有一定的差异, 两者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背态, 这就需要高校及时作出调整, 例如高校在平时可以建立相应的武术社团, 通过武术社团的培训与社区武术相接轨, 这样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 为高校武术走出去打开门路。
4.3、高校武术设施使用的合理化
社区的不断扩张导致武术设施的缺乏, 随着人们对于健身需求的增加, 社区的体育设施处于过载运行状态, 设备老化过快, 当前的体育设施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但是对于高校来说, 许多体育社会除平时的体育教学外, 平时都处于闲置状态, 高校的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 因此高校可以和社区联合起来, 例如高校可以举办相应的武术如太极拳活动, 让学生到社区区, 邀请相应的居民一同参加, 进行太极拳交流大会, 让高校的教师和社区居民一起相互交流太极拳活动, 这样在丰富校园武术文化的同时让太极拳走入到居民的健身活动中去, 使得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4.4、促进高校和社区的武术结合
高校对于武术通常有武术俱乐部和武术协会组成, 高校的武术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主要由高校内教师担任, 协会的主要成员是学生。 而社区的武术组织主要以俱乐部的形式存在通常负责人由一些爱好武术的人员组织活动。因此, 高校可以和社区俱乐部相联合, 以高校为主体帮助社区组建相应的武术协会协助社区管理, 并且让高校武术教练定期到社区进行考察, 帮助社区提高武术水平, 同时社区能够为高校武术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 高校在这环节中扮演一定的引导者, 提高居民对于武术的认识, 让更多的居民学会用武术来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 追求生活的艺术。
4.5、高校武术成果的经济性转让
高校与社区之间的武术互动发挥在那可以帮助高校产生经济效应, 高校一方面通过有偿的场地开放, 武术辅导班的培训, 武术使用器械的生产和销售以及高校武术的科研成果实践都可以与社区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单项武术如拳术来进行社区武术辅导, 定期让高校教研人员与社区参加武术锻炼的人员进行交流, 完成一定的武术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和社区建立合作关系, 让社区提供相应的资金, 校方提供相应的人才和场地资源, 形成有效的经济循环效应。
5、结语
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互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高校走出校园的一个契机, 两者互为依托, 为全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平台, 同时高校武术在和社区武术结合的情况下为高校武术的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让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在新时期的环境下换发青春。
摘要:遍历当前的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 发现其存在很多共通的地方, 本文根据当前高校武术和社区武术的发展, 以高校和社区武术的互动发展为线索, 从武术的发展条件分析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互动发展的必要性。高校武术作为传播高校文化的可靠载体, 与社区武术具备共生的环境, 因此, 我们可以探讨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互动发展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之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推动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高校武术,社区武术,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强.浅谈武术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马舒.我国城市社区定位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 2003.
武术的发展 篇2
关键词:武术;中国舞蹈;发展;影响武术和舞蹈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在武术与舞蹈发展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形成了独特的实践风格,使其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意义与对象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上面来看,武术和舞蹈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统一,而后分化,再到后期的统一这样一个过程。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武术与舞蹈两者的表现形式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和内涵,但是二者在发展的历史上却有着不可否认的共同性质。如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层次也上升到一定高度,武术与舞蹈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借鉴就越来越普遍了。以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找到两者的相似性可以明确两者之间未来的走向。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获取更多关于武术和舞蹈研究的具体方向,方便更加正确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方法。(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专家的访谈进行归纳和分析武术影响舞蹈发展的主要内容,使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2武术与舞蹈的概况
2.1武术的概况
2.1.1武术的概念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首先武术属于传统的技击,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和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2.1.2武术的特点中国古典舞蹈里面的基础训练就是旋转的技术,然后根据舞蹈的动作结构形状扭曲为主要特征,漫长而舒适的运动,强烈的伸展,身体驱动臂驱动,跨越驱动是非常重要的,旋转主要取决于全身的协调。强烈的表现力,这也可以改变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动作的节奏,里面有着不同的联系和展现不一样的个性在其中,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既视感,可以从其中体现舞蹈的情感。
2.2中国舞蹈的概况
2.2.1舞蹈的概念舞蹈是一种行为的艺术表演。它主要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去完成一些动作,并在行为艺术上面又有美感的动作来给人展示,有时候也需要配上音乐,主要是用音乐的节奏来带动表演者的舞蹈动作,以此作为表演手段的`艺术形式。2.2.2中国舞蹈的特点中国古典舞蹈里面的基础训练就是旋转的技术,然后根据舞蹈的动作结构形状扭曲为主要特征,漫长而舒适的运动,强烈的伸展,身体驱动臂驱动,跨越驱动是非常重要的,旋转主要取决于全身的协调。强烈的表现力,这也可以改变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动作的节奏,里面有着不同的联系和展现不一样的个性在其中,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既视感,可以从其中体现舞蹈的情感。2.2.3中国舞蹈的分类从舞蹈的功能上面看可分为表演舞蹈、行为舞蹈、自我娱乐舞蹈、娱乐舞蹈。还有取悦神灵的、祭祀祖先的舞蹈。然后根据舞蹈的类型和种类,从我国传统的古典舞蹈里面来看,其中主要是古典舞蹈,还有传统民族舞蹈以及现代古典舞蹈。这些舞蹈里面都具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的审美。民间的舞蹈使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之处以及和在传统文化中继承舞蹈的形式,民间舞蹈是我国古典舞蹈的创造之母。
3武术与舞蹈的相似之处
3.1武术与舞蹈同源性
舞蹈在所有艺术类型当中最古老的文化,它的历史悠久也是最为神秘的,在我国的人文史上面,武术和舞蹈也是互为通用的,武术与舞蹈是同源的已经是史学家们已经辩证过得。在我国的历史长河当中,西周时期的武舞大都是表达自己打败对手的喜悦之情,用于鼓舞自己为自己庆功。显示出他的军事力量并展示了其辉煌的成就。
3.2武术与舞蹈的意境
科学发展观下武术的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武术发展;科学发展观;策略;需要
1.前言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强调发展,没有发展社会将停滞不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任何事物只要受到人的青睐既满足人的某种需求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也是如此。武术是在人的生存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了满足自身防卫,健身养生以及战争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博大精神的武术文化,在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武术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满足现代人的发展需求、社会需求以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健全新的武术机制,不断推动武术向前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3.科学发展观下武术发展的发展策略
3.1要坚持以人为本来发展武术
武术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它的各个功能迎合了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它是增强体质的良好手段,是塑造民族灵魂之窗。武术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参与者得到身体的锻炼;一方面培养人的谦虚、礼让、中庸、含蓄的道德观念,从而使身体、精神、灵魂得到全面发展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武术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当代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武术所蕴含的内在价值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谋而合。“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的教育反映着民族精神,民族气质以及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人际关系的和谐颇有启迪,他注重内外双修。学习武术既讲究克己正身,宽厚待人,又讲究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练习武术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3.2要全面发展武术
套路演练、散打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散打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运动形式的同时,加强散打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武术更好的普及,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武术的功效惠及于民,为人民带来更多的健康、更多的实惠。
3.3要用协调发展的观念发展武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大众武术的传播和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健康,通过武术锻炼身体增强了体质,还扩大了交际圈,更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其次要提高武术的观赏价值,武术的发展要按照人们的所需方向发展,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在次武术要注重武德教育的灌输,在习武的同时还可以塑造人的心灵,对共建和谐社会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3.4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发展武术
武术的各种功能价值为武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良机,其一,武术的健身价值有利于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武术的最大特点莫过于他的健身价值。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其二,武术的观赏价值有益于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技击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樂见。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技击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当代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对武术观赏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武术的发展要按照人们的所需方向发展,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正是人们对武术这种精神产品追求的表现,表明人们更加关注中华武术。其三,武术的教育价值更有益于凝聚民族精神,对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因此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要协同好更个同能让其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只有这样武术才能可持续的发展,才能长足的发展。
4.结论
武术的发展要与科学发展观相接轨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其一,要全面发展,坚持“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让武术走进学校、机关、军营和普通群众中;其二,要可持续性、协调性发展,加强对武术规则、器材、队伍的国际化、标准化研究,完善武术竞赛体系,对武术礼仪、武术服装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其三,要以人为本的发展武术,抓好武术管理人员和武术教练员的培养,注重武术文化传播和武术产业的发展,注重武德教育在武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世界更大范围内弘扬中华传统武术,做到国内普及、国外推广。总之武术要走一条新型的、良性的与大众化、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长足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瑰宝——武术才能经久不衰为世人传承。(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佟岩 谈武术的价值、现状及未来发展 [J]哈尔滨武术体育学院报,2005,23[1];16-19.
[2] 刘劲松 当前武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洛阳师范学院报,2005,[5];96-99.
[3] 刘峰 “以人为本”的中华武术 [J]中华武术,2005,2;28.
[4] 李蕾 对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J]体育文化导刊,2005,2;45-46.
