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武术文化

2024-08-15

《周易》与武术文化(共12篇)

《周易》与武术文化 篇1

《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的深邃之处,在于它由一阴一阳排列组合,包罗时空万象,阐释天人义理,包含宇宙的真理。同时它对中国的侠文化影响至深,本文将探讨周易对中国侠文化的影响。

一、侠文化的思想核心———厚生爱民,仁德,天人合一

侠文化中的厚生爱民意识,与《周易》如出一辙。金庸大师借郭靖之口道出了侠的思想道德核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易·系辞下》说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这种厚生爱民的意识,使这些侠士们的形象光辉灿烂。周易六十四卦第二卦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等,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而侠文化,没有这样的精神内核是无法发扬光大的。

天人合一是《周易》的基本哲学思想,而中国侠文化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和物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另外侠文化中所强调的“道”,也是集道德、道义、中庸之道、天地之道的统一体。这些在周易中都有论述。

二、孔子与《周易》

《周易》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孔子即是三圣之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对周易做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并作了《易传》。他将儒家的哲学思想带入了《周易》,丰富了它的意义。孔子提出了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这九个卦加以解说。履,是道德的基础;谦,是讲谦虚;复,是讲及时回复到正道上来。恒,就是讲坚持操守,不能二三其德;损,是说减损个人身上的缺点私欲;益,是道德上的增进;困,是道德好坏的分辨;井,是道德的立足之地,利人而不搬迁;巽,是道德的制宜,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道德就成了教条主义。这些就是孔子认为《周易》所表达的人生的道德标准。这对中国的侠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遵守这些标准的侠士我们称之为儒侠。《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不仅是儒侠中的侠之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之大者。他在《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中矗立起真正的大侠形象,突出了他“忧国忧民”的宝贵的儒家精神,这种忧虑的精神,也即《周易》所强调的“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三、侠文化与《周易》

为了更好地探讨侠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文侠文化和武侠文化。文侠文化同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儒教,使得侠士们天下为公,他们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同样也代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文侠们的人生哲学,是儒。儒,在中国,是哲学,同样也是宗教。文侠们当有苦闷,便写诗作画,抒发惆怅。文人墨客们喜诗书,好丹青,晓金石,通音律,他们是中国璀璨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同时,为了体现自身的人生哲学,他们撷取了诸多元素,赋予其哲学内涵,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愈加生动。

说到武侠文化,不得不提到这些侠士们的武功。首先武功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太极。《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他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而太极更发展为张三丰独创的一个武功门派。那么,《周易》中是怎样论述太极的呢?太极,为初为一,可化成万物,又可至无穷。太极原是天地、乾坤、刚柔、阴阳、理气等一切相对事物的混合体,可以不断一分为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上达于天命而复归于宇宙的太极。

侠文化中的布阵之法与武功套路,无不与周易息息相关。“易”这个字本身表现的就是变化,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太史公自序》中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系辞中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布阵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各种因素都配以五行、干支,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生、克、冲、合关系。之后又变化莫测,可以说将变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诚如古诗所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至于武功路数,我们所熟悉的“降龙十八掌”就来自于周易的乾卦,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等。《周易》中的很多爻辞,成为了武功招式的名称。

《周易》的阴阳,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当阴阳与中医结合,便成了一种方法论。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五脏相配合。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就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了一门具有很高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学。所以我们说医易同源。因此,我们看到那些侠士们会诊脉、会调理内吸,为自己运功疗伤,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所熟悉的气功,一是要吸收大自然中的天地之气补充自己,二是要强调保持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平衡状态。被历代奉为“万世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就是根据《周易》写出的练功书。

四、结语

《周易》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单单只是启发了侠文化,它的历史功用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种种坎坷与考验,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周易》蕴含的哲学思想,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形成我们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同时,我们也应保有一种侠的精神,成为常变常新的人。

参考文献

[1]祖行.图解周易.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绍伟华.周易与预测学.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9.

[3]金元浦.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周易》与武术文化 篇2

《周易译注》黄寿祺 张善文

《周易评注》唐明邦

《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唐明邦

《周易参同契研究》箫汉明

《阴阳大化与人生》箫汉明

《周易概论》刘大钧

《纳甲筮法》刘大钧

《易学哲学史》1-4册朱伯昆

《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余敦康

易经知识整理:

五经《易》为之原----班固

三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坤卦为首;周易:乾坤为首

不易:天地永恒,大道不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变易:变者,阴阳消长,自强不息,乾道生也

简易:简者,阴阳错隔,厚德载物,坤道化也

两派:

象数易学:用数学、数字、卦、挂图来学习和运用易学。

义理易学:义理作为易学两大要素之一,是易学的经义名理、哲学思想,是易学的文字系统。与象数一样,义理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含义因时、因人而异。但其基本特征可限定为阐释(易)的文义和道理。也就是说,义理是表示事物属性、功能、品德的抽象意义和表达事物本质规律的道理。

阴爻与阳爻

最多者易解,最难者易解---尚秉和

经卦、重卦(8个经卦排列组成64卦)

文王八卦:后天八卦;伏羲八卦:先天八卦

河图、洛书、九宫图、太极图

占卦三大要素:易学精深,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读卦的方法

上下内外:下卦位主体,上卦位客体

天地人位:天位,事情告一段落,转折关头

九六七八:

乘承比应:比,相近比也;应:三与七应,二与五应,初与四应

错综复杂:

时位当中: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正

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不正

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得中

五行论,五行生胜图

《周易》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篇3

《周易》智慧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不谋而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易道是商道文化的核心和精神。而文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内驱力,如何确保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学习掌握“易道”将为企业领导者揭开建构和谐企业文化的奥秘,为建构现代企业文化提供智慧的钥匙!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动因,也是企业成长壮大的精神力量。现代企业竞争已从产品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演化为文化竞争。文化具有历史承传性,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起点找寻文化生发的基因与内在逻辑,对于构建新型的现代企业文化,并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文化的渗透力,提升企业的创新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历史价值。

一、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并被全体员工认同、接受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经营思路、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统称,是企业共享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涵盖了企业定位、目标、宗旨、战略、精神、伦理等各个方面。企业文化包含四个层次,即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反应层的行为文化。

1、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创造的物质形态的厂房、设备、产品、服务等组成的。物质文化是可见的,能直观感受到的企业的各种存在形式。

2、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企业领导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其中,企业制度结构分为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两个方面。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的组织架构,也是企业管理及企业运行的机制,同时还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

企业领导制度是企业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及权力的运行机制。领导体制、领导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领导风格等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刚性的规章制度,用于激励、规范与约束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方式,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人为制定的各种规定、条例、标准、原则,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刚性制度安排;二是非正式的习俗、道德等不成文的规范,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柔性文化系统。

3、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而言,是由一系列的经营管理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构成,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精神文化与文化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相联系,并随社会文化、上层建筑的变迁而演化发展,是企业成长、扩张、壮大的精神动力。

4、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运行方式及企业员工的行为表现形式,包括企业组织机构、企业领导人、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及特征。

如果说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运动的成果,那么,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既有历史的承传,也有现实的基础。《周易》是人类文明的活水源头,从古老文明中寻求基因,构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以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

二、《周易》的文化智慧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民俗之根、万法之宗、文化之源,中国文化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她的影子,其对后世的影响没有哪一部典籍能望其项背。即使是在科学技术、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言谈举止无不受其影响。《周易》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古老的《周易》对后世到底有何影响?哲学家从《周易》中看到了辩证法,科学家从中看到了数理逻辑,数学家从中看到了二进制,儒学家从中看到了道德伦理,生物学家从中看到了遗传密码,医生从中悟出医理,管理学家从中看到管理哲学,政治家从中看到了治国方略……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两句话来源于哪里?來源于《易经》的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在《易经》中都有论述,或者说用中国的思维方式表现与反映出来。如乾卦爻辞从初九的潜龙勿用到上九爻的亢龙有悔,说明的就是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卦与泰卦的否极泰来原理不正好说明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吗?阴阳和谐的思想其实质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立统一关系,其最完美的结合就是阴阳太极图。还有天、地、人三才之道反映的则是系统论思想,诸如此类的闪光点在《周易》中不胜枚举。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言,《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郭沫若认为《易经》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冯友兰先生则认为《周易》是一种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唐代宰相虞世南认为,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与时俱进也是来自于《易经》的“与时偕行”一词,朱熹对“偕”的解释是“俱”;对“行”的解释是“进”。凡此种种,足见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深、有多广。自古至今,无论是政界高官,还是学界鸿儒,以及商界大款,军界将帅等,无不深受《周易》思想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不守诚信会说你变卦了。变卦是什么意思呢?在八卦中只要有一爻动就会变成另一卦,所以称为变卦。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变卦并非《周易》中变卦的本意。运动变化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周易》就是研究变化之学、变化之道。所谓“易”有“简易”“变易”“不易”之说。“简易”就是化繁就简,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其简单的本质与规律存在。事物的现象往往很复杂,而本质的东西则很简单。人世间一切纷繁复杂的事物,只要经过人类智慧的归纳与总结,就会变得简单易行,所以说大道至简。

《周易》还含有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比如《周易·系辞下传》指出:“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交换是人类的天性,以其所有易其所无,通过公平交易,能增进双方的福利。所以,《周易》是华夏文明的活水源头,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她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是无与伦比的。对我国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民俗,以至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音乐、绘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毫无疑问,《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的精神还将进一步支撑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恒久地流向未来。

三、《周易》智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周易》的作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化成天下之理,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阐述社会更替,以及王朝兴衰、世间沉浮的法则,通古今之变,构建起了奇妙的易学世界。《周易》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社会追求和谐的理念对接起来,影射到企业内外环境的协调一致,无疑会催生出具有广泛适应性,并带有典型东方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

《周易》阴阳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以及五行之间相互生发、激励、促进,又互相制约、监督的运行机制,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中的刚性与柔性文化的制度安排,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与逻辑支点。根据《周易》的太极思维,世间一切事物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的互动变化之中,生生不息。环境在变,自身的结构系统也在变。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就是一个不断演化变迁的系统,惟有求变、适变、应变,才能在变中寻求生发的机遇与条件。以这样的价值观构建出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包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

《周易》一方面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也强调兼容并包的人文关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精神要求现代企业既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也要有回馈社会的报恩举措。文化构成了企业行为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及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周易》提倡君子要果行育德、振民育德,还要言有物,行有恒,更应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既是做人的基准,也是企业家的行为规范。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企业家个人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品味与修养,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高尚的道德品质,富有远见卓识的眼光,统揽全局的魄力,对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至关重要。对员工的执行力有深刻的影响,这种非权力影响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不是权力性影响力所能替代的。

毫无疑问,《周易》不仅是预测和决策科学,也是经邦济世的大智慧和规范与约束人们行为的普适性准则。从科学角度研究《周易》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信息容量和文化内涵,并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预防企业运行中潜存的风险,弱化或消除冲突与障碍,降低管理中的不确定性,理性预测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可能的结果,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运用易学思维,对于科学决策、创新发展、促进企业成长无疑有诸多启迪。

