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术后

2024-09-0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胃癌术后(共10篇)

胃癌术后 篇1

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近些年因为生活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使该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危及生命,降低生活质量。在患者的康复中,不仅需要进行相关的切除手术,还要在术后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因为癌症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创伤,还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抑郁、焦虑、悲伤、绝望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放疗和化疗,有患者甚至因此而放弃治疗[1]。一般对患者采取胃大部的切除术进行治疗,围手术期对其进行全面的护理措施。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胃癌患者进行术后护理,采取不同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进行术后护理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49.31±5.17)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49.95±5.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当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内心都会产生恐惧、悲观、紧张的负面情绪,为此护理人员要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以及治疗方法。使患者以正常的心态来接受手术治疗,并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解答患者内心的疑惑,使其保持放松的情绪,可以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2]。

1.2.2 术后护理

手术后对患者采用动态心电监护,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一旦意识上有所变化,就要采取干预措施。针对患者的疼痛情况,对镇痛泵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保持身体舒适。

1.2.3 饮食、保温护理

将室内的温度设定为24~26℃,选择保温毯,避免体温的下降,尤其患者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要采取保温措施[3]。手术结束5 h内可以饮用少量的水,手术结束1 d后摄入少量的流质饮食,并叮嘱患者逐渐增加每天的饮水量,针对胃肠道的功能恢复,给予普通饮食。

1.2.4 康复护理

要求患者选择平卧的姿势,四指并拢后进行腹部按摩,将脐部作为中心,每天给予顺时针按摩,2次/d,坚持5 min/次,并要求患者在床上给予功能锻炼,采取抬臂和举哑铃的方法,使上肢和双腿的功能得到锻炼[4]。针对各方面恢复情况,尽早使其在床边和床下活动,不能一次性活动过度,要循序渐进,使活动频率和活动时间逐渐增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睡眠、饮食、心理、精神等情况,并给予评分,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褥疮、疼痛、下肢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睡眠评分为(4.75±0.34)分,饮食评分为(4.59±0.34)分,精神评分为(4.56±0.24)分,心理状况为(4.58±0.26)分。对照组患者睡眠评分为(3.10±0.32)分,饮食评分为(3.14±0.66)分,精神评分为(3.19±0.46)分,心理状况为(3.36±0.49)分。实验组患者睡眠、饮食、心理和精神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中有1例出现术后褥疮,发生率为2.9%,对照组有2例为褥疮,1例术后疼痛,1例为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4%,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患者会有忧虑、紧张、心理状态较差的情况,同时在手术治疗后,身体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因此一定要为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的护理模式,首先进行心理护理和安慰,使其可以较好的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术后要对患者身体指标进行监测,同时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对患者进行保暖护理,将室内温度调整好,避免着凉,同时针对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患者在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为避免出现深静脉血栓,要采取相应的康复锻炼及按摩,有助于血液流通,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出现。通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患者的身体和负面情绪都得到较好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实验组患者的睡眠、饮食、心理和精神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4%,高于实验组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手术后给予综合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血量,缩短治疗及住院时间,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能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胃癌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58例进行术后护理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23例)选择常规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睡眠、饮食、心理和精神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4%,高于实验组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手术后给予综合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血量,缩短治疗及住院时间,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胃癌患者,并发症,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云,郝俊秀,舒妍.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胃癌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5):966-967.

[2]王桂荣.胃癌术后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2011.

[3]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中华肿瘤杂志,2004(26):4-9.

[4]吴艳凤.康复护理在老年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的应用价值.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0):3407-3408.

如何做好胃癌患者术后护理 篇2

【关键词】胃癌;全胃切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22-01

目前,胃癌仍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有效的 治疗 方法仍为手术切除。对于全胃癌、胃体癌、近端胃癌多采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由于全胃切除本身对机体伤害较大,高龄病人又往往有较多合并症的存在,如何使高龄病人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已成为临床护 理学 的重要课题。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以来,共施行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2例,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2例病人,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61岁;52例中术前有35例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本组近侧胃癌19例,胃体癌26例,全胃癌5例,残胃癌2例,全部经腹手术。其中同时行脾切除2例,胰尾+脾切除3例,常规行2站、3站淋巴结清扫。全组均经病理证实平均住院天数16天,出院时均进半流质饮食。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3例,腹腔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最后因衰竭死亡,其他并发症1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接受全胃切除病人,多数是近侧胃癌或胃体癌,常伴有贲门梗阻、贫血等,一般全身情况较差,因而病人对接受大型手术常顾虑重重,必须耐心给病人和家属解释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顾虑,调动病人和家属积极性,争取得到他们的密切配合,圆满完成术前各种检查和治疗。

2.2 术前营养支持:胃癌病人尤其是伴有梗阻及出血的病人,因为消化不良或食欲下降,使机体营养摄入不足,加上肿瘤本身的消耗;病人又是高龄,往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往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术前即应进行营养支持,对不能口服的病人,应静脉补充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积极改善术前病人的营养状况,增加其对手术的耐受力。考虑病人术前需营养支持、术后需较长时间禁食、输液,可能还需要化疗,一般术前予以中心静脉置管。