武术的发展 篇4
1“武术”一词的由来
“武术”源于古代的狩猎和战争。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了一些攻防技能,并在对这些攻防技能不断总结和提炼过程中,产生了武术的雏形。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来看,是“或持戈静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兽斗”。[3]“术”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术,邑中道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技艺。”道路是通达目的地的,技艺则是方法、技术。武术就是或手持兵器搏斗格杀的方法或技艺,这是武术的词面之义。[4]
“武术”作为一个名词,史料中最早的记载见于南朝宋代朱颜年《皇太子释奠会》,其中有诗句“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其意为停止武战,提倡文治。这里的“武术”泛指军事武力,与今天所指之武术所涵盖的内容大相径庭。“武术”作为自卫强身之术的专门用语,在清末明初时才开始广泛应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又被改称为“国术”,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才又广泛应用。
2 武术概念的演变阶段及分析
按照对武术认识程度以及时代的变迁,将武术概念的演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认识混乱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步完善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百家争鸣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现就历史上的武术概念按照时间的顺序,做出如下表格进行对比分析。
纵观武术概念演变的过程,历史背景是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需求不同,人们的认识角度不同,则产生不同时代印迹下的武术概念的描述。其次,概念表述的不同表现出了武术自身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开始,武术强调健身价值,解放后,开始强调套路运动,以满足人们强身健体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此后,武术又进入学校,强调武德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强调武术的基本特征,如文化性、传统性、技击性等,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武术概念进行了比较精细的描述,契合了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人们认识能力逐渐提高的表现,更是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三,对武术概念的描述角度看,从认识混乱阶段的简单描述,到逐步完善阶段对武术运动形式、武术特征、价值各方面的探讨,再到百家争鸣阶段从逻辑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描述,以及从对“武术的本质”的理解角度进行界定,反映了人们运用多学科对武术进行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显示出对武术概念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精细。
3 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主要活动人群的角度,武术可以划分为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军警武术和社会武术[16],现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探讨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3.1 对竞技武术的研究更加实用化、高科技化
竞技武术以少体校、市队、省队、国家队以及高等体育院校校队的武术运动员为主要活动人群,其主要特点是高度专业化,技术性很强,以竞技比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随着武术赛事的不断增多,对竞技武术的研究将更加实用化和高科技化,其研究的针对性更强,且使用的研究仪器设备和理论等更加高科技化。
3.2 学校武术的研究趋于体系化
学校武术以大、中、小学的学生为主要活动主体。武术文化传播的主战场在学校,因此,抓好了学校武术就是抓住了武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主线。今后对于学校武术的研究将不再局限于武术教学现状,而会将武术教育作为完整的体系进行探讨和发展。如大、中、小学武术课程的设置、武术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各阶段武术教学的衔接、武术教师的培训、各层次武术赛事的组织和交流、承载武术文化的武术服饰礼仪等的相关研究都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3.3 对军警武术的研究泛军事化
军警武术以军人和警察为主要活动主体,这类武术属于实用格斗技法。此类研究主要以军事院校的师生为主。“在高科技条件下,军事武术已经从古战场的一种主要军事技术转变为体育项目……当前,军事武术的生存空间除了用于一般的军事训练和特种部队的训练外,还要拓展其健身功能和娱乐文化功能。”[17]对军警武术的研究,今后将会有更多非军校的科研人员进行相关探讨,而且研究的内容将会着重于从武术对军人的健身、养生、锻炼意志品质等角度进行。
3.4 社会武术的研究趋向系统化
社会武术是指除了以上特殊人群之外,在社会上其他人群中广泛开展和流传的各类各色武术,这类人群既包括公园里晨练的健身类武术,也包括民间拳师教习的武术,还包括各类武术社团、馆校开展的武术。对社会武术的研究多是零散的,如对健身类武术的研究多出现在对群众体育的研究中,对武术馆校的研究也仅限于个别的调查研究,对民间武术的研究则更寥寥无几,国家武术传播的日益重视,有益于民间武术的整理和保护以及武术段位制的推广,能使社会武术的发展趋于有序化和产业化,因此,今后对于社会武术的研究将会更加的系统化。
摘要:文章按照对武术认识程度以及时代的变迁,将武术概念的演变大致分为认识混乱阶段、初步完善阶段和百家争鸣阶段。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就历史上出现的武术概念,做出表格进行对比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武术的发展 篇5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她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群众基础、并富有积极民族教育内涵的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经常习武者还能掌握技击术,增进健康,修身养性。通过对中学生的调查,发现问题所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尽量改变这一现象,希望能对武术尽些微薄之力。
关键词:制约;城市中学;武术发展;调查研究
一、研究目的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然而国魂往往被人们埋藏在内心的深处,真正习武的人很少,但当有引领的时候,国魂跃然而出。武术是一项全面发展身心的运动项目。她不仅能强健孩子的身体,而且能把孩子的性格引向外向。从而改变孩子的未来之路。大量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对人体外部形态和各内部器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武术作为体育课的一项基本内容,是传播武术、发扬武术、发现和培养武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是江苏省泗洪中学、江苏省淮北中学、泗洪县第三中学等三所中学的29名体育教师、1290名学生及1290位家长。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与体育课本,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了中小学武术的相关文献资料。1月唐宏贵在《体育教学》发表的《21世纪中国中小学体育“大纲教材”改革者与展望》等等文章,将其整理、分析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三所中学的1290名学生及相应的学生家长为样本(每班抽取五名学生),共发出1290份学生问卷调查表和1290份家长问卷调查表,收回1290份学生问卷,回收率100%;家长问卷回收1215份,回收率94.2%,均符合标准。两星期后进行第二次抽样调查,相同率96%,94%,均符合问卷的准确性。
学生问卷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全面性,普遍性。然后对各个学校每个年级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收回问卷进行分析研究。问卷主要涉及到:对武术的感觉是什么?喜爱武术的程度如何?理想中的武术应该是怎么样?为什么习武?武术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对武术课的一些想法?喜爱看武术类哪项节目及喜爱程度等方面。
家长问卷主要涉及到:家长对武术了解情况,理想中的武术是什么样,喜爱武术的程度,是否希望子女习武,希望子女练武的目的,在体育方面最希望孩子发展什么运动项目等等方面。
3.专家访谈法。在访谈之前先给三所中学电话预约访谈对象、时间、地点。最终安排为星期一去泗洪中学,星期二去淮北中学,星期五去泗洪三中。对被访问的体育教师进行提问并及时记录。共访问了三所学校的29名体育老师,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校是否开设过武术课,有无专业武术教师,教学的内容一般是什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如何,高考体育加试有无武术专项,学校有无组织过关于武术方面的比赛活动,有无对推广武术发展的建议等方面。星期六对访谈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4.数理统计法。将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计算。
5.分析归纳法。将回收的问卷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结果。画出图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对三所中学收回的.学生问卷分析,初中部情况(a非常热爱武术并且一直坚持习武b热爱武术并且曾练过武术c热爱武术但没练过武术d不爱武术但练过武术e不爱武术也没练过武术)。
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出现a的情况是因为家长的大力支持自己的热爱;b的情况是由于学习及家长的压力的限制。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文官”而不是生活的很累的“武官”。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太大,生怕孩子吃苦受罪,因此反对孩子在中学时习武;c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武术是中华的国魂,她的优美与神秘怎么能不让人热爱呢,只不过苦于没机会习武;另一种是因为电视新闻的勾画,因此很崇拜武打明星,也有过想成为武林高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想法,只是没能落实;再则是因为家长的不支持。d的情况多数是因为家长用自己的思想左右孩子的生活,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也许是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没完成的心愿,强制孩子习武。出现e情况的学生也不少,在他们的思想中,武术是一种很苦很累的运动。在他们的内心中是来世上享受社会而不是磨练自己的。那种习武的年代已是历史,另一种是真的吃不了苦,身体素质差。
(二)对家长的分析。对家长的调查分析研究中得出:尽管有70%的家长喜爱武术,爱看武术表演。但却不愿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的阶段习武,担心习武会影响孩子文化成绩的提高,更希望孩子在文化方面发展。有权有钱就有“挡箭牌”。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主要是家长对武术运动的错误理解和不良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一些馆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忽视武德教育,促使一些人借助武术的名义横行霸道,打架斗殴,在许多家长心中产生阴影。
少林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发展 篇6
【关键词】少林武术文化;全球发展战略;东部欧洲;传播发展现状
1前言
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原大地蓬勃发展、经久不息。少林武术产生于少林禅寺的基础上,结合了少林独有的禅宗文化,少林僧人以强身健体、防身护院的目的练习武术,并且不断地将中华本土文明与佛教固有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为现在我们喜闻乐见的少林功夫,从而以独特的角度发扬了少林文化,这不仅仅在中国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拼搏向上的品质,而且在世界上也广泛地得到了弘扬。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攀升,少林武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果说李小龙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功夫,那么1982年拍摄的电影《少林寺》让全球的武术迷们开始逐步接近少林武术,打开了少林走向世界的大门,同时不断进行的“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与措施,也使得全球对少林及少林武术感兴趣的民众与少林武术有了最直接的接触。2010年的第八届少林国际武术节,就吸引了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142支代表队的115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据从官方了解,今年的第九届少林国际武术节的参赛运动员已经增加到1500余人,并且除套路及散打比赛外,还增加了多种交流、互动的元素,从而把少林武术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给世人,给人以立体化的印象。
2少林武术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现状
少林武术文化已经在全球发扬光大,少林武僧团每年的全球巡演将正宗的少林武术展现给世人,同时也有无数的国际友人、武术爱好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中国武术的发源地、全球功夫爱好者的圣地——嵩山少林寺,来学习少林功夫,感受独特的禅武文化。
东欧地区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与中国同属欧亚大陆,虽然在本土文化上有许多的不同,但中国功夫早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以乌克兰为例,乌克兰中华武术协会成立至今已有近25年的历史,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各类武术练习者,并且在欧洲及世界比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少林武术,几乎在当地所有的武术协会、训练班中都有所涉及,每一届的少林武术节,乌克兰都会组建多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及交流活动。
2.1东欧民众眼中的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与当地人的交流中,谈到中国人,就能够想到中华武术(功夫);谈到中华武术(功夫),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少林。可以说少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武术代名词,而是发展为中国的“形象大使”。少林文化中的止恶扬善、后发制人、以德服人,尊长爱幼孝双亲,守法持戒做良民等少林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这一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尤其是少林武术以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思想为理论基础,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与兴趣。更多的当地人认识到功夫仅仅为少林武术文化的外在表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少林禅宗、禅医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自1990年以来,少林禅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经常出访世界各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少林禅宗文化、武术文化,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2006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拜访少林寺,不仅仅把东欧地区对少林武术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推向了高潮,还把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这一神奇的中原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少林武术的练习中来,通过电脑、电视、书籍等多媒体渠道学习少林武术文化,更有甚者,不远万里赶赴嵩山少林来亲身体会少林武术文化。
