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肿瘤部位

2024-09-15

胃癌肿瘤部位(共6篇)

胃癌肿瘤部位 篇1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 且发展过程较长, 通常预后效果较差。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案, 具体手术方式有较多种, 为探讨不同部位肿瘤的适宜的手术方式, 特对该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恢复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92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标本证实为胃癌。其中有75例为男性患者, 17例为女性患者, 年龄在25~8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7.4±9.2) 岁。在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 有3例患者为D1, 81例患者为D2, 8例患者为D3;在淋巴结转移方面, 有34例患者为N0, 40例患者为N1, 11例患者为N2, 7例患者为N3;在Borrman分型方面, 有9例患者为Ⅰ期, 72例患者为Ⅱ期, 8例患者为Ⅲ期, 3例患者为Ⅳ期;在TNM分期方面, 有18例患者为Ⅰ期, 6例患者为Ⅱ期, 63例患者为Ⅲa期, 5例患者为Ⅳ期;在浸润深度方面, 有4例患者为T1, 7例患者为T2, 53例患者为T3, 28例患者为T4;在病理类型方面, 有80例患者为腺癌, 7例患者为粘液癌, 3例患者为印戒细胞癌, 2例患者为其他;在肿瘤部位方面, 22例患者肿瘤位于胃上1/3部位, 40例位于中1/3部位, 30例位于下1/3部位;在按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方面, 有32例患者为近端切除, 30例患者为远端切除, 30例患者为全胃切除。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 术前均给予营养支持,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纠正贫血, 术前行肠胃减压, 术式包括全胃切除术、捷径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及姑息切除术, 常规消毒,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1) 全胃切除术:于上腹正中作切口, 上至剑突上2~3 cm, 向下绕过脐至脐下2~3cm, 探查腹腔, 剥离大网膜右侧和胰头, 显露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清除肠系膜淋巴结;于Henle干处切断胃网膜右静脉根部, 清除幽门下淋巴结;剥离大网膜左侧, 清除肝、十二指肠韧带, 清扫肝总动脉周围及腹主动脉右侧、腹腔动脉周围, 切断胃左动脉, 游离脾与胰体尾, 清扫脾门淋巴结、脾动脉干淋巴结, 游离近端胃后壁、食管下部前方, 切断试管, 使用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行消化道重建, 放置引流管, 查看腹腔无出血后, 逐层缝合腹壁切口; (2) 捷径切除术:胃癌不能切除且合并梗阻患者, 行梗阻的近段扩张肠管与远段空瘪肠管吻合, 一般行近端肠管与远端肠管的侧侧吻合, 吻合口大小相当于2倍肠管的直径, 使肠内容物达到充分的引流;吻合口近端肠管上做肠造口插管减压; (3) 联合脏器切除术:包括胃癌根治联合脾脏切除、胃癌根治联合胰体尾加脾切除、胃癌根治联合部分肝切除、胃癌根治联合横结肠及其系膜切除和胃癌根治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五种, 手术切除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切除肿瘤及受浸器官并及时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 严格无瘤技术, 杀灭腹腔脱落癌细胞; (2) 贲门段肿瘤切除必须切除食管下段≥4 cm; (3) 远端胃肿瘤切除必须切除部分十二指肠第一段; (4) 侵犯胰腺或沿胰腺有淋巴转移者, 应切除被浸润的胰腺被摸, 清扫淋巴结, 切除胰尾及脾脏; (5) 肝脏有浸润或孤立转移灶, 应切除肝段或半肝; (6) 尽量切除肿瘤邻近脂肪及被膜组织3~5 cm以上, 手术切除完成后, 以盐水或蒸馏水冲洗腹腔.常规留置5-FU 1.0 g, MMC 6~8 g, 关闭腹腔; (4) 姑息切除术:开腹操作全胃切除术, 开腹行胃切除术后, 清扫近胃淋巴结, 确定胃部周围无淋巴结后, 常规留置5-FU 1.0 g, MMC6~8 g, 关闭腹腔。

1.3 随访情况

术后对患者进行1~5年的随访, 对不同部位肿瘤胃癌患者的生存和死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患者1、3、5年生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构成比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情况

该组患者92例患者中行全胃切除术38例、捷径切除术27例、联合脏器切除术21例、姑息切除术6例。其中全胃切除术较多, 操作为将切口做在上腹正中, 上段和下段分别越过剑突和脐下。

