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

2024-08-15

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精选11篇)

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为改进手术操作, 提高手术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来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32例。结果本组32例治愈14例, 显效10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有效率为93.8%;术中并发症少。结论严格掌握腰椎间盘手术适应证, 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精细操作, 早期护理与康复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 此型病员往往有病史长、症状重, 而影像学检查却常常出现假阳性、假阴性或不典型结果等特点, 对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 大约10%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本科自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 有针对性地进行手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 其中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8~66岁, 平均年龄45.5岁, 病程最长10年, 最短1个月。所有病例均行腰椎X线摄片、CT或 (和) MR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间隙:L3~4 3例, L4~5 8例, L5S1 8例, L3~4+L4~5 3例, L4~5+L5S1 4例, L3~4+L5S1 2例, L3~4+L4~5+L5S1 2例。突出类型:中央型10例, 旁侧型22例, 其中10例有椎间盘或后纵韧带钙化;腰椎管狭窄情况:中央椎管狭窄9例, 周围椎管 (包括侧隐窝和神经根管) 狭窄23例。椎管狭窄节段范围:单节段20例, 双节段10例, 多节段2例。 (2) 临床表现:32例均有程度不一的腰部疼痛, 以腰痛为主者25例, 腰痛伴一侧或双侧下肢胀痛、麻木者15例, 仅有一侧或双侧下肢胀痛, 麻木者10例;其中30例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 无一例出现马尾神经综合症。直腿胎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25例, 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12例, 出现皮肤感觉异常15例, 拇趾背伸肌力下降8例, 膝反射减弱5例, 踝反射减弱或消失10例。 (3) 手术方法:我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俯卧位, 术中的棘突克氏针透视定位, 后皮肤切口。减压方法:偏一侧的椎间盘突出, 行单侧椎板开窗;中央型间盘突出, 行单侧或双侧椎管开窗;多节段间盘突出, 视腰椎退变程度, 必要时也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 行多节段开窗, 或多节段椎板切除, 椎弓根针内固定, 后外侧椎骨术。 (4) 术后处理:术后留置负压引流, 通常48h后拔除。常规使用抗生素3~5d, 术后第2天开始练习仰卧挺腰抬高骨盆运动, 3~5d下床活动, 防止神经根粘连。 (5) 疗效评价:临床疗效按照综合Macnab标准评价,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影像学检查显示压迫消失或明显减轻,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体征大部分消失, 影像学显示压迫减轻;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 影像学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变小或无明显变化。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1) 临床疗效:本组32例治愈14例, 显效10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有效率为93.8%。 (2) 术中并发症:本组发生定位错误2例, 其中1例开错间隙, 未找到突出的间盘后, 继续探察予以纠正;1例行在手术治愈, 手术操作所致的神经根损伤, 均不全损伤, 术后不同程度的恢复。马尾神经损伤2例, 1例出现鞍区麻木, 1例出现足趾物理;1例出现括约肌障碍尿。

3 讨论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中, 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与否与疗效有直接关系, 笔者认为手术适应证为: (1) 腰腿痛症状严重, 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2) MRI、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明显, 合并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 考虑腰椎间盘髓核有脱出或游离者; (3) 有明显运动功能障碍, 膝或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足或足趾肌力减弱者; (4) 有明确的马尾神经受损症状者。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患者, 都可以作为手术指征。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结合术中的具体情况决定。一般来说, 大多数的腰椎间盘突出伴周围椎管狭窄, 可通过一处或多处、一侧或双侧开窗髓核摘除同时侧隐窝或神经根管减压解决, 甚至可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下完成。只有在严重的椎管狭窄尤其是中央型椎管狭窄处理困难时, 半椎板或全椎板减压才有必要。本文认为有两个手术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一是彻底解除压迫;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 维护脊柱的稳定性。本组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3.8%, 治疗效果良好, 我们在治疗中有以下体会: (1) 定位要准确, 侧卧位较方便。术前结合临床体征和CrI1及MRI, 认真分析判断病变部位,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用注射器针头定位病变椎间隙后, 以定位标记的突出问隙为中心选择切口。 (2) 必要时放置负压引流, 避免出血刺激或压迫神经。 (3) 术后应早期进行抬腿及腰背肌锻炼, 以减少神经根粘连, 促进康复。

总之, 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对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优良的远期疗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进一步增强对该病的认识, 并加深对该病临床表现的研究, 以提高早期诊治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大地.现代脊柱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2.

[2]李其一, 孙建民, 于夕欣.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8, 5 (3) :266~267.

[3]彭耀庆, 张朝跃, 詹瑞森, 等.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与脊柱内窥镜手术疗效[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2001, 26 (4) :345~346.

[4]李红宇, 才志勇, 吕碧涛, 等.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与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5, 15 (6) :330~333.

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 篇2

①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

②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

③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

④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

⑤合并椎管狭窄者。

(2)手术方法 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

保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篇3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颈部外伤或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而造成纤维环破裂,髄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等组织;引起颈项强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颈痛、肩部痛,活动受限;单侧或双测上肢、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少数患者出现下肢麻木发软,行走乏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近三年来我院采用大剂量牵引、按摩和正骨手法治疗该病患102例;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2例中,男性75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一周,最长二年。其中单个节段突出36例,两个节段突出49例,三个节段及以上17例。单侧上肢出现症状的85例,双测上肢均有症状的9例;单侧上、下肢均出现症状的8例。以上病例均以CT、MRI检查诊断为标准。

二、治疗方法

1、牵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病程长短;患者的体重等因素给予不同剂量的牵引。一般症状轻、病程短,体重轻的患者给予15KG重量牵引;症状重,病程长,体重大的患者给予20KG重量的牵引。如果在牵引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症状加重等不适情况时应停止牵引;待无以上表现时再行牵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每次牵引15-30分钟不等。

