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积累素材(共9篇)
学会积累素材 篇1
作文没素材,写作不具体怎么办?------学会观察 让文章有内容可写
‘不知写些什么’的困难比‘怎样写’的困难更大,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一、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没有内容可写?
1、不会观察
2、读书量少而面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老师命的题难写
4、没有积累,狗熊掰棒子
二、学会观察
学会积累
【第一关】学会观察
我们知道,建楼盖房需要砖瓦木石,烧菜做饭要备好柴米油盐,写字算题必须要有笔墨纸砚等等。那么作文不仅需要贮存大量的各方面的材料,而且更需要把多方面的材料整理、归纳好,随时准备拿来使用。
作文也是这样,应把材料存足,且很有规律地编排好。把每天用眼看的、用耳听的、用鼻嗅的诸多材料在脑中记住,这叫内贮信息;把了解到的材料记在笔记本上,这叫外存信息。每天都搜集,每天都记录,时间长了,你的信息量就大大增加了,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
每天两点一线,生活中没有新鲜事?
太阳花开放时,你也许会觉得每一天开得差不多,都是那么茂盛,那么艳丽。一位细心的作者发现,单朵的太阳花朝开夕谢,只有短暂的一天的生命。太阳花盛开不败的秘密是:每天有一批新的太阳花开放。如果你像这位作者一样去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每天都有新鲜事。
很多学生不重视这一点,往往看到一点就写,结果因观察不细,了解不深,到写作文时,需要叙述,则叙述的不具体;需要描写、则描写不细致;需要议论、则讲不清道理。
要想文章有内容可写,平时的观察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用我们的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我们的心去感悟,也就是所谓的听到、看到、想到,将这些内容融入作文让我们的作文有内容可写。
“观”就是看,“察”是仔细看,调查研究,据科学家测定,人们用眼睛获取的信息占人们得到的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用眼观察对于“言之有物”的作文来说何等重要。但是,“观察”不仅仅是只用眼睛看,正确地认识事物,只凭眼睛看是远远不行的,还必须用耳听,用鼻嗅,用舌尝,用身触,在大脑的协调下,各种感官协同工作,用大脑思索、联想、想象等进行加工。所以,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观察,才能较为准确地获取材料。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思考呢?
(一)观察生活
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课余生活,旅游见闻„„
1、观察事件的场面(活动)下一轮的比赛又开始了,参赛的小选手有的歪着头吹,有的仰着脸吹,有的笑着吹泡泡。大的、小的、长的、扁的、单个儿的、成串儿的„„在教室中翩翩起舞。随着我们的歌声,伴着一阵又一阵的笑声,小泡泡们在笑声中尽情地漫天飞舞。
2、观察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
抓住生活的细节来仔细观察。这里的细节是指生活细节,对话细节,行动细节,心理活动细节,神态变化细节等等。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岸堡,两眼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在这里,作者认真观察了董存瑞的一处生活细节,用了“瞪,射,跑”等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董存瑞的坚决杀敌之心。一下子就把董存瑞写活了。
范文:想当孙子的奶奶
我们家的饭桌上,好像有一条“三八线”:靠我这边,鸡、鱼、蛋应有尽有,而靠奶奶那边,只放一碟老咸菜。
哎哟,把我都吃成胖墩儿,可爸爸还是往我碗里夹着菜。妈妈也喜眉笑眼地劝我说:“吃!你长大不是想当举重冠军吗?”
我望着对面的一碟老白菜,又见奶奶一脸哭相儿,也顾不得妈妈的白眼了,伸手给奶奶夹了块鸡蛋:“奶奶,你长大想当什么呢?”
“依奶奶看呀,”奶奶扒拉着碗里那块鸡蛋,眼里溢着泪花儿说,“还是当孙子好啊!”
妈妈羞红了脸。
爸爸低下了头。
我呢?也伴着奶奶掉眼泪。
一时间,大家都不说话,心里都在想着同一句话:孝敬老人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呀!
评点:本文的小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来认真观察,通过生动有趣的人物对话细节的描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孝敬老人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呀!用笔不多,却很精彩。
3、观察事件的意义
“我明白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4、观察景物
(1)观察景物的颜色 往远处看,荷花像倾在湖里的胭脂,又像落在湖上的云霞,更是别具一格。吟诵着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顿觉心旷神怡。你瞧,那荷叶上蹲着一只青蛙,它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在为荷花湖演奏动听的交响乐。荷叶展绿叠翠,浑圆宽阔;碧盘滚珠,皎洁无暇。在翠绿的荷叶丛中,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而立,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摘下那碧绿的荷叶,不仅可以挡风雨,还可以遮骄阳。露珠亮晶晶的,在那翠绿的荷叶上微微滚动着,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像翡翠盘里托着珍珠一样。粉红色的莲蓬,有的含苞欲放,有的争先恐后地开放,远远看去像一盏盏红灯,陪衬着那肥绿的大荷叶和那像酒盅一样的莲蓬。
有颜色的景物比较好描写,那么没有颜色的景物呢? 作者观察到了春雨的颜色:
天晴了,我去寻觅春雨,春雨在哪里?小草告诉我──春雨在这里,她是凉爽、嫩雅的绿色。桃花告诉我──春雨在这里,她是希望、热情的红色。李花告诉我──春雨在这里,她是纯洁、恬静的白色。油菜花告诉我──春雨在这里,她是兴奋、活泼的金色。多么美丽的春雨啊!我爱这美丽的春雨!