2.2少林武术文化在东欧地区的发展情况
武术运动在该地区开展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目前面临着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同样的问题,由于武术并非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所以,并未能受到各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重视,但民间组织林立,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大众基础和口碑。仅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挂有少林字样的武术学习班就有4所,在哈尔科夫州武术协会,少林拳也作为学员们的必修科目。
从学术方面,这一地区的国家也早已开始了对少林武术各方面的研究工作。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俄罗斯等国家的学者就开始了把武术项目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这是对武术项目的肯定。例如, 史贺沙别科夫·史贺沙别克·尤苏巴维奇(Шихшабеков Шихшабек Юсупович)在1998年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对武术套路运动应用于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的马哈奇卡拉市小学体育教学,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研究。提出武术套路可以作为像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等项目一样对小学生的体能体质起到改善作用,并且作为一项搏击类运动项目,更能够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了对大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之外,对于专门的武术运动员也进行了技术支持型研究,组织了专门的研究团队,为运动员进行专业的全程的生理、生化等科学方面的跟踪测试。例如,阿巴夫杨·基格朗·瑞莱洛维奇(Абовян Тигран Жирайрович)的博士论文(1999年)就对专业的武术运动员在赛前训练阶段进行了在缺氧情况下身体素质和身体的应急情况进行了测量与研究。
特鲁法诺夫(Труфанов Д. О.)更是从心理学方面对莫斯科地区的传统少林武术研究中心的习武者进行了情绪取向的研究,发现参与到少林武术训练的人,更能够集中自己的思想,能够更好的明确自己的目标,并积极的完成,少林武术文化中的静心等元素对人生活中的影响显而易见。
虽然现在各国的武术机构依然为民间组织,但是由于近年来中国武术的不断发扬,少林武术的日益壮大,也引起了当地各个国家的国家机关、机构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少林武术文化对世界的吸引
少林武术文化对世界的吸引不仅仅体现在作为外在表现的武术套路、散打搏击等方面,由其引申而发展出来的综合项目,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武术爱好者及游客来到少林。
3.1独特的禅武文化
佛教禅宗在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在这一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的融合,不断的发展成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特有的禅宗。少林武术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禅武文化,修身养性的“禅”与强身健体的“武”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看似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实则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少林武术以“武”为外在表相,以“禅”为内在根本,“禅”中的自我修炼,不断完善为习武者在练武之时能够自我约束,明心见性。
纵观其他的搏击项目,几乎都以克敌制胜为最终目的,常常会出现不择手段的各种技术技巧已达到击倒对手,或者使对手失去完全的战斗能力。而少林武术文化中的禅武文化,以克敌更要能制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佛教慈悲为怀的济世思想为指导,显现出了人性中“善”的一面。这样慈悲的哲学理论思想无疑让全世界的习武者眼前一亮,感觉到了截然不同的地方,积极的教人向善,使人在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少林武术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包括少林武术的全球巡演、少林的商业化经营等模式,表面上看是把少林武术世俗化,并引发了诸多的批评,但实际上这类活动正适合于调节现代人的现实生活。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与电视,能够亲身到现场来感受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使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最直接的方式让大众方便快捷“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文化,无疑是一条开放的道路。它既把禅武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为少林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来源。
3.2丰富的旅游资源
作为少林武术文化诞生地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无疑是全世界习武爱好者的圣地,每年来自于全球各国各地区的游客络绎不绝,不仅仅嵩山少林禅寺是他们的目的地,同时带来少林周边的所有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与开发。
经调查发现,国外游客来到少林寺更多的是想亲眼看到在电影或电视剧中见过的场景,其次是关于少林佛教的一些仪式。宗教的魅力是无限的,不同的宗教,其宗教活动方式也是大不相同,对于声名远播的佛教,更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嵩山少林寺应世俗的要求,允许人们参与到佛教的宗教活动中来,无疑是把佛教的包容性更加发扬光大。
除了宗教活动这些内在资源之外,少林寺还不断开发着外在资源,例如周边的风景名胜、武术学校也吸引着大批的游人。仅仅是少林寺的固有资源已经不能够把少林武术文化广泛传播,利用周边的武术学校,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触到少林武术、少林文化。
4结论与建议
虽然少林武术文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在对外宣传及走出去的活动较多,但还依然是被动接受为主,建议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一系列的推广和宣传的活动。
专门的少林武术表演团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进行着巡演及访问,但依然供不应求,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还不能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受少林武术的魅力。如能够在此基础上在世界各国形成固定的少林武术文化活动,势必能够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
建议能够开展一项嵩山少林武术国际夏令营的活动。对于经济不是很好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能到嵩山少林来感受少林武术文化几乎是一种奢望,如果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组织选拔工作,成绩突出的学员能够得到一定的资助到嵩山少林武样学习一段时间,亲身感受少林武术的魅力与精神,这对于少林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利而无弊。对于少林武术的内在文化,虽然在全球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宣传,一些国家虽有本国人以自己对少林武术文化的理解出版了书籍,但毕竟是将自己所理解的禅武文化解释给他人,缺少正统的理论。为此,应积极开展一项针对外国学员的禅武文化教学课程,准确地将少林文化翻译为外文教材。
在广泛的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问一问到在现今充满着诱惑的生活中,怎样才能够保持少林武术文化的真谛、传统理念不丢失?这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5结束语
少林武术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佼佼者,少林武术文化的全球战略,无疑也带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快速迈进。相信少林武术文化必将能在世界弘扬!
参考文献
〔1〕马明达.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J〕. 体育文化导论. 2004(1):51-16.
〔2〕于善.中华武术运动在东欧地区—俄乌白的发展现状〔J〕. 中华武术(研究). 2012(3):53-55.
〔3〕韩雪,郭志禹.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4):12-13.
〔4〕韩雪.少林武术:应对全球化时代发展的思考〔J〕. 搏击·武术科学. 2005(2):1-3.
〔5〕陈楠,白凯,乔光辉,朴根秀.入境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旅游产品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例〔J〕. 旅游学刊. 2008(6):24-29.
〔6〕赵昱,华颖.“少林功夫”的品牌定位与推广策略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4):358-360.
〔7〕卢晓.嵩山少林禅武文化的商业传播〔D〕. 上海体育学院. 2011.
〔8〕Ренкель Александр.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азвития ушу как вида спорта в Израиле : Дис. ... канд. пед. наук : 13.00.04 : СПб., 2000 144 c.
〔9〕Шихшабеков Шихшабек Юсупович.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элементов гимнастики ушу в физическом воспитании учащихся начальных классов общ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й школы : Дис. ... канд. пед. наук : 13.00.04 : Махачкала, 1998 151 c.
〔10〕Абовян Тигран Жирайрович. Методика предсоревновательной подготовки в ушу на основе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дозированных физических и гипоксических нагрузок : Дис. ... канд. пед. наук : 13.00.04 : СПб., 1999 156 c.
〔11〕Труфанов Д. О. Эмоциональная направленность личности в практике традиционных единоборств на примере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Центра изучения традиционного боев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монастыря Шаолинь. // Психолого-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 и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 Сб. материалов краевой науч. конф. студентов и молодых ученых, г.Красноярск, 22 апр. 2005 г. / Краснояр. гос. ун-т. - Красноярск, 2005. - с. 211 - 216.
武术的发展 篇7
1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中国武术产业和动漫产业
1.1 当代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中国武术产业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一直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 中国武术产业的发展也不断壮大,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这些武术产品形式多样, 包含的武术元素也更加多元化, 而且在与高科技产品的结合上也是越来越成熟。然而, 中国武术产业作为中国体育产业的一部分, 却一直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真正的中国武术产业已经在20 世纪50 年代在中国出现, 这就是最早的武侠剧及所推升出的武术影视产业, 像《少林寺》《南北少林》等电影的推出, 为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产业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 中国武术表演产业、中国武术游戏产业、中国武术竞赛产业等武术相关产业也相继推出不同的武术产品, 但是我们必须认清中国武术产业在当代文化产业背景下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中国武术产业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以及照搬西方产业的经营模式上, 也不仅仅满足于本土市场的开发模式, 更要有迈出去信心和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我们更应该有信心走出去, 以此给予中国武术产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制定出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因此, 我们要着重强调运用新的文化创意来诠释中国武术的民族性与价值性, 找出我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契合点, 本土民族文化产业与世界新兴文化产业的融合点, 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输出和传达中国的文化身份和中国的价值。
1.2 文化产业背景下的中国动漫产业
当下,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科技和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 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动漫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所形成的新产业, 其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 因为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动漫产业被称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重视, 由发展动漫产业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虽然我国的动漫事业发展较早, 也出现过世界影响的动漫作品, 在世界动漫领域也享有盛誉。然而, 随着西方及日美动漫作品的来袭, 动漫深受我国青少年的喜爱, 逐渐占领了本国的动漫市场。相比较, 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真正成功的动漫产品不多, 动漫作品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与新兴的动漫产业相结合, 使之展现出文化的力量, 迸发出产业的活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文化创意。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 一定要发挥我国的文化优势, 我国最大的文化优势在于有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因而, 我们大力发展民族动漫产业, 就必须在创意上下功夫, 在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基础上, 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的进行加工, 与时俱进, 创作出深受青少年儿童喜爱的动漫作品, 创新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动漫产业, 努力发展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的民族动漫事业。