2、按摩治疗:患者取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双手交替按揉颈部肌群、以前斜角肌、斜方肌、提肩胛肌为主及患者肢体;自上而下,反复操作10-15遍;在痛点处适当加重或多按揉几次。在按揉的同时,点按风池、天柱、肩井、天突、手三里、合谷等穴一般每個穴位按10次左右。

3、正骨手法:对椎体有错位的患者采用此方法。瞩患者仰卧位在床上,其头与颈部伸出床体,床头与肩平齐。医生位于其头侧,以与患者同侧之拇指顶住错位椎体旁;手掌托住患者枕部;以对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颚;前臂置于患者对侧面部合颞部;医生双手协调。先将患者头颈纵向拔伸片刻。感觉患者颈部肌肉完全放松,与医生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突然扩大头颈向患者侧转动幅度3o-5o,听到“咔嗒”声响或拇指下有滑动感即可,表示该错位椎体复位成功。每天治疗一次,10天一个疗程;每次治疗50分钟。

三、治疗标准及疗效

1、疗效标准:(1)治愈:体症、症状消失;(2)基本治愈;体症,病状基本消失,但有时仍有颈部及肢体酸麻疼痛不适症状;(3)好转:体征症状不同程度好转;(4)无效: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2、疗效:在102例患者中共治愈54例;基本治愈24例;好转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

四、典型病例

刘××,男,公务员。患者一年前开始颈部疼痛;左臂及手指放射性疼痛,沉重麻木。发病后曾分别在几家医院诊断治疗;采用口服中药、西药、按摩、牵引、封闭等方法治疗均无明显效果。于2009年3月21日来我院就诊。主诉;近一个月来以上症状加重,尤以晚上疼痛为甚;不能正常入睡;无法坚持正常工作。检查,左侧肩部肌肉紧张,在颈5、6、7椎体棘突旁压痛点;并向左手指放射疼痛麻木;臂丛牵拉试验及叩顶试验均呈阳性。MRI片显示C5-C6,C6-C7椎间隙变窄,髄核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和硬脊膜囊。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用上述方法治疗三个疗程,疼痛与麻木消失,无任何不适感;随访从治疗后自今未复发。已能正常生活工作。

五、讨论

通过上述方法的治疗。可有效地解除颈部肌肉颈间紧张;增大椎间隙。扩大椎间孔,减轻间盘负荷,纠正错位的椎体,松解神经根的粘连;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脊髓的压迫;促进炎症与水肿的吸收;达到颈椎内外的平衡。

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男性46例, 女性19例, 年龄16~62岁, 平均38岁。病程半年~10年。发病部位在L4~L5突出21例, L5~S1突出19例, L4~L5与L5~S1同时突出25例。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无并发症, 随访12个月, 恢复良好, 日常活动无腰腿疼。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缺乏相关医学知识, 大多数病人在术前对自己的疾病和手术治疗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和信心不足, 因此, 术前应多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 取得患者及其亲友的信任与配合[2]。为病人合理安排病床, 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生, 协助完善各项相关检查, 详细讲解手术基本知识、治疗目的, 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 使他们确信手术预期疗效。减少病人顾虑, 减轻患者心理障碍, 主动配合术前各种准备工作, 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2.1.2 术前训练

术前正确指导及训练患者在床上使用大小便器, 避免术后尿潴留及便秘的发生;指导患者平行翻身方法和直腿抬高锻炼, 以适应术后护理需要。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

术后绝对卧硬板床休息, 仰卧可压迫伤口, 防止渗血, 利于伤口引流。采取平卧位6h, 之后每2~3小时协助病人翻身1次。翻身时保持脊柱平直, 避免弯曲。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每1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各1次, 连续测量4次正常后改为每6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 血压根据医嘱定时测量。注意观察下肢的知觉和运动情况。

2.2.3 饮食护理指导病人多食高蛋白、高热量、粗纤维、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和骨质融合。多食用水果和蔬菜, 宜消化食物防止便秘发生。

2.2.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液以及渗出液的色、量、质, 渗湿后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局部清洁, 以防感染。并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1) 切口内血肿形成。 (2) 切口或椎间隙感染。 (3) 脑脊液漏。如有以上情况发生, 应及时报告医生, 立即处理。

2.2.5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2 4 h无腰腿痛症状者, 指导其加强腰背肌及腿部肌肉锻炼, 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术后第3天鼓励患者主动直腿抬高, 协助患者做屈膝、屈髋等被动活动, 以防神经根粘连, 初次由30°开始, 逐渐加大抬腿幅度, 并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每日2次, 每次30min[3]。椎间盘镜术伤口小, 软组织创伤小, 术后恢复较快, 术后一周左右开始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2周左右开始小燕飞锻炼法。锻炼开始时应由护士在旁协助并指导, 以防不正确锻炼产生副作用。

2.2.6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腰部保暖, 防止风寒侵袭。保持正确的站、坐、劳动姿势, 在日常生活中, 避免过度弯腰动作, 取物时避免弯腰及扭曲。出院后1个月内坚持戴腰围。恢复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 从事较轻工作和家务劳动, 时间不宜过长, 若感不适立即停止。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遵循尽早锻炼、循序渐进的原则, 并定期复查。

3 体会

通过对65例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护理。经过对患者进行正确护理评估, 传授术前、术后配合方法, 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配合术前、术后全程规范护理及健康教育, 对病人康复, 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41.

[2]何丽英, 赵金彩, 魏杰, 等.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7A) :10~11.