2.1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术后1、3、5年生存情况

术后随访1~5年, 肿瘤位于上1/3部位胃癌患者的平均预期生存时间 (36.26±2.78) 个月, 肿瘤位于上1/3部位胃癌患者的平均预期生存时间 (44.83±2.99) 个月, 肿瘤位于上1/3部位胃癌患者的平均预期生存时间 (43.89±2.16) 个月, 肿瘤位于上1/3部位胃癌患者的平均预期生存时间明显比中1/3、下1/3部位胃癌患者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肿瘤位于上1/3部位的22例胃癌患者4例发生肺部感染, 2例发生粘连性梗阻,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27% (6/22) ;肿瘤位于中1/3部位的40例胃癌患者1例发生肺部感染, 1例发生胸腔积液, 1例发生粘连性梗阻,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 (3/40) ;肿瘤位于下1/3部位的30例胃癌患者1例发生肺部感染, 1例发生胸腔积液,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 (2/30) 。肿瘤位于上1/3部位的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高于肿瘤位于中1/3和下1/3部位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 且发展过程较长, 通常预后效果较差[2]。幽门窦部是胃癌最常见的好发部位, 其次为小弯部、大弯部、全胃等。肿瘤发生部位不同, 进行胃癌手术时所选择的术式也应该不同。该研究结果表明, 肿瘤位于上1/3部位胃癌患者的平均预期生存时间明显比中1/3、下1/3部位胃癌患者短,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中1/3、下1/3部位胃癌患者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不同部位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胃上1/3中腺癌的具有较突出的临床病例特征, 胃上1/3上极易发生粘液癌、印戒细胞癌等, 由此可知, 胃癌的发病部位呈现逐渐上移的趋势。随着手术技术飞速发展和围术期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 和部分胃切除术相比, 全胃切除的手术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 一些国家已经在近端1/3胃癌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了全胃切除术作为标准术式。

在手术方式具体选择方面, 一般上部胃癌距食管较近, 如早期胃癌肿瘤上缘距食管在2 cm以内、浸润型胃癌在6 cm以内、局限型胃癌在4 cm以内者都应行全胃切除术, 患者全胃在进展期受到革袋状胃癌、息肉或溃疡等病变的累及, 残胃癌、残胃复发癌在食管和十二指肠被浸及需再次扩展切除的情况下发生, 胃窦癌侵犯到高位胃体及浸润型胃体癌, 则给予患者全胃切除术。处于Ⅲ期、Ⅳ期的胃癌患者, 由于肿瘤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同时手术过程中很难对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判断, 权威切除能够将区域淋巴结较为彻底地清除掉, 因此通常情况下应该接受全胃切除术治疗[3,4];若患者具有广泛固定的癌肿, 无法切除, 同时伴有胃远端梗阻, 因此给予该类患者胃空肠吻合术[5];对于全胃癌伴梗阻或晚期胃上部癌的患者, 则应该给予患者空肠造瘘或胃造瘘术, 从而将患者的饮食问题有效解决掉, 并对其营养状况进行有效的改善;若患者的胃癌直接浸润食管下段、肝胰等邻近脏器, 但是并没有远处转移的征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因此积极合并切除受累脏器;对于病灶直接入侵胰上淋巴结、脾胰实质等, 融合胰实质, 有团状物合成, 无法彻底清除的患者, 则应该给予患者全胃合并脾、胰体尾切除术[6,7], 同时还有文献表明, 当胃上区癌只要位于T3以上, 浸达浆膜, 应行脾切除术;若患者为晚期胃癌, 已经出现了远处转移等癌细胞广泛转移现象, 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因此给予患者胃姑息切除术治疗, 尽可能地将近胃淋巴结清除掉, 将癌组织残留减少到最低限度[8]。以往的观点认为, 姑息性手术不能根治肿瘤, 全胃切除就不能延长患者寿命, 价值不大, 但目前,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 临床实践中发现, 姑息性全胃切除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加之临床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日益重视, 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姑息性全胃切除术是可行的, 从该院实践来看, 姑息性手术+放化疗+生物细胞免疫治疗的联合辅助治疗方法在老年或高危患者的治疗中尤为适用, 在切除了原发肿瘤之后, 一方面能够对患者的征象进行有效的缓解, 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患者的寿命得到一定程度的延长。总之, 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对术式进行正确的选择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生存率的显著提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降低, 临床应给予此以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樊海军.我院1996~2010年胃癌手术预后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3, 30 (2) :289.

