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性指标评估体系

2024-09-30

脆弱性指标评估体系(共6篇)

脆弱性指标评估体系 篇1

摘要:本文在测度指标选取全面性、敏感性、独立性以及可行性原则下, 分别从资本脆弱性、资产脆弱性、流动脆弱性和收益脆弱性等四个方面选取18个定量指标, 构建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的测度指标体系, 以期为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的科学测度奠定基础。

关键词: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

0 引言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也日益显现, 20世纪初期的美国银行危机、90年代的日本银行危机、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11年欧债危机等再次敲响了银行危机的警钟。脆弱的银行体系犹如大海中的小舟, 随时面临着遭受惊涛巨浪的风险。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机构主要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又称农村商业银行) 三大主体构成。但是, 由于中国农业银行调整发展战略, 不断收缩其在农村的金融业务, 以及邮政储蓄银行长期重点开展存款业务, 使得农村信用社逐步发展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龙头。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垄断地位最终导致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形式单一、服务效率低下, 难以真正满足农户们发展生产的金融需求, 农村信用社的脆弱性问题也不断凸显。在此背景下, 本文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银行脆弱性测度指标, 为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的科学测度奠定基础。

1 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指标体系是为完成某一研究目的, 由若干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指标群。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因此, 在选取指标时, 要认真考虑测度指标的全面性、敏感性、独立性以及可行性。

(1) 全面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要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反映长沙农村信用社的各个方面, 不仅包括其盈利性、资产负债方面, 还要包括可能影响其脆弱性的其他因素。

(2) 敏感性原则。脆弱性指标必须具有高度敏感性, 即脆弱性指标的变化要超前或略超前于长沙农村信用社实际运行状态的变化, 能灵敏地体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动向。

(3) 独立性原则。尽量减少每个脆弱性指标间的重叠信息, 即减少脆弱性指标间的相关性, 进而减少脆弱性指标间的相互冲突和干扰。

(4) 可行性原则。脆弱性指标的数据能通过某种方法测得, 对那些数据难以获得或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收集和统计的脆弱性指标, 要进行适当合理的忽略。

2 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主要参照1999年中国银监会针对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其它非银行机构出台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与此同时, 还借鉴了美国CAMEL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试行) 》的指标体系。最后, 结合长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以及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分别从资本脆弱性、资产脆弱性、流动脆弱性以及收益脆弱性等四个方面选取18个定量指标构成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的评价体系。

(1) 资本脆弱性指标。主要由资本充足率、资本资产比、资产负债率以及资本杠杆率等四个指标构成。其中,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资本净额占加权风险资本的比例。资本资产比是指银行资本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杠杆率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

(2) 资产脆弱性指标。具体包括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呆滞呆账贷款比率、呆账贷款抵补率、逾期贷款比率以及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其中,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余额与资本净额的比值。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余额与资本净额的比值。呆滞呆账贷款比率指逾期的贷款占资本净额的比率。呆账贷款抵补率为核心资本与贷款呆账准备之和占呆滞呆账贷款余额的比值。逾期贷款率以逾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来反映。不良贷款率则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

(3) 流动脆弱性指标。主要由备付金比率、存货款比率、中长期货款比率以及流动性负债依存率等四个指标构成。其中, 备付金比率 (超额准备金率) 是指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货币资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存贷款比率是指将银行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率。中长期货款比率指商业银行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与一年以上的存款之比。流动性负债依存率具体指核心负债与总资产之比。

3 结语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有效测度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的基础条件。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以及国内专家学者现有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 首先明确指标体系设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然后从资本脆弱性、资产脆弱性、流动脆弱性以及收益脆弱性等四个方面设定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 这不仅可以为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的科学测度奠定坚实基础, 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基础, 而且对于客观、合理以及正确地认识长沙农村信用社脆弱性现状特征, 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永全.银行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耿同劲.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3]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2002.

