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术后的肠内营养

2024-10-06

胃癌术后的肠内营养(通用9篇)

胃癌术后的肠内营养 篇1

摘要:外科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共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 胃肠术后病人应禁食, 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但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就有肠蠕动, 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 h小肠就有消化、吸收功能。长期的肠外营养, 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 并易导致感染与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对胃癌术后病人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

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 我科对75例胃癌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极大地改善了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 保证了手术效果, 减少了术后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胃癌患者75例, 男46例, 女29例, 年龄26~79岁, 平均58岁。分别经胃镜、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癌, 经充分术前准备后行根治性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经肠内营养管提供营养。肠内营养管采用纽迪西亚公司的鼻空肠管, 长约120cm, 直径2mm。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将胃管和鼻空肠管经由鼻孔插入胃内, 术中在消化道重建后由术者将鼻空肠管调整至Treitz韧带以远20cm或胃 (食管) 与空肠吻合口远侧20m处。术后24h开始由鼻空肠管滴入少量生理盐水, 48~72h开始滴入生理盐水加部分肠内营养制剂, 如200~400m L瑞能或500m L瑞素, 72h后逐渐过渡到全量肠内营养, 如1000~1200m L瑞能或1000~1500m L瑞素, 直至术后7~14d结束。75例患者术后有12例出现轻度腹痛或腹泻, 经暂停营养液输注或控制输注速度后得到缓解;3例出现严重腹痛、腹泻, 给予暂停输注营养液并经肠内营养管注入止泻药 (易蒙停) 后症状得到控制。术后平均3~4d恢复肠道功能, 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术后14d有21例病人体重略微减轻, 无明显低蛋白血症者。仅1例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 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术前、术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告知患者配合要点, 经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生理心理反应, 给予心理支持, 取得其配合, 防止因不适而自行拔出导管。输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以及大便次数、量和性质, 如出现不适时应耐心向病人解释, 给其安慰并积极予以处理。正确留置鼻肠管, 我们使用的鼻肠管柔软易弯曲, 对胃酸不敏感, 不易刺激鼻腔或咽喉, 管道末端圆滑, 可防止胃肠道黏膜损伤, 并有多个侧孔, 避免管道阻塞, 能够满足肠内营养的需要。

肠内营养液的输注:营养液速度要求由慢到快, 有少到多。术后24h开始输注少量生理盐水, 刺激肠道蠕动和功能恢复。术后48h开始输注生理盐水和部分肠内营养制剂, 72h后开始全量肠内营养输注。通过重力输注或输液泵连续输注12~24h, 输注速度由40~60m L/h开始, 如无腹痛、腹泻等不适, 逐渐增加至100~125m L/h。营养液温度一般应加热至30~40℃后输注, 特别是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 可用加热器加热。因营养液过冷可刺激肠蠕动引起腹泻, 过热易损伤肠黏膜。预防营养管堵塞, 为防止营养管堵塞, 应8~12h常规冲洗营养管1次或在每次输注营养液和药物前后冲洗营养管。其他:如输注过程中患者保持30~40°体位, 经常检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等。

3 讨论

外科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共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 胃肠术后病人应禁食, 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但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就有肠蠕动, 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h小肠就有消化、吸收功能。长期的肠外营养, 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 并易导致感染与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胃癌术后病人早期施行肠内营养重要意义: (1) 促进肠蠕动和肠道激素的释放; (2) 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功能, 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 (3) 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患者的免疫功能。比较而言, 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经济, 对护理和设备要求低, 并发症少。我们应用鼻空肠管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 不仅满足了患者营养需求, 因为所用的营养管管径细、质地软, 易为患者接受, 且避免空肠造瘘所造成的创伤以及护理的复杂性。因为所用的营养管比较细软, 容易脱落、移位以及堵塞, 因此护理中必须密切观察。同时应注意观察输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时, 应及时进行处理, 并注意检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状况改变。

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43例分析 篇2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根治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02

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后早期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良好的恢复很重要。但是在什么时间开始肠内营养(EN)甚或全肠内营养(TEN),任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肠内营养作为胃癌综合治疗的一种方法,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延长生存期,并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改善有极大的帮助。下面回顾性分析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内营养与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PN),寻求较为合理治疗方案。

资料与方法

2007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胃癌患者43例,均为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根治术后,毕Ⅰ式27例,毕Ⅱ式18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43~72岁,平均55岁。按术后肠内营养的方式分为两组,TEN组17例,男14例,女3例,EN加PN组26例,男18例,女8例。分析单独应用早期TEN与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的应用,讨论并寻求合理肠内营养支持方案。

营养液种类:肠内营养液:应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肠外营养液:氮源为18种氨基酸注射液,热能为脂肪乳剂加10%及50%葡萄糖液供给(脂肪乳和葡萄糖比例1:4)。

营养支持途径:肠外营养由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3L袋输入,肠内营养由置于空肠的鼻饲管供给,术中该鼻饲管与胃管一同插入胃腔,分别置于空肠(营养)和胃腔(减压)