2.3 术前肠道准备:行全胃切除者,有的因病情需要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故常规要做较为彻底的肠道准备。早期于术前晚和术晨各清洁灌肠1次。自2011年以后,于术前晚进行肠道准备—聚乙二醇平衡盐水准备法。具体方法是:禁食数小时后,取恒康正清散一盒,加温开水1500ml,搅拌至完全溶解,每10分钟口服200~240ml,经3~4小时(3盒恒康正清散),大便成为无色水样便止。本法与传统方法相比:①肠腔状态好;②需氧菌与厌氧菌同时减少;③术后感染率有下降的倾向;④患者痛苦少,与传统方法相比腹部膨胀感较弱。

2.4 术前其他准备:患者在手术当日术前留置胃肠减压同时留置胃空肠营养管1枚,这样既避免了反复留置胃管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又方便了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调整胃空肠营养管的位置,术中将其放置至屈氏(TrEitz)韧带下20cm,然后用胶布在病人面颊部固定好。术前置保留尿管,并带抗菌素入手术室,抗菌素一般在麻醉诱导期注入。

3 术后护理

文献报道, 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7%〔2〕。本组为高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3.1%,为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一般护理:术后应进行监护,全麻未清醒前,按全麻常规护理,专人陪护,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常规氧气吸入。根据中心静脉测压结果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清醒后,取30°斜坡位,利于腹腔渗出液低位引流;腹部上腹带,这不仅有利于病人呼吸,而且还可减少伤口缝合处的张力,减轻疼痛与不适。要鼓励病人深呼吸,必要时应协助咳嗽或给予雾化吸入,在不影响治疗安全情况下,让病人勤翻身,并尽早下床活动。

3.2 引流管的护理

3.2.1 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及有效的负压吸引,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24小时的引流量,防止吻合口瘘及腹胀,并注意有无出血。本组病人无出血情况,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停止胃肠减压。时间为4~7天,每日引流量为400~800ml左右。禁食期间及饮食恢复过程,应从中心静脉补充营养。

3.2.2 鼻肠营养管护理:在注入营养液前,鼻肠营养管盘好后放于病人耳廓,并用胶布固定,开口端将塞子塞紧。在营养管护理中,特别要注意營养管的固定,因为随着肠蠕动的逐步恢复,营养管将向远端推进,固定不牢,营养管可能会随肠蠕动整体进入肠道。我们每日检查更换胶布固定,以防导管整体落入肠道。

3.3 并发症的护理

3.3.1 吻合口瘘的观察护理:术后3~7天若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腹痛、烦躁、冷汗、血压下降或意识不清、胃管引流量突然减少,而腹腔引流管引流量突然增加,或者伤口敷料被胆汁性液浸湿,则发生了吻合口瘘。应持续胃肠减压、禁食,保持腹腔引流通畅,并加强深静脉营养及合理使用抗菌素,必要时手术 治疗 。

3.3.2 预防肺部感染:术后6小时血压平稳后改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咳嗽,可用空心拳拍打背部,必要时雾化吸入,帮助排痰,病人及家属教会病人及家属咳痰方法,即咳时深吸一口气,用力一次一次的咳嗽,直至排出痰液。同时家属两手四指分开放腹部两侧,在病人咳嗽时用力稍压腹,反复进行,必要时予以吸痰处理。如经上述处理后,动脉血氧分压仍不能保持在60mmHg以上,应及时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支持。本组发生肺部感染5例,经对症治疗,4例协助排痰而愈;1例经气管插管,呼吸支持而治愈。

3.4 肠内营养:肠内营养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开始试灌,这时小肠蠕动功能已恢复。第一天量约50ml,如无不适,第二天增至200~300ml,24小时总量视具体情况可达2000~3000ml,温度在40℃左右。量由少到多,浓度从稀到浓。注入速度标准尚不统一。注入时应根据病人排便状态进行调整,采用“缓慢注入”、“边观察边调节”等方法。营养液开始为5%葡萄糖,同时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如病人无不适,可增加菜汤、果汁、牛奶、米汤等。 计算 每日给予的总热量及三大物质,整理达到需要量,不足部分应由静脉补给。若术后5~7天,病人可经口进流质饮食后,一般进食能力较差,还应由营养管滴入营养液,以弥补经口摄入量不足。

3.5 饮食与营养:病人恢复经口摄食后,饮食护理应列入重点。由于全胃切除后带来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病人进食多半小心翼翼,无论进食质及量均会不足,若不进行必要指导,会造成负痰平衡及营养障碍。饮食护理应遵照少食多餐、循序渐进、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和个体化原则,对病人每日总热量及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的摄入量可粗略计算,并给予指导。每周测量体重,并以此作为临床营养护理的常用指标,一般经过1个月左右的适应期,大多数病人体重稳定并逐渐上升。

4 讨论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龄胃癌病人的比例也将随之增加,而这部分人群除患肿瘤外,多伴有一些老年性疾病。有人报告,在318例60岁以上的胃癌病人中,有238例(74.8%)病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本组52例中有35例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合并存在,占67.3%。这就对治疗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组资料显示,高龄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1%,1例(1.92%)发生吻合口瘘而衰竭死亡,而 文献 报道并发症率为26.7%,死亡为3.5%,吻合口瘘发生率3%。我们认为除了精心护理外,营养支持是一个重要环节。袁俊生等人指出,胃肠肿瘤病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蛋白质营养不良,同时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对这类病人采取营养支持治疗的积极意义已得到共识。认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具有降低术后肠通透性改变和减弱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大大降低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储冰峰,陈大伟,全志伟,等.老年胃癌318例临床分析. 中国 实用外科杂志,2002,21(11):664.