四、《周易》企业文化的内核

《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文化智慧和管理智慧,《易·贲·彖传》指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天文,可以察知季节的变化;观察人文,可以用文明的手段进行教化,可以把社会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周易》企业文化的内核是按照易之逻辑和规范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基准。从《周易》的智慧中提炼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居安思危、保合太和、与时偕行、敬德修业、遏恶扬善、盛德大业等。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现代企业文化要具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向上的理念,兼容并包的雅量,能够吸收、借鉴不同文化与不同的观念,才能形成文化的共荣。创新是企业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企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基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构建起具有忧患意识的文化理念,能确定企业家及员工在顺境中不迷失方向,在逆境中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天、地、人三才有机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达到天下大同,保合太和的目标。自然、社会、人类等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竞争也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惟有与时偕行,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企业文化也不是凝固的,要不断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方法等,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家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质,只有不断地敬德修业才能形成无形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以此为基点,形成遏恶扬善,诚实守信的良好文化氛围,就会产生对邪恶势力强大的精神压力。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也是企业的使命。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正当的、合法的竞争获取利益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认同。个人富裕了,不忘回馈社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以盛德实现大业。《易传·说卦》强调:“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要坚守天道、地道与人道。

五、应用《周易》文化智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易·系辞传》指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说明掌握了“易道”与“易理”就能成就大业。因此,现代企业家应熟读《周易》,才能应用《周易》的文化智慧与管理哲理,构建起有东方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易·系辞传》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世间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其简单的道理,企业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只要按照《周易》简易、变易、不易的法则进行管理,任何复杂的管理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人性化,是“简易”的路径,《周易》为此提供了简化复杂问题的思维模型。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市场瞬息万变,企业要以变应变,变中求生存,变中求发展。更新思维方式,灵活选择路径,吸取各种信息,调整结构,创新理念、技术、工艺、产品,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一切在变,不变的惟有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传中的这段话说明,天地最大的道德是生,圣人最大的宝物是位。用什么方法守位,唯有仁,用什么方法凝聚人,要靠财,用什么方法经营管理财物,要端正言行,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禁止员工为非作歹就是义。

《系辞传》还指出:“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由于“易道”与天地的运动规律相似,所以能与天地之道相一致。周易智慧遍及世間万物,因而能道济天下,并不会有失误。广泛运行而不会流于放纵,乐天道而知天命,所以没有忧虑。安于所处的地位,培养深厚的仁慈,所以能仁爱。包括天地的变化而无过失,细致委曲地成全万物而不遗漏,贯通昼夜之道而智慧无穷。所以没有固定的方式,易道没有固定的体式。这一思想与现代管理学中的权变思想相一致,强调管理工作要因地因时制宜,要循规遵道,顺其自然。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一流企业做文化,二流企业做标准,三流企业做品牌,四流企业做服务,末流企业做制造。因此,构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竞争文化,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按照《周易》的逻辑,宇宙万物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企业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宇宙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摈弃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行为,建立动态系统的整体观,顾全大局、高瞻远瞩,才能创造出理想的生存环境。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必须坚守诚信之道,合作互利,才能获得双赢或多赢。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互动合作的开放系统,生生不息,变化日新是其基本特征。《系辞传》中“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和《序卦传》的“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说明了这一点。事物变化没有终点,宇宙是一个变化日新的动态开放系统,企业必须在变中求生存与发展。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周易》的基本思维模式,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太极是宇宙一元的两面,太极图的阴阳鱼表明,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生生不息。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需要相互提供产品、技术、服务、市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懂得了企业间的生存与发展也是相互联系,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周易》提倡塑造一种君子道德风范,既是社会发展的道德愿景,也是对企业家和员工的道德要求。《易经》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依据这一理念,构建企业的道德文化、诚信文化、制度文化、追求卓越的文化,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浅谈《周易》与企业财务文化构建 篇4

一、从《周易》的观点看文化

“文化”是“文”“化”的组合体, 字面意即“以文化之”。《说文解字》载“文, 错画也, 象交文”, “化, 教行也”。

《周易》曰“物相杂, 故曰文”,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神农氏作…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

上文意思是“物相杂居, 所以称之为‘文’”, “举止得当才是文明…观察人文, 为了教化天下万民”, “神农氏以农耕教化万民”。

可见, 以《周易》的观点来看, 文化并不深奥, “文”来源于物相交相杂, 来源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 人和人之间举止有度则是文明;文明不是自然而然形成, 而是教化的结果。

《周易》进一步表明了由于文化不当所造成的恶果, “物相杂, 故曰文, 文不当, 故吉凶生焉”,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吉凶生矣”, 因为交互不当或不交 (分) , 所以产生了凶吉得失。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 企业财务造假、环境污染、虐工等恶性事件仍时有发生, 给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乃至社会和谐发展均造成重大损失, 企业因此被责罚甚至关停, 企业高管也因此失去自由, “文不当”给我们造成的损失如此明显, 值得深思。

二、财务文化的内涵、结构与功能

文化内生于人的思想, 通过人的行为, 烙印于各种器物。因为有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所以各种器物, 哪怕是一图一字, 一砖一瓦都与自然的状态有所不同, 都加入了人类文化的元素。那么, 什么是财务文化呢?

1. 财务文化的内涵

《说文解字》载“财, 人所宝也, 从贝”;《周易》曰:“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 禁民为非曰义”, “利者, 义之和也”。《史记货殖列传》说得更明白“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由此可见, 聚人的方法是理财, 俗话说“财散人聚, 财聚人散”, 则表明了“财”与“人”聚散的辩证关系。为了防止“聚人”之后“文不当”的不良后果, 则又以“禁民为非”的“义”作为理财的构成要件, 形成我国传统的义利观。

按照《周易》的观点, 万物均为太极, “是故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理财这一“太极”围绕“利与义”构成的“两仪”展开, 因此, 财务文化即是与此相关的思想理念、价值观、思维模式、理财行为、制度规范和各种工具物质的总和。

2. 财务文化的结构

按照文化的衍生顺序, 财务文化结构可以用三个同心圆来描述, 最里层代表精神文化, 中间层代表制度文化, 最外层代表工具物质文化, 它们之间具有层次性, 呈放射性向外扩展, 各层次以一定的规律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构成完整的动态结构。

按照财务活动的环节来分, 财务管理包括三个最基本的环节, 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 此三者以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圆心, 相互衔接, 互相推动, 构成了企业周转, 财务战略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公司战略需要进行财务扩张或财务收缩。与此相对应, 企业财务文化又可以分为筹资文化、投资文化和收益分配文化。

3. 财务文化的功能

无论是放射性的同心圆结构还是不断调整的周转结构, 财务文化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圆形结构的文化具有动态的向心力, 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一定程度的稳定;文化最先产生于人的思想再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所以文化具有行为的引导力;在面对问题和冲突时, 文化还能起来柔性的协调作用, 减少冲突的烈度“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通”;在面对困难和价值判断时, 文化能产生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观念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三、构建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文化

构建企业财务文化, 可以根据《周易》的“变易、简易、不易”思想, 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构建财务文化的出发点是“利生”

按照《周易》的观点, 万物均生化于天地之中, 人们要做到天人合一, 就要效法天地,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夫乾…是以大生焉, 夫坤, …是以广生焉”, “生生之谓易”, 所以企业应该利生。如果做到了利于天下万民, 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如果不能利于民众, 或者以非诚信的手段愚弄民众, 则该文化是短视的文化, 不但不能持续发展, 而且还将给企业带来灾难。

2. 构建财务文化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

构建企业财务文化, 应以人为本。人是可以和天地相并列的一极, “…有天道焉, 有地道焉, 有人道焉…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苟非其人, 道不虚行”。再深刻的理念, 再完美的制度, 再先进的物质技术工具, 如果没有人力资源去推动, 仍然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以人为本”要求企业构建财务文化时必须关心人、爱护人,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对具有资本特征的人力资源还可以考虑给予股权激励等资本回报。

3. 革故鼎新, 要有主动变革精神和厚德载物的承载精神

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经营, 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的情况无一不在变化中, “易…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是从”, “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在不断的环境中构建企业文化, 要有主动迎接变革的拼搏精神, “乾,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同时也要有变革不利、承担后果的担当精神, “坤,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4. 构建财务文化, 应注意财务精神文化和物质技术文化的均衡

“阴阳”并不神秘, 仅仅是一个符号, 《周易》使用“阴阳”来描述事物的两个相反的属性,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表示内藏、包容, “阳”表示生发、外露。相比较外在的具体物质工具而言, 内在的精神文化更难察觉, 因此, 精神属阴, 物质技术工具属阳, 二者相推相摩, 财务文化才能健康发展。如阴太盛于阳, 则容易陷入“坐而论道”的空想, 于解决实际问题无益;如阳太过于阴, 则容易陷入“唯工具论”、“唯模型论”, 缺少人文关怀, 造成财务伦理失落。

四、结论

财务文化作为企业财务竞争力的灵魂, 对其认识和运用决定着企业财务竞争力的深度和广度。《周易》博大精深, 无所不包, 其包含的“象思”思维与人文精神更是与企业文化建设直接相关。主动挖掘《周易》文化宝藏, 运用其中的哲理, 结合企业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构建企业财务文化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有长远的意义。

摘要:文化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企业文化层次体系建设的开展, 如何构建企业财务文化已经提上日程。构建文化离不开历史传承, 《周易》是我国文化的总源头, 其“数、理、象、通、变”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华文化数千年。本文依据对《周易》的粗浅理解, 浅谈《周易》对构建企业财务文化体系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周易,企业财务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以宽.易经哲理与现代财务[J].会计之友, 2005 (2) .

[2]郭彧.周易[M].中华书局, 2006 (9) .

[3]付浩奎.我国企业财务文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6.

