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2024-07-06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精选9篇)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篇1

修改意见;这篇文章内容和题目不符合 内容主要就不是椎间孔经 这这主要内容是胶原酶的,客户要的是椎间孔经治疗颈间盘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4年到2015年所収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穿刺手术成功之后,通过造影来明确位置,将药物注射椎间孔中,观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有效患者9例,无效患者2例,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结论:针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并经颈椎椎间孔进行治疗,能够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突出起到一定的溶解作用,使患者神经根压迫现象得以消除,不但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较短的治疗时间以及较小的痛苦,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等诸多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关键词】椎间孔镜、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促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

[1]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起颈部、肩以及手臂等部位会出现酸胀麻木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疼痛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于影像技术,从椎间孔局部注射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影像技术下对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孔镜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简要探讨,现将研究报告公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年到2015年所収治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最小者为24岁,年龄最大者为69岁,平均年龄为(45.6±3.6)岁。突出部位:8例为C3-4突出、12例为C4-5突出、27例患者为C5-6突出、10例患者为C6-7突出、9例为C3-

4、C4-5二间隙突出、8例患者为C4-

5、C5-6二间隙突出、10例患者为C5-

6、C6-7二间隙突出、6例为C3-

4、C4-

5、C5-6三间隙突出、10例C4-

5、C5-

6、C6-7三间隙突出。此外,100例患者中有46例为侧突型、35例为中央型、19例为椎间管型突出。患者病程最短者为6个月,病程最长者为8年,平均病程为(3.4±1.3)年。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的诊断结果显示,均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

1.2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前30分钟,对患者静脉注射20ml的含量50%葡萄糖、10mg地塞米松,并给予患者抗生素的静脉点滴。患者体位取侧卧位状态,侧卧在CT扫描床上,对颈椎棘突调整至相同水平线上,在C2~T1棘突上,将一个金属标志物粘贴于上,然后从C2到C7,借助于1毫米层厚对患者进行CT扫描,在CT监视器上将发生病变的椎间盘和与其相对应的椎间孔确定出来,将穿刺点、穿刺入路、角度以及深度实现设计好,然后借助于监视器上的测量软件,将穿刺点到棘突中线的距离、多拍椎间孔的距离以及进针角度准确的测量出来。让后再借助于CT机架上激光定位线,于患者颈部体表上将所预先设计的穿刺点标记出来。

在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的基础下,使用规格为7×120mm的穿刺针,从患者颈部体表上所标出的穿刺点钟进入,让后依据所规定设计好的穿刺方向、角度以及深度来进针,当穿刺针进针深度到达设计深度标准后停止。对患者进行CT扫描、三维成像,确保针体能够与椎板外缘之间相互紧贴,针尖能够准确无误的处于病变间隙的椎间孔中,却没有损伤到患者周围血管以及神经等脏器。回抽时,做到无血、无气、无液,通过穿刺针将3mL的1%利多因和1.5mL的5%欧乃派克相联合的利欧混合液注入其中,患者病变的椎间孔中,每隔注入1.5mL,却CT扫描结构显示所注入的药液扩散到椎间孔四周,部分药液通过椎间孔,渗透到椎管腔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促使椎管腔中混合液越来越多,并逐渐开始在突出的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四周逐渐扩散,对其仔细观察10~15min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性进行监测,如果患者蛛网膜下腔没有出现麻醉现象,且之前患者上肢麻木、疼痛症状出现较为显著的缓解,则代表穿刺位置没有错误,也没有损伤到椎间孔四周的脊髓、硬膜囊以及血管和神经等脏器。最后,通过穿刺针对患者进行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借助于平车将患者转送到病房中,保持六个小时的健侧卧位,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治疗,如抗感染预防和治疗、止血、消肿等。适当的进行制动,确保颈围能够得到充分休息,于7d内出院。1.3判定标准

以改良过后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将治疗效果分为:①优:患者症状均已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均都恢复如初;②良: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但依旧还存在轻微症状,活动所受限制较弱,没有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及工作;③有效: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但活动依旧受限明显,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均都遭受到了一定影响;④差: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与治疗前症状无变化,甚至还有所恶化。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总有效率=(优+良+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占总例数的52.00%、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占总例数的37.00%、有效患者9例,占总患者的9.00%、无效患者2例,占总例数的2.00%;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见表1。且所有患者均都于治疗两天后,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其中10例患者在14d中,症状有所反复,通过针对性处理之后,反复现象逐渐开始减轻并日渐好转。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现象。

表1.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n(%)] n 100 优 52(52)

良 37(37)

有效 9(9)

差 2(2)

优良率 89(89)

总有效率 98(98)

3.讨论

随着当下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促使现代人们生活压力无形中逐渐增加,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年轻化趋势。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起颈部、肩以及手臂等部位会出现酸胀麻木的感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疼痛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2]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颈椎病所带来的危害,针对于颈椎病的相关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借助于影像技术,从椎间孔局部注射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重要手段。

人体颈部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想要进行穿刺也就会形成较大的阻碍和难度,从而也就会带来较高的风险。一旦没有注意就极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发生。国内就曾经有报导过多起误将胶原酶放入到蛛网膜下腔中,从而造成患者瘫痪甚至死亡的案例。在借助于CT指导下,不管是设计、定位、穿刺以及造影,还是进行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在患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不但具有清晰的图像、准确的靶位以及简单的操作流程,而且还具有创伤小、无出血以及痛苦少等特点。在CT引导下穿刺针尖能够准确无误的刺到椎间孔外口出,不需

[4]要刺入到椎管中,因此也就不会对硬膜囊造成损伤。让后借助于造影术将位置明确确定之后,还能够对造影剂从椎间孔渗入到椎管中接触突出物进行全面观察,监测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麻醉现象,最后将相关药物通过穿刺针注入其中,让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还能够让“药达病所、酶达底物”的基本要求得到充分实现。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很多患者都难以接受,绝大多数患者都输选择使用牵引的方法,内服外敷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这种方法无法做到根治,且治疗效果也不是很显著。而通过椎间孔药物注入治疗方法来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有造影剂证实,药物注射后能够扩散到硬膜外前侧间隙中,从而让突出的髓核