2本土文化元素缺失的中国动漫产业
我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早, 也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 如早期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 被世界公认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动画学派”, 在世界动画舞台上, “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姿, 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然而在随后的动漫产业的发展中, 虽然有政府的扶持和保护, 但巨大的产量背后, 真正能入观众“法眼”的并不多, 能够与美日动漫产品对抗的很少, 能够唤起对“中国动画学派”这一民族品牌的记忆的更是寥寥无几。这背后反应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重模仿轻创造、重技术轻内涵、顾近利失长远、靠扶持缺自主这几点成为当下动漫产业转型中的弊病。海量的动画片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跟风复制上, 在题材上、表现手法上、色彩的运用上、人物的造型上等一味向美日学习, 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思想, 很少有动漫商业佳作, 更缺乏独树一帜的艺术动漫佳作。究其根本原因, 创作思想的偏离, 应当是不盲目、不跟风, 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启发, 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与创新, 创作出世界认可的动画作品;当我们告别了传统民族文化的时候, 我们也丢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即文化的“魂”, 即使拥有更先进的制作手段, 我们创作出的作品也没有生命可言。事实证明, 当我们坚持我们如果我们的动画能及时把握住中国民族文化这根主脉, 继续向我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去学习, 并对它进行发展与创新, 确立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动画创作和生产的动画创作思想,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动画定能再次享誉世界, 成为中国“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一个标志。
3中国传统武术:中国动漫的良好创作素材
武术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风格各异, 为本土原创动漫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这为创作提供了可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我国武术拳派林立、拳种种类繁多, 任何一个门派、拳种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可以成为我们动漫创作的素材, 一个富有趣味性的剧本远比一个枯燥乏味的剧本更受大家追捧。且我们可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 在继承传统优秀武术文化的同时要兼顾动漫的时代气息, 使二者能更好的融合, 更好的为、武术文化传播发展服务。因此, 我们可以用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武术作为动漫创作素材, 通过创意的融入, 附加更多的文化内涵, 创造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品牌, 同时在人物设计、故事情节、市场销售等环节融入文化创意, 引起各消费群体的文化认同。通过动漫的形式来反映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 并将为动漫影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猎奇力, 也将成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
4武术动漫:传统武术与动漫艺术的完美契合
4.1 武术融入动漫的自身优势
动漫是通过制作, 使一些有或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夸张化, 赋予其人类的一切感情、动作。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靠中介的话, 肢体语言无疑是最完美的选择, 武术作为一种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自我的文化, 当武术被动漫艺术化时, 武术通过动漫艺术的手段, 被人为意识化地进行了局部放大。动漫艺术化的张力融入武术表现形式时, 武术一方面被着重强调了艺术化的表达效果, 华丽的动作设计, 套路化的攻防情节, 甚至是夸大与不切实际的特技效果, 都在从艺术的表达层面, 加强着武术更加唯美的表达效果, 给原本刚性的意识形态增添了柔性的外观, 为的只是让武术更加融合进大众文化的审美需求中。事实上, 正是得益于武术在电影中唯美的表达需求, 融入了艺术张力的武术同时也在意识形态的传达上更易于视觉化的理解, 传递潜意识的震慑力。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幽默的动作表情, 在动漫领域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诠释。
4.2 动漫在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优势
动漫结合了武术, 武术融入动漫, 动漫广阔的舞台, 数量空前的受众人群, 无疑为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对内, 观众为民族同源性的受众群体时, 武术可以唤起沉睡在这部分观众内心深处的民族基因, 作为民族刚性的精神图腾, 通过动漫的艺术张力, 重新使得这部分观众找回民族自豪感。对外, 特别是受众群体来自另外的文明系统时, 武术作为肢体语言进行了潜意识层面的交流翻译, 其最终结果是向着不同文明的受众输送着武术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 武术所用的语言是肢体语言, 直截了当, 易于被潜意识消化理解。
5现阶段提升武术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5.1 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作为武术事业发展的主管部门, 应加强与文化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政府和体育相关主管部门对于融入中国武术元素的动漫素材与内容及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动漫公司、企业、科研机构, 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政策扶持, 为这些武术动漫作品的制作与“推出去”提供政策扶植与帮助。
5.2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 世纪的发展靠人才, 武术产业化的发展也靠人才。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大力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动漫专业, 动漫专业人才正日益增多, 武术产业化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 中国缺少既懂武术又懂动漫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武术产业化的推广基本是靠武术人士和一些专业集团的合作, 没有两者都精通的专业人才。这是发展武术产业化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它严重束缚着武术产业化的发展。因此, 要加强高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共同构建信息平台,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武术和动漫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3 打造优势武术动漫品牌塑造
在国际市场上, 品牌不仅仅代表一个企业的智慧和经济实力, 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动漫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文化品牌, 没有品牌的树立, 就不可能产生持久的、世界性的影响。我们在进行武术动漫产业的开发时, 一定要从中国武术的内核出发, 找准中国武术的核心要素, 坚持中国武术的主流价值观念, 不断挖掘民间传统武术文化内涵, 将其打造成受传统武术文化熏陶, 能够体现武术精髓, 创作出优秀的武术动漫优势品牌来传播武术文化。从而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以此更加有利于中国武术产业的推广和发展。
5.4 加大武术动漫衍生品的开发
动漫产业的核心本质就是通过动画、漫画或其他的载体的广泛传播塑造出来的动漫明星形象进行多轮商业开发, 提升动漫内容的附加值。而动漫衍生品就是其中一个笼统的说法, 这也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结合的产物。而这种加入动漫元素的衍生品不仅丰富了形象, 美化生活, 产品价值更是翻倍增长。随着2006年《功夫熊猫》的热映, 已功夫熊猫为主题的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遍地开花。各大商场、网店、专卖店等, 与《功夫熊猫》有关的衍生商品成为热销的关键字, 这只会功夫的熊猫带来了商机重重, 也带来了新流行的时尚。功夫熊猫的成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动漫与武术元素的结合是受大家青睐的, 是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因此, 将更多的武术元素和动漫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原创武术动漫精品, 从而进行相关的衍生品的开发, 必将极大地促进武术产业化的发展。
6结论
中国武术动漫产业的开发无论是在中国武术产业还是在中国动漫产业领域都将成为一种新阶层, 如果我们能够从更加贴近传统、贴近生活, 创造出符合我国各年龄层的人群喜欢,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武术动漫, 中国武术动漫产业必将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助推器”, 而且会成为中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又一新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点.中国动画的武侠之路[J].电影评介, 2008 (12) .
[2]刘洋.功夫熊猫.传播的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J].传媒, 2009 (3) .
[3]汝安, 虞定海.武术创意产业的勃兴与展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厉无畏.关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N].光明日报, 2009-11-23.
[5]王武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动漫文化传播及其竞争力研究[J].学术园地, 2010 (4) .
[6]闰荟, 恽如伟.动漫——文化传播的新媒介[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 (4) .
[7]刘轶.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5) .
[8]谭玲.浅析动漫文化传播的文化心理基础[J].文化广场, 2010 (3) .
武术的发展 篇8
关键词:武术格斗,发展,地位,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承过程中的伟大瑰宝,在其发展过程中,门派支脉、套路拳种,不计其数。然而时代的发展,并不总是沿着一个方向在进行,其分类状况,也不仅仅以门派为分界。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为例,便划分出了四个专业:以表演竞赛为主的武术套路和民族民间专业,以表演健身为主的体育养生专业,还有就是以格斗技击为主的散打专业。然而,如此浩瀚繁杂的武术内容,反而给武术的发展增加了障碍。本文从武术格斗入手,探究新时期,武术发展过程中,武术格斗占据的地位和作用。在促进武术的国际化推广与发展和武术文化的繁荣与昌盛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进行检索,搜索到的相关主题文件和各类体育期刊进行查阅和整理。通过整合这些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武术格斗等相关项目的发展现状,并进一步进行分析。
1.2 专家访谈法
通过面访、电话向武术、拳击、跆拳道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向他们咨询有关相关领域发展的现状问题,并寻求未来武术如何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研究结果
2.1 从“历史源流”看武术格斗的地位和作用
从武术的起源来看,能够追溯到原始社会,它主要用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卫的需要,虽并未称之为“武术”,但确实是武术产生的源头。为了生存,人类先祖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为生存资料进行个体间、人兽间与部落间的残酷争夺。也由此形成了最初级的踢、打、摔、砍、劈、刺等基本攻防技能。这些在生产实践和部落战争中积累的搏斗经验,由实践衍生出理论,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并一次又一次地应用于争夺领地或利益的部落战争中,优胜劣汰。此时,技击已经超越单纯的正面厮杀的实战手段。关于搏斗的技能如击、刺、打、踢等动作,被模仿和改进,沉淀着越来越厚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技击意义上真正武术的诞生。
夏朝建国前后,连年的部落战争需要身体强健的士兵,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武术进行了进一步实用化、规范化的改进。商周时期,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田猎,是最早的军事武术训练方法。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开始吧把射御、习武等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称为必修课程,以培养士兵,训练技能。
唐朝武举制度的实行,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武术技击功能成为国家大力倡导的方向,为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战争服务。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的鼎盛时期,各大门派百家争流,农民起义彻底打破了民间不许习武的禁忌,镖局更是借“武”成为了世人焦点,武师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保家护院,提供安全服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职业,这也使得武术更加平民化,扩大了武术传承的载体。
现在社会,武术从以技击为主要目的技击术已经向以健身和表演为主要目的健身术、武术套路转化。向表演及健身价值转化表面上可以说是武术为了生存,退而求次的明智选择,但其实却是传统的流逝,文化的衰退。显然,在体育及其健身价值追求中,武术的“技击”特征已经不再明显,尽管其中的攻防含义比较明显,但是经过我们多次的“艺术”加工,现今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与蕴含在其中真正的“技击”实质大相径庭。如果在以前的实战中出现如今套路演练中的双手拍地动作,无疑会贻笑大方,而在古时这一动作是有着极强的攻防含义的,即用手抓地上的灰尘、沙石等撒向对手的眼睛。如果不去深入研究这些动作的内在积极含义,抛弃格斗实战的武术,讲不再是真正的武术。
2.2 从“社会需求”看武术格斗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机械化生产也在不断的完善,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的转变,没有了以往的狩猎,没有了以往的短兵相接,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技击格斗似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的社会发展并没有抹灭人们“竞争”的天性,从奥运项目来看,受人们关注较高的一些体育项目均为“对抗”性项目。
足球,有“世界第一运动”的美誉,是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用来锻炼士兵们的团体合作精神与身体对抗能力。
篮球,是以投篮、上篮和扣篮为中心的对抗性体育运动,是全世界无数人热爱的运动,它充满活力,不仅能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锻炼意志,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意识。除此之外,拳击、橄榄球、冰球等各大运动,无一不受众人关注,整个竞赛过程中充满了身体对抗,充满了力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较量。直接与间接的攻防技击,仍然能够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
