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

2024-09-30

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精选5篇)

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 篇1

从1982年12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战略方针。历经30年的努力,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从深层上而言,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并未走向真正的成功,与西方现代体育相比,仍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在武术的传播中,传播介质或手段是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采用何种方式将信息送达受众的行为,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播媒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什么媒介,传播信息的选取及筛选是不同的,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及其对这种媒体的特点的认可也是不同,这就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随时地的进步,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现代化,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也日渐发达。雕塑艺术传播作为传播媒介,从古至今,体现着强大的传播能力,凸显着独特的传播优势,借助雕塑独特的传播媒介,视觉文化的优势传播,推进武术的国际化传播。[1]

1 武术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伴随着大众传播媒体兴起而开始兴盛,传播中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视觉的转向”、“图像的转向”。[2]视觉文化的传播是一门综合的视觉性社会理论,与传统文化不可分离,作为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的武术,从古代的绘画,雕塑到现代的影视作品,与视觉文化紧密交融,更使深邃的文化研究跃然生动,给人直观的视觉感受。武术视觉文化传播可以释义为武术内容(武术技术及武术的有关文化)经由形象媒介,转化可视的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在视觉文化传播系统结构中,传播媒介是传播的最要桥梁,信息疏通的纽带,以雕塑作为媒介和依靠媒介进行传播就是雕塑艺术传播。雕塑作品作为艺术的存在具有传播功能,所以也适合用传播学的理论去研究。

2 武术传播媒介的回顾

武术的传播从武术产生就开始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信息传递的媒介也在不断变化。早期武术武术早期的传播主要是在民间,其媒介与传播主体——“师父”,形式是“身传口授”面对面的传播。随着纸张的发明和使用,传播媒介又有了图文记载和书籍,记载比较完整的文献。例如:明代《手臂录》、《耕余剩技·单刀法选》、《拳经拳法备要》、《纪效新书》、壁画《博戏图》等。随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又依靠以图像为媒介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小龙的《猛龙过江》、八十年代《少林寺》、近代《英雄》、《夜宴》等,但是,雕塑作为优势的传播媒介,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武术传播中没有凸显出来,而且武术雕塑较少,笔者认为雕塑特有的传播属性,将会为武术的传播开辟广阔深远的沃土。

3 以雕塑为媒介的视觉文化传播优势

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物体、符号、信息是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其中“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无所依附,无法传播。[3]媒介的选取同时又决定了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

雕塑作为媒介同时作为公共艺术的存在,本身具有的传播性,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舆论及观念的载体,其根本责任和功用,不在于诉求某种单一和绝对的理念,而在于通过艺术化的演义和对话以及可能引发的哲学思辨,去促使人们对现存事物乃至习以为常的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必要的审视或重新评价。公共艺术在实施与传播方式上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互动性、公共参与、媒介的开放与整合、功能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美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等。公共艺术已逐渐成为建构当代城市多元的公共文化和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在营造人性化和平等共享的公共空间的同时,传递着、述说着不同社群的文化理念或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并形成具有综合效应的文化交流平台,这是其它媒介及传播方式所不能替代的。[4]

雕塑艺术传播除具备公共艺术传播特点外,作为传播信息又拥有着独特的视觉属性:

(1)作为物质实体,艺术的传播符号,雕塑作品都是完满的,没有歧义的,欲语还休,也其含义是丰富多彩的、见仁见智的。

(2)作为符号,雕塑是开放的、不完满的,召唤人们根据自己的语境填充意义。

(3)作为公共艺术品,具有全民化普惠共享。如“雕塑公园”。

(4)传达的即时优先性,雕塑材料特殊,便于户外公共空间的存放,能够以全天候的姿态进行艺术的传播。

(5)可持续性和谐发展观,雕塑的材料多直接取材于大自然,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蕴。

(6)阅读的通俗易懂性与传播的持久性。雕塑艺术简洁生动的形象外观,使得不需要调动观赏者太多的知识储备就可以了解内容丰富的内涵特征,其简洁生动的形象外观下形成的阅读的简易便捷性的优势相对现代艺术的费解更显突出,具有明晰性,通俗性的特点,可读性和易读性强,便于大众的理解和接受。

4 凭借雕塑媒介的力量,促进武术的视觉传播

武术在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技术的传播,更多的要是理念、文化的传播。武术雕塑会像奥运雕塑一样,成为武术传播的一个优势的视觉文化选择。

视觉传播的媒介不仅构成了文化形态的基本结构,而且深刻的影响到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文化行为,强调人对世界的视觉感受方式,崇拜有视觉传媒创造的视觉景象。与文字语言相比两者凸显视觉方式的特征。首先,表达方式上,就语言文字而言,它是由词语构成,在词语的表达是线性的,连续性的,而且词语和词语之间有着严密而清晰的因果逻辑关系。而就视觉图像而言,他则以视觉形象的方式表达表现出来,所受的制约要松散得多。它的构成方式是非线性的,实时性的和不确定。其次,在内容上,视觉图像侧重与对事物细节的描述,但是它所传达的东西却是模糊的,暧昧的,富有暗示性的,与无意识领域中的诸多情感、信仰和欲望等相关,语言则侧重于推论和判断,常常用以传达信息。在功能上,视觉传媒和无意识之间的特殊联系有助于强化和夸大信息的力量,表现和激发人类原始和本能的经验。再者,从受众的心理接受上,视觉具有较强的参与性。[5]基于什么媒介,传播信息的选取及筛选是不同的,受众群体的接受程度,及其对这种媒体的特点的认可也是不同,这就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凭借雕塑媒介的传播优势,从传播主体的选择,受众的特点,以及效果做具体分析,凸显武术有哪些区于其他媒介的优势。

4.1 传播本体:解释武术的神秘面纱

武术传播是指武术技术及武术的有关文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人与人之间横向和纵向的流动过程。[6]新时代在历经30年的武术传播,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绩,剖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再度审视经历了30年改造之后的中国武术之时,恍然发现,今天的中国武术在“选择了所谓的具有普遍价值的‘西方体育’为标准,并且是惟一标准来‘改造和革命’传统的中国武术”。[7]我们更多是被“西方体育”或者“奥运模式”所改造,这里体现了奥运传播力量的强大,更多是注重的是技术层面的传播,需要更深层面的传播。而不只是知道中国武术的外国人比以前多了,喜欢中国武术的外国人比以前多了,要达到习练中国武术的人显著的增加。