哇!原来春雨也有颜色啊
会观察和不会观察,写出来文章大不一样啊!观察景物的颜色,十分重要啊!
春雨有颜色,秋天也有颜色:秋天,一些鲜艳的花儿枯萎了,凋谢了,但菊花却迎着灿烂的阳光,盛开怒放。黄的、白的、紫的,像龙飞,像凤舞,像节日的焰火,像美丽的珊瑚,在微风中亭亭玉立,阿娜多姿,五彩缤纷。树叶枯黄了,但松柏依然那么苍翠。温山的枫叶红了,红得像晚霞,像在和寒秋挑战。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2)观察景物的声音
不同的景物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描写景物的声音,可以使别人读了文章如闻其声,经久难忘。因此,我们观察景物,还应该注意观察景物的声音。要竖起耳朵来,仔细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尽力把这些声音写入文章。
你听过海潮的声音吗?没有,不要紧,你听,海潮来了──
过了一会儿,我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隆隆”声,好像滚雷由远而近。一眨眼的工夫,远处水平线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条又细又长的白线,横贯东西。随着潮声的增大,白线也越来越粗,像一群白天鹅展翅齐飞。前面的浪头还来不及靠岸,后面的浪头就匆忙地挤上来。真是后浪赶着前浪,一浪高过一浪。此时,钱塘江不再平静,它掀起了三米多高的巨浪;飞溅起无数朵浪花,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潮水向大堤冲来,浪头一个接一个地拍打着大提,发出“轰轰”的巨响。成千上万朵浪花争先恐后地奔上岸来,想加入我们的行列,分享我们的快乐。
(3)观察景物的形状
我们上了渔民的小划子,划进了荷花丛。荷叶像倒扣着的草帽,有的探出水面,站在水中,像个上岗的哨兵,守候在荷花的身旁;有的漂在水面上,像一个个碧绿的瓷盘,为荷花收集着雨露。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荷花,点缀在荷叶中间,随着清风飘荡,真好像一幅无与伦比的风景画。
走近一看,荷叶丛中偶尔可见大大小小的莲蓬,它们仿佛对我们诉说着荷花淀夏天的美丽的景色。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大小不一,大的象一把撑开的小绿伞,亭亭玉立在水中,小的只有几厘米大。在这碧绿的荷叶中,无数艳丽多姿的荷花争芳都艳,謦香四溢。那含苞欲放的花蕾更富有一番迷人的情趣,活像一个熟透了的大鲜桃,使人垂涎欲滴。这时,一条鲤鱼跃出水面,溅起无数水珠撒落荷叶上。那小水珠,在微风吹拂下像颗颗珍珠调皮地在翠玉盘上来回滚动。
(4)观察景物的气味(5)观察景物的静态(6)观察景物的动态
5、观察一瞬间
《夏天的雨》片段:
“忽然,一道紫色的强光就像长蛇似的划破长空,从这边亮到那边,只见树木。庄稼在暴风雨中挣扎、摇曳;豆大的雨珠霹雳叭啦地从半空中砸下来,落在灰色的水流中,溅起朵朵水花。然后就是一串由远而近的闷雷。”这里,“挣扎、摇曳”的树木、庄稼,“豆大的雨珠”,“灰色的水流”,“朵朵水花”,也就是在紫色的闪电强光一划而过的一瞬间中观察到的。
用这种方法观察事物,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观察力、敏感力尤其重要。
6、联想观察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把观察到事物活化起来。
春的联想
春天是个插花的能手,她悄悄地来到了人间,把一朵朵美丽的花插满了大地,它还把剩下的满天星,送给了夜姑娘,当作生日礼物。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她接到了玉帝下的圣旨之后,就驾着祥云下凡,使得原本冷冷清清的大地,一下子热闹起来。春天是个慈祥的守护神,她把可爱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们从寒冷的冬天叫醒,使得大地恢复了生机。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她在白白的大地上,画上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还有露着笑脸的太阳及棉絮般的白云,更有那可爱的花朵,活泼的蜜蜂、蝴蝶,顽皮的小鸟,使得大地看起来更生动了。
(二)观察别人的表达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怎样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开头和结尾,哪里应该详写,哪里应该略写,怎样顺叙,怎样插叙,怎样倒叙等等,在平时要多多留心,多多注意,认真学习,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写作方法。在写文章时,不仅做到有话能说,还应做到有话会说,有话巧说,有话趣说。
【第二关】——学会积累
我们不但要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还要注意把观察的景物和自己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以免前看后忘,这就是要求我们记好观察笔记,积累观察得来的写作素材。
记观察笔记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随观随记。这样记下来的材料,景物形象鲜明,作者感受真切。二是分类记录,可以分成四季景色,气候变化,江湖河海,山峰峡谷,寺庙园林,树木花草等不同的类别记录下来。
★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把铜聚集起来放进火炉里,用大的鼓风器扇火炉,铜没有熔化鼓风器就不停地扇,很费力气。作文好像浇制器皿,铜已熔化,(人们)按照模型浇制器皿,一熔就成功,只要知道模型,根本不费力气。这叫做在读书上多用力,在作文时就轻松
学会积累素材 篇2
十几年前, 一位同学就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今天, 还不时有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 尤其是高一年级的。记得当时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给那位同学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
从前,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 她的儿子哭着要跟着去。她对儿子说:“你回家, 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 看见曾子正准备捉猪来杀。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 等着父母去教他, 听从父母亲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 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 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 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 (曾子) 就杀猪煮肉 (给孩子吃) 。
讲完故事, 我问那位同学:“你从这个故事里读出来什么?”他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母亲欺骗孩子, 孩子也会从他们那里学会去欺骗别人。”我再问:“还有吗?”他摇头。我接着说:“如果你只停留于‘正人先正己’之类立意的作文时才会用到这个故事, 那不是太浪费素材了吗?”