[5]逐渐被药物溶液所浸泡住,进而让其溶解效果得到充分激发。而且,在细胞膜完整的状态下药物并不会对细胞膜和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同时也不会对其他蛋白造成破坏。在生理酸碱度以及体温正常的基础下,使胶原蛋白逐渐被分解,溶解掉突出的髓核及破裂的纤维环,促使神经所遭受到的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进而也就能够让颈椎间盘突出症所带来的诸多临床症状都得到有效消除,实现临床治愈的显著疗效。

针对于急性起病,颈椎间盘单节或多节突出、不具有四周组织骨化症状、具有较为显著的神经根压迫等诸多症状的患者,均都可以运用本次研究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椎间盘突出且

[6]伴有椎管骨性狭窄、原发性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者则应该谨慎使用。对于胶原酶过敏、颈椎脱位、疑似肿瘤或结核、年龄在16岁以下以及穿刺部位发生感染的患者,则严禁使用该治疗方法。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无菌操作和适应症做到严格掌握之外,穿刺技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严格按照设计和[7]标准来进行穿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治疗后,100例患者中,症状达到优的患者有52例,占总例数的52.00%、达到良的患者有37例,占总例数的37.00%、有效患者9例,占总患者的9.00%、无效患者2例,占总例数的2.00%;优良率为89.00%,总有效率为98.00%,见表1。且所有患者均都于治疗两天后,相关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其中10例患者在14d中,症状有所反复,通过针对性处理之后,反复现象逐渐开始减轻并日渐好转。所有患者中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现象。由此可见,针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椎间孔穿刺技术,并经颈椎椎间孔注射胶原酶,能够对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突出起到一定的溶解作用,使患者神经根压迫现象得以消除,不但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较短的治疗时间以及较小的痛苦,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等诸多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参考文献】

[1]谢林,顾军,贾晋辉,王庚启,洪友松,陈方庆,席志鹏.经皮5.9mm全内窥镜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0:1074-1075.[2]俞武良,陆建猛,韦勇力,方明,王兴武,欧阳甲.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06:686-689.[3]王迎虎,杜洪印,谭建强,郑宝森,邵兆军,刘强.突出物CT值对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12:909-912+915.[4]赵家贵,朱本藩,宋阳,赵丽,陈家骅.CT引导经黄韧带颈后路注射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01:43-46+50.[5]林泓怡,韩影,林建,陆丽娟.单双极射频椎间盘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2:736-739.[6]林泓怡,韩影,陆丽娟,金杏红,王净蒙,林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和双极射频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10:970-972.[7]李进,孔维军,季文军,覃建朴,敖俊,廖文波.后路全内镜手术治疗单节段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6,02:170-174.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篇2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微创,髓核摘除术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来临, 腰椎间盘突出症已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对症状严重者而言, 常需手术治疗。随着科技的发展, 微创脊柱外科手术近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TED) 正逐渐成为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2,3], 传统的外科手术切口大、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术后康复时间长[4], 而椎间孔镜技术也逐渐从盘内摘除、间接减压的杨氏 (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YESS) 技术发展到通过靶向穿刺、椎间孔扩大成形、直接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减压技术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TESSYS) 。回顾性研究本院的25例患者, 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 通过评价其近期效果, 分析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2015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 其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55岁。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 术后随访1年, 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动力位片证实无手术节段腰椎不稳, 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 病程4个月~5年, L3/L4间盘突出者3例, L4/L5间盘突出者18例, L5/S1间盘突4例。入组标准:单侧腰腿痛病史, 有明显的神经根性症状, 包括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无力等;影像学证实腰椎间盘突出明确, 无合并同侧腰椎管狭窄, 且椎间盘无严重钙化;腰椎峡部裂滑脱、不稳, 腰椎感染, 脊柱畸形等为手术禁忌证;经严格的3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疗效不确切者, 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 VAS) 评分4~10分, 平均 (8.22±0.63) 分。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俯卧位, 腹部予以悬空, 记号笔标记出患者的棘突中线以及双侧髂棘线。C型臂X光机透视正位, 确定椎间隙水平, 经过髂嵴线近侧约1 cm处至目标椎间隙标记为穿刺方向, 再行侧位透视, 标记目标椎间隙处的关节突关节线, 确定其为安全线, 再标记经过髂嵴线近侧约1 cm至目标椎间隙的上关节突尖部前缘的穿刺方向。安全线偏后侧约2 cm水平, 确定两个方向的交叉点, 即为穿刺进针点。

1.2.2 手术步骤

手术方式采用PTED技术中TESSYS技术, 按照标准操作流程, 消毒铺巾, 在确定进针点后逐级经皮放置穿刺针、导杆、套管、环锯, 直至放置7.5 cm工作套管, C型臂透视确认。工作通道放置的标准位置为正位正对靶点, 侧位在完全椎管内, 最后连接椎间孔镜光源及摄像系统。环锯去除小关节突增生的骨赘和部分上关节突, 扩大椎间孔, 放入椎间孔镜, 对于某些严重的椎间孔狭窄患者, 可应用8.5 mm环踞再次行椎间孔成形。髓核钳取出向椎管内突出的髓核组织,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不同形状及角度的髓核钳, 显露神经根, 探查并松解, 用射频消融处理肉芽, 局部止血和髓核碎片组织, 椎间盘消融减压并使纤维环破口处皱缩, 仔细观察神经根及硬膜囊, 保持其完整, 突出的髓核组织完全摘除, 神经根随水流自由搏动, 彻底止血, 退出工作套管, 缝合切口, 创面内置硅胶引流管1根, 无菌敷料覆盖。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不限制活动, 次日即可佩带腰围下床活动, 术后2~3 d出院, 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术后随访12个月, 用VAS评估疼痛程度:0为无痛, 10为极度疼痛。根据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术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基本恢复原来工作和生活;良:偶有疼痛或疼痛不明显, 可从事较轻工作;可:症状减轻但仍有疼痛, 不能工作;差:有神经根受压表现, 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得到12个月的随访, 平均手术时间55 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5 m L, 平均卧床时间12 h, 平均住院时间3 d, 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 (8.22±0.63) 分、 (2.35±0.58) 分、 (1.79±0.48) 分及 (1.35±0.58) 分, 术后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个月根据改良疗效评定Mac Nab标准, 优20例, 良3例, 可1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2.00%。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发, 复发率为0.40%, 予以行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手术治疗后获得满意恢复, 无术后感染、脑脊液漏等的发生。无患者术后出现诸如脊柱不稳、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大血管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