输入用量及方法:TEN组术后24小时,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经鼻饲管匀速缓慢加温滴入,先为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维持8小时,然后输入瑞素500ml,第3天始,基本由EN途径输入全量,直至第7天,EN加PN组术后第1天营养途径经PN供给,第2天经EN途径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营养基本由PN途径输入;第3天经EN途径输入总量的1/8,第4天经EN途径输入1/4,第5天EN途径半量直至肛门排气后输入全量,在此过程中不足部分均由PN途径输入。

观察项目:根据病情变化研究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有无腹胀、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有无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增加及白蛋白增加情况,术口愈合,吻合口情况。

结果各组病例大多能够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没有死亡及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病例发生;有2例术口脂肪液化病例,1例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缓解,TEN组发生腹胀、恶心的例数分别为6例和2例,体重及白蛋白增加略快,而EN加PN组仅发生腹胀3例(P<0.05),T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术口愈合情况与EN加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胃癌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生活水平的升高及医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长,而且因为早期胃癌大多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患者未引起重视,而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进展期。因此对胃癌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而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应用的时间长短与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本身的胃肠道功能情况密切相关。近年来胃癌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已被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所重视,良好的营养支持不仅可以让患者耐受手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也给术后的综合治疗创造了条件并十分经济。应用肠内营养患者均能耐受,少数患者有不适,无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开展肠内外营养支持特别重要[1],可促进肠黏膜细胞的生长,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从而有效地预防肠源性感染[2]。术后体重增加快,白蛋白、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有较好的效果。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较好地改善术后病人营养状态和精神状态。但术后不宜过早实施TEN,应在EN支持后在术后3~7天后逐渐过渡至TEN,可减少并发症。且研究数量及时间相对较少,亦期待同仁在肠内营养进行更多数据的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FinkleE.Potentialtargetfoundforantimetastasisdrugs[J].Science,1999,285(5424):33.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3

1营养状况的测定

胃癌本身影响营养的摄取和消化, 加之外科手术创伤、放疗、化疗等治疗, 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研究表明,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0 %~80 %[2]。术后及时进行营养状况测定尤为重要。

1.1 人体测量指标

人体测量是应用最广泛的无创营养评估方法, 可以了解机体的脂肪和肌肉的储备情况, 包括体重、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测定。胃癌术后患者都有体重减轻、消瘦等症状。

1.2 实验室指标

(1) 血清蛋白: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营养评价指标之一。胃癌术后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 主要为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应激状态, 临床表现为明显的生化指标异常; (2) 氮平衡:是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最可靠和最常用的指标, 氮平衡=24 h 摄入氮量-24 h总氮排出量。胃癌患者手术的创伤和应激以及手术后短期内饮食摄入受限, 可使胃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 出现负氮平衡, 体重减轻; (3) 总淋巴细胞计数:是评价细胞免疫功能的简易方法, 测定简便, 快速。胃癌术后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2置管方法

术前将营养管末端插入胃管侧孔, 按常规将胃管、营养管一同经鼻腔插入胃内。术中将糖球缝于营养管末端推入空肠, 并分别将营养管及胃管妥善固定好, 以防脱落[3]。营养管一般留置1~2周, 经口进食无不适后, 拔除营养管。

3护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管饲时间长, 且多为24 h持续进行, 绝大多数患者对术中放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有畏惧心理, 有的甚至拒绝应用。针对患者的这种心态, 我们安慰、关心、鼓励患者, 术前、术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肠内营养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告知患者配合要点, 经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生理和心理反应, 给予心理支持, 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防止因不适而自行拔出导管[4]。输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以及大便次数、量和性质, 如出现不适时应耐心向病人解释, 给其安慰并积极予以处理。

3.2 鼻饲管的护理

选用质地较软、刺激性小、耐腐蚀、柔韧度好的细管易于插入。置入鼻饲管后, 由于患者活动、胃肠蠕动、长期喂养及固定不牢等原因, 鼻饲管位置可能发生改变甚至脱出, 故应妥善固定并注意检测。喂饲开始前, 必须确定鼻饲管位置。胃内鼻饲管可通过吸出胃内容物而证实, 十二指肠或空肠内置管可通过X线透视、拍片而确定。注意将鼻肠管和胃管分开固定, 每隔24 h换一个方向固定, 防止压迫鼻腔。滴注过程中, 每6~8 h用20 mL温生理盐水冲洗管道1次。尤其夜间应特别注意, 一旦发现堵管应立即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保持管道畅通。冲管时用力应由小到大, 不可突然过大, 否则可冲破导管。

3.3 肠内营养输注时机

术后第2天开始输注生理盐水250 mL、10%葡萄糖250 mL, 患者无不适反应, 次日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瑞能、瑞素等, 或富含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的食物, 如:鸡汤、牛奶、新鲜果汁、菜汁等。输注营养液的同时, 继续行胃肠减压, 等肠蠕动恢复后, 拔除胃肠减压管。

