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患者

2024-11-04

早期胃癌患者(精选10篇)

早期胃癌患者 篇1

1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2009年收治的20例早期胃癌患者, 行胃镜检查及活检, 经手术与病检证实为早期胃癌[1]。男15例, 女5例。最小年龄为37岁, 最大76岁, 50~60岁年龄组占45%。临床表现依次为上腹不适及上腹痛16例, 上消化道出血7例, 恶心及呕吐3例, 消瘦2例, 贫血2例, 返酸1例, 其中贲门早期胃癌进食有梗阻感。体征有上腹部轻度压痛8例, 均未扪及肿块。

2结果

20例早期胃癌发生部位:胃窦10例, 胃体6例, 胃角3例, 贲门及胃底1例。胃镜肉眼诊断考虑为胃癌10例, 余诊断为胃炎、溃疡、息肉或疑癌。

3讨论

早期胃癌好发于胃窦部及胃体部, 特别是小弯侧为多。早期胃癌单发癌以胃窦小弯最多, 其次为胃体小弯, 贲门部, 胃角部, 胃体大弯与胃底部最少见。贲门部早期癌有所增多, 明显高于以往报道[2]。从早期胃癌好发部位的分布得到提示, 内窥镜医师在行胃镜检查时, 对于胃内无明显病灶者行常规取材, 这样对发现早期胃癌和研究人群中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极有价值。

早期胃癌的确诊需靠病理组织学诊断, 而肉眼上往往因癌灶微小、境界不清及良恶性难以鉴别而难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并且由于癌灶形态的多样, 研究者们所观察和描述的形态及分型似有不同。但有共同的认识是, 不同形态的早期胃癌, 其生物学行为、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都有所不同, 这就使得其分型分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早期胃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与进行期胃癌大致相似。可见高分化型腺癌、低分化型腺癌及未分化型腺癌。从形态上有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印戒细胞癌及黏液腺癌[3]。但在生长发展过程中, 形态也发生变化, 使其与进行期胃癌在病理组织学所见略有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见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 即早期胃癌较进展期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分化较高的倾向。早期胃癌的组织学类型规定为: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 (高分化及中等分化) 、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黏膜腺癌、硬癌、未分化癌及混合型癌。

不同于一般型的早期胃癌, 有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指癌细胞浸润限于黏膜内者, 且癌灶>4cm以上, 癌细胞很少侵犯黏膜下层者。其临床病理特点是癌病变广泛而表浅, 沿黏膜表面水平方向扩展, 淋巴结转移较少、预后良好。但此型从黏膜表面观察, 病变的界限多不清楚, 胃镜下或肉眼观察难以辨认, 有时手术中外科医师探查也很难判断, 有时可造成残胃黏膜中癌细胞的残留。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癌病变面积虽广泛, 但表浅, 多数病例限于黏膜层, 少数病例侵犯黏膜下层。癌灶与正常黏膜的界限多数不清楚。绝大多数为浅糜烂病变, 中间有颗粒状黏膜岛残留, 有的表面附有多量黏液。个别为多发结节隆起型。由大到小移行于正常黏膜。组织学类型多为腺管状腺癌, 并在癌组织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反应。淋巴结转移少。局限漫润型早期癌此型特点与前者相反, 病灶较小、但局限界限清楚, 而向胃壁深部浸润能力强, 容易早期出现黏膜下层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及脏器转移。我国对于早期胃癌的大体分期大多采用日本分型, 即根据内镜下病变的形态学特征, 将早期胃癌分为:Ⅰ型 (隆起型) , 即癌肿呈息肉样突起, 表面凹凸不平。Ⅱ型 (表浅型) , 此型又分为3个亚型:Ⅱa型, 即表浅隆起型, 其隆起高度不超过胃黏膜厚度的2倍 (<5 mm) ;Ⅱb型即表浅平坦型, 肿瘤不超过黏膜表面, 与周围黏膜无明显分界, 主要改变是黏膜发红或苍白, 区域性黏膜不整, 不平坦、不规则等;Ⅱc型即表浅凹陷型, 病变处黏膜呈浅凹或糜烂, 底部覆白苔或发红, 局部可呈颗粒样改变。Ⅲ型 (凹陷型) , 即癌肿呈明显凹陷或溃疡表现, 似慢性良性溃疡。

提高早期胃癌生存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虽然绝大多数早期胃癌都有一定的临床症状, 但缺乏特异性, 易造成漏诊。要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 必须综合分析临床症状、内窥镜检查和黏膜活检结果。近几年, 由于色素内镜检查技术的开展, 内镜下发现黏膜病变, 作黏膜染色了解病变范围, 结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最后作出结论, 从而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摘要:目的 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方法 分析2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早期胃癌的确诊需靠病理组织学诊断, 不同形态的早期胃癌, 其生物学行为、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都有所不同, 这就使得其分型分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了解分析浸润深度是临床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要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

关键词:早期胃癌,临床病理

参考文献

[1]虞积耀, 崔全才.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系列.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 2006:42, 45, 59.

