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疗研究

2024-06-16

胃癌治疗研究(精选10篇)

胃癌治疗研究 篇1

上消化道穿孔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 大多是由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所致。而胃癌穿孔的发病率极低, 占胃癌的3.0% ~8.0%, 约占急腹症的1%[1], 这种穿孔远较溃疡病穿孔更为棘手, 给外科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院自1999年1月~2004年10月共收治胃癌穿孔 (均病理证实) 23例, 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现将治疗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者, 男19例, 女4例, 最大年龄83岁, 最小30岁, 中位年龄52.5岁。术前确定诊断3例, 术中诊断20例。穿孔诱发因素:饱餐后穿孔6例, 空腹穿孔13例, 钡餐透视时穿孔1例, 服药后穿孔2例, 其余无明显诱因。发病距治疗时间最短的为0.5h, 最长的为27h, 以3~8h居多。全部患者均有突发上腹部疼痛,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X线检查有膈下游离气体者20例, 占全部病例的87.0% (20/23) 。术前合并高血压4例, 糖尿病2例, 慢性支气管炎1例。

1.2 术中所见

穿孔部位:胃窦部13例, 胃大弯8例, 胃小弯2例。术中见癌肿最大5cm×4cm×4cm, 最小4cm×3cm×2cm, 癌肿平均直径为5.4cm, 穿孔直径大小1.0~3.0cm, 平均直径为2.3cm。术中见4例肝转移, 3例横结肠有浸润, 3例胰腺转移, 1例广泛性腹腔转移。术中从腹腔吸出液体最多的1500mL, 最少的400mL。

1.3 手术方式

除术前胃镜活检病理确诊的3例外, 余20例术中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2例合并肝转移者, 3例腹腔污染严重者行单纯穿孔修补, 采用分离带蒂大网膜填塞法;5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 毕Ⅱ式吻合;13例行胃癌根治切除术, 其中7例行毕Ⅰ式吻合, 6例毕Ⅱ式吻合。术中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常规放置双引流管, 充分引流;术中经鼻放置肠内营养管, 远端置于屈氏韧带处。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报告23例送检标本均证实为胃癌。其中溃疡型占72.1%。Borrmann分型:II型10例, III型13例。病理分型:高分化腺癌2例, 低分化腺癌9例, 未分化腺癌4例, 黏液腺癌4例, 印戒细胞癌1例, 溃疡恶变3例。

2.2 术后治疗效果

术后持续胃肠减压至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手术后均营养支持及全身抗感染治疗, 均行全身化疗。术后并发功能性胃潴留2例, 经持续胃肠减压, 针灸针刺治疗后症状缓解;胃肠吻合口瘘1例, 经充分引流后治愈;并发肺部感染2例, 心功能不全1例, 经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本组23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均存活。

2.3 预后

本组失访1例 (为1例胃癌根治术患者) , 随访率为95.7% (22/23) , 穿孔修补、姑息性切除、根治性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见附表。

3 讨论

消化道穿孔是急腹症中常见的疾病, 因其发病急, 发展迅速, 常需要急诊手术治疗。针对胃穿孔的手术治疗, 应注意的是必须警惕癌性穿孔的可能性, 胃癌穿孔术前症状体征等与胃溃疡穿孔者极相似, 均以突发性上腹部持续性剧痛起病, 并有明显的上腹部或全腹膜刺激征, X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等, 多在术中做出诊断, 快速冰冻组织病理检查应作为常规, 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根据本组资料结合文献认为胃癌穿孔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1) 胃癌穿孔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大多数患者既往有“胃病史”, 男、女发病之比与胃癌者相近。 (2) 胃内压增高是胃癌穿孔的主要诱因之一。 (3) 胃癌穿孔患者发病急、病情重, 大多数具有腹膜炎体征。 (4) 癌肿及穿孔径大。 (5) 胃癌穿孔以Borrmann氏Ⅱ型或Ⅲ型多见, 组织学分类以未分化癌或低分化腺癌多见。然而, 胃癌穿孔的确诊有赖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

胃癌穿孔是胃癌发生发展的结果, 是其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是由于胃癌细胞中多种蛋白酶及癌毒素作用使胃壁组织破坏, 加之部分癌细胞缺乏血供坏死、脱落, 致使胃壁稳固结构被严重损害[2]。当胃内压力增高, 有坚硬的食物或刺激性食物作用在病灶甚或压力过高, 可致胃壁溃破穿孔[3]。另外, 由于Borrman II、III型胃癌内部血管受压、扭曲、变细甚至闭塞, 且肿瘤中心比边缘血流量几乎减少一半, 分化不良的癌比分化良好的癌血流量明显减少, 所以胃癌穿孔多见于分化不良的溃疡型胃癌[4]。

GERTSCHI总结了各时期 (1935~1995年) 胃癌穿孔修补术的死亡率为27% ~82%, 而胃癌切除的死亡率为13%~28%[5], ADACHI等报道[6]155例胃癌穿孔, 肿瘤分期I~IV期分别为19%、12%、30%、39%, 行胃癌切除128例 (83%) , 手术死亡率7%, 于穿孔修补术的70%。AN-DRONESCU等[7]认为姑息性胃切除能解除胃肿瘤病灶, 恢复消化道的解剖生理, 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KORENAGA[8]等认为姑息切除不仅可减轻机体的肿瘤负荷, 而且有利于提高术后化疗等综合治疗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应严格遵守无瘤技术操作原则, 术中用温热低渗溶液冲洗腹腔时[9], 并腹腔灌注5-Fu l000mg, 以杀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10]。术后宜加强静脉和肠内营养支持, 以改善肺功能障碍、减少吻合口瘘及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等, 直接或间接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11]。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 笔者认为: (1) 对于穿孔时间长, 腹腔污染严重, 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和严重心肺疾病、肿块外侵严重, 无法切除或勉强切除可能引起吻合中瘘、残端瘘, 或证实有腹腔广泛转移者, 可考虑单纯修补术。根据穿孔大小处理亦不相同, 本组3例胃癌穿孔较小, 周围癌灶浸润不广, 炎症水肿不严重者, 处理时可用小针线缝合修补穿孔, 并用网膜覆盖。2例胃癌穿孔较大, 周围胃壁受累亦广, 炎症水肿较严重, 胃组织韧性低, 考虑不易耐受缝合线的张力牵拉。处理时采用带蒂网膜填塞固定促其修复, 为再次手术创造条件。 (2) 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 适用于穿孔时间短, 组织水肿较轻, 一般情况尚好, 以耐受胃切除手术, 肿块局限, 但有转移, 穿孔灶大, 难以修补或估计修补后有梗阻、出血破裂的可能。胃癌穿孔病人多属晚期[12], 姑息性手术仍有重要性。本组行姑息性切除5例, 术后中位生存期14.1个月, 虽无5年生存者, 但疗效优于单纯穿孔修补。 (3) 胃癌根治术, 这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适用于患者一般情况尚好, 重要脏器功能状况尚可, 能耐受手术;且肿块局限, 无广泛转移或但有局限转移, 组织水肿不重者。对于胃癌穿孔的患者, 如果病人情况允许, 病灶可以切除, 则尽量行胃癌根治术或胃大部分切除术, 必要时可行全胃切除术。对照相关文献, 对胃癌穿孔的患者施行积极的手术是一种比较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13]。

总之,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键。

胃癌的外科综合治疗 篇2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据统计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发病年龄以40岁—60岁为多见。40岁以下占15—20%,男多于女,约3:1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应予高度重视。近年来,胃癌的外科治疗进展很快。参阅内科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我们的实践体会,做如下综述:

一、手术治疗的观察

胃癌的治疗有许多种方法,但主要的还是手术治疗。国外术后三年存活率为41%,五年后仅23%。国内五年存活率為21.7%主要原因是诊断早期不明确,手术择选不当,淋巴清扫不彻底,术后未正规化疗等等。根据以上因素,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于胃癌的手术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手术方式上有很大的改进,总的原则在有可能条件下彻底清除癌变组织及转移淋巴结,目前较多作者主张做清除第二站淋巴结的根治术,由于胃癌的部位,类型的不同,淋巴转移扩散程度不同,身体素质等等,术式选择不能一概而是。应当根据不同胃癌进展期手术适应症,全面考虑,决定手术方式。