3.4 营养液输注管理

营养液的输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浓度由低到高, 速度由慢到快, 输注量由少到多。开始时速率一般为25~50 mL/h。以后每12~24 h增加25 mL, 最大速率为125 mL/h, 在5~7 d内逐渐达到全量。有条件者均建议使用输入泵, 无条件者可用重力滴注。能全力使用前应摇匀, 温度应保持在38 ℃左右。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低的室温下放置, 放置时间小于6~8 h, 若营养液含有腐败成分时, 放置时间更短。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 引起肠痉挛、腹痛、腹泻, 可在输注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 但严防烫伤。同时要按静脉输液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输液管每24 h更换1次。为了避免营养管阻塞, 于输注营养液前、后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 h或特殊用药前后, 都应用30 ℃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第1天输液时, 患者若无反应, 第2天速度可加倍,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患者应取半卧位或坐位, 鼓励患者床上活动。

3.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注意定时观察鼻腔黏膜的完整性, 每天清洁鼻腔、口腔, 并滴石蜡油润滑鼻腔。腹胀、腹泻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可能与营养液浓度和输液速度有关。肠内营养时应询问患者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了解腹胀、腹痛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注意观察呕吐物及胃管抽吸出胃液的内容、颜色, 判断有无返流。准确记录排气、排便的时间及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 腹泻时应进行大便培养及常规检查。如腹泻的原因一直未查清, 应暂停EN, 改用PN[6]。

4讨论

外科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 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共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 胃肠术后病人应禁食, 至肛门排气后方可进食。但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就有肠蠕动, 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 h小肠就有消化、吸收功能。长期的肠外营养, 不利于肠功能的恢复和肠黏膜屏障的保护, 并易导致感染与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我们对胃癌术后病人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肠蠕动和肠道激素的释放; (2) 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功能, 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 (3) 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患者的免疫功能。我们应用鼻空肠管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 不仅满足了患者营养需求, 因为所用的营养管管径细、质地软, 易为患者接受, 且避免空肠造瘘所造成的创伤以及护理的复杂性。因为所用的营养管比较细软, 容易脱落、移位以及堵塞, 因此护理中必须密切观察。同时应注意观察输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时, 应及时进行处理, 并注意检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状况改变。比较而言, 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经济, 对护理和设备要求低, 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林玉兰.肠内营养的护理问题及其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 17 (5) :52-53.

[2]李元新, 李介寿.肠内营养支持的进展[J].江苏医学杂志, 2002, 6 (2) :90-95.

[3]喻荔琳, 陈荔华, 林英丽, 等.外科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护与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10) :12.

[4]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2) :67.

[5]耿利琼.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比较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6, 2 (4) :18.

胃癌术后的肠内营养 篇4

【关键词】 胃癌术后;全肠内营养;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19-01

全肠内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TEN)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常合并营养不良而肠功能较好的胃癌患者术后及时营养支持至关重要。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使患者及时完成辅助全身化疗等综合治疗。我院与2006年1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胃癌患者96例,分组做对照性研究,就胃癌术后早期TEN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06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均为远端胃癌根治术后,BillrothⅠ加D2淋巴结清扫。其中男性65例,女性31例,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49岁。术后均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TEN组4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37-81岁,平均50岁,其中远端胃切除33例,近端胃切除3例,全胃切除8例。EN+PN组5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33-82岁,平均53岁,其中远端胃切除33例,近端胃切除6例,全胃切除13例。

1.2 胃管及鼻肠营养管的制备 选择细塑料管自制胃管及鼻肠营养管,此胃管与一般胃管等长,鼻肠营养管较胃管长30-40cm。它比一般胃管管径小,重量轻,表面光滑,且柔韧度好,对粘膜损伤轻,不易老化弯曲、折叠及断裂,并有利于固定及留置。选好的胃管及鼻肠营养管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后备术中用,为防止堵塞,胃管末端可剪出2-4个侧孔,营养管末端只剪一个侧孔即可。

1.3 置管方法 术前常规置普通胃管,术中将该胃管提到上切缘上1-2cm,切除病灶并吻合后壁后,将备好的细胃管及细鼻肠营养管分别置入胃内及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两管近端均经普通胃管引出体外,调整两管位置,保证不扭曲、不打折、不变形,并试注生理盐水10-20ml,证实通畅后吻合前壁,并在鼻根部用胶布固定。

1.4 肠内营养液配制要点 EN液配制应注意保证营养素的平衡,在进行肠内营养液配制时,应严格消毒,防止营养液污染。

1.5 营养液注入法 患者取半坐位,术后第1天即可向鼻肠营养管试注温开水40-60ml,病人无不适感或其他异常反应,可注入温糖水,每次60ml,每2小时1次,一般每天6次,注入宜缓慢,待肠蠕动恢复正常(4-6次/分)后,可注入流质食物,开始鼻饲流质当日,每次40-60ml,无不良反应时,每次加量至60-80ml,也可与温开水或糖盐水交替使用,以后可根据病人情况适当增加肠内营养液的量及次数,并相应减少静脉输液量,一次最多可注入120-200ml,每天可增加到8次或9次,一般于手术后第7或第8天拔管。再进半流质饮食2-3天,无不良反应改普通饮食。