[2]吴云林, 丸山雅一.早期胃癌研究进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杨光华, 武忠弼.中华外科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如何早期发现胃癌 篇2

那么如何能做到早期发现胃癌呢?

1.提高对胃癌的警惕和认识。近半数早期胃癌病人没有临床症状,仅部分有轻度消化不良等症状,如上腹隱痛不适、轻微饱胀、疼痛、恶心、暖气等。大部分患者就诊时都已经是中晚期,原因在于人们对胃癌认识普遍存在误区。如出现有轻微进食阻塞感、上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到医院就诊,随便服用市售胃药;面对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等症状,又往往自以为是工作疲劳、精神压力过大所致。种种情况造成病情不能早期确诊。因此,中老年人一旦出现上腹痛、腹胀、消瘦、吞咽困难等情况,一定要警惕。

2.检查和治疗癌前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溃疡、胃息肉、胃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病人,列为胃癌前期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感染阴性者的3至6倍),应定期检查和治疗。

3.胃镜检查。胃镜诊断应为早期胃癌诊断的首选方法,胃镜观察对怀疑有溃疡、胃黏膜异形增生或胃癌的病例,取活检能快速获得早期病理诊断依据。

4.影像检查。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也是一种能早期发现病变的方法,但为了确诊,仍应动员进行胃镜检查并进行活检,以得到病理的诊断。

5.超声内镜检查。现在有一种新的胃镜可以安装超声探头,对胃隆起性病变如黏膜下或胃壁外肿瘤均可获得早期诊断,并能清楚地显示胃壁的各层结构和肿瘤侵犯的深度。

6.对可疑病人一定要追踪观察,在1至3个月内复查一次。

来源:大众网-大众卫生报

早期胃癌患者 篇3

关键词:早期胃癌,性别,病理

胃癌是常见病, 一经发现多属中晚期, 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 胃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2009至1月~2011年6月在我院经胃镜诊断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150例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早期胃癌患者150例, 男性组与女性组各7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疗学》[1]中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男性组发病年龄为30~71 (平均47.8±6.5) 岁, 其中30~39岁14例 (18.67%) , 40~49岁32例 (42.67%) , 50~59岁18例 (24.00%) , 60岁以上13例 (17.33%) ;临床表现:上腹隐痛或不适42例 (56.00%) , 恶心、呕吐18例 (24.00%) , 上消化道出血30例 (40.00%) , 反酸、嗳气18例 (24.00%) ;病程:3w~3年 (平均1.8±0.5年) , 其中<1年者44例 (58.67%) , 1~2年者19例 (25.33%) , 2~3年者12例 (16.00%) 。女性组发病年龄为30~70 (平均48.5±6.6) 岁, 其中30~39岁14例 (18.67%) , 40~49岁33例 (44.00%) , 50~59岁17例 (22.67%) , 60岁以上11例 (16.67%) ;临床表现:上腹隐痛或不适44例 (58.67%) , 恶心、呕吐19例 (25.33%) , 上消化道出血22例 (29.33%) , 反酸、嗳气20例 (26.67%) ;病程:3w~3年 (平均1.5±0.4年) , 其中<1年者45例 (60.00%) , 1~2年者20例 (26.67%) , 2~3年者10例 (13.33%) 。2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内镜下肉眼分型、病变范围、肿瘤最大直径, 以及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

2 结果

2.1 胃镜下表现

男性组胃镜下肉眼分型以Ⅲ型为主, 女性组以Ⅱc型以主, 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发病部位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病理分型

2组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的患病人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女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四位, 病死率居第二位。早期胃癌无特异性症状, 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症状混淆, 造成误、漏诊[2,3]。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和早期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目前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是早期胃癌比较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4]。胃镜检查可发现微小胃黏膜病变, 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5,6]。本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之间胃镜下肉眼分型、病理分型等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男性胃镜下主要表现为Ⅲ型, 病理分型主要以高分化腺癌为主, 而女性则以Ⅱc型、低分化腺癌为主, 这可能与男性嗜烟、嗜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同时年龄和性别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 年龄愈小, 癌细胞分化愈差, 特别是青年女性, 印戒细胞癌的发病率最高。大量研究表明该型胃癌恶性程度较高, 具有发展快、侵袭力强、易复发、, 预后差等特点[7]。

对高度怀疑胃癌, 但胃镜下病灶不确定病理检查不支持时, 可结合色素胃镜、超声胃镜检查、腹部B超等辅助检查来协助诊断。上述检查可消除患者对胃镜检查的恐惧心理, 满足患者及时检查, 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

参考文献

[1]杨国梁, 郑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86.