[4]叶振勇.美国金融宏观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脆弱性指标评估体系 篇2

1.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150分 1-1 办学方向 与决策 60分

1-1-1[1] 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校定位准确,事业发展目标明确,符合实际。(30分)1-1-2[2] 坚持党委在学校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认真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30分)1-2 改革和事业发展 90分

1-2-1[3] 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握高等教育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坚持以改革与创新促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适时推出改革方案,不断解决学校发展建设中的实际问题。(15分)

1-2-2[4] 有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重视重点学科建设,学科结构合理,符合学校实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若干特色明显和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15分)1-2-3[5]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发展环境良好,引进、培养、管理、服务工作到位。(10分)

1-2-4[6] 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措施有力,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已经形成。(15分)1-2-5[7] 重视学生培养,办学层次合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学校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15分)1-2-6[8] 重视知识创新,加强科学研究、科研基地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产、学、研相结合并协调发展。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专利申请量逐年增长。重点大学有一批影响大的科研成果,并实施转化与服务,为北京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15分)1-2-7[9] 重视和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时通过网络、简报等多种形式将学校党建工作信息等报上级有关部门。(5分)2-3 干部队伍建设60分

2-3-1[16]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做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20分)2-3-2[17] 重视中层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坚持干部上岗培训和在岗教育,中层干部任期内必须参加集中学习培训,学习教育计划严密,学习培训措施落实。干部培训有制度、有计划。(10分)2-3-3[18] 加强对中层干部的管理、监督。坚持定期考核,各项考核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谈话制度、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述职述廉等管理、监督制度落实到位。(10分)2-3-4[19] 中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规划,培养措施明确、落实,队伍结构合理。(10分)2-3-5[20] 本着高效、精干的原则,按规定要求配备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党务政工干部队伍相对稳定;重视党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和素质的提高,党委有规划和措施,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党务政工干部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有论文、有成果。(10分)3.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150分 3-1 党委领导和指导 20分

3-1-1[21]党委重视院(系)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建设,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坚持检查考核制度和表彰先进制度;定期听取基层组织工作汇报并专题研究,及时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党委书记、副书记每年定点联系1-2个院(系)党委(党总支)或党支部。(20分)3-2 组织机构设置20分

3-2-1[22] 合理设置党的工作机构,保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正常开展;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检工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等工作部门健全;独立设置部门应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合署办公部门,党委各职能部门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10分)3-2-2[23] 党的工作机构部门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健全;有工作计划、总结及落实措施;贯彻执行党委的决定,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成效较好。重视改善职能部门的工作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10分)3-3 党总支、党支部建设与作用 35分

3-4-1[28] 定期调研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确保党员每年的理论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主题,突出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这一重点,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落实教育责任,确保教育效果。(10分)3-4-2[29] 党内生活制度健全,每月至少一次组织活动,每学期初或期末一次集中的组织生活。领导干部按规定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支部要结合每年一次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8分)

3-4-3[30] 发展党内民主,逐步推行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正当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关心党员的成长成才,为党员解决实际困难。(7分)

3-4-4[31]认真组织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拓展联系途径,丰富服务内容,努力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分)3-4-5[32]做好党内信息管理工作,及时准确上报党内统计报表,并做好党内统计分析报告。按照规定认真做好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作。(5分)

3-5 发展党员工作30分

3-5-1[33] 校党委有党员发展规划,院(系)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有发展计划;规范发展程序,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环节、手续完备,保证党员质量;加强培养教育,把培养教育贯穿发展党员工作全过程;按规定配备专、兼职组织员;入党积极分子经党校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10分)3-5-2[34] 校党委、院(系)党委(党总支)、教师党支部有青年教师发展党员专项计划,思路明确,措施落实;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党员比例不低于35%。(10分)3-6 党校建设10分

3-6-1[36] 党委重视党校工作,定期研究。党校各项工作有保障,办学方向明确,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干部各类班次健全,有教学培训计划及工作总结,教学培训效果突出。(10分)4.党风廉政建设90分 4-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40分

4-1-1[37]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结合实际,及时贯彻落实上级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党风廉政建设计划纳入党委计划,并与学校工作一起部署、落实、检查和考核。(10分)4-1-2[38] 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政正职做到“五个亲自”、班子成员做到“三个抓好”、牵头部门做到“三个必须”、协办单位做到“两个确保”。(20分)4-1-3[39] 建立健全校、院系(处)两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10分)注:“五个亲自”为:亲自组织分解当年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亲自主持召开两次以上领导班子专题会议、亲自批阅重要信访件、亲自检查一至两个下属单位执行责任制的情况、亲自组织召开本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三个抓好”为:抓好自己分管的党风廉政建设专项工作的落实;抓好分管部门、单位党政“一把手”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分管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突出问题的解决。“三个必须”为:必须结合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必须从自己的实际业务出发,有针对性地作出具体安排,真正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必须与各协办单位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责任追究问题。“两个确保” 为:确保责任主体工作到位,确保协办任务按时保质完成。4-2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15分