[2] 吴建斌,和嗣福,耿仁义,等.经腹全胃切除75例报道.中国肿瘤病学,1993,20(2):203.

[3] 袁俊生,詹文华,汪建平.胃肠肿瘤病人营养不良与营养支持.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1):650.

抗癌汤治疗胃癌术后临床观察 篇3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病例 (1) 经病理学证实为胃腺癌或鳞癌并已行胃癌根治术或姑息性胃大切手术者; (2) 肿瘤分期:Ⅱ期~Ⅳ期; (3) 全面检查肿瘤无复发, 卡氏计分标准[1]≥60分, 生存预计在6个月以上者。

1.2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为柳州市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门诊或住院患者, 男46例, 女30例, 年龄23~73岁, 平均48.6岁;病程1~24个月, 已完成化疗43例, 化疗间隙期者33例。其中高分化腺癌17例, 中分化腺癌22例, 低分化腺癌24例, 未分化腺癌7, 鳞癌6例。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扶正祛邪大法自拟抗癌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制半夏、薏苡仁、淮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g, 厚朴、莪术、霍香各10g, 黄连、甘草各6g。并辨证[2]加减, 气虚症状明显则重用黄芪至30g, 加太子参15g;如白细胞少则再加上鸡血藤、黄精、补骨脂各15g。出现化疗后恶心呕吐证, 则加佛手、竹茹、神曲、莱菔子各15g, 方药1剂/d, 加水复煎取汁分3次于饭后服,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卡氏标准[1]判定生存质量, 显效: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增加≥20分者;有效:治疗后较治疗前积分增加但<20分者;无效: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减少。

3.2 治疗结果

76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显效22例 (占28.95%) 有效46例 (占60.53%) , 总有效率89.47%, 无效8例 (占10.53%) 。

4 讨论

胃癌是生长于人体内的肿瘤, 不易于早期发现, 治疗上首选对病灶局限切除, 并配合放、化疗, 但机体易受到损伤, 常有消化道反应、血液毒性、机体衰弱三组证候群出现, 其毒副反应甚至使部份患者不能完成常规放、化疗, 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中医在调补气血, 抗肿瘤方面有所专长, 能减少放化疗毒副作用, 提高放化疗作用, 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具有较大的优势, 尤其对胃癌术后治疗已成为一种较好的特色治疗。

中医学认为肿瘤患者本虚标实, 《灵枢》云:“壮人无积, 虚则有之”, 而手术耗气伤血, 易有瘀, 且经放、化疗后热毒过盛、津液受损、气血不和、肝脾失调和肝肾阴虚, 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胃癌为本虚标实之症, 行手术治疗后虽形之“积”已去, 但余毒仍在且更伤正气, 且术后胃气大伤, 元气亏虚, 更不利于康复, 因此, 治疗必须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着手, 扶正培本、祛邪解毒之法应贯穿于中医治疗之始终, 其中前者尤为重要。故在治疗上治宜清热解毒、生津润燥、补气养血、健脾和胃和滋补肝肾, 而扶正祛邪是治疗总则[3]。中药在抗肿瘤方面虽不及放、化疗, 但具有两大优势:一能整体调治, 既考虑局部, 又采取扶正固本的治法, 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二是个体化治疗, 因人因病辨证施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扶正固本中药能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 减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祛邪中药能抑制或杀灭癌细胞[4]。本组用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调补气血扶正气, 薏苡仁、淮山健脾益气化湿, 配合制半夏降逆化痰散结, 莪术活血散结,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连、霍香清热解毒化浊, 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莪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有抗癌作用, 再配合中医的辨证治疗原则, 故能产生较好疗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绪堂.实用内科诊疗手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63-167.

[3]李家庚, 傅延龄.肿瘤病证治精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105.

胃癌术后胃瘫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胃癌胃瘫综合治疗护理

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瘫综合征(PGS),也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激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胃排空延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部分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一4%。胃瘫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腹部手术后数日肛门曾恢复排气,胃肠减压解除后不久即出现腹胀呕吐,进食后症状加重,再禁食水,胃肠减压后症状缓解,经1项或者多项检查提示无机械性梗阻征象。此症状持续10 d以上无改善即可诊断胃瘫。大多胃瘫患者一般于3周~4周可恢复,极少超过4周。我科从2000年—2010年10月胃癌术后发生16例胃瘫,经过诊治护理3周左右恢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为本院收治的16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44~79岁,平均60岁。本组大多是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病,术中均放置营养管至吻合口远端空肠,同时留置胃减压管。在手术术后胃瘫发生在拔除胃管后5 d以内发病6例,5~10 d发病6例,10 d以上发病4例。

1.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反酸,随后发生呕吐,呕吐残留食物、胃液及胆汁,且有酸臭气。体格检查左上腹饱胀,轻压痛,有胃振水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无胃蠕动,符合国内胃瘫诊断标准。