2 结 果

2.1 临床观察 所有病人均未发生死亡或严重并发症,EN液组中只有3例出现过较明显腹胀,2例在管饲后40分钟内出现腹痛,均经处理后好转。

2.2 两组病例比较 肠蠕动恢复时间以肛门排气为准;体重变化以术前1天到术后11天平均体重减轻为依据;住院天数是从手术第1日到出院计算;住院费用是指自入院一直到出院期间的所有院内花费。两组肠蠕动恢复、体重减轻、住院费用及术后天数比较结果差别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胃癌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常伴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心肺疾患。术后早期即开始营养支持,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至关重要。目前普遍认为,只要消化道功能存在,选择TEN优于肠外营养(PN);小肠在术后6-12小时就已基本恢复功能并可接受营养物质的输注,改变了以往认为胃肠道术后3-7天恢复功能后方可进行TEN的传统观念。胃癌术后为减少腹胀呕吐常需要实行胃肠减压,普通胃管往往在术前患者清醒时就已放置,至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术后3天左右),胃潴留患者放置时间更早、更长,较长时间放置胃管,导致鼻咽部不适、疼痛、分泌物增加、咳嗽咳痰,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者,可使原有症状加重,导致肺部感染,甚至死亡。

胃癌患者往往合并营养不良或亚临床状态的营养不良,手术治疗又使患者的分解代谢加剧,更加促使营养不良的发生,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療愈来愈被临床医生重视。术后早期开展肠内外营养支持尤显重要,肠内全营养(TEN)疗效与肠外营养(PN)相等而费用仅为后者1/4-1/2[1],且TEN可刺激肠黏膜细胞的生长,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可有效预防肠源性感染[2-3]

参考文献

[1] Beattie AH,Prach AT,Baxter JP,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the use of ente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postoperatively in malnourished surgical patients[J].Gut,2000,46(6):813-818.

[2] 欧希龙,邱海波,杨丹宁,等.经皮胃镜下胃和小肠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途径[J].东南大学学报,2006,25(4):289-291.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篇5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肠内营养,护理

肠内营养 (enternal nutrition EN) 是经胃肠道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以及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加深, 人们对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 肠内营养在临床营养支持实施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临床实践证明, 肠内营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病人在肠胃功能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输入[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6月-12月对50例胃癌术后患者采取了胃肠内营养。其中男患者36例, 女患者14例, 年龄54~76岁 (平均65岁) 。患者均行胃癌切除术, 其中全胃切除5例, 近端胃切除10例, 远端胃切除35例。

1.2 方法

(1) 肠内营养液:营养液为商品型标准肠内营养液 (纽迪希亚公司的能全力、诺华公司的维沃) 。 (2) 置管方法: 以15号长1.2m、直径0.35cm的艾谱力鼻肠管, 术前同胃管一起置入胃内, 置管前将鼻肠管的前端插入硅胶胃管头部第二侧孔, 使之与胃管成为一体, 并保留鼻肠管导丝, 术中再将鼻肠管置入吻合口下方30~40cm处, 并检查导管有无扭曲或打折, 去除导丝, 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证实通畅, 妥善固定营养管。 (3) 肠内营养液输注方法及观察内容:术后第1天, 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500ml缓慢滴入 (20ml/h) , 若无反应, 第2天给予能全力营养液500ml (20~40ml/h) , 第3天给予能全力500~1 000ml, 第4天给予能全力1 500ml, 24h维持, 营养不足部分给予肠外营养, 连续使用7~10d[2]。通过静脉输液泵控制滴速, 掌握速度, 由慢到快, 浓度由低到高。用简易加热器恒温保持营养液37 ℃为宜, 加热器离鼻尖约45cm左右, 或适当包裹, 防止接触患者皮肤引起烫伤。观察肠内营养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和护理干预后的效果等。

2 结果

50例患者中发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的有18例, 腹泻14例, 管道不畅的7例, 无管道脱出, 无一例患者拒绝肠内营养, 经积极的护理干预后, 不良反应均得到了很快控制, 无一例停止肠内营养。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对留置鼻肠管有一定的畏惧和困惑。置管前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详细向患者说明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置管方法、灌注营养液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提高手术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认识, 告知其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是符合生理营养支持方式、最科学的营养供给方法, 使患者消除顾虑, 乐于配合。对置管时间较长者, 护士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 多给予患者鼓励, 避免患者因置管不适而自行拔管, 消除其厌烦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使患者接受肠内营养的护理新理念, 顺利完成肠内营养。