3 讨论

腰椎间盘是脊柱结构的关键组织, 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 在人群中发病率逐渐增高,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种高预期也给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手术即开放手术, 为了显露突出的椎间盘组织, 必须要以剥离和切断椎旁肌肉、切除部分椎板和黄韧带为代价, 来显露并牵开硬膜囊和神经根[5], 创伤大、出血量多、并发症多、患者痛苦大, 传统手术难以防止病情复发, 也难以维持较好的远期疗效[6]。并且在术中牵开神经根时也会加重神经根的损伤, 而术后硬膜囊和神经根周围会形成一系列的瘢痕组织及粘连, 并且开放手术在向腹侧摘除髓核时还存在损伤腹侧大血管的风险[7]。而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而言,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TED) 则是采用经皮的一种全新的微创技术[8], 这种技术与开放手术相比, 有以下优势:手术在局麻下操作, 术中可随时与患者保持交流, 减少了硬膜囊、神经根损伤的概率[9];因为是经皮的微创入路, 腰椎重要的骨关节韧带结构并没有遭到干扰及破坏, 因此不影响术后腰椎的稳定性[10], 手术切口小, 术后患者切口疼痛轻微, 对神经根以及椎管内组织结构干扰小, 一般不容易形成较小的瘢痕组织, 且也不易形成粘连;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相对较短, 这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1,12]。所以, 这种微创技术近年来较快发展, 也逐渐被外科医生所重视[1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采用的是解剖工作通道,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理念, 这种微创技术目前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最为人们关注的脊柱外科领域。

目前临床最常采用的PTED技术为间接减压的杨氏 (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YESS) 技术[14]和直接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减压技术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TESSYS) [15]。虽然这两种技术均为经皮入路的微创腰椎间盘切除, 但其在手术理念、入路方法和工作通道的位置等方面区别较大。YESS技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强调由盘内至盘外的减压,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来说, 无明显移位的椎间孔内或椎间孔外突出是手术适应证, 不易损伤椎管内的神经根、硬脊膜囊和血管, 即先行椎间盘内减压, 由椎间盘由内向外逐步切除椎间盘组织, 因此适合初期开展微创手术的医生。而TESSYS技术是用环锯逐级扩大椎间孔, 其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技术, 在显露椎管内神经、完整摘除突出髓核后直接到达突出椎间盘内, 处理终板及后侧松动的椎间盘, 也无需牵拉神经根和硬膜囊, 神经暴露范围小、出血少, 也能减少瘢痕形成和粘连[16]。相对YESS技术而言, TESSYS技术在椎间盘领域有着更广泛的手术适应证, 其对于治疗移位的中央型突出以及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有着理性的效果, 而且工作通道安置在椎管内, 可直接摘除突出髓核组织, 减压、显露并松解神经根, 效果确切[17]。经通道内镜下的操作可明显减少手术的创伤, 但PTED技术手术原理与传统手术相比而言, 同样存在椎板开窗、牵拉神经、硬膜外粘连的问题, 不可忽视。

PTED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少, 当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 诸如神经损伤、椎间盘突出复发、椎间隙感染、术后椎间盘假性囊肿, 残留、腹腔脏器损伤等, 综合各文献报道, 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下肢麻木和痛觉过敏, 薛祥云等[18]报道其发生率约为3.5%。而常见的日光烧灼综合征主要发生在YESS技术中, 常为一过性出现, 患者术后数日或数周内易发, 经过脱水、消炎镇痛、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 4~6周后一般均可恢复。本组患者虽然未发生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但有文献[19]报道结果术后患者出现下肢神经症状发生率约为2.85%, 并发症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早期椎间孔内镜技术学习曲线陡峭, 手术操作不熟练, 病例选择不当以及解剖结构辨认不明确等有关, 而后期随着操作者技术成熟及熟练, 并发症可明显减少[20]。术者体会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对每位患者病情仔细评估, 认真阅片, 设计路线, 通过精确的靶向穿刺到达突出部位, 尤其对其椎间孔相应结构和安全三角小心仔细评估, 而且穿刺时实际旁开距离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形作适当调整, 肥胖、椎间孔狭小者旁开的距离要适当加大, 这将决定椎间孔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环锯扩大椎间孔应避免突然捅入椎管而内损伤神经, 必要时可用锤子逐步敲击, 需在X线透视监测下进行, 避免猛烈敲击环钻尾端而造成大块骨劈裂, 形成医源性损伤。 (3) 椎间孔镜下视野狭小, 且不易辨认器械深度, 术者必须熟悉解剖结构, 尤其是椎间孔结构和安全三角, 建立解剖结构的立体概念。 (4) 针对出血、水雾等对视野干扰, 可及时调整水压、吸引器压力和通道位置。射频止血虽可保持术野清晰, 但不可盲目操作而伤及神经根和血管。 (5) 在开展早期, 应慎重选择相对容易操作的患者, 并认真准备手术方案。对于向下游离较远的椎间盘髓核组织, 进入点须偏向头侧;对于椎间盘突出伴钙化、侧隐窝狭窄和椎管狭窄大的患者, 可采用磨钻仔细处理;对于脱出型及中央型椎管狭窄, 可通过调整工作通道而不打磨关节突进入椎管;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应当谨慎操作, 应由椎间孔入口处开始逐步松解瘢痕组织而进入椎管。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篇3

【关键词】护理体会; 椎间孔镜; 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9-02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疼痛科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48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针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 2012年 1月 -2012年 12月来笔者所在科室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48例患者,男 28例,女 20例,年龄 19~66岁,平均 (47.6±5.5)岁,病程 6个月~7年,平均 (2.9±1.2)年,患者均有较为严重的腰痛症状,失眠症状,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2 护理方法与体会

2.1 心理护理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多交谈手术的必要性。[1]术前大部分患者均存在紧张焦虑的心理,尤其在局麻清醒状态下对术中出血及疼痛恐惧。

2.2 术前护理

2.2.1 疼痛护理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有腰部疼痛症状,在手术开始前与患者进行交谈、聊天,降低其心理负担,转移其注意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患者的行为表情变化加以观察,将患者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表对其打分,让患者对照疼痛程度按十分制进行自评,重度疼痛程度 10~7级,中度疼痛程度6~4级,轻度疼痛程度 3~1级,没有疼痛 0级[3]。患者术前进行疼痛评分分,在术后进行一次疼痛评分,若仍然是中重度疼痛,可通过按摩、热敷法降低其疼痛感,并辅以药物镇痛 [2-3]。