[4]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周易与中国的侠文化 篇5

《周易》是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它思想深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的深邃之处,在于它由一阴一阳排列组合,包罗时空万象,阐释天人义理,包含宇宙的真理。同时它对中国的侠文化影响至深,本文将探讨周易对中国侠文化的影响。

一、侠文化的思想核心――厚生爱民,仁德,天人合一

侠文化中的厚生爱民意识,与《周易》如出一辙。金庸大师借郭靖之口道出了侠的思想道德核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易・系辞下》说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这种厚生爱民的意识,使这些侠士们的形象光辉灿烂。周易六十四卦第二卦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等,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而侠文化,没有这样的精神内核是无法发扬光大的。

天人合一是《周易》的基本哲学思想,而中国侠文化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和物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另外侠文化中所强调的“道”,也是集道德、道义、中庸之道、天地之道的统一体。这些在周易中都有论述。

二、孔子与《周易》

《周易》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孔子即是三圣之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对周易做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并作了《易传》。他将儒家的哲学思想带入了《周易》,丰富了它的意义。孔子提出了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这九个卦加以解说。履,是道德的基础;谦,是讲谦虚;复,是讲及时回复到正道上来。恒,就是讲坚持操守,不能二三其德;损,是说减损个人身上的缺点私欲;益,是道德上的增进;困,是道德好坏的分辨;井,是道德的立足之地,利人而不搬迁;巽,是道德的制宜,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道德就成了教条主义。这些就是孔子认为《周易》所表达的人生的`道德标准。这对中国的侠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遵守这些标准的侠士我们称之为儒侠。《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不仅是儒侠中的侠之大者,而且也是一切侠中的侠之大者。他在《射雕英雄传》及《神雕侠侣》中矗立起真正的大侠形象,突出了他“忧国忧民”的宝贵的儒家精神,这种忧虑的精神,也即《周易》所强调的“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三、侠文化与《周易》

为了更好地探讨侠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文侠文化和武侠文化。文侠文化同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儒教,使得侠士们天下为公,他们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同样也代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文侠们的人生哲学,是儒。儒,在中国,是哲学,同样也是宗教。文侠们当有苦闷,便写诗作画,抒发惆怅。文人墨客们喜诗书,好丹青,晓金石,通音律,他们是中国璀璨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同时,为了体现自身的人生哲学,他们撷取了诸多元素,赋予其哲学内涵,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愈加生动。

说到武侠文化,不得不提到这些侠士们的武功。首先武功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太极。《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他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而太极更发展为张三丰独创的一个武功门派。那么,《周易》中是怎样论述太极的呢?太极,为初为一,可化成万物,又可至无穷。太极原是天地、乾坤、刚柔、阴阳、理气等一切相对事物的混合体,可以不断一分为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上达于天命而复归于宇宙的太极。

侠文化中的布阵之法与武功套路,无不与周易息息相关。 “易”这个字本身表现的就是变化,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太史公自序》中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系辞中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布阵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各种因素都配以五行、干支,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生、克、冲、合关系。之后又变化莫测,可以说将变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诚如古诗所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至于武功路数,我们所熟悉的“降龙十八掌”就来自于周易的乾卦,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等。《周易》中的很多爻辞,成为了武功招式的名称。

《周易》的阴阳,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当阴阳与中医结合,便成了一种方法论。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五行,即金、水、木、火、土,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五脏相配合。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就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使中医成了一门具有很高哲理水平的自然科学。所以我们说医易同源。因此,我们看到那些侠士们会诊脉、会调理内吸,为自己运功疗伤,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所熟悉的气功,一是要吸收大自然中的天地之气补充自己,二是要强调保持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平衡状态。被历代奉为“万世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就是根据《周易》写出的练功书。

四、结语

《周易》与武术文化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周易》诚信;中正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74-03

一、中国当代企业文化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件要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者是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参与全球激烈竞争,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积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邹广文曾在《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创新》中提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文化的崇洋现象严重;二是企业文化实践的“务虚”现象;三是企业文化实践的“庸俗”现象;四是企业文化实践的文化“愚民”现象[1]。事实上这四种问题也是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由张淑芳编写的《洛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调查分析》中能够明确反映出当代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以下几个环节中可以显示出企业文化人本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被调查者对企业文化的评价:对员工团队精神的评价。被调查者中48%认为下属员工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很强,48%认为凝聚力强、协作能力一般,3%认为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差。对员工能力的评价。被调查者认为员工需要提高的能力依次为:敬业精神、业务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能力、忠诚度和人际关系。公司竞争优势的评价。被调查者认为公司最大的竞争优势依次为:品牌、工程质量、经营战略、人员素质、内部管理。其次,被调查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公司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被调查者认为公司精神应该强调的内容依次为:创新、求实、诚信、团队、拼搏、进取、协作、奉献、自强、服务[2]。由此,可以发现,无论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或是企业当前的组织管理,都需要员工的团结协作能力,并且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沟通能力,而企业文化的内涵将创新、求实、诚信、团队排在前四位,这些都需要在企业文化的人本管理上下功夫。

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以人为本,公平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解决以上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企业文化中的人本管理。对此,提出以传统文化《周易》为本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周易》对企业文化人本管理的启示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其中内容极其丰富、繁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对中国几千年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企业文化人本管理建设的角度看,其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构建企业人本管理的价值体系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以价值体系为其主体结构的,而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也秉承了其价值观。以人为本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灵魂——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最后的“人格表达”[3]。《周易》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文化思想为构建企业人本管理的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1.下观而化的人才观

《乾》卦用九爻辞:“见群龙无首,吉”,意思是“群龙”(实指人)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环境中施展才能,所以是吉。要求企业领导对其下属的控御不仅刚健有力,而且要冷静客观,在工作中忽略权力等级,将高度集中的权力分派出去,建立一定的授权机制,或者在工作中忽略权力等级,使得下属可以在一个平等、互信而又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拓创造力,实现自主管理,而不是咄咄逼人,压制人、限制人,以权力强人所为,这样才能和衷共济,使企业得以健康发展。

《观》卦象传:“盥而不荐,有孚■若,下观而化也。”意思是在上位之人要端正其仪表,以作为下民的观瞻,应当像祭神最开始“盥”时那样地庄严,不让自己的诚意有稍微的涣散,那么天下人就会出于至诚来瞻仰他,并顺从其教化。只要企业领导人用心至诚,以身作则,这就为下属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的榜样,可以开始行之有效的管理。《渐》卦象传曰:“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其意思是,君子本身有好的品德,以此形成好的风俗,也是利用了“下观而化”的精神。

这种人才观要求领导者以“任人为贤”代替“任人唯亲”,打破传统的家族意识,举贤才,纳贤士,“尚贤”对于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对于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放、利用都有着最积极的意义。而领导者亦应运用《周易》思想中“下观而化”的精神,以身作则,为企业员工树立楷模,真正做到身先士卒,这也是人才观的另一种体现。

2.重在学习的价值观

学习就是促进知识更新。《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强调就是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学习在当代是必备的素养。由于时代在不断地前进,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才可以使自己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个企业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输入新鲜的血液。

《周易》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蒙》卦为例,《序卦传》曰:“蒙者蒙也,物之稚也”,事物初生时期是最为幼稚的时期,蒙昧无知,而此时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教育是基础。《蒙》卦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以上下卦象释卦名“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为《蒙》卦象为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渐启“蒙稚”,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其六五爻辞:“蒙以养正”,亦为好学君子之象。

由于全球一体化带来日益激烈的竞争,公司内部与公司之间进行合作也日益普遍,在企业中形成以学习为核心的价值观是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手段。明确重在学习的价值观是培植学习型企业的关键,善于不断地学习是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在重学习、重交流的同时还需要营造出“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企业文化氛围。学习型企业除了使员工有一定的学习途径,掌握一定的知识处理方法,而且企业也需要提供资讯、文化和技术三方面的支持。正确的资讯、开放的文化和有效的技术是学习型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使整个企业发展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体学习。树立重在学习的价值观是企业顺应变革时代潮流,是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创新之举。

(二)为培育企业人本精神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企业文化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表明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然而这种进步是与传统文化相贯通的,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伸。《周易》作为传统文化的源头与经典,其中的互助精神与中正精神等对培育企业人本精神有重要的意义。

1.仁爱团结的互助精神

《乾·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又曰:“君子学以聚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此谓君子胸怀宽阔而居于适当之位,心存仁爱而施诸于一切行为。《易传·系辞上》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朱熹《周易本义》译曰:“盖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故其相为表里如此。”“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所以仁、爱能够互为表里,安居于大地之上,敦实忠诚地生活于安宁和谐的环境中,因而能“泛爱众而亲仁。”

企业文化中,“人”包括领导、顾客与企业职工,而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信任人、一切以人为基础,一切为了人。“仁爱”不仅作为古代君子修身养性所必备的道德,也是当代人与人在平等的地位上和平共事的基础,这也大大拉伸了“仁爱”的内涵和外延。所以,仁在企业体现包括团结互助、诚信待人、下观而化等等。其具体举措是将上下级的关系变领导为协作,相互之间不再是下级而是同事关系;将人力与人格合二为一,以向员工的索求转换成满足员工的需要,满足员工个人的价值,完成以人为核心的互动管理模式;从以个人为主体完成任务向组成团队发生转化,团队是现代企业的组织细胞,而团队精神亦是发挥企业活力的保证。总之,“仁”是实现一切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有在企业文化中贯穿这条主线,那么真正行之有效的人本管理将会在得到完满的实现。

2.崇尚中正的正直精神

《周易》贵“中”“正”。这种精神倡导中正之道。《中庸》乃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此为执两用中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中正之德在于坚持正直做人,不偏不倚,公平处事。“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中正之道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在分配上坚持公平、公开原则,纠正以权谋私、家族关系所导致的分配不均和政企不分等等虚伪、巧诈行为,在企业中树立中正之德,加强企业内部的人性化管理,培养企业公平正直的人本精神,是企业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

(三)为加强企业人本管理中道德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周易》中所涵盖的道德思想,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道德成果的结晶,在当今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中也有其珍贵的价值。其中,诚实守信和理解包容之德等优良美德对于塑造企业的人本管理有重要意义。

1.诚实守信的诚信之德

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诚,从《中庸》到《孟子》皆将“诚”提到了天道的高度,可见“诚”在整个先秦儒家思想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周易》中以“孚”为体现“信”的一种表述,君子行事必须要讲诚信,否则就会有凶险。《中孚》卦整个卦象都是具体对诚信的要求,主旨在阐明“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义,全卦六爻以诚信为伦理根本之一,取象于风行泽上,有美善之喻。在爻位上两个阴柔之爻在中间,是内心谦虚的表现,二阳刚之爻占据了上下两卦的中间位置,上下卦的中间为实,所以是诚信的卦象。除了《中孚》卦体现诚信的重要性,还有很多卦的爻辞中出现“孚”,其意皆是诚信。由此可见,诚信在《周易》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诚信,企业的人本管理中更加需要诚信。无论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还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各种行为都需要诚信,员工之间的诚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得到更快更强的发展,而企业自身的行为具备诚信道德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一个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另外,管理制度的执行也需要诚信。制度是管理的规范,实行人本管理的前提是在文化的基础上有理有节的按照制度办事,而制度的执行需要信用,没有诚信的制度就如同无根之草、涸泽之鱼,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实现管理制度的诚信执行是企业文化中人本管理思想的重心与核心。

2.厚德载物的包容之德

《坤》卦的卦象即是“厚德载物”,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德,广为传诵。要求人们就像大地那样,以容载万物的气量,虚怀若谷,宽厚待人,在日常与人交往中,胸怀坦诚,宽厚大度,设身处地的理解人、关心人,而不是过分的苛求人。只要达到这样的“厚德”,才能充分体现出大地的“载物”的宽容气度。在企业中人与人的交往需要这样一种宽厚之德,也是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如果企业职工都能做到如此,那么企业就会向外展示出一个宽容、理解的整体。