二、手术方式选择

为了提高胃癌术后成活率和术后疗效观察,按全国胃癌协作组新编订的胃癌分期法,对I期病人,可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据傅氏报道,早期胃癌采用不同术式,其5—10年生存率分期为98%到89%,说明一期病例,术式不同,疗效基本相近,按INM分期, I期范围为T1N0M0及T2N0M0。论理上I期无淋巴转移,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已能达到治疗目的,但临床上往往存在肉眼判断误差,对术中看见认为I期如清扫第一站淋巴结,大多可达到治疗目的.少数病例如侵犯肌层则应做R2根手术,对中晚期病例大多数病灶已侵犯肌层或浆膜层,第二站淋巴结转移率达10.3~33.6%有第二站转移,宜R2根治术,根据不同情况宜行扩大R3术。

对肿瘤已扩散到胃临近器官脏器如能将受侵的临近脏器与胃做根治联合切除术还可能有治愈机会,经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对联合脏器切除术五年生存率,可达2~7%,合并脾脏切除术部分胰腺切除肝左叶少部切除术约为35.6%,故对进行期胃癌施行扩大R2术式的同时应采用多脏器联合切除的方法,是可行一种术式,是挽救胃癌进展期一种较为理想手术方式应当推广。

三、术后综合治疗及远期效果

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首选手术切除术,但原发病灶切除并不一定意味着胃癌患者治疗结果,化疗是一种势在必行的一种术后治疗,根据资料报道五年生存率为40.2%,单纯手术为21.6%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别,行胃癌根治术五年存活率为47%单纯组24%其II III期胃癌综合治疗五年生存率为57.4%,高于单纯组,根据以上数字表明术后化疗对延长寿命提高胃癌术后五年存活率有一定价值。

四、化疗方案

目前化疗已作为胃癌术后治疗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应用化疗对提高五年存活率巩固手术疗效延长寿命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但应用法不当或治疗不彻底也有可能达不到一定目的。应根据不同病人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联合化疗,我们常用方法如下:

FAM方案ADM 40~50mgMMC10mg静注,第一天5-Fu 500mg静注第1—5天。4周为一周期,三个周期为一疗程。

MFA方案5日法:MMC 10mg VCR 1mg静注,第一天5-Fu500~750mg静注第1—5天,4周为一周期,三个周期为一疗程。

MFA方案第8周法MMC 6—8mg VCR 1mg 5-Fu500—750mg静注每周一次,8周期为一疗程。

五、术后化疗的禁忌症

(一) 年龄在65岁以上者需慎用,(二)一般身体素质差, 营养不良有恶心呕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三)有过其他严重创伤及手术者,(四)严重感染者(五)血象低于3.5以下者。(六)肝肾有损害。

综合上述对胃癌者应采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室很有必要的,在治疗方面外科综合治疗室首选地较为理想的方法,手术方式宜选用胃大部切除术加第二站根治术(R2),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扩大术(R3)对肿瘤扩大临近器官脏器者应采用联合脏器切除术后选用综合化疗方案,这一完套外科综合治疗是提高胃癌术后五年成活率有效地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

[1]克氏外科学<美>D.C萨杜斯顿 1126

[2]临床胃肠学主编江绍基126页

[3]黄卒庭 重视胃癌的诊断 实用外科案志 1985257

[4]傅培彬 胃癌扩大根治术的疗效估价中华消化杂志 1982.12. 65

[5]徐光伟 胃癌外科手术中和实用外科综合实用外科案志1989年9月449

[6]戴植平 胃癌的胃肝胆结肠联合切除术实用 1989.9 460

中医治疗胃癌研究进展 篇3

1 胃癌的中医病因病机

胃癌在中医上并无专门的病名, 一般可归属于“胃脘痛”、“噎膈”、“反胃”、“积聚”等范畴,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饮食不节和情志抑郁不舒等有关, 其病机为肝胃不和、脾胃失调, 以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 如: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等, 终至聚湿生痰, 血行不畅, 化生瘀毒, 阻于胃府, 日久则逐渐形成积聚, 最终导致肿瘤生成。早期《内经》记载“三阳结谓之膈”, 《诸病源候论》分析“阴阳不和, 则三焦隔绝, 三焦隔绝, 则津液不利, 故令人气塞不调, 是以成噎”等均是早期人们对胃癌病因的描述[3]。近年来, 人们对胃癌病因的研究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特别是中医药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 认为胃癌是一个涉及整体的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胃癌的病理改变可分为三个层次, 初期病情较轻主要是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所致;中期是因初期脾胃气滞所致肝气郁结, 进而气机失调, 血滞成瘀, 日渐成积;最后即形成本虚标实, 是由气血进一步淤积所致。

2 胃癌的辩证论治

胃癌患者的病情特征往往虚实错综复杂, 故中医治疗前需先对其临床辨证分型。根据文献报道, 按胃癌分型的频次依次可分为:脾虚、瘀毒内阻、肝胃不和、气血双亏、胃热伤阴、痰湿凝滞等;按照复合分型可将其分为:脾胃虚寒、气血两亏、气滞血瘀、胃热伤阴等[4]。同时现代研究发现, 不同辩证分型的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免疫细胞也有差异, 这位中医辩证分型提高了现代理论研究基础[5]。根据胃癌的辨证分型论治, 在临床治疗上应以健脾为本, 再辅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共同治疗, 才能取得较为稳定、持久的临床疗效。正如古书记载“善为医者, 必责根本, 而本有先后天之辨, 先天之本在肾, 后天之本在脾”[6]。

3 中医药临床治疗

3.1 基本方加减治疗

基本方加减治疗是中医较为传统的方法之一。文献报道此类方法很多, 如杨继泉等以温寒化瘀、健脾降胃、解毒抗癌为其基本治法, 基本方:干姜、生黄芪、黄药子、肉桂、沙苑子、陈皮、党参、藤梨根、白花蛇舌草、川续断、莪术、生姜、代赭石、槟榔、大枣等, 对69例胃癌患者加减治疗, 结果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45年, 效果较好[7]。另有采用半夏、天南星、白芥子、全蝎、川贝母、鸡内金、陈皮组成的基本方, 对87为中晚期胃癌患者进行加减治疗, 发现最长生存可达18年。诸多中医基本方加减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 结果显示其临床效果优于西医化疗。

3.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在我国历史悠久, 也是中医中重要的传统技艺之一。一般中医中常用的针灸取穴为章门、血海、丰隆、膻中、支沟、阳陵泉、天突为主, 部分采用水分、中脘、下脘等。其中章门穴是脏之会穴, 可软坚散结;血海穴为活血化瘀要穴;丰隆穴为胃之络穴, 可化痰, 行气理脾;膻中穴为气之会穴, 针灸则之可宽胸利膈、理气化痰;支沟穴为三焦经经穴, 可疏调三焦之经气;阳陵泉穴为胆经之合穴, 能疏理肝胆、调理气血;天突穴为任脉经穴, 善理气化痰;水分穴可健脾利湿和胃;中脘穴为胃之募穴, 可健脾和胃化痰, 通调腑气;下脘穴可和胃化痰, 通腑消胀[8]。各穴位各有所长, 不同医家可采取不同穴位为针灸点, 但一般取穴多为上述。现代西医认为, 一般针灸可以调节胃癌患者体内的抗癌免疫因子, 题解机体免疫机能, 改善患者虚劳症结, 故而达到治疗胃癌、提高生存时间与质量的目的。

3.3 固定方中成药治疗

医学临床上关于固定方治疗的报道很多[9], 多以中成药形式出现。如文献一中运用当归、赤芍、元胡、莪术、三七粉、郁金、八月扎、冬凌草、连翘、胡黄连、蚤休各、蒲公英、僵蚕、柴胡、佛手等制备成的颗粒以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为主要目的, 对119例胃癌患者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达90%以上。文献二中运用郁金、菖蒲、生苡仁、广木香、败酱草、当归、莪术、川芎、八月扎、茯苓、枳实、白术、柴胡、黄连、麦冬等制备成清降胃宝饮, 对116例胃癌患者进行治疗, 疗效较佳。文献三中运用猕猴桃干果、白芍、生山查、桃仁、白花蛇舌草、生地、麦冬、生石膏、知母、枳壳、当归、鸡内金、黄连、升麻、甘草等制备成胃康散, 治疗60例胃癌患者, 总疗效有效率达80%以上。文献四中运用石菖蒲、泽泻、茯苓、败酱草、五灵脂、仙鹤草、郁金、三七粉、麦门冬等制备成谷神冲剂, 对42例胃癌患者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达90%以上。