中国武术的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各项武术技术以及其外延的有形部分和各种武术制度等内容,是可以通过物态化的介质进行表现,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文化的沿袭和传播过程中较易于传播和渗透;而深层文化——武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潜意识等,却不具有“物态化”的特点,其穿透力较弱。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的深层文化体现在武术哲学内涵、武术的思维方式以及武术的价值观念,它属于一种精神的、潜意识的,并需要借助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解,才能有所感悟,因而是费解的,特别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精神思想,如果不费一番力气去研究,是难以理清它的内核和本质。”[8]

由此可见,技术的传播并不代表着武术的传播。真正的传播是建立在对中国武术所内涵的深层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上。因为最深层的文化“所反映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

如果武术把内核的传播给受众者,认识武术价值、生命力;立体、质感的雕塑,承载着的武术的全息缩影,当人们在雕塑面前驻足观望、流连忘返的时候,或许是在享受美丽,回味历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凭借“雕塑”这个独特的媒介,跳出现存的武术传播传统理念,使武术视觉化。

4.2 传播内容:武术形象的“定格”

“定格”是指将上一段的结尾画面动作作静帧处理,是人产生瞬间的视觉停顿,接着出现下一段的第一个画面。雕塑就是“凝结”了动态的画面,显示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驻足于雕塑前,沉迷于它的精致,灵巧,臆想于整体的流动美。逼真的精神状态,精细的力与美、造型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如图1,表达了李小龙精湛的技巧,武术的形态魅力及合乎规律,目的自由美。

武术形象可以从平面和立体两个维度:武术的平面形象是指那多姿多彩的用于健身和竞技套路运动,技击运动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套路的单练、对练、集体演练和技击的散手、推手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民间拳术普查,经过筛选归纳,仍有一百多种。[9]武术的技术体系也相当的复杂,“四击”、“八法”、“十二型”等等。仅从组成内容、技术结构两方面阐释武术,也可谓博大精深、美不胜收。在国际化传播中,往往会造成,在传播中习练者学习“模糊感”、“朦胧化”。如何使复杂的武术平面形象,具体的、实在的方式,展现出来。雕塑相比其他的传播媒介,通过观众在场性的直接观看、欣赏,获得多重感官上的亲身体验;是可触摸的,感知的,实在的,实现武术的平面形象的定格。

武术的立体形象是指武术蕴含了中国古典的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医药学等思想文化的结晶。[10]武术就如一张文化名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本民族的历史底蕴、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跨语境的传播是一种天然的屏障,爱德华·霍尔曾提出“高——低语境”理论,文化形态上我们属于高语境,西方属于低语境,这是一种天然的屏障。如中国传统武术的练习中就有所谓“精、气、神”之说法,这对生活在中国的人来说,理解精、气、神并不难,但对西方人来说,却很难说得清楚。《雕塑的诗性》一文中对雕塑曾有阐释:“雕的过程,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是减法,减得只留下筋骨、灵魂。塑的过程,就是添加的过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属于作品的那部分。”雕塑就是推敲,过程无论是长是短,终是以一泻而下,或是以天然去雕饰而呈现,雕与塑正好完全适合的去表达武术。

武术雕塑作为独特的传播媒介,在这个传播平台上,受众者有着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点。如:受众数量多、传播范围大、流动速度快、文化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便于交流探讨、便于模仿等等。把雕塑作品缩小化还可以作为艺术品收集等等。

4.3 受众群体:武术雕塑是中西认同的交集

从传播的受众群体上来分析,中西文化由于区域、历史、民族、哲学理念等原因,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如语境的差异,思维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等。“传播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11]所以在传播中“我们需要与西方文化找到交集,找到价值与情绪的共振,才能让西方了解我们。”[12]那么如何才能巧妙的使这种沟壑达到艺术的融合,共同的理解,武术雕塑作为艺术作品,是中西认同交集载体。武术雕塑作为独特的传播媒介,在这个传播平台上,受众者有着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特点:受众数量多、传播范围大、流动速度快、文化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便于交流探讨、便于模仿等等。而且以雕塑为媒介,观众通过在场性的直接观看、欣赏,获得多重感官上的亲身体验,降低了语言层面交流的障碍,可以说是中西认同交集的载体。(见图2)

4.4 传播效果:传播武术的形态魅力

形态(format)有时候被称为程式(convention),指一种结构性要素,体现着对形态所流行的那个时代的重要观念的关注。不同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或者编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形态。武术以雕塑为载体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和文化的形态魅力。依据拉斯韦尔的传播研究模式“五W模式”,不同的传播媒介其信息需求不同、受众范围不同、传播效果不同,武术雕塑的传播,从武术的技术特点、文化内涵,实在的、整体的展现着武术的形态魅力,武术雕塑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着雕塑的传播力量。

4.4.1 力量与技巧结合诠释“自由形式”的美感

运动家健美的身躯,一直是人们所赞美的、追求的、向往的;如《掷铁饼者》,这是掷铁饼运动员集威力和自信、健康身躯与灵敏技巧、毅力和坚韧为一体的韵律美感般的立体展示。“希腊雕塑作为当时的中心艺术方式,更是明确以奥运会的优胜者身躯与力量为表现方式”。武术雕塑,形象的、立体的表现了身体美。直观的感知,克触摸感,这是雕饰所特有的。武术雕塑同时以独特的武术技术元素为核心,动作完美,超越身体的韧度,表现出一种“合乎规律”的自由形式美感。

所谓“形式”,首先是某种造型的力量,其次才是表现在对象外观的形式规律或性能。所以“自由的形式”也首先指的是掌握或符合客观规律的物质现实性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力量。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13]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有“庖丁解牛”的著名故事,艺术讲究“无法而法,是为至法”,李小龙武学理念:“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4.4.2 感受知觉中表现的“身体美”