接着, 我又启发他:要跳出“欺骗”, 从“父亲坚持杀猪”、“儿子的希望”、“社会评价”等维度来思辨。结果, 真的是令我喜出望外:那位同学想到了“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尽管小孩子尚不明事理, 母亲也要尊重他, 要讲诚信, 要兑现承诺”;“儿子希望母亲回来能真给他杀猪, 这是经母亲允诺的合理诉求, 作为与父母在人格上平等的儿子, 他有权得到满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也是孩子学习做人的榜样, 有做好孩子人生榜样的义务, 不可不谨言慎行”等。火候已到, 我趁热引导:“故事的浅层寓意是人人可见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就去死记硬背, 就是背出几座山似的素材也还都不是你自己的。但是, 假如你真的用心去深入感受了, 用大脑去深入、多维地思辨了, 你就会更深入、多维、独到地把握住素材。这才叫深深打上了你自己生命烙印, 成了‘我的活素材’”。
一般语文教师的失误就在于, 动辄逼着学生背名言警句和写作素材, 岂不知学生哪里尽是“巧妇”。他们往往绝非透彻、多维的理解和消化, 而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 在一堆一堆地形式上占有, 也就往往用不上或不好用。那么, 究竟该怎样做好呢?
第一步, 课文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辨。比如, 教学《渔父》。课文的主旨内涵是:屈原为守住自己的高洁之志,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不惜用死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与忠烈, 死得其所。学生写相类主题的作文时就运用这个素材。其实, 教师完全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辨和探究:屈原到底应不应该选择死?让学生自主思辨、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只要他们讲的都在理, 就给予鼓励。此外, 像引发学生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性思辩 (屈原宁死不肯同流合污, 司马迁为理想隐忍苟活, 谁的做法更可取?) , 对老庄的“无为无功”思想进行引申性思辨 (老庄的无为无功思想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有什么价值?) , 等等, 都是很有益的做法。课内引发学生自主思辨, 初步学习自主积累“我的或素材”, 这是在教学生“打样”, 更有意义的是自然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指导学生踏实走好第二步和第三步。
第二步, 指导学生在课外美读中自主积累“我的活素材”。课内打好样, 学到了方法和门道, 课外阅读美文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也像课内学课文那样自主且自觉地运用发散、引申、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 对所阅读的美文的主旨内涵进行多维、深入的思辨和探究, 进而生命化、个性化地积累打上了自己生命烙印的活素材。尤其是各种考试题上的美文, 教师更要用心指导学生进行多维、深入的思辨和探究, 直至他们养成这样的自觉和惯习, 在这种被动的考练中主动思辨和提升。我的教学经验证明, 这样做更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也更有利于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 引导并督检学生在课外见闻中主动积累“我的活素材”。现实生活中, 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故事、事件等, 尤其是那些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的, 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接触、思辨和体悟。不仅要养成多维、深入思辨和探究的自觉, 还要督检学生写好思辨性随笔, 养成良好习惯。这样一来, 生活化、人格化、个性化, 多维化的活素材积累也就不难做到了。长期坚持这样做, 就是想让学生再那样去简单化、接收式地死积累恐怕也做不到了。
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习作素材 篇3
一、阅读积累:奠定学生习作的基础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是教材阅读,还应该包括课外阅读和视听阅读。
(一)教材阅读。选入课文的文章都是范文,这些文章材料选取、题材安排、布局谋篇等方面无不独具匠心,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和语文实践获得敏锐的语感和规范化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教材阅读的关键。
学习个性语言。教师应遵循小学生记忆占优势和善于模仿的认知规律,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认真的细读课文、揣摩课文、读活课文,按要求或自己的兴趣与需要积极背诵具有特色的词、句、段、篇,甚至是全文,而且量不厌多,扎扎实实地占有语言材料,从中学习各种语言风格,在积累中使自己语言渐渐丰富起来。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学习写作技巧。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也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从阅读中学到的习作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或师其意,或袭其神,或沿其形,读中学写。只要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学到“大家”的表达和语言运用技巧,进而能动、创造地运用到习作中去。还可以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我们首先应重视教材阅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程度的语言积累和心灵的熏陶。
(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在学生学习语文,学写作文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充实着学生的生活。课外阅读和课内的学习可以相辅相成,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如果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动脑、动手,作文素材也会因此积累起来。精读和博览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以丰富学生写作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从课外书中去吸收丰富的知识,然后把自己所想的、所领略到的写出。许多作家在谈到写作起步时,无不提到得益于课外阅读。课外书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着生活实际,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阅读不仅仅能领悟文学作品蕴藏着的灵性和思想,更能感受那充满魅力,充满人性的语言美,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受到熏陶,从而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并内化为一个人的情感、素养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 认识积累:扩大学生习作的内涵
学生是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的气质、思想、修养、认识、情感、经验都不一样,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也不相同。同是一轮西沉的红日,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限惆怅,也有“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的积极乐观。因此,我们应该先承认学生认识上的差异,鼓励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认识生活,让学生的心灵在立体的思考过程中显得更加丰满,让学生的思想在多维的联想中显得充满智慧。
(一)畅所欲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悟。在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的认识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当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去重新组织自己已有的素材,寻求素材的最佳组合,当他总是从多方面去思考与探索某种新的东西时,作文的创造性思维就开始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明察秋毫。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状态,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正如大艺术家罗丹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是同学们认识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同学们在学习及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随时留意身边的变化、事态的发展。留心课堂、家庭和社会的一切动向,将有关的或重要的内容记下来,这将是作文时能顺手拈来的好素材。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的镜头,把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的并具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或事物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找准观察对象,选准观察角度。
高中语文素材积累 篇4
1.《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2.灭秦兴汉之将:韩信
秦末,四处烽烟四起,秦之统治,岌岌可危,项羽刘邦,逐鹿中原,韩信者,幼年受胯下之辱,励精图志,学兵法,为万人敌,与赵背水一战3万灭其20万!一时所向披靡,后从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袭强楚之不备,及霸王自刎,天下初定,兔死狗烹,陈平,吕后,萧何共谋之,被诛于长乐宫钟室!