三、企业文化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通过以上对传统文化之源《周易》的解析,可以发现,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因为文化对企业中的人可以起到文治教化的作用,所以,以文化带动企业的发展是当代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中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企业如何能够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尊重每一个人发展的权利也就是实现每一个员工的价值,使其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并以此为核心建立极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积极促进员工流动,择优上岗

淡化“稳定”思想,树立“流动”理念。无论是人才的使用或者用人的岗位都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对于不同的岗位,都对每一个人提供相同的机会,这是机会公平的体现。

(二)合理把握人才,使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淡化对人才的“所有”思想,树立对人才的“所用”思想,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价值,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日本佳能公司的“建议”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一位员工都有参与公司管理的机会,一个很小的建议,就可以为公司节省大笔的开支。一位女员工曾经凭借将废弃打印材料分割成大小相同的等份,借助背面作为留言条而获得建议奖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对人才的尊重和合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三)提供优良的人才环境

人才环境包含了以上两点内容,是企业做到“以人为本”的最基本要素。如诺基亚公司的企业环境是:使命感,开放与协作,高效沟通,奖励成效。奖励机制与公平机制是人才环境中重要的两点。特别是公平机制,包括机会公平、效率公平、过程公平。

把握公平,首先,就是处理好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分为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柔性管理强调对结果的考核,刚性管理重在对工作过程的管理。对于有一定创造力的工作者需要柔性管理,而对于从事程序性工作的工作者需要刚性管理为主,这样就保持了效率和过程的相对公平性。其次,在企业中需要民主的作风。很多时候,需要员工有参与到公司管理的机会,修改企业的规章制度,需要事先广泛征求员工意见,这是尊重人、信任人的民主作风的体现。最后,要把握好制度执行力度与执行方法的关系。针对国人重人情轻法制的特点,要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加大执行力度,但是又不能拘于死板的执行方法,需要灵活多变的对各种人才严格执行制度。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积极丰富的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之作,是民族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为建立起我国当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哲学文化思想。

参考文献:

[1]邹广文.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9).

[2]张淑芳.洛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调查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

[3]管益忻.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赢家之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2.

《周易》与武术文化 篇7

《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迷信之书,后来随着对它的阐释、演变成为了一部讲哲理的书。其所奠定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隐喻象征、直觉体悟等思维方式更是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维的源头活水。《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俩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易传》与其他文献并无区别,是传记体,但是《易经》则完全是占筮性的。《易经》是用阴爻和阳爻这俩个基本部件来构成卦画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以道阴阳”《周易》向人揭示了宇宙阴阳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阴阳和谐思维是构建《周易》理论体系的灵魂。

阴阳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俩个阐释观点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一指实体即气。“潜龙勿用,阳气潜藏”(《乾·文言传》)。“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坤·象传》)。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最早以阴、阳之气阐述文学风格:“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清气”与“浊气”即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在中国的传统之美中,书法之美对气的运用是最为精妙透彻的。笃信“寒暑相推,阴阳代兴”的蔡邕,不仅把阴阳二气的运动作为世界运动的基本图式,而且还把它一以贯之于他的书论中,“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九势》)“书乾坤之阴阳”,而书法中最能体现阴阳二气生生不息的在“力”上。“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形与势并举,在这里的势指的就是力。“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句话告诉我们赋予了方向性的用笔要顺其自然,同时也包含了对每个字结构乃至整幅字结构方向性的强调。书法中“藏锋以强其筋骨,出锋以耀其精神”的提法与“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颇为相似。“藏”代表“阴”,“出”则代“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描骨又画神才是书法的妙处所在。“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这是书法美学的法则之一,而用笔之势莫在于气,气又归之于阴阳。

其二,阴阳指事物的属性和形式。阴阳既可以从自然属性又可以从社会属性多方面表现出来,阳是君、父、夫,阴是臣、子、妻;阳是善、仁、爱,阴是恶、戾、残。等等。民间的美学是最为阴阳论所浸透的,民间审美意识所表现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趋利避害的功利追求。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认为美的事物不一定是善的,而善的事物往往是美的,所以在民间人们更喜欢以善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渴求。在民间审美创造中几乎看不到邪恶、凄惨、悲哀、羸弱、凋零的形式,像中国民间年画中的造型多以门神、瓶花果盘以及其他祥瑞题材为主。人们喜爱以祥瑞、仁善、丰收等阳之题材为主题,而凄惨、悲哀、羸弱、凋零等阴之题材是舍弃的。在阴与阳的内在关系中,阴与阳相互转化、相互依存,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舍阴无阳,舍阳无阴。人们用阳的吉祥之物来驱散现实中阴的厄运之物,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中国的绘画对阴阳论也是运用极精的。在构图上,讲求前后、大小、浓淡、远近、疏密、聚散、收放等关系的辩证统一。有大有小,有前有后,有疏有密,远近高低各不同,而所有这些都反映了阴阳对立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笔法上,“书画同源”,绘画的笔墨更是兼顾了书法的“气”“力”。中国画的笔法充满了力量,而“力”的产生又体现了阴阳。在运笔时,如果只注重单向用力,笔法则轻浮无力,而笔的触力感产生于臂力的矛盾作用中,所有笔向前时,同时还应往后拉,这样形成的痕迹才具有力量质感。笔法的生动变化还在于运笔的动静对比和合一,静不可死,应当外现静而内含动;动不可躁,应当外现动而内含静。例如,清初浙派的画,笔势极静,但细看其行笔却是很快的,有如风驰电掣般。石涛的笔势是多动的,但细赏其笔意,却多有静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合一。俩家虽用笔不同,但殊途同归,甚是极妙。笔法之美还在于兼具刚健和婀娜二者单求其一很容易,但其结果是或偏于木强浅露,或偏于柔弱无骨。所以须二者对立统一,只有刚健化为婀娜,婀娜化为刚健才是笔法之精妙,而不是刚健婀娜一半一半。古人所谓的“摧刚为柔”就是这个意思了。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更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它不是要求一半像一半不像,而是极相似与极不相似两极扩展的统一。黄宾虹曾经说过“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里体现的仍然是阴阳两极的思维。艺术向高妙发展,应当在似与不似这两种属性上加以进展,在两极的扩展中加以统一,而不是使两头向中间靠拢。这就要求画家在掌握形似与神似两个方面皆造其极,合而为一,然后方能成功。齐白石曾说:“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行。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自然形神俱见,非偶然可得也。”艺术之似是多种多样的,艺术之不似也是形式丰富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天地更是非常广阔的。

中国的传统美学中还有很多关于阴阳的阐述和运用。刘熙载《文概》:“笔法须兼阴阳向背。”《书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诗概》:“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著,乃足令人神远。”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美就在阴阳两仪一体中。阴阳和谐,中和为美。

参考文献

[1]《周易本义》/朱熹著.—九州出版社,2004.1

[2]《周易正义》/孔颖达,韩康伯,王弼著.—九州出版社,2004.4

从乾坤两卦解读《周易》文化意蕴 篇8

《乾》:元亨利贞。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 这四个字在《周易》中出现了6次, 其中单独出现的次数有188次之多。“《周易》卦爻辞中元亨利贞四个字, 为数甚多, 此四字之义不明, 则全书莫能通晓。”可见, 要想阐释乾卦, 这四个字是非常关键的。“元, 始也。亨, 通也。利, 和也。贞, 正也。”“元亨利贞”也被称为“乾之四德”。总体来说就是大通顺的意思。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 无咎。九四:或跃在渊, 无咎。九五: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上九:亢龙, 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 吉。“潜龙勿用”, 指阴历十一月阳气潜藏, 阴气极盛, “言时之不可行也”时节时势不对, 此时适宜于静而非动, 在《乾》卦的下位, 隐居为宜;“见龙在田”德施普矣。指阴历正二月, 春暖花开时节, 万物复苏, 大地是有文采的;“终日乾乾”指阴历三四月草木繁茂, 君子在忧危之地, 如果自强不息, 朝乾夕惕, 并且小心谨慎的话, 大可以与时俱进;“或跃在渊”指阴历五六月, 天气转热, 或跃起或潜入深渊都是无害的;“飞龙在天”指阴历七八月, 达到了顶峰时期, 稻谷成熟, 是个收获的季节, 君子已经有所作为, 在此时也成就了君德;“亢龙有悔”指阴历九十月, 此时阳气渐渐衰减, 万物也由生而衰, 进入潜藏期, 阳极反阴, 阴极反阳, 是天之道也;君子居其高位时不能够长久的, 进退有度, 谦虚待下才是王道。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 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安贞吉。“乾, 西北之卦也”, “坎, 正北方之卦也”, “艮, 东北之卦也”。“东北丧朋”是指阴气自二月立春起逐渐丧失;“西南得朋”指阴气自六月立秋起逐渐增长。《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的地势是顺着天的方向而定的, 君子效法天地, 用深厚的德行恩泽来容纳他人他物。初六:履霜, 坚冰至。六二:直、方、大, 不习, 无不利。六三:含章, 可贞, 或从王事, 无成有终。六四:括囊, 无咎无誉。六五:黄裳, 元吉。上六:龙战于野, 其血玄黄。用六:利永贞。 (初六) “履霜坚冰”阴气开始凝结, 顺着时节的自然规律将会进入严冬。 (六二) 《象》:六二之动, “直”以“方”也;“不习, 无不利”, 地道光也。 (六三) :外秀内美, 阴柔之美, 含而不露, 顺从天道, 生养万物, 有了功劳, 不归己功, 规王有, 才能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六四) 天地万物都发生变化, 这与大地的品性相联系。 (六五) “君子‘黄’中通理, 正位居体”“黄裳”就是黄土, 这是大地最本质的东西, 黄裳外面是要加上一层罩衣的, 美在内心。 (上六) 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坤虽柔顺, 但是也有斗争性的一面, 阴阳对立的开始。“龙战”即阴阳之战, 但是阴阳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只有阴阳相对相济, 才能产生万物, 孕育新事物。“利永贞”指坤以安贞为吉, 宜静不宜动。

二、从乾坤两卦看《周易》的文化意蕴

(一) “变”的思想

天地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因为天地间有两种原动力。“阳”与“阴”, 这两种原力互相冲突、互相推挤, 于是生出种种运动、种种变化。《易传》“通变成文”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观。它不仅强调变化, 强调“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而且把宇宙变化的规律性和“天下之文”联系起来, 强调“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系辞传》) 乾卦以“龙”作为天的象征物, 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 层层递进。初九到上九的变化过程是“阳”逐渐变强的过程, 正好揭示了“阳”由萌芽、生长、繁盛到消亡的变化发展过程, 从而揭示了《周易》中蕴含的物极必反, 阳极生阴的“变”的哲学思想。如果上九“亢龙”再继续慢慢发展的话, 势必会发生质变, 朝相反的方面发展, 这也体现了《周易》中蕴含的量变发展到质变以及质量互变的哲学思想。《坤卦》初六卦爻辞“履霜, 坚冰至”。“履霜”应为白露时节, 伴随着白露的到来, 坚冰也随之到来。这一爻本身就有自然界的变化存在在内。从六二“直、方、大, 不习无不利”到上六“龙战于野”, 其阳气与阴气的不断变化, 由第一爻的“坚冰”阴气极盛到阴阳交战, 由阴变阳, 以小变大来做终结, 也体现了《周易》中朴素的“变”的思想。