2护理

2.1心理护理①精神因素通过影响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而与胃瘫发生和恢复有密切关系。大多数胃瘫患者对疾病认识能力差,容易出现恐惧、焦虑不安,对预后产生怀疑甚至抱怨心理。因此,护理的重点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向患者讲解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说明保守治疗的可行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对患者做到恰如其分的解释,解除其各种焦虑,调动患者治病的积极性,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接受治疗。患者由于病情好转缓慢,情绪反复波动,曾出现抑郁和愤怒,应用心理护理知识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患者了解了胃瘫的基本知识,消除了对立情绪,病情逐渐好转。②保持病室安静、清洁、舒适、关心安慰和体谅患者,使其身心处于稳定状态,减少或消除对疾病的顾虑。③让患者通过听音乐、看电视来放松减少呕吐发生的机会。④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多与患者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2.2胃肠减压的护理由于胃癌术后残胃不能及时排出胃内容物,发生潴留导致残胃扩张,及时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可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①嘱患者禁食、禁水。②保持胃肠减压通畅,避免打折、扭转、脱落。③观察引流胃液的颜色、性质、量,准确记录引流量。胃管引流液逐渐减少,经造影检查残胃蠕动功能良好,功能恢复,此时进食少量流食,观察2 d~3 d,患者无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后可拔除胃管。④用3%的高渗盐水洗胃时,先抽空胃内容物,再洗胃,可以减轻胃黏膜水肿。⑤常规护理口腔、鼻黏膜、鼻咽部等。

2.3预防血糖升高和电解质紊乱血糖增高对胃动力有抑制作用,所以禁食期间须常规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必要时经静脉或胃管内给予降血糖药。患者由于大量呕吐、手术和手术前基础疾病等原因,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可使胃肠道平滑肌肌张力减退,从而加重胃瘫。所以治疗期间须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监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4营养支持胃瘫一旦确诊要及时禁饮食、留置胃管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以减轻胃平滑肌扩张,使胃得到有效的休息,从而减轻吻合口的水肿。该病的患者经常性的伴有营养不良症状。同时还会发生持续胃肠减压,更易引起电解质的丢失及营养缺乏,因此必须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

2.5促进胃肠动力恢复护理根据医嘱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如肌肉注射胃复安、服用吗丁啉,同时行中医针灸、热敷等,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1]

2.6饮食指導术后进食过早或进高脂高蛋白饮食,易造成胃液潴留,加重胃壁水肿,也是胃瘫的原因之一。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防止饮食不当加重病情。拔除胃管后,应指导患者定时定量及少食多餐,禁食刺激性食物,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延长进流质时间;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2]。

3讨论

胃瘫发生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相关因素有:手术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而使胃肠道交感神经抑制性增强,是产生胃瘫的主要原因;①神经损伤:胃肠道激素和调节功能受到影响;②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输出襻空肠麻痹、功能紊乱及变态反应等;③术后改变了胃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大量胆汁反流加重吻合口瘘和残胃黏膜水肿,影响残胃排空功能恢复[3]。胃瘫是胃癌术后并不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常常使患者对治疗护理不满意及对自己丧失康复信心,因此对心理护理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应结合完善的治疗和护理手段,协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海军.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5(6):41.

[2]史瑞峰.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病人的护理.中国民康医学

2007,19(4):302-303.

[3]刘风林,秦新裕.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4):245-248.

作者简介:李凯,女,本科,郑州大学护理学院,主管护师

胃癌术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所选患者均在我院确诊为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并排除了患有肝肾功能衰竭以及免疫系统抑制患者。其中晚期胃癌患者为86例,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为34例,Ⅲ期患者为66例,Ⅳ期患者为54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试验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0.36±5.3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9~80岁,平均年龄(69.03±5.2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症、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单药化疗,剂量为130mg/m2,第1天,每21天重复。试验组患者则采用卡培他滨口服治疗,卡培他滨口服剂量为1000mg/m2,服用方法为餐后30min后口服,2次/d,第1~14天,每21天重复。每组患者均完成6个周期化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别随访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中,1年生存患者为40例,1年生存率为66.67%,对照组患者的1年生存患者为31例,1年生存率为51.67%,试验组患者的2年生存患者为29例,2年生存率为48.33%,对照组患者中2年生存患者为19例,2年生存率为率31.67%,两组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毒性、神经系统毒性以及手足综合征等,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2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5%,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3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6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率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40%左右的患者不能通过手术方法治疗痊愈[1],需要患者通过化疗治疗。患者术后复发率与转移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如何消灭远处转移的癌细胞,并防止癌症的复发,是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的重点[2]。近年来,紫杉类、顺铂、阿霉素、氟尿嘧啶等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提高了疗效,客观缓解率大多超过40%。然而,对于大多数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而言,因年龄大、体质弱、病期晚、基础疾病较多以及器官功能储备差等原因,而无法耐受强烈的多药联合化疗,故多考虑行单药化疗,在过去40年里,氟尿嘧啶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但其单药有效率小于20%[3],而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是近年来常用于胃癌中的新型化疗药物,是胃癌单药化疗中的常见选择。