4-2-1[40] 严格遵守“三重一大”制度,模范遵守各项廉洁自律规定。管好自己的亲属和分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以权谋私。(15分)4-3 查处案件和纠风 15分

4-3-1[41] 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避免重复访、越级访的发生,办结率高。有案必查,依纪依法办案,确保办案质量,办案综合效应显著。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措施得力,效果显著。(15分)4-4 源头治理20分

4-4-1[42] 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廉政文化建设规划和措施具体,效果显著。结合实际开展校务公开,规范运作。强化对权、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作用。(20分)5.宣传思想政治工作150分 5-1 工作体制20分

5-1-1[43] 党委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及时贯彻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定期研究,有明确的思路、计划、总结;规章制度健全;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师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20分)5-2 教职工思想教育 50分

5-2-1[44] 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和形势政策教育,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师德教育,学习教育制度健全;及时了解和分析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动态,并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师德规范》等管理制度健全并有具体的工作方案,效果明显;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各种宣传媒体能有效运行,新闻宣传工作有力,学校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好。(25分)5-2-2[45] 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及时做好思想动员、统一认识工作,充分调动教职工投身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方面上的共识度高。(15分)5-2-3[46] 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正确处理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矛盾,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基层。(10分)5-3 德育工作80分

5-3-1[47]认真落实加强和改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项任务,不断完善教育内容,拓展德育途径,改进教育方法,针对性、实效性强。(30分)

5-3-2[48]认真实施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教学效果较好。(20分)

5-3-3[49]德育队伍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经费投入和基本设施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状况良好,学生服务体系健全。(20分)6.安全稳定工作60分

6-1 领导重视及工作体制机制 12分

6-1-1[51]党委和行政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及时贯彻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安全稳定工作列入学校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组织机构健全;按规定要求配备安全稳定工作干部。(12分)

6-2-1[52] 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科学;责任追究制落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12分)

6-2-2[53] 建立开展师生员工安全教育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日常安全教育活动不断线;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实现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6分)

6-3-1[54] 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齐全、完备、有效;有明确标准要求的要达到要求,没有明确标准要求的要做到有效、发挥作用;安全稳定工作经费得到保障;安全稳定工作机动经费落实。(18分)

6-4-1[55]学校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健全、运转有效,快速反应队伍配置合理;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健全,信息报送及时准确。(12分)7.统战工作40分

7-1-1[56] 党委重视并定期专题研究统战工作,宣传贯彻上级统战工作精神,党校培训干部安排统战理论课。工作思路清楚,目标明确,每年有计划,有措施,有布置,有总结。(10分)7-2-1[57] 制定并落实党外代表人物的培养、选拔和教育措施;有计划地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物担任校内各级领导职务;做好党外代表人物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推荐工作,各项工作深入扎实。(10分)7-3-1[58] 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支持和协助他们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按照中国共产党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切实为民主党派开展工作创造条件。(10分)7-4-1[59] 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注意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关心和照顾少数民族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宣传执行国家和北京市有关维护归侨、侨眷权益的法规,组织归侨、侨眷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开展港澳台和海外的统战工作。(10分)8.老干部工作 40分

8-1-1[60] 学校重视老干部工作,认真落实《北京市老干部工作领导责任制》,成立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老干部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10分)8-2-1[61] 按规定认真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加强老干部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鼓励老干部自愿量力在学校改革发展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发挥作用。(10分)

8-3-1[62] 按规定落实老干部的生活待遇,为老同志办实事,确保老干部“两费”和生活补贴及时发放,帮助老干部解决生活中的特殊困难,使老干部分享改革成果。(10分)

8-4-1[63] 老干部活动经费按规定拨付使用,老干部活动站室建设好,达到人均1平方米,管理有序,利用率高,老干部活动丰富多彩。(10分)