[2]寸英丽, 查勇.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8 (10) :11l9-1021.

[3]鲁瑶, 王文跃, 周雷, 等.EG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其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7, 22 (2) :110-112.

[4]彭春艳, 吕瑛, 邹晓平, 等.EG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 2009, 14 (7) :421-423.

[5]Dell’Avanzato R, Carboni F, Palmieri MB, et al.Laparoscopic resectionof sporadic synchronous gsatirc and jejun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m:report of a case[J].Surg Today, 2009, 39 (4) :335-339.

[6]Okabayashi T, Kobayashi M, NishimoriI, et al.C1inicopo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medical manage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J].Am J Surg, 2008, 195 (2) :229-232.

早期胃癌26例诊治体会 篇4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胃镜 诊断

胃癌是我国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其中早期胃癌占10%[1]。2003~2009年我院收治胃癌486例,其中早期胃癌26例,检出率5.5%。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手术效果良好。现就其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8例;年龄35~70岁,平均51.3岁;胃癌根治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癌灶的浸润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

临床表现:上腹隐痛不适8例,腹胀、纳差6例,肉眼黑便4例,大便隐血阳性7例,嗳气1例。病程1~14个月,平均5個月。

辅助检查:26例行钡餐透视10例,均未明确诊断,0.5~3个月后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16例病人直接行胃镜检查,1次胃镜检查确诊者11例,5例行2次胃镜检查方明确诊断。对胃镜下孤立性糜烂、质地较坚硬或呈火山口状的可疑病灶进行活检,避免夹取坏死组织,对直径<1.0cm的病灶全部取材,直径>1.0cm者选样取材,并常规于病灶周边3~5cm处取癌旁组织送病理检查,同时做幽门螺杆菌(H.pylori)快速尿素酶试验。

病理检查:26例中管状腺癌10例,黏液腺癌6例,乳头状腺癌 3例,印戒细胞癌5例,未分化癌2例。组织病理情况:萎缩性胃炎13例,肠上皮化生9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尿素酶试验Hp阳性22例(84.7%)。

治疗方法:均经病理确诊后行胃癌根治术,手术切除的大体胃标本和淋巴结均送病理检查,以确认癌肿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全部病例中黏膜内癌22例,其中有1例伴近处淋巴结转移;黏膜下癌4例,其中有1例伴胃大弯侧淋巴结转移。

讨 论

早期胃癌可手术或胃镜下治疗,早期胃癌不伴淋巴结转移者根治术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95%。只累及黏膜同时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5年存活率可达82%[2]。早期诊断对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内镜检查配合黏膜活检仍为目前早期胃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早期胃癌的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腹部隐痛不适,大便潜血阳性,这些表现无特异性,患者或接诊大夫往往按照慢性胃炎或溃疡给予对症处理,而未进行进一步检查,极容易造成早期胃癌的漏诊。另外病人常常惧怕胃镜的痛苦,不愿意行胃镜检查,本组10例首次检查行钡餐透视,均未发现早期胃癌,说明钡餐透视不是诊断早期胃癌的最佳检查方法,而必须进行电子胃镜检查配合活组织病理才能确诊;5例行2次胃镜方能确诊,说明需要提高胃镜检查的技术及重视复查胃镜的必要性。

要减少早期胃癌的漏诊率及误诊率,首先需要对胃癌高危人群保持高度警惕;其次要提高胃镜诊断水平,是降低早期胃癌漏诊率的关键。胃镜医师必须经过严格训练,通过考核获得资质证书。内镜医师要用一双犀利的眼睛,要有“早癌”意识,检查时全面观察胃部,注意检查胃癌高发部位。本组胃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胃角、贲门及胃底。胃窦部、贲门部癌常见于小弯侧,胃体、胃底部癌多见于后壁,胃镜检查后壁时可向右旋转镜身或调节角钮向下,以便对后壁正面观察,胃底及贲门病变需J型或U型反转成功后推进及退镜观察,并旋转镜身观察,对黏膜细微改变如充血、出血、粗糙、隆起、溃疡等,必须在直视下取活检,1处可疑病变至少取5块活组织,病变部位多方位、深处取材。早期胃癌病变范围小,活检后出血,掩盖病变,影响再次取材,故强调第1次活检的重要性,是提高活检阳性率的关键。文献报道7块活检组织准确率98%,10块活检组织准确率99.8%[3]。另外对隆起型病灶取其顶端高低不平处;平坦型取病灶中心处,其次取正常黏膜交界处;凹陷病变在溃疡边缘,特别是在结节性隆起与溃疡交界处取材,可提高阳性率。Ⅱb型早期胃癌镜下仅表现胃黏膜颜色的改变,如发红,触之易出血或退色,近距离观察,黏膜并不平坦,可呈细颗粒状改变,胃小区结构紊乱。对可疑病变处,可予美蓝-刚果红染色,在病变处着色,有助于提高诊断率。患者的癌前病变及Hp感染等相关情况与胃癌关系密切,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家族史等,对这些患者一定要注意胃镜下详细检查、严密随诊并根据需要短期内复查胃镜。复查胃镜时,应于前次活检部位附近再次取活组织检查。

