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精选11篇)
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 篇1
小学生的经验少, 社会阅历浅, 涉世未深, 积累的写作素材自然比较少, 这样, 学生感到作文难的问题极为普遍。一些学生在作文课上冥思苦想, 拿起笔来还是无话可说;一些学生抱着应付的态度去写作, 即使完成了, 也是东拼西凑。究其原因, 就是习作素材匮乏, 没有真情实感。不知道怎样写是导致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练, 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培养习作兴趣, 在兴趣中积累素材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愿意写作, 热爱写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交流、表现的机会, 有利于激发写作动机, 培养写作兴趣。在活动中, 让学生充分放开手脚, 自由表达, 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口”“我手抒我心”。为此, 我校组建了一支“竖笛队”, 学生积极报名参加, 认真练习, 兴趣十足, 练习的曲子由易到难, “六一”儿童节那天, “竖笛队”的学生表演了一支支动听的曲子, 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教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学生写这次活动, 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写的作文内容真实感人, 语句流畅, 就连平时作文基础差的学生也积极动笔去写了, 写起来也有话可说了。
二、开展“大课间”活动, 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我校的课间操形式在以前的广播体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兔子舞”, 对此我校教师访问了家长和学生, 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许。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这一幕, 第二节课下课铃声响起后, 全校157名小学生像小鸟一样跳着、笑着, 欢快地从教室里跑出来。学生很自觉, 不等教师整队就将队伍站得笔直。当广播操结束后, 《兔子舞》的音乐响起, 学生和教师一起伴随着节奏感十足的音乐沸腾起来。课间操结束, 学生踏着乐点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地走进教室, 开始了新一节课的学习。在“大课间”活动中, 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兴趣是永恒的动力, 每当下课铃声响起, 学生就飞奔着跑出教室, 在教师的带领下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 等等。操场成了学生的运动场, 也成了教师的“健身房”, 到处是欢声笑语, 到处是春光无限。在这样长期不懈的活动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希望, 看到运动会上学生那矫健的身影, 那拼搏的精神, 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无不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在运动会上, 学校广播站频频接到学生来稿, 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抒发出来, “大课间”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而且还为他们的习作积累了至关重要的素材。
三、引导学生多读, 在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学, 注重学生的阅读训练, 并且十分明确地指明了这一任务:“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因此, 要特别注重阅读。要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 循序渐进地训练, 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 还要特别注重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同时开展作文评比活动, 每月本班教师指导的习作定期上交参与评比, 让学生多练勤写, 提高写作能力。各班选手, 认真阅读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 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学生崭露头角, 他们的习作题目有角度, 立意有高度, 题材有广度, 升华有深度, 五年级王杰的《春天来了》、六年级王琪培的《假如我有一双翅膀》、二年级徐文慧的《我给花儿洒香水》同时被评选为优秀奖并刊登在我校《校园文学社》第一期的校刊上。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从而积累宝贵的习作素材。
四、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式,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 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很多著名作家也都是从写日记开始, 逐步走上创作道路的。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 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而且从日记中, 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等情况一一得到反映。在长时间的日记写作中培养了学生认识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 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题材, 最终解决作文难的问题, 为学生过渡到作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久而久之,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日记本所捕捉到写作素材将成为写作时的关键源泉, 认识到习作就是生活, 当生活丰富多彩了, 习作中的精彩语句也多了起来。
总之, 要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积累材料的工作, 学生积累的素材丰富了, 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了。
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 篇2
培养观察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张永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给中高段学生的习作提出了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呢?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1.在制作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学生亲自动手做的一些事情,不管成功与否,他们都乐意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学生进行手工制作,让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有顺序地把整个过程步骤、做法、感受写下来。由于每个同学都动手做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生动逼真,情趣盎然。
2.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中年级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针对某种事物进行描写,因此,我就找来小动物或小物品等实物,让学生边观察边写片段。