9.群众团体工作70分

9-1-1[64] 党委重视教代会工作,认真落实《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和《北京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试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程序规范,按期换届,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大会;学校依法保证教代会正确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权,学校关于办学思想、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以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能提交教代会讨论;代表比例合理,素质好;提案质量高;重视提案落实,提案处理落实率达到70%以上。(25分)9-2-1[65] 党委定期听取工会工作汇报,研究工会工作,贯彻落实《工会法》,支持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按规定配备专职工会干部并落实有关待遇,工会负责人参加或列席学校有关重要会议;经费落实,活动场地有保证;工会履行职责良好,组织健全,“建家”规范,作用明显。(15分)9-3-1[66] 党委每学期听取共青团工作汇报或专题研究共青团工作至少一次;团的各级组织机构健全,人员到位;经费和活动场地落实;团组织能充分发挥作用,推优工作好,学生社团管理规范,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30分)

10.特色工作100分

脆弱性指标评估体系 篇3

“安全生产、效率第一”、“安安全全上班来、高高兴兴回家去”等安全警示标语醒目地挂在建筑施工单位的现场,时时刻刻提醒建筑工人以安全的工作行为实施科学、规范的建设生产。然而,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与诱惑使人们看到了快速建设、快速竣工所带来的巨大生产价值,建筑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偷工减料、简化必要操作规程的快速建设。近期上海罗阳高层的坍塌事件敲响了警钟。

建筑施工业的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监管部门努力营造,共同协作的广泛目标,是维护人民财产生命安全、稳定建筑生产秩序、促进各生产环节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安全、稳定、快速、高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目标,减少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危害,降低事故发生率,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时效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安全质量评估体系,并充分的按照该体系的指标规定进行科学的监控、及时周密毫无疏漏的评估,从而为安全的建设生产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及执行标准,为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范模式。

2. 现行绩效评估方式的特点及缺陷

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是有力的规范行业秩序、监控行业生产质量、建设职能、建设任务、施工过程及最终实现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安全工作的绩效评估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仅停留在对安全数据的简单考核与指标落实上,即对比每年的死亡人数指标是否超过既定的规定标准,从而完成简单的安全质量考核工作。不可否认,此种简单的评估方式能使安全生产的理论数据得到有效的控制,起到对其有利的控制作用,然而却使我们严重的忽略了安全建设来源于实际生产环节的重要现实,往往造成重数据指标、重生产结果轻环节建设、轻施工过程投入的肤浅安全控制局面。事实上此种只关心事故指标却忽视对其他指标的宏观调控的评估方式是无法适应当今建筑行业广泛发展需求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模式,利用绩效评估的原理强化相对指标的建立,而非绝对指标的局限性考核。我们不应片面的追求事故发生率的下降,要知道产业规模的扩大、生产人员的扩充是呈逐年变化趋势的,市场的风险因素、挑战因素是逐步加强的,事故率连续下降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我们只有充分的考虑到各类综合的影响因素,基于相对的考核目标有效的实施绩效考核、全面的开展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充分的调动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强化建设管理部门的监控力度,才能使他们实事求是的承担责任、积极规范的生产建设,有效科学的严密调控从而共同营造完善、优越的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3. 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涵盖全面、内容夯实的原则使之充满了实效性、科学性、连续性、可行性的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与规范导向。

3.1 充分适应建筑安全管理特点的原则

建筑安全绩效评估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建筑管理部门、建筑生产部门的通力协作与积极管理,他们是绩效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建筑行业涉及的工作流程、环节较为复杂,对其安全工作的管理也具有管理对象特殊、管理权限丰富、工作流程纷繁复杂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行业的生产特性,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安全管理策略及绩效评估指标模式,来源于实际、充满时效性的对施工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施工进度、安全质量进行定期的监控及综合的管理从而充分的为建筑行业营造安全生产的广泛空间。

3.2 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相适应的原则

结果导向是指只注重评估的最终结果,而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必要措施却不关心。过程导向则注重实现目标的过程环节,注重整个事态的发展方向及实现过程,强化过程引导结果的决定作用,即认为评估体系的建立重要在于施工评估过程的措施建立、制度建设。我们认为过于单一的强调哪一方的导向作用都是不科学的,一味的追求结果导向,会忽视管理部门的协调评估作用,忽视生产建设部门的努力建设及共同发展;而单纯的强调过程导向又将淡化绩效评估结果的规范作用及评价特性,因此只有我们有机的将这两种导向原则充分的结合,才能科学的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性,从而塑造建设工程在良性循环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3.3充分把握综合治理的原则