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 篇5

【关键词】椎间盘镜;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3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因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后凸压迫脊髓或神经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以20~5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病程短,安全可靠的方法。同开放式手术比较,具有切口小(约2cm~3cm),最大限度保持了脊柱后部结构的稳定,使椎板切除膜由一段变成一点,减少粘连,且术野清晰,可放大16倍,能清楚辨认神经根和小静脉,避免了神经损伤和减少了出血。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以及治疗费用低等优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使用该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145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145例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男性86例,女性59例,年龄21~76岁,平均43岁。病程1周~12年,本组病例均有腰腿痛,下肢放射痛。本组病例检查主要阳性体征为L3~L4共26例,L4~L5共71例,L5~S1共48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脊椎旁压痛,叩击痛,背伸肌力减弱,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肤感觉异常,注意症状、体征和影像检查结果一致,所有病例术前均拍腰椎正侧位片,CT扫描,部分病人行MRI检查。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椎间盘镜手术的先进性,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不影响劳动等优点,减少病人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体位训练 术前3天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向病人解释此项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防止术后尿潴留或便秘、训练正确翻身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嘱病人术前晚禁食禁水8小时。

2.2术后护理

2.2.1搬运病人 由手术室回病房,应用3人搬运法将病人移至病床上。搬运人员分别位于病床与病人的外侧,托起肩背部、腰臀部及下肢,保持身体轴线平直,同时用力将病人轻放在床上。

2.2.2术后卧位 术后24小时平卧,不翻身,以压迫伤口,利于止血。如病人出现头痛,取头低脚高位。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2.2.3翻身 术后24小时后可给予病人翻身,翻身过程中及翻身后要保持整个脊柱在一水平线,避免扭转,侧卧位应完全侧卧或稍前倾,用稍硬的枕头置于脊柱后。

2.2.4切口密切观察 切口敷料有无渗湿,渗出液的量、颜色、性质。渗湿后及时更换敷料,以防感染。

2.2.5控制感染及神经根水肿 术后3天20%甘露醇250ml加入地塞米松5mg静滴,每日2次。术后5天静滴抗菌素、止血药、能量药物输入。

2.2.6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视病人腰腿痛恢复情况指导功能锻炼及戴腰围离床活动。

术后24小时病人无腰腿痛症状,指导患者加强腰背肌及腿部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1)第1~3天:术后早期直腿抬高锻炼,是防止神经根粘连的有效措施,术后第一天,可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初次由30度开始,逐渐加大抬腿幅度,并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日2次,每次30分[1]。(2)4~7天增加屈膝、屈髋的被动活动,以增加双下肢肌肉的力量,循序渐进地进行。(3)第7天,开始腰背部的锻炼,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开始用五点式,熟练掌握后,再改为三点式,1~2周后改为飞燕式。

2.3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术后科学的饮食方法,如多食高蛋白、高热量、粗纤维、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和骨质融合,防止便秘。

2.4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如须远途乘车返回时,最好取侧卧位,若条件限制只能坐位返回时,必须戴腰围保护。床垫最好选择卧硬板软垫床,起床前先戴上腰围,躺下后再脱腰围。恢复期禁止负重及弯腰。带腰围活动3个月,但不能长期佩带腰围,以免腰背肌得不到必要锻炼,而影响脊椎稳定性,发生下腰痛;术后3个月回院复诊,如有不适及时回院就诊。

3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按NaKa分级,疗效分为优、良、可、差四级。其中优116例: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良18例: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偶有腰痛或下肢酸麻感觉,恢复原工作,自我感觉满意。可7例: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遗留轻度腰痛或下肢痛。减轻工作及活动后症状减轻,自我感觉不甚满意,可以接受。差2例: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需再次手术。2例差为手术开展早期,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病例,经清创引流术后抗炎治疗,痊愈。本组病例中优116例占80%,良18例占12.41%,可7例占4.83%。差2例占1.38%,总满意率达97.24%。

参考文献:

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258例, 男142例, 女116例;年龄22~71岁, 平均37岁。病变部位:L3/4 14例, L4/5 132例, L5/S1 86例, L4/5和L5/S1 26例。

1.2 治疗和观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膜联合麻醉。俯卧位, G臂下定位病变部位后, 病变侧椎间隙棘突旁开1~1.5cm处插入定位针, 定位于椎板间隙的上部, 以定位点为中心作1.5cm长纵切口, 依次插入扩张管分离肌肉, 固定工作通道管, 安装内窥镜。咬除部分椎板下缘, 切除黄韧带, 镜下识别硬膜囊和神经根, 将其向内侧剥离牵开, 显露椎间盘, 摘除髓核。沿神经根走行方向探查神经根管, 伴有侧隐窝狭窄的应行侧隐窝扩大。术后卧床休息1~3d, 1周后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 1个月内避免弯腰活动。术后半年和末次随访对以下指标进行观察: (1) 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OA) 15分法评定; (2)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 (VAS) ; (3) 患者恢复工作时间和自我评价满意度, 询问患者恢复工作的时间以及对手术结果是否满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JOA、VAS评分采用具有1个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 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 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 P<0.01;VAS评分与术前比较, P<0.01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随访与结果

手术时间30~170min, 平均42min;失血量15~250mL, 平均35mL;术后住院时间3~11 d, 平均7d。6例术中硬膜囊破裂, 用小片明胶海绵片覆盖, 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第2天拔出。18例术后有神经根放射痛症状, 10例为不同程度的下肢酸胀痛, 常规甲强龙80mg静脉滴注3~5d后症状缓解。术后1~3d下地, 全部患者在术后2周~3个月 (平均2个月) 恢复工作。随访时间0.5~3年, 平均2年。