3.讲述科学家故事,激发观察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结合教材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如鲁班通过观察一种带“齿”的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据子;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詹天估注意到双手倒扣的运作,发明了火车车厢自动接头;英国一农妇在树下用喇叭呼唤丈夫时观察到虫子落地的.情形,发明了用声波来灭虫的新方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教授学生观察的方法
1.明确观察的目标和任务
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容易被事物的强烈刺激或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2.观察时要分清主次
由于认识水平所限,小学生在观察中常常难以分清主次,甚至喧宾夺主。因此,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其分清主次,教他们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和适当的观察顺序。比如,观察事物时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对有些对象也可以遵循“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也可选择“近―远”“远―近”“上―下”“下―上”或“表―里”的顺序等。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地观察事物。
3.学会在观察中思考
教师要鼓励、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问题。同时,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教师可以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感知的事物才会有血有肉。
4.记好观察笔记
写观察笔记是锻炼笔力和积累写作材料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写观察笔记作为重要的教学要求,初学时,可随意一点,不必太拘泥于形式,目的是抓住观察对象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点的地方。在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对一些事物进行长期观察。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仅仅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还不等于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应该每天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写成观察日记。由每天写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一篇短文。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的观察能力会不断增强,习作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写出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的习作。
习作素材积累刍议 篇3
1.学会观察,勤于记录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必经之路,学会观察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和基础,是习作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想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材料,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生活中的有心人。
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的兴趣再浓,不会观察,也只能走马观花。一无所得,积累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
调动五官,参与观察。观察单凭眼看是不行的,必须要运用五官才能全面的了解事物。每次观察时,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认识事物,观其物、闻其声、辨其色、嗅其气、常其味。
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什么是特点?特点就是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独特形状、色彩、状态等。比如写火烧云,可以写火烧云的大小、多少、颜色、形状以及它在天空中飘动的样子、分布的情况等等。但是课文的作者没有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抓住了火烧云的两个特点——颜色的变化和形态的变化,着力进行描写。课文抓住这两个特点来表现火烧云与其他云的不同,就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按一定顺序观察。只有观察有序,习作时才能言之有序。观察人、景、物时一般可按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远到近的方法。在观察一件事情时,稍有区别。在观察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平时写叙事的记叙文,强调要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观察事,也要注意观察这“六要素”,重点是观察事件的经过,特别要注意观察人物的事件中的言行举止表现,这事观察事的内容和重点。
有比较的观察。眼睛才会更敏锐,头脑才会更灵活,语言表达才会更生动、更有特色。
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在平时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每次观察后,要把所得和所思及时记录下来,就是记日记。这种日记,不一定很长,也不必要求写得非常生动、具体,只要留一点“痕迹”,把当时的所见及感受写下来,积累一点写作的素材便可以了。长期记日记,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习作素材,也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作文水平也自然随之提高。
2.扩大阅读,强化记忆
对教科书、报纸、杂志、网上信息等,要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读、用手写。教师还要兼顾知识行与思想性以及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向学生有目的、有序、有质、有量地推荐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名人名言、名人警局、名人名篇、佳词妙句、科普知识、作文题库,以及与之相应的知识、资料、图画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摘抄的摘抄,能剪贴的剪贴。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同学可分类、分科进行。对于一些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名人名言、名人名篇,可要求学生背诵,定期检查,并设立多种奖项,如“小博士”、“读书之星”等,一一督促、鼓励学生摘抄、背诵。这样既提高了读书质量,又积累了习作素材,在很大程度上缓减习作的坡度。