3.4 中医药静脉注射剂治疗

为了使用及服药方便, 目前中药静脉注射剂的使用是越来越广泛。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报道有以下几例。在单纯化疗治疗胃癌患者的同时加用蟾酥注射液,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 这可能是因为蟾酥注射液可拮抗因化疗所引起机体的毒副作用, 具有减毒增效的疗效, 因而可改善患者体内胃癌症候及机体状况, 提高机体免疫力, 延迟其生存期。在单纯化疗治疗胃癌患者的同时加用华蟾素注射液也取得类似的效果。在胃癌患者化疗的同时加用岩舒注射液治疗, 其治疗总有效率与癌性疼痛缓解率均较单纯化疗显著升高, 这说明岩舒注射液可以提高化疗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控制环节疼痛, 提高患者生存期。事实上, 采用中医药注射液治疗胃癌在现代医学上的疗效也得以证明, 中医药治疗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等值均显著优于未使用组[10]。

3.5 其他中医治疗

除了上述主要方法之外, 还有部分其他方法, 主要有: (1) 情志疏导治疗:情志疏导及西医中的心理治疗, 中医研究亦表明1/4以上的患者存在有情志疾病, 我国胃癌患者中也有四成以上存在有心理障碍, 而情志因素又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具有很大影响作用, 因此必须结合患者特点, 在治病的同时注重耐心聆听患者述说, 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知识, 接触患者心理负担, 使其配合治疗。 (2) 胃癌疼痛治疗:中医上认为胃癌疼痛的治疗应根据其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多采用凝滞不通、血气不行等作为病因, 目前治疗方法有整体调节止痛法、辨证止痛法和外敷止痛三种[11]。

4 中医药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

现代研究已经证明, 胃癌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共同造成的疾病[12], 其治疗也必然考虑到多因素、多基因。尽管西医手术或者化疗在胃癌治疗上成就显著, 但是中医药同样有其优势, 两者结合效果更甚。中医药与其他疗法结合治疗胃癌主要有与化疗结合和与手术结合两种。中医药与化疗结合可以减少化疗对气血的损伤, 减少肝肾亏损程度, 既能缓解化疗的副作用, 又能增加治疗胃癌的功效, 主要增加胃癌的近期缓解率, 增强患者免疫力, 使其生存期得以延长。中医药与手术结合治疗胃癌, 可以弥补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气血双亏、脾胃虚弱等, 从而起到补的作用, 最大发挥手术的临床疗效[13]。

5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 中医药在胃癌治疗的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管是单独采用中医治疗, 还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已取得了长足进展, 且效果显著。中医治疗主要强调对症对候, 注重辨证分型, 且价格低廉、安全有效, 具有不错的应用前景。但是, 在中医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14], 主要归结为:第一是对胃癌的认识不足, 并未有胃癌的专用名词, 对其本质尚需进一步研究和理解;第二中医治疗胃癌的研究不系统, 尽管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显著, 但是比起西医来说其研究系统性尚差不少, 以后研究需要尽量统一系统, 个别研究要注重实验设计, 尽量做好对照比较;第三, 和其他中医治疗一样, 中医治疗胃癌同样是作用机制不明确,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需要进一步探索其深层机理;第四, 目前中医研究有西化倾向, 要尽量做到中西医结合治疗, 更加发挥中医优势。

摘要: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作用独特、显著, 可以有效的提高胃癌治疗有效率,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在临床上中医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胃癌治疗研究 篇4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胃转流术;胃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R7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02

胃癌是发生在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发于0岁以上人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属于胃癌的高发国家,胃癌合并肥胖患者也较常见[1]。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一,其死亡率也居各肿瘤之首。胃癌的原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前病变,此外也与遗传和基因有关,各地域环境和饮食生活习惯也是胃癌的相关因素。目前,治疗胃癌主要有手术治疗、化疗和其他治疗手段(如放疗、热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2]。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手术方法,近几年临床研究发现,胃转流术能有效治疗糖尿病。本文就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转流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排除有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及手术禁忌症者,且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2~70岁,平均年龄为(7.1±2.6)岁;肿瘤部位:胃窦17例,胃体中部例,胃体下部7例,胃底及贲门部10例,皮革胃1例;17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治疗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68岁,平均年龄为(6.8±2.9)岁;肿瘤部位:胃窦16例,胃体中部6例,胃体下部8例,胃底及贲门部9例,皮革胃1例;23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合并糖尿病病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做常规检查,包括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颈血管彩超等检查。检查心、肺、脑功能,同时术前积极控制血糖,使患者血清胰岛素和C肽值控制在正常范围,使之达到手术条件。经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应治疗。

1.2.2 对照组手术方法 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全麻后行胃癌根治术,观察肿瘤形状、大小,从大网膜中部做切口,沿胰腺边沿进行处理,从血管根部切断,清除幽门下淋巴结及全胃,吻合十二指肠残端和食管。

[JP3]1.2.3 治疗组手术方法 治疗组给予全身麻醉,全麻后行胃癌根治术,观察肿瘤形状、大小,从大网膜中部做切口,沿胰腺边沿进行处理,从血管根部切断,清除幽门下淋巴结及全胃,缝合十二指肠残端。采用闭合器将胃底和胃体交界处远侧2cm处横行闭合,使残胃容量保持在约300ml,然后在距屈氏韧带60~80cm处将空肠切断,远端空肠与近端残胃前壁行端侧吻合,近端空肠与距胃空肠吻合口远侧0~120cm处与远端空肠做端侧吻合,完成GBP。术中吻合使用一次性吻合器,吻合器的型号一般选用2.或26号。[JP]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进流质时间等。其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呕吐、恶心、腹泻、腹胀等)完全消失的时间为准。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BMI、C-肽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X-*3]±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两组患者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进流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情况

2.2.1 两组患者术后体重指数比较 治疗组体重指数相对于对照组明显降低(P<0.0),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并无明显差异(P>0.0),见表2。

2.2.2 两组患者术后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比较 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异(P>0.0),见表3。

[6][JZ(]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比较[JZ)][JY](%,x[X-*3]±s)

[SS][BG(][BDFGmm,WK6,WK,WK9,WKW]组别例数治疗前bA1c治疗后bA1c

239.0±1.014.60±0.37*

对照组179.1±1.128.91±1.09

[BG)F]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K*2D]

2.2.3 两组术后C-肽比较 治疗组C-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异(P>0.0),见表4。

[6][JZ]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肽比较(pmol/ml,x[X-*3]±s)

[SS][BG(][BDFGmm,WK6,WK,WK9,WKW]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404.2±0.78.12±1.29*

对照组404.31±0.634.47±0.62

[BG)F]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K*2]

3 讨论

胃转流术最初是一种传统的减肥手术,因欧美国家人口长期摄取高脂、高热量,体重不断上升[3],许多人为了追求体形美,使自己重获健康接受这种减肥手术,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意外发现这种手术能有效治疗糖尿病 [4]。近年来,随着广大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对该手术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此术式已经在胃癌治疗中应用越来越普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进流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转流术的患者恢复较快;治疗组体重指数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异(P>0.0);治疗组C-肽改善比对照组明显(P<0.0),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无明显差异(P>0.0)。说明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转流术对胃癌患者C-肽有明显改变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该方法还有助于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进而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可以看出,使用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转流术更有助于患者的胃肠道康复。

综上所述,胃癌根治术联合改良胃转流术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丁伟超,张蓬波,张秀忠,等.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2014,0(7):1066-1069.

[2]刘立业,曹永宽,罗国德,等.手辅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1例[J].广东医学,2012,33(2):26-267.

[3]孟春燕,林建贤,黄昌明,等.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老年人胃癌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2):12-16.

[4]余佩武,罗华星.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应用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1,32(20):1-17.