[2]孙秀娣, 牧人, 周有尚, 等.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J].中华肿瘤杂志, 2004, 26 (1) :4-9.

[3]包文中, 汤大纬, 孟翔凌, 等.近端胃癌根治切除术应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53 (12) :34-36.

[4]王永琦, 刘丽杰, 韩向君, 等.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术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8) :4602-4603.

[5]何宇辉, 吴仪, 陈勇, 等.捷径性手术治疗胃癌34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8) :188-189.

[6]蔡明志, 梁寒, 王晓娜, 等.联合脏器切除治疗T4b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5) :502-504.

[7]李节平.晚期胃癌姑息性非切除术和姑息性胃切除术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8) :30-31.

[8]袁松亮.胃癌晚期姑息性切除可行性分析及对患者术后生存期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2) :2102-2103.

胃癌肿瘤部位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 23岁, 1年以前足月平产一胎。第一次 (2007年7月) 因不规则阴道流血3个多月就诊。妇科检查宫颈口见一3cm×3cm灰白色赘生物, 遂取活检送病理, B超提示子宫体部见一低回声团块区大小约28mm×25mm, 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晰, 血清ΗCG为51m IU/m L (参考值<25m IU/m L) 。第二次 (2007年8月) 因第一次诊断“胎盘部位滋养叶细胞肿瘤”, 行子宫全切术, 常规送病理。

1.2 方法

标本经4%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4μm厚, HE染色, 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 n Vision二步法, 抗体选用HPL、PLAP、HCG、CKL、HMB45、S-100和Actin, 均购自福建迈新公司。

2 结果

2.1 巨检

第一次:灰褐灰白色组织3cm×3cm×0.6cm, 切面灰褐色, 质中。第二次:全切子宫, 宫颈光滑, 宫腔后壁见一直径2cm包块, 其表面有一区域欠光滑, 稍有糜烂 (应为前一次“宫颈赘生物”相连的地方) , 切面呈棕色、质软, 深面境界不清, 棕色区域浸润子宫肌壁达浆膜层, 未见出血、坏死。

2.2 镜检

肿瘤细胞形态多样, 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 胞浆丰富嗜酸性或浅染透明, 瘤细胞多为单核, 可见双核及多核巨细胞, 核分裂像易见 (>5/10HPF) , 肿瘤细胞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瘤组织中有广泛的纤维素样物质沉积, 瘤细胞从周边向血管腔方向浸润血管壁, 在平滑肌间浸润生长达子宫浆膜层。

2.3 免疫组化

瘤细胞HPL (++) , HCG散在 (+) , PLAP (++) , CKL (++) , HMB45 (-) , S-100 (-) 、Actin (-) 。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PSTT主要见于育龄妇女, 大多数病例发生于正常妊娠后数月至数年内, 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及不规则阴道流血, 有的病人甚至在绝经后数年才发生。血清HCG正常或有轻到中度升高 (<4000IU/L) , 低于绒癌 (>20000IU/L) 。B超检查常见宫腔内息肉状肿块或肌壁内结节状肿块。