3.创造机会,关注生活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作文也是一样,教师要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激发写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校生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血色和那个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运动会、班队会、学科竞赛、升旗仪式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作为教师的活动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去活动、去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细心地去感受、去体会,才能获得习作素材。
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有很多作文是要求写家庭生活的。如“家庭趣事”、“我们一家”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针对行的观察、体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随时记录,没一次记录要抓住一个细节来写,可分位电视机旁、厨房里、床头边等等。因为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了,他的记录就是真实的。这样随时记录积累一些生活细节片段,习作时就可以随时选取。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到大自然中感悟自然界的绮丽风光,到农村、工厂等劳动基地体验生活,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活动前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注意观察由于亲自参与了实践的全过程,有了真实的感受,所以他的体积的记录就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这也是作文的“魂”之所在。
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 篇4
为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无素材之困惑, 我们开展了以“积累卡”为措施的素材积累活动。我们设计了一份新颖的素材积累卡, 并取名为“童眼看世界, 精彩我记录”。为了便于学生对素材进行整理与筛选, 我们把素材积累卡分门别类:如人物类、事件类、状物类、景物类、心情类。每种类型的积累卡设计不同的颜色, 还在积累卡左边设计4个小孔, 便于学生“穿孔引线”对相同素材进行筛选与积累。
每周一篇周记, 训练学生“下米成炊”
每周一篇周记, 让学生把平时积累卡中撰写的只言片语, 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必须从记录的积累卡中提取内容。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积累素材的兴趣, 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写的是真作文。
案例:周六, 柿子熟了, 我和妈妈去山上摘柿子。我玩得可开心了, 山上有很多小动物、野果子, 还有柿子。我们摘了很多柿子。 (李正斌)
这是李正斌同学写的周记, 全班一起帮助他回忆上山摘柿子时的情形, 共话如何把此素材写生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 (1) 当时我也在现场, 我干了些什么? (2) 妈妈是如何摘的? (3) 摘下来的柿子好吃吗? (4) “山上有很多小动物、野果子”, 这与摘柿子有关系吗? (5) 还可补充哪些有关的素材?理由是什么?经过几番商讨, 学生畅所欲言, 然后对素材进行再次修改, 李正斌的新作新鲜出炉:
摘柿子
星期天, 我跟着妈妈去山上摘柿子。妈妈爬上树, 坐在树杈上, 用竹竿头上的网兜向一个个柿子套去, 然后利用网兜口的铁丝边轻轻一扣, 柿子就乖乖地入网了。就这样, 妈妈摘了一个又一个。但也有调皮的柿子, 妈妈用网兜去套它, 它却将身一扭, 躲到一边去了。妈妈又把网兜伸过去, 它又一躲。妈妈生气了, 就用竹竿狠狠地向它捅去, 那只柿子来不及叫声“救命”, 就飞快地坠落下来, “啪”地掉在地上———扁了!唉, 不能吃了, 真可惜。从网兜里我选了一个熟透的柿子, 揭了顶盖, 用嘴巴吸, 啊, 真甜!我吃了一个又一个, 吃得肚子都圆了。
单元大作文, 筛选“精米煮好饭”
在写单元大作文前, 教师事先布置本次习作主题, 让学生充分准备, 梳理自己的积累素材库。下发《筛查表》,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素材进行整理, 看看哪些素材与本次习作关联, 哪些素材是自己素材库中没有的, 需要补充。
如:针对单元习作《我们的课余生活》, 刚开始, 我预先布置任务, 让学生找一找和“课余生活”相关的材料, 到“语文园地”习作训练时, 让学生汇报筛选的素材。
学生汇报:在我积累的素材库中, 与《我们的课余生活》相关的材料有: (1) 周末整理自己的房间。 (2) 准备了一个“采蜜本”。 (3) 学会了煮面条。 (4) 和小伙伴捉迷藏。 (5) 跟妈妈到农贸市场买菜。 (6) 跟爸爸到书店买书。 (7) 到少年宫学画画……
通过筛选, 我认为最佳材料是“跟妈妈到农贸市场买菜”。因为我对当时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通过买菜, 既让我了解了农贸市场的各种货物, 开阔了视野, 学会了挑选好菜, 还使我知道了买菜要经历选菜、称重、交钱等过程。
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习作水平 篇5
关键词 积累素材 新课程理念 生活经验 作文教学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高瞻远瞩地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等等,要让学生有充裕的生活空间,让他们从生活这本大书中去获得知识、获得见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及习作就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习作教学,更离不开生活,学生若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是难以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的。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教师布置的习作多,讲的范文多,以求多写多练达到“熟能生巧”,而学生却越写越没兴趣,以至于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一到上作文课,学生就显出一副无奈的表情,然后总是绞尽脑汁地去模仿、套用,甚至抄袭。一些学困生就只能挠头皮儿、咬笔杆,或是干瞪眼儿,也就是应了一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避免学生套用抄袭他人作品的重中之重就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写作文,除了审题是關键的一环外,选材就是文章的主干,积累就是文章的根基了。根系发达,才能枝繁叶茂。学生写作,必须拥有大量的材料,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也就只有凭空捏造或是套用、抄袭他人作品了。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帮助、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1.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作文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面,教师有题可出,学生却无事可写。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野炊、郊游、编手抄报、参加兴趣小组等活动。二是要引导学生到现场去用心观察热闹非凡的集市、小巧玲珑的玩具、激烈的比赛场面等,不过,不管是学生亲自参与还是现场观察,教师在组织时一定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一要有条理,二要分主次,三要细致,四要适当发挥想象。活动结束后一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不要求很高的质量,主要目的不是写而是促进学生自觉地去观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并觉得它们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可以写下来的。