3.改革强国之变法家:商鞅
秦何以为强,变法也,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经变法后的虎狼之师与东方列国大小百余战,共计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五十余万。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大战场上,冷血的秦人踏着六国之人的尸骨与鲜血走上了统一之路。而变法之创者商殃,也跟吴起一样因为得罪贵戚,而被车裂于市,悲哉!
4.项羽自刎乌江畔,不知退,不明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不会利用“多才俊”的“江东子弟”,以退为进,重整旗鼓,“卷土重来”,遗恨乌江。
5.《烛之武„„》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6.《过秦论》 7.鲍叔荐管仲:
春秋时,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而战。鲍叔助小白,管仲助纠。双方交战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险遭丧命。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执政后,任命鲍叔为相国。可鲍叔心胸宽广,有智人之明,坚持把管仲推荐给桓公。他说:“只有管仲能担任相国要职,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管仲:宽惠安民,让百姓听从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确保国家的根本权益,我不如他;讲究忠信,团结好百姓,我赶不上他;制作礼仪,使四方都来效法,我不如他;指挥战争,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齐桓公也是宽容大度的人,不记射钩私仇,采纳了鲍叔的建议,重用管仲,任命他为相国。管仲担任相国后,协助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方面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强国,齐桓公也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霸业。
8.三尺巷 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9.林肯在竞选总统前夕,他在参议院演说时,遭到一个参议院的羞辱,那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记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好。” 参议院陷入了一片沉默。他转过头来对那个傲慢的议员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我的父亲学会了做鞋子的技术。”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 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他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 ”能的帮忙。但有一点抷可以肯定,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所有的嘲笑化作了真诚的掌声。有人批评林肯总统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试图让他们变成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 “我们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们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林肯总统温和地说。这就是林肯总统消灭政敌的方法,将敌人变成朋友。他,两度被选为美国总统。
10.楚庄王绝缨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懽。”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懽而罢。居三年,晋与楚战,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卒得胜之,庄王怪而问曰:“寡人德薄,又未尝异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对曰:“臣当死,往者醉失礼,王隐忍不加诛也;臣终不敢以荫蔽之德而不显报王也,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臣乃夜绝缨者。”遂败晋军,楚得以强。
援:本义,牵扯,拉。趣:同“促”,催促。湔:溅洒。
懽 huān :同“欢”(有记载说这位大臣叫唐狡)11.华沙之跪
发生在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这一举动引起德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国的惊动。无可否认,华沙之跪极大的提高了勃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形象,为此,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华沙之跪也被标志为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新东欧政策)的重要里程碑.12.别看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却有胆有略.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13.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写作素材积累 篇5
——考卷中阅读材料的“二次利用”
一份语文试卷到教师评讲结束,生命基本宣告完结。即便是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复习试卷上语基部分的知识点,但后半部分的阅读理解部分绝对无人问津是,成为名符其实的“鸡肋”。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好阅读材料服务于写作。这也不失为一种“举手之劳”的写作素材积累方法。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各类调研考试的高三作文阅卷,发现部分优秀考试作文,所使用的写作素材除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课本素材外,有大量似曾相识的素材和构思的出现,细细研究,这类写作素材竟然来源于平时我们所做的各类试卷的阅读材料中。
更为惊奇的是一篇刊登在媒体上的2012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写的是对于城市旧书店前途的忧与爱,表达对社会文化事业改革的关注。而相关的材料竟然出现在2012苏北四市高三摸底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为现代作家李琬的《旧书》一文。
慧眼识珠——发掘考卷中阅读材料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3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对于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为:“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文学类文本的材料选择标准,与同为大纲中对于写作的要求——“形象丰满”、“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等不谋而合。可见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材料选择的情感取向与写作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都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实质。把视线放宽到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都是选择典型的阅读材料,覆盖了主要人文话题,有了指向学术研究规范的重要话题,有指向个体的人生体验,也有指向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受与欣赏,还有通过优秀的历史人物思考个人与社会、百姓与国家的关系。此外,考卷中的阅读材料呈现出严谨、细致、清晰、朴实、优美等不同的语言风格特征。