2.2 手术前后的JOA与VAS评分比较 (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术后半年患者的JOA和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平均2年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手术治疗方式有椎板间开窗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 其具有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对脊柱稳定性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椎间盘镜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手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2]。本组平均恢复工作时间2个月, 虽然有部分患者术后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腰痛或腿痛, 随着时间延长, 在术后平均2年随访疗效与术前时比较有显著差异, 说明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的中期疗效较好, 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宜方法, 而且由于创伤小, 住院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短,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手术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椎间隙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首要条件。我们利用腰椎间盘镜技术“以神经根为中心减压”的原则, 在切除黄韧带进入椎管时, 易损伤硬膜囊及神经根, 切除黄韧带前应对其内进行探查和分离粘连, 可有效防止不必要的损伤。对合并有侧隐窝狭窄, 应用斜枪钳和弯刮匙, 对神经根侧隐窝及上位椎间孔实施减压, 清除外侧黄韧带、前方部分关节囊及增生的小关节突前缘。同时避免因追求髓核“彻底清除”及“更彻底减压”而造成绝大部分患者术后手术椎间隙的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开放术式诸多的不足。熟练操作后, 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创伤小、出血少、对内环境干扰小[3]。由于椎间盘镜入路通过扩张管钝性分离肌肉, 不破坏肌肉的附着和肌纤维的完整性, 肌肉损伤愈合快, 使病变间隙周围的软组织能迅速重建新的平衡, 维持脊柱的稳定关系, 手术并不会造成脊柱局部结构的不稳。同时对腰椎间盘镜手术的微创优势应有清醒的认识。有报道通过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12.7年的随访, 开窗组的手术优良率仍达到83.8%, 可以认为腰椎间盘镜手术与经典的开窗手术相比在远期疗效上并不占优势[4]。同时使用内窥镜手术并不等于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微创, 椎间盘镜手术也不能全面替代经典的开窗手术。但是椎间盘镜手术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等方面仍有着明显的优势。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258例采用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评估术后半年和3年的疗效及满意度。结果 术后半年和3年JOA评分, 术后平均3年优214例, 良24例, 可20例, 差0例。患者自我评价满意度分别为92%。平均恢复工作时间2个月。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法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性,腰椎间盘镜

参考文献

[1]翟晓军, 毕大卫, 傅宏, 等.显微内窥镜治疗侧隐窝狭窄型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伤, 2008, 21 (2) :120~121.

[2]舒怡, 刘社庭, 熊波.椎间盘镜与椎板间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03, 6 (2) :159~161.

[3]Huang CJ, Tang FY, Liu BX, et al.Analysis of intermediate and longterm clinical effects on discectomy with diskoscope[J].Zhongguo GuShang, 2009, 22 (4) :251~253.

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2例, 男39例, 女53例;年龄17~73岁;有外伤者27例, 压迫神经根61例, 影响椎动脉23例, 压迫脊髓3例;病程最短1天, 最长12年。

1.2 诊断依据

影响椎动脉交感神经患者多为上颈椎, 以眩晕为主;病情较急时伴有呕吐;压迫神经根者颈、肩、上肢的疼痛有神经放射症状, 压头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迫脊髓者, 可有颈痛、手麻、下肢明显无力, 步行如踩棉花状。颈椎间盘突出患者X线表现生理曲度改变;可见单个或多个椎间隙变窄, 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CT和NMI检查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膨出、突出, 并造成颈神经根压迫或颈脊髓的压迫。

2 临床治疗方法

2.1 牵引方法

采用枕颌带牵引。患者端坐将枕颌带固定于下颌及枕部, 牵引重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 适当调整, 一般在8~20kg左右, 牵引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控制在20~30min内。部分患者也可采用间歇式牵引, 牵引一段时间后有不适感觉时, 即可终止牵引, 等不适症状缓解后继续牵引, 此种方法对急性颈椎间盘突出患者, 效果良好。

2.2 推拿方法

主要采用点、按、揉、推拿和旋转“复位”等手法。取穴:风池、风府、颈夹脊穴、肩井、天宗、缺盆、极泉穴、曲池、合谷、百会、角孙、头维、太阳、印堂、阿是穴等。旋转“复位”时一定沿纵轴进行, 不可用暴力, 以防造成新的损伤。眩晕推拿手法以颈项部、头部为主;压迫神经根者以颈、肩、上肢为主;压迫脊髓者以颈项、四肢为主。病情较急者手法应轻柔、缓和, 病程较长者手法宜深透有力。

2.3 10天为1个疗程, 每日1次, 临床一般治疗1~

3 疗程。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41例;显效29例;好转19例;无效3例。

4 体会

4.1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 CT、MRI的

普及,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段准确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原来诊段为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患者, 经过CT、MRI检查基本上均为颈椎间盘膨出、突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临床上的高度重视。

4.2 牵引治疗可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 解除颈部软

组织痉挛, 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 力图使突出的髓核回纳, 使神经根和椎动脉受到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解, 突出物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也相应得以缓解。

推拿治疗可使颈部疼痛肌肉放松,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 加速代谢产物排泄, 促使局部水肿吸收。另一方面利用旋转“复位”法可使突出的椎间盘移位变形, 亦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增强颈椎关节稳定性, 使颈椎的内外环境平衡。

4.3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易复发的疾病, 既是在临床治疗当中症状反复也很常见,

这就要求患者在治疗当中应注意休息。日常工作生活中, 如看电视、操作微机、睡觉时枕头舒适度应当特别注意, 以预防症状的反复发作。如果疼痛、眩晕症状急促, 可用甘露醇、地塞米松、复方丹参注射液, 静脉注射起到消肿脱水, 解痉镇痛, 以缓解症状。