当冬天的第一场雪光顾学校的时候,学生在教室里根本就无法静心听课,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恨不得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了。这时,教师不妨就来一次户外活动,布置好观察内容,分好小组,开展一次雪地纪实,把它变为素材积累的资源。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了作文材料,在玩中捕捉到了作文的灵感。
2.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如果能把这些水煮鱼有趣的事记录下来,对今后的作文是有很大帮助的。老师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都随时记录下来。这类记录不要求学生写成完整的短文,只要简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用一两句话记在本子上,事情记得越多越好。可以记一天里自己做的或看到的某一件事,可以写看书对某一件事的看法,可以描写今天上菜市场看到的一个场面,可以写今天遇到的一个人,可以写一种昆虫等等,久而久之,东西积累多了,写作文时就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3.挖掘利用课文中潜在的作文素材。新教材选择的课文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每一篇或每一组课文都渗透着不同要求的习作训练要求,都给老师和学生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因此,教师要挖掘利用课文中潜在的作文素材,在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和训练,写出较好的文章。
《小抄写员》一课的结果是真相大白,父子二人互相道歉,一家人从此又过上温馨的生活。学完后,老师可以设计:生活中你有被人误解的时候吗?你当时是怎是样做的?文中的小叙利奥是多么懂事、体贴父母啊,生活中你又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呢?学了这课之后,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父母说吧?那就赶快拿起笔表达心声吧。这样设计让学生去思考,并把它写下来……
4.做剪报,随时积累文章的精彩之处。生活素材的积累要常记常新,一旦需要,便可参考,加快写作速度。当今学生身边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说是随手可得的,学生在阅读时若能随时拿上积累本将书中的精彩之处,感受深之处摘抄下来,之后制成剪报定能达到“两耳博闻天下事,一心活读教科书”,作文时就能接通生活的“源头”,使素材的清流汩汩而来。
丰富素材积累贮蓄习作活水 篇6
究其原因是习作素材匮乏, 即“三乏”:生活积蓄贫乏, 学生语言贫乏, 思想情感贫乏。习作素材匮乏, 就如同无源之水, 即使拓展再大的空间, 提供再多的自由, 其结果依然是苍白无力。丰富素材积累, 激活源头活水, 已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当务之急。
一、用心观察, 在生活中捕捉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我们应将习作生活化, 生活习作化。让孩子走出“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胡同, 走出封闭狭小的课堂, 从无限广阔的学校、家庭、自然和社会的生活中去捕捉素材, 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如写《橘子》, 我带领学生走进橘子园, 亲眼看看橘子挂满枝头的样子, 用手剥开一只, 观察月牙状的橘瓣, 闻闻那诱人的香味, 尝尝那甜中带酸的美味, 做做体验劳动的情趣。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形成了一个情、声、色、味、形俱全的立体的情景, 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其实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识库”, 是“语言库”, 生活积累一旦丰盈, 习作才言之有物, 有事可叙, 有人可写, 有景可摹。
二、广博猎取, 在阅读中积蓄素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 用好这两个“黄金搭档”, 积材又得法, 习作就能旁征博引, 运用自如。
其一、把握好课内阅读这个“主阵地”, 要以精取胜。“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不仅是教的蓝本, 读的范本, 而且还是习作的样本。我们要挖掘课本中读写资源, 开展随文练笔。如:在情感蓄积处创作、在文本空白处补写、在意犹未尽处续写、在语言典型处仿写、在技能迁移处改写, 积极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文章表达方法, 体验蕴含的情感。
其二、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个“百宝箱”, 要以博为佳。教师要创造条件引领孩子广博猎取, 阅读题材要广泛, 体裁要多样, 不妨让孩子读读有益杂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把阅读融入到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如开展好书推荐和互借、精彩片段赏析、名言名著大比拼、展示阅读摘记、评出读书明星等。同时要加强背诵与记录, 对优秀诗文、精彩片断、优美语句、名言警句等精彩的地方要不失时机地多读、背诵, 使其进入记忆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如写日记、读书笔记, 还应拓展储存的方式, 如采用照相、录音等。阅读一旦形成习惯, 学生溢于言表, 乐此不疲。只有“劳于读书”, 方能“逸于作文”才能成为可能。
三、躬亲实践, 在体验中创造素材
“言为心声, 情动辞发”是习作的应然之态, 它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最直接、最真实、最朴素的关系。学生往往对熟视无睹的事物“心中有, 笔下无”, 其实缺乏的是情感体验。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性的活动, 让学生亲临其境, 融入生命体验, 所见所感了然于胸, 情感积累被激发, “情动于衷”, 才会“不吐不快”。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我利用游戏展开习作教学, 如成语接龙、猜谜、小魔术等, 在不知不觉中打破思维的局限性, 内容的模式化, 学生有说不完的话, 表不尽的意。再比如, 冬季难得的一次下大雪机会, 及时让学生置身雪中, 观赏雪花, 感受雪花, 让孩子尽情地玩耍、观光, 有了亲身体验, 一篇篇欢乐的童趣、活泼的佳作便奇迹般地诞生了。这样既扩充了素材内容, 又传递“齐共享”的正能量, 让孩子享受习作的乐趣。
四、创新空间, 在多媒体中提炼素材
习作之所以难, 是因为它抽象。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着比书刊更为形象生动、更有魅力的效果。必须拓展渠道, 到多媒体中去“淘宝”, 收集素材。如电视上《大风车》《小小智慧树》等节目有益智、激情、开拓视野、丰富体验等作用, 正确引导必然会成习作重要源泉。利用网络资源, 搜索所需素材。登录作文网站, 学习写作技巧。QQ聊天交流, 有条件的可引导孩子写博客, 手机编辑短信等, 这些本身就是写作的素材。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声音效果, 进行音响作文教学, 学生联想到树枝摇曳, 落叶狂舞的场景, 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 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 学生身临其境,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指导中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篇7
一、平等对待, 激发欲望