武术雕塑塑造出来的的形,都是一种身条线条凝合的“身体美”,习武之人从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生活感悟,凝华成一种”理念”寄宿于肢体的动作形式之中,从广阔的文化中”探索”到”找到”再到把这些笼统的文化理念,融汇付诸于各个形态各异的动作之中,以达到了两者的整一、和谐为圭臬,多方面的统一、平衡、碰撞接纳,最后融汇一体的一种艺术形态,即内容和形式的“完全合适”。也是理念的外显,思想的形象化。同时又显露出“身体美”,身体美是产生于心灵与身体和谐的结果。正如克罗齐把美规定为“直觉”,他讲的“直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心灵的“表现”,就是心灵赋予的印象、感觉或感受的形式,是实在的,在他的哲学的中,就是心灵的原始形式。武术雕塑正是将这种身体的线条美,完美的展现出来,给人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吸引受众的眼球,形成视觉的思维。人的视觉思维涉及着整个神经系统的内的“力场”的作用,而这种“力”的物理变化才是生发出生物之种种真切感受(乃至感情)的真正根源。[14]比如,每一尊雕塑呈现出来的形给人一种完整的意象,一种视觉的冲击,甚至会是一种心理的放松感,因为他注入了平衡、匀称直至和谐的特征。

4.4.3 民族精神与武术理念的体现

雕塑作为人文价值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历来被作为民族精神和文化向心力的媒介载体。各种纪念性雕塑、名人雕塑、陵墓雕塑,都是用来表达民族情感、传承优良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寄托,享受着人们的尊敬与膜拜。中国武术从肢体的语言,传递给我们更多的是中国人所秉承的“不征服”文化,倡导“和谐”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提倡遵循“阴阳互变、强(雕塑现存于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弱相对”的“辩证”思想,尊崇“以德为先”“舍己从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近乎全面的凝结,是道德伦理型中国文化的载体。例如为纪念民族英雄“霍元甲”,而塑造霍元甲的雕塑;为纪念著名武术家李小龙而在波黑、香港等地设立的李小龙塑像;竖起的名人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功效。(见图4)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饶的力量源泉。”不容置疑,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中国是文化大国,中国文化是很大气的文化”。[15]

雕塑诠释民族精神与武术理念,在西方强势的文化侵蚀下,塑民族形象,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武学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视觉文化传播是当今一种主体文化传播,雕塑作为优势选择在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凭借雕塑媒介的力量,促进武术的视觉传播,又具有中西认同交集载体;定格武术形象;表现力量与技巧结合,诠释“自由形式”的美感;培养观众的民族精神与对武术理念的理解。[16]凭借武术雕塑独有的特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造型艺术完美的结合与支撑,充分利用武术雕塑媒介的优势力量,使武术文化成为一种信息实体,从而进行高速有效的发展突破武术传播瓶颈,加快武术国际化进程。[17]

5.2 建议

(1)建议相关部门注重武术雕塑传播,发挥雕塑传播力量。例如,建立武术雕塑的主体公园。

(2)塑建武术家的雕塑,及其经典动作,运用“名人效应”。

(3)塑造武术各拳系经典动作,直观,形象的展示各拳种特点,利于认识、推广武术拳种。

(4)塑造武术典故,及武术套路成套雕塑。如,公园里塑立“简化太极拳24式或42式各个动作”。

(5)依据不同的材质,缩小化作为礼品,开发武术雕塑的产品。

摘要:传播媒介或者传播手段是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采用何种方式将信息送达受众的行为,在视觉文化传播语境下,择取不同的媒介所达到的传播效果不同。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图像资料对比解析法,分析武术雕塑在武术传播中的独特优势,把握雕塑艺术传播的规律及特征,结合武术独特的体育属性及文化内涵,运用“雕塑”媒介探寻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新突破。

关键词:中国武术,视觉文化传播,媒介,雕塑

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 篇2

摘要:文化传播是电视媒体的基本功能,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宣扬,既是电视媒体应承担的重要职责,又是完善电视媒体功能、丰富电视媒体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效策略。而对我国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特征以及传播路径进行研究,对我国传播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视媒体;武术竞技类节目;武术文化;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电视媒体的基本功能,对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宣扬,也是电视媒体应承担的重要职责,更是完善电视媒体功能、丰富电视媒体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效策略。而对我国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特征以及传播路径做出研究,对我国传播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特征分析

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依赖自身的创意与策划,《武林大会》《武林风》等是我国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成功代表,这些节目不仅弘扬了我国的武术文化,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同时推动了国内外武术界的交流,并提升了我国武术竞技的技术,因此,武术竞技类节目的发展,实现了大众传媒与武术文化的双赢。当然,这些节目的成功,是因为节目承载着关注武术发展、推动媒体传播的核心理念,同时能引发观众的文化共鸣以及国外观众的收视兴趣。对于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可以从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分析。

1.使命——传播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媒体责任感

电视节目的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即传播者在节目策划中,需要重视并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为栏目的发展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因此,作为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创作团队与传播主体,需要在赞助者与受众之间寻求平衡,这是节目得以保持生命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前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武术领域就面临着严重的继承危机,而直到21世纪初期,我国武术的展示空间已经变得十分狭窄,这对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不巨大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媒体人必须承担起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使命并有所作为。

2.愿景——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媒品牌

无论是《武林大会》还是《武林风》,这些节目不仅获得了受众的肯定与欢迎,而且也形成了从电视栏目到知识产权再到市场和市场衍生品的产业链。《武林大会》是一档包含传统武术元素的电视节目,在推动节目发展方面提出要实现国际赛事的视觉体验与发展愿景,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武林大会》将传承武术精髓与还原真实武林当做自身的发展宗旨,在国内电视、体育竞技栏目甚至国际传媒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使《武林大会》有领略传统武术的品牌魅力;《武林风》不仅有打造武术传播品牌的发展愿景,而且有推动武术成为常规赛事的野心,希望国内武术领域能够产生以“武林风”为名的金腰带,金腰带是职业拳击组织为冠军提供的奖励。在实践中,《武林风》做了精心的策划与不懈的努力,从开播至今,不断开展国际交流和武术竞技比赛,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3.核心价值观——彰显武术文化魅力及娱乐功能,推动武术文化与传媒事业共同发展