奥沙利铂是一种新型铂类化疗药物,通过与癌细胞DNA分子链上的G点结合,通过铂化DNA化合物而抑制DNA的合成与修复,造成DNA的损伤。卡培他滨是新一代口服选择性氟尿嘧啶甲氨酸盐抗肿瘤药,是5-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此药以原形自胃肠道吸收,通过肝脏和肿瘤内经羟酸酯酶,胞苷脱氨酶,形成两种中间产物脱氧氟胞苷及脱氧氟尿苷,在肿瘤细胞内经胸腺嘧啶磷酸化酶催化转变为5-氟尿嘧啶发挥抗肿瘤作用。由于肿瘤组织中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活性约为正常组织的3倍,从而使药物在肿瘤组织中具有更高的活性,口服给药可以相似甚至超过其他5-氟尿嘧啶类药物持续给药的效果,而又减少了药物的全身毒性。日本和韩国的Ⅱ期临床试验[4,5]采用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分别达25%和34%。这两项研究均未观察到Ⅲ度以上的骨髓抑制和胃肠反应,只有约10%的患者出现Ⅲ度以上的手足综合征。研究结果显示,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可适用于老年体能状况较差的晚期胃癌患者。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6.67%,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51.67%,试验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48.33%,对照组患者2年生存率为率31.67%,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口服卡培他滨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67%,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卡培他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奥沙利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体验,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好处。

综上所述,服用卡培他滨治疗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疗效显著,能够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卡培他滨在治疗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的晚期胃癌以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静脉化疗,试验组患者进行卡培他滨口服化疗,比较两组患者1年、2年的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66.67%,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51.67%,试验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48.33%,对照组患者2年生存率为率31.67%,两组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6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能够有效治疗老年胃癌患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小,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老年晚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卡培他滨,疗效比较

参考文献

[1]胡欣,文世民,李爽,等.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43):70-72.

[2]贾果珍.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应用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的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25(25):137-138.

[3]Tsai JY,Stfran H.Status of treatment for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JJ.Curr Oncol Rep,2003,5(3):210-218.

[4]Kondo K,Chin K,Sakamoto J,et al.A multicenterphaseⅡtrial using 4-week cycles of capecitabine in advanced metastaticgastric cancer(AGC)[J].Proc Am Soc Clin Oncol,2003,22:321(Abstract 1289).

33例胃癌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3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 其中男63例, 女40例, 年龄46~79岁, 平均63.1岁。合并症:其中合并冠心病、心电图异常者16例, 占15.5%;合并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21例, 占20.4%;合并糖尿病12例, 占11.7%;合并其他疾病9例, 占8.7%。

1.2 手术方法

胃癌患者行左开胸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或开腹, 行胃癌根治切除术和食管胃 (空肠) 吻合术[3]。术后1周给予静脉营养治疗, 部分应用胃肠营养管供给胃肠内营养, 1周后试饮水, 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半流质饮食, 普通饮食。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手术治疗存活5年以上21例, 占20.4%, 生存3年以上61例, 占59.2%, 术后1年内转移42例, 占40.8%。截止至2011年7月死亡共33例。

2.2 33例胃癌术后死亡原因

死亡原因与术后并发症有关的病例有11例, 占总死亡病例的33.3%。其中切口感染11例, 死亡2例;肺部并发症10例, 死亡3例;吻合口瘘6例, 死亡3例;心血管并发症9例, 死亡2例;单纯脓胸4例, 死亡1例。死亡原因与术前合并症有关的病例22例, 占66.7%。其中合并冠心病、心电图异常者16例, 死亡3例;合并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21例, 死亡11例;合并糖尿病12例, 死亡6例;合并其他疾病9例, 死亡2例。

3 讨论

胃癌发病率也很高, 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 即使出现一些上消化道症状, 但因缺乏特异性, 没有引起患者及医生的高度重视, 常导致延误诊断,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 可出现上腹部肿物以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较特异性的症状, 患者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 一旦确诊, 首先考虑手术治疗。其病因不详, 可能与遗传原因、环境原因、饮食原因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4]。

手术适应证根据:本组资料手术治疗存活5年以上21例, 占20.4%, 生存3年以上61例, 占59.2%, 术后1年内转移42例, 占40.8%。截止至2011年7月死亡共33例。生存率略高于有关资料, 报道的[5]“胃癌一旦侵犯浆膜, 腹膜种植转移发生率可达40%~50%, 其3年生存率仅为15.6%”。

由于胃癌患者本身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关键, 若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不正常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 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尤其是肺部疾病患者, 影响了肺功能。针对死亡情况我们发现死亡病例中与术前合并症和术后并发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在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 要积极给予降低血糖治疗和监控, 严格根据血糖及尿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以避免出现胰岛素使用过量或过低造成低血糖和持续高血糖而引起的酮症酸中毒等。关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术前给予降压证、扩张血管、极化液等, 以改善心脏功能, 确保手术适应证。

参考文献

[1]卢利国, 蔡吉亮.手术治疗食管癌86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3) :127~128.

[2]王永平, 夏树权, 宋野, 等.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178例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3, 10 (5) :464~465.

[3]Chowbey PK, Panse R, Sharma A, et al.Elective laparoscopy i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current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 2006, 16 (6) :416.