首先, 让学生知道, 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天才很少, 个体差异却普遍, 人与人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 写作也不例外。对学生无须回避这个问题, 但要引导有方。我认为应承认天赋, 但更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作用。仲永少聪慧, 后不学, 终与众人无别, 这例子众人皆知。要用此类例子来启发学生, 激励学生。同时, 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让学生明白:学习面前人人平等, 过去不好, 只代表过去, 只要努力, 谁都有希望做好。
激发欲望的“三步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写。入学之初, 在作文课上不直接让他们写文章, 而是比赛写往日看过的小故事, 五十到二百字之间的, 看谁写得多, 写得好。结果往往是:第一次都能交上来, 并且每个人都写得不少, 像写三则四则的大有人在, 写五六则的也不少, 多的能写十来则故事。第二次作文课继续写故事, 这时候, 只要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交上来就不错了, 有三分之一的人交不上来很正常。第三次作文课继续写故事, 这次只要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交上来, 就已经是万幸了。大部分学生不是皱眉, 就是叹气, 甚至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不管怎样, 教师必须沉得住气。
第二步是评, 即把三次交上来的故事展评。全班分成五个组, 每个组按顺序展览一遍, 最后投票选出状元、榜眼、探花等。教师必须尽可能做充分的准备, 评选结果出来后, 给他们每人带上一朵大红花, 把气氛推向高潮。
第三步是引。评出的状元、榜眼、探花发言, 讲讲成功的经验, 往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有一次被评上状元的学生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读书, 胸中的故事有几百个, 他的话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还有一次被评上探花的学生坦言:第一次是吃老本, 第二次是搜肠刮肚, 第三次是提前做准备, 所以才成功。他的发言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深思。教师必须抓住时机, 及时给学生强调:肚子里故事多, 是平时注重积累的结果, 写着写着就写不出来的, 是积累太少的结果。俗话说过去的已成过去, 而今从头开始不为晚, 努力请从今天开始。
二、分类设法, 学积善累
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但仅仅有了欲望, 没有方法依然不行。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作文是心灵的流露, 是对生活的真切思考, 是正当、健康欲望的表达, 而不是无病呻吟。因此, 收集材料时, 要选取思想健康的、真真实实的东西。在教学中, 可把积累分为两大类, 即直接积累法和间接积累法。积累过程中, 还要适时引导, 让学生乐在其中。直接积累, 顾名思义, 就是学生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以及对生活的感受直接获得材料。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获得材料, 这就要求学生“读万卷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校期间, 可指导学生看一些篇幅短的材料, 进行积累, 鼓励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引导他们读新闻时事。假期中, 要引导学生读长篇, 读名著, 并写读书笔记。另一种就是个人在生活中直接看到的现象或对生活的直接感受, 也就是所谓的“行万里路”。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生活中, 但生活阅历和环境却各有差异, 就像游泳一样, 有的人搏击海涛, 有的人停留在浅滩, 有的人坐在岸边, 有的人望洋兴叹, 阅历不同, 见闻感受视野不同, 积累自然就不同。要积累, 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一位学生在材料中这样写道:“我家生活并不宽裕, 而妈妈每次买衣服价格都不便宜, 我常常暗暗责怪她不知节俭。有一天, 我和她一块出门, 在街上遇见了妈妈的熟人, 说妈妈穿的衣服挺好看, 问在哪儿买的, 妈妈告诉熟人说是三年前买的, 一刹那间, 我忽然对节俭有了新的认识, 回头一想, 妈妈买衣服的次数的确很有限。”大艺术家罗丹曾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美是到处存在的。引导学生, 要积累, 仅仅靠发现还不行, 要把它诉诸笔端, 让瞬间成为永恒。还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众人都说项伯不好, 私而忘公, 我却不以为然, 生死一瞬间, 张良救了项伯, 乃是救命之恩, 项伯救张良, 是感救命之恩, 涌泉都难以相报。项伯之举, 乃感恩之举, 鸦有反哺意, 人报衔环恩, 项伯, 真君子也。”此类素材, 应及时给予肯定, 鼓励大家共同学习, 当其他学生在“我也想过, 为啥没写”中奋起直追时, 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第二种就是间接积累。间接积累就是把别人已积累的材料“借用”过来,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又增添了素材。在教学中, 每半个月开一次习作素材展览会, 人人参与, 人人做主。五个人一组, 互相借用, 然后再向外传, 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看哪个组积累的多, 积累的质量高, 在此基础上, 举行讲素材比赛。这样, 学生既有兴趣, 又增加了积累量, 还感到了集体的力量。另外, 在学生积累的过程中, 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 篇8
如何救活这潭水———让“水质”变优良、让“水源”更充沛, 终年潺潺不息, “水”到而文成, “水”优而文活?
这里面不仅要有语言的积累, 更要引入生活的积累、思维的积累、情感的积累, 甚至,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掘井引水———学会积累的方法, 源源不断地从生活中主动积累素材, 让学生的写作水到渠成, 逐步提升。于是, 我们将目光和行动聚焦于作前素材积累, 有效地予以激活:
一、榜样诱导, 激活学生素材积累意识
一次教学间隙, 几个女生拥上来用羡慕的语气问:周老师, 你为什么那么爱写作?你的文章怎么写得那么好? (我曾经让她们欣赏了我写的一些生活小随笔, 没想到被他们记住了。还有好多细心的孩子, 竟然偷偷闯入我的“博客”, 留下了“小脚丫”) 灵感瞬间而起———何不利用自己的“榜样”效应, 诱导他们主动积累?
于是第二天, 我带去了我的“神秘礼物”———五六本巴掌大小的小本本。学生们看了, 有些疑惑。我说:昨天, 有些好奇、好学的孩子问老师写作的法宝, 瞧, 这就是“法宝”。翻开其中的一本, 密密麻麻, 记载的全是日常琐事:今天带着女儿去稻田边收集野草, 编织了一个不太像样的草环;中午, 品尝到了一道私房小菜, 味道绝佳;看电视, 采集到了很好的一条广告语, 摘录: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不必在意目的地, 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学生看得趣味盎然。我说:这只是老师每天花三五分钟记下的一点点东西, 不过天长日久, 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资料财富”, 我的文章雏形、文思灵感全都来自这儿;这个宝贝还有另外一个乐趣, 闲暇时翻翻, 你会发现过去发生的事又如电影般“重现”, 其乐无穷……趁学生羡慕之际, 我“趁热打铁”:很多小事, 很多心情, 很多灵感稍纵即逝, 所以, 要像老师这样, 随时抓录, 这就是“日积月累”成就“美妙写作”!
接下来的日子, 我又制作了一些精美的幻灯片, 介绍一些有关“积累”的准确、简洁而生动的知识, 比如积累的目标阐述、积累的方法指导等, 如:
[积累知识1]为什么积累?
积累, 是为了写作, 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跟别人交流、交际;积累, 还为了记录生活, 思考生活……因此, 积累是一生的事。
[积累知识2]积累什么?