当前我国优秀的武术竞技类节目,通过武术的魅力以及武德文化构建起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草根特性,为了使大众深入了解与认知武术以及武术精神,武术竞技类节目通过“武技、武德、武者”的三武精神对受众进行引导,而受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更多的娱乐和文化体验。从武术竞技类节目的核心价值观来看,可以用文化性、独特性、娱乐性、原创性以及交流性来概括。其中,文化性是指节目对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以及扩展武术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空间;独特性是指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节目,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娱乐性是指节目的娱乐与竞技元素等带给受众娱乐的体验;原创性是指创立武术竞技类节目,使节目从无到有,并体现了大制作的特点;交流性是指节目体现武术文化技艺切磋的特点,推动世界武术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在武术竞技类节目彰显武术文化魅力、发挥娱乐大众功能的同时,传媒事业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如河南卫视的《武林风》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标志性节目,这对河南卫视开展品牌构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精心策划,对武术文化与传媒事业的共同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启示

1.媒体人应有武术文化传播的使命感

从电视媒体的发展环境来看,节目资源的匮乏、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以及国际媒体的加入,都给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电视节目,为我国电视媒体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来看,我国武术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传奇,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武术文化也曾陷入边缘化的`境地,传统武技也不得不面对逐渐衰退的问题。武术竞技在电视节目中的融入,对于拓展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以及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媒体人需要树立起传播武术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不断地挖掘武术文化,创作出雅俗共赏的武术竞技类节目。

2.武术文化传播要走精品化路线

目前电视节目的同质化问题严重。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提升受众品位、走精品化路线,是满足受众需求与审美期待的有效策略。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要求电视媒体提升竞技选手的专业水平,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彰显武术竞技节目的文化内涵,并提升节目的生命力。由于武术搬上电视媒体的时间不长,虽然武术竞技类节目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栏目本身存在不稳定与不成熟性。因此,电视媒体人要有创新意识,对武术竞技类节目的表现形式要不断地创新,做到适应受众需求、提升节目品质,推动武术竞技类节目的长远发展。

3.武术文化传播需要竞技性与娱乐性

在竞技性方面,武术竞技类节目具有综艺性,应不断推动参赛人员、裁判队伍以及解说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这要求电视媒体要与社会单位进行广泛的互动,同时强调解说人员的培养,通过提升解说人员的武术专业知识,来提升比赛的专业性。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竞技性与娱乐性,电视媒体有必要开展线下活动,如开展武术节、武术博览会等,为武术文化做宣传。作为电视媒体人,也需要提升武术竞技类节目的时尚性,意识到传统文化的表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体现时代特点,这样受众才能更好地接受武术竞技与文化。通过时尚化的包装策略,凸显武术竞技类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

结语

视觉文化视角的广告图像传播研究 篇3

【关键词】视觉文化;图像传播;广告

【作者单位】高颖,景德镇学院。

一、广告图像传播的历史演变:媒介技术的变革与视觉体验的变迁

广告图像传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媒介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的广告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丰富了广告图像传播的手段,但从视觉体验来看并未有大的改变。真正影响视觉体验变迁的是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媒介,其中报纸、摄影、电视和网络对视觉体验的影响最大。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初期视觉体验的原理与传统的书籍、宣传册等基本相似。在报纸广告的发展历史中,值得关注的是插图的引入,尤其是手绘插图和摄影插图的引入。将图像引入报纸广告实现了报纸的图文结合。

摄影作为一种技术在广告图像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摄影能准确地将某一个瞬间的事物或景象记录下来,与真实事物之间可以达到高度的相似性,这是摄影术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摄影术改变了我们的观看方式。照相机改变了原有的透视法的视觉原理:以观者为中心建构的一种视觉认知模式。“照相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他们眼中的事物逐渐有了新的含义。”这种视觉体验使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始从宏观走向微观。如果说早期的广告摄影比较客观的话,那么现代的广告摄影所产生的图像就是一种主观意愿的表达。电视广告的安排具有混乱性和穿插性,使电视呈现的图像具有碎片化的特征。电视的观看方式是以快速浏览的方式进行的。从观看情态来看,看电视的过程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网络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对广告图像传播的影响,使广告图像传播呈现较强的综合性、互动性以及参与性。受众的视觉体验已经从较为单一的媒介转为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转换。

二、广告图像传播的历史性动因考察

1.媒介以及技术的变迁推动着广告图像的发展

从表象上看,每一次媒介形式的变迁好像都推动着广告图像传播能力的发展。从近代平面设计发展来看,其源头来源石版画技术的发明。到了19世纪,石板印刷技术凭借其容易复制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世纪末期出现的海报招贴设计成为宣传和促进商品销售的一种重要工具,此后海报设计成为平面广告图像传播的主要方式。

1925年贝尔德发明了电视机,1939年美国RCA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41年在道奇队与菲利斯队的一场棒球比赛电视直播间隙,布鲁瓦钟表公司花了9美元播放了历史上第一条正式的电视广告——20秒的马表画面。 1948年Ajax洗洁灵成为第一则有声广告。在现代媒介发展方面,每一种新媒介发明出来不久就成为广告图像传播的新形式。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推广的手段,利用新的媒介技术给予观众新的视觉体验,可以促进企业在营销中占据竞争优势,因此广告图像传播的快速发展既与媒介紧密相连,也与广告业的积极采纳具有直接的关系。

2.广告对其他领域图像的借用

从广告图像的表现形式来看,广告是一种具有极强吸纳性的事物。对其他领域内容、符号、素材的借用是其惯用的手法。从效果来看,其丰富了广告表现的内容;从原因来看,其更多源于广告图像设计对创意性的要求。在广告设计以及传播中,广告对艺术方面的借用成为创新的主要表现点。比如马格利特是一位超现实主义的画家,其代表性作品有《这不是一支烟斗》等,英国Benson and Hdeges广告公司将其作品的表现手法运用于其广告作品之中。广告是作为一种视觉传达信息以实现其营销目的的艺术,必须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满足他们求新求奇的审美心理,广告在设计时往往借用了其他领域作品的符号元素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作为基本加工材料。广告图像的传播可以看作对借用的原始素材的重新设计。比如,在西方近代的广告海报中经常出现自由女神、埃菲尔铁塔等众所周知的事物。随着媒介的进一步多样化,借用的东西变得越来越普及。比如迪塞尔的服装广告作品《现代会议的诞生》就借用了1945年雅尔塔会议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合影的照片,还在其中增加了几位美女与三巨头之间的亲密关系,消解了其原有的政治意义。广告通过对其他领域图像的不断借用,才保证了其行业源源不断的创意与新的作品,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告图像传播的广泛传播。广告图像传播的图像不仅是简单的图像符号,更包含着文化层面的含义,促进了广告图像文化的繁荣。