3.2 病理学特点

PSTT外观高度不一, 典型的肿瘤呈棕色、黄色或白色的肿块位于宫壁内或呈息肉状、结节状突入子宫腔, 有的可从显微镜下看到弥漫浸润宫壁使子宫底增大或扭曲, 肿块切面常见出血和坏死灶, 可浸润穿过肌层全部, 扩展到浆膜。显微镜下肿瘤主要由中间滋养层细胞组成, 典型的生长方式为大的多边形中间滋养细胞穿插浸润于肌纤维之间。瘤细胞多边形、圆形或梭形, 可单个散布或聚成条索状或大的细胞巢, 有的肿瘤很少引起组织破坏, 有些可伴广泛的坏死。瘤细胞核多为单核, 核圆或卵圆, 胞浆淡伊红或嗜双色, 核稍大, 核分裂可见, 常见合体细胞样多核巨细胞。瘤组织中有广泛纤维素样物质沉积, 瘤细胞可从周边向血管腔方向浸润血管壁, 最终取代血管壁。免疫组化示典型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单核瘤细胞HPL染色阳性, 仅少数瘤细胞HCG阳性, 而相当于合体滋养细胞的多核瘤细胞几乎恒为HCG阳性, 仅偶可HPL阳性。本病例免疫组化HPL (++) 、HCG散在 (+) 、PLAP (++) 、CKL (++) 、Actin (-) 、HMB45 (-) 、S-100 (-) 。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 其主要是和超常胎盘部位反应 (EPS) 、绒毛膜癌。鉴别要点为: (1) EPS:PSTT形态较单一, 瘤细胞异型性大, 细胞较密集, 可大范围浸润肌层, 甚至穿透浆膜向外周浸润并远处转移。EPS保持原有胎盘床特点, 组织图像表现多样化, 中间型滋养细胞多呈条索状分布, 很少形成团块, 在肌层中浸润范围较小。笔者认为PSTT与EPS密切相关, 其组织学特别相似, 可能与EPS极度增生有关, 对EPS患者应长期随访。 (2) 绒癌:PSTT肿瘤间质中有明显的血管成分, 瘤细胞浸润血管现象明显而绒癌无间质血管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PSTT瘤细胞HPL中至强阳性, HCG部分阳性或阴性, 而绒癌HCG强阳性, HPL部分阳性或阴性。同时还需与平滑肌肉瘤、黑色素瘤等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

3.4 治疗及预后

胃癌肿瘤部位 篇3

患者35岁。因孕4产2妊娠29w超计划自愿终止妊娠, 于2013年6月11日到我站住院。经完善相关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13年6月11日上午11时30分行羊膜腔穿刺注射利凡诺100㎎引产。2013年6月13日凌晨12时50分出现规律宫缩、胎膜早破, 7时0分出现难产 (胎儿肩先露) , 宫口开7~8㎝。由于我站无条件处理, 与产妇家属商量后将产妇转县医院处理, 在县医院进行毁胎术, 手术顺利, 产时出血不多。故在县医院观察2h后, 转回我站进行预防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6月15日产妇要求回家休养, 经复査B超宫内无任何组织残留后给予办理出院手续。6月21日产妇回站诉下腹烧灼痛、阴道流血, 为暗红色血块约100ml。询问病史阴道流血已止, 复查B超显示子宫增大 (提示复旧不良) 外无明显异常现象, 检查血常规无感染指征, 患者经一般对症处理后回去。6月29日夜间突发阴道流血, 为暗红色血块, 量约200ml。到县人民医院就诊, 检查B超示: (下转第4320页) 子宫稍大、宫内不规则低回声区, 检查血常规无感染指征, 未经特殊处理回站, 要求给予相应处理。复查B超示:子宫稍大、宫内不规则低回声区, 经止血、缩宫等处理后血止。6月30日夜间再次出现阴道流血, 仍为暗红色血块约300~400ml。急转县医院处理, 经县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初步考虑为子宫内膜炎, 给抗炎等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再次发生大出血现象, 经抢救后患者脱离危险。病情平稳后, 经家属要求转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 追踪随访产妇诊断为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无转移, 目前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效果满意。

2 讨论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是指来源于胎盘种植部位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滋养细胞肿瘤, 其病理形态及生物学行为与其他滋养细胞肿瘤有诸多不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胎盘原位滋养细胞瘤 (PSTT) 较少见, 多见于生育期妇女, 患者多因闭经、流产、葡萄胎或足月妊娠后阴道不规则流血而就诊。PSTT是由于妊娠后中间型滋养层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的肿瘤, 瘤细胞与胎盘种植部位的细胞相似, 免疫组化显示h PL (胎盘泌乳素) 阳性细胞比h CG阳性细胞更多,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虽然在局部呈浸润性生长, 但一般较局限, 临床表现多为良性, 多数呈良性临床经过, 一般不发生转移, 预后良好。10%的病例可发生转移, 偶致患者死亡。若HCG持续阳性, 则预后和绒毛膜上皮癌相似。诊断应根据葡萄胎排空后或流产, 足月分娩, 异位妊娠后出现的阴道流血和转移灶及其相应的症状与体征结合辅助检查, 考虑该病的可能, 最后确诊靠组织学诊断。常用辅助检查如下: (1) 血β-HCG测定:多数阴性或轻度升高。仅1/3~1/2患者升高, β-HCG水平通常<3000IU/L。 (2) 血HPL:轻度升高或阴性。 (3) 超声检查:B型超声提示子宫璧内低回声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以舒张期成分占优势的低阻抗、血流丰富肿块图像。 (4) 病理学检查:一般根据刮宫标本即可作出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组织学诊断, 临床常通过刮宫首先确诊。