2.3 从“同类发展”看武术格斗的地位和作用
跆拳道最早是从朝鲜国民的打斗技巧中演变而来。最后形成了一种拳部、双腿技击结合身体发力的健身、格斗运动,并被纳入正式体育项目,该项运动至今己流传三千余年,可谓历史悠久,其国民以及外国学习者对跆拳道也是十分热衷。内容包括了品势和竞技两种,但是就当今发展而言,品势仅作为表演项目,真正的各大体育赛制进行的是竞技技击赛制。
泰拳的广泛推广是基于各类从业人员在国间的交流与演出,凭借精彩绝伦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搏击技巧吸引着来自东南亚地区,甚至欧美大陆的眼球。如今,泰拳在美国的格斗舞台已经能够占据一席之地,随着搏击技巧的融合发展,融入了柔道、拳击以及空手道等各国不同的拳法技巧。通过各类重大赛事,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格斗类项目,是对世界上所有具备技击功能项目的划分类别,例如,韩国的跆拳道、巴西的柔术、泰国的泰拳、俄罗斯的桑勃、菲律宾的卡里、英国的拳击、以色列的马珈等。虽然中格斗项目的技击本质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使得不同的格斗项目又具备不同的表现特征。然而传播过程中,格斗类项目的表现形式也都会附带舞台效果的表演功能,但真正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却永远都是是“荷枪实弹”的格斗实践。
近几年,炒得火热的中国功夫迎战美国拳击,中国功夫对抗泰拳等,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
下面对武术、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从概念描述、起源、内容以及形式进行列表统计:
通过表1 可以看出,武术、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均包含表演性质的套路练习,但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主打项目都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实战对抗作为推广中心;四种武技的起源都与生产劳动与军事有关。因此,武术与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三种格斗术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推广过程中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2.4 从“群众认知”看武术格斗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内容繁杂,尽管师承、练法、要求、特点均不相同,但最终无疑都要落在技击的基点上。技击,即“击刺之术”(《辞源》),也称“搏击敌人的武艺(《辞海》)。自技击出现以来,它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临阵杀敌,保家卫国方面,但这只是其一种职能。
武术真谛在技击。这也符合人们普遍的认知规律,提及武术,相信更多人能够想到的便是能“打”,平常通过小说、影视、说书等各种途径了解的武术均以“打”字为根本特点来表现。失去了技击,就没有了特色,这就会和其他体育或艺术项目混淆,并屈居其下。技击才是武术能够突出自己为其它运动或艺术所无法模拟的特点。自古,凡武术名家无不堪称技击高手。后人津津乐道的也总是他们的技击手段。这正如看篮球比赛,无论运动员能够将动作做得多么潇洒,跳得能够多高,但这都是辅助性的“卖点”,人们最关心的还是究竟进球没有,究竟得分没有。再优美的身姿,再好的弹跳,如果不能进球得分,那么迟早会被淘汰。足球场上亦是如此。这层道理清晰浅显,无须赘言。在武术的落叶归根上,人们期待的是什么?应当说是技击。
建国后,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了许多国家。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特别在进行对练、开钢板等特技表演过程中,更能得到人们的掌声。这表明武术的套路表演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但这同武术成为世界体育运动的一个正式项目是两回事。武坛名将赵长军呼吁:武术要走向世界,必须做到套路技击并重,观赏对抗相兼,的确是中肯之言。外国观众,尤其是欧美观众,很想知道武术在对抗中的威力。一些虽挂武术招牌,但更多揉合进了拳击招法的外国武术组织,更是希望武术富有对抗色彩。倘若练了好几年武术却无法同拳击、泰拳抗衡,那武术的名声是要直线下跌的。
2.5 从“教学传播”看武术格斗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武术套路门派众多,招式各异,在进行全民推广练习便变得困难了许多。然而就散打而言,不管何种武术套路技击攻防含义,均能够以踢、打、摔、拿的手段展现出来,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推广。因此,在项目发展的过程中便遇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各种矛盾的产生。所以,未来将矛盾遏制在萌芽阶段,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1)武术是社会发展的衍生体。因此,武术传播载体的需要,就应该是武术急需发展的方向;
(2)武术是一种“文化商品”。作为文化商品,如果购买这种商品人们不易或不愿使用,那么商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武术需要更加实用,需要大道至简;
(3)提升武术技击能力。不具备格斗能力的格斗项目就像不能飞翔的雄鹰。格斗实践对于武术来讲意义非凡。
(4)武术基础教学急需统一模式。我国武术种类过于繁多,现在能够进行格斗教学的门派少说也有一百三十余种。也正因如此,急需一种统一的技法进行基础教学,待学员有能力学习更多类型的拳种时,再进行深入学习。
中国武术的内容多样化既是优点也是其发展的障碍,正如我国建国初期,人口众多,想要达到共同富裕着实困难,因此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武术也是如此,武术格斗便是急需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因为它具备先富起来的群众需求。
3小结
(1)武术格斗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运动的本质体现所在,这中思想贯穿于整个武术诞生及传承之中;
(2)社会的高度发展却没有湮灭人们最原始的争斗欲望,格斗功能将成为武术被世人接受传承的突破口;
(3)世界武术同类运动蓬勃发展,各类运动中的格斗功能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便是武术格斗未来发展的前车之鉴;
(4)武术格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技击也是群众对于武术的普遍认知;
(5)武术的多样化既是长处又是缺点,格斗技击却是各类武术项目的共同特点。实现共同富裕必然需要“先富带动后富”,而武术格斗便是先富的首选。
武术的发展 篇9
1.1研究背景和依据
经过了30多年的积累沉淀,春晚已成为中国老百姓必不可少的年夜大餐,如同很多地方过年的习俗一样,它已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了。自1983年的春晚首次采用现场直播形式以来,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国粹,先后23次登上了春晚舞台,以其自身独特的的震撼力成为观众们最为期待和喜爱的节目之一。把武术搬上舞台,结合现代技术声、光、电等,再加上根据不同表演内容所设计的服装,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武术,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把武术所具有的内涵和文化也传播和传承了下去。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改良,是宣传和弘扬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除了健身价值外,还具备欣赏和娱乐价值,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今天,在弘扬中国梦的主旨思路下,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召唤下,此次羊年春晚在传播中国的民族文化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节目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创意儿童节目《自古英雄出少年》和武术节目《江山如画》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湛艺,也让国人看到了古老文化在当代焕发的勃勃生机。把武术与春节联欢晚会绑在一起,其传播价值远远超过任何一种传播方式。春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缩影,可以从分析武术在春晚上的艺术化、舞台化的演变模式,预测今后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发展成熟得力于中华民族厚实的文化根基,它折射出的民族精神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一直以来,武术与舞台表演艺术具有十分紧密且可行性极强的契合度,那么武术舞台表演,作为一种传播手段,潜在的价值和长远的利益是值得思考与探究的。我们要寻求一种途径,把中国武术传播出去,让世人有所了解和认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正是以电视媒介为载体,舞台表演为表现形式,受众范围比较广泛,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电视综艺节目。利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来宣传、推广和传播武术,对武术今后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全国、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增强民族意识,促进国际交流,对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春晚武术代表了武术类舞台表演的最高水平,近年来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和武术人的开拓创新,春晚武术的变化可谓焕然一新。由春晚催生出适应武术生长的新环境和新模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武术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一想法出发,作者认为以春晚为切入点对武术发展的新环境和新模式做总结是比较具有意义和可行性。同时对春晚武术的新发展再做总结和展望,为以往关于春晚武术研究再尽绵薄之力,一窥中华武术发展之精妙。
1.3研究对象和方法
1.3.1研究对象
以1983年—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武术表演节目为研究对象。
1.3.2研究方法
1.3.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portdiscus、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各种检索手段收集近些年来与武术表演,武术舞台表演,央视春晚等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较为全面的掌握了武术舞台表演的现状以及武术节目在春晚上的发展历程,对进一步剖析武术节目的发展过程和走向奠定了基础。
1.3.2.2观察法
观看1983年—2015年历届春晚武术表演类节目的视频资料以及查阅相关表演名称、表演者或表演单位、表演内容、表演形式、关注度、网评。
1.3.2.3个案分析法
以2015年春晚中两台武术类节目《自古英雄出少年》和《江山如画》为具体案列,在观看历届春晚武术表演视频资料的基础上,剖析莱州中华武校和河南塔沟武校取得成功的新模式,由部分到整体,展望民族武术发展的新环境新模式和新契机。
2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体育学界对春晚武术表演类节目的重视和研究远远不够,一者体现为研究发文数量较少,且研究时间间隔很大,参考价值和时效性对当前研究的意义不是很大;二者体现为研究性文章的主题重叠部分较大,视角老套创新性不够,因此隐藏在这一课题背后的深刻丰富的意义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再者,春晚作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备受人们关注,其严格严肃的节目遴选态度使得节目的质量不言而喻。在不同视角观照下的春晚武术在学者们的研究中呈现出千姿千面,总体来说,学者们对春晚武术类节目的考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春晚武术发展历程做大体评述,如,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武术节目的发展演变与现状》一文中,三位笔者对春晚武术类节目的发展演变做了 回顾并作 简要评述 , 将其划分 为初始阶 段(1983-1985),开拓阶段(1993-1994)和创新阶段(2003至今)总结了春晚武术节目的现状并提供了春晚武术节目的发展对策;在《央视春晚武术节目的发展历程评述》一文中,王少宁与刘文武两位笔者具体分析了各年武术表演的特点与不足,指出了春晚的传统与突破,转型与创新、多元与融合的趋势。二、对武术中的文化传播理念做详细阐述,如,在《论央视春晚武术节目的传播理念》一文中,学者乔超将春晚的传播理念总结为展示功夫技能、彰显喜庆气氛、揭示叙事逻辑、传递文化意境、弘扬自强精神五大类;三、对武术具体表演做细致分析,如在《春晚武术表演分析》中,张加林、刘定一将武术类表演分为本质特征型、小品喜剧型和伴歌伴舞型3种,并对武术与春晚的结合做出自己的思考;《从央视春晚浅谈武术表演的发展》一文中,李剑锋分析了武术表演模式与特点,并指出了武术发展的瓶颈;另外,还有硕士论文以央视春晚为切入点对武术舞台化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研究,比如学者翟士娇在其硕士论文《武术舞台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以央视春晚为例》,就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武术舞台化的概念及内容,武术在央视春晚上的发展历程,并对2013年的《少年中国》从其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它所起到的教化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015春晚武术节目的总体评述
《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山东莱州中华武校继2013《少年中国》和2014年《剑心书韵》后连续三年参加央视春晚武术表演节目。它的原型是在《我要上春晚》栏目中脱颖而出的武术节目《功夫少年》,整个表演节目由三个部分组成:机器人总动员、四小天鹅、美猴王。故事情节由三个功夫少年进入科幻世界展开,精妙绝伦的武术与动感的舞蹈、潮流的RAP和热血的动漫等元素渐次在节目中展现融合,儿童稚气勃发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功力遥相呼应,而融入的芭蕾、动漫、滑轮等时尚元素使舞蹈的柔美和武术的阳刚、时尚的俏皮和传统的厚重浑然天成,也使舞台效果更富有张力,功夫少年形象更饱满。84个舞蹈演员中最大的不超过16岁,表演中孩子成为主角,他们挑战360度快速旋转、柔术、后手翻、人墙,古老的武术魅力展现在对新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儿童身上,他们出色的表演出色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的主题,中国少年蓬勃朝气在这些身怀绝技的小娃娃身上一览无余,获得了观众们的交口称赞。
此次春晚的另一个武术节目———《江山如画》也精彩绝伦,与《自古英雄出少年》不分伯仲,它由具有12年春晚舞台经验的塔沟武校的习武者担纲,首次借用凳子、古琴等道具,展现了少女高台习剑,椅子变换方阵等高难度动作,武术明星吴京、张震的领衔表演也使这个武术节目星味儿十足,并成为春晚中被网友点赞次数最多的节目。舞台设计虽然简单,但是舞台效果与演员表演融合地韵味十足,本台节目传达出的依旧是龙的传人这一永恒主题,功夫少年身着蓝衣,和舞台背景红彤彤的朝霞形成鲜明对比,视觉震撼又不显花哨,背景屏幕中的参天大树不禁会使观众联想到武林高手在清晨的大自然中吐气纳参悟真招的画面,又象征着中国功夫在历经沧海桑田以后,正以一贯古老安详的精神面貌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蓬勃稳健地着继往开来。与此同时,《江山如画》这一节目名称也是契合了央视春晚一贯以来弘扬的国兴盛世的主题,表现了中华强国和谐生活的图景,充分显示了国泰民安以及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
正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本文分析不仅仅止步于看春晚台上的热闹,更是旨在要探析春晚武术表演发展台前幕后的新亮点以及新背景下武术推广者如何及早及好使武术融入人们生活以实现武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3.2 2015 羊年春晚武术表演特征分析
3.2.1 选拔方式更草根,推陈出新创意好