3.消费者需求的变迁是推动广告图像传播发展的根本动因

媒介以及相关技术的变革为广告图像传播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为广告图像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真正推动广告图像传播发展的却是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变迁,换而言之是人的消费需求。广告传播作为一种商业性艺术,广告公司的设计师必须要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其广告创意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简单分为物质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设计物的功能,满足的是物质性需求;设计物的形式,是满足其精神性需求。广告从传播角度来看必须符合视觉传播的规律,满足消费者“看”的需要。随着商品的同质化问题的产生,附着在商品之上的精神性才成为广告传播的关键。求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并且有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他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由于物质的极大富裕,在满足了人们以较低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层次以后,社交需要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这种需求从性质上来讲更多属于精神性需求。精神性需求的满足主要取决于作品的形式要素。商品的有用性退居次要位置,商品的意义价值成为营销的重点。广告的功能从早期的告知转变为劝服,这正是为了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迁。广告图像传播中的图像也渐渐从客观真实的图像展示演变成意义构建、欲望营造的图像。

三、广告图像传播的视觉文化解读——以2008中国国家形象片《幸福篇》为例

200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曾策划和制作了一部由梅高广告参与制作的30 秒国家形象片《幸福篇》,并在CNN、BBC等海外主流媒体播出。此广告片与之后的《角度篇》《人物篇》相比,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这则广告与别的广告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明星的参与,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旁白,文字也很少,它单纯依靠图像自身的力量来传播其背后的意图,但每一个镜头的背后都有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第一个镜头是一扇古老大门的打开,可以引申为中国的国门打开,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接着一群儿童跑上台阶、拿着风筝跑上城墙,年轻的儿童与悠久的历史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镜头切换到传统的江南水乡,流水的船上站着一对身着传统婚礼服装的新娘、新郎正幸福地对望(拍摄地乌镇)。一辆轿车载着一对身着现代婚礼服装的新婚夫妇穿行在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上。一扇窗打开,外面是江南的水乡,代表着传统的生活,接着切换到现代都市,三个穿着摩登的女性出现在摩天大楼的前面。镜头开始放远,看到一条江,东方明珠的出现,显而易见是黄浦江,上海。这些镜头都代表着现代都市的生活。传统与现代是这些镜头背后的思想。一组组的镜头表现出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现代都市文明的国家,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接下来出现的镜头里,戏曲服装演员的表演、街舞表、少林功夫的表演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代表着传统、现代文化的并存,代表着文化的包容。然后镜头切换到放风筝的儿童的正面、现代婚礼新婚夫妇的正面,这表现的是与最开头镜头的呼应。身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女性的出场与泼水节则代表着少数民族的在场与幸福,点着火柴的小男孩与红灯笼寓意着红红火火的期盼,心形烛光的出现代表着爱心。结尾出现中国书法的“CHINA”属于总结性的镜头。整个影视广告的基调是含蓄、内敛。这些视觉符号的选择以及镜头之间的逻辑联系包含着一个隐藏的叙事者,通过镜头的画面叙事传达了该影视广告片的目的。对这一影视广告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其中的文化思维。文化的差异性对同一视觉符号的编码和解码的方式是不同的。因此,要理解广告图像传播的意义必须要将其置于视觉文化的范畴来思考。

[1][美]尼克拉斯·米尔佐夫. 视觉文化导论[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日]白石和也. 视觉传达设计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 篇4

以传统端午节日文化为背景,分析了端午节日文化的传播及原则,用视觉设计的方法从海报设计、网页设计、包装设计、插画设计四个领域对端午节日文化进行传承设计,为传播非物质文化提供设计服务,以促进我们自身对传统端午节日文化更深度的认知,唤起广大群众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

端午节日文化 传播 传承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154-02

一 端午节日文化

端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浓烈的文化性、狂热的参与性的传统节日。

1 端午的由来及文化内涵

端午的传说众说纷纭,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为这一节日发展了各种节俗,围绕节日的来源及习俗衍生了诸多端午传说,并赋予了它复杂的艺术特性和多重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菖蒲节、健身节、女儿节、夏月节、粽子节、龙船节、游龙节、诗人节、图腾祭、山神祭、端午祭等。从大量文献可以看出,端午节的多重名称源于端午文化内涵的复合性、多样性及持续发展性,端午文化的由来及内涵主要体现在对天文历法的科学体系的研究,全民参与卫生和体育活动的热情,对古老的阴阳五行思想、神龙信仰和法术观念的崇拜,而最被大众所熟知是对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爱国情怀的敬仰。

2 端午习俗

端午节带着历史的印记,融入到民众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是一项群体性的社会实践。从端午节日名称来看,端午节承载了很多历史,是一个全民参与的重要节日。发展至今,各地端午习俗主要归纳为七大类别:一是吃粽子;二是划龙舟;三是采菖蒲、挂艾蒿;四是画符图驱邪;五是饮用药酒;六是姻亲往来;七是缠挂各种绳索。

二 端午节日文化的传播及原则

端午节日文化想得到更好的传播,应大力宣传端午文化内涵,倡导全民对端午文化的认同,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全民参与端午民俗活动。端午节日文化的传播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在意识形态上引起重视;对物质载体加以保护;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合理开发端午节日文化衍生产品。