3.2 鼻饲管的护理

每天更换鼻胶布和脸部敷贴。将鼻肠管用胶布固定于鼻部, 再用3M敷贴粘住导管横贴于脸部固定, 此方法安全、可靠、美观, 可避免鼻肠导管滑出。每天检查鼻肠导管贴膜是否固定妥当, 如有滑动、卷边及时更换鼻胶布和脸部敷贴, 以防止导管固定不牢而脱出。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动作应轻柔, 防止鼻肠导管的脱出。导管固定要牢固, 防止牵拉脱位, 注意观察导管移出鼻孔或皮肤处的标记, 以便及早发现导管有无移位。如发现导管移位, 即行X线检查, 以确定其位置和通畅。每班检查导管置入深度, 对于清醒的患者还要做好宣教和解释工作。

3.3 营养液输注护理

营养液的输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浓度由低到高, 速度由慢到快, 输注量由少到多。开始时速率一般为20~40ml/h。以后每12~24h增加25ml, 最大速率为125ml/h。建议使用输液泵, 无条件者可用重力输液器。能全力使用前应摇匀, 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同时要按静脉输液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输液管每24h更换一次。第1天输液时, 患者若无反应, 第2天速度可加倍, 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患者应取半卧位或坐位, 鼓励患者床上活动。

3.4 并发症的护理

3.4.1 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术后早期肠胃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若滴注营养液的量过大或时间过长, 可导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 依靠重力自然滴注难于精确控制滴速, 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液泵控制滴速, 用简易加热器恒温保持37℃, 此法控制滴速和温度效果满意。一般术后第1天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500ml, 从20ml/h开始, 约24h滴完。若无反应, 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能全力营养液500ml, 20~40ml/h, 24h内滴完。若患者出现腹胀、腹痛症状, 轻者予以腹部按摩, 同时减慢滴注速度, 严重者暂停输注。既往肠内营养输注暂停至次日再尝试恢复, 目前笔者发现暂停输注后待腹痛、腹胀症状好转后2h往往可能再次尝试恢复肠内营养。出现恶心、呕吐者, 一般给予昂丹司琼等镇吐药物, 效果良好。为了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 术后第1天开始嘱病人干嚼口香糖, 2次/d, 并早期适度下床活动, 效果良好。经过上述努力, 仍偶有腹部不适, 为安全起见, 一般顺延肠内营养给予时间至症状减轻可耐受时。

3.4.2 腹泻。

腹泻是肠内营养中常见并发症, 它往往是患者拒绝肠内营养、医生不得不中断肠内营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营养液的浓度高或量多、脂肪含量多、温度低、营养液及营养管道受污染。因此在输注营养液时, 要保证营养液的温度在37~42℃左右, 天气冷时可把加温器夹在输液管道末端。营养液采用5%葡萄糖氯化钠和能全力, 其均为无菌溶液。输液皮管为输注器, 每天更换一次。输注营养液过程中要注意清洁消毒, 避免污染管道。当患者出现腹泻时, 密切观察并记录排泄物的性质、颜色、量及大便次数, 留取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查, 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并积极分析原因, 调整营养液的量、浓度、速度。如腹泻未好转或加重, 可考虑按医嘱使用止泻药, 使腹泻次数控制在每日3次以内。如经过努力腹泻控制不满意, 必要时顺延肠内营养计划。

3.4.3 管道不畅。

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导管堵塞,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每瓶营养液制剂输注前后都要用30~50ml等渗盐水冲洗导管。 (2) 营养液使用前要摇匀, 如发现输入阻力大时应随时冲管。注入药物时, 必须将药片碾碎, 彻底溶解后方可注入, 使用过程中如因各种原因暂停输注, 需用等渗盐水冲洗导管, 防止营养液长时间存留于导管内变质凝固而堵塞管道。 (3) 即使在停止输注期间, 也要常规每8h用无菌水冲洗导管1次, 防止输注系统及营养液被细菌污染。由于患者术后抵抗力降低, 免疫功能下降, 易引起感染, 因此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每天更换输注管道。营养液开启后马上使用, 如暂不输注, 需置于冰箱内 (2~10℃) 保存, 并在24h内使用。超过24h弃丢。 (4) 发生管道堵塞后应及时加压冲洗, 也可用导丝疏通管腔。定期更换喂养管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体会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内容。胃切除手术通过术中留置鼻肠管使得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方便易行, 但是早期肠内营养实施经常会因为各种并发症而被迫终止。通过加强护理措施, 深刻理解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内容, 积极有效处理并发症才有可能使早期肠内营养能按计划顺利进行。加强护理是保证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顺利实施、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只要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严格掌握肠内营养液输注的温度、速度及浓度。加强肠内营养知识的宣教, 严重并发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汤文浩, 稽振岭.外科学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1.