4.4 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

佳, 有报道, 大重量牵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压迫脊髓疗效较好, 对此我们虽有借鉴尝试, 但效果不明显。需要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实践探讨。

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 例LDH患者, 男36 例, 女24 例;年龄25~42 岁, 平均33.0 岁。病史3个月~2年, 平均11.3个月。住院时间1~7 d, 平均3 d。临床表现符合国内有关LDH诊断标准[2], 保守治疗3个月效果欠佳或无效, 排除腰椎间盘脱出、游离、钙化、椎管或侧隐窝狭窄、明显的椎间隙狭窄、腰椎滑脱及马尾神经症状等。CT或MRI显示病变间隙L3~43 例, L4~5 35 例, L5~S1 17 例, L4~5和L5~S1 5 例。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无显著意义 (P>0.05) 。

1.2 器械及设备

a) ND:YAG脉冲式激光治疗仪:波长1064 nm, 额定输出功率40W。φ400 μm光导纤维, 三通管, 18G穿刺针长20 cm;b) XT400-C骨创伤治疗仪;c) NEPHSTARTM特定蛋白分析仪。

1.3 手术方法

患者健侧卧位, 屈髋、屈膝, 患侧下肢伸直, L5~S1腰部垫枕。常规消毒铺无菌巾。透视下定位, 局麻后, 取后外侧入路, 穿刺套管针弯成弧形, L4~5平椎间隙后正中线旁开8~10 cm, 与腰背矢状面呈35°~45°;L5~S1后正中线旁开6~8 cm紧贴髂嵴上缘, 与冠状面呈45°~60°斜向骶尾侧穿刺, 经椎间盘侧前方穿破纤维环进入椎间盘0.5~1 cm。针体平行于相邻椎体上下缘, 针尖正位定位于椎间隙中央, 距脊突0.5 cm, 侧位椎间隙中后1/3处。拔出针芯, 置入三通听筒管和光纤, 光纤超出针尖3~5 mm, 并标示进入穿刺针的长度, 另一端连接激光发射机, 针尾滴盐水。激光功率设置为15 w, 脉冲持续时间1.0 s, 间隔时间4.0~5.0 s。汽化时针尾有气泡冒出。光纤逐渐深入约1 cm, 当嗅到焦味儿, 针尾冒出白烟, 即示手术成功。术中全程监听脉冲音,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及时去除光纤尖端焦痴, 并不断用空针抽吸, 使髓核组织回缩。术毕, 抽吸残存气体, 注入地塞米松5 mg, 拔出光纤和穿刺导针, 压迫止血, 贴无菌创可贴。术中激光照射量最小900 J, 最大2 260 J, 平均1 600 J。

术中部分患者腰部及下肢胀痛或发热, 此时暂停照射, 拔出光纤, 待局部热消散或用空针抽吸后再做。如仍感不适, 则降低激光功率或缩短烧灼时间、延长间歇时间。

1.4 术后治疗

术后卧床3 d。对照组: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扶他林, 50 mg/次, 2次/d, 连续2周。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用XT-400C骨创伤仪治疗。患者俯卧位, 将电磁藕合器张开置于腰部, 电磁场强度、频率均选择8档, 0.5 h/次, 2次/日, 连续2周。

1.5 标本采集与检测

于入院后第2天、术后第1、3、7天抽血, 于干燥无菌试管静置2 h, 分离血清, 3000 r/min离心15 min, 检测血清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 含量 (散射比浊法) 。

1.6 评价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2],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做疗效评定。

1.7 统计学处理

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疗效

治疗组术后1周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u=2.85, P<0.01) , 这说明电磁场能有效控制PLDD术后炎症反应;术后1、3、6个月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 (u=1.07, 1.40, 1.40, P>0.05) , 但治疗组优良率一直稳定高于对照组, 这说明电磁场能增强其疗效。详细资料见表1。

2.2 血清CRP含量

术前两组血清CRP含量水平相近, 无明显差异 (t=1.04, P>0.05) ;术后1、3 d两组CRP含量均较术前明显升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14.82, 14.29, 15.35, 24.75, P<0.01) , 尤以对照组术后3 d上升明显;至术后7 d两组CRP含量基本下降至正常, 与术前相比, 无显著差异 (t=1.48, 1.65, P>0.05) ;治疗组在术后3 d 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17.27, P<0.01) 。说明电磁场能有效控制PLDD术后炎症反应。详见表2。

2.3 并发症

对照组3 例胃肠道反应 (10%) , 1 例过敏反应 (3.3%) , 1 例腰肌血肿 (3.3%) , 16 例反应性椎间盘炎 (53.3%) ;治疗组1 例腰肌血肿 (3.3%) , 3 例反应性椎间盘炎 (10%) 。两组均无大血管、神经根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

3 讨 论

3.1 EMFs 配合PLDD治疗LDH的作用机理

Nd:YAG激光治疗仪通过发射脉冲式激光, 使髓核气化形成空洞, 腰椎间盘内压力减低, 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缩, 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骨创伤治疗仪应用幅频变化的高压交变电流, 通过特制的电磁藕合器, 产生调频调幅的交变电磁场, 人体内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改变细胞膜电位, 产生一系列磁生物效应。

3.1.1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罗二平等[3]通过小鼠实验证实磁场照射可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 提高血液的流动性, 改善微循环, 增强组织通透性, 促进渗出物吸收, 使神经根水肿减轻或消除, 促进炎症的消散, 并抑制纤维化过程, 促进组织修复。