世间万物皆可积累:优美的语言、“怦然心动”的心路历程以及一次失败的实验、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关爱的眼神……
看着老师的精彩博文, 看看老师当宝贝一样的小本本, 再读读这些意味深长的话语, 每个孩子内心的火苗都被巧妙地“点燃”了。第二天, 很多孩子的书包中就多了一个小本子, 开始模仿老师的样, 时不时地记下些什么。
二、观察入手, 激活学生素材采撷方法
生活是素材的源泉, 可如今的孩子“被繁重的学业压迫, 生活成三点一线———家、学校、辅导班, 上学、放学, 千篇一律, 简单枯燥, 哪有素材可积。在这样的新外部条件之下,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看来平淡和枯燥的生活中, 发掘出情趣和意义来, 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的浪花。
如何引导摄取生活中的素材呢?关键策略是观察, 叶老十分强调的“观察”, 是“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去培养的”。谁的观察能力强, 谁善于发现, 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材料。
1. 观察, 需要“细节放大”
先让学生建立这样的概念:同样的事物, 粗疏的观察与细心的观察, 得到的信息会有天壤之别。
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 以观察小蜗牛为例:第一次, 我要求大家到校园角落去观察蜗牛。10分钟不到, 学生就三三两两地回来了, 记下的内容非常简单, 主要是小蜗牛的外形, 寥寥数语。第二次, 我进行了大略的指导, 如按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身体;借助放大镜重点观察蜗牛壳, 发现壳上螺线的秘密;准备几样食物, 观察蜗牛的进食情况;让小蜗牛在木棒、棉线上爬行, 观察它的运行痕迹等等。这一次, 学生不但趣味盎然, 收获的信息更是满满的。由这次实验, 大家真切地感受到, 平凡生活不是无材料可积累, 而是得带上“放大镜”, 去观察细节, 去发现思考, 生活才会呈现出精彩, 素材才会取之不竭。
2. 观察, 派出“五员大将”
引导学生高效观察需要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我称其为观察的“五员大将”。
第一员大将:眼睛。用眼睛去看, 从不同方位 (平、仰、俯、斜、正视) ,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看, 如看云卷云舒, 看两簇火苗的不同燃势, 看街头交警工整的疏导姿势……
第二员大将:鼻子。用鼻子去闻闻, 淡淡的花香、难闻的臭味、米饭的香甜……
第三员大将:嘴舌。用舌头去品尝, 橘子的酸甜、美味的佳肴、芥末的辛辣……
第四员大将:耳朵。用耳朵去听, 如听考场上笔尖与纸片摩擦时的沙沙声、听小雨点打在车篷上的“当当”声, 听下课时《月光下的凤尾竹》那悠扬的葫芦丝音乐轻快地响起……
第五员大将:手脚。用手去触摸, 感受榴莲刺的尖扎、动物皮毛的柔滑, 感受河水的细细流动……用脚板去踩踩泥泞的稻田, 感受泥土的松软, 用脚步去丈量那家喜欢的小店与校门口的距离……
如此引导, 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又让学生真正尝到了观察的甜头, 使观察更得法, 生活素材积累得更丰厚。
三、活动激励, 成就学生素材积累习惯
任何一项语文的行为, 不管是阅读, 或者是素材的积累, 只要持之以恒, 收获定是惊人的, 难就难在坚持。
为此, 我开展了各种检查、交流、展示活动, 让积累能长期持续, 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1.“素材交流课”———利用晨间谈
话课或每周的阅读课时间, 开展内容丰富的“素材交流”活动, 交流自己摘录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文章中的名言警句, 读书的收获;交流自己的一则生活小素材, 如发生在周围的真人真事、听到的小故事或小常识、思考的问题和心得。交流的形式多样, 集体分享、同伴交流、自我欣赏交叉进行。趣味横生的所见所闻、个性独到的情感、思考, 使得这样的交流课让孩子们留恋不已, 而同时, 教师又及时掌握了学生的素材积累状况, 有助于更进一步的指导。
2.“积累积分制”———运用激励手
段, 激发学生持久地积累, 直至养成习惯。班级实行“一日一积累”“一周一交流”制度。较常采用的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积分榜———习作素材积分榜。积分方法:从开学第一天起, 每积累一则素材加1分;如果这则素材质量较高, 如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班级里进行了交流, 或者这则素材在自己的习作中得到了运用, 就加2分。期末时, 积分前五名的同学, 被授予“最佳素材积累手”称号。这样一来, 考验的是学生的毅力, 最终达到“积”以至“写”, 达到积累习惯养成的目标。
浅谈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 篇9
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条途径去积累素材,把平时从不同方面搜集的作文材料分类记录在固定的素材积累本上,点滴汇集,成效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了,内容也充实了。下面分享一下经验。
一、课文—积累作文素材最便捷的途径
要写出论据充分有力的议论文,学生可以从现成的课文中撷取恰当的素材来支撑佐证自己的观点。课文素材学生自己读过,老师详细分析过,印象深刻, 便于信手拈来。《我与地坛》中的主人公史铁生遭遇命运的残酷打击,双腿瘫痪,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把自己锤炼成一名著名作家。该素材可用于“身残志坚”“战胜自己”“逆境出人才”等话题的作文中。《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相关材料可以用来论证“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做事要果断”“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尊重对手、警惕对手” 等论点。诸葛亮《出师表》中的相关材料可用于“责任”“忠诚”“公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话题的作文。
二、生活—最鲜活的作文素材之源
每个人都有多彩的生活,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感官感知到的事和物,都会触动或强或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都会引发或深或浅的想法。这是拥有独特体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素材之源泉。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学会写观察日记, 观察自然,关注生活,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事物,并将其诉诸文字,如实表达出来。学会写感悟日记,把家庭、学校、 社会所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进行一番深入思考,把思考所得、感悟所及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下来。只有在平时养成自我表达的习惯,树立我手写我心的意识, 真实准确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才会形成不吐不快的表达惯性,也才会有话可说、说我想说。正如高尔基所说: “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这才是学生作文的真实境界。
当然,作文毕竟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特定角度的加工、改造与提炼。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生活情趣,培养多种有益的爱好和兴趣,如读书、锻炼身体、练习书法、看电影、听音乐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会体谅父母与老师,对他人多一点爱心,争做好人好事;引导学生热心参加集体活动、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勤实践、勤动手;最关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思考生活、追求高尚生活情趣的有心人。 做到了这些,就不怕作文无话可说、立意不深。