《自古英雄出少年》依托春晚选拔优秀的民间草根节目《我要上春晚》,它的雏形来自于年度总决赛中表演的《功夫少年》,并最终拿到了央视春晚彩排的邀请函。2015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设计师于蕾女士总结为“创意强、立意新、形式巧”。这个在海选中脱颖而出的武术节目取之于民又寓乐于民,并给春晚武术节目注入新鲜血液。不难发现,以往的武术节目以功法为主,形式单一,故事性不强,而今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将武术与故事很好的结合,功夫少年读书入科幻世界比试本领,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很好的契合了现实的中国武术梦。而由于武术节目不断创新,节目的难度也不断地升级,也使这届春晚的武术节目涌现出一批给人印象深刻的少年。6岁的功夫女孩小芊千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春晚上的柔术表演这一环节中,她伏地绕身360度旋转,使她成为晚会最夺目的明星。作为吉尼斯世界记录后手翻年龄最小的女孩,她在春晚上高难度的动作,世界上目前仅有两人能完成。在这个节目中,还有一项由60人创造搭人墙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他们在4秒内创造了世界上搭建五层人塔人数最少的记录。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儿童的天真童趣和趣味性未失,既显高端又接地气,表演人员选拔方式的创新、表演形式的创新既显草根又开放包容。推陈出新的武术节目,真正表达出了古老武术的现代魅力。
3.2.2女学员比例增加,刚柔并济形式新
本届春晚中亮相的另一武术节目《江山如画》中,女学员在48名表演者中占20名,男女比例是比较适中的,同时也显示了阴阳的重要性,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再看其表演内容:太极拳、八极拳、空翻等武术动作时而柔和时而迅猛。吴京、张震两位武术明星的亮相也使表演场面相当壮观。如果说《江山如画》中的刚柔并济是从男女比例的角度说的,那么此届春晚中另一个武术表演节目《自古英雄出少年》中的“刚柔并济”则是从柔术的柔和与武术的阳刚结合的角度说的。也正印证了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说的“《江山如画》的构建是琴棋书画,再加文武两个舞者,整个节目呈现出阳刚、强劲的感觉。”两个节目的视觉冲击力都很强,形式也比较新颖。
3.2.3文武科技跨界融合,亮点频闪功夫绝
本届春晚中的武术节目《江山如画》以张震手抚古琴出场,随着音乐的起承转合,张震放琴起身打八极拳。另一边,在由椅子摆成的梅花桩上,吴京腾挪跳跃,随之打起了太极拳。张震、吴京文武两个舞者使整个节目呈现出阳刚、强劲的感觉。文武跨界,古琴太极也使亮点频闪。对于从小习武,接受过专业武术训练并获得过全国武术奖项的两位演员来说,武术表演节目对功夫扎实的他们定是不在话下的。《江山如画》也被誉为春晚中创意最新鲜、场面最震撼、功夫最过硬的武术节目。不仅功夫绝,从技术层面看,春晚发展到现在,舞台灯光、演员服装、道具、设备的运用控制早已不再新鲜,武术怎样与其它艺术形式更好的融合,实现亮点上的不断显现才是应该值得深思的问题。
3.3 春晚催生出适宜武术发展的新环境新模式和新契机
3.3.1 武术发展新环境
从诸多学者对春晚的研究中和春晚武术的舞台设计及其编导人员和参演人员的分工精细化程度不难看出,中国武术的确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此文中,我们不妨将新世纪做为分水岭,以此观察武术新老时代的划分与差距。究其根本原因,新老武术的差距不仅在于表达方式的改变,还在于各自的生产和生存土壤。
《少林寺》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一股尚武风潮,举国上下从民间到官方都在酝酿着创新改变的悸动。尚武的趋势和风潮催生出市场需要,私立武术学校如破土春笋争相涌现,但是政策的落后和封闭使得武术表演,尤其是搏击类赛事处于禁止或不见光状态,这就导致武术从业者缺乏一个长久持续的出口渠道,也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中国武术开始陷入固步自封的状态。
伴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多媒体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各种新奇事物的刺激一拥而上,闯入人们的生活,文化日趋多元的当下大大扩展了人们对以往讳莫如深的事物的包容力。限制中国武术发展的条条框框逐渐化解,武术事业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机遇往往也伴随着挑战,面临挑战,武术事业最敏感也最积极的反应之一便是创立规范的武术竞赛体制,这其中既包括武术表演类项目又包括以搏击赛事为主的武术竞技类项目。观之整个产业发展链,发挥造血生力功能的学校作为基础单位也在经历着破旧立新的变化。首先,学校方面纷纷推出创新改编的武术操,如,江苏师范大学受国家教育部体卫司委任,依据东汉名医华佗的五禽戏为创作蓝本,创编出更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更加操之有效的五禽操,并拟在江苏省进行试点推广,替代以往广播体操,另外,在社会方面,武术段位制被引进到民间,激发了家长从小培养孩子习武的热情,习武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特长和兴趣的又一选择。同时,武术表演业和武术竞赛业以武校和俱乐部为实体,形成初具规模的输送模式,其造血生力功能一目了然。在众多武术业实体中,莱州中华武校人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最为引人注目。
3.3.2武术发展新模式
莱州中华武校作为新环境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武术表演业和竞赛业的代表,与春晚盛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儒学始祖的孔子之乡和其厚重的武术文化底蕴———闻名中外的螳螂拳以及吴式太极发源地,莱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武术之乡,也成为习武之人心驰神往的习武圣地。莱州武校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审时度势地抓住了最为重要的两大平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春节联欢晚会。这两大平台中代表了多媒体时代的最典型的传播手段,莱州武校以惊艳的表演满足了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期待,也在最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了自己的产品文化,成绩的取得与其扎实的基础密不可分,但莱州武校大胆创新,面对挑战迎头而上,敢于善于抓住机遇创造优势并不断保持着业界遥遥领先的地位,它锐意创新,又不断地使自己的成果符合赛事要求,终于在此基础上开拓出一条良好的武术生存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在竞技武术方面,莱州武校也不遗余力,纵深掘进,着力培养出一批以柳海龙、杨文静、陈帅为代表的散打精英,在全国乃至国际性赛事中脱颖而出,树立起一块响当当的武术品牌。
莱州武校的可贵与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中华厚重的传统文化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以一种巧妙新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方式结合起来。过去论派别和出身的精英武术不再遥不可及,相反它主动迎合市场需求,在广泛培育传播武术的中做到自给自养,这种良性反哺为其产业和教育成果的精英化又提供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3.3.3武术发展新契机
武术发展体现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武术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其推动和践行下努力推进整个中华武术体系朝向去粗取精、发展壮大、自我完善这个方向发展。继莱州模式取得瞩目成就之后,我们还应注意到中华武术也正以强劲的势头引起大众的关注,如武术段位制的引进,《昆仑决》、《武林风》等重大竞技格斗赛事节目的热播,这表明武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武术文化也成为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
可以预见,武术是一项极有推广价值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运动健身项目,因为它只需要有限的场地和器材,能适应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健身期待的人来操作。如果能像莱州武校那样找到使得市场需求与受众需求达到良好互动平衡的路径,中华武术的全民普及的目标完全指日可待。武术也必将通过全民参与在新时代里大放异彩,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武术工作者才更有可能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梦这一大背景下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使武术及早及好地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书写自己的武术新梦想。然而,任何平庸的、没有个性的、缺乏丰实内容的舞台艺术表演,仅靠豪华的布置、艳丽的服装、人云亦云的浅薄认知,靠莫名其妙的哀愁感伤,靠图解似的毫无神韵的硬行堆砌的技术语汇,无论包装多么精美,都绝不会有长久艺术生命的。武术节目,要想真正地打动观众,最终靠的是自身丰满厚实的表演内容。华丽的外部包装诚然会给节目的视、听效果产生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过分强调,走得太过,势必会给节目蒙上一层“失真”的色彩,而节目一旦失去真实感,也就失去了观众们的心。而且,这种高科技打造的华丽包装,第一次运用能给人新鲜感,到了下一年,观众恐怕就习以为常了。所以,在强调形式的创新和视觉审美的同时,必须确立以内容为主的理念,切不能忽视对节目内容的充实。
4结论
武术的发展 篇10
通过以上对儒、道、佛的文化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的影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内在的修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道、释三教的哲学思想互相渗透、交叉互补与融合,因此,它们的思想内涵有着不少相通的地方,我只能有所侧重地进行研究,并选择了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习武之人最深的三种思想进行论述。接下来,我将运用逻辑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阐述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的内涵精髓所在,并一一详尽地论述其中三种最为重要的思想的产生、内容,对习武之人思想品质的要求以及他们各自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
1.1“尚武崇德”精神
从古至今,尚武崇德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武德,是习武之人在社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即武术道德。“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在《劝学》中首次将道德连用。武德又隶属于体育道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的人们所应该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参加竞赛等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德,不同于法,又因为武术有着区别于其他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其受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颇深,因此武德便成了武术独有的道德规范。我在此所阐述的武德并不是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也不是带着三纲五常思想的为师命是从的行为,而是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正确的武德观念。
下武精技,防侵害。这句话说明中国武术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能够强身自卫。对于武术的定义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是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并能轻松提升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尚武崇德”这种精神不仅能够体现习武者对强健体魄这样一种健康身体素质的追求,还体现了习武者具有的民族正义感:中国文化作为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武术是中国的实力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一个国家的强弱首先体现在这个国家人民的是否具有“血气体力之强”,同时这也印证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道理。在习武过程中,为了实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大众习武者和专业武术运动员心理和身体上都会承受着相当大的负荷,然后通过技能的展示以获得公众的正确评价。我们不难发现,习武者的习武年限不断增加,习武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修养也都在不断地提高,这便是在武术界中所说的“悟道”,即在常年的习武过程中不断地对武德进行感悟并对自身的反省才能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再者,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秀文化,也享有着崇高的国际地位:很多外国友人学习中国武术的目的都不仅是单纯的将武术作为一种技能,更多的是为了能够在习武的过程中学习到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从而达到自我的完善。
电影《叶问》中的一段话给很多习武之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术虽然是一种武装力量,但是我们中国武术,是包含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己及人,这是你们日本人永远不明白的道理!因为你们滥用武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的中国武术!”身为一代宗师,这段话足以警醒每一个习武之人:不能滥用武力,不能忽视武德,不能利用武力去欺压他人。因为中国武术是以德为本的,一旦失去德,又与暴力有什么区别呢?!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观点“勇而无礼则乱”正是叶问所说的这段话的印证。礼,就是武术中“德”的体现。
中国武术界流传着一句话:“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用来伤害别人,而是为了自我防卫。不仅是传统的习武之人有这样的观点,佛教弟子也有这样的顿悟。少林武术便有十条戒规,其中,受戒好勇斗狠。而这十戒与佛教的五戒十善都有着相通之处。崇德尚武:“尚武”就是热爱武术、重视武术和完善并发展武术,“崇德”就是重视、遵守和推崇武术道德,提高习武之人的精神素质。“尚武崇德”也就是习武者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武术德行规范的内在修养。身为习武之人,我们应该既尚武又崇德,仗义济民、见义勇为,发挥习武的社会作用,才能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
1.2“贵和尚中”思想
贵和尚中,即以和为贵与崇尚中庸之道。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商业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内心的和谐等。贵和谐,尚中道,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它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一直被十分重视,曾经备受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就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对于“和”的无限推崇。“和谐”也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向往的一种社会景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精神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最为典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所强调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孔子“礼之用,和为贵”一直到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可以得到印证。“和”的思想在中国武术中也同样体现了它的价值和作用,并且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武术中,“和”不仅指导着武术技术的训练理念,同时也规范着习武人的内在修养和处世原则。“尚中”的“中”,指的是中庸之道,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在我看来,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的方法。中庸之道是现在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孔子将中庸称为至德,即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可以说中庸是孔子的哲学基础。一般说来,提倡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都会注重与人为善、都会做到诚信、宽容、礼让。而中庸之道也正是中国传统武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然在武术中有着技击搏杀的运动思想,但是中国武术在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后,就不仅仅是技能的运动,它体现出的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太极拳,在运动中讲究“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舍己从人,后发先至”等运动理念,无处不体现着“和”与“中”的思想,然而,太极拳的运动理念与技击思想正是中国人本具有的处世原则的体现。随着练习中国武术的过程,习武人的争强好胜之心就会淡化血气之勇,从而增加与人为善之情:初习武之人总想找机会试试手,随着功夫的深入,涵养越来越深,一般情况下便不会轻易与人动手,而达到高深境界的习武之人,往往性情温和,待人谦虚,同时又具有一种无形的气场与力量。因此,往往那些好勇斗狠者,却恰恰是武功水平很一般的人。俗话说:“满瓶不动半瓶摇”。中国武术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和谐地发展。“贵和尚中”在佛教的武术中也有着独特的体现:古时候,佛教僧侣外出云游,手中始终握着禅杖即使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在路上看到动物的尸体方便就地掩埋,这是一种慈悲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表现吧。