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恢复的影响 篇6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临床上很大部分胃癌患者需要营养支持,静脉高营养的过分使用,可引起一系列机体功能紊乱的并发症,上世纪70年代肠内营养得到重视,应用渐广,本研究拟观察评价早期两种营养方式对胃癌术后恢复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普外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30~84岁,平均年龄56岁。将其分EN组(予肠内营养+静脉营养)30例,对照组(予静脉营养,PN)30例。肠内营养液基本为华瑞制药,能全素或瑞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术前体重、术中出血量、治疗过程中使用的白蛋白总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将本院普外科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治疗作回顾性分析,比较EN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营养状态、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记录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肛门排气时间、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常规、血红蛋白、肝功能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营养指标,所测得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结果

见表1。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代谢性并发症和感染性并发症。数据分析:经肠内营养后患者住院天数有缩短(P<0.05),相关的住院费用也有大幅减少,肛门排气时间缩短(P<0.05)。

2.2 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测定结果

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后血糖较术前轻微上升。但仍在正常范围;其余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测定结果无明显变化。

2.3 营养指标

见表2。

注:与对照组营养结束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营养结束后比较#P均>0.05,与同组营养支持前比较#*P均<0.05。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式。可降低肿瘤对机体的负荷,解除肿瘤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但手术造成的损伤,使机体分解代谢亢进,出现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和应激性高血糖等。而营养不良可使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1],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手术后合理进行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态是必要的。近年来营养支持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营养制剂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已成为外科围手术期治疗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传统观念认为胃肠道手术患者,通常要待大肠功能恢复即肛门排气后才能开始进食或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有研究证明,胃的功能于术后1~2d恢复正常,大肠的功能于术后3~5d恢复正常,而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功能在开腹术甚至小肠术后几小时即恢复正常中。因此,对于有全部或部分肠功能的患者,肠内营养一般在术后不久即可开始[2]。肠内营养的优势在于:早期恢复肠道营养支持,能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以预防细菌移位和内毒素吸收所导致的肠源性感染,并能减轻过度的分解代谢,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设备简单,价格便宜。其作用机制包括:(1)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细胞间连接和绒毛高度,保持黏膜的机械屏障;(2)维持肠道固有菌群的生长,保持黏膜的生物屏障;(3)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IgA,保持黏膜的免疫屏障;(4)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保持黏膜的化学屏障;(5)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流,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减少了肝胆并发症的发生率[3]。

全胃切除术后机体处于一种高分解代谢状态,要尽早使机体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这就需要充分的营养支持,既往这些患者无营养支持或依靠胃肠外营养,虽然静脉营养液(TPN)具有使用安全、吸收好、利用率高的优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肠外营养潜在着多种并发症如血管栓塞性静脉炎、导管性败血症及肝功能损害等,而且长期肠外营养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及细菌易位,二重感染。另外胃肠外营养价格较贵,肠内营养的费用较低,有明显的优越性[4]。在需要长期禁食的患者中,TEN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大部分肿瘤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手术治疗会加重营养不良的状况。一方面,术后能量消耗增加,研究显示,接受大手术后的患者其静息能量消耗(REE)较术前高出30%左右;另一方面,手术后蛋白质分解加速,尿氮排出增加,机体呈负氮平衡,肝脏白蛋白、转铁蛋白合成则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都是营养检测的有效指标。本研究中可以看出,营养支持指标在EN组和对照组中无明显差异,营养支持结束后,两组患者蛋白水平回升,其中EN组更为显著。说明EN+PN和PN都有利于患者术后蛋白的恢复,但EN+PN更好地提供了机体蛋白合成的底物,且营养成分有利于机体的吸收和利用,促进患者内脏蛋白的合成和营养状况的恢复,更加符合生理代谢。

肠道不但有消化、吸收功能,还有肠黏膜的屏障和分泌功能。外科手术时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肠道的低灌注状态损害肠道黏膜屏障功能[5],再加上术后禁食,胃肠道因缺乏食物刺激而减少蠕动,肠黏膜细胞能量供应缺乏,增殖代谢受阻,结构受损,伴随禁食而出现的多种重要抗氧化剂的缺乏亦可影响机体代谢,使肠黏膜细胞萎缩细胞间隙增大,肠道通透性也增大,同时肠道吸收和分泌功能降低,而增加肠源性感染的危险[6]。而早期的肠内营养通过食物刺激可以使肠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加快,使在手术应激时损害的肠黏膜屏障,维持肠道固有菌群的正常生长[7],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进一步恢复胃肠蠕动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本研究显示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较EN组早,说明能促进胃肠道蠕动,恢复肠黏膜正常结构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恢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术后肛门排气虽然不能指示肠功能完全恢复,但在临床上可作为观察肠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蒋朱明,蔡威,主编.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08-209.

[2]Baskin WN.Advances in enteral nutrition techniques(J).Am JGastroenterol,1992,87(11):1547.

[3]陈孝平,石英康,段德生,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4-85.

[4]尹路,黎介寿.肠内营养的费用效果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5,3(4):226-229.

[5]李元新,李宁.肠内、肠外营养对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疗效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肠内与肠外营养,2002,3:46-49.

[6]Mohr AJ,Leisewitz AL,Jacobson LS.Effect of early enteralnutrition on intestinal permeability,intestinal protein loss,andoutcome in dogs with severe parvoviral enteritis(J).VetinterMed,2003,17(6):791-798.