(二) 阴阳、刚柔思想

“一阴一阳之为道”是指阴阳, 刚柔是对立统一的, 是“道”所不可缺少的, 阴阳也是贯穿《周易》的核心思想。《系辞下》:“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 阳物也;坤, 阴物也。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意思是乾是纯阳之物, 坤是至阴之物, 只有阴阳相合才能够有中和之德。《说卦》:“乾, 天也”, 所以说“乾”的物象是“天”。“‘终日乾乾’无时懈倦, 所以因天象以教人事。”乾为天, 坤为地, 有了乾坤天地, 才有世间万物。乾卦的基本特征是阳刚之气, 坤卦的基本特征是阴柔顺承, 但是《周易》中很明显的阐释了柔中也要有刚“坤至柔而动也刚, 至静而德方”, 也就是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乾”卦中有坤象, “坤”卦中有乾象。世界万物就是在乾坤相反相成的力量较量过程中产生的。《易经》虽然主张阴阳相调, 但是也强调坤要“随阳而动”。乾卦以天为物象, 揭示了“阳刚、强健”元素的本质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坤卦以地为物象, 揭示的是人们效法“天”的刚健自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所揭示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二义, 是体现了阴阳、刚柔思想的重要中华传统文化, 也是《周易》文化历经千年永不衰落的主要精神支柱, 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安身立命之本。

摘要:《周易》自古以来就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占卜之书, 但是数千年以《十三经》之首的《周易》绝不仅仅是算卦, 更多的是隐藏在其后的中华文化意蕴和哲学思想。《易经》从极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 并且对后世的中国哲学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坤是其精华和纲领, 《系辞上》:“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 所以《周易》首卦“乾”, 其次“坤”。从《周易》的前两卦:乾和坤来阐释《周易》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乾,坤,《周易》文化

参考文献

[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2]《周易注疏》卷二,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1.

[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地球的运动与《周易》 篇9

八卦是《周易》的精髓,它是由阴阳三重组成,是在阴阳两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阴阳两重只能组成四个符号即四象。八卦是由四象演化而来的,那四象在哪呢? 在天上,就是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昼夜的更替( 既出现黑夜、白天、日出、日落现象) ,这就是天象。白天为阳,黑夜为阴,用阴阳把这四象画出来就是天书。因为它没有文字,只有符号,所以说四象又是无字天书。天书可以解释天地间的所有事情。从这天象上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呢? 是运动和变化。那变化的方向呢? 是非上即下,天上的太阳要么向上运动,要么向下运动。

所有的天机天道尽在一天之中,先把一天从东西方向砍一刀,于是白天在正南,黑夜在正北,天南地北,天地定位。再把一天从南北方向砍一刀,于是正东为日出,正西为日落,日出为泰,日落为否( pi) ,于是变化的方向出来了。这是太阳的变化方向,也是万事万物的变化方向。

我们看一下太阳的视运动,太阳从正北到正南都是上升阶段,正东日出泰是上升的正位,太阳从正南到正北都是下降的过程,正西日落否是下降的正位,这就形成否、泰、乾、坤四卦。

( 一) 坤卦: 坤在正北是纯阴,是( 阴阴) ,用六代表这个老阴,是一天的夜里十二点,是一年的冬至,是大地,是百姓,是需求,是客观,万物的生之地,死之地,万物得地而藏,万事得地而生,是下极是弱小,始于弱小而终于状大,所有的可能都从大地开始。

( 二) 泰卦: 泰在正东,是少阳,用七代表,是一天的六点,是阴在上阳在下,阴为地在上,阳为天在下,在上的地它要向下运动,在下的天它要向上运动,于是天地完美的交合在一起,阴阳这对矛盾冤家终于合二为一了,这就是相益者相近,这就是阴阳相生,这就是官民结合,这就是男女结婚,天地结合,万物相生,官民结合欣欣向荣。

( 三) 乾卦: 乾是阳阳是纯阳是老阳,用九代表,乾为天在正南,是一天的中午十二点,是一年的夏至,是如日中天,是上极,所有的向上发展到此结束,所以说终于壮大,只要你混到如日中天这一步,下降就是你的宿命!

( 四) 否卦: 正南的乾( 阳阳) 离开正南后就在地道生出一阴即阳阴,否是阳刚在上阴柔在下,阳是变化的,是向上变化,阴是变化的是向下变化,二者距离越来越远,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供应越来越多,而消费越来越小,天道由动转静,赖以生存的财物不能交流,各类矛盾层层爆发,官权越来越大而民权越来越小,民权不能制约官权,不受制约的权力那是出笼的魔鬼,人性中的私、谋、欲、贪、狂是人性的阴魔,这是乱象的根源也是否象的本质特征。

事物的发展是从坤开始的,纯阴不生于是一阳复始,于是从阴阴变化阴阳,事物从正北的坤地运转到正东的泰地,由老阴变为少阳,由六变七,占据地道的一阳终于发展成了二阳,阳阳为老阳,事物从正东的泰终于发展到了极点,从七变为九,到了上极下降不可避免终于从正东的泰发展到正南这个上极,阳极而阴生,由阳阳变成阳阴,由老阳变成少阴,由九变八,占据地道的一阴终于发展成二阴,由八变六,万物归藏于大地,名利富贵转眼成空,一锨黄土埋一把白骨,万物归零周而复始。

一个东西南北装进乾坤否泰,一个六七八九演绎天下变化,泰极否来,否极泰来,尽在一天之中,在大无外在小无内,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终点,追求成功的终究会失望,追求得到的终究会失去,除了感觉也许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外阴内阳,外柔内刚,还是泰象,泰象不在上下两极,最得中庸之道,五味令人舌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心盲,所以一个对感官刺激着迷的人他已眼瞎,耳聋,舌瞎,心死。他用什么来感受生命的美好? 所以一个人心情平淡,言语谦和,有所追求却并不执着就是泰象。

在现在我们的认知世界里,客观那个完整的世界被我们分开了,人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却把他分成男人女人,国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却把他分成官和民,谈官的时候只谈官,谈民的时候只谈民,从来就没人怀疑过这个分开的世界还是不是真实的世界,得,真的是得? 失,真的是失?对,真的是对? 错,真的是错? 对于概念从不怀疑的相信就是否式思维,对于概念有所怀疑,并且把相反的概念再小心的合起来就是泰式思维,看看老子的道德经满篇都是把两个相反的词给合起来。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与阴阳

地球公转运动有四个特殊节气,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春分是阴阳结合,是万物的开始; 秋分是阴阳的分离,是万物的结束,所以秋分后万物发展结束。因而看到矛盾结合那就是在上升,看到矛盾分开那是在下降,春分后面是夏天,秋分后面是冬天。

天道有衡,在正东的泰对应这正西的否,以达到阴阳平衡,正南的乾对应真正北的坤,以达到阴阳平衡,所以生活中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超过平衡的东西总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东西在等着你,用来阴阳达到平衡。

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现象,就是易经里的“象”,观天的叫天象,观星的叫星象,观五官气色的叫面象,各种社会现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现象,只要我们用阴阳符号把万象代表出来,然后套进四象中,那么各种变化的必然性在四象里清楚明白,天地是牛皮万物是牛毛,只要了解了牛皮的走势那么牛毛的走势就出来了。

易经源于天象,把天象用阴阳符号画出来就是天书,他教会我们用简单的方法去解释变化而复杂的事情,让我们面对复杂的世界用简单的方法就搞定。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当把这些周易思想贯穿在这部分内容中时,学生非常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对中国古老精华文化的探索欲,枯燥难懂的知识也不在难以理解,并且通过这样的思想表达,让学生更明白人与地的实质关系,更明白地理学科所要表达的思想精髓。

摘要:《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地理学科就是研究人与地的关系,在地球的运动和大自然的规律中,其实就孕育着《周易》这一古老文化思想。

《周易》与现代管理:乾卦与管理 篇10

《周易》虽然是远古的著作,但后来经过周文王、孔子的修订,使它从一本占卜书,成为了哲学书。到今天,《周易》的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思想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用语都是从《周易》而来,比如说:否极泰来、乐天知命、无妄之灾、不速之客、三阳开泰、文过饰非、风雷激荡、防微杜渐、自强不息、反目成仇、立竿见影、物极必反等。这些思想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而我们平常没有察觉,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为“百姓”,不知道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就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管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他们的基础都是对人性的了解,对于现代的管理者尤其重要。古语说:“不学易,不可为将相”。怎么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把“变易”的、“不易”的事情,变成“简易”的事情呢?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管理者的职责。因此本人站在管理的角度来看《周易》,希望能给管理者一些新的角度和启示。

乾卦

1、乾:元,亨,利,贞。

无论是老板、管理者、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想成功,显然他们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老板可能认为有10个亿才算成功,经理人可能想成为金领算是成功,员工认为只要有房子,生活美满就是成功了。但成功的道路往往是相同的,成功的路上有些类似的规律,要经过的几个步骤和容易犯几个错误,这就是乾卦反应的内容。卦辞元亨利贞就是原始、发展、成熟、收藏四个阶段,其中六个爻辞强调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不断修炼自己,提升素质,也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到支持者,尤其是来自上司的支持。

2、初九:潜龙,勿用。

作为一个员工新加入公司;作为经理新接手一个部门;作为老板开创新事业,都要牢记“潜”字,要学会默默地等待机会。

你是龙,你很有能力,这只是你个人的看法而已,别人可能认为自己有能力,你是“虫”。这时过于张扬很危险,因为别人在评价你、在琢磨你、在评估你的实力。而你不了解情况,不了解别人,这时盲目许愿、盲目决策非常危险。

企业的新人、接受新部门、开辟新市场,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别人在看你到底有没有实力。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你的位置一定坐不稳当,打下来的市场也守不住。第二阶段是打:你有实力,我也要打击你,让你感受到我的存在、我的厉害、显示我的权威。第三阶段是拉:暂时没有打死,你工作表现还不错,就采取各种手段拉拢,为我所用,一起来对付别的对手。

在刚开始的阶段就可能遭受这三种力量,如果你过早地露头角,就是“敌人在暗处,你在明处”,失败的一定是你。你的上司会为你的决策感到突然,认为你太嫩,太毛躁;你的下属会感到觉茫然,认为你不了解情况。多给上司,给下属,也给你自己一点时间,做“潜龙”,时间是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基础。

3、九二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期“潜”是可以的,长期就不行了,总要有所作为,否则就真是“虫”,或“死龙”了。