3.1.2 消除炎症, 降低术后反应性椎间盘炎发生率

激光作用于髓核组织的同时, 也灼伤周围组织, 出现反应性椎间盘炎, 主要表现为术后腰腿痛症状短暂消失, 术后2~5 d复发, 甚至加重, 持续7 d左右, 个别病例持续20~30 d。文献报导术后1周腰痛发生率达59.3%[4]。本课题治疗组反应性椎间盘炎发生率 (10%) 明显低于对照组 (53.3%) , 术后3天CRP含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这说明EMFs能有效控制PLDD术后炎症反应, 降低反应性椎间盘炎的发生率。

3.1.3 镇痛作用

研究表明高旋磁能促使新西兰兔及疼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显著升高, 此种变化是磁场止痛的内在基础之一[5]。郑国海等[6]应用电磁场治疗由骨质疏松症和膝骨关节炎引起的腰腿关节痛, 能明显缓解疼痛, 其止痛速度之快是其他理疗中少见的。本课题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 治疗组即使发生反应性椎间盘炎, 其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要明显低于对照组。

3.1.4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研究表明脉冲EMFs能促进轴索再生, 促进雪旺氏细胞的繁殖及髓鞘再生, 促进靶细胞功能的恢复, 从而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及功能的恢复, 同时还可减轻神经在扩展期间的损伤, 增加神经的延长率[7]。

3.1.5 镇静作用

磁疗尚有镇静、缓解肌肉痉挛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7], 这些作用无疑对疾病的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3.2 术后反应性椎间盘炎与激光照射总量的关系

术中照射剂量过小, 髓核气化不完全, 达不到减压效果;照射剂量过大, 可使气化腔内层严重碳化, 纤维环弹性降低, 回纳受阻, 术后反应性椎间盘炎发生率升高。向湘松等[8]研究表明2 000J/椎间盘组的反应性椎间盘炎发生率显著高于1 200J/椎间盘组。多数学者认为激光总能量控制在1 200~2 000J之间。本实验激光能量最小900J, 最大2 260J, 平均1 600J, 治疗组反应性椎间盘炎发生率10%, 对照组53.3%, 表明上述气化量所致炎症经EMFs治疗是可以控制的。

3.3 血清CRP与炎症的关系

目前人们常将CRP作为许多疾病的一个非特异性早期诊断、鉴别指标及疗效评估指标。反映组织炎症标志的有白细胞计数、血沉和多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等。许多非炎症因素如年龄、妊娠、剧烈运动可引起白细胞增多、ESR加快, 这使白细胞计数和血沉作为炎症指标的价值受到限制。多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中以CRP对炎症的变化最敏感, 且不受发热、ESR加快、白细胞增多、贫血、高球蛋白血症及抗炎药、免疫抑制药及激素等因素的影响。CRP在血液中含量极微, 正常人一般小于10 mg/L。当机体处于炎症或组织损伤状态时, CRP含量就会急剧上升, 上升幅度与炎症、组织损伤程度呈正比。炎症消退后, CRP含量即迅速下降 (半衰期小于24 h) , 是疾病恢复的极好指标[9]。本课题术前两组血清CRP含量水平相近, 无明显差异 (P>0.05) ;术后1、3 d两组CRP含量均较术前明显升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01) , 尤以对照组术后3 d上升明显;至术后7 d两组CRP含量基本下降至正常, 与术前相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其中治疗组在术后3 d C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这说明电磁场能有效控制PLDD术后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 EMFs配合PLDD治疗LDH从其发病机理, 即机械压迫导致的神经根缺血和随之而来的炎症反应[10]两方面入手, 先通过激光使髓核气化, 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然后经EMFs治疗,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消除炎症并能直接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两种治疗方法协同作用, 能有效控制PLDD术后炎症反应, 降低反应性椎间盘炎的发生率, 增强其疗效, 减少患者痛苦。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体会到, 扶他林作用比较单一有限, 且有胃肠道、过敏反应等副作用, 并有可能加重肾衰。而EMFs镇痛、消炎疗效显著, 无创伤, 无痛苦, 无副作用, 操作简单, 是配合治疗LDH较好的方法。本课题将微创技术与无创技术相结合, 符合现代外科微创、无创特点,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同时要注意严格掌握适应证。另外, 也应看到本方法的局限性, 仅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 而对于椎间盘脱出、突出物钙化、明显的椎管狭窄者仍以传统手术治疗为主。

参考文献

[1]Choy DS.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 (PLDD) :A first line treament for herniated discs[J].J Clin Laser Med Surg, 2001, 19 (1) :1-2.

[2]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221-282.

[3]罗二平, 焦李成, 申广浩, 等.不同强度脉冲电磁场对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10) :1892-1893.

[4]游箭, 牟玮, 李强, 等.经皮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 6 (21) :1930-1932.

[5]张小云, 罗振国, 马永健, 等.磁场对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1998, 3 (3) :129-132.

[6]郑国海, 程迅生, 翟荣霞, 等.时变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腰腿痛[J].颈腰痛杂志, 2005, 26 (3) :223-224.

[7]王鸿, 高建青, 张桂芬, 等.脉冲电磁场的实验研究及其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1, 6 (3) :182-183.

[8]向湘松, 肖业生, 蒲丹, 等.经皮半导体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4, 6 (6) :813-814.

[9]邹季, 肖强兵, 龚梅芳.风湿骨痛药酒药槌外治法防治退行性骨关节炎的研究 (续) [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4, 6 (2) :8-10.