2.2.2 术前准备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锻炼,使患者熟练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如双手举高动作,俯卧动作,少次长时锻炼,有利于术后腰背肌锻炼的顺利开展和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的继续。向患者讲解这些训练的必要性,使患者能主动按要求进行练习。在手术前几小时内禁止饮食、饮水,并准备消炎药及止痛药,为手术顺利进行做好准备[4-5]。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向病房护士交接班时应告知后者注意观察尿色。因术中使用亚甲蓝作为显像剂,虽然部分亚甲蓝在手术过程中被冲洗液冲洗出来,但仍有可能部分亚甲蓝经肾脏代谢排除,因此尿液颜色有可能呈蓝绿色,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尿液颜色多于术后6 ~ 12h 恢复正常,无须特殊处理[6]。交接班时还应告知病房护士注意观察腰部及患肢疼痛变化情况,患肢肌力、感觉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头痛等。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其具有微创、疗效好、出血少、可视清晰、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仍无法有效降低疼痛时,可通过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椎间盘手术進行治疗。经过手术后,患者疼痛感明显改善,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术前。该术士与其他相比,并发症相对较少,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疼痛护理,术后的病情观察和功能锻炼护理,有效改善患者因手术造成的心理负担和手术身体创伤,结合规范的护理手法和康复指南,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恢复速度,减轻患者疼痛感。因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梅香,王传升,马振武 .心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3(3):194-196.

[2]叶秀琳,邱岸花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护理 [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5):71-72

[3]王志华 .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的护理 [J].职业与健康,2003,19(7):159-160.

[4]郑治海,于常娟 .热补针灸并牵引、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J].中国医学创新,2009,6(5):48-49.

椎间孔镜的术后护理 篇4

1、术后平卧位4~6h,监测生命体征平稳,翻身时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采取轴线450,防止脊柱扭转,可采取左450~平卧~右450的方法,2h翻第一次,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及二便有无异常。

2、第1~3天,行直腿抬高锻炼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初次由300开始,逐渐加大抬腿幅度,并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天2次,注意观察针孔辅料,有无疼痛、红肿,每日消毒并更换敷贴。饮食以清淡、多汤水而富于营养忌油腻,煎炸食物。

3、第3~5天,加强以上锻炼,增加下床活动时间,巩固锻炼的效果,增加康复信心,应注意敷料情况,脱落及时更换。饮食以清补为主,多食蛋白质含量高及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蛋类,乳制品。

4、第7~14天,开始腰背肌锻炼,提高腰背肌的力量,增强脊柱稳定性,开始用五点式,2周后可改为飞燕式,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逐渐增加次数,并逐渐过渡到日常生活中,即使痊愈出院,也应坚持半年以上。

其实在大家关注椎间孔镜术后护理的同时椎间孔镜术前护理也是要注意的,在再谈泰可视椎间孔镜技术中我们要注意手术前的和患者沟通技巧,这就是在选择好患者的适应症的前提下让患者了解再谈泰可视椎间孔镜技术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好告诉他这是微创治疗骨科疾病的最新的技术,当然这是真的,不是我们乱说的,同时还要告诉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多少钱,解除患者的顾虑,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椎间孔镜术后护理。

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的优越性 篇5

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原理

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在椎间孔安全三角区、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彻底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质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力,消除由于对神经压迫造成的疼痛。其手术方法是通过特殊设计的椎间孔镜和相应的配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成像和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双频射频机,共同组成的一个脊柱微创手术系统。在彻底切除突出或脱垂髓核的同时,清除骨质增生、治疗椎管狭窄、可以使用射频技术修补破损的纤维环等。使用椎间孔髓核切除术可以精确的对椎间盘进行手术而不触及健康组织。由于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是在纤维环之外做手术,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纤维环的完整性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在同类手术中对病人创伤最小、效果最好。

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代表一种全新的记住微创手术概念。可以开展从颈椎到腰5骶1所有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成型和纤维环修复。手术的满意疗效可以达到75%-90%。由于它的诸多优越性,目前国际脊柱外科领域已经公认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在将来会和发展完善的关节镜一样成为该领域的主导地位。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的优越性

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是一套完善和成熟的技术,由著名的德国脊柱外科医生Thomas Hoogland(汤姆.胡兰德)等人在实施超过千例成功的手术后才开始向全世界推广。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主要优越性:

 病人仅需局部麻醉,不需要全麻。在病人完全清醒状态下做手术。手术中可以随时发现病人的反应。 通过很小的经皮切口到达手术部位,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中和手术后感染的危险性。

 和显微手术技术不同,为了确定位置和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椎间孔入路的方法不需要部分切除椎间韧带(黄韧带)、锥体或椎间关节(锥体板切除术)。也不需要切断躯干肌,增加术后稳定性,减少伤口愈合疼痛。

 较少的骨组织受到伤害,减少血液渗出和神经根区域的疤痕形成。手术后恢复快,术后一天病人就可离开医院。大多数病例可以进行门诊手术。病人可以尽快回到工作岗位和保证高质量的生活。

 独特的套管和手术器械设计,可以发现和保护神经根,保护硬膜外及神经周围静脉系统、防止静脉淤滞和慢性神经水肿。此外,可以减少神经周围和硬膜外瘢痕形成。

 不会损伤好的硬膜、神经韧带结构,减少神经根拴系的发生。运用工作套管可以减少椎旁肌肉的损伤及失神经支配。而开放手术中对椎旁肌肉的剥离和牵拉往往会损伤椎旁肌肉和使肌肉失神经支配。此外,还可以防止术后节段性不稳定和滑脱的发生。

 对包容型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内手术减压手术保护后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的完整性,从而减少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几率。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的手术方法

为了精确确定突出或脱垂的髓核的位置和性质,以及椎间孔骨质增生的情况,手术前要进行彻底的临床和神经-骨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和MRI是精确确定髓核大小、位置和性质的重要手段。最后通过椎间盘造影来确诊。合适的病人体位和从皮肤到达疝出的椎间盘入路的精确设计是获得良好的手术结果的关键。可以根据突出或脱垂的髓核的位置和性质选择侧卧位或俯卧位。