我们应充分的发挥建设安全管理部门的综合治理职能,使建设施工企业在安全第一,注重实效、预防为主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应注重把握统筹兼顾、宏观调控、综合管理的安全方式在企业从设计预算到招投标管理、施工进程、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实施综合管理的安全手段,通过及时的督导、现场的勘察配合工程监理部门对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把关,强化规范建筑市场的行业秩序。

3.4实现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入,建筑安全工作的指标考核也由原有的计划经济控制下以行政手段、普查运动式为主的监管方式向法律化、经济性、智能性、综合化的管理方式变更。因此,我们应主张运用差别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充分适应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的转变,设计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体系,从而实现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创新的发展。

3.5充分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阶段

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合乎规律、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水平及实际需求,应充分认清我国落后生产力与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严重不相符的局面,全面的考察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与各类技术指标、管理水平的相适应程度,从而建立以相对指标为主、绝对指标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

3.6充分重视定性与定量的有效结合

建筑安全工作多元化、多视角的发展特点决定其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制度规范与工作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因此很难用定量的指标进行规范,而政府的弹性管理方式及公立性也决定了其绩效指标很难量化考核,因此我们应在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中以定量的方式规范业绩指标并以定性与定量的有效结合规范工作指标。

4. 建立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1工作指标

工作指标是建设主管部门针对质量控制、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率的现实目标而采取的指标控制手段,包括基础指标、能力指标、保障指标和措施指标。基础指标即是法律法规指标与制度建设的综合体现,建设管理部门必须依法的遵循法律法规为建筑安全工作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制定相适应的变革与创新,以国家法规为统筹、地方法规为导向配合具体、全面、细化的工作制度实施充分科学的工作指标管理。工作制度的建立包括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制度、事故安全通报预警制度、事故约谈制度等。能力指标则是针对建设管理部门实行的依法行政能力、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工作作风的规范。我们应在权责的范围内以正派、严明、具有公信力的工作作风有效的实行行政许可、处罚及上报的职责,强化有效、科学、及时处理事故的能力,通过民众投诉率、满意度、事故上报、解决周期等能力指标充分的体现对建筑安全实施的有效管理。保障指标是责任计划与监管力量的统筹规范,我们应有效的建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网络体系建立信息共享化的监控预警体系,努力的发展电子政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配备专项负责的监督管理、执法人员,保证各项经费的正常投入,从而做好安全建设工作的保障环节。措施指标包括监督检查、培训宣传和专项工作等具体指标。其中监督检查是保障建筑安全的核心,我们要实施覆盖率高、检查高度频繁、无规律性的措施,及时的发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及不安全因素,从而使建筑企业在及时检查及时整改的状态中得到健康、安全的发展。针对建筑行业一线从业者文化素质较差、安全生产意识较薄弱的现状,我们应制定合理的培训上岗措施,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控制基础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以关爱生命、注重安全的行为规范实施安全的生产。

4.2业绩指标

业绩指标分为四项一级指标,它们是相对指标、绝对指标、较大以上事故指标和专项指标。相对指标分别考察建筑企业在生产总值、建设面积、从业人员基数上的事故死亡率,绝对指标则单纯的规定事故总数及死亡人数。较大以上事故指标包括较大、重大及特大事故的指标,死亡3至9人的为较大事故、死亡10至29人的为重大事故而一次死亡30人或以上的事故为特大事故。

5. 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建设部门、管理部门全员的努力配合、共同探索才能结合建筑施工的特色、重点环节、难点核心建立多级的安全管理指标框架、事故评价体系。今后我们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指标权重细化、评估责任划分等环节的探讨从而为建筑行业的安全规范做出应有的贡献。

脆弱性指标评估体系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脆弱性,统计指标

近年来,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中出现了诸如员工缺乏学习能力、员工难以承受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出现自杀事件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等现象, 而导致这些现象的核心原因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主体缺乏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现象, 我们称之为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脆弱性。本文描述了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表征,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1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脆弱性的基本概念