“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的思想促使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密建立,使得中华儿女形成了极强的文化认同感和对外的统一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凝聚,因此每当有外来入侵时,中华民族总是能够不分阶级、不分种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为民族的利益而共同战斗。“贵和尚中”思想也是全社会所认同的文化观念,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共识,并且在现如今的国际交往中仍然不断地发挥作用。
纵观古今,很多武术家穷其毕生的精力钻研武术,他们和蔼善良,与世无争,将习武作为一种寻求人生归宿的途径,就是为了追寻一种别样的人生。所以,中国武术中所体现出来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其技术的高超,而是其思想中所蕴涵的“道”的高深,而这个“道“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处世之道。
1.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想大地一样容载万物。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便是自强不息精神最重要的体现,而这种精神可以映射到习武者的意志和武德等多个方面,习武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武术锻炼中,逐渐不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不再恐惧于强大的竞争对手,产生了一种勇于拼搏、追求胜利的精神,从而形成了顶天立地、不卑不亢的君子形象。长期坚持习练武术可以使人的性格获得刚、柔两种不同的特质,同时还可以感悟到乾坤中运行不息的变化规律。说到柔的特质,就不得不提到道教武术。道教武术具有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刚柔相济等特点,充分体现了道教无为的精神特质。而太极拳更集中体现了道教的哲理精神。在练就一身功夫技能之后,习武者内在的修养对于对于自身武术技能的提高就更为重要了。内在的修养包括习武者内心、意志和武德的修养,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通过对武术人的思想渗透,升华习武者的思想境界,对习武者乃至武术整体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如今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中国文化又是中国的软实力,我们更要将自强不息做为爱国精神,把尚武精神发扬光大,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社会发展中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厚德载物是练武者应该具有相当的涵养,对待他人哪怕是对手都要有广阔的心胸和坦诚的心态。厚德载物能够让习武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习武之人要有胸怀天下的气度,对于不同的武术体系都要怀有敬畏之心,绝对不可以为一己之利去打压别的武术体系或门派,而要使千姿百态的武术体系都能够得到保留与传承,还要使自己所习练的武术能做到与其他体系和谐统一,从而使整个武术体系得到稳定与和谐的发展。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所学武功十分博杂,涉猎古墓派、蛤蟆功、打狗棒法、弹指神功以及一些九阴真经最终合成创作为黯然销魂掌。可以说杨过做到了将自己原本的武术与其后来所学的武术相结合并得到了升华。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生活中没有杨过这样的大侠,但是他这样集众家之所长并加以提炼武术精华的做法却是值得推崇的,小说的最后杨过也不再是叛逆、激烈的少年,而成为了仗义济民的神雕大侠,可以说他成功地追求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厚德载物的精神也可以培养习武者宽广的胸襟,完善习武者的思想观念。中华武术在不断地强化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汲取百家之所长以壮大武术体系,从而达到“海纳百川”的境界。
2 中国传统武术精神对于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项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现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武术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包括竞技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等多种形式。
2.1 竞技武术的发展路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采用“竞技体育”的方式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们的影响,新中国为适应国际形势,也开始发展竞技体育,从而导致中国武术被卷入体育的范畴,以比赛、竞技的形式进行发展。现代武术中的竞技武术是指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中国竞技体育项目。不难看出竞技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模仿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而形成的,并且竞技武术并不是服务于大众的,而是属于少数人从事的一项精英运动。竞技体育也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武术所包含的对于习武者出身体外在精、气、神综合方面的提升。在传统武术表演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武术套路的运动员为了追求观赏性,将一些难度动作大量的夹杂在传统武术套路中,忽视了原本的风格,使传统武术不再原汁原味,一味的追求速度、难度和造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武术的发展。2015年3月,武术与体育的关系被复原定义:中国武术不仅涵盖了西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而且还拥有独特的东方传统运动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那么,中国竞技武术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向世界推广才能让中国武术得到真正的发展呢?在我看来,在未来的竞技武术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以保留自身民族文化特色为前提。第二,以传统与竞技的协调发展为主。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竞技武术的实际技击功能。
2.2 全民健身武术推广的指导精神与路径
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而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武术在军事战场上弱化,人们错误的认为,传统武术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让人们在空闲之余追求简单易学、高效率的健身操、瑜伽等作为强身健体的形式。同时人们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传统武术中对人格的修养、对人生境界的升华也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社会环境的改变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是制约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把中国武术作为一项全民健身项目来推广已是刻不容缓。全民学习中国武术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全民做到了身心的健康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全民健身武术的推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此,提出以下几条发展路径:
第一,加大对中国武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宣传。
第二,着重突出其易于普及的健身优势。
第三,发挥武术的多元化价值功能。
2.3 学校武术教育的指导精神与路径
通过对目前一些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情况的了解,我们不难感受到,由于学校领导者长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和运动内容以及价值功能的认识不全面,直接导致学生在被教育时也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观念。很多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甚至把中国传统武术和其他的交手对抗项目混为一谈,更多的学生受电影小说影响而夸大了武术的功能。传统的武术技术复杂难学、学习时间也比较长,基本功学习时期并没有学生们想象的那么生动有趣,反而让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而传统武术具有终身修炼的特征,与韩国跆拳道段位制的要求截然不同。前面所提到现代社会人们所追求的高效率与武术这种漫长的修炼方式也是不相容的,并且武术不但要勤学苦练,更需要一定的悟性,甚至很多时候,很多招式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许多人对武术学习望而却步。武术的教学形式也比较单调,与现代学校中所运用的多媒体、网络、电视等全方位的教学形式相比,反差太大,也影响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今后的学校武术教育中要有一个完整的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全面地学习武术,不仅要学习到武术的健身与攻防技能,更要学习武术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来凸显中国武术的文化个性。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注重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形成正确的观念。
第二,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重视身体的“内练”,即自我的内在修为。
摘要: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健康的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等都有着其他文化不可代替的独特效用。西方的竞技体育、健身舞蹈以及流行杂耍等众多体育活动形式对中国传统武术发起了猛烈的挑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的影响。文章希望能通过探析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在的发展在受到西方体育逐步地入侵影响后的改变和异化这一现象,针对怎样才能守住立身之本提出对策,从而不断地推动中国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文章主要是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首先分析中国武术的曲折发展历程,从儒、道、佛三大家的传统经典理论以及传统武术的思想精髓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从而透过传统武术的思想内涵对现代武术的发展得出启示。
武术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武术文化;经济发展策略;传统文化的继承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YANG Ying-y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vis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22,Henan,China)
【Abstract】martial arts is importan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w the soul of a nation, of the nation, of the nation.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today,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therefore, in today's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tial arts culture to research on how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problem. By the martial arts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martial arts 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武术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一种文化形态,有着自身特点,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西方社会推崇的文化侵略已经危及文化安全,而武术和武术商品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成了需求量较大的一种产业,在发展上需要适应经济客观要求〔2〕。因此,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成为重要的课题。
1 武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1.1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礼”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礼”构成了价值观、社会规则、制度、风俗、礼仪及各种思维模式,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在武术的发展史上,“礼”体现在约定俗成的规范程式上,如师徒之间的“礼物、礼仪、礼意”;擂台比赛时行抱拳礼,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意义,左掌右拳是文武兼备,环抱胸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拇指屈曲是谦让〔3〕。除此之外,在语言上,也使用具有特点的,如承让、甘拜下风、请赐教等表达礼貌的用语。由此可见,在武术的传统文化中,“礼”是重要组成部分。
1.2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仁”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讲“仁”,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以“和”为前提,将至善、博爱融入其中。武术也同样继承了“仁”,在与他人交手比试时,多为点到为止,出手不伤人,在于制服而不是伤人。“止戈为武”“随曲就伸”等武术格言充分证明了武术对“仁”的继承,这种思想也是指导武术发展的人文内核〔4〕。
1.3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义”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思想,“舍生取义”说明了中国人对“义”的重视。“义”是将“仁”与“和”结合,“仁”为基础,“和”为目标,从而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人文古训演绎出习武人的人格魅力和骨气。“仁义”、“侠义”是中国武术人对尊长的孝义、敬意,惩恶扬善对百姓的帮扶,是一种精神奉献。
1.4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德”