THESSYS将方法和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做从颈椎到腰5骶1所有的椎间盘髓核摘除,纤维环成型,切除骨质增生等手术。任何隔离椎间盘片段或突出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立即摘除。使用这个方法到达疝出的椎间盘的特殊途径是通过椎间孔安全三角区,在椎间盘脱出时,椎间孔通常很窄。受影响的神经根从头侧发出,通常被纤维组织和/或骨性锥体包绕。为了不刺激任何接近椎间孔的神经,并保证安全到达椎管,椎间孔的尾部(安全区)有特殊设计的钻孔器1毫米1毫米的扩大。在放射线控制下使用阶梯式的导丝和3节段穿刺套管,从THESSYS手动器械盘插入椎间孔,器械盘内装有多种导杆,导管,工作管腔和先前提到的冠状做钻孔器。通过钻开骨性物质,使椎间孔逐渐加宽。这个过程使得可以安全的到达脊柱腔。使用脊柱针可以获证实纤维环撕裂,椎间盘物质的的脱出和/或隔离的精确位置。通过这个通道和特殊开发的脊柱椎间孔镜,使用特殊研制的钳子,抓紧器和打孔器摘除引起严重放射症状的脱垂的物质。

THESSYS可以用于任何突出的椎间盘微创伤手术。所有隔离的椎间盘物质和腰部脊柱的脱出(包括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隙)都可以使用整个系统在局麻下经侧方的椎间孔摘除。整个系统的使用适用于任何由疝出的椎间盘或较大的突出引起的神经根症状或长期疼痛,保守治疗不能获得足够的改善。马尾综合症代表了要立即手术的指征。对于任何疝出的椎间盘的手术,THESSYS手术也需要术前彻底的磁共振,计算机断层和常规的放射线影像检查。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代表一种全新的脊柱微创手术概念。可以开展从颈椎到腰5骶1所有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成型和纤维环修复。手术的满意疗效可以达到85%-90%。由于它的诸多优越性,目前国际脊柱外科领域已经公认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将占据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

其手术方法是通过特殊设计的椎间孔镜和相应的配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成像和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双频射频机,共同组成的一个脊柱微创手术系统。在彻底切除突出或脱垂髓核的同时,清除骨质增生、治疗椎管狭窄、可以使用射频技术修补破损的纤维环等。由于Thessys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是在纤维环之外做手术,使用椎间孔髓核切除术可以精确的对椎间盘进行手术而不触及健康组织。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纤维环的完整性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在同类手术中对病人创伤最小、效果最好。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2013年本院共有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Target Wang椎间孔镜治疗, 男33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65岁。患者接受治疗的时候, 其病程从2个月~12年不等, 临床中患者的症状主要是腰腿麻木, 在接受该手术治疗前, 患者曾接受过其他的物理治疗, 可是效果不理想。

1.2 手术方法

患者于脊柱拱形支架上取俯卧位, 手术开始时行C型臂X线透视以定位, 于病变部位的椎突旁做一纵形的皮肤切口, 长约1.0~1.5 cm, 针尖位置偏向中线及尾端, 沿切口插入定位针, 慢慢深入并探及病变椎间隙处椎板的下缘, 固定定位针的位置, 逐级套入椎旁肌扩张管扩张通道。之后自由臂固定工作通道, 同时安装Target Wang椎间孔镜系统。手术中清除椎板上的软组织, 显露椎板下缘后分离附着的黄韧带, 并切除部分椎板, 充分显露黄韧带附着点后逐渐剥离并咬除, 之后即可牵开显露的神经根及硬膜囊并探查突出的椎间盘。切开纤维环 (脑棉片保护硬膜囊和神经根) , 取出变性的髓核组织并检查神经根。伴有侧隐窝狭窄者, 咬除增厚的黄韧带、内聚的骨赘和增生的关节突;伴有神经根管狭窄者, 可适当扩大神经根管内口。彻底止血, 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取出手术通道, 切口处缝合, 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为患者使用抗生素持续静脉滴注5 d左右, 术后1 d便可在使用腰围的情况下来进行床下活动, 术后2 d医生为患者进行腰背肌肉训练指导, 整个恢复过程大约需要2周, 患者便可以出院在家休养, 完全康复需要5周左右, 可恢复工作状态。

2 结果

全部患者接受4~24个月的随访后, 使用Machnab标准来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共有优秀35例, 良好16例, 有效4例, 无效2例, 优良率为89.5%, 全部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无感染和椎体滑脱情况。

3 讨论

3.1 适应证

患者接受Target Wang椎间孔镜手术时的疗效受到了术前神经损伤情况以及手术技巧的影响, 所以术前需要对患者的手术适应证进行判断。现在使用的椎间孔技术发展快速, 相关设备仪器比较先进, 对手术适应证的范围也起到了扩大的效果。手术适应证患者类型中的单节段中央型、后外侧型、游离型都属于绝对适用的类型。在使用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后, 医生的临床经验也不断提升, 所以该技术的适应证范围会继续的扩大下去, 让更多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接受该手术治疗。

3.2 禁忌证

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症有并发症如腰椎不稳、椎体滑脱和广泛性椎管狭窄者。

3.3 优势

(1) 通过椎间孔镜来直接进行操作, 操作的精确度提升, 能够将突出髓核精准的摘除; (2) 设备可调范围大, 可以将髓核消融并进行纤维化的修复; (3) 术后使用三氧注射, 让患者的神经根水肿和炎症得到改善, 避免了患者手术感染; (4) 操作目的直接, 被当做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标准; (5) 临床中患者承受的痛苦小, 恢复快, 降低了并发症几率, 适用范围比较广, 医生学习难度不大, 对多种类型的患者均可以使用; (6) 此次治疗的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 因此手术安全性高, 医生和患者可以进行沟通, 不会对患者的神经及血管造成损伤; (7) 术后第2天便可活动, 一般5周左右可以恢复工作状态; (8) 疼痛较小, 患者无需卧床休养, 口服抗生素即可, 不易发生感染情况。

3.4 并发症

与开放性手术一样, Target Wang椎间孔镜也有损伤硬脊膜的可能, 从而发生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椎管内积血、术后神经根炎、椎间盘炎、神经周围瘢痕粘连等。在本组病例中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5 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在使用Target Wang椎间孔镜手术时, 需要有一些注意事项, 避免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 (1) 开展手术前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询问, 对患者的体格进行检查, 对患者接受影响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 对其病情和适应证进行确定。 (2) 精确定位, 选择最佳的进入椎管路线, 通常或都是以椎板下缘以及关节突内侧作为入路, 因此这些地方的解剖结果恒定, 其位置距离神经根比较远, 在其上方, 进行手术操作的时候, 不容易误伤硬膜囊以及神经根, 手术相对来说安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4]。 (3) 由于患者可能会有神经根水肿、粘连、增生等情况, 在进入椎管时容易出现神经根和硬脊膜受损的情况, 在进行手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该情况, 防止其造成损伤。 (4) 术前安排患者接受各项检查, 排除患者的血性疾病以及凝血障碍疾病存在。

综上所述, Target Wang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非常好, 能够让患者获得良好的病情改善, 在该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 适用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大, 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但在临床使用的时候, 还是要对禁忌证和并发症给予注意,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检查, 避免患者在手术中受到损伤, 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平.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症病因分析.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3, 17 (5) :424-425.