本病例有胎膜早破和难产史, 加之患者以下腹烧灼痛就诊, 易误诊为子宫内膜炎。但仔细观察本病例还是有其特殊之处:患者一直有下腹烧灼痛, 曾出现过4次间隙性突发大出血, 而且每次出血之前检查B超均提示子宫璧内低回声区, 出血之后复查B超子宫壁内低回声区消失。其原因为中间型滋养叶细胞呈肿瘤增生时, 浸润的方式和胎盘附着部位的正常滋养叶上皮相似, 仍然位于滋养叶上皮生长旺盛的典型部位难与周组织区分, 故B超检查只能出现低回声区, 伴有较广泛的坏死脱落时出现大出血。该类疾病临床罕见, 在基层医院容易被疏忽。希望通过本病例报道, 能够引起基层医院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胃癌肿瘤部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为35~72岁,平均年龄56.5岁。其中胃底贲门癌15例,胃窦癌24例,胃角癌7例,病理证实腺癌25例,黏液腺癌12例,鳞癌2例,低分化腺癌7例。

1.2 检查方法

患者前一日晚进少渣饮食,晨起空腹,禁食水,检查前15min肌肉注射654-2 20mg,饮温开水1000~1500ml,以感到饱胀为主,使胃充分充盈扩张,服时应避免吞入气体,以避免气体伪影产生。采用Elscint螺旋CT机进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平扫层厚及层间距为5mm,兴趣区给予2.5mm薄层扫描,增强扫描碘海醇100ml,经肘静脉高压注射,3ml/s。部分患者选取右前斜位(胃底贲门部病变)或左前斜位(胃窦部病变)重复扫描。

2.CT表现

2.1 胃壁增厚

33例胃壁增厚僵硬,胃壁厚度>1.0cm,其中局限性不规则、环形增厚33例,5例胃壁增厚略显僵硬,胃壁厚度为7mm。胃窦部癌均有胃壁增厚。

2.2 软组织肿块

13例向腔内生长,14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形成不规则肿块,临近胃壁增厚,胃腔变窄27例。其中3例呈外生性,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

2.3 壁外侵犯

胃轮廓不光整,毛糙或有索条状结构,周围脂肪层模糊不清或消失17例,病变侵犯食道下段7例,病变区与胰腺、肝叶脂肪间隙消失12例,其中胰腺未见明显异常改变7例,胰头肿块1例,胰尾部低密度1例,腹水5例,病变与十二指肠关系模糊5例。

2.4 淋巴转移

淋巴结分布区域出现直径0.8~2.5cm单发或多发结节影16例。本组分布部位为腹膜后4例,胃小弯、肝胃韧带区7例,贲门区2例,腹主动脉旁3例。

2.5 远处转移

肝转移3例,表现为肝实质内大小不等结节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牛眼征,胰腺转移2例,表现为胰腺肿块或低密度灶,双侧肾上腺转移1例,表现为双侧肾上腺圆形肿块。

2.6 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后所有病变均有强化,部分不均匀强化,CT值增幅大于35HU。

2.7 术前分期

2.7.1 T分期

T0期无,T1期2例,T2期11例,10例诊断正确,T3期16例,T4期17例,T3期误诊为T4期4例,T4期误诊为T3期3例。CT诊断T分期准确率为82%(38/46)。