1.1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脆弱性的定义

脆弱性这一概念起源于对自然灾害的研究, 目前脆弱性这一概念已被应用到很多研究领域, 例如:公共健康、气候变化、经济学、工程学等。由于不同应用领域间研究对象和学科视角的不同, 不同应用领域对“脆弱性”这一概念的界定角度和方式有很大差异, 并且同一概念被不同研究领域学者所运用时内涵有所不同。国内对于脆弱性的研究起步较晚, 较为典型的观点是李鹤等认为脆弱性是指由于系统对系统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能力从而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内在属性。它反映了系统存在的内部缺陷以及承受、应对与恢复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构成状况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两个方面。依据脆弱性的研究成果,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脆弱性可定义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 人力资源主体与其管理体系承受、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自我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脆弱性状态, 反映了企业员工及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承受、适应和恢复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力。

1.2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脆弱性的表征

依据企业人力资源脆弱性分为企业人力资源主体脆弱性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脆弱性两个方面。

1.2.1 企业人力资源主体脆弱性表征

企业人力资源主体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体, 它的脆弱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 员工身体素质。员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态是工作的本钱, 员工身体素质脆弱性可能由于员工普遍存在职业病或处于亚健康状态, 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或保持持续稳定的工作状态。

(2) 员工心理素质。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状态决定企业员工工作能力的发挥, 尤其在高强度或危急的情况下尤显重要, 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工作态度消极、不思进取以及不敢迎难而上等都是心理脆弱性的表现, 都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3) 员工工作能力。员工的工作能力在内、外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无法正常有效发挥, 比如员工对新的工作岗位或突发事件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都属于工作能力脆弱性的表征。

(4) 员工参与。组织的一切活动和管理过程也有赖于员工的积极参与。如果员工没有足够的信息, 在一个很少有交流沟通的环境中工作, 那么员工就不会满意地工作, 导致人力资源系统脆弱性。

1.2.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脆弱性表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招聘、培训与开发等主要职能工作都可能面临脆弱性的问题。

(1)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应依据企业战略的发展而进行及时的调整,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相匹配、企业员工供给与需求预测的不准确以及企业员工现有结构与企业发展不适应都可能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限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企业人力资源招聘。

由于人力资源招聘方式与招聘渠道单一、招聘测评手段不科学等, 导致所招聘的企业员工无法快速胜任工作。

(3)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而培养适合的人才, 但由于企业培训跟不上内外环境的需要, 培训内容与方式陈旧, 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无法提供企业所需的人才。

(4)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激励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状态、企业竞争对手的状态以及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部门甚至不同层次的人才等方面做出及时的调整, 而激励方式与形式单一 (仅有薪酬激励) 、未能根据人力资源主体的满意度而进行及时的调整等, 都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系统的脆弱性。

(5)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评。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评需要根据企业的环境发展变化而恰当考评人才, 但上下级之间不能充分进行考核沟通、考评方法单一等现象可能会造成或加剧员工的不满倾向, 最终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系统的脆弱性。

(6) 企业人力资源就业保障。

员工就业保障是一项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实践, 一方面由相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所约束, 另一方面则更倾向于一种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心理承诺”。可见这个职能的偏差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系统脆弱性。

2 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设置

2.1 企业人力资源主体脆弱性

2.1.1 员工身体素质指标

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忍耐力、身体适应力、抗病力、体能、健美度。

2.1.2 员工心理指标

主要包括:员工满意度、归属感;员工的意志力和坚韧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重压的承受能力。这些指标较难直接计量, 通常是用问卷调查、投射技术和其他测验等方法计算而得。

2.1.3 员工能力素质脆弱性指标

主要包括:灵活运用经验能力;获得信息能力;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这些指标较难直接计量, 通常是用问卷调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测量而得。

2.1.4 员工参与指标

主要包括:参与沟通渠道数;激励机制中员工参与机制的比重;合理化意见数。

2.2 企业人力资源主体脆弱性

2.2.1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指标

主要包括三类指标:①匹配度:人力资源目标与组织战略发展方向的符合度、人力资源对组织战略的贡献度、人力资源制度的合理度、人力资源制度实施的程度;②预测准确性:实际招聘人数与预测的人员需求量之比、实际的与预测的人员流动率之比、行动方案的效益与成本之比;③现有结构:员工年龄结构、员工文化结构、员工的职称结构、员工技术结构、量化后的技术平均等级。