[2]杨雍, 赵易, 王炳强, 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症术后同间隙再突出与不稳的防治.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1) :13-15.

[3]谢贵杰, 胡召云.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疗效分析.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8 (4) :287-289.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篇7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为1个月~3年,平均1.7年。本组患者多起病隐匿,仅1例起病较急,另有1例在轻微外伤后症状有明显加重,临床表现多样,以下肢无力麻木,行走困难为主者20例(95.2%);出现如胸、腰背部疼痛和(或)肋间神经痛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16例(76.2%);下肢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10例(47.6%);出现小便困难伴腹壁、肛周反射减弱6例(28.5%)。

1.2 影像学检查

胸椎间盘突出可发生于胸椎各个节段,以下胸段为多见:本组21例均行胸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突出部位T8-9 2例;T9-10 5例;T10-116例;T9-10,T10-11两节段2例;T11-12 4例;T12-L1 2例。X线显示突出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唇样增生者12例;胸椎轻度后突畸形者8例;CT显示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者4例;同时合并黄韧带肥厚骨化6例。MRI均显示脊髓受压变形,并有4例T2加权显示脊髓信号增高。

1.3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经后正中切开入路,术前和术中应用C型臂透视定位,全身麻醉成功后取俯卧位,以病变部位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显露病变部位相邻的棘突、双侧椎板及关节突和肋横突关节,先在C型臂引导下在病变间隙上下各两个椎体的椎弓根均植入椎弓根螺钉,用磨钻及咬骨钳将病变间隙上位的双侧椎板、下关节突、全部棘突及下位椎板的上1/3部分和上关节突的上1/2。视情况切除下位肋横突关节及椎弓,充分椎管减压,暴露硬膜囊和双侧椎间孔,用双极的电凝烧灼椎间孔处静脉丛,用短连接棒一侧临时固定病变间隙上下椎弓根钉。从另一侧椎间孔,硬膜囊的外缘切开病变间隙的外侧纤维环,行病变胸椎间盘的摘除,主要摘除前方的部分,同步骤临时固定后处理另一侧,待其前方空虚后,再用神经剥离子小心剥开硬膜与钙化椎间盘,并向前方推挤,用薄弯头髓核钳小心咬除突出钙化的椎间盘和增生骨赘。由于突出的胸椎间盘多硬化甚至骨化,常常能整块被推挤入椎间隙。椎体后方骨赘的清除,在掏空椎间隙后,从侧方切除上、下部分终板,将骨赘一并推挤入椎间隙后从侧方取出,此方法对脊髓的干扰轻微,一般不用术中唤醒。探查钙化椎间盘、骨赘等彻底清除后,适度撑开椎间隙,并用刮匙彻底刮除病变间隙的上下软骨终板,由于单侧的连接杆临时固定使该操作更加安全。用椎间融合器试模测试后,先在内部置入自体碎骨并夯实后,选择预先准备的矩形或楔形的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内。安装双侧连接棒经适当加压后拧紧螺帽固定。合并胸椎轻度后凸畸形的患者可在上下螺钉均加压后螺帽上紧固定,达到纠正后凸的目的。打磨病变间隙上下椎板表面的皮质骨形成植骨床并植骨,安装横连。伤口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48~72 h拔除引流管。每天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80 mg/次,2次/d,3 d后减为80 mg/次,1次/d,再继续用3~4 d,同时可加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应激性溃疡,术后2周拆线。卧床3 d后腰围或支具保护下起床活动,支具佩戴2月。

1.5 疗效评判标准

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1分法)[3]评价脊髓功能,并计算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

改善率75%~100%评价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0~24%为差。

根据OTANI[4]分级方法进行疗效评定。优:术后无症状,活动完全正常;良:轻度无力或痉挛强直,能参加日常工作;一般:症状改善,残留反射痛及中度乏力,但参加日常工作有困难;差:术后症状无改善。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手术时间为2.0~5.0 h,平均3.5 h;术中出血量400~2 400 m L,平均800 m L。

患者无1例死亡,术后脑脊液漏1例、伤口脂肪液化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无1例出现术后神经症状加重,胸、腰背部疼痛症状全部消失,下肢肌力、无力麻木感及二便障碍均有明显缓解和改善。1例系外伤后诊断胸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即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症状,MRI显示有明显的脊髓损伤,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本组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6~4.6年,平均3.1年。神经功能术前JOA评分2~9分,平均(5.3±2.2)分,末次随访为3~11分,平均(8.4±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10%~90%,其中优9例(42.9%),良8例(38.1%),可4例(19.1%),优良率为81%,症状改善情况根据Otani分级标准,其中优9例,良6例,一般4例,差2例,总优良率71.4%。术后无1例出现胸椎不稳及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典型患者图片资料见附图。

附图:患者,男,49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半年为主诉入院。

3 讨论

3.1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点

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发病率低,缺乏明确的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5,6],常被延误诊断,并易与腰椎和上腹部疾患相混淆[7]。其最常见原因是胸椎间盘退行性变,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具有无特异性胸背痛或放射痛,伴进行性下肢无力、肢体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而其他病因无法解释者,应考虑胸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在有胸椎间盘突出的病例中,间盘钙化可达30%~70%[8],X线仅为筛选,CT可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有无钙化,并可较清楚的显示小关节增生、黄韧带或后纵韧带肥厚骨化所造成的椎管狭窄的情况。MRI是本病诊断的最有效方法,它可直接显示病变椎间盘的大致轮廓及其对硬膜囊脊髓和脊神经结构压迫的程度,并可了解脊髓本身的变化,并为与其他胸段脊髓疾患提供鉴别诊断依据[9,10]。胸椎间盘突出可发生在各个椎间水平,可同时出现在1个或多个间隙,但更常发生在下胸椎,以T11、12间隙最为多见,这与下胸椎靠近脊柱活动度最大的腰椎,应力集中,椎间盘易受损有关[11]。治疗上,目前学者一致认为,对引起神经损害症状的胸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常常无效,确诊后须行手术治疗[11],解除脊髓压迫,避免因长时间压迫,而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3.2 手术方法的选择