例:有位父亲已瘫痪在床的学生在 《最宽厚的肩膀》这篇作文中写道:
……
从来没有挨过打的我那次竟被父亲打了,我委屈极了,冲出家门,边跑边哭,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家了。当发现自己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眼前黑乎乎一片时,我心里突然害怕起来,蹲在路边,不由哭出声来。本想以这种出走的方式表达我对父亲的抗议。可是我这因害怕而不争气的哭声却出卖了自己。 就在我恐惧、无助甚至绝望的时候,父亲那熟悉的声音就像救星一样出现在我的不远处。他声音嘶哑,急切地叫唤着我的名字,由远而近向我跑来。父亲走近我,双眼充满了泪花,充满疼爱之情, 早就不是那个狠心恶打我的他了。他什么也没说,把我背在背上。此时我的恐慌已烟消云散,只觉得有一股安全的暖流涌上心头。无声的气息似乎倾诉着父亲为找女儿那急切的心情,宽厚的肩膀使我很快有了睡意,似乎回到了从前和父亲玩骑马游戏的时候。
父亲,是您,用那副宽厚的肩膀托起我的童年,使我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谢谢您那宽厚的肩膀!
而如今,头发花白的父亲躺在床上,病痛的折磨已使他变得羸弱无力, 他瘦削的肩膀已不再那么宽厚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曾用肩膀托起我的人—— 我的像泥土一样朴实而慈祥的父亲。难忘那副宽厚的肩膀,他将永远托着我, 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这篇作文的前面写“我”如何带着小伙伴去偷邻居果园里的果子,邻居发现后,“我”被父亲揍了一顿。这样的作文是最真实的表达,没一点陈腐气, 是最鲜活、最有意义的。
三、电视—获取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作文素材的途径
积累生活素材 铺平习作之路 篇10
一、学词拓展、学会积累,打好语言基础
文不离句、句不离词,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语言隽永、词语优美,是学生学词积累很好的材料,教师在抓住这些优美的词语让学生理解、品味、记忆、学会应用的同时,还应以其为基础,抓词语特点,建立相关联系,进行拓展,学会积累 。如:分类积累:景物描写的、表情神态的、探索精神的、顽强拼博的等,再如重复前两个字的、含有相同字的、百字开头的、千字开头的、万字开头的等等,方法要灵活多样,学到相关的课文或词语让学生课前参与搜集 ,课上汇报交流,课后延伸拓展。集大家智慧,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积累,在兴趣中积累,在生活中积累为作文打好语言基础。
二、品词、析句、学会表达
农村孩子不乏感情与生活,溪边戏水、田间捕蝶、林中嬉戏,乡村秀景、田园风趣,不乏美的感受与体会,却没有“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的语言,教师在学文中就应抓住这些优秀的句子让学生品味与感受,短短的两句话,十六个字,却描绘出了四个自然景象(风、树、水、鸭)写出了两种颜色(绿、白),运用了两个拟人手法,体现出了春天已经来到风的柔、水的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歌颂和赞美之情。品味字词的巧妙运用,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品析、鉴赏、模仿、创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整体感悟、升华情感,学会深层表达
文以达意,唐代诗人杜牧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也”。作文要表情达意。农村学生作文叙事清晰,而读起来却总觉得平淡没有深意,往往是就事论事,不会深层表达。教师在学文时就要注意引领学生整体感悟,感悟作者的感受、情感、整个作品风格和情调。学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学会拾起生活中的平常事、记忆中的小事展开联想,书写人生真谛;学会材自身边选,语从心底出。《挑柴》一文,作者由开始上山——愈行愈远——砍柴——挑柴——挑回家。“作者从记忆中拾起一颗卵石,虽不起眼却散发着睿智的光芒”。简单而平常的一件记忆中的往事,道出了人生的艰辛与真谛,小时候美景很多,不能漫漫欣赏——渐渐长大了独立面对自己的责任了只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人生的担子很重,咬紧牙,挺住!——最终挑回了人生的一桶金,生命之秋收获沉甸甸的喜悦。平实如水的语言却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引起了我们无尽的思考。学文时通过让学生整体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深刻寓意中获得思考的启迪,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学会表达感受,流露真情,展现自已见解和智慧。
四、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积累生活素材。
当每次安排学生习作时,学生面有难色,苦思冥想,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生活素材,也没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有一句至理名言说的好“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生命”。农村学生的习作脱离了生活,小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会悉心观察,写文章时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在日常生活中,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很多有用的材料却从学生眼前溜走,造成写作文时无从下笔。要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鲁迅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孩子的眼睛是最亮的,只是平常没有留心。为了积累生活素材,我经常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观察的焦点,多看、多想、勤做笔记、学生都有一本笔记本,细心观察,随时把“一点感受、一个趣闻、一次教训、一点尝试、一次活动等都一一记下来”。培养学生经常写日记、周记、大事记等。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开始不再感到无话可写,一篇篇作文很快写出来了,语言形象生动,想象丰富,不再是以往的三言两语了。
五、把生活素材引入习作教学,让生活为习作“服务”。
无论每一位作者都总是先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再有一篇篇精彩的习作。只有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才能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为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今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充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做成什么样的文章。”这十分明确地指出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让学生去真实地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只有有了真实的生活内容,学生才有写作的欲望,文章自然变得真实了,生动了。所以我们要让习作紧密联系生活,大量积累素材,陶冶学生情操,让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放飞灵气,让孩子的作文充满童真、童趣。
六、习作教学走出课堂,让生活成为习作教学的“奠基石”