2.2.2 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指标

主要包括:①招聘效果:包括: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招聘收益—成本比二员工创造的总价值/招聘总成本、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应聘比二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②招聘过程:招聘渠道及其结构、招聘过程的科学性。

2.2.3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指标

主要包括:①员工培训:培训系数=参加培训人次/企业员工总人次;培训费用系数=培训总费用/参加培训总人次;以上两个指标都是适度指标, 因为培训系数和培训费用系数的增大可以说明企业员工培训投入的增多, 但是这个量的增多并不一定能够成正比地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反而过量的人力资源培训投入可能造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需要一个适度的增长。培训计划完成率=计划培训人次/实际参加培训人次;结业率=通过培训考试人次/参加培训人次;培训后员工的绩效水平得到提高的比例=接受培训后部门效益/接受培训前部门效益;以上三个指标都是测量培训效果的负向指标。②员工开发:有职业发展规划的员工比例=有职业发展规划的员工数/员工总数;员工晋升通道数;晋升率 (降职率) =一定时期提升 (降职) 的人数/该时期员工总人数。

2.2.4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指标

主要包括:①薪酬激励:薪酬自我公平指数= (员工实际所获得的薪酬/贡献) / (期望薪酬/投入) ;薪酬内部公平指数= (员工实际所获得的薪酬/贡献) / (企业内部参照对象薪酬/参照对象的投入) ;薪酬外部公平指数= (员工实际所获得的薪酬/贡献) / (行业参照对象薪酬/参照对象的投入) ;工资总额占销售额的比例=当期工资总额/当期销售额;绩效工资的员工百分比=工资与绩效挂钩的员工数/员工总×100%;高绩效员工与低绩效员工绩效工资差别上的百分比= (高绩效员工工资均值/低绩效员工工资均值-1) ×100%;员工收入水平与组织获利水平挂钩程度=员工收入增长额/企业利润增长额。②激励制度:激励的种类, 激励的结构层次。

2.2.5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评

主要包括:绩效评价准时完成的百分比=按时完成绩效考评活动的部门数/应参加绩效考评活动的部门数×100%;进行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各年度各个部门完成所有考评任务的时间的平均值;绩效考评投诉的数量=年度绩效考评活动中收到的投诉数量的平均值;接受定期绩效评价的员工百分比=参与考评的员工人数/员工总数×100%;巧绩效考评结果的效用=绩效考评结果的增长率/工资增长率。

2.2.6 企业人力资源就业保障指标

主要包括:①人力资源的基本保障: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职工福利费等;企业为职工交纳的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的及时率、正确率以及交纳的金额等。②人力资源其他保障:生产环境安全统计、健康状况统计、职业病发病率、福利救济等劳资纠纷发生频率=单位时间内劳资纠纷案发生的平均次数;工伤事故发生率=单位时间工伤事故发生的次数。

参考文献

[1]Janssena M A, Schoon M L, Ke W, et al.Scholarly networks on resilience,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withinthe human dimensionsof-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J].Global Environmenta Change, 2006, 16 (3) :240-252.

[2]李鹤, 张平宇, 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 2008, 3 (2) :18-25.

[3]王超, 刘君.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脆弱性的生成与扩散[J].企业经济, 2012 (10) :96-99.

[4]张震, 马力, 马文静.组织气氛与员工参与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02, 34 (3) :312-318.

脆弱性指标评估体系 篇5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建构

一、高校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使得互联网这一高度开放的“第四媒体”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意见、要求等。网络舆情成为映射社会舆情态势的实时晴雨表。然而网络舆情的传播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其传播规律,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就会给社会舆论安全和和谐稳定带来一定消极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包含的内容,最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学生可能关注或正在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对这些舆情进行研判,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而剖析负面舆情,则有利于对问题实质的把握。同时,通过在网络上净化网络环境,发挥积极的网络舆情对于网民的引导作用,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各高校内部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多分散于其他管理制度中,对于很多网络违规行为没有详细的认定和处分规定,甚至不能进行合法和非法的区分,导致很多网络舆情事件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真空带,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重大影响,在网络舆情信息发现与挖掘、跨媒体与多通道内容的关联分析、舆情安全态势推演等方面形成整体突破,从而形成完整、实用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预警应用示范系统。