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较多,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因其神经损害发生率高和缓解症状不佳而被淘汰[12],经胸腔侧前方入路和经胸膜外肋横突切除侧前方入路切除胸椎间盘常用[13,14,15]。其优点是视野开阔,操作方便,可直接显露突出的椎间盘和受压的硬膜囊,对脊髓的干扰小,减压充分,有利于骨赘切除,另外脊柱稳定性破坏小,可不做内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16];缺点是处理切口对侧的椎间盘和骨赘困难,对脊髓难免有干扰,手术创伤大,局部解剖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胸膜外入路解剖显露较小,而且不需要闭式引流,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3.3 手术特点

近年来,随着后路椎体肿瘤切除技术和后路椎体截骨技术的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该院采用后正中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的术式。其手术特点:(1)手术先行间隙上下椎弓根螺钉植入,再切除病变间隙上、下椎板和双侧关节突关节,下位的上关节突部分保留,完成后方的减压,特别是合并有黄韧带骨化者,可达到一次性手术解决脊髓前、后方的压迫的目的;(2)经双侧椎间孔入路进行手术时,在暴露和切除突出椎间盘的过程中,由于后方脊髓的显露,确保了脊髓后方的彻底减压,不需要牵拉硬膜囊就能很好地显露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的外侧部分,直视下切除椎间盘,且切除角度更加水平,对脊髓干扰明显减小,规避了常规后方入路导致瘫痪的危险;(3)去除脊髓腹侧的椎间盘时,对于柔软破碎的突出,从椎间孔硬膜囊的侧方切开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后,很容易用髓核钳拉出成块破碎的椎间盘组织;对硬化和骨化型突出,先将间隙掏空后,小心分离硬脊膜腹侧粘连,用弯头髓核钳将椎间盘向前方推挤入椎间隙取出,对椎体后方有骨赘者,从侧方切除上、下部分终板,骨赘较大时行局部楔形截骨,将骨赘一并推挤入椎间隙后从侧方取出,对脊髓的干扰轻微,并利于脊柱局部后凸的矫正。此术式类似经腰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我们称之为经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thoracic interbody fusion,TTIF)。

3.4 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1)术中对侧短连接棒的临时固定,使在摘除髓核和处理椎间隙纤维环、终板软骨时减少了由于椎体活动造成的脊髓损伤可能,同时也可以适度撑开间隙,对间隙狭窄的患者也可顺利处理。(2)椎间融合器多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不稳、滑脱等行后路固定融合时,比传统的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的融合率大大增加,并可提供即刻稳定性[17]。医护人员将腰椎间隙植骨椎间融合器植入的方法应用于胸椎间隙,待间隙处理满意后也植入自体碎骨并放置矩形或楔形椎间融合器,有利于病变间隙融合,并利于患者早期下床锻炼,避免了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在植入椎间融合器的时候注意避免两侧神经根的牵拉而造成脊髓的损伤。(3)由于椎间隙的广泛刮除,后方稳定装置全部破坏,仅剩前方的前纵韧带和部分纤维环,使胸椎稳定性破坏较重,单间隙固定可能无法完全恢复胸椎的稳定性,病变间隙上下方多一个椎体的椎弓根固定,对胸椎活动度影响不大,使其更加稳定,并利于部分患者后凸畸形的矫正。

本组21例患者除1例系外伤后发现胸椎间盘突出症,术前MRI显示有明显的脊髓损伤,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外,无1例出现术后神经症状加重,亦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恢复均较满意。笔者认为TTIF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较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脊髓的干扰,并可以彻底去除椎间盘,安全处理椎间盘骨化及椎体后缘增生骨赘,手术并发症少。同时术中的操作技巧也增加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术中矫正后凸畸形效果满意,椎间融合器的植入大大提高了植骨融合率,并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防止了远期并发症的发生。该术式在临床上也适用于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以及胸椎间盘突出症或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者。但该术式在具体操作技术上要求较高,仍然存在发生脊髓损伤的风险,对术者的脊柱外科手术经验要求较高,同时建议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实施手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经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本院2007年2月~2011年2月手术治疗的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为1个月~3年,平均1.7年,均选择经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1分法)和Otani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手术时间2.0~5.0 h,平均3.5 h;出血量400~2 400 mL,平均80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6~4.6年,平均3.1年。术前JOA评分2~9分,平均(5.3±2.2)分,末次随访评分3~11分,平均(8.4±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10%~90%,其中优9例(42.9%),良8例(38.1%),可4例(19.1%),优良率为81%,根据Otani分级标准,其中优9例,良6例,一般4例,差2例,总优良率71.4%。术后无1例出现胸椎不稳及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椎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并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从2009年7月到2015年7月所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5.2岁,病程3~16个月、平均病程7.6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46.1岁,病程4~15个月、平均病程7.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手术,取侧卧位,手术过程中,采取C型臂X线机定位、监测,选择阳性椎间盘原穿刺点作皮肤切口7 mm,逐级扩张套管,把椎间孔镜工作套放置在责任椎间盘中,然后放入wolf 70广角椎间孔镜系统,同时采取庆大霉素+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系统,确保手术视野清晰性,将染色突出变性髓核组织完全摘除,利用生理盐水冲洗炎性致痛因子,收缩突出物或组织,射频止血,采取复方倍氯美松1 mL向伤口注入,将外套管拔除,采取无菌包扎切口。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小切口手术,行全身麻醉,取患者俯卧位,实施常规小切口手术。

1.3评价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术后24 h、48 h、72 h时的疼痛情况[2]。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及VAS评分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24 h、48 h、72 h时VAS评分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因为纤维环、髓核、软骨板不同程度发生退行性病变,在外力作用下,破坏纤维环、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髓神经根,进而引发下肢疼痛、麻木等。最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手术被广泛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其疗效得到诸多医学学者的肯定。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手术前需科学诊断,并完善相关检查,排除腰椎管狭窄症、腰椎肿瘤、腰椎感染及畸形患者。在进行穿刺的时候,需经常和患者交流,注意观察患者的不适感,并给予对症处理[3]。

腰椎间盘突出大部分可保守治疗后缓解,少数患者病史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疼痛剧烈,特别是腿痛明显,影响睡觉,坐立不安,有部分患者出现大小便障碍及肛周会阴感觉异常表现;严重的出现下肢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这些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4]。手术治疗有传统的开放手术和最新的内镜下椎间盘突出摘除术。传统手术方法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椎间盘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近年来,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突出摘除等微创外科技术使手术损伤明显减小,切口最小约0.8 cm,效果与开放手术相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适用于全身状态不适合全麻手术的患者[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观察组患者24 h、48 h、72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由此得知,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损坏小,可改善患者的疼痛,术后恢复快,治疗时间短,促使患者功能早日康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到2015年7月所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小切口手术,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24 h、48 h、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确切,术后恢复好,治疗时间短,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伟文,徐峰,蔡贤华,等.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脊柱外科杂志,2013,11(3):149-153.