由此可见,考卷中阅读材料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
丰富性体现在:人物(事件)素材、优美语言段落、小说(散文、议论文)的结构与立意,这三个方面也是我们从一篇阅读材料中“榨取剩余价值”的三个有效途径。可操作性体现在:由于考试的时效性带来考卷阅读材料的时效性,因此考卷上的材料大多比较新颖,学生经过考试以及老师的评讲之后对该材料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也具有“能用起”来的可能性。
就地取材——从阅读材料中积累写作素材与思路
(1)、优美语言段落的积累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中有大量的写景、历史散文,文章中大量出现的写景段落、借景抒情的抒情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素材最直接的积累。这需要我们同学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分类,并按照一定的条目集中整理和识记。
如《金色的飘落》(2011江苏经典模拟卷)中的第二小节:“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落叶的黄
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
以上文字写景综合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来写银杏树飘落的景象,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为下文抒写生命的感悟作铺垫。所以在涉及到写秋景、落叶的辉煌、生命的感悟等内容的时候,学生完全可以适当借鉴,灵活运用。
同样这篇文章中还有“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等大量的句子都充满着对生命的感悟,同样可以语段素材直接积累。
其他如《一个人的仪式》、《被春天染红的小溪》、《充满诱惑的天柱山》、《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等阅读材料中都可以找出各种场景的语段。
(2)、人物(事件)素材的积累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中有大量的写人记事散文,很多素材可以被学生提炼。还以阅读材料《旧书》为例。《旧书》一文中有几个典型的场景描写,写了旧书店的偏僻和没落、在书店品读书的温馨回忆,以及旧书记录的令人无法释怀的往事等。大量的素材可以为诸多作文服务,如《守静》、《忧与爱》、《尺度》等等。
再比如《空荡荡的院子》(2012常州市高三期末)一文围绕“院子”组织材料,借院子的渐渐衰败和空荡来表现父母的逐渐衰老,表达对故土和家园难以割舍的情感。文章中涉及的空荡荡的院子的场景描写,老人的神态描写等等,都能作为素材积累。
笔者记录的另一篇优秀作文《守静》中写一座城市的文化坚守,材料就来自《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2011苏州高三调研试卷)和《北京声音》(2012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考试)。
在积累这一类阅读材料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紧扣文章的主题和立意,找出所对应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民族情感等等,这样才能碰到合适的写作话题的时候自然联想到相应的素材。
(3)、思路与结构的积累
2013届四地摸底考卷阅读材料选择的是台湾作家林双不的小小说《枪》。小说内容写的是作者深夜搭乘计程车,从上车到下车,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笔者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边读边问,问学生为何要这样写,有时问学生读到此你在想什么,你心情如何,换了你是作者,你如何安排下面的情节等等问题,如此几番“角色互换”,学生对读者和作者的心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之后就是创作实践,让学生以司机为
作者写一篇小小说。除了原文的素材仿写、借用外,很多学生对情节作了创造,细节是设置得如临其境,出来了很多读起来耳目一新的文本,最后为了共享这些创造资源,笔者又组织学生互改作文,再次体验双重角色。
2012南京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南山雨》,以“南山雨”为题,是主人公的诗册里的词语,象征着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境界。文章以此为线索,串联几个事件,既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也表明了作者对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肯定。这样的写作结构和思路,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很多借鉴。有学生在写作文《柳暗花明》时模仿这样的结构,以诗句切入,串联事件,表明作者经历心灵挣扎之后的豁然开朗,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不落窠臼——切勿生搬硬套,避免抄袭、雷同之嫌
以上方法在具体写作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得恰到好处,不会给阅卷老师造成生搬硬套、抄袭雷同的印象。所以,我们对于积累的材料与方法要进行二次创作:(1)对于语段的积累,要先进行有效的配对,并恰到好处地融入自己的文章,切不可不看场合,完全复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文章需要,进行“移花接木”、“乾坤挪移”。(2)对于人物(事件)的积累,尤其注意“同质化”倾向,不能留有原材料的痕迹,要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牵引,进行有效的引申,灵活的化解,“偷梁换柱”、“张冠李戴”。(3)对于结构与思路,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整体写作的意识,文章虽短,但要有设计。利用阅读材料关注当下、紧扣热点的特点,增强文章的层次感,拓展视角,使文章呈现不一样的面貌。
特别提醒的是,教师在评讲试卷的时候,一定要在掌握阅读材料主旨的基础上,点拨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理性积累相关素材,指导学生建立相对合理的素材储备体系。
高三学生学习繁重,需要通过阅读积累材料的方法显然不够现实,学生每天单独的阅读时间显然不足甚至没有。而学生每天接触、完成的试卷中有着大量的有效信息,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使阅读材料完成阅读题的考查使命之后,“变废为宝”,“发挥余热”为写作服务,还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与科学探讨。
语文素材积累 篇6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
——孟子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汪国真
素材
求诸难
1.三毛为寻找心中的那方净土,行走在烈日炎炎、尘土漫天飞扬的撒哈拉沙漠,沙漠里留下了她深深的足迹;余纯顺为揭开楼兰古国神秘的面纱,寻找消失了的文明古国,行走在茫茫戈壁;余秋雨为探寻数千年古国文明,孤独地行走在历史文化的隧道……他们都是一道道行走的风景。
求诸易 1.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道:“你为什么不把院子打扫一下招待客人来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怎能把时间浪费在扫屋子上面呢?”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间屋子都不能打扫,又怎么能期待你能扫天下呢?”