胃癌术后的肠内营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5年5月至2011年1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27例胃癌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其中试验组患者67例, 其中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在36~73岁, 平均年龄为48.6岁;对照组患者60例, 其中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41~69岁, 平均年龄为49.3岁。试验组与对照组127例患者中, 胃部姑息性手术患者23例;胃窦癌患者26例;胃部全切除患者37例;胃底癌患者41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手术过程中要接受一般性的静脉输液[1], 在手术完成后的第1天接受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首先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热量的供给, 将110J/ (kg·d) 的热量、0.14g/kg的氮 (氮源为11.4%的乐凡命) 以及50%的葡萄糖60%、30%的Intralipid40%通过中心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患者体内。总共疗程为1周, 每天在18~24h内进行输入。试验组患者在手术后1d之内进行肠道内营养支持, 每天应进行0.8g/kg氮、110J/kg热量以及1g氮:134.6Kcal非蛋白热量的中心静脉滴注。并在手术后第2天进行500mL氯化钠的滴注, 滴速要维持在60~80mL/h。之后的1周之内, 氯化钠的滴注维持在每天1500~2000mL, 滴速要在150mL/h。

医护人员要对两种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过程中前白蛋白值、血浆白蛋白值及患者的体重变化情况进行即时的观察和记录[2]。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效果见表1、2。

3 讨论

对于试验组患者所用的肠道内营养支持以及对照组患者所用的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虽然不能对患者手术创伤时的高分解代谢及手术逆转起到作用, 但是可以使患者的蛋白质分解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接受肠道内营养支持的患者, 应该遵守滴注速度从慢到快, 滴注量由少到多以及滴注希浓程度由轻到重的原则[3], 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感染现象的产生, 并且患者也易于接受。通过对2005年5月至2011年1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2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都要早于对照组患者, 试验组患者患者白蛋白值、血浆白蛋白及体质量变化均要小于对照组患者, 因此可以证明对胃癌患者进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要好于对患者进行完全的胃肠外营养支持,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目的 对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手术后早期阶段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11年1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2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127例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其中试验组患者67例, 对照组患者60例, 对试验组67例患者进行胃癌手术后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 对照组60例患者则接受胃癌术后的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质量均比手术前有所下降。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都要晚于试验组患者, 并且对照组患者前白蛋白下降值以及血浆白蛋白下降值都要大于试验组患者。结论 对胃癌患者进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要好于对患者进行完全的胃肠外营养支持。

关键词:胃癌手术,肠道营养支持,胃肠外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淑凤.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5B) :39-40.

[2]何洁依, 谢勇, 李萍, 等.胃癌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J].中国临床医学, 2007, 11 (3) :374-377.

胃癌术后的肠内营养 篇8

关键词:胃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在临床上, 胃癌是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 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治疗方式上,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切除的方式[1]。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 针对于采用手术治疗后的肠内营养支持进行了临床研究, 以期患者在手术之后, 有一个良好的恢复。先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进入到我院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30例, 将这3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 每组15例患者, 分别命名为支持组和对照组。3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在48~71岁, 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支持组1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10例, 女性患者5例, 年龄在50~71岁, 平均年龄为56岁, 支持组15例患者全胃切除术8例, 远端胃癌根治术5例, 近端胃癌根治术2例。对照组1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8例, 女性患者7例, 年龄在48~70岁, 平均年龄为58岁, 对照组15例患者全胃切除术5例, 远端胃癌根治术4例, 近端胃癌根治术6例。2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15例患者手术之后采取常规输液的方式, 对支持组15例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常规输液的基础之上, 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2]。具体过程如下。对患者注入营养液前经鼻肠管滴入5%GNS 100~200 m L, 观察如无不适, 则继续滴入进口或国产肠内营养液300 m L, 匀速滴入;以后每天增加200 m L, 但每天总量最大量控制在1000 m L以内, 直至术后15 d拔管进食[3]。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 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时间进行对比观察。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 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对对照组手术之后进行常规输液, 血红蛋白在手术之前为 (101±1.34) g/L, 手术15 d后 (94±1.21) g/L。白蛋白在手术之前为 (38±1.56) g/L, 手术15 d后 (33±1.59) g/L。排气时间为 (72±1.39) h, 下床时间为 (4.5±1.41) d。对支持组手术之后在常规输液的基础上,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血红蛋白在手术之前为 (102±1.23) g/L, 手术15 d后为 (91±1.12) g/L, 白蛋白手术前为 (39±1.54) g/L, 手术15 d后 (31±1.31) g/L。排气时间为 (61±1.45) h, 下床时间为 (3.1±1.23) d。

3 讨论

在临床上, 对胃癌患者在手术之后采取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由于患者受到肿瘤的影响, 消化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无法进行正常的营养吸收, 进而不利于患者进行治疗和恢复, 通过采用营养支持的方式, 对于患者肝脏的蛋白质合成以及其他物质的代谢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4]。二是, 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有助于对患者的胃肠道黏膜进行直接的作用,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统, 并且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感染率[5]。三是, 通过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能够增加患者的门脉血流量, 促进肠蠕动及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 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良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对照组手术之后进行常规输液, 支持组手术之后在常规输液的基础上, 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在手术15 d后, 在血红蛋白、白蛋白方面, 支持组比对照组下降的要快, 并且在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时间上, 支持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时间要短,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临床结论, 在胃癌手术之后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素红, 丁丽娟, 王贺霞.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2 (14) :189-190.