[2]伍冠臣,宋西正,石承瓒,等.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136-137.

[3]徐双双,刘平.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41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12(7):1742.

[4]何升华,彭俊宇,赵祥,等.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骨伤,2011,24(1):72-74.

椎间孔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腰椎管狭窄10例, 年龄18~54岁, 平均28.9岁。男33例, 女21例。单个间隙40例, 两个间隙14例。

1.2 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安置体位垫使腹部悬空, C型臂定位, 在突出椎间盘体表处作一5 mm皮肤切口, 三级扩张套管逐级扩张后将椎间孔镜工作套管置入椎间盘内, 放置wolf广角椎间孔镜系统及灌注系统 (3 L生理盐水+庆大霉素32万U+肾上腺素0.5 ml) 持续灌洗, 冲除炎性致病因子, 保持术野清晰的同时可以预防感染。彻底摘除突出变性髓核组织, 双极射频收缩残余组织或突出物、止血、消融纤维环及髓核成型, 术毕分层缝合。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 经系统的护理取得满意疗效。5 d后复查, 48例下肢疼痛、麻木感消失;6例下肢疼痛、麻木较前改善, 14 d后复查症状消失。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手术对于没有任何医学常识的人来说是陌生的恐惧的, 担心疾病的转归, 害怕麻醉及手术后的疼痛。因此护士术前要告知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技术的成熟性, 介绍成功病例。手术全过程是在局麻下完成, 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可以随时与医师交流沟通,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使其可以主动配合手术。

3.1.2术前准备[3] (1) 术前告知患者禁食8 h, 禁水6 h以防术中突然更改术式。 (2) 术前用药准备:曲安奈德1支、碘海醇20 ml、术中备用。

3.1.3体位训练术前2 d协助患者进行手术体位耐受训练。即患者取俯卧位, 头偏向一侧, 双手向后尽量抬高, 使下腰部过度伸展, 锻炼耐受力, 可持续俯卧40 min以上,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3.1.4疼痛护理腰腿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就诊的最常见症状。手术前采取一些物理疗法如:按摩、冷热疗法、针灸等方法减轻疼痛[4]。必要时给予药物止痛。通过交流, 使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基本的手术操作, 消除其住院后心理上的陌生感和孤独感[5]。

3.2 术中护理

3.2.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必要时行基础麻醉加心电监护[6]。

3.2.2患者体位采取侧卧位, 髓核突出侧朝上, 在腰部放一个枕头或支架, 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屈曲;采取俯卧位时胸部、骨盆、膝部、足部分别放置体位垫, 保护局部组织不受压又可使腹部悬空, 以免影响呼吸[7]。

3.2.3用物准备:椎间孔镜、光源摄像一体机、数字采集系统、3 L袋装生理盐水、亚甲兰注射液、碘海醇造影剂、双频射频机、经椎间孔镜椎管减压器械、常规椎间盘 (1) 、 (2) 包、体位垫、骨科专用手术床、C型臂X光机。

3.3 术后护理

3.3.1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4 h内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率。如发现血压降低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并按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观察下肢感觉、运动情况。观察穿刺处敷贴有无渗血及渗血量, 保持穿刺处敷料完整干燥, 若污染应及时更换;随时与患者交流及时处理其不适[8]。

3.3.2术后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 3个月内不可做弯腰动作, 避免负重。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循序渐进, 运动量以腰腿部无不适为宜, 卧硬板床休息, 下床活动佩戴腰围, 同时观察下肢活动情况, 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9]。

3.3.3术后功能锻炼 (1) 腰背肌功能锻炼:具体方法有三点式:双臂置于胸前, 用头顶及双足支撑, 使全身呈弓形撑起, 腰背部尽力后伸;五点式:用头、双肘及双足作为支撑点, 使背部、腰部、臀部向上悬空抬起;飞燕式:患者俯卧, 头、双手、肩双脚及身体往后仰, 使胸部尽量与床接触[10]。 (2) 直腿抬高运动:将腿最大限度的伸直, 缓慢向上抬起。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4 讨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临床实践表明是非常人性化的微创手术。患者可以在完全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的, 实现了术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手术过程简单, 大约需要40~50 min, 创伤小, 出血少, 手术简便, 脊柱破坏性小, 卧床时间短, 恢复快, 对缓解神经根疼痛有立竿见影的疗效, 伤口不到1㎝, 无需缝合。椎间孔镜治疗技术, 作为一项成熟技术必将广泛应用于临床。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5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经皮椎间孔镜射频消融术, 解除了局部压迫, 缓解了疼痛症状。术前进行心理护理, 术中密切配合, 术后严密观察和康复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 经系统化护理临床效果满意。5 d后复查48例下肢疼痛、麻木感消失, 6例有轻微下肢麻木, 14d后复查麻木感消失。结论 围术期积极护理干预是经皮椎间孔镜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姚共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国骨伤, 2009, 22 (4) :247-249.

[2]吴国林, 何元诚.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展.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 (05) :70.

[3]史晓艳.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1) :11-12.

[4]张国民, 郑召民, 丁文京, 等.经皮内经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5, 14 (11) :666-668.

[5]何丽英, 赵金彩, 魏杰, 等.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4) :10-11.

[6]何茂森.硬膜外"大容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4例体会.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6, (04) :197.

[7]宋文阁.激素和维生索在疼痛临床上的应用.实用疼痛学杂志, 1996, (02) :84.

[8]赵益炼.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的护理.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4, (03) :2971.

[9]饶书城.脊柱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84-388.

上一篇:雪莱经典短篇诗歌下一篇:以遇险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