[4]胡兰.老年胃贲门部癌患者全胃切除术[J].重庆医学, 2006, 35 (21) :2004~2005.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篇7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

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 我科对75例胃癌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极大地改善了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保证了手术效果, 减少了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胃癌患者75例, 男46例, 女29例, 年龄26~79岁, 平均58岁。分别经胃镜、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癌, 经充分术前准备后行根治性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经肠内营养管提供营养。肠内营养管采用纽迪西亚公司的鼻空肠管, 长约120cm, 直径2mm。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将胃管和鼻空肠管经由鼻孔插入胃内, 术中在消化道重建后由术者将鼻空肠管调整至Treitz韧带以远20cm或胃 (食管) 与空肠吻合口远侧20m处。术后24h开始由鼻空肠管滴入少量生理盐水, 48~72h开始滴入生理盐水加部分肠内营养制剂, 如200~400m L瑞能或500m L瑞素, 72h后逐渐过渡到全量肠内营养, 如1000~1200m L瑞能或1000~1500m L瑞素, 直至术后7~14d结束。75例患者术后有12例出现轻度腹痛或腹泻, 经暂停营养液输注或控制输注速度后得到缓解;3例出现严重腹痛、腹泻, 给予暂停输注营养液并经肠内营养管注入止泻药 (易蒙停) 后症状得到控制。术后平均3~4d恢复肠道功能, 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术后14d有21例病人体重略微减轻, 无明显低蛋白血症者。仅1例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 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术前、术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告知患者配合要点, 经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生理心理反应, 给予心理支持, 取得其配合, 防止因不适而自行拔出导管。输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以及大便次数、量和性质, 如出现不适时应耐心向病人解释, 给其安慰并积极予以处理。正确留置鼻肠管, 我们使用的鼻肠管柔软易弯曲, 对胃酸不敏感, 不易刺激鼻腔或咽喉, 管道末端圆滑, 可防止胃肠道黏膜损伤, 并有多个侧孔, 避免管道阻塞, 能够满足肠内营养的需要。

肠内营养液的输注:营养液速度要求由慢到快, 有少到多。术后24h开始输注少量生理盐水, 刺激肠道蠕动和功能恢复。术后48h开始输注生理盐水和部分肠内营养制剂, 72h后开始全量肠内营养输注。通过重力输注或输液泵连续输注12~24h, 输注速度由40~60m L/h开始, 如无腹痛、腹泻等不适, 逐渐增加至100~125m L/h。营养液温度一般应加热至30~40℃后输注, 特别是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 可用加热器加热。因营养液过冷可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 过热易损伤肠黏膜。预防营养管堵塞, 为防止营养管堵塞, 应8~12h常规冲洗营养管1次或在每次输注营养液和药物前后冲洗营养管。其他:如输注过程中患者保持30~40°体位, 经常检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等。

3 讨论

外科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共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 胃肠术后病人应禁食, 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但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就有肠蠕动, 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h小肠就有消化、吸收功能。长期的肠外营养, 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 并易导致感染与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胃癌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晚期胃癌及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相关诊断标准, 均知情同意。其中男性52例, 女性46例, 患者年龄54~79岁, 平均 (59.83±1.13) 岁, 61例患者为晚期胃癌, 37例患者为术后复发转移胃癌。随机分为对照组 (49例) 和观察组 (49例) , 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 女性22例, 患者年龄54~78岁, 平均 (58.91±1.23) 岁, 30例患者为晚期胃癌, 17例患者为术后复发转移胃癌;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 女性24例, 患者年龄55~79岁, 平均 (59.93±1.08) 岁, 31例患者为晚期胃癌, 18例患者为术后复发转移胃癌。两组患者疾病类型、性别比、年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首先运用同等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化疗, 即多西紫杉醇+顺铂+5-Fu、5-Fu+奥沙利铂等, 完成化疗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 给予患者止痛、止血、抑酸等对症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方案, 口服1.0 g卡培他滨, 每天1次, 每周服用5 d, 4周为1个疗程。如果患者疾病进展或不耐受, 则停止用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依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如果治疗后患者的所有病灶均消失, 原病理性淋巴结短径均在10 mm以下, 则评定为完全缓解;如果治疗后患者的所有靶病灶长径总和缩小至少30%, 所有目标病灶长径总和增加至少20%, 长径总和增加的绝对值至少为5 mm, 则评定为部分缓解;如果患者没有达到以上指标, 但病情也没有恶化, 则评定为稳定;如果治疗后患者的有新病灶出现, 则评定为进展。治疗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随访2年, 记录患者中位生存期及1、2年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PEMS 3.1处理, 疗效及1、2年生存情况以%表示, 行χ2检验, 中位生存期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若P<0.05, 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1.22%明显高于对照组36.73%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和1、2年生存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 , 1、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具体见表2。

3 讨论

卡培他滨属于一种细菌毒类药物, 是一种口服药, 能够完整地从胃肠壁通过, 分别经肝脏羧酸酯酶、肝脏和肿瘤细胞中的胞苷脱氨酶、胸苷酸磷酸化酶 (TP) 催化代谢、催化转化、催化为5'-脱氧-5-氟胞苷 (5'-DFCR) 、胞苷 (5'-DFCR) 、5-Fu[2]。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5'-DFUR没有细胞杀伤性, 但由于肿瘤组织内TP酶活性较高, 因此会造成5-Fu选择性释放在肿瘤部位, 这就能够最小化5-Fu全身暴露程度, 同时显著降低其毒性[3,4]。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 , 1、2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充分说明了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治疗中的效果。

综上所述, 卡培他滨维持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能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并延长患者术后生存率, 减少患者术后转移胃癌复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雪刚, 柯贤胜.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老年胃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109-110.