2.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闪亮的明星,没有劲爆的话题,夏天热热闹闹的综艺季里,这个节目没有太高的知名度,但是,凡用心看过者,莫不为之感动,为之沉思——这是一档农民歌唱节目,名叫“中国农民歌会“。49岁的甘肃农妇带来自家产的梨,开嗓却是新潮的说唱;草原上的环保宣传员身着节日盛装,一曲“鸿雁“意境悠远苍茫;安徽菜贩穿着解放鞋上台,意大利语”今夜无人入睡“震惊四座······虽然音色仍有不完美,技巧还可再磨练,但他们的歌声没有无病呻吟,鲜少浮夸煽情,那种质朴刚健的审美、阳光向上的气质,颇为打动人心。
主题:不做三流的演员,做一流的电梯工
所有不被珍爱的人生,都应该高傲地绝版。——简媜
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南方日报2005年新年献词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座有了年岁的城墙,用无数个青翠的日月堆砌起来,日子是一砖一瓦,生命是一梁一柱。城墙里,因为生活,因为情感,而充盈丰满。阡陌红尘,独自前行,青萝拂衣,清风绕袖;寂静的在自己的世界里,安稳的成长,不辜负人生大好昭光;品茶听雨,清静从容;因为我们的一生俯瞰苍穹,渺若沉浮。
——白落梅
那些走过平湖烟云、江海山川,历经劫数、受尽苦难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张爱玲
我想成为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的空中飞扬,一半洒落
——三毛 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素材
1.余秋雨《都江堰》对水的描述“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水虽平凡,所做非凡。
2.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范钦的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收集书本。虽然没有成为一流的官员,却成为一流的藏书家。
主题:喧嚣与安静
安静
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写写东西。
——三十年代的文化洛神,萧红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周国平
素材
1.嵇康远离喧嚣,纵情山水,风流不羁,谱出一曲名扬千古的《广陵散》;余秋雨在文革期间躲进僻静无人的藏书阁中,潜心经营《文化苦旅》;季羡林为求摘掉”三顶桂冠“,钻研国学,终成大家。2.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不吝笔墨挥洒上流社会社交圈的繁复图景可他最为世人称道与回味的竟是对透过贡布雷大教堂彩色玻璃的光影的描摹,对自己临睡前小小心思的细致勾勒。他们很平淡,平淡是圣洁的安静,安静是恒久的韵致。到了老年,普鲁斯特最思恋的,仍是贡布雷宁静的乡村生活。
喧嚣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
——莫言
素材
1.如鲁迅,体察社会百态,用笔杆尖锐地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之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为唤醒国人的撕心呐喊;有如孙中山在精心求索一条救国存亡的出路,为推翻腐朽没落 的清政府,建立自由平等的新社会而奔走呼号;再如曼德拉,在狱中经历了个人思想的斗争和挣扎后,出狱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为黑人解放的伟大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毕生精力。
回归课本 积累素材 篇7
中学课本的许多作者多大有文章可做, 他们能够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素材。他们中有革命导师如恩格斯、毛泽东, 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 科学巨人达尔文、华罗庚等, 诗人作家更是浩如烟海。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只要善于选择, 就能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回归课本, 运用文章内容
四川满分作文《遭遇挫折, 笑对痛苦》中, “‘老当亦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可谓:‘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 ’然而直面挫折, 他却能达人知命, 笑看人生。试想, 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 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又如福建考生的《风雨任平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我们的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 像一个关西大汉, 手持铁板, 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 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用美酒来面对如画江山, 如梦人生。”这两篇文章均成功运用了语文教材,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回归课本, 课外延伸迁移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 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 (课内外阅读) 与生活实际。回归课本不是说就不能脱离课本, 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不能囿于书本, 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 读懂“生活”, 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 更加不可偏废, 由课本辐射开去, 可以衍生出许多素材。这些子素材可能是教材已经涉及到的, 也可能是教材没有涉及过的。如学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可以课外补充阅读《小木屋》, 掌握其优美精当的比喻运用;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时, 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 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这种延伸有一定的限制、目的, 难度较大。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也为学生素材的积累提供源头活水。
四、回归课本, 培养积累兴趣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可以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语言的方法。
1. 熟读成诵法
让学生多背, 并教给学生熟读成诵的基本方法, 然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基本方法如下:主导词背诵法, 教师提醒, 学生跟背;提纲背诵法, 按文章提纲背诵;手抄与背诵结合法, 让学生在摘抄中记忆。
2. 摘记法
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 把一些优美词句摘记在本子上 (有条件的可用读书卡片) , 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 读一读。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习惯。
3. 归类法
对摘记的优美词句, 一个阶段要做一次归类工作。把同类的抄在一起, 以便查看, 如可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 名言警句等归类。
总之, 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就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仓库, 就能在作文中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篇8
一、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作文训练中,要从实际出发,拓宽取材范围,为作文服务。
1.鼓励学生干农活、做家务。
如割谷子、小饲养、种花、扫地等活儿,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定期在班上举行“夸夸我的好日记”活动,由学生读,大家评,老师参谋意见,然后整理成有内容的片段文章。
2.留心观察生活的动态和静态。