1意识形态的重视

当听到韩国已将“端午祭”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国人震惊并愤怒了,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被邻国成功申遗。愤怒之后是深刻的反思: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发宽广,伴随着现代人对物质的享受和对西方文化的追捧,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了原有的温存和敬意。端午节日文化想得到传播和保护,首先得在意识形态上引起重视,民众的参与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显示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是端午节日文化传播的首要条件。这种重视在全民意识领域源于政府的引导,应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端午节日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倡导民众特别是年轻人重新认识端午节日文化,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2物质载体的保护

近年来,过节的氛围越来越淡,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随着习俗和仪式的消失逐渐地被人们忽略或者淡忘。端午节被誉为粽子节,很多时候节日的物质载体往往仅存在于食物中,而节日文化仅保留了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的内涵却越来越枯萎,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在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各地区、民族的端午习俗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差异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来呈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端午节很多人都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传播端午节日文化,可以从保护和继承端午节日物质载体入手,通过更多的方式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让人们走出门来划(观)龙舟、包(吃)粽子、采(挂)艾草、画(贴)五魁……

3现代媒介的应用

在现代多彩生活中,面对西方节日文化日渐盛行的现状,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才有可能使人们重拾对传统节日的热情。端午节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节日是一种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活态文化现象,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电台和电视媒介外,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端午节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土壤,可以把网络作为传播的切入口,利用现代媒体条件,创新端午节日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促进端午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将端午节日文化的传播与网络传播特性相联系,并结合网络受众的传播行为和反馈方式,使端午节日文化可以在网络媒介中更好地传播成为可行,使其受到大众的热情参与甚至追捧和期待。

4衍生产品的开发

文化衍生产品就是从文化当中衍生出来的产品,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文化的复制品、模仿物。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是多维度多层面的,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可借助文化产业的商业化运营,让节日文化更加生动、灵活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一些与端午有关的节庆文化产品,如:龙舟模型、五色香包、多彩虎头鞋、粽子形态挂件等;并结合节日文化内涵和现代生活特性,创作一些节日用语或口号;利用节日饮食文化,多生产制造一些特色的节日食品……通过一系列端午节日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突出节日特色,传达节日文化内涵,体现人文关怀,增强传统节日对民众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

三 端午节日文化的传承设计

如何从端午节日文化中汲取设计元素,融合现代设计理念,更好地设计并推广端午节日形象,是端午节日文化传承设计的重点所在。利用现代媒介技术,用艺术的思维,通过对传统端午节日元素的挖掘、提取、再创造,以系列的海报设计、网页设计、包装设计、插画设计形式对端午节日文化进行再设计及应用推广,让公众用视觉的方式来感官不一样的端午,宣传端午节日的美好意义,唤醒广大群众对端午节日的重视和保护。

1海报设计

海报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的宣传工具,调动形象、色彩、构图、形式感等因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最能体现平面设计的形式特征,它具有视觉设计最主要的基本要素,设计理念、表现技法较之其他广告形式更具有典型性。

端午节日文化的海报设计,引导人们关注端午文化内涵,提升端午文化价值。该系列海报设计延续传统的设计思路,创意图形以端午节物质载体与民俗活动为设计素材展开,通过对端午节的粽子、艾草、龙舟、雄黄酒、虎头鞋、五彩绳,香包、黄鸭蛋、鲤鱼旗等图形进行创意设计。在不断调整修订后,最后以简化的图形形式,确定海报主体图形。画面的主体文字也进行了设计,结合图形设计的方法,选择把文字设计成简单的线条和三角形,整体上搭配中国古代元素的简单图形,使得海报作品粗中带细、层次分明,很好地表达了端午节日的特色,引起大众关注,产生共鸣。(图1)

2 网页设计

网页设计是根据企业希望向浏览者传递的信息(包括产品、服务、理念、文化),进行网站功能策划,然后进行的页面设计美化工作。网页设计的工作目标,是通过使用更合理的颜色、字体、图片、样式进行页面设计美化,在功能限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给予用户完美的视觉体验。

端午文化的网页设计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一种新的形式将中华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用户可通过点击进行相关内容的浏览,增加了互动体验。整个网页结构设计分为三个级别,不同的级别在页面设计上统—又富有变化,增加阅读兴趣。网页设计内容上主要分为:端午风俗、生活动态、精神家园、端午祝福、把酒临风、书画意境、漫游中华七大模块,综合性地归纳了端午涉及到的各领域;网页版式设计方面:有别于目前大多数的满版形式,采用两边留空的竖式设计,看起来简洁而且又有新意,激发阅读兴趣;元素选取方面:主要以粽子为主线,通过人们最有兴趣的饮食文化来激发阅读兴趣,在首页上面以粽子以及相关制作材料为主要图形元素。(图2)

3 包装设计

包装是品牌理念、产品特性、消费心理的综合反映,是建立产品与消费者亲和力的有力手段,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包装作为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段,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的端午节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称为粽子节,这既是饮食文化对端午节日重要性的体现,更是节日文化商业化的表现。因此,通过对端午特有的粽子、雄黄酒、香包等物质载体进行包装设计,更能引起广大消费者的注意,甚至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向,从而达到传播端午节日的目的。该系列包装设计,包括了商品名称的文字设计、包装盒型设计、外包装设计等。围绕端午节的物质载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粽子、雄黄酒、龙舟、香包和虎鞋。以粽叶为设计元素,体现端午节日的活动(包粽子、吃粽子)特点,粽叶的线条美贯穿整套设计,注重线条的排列和组合。整体色彩上运用端午五色:红、橙、黄、蓝、绿,其中以粽叶的绿色为整体基调,体现端午情愫,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整套设计主要材质以牛皮纸为主,强调了朴实亲民之感,整体简洁大方,便于机械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图3)

4 插画设计

插图是运用图案表现的形象,本着审美与实用相统一的原则,尽量使线条,形态清晰明快,制作方便。插图是世界都能通用的语言,其设计在商业应用上通常分为人物、动物、商品形象。插画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