手术治疗胃癌穿孔的临床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5月~2010年5月间收治的46例胃癌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16例;年龄为45~81岁, 平均年龄63.2±3.6岁;既往有上腹部不适、食后饱胀、食欲减退等症状28例;近半年明显消瘦、贫血或黑便9例, 近期上腹疼痛加重并变为不规律9例。同时患者体征伴有明显消瘦, 贫血或黑便6例, 明显呕吐患者4例。患者中穿孔发生距离入院时间为 3h~40h, 平均时间为22.1h。

1.2 手术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诊断, 发现确定胃癌穿孔的有27例, 疑似胃癌穿孔的10例, 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有9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穿孔术修补组, 姑息性切除组以及根治性切除组三组, 分别为18例、10例、18例,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体征及合并症等基本信息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3]。

46例患者中进行胃癌单纯穿孔修补术的患者为18例;进行姑息性切除术的患者为10例, 其中Ⅰ期手术切除7例, Ⅱ期手术切除3例, 同时包括胃大部分切除7例、全胃切除2例以及胃部分切除术1例;进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有18例, 包括Ⅰ期手术切除10例, Ⅱ期手术切除8例。1.3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组间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6例患者中包括胃小弯穿孔者25例、胃大弯穿孔者8例, 胃窦部穿孔者9例, 胃底贲门部穿孔者4例。三组不同术式中根治性切除术的并发症及预后存活时间较好, 生存时间方面, 穿孔修补术、姑息性切除术及根治性切除术所得的结果一次增加, 如附表所示。

注:组间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胃癌穿孔作为一种胃癌术后的严重并发症, 涉及诊断、瘤细胞种植、腹腔感染、穿孔时间与手术方式选择等诸多的问题[4]。导致胃穿孔的病症有胃腺癌, 恶性淋巴瘤、转移癌 (如黑色素瘤转移癌) 。胃癌穿孔的发病率在急腹症中占1%, 在胃癌晚期最容易发生。

胃癌穿孔常常会有以下变现, 在诊断时应注意:穿孔大, 边缘不整齐, 穿孔直径大于2.0cm;穿孔边缘质地比较硬脆, 容易出血;穿孔周围组织变硬, 且有较大肿块;有肿大的硬韧淋巴结在早周围分布;周围脏器受到侵犯而导致脏器粘连;腹腔内积液量较多, 为咖啡色或血性[5]。

本研究显示, 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胃癌穿孔的生存期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其中, 根治性切除术效果最好, 而姑息性切除术组次之, 而穿孔修补术组生存期明显短于前两组, 三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韩舟, 方东伟.手术治疗胃癌穿孔25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10 (1) :57-58.

[2]赵占吉, 王国良, 李轩, 等.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 (付68例报道) [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2 (7) :876-877.

[3]聂晓枫.胃癌穿孔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0, 19 (14) :143-144.

[4]刘相泽, 宋炜, 江四锋.胃癌穿孔10例诊治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1, z1:353-354.

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篇6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抑制剂

EGFR是EGF家族细胞表面受体成员之一。配体结合到细胞外结构域导致EGFR的激活。激活的EGFR同型二聚体化, 进一步使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磷酸化, 启动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系统, 包括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TOR通路等。在临床试验中已经验证的EGFR抑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类如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Matuzumab和酪氨酸激酶类如吉非替尼。

1.1 抗EGFR单克隆抗体

1.1.1 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是抗EGFR的IgG1单克隆抗体, 结合到EGFR细胞外无活性的结构域抑制受体的二聚体化阻断EGFR激活。西妥昔单抗已批准用于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和头颈部鳞癌。一系列西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的Ⅱ期临床试验[1]显示了抗体附加的临床获益。Ⅲ期的临床试验EXPAND已经启动, 拟入组800人, 评估西妥昔单抗联合希罗达和顺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1.2 帕尼单抗:

帕尼单抗是抗EGFR的人源化IgG2单克隆抗体, 已经在EGFR阳性的进展期结直肠癌中显示了疗效。EGFR 在30%~50%的胃癌中过表达并与预后差相关[2]。一项评估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或不联合帕尼单抗治疗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进行。

1.1.3 Matuzumab:

Matuzumab是抗EGFR的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一项Matuzumab 联合ECX方案 (表柔比星、顺铂和卡培他滨) 一线治疗EGFR 阳性的胃癌的Ⅰ期研究已完成, 客观反应率 (ORR) 为65%,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PFS) 为5.2个月, 患者耐受良好, 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是3度疲乏[3]。好于同一小组报告的单用ECX方案未用靶向药物的结果。

1.2 抗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吉非替尼:吉非替尼是一种口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已经在一系列肿瘤的Ⅰ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疗效。但在一个Ⅱ期吉非替尼治疗胃癌的临床试验中, 75例患者接受了治疗, 有效率仅18.3%[4]。

2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 (HER-2) 靶向药物

HER-2是EGF细胞表面受体家族的另外一个成员。13%~23%的胃癌中有HER-2过表达[5]。HER-2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和拉帕替尼。

2.1 抗HER-2单克隆抗体

曲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是人源化抗HER-2单克隆抗体, 在体内和体外的胃癌模型临床前研究显示了抗HER-2单克隆抗体明显的抗瘤活性。有两个小的Ⅰ/Ⅱ期临床试验评估了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过表达胃癌的治疗效果。一个试验的ORR是35%, 疾病稳定率为17%, 疾病控制率为52%[6]。在另一个试验中, 曲妥珠单抗联合顺铂或紫杉醇与放射治疗用于治疗HER-2过表达在2+和3+ (免疫组化) 的胃癌患者共19例。其中14例HER-2过表达在3+的患者有8 (57%) 例获得临床的完全缓解。6例患者随后进行了外科手术, 其中3例获得了病理的完全缓解。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 毒性与放化疗相当, 未发现明显的心脏毒性[7]。基于这个结果, 一项比较曲妥珠单抗加化疗与单独化疗治疗HER-2阳性的进展期胃癌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实施, 共594例随机入组, 曲妥珠单抗加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3.8个月, 单独化疗组为11.1个月, 两组区别有显著性意义 (P=0.0046) [5]。这个研究结果确立了曲妥珠单抗加化疗可以作为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治疗。

2.2 抗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拉帕替尼:拉帕替尼是口服抗EGFR 和HER-2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人们希望他能在曲妥珠单抗抵抗的胃癌中有效。一项全球性、双盲的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 用于评估拉帕替尼是否提高了卡培他滨加顺铂化疗治疗胃癌的疗效。另一项Ⅲ期临床试验研究拉帕替尼加紫杉醇与单用紫杉醇作为二线治疗的效果比较也在进行[8]。我们期待着结果。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抑制剂

VEGF在血管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VEGF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形成新的血管。实体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如没有足够的血液供应便不能生长。血清VEGF浓度在胃癌中与转移、预后差相关。

3.1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单克隆抗体

贝伐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是重组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 与化疗联合, 贝伐珠单抗在结直肠癌[9]、肺癌、乳腺癌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第一个卡培他滨与顺铂加用贝伐珠单抗或安慰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完成 (AVAGAST) 。该研究显示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组PFS明显延长, 但两组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别[10]。

3.2 抗VEGF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1) 舒尼替尼:舒尼替尼是口服多靶点抗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PDGFRs) , Ki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美国FDA已批准用于进展期肾癌和伊马替尼抵抗或不耐受的胃肠道间质瘤。迄今为止, 已有两个Ⅱ期临床试验评估舒尼替尼二线治疗胃癌, 结果令人鼓舞。 (2) 索拉非尼:索拉非尼是Raf酪氨酸激酶和其他若干酪氨酸激酶如VEGFR-2、VEGFR-3、PDGFR-b的有效抑制剂。一项评估索拉非尼联合卡培他滨和顺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Ⅱ期临床研究已完成。ORR为62.5% (10/16) , 中位PFS和总生存期 (OS) 分别为10.0和14.7个月[11]。另一项评估索拉非尼联合多西紫杉醇和顺铂治疗进展期胃癌Ⅱ期临床研究44人入组, 中位PFS和OS分别为5.8和13.6个月[12]。

4 雷帕霉素 (mTOR) 靶点通路抑制剂

mTOR下游细胞内信号机制是胃癌治疗的另一条重要通路。在胃癌, 上调mTOR下游细胞内信号通路与化疗抵抗和预后差相关。依维莫司是迄今为止唯一的mTOR通路抑制剂, 在胃癌的体内和体外模型, 在临床前和Ⅰ期临床试验中均显示了明显的抗瘤活性。评估依维莫司单药治疗转移性胃癌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多中心Ⅱ期研究已完成, 53例患者中, 尽管没有观察到CR和PR, 但45%的患者出现了肿瘤较基线水平的减少。疾病控制率56%, 中位PFS 27个月[13]。基于以上结果, 一项Ⅲ期临床研究正在计划中。