[2]孙习鹏, 陈燕, 杨黎, 等.卡培他滨联合铂类与替吉奥联合铂类治疗晚期胃癌的Meta分析[J].中国药师, 2014, 17 (10) :1707-1713.

[3]鞠文翠.吉西他滨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0) :137-138.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9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护理

胃癌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胃切除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高于正常状态,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术后予肠内营养是通过预先放置在小肠内的导管,向小肠远端滴入特制的肠内营养液,逐步加量,直到病人完全正常进食。直接向肠道提供营养物质,不仅是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加速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促使胃肠道激素的分泌,改善肠黏膜的屏障功能,这对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但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有其相关的并发症,加强护理对保证术后顺利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起着重要作用。现将应用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胃癌对于患者是一次较大的生理、心理的打击。患者对手术、麻醉以及插胃管、尿管、鼻肠管等操作充满了恐惧,许多患者对肠内营养有畏惧心理,尤其是经鼻插管的不适感使患者不易接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有的患者对肠内营养管的知识了解不多,不知道肠内营养管放置的位置,认为手术后短期内即输注营养液可能会将吻合口胀破,影响胃肠道吻合口的愈合,甚至认为会有生命危险,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有的患者怀疑肠内营养的效果,认为静脉滴液比较好。故术前需耐心讲解行胃癌根治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的信心。可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鼻肠管放置的位置,以及导管性质优良,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肠内营养可保证热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并且肠内营养支持能保护胃肠道黏膜,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告知患者配合要点,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生理反应,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逐渐调整到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接受一系列治疗。

2 营养液输注管理

术后24h,患者应激期生命体征平稳并可闻及肠鸣音后,可试行肠内营养。从40ml/h起始均匀滴入,逐步递增至60~80ml/h,总量可达到1000ml左右。第1天用葡萄糖电解质液喂养,滴注时注意患者肠蠕动情况是否已排气,观察有无腹胀、恶心现象,如有腹胀、恶心等应减慢滴入速度或暂停,待患者上述症状减轻时方能继续滴入。过渡到肠内营养制剂时,按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不足部分由静脉补充。营养液的温度要适宜,过冷或过热均会引起患者不适,以接近体温为宜(37~38℃)。勤观察、勤巡视,调节合适滴速,及时处理故障,太快容易发生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太慢则不能按计划完成输液量。鼻饲时体位以半坐卧位为佳,或床头抬高30度。

3 鼻肠管的护理

鼻肠管的固定及通畅非常重要,要求术中放置要到位、术后要将鼻肠营养管与胃管分开并妥善固定,保持鼻肠管在位通畅,并在穿出鼻孔处做标记后用鼻贴及弹性带捆扎固定导管,绕头围一圈,在耳后打一结,在不妨害患者活动、睡眠的情况下,既减少脱落的机会,又能指示导管深度。胃癌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术前未留置鼻肠管,术后未完全清醒时患者可能因不适而不自觉的拉拽鼻肠管,故应加强看护。对躁动的病人适当约束,约束期间做好约束部位的观察,防止损伤。每班护士认真检查导管的深度及固定情况。每隔2~3d换一个方向固定,防止压迫鼻腔。输注营养液的导管应每日更换,减少细菌滋生;每次输注完营养液后鼻肠管用温盐水或温开水冲洗,将残余营养液冲出,可防止堵塞[2]。停止胃肠减压时,为防止胃管和鼻肠管粘在一起,先让患者口服10ml石蜡油,将胃管润滑,数分钟后先转动胃管,然后再拔出。

4 病情观察

4.1 观察腹部体征、肠鸣音,注意有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根据症状及体征及时调整营养液的品种、用量及输入速度。

4.2 正确记录24小时进出量,观察患者有无口渴、皮肤黏膜弹性以及尿量的变化。

4.3 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监测水、电解质变化 正确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是进行营养支持的前提,也可了解机体对营养支持的反应及营养素供给是否恰当。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白蛋白的变化,并观察患者血糖、血脂变化。

5 进食的管理

由于个体差异和残胃大小不同,应详细制定进食计划,确定首次少量饮水,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如无不适,隔1~2h给1次。半量流质、全量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软食,循序渐进到普食。少量多餐,满足机体的需求。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新鲜易消化[3]。

参考文献

[1] 林玉兰.肠内营养的护理问题及其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5):52-53.