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当地雌性杂种犬, 年龄2岁8个月。主诉:在一周前散步时发现该犬两后肢无力, 行走困难, 在就近一家私人诊所保守治疗, 一周后未见好转而转到北里大学小动物教学病院。神经系统检查表明, 两后肢不完全麻痹, 感觉减退, 肌肉张力增高, 无法站立, 膝跳反射亢进 (++) 。

1.2 实验室检查

谷草转氨酶 (AST) :152 IU/L;丙氨酶转氨酶 (ALT) :80 IU/L;肌酸磷酸激酶 (CPK) :1 639 IU/L;血尿素氮 (BUN) :48.3 ng/dL;血肌酐 (CREA) :1.12 ng/dL;磷 (IP) :1.9 ng/dL;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压积 (HCT) 下降, 分别为13.6%和38.3%, 表现为轻度贫血。

1.3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检查表明, T4~T5椎间隙明显变窄, 密度增高, T4~T5椎体腹侧唇样增生 (图1) 。CT检查时发现中央型疝出物已经钙化, 约占脊髓腔高度的1/2 (图2, 图3) 。

1.4 手术治疗

于8月1日对该犬进行了手术治疗, 采用阿托品 (0.5 mg/kg) 、芬太尼 (5~20μg/kg) 、异丙酚 (5.2 mg/kg) 静脉注射, 结合异氟烷 (Isoflurane) 吸入法进行麻醉。于透视下定位后, 分离棘上韧带, 灼烧止血, 切除第4胸椎 (T4) 和第5胸椎 (T5) 棘突, 然后切掉T4~T5背板, 充分显露并保护好硬脊膜和神经根, 暴露病变的椎间盘, 自硬脊膜一侧切除突出于脊髓腔内的疝出物, 仔细清理组织碎片及血液之后逐层缝合。

2 结果

术后住院治疗, 一周后出院。术后两周来院复查, 左侧臀部褥疮, 经消炎治疗后痊愈。术后1月随访, 该犬排粪正常, 但仍需借助膀胱人工按摩方可排尿, 后肢功能恢复欠佳, 不能起立行走。

3 小结

犬椎间盘突出可发生在各个椎间水平, 但更常发生在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 前段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 这主要与脊柱活动度受到的扭转力大小有关。突出多为中央型, 少数为旁中央型和外侧型。因胸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多样等因素, 常被延误诊断或误诊, 并易与腰椎和前腹部疾患相混淆。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应用则有助于本病的尽早确诊和早期手术治疗, 对于预后意义重大。X线平片可显示椎体边缘增生硬化、椎间隙变窄或间盘钙化等退行性改变, 但很难准确评估病变情况。脊髓造影检查有助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发现, 但由于缺乏特异性量化评价指标, 且作为有创伤性检查, 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相比之下, CT是诊断本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无创伤, 可从多平面、多角度显示, 甚至三维重建后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大小, 能更直观地显示病变椎间盘的大致轮廓及脊髓腔内的占位情况, 从而了解其对硬膜囊脊髓和脊神经结构的压迫程度。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对此类患畜先做初步诊断, 再做无创伤性的CT检查, 术前作脊髓造影进一步确诊、定位, 以减少手术操作的盲目性。

由于胸椎椎管径相对较小, 脊髓受压后易产生供血障碍, 严重影响预后。因此, 多数学者认为, 有症状的胸椎间盘突出症一经确诊, 均应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和入路的选择以压迫物与脊髓的关系而定。

医学上, 先后采用后路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经肋骨横突切除的前外侧入路以及前侧方经胸腔开窗椎间盘切除术, 但并发症多, 目前较少采用。胸腔镜下显微手术方法行椎间盘切除术是近年来发展并逐渐成熟的一项新技术, 可用于T4~T11椎间盘摘除, 但该方法在兽医临床上普及存在一定的困难。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方式为对后方椎板、关节突和椎弓根的有限切除, 可彻底解除胸椎管狭窄, 较好地显露椎管的外侧和后外侧, 容易达到椎间盘的突出部位, 满足绝大多数旁中央型 (含外侧型) 、甚至中央型突出的安全摘除, 可有效避免脊髓神经牵拉和损伤, 亦方便进行椎间植骨及其他稳定手术, 减少并发症。该术式以其较高的安全性和易被术者掌握, 受到多数骨科医生的推崇。

腰椎间盘突出应如何治疗 篇10

我今年72岁,患腰痛已10余年,以往腰痛发作两三天后就会缓解(疼痛一般出现在晚上,翻身时症状较明显)。2009年以来,我腰痛发作十分剧烈,难以忍受,解大便或坐下、站起都相当困难。疼痛主要发生在两侧腰部与胯骨(即髋骨)之间的部位。

我曾多次做影像学检查,2009年9月8日腰椎间盘CT检查结果提示:1.腰3~腰4,腰4~腰5椎间盘膨出,腰5~骶1椎间盘轻度突出。2.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经推拿、按摩、理疗,并服用舒筋活血、抗炎止痛的中西药治疗后效果不佳。我担心病情持续最终会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请问腰椎间盘突出应如何治疗?

新疆伊宁周 凯

周凯读者:

首先建议您作患膝的核磁共振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椎间盘在人体的椎体与椎体之间,主要有缓和冲击的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突出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长期负重、从事搬运工作、弯腰、久坐,腰部有外伤史、受寒史的人最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成年人椎间盘可因过度劳损、体力的骤然变化、猛力动作或暴力的撞击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腰痛、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患肢肌肉萎缩、下肢麻木发凉等。拍X线片不能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直接依据,有条件者可作CT或MRI成像检查以确诊。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可分为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其中西医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三大类。

非手术治疗它包括药物治疗、牵引、理疗以及封闭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它包括经皮穿刺技术和腰椎间盘镜手术等。