二、高校网络舆情安全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七个设计原则。系统性原则。网络舆情安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系统,分析和解决网络舆情的安全问题需要以系统工程的方式进行思考,选取的评估指标必须与网络舆情安全的目标相一致。科学性与可靠性原则。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态势进行安全评估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其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高校网络舆情的安全品质。。突出性原则。各评估指标的选取要全面,但应区别主次,要选取那些能体现不安全因素的指标,即找到杠杆点。可操作性原则。评估指标的测定必须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评估工作顺利进行。要尽量选择一些操作性较好的指标来取代那些难以操作的评估指标,以确保评估对象的实用性。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和两者相结合的原则。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满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独立性原则。要保证同一层次评估指标之间具有相互独立性,避免指标之间的包含关系,以消除评估结果因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而产生倾向性,人为地夸大对系统安全的相关特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评估结果尽可能的真实。动态性原则。对于舆情指标体系来说,很难预测社会民众将会对怎样的社会存在持有怎样的态度倾向和看法,但应尽量保证对舆情信息的变化发展能有所反映。

三、高校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及其权重

通过文献整理、调查研究和专家访谈,选取舆情预警中警源和警兆两个主要因素,其中警源用“舆情主题敏感度”这个指标来表示,警兆用“舆情热度、态度倾向性、行为倾向性”三个指标来表示。前者有7个二级指标,后者有16个二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一个指标所占的权重。

脆弱性指标评估体系 篇6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二、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上都具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也可以借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Liveman等人于1998年曾提出在选择可持续性指标时所必须考虑的准则:(1)时间变动的敏感性;(2)跨越空间变动的敏感性;(3)超越社会分布的敏感性;(4)可逆性;(5)可控制性;(6)预测能力;(7)整合能力;(8)资料应易于搜集;(9)指标应易于应用。

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框架和内容

从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它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环流动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评估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状况,二是资源利用特征,三是生态环境特征,四是科技教育水平。据此,从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这四个方面出发,建立如下表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评价体系分为3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4个子模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多个指标。

1.目标层

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是我们通过测算所得到的最终结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循环经济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其计量来源于准则层的4个子模块。

2.准则层

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科技教育水平4个子模块构成。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于评价循环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资源利用效率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生态环境指标用于评价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状态及控制程度,体现政府及公众对于循环经济的意识;科技教育水平用于评价系统科技支持情况,体现提高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对循环经济情况的影响。

3.指数层

经济发展状况中的经济指数由第1~8个指标构成,反映经济结构以及综合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中的能源消耗指数由第9~15个指标构成,反映能源消耗情况,以及工业废水废电处理率等,综合体现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指标中的环境指数由第16~21个指标构成,综合反映环境污染率以及绿化面积等,以及从侧面体现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科技教育水平中的指数由第22~27个指标构成。包括科研经费,专利授权量,人均受教育程度等指标,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科技教育水平必然影响到他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四、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的一般步骤包括指标的标准化、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等方面。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性质、特点等基本条件选择;即使针对同一评价对象,评价的目的不同,设计的指标体系不同,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能不同。

1.指标的标准化

标准化使得各个指标成为可量化的及单位统一的,从而可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指数化等,以进行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和绘图分析。不同指标的标准化方法不同。通常采用的指标标准化方法是选定无量纲化的合成公式,确定适当的参照值,将所有指标实际值归一化到0~1区间中。

2.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就是衡量各项指标和各领域层对其目标层的贡献程度大小,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权值确定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大部分学者选择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作为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权重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其基本思路是将人们处理复杂系统的定性分析过程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过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 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指标的综合评判

进行指标综合评判的常用方法是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是指用模糊数学原理,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由末端开始逐级向上的评价方式,即先按最低级层次的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一层层依次往上评,直至最高层,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其一般步骤是:(1)建立评价因素集;(2)建立指标评价等级集;(3)确定隶属函数;(4)建立模糊评价关系矩阵;(5)建立指标权重系数矩阵;(6)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作者單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与技术管理,2005(9)

{2}马宗国,柳兴国.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与检测方法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06(5)

{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11)

{4}向来生.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6)

上一篇:国内商务智能发展规划下一篇: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