我们经常听到俗语说:“是非总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一定要出头,但绝对不可以强出。在出头以前要评估一下,周围的环境允许吗?你的上司支持吗?自己的实力够吗?如果这三个条件都具备,就可以出了。其中自己的实力是基础,上司“大人”的支持最关键。没有上司的支持,别人也可能不支持,你也一定没有信心,就不会成功。

在得到上司支持时,场合与时机也很重要。这里说的是“在田”,也就是在基层。当上司去基层视察时,提出自己的想法是个好时机,如果合理,一定会得到批准,因为上司正是“带着政策下来的”。如果是“在厅堂”,上司的架子摆得十足,通过你的方案恐怕不容易,要经过一些波折,才符合公司的“管理规定”。

4、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在出头时也要非常小心,毕竟很多人习惯一个干,一个看,还有一个在捣乱。在具体操作时,要“夕惕若”,也就是要早晚都慎重,大事小事都慎重,这样才没有过错。就像张瑞敏说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这种感觉,只有这样才可能“厉无咎”,没有过错。

当然了,在慎重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乾乾”地努力,毕竟这是你的基础。每天都三省吾身,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忠诚;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不守信用;学习到的东西,有没有实践。

5、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在出头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这时要重新评价上司支持的程度,和周围的环境的允许度,有时也可以试探一下,可以这样做吗?只要适度,就没有什么过错。如果允许就要飞“跃”,如果不允许,就要返回来,深藏在“渊”中,再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家会评价:“这小子很有上进心,就是现在能力还差一点,环境也不是很配合,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上司以后一定会给你机会。

6、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当做出成绩时,就由“潜龙”变成了“飞龙”了。成绩得到上司的认可,才真正是成绩,这样对上司和个人都有利。

成绩是要分享的,如果你作为“飞龙”已经升官了,“在天”了。这时不妨把“利益”让给别人一点,尤其是你的上司。上司分享你的成绩是应该的,否则你会被别人骂成:“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在这个阶段,名利双收不是好事。

7、上九:亢龙有悔。

终于成功了,在分享成功果实时,不要忘记许多人会“眼红”,盯着挑你的毛病,找到打击你的机会。所以当你得意时不要忘形,而是要忘记成功,从零开始,否则,就可能出错,或被别人“找到错误”,一定是让你“有所悔恨”。

8、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周易》与南宋功利学派 篇11

关键词 《周易》 永康学派 永嘉学派

〔中图分类号〕B221;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4)06-0145-07

以永康学派、永嘉学派为代表的南宋“事功之学”将古代功利主义思想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自此,中国古代功利主义才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黄百家评永康学派云:“是时陈同甫亮又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亦遂为世所忌,以为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 ① 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主干的永嘉学派,在理论上多相合拍,其个人之间的交谊也最厚,两方地缘相接,人物往来,切磋学术,砥砺品行,遂形成较为统一的学风,蔚为一方学术之盛,以至朱熹评述道:“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 ② 尽管语涵贬抑,却道出“事功之学”之特性,黄宗羲言:“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著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眼,  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 ③ 他们于礼乐制度、田赋、兵制、地理、水利以至数术方技之学无不“该通委曲,真可施之实用。” ④ 追求的是一种知识系统的实用价值的现实转换,知识的效用,自我的道德完善均必须落实到发为事业,齐家治国,经邦济世之上,“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 ⑤ 要建立一种基于“现实原则”的价值判断,追求道义与功利的统一,并以后者为判定基础。这便是“事功之学”(即浙学)的理论特性。

南宋功利学派就其思想渊源而言,自然首先是来自先秦儒家经典与汉唐北宋诸儒学说, ⑥ 如“尊王攘夷”来自《春秋》,“皇极”“大中”来自《尚书》,“富而可求”来自《论语》,究古今时势之变,极人事以达时措之宜,开物成务,成顺致利,革故鼎新,顺天应人的社会与政治改革意识则显然来自《周易》。永康、永嘉学派推崇《周易》,视之为反身修德,究三才之道,广业济世的宝典,“其易说在易学史上可以说是独具一格”。 ① “着重研究了道器关系问题,提出道不离器说,同程朱派展开了大辩论,打击了魏晋玄学和程朱理学的本体论,为其功利主义原则即道义不离事功提供了哲学基础。” ② 兹就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之易学思想展开论述。

一、“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陈亮尽通变之道达时措之宜的易学思想

《易传•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变通是合宜之举措的前提,故若能“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便可“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因而,“顺时”、“应变”是《周易》反复强调的两个要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顺时”是人们政治行为的一项基本准则。“应变”则是指导人在变化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③ 重要的是根据变化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以“应变”作为行事的准则。

在陈亮那里,“道”被设定为绝对的形而上的价值本原,它具有存在的普遍性和变化的不间断性,不过,“道”的这种存在的绝对性并不表示它可以独立存在于事物现象之外,相反,“道”必须借事物现象之存在才能显现出来,其永恒性、无限性、绝对性与具体的事物现象的丰富性之间是一种对应的关系,“道”必然与事物同在,也就是说,现象本身就是“道”的实在性的显现: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天下固无道外之事也。 ④

道的自身存在不可能脱离于事物现象的具体存在,道既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又同时具有绝 对的普遍性,它的存在,不可能脱离与事物现象 的有机联系。所以,可以说天地之间,触物皆道:

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途万辙,因事作则。 ⑤

天地之间,何物非道,赫日当空,处处光明,闭眼之人,开眼即是。 ⑥

道在现实性上,表现出一种对宇宙人生之事物现象的普遍涵摄,道与事物现象的圆融一体,则表明现象的一切呈现均为道的存在方式,一切人的现实活动,在陈亮看来,就意味着对道的实践,这样,道就不具有任何超验的性质,而是普遍存在于经验世界,“道之在天下,平施于日用之间。” ⑦ 道决不可能“出于形气之表”,为一形而上的超越性的与现象界悬隔的终极本体,相反,它必然贯彻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贯彻于日用之间,在本质上是由主体的实践活动所实现出来的:

夫子之道即光舜之道,尧舜之道即天地之道。天地以健顺育万物,故生生化化而不穷;尧舜以孝悌导万民,故日用饮食而不知,夫子以天地尧舜之道诏天下,故天下以仁义孝悌为常行。 ⑧

尧舜之道,并非什么玄妙的高论,而即是对生化不穷的天地之道的承继并将之措置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经孔子的弘扬,贯彻于民众日用之间的天地之道就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但是,由于道具有的连续性和永恒性的品格,它与现象一起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尤如四时阴阳代序,昼夜晦明迭运,尽管其中有其规律可寻,但毕竟常运而不息,“夫阴阳之气,阖辟往来,间不容息。……此天地盈虚消息之理,阳极必阴,阴极必阳,迭相为主而不可穷也。” ⑨ 正是阴阳之气“间不容息”的不断运动,才使道获得其自身存在的永恒性质,道的存在的普遍性质是通过其运动的绝对往来实现的,而其存在的永恒性质又伴随着变化的必然性。天运不息,道常如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现实内容,变化的连续过程,就是道自身的发展过程。显而易见,这种将道与现象相融摄的观点,将道与变化的观念相统一的观点,与体现在《周易》中的天道常存而不灭,常运而不息的观念是非常一致的。

由于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体,只有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才是道发生客观变动的真正根源,所以陈亮充分注意到人的现实的活动,他说:

自伏羲、神农、黄帝以来,顺风气之宜而因时制法,凡所以为人道立极,而非有私天下之心也。 ①

圣人尽天地之道,推古今之变,详人物之情,综核名实,参稽异同,因时立制,代表了人之能动的主体性对于道之把握和实践。因为世界的实在性必须在主体性参与的情况之下才有其终极意义与价值,只有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将事物现象联系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整体,所以,因时立制的作为,就是意味着人对道的干预,也是道在现实之中的贯彻,所以《周易》所说的“与天地合其德”,“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地之化育”,正是陈亮这种道必须依赖人之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出来的观点的思想渊源,与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是一致的。

这一观念是借助于体现在《周易》中的三才思想来证明的。《易传•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天、地、人是宇宙间的三类最高价值,所以称为“三材”,并以这种说法看待易卦的构成,《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卦之六爻是天、地、人的象征,其中两爻象天,两爻象地,两爻象人。六爻之变动,即象征

着天、地、人的运动,“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② 《易》之所以能广大悉备而弥纶天地,是因为它囊括了天地人三才之道,承《说卦》所说,陈亮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三极之立也,分阴阳于天,分刚柔于地,分仁义于人,天地人各有其道,则道既分矣。” ③ 在《周易》那里,必兼三才而成卦,三才之道归结为阴阳之变,在陈亮这里,“三极之立”的前提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三才之道的大原皆出于天,三才并立,可分而不可离,构成一个完满的统一体,是道的最为圆满的内涵。非常明显,三才观念特别突出了人的价值地位,包含着人为宇宙之中心这一地位的确认,虽三才并举,而实仍以人道为其系统运动的核心。惟有人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④ 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是圣人“将以顺性命之理”而对三才之内质所作的不同规定,所以人道就不是天道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天道的主动的制导者与实现者,在天、地、人的价值本位中,人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是《周易》对人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肯定。 ⑤ 陈亮发挥了这种思想,他说:

人之所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者,非天地常独运而人为有息也。人不立则天地不能以独运,舍天地则无以为道也。夫“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者,非谓其舍人而为道也。若谓道之存亡非人所能与,则舍人可以为道,而释氏之言不诬矣。 ⑥

人道在其中居于主动的核心位置,天地赖之以常运不息,道赖之而后存,道的客观性只有在人的世界中才具有意义,所以人对于道的适时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圣人的创制重统,就是相度时宜,审度事势而为民造福之举措,当然,这种创制垂统,必须依乎天道,切乎人情,因时制宜,和合天人而成顺致利,所以陈亮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圣人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而使之无间。” ① 人作为价值本位中的主体,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就应该是《易传•系辞下》中所提倡的“崇德广业”,“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② 德、业并重是《周易》所设定的人生价值目标,显然,它是认为道德应服务于功业,成为建功立业的条件,“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③ 而在陈亮看来,既然道常行于事物之间,且“千途万辙,因事作则,”所以实事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古之帝王独明于事物之故,发言立政,顺民之心,因时之宜,处其常而不惰,遇其变而天下安之。” ④ 知识是实现“崇德广业”的工具或条件,它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一定程度上的实用主义特质,所谓陈亮的事功思想或功利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知识价值上的实用主义。而他对理学的批评,就是认为心性之学非但不能实现对世界的实际干预,不具有经验上的有效性,而且还将人心导向对于现实世界的冷漠,“治道之不知,时变之不究,其说虽若可听,其事虽若可行,原始要终,而卒归于无用。” ⑤ 基于这种认识,陈亮坚持知识的实用主义倾向,坚持道德与功利的统一,在“心主于仁”的前提下,“本领宏阔,工夫至到,便做得三代,” ⑥ 功业越大,所实现出来的善的价值也就越大。“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⑦ 《周易》认为,应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尊卑有序,上下井然,这一整套行为规范就是“义”,而“义”又是社会秩序得以稳定和发展的保证,但是,仅有“义”是远远不够的,道德必须借功利来实现其价值,必须借时措之宜而开辟出天下事业的全新局面,使天下之公利有切实的普遍的增进,陈亮认为,“理财正辞”是做到这种目的的手段,“理财”是对国家财政的管理,税收法度必须合理而适中,“正辞”是指一切政令和教化措施必须保持清明,此二者,一为经济手段,一为政治手段,二者缺一不可。所以陈亮功利主义思想体系中经济和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容,是极为丰富