目前手术仍是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内镜下治疗、超声内镜及放大内镜的发展,给早期胃癌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中黏膜切除术为首选,可以对切下来的病变行病理检查。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同样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季加孚.胃癌防治新观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4.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8.

早期胃癌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8月~2010年8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42例, 全部患者均经胃镜确诊。其中男27例, 女15例;年龄32~67岁, 平均53.2岁;胃病病史1~24年;有胃癌家族史者3例。42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其余24例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或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轻度贫血、泛酸等。发病部位:胃窦26例, 胃体9例, 贲门7例。全部患者均经术前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 根据病灶形态分型, 其中隆起型12例、凹陷型19、表浅型11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全部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术, 包括根治性切除以及扩大根治性切除两种手术方式。

根治性切除术的切除范围应包含原发病灶, 连同胃远端的2/3或4/5, 全部大、小网膜, 十二指肠第一部分和区域淋巴结及局部受浸润的脏器整块切除[2];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的切除范围是除上述内容外, 还需对全胃或邻近受侵犯的横结肠、脾脏、肝左叶、贲门、胰体尾和脾脉管旁的淋巴结等进行切除。本组42例患者中, 行根治性切除术20例, 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22例。

1.2.2 化疗方法本组42例患者均无联合用药化疗禁忌, 故而均行联合用药化疗。

化疗用药方案为应用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方案是目前胃癌化疗最有效的方案之一[3]。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并发症者有4例, 胸腔积液者1例, 腹腔感染者1例, 切口感染2例, 采取相应措施后均痊愈。本组4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为1~5年。本组患者1、3、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 (42/42) 、97.6% (41/42) 、95.2% (40/42) 。死亡2例, 2例均因肿瘤复发转移分别死于术后2年6个月和术后3年8个月。

3 讨论

胃癌是在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着人们身体健康。早期胃癌是指癌肿的浸润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且不论其病灶的大小及是否有淋巴转移[4]。早期胃癌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无显著体征表现, 许多患者前来就诊时已经有着不同程度的上腹隐痛或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轻度贫血、泛酸等。此时患者可能已经处于胃癌的中晚期阶段, 因而会对手术切除率产生影响。因此, 早期诊断对于提高胃癌患者的手术疗效起着关键作用。

在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的问题中, 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应当加强认识和理解胃癌前病变的概念, 这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是极其重要的;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 如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 它可见于胃溃疡、胃息肉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2) 应当随诊监测已经确立的有癌前病变者并及时进行处理, 这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和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具有巨大帮助。 (3) 应当重视胃癌早期的临床表现:早期胃癌临床上往往无明显症状和无显著体征表现, 但是如果患者出现进餐后有持续的上腹部沉重或气胀不适时和年龄在40岁以上出现疲劳、消化不良、体重减轻时以及上腹部深压痛或轻度肌张力增强时, 我们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以作进一步的检查。通常, 行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早期胃癌比较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可达90%左右, 故而有学者[5]认为胃镜检查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

目前, 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仍然是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方法。早期胃癌的预后与胃壁被浸润的深度, 淋巴结受累的区域和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关, 也有报道证实在手术时已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6]。所以早期胃癌一经确诊后应当及早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由于早期胃癌浸润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 故而早期治疗可取得良好的预后。在本研究中, 我们对早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进行治疗, 1、3、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7.6%、95.2%, 5年存活率的95.2%与相关研究[7]的95%~97%相符。

综上所述, 在对于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中, 我们应当加强认识和理解胃癌前病变的概念, 应当随诊监测已经确立的有癌前病变者并及时进行处理, 应当重视胃癌早期的临床表现, 在接诊时如若发现可疑病例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 做到早期明确诊断、早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5年内存活率。

参考文献

[1]郑冰.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近期疗效比较[J].中国厂矿医学, 2008, 21 (5) :537-538.

[2]胡伟国, 臧潞.谈腹腔镜早期胃癌手术的若干问题[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 12 (6) :525-527.

[3]张立忠.39例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34:66.

[4]何军强, 罗光辉, 周宏.52例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2) :1481-1482.

[5]余娜, 蔡田豪.早期胃癌的内镜表现与病理关系[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 18 (6) :361.