如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观察万物复苏的景象;夏日炎炎时节,观察烈日下人们的活动;秋风送爽的时节,留意周围景物的变化;冬天寒风凛冽,感受气候变化;在清澈见底的小溪边,观察鱼虾的安闲游戈;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观察人们的繁忙景象……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原来就是人们生活中的事情,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素材就会多起来,作文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二、在兴趣中积累写作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用泥土捏他们所喜欢的“大公鸡、小汽车、手枪”,只要他们捏得像、有造诣,我都大加鼓励,激励他们的兴趣爱好不断发扬广大,“玩出水平”,“玩”出成绩来。春游、秋游、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野炊等都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活动。如开展野炊活动,在活动之前讲清活动的意图及要求,然后背着锅碗瓢盆,浩浩荡荡地开向风景秀丽的地方。首先让学生浏览壮丽的山色、白云深处的人家、山壑里的农田,然后开展故事、演讲、歌咏等活动,接着分小组野炊,三人一群,五人一伙,拾柴抬水,切菜烧锅,那场面无处不存在儿童的稚趣,积淀了作文素材。
三、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广采博取、积累素材,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文思泉涌。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的素材。
1.在课内阅读中积累。
教材所选的篇目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真所谓是“就地取材”。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
课外积累的方式常见以下几种:
一是阅读名著及有益书目积累写作素材。名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国人民创造的民族艺术瑰宝。大量的名著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厚的养分,心灵日渐丰润,能熏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二是从报刊杂志上剪贴积累写作素材。可以把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来的有价值的材料贴在准备好的资料上,说明资料的出处、时间等,还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网络资源,从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
三是利用网络资源积累写作素材。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
四、在写作中积累素材
文章是写出来的,督促学生完成读写任务,使之思如泉涌,就必须勤“磨”笔杆,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付之笔端,成为读书心得。这样既能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周围事物的认真观察,又能加深对精彩部分的记忆,实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动笔写作时胸有成竹,自然就能水到渠成。通过这样一组组的作文训练,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会更留心,对如何将作文写细致、如何写出真情实感也会慢慢摸到一点门道来。
只要我们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摄取有用的养料,日积月累,素材仓库自然丰富。大自然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花草虫鱼,书籍刻绘……可谓纷繁。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博览群书、勤思多练,素材会越积越多,文章会越写越好。
素材积累珍惜 篇9
一、名言
人们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契诃夫 最值得高度珍惜的莫过于每一天的价值。——歌德 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去的时间相比。——屠格涅夫
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青春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成为什么。——高尔基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爱惜才华吧,保护那些才华修美的人物吧,文明的民族啊,培养他们吧。——卢梭
二、事例
珍惜时间的鲁迅
(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下联为“恐鹈鸥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鲁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巴尔扎克勤奋写作
(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十分珍惜时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他的创作时间表是:“从午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说,在圈椅里坐十二个小时,努力修改和创作。然后从中午到四点校对校样,五点钟用餐,五点半才上床休息,而到午夜又起床工作。”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工作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作狂”。巴尔扎克的写作速度很快,每三天他的墨水瓶要重新装满一次,并且得用掉十个笔头。他创作出像《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90多部中长篇小说,成为一位多产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之所以著作立身,与他珍惜时间、勤奋写作是分不开的。
苏秦刺股
(珍惜时间发愤读书是成才之路)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温饱难继,读书自然是很奢侈的事。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和帮别人打短工,后又背井离乡到了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
苏秦自恃学业有成,便迫不及待地告师别友,游历天下,以谋取功名利禄。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自己的盘缠也用完了。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自讥笑他。此情此景,令苏秦无地自容,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
“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学业未成而急于求成啊!”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振精神,搬出所有的书籍,发愤再读书,他想道:“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决心埋首读书,却不能凭这些学问来取得尊贵的地位,那么,书读得再多,那又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每天研读至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次日醒来,都懊悔不已,痛骂自己无用,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倦困难当,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猛然“痛醒”,保持苦读状态。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状,心有不忍,便劝他。可是,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惟有如此。才能催我苦读!”经过“血淋淋”的一年“痛”读苏秦很有心得,写出“揣”、“摩”二篇。这时,他充满自信地说:“用这套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服许多国君了!”