的。 ⑧ 陈亮对朱熹所褒扬的董仲舒提出来的“正 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说是很不以为然的,他认为,所谓的不谋不计不仅导致事功的失败,而且也是道德上的失败,因为如果纯粹排斥实践上的功利目的,就是迂阔而不切实用,道德的价值也因此无法被真正实现出来。义以为上,以义制利,这本无问题,但还须使义利合一,相互为用,如《易传•系辞下》所说的那样:“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物质利益与道德修养形成一种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周易》影响陈亮事功思想的最基本的观念。在陈亮那里,社会全体之福祉的谋求与民生之利益的普遍增进,就是仁的体现,是合理的、正当的,所以也自然是善的,故而,普遍的善不是别的,正是普遍的功利,尽我之力,使天下“无一民之不安,无一物之不养,”使天下之人皆能据于仁,行于礼,皆能得喜怒哀乐之正而遂好色好货之心,就是人性在现实社会得以全面发展的标志,就代表了人对道的干预的成功。 ⑨

二、道常存乎形器之内:薛季宣的易学思想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学者称艮斋先生,浙江永嘉人,是永嘉事功学派的创始人。叶适说:“永嘉之学,必弥伦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傅良)纬其终也。” ○10 在这里,“弥纶以通世变”意同经世政用,即注重事功。薛季宣学识渊博,对当时的实际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金华学派的著名学者吕祖谦在给朱熹的信中称赞薛季宣道:“于世务二三年,如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甚曾下工夫,眼前殊少见其比。”“其所学确实有用。” ○11 有多种著作行世,文集名《浪语集》。薛季宣的事功思想以依凭对《周易》义理的阐发而展开的。他认为,《周易》是儒家学说之总纲,事物之形象度数及无形之理均蕴藉于《周易》: 他经虽玄妙难拟,要皆自《周易》出也。夫礼乐王政之纪纲,诗书春秋其已事也。凡名数声音性命事物之理,非易无自见也。六经之道,易为之宗。 ①

圣人之言,具有六经,而《易》为之首,圣人即道,而六经即载道之器,是乃一而二,二而一之关系,道离器无可凭附,器离道不成为器:

夫道之不可迩,未遽以体用论。见之时措,体用宛若可识。卒之何者为本,何者为用,即以徒善徒法为体为用之别,体用固如是邪?上形下形,曰道曰器。道无形,舍器将安适哉?且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昧者离器于道,以为非道,遗之,非但不知器,亦不知道矣。 ②

在薛季宣看来,道是“体”,器是“用”,但体用并不能分割。道之存在的绝对性并不能证明它是可以或实际上是独立于事物现象之外而存在的,相反,它必须凭借事物现象的存在才能充分展示出来。换句话说,事物现象的存在本身便是道之实在性的显现。道不具有任何超验的性质,而是普遍存在于经验世界并且必须展示于人的经验活动之中的。薛季宣并不把道看作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而是将之视作是一个社会与历史的范畴。道与事物共在。所以,那种离器为道,舍器从道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下学上达,惟天知之。知天而后可以得天之知,决非异端遗形器者之求之见。礼仪威仪,待夫人而后行。且苟不至德,谁能知味?日用自知之谓,其切当矣乎!曾子且日三省其身,吾曹安可辄废检察。且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者,古人事业。学不至此,恐至道不凝。此事自得,则当深知,殆未可以言之也。 ③

道的自身存在不可能脱离于事物现象的具体存在,道不是一个独立于形气之外的自在之物,道 与事物现象的关系,呈现的是一番共处、共存、共在的景象,所以,道在现实性上就是事物现象本身,道与现实圆融一体,决非本末之别。从易学哲学史的视角审视,薛季宣的道器合一说,是对程颐体用一源,即事显理说的改造,他将程颐的体用一源转换成道行于万物之中,即物而现道。 ④ 这样,道成为经验活动所可以直接证取的东西,也就必须贯彻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而人则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现实生活的主体,因此,道于现实生活中贯彻和于百姓日用之间的“流行发用”,在本质上说是因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实现出来的。这样一来,道就又转化而为一个实践的范畴。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对道的背离,相反,正是对道的践履,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是十分应当的,由此而带来的功效,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不仅合道,而且就是道的内在要求。事功之学也就在此找到了一座坚实的基础。永康陈亮之学,永嘉叶适之学,均依托此基石展开对程朱理学与陆氏心学的驳难和自己功利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薛季宣道器说有功于后学确然无疑。

三、易以通利:叶适的易学思想与事功学说 正如朱伯 在《易学哲学史》中所述,叶适对《周易》有精湛的研究,“其易说可以说是南宋功利学派解易的代表。” ⑤ 不仅如此,我们认为,叶适的易学思想是其事功学说的根基,其对易理的阐发,是其功利主义学说的依据。

当然,叶适对《周易》原理的阐发,决非浮光掠影式的虚诞之论,而是凭依对《周易》经、传的深入研究。叶适否认了传统的《周易》之作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成的说法,依此种说法,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为六十四,孔子作“十翼”。他认为,“易不知何人所作”, ⑥ “按易之始,有三而已,自然而成八;有六而已,自然而成六十四。” ① 卦象乃起源于古代圣人对天地万物阴阳之变的观察:

夫天地水火雷风山泽,此八物者一气之所役,阴阳之所分。其始为造,其卒为化,而圣人不知其所由来者也。因其相摩相荡,鼓舞阖辟,设而两之,而义理生焉,故曰卦。是故有亨有否,可行可止,而人则取配之,后有圣人焉,推而明之。……然则圣人所以察天地阴阳拟诸其身者,至矣。 ②

自然界中的一切,均由阴阳二气相摩相荡、起辟开阖而形成,圣人察此精妙,于是设奇偶两画,使其相互推移变化,而最后演化为八卦。叶适此论,掐断了宋代颇为盛行的象数学派的神秘主义的易学起源说,以天地之道同人类经验相结合的角度去解释八卦之起源,使之落实于人类经验可理解、可运作的层面。接下来,叶适对《易传》进行了分析和考证,他认为,“十翼”中除“彖”、“象”二传外,皆非孔子所作,理由是:

彖、象辞意劲厉,截然著明,正与《论语》相出入,然后信其为孔氏作无疑。至所谓上下系、文言、序卦,文义复重,浅深失中,与彖、象异,而亦附之孔氏者,妄也。自颜、曾而下,论于子思、孟子、所名义理,万端千绪,然皆不若易象之示人简而切,确而易行。学者诚有志于道,以是为径,而他书特纬之焉可也。 ③

这种判断,确定了叶适对《周易》进行诠释的文本基础。因为既然只有“彖”、“象”二传为孔子所作,那么,叶适也只能依据“彖”、“象”来解释《周易》,这样,它不仅直接把握了孔子和真实思想,而且也就是易理本身,故而叶适事功学说的纲领和要旨很大部分是依托对“彖”、“象”二传的阐释。 ④ 他批评宋代流行的易学说:

本朝承平时,禅说尤炽,儒释共驾,异端会同。其间豪杰之士,有欲修明吾说以胜之者,而周张二程出焉,自谓出入于佛老甚久,已而曰吾道固有之矣。故无极太极、动静男女、太和参两、形气聚散、××感通,有直内,无方外,不足以入尧舜之道,皆本于十翼,以 为此吾所有之道,非彼之道也。及其启教后学,于子思、孟子之新说奇论,皆特发明之,大抵欲抑浮屠之锋锐,而示吾所有之道若此。然不悟十翼非孔子作,则道之本统尚晦;不知夷狄之学本与中国异,而徒以新说奇论辟之,则子思、孟子之失遂彰。 ⑤

在叶适看来,周(敦颐)、张(载)、二程(颢、颐)所悬设的“无极”、“太极”等概念,本于《系辞》,而非孔子之道,乃近于佛道异端之论。我们知道,自周敦颐迄于叶适同时代的朱熹,均悬设“太极”为形而上的终极本体,此终极本体,即世界之本原,乃一精神性的抽象的观念,内蕴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规范,故此终极本体,又可直呼为“理”或“天理”,是超时空的永恒的绝对的存在,是派生天地万物的源头,“太极”一词,渊于《易传•系辞上》。而叶适对传统易学哲学的解构和事功学说体系的建构即从否认“太极”这一概念始,他说: “易有太极”,近世学者以为宗旨秘义。按卦所象惟八物,推八物之义为乾、坤、艮、巽、坎、离、震、兑,孔子以为未足也,又因《彖》以明之,其微兆往往卦义所未及。故谓《乾》各正性命,谓《复》见天地之心,言神于《观》,言情于《大壮》,言感于《咸》,言久于《恒》,言大义于《归妹》,无所不备矣。独无所谓“太极”者,不知《传》何以称之也?自老聃为虚无之祖,然犹不敢放言,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已。至庄、列始妄为名字,不胜其多,始有“太始”、“太素”、“未始有夫未始有无”茫昧广远之说,传《易》者将以本原圣人,扶立世教,而亦为“太极”以骇异后学。后学鼓而从之,失其会归,而道日以离矣。又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曰象”,则文浅而义陋矣。 ①

叶适既然认为除“彖”、“象”二传外,其余俱非孔子之言,所以也就彻底地扬弃了“太极”这一概念,认为“太极”是道家之说,与此同时,叶适对《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也提出批评:

一阴一阳,氤氲渺微,至难明也。……道也,阳而不阴之谓也。一阴一阳,非所以谓道也。 ②

“形而上者谓之道”。按“一阴一阳之谓道”,兼阴虽差,犹可也;若夫言“形上”则无下,而道愈隐矣。 ③

叶适在这里表述的是这样两种意思;首先,道乃独阳之物,“阳而不阴”方为道。 ④ “彖”所述道与天道,皆指阳刚之道,彻底排斥了阴柔的成份,这显然是其崇尚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孜孜乾乾,刻日求功的价值观念的易学表述。其次,道决不仅限于“形而上”而无法渗入形而下,若如此,道只能是一个幽而不显,隐而难明的抽象存在,对人世间的善恶好坏不能发生任何作用,这样,他坚决认为道不能脱离作为具体事物指称的“器”而独立孤存,“书有刚柔比偶,乐有声器,礼有威仪,物有规矩,事有度数,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 ⑤ 其器不存,其道难明,“物之所在,道则在焉”,这是功利学派的道义不脱事功学说的易理层面的哲学基础。 ⑥