[2] 耿利琼.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比较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 2(4):18.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10

1营养状况的测定

胃癌本身影响营养的摄取和消化, 加之外科手术创伤、放疗、化疗等治疗, 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研究表明,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0 %~80 %[2]。术后及时进行营养状况测定尤为重要。

1.1 人体测量指标

人体测量是应用最广泛的无创营养评估方法, 可以了解机体的脂肪和肌肉的储备情况, 包括体重、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测定。胃癌术后患者都有体重减轻、消瘦等症状。

1.2 实验室指标

(1) 血清蛋白: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营养评价指标之一。胃癌术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 主要为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应激状态, 临床表现为明显的生化指标异常; (2) 氮平衡:是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最可靠和最常用的指标, 氮平衡=24 h 摄入氮量-24 h总氮排出量。胃癌患者手术的创伤和应激以及手术后短期内饮食摄入受限, 可使胃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 出现负氮平衡, 体重减轻; (3) 总淋巴细胞计数:是评价细胞免疫功能的简易方法, 测定简便, 快速。胃癌术后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2置管方法

术前将营养管末端插入胃管侧孔, 按常规将胃管、营养管一同经鼻腔插入胃内。术中将糖球缝于营养管末端推入空肠, 并分别将营养管及胃管妥善固定好, 以防脱落[3]。营养管一般留置1~2周, 经口进食无不适后, 拔除营养管。

3护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管饲时间长, 且多为24 h持续进行, 绝大多数患者对术中放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有畏惧心理, 有的甚至拒绝应用。针对患者的这种心态, 我们安慰、关心、鼓励患者, 术前、术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告知患者配合要点, 经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生理和心理反应, 给予心理支持, 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防止因不适而自行拔出导管[4]。输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以及大便次数、量和性质, 如出现不适时应耐心向病人解释, 给其安慰并积极予以处理。

3.2 鼻饲管的护理

选用质地较软、刺激性小、耐腐蚀、柔韧度好的细管易于插入。置入鼻饲管后, 由于患者活动、胃肠蠕动、长期喂养及固定不牢等原因, 鼻饲管位置可能发生改变甚至脱出, 故应妥善固定并注意检测。喂饲开始前, 必须确定鼻饲管位置。胃内鼻饲管可通过吸出胃内容物而证实, 十二指肠或空肠内置管可通过X线透视、拍片而确定。注意将鼻肠管和胃管分开固定, 每隔24 h换一个方向固定, 防止压迫鼻腔。滴注过程中, 每6~8 h用20 mL温生理盐水冲洗管道1次。尤其夜间应特别注意, 一旦发现堵管应立即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保持管道畅通。冲管时用力应由小到大, 不可突然过大, 否则可冲破导管。

3.3 肠内营养输注时机

术后第2天开始输注生理盐水250 mL、10%葡萄糖250 mL, 患者无不适反应, 次日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瑞能、瑞素等, 或富含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的食物, 如:鸡汤、牛奶、新鲜果汁、菜汁等。输注营养液的同时, 继续行胃肠减压, 等肠蠕动恢复后, 拔除胃肠减压管。

3.4 营养液输注管理

营养液的输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浓度由低到高, 速度由慢到快, 输注量由少到多。开始时速率一般为25~50 mL/h。以后每12~24 h增加25 mL, 最大速率为125 mL/h, 在5~7 d内逐渐达到全量。有条件者均建议使用输入泵, 无条件者可用重力滴注。能全力使用前应摇匀, 温度应保持在38 ℃左右。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低的室温下放置, 放置时间小于6~8 h, 若营养液含有腐败成分时, 放置时间更短。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 引起肠痉挛、腹痛、腹泻, 可在输注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 但严防烫伤。同时要按静脉输液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输液管每24 h更换1次。为了避免营养管阻塞, 于输注营养液前、后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 h或特殊用药前后, 都应用30 ℃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第1天输液时, 患者若无反应, 第2天速度可加倍,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患者应取半卧位或坐位, 鼓励患者床上活动。

3.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定时观察鼻腔黏膜的完整性, 每天清洁鼻腔、口腔, 并滴石蜡油润滑鼻腔。腹胀、腹泻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可能与营养液浓度和输液速度有关。肠内营养时应询问患者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了解腹胀、腹痛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注意观察呕吐物及胃管抽吸出胃液的内容、颜色, 判断有无返流。准确记录排气、排便的时间及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 腹泻时应进行大便培养及常规检查。如腹泻的原因一直未查清, 应暂停EN, 改用PN[6]。

4讨论

外科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共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 胃肠术后病人应禁食, 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但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就有肠蠕动, 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 h小肠就有消化、吸收功能。长期的肠外营养, 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 并易导致感染与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我们对胃癌术后病人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肠蠕动和肠道激素的释放; (2) 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功能, 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 (3) 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患者的免疫功能。我们应用鼻空肠管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 不仅满足了患者营养需求, 因为所用的营养管管径细、质地软, 易为患者接受, 且避免空肠造瘘所造成的创伤以及护理的复杂性。因为所用的营养管比较细软, 容易脱落、移位以及堵塞, 因此护理中必须密切观察。同时应注意观察输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时, 应及时进行处理, 并注意检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状况改变。比较而言, 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经济, 对护理和设备要求低, 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林玉兰.肠内营养的护理问题及其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7 (5) :52-53.

[2]李元新, 李介寿.肠内营养支持的进展[J].江苏医学杂志, 2002, 6 (2) :90-95.

[3]喻荔琳, 陈荔华, 林英丽, 等.外科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护与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0) :12.

[4]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2) :67.

[5]耿利琼.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比较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6, 2 (4) :1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怎样做一个幸福的包子下一篇:甘肃陇西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