2.7.2 N分期

术后病理检出淋巴结转移23例,CT诊断转移16例。CT诊断N分期准确率为69.5%。

2.7.3 M分期

CT诊断3例肝转移中,2例单纯肝转移,1例伴腹膜转移,2例胰头转移准确,1例腹壁种植转移伴少量腹水漏诊。诊断准确率66.7%(4/6)。

3 讨论

3.1 胃是一个空腔性脏器,动态性较强,良好的胃肠道准备对胃癌的CT诊断至关重要。胃的CT检查技术方法及胃腔是否充盈良好是CT诊断胃癌的前提条件,不充盈的胃壁收缩增厚往往会提供胃壁增厚的假象,在适度膨胀的状态下,胃壁的正常厚度为2~6mm,一般不超过10mm[2],胃窦部较胃体部稍厚,当胃壁与扫描平面呈斜面或平行时,胃壁可出现增厚的假象。增强后胃壁常表现为三层结构:内层与外层表现为明显的高密度,中间为低密度带,内层大致相当于粘膜层,中间层相当于粘膜下层,外层为肌层和浆膜[3]。我们为了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病变,运用了调节窗技术的方法,对多种窗宽及窗中心进行对比、观察、区分,对于CT未检出淋巴结的病例,我们术后进行调窗观察,有3例可以观察到淋巴结,明显的提高了CT诊断N分期的准确性。我们认为采取较宽的窗位:窗宽300~400HU,窗中心﹣20~20HU,有利于观察胃壁及周围小淋巴结的检出,采用窗宽300HU,窗中心50HU更适合显示周围脏器。

3.2 胃癌的CT表现(1)胃壁异常增厚,胃壁线僵硬:根据癌肿浸润深度的不同,浆膜面可光滑或不光滑,但粘膜面显示不同程度的凹凸不平,胃窦部癌多为明显的胃壁增厚。见图1。(2)软组织肿块:肿瘤向腔内外生长时,CT可清楚地于扩张的胃腔内外显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肿块表面不光滑,伴有病变附着处胃壁增厚。团注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贲门部表现为贲门为中心凸向胃腔内的溃疡性肿块。见图3。(3)溃疡及环堤:凹陷边缘不规则,底部不光滑,周边胃壁增厚明显,并向胃腔内突出。贲门癌的溃疡较深,胃窦癌的溃疡较浅。(4)胃腔狭窄:狭窄的胃边缘较为僵硬且不规则,呈非对称性向心性狭窄,伴环周非对称性胃壁增厚。见图4。(5)粘膜皱襞增粗肥大,增强后有明显强化。(6)胃壁异常强化:粘膜面病灶注射造影剂后35~45s可出现强化,而侵及肌层的病变,强化时间在50~60s后,且较正常胃壁强化明显且时间延长。见图2。(7)肿瘤向周围浸润:胃癌突破浆膜浸润胃周,CT表现为胃周脂肪层模糊,密度增高,并显示有不规则条带状高密度影。病变与周围脏器间的正常间隙消失,脏器相应部位密度或强化方式改变,提示肿瘤已直接侵犯该脏器。在胃的邻近器官中,大网膜受累最常见,其次是胰腺,然后是肝脏、食管下段、横结肠和十二指肠等[5]。胃癌的远处脏器转移中,肝脏转移最常见,其次为肺、肾上腺、肾脏、胰腺等。贲门癌侵及食道者占86%,胃窦癌累及十二指肠者占30%左右[3]。

3.3 低张胃CT扫描对胃癌分期的诊断、术前分期、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客观依据。

3.3.1 T分期

T分期主要是观察肿瘤侵犯胃壁的深度,低张胃CT扫描由于较好地显示了胃壁的厚度,为胃癌进行T分期提供了客观依据。由于T0期胃壁不增厚,T1期胃壁增厚不明显,有时较难被CT发现。对于T2~T4期,CT诊断较容易,T2、T3、T4期的区分通常是观察胃浆膜轮廓征象和胃周脂肪征象。T2期:局灶或弥漫性胃壁增厚,外层不受影响;T3期:胃壁明显增厚,外层模糊,与周围脏器的脂肪分隔清晰;T4期:肿瘤突破浆膜层外,周围脂肪模糊消失,并侵及临近结构。CT对于T3、T4期的鉴别有时较难。本组分期错误的8例中,7例发生在T3、T4期之间,仅1例发生在T2、T3期之间。

3.3.2 N分期

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为胃癌的主要扩散方式,服水后胃轮廓显示清楚,有利于胃周肿大淋巴结的显示,CT动态增强扫描更有助于发现和判断淋巴结的大小[4],淋巴结不易强化,与周围组织差异大,易于显示。但肿大淋巴结检出率与淋巴结的大小和部位有关。淋巴结直径10~15mm,CT检出率>90%,淋巴结直径5~9mm,螺旋CT检出率为45.1%,直径5mm以下,检出率为30%。腹腔动脉旁、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根部和腹主动脉旁等后腹膜淋巴结CT最易显示且可靠[5]。病灶旁胃周淋巴结检出率低,主要是因为病灶旁淋巴结常与病灶融合,CT较难发现。另外,淋巴结的检出还与CT扫描方式有关,扫描层厚越薄,敏感性越高。N分期是胃癌分期的难点,多数文献以淋巴结直径10mm为标准,本文采用淋巴结大于或等于1mm即为转移,将一些转移性的小淋巴结漏诊,以致于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因此,淋巴结大小不是淋巴结转移的绝对指标。当增大淋巴结出现蚕蚀状、囊状、周边密度高中心低密度提示转移,一些较小的淋巴结有异常的强化可提示转移。