通过插画设计及商业推广应用来传播非物质文化端午节日是传承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唯美的画风和鲜艳的颜色更利用传播,视觉效果更好更醒目。以端午为主题的插画设计选用手绘的形式,手绘插画的设计不单是图案形式,而是以绘画概念图案,围绕端午节通过搜集各种端午元素,运用到插画创作中。“五色端午”、粽子、龙舟、虎鞋、鲤鱼、香包作为端午插画的主导元素。它们都是端午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都具有着节日的代表性,尤其是粽子与龙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这组插画中,用粽子、龙舟、虎鞋、鲤鱼、香包形态作为主导图案设计,以“五色端午”的色调:红、黄、蓝、绿、紫来贯穿整组插画。以独特的手绘形式,线描勾画出每一幅画稿。同时以手绘插画为原型制作各种节日衍生产品,设计小型纪念品类和文具类系列作品。文具类有笔筒、本子、贴画、小卡片、书签、明信片、手绘画等系列作品。(图4)

四 结语

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 篇5

【关键词】中原;武术文化;媒体传播;传播力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edia Communication of

Wush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 Area

XU Hui-l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Henan)

【Abstract】In modern times, when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media industry become increasingly developed, various types of media appear to be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and developing Wush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 Area. There are not only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also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Media communication of Wush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 area. Media in this region should take it as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Wushu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depth of reports. They should focus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actively create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programs and well-known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s. They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artial arts network,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standards of network media. And they should upgrade the spread of martial arts via the various media in the region, 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Wushu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

【Keywords】the Central Plain Region, Wushu Culture,Media communication,vagility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各级政府、体育(武术)、文化部门的积极扶持、保护和各有关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以少林拳和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原传统武文化不断得到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习武人数越来越多,武术旅游越来越热,中原武术以其独特的技术和文化魅力,成为中原文化的优秀代表和知名品牌,成为中原对外开放的沟通桥梁和重要名片,为中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原经济社会建设日新月异、中原逐步走向崛起的过程中,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在2006年10月召开的河南省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1〕,随后,《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资源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专门提出“有效开发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优势产业和知名品牌……重点发展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武术健身、杂技表演、工艺美术和文博会展等六大优势产业。……要树立品牌意识,结合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我省六大文化品牌,即以《大河报》、《大河网》、《销售与市场》、《梨园春》、《武林风》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品牌” 〔2〕 。

因此,对于中原武术文化媒体传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数量研究法等,通过综合分析各类媒体在中原武术文化的传播现状中存在的经验、不足,结合我省武术文化资源的优势,提出中原武术文化媒体传播的对策和发展方向,努力提升各类媒体对于中原武术文化的传播力,从而增强中原武术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实现河南由武术文化资源大省向武术文化强省的跨越发展。

1中原武术文化的媒体传播现状

1.1以中原武术为题材的影视剧的发展促进了中原武术文化的传播

与广播、报纸相比,电影、电视剧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具有优势,影视剧里的明星往往是影视迷模仿追逐的对象和社会潮流的引领者。建国以来,中国传统武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悄无声息,但80年代《少林寺》电影的出现,不仅成就了李连杰的走红,也使“无数怀揣着武侠梦的少年慕名而来,汇集在登封市,为之后登封市武校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同时,也使武术在河南各地迅速升温,开辟了中原武术文化推广、传播的新时代。

1.2杂志媒体对于中原武术文化的报道

长期以来,《中华武术》、《搏击—武术科学》等国内著名武术专业杂志给予我省拳师、武术活动以大量的专题报道、连续报道。出版自河南本土的武术专业杂志《少林与太极》,主要栏目有既涉及少林、太极等传统武术,还有健身气功、养气修身,以及武林漫话、初学园地等栏目,成为武术专业人士、武术爱好者学习探讨的重要阵地和交流平台,成为弘扬中原武术文化的重要平台。

1.3河南卫视《武林风》成为我省电视功夫娱乐的招牌栏目

河南卫视2004年开播的《武林风》,开创了全国省级卫视武术节目的先河。《武林风》在招商、票务等方面的市场化运作,赛前运动员出场的隆重仪式,赛中休息期间美女拉拉队的激情舞蹈等等,具有很强的现代化气息和娱乐氛围。《武林風》积极走平民化的路线,专门设立百姓擂台,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武术业余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同时,《武林风》还积极走出去,相继举行了中美、中欧、中日、中泰、中伊、中越等多个国际对抗赛,推进中外武术文化交流。观众的热捧,收视率的不断提高,使《武术风》和《梨园春》一起,成为河南电视台名牌栏目和“造星”的平台,大家熟悉的“中华英雄”——王洪祥,就是凭借武林风擂台赛和中外对抗赛一举成名的。

1.4省内外媒体对于中原武术文化的报道、宣传推波助澜

nlc202309022035

1.4.1多年来,中原武术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时吸引着中央电视台的关注。

2008年11月,央视《艺术人生》栏目录制了系列特别节目——武动人生。作为少林塔沟的创始人和老校长、武校董事长刘宝山亲率三个儿子刘海超、刘海钦、刘海科应邀做客,这是河南武术教育界人士首次亮相《艺术人生》〔4〕。四位嘉宾向主持人朱军和观众朋友讲述了塔沟武术学校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讲述了学校表演队伍连续六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及参加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出的感人故事。栏目的播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展示了以河南武术馆校、武术表演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也为中原武术文化做了一次很好的品牌宣传。

2010年7月13日,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天涯共此时》,播出《陈氏太极拳,可以养生的中国功夫》专题节目〔5〕。陈氏太极拳大师陈小旺和新乡医学院教授等受栏目邀请,共同演绎陈氏太极拳刚柔并济、动静相兼的实战技击技术,共同探究太极拳疗伤治病、养生延年的神奇功效。中央电视台《陈氏太极拳,可以养生的中国功夫》节目,对于推进太极拳理论体系研究和推动太极拳运动推广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1.4.2省内外报纸媒体的武术报道

多年来,省内主流报纸《河南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商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甚至是国家级媒体《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大公报》、《中国体育报》等精心策划,深入一线,走进基层,给予中原武术文化持续、全面、深入的报道。

省内外报纸对于中原武术文化的报道,体裁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涉及我省武术重大活动、赛事和重大事件,涉及我省各地群众组织和参与的武术全民健身活动、我省专业武术运动员在国内外竞技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我省著名的拳师、专家、专业人士和优秀运动员在武术道路上的奋斗历程等等,为我省传统武术、竞技武术、群众武术、武术产业等层面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中原武术文化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5中原武术文化的网络传播