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抑制剂

在胃癌和其他一些癌症中, IGF-1受体过表达加速了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并与预后差相关。IGF-1受体和它相关的信号系统最近已成为抗肿瘤的新的治疗靶点[14]。IGF-1R靶向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反义RNA。多西紫杉醇联合IGF-1R 抗体、IGF-1抑制剂CP-751治疗进展期胃癌展示了一个有希望的结果。

6 c-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c-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的表达于上皮和内皮细胞, 它的配体, 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 表达在细胞的间质。c-Met 是细胞生长、生存、运动、形态发生的重要介质。

ARQ197是非ATP竞争的小分子c-Met抑制剂, 两个治疗胃癌的Ⅰ期临床试验已完成。一个试验在11例患者中显示有7个SD。另一个试验报告在36例患者中5.5%达到PR, 53%为SD。另一个c-Met抑制剂是GSK089, 一种小分子c-Met 和VEGFR-2抑制剂, Ⅱ期临床试验显示在41例可评价的患者中, 6例 (15%) 为SD[15]。

7 其他抑制剂

7.1 热休克蛋白90

(HSP90) 抑制剂 在胃癌中, HSP90的表达上升与肿瘤的发生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下调HSP90可以改变细胞周期增加肿瘤细胞的药物敏感性。一项胃癌细胞系的研究显示HSP90抑制剂格尔德霉素下调了缺氧诱导因子-1a, 下调了EGFR、HER2和 EGF介导的VEGF分泌。

7.2 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

泛素蛋白酶体影响细胞周期的调节、转录、信号转导、蛋白转运、DNA修复、应激反应等。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三种胃癌细胞系 (SNU638、MUGC-3和MKN-28) 均显示了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凋亡的作用[16]。

7.3 Aurora激酶抑制剂

Aurora激酶是重要的有丝分裂调节剂, 过表达Aurora激酶在包括胃癌的许多肿瘤中导致染色体不稳定。AT9283是一种多靶点Aurora激酶抑制剂, 一项治疗胃癌的Ⅰ期临床试验已完成, 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7.4 POLO样激酶抑制剂

POLO样激酶是重要的细胞周期调节剂, 在包括胃癌的许多肿瘤中过表达。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一项Ⅰ期临床试验正在评估POLO样激酶抑制剂的作用。

7.5 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 (CDK) 抑制剂

CDK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 Flavopiridol作用于ATP结合位点是有效的CDK抑制剂。最近的一项Ⅰ期临床试验评价FOLFILI 联合Flavopiridol 治疗进展期胃癌和其他实体瘤, 临床收益率 (CR+PR+SD>3个月) 为39% (22/56) [17]。

7.6 组蛋白乙酰化酶 (HDAC) 抑制剂

过表达HDAC可以沉默肿瘤抑制基因, 在癌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超过15种HDAC抑制剂进入临床前和早期临床试验, 只有Vorinostat 被美国FDA批准。在一项日本Vorinostat治疗胃肠癌的Ⅰ期临床试验中, 10例胃癌患者中8例SD, 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18]。

8 分子靶向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来预测抗癌药物的有效性和毒性。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最有代表性的分子靶向治疗生物标志物是HER-2, 用于预测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效果。HER-2在20%的胃癌患者中过表达, 在这些患者中, 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已被证明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其他的标志物很少用于胃癌的临床预测, 大多数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9 展望

近年来, 分子靶向治疗发展迅速。在胃肠癌领域, 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结直肠癌和胃肠道间质瘤的标准治疗。曲妥珠单抗已被证明对胃癌有效, 开始了胃癌靶向治疗的时代。除了本文介绍的药物, 仍有很多其他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将来的研究需要确定药物优化的剂量, 包括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 并鉴定可用于预测疗效和毒性的生物标志物。

摘要: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属进展期。尽管传统的手术技术及放化疗有很大提高, 患者的整体预后仍不佳。近年来,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 在胃癌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目前, 针对胃癌靶向治疗的进展主要包括: (1) 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2)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靶向药物;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4) 雷帕霉素靶点通路抑制剂; (5) 其他抑制剂等。

CIK细胞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篇7

1 CIK 细胞的特点

CIK细胞最早由Schmidt-Wolf[2]提出, 它是由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刺激、诱导培养产生的一群异质细胞, CD3+CD56+细胞和CD3+CD8+细胞是其主要成分, 其中CD3和CD56双阳性的细胞拥有最强的细胞毒性[3]。CIK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 因此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限制性杀瘤特点, 同时其具有以下优点:1体外扩增能力较强, 容易培养获得。通常临床制备CIK细胞的方法是患者自身外周血分离纯化出单个核细胞, 经体外利用TNF-γ、CD3单克隆抗体、IL-2和IL-1α等细胞因子共刺激培养获得。2安全性高。目前, CIK细胞作为过继免疫疗法的一种杀伤细胞已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4]。由于CIK细胞来自患者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因此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另一方面该细胞为非肿瘤细胞, 因此不会发展成新的肿瘤组织,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3具有广谱的肿瘤识别和杀伤能力[5]。CIK细胞表面表达的受体能够识别趋向肿瘤组织细胞的趋化因子, 引导CIK细胞穿透血管壁进入肿瘤组织内部, 并且通过与肿瘤表面特异的配体结合, 定位于肿瘤组织部位发挥肿瘤杀伤作用, 其中NKG2D的配体是主要的识别配体之一[6]。CIK细胞通过其表面NKG2D与肿瘤表面的配体结合, 特异地刺激CIK细胞分泌肿瘤杀伤因子从而可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4具有血管和组织穿透能力。淋巴细胞在特异趋化因子的刺激下, 能够改变自身形态穿透血管上皮细胞, 进入组织内部, 所以可作为一些溶瘤病毒的载体, 可逃离机体免疫监视, 达到多重杀伤肿瘤的的目的。鉴于CIK细胞独有的特点, 目前已成为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 尤其适用于手术及放化疗后的患者, 能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 清除手术和放化疗后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及微小转移病灶, 从而延缓或减少复发, 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2 CIK 细胞的抗肿瘤机制

目前许多研究报道已经证实, CIK细胞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活性, 但其具体的杀瘤和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弄清, 其可能的机制包括:1 CIK细胞表达fasL , 能通过fas-fas L途径诱导fas+ 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时CIK细胞也表达fas, 但与以往的效应细胞 ( 如TIL) 不同, CIK细胞不仅能抵抗fas L+ 肿瘤细胞诱导的细胞凋亡, 而且能够杀伤fas L+ ( 即fas- 细胞 ) 其杀伤活性等同于杀伤fas+ 肿瘤细胞[7]。2黏附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在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过程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CI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过程中是否也有这些黏附分子的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其LFA/CD11a和ICAM-1 /CD54在介导CI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中的重要作用是可以肯定的[8]。3 Mehta等[9]通过实验证实了CIK细胞通过胞质颗粒的释放和BLT酯酶的产生来杀伤靶细胞, 主要通过有两条途径, 一条为CIK细胞表面黏附分子LFA-1与ICAM-1的相互作用刺激CIK细胞脱颗粒并释放BLT酯酶 , 这条途径受第二信使cA MP的调控 (dP c AMP抑制CIK细胞的杀瘤活性 ) , 但不受免疫抑制药物Cs A和FK506的影响;另一条为CIK细胞通过其表面CD3或CD3样表面受体与CD3-Mc Ab的相互作用刺激CIK细胞脱颗粒并释放BLT酯酶。与第一条途径不同的是, 这条途径既受第二信使c AMP的调控, 又受免疫抑制药物Cs A和FK506的影响。4 CIK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Fas L, CIK细胞能分 泌TRAIL ( 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TRAIL) , 且在CIK细胞培养中TRAIL出现上调趋势, TRAIL能诱导Jurkat细胞的凋亡, 同时CIK细胞自身还能分泌IL-2、IL-6、TNF-α等细胞因子 , 提高细胞毒作用[10]。