手术治疗此法最好限于有马尾神经受压、进行性腰神经功能损伤或难以处理的疼痛症状的患者,以及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中医采用针灸、推拿、拔罐、针刀、刮痧,中药内服、外敷及功能锻炼,心理疏导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脊髓、脊神经根受压症状严重,以及保守治疗2~3周后症状反而加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上,需保持良好的站姿和坐姿。正确的站立姿势为两眼平视,下颌微内收,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小腹微收,两脚直立,两足距离约与骨盆宽度相同;正确的坐姿是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两下肢并拢。还应选择睡硬板床,注意腰部的保暖和避免弯腰提重物。应尽量少穿高跟鞋,以减少腰背肌的过度疲劳;对有慢性腰痛的人来说,出远门或乘长途车时最好用腰围带固定腰部。此外,积极治疗慢性腰痛症状、加强腰部功能锻炼也是不可或缺的。

基因治疗椎间盘突出 篇11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注射治疗

颈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部分病情严重者难以奏效。胶原酶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有30年历史,近年也有很多临床工作者将其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注射治疗。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1月应用胶原酶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92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1月共收治颈椎间盘突出症92例,其中,男54例,女38例;平均年龄42岁(32~60岁)。C3~46例,C4~523例,C5~642例、C6~79例,两阶段12例。主要临床症状:(1)颈部及肩背部疼痛不适92例(100%);(2)上肢及手部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60例(65%);(3)行走无力、步态不稳伴躯干束带感34例(37%)。影像学表现:(1)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主要表现为椎间隙狭窄,轻度骨质增生;(2)CT及MR示颈椎单纯椎间盘突出,无骨性椎管狭窄及黄韧带肥厚,无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或硬膜囊。

1.2 治疗方法

(1)体位:患侧朝下侧卧位,头部垫枕,屈颈。(2)定点:根据术前MRI或CT提示突出节段进行选点。选最低突出节段,或下1~2节段为穿刺点,多个节段突出可选择其中上位突出节段加下位突出节段;或上位突出节段加下1~2节段,或两侧上下不同节段穿刺。为了提高穿刺准确性先用C型臂X线机体表定位并标记。(3)麻醉: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针作浸润麻醉。麻醉途径为体表(定点进针节段棘突间后正中旁开)至小关节及稍靠内侧。(4)穿刺:用硬膜外穿刺针自定点抵达小关节后侧骨面,旋转穿刺针勺状面,向小关节内侧缘滑入,有穿刺落空感和负压,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流出,旋转穿刺针勺状面朝向上。将硬膜外导管置入。优维显造影剂注入导管,用C型臂X线机检查导管远端与突出物在同一层面。(5)麻醉平面测试:用1%利多卡因3 ml注入,10~15 min无脊麻征象,心电监测无异常,导管内推入地塞米松5 mg,静脉液路注入地塞米松5 mg。(6)胶原酶注射:用3 ml生理盐水溶解1 200 U胶原酶,沿导管缓慢注入。针对多个节段突出进行治疗,单管穿刺注射先从上位间隙注射,再稍微拔管至下位间隙,确认距离后再注射。(7)术后处理拔管,转病房,俯卧位休息6 h。术后予抗感染、止血、消肿、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颈椎适当制动,予颈围保护休息,1周内出院。

2 结果

随访时间为6~12个月,疗效评价标准以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为准。优: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1个月后恢复原工作。良: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可维持原工作。有效:症状体征稍有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本组92例,其中,86例穿刺插管成功并注入胶原酶,80例经6~12个月随访结果为:优17例,良53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优良率为87.5%。

3 讨论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率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颈椎间盘突出是产生颈椎病的一个重要病因病理基础。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一般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混合型及其他类型[1,2]。神经根型是颈椎间盘突出症中较多见的类型,30岁以上低头工作者易发,可以出现颈肩痛、枕后颈部酸痛,并按神经根分布向下放射到前臂和手指。轻者为持续性酸痛胀,重者针刺样痛、麻木,按病变节段受压的神经根,出现一定部位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牵拉试验、压颈试验阳性。脊髓型是颈椎间盘突(脱)出压迫脊髓引起的,好发于40~60岁,常是多节段病变,患者表现为手足无力,下肢发紧,行走不稳,手握力差,四肢麻木,脚似踩棉感,或胸腰部有束带感,重者不能行走,二便失禁或尿潴留,甚至截瘫。检查可有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椎动脉型表现为头昏、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猝倒等,头颅旋转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的特点。混合型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类型临床症状体征同时存在。因此,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应严格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

胶原酶是一种在生理环境下溶解胶原纤维的蛋白酶,它能溶解65%~90%的髓核,并使之分解为脯氨酸、羟脯氨酸、羟赖氨酸等氨基酸,被血浆中和吸收而不损伤细胞膜和神经细胞,不破坏乳酸蛋白,硫酸角质素等蛋白质,由此可见它有较高的安全性[3]。胶原酶在细胞膜完整的情况下,不损坏细胞膜及神经细胞,不破坏其他蛋白。在生理酸碱度和正常体温下分解胶原蛋白,将突出的髓核及破裂的纤维环溶解,消除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从而解除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当然,胶原酶也存在着相应的禁忌证:(1)过敏体质者;(2)脊髓受压引起截瘫的患者;(3)有代谢方面疾病者;(4)合并椎间盘炎或椎间隙感染者;(5)有心理或精神障碍者;(6)合并颈椎间盘钙化、骨性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者、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钙化者[4]。胶原酶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在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适当预防并发症和术中谨慎操作的情况下,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是一相当安全的治疗方法。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及意外。本组观察研究表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胶原酶注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金星,杨春生,王力.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IV期临床试验中期总结报告简述[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6):380.

[2]李康华.针刀松解并药物注射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44-45.

[3]王文,刘建英,殷晓雪,等.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6(2):76-78.

上一篇:《周易》与武术文化下一篇:用爱拨动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