3.3.3 M分期

胃癌除了胃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以外,还通过血行进行远处转移。胃癌转移到肝脏最常见,其次是肾上腺、胰腺和卵巢等。胃癌以种植的方式转移到网膜、肠系膜、盆腔,表现为腹水和肿块,网膜、肠系膜增厚显著者呈饼状或块状。本组CT发现侵及胰腺2例,腹水2例,肝转移3例全部被发现。1例腹膜转移漏诊,CT对诊断肝转移准确性高,主要是CT能在门脉期进行全肝脏的扫描,提高了对肝脏转移灶的检出。另外,螺旋CT多期增强,可排除其他肝实质病变,准确率为97%~100%[6]。再加上对肝外腹腔、盆腔的检出能力,CT是检出远处转移灶的有效方法。

3.4 螺旋CT诊断胃癌的价值螺旋CT增强扫描,能直观地显示胃癌的大小和范围,同时能较好的显示胃癌的浸润深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或远处脏器的转移。从而能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更确实可靠的影像信息。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的定性诊断、术前评估和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CT在胃部肿瘤的检查及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46例病人的CT扫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胃镜检查,经胃镜活检及手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46例患者中胃底贲门癌15例,胃窦癌24例,胃角癌7例,病理证实腺癌25例,黏液腺癌12例,鳞癌2例,低分化腺癌7例,并进行了TNM分期及临床TNM分期对照。结论 CT对胃癌的诊断与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术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特殊部位,胃癌,CT,诊断价值,淋巴结

参考文献

[1]周标.饮水与胃癌发病的队列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05,7(12):1318.

[2]曹丹庆,蔡祖龙,主编.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07.

[3]张晓鹏.胃肠道CT诊断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81,73.

[4]彭卫军,周康荣.应用动态CT和水充盈技术行胃癌CT分期与手术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4,13(2):94-95.

[5]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40-142.

胃癌肿瘤部位 篇5

1 抗肿瘤中药有效部位筛选

丁霞等[1]对龙葵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实验证明龙葵水提物、醇提物具有体外抗肿瘤作用,其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是体外抗肿瘤作用的活性部位。钟振国等[2]研究发现青天葵石油醚和醋酸乙酯部位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而中药青龙衣氯仿提取物和醋酸乙酯提取物为其抗肿瘤作用的有效部位[3]。梁洁等[4]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美味猕猴桃根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正丁醇提取物对S180实体瘤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P<0.01),能够明显延长H22肝癌腹水瘤小鼠生命存活时间(P<0.05,P<0.01),且具有一定的免疫促进作用,从而证实美味猕猴桃根的乙酸乙醇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在小鼠体内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邢旺兴等[5]发现通光藤的水溶性化学部位和脂溶性部位均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单保恩等[6]对中药五加皮药理研究发现,五加皮不仅在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在体内也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白英中主要化学成分有甾体皂苷类、甾体生物碱类等。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韩重等[7]研究白英抗肿瘤成分提取最佳工艺,以薯蓣皂苷元的质量分数为考察指标最佳提取条件为:用5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h。