近年来,新浪网、中国武术网、大河网、中原网等省内外主流网络媒体给予中原武术文化以相当数量的报道。我省各级官方体育、武术主管部门,武术发源地少林寺、陈家沟,以及大部分武术馆校(如塔沟武术学校、鹅坡武术学校)、培训公司(如陈正雷太极文化传播文化有限公司)、武术商店等也都设立了门户网站,都十分重视门户网站的管理和宣传工作,努力使其成为对外宣传、传播中原武术的窗口和桥梁。同时,各类武术论坛、武术博客也雨后春笋般出现。

1.6中原武术文化媒体传播的问题

1.6.1从体裁来看,媒体报道消息多,新闻评论、深度研讨性的报道少。通过对2006年以来《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日报》和《郑州晚报》四家媒体武术方面的报道进行分析,消息类新闻占到武术报道的70%以上,各类新闻通讯占20%,新闻评论、深度报道仅占10%。

关于武术“点”上的、浅层的信息性报道多,“面”上的、立体的、深层的报道少;经验、成绩报道的多,问题、不足挖掘得少,特别是针对中原武术文化内涵建设、理论建设以及武术市场开发、武术产业链条完善等方面,问题找得少,缺乏深度的挖掘、探讨性文章。

1.6.2电视媒体在节目和栏目创新方面做得还不够,我省丰富的传统武术资源和林立的武术馆校资源在电视媒体中的报道、应用、开发还不够,我省丰富的传统武术资源元素鲜见登上电视媒体的舞台,电视功夫娱乐商业广告、赞助、市场开发等产业链还处于初级阶段,不是很成熟、完善。

1.6.3各类门户网站的建设水平还不高,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贫乏,缺少特色,更新缓慢,信息陈旧,缺少外文版本,高等院校作为武术科研基地和科研人才的最大输送地,其武术网站亟待发展,等等〔6〕。

不仅如此,中原武术文化的网络传播还处于初级阶段,我省武术网站的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如知名度不高,没有知名武术网站品牌;市场开发、企业赞助等各方面做得还不充分;武术文化知识出版、武术文化研讨、武术培训光盘、武术健身服装、器材等衍生产品还很少等。

1.6.4以中原武术为题材的动漫、精品影视剧还很少,发展还不快,文化资源和市场潜力未得到有效开发。

2中原武术文化媒体传播对策分析

2.1作为舆论传播的载体,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通过有倾向、有选择的舆论传播来影响和引导舆论。〔7〕全面报道我省武术事业发展现状,既要看到中原武术文化发展好的成绩、经验、优势,又要看到缺点、不足、劣势,要从武术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到中原武术文化在文化内涵建设、健身理论建设、武术推广的技术规范、武术产业链条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应加大深度报道,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积极研讨,科学应对。

2.2媒体要在报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组织者”〔8〕功能,以及:“传播文化艺术产品,以保存历史遗产,通过开阔人们的视野、唤起人们的想象力和激起人们对美学的需要与创造力来发展文化”〔9〕之功能,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体育、文化、社会科学研究院所,高校的管理、专家、教授、学者,武术馆校、武术培训企业等部门的经营者以及武术名家、名师等,针对中原武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武术研讨,集思广益,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2.3就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来说,应该在运动员选材渠道、比赛内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增强比赛的权威性、观赏性。积极借鉴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和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积极借鉴欧美拳击、足球、篮球等市场化程度强,市场运作成熟的赛事,结合中原武术文化的特点,深入探讨,积极探索,自主创新。

2.4我省是享誉国内外的武术大省,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着丰富的传统武术资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目前,我省拥有少林、太极、心意、苌家、八极、梅花、查拳等数十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统拳种,有武术馆校83所,在校学生人数近6万人〔10〕。

作为传统武术资源和武术馆校资源、武术人才资源大省,我省电视媒体应该充分依托、整合、开发资源,创新理念,解放思想,要积极搭建平台,打造知名的功夫赛事,有效吸纳这些资源,使之成为电视商业比赛的参与者。要借鉴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积极争取商业赞助,媒体承办,以传统拳派登上比赛擂台,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市场细分、专业的运营模式和科学的长远规划,努力占领休闲文化的制高点〔11〕。借鉴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模式,成立专门的电视娱乐发展公司,进行自主创新,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价值的有益尝试,使传统武术从产业体制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历史超越,吸引武术馆校、俱乐部旗下的武术选手积极参加,使之由业余转为专业,盘活传统武术人才。

相信有一天,我们也有像美国好莱坞一样有名的世界功夫影视城,有像世界拳王争霸赛和日本“K—ONE”一样有名的世界知名武术赛事,有像阿迪达丝和耐克一样知名的武术用品品牌,有像麦当劳、德克士一样林立的少林拳和太极拳馆。

2.5加强武术网络站推广、宣传、推介力度,塑造品牌;各相关部门要重视网站建设,充分认识到信息社会网络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政府及社会要注重武术网络市场链条的完善,鼓励网络公司、广告公司与武术企、事业单位、武术馆校三方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我省武术网络建设和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网站负责人要树立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注重更新,加强维护,注重创新。

2.6媒体应该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呼吁政府、体育、文化部门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种资本(市场投资)、知本(专业人才、专家、学者)与中原武术文化相结合,共同推动以中原武术文化为题材的影视剧、动漫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光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N〕.河南日报,2006-10-31.

〔2〕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N〕.河南日报,2007-12-26.

〔3〕王静.中国武术的塔沟现象〔N〕.中国体育报,2008-11-05.

〔4〕陈和生.朱军“拜师”塔沟武校老校长〔N〕.河南商报,2008-11-05.

〔5〕天涯共此时.陈氏太极拳-可以养生的中国功夫〔Z〕.中国网络电视台,2010-07-13.

〔6〕張奇娟.论网络传播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7〕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68-69.

〔8〕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G〕.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19-20.

〔10〕赵博,叶志明.地球上最大的武术部落〔N〕.文汇报,2011-1-19.

〔11〕百度百科.WMA〔Z〕.百度网.

(责任编辑:阎 彬)

上一篇:脆弱性指标评估体系下一篇:高考命题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