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更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工作的需要、是人一辈子的需要、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常常需要口头的或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情感,以有限的作文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作文能力,其实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学生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书面表达本领。生活是真实的,所以学生的习作必须说老实话,决不能口是心扉,弄虚作假。“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考,自由自在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明确求真立诚的作文要求。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要想写出内容真实的作品,就要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意思。作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练习的材料尽可能的来源于生活。
谈丰富习作素材的途径 篇11
一、锁定单元主题, 触机便发◎
单元整组教学的这种特性有利于学生在阅读群何丽文的过程中加深对所选主题的理解与感悟, 有利于每萍位学生在阅读中都能够各取所需, 从不同角度获取文
学滋养, 达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组 (发现春天) 教材时, 采用五步教学法, 即:紧扣主题—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回顾”。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有“哦, 笔下的春天原来可以这样!”的冲击感, 不但明白了怎么写, 更收获了可以写什么。可以这么说, 学生经历一个单元主题的学习, 就经历了吸纳、感悟
的过程, 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与体验。回味主题, 用美好的文字描绘下来, 也就成了触机便发的情感流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保存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生命的体验。
二、贯通单元内容, 灵动生发
单元整组教学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相关内容, 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 加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沟通, 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若教师能够巧妙地找到单元内容之间一定的联系并加以贯通作为习作素材, 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唤醒想象力, 激发孩子创作的激情。
1. 激活单元主人公。
正如本文开篇提出的创意习作话题, 在单元整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展开想象:不同篇章的主人公相遇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以此作为习作的素材, 学生乐在其中。
笔者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 (中外童话) 教材时, 在对本组篇章的主人公进行单元整组感知后, 也曾出示了这样一个课堂习作话题:当小木偶和不再自私的巨人碰到后, 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作品 (片段) :他把小木偶的经历一一告诉了巨人和他的孩子们。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跑出花园去邀请小木偶一起玩了呢!此时的巨人却对着花园里的草草木木喃喃自语:“只要有一颗真正的心, 哪怕你的身体是木头做的也没有关系。”以上片段的呈现, 激活了单元内童话中的主人公, 使他们立体地活跃在学生的心中。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单元教材的赏析、研读、整合与比较中, 领悟了童话的表达规律, 并个性化地迁移和渗透到创编之中, 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2. 缀连单元词组。把单元中的部分词语缀连起来,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造句、造段, 或是创编作品, 也能取
得极佳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将前后两篇教材中出现谈学生选择词语个数进行创作。往往几个词语却妙笔的重要词语让学生缀连,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允许丰生花出各种主题的段落, 让人惊喜且感慨。
富3.盘活单元表达。虽说单元教材围绕着相同的主题, 但在表达方式上却各有特色, 有的侧重场景习情, 有的含蓄描写, 有的侧重, 有的直白人物描写等, ;等等语言。若在单元整组教的叙述也是别有风作学之后, 辅以各种载体, 来个创意的综合性盘点, 素作训练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浑然不知又是一次习材三、链接综合实践, 有感而发
的随文出现的“综合性学习”将综合性学习活动融入到单元整组教学中, 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途在自节中。主的实践过程中综合性的语文学, 强化认习活动, 识其, 积累体验。一般宗旨就是让学生径来说, 单元整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小型
的综合实践活动, 来链接课堂教学。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为例。本组教材无论是阅读, 还是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 均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密切相关。比如, 在导读中, 点出了本组的专题, 课文为这一专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 从课内到课外, 继续围绕本组专题展开, “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则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链接综合性学习, 除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更添了份体验, 奏响了单元整组教学的情感旋律。有了情感上的蓄势, 何愁不有感而发?
四、整合单元内外, 厚积薄发
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 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如果, 学生有了课内阅读所扎下的根, 又有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生发出的枝和叶, 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所以, 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 积累习作素材, 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 还要融合基于单元教学整体目标下的课外内容, 扩大知识面, 充实写作材料。课内外内容怎么整合?“整本书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很好地整合课内外内容的桥梁!
【积累习作素材的途径】推荐阅读:
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07-15
丰富习作素材的途径05-22
积累的作文素材08-29
初中作文素材的积累08-07
小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07-28
写作素材的积累与反思08-11
积累素材的好方法09-01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10-10
关于创新的素材议论文素材积累05-20
高中生作文素材的积累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