3 CIK 细胞对治疗胃肿瘤患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CIK细胞适合于胃癌手术、化疗、放疗结束后的巩固治疗或作为胃癌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 如在化疗的间隙期, 肿瘤局部放疗过程中联合应用, 在晚期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中降低肿瘤负荷获取手术机会, 消除晚期病人癌性腹水等, 能够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增强病人机体免疫力, 减轻病痛。CIK细胞治疗胃癌的禁忌证包括:1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2 T淋巴细胞瘤3细胞因子过敏症4哺乳期及妊娠期5严重感染性疾病6器官功能衰竭7脏器移植者。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CIK细胞治疗的详细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治疗风险, 并得到认可后, 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制定治疗方案。

4 CIK 细胞治疗胃癌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4.1单独使用CIK细胞治疗

CIK治疗胃肿瘤的有效性已得到肯定, CIK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为MHC限制的杀伤, 李辉等[11]发现CIK杀伤胃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仅占总杀伤效力的4.9%, 经MHC分子阻断后的CIK细胞对胃癌的杀伤活性有所降低。刘超[12]通过比较CIK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的抑制效果得出CIK细胞注射后10天, 主要浓集于裸鼠的肿瘤组织而标记的成纤维细胞主要弄集于注射局部, 且CIK细胞治疗后裸鼠的移植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的成纤维细胞, 抑瘤率为29.82%, 证实CIK细胞对胃癌移植瘤有较好的靶向性和杀伤性。蒋敬庭[13]等通过观察CIK细胞治疗29例老年人中晚期胃癌的研究中发现, 治疗后总缓解率为58.6%, 患者食欲、体力、睡眠有明显改善, 肿瘤疼痛减轻等, 这些体征的改善与输入CIK细胞在体内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如IL-2的催眠作用和IFN与IL-2的镇痛等作用有关,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卢兰等[14]通过对38例晚期胃癌患者在不适合手术放化疗的情况下进行自体CIK细胞治疗, 得出治疗后反映淋巴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活性的相关免疫指标水平呈上升趋势, 且随疗程延长呈持续高表达;治疗后较治疗前相关肿瘤标志物 (CA199、CEA) 水平呈下降趋势;统计其临床缓解率约为63.2%;卡氏评分平均提高 (10±3.08) 分, 提高率为55.3%。表明CIK细胞能明显改善晚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 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 提高生活质量, 且不良反应小, 为无手术和放化疗适应证的晚期胃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4.2 CIK 细胞联合中药单体的治疗

中药单体与CIK细胞在抗肿瘤方面有诸多类似之处, 现在已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中药对肿瘤有抑制甚至直接杀伤的作用, 而且中药单体就是从单一中药中提取, 通过各种实验证实其有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或部位, 对放化疗有明显的增效减毒作用, 晚期又能较好的调节自身免疫。蒋允丽等[15]通过姜黄素对CIK细胞杀伤胃癌细胞株SGC-7901作用的研究中证实姜黄素诱导后, CIK细胞杀伤胃癌SGC-7901的活性明显提高, CIK细胞内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水平明显提高 (P<0.05) 。姜黄素能显著增加CIK细胞的CD3+CD56+表达 (P<0.05) , 降低其CD3+CD8+表达 (P<0.05) 。储晶等[16]在藤梨根乙醇提取物联合CIK细胞体外杀伤胃癌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藤梨根与CIK细胞联用, 在藤梨根浓度相同前提下, 效靶比20:1的CIK细胞杀伤率均要高于10:1的CIK细胞;CIK细胞效靶比一定的基础上, 各个浓度之间的增殖抑制率也有差异。

4.3 CIK 联合化疗

CIK联合化疗临床应用已经较多, 技术相对成熟, 文献报道较多, 适用于肿瘤术后化疗无法接受常规治疗的胃癌患者, 多数治疗显示生存质量提高, 免疫功能改善。代震波等[17]在通过化疗药物5-FU与CIK细胞联合杀伤胃癌细胞SCG-7901的研究中发现用80ug/ml的5-FU4小时后加入效靶比为20:1的CIK细胞作用24小时后杀伤效率为49.23%, 杀伤活性较但用5-FU增加, 但与单纯的CIK细胞杀伤活性相比作用降低。可能为化疗药物破坏CIK细胞所致, 所以临床应用CIK细胞治疗胃癌应与化疗有足够的时间间隔。粱雪峰等[18]回顾性分析72例胃癌患者通过化疗联合CIK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实验组31例患者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后总有效率29%, 疾病控制率77.4%;对照组29例单纯化疗后总有效率24.1%, 疾病控制率68.9%, 且实验组患者的食欲、睡眠、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肿瘤指标 (CEA、CA199、CA242) 下降更明显。张燕等[19]通过比较单纯化疗与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中晚期胃癌临床疗效中证实联合治疗比单纯化疗对瘤体变化有效率明显提高, 3年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也有所提高。大量临床观察资料表明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胃癌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这也为手术、放疗、单纯化疗无适应证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延长生存期, 提高生活质量的新疗法。

4.4 CIK 联合 DC 及溶瘤病毒

树突状细胞 (DC) 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 在细胞毒性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C和CIK共培养可相互促进两者成熟[20], DC能增加CIK细胞的扩增同时增强CIK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两者在抗肿瘤过程中具有互补作用, 联合应用能取得协同增强的疗效。安岗等[21]通过观察抗原致敏树突细胞 (DC) 与CIK细胞共培养体内外抗胃癌的研究中得出成熟DC与CIK共培养7天时DCCIK组扩增倍数为单纯CIK扩增的1.63倍, 体外实验对SGC-7901效靶比为20:1时的杀伤活性分别为72.3%±0.5%, 46.4%±0.4%, 体内动物实验抑瘤率为30.02%、15.94%, 抗原致敏DC能增加CIK扩增数量, 增强CIK对SGC7901的杀伤作用。张晓冬等[22]通过观察胃癌患者化疗后自体回输DC和CIK的研究中证实化疗后胃癌患者DC、CIK回输后患者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NK水平升高, 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大量临床试验表明DCCIK联合化疗能有效清除癌细胞, 缩小肿瘤体积, 提高化疗疗效, 且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和感染率。不但提高机体免疫力, 而且争取手术机会或实现带瘤生存。巩新建等[23]通过比较常规化疗和DC-CIK对进展期胃癌术后的治疗效果研究中得出细胞免疫治疗组3年和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 尤其是II、IIIa期更为明显, 且经DC和CIK联合治疗患者食欲增加、体力改善、疼痛减轻, 睡眠质量改善, 体重回升较化疗明显。新城疫病毒 (NDV) 是一种特异性感染肿瘤细胞并能显露肿瘤细胞抗原的溶瘤溶瘤病。刘希春[24]等用NDV修饰胃癌细胞SGC7901的表面抗原后发现CIK细胞和DC-CIK细胞对其杀伤率均增高。代震波[25]通过制备负载胃癌细胞抗原DC致敏CIK细胞联合NDV体内对抗胃癌的研究证实, NDV+Ag-DC-CIK组抑瘤率大于Ag-DC-CIK组和NDV+CIK组, 负载胃癌抗原的DC- CIK细胞联合应用NDV对胃癌具有更强的抑癌作用。

4.5 CIK联合靶向药物

张林[26]在利用CIK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胃癌的研究中, 结果显示EGFR单抗未能显著提高CIK细胞和SGC7901的结合率, 但EGFR单抗与CIK细胞联合对胃癌细胞的杀伤率和裸鼠移植瘤抑制率明显高于两者单用。张林[27]还开展了抗EGFR/ 抗CD3双功能抗体在裸鼠体内介导CIK细胞杀伤胃癌细胞能力的研究, 结果显示其杀伤活性较好, 强于其他细胞免疫治疗。CIK细胞疗法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可增强对胃癌的杀伤, 抑制瘤体生长, 为临床综合治疗胃癌提供可行性。

4.6 CIK 联合细胞因子或细胞因子导入

CIK细胞活化后可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 如IL-2、IFN-α、INF-γ等, 许多基础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因子可进一步促进CIK细胞的增殖, 增强其杀伤肿瘤活性。彭正[28]成功将IL-15基因转染CIK细胞, 大量基础研究已经得出IL-15本身可促进CIK细胞的增殖和发育, 打破肿瘤细胞免疫耐受状态, 成功转染后证实CIK细胞能较高分泌IL-15, 注射给人源胃癌荷瘤的裸鼠抑瘤率高于常规CIK细胞, 说明IL-15转染的CI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转染的CIK细胞, 且表现出更持久的杀伤效果。