于是苏秦开始用凭所得的学识和“锥刺股”的精神意志,游说六国,终获器重,挂六国相印声名显赫,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珍惜别人给予的东西)
1952年梅纽因到日本演出,演出前他就听说有一位擦皮鞋的日本小孩为了听他演奏,凑钱买了一张便宜的票。演出结束之后,梅纽因穿过贵宾席上的社会名流,走到后边问那位小男孩,我怎样才能帮助你呢?这位日本小孩说,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听听您的琴声。梅纽因当即把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送给了他。30年后,梅纽因再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当他得知当年的这位知音30年来还是过着清贫的生活,多次拒绝别人高价收购那把琴的时候,他又和他会面了。他再次问他,我怎样才能帮助你呢?这位日本人说,我什么也不需要,只想再听听您的琴声。梅纽因默默地接过了那把阔别30年的旧琴,又演奏起了那支曲子。徐悲鸿慧眼荐白石(珍惜人才)
20世纪30年代末,徐悲鸿认识齐白石后,对齐白石的独特艺术风格极为推崇,称赞他的画“妙造自然”、“浑然天成”。他在担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后,就派人给齐白石送聘书,邀请齐白石到学院任教。但数日没有回音。经查询,才知道有人贬低排挤齐白石,在正在开放的一个画廊上把齐白石的画冷落在一个角落。徐悲鸿来到展厅,看到挂在角落的齐白石的水墨画《虾趣》,画上的虾子体若透明,形态逼真,实属神品,标价却只有8元。他当即找来展厅负责人,把《虾趣》移到展厅正中,挂在自己的《奔马图》旁边,将标价改为80元,并在说明栏里注上:“徐悲鸿标价”。而他自己的《奔马图》标价为70元。一时在京都书画界传为美谈。齐白石深为感动,马上写信给徐悲鸿同意到学院任教,徐悲鸿又为齐白石编了画集,亲写序言,使齐白石名声大振。惜时如金的巴尔扎克(珍惜时间)
巴尔扎克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时间是一秒也不空过的。一次,巴尔扎克太累了,对一个朋友说:“我睡一会儿,你一小时后叫醒我。”一小时过去了,朋友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巴尔扎克醒来,发觉超过了一小时,几乎是暴跳如雷地对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叫醒我,耽误了我多少时间啊!”他平时每天写作十六七个小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日三餐由仆人从特定的窗口放进去。
1850年,巴尔扎克51岁,他感觉到此次自己的心脏病是大发作了,于是便问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半年?六星期?医生摇摇头,巴尔扎克急了:“至少六天总可以吧?我还可以写个提纲,还可以把已经出版的五十卷校订一下。”医生告诉他:“你还是赶紧写遗嘱吧。”可巴尔扎克却把医生的劝告扔在一边,依旧紧张地工作与死神争分夺秒。
安全帽上的遗言(珍惜信用)
2003年5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安全帽上的遗言》,讲述了一个煤矿工人的感人故事:聂文清是湖南省涟源市七一煤矿的一名普通矿工,在4月16日下午5时许,他所在的煤矿发生事故,他和16名同伴在井下被困。6天后,救护队员终于打通救援通道找到了他们中的16个人,但人都已经死了。在聂文清的遗体附近,救护队员发现了他的安全帽,上面用粉笔写着他的遗言:“骨肉亲情难分离,欠我娘200元,我欠邓曙华100元,我在信用社给周吉生借1000元……”这种临死也未忘欠人钱债的责任心何等让人感慨和称颂,一个整天与煤屑打交道的普通矿工把信用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人无信不立,信用是人的第二身份证,他珍惜生命,但更珍惜自己的人格信用。为保护青蛙停奥运工程 范文
珍惜
每当起床晚点,眼看就要上课而自己还在路上的时候,不经意间加快脚步,这种行动叫做“珍惜”;当亲人逝去,后悔没和他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拿着他的遗物难以释手,这种感觉叫做“珍惜”;独自漫步在初冬的林荫道上,看着瑟瑟寒风吹下最后一片黄叶的时,拾将起来细细端详,不忍看其在手中凋零,这种情怀叫做“珍惜”。活在这个世上,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
时间值得我们珍惜。圣人孔子教导我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科学家富兰克林告诉我们:“时间就是金钱。”革命先辈鲁迅警示我们:“浪费时间无异于自杀。”而奥斯特洛夫斯基提醒我们不要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珍惜时间,才能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能在事业上取得一番成就。时间就是生命,而我们每个人都热爱生命,因此我们必须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感情值得我们珍惜。亲情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密感情,亲人之间的关爱最让人感到温馨;友情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朋友之间的关心使人不再孤独……有这些感情的存在,世间才分外美好,生活才丰富多彩。是感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感动,让家庭更加幸福美满,让社会更加和谐温暖。我想,假如世间没有了感情,人们都冷漠无情,或者遁入空门,那今天这多彩的社会也将不复存在。正因为这样,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份感情。
大自然值得我们珍惜。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只有地球一片生机盎然,这都要感谢大自然。是她,给了地球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地和广阔的大海;是她,养育了万类生命,养育了我们人类;是她,慷慨地将其所有献于我们,孕育了今日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我们应当好好地珍惜她——人类共同的母亲、唯一的家园。然而,人们似乎不懂得这一点,他们不知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不断地破坏她、污染她。人们刺破了地球的外套——臭氧层,剥去了地球的碧衣——森林,吸干了地球的血液——石油,敲碎了地球的骨骼——矿藏。现在,曾经美丽的地球已是百孔千疮,面目全非。人类应该知道,毁了自然就是毁了自己。巴比伦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破坏后轰然倒塌,古埃及文明在森林破坏后也终于覆灭,如此多的“前车之覆”,难道不能使我们有“后车之鉴”?让我们珍惜我们唯一的自然吧,否则人类终将毁灭自己。
珍惜时间,使我们延长生命;珍惜情感,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珍惜自然,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让我们一起来珍惜这美好的一切吧。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