[6]徐惠绵, 黄宝俊.早期胃癌治疗的有关问题[J].实用肿瘤杂志, 2008, 23 (3) :193-196.

早期胃癌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52例胃癌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2组, 其中对照组29例接受全肠外营养, 治疗组23例患者接受肠内营养。男28例, 女24例, 年龄37岁~57岁, 平均年龄 (47±1.1) 岁。手术方式: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8例, 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27例, 全胃切除术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手术方式等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全肠外营养方法:使用含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脂肪乳、复方氨基酸以及葡萄糖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三升药液袋, 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

治疗组肠内营养方法:术后24 h先给予患者葡萄糖250~500 m L或温生理盐水实施静脉滴注, 如无明显的呕吐、腹胀等表现, 经鼻肠管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输注, 以每小时30~50 m L速度滴注肠内营养剂, 其中的成分配比为每1 000 m L中含有微量元素4.24 g, 维生素0.26 g, 脂肪38.9 g, 碳水化合物123 g, 蛋白质40 g。患者无明显的呕吐、恶心、腹胀以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将营养剂量调整到每天1 500 m L, 滴注为每小时80 m L。在实施治疗3 d~5 d后完全过渡到肠内营养。

1.2.2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患者多对留置鼻肠管存在一定的抵触以及畏惧心理, 在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时, 首先应先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肠内营养的灌注方法以及优点, 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并发症护理:腹泻、腹痛、呕吐等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原因是营养液渗透压高, 胃排空延迟或过快输注。术后早期患者的肠道功能较虚弱未完全恢复, 在营养液输注后引发腹胀。且在肠内营养治疗中, 应该做好无菌措施, 防止患者出现感染。

营养管护理:肠内营养管应牢固固定, 选用防水胶布, 同时保证有足够长的输注管, 减少因长度不够而出现的牵拉。同时标记好输注管的长度以及名称, 避免出现混淆。在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 协助患者进行适当床上运动, 对输注管是否出现移位滑动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巡视防止出现阻塞, 定期对其进行冲洗, 如需要将药物注入营养管中, 需先将药物研成粉末状[2]。

早期给予肠内营养, 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 形成一定的屏障, 使胃肠道形成一定的保护功能;同时肠内营养可有效刺激胃肠激素分泌和消化液分泌, 可显著促进胃肠蠕动。肠内营养在术后营养情况改善、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与肠外营养无明显差异, 但其治疗费用低廉, 并发症少, 在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后, 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3]。

1.3 指标观察

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进行观察, 其中包括排便通气时间, 同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及具体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组患者实施治疗后,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8.7%,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7%,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5.38, P<0.05) 。2组患者治疗后的排便通气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小结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2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排便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在对胃癌患者实施根治术后, 给予必要的肠内营养支持, 可有效改善预后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淑梅, 杨忍.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 2012, 10 (7) :14-15.

[2]韩秀艳.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9) :371-372.

早期胃癌患者 篇7

关键词:胃癌,手术,肠内营养,护理

胃癌胃切除术可以有效的治疗胃癌, 但是由于切除面积大、创伤严重且进食较晚, 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1]。营养治疗法是当前外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 主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顾名思义,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或营养管向人体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法。研究证明术后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极为重要, 而且肠内营养支持要好于肠外。其优点是小肠的吸收功能强大, 能够吸收大多数营养物质, 而且还能够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2]。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对胃癌患者实施胃切除后提供肠内营养支持, 效果明显,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共收治胃癌患者40例, 其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14例, 年龄区间为49~78岁。13例全胃切除、27例胃次全切除。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①针对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的崩溃、放弃、厌食、失落的情绪, 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支持。再加之插管对患者造成不适感, 使得患者对治疗没有信心且不容易配合。护理时应明示插管的重要性, 耐心解释其工作原理和重要性, 增强患者的信心;②在肠内营养前, 告诉患者操作时可能会出现的不适, 重点应说明营养液的好处, 让患者了解此过程的重要性;③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如正确体位的摆放、保持管道通畅的技巧。帮助患者调整到正常的心态。

1.2.2 观察病情

①患者在口服营养液时, 要注意到患者可能出现的常委倾倒综合征;②滴注过程中还应观察患者的生理体征、肠道反应。若有剧烈腹痛情况是, 应及时报告医生。若有轻微腹痛或腹泻时可以减慢滴注速度;③关注各项化验和检查, 了解患者的血糖、营养情况、电解质和肾功能等, 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失衡。

1.2.3 场内营养护理

①术后为恢复肠蠕动, 首日可以进行肠内营养护理;②营养液用冰箱冷藏, 且不超过24 h, 或者立即配药;③营养液在滴注进人体前应当加热至38℃~40℃, 不易过冷:④滴注后为防止其反流, 可使患者呈半卧位;⑤通过调节滴注速度来防止患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⑥在肠内营养滴注中应同时注意胃肠减压, 等肠蠕动回复后方可拔出胃肠减压管。