5 展望

胃癌治疗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胃肠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91例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 (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 46例) , 平均年龄为 (59.62±10.83) 岁, 开腹组 (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45例) , 平均年龄为 (58.75±13.02)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纳入标准: (1) 均为术前经胃镜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 (2) 年龄均≤80岁; (3)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 (4) 术前均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已经出现肝、肺部肿瘤转移的患者;手术记录及病历资料不全的患者。

1.2 手术方法

1.2.1 腹腔镜辅助组

将Trocars安置于患者的左上腹部, 建立CO2气腹, 设置12~14 mm Hg的腹腔内压, 进行腹腔探查, 决定手术方式。采用超声刀游离脾侧的大网膜和胃结肠韧带, 切断胰腺尾部被摸和胃网膜的左血管。切除胃短血管, 沿着一定的顺序探查胃部相关的引流淋巴结, 清扫No.1、No.2、No.5、No.6、No.7、No.8a、No.9、No.10、No.11和No.12a的淋巴结, 切断相关动静脉。重建消化道。

1.2.2 开腹手术组

沿腹部正中线在剑突下作一8 cm左右的切口, 将手助器安置于合适位置。主刀医生站于患者右侧, 打开腹腔, 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浸润范围, 综合判断患者可否进行手术治疗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掀开大网膜暴露出其下结构, 将大网膜、胃结肠韧带和结肠系膜前叶分离。进行全胃切除术, 并清除胃周围相关的引流淋巴结。采用常规方法重建消化道, 放置引流管, 关闭腹腔。

1.3 观察指标

查阅两组患者的手术记录及病历资料, 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在SPSS 17.0统计软件中进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3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术后并发症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 (192.4±16.6) min显著长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的切口长度显著的小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 (279.4±46.3) m L显著小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的短于开腹组患者 (P<0.05) ;开腹组术中共清扫淋巴结 (18.1±2.2) 枚, 与腹腔镜组的 (17.2±2.5) 枚相当 (P>0.05) 。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

两组患者9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部手术过程, 腹腔镜组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的患者;腹腔镜组有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1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 其他并发症未出现;开腹组有3例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4例发生术后出血,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117, P<0.05) 。

注:*与开腹组比较P<0.05。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在我国不同地方其发病率明显不同,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胃癌发病初期, 对机体不造成明显的不适, 病情进展到中晚期, 可引起患者纳差、乏力、食欲下降及体重减轻等症状。病灶位置的不同可使胃癌患者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肿瘤位于贲门可有渐进性吞咽困难和胸骨后持续性疼痛;幽门临近部位的癌症, 可引起呕吐、胃胀等幽门梗阻的症状。消化道钡餐造影和纤维胃镜是胃癌临床诊断的常见手段[3]。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胃癌唯一的治疗手段, 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大小、累及范围、组织类型有关。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是指大部分手术操作在电视腹腔镜监视下完成, 然后通过腹壁一个小的辅助切口, 将胃、肠管脱出腹腔进行切除吻合[4]。外科开腹根治性手术的要求有: (1) 尽量切除原发病灶及可能累及的周围组织器官, 保证足够的切缘; (2) 彻底清除胃周淋巴结; (3) 完全消灭腹腔内脱落的癌细胞[5]。其中胃周淋巴结的清扫是整个胃癌根治性手术过程中耗时最长和难度最大的环节, 且需要很高的技术, 特别是腹主动脉的腹腔干周边及其分支临近的No.7、No.8a、No.9和No.11淋巴结[6,7]。

有研究报道[8],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可明显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而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并不增加。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可清楚显示胃部及其周边组织器官的脉管、神经及筋膜等结构, 便于主刀医生寻找特定的静默间隙和血管鞘内淋巴结的清除[9];超声刀在切除组织的同时具有很好的止血效应, 对周围组织损伤小, 完全暴露血管[10]。因此, 腹腔镜辅助性手术可完成血管根部结扎和彻底清除淋巴结。开腹根治性手术过程中因为借助手的灵活性, 便于牵拉组织和控制出血, 更重要的是主刀医师可手眼协调, 用手背撑起胃和网膜组织, 手指钝性分离胃裸区的网膜, 清扫胰腺上方的No.11和No.9处淋巴结, 在肝左叶的邻近处游离肝胃韧带, 清除No.1的淋巴结[11,12,13]。正如该研究所示, 开腹组术中共清扫淋巴结 (18.1±2.2) 枚, 与腹腔镜组的 (17.2±2.5) 枚相当 (P>0.05) , 提示该2种术式均可彻底清除淋巴结。

腹腔镜辅助性胃癌根治术中较为困难的环节即是横结肠系膜前叶的切除。有研究报道[14], III期胃癌患者约有12.2%的患者发生胰腺被摸和横结肠系膜前叶转移, IV期约有23.5%的患者发生这两处转移。在研究中发现, 开腹胃癌根治性手术较腹腔镜辅助性手术更容易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属于微创外科范畴, 具有微创手术的所有的优点, 如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后切口愈合快等优点, 正如该研究所示, 腹腔镜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的短于开腹组患者 (P<0.05) , 与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5]。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清除淋巴结的数量与开腹根治术相当, 说明二者疗效相当, 但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开腹手术患者。

胃癌治疗研究 篇9

【关键词】 胃癌;穿孔;外科

【中图分类号】 R73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76-01

胃癌急性穿孔是胃癌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虽低,但穿孔直径较大,腹腔污染较重,全身情况欠佳,外科治疗较为棘手[1]。为了探讨我院救治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体会,现将近年来收治的40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共收治40例胃癌急性穿孔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6.3岁;且40例患者既往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隐痛、饱胀、食欲减退等症状,穿孔时均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继而全腹疼痛,肌紧张和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X线显示膈下有游离气体,其中7例发生感染性休克。穿孔时间:7~56h;穿孔部位:胃窦部31例,胃体部7例,胃底2例。穿孔诱因:饱腹14例、酗酒17例、胃镜检查3例、无明显诱因6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4例,贫血(Hb<80.0 g/L)5例,糖尿病6例,心血管疾病7例。

1.2 手术方法 40例胃癌急性穿孔的患者,11例患者行单纯穿孔修补术,5例行穿孔修补加胃空肠吻合术,24例行切除术。其中,姑息性胃大部分切除术9例,胃癌根治术15例;术前明确胃癌诊断5例,术中诊断胃癌35例。术后病理:溃疡型34例,其余为浸润型。TNM分期Ⅱ期7例,Ⅲ期27例,Ⅳ期6例。均为进展期胃癌,其中低分化腺癌14例,未分化腺癌15例,黏液腺癌11例。肝转移3例,侵犯胰腺2例,广泛腹腔转移4例。平均穿孔直径:(2.9±1.4)cm,平均肿瘤直径:(4.6±1.2)cm。

2 结果

40例胃癌急性穿孔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7例,死亡率为17.5%,其中3例因行单纯穿孔修补术后再次穿孔腹腔感染中毒性休克致死,2例因行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中毒性休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2例因行姑息性胃大部分切除术后3天中毒性休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其他33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继续随访1~3年,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4.8%。行单纯穿孔修补术患者的生存期为4.6个月,行姑息性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生存期为13个月,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生存期为21个月,3年生存9例,3年生存率为22.5%。

3 讨论

胃癌急性穿孔是胃癌的终末期并发症,许多原因所导致的胃内压力增高是胃穿孔的诱因,如不同程度的幽门梗阻[2]。由于癌肿引起胃壁组织僵硬,加上幽门梗阻,极易在某些诱因下引起胃内压增高。插胃管、洗胃、胃肠钡餐检查、饱食、恶心呕吐以及胃癌中央破溃出血均会引起胃内压力增高从而导致胃癌穿孔[3]。特别是老年患者对疾病的反应能力较低,自觉症状较轻,成为胃癌急性穿孔的高发人群。而且,由于该病发病前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个别患者有溃疡病的症状,容易导致误诊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应提高对胃癌急性穿孔的警惕性,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为临床诊断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4]。一旦发现患者年龄较高,有胃病史且突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一般状况较差,如消瘦、贫血、纳差、上腹闷胀不适等,腹腔穿刺或胃管内有咖啡色或血性液体,体检或B超检查可发现有腹部肿块或肝、胰、盆腔有实质性占位病变时,应充分考虑胃癌急性穿孔的可能性。对于已经确诊的胃癌急性穿孔患者,要在术前也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检测患者的重要器官的功能,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伴发的相关疾病积极治疗,保证患者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手术,通常情况下经积极救治,多数患者的生命能够得到挽救。只要身体允许均应积极做好手术准备,采取恰当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穿孔修补术或切除术(如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根治性胃切除术),但要尽量做好根治手术的准备,尽可能提高生存期,减少穿孔缝合修补术,防止出血、愈合不良、胃漏、再次穿孔及肿瘤细胞的进一步扩散[5]。但是,如果肿瘤细胞已经广泛转移或临近幽门管的胃窦癌穿孔,可能发生或已有幽门梗阻者,应在穿孔修补时酌情附行胃空肠吻合术,能有效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综上所述,针对胃癌急性穿孔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就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 潘常青,温玉刚.胃癌穿孔的外科治疗[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0,33:177-179.