[2] Chen L, Ji C.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ostoperative gastric cancer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and nursing[J].J Clin Med, 2010, 3 (20) :134-135.

[3] Hua XL, Qiu ML.Postoperative enteral nutri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ursing [J].Contemporary Med, 2012, 3 (19) :150-151.

[4] Guo YM, Rong LH, Liu H, et al.Chen Shuxia early gastric enteral nutrition nursing experience of 96 cases[J].Nursing Pract Res, 2011, 3 (14) :134-135.

胃癌术后的肠内营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胃癌术后病人36例, 男25例, 女11例;年龄34岁~76岁, 平均61.25岁;手术方式:胃大部切除术28例, 全胃切除术8例;均在术后16 h~24 h开始行肠内营养支持。

1.2 方法 肠内营养管采用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的鼻肠管 (即Flocare管) , 长度约130 cm, 直径0.2 cm。所有病人均在术晨经鼻插入胃管及鼻肠管至胃内, 并妥善固定, 在术中由术者将二者分开, 将胃管留在胃内, 由导丝引导鼻肠管至吻合口远端30 cm处留管, 拔出导丝。术后第1天用葡萄糖电解质喂养, 使肠道逐步过渡并适应肠内营养液, 第2天起经营养管输注能全力 (荷兰nuticai) 营养液, 并逐渐增加浓度和速度。鼻肠管放置体内时间为7 d~10 d。

2 结果

本组36例行肠内营养支持胃癌术后病人中有2例出现腹胀、腹痛, 3例出现腹泻, 经及时调整均完成肠内营养支持, 肠功能约72 h恢复, 与完全肠外营养者相比恢复早。

3 护理

3.1 保持鼻肠管的在位与通畅 首先, 应妥善固定导管, 我科采用的是吊线法 (取一长约12 cm的棉线对折, 在导管出鼻孔处系死结, 注意勿过紧或过松, 双线拧成一股后, 再用3 cm×4 cm宽胶布固定于额头) 。肠内营养输注前后, 用20 mL温开水冲洗导管, 确保管道通畅。在输注过程中, 如出现输注困难, 可用温开水冲管后, 摇匀营养液后再输注, 防止营养液凝固堵塞导管。如遇导管堵塞, 可尝试反复低压冲管。

3.2 注意控制输注过程中的浓度、速度、温度和量 在肠内营养过程中, 病人最容易发生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 观察病人反应, 通过调整营养液的浓度、速度、温度和量, 预防和纠正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浓度和量应根据病人耐受情况逐日增加, 术后第2天和第3天每天输注营养液500 mL, 如无不适, 可增加至1 000 mL, 用营养泵匀速控制输注速度, 温度要保持在37 ℃左右, 冬天可用热水袋置于管周加温。同时, 还应保持营养液及输注管道的清洁, 输注导管每天更换。营养液应现启现用, 每500 mL营养液输注时间不得超过10 h。已经开启的成品制剂, 如暂不使用, 应置于4 ℃冰箱内保存, 超过24 h, 不得使用, 防止营养液被细菌污染。

3.3 定期监测血电解质、血浆、血糖等指标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维持体液平衡,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粪便的性状、颜色和量, 腹泻者要留取标本送检。定时监测血糖, 防止高血糖、脱水等代谢并发症。

3.4 心理护理 许多病人对肠内营养支持存在畏惧心理, 尤其是经鼻插管的不适感, 使病人不易接受, 部分病人对肠内营养的效果表示怀疑, 这些心理困惑都不利于安全、有效地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因此, 在行肠内营养之前, 护士应耐心讲解肠内营养的优点、必要性及尽早实施的重要意义, 回答和解释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 增强其信心, 以取得配合。

3 讨论

目前, 胃肠动力学认为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标准应取决于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波的出现, 大部分学者认为腹部中等强度手术后6 h即可测得复合运动波, 故术后6 h~24 h给予肠内营养定义为早期肠内营养[1]。我科胃癌术后病人通过鼻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取得良好效果。首先, 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 经济、安全、并发症少;其次, 营养物质刺激肠黏膜, 可以改善其通透性, 维持肠道的完整性, 可作为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较佳途径。护士作为肠内营养的实施者, 应掌握肠内营养支持的原理、操作方法, 正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发症, 是确保肠内营养支持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上一篇:肉鸡腹水症诊治下一篇:改革精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