1.2.4 营养液滴注速度

①滴注速度由于直接进入肠道, 所以速度快与慢都会刺激腹腔神经丛;②患者术后早期肠蠕动会进入麻痹状态, 会出现肠管蠕动不规则, 导致腹痛和腹胀;④控制温度的方法:使用电热恒温器将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7℃;④为防止由腹泻出现的脱水, 浓度与量的增减也应由低到高, 患者的体位也应该采取半卧位30°~45°, 滴注速度也应当从20~50 ml/h, 增加至100~125 ml/h。

1.2.5 鼻、口腔的护理

①使用对胃酸不敏感且易弯曲的鼻肠管来缓解咽喉壁的肿痛, 超声雾化1次/d;②帮助患者缓解口唇干燥;③清洁鼻腔, 稀释痰液;④使用颈部冰袋或口含冰块缓解咽喉疼痛;⑤2次/d使用口腔分流呼吸法来避免炎症的出现。

1.2.6 护理营养管和营养液

①保持营养管的通畅, 在输入全能力之间用生理盐水间隔冲洗导管; (2) 由于营养液中含有糖类和蛋白质, 是细菌滋生的优良场所, 所以, 营养液即开即用, 若不适用则放入冰箱内保存, 保存温度4℃;营养液在滴注中应无菌操作, 滴注的营养液应在8~24 h之间完成。

1.2.7 防止出现并发症

①吸入性肺炎属于肠营养支持并发症, 若出现病情应立即停止滴注并通过细谈保持通畅的管道;预防方法是抬患者床头约45°, 使患者呈半卧位, 检查导管的位置并防止导管位移, 并鼓励患者主动咳痰;③长期禁食导致唾液分泌不足, 口腔异味易感染, 所以每日2至3次口腔护理, 或者咀嚼木糖醇15 min, 每次3次且定时刷牙;④雾化治疗防止口腔咽喉部由于管道刺激而充血水肿。1.2.8 胃肠道反应 ①营养液温度较低或滴注速度太快, 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此次研究发现, 温度在35~40℃, 滴注速度为20~40 ml/h;②滴注时将患者床头太高30°, 以减轻患者的胃肠道反应。

2结果

所有患者在72 h后恢复肠功能, 没有发生护理并发症, 也没有出现胃排空障碍、切口或肺部感染、切口瘘等。研究患者中2例腹泻、3例腹胀、腹痛, 经过针对性治疗完成肠营养支持。

3讨论

由于胃癌患者手术后造成消化道受损而出现营养物质摄入受限, 再加上肿瘤多养分的消耗, 导致患者多出现营养不良。手术后的应激和创伤提高了机体的分解代谢能力, 使得营养不良加速。科学的营养支持, 能够减少患者感染的几率, 能够修复受损的组织, 促进切口愈合, 提升患者康复的周期[3]。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刺激各脏器的功能趋于正常化。

总之, 肠内营养支持是廉价、有效、方便、并发症少的营养方案, 还有利于敢删肠薄膜屏障, 提升人体的免疫力。但是, 此方法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不适, 客观上促使了对患者要做好良好的护理工作。临床表明护理人员的密切观察和精心照顾, 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健康知识, 再配以科学全套的营养护理方案可以大大提升胃癌切除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钟漓, 张广钰, 董陈诚, 等.液囊空肠管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华夏医学, 2009, 22 (5) :817-819.

[2]李国立, 李宁, 黎介寿.胃癌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 6:486-488.

早期胃癌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且本研究已经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 各21例。A组患者中, 男11例, 女10例, 年龄66~81岁, 平均 (73.6±2.1) 岁;病理类型:低分化癌5例, 中分化癌13例, 高分化癌3例。B组患者中, 男12例, 女9例, 年龄65~80岁, 平均 (73.5±2.2) 岁;病理类型:低分化癌5例, 中分化癌14例, 高分化癌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可切除胃癌, 术后第1天均接受营养风险评估, 需给予营养支持, 排除远处转移、肝肾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胃恶性肿瘤;神志清楚[5]。排除标准:慢性肠炎、肝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治疗期间依从性不佳或中途退出。

1.3 治疗方法

B组患者给予全肠外营养, 术后根据患者生理特点准确计算全肠外营养需求量, 术后第1天开始, 按照每天热卡25~30 kcal/ (kg·d) 、氮0.15~0.2 g/ (kg·d) 供给, 其中热量30%~40%由脂肪乳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20140813) 提供, 氮源主要由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苏州麦迪森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20150610) 供给, 60%~70%非蛋白质热量主要由葡萄糖 (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150125) 供给。为患者配制营养液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液体输注, 输注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小时50~135 ml。