2 抗肿瘤中药有效成分研究

大量研究工作证明,许多中草药某些提取部位或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的功效。徐哲等[8]分离鉴定了皂角刺中的八个化合物:黄颜木素、齐墩果酸、3β-acetoxyolean-12-en-28-oic aci、木栓酮棕榈酸、白桦醇、β-谷甾醇、胡萝卜苷,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对此8个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黄颜木素以及3β-acetoxyolean-12-en-28-oic aci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2010年王振斌等[9]以无花果残渣为原料,研究无花果渣脂溶性物质抗肿瘤成分的提取及纯化。研究结果发现从其脂溶性部位分离出的β-谷甾醇,对U937、95D以及AGS细胞具有明显的抑瘤功效。何熙[10]研究黄荆子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从黄荆子中分离得到的2α,3α,19α-三轻基乌苏-12-烯-25-酸,2α,3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乌苏酸等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徐敬宣[11]研究石见穿的抗肿瘤成分实验中,从石见穿的氯仿部位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β-谷甾醇、胡萝卜苷、香草醛,药理实验证明熊果酸是石见穿醇提物、氯仿部位体外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王瑛等[12]对关木通的乙酸乙酯部位以及甲醇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结果分离鉴定出七个化合物,其中马兜铃内酰胺对人胃癌细胞MGc 80-3和人白血病细胞HL-60具有较强的抑制生长作用,其IC50分别为6μmol·L-1和8μmol·L-1。芹菜素类化合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氧化等[13]。2010年金晶等[14]首次从地蚕中分得芹菜素-7-O-(6″-反式-对香豆酰)-β-D-半乳糖苷(ACGR),并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其功效与浓度有一定的依赖关系,这为地蚕抗肿瘤作用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Park等[15]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中存在一种名为Lunasin的抗癌肽,这种肽具有强烈的抑癌作用。具报道[16],瑞香狼毒总生物碱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3 小结及展望

近几年,国内外对抗肿瘤中药有效部位及其有效成分分离、鉴定研究已初具规模。抗肿瘤机理研究也在逐渐深入,通过加强对中药不同组合所引起的机体多环节、多靶点改变,从而系统分析其与肿瘤转移整个过程的内在联系,但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其抗肿瘤机制是从多个层面、多个环节、多个部位发挥作用,很难从单方面治则来进行准确定位。随着循证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这对中药抗肿瘤的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S

摘要:查阅大量近几年相关文献,对中药抗肿瘤的有效部位筛选、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中药抗肿瘤研究目前已初具规模,在抗肿瘤的部位筛选、有效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中药抗肿瘤的研究应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这对中药抗肿瘤的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胃癌肿瘤部位 篇6

1 病例介绍

患者, 38岁, 农民, 藏族。主因以“月经量增多7月余, 阴道持续不规则出血7 d”要求行绝育术来笔者所在医院, 于2012年11月13日入院。孕3产3, 均足月顺产, 末次产2年前, 末次月经时间2012年11月2日, 末次前月经时间2012年10月1日, 近7个月来月经量增多, 并7 d来阴道持续不规则出血, 伴血块, 轻微下腹部隐痛, 经过止血药静脉滴注, 未见好转, 无肉样组织排出史。近一年来肌注避孕针避孕, 末次用药时间约为2012年8月5日, 现患者要求行绝育术来院。否认其他病史。查体:T 36.8℃, R 20次/min, P 80次/min, BP 90/60 mm Hg, 呈贫血貌, 心肺未发现异常。腹部平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宫底耻上刚触及, 质中。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 阴道通畅, 内有暗红色血液少量, 宫颈黏膜外翻轻度, 着色弱阳性, 子宫前位, 均匀性增大如孕12周, 质中, 无压痛, 活动好, 双侧附件未触及, 直肠壁光滑, 宫颈旁未触及结节。辅助检查:WBC 10.2×109/L, HGB 79 g/L, 血h CG 27 m IU/ml, 尿h CG阳性, 生化等正常。B超:子宫增大13.7 cm×6.0 cm×3.7 cm, 提示子宫肌瘤?CT:子宫内实质性占位, 提示子宫肌瘤。入院后完善以上检查, 以“子宫肌瘤并发失血性贫血”之指征, 于2012年11月13日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所见:子宫体部为主增大如孕11周, 质中, 双侧附件无异常。考虑子宫肌瘤而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剖开标本呈息肉样增生, 未见明显瘤壁, 考虑不除外子宫腺肌症。术后病理结果:妊娠变性。术后对症治疗, h CG正常, 切口乙/Ⅱ级愈合出院。出院后3、6个月门诊随访 (妇检、盆腔B超、胸片及血h CG) 未见异常。

2 讨论

本例误诊原因与将需要汲取教训有以下: (1)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实属罕见, 临床上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 (2) 过于相信B超、CT等辅助检查, 临床医生缺乏综合分析意识和能力有关。 (3) h CG阳性, 未引起足够重视, 致使术前、术中均未曾考虑到本病之诊断。

参考文献

上一篇:调度数据网下一篇: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