[2] 宋俊祥.胃癌急性穿孔35例诊疗体会[J].I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6(4):279.

[3] 吴伟,方志恒,章健.胃癌穿孔的诊断与治疗(附28例报告) [J] .腹部外科, 2001, 14 ( 5):278- 279.

[4] 叶来英,郇金亮.40例胃癌急性穿孔诊治临床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4,18(1):41.

胃癌治疗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128例,男80例,女4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45.5岁。对照组128例,男82例,女46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8岁,平均45.8岁。

1.2 病程与病变程度

治疗组最短2个月,最长4年,平均2.5年;对照组最短2个月,最长4年,平均2.5年。按组织学分级:治疗组轻度50例(39.06%),中度以上78例(60.93%);对照组轻度60例(46.03%),中度以上68例(60.37%)。

1.3 病例选择

经电子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确诊为CAG(轻、中、重)伴或IM、ATP(轻、中、重),并排除活动性病变者为研究对象。

1.4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1993年全国胃炎会议关于虚症辨证修订标准并结合本临床表现分为2型。

1.4.1 脾胃虚弱型

(1)面色萎黄;(2)神疲乏力;(3)食后脘腹胀满;(4)大便溏泄;(5)舌胖或边有齿痕;(6)脉虚无力。

1.4.2 气阴两虚型

具有上述(1)~(4)及下述(1)~(6)2项以上者,(1)五心烦热;(2)口干咽燥;(3)盗汗;(4)大便干结;(5)舌红或苔少;(6)脉细数。

1.5 方法

1.5.1 治疗组

胃康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温水送服。

1.5.2 对照组

硫糖铝片,每次4片,每天3次,温水送服。

1.5.3 疗程

2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胃镜检查。治疗期间,两组均停用其他治疗胃病的药物。饮食及工作正常。

1.6 观察指标

1.6.1 症状和体征

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详细观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填写临床观察登记表。

1.6.2 内镜及病理检查

疗程结束后行胃镜复查,并取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进行治疗前后对照。分别在胃窦前壁、后壁、大弯侧、小弯侧各取一块。

1.6.3 生化及免疫检查

治疗前后查血常规、细胞免疫功能、血浆cAMP、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并进行了幽门螺杆菌(Hp)检查。

1.7 疗效判断标准

按199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标准,见表1。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四格表精确概率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

在改善症状方面治疗组主要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4.62%~93.87%,而对照组为46.15%~78.94%,胃康胶囊优于硫糖铝片。见表2。

2.2 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31%和43.3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3。

2.3 中医分型疗效比较

脾胃虚弱型总有效率为77.78%,气阴两虚型总有效率为44.73%,说明该药物对脾胃虚弱型较好(P<0.05),见表4。

2.4 血浆中cAMP变化

治疗组100例患者治疗前采用放射免疫疗法测得血浆cAMP为(8.5±4.6)pmol/ml,正常献血者(n=100)cAMP为(19.3±7.5)pmol/ml,100例患者服用胃康胶囊后症状消失,血浆cAMP为(19.2±4.8)pmol/m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5 血常规、细胞免疫功能

对100例进行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的检测,治疗前平均为(96.80±20.10)g/L,治疗后上升为(118.90±14.29)g/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80例患者对照检查了细胞免疫功能,其中玫瑰花结试验治疗前平均为40.35%,治疗后上升为68.3%,有显著性差异(P<0.05)。

2.6 抗HP作用

利用南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Hp诊断试纸进行检测,治疗组患者例治疗前后Hp阳性分别为83.45%和18.36%,对照组患者两次检查分别为82.37%和80.92%,证明胃康胶囊有一定的抗Hp作用。

3 讨论

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胃黏膜组织常呈现与正常细胞不同的形态学、免疫学、组织化学和代谢性改变,这些损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一个非特异性的过程,具有细胞退化和细胞增值长期共存的特点。该时期胃黏膜固有层的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肉层厚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和腺体不典型增生;免疫功能低下,血浆和组织内的cAMP含量下降;胃黏膜的微循环障碍,改善灌注可促进萎缩腺体的再生与修复[1];有报道,慢性胃炎的Hp感染阳性率可达95%,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与Hp感染成正相关,根除Hp后可使内镜下所见及组织学胃炎病变消退,使CAG发病率降低,减少胃癌发生[2]。胃癌前病变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病症范畴,以胃脘胀满,腹痛、纳差、乏力等为主症。中医学认为胃癌前病变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与脾胃虚弱,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本病病机与脾虚、湿热、阴亏、气滞、血瘀紧密相关。刘启泉等[3]认为CAG病机为气滞、血瘀、湿浊中阻,阴液亏虚。周学文[4]认为CAG病机为胃脾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瘀血阻滞。王爱云等[5]认为关键在瘀血内阻,瘀阻胃络,使胃黏膜腺体血运障碍,营养缺乏,促使CAG发生,甚至恶化。杨文轩[6]强调瘀血是CAG发生的重要原因,饮食不节致瘀,化源异常致瘀,升降失职致瘀、血溢脉外致瘀,阴气虚损致瘀为发病之关键。赵霞等[7]认为CAG属中医痞满的范畴,其发病与胃肝(胆)关系最为密切,以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虚弱为本,脾胃虚弱又以脾气虚,胃阴亏为多,而气滞血瘀则贯穿病程始终。董皓[8]认为基本病病机为胃阴不足,络脉失养。沈晨君[9]认为胃病不论寒热虚实,内有淤滞,不通则痛。寒则不通,热则不降,伤阴则滞而不运,伤阳则涩而不行。吴红梅等[10]认为外邪犯胃,七情内伤、脾胃虚弱是主要病因,血瘀是病理基础,指出病症及现代诊断手段均证明了血瘀病理的存在。侯冬梅等[11]通过研究证明除肝胃不和型外,CAG患者均有显著的血黏度异常,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黏膜存在淤血的病理改变,指出这与气虚、热邪、阴虚,瘀阻有关。通过临床观察,CAG患者大都有胃脾虚弱和气阴两虚,笔者研究观察的病例均分为这两种类型。祖国医学通常把脾与胃并举,称为“后天之本”,脾胃受损,运化失调,则化源不足,故本病多见脾胃虚弱或气阴两虚证。根据临床、病理和实验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本病以气虚血瘀为本,湿热邪毒为标,故以健脾益气,活血、祛湿,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采用胃康胶囊进行治疗。

胃康胶囊由蚕沙、金针菇、枸杞、黄芪、大枣、莪术、红花、黄连、白花蛇草、蜂房、芦笋等20多味中药组成。金针菇在唐代韩谔的《四时纂要》中已有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其抗癌活性已有所认识。日本长野县有食用金针菇的习惯,该地区癌症的发病率甚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金针菇多糖有很强的调节免疫的作用,同时又很强的抗肿瘤的作用。枸杞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枸杞对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还有免疫调节作用;枸杞有抗肿瘤作用;枸杞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黄芪等健脾补气中药具有调节神经平衡的作用,兴奋垂体前叶,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增加机体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消除致癌自由基;使变异细胞逆转的作用[12]。莪术、红花、白花蛇草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态,促进黏膜再生,胃黏膜血流在胃黏膜防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3],民间常用于抗癌。用蜂房、芦笋的抗癌的报道很多,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姚希贤报道黄连、乌梅、丹皮煎剂,Hp得清除率为87.5%,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预防Hp感染和细胞癌变有重要意义[14]。

上一篇:历史课堂多媒体教学下一篇:播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