A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术中完成消化道重建, 牵拉营养管至空肠-空肠吻合口下20 cm, 术后第1天, 经鼻饲肠内营养途径将20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 (天圣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141219) +200 ml肠内营养乳剂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0151011) 泵入, 泵入速度为每小时20 ml, 营养液温度需维持在38~42℃。患者若无不良反应, 可在术后第2天经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将500~1000 ml肠内营养乳剂注入, 速度控制在每小时50~60 ml;术后第3~4天可输注1500~2000 ml肠内营养乳剂, 注入速度可增加至每小时100 ml。两组患者均给予等热量、等氮源支持, 接受营养支持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改善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A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患者中, 肺部感染1例, 切口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9.5% (2/21) ;B组患者中, 肺部感染2例, 切口感染2例, 吻合口瘘1例, 切口愈合不良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8.1% (8/21) ;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营养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术前, 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术后第8天, 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3 讨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 但术后胃癌患者饮食摄入量明显减少, 且出血可能性较大, 同时受癌症恶性消耗等因素影响, 多伴有严重营养不良现象, 且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差, 术后其胃肠功能恢复较慢[6,7], 给予患者胃切除术治疗, 术前禁食、手术创伤、手术应激反应等因素均可使患者机体呈高分解代谢状态, 从而加重其免疫抑制程度及营养不良状态, 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延长住院时间。以往临床多给予胃癌术后患者肠外营养支持, 尤其对于病情严重伴胃肠功能不全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是改善其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 但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支持, 可引起胃黏膜萎缩, 肠道微生物群紊乱, 导致胃肠道功能异常及免疫系统受损等并发症发生, 也增加了患者术后感染率及住院费用[8,9]。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 消化道手术患者胃肠麻痹主要为胃、结肠, 一般术后2 h患者肠功能开始恢复, 胃肠麻痹发生时, 空肠还存在部分吸收功能, 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所以对于胃癌术后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可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对其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尤其是蛋白在小肠吸收、分解时能够维持肠道通透性及绒毛高度, 对肠黏膜屏障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利于肠道内微环境平衡, 避免细菌移位, 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10];另外,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能有效防治手术引起的缺血再灌注现象。在本研究中, A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这是因为治疗后患者肠道内微环境得到平衡, 肠道功能恢复。由此可知, 实施肠内营养可以提高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10], 同时还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中A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术后第8天, 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肠外营养虽然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但营养支持费用高, 深静脉导管感染、肝脏损伤、胆道系统胆汁淤积、肠内黏膜屏障受损、肠道黏膜萎缩、肠道菌群移位等不良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早期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 经肠道能够将充足的营养要素提供给患者, 且患者肠黏膜细胞功能、结构完整, 可增强其肠道免疫屏障功能, 避免细菌、毒素发生移位现象, 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另外,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能够刺激肠道内分泌系统, 有利于胃液、胰腺、胆汁分泌及胆汁排泄, 增加肠道血流量, 从而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近年来, 临床多给予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 在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增加内脏血流量, 同时明显减少了补液量, 从而减轻了循环系统负担, 与患者生理代谢过程更为符合, 临床应用效果也更为理想。但长期使用可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 肠道细菌易位, 因此临床应合理应用[11]。

综上所述,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 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 各21例。B组患者给予全肠外营养, A组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营养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第8天, 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 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

在中国,早期胃癌比例不足10% 篇9

遗憾的是,在中国,90%的胃癌患者就诊时属于中晚期,早期胃癌比例不足10%。而同处东亚的韩国、日本,早期胃癌患者占50%~70%,中期胃癌患者占20%~30%,晚期胃癌患者只占10%左右。分期不同,胃癌的治疗效果截然不同。早期胃癌,90%以上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愈;而进展期可手术胃癌,即使进行复杂痛苦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治愈率不足50%。早期胃癌患者多,韩国、日本胃癌治疗效果很好;晚期胃癌患者多,中国胃癌总体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那么,如何才能早期发现胃癌?早期胃癌的发现依赖于筛查。筛查就是把最重要的癌前病变及疾病在亚临床阶段从高危人群中“筛选”出来,置于有效的监测和治疗之下,以达到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目的的一种方法。可以说,实行有效的筛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关键。在日本、韩国,胃癌属于全民筛查项目。在中国,除科学研究之外,胃癌并未被列入筛查项目,早期胃癌的发现依赖患者的“个人觉悟”。