叶适否定了“太极”,但引入了《尚书•洪范》中的“皇极”这个概念,作为其事功思想的中心概念。“夫极非有物,而所以建极者则有物也。君子必将即其所以建者而言之,自有适无,而后皇极乃可得而论也。” ⑦ 那么“皇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叶适认为:“道不可见。而在唐、虞、三代之世者,上之治谓之皇极,下之教谓之大学,行之天下谓之中庸,此道之合而可名者也。其散在事物,而无不合于此,缘其名以考其实,即其事以达其义,岂有一不当哉!” ⑧ 此皇极不是别的,就是“道德之本,众理之会”,是总天下万物之极,施政之最高准则。而《大学》《中庸》就是这皇极的两个辅翼。当然,叶适的“皇极”决非周、张、二程 及朱熹的心性之学的理,而是其经世致用的总纲,他面对理学以心性义理为旨归的严密的理论体系,不想将事功学说完全世俗化,而是要作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建构,就有必要运用并提升一个能够包容其思想精蕴的核心理念,以期对理学形成一种对抗。事功之学的皇极观,有力地支持了其义利兼济的功利主义学说:

极之于天下,无不有也。耳目聪明,血气和平,饮食嗜好,能壮能老,一身之极也。孝慈友弟,不相疾怨,养老守孤,不饥不寒,一家之极也。刑罚衰止,盗贼不作,时和岁丰,财用不匮,一国之极也。越不瘠秦,夷不谋夏,兵革寝伏,大教不爽,天下之极也。 ⑨ 叶适所谓的“极”,是指事物的完备性,或是事物构成的规定性,而不是抽象之物,“极”是包括各种条件在内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完备的整体,因而他强调“建极”必须“有物”。同样,对道德的追求并不一定要将功利排斥出去,相反,“崇义以养利”才是正确的选择,利,义之和也;义,利之本也,排斥了功利,道义就成了“无用之虚语”,能为天下人谋利,才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周易》与武术文化 篇12

何谓通识?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三章针对史书的写作素质提出“作普遍史者须别具一种通识, 超出各专门事项之外, 而贯穴乎其间”[2], 因此“通识”可以说是一种超越融贯的识见、胸怀与素质, 而非简单各科知识的机械整合, 强调审视问题、解决问题时所体现出的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能力与视域。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梅贻琦曾提出“通才教育”这一观点, 1941年梅先生在其文《大学一解》中指出:“通识为本, 而专识为末, 社会所需要者, 通才为大, 而专家次之, 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 其结果不为新民, 而为扰民。”[3]这里所谓的“通才”, 即是与“通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概念, 其核心立足点在于对人的关怀。

“通识”是一种拥有灵魂的卓越, 对抗着大学教育的羸弱, 其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文精神对独立个体的涵养与灌溉。通识教育即是一种人文教育。由于高校重理工轻人文的现状, 使得人文学科在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改革与实践中尤具重要的意义, 而以国学经典为文本依托的传统文化课程在沟通文理科隔阂及推进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呈现突出的典范意义, 以下笔者以近年来开展的校公共选修课《周易文化讲读》为例展开具体讨论。

一、取消文理壁垒, 打通学科隔阂

人文通识课程的宗旨, 在于取消文理壁垒、打通学科隔阂, 这一教学目标使得不同专业学生得以在一个共通的平台上, 学会以超越宽容的态度整合知识结构, 并用以提升人文情怀与道德素养, 塑造美好的心灵与品格, 培养直面人生的智慧与勇气, 开阔视野。而国学经典的解读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则是个体之卓越能拥有灵魂最好的平台与媒介。以《道德经》、《论语》、《孟子》、《周易》、《诗经》等为文本依托的传统文化课程, 自然而然进入大学教育的视线。通过这些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核心通识课程的设立, 希望借以消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冷漠与隔阂, 力避大学生沦为匮乏精神追求的物质主义者, 使得社会之整体能以更和谐的姿态向前行进。

隶属人文领域的国学经典课程, 在传统文化寻根热潮的推动下以跃马横刀之势重新出现于大学课堂之中。但由于文化的断层, 学生对繁体字与文言缺乏必要的认知基础, 这些国学经典在大学课堂中的讲授, 往往容易变成机械枯燥的“说文解字”, 而只针对经典文本的字、词、句及释义等展开机械教学。但对经典文本细枝末节的纠缠, 无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课程目标的实现。如何解决教学中的这一矛盾, 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因此, 针对人文领域经典文本的教学安排, 可以考虑引进一个集中的解读视角与切入点,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与自主学习意愿。通过具体教学实践的总结, 笔者认为“文化”是其中一个易于把握及教学效果显著的解读视角:文化现象的熟悉, 文化心理的把握, 文化精神的共感, 即以经典文本为平台, 解读隐藏在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因素, 自古而然已积淀为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只是我们对此缺乏真正明确的意识与深入的认知。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从文本中梳理出来的时候, 给学生的感受是:熟悉的陌生感。所谓文化, 是生活中的约定俗成与不言而喻, 但真正追根究底, 又认为无从下手。课堂上提出的文化解读视角所带来的特殊感受,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引发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情与兴趣。

如讲解《周易》“三才”概念的时候, 将之与《诗经》重章迭唱的复沓手法结合起来, 分析数字“三”背后所涵盖的文化心理与思维惯性。放弃机械说文解字、引经据典的课堂形式, 把文本背后所隐藏的这种特殊现象与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相结合, 接受起来自然生动有趣, 更能体贴受众内心的需求。又如《周易》体系中的“九宫图”, 即1至9等九个自然数按横竖各三个排列组合, 使得无论横加、竖加及斜加其总数均等于15。在《周易》的认知体系中, 奇数为天数, 属阳, 偶数为地数, 属阴;天地万物由阴阳二气组成, 无论怎么变化, 阴阳之和均为固定数字。这在数学上称之为幻方, 又相当于物理领域的守恒定律, 如此就沟通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共同认知。而对于个体的生命感悟而言, 九宫图传达了一个道理, 任何生命的变易与发展都有其平衡点, 不可能存在违背平衡不合理的倾斜。也就是说, 任何事物都不能走向无法把握的极端, “潜龙”可以凭借努力成为“飞龙”, 而“飞龙在天”的辉煌之后又必然接受“亢龙有悔”盛极而衰的局面。

“文化”解读视角引进课堂, 使人文通识课程得以真正建构具有学科特色的打通不同专业之间壁垒与隔阂的平台, 实现所谓的今古贯通、文理渗透。

二、课堂教学从常识的灌输, 转型为对人文情怀的培养及人格心灵的提升

旧式的教学方法容易纠缠于一些执念, 常常认为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透讲到位, 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但这一类型的教学设计并没有真正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更强调的是机械的知识教学。课堂教学培养的是独立思考与建构自身价值判断的能力, 而不是让学生成为失去话语权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讲台之上唱独角戏, 学生则在底下记着不求甚解的笔记, 静默地听取教诲, 这是“注入式”教学的最大弊端, 教师很少或从不考虑学生能不能、乐不乐意接受。归根到底, 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师生之间理应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 而不是纯粹界限分明地各司所职。而师生之间这种特殊的情感交流, 往往对学生人格魅力与价值判断的建构会产生更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文教育是远离功利性与技术性的, 但对个体精神气质与价值取向的确立而言, 人文教育又是最不能忽略的环节。因此, 人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并不在于普及国学常识, 而是重在挖掘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及人格智慧, 以实现大学生个人素质得以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梅贻琦认为, 大学教育所谓的“明明德”旨在打造美善健全的人格, “乃一人整个之人格, 而不是人格之片段”[3]。大学旨在培养的君子之风, 可以说充满中国式传统的文明构想与价值判断。

知识仅仅是技巧性的存在, 是一种量化了的经验。《新唐书·裴行俭传》载裴行俭语曰:“士之致远, 先器识, 后文艺。”[4]所谓“文艺”, 只是浮浅的技巧性获得, 朗拔卓异的器局与见识才是一个人身上真正有价值的所在。通识课程最终的目标定位即在于提高个体的素质, 而素质则是综合性的修习涵养, 并非知识与知识的简单叠加, 是一个人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器局与见识, 是一种情怀与心灵。人文教育所潜移默化积淀的个人修养, 体现为主体外在沉静、从容、斯文的气象与格局。人文情怀似乎是一个虚无难以把握的范畴, 但可以清晰地从个体的为人处世、价值取向方面得到验证。

国学经典中所蕴涵的儒家道德体系, 强调的是个体对于社会的价值及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这些经典文本与范畴需要学生用心体会, 并以此为媒介展开与古人精神对话的可能性。如《周易》所传达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穷则思变”、“否极泰来”等思想, 可借助于适当的媒介传达至学生心灵, 由此引发共振与反响, 内化为思维与理念。人文教育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最理想的境界是超脱知识性的限制, 走向心灵的共情与升华。如果一个人沦为知识与技术的奴隶, 从来不以人“心”为怀, 那么即使他再机敏才辩, 也无法弥补精神人格深层的缺失。

梅贻琦曾在其1931年的校长就职演说中提出:“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同理, 所谓合格的大学生, 并不在于求学期间究竟读了多少书, 掌握多少知识, 而是四年之间是否借由表层的知识获得进一步领悟大学精神, 拥有大学气象。同时, 要形成处事专注宏观视角的理念, 而不易于被琐碎的枝节纠缠支配, 正如大学之教育以求得人格情怀的完善, 而不是零散知识的堆积。

三、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世精神, 以用于对现实人生的指导

人文精神从根本而言是非功利性的, 但并不意味着它跟生活与现实是绝缘的, 如传统文化中占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从来都是注重实践且充溢着现世精神的体系。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经典文本, 提供自我反思的平台, 是养成清醒的怀疑精神的媒介。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是因为其精粹虽历经千百年的历史轮回与风霜尘染仍不减其魅力与光华。经典并非是沉沦在故纸堆里的无用之物, 经典文本之中有丰富的可藉以指导立身处世的行为策略与价值体系。从传统经典中汲取智慧、勇气与生存的策略, 即是其现世意义的体现。

四、结语

教育原本就是“人”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博雅教育, 它以“成人”或者说“全人”教育为核心, 致力于以“人”为本位为中心的运行理念。但大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事情, 教师不能寄希望于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所谓的人格塑造与智慧提升, 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直面生活积极的人生姿态, 同时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及点燃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与热爱。人生难免要经历风雨飘摇的时刻, 一个人身上所铭刻的大学的精神底色, 会为他们带来最决绝的坚持执守的力量与勇气。而这种精神底色, 更多地通过人文教育得以实现。

摘要:近年来, 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改革给予较多重视。通识教育就本质而言是一种人文教育, 在该理念的关照之下, 人文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愈加凸显其意义与价值。对于打通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与隔阂, 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人格心灵, 人文课程的实践与贯彻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为学生的现实人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课程,《周易文化讲读》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邹进, 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150.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52.

[3]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 1941:7-8, 2.

上一篇:文本与历史的变迁下一篇: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