“德”在武术中是指“武德”,但有公义和私义之分。在传统中,“艺无德者不立”等格言对人的教诲属于公义,拓展分析,在古代,士兵遵守军纪、奋勇杀敌的精神属于公义。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则属于私义,虽然习武人都会尊师重道,但这种思想却成了一种道德枷锁,阻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德”要辩证地去看,批判地继承。
1.5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也是备受尊崇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的两个“和”就具有了差异,中国武术流派多,有不同的技术方法,这体现出“和而不同”的理念。而“礼之用,和为贵”则说明和谐的状态,只有达到了这种状态,才会专心地练习武术,因此,“和”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宗旨。
1.6 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易”
“易”是指变化、转化,是整体到局部的演绎过程。武术中的形意拳、八卦掌等技术动作,都是在“易”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此外,“守雌处弱”这种说法概括了“后发制人”的思想,是说在比试时,要有全局的思想,攻守兼备,不要操之过急,可以诱敌深入。
nlc202309011227
2 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2.1 转变发展观念,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武术市场焕发了生机,但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武术文化的改革步伐缓慢,因此,需要在经济发展浪潮中找到获得效益的方法,找到发展的出路,走出一条具有社会化、产业化的路〔6〕。在寻找武术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发现武术文化是否能够实施产业化管理,若要实施产业化管理,运行规律是怎样的,转变传统的思想套路,结合本区域内武术文化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处理好发展武术文化产业与行政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武术市场得到繁荣。此外,在实施武术文化发展中,要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如武术学校、武术馆的审批规定,武术培训的收费标准,整个武术文化产业要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对于武术竞赛的配套广告和赞助要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同时对武术产业化做出规定,提出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将已经存在的不合法或半合法的市场行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施武术馆教练资格、学员武术水平等级、武术从业人员水平的相关认证制度〔7〕。
2.2 培养“职业化”的武术人才
市场经济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武术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但与其他行业需要的人才不同,武术人才不仅要对武术文化市场运营机制了解,精通营销技巧,还要了解武术文化市场经济的管理方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熟练驾驭武术产业领域中的各项业务。目前,我国武术文化产业人才多数是体育院校或大学里的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这就受到了学科知识的限制,学生接受的市场经济的知识量较少,没有得到市场经营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中,缺乏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为改变这种状况,要加强武术人才的教育工程,通过武术竞赛、教学科研人才中心等方式,采用经济课程和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和工商管理课程相结合的方法,联合商学院、体育学院、社区学院等多学院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体育经营人才。培养的人才适合市场经济下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解决武术文化市场人才资源不足的情况,推动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开发武术文化市场的新领域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要寻找新的发展出路。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寻找发展民族文化的突破点。武术文化不仅是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能够开发、利用、创造财富的资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武术文化要想有用武之地,要寻找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结合点,从而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武术文化的发展不是等成功转型,是在转型中寻找正确的方向,经过尝试不同的开发运作,寻找武术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领域。
3 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系
武术文化的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继承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想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准确把握武术文化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继承的未来走向上,深刻理解继承与发展,科学把握,避免造成主观和客观的脱离。如果发展武术文化产业背离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文化建设相悖,那么就会出现止步不前,甚至出现文化意义上的没落、倒退。因此,武术文化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统一的整体,都处在文化建设中,是密不可分、互相倚重、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绝对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排斥或者否定经济发展,发展也不排斥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文化建设的两个环节,但发展代表一个事物的质的变化,是对旧的补充、丰富和完善,继承表示的是对事物的量的吸收,保持事物原本的特点,二者是促使事物朝一个方向发展。如果光继承不发展,那么继承就没有实质的意义,而光发展不继承,也就缺乏了积极的意义。发展与继承作为辩证关系,不能被割裂,不能孤立使用,否则就会使其所蕴含的积极的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武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是继承传统文化,没有继承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发展就是无根之木,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传统文化继承的途径,是重要的阶段,继承的东西是经过发展而来的,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武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本身就是发展,这种继承是经过批判的吸收、否定、肯定、扬弃等环节,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当然这些保留的精华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而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相互转化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继承形式,新的理论,从而不断推动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在发展中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和”“礼”、“德”“义”“易”,将动态与静态结合,以不变应万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在武术文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继承的同时,不能放弃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只有继承传播,才能带动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传播继承。因此,作为中国人,在发展武术经济的同时,应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亦要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坤荣.中国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体育时空,2013,1(24):41-41,77.
〔2〕王龙飞,姚远,金龙.市场经济下我国武术经济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4):1-6.
〔3〕李国辉.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4,33(5):83-86,90.
〔4〕张慈军.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教育的互动研究
〔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8):23-25.
〔5〕沈晓明.从文化视角探析中国传统武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57-58.
〔6〕张纳新.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6):699-703.
〔7〕仝茂华.“打造中原武术文化品牌”的策略实践与思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6(7):58-62,83.
(责任编辑:阎 彬)
浅论高校武术的发展 篇12
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大载体, 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于高校武术教学和当今大学生而言,有着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实际的道德水准相契合,便于道德建设的实际操作和教育,高校体育寓德育教育于课堂中。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出发,我国人民理性的道德文化水准还不高,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尚未形成理性认同,其所信奉的道德准则基本上还是儒家伦理文化的一些范畴,如礼、仁、忠、孝等。从这一现实出发,我们应大力倡行早已渗透于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人情世故之中,并已成为普遍认同、身体力行的传统文化道德精神。这有助于社会人伦秩序清明和谐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和规范的形成。
第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厚文化根基。传统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渗透于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成为当代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现实基础。珍惜优良文化传统,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民族文化传统,无疑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蕴藏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和原创性思想智慧, 必然使得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文化的价值内涵更为深刻,历史维度更为深厚。
2、激发学生习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武术的魅力不仅在于武术技艺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于渗透在武术之中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当前的武术教育仅把她当作一般的体育项目,仅仅停留在技术教学的层面,教会学生一招一式, 却没有让学生领悟一招一式中的攻防含义,离开了武术文化或文化教育,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没有走的更远,学生对武术套路学习兴趣不高,今后的武术教育要丰富武术教学的内涵,挖掘武术与哲学、武术与艺术、武术与心理、武术与礼仪等等的联系,将武术技术教学提升为人格的培养, 使武术行为成为反映学生人格、人品的窗口。 为此,在教学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组织的安排上,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入手;在教学的内容上,要突破过去技术传授的单一模式,挖掘武术技术的文化内涵,使技术教学渗透着武术文化的传播,使学生技术学习过程变成获得武术知识、增进武术情感、知晓历史人物、丰富身体体验等多方面教育作用,来激发学生习武兴趣和求知欲。
3、研究高校武术教学的健身价值
武术运动与人体活动密切相关,能体现出多种优美姿态。 人的最基本形态活动姿势是站、坐、行、卧。拳彦中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睡如弓”之说,就是对站、坐、行、卧基本姿态的要求。长拳对身体的要求是头正、顶平、收额、直颈、挺胸、拨腰,这种练习有利于背部伸肌的增强,促进人体正确姿势的形成。 太极拳具有“虚领顶颈 “含胸拨背”“松腹拨腰”等特点,对克服弯腰、驼背有明显效果。 经常从事武术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较明显的要算肢体力量和柔韧性的提高。从肌力看,参加武术锻炼后明显提高,这就是因为武术中桩步、大鼎、甩腰、弹腿以及各种器械练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由于武术动作的活动幅度较大,对柔韧性的要求很高,一拳一腿都将牵动相应的肌肉和韧带,日久天长使其弹性得到增强。武术,就其辖括范围来讲,应确切地称之为武功,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功主要以内在的精、神、气、功;二是外“术”。这种外在的“术”和内在的功若结合起来,便是数千年中华武术同仁所共同追求的武学最高境界内外兼修,形神合一”。 从而以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强筋壮骨,养身修性的生理功效的目的。从医学、保健学角度来看武术运动,显然具备了内外保健的医学功效。现代体育中的各种运动大部分也具备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功能机制,但在崇尚竞技体育的狂热时代, 人们更多地忽略了体育运动的本质性目的与作用 “过,犹不及”。 社会大群体的追导方向,除了让少数人所从事的竞技运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心理上的需要外,其主流仍然是让运动为我所用,既可锻炼身体,又可愉悦心灵。因此,对调节内环境的稳定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功效显著。高校武术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武术技术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健身意识,研究武术教学的健身价值,通过武术技术、技能训练,逐步养成健身的能力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服务。
摘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于一体,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独具民族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术的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武术发展07-15
武术发展策略08-13
学校武术发展09-10
武术内涵与发展06-20
武术教育发展09-25
影响武术发展因素分析06-16
传统武术发展思考08-06
中国武术发展评鉴08-12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09-08
新文化运动与武术发展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