筛查胃癌离不开胃镜检查。近年来,胃镜设备更新换代,使这项检查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安全性大为提高,使胃黏膜显像清晰、图像真实。目前专家公认,胃镜检查是人群筛查胃癌的最终确诊方法。那么,哪些人需要定期做胃镜检查?目前认为,有胃癌高危因素者应该进行胃镜检查。

1.有症状者:胃癌早期常无特异症状,甚至毫无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痛或不适,其次为消瘦及食欲减退。这些症状并非胃癌所特有,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慢性疾病相似。但是,如果这些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及食欲减退,需要高度重视。

2.慢性胃病患者: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的发病模式为多因素作用下的多阶段过程。一些慢性胃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性增生与胃癌发病有密切联系。所以,慢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患者,有胃部手术史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3.有胃癌家族史者:10%的胃癌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其中,1%~3%属于遗传性胃癌。有研究证实,共同饮食、生活环境是家族聚集现象的主要因素。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早期胃癌在胃镜上不同于进展期胃癌,可能仅仅是黏膜的细微改变,如果检查医生没有足够的经验,很可能会漏诊。所以,早期胃癌的筛查一定要选择胃癌诊疗经验丰富的医院和医生。

总之,胃癌的自然病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从早期阶段发展到进展期需要3~4年时间。因此,高危人群应每2~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而有癌前病变的患者则需每年复查一次胃镜,以利早期发现胃癌,及时治疗,维护身体健康。

早期胃癌:治愈率超过90%

早期胃癌通过根治手术可以治愈。临床亦证实,经根治手术,早期胃癌治愈率超过90%。

1.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早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法,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没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2.功能保留手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绝大多数局限于胃周围,不适合内镜治疗,但可以行局限性胃切除加小范围淋巴结切除,预后良好,效果与根治手术一样,患者生活质量极大提高。

3腹腔镜技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步成熟,腹腔镜胃切除术不仅可以完全切除原发病灶,还可以清扫胃周淋巴结。远期生存率与开腹手术一致。也就是说,腹腔镜技术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早期胃癌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早期胃癌患者79例,男43例,女36例,年龄18~70岁,所有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均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TNM分期均为Ⅰ、Ⅱ期患者,根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将7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6±2.9)岁,治疗前有明显上腹部不适、胃炎症状患者18例,ⅠA期患者13例,ⅠB期患者10例,ⅡA期患者6例,ⅡB期患者3例;观察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龄(49.1±3.3)岁,治疗前有明显上腹部不适、胃炎症状患者25例,ⅠA期患者19例,ⅠB期患者14例,ⅡA期患者8例,ⅡB期患者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3],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不同的手术方式:(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TNM分期处于Ⅰ期或ⅡA期患者,肿瘤细胞仅位于胃黏膜层内、未见转移及病灶直径小于1 cm,且肿瘤细胞分化良好,无溃疡或溃疡瘢痕[4];(2)经腹腔镜做胃部分切除术(LPG),TNM分期处于Ⅰ期或ⅡA期的隆起型早期胃癌患者,病灶直径小于3 cm,需要手术切除胃壁组织直径在5~10 cm之间,临床切除胃部组织时要将病灶周边0.5 cm以上的正常组织均切除;(3)保留胃功能的胃部分切除术(PPG),患者病灶小于整个胃体的1/3区域,肿瘤细胞局限于胃黏膜层内,隆起型病灶小于6 cm,凹陷型病灶小于3 cm;术前后常规放置胃管与腹腔引流管[5]。观察组术前给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治疗,第1天给予静脉滴注奥沙利铂70 mg/m2和亚叶酸钙200 mg/m2,上述药物给药2 h后,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300 mg/m2,连用药物3 d后停药1 d,2周为1个疗程,共化疗2个疗程后行手术治疗[6],手术方式同对照组。

1.3 疗效观察

术后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肿瘤细胞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剖腹探查率[7],同时采用胃癌特异性问卷量表(OLQ-ST022),从吞咽困难、胃部疼痛、饮食受限及身体受限等6个维度,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者表明生活质量越差[8];通过以上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受益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外,观察组肿瘤细胞切除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及根治性切除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OLQ-ST022量表各项维度及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 讨论

早期胃癌患者大部分毫无症状,部分有症状患者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常见上腹轻度不适、消化不良或胃炎症状,适宜的治疗方法是早期胃癌能否治愈的关键,常见临床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治疗,但早期胃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早期胃癌患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在保证肿瘤细胞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为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高频激光黏膜切除术等微创手术方法被应用于临床,不同的手术方案适宜不同患者,概括起来主要看患者的肿瘤细胞是否局限于胃黏膜层、病灶直径大小及病灶呈隆起型还是凹陷型,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理的术式,不仅能保证临床疗效,也能降低对患者的创伤而减少痛苦[9]。因此,临床治疗中辩证施治具有积极意义。

上一篇: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一篇:种子加工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