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2024-10-10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精选12篇)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篇1

摘要: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写作是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其综合反映的是一位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因而语文教学中必须强化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则是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思维的关键因素。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进行着重分析,希望能够总结出更多有效的方法以强化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从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语文写作,素材积累,素材运用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提到写作便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受兴趣爱好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写作上展现了较强的文学天赋,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处于黔驴技穷的状态,其实很多学生不是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好,而是其缺乏必要的素材从而导致其在写作过程中总是感觉“没话说”。为强化学生整体写作水平的提升,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上的引导,从而使其在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基础上爱上写作。

1 素材的积累

素材的积累过程便是学生提升自己文学修养的过程,而这一阶段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眼”与“心”的综合运用。

1. 1 擦亮双眼,仔细观察生活

“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强调的是作者从生活中的某件事情上汲取灵感,然后加之自己的想象最终创造出一个个或鲜活生动、或朴实真挚、或温馨浪漫的故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提醒学生擦亮自己的双眼,仔细的观察周围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自己写作的素材。例如,在景观的写作当中以四季之景最为常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让其仔细的观察世界,从而“看见”写作素材。教师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读物,让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将优美的、有哲理的文字摘抄下来经过自己的融合使其成为自己文章中的闪光点。

1. 2 放飞心灵,感受真善美

很多学生总是抱怨其在写记叙文、议论文等不同题材的文章中容易出现“词穷”“无从下笔”等状况,究其原因是其没有将真情实感或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写作中去,其写作更多的是一种应付,这种情况下为加强学生正确写作思想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心”进行剖析。“剖析”学生的心灵,主要是通过让其从心底对某些事情进行感悟,那么其在写作中才能更好的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写有关爱国主义或乐于助人等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民解放军参与抗震救灾等感人场面的视频,此举更有利于涤荡学生的心灵,使其能更深层次的感知爱国、奉献的真谛,那么其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2 写作素材的运用

学生通过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素材后便进入了作文的创作阶段,写作过程便是将学生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通过具体的写作技巧或手法表现出来的过程,此阶段更注重的是在保证语言组合完整紧密的情况下强化文章的中心、突出文章的亮点,使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佳作。

2. 1 引用名人名言,突出文章的亮点

在语文学习与课文阅读过程中学生会积累大量的古诗词或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这些素材的正确运用不但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起到升华主体的作用,还使阅读者充分感知到作者的文学素养,从而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 2 结合实例,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篇好的文章要能够在感情上触及阅读者的灵魂,因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好能将自己掌握的与文章的题目有密切关系的现实案例结合到文章中,从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列举的实例与文章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结合实例与真情实感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2. 3 润色语言,将材料进行深加工

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对写作素材的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学生不可能真正将自己掌握的素材全盘托出付诸于自己的文章中,其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与语境对素材进行深加工,从而使其以更合适的形式出现在文章中,做到既不突兀还能充分彰显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写与意志相关的文章时,某位学生便引用了蒲松龄的著名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引用过程中其并没有以对联的形式将内容展示出来,而是结合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项羽破釜沉舟伐楚以及蒲松龄以茶换故事最终完成《聊斋志异》的创作等三个故事形成了一个极具文化内涵并紧扣文章主题的排比句,从而极大的增添了文章整体的亮点。

3 结语

初中语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为强化学生写作功底的培养,教师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等方面的引导,使其可以灵活的运用各种素材润色自己的文章,从而使文章最终成为能激发他人阅读兴趣的佳作。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能应用到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引导上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师只要经过设身处地的探究便能总结出可行性更高的策略,从而使其成功地作用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去,以最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篇2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来自何处,很大程度来自于所学过的高中课本。

作为高中语文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课文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从积累来说,可引导学生积累课文经典片断,积累作家经典小故事,积累课文中的文化,积累古诗名句。从运用来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思考哪些材料可以为哪些话题服务、如何为话题服务,使教材成为学生的“写作源”。

下面以高中语文第二册为例,谈谈如何积累课内写作素材并运用。

第一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经典人物

祥林嫂,旧中国一位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勤劳能干,为了生存,逆来顺受,深受封建制度所害,并且没有任何反抗意识,最终沦为乞丐,孤寂凄惨地死在鲁镇一派“祥和”的祝福中。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的心是封闭的,与外界隔绝的,孤寂的,最终在孤苦中等待。

水生嫂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并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斗争。

【写作应用】一个人的命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性格、性情的影响。以下素材,可以作为“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精神(心灵)枷锁”“生命的尊严”等命题、话题或材料材料作文。应用时要注意使用的角度。

课内素材

(二):经典故事

《边城》中渡口撑船老人与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相伴。掌水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翠翠,一个大度成全,外出闯滩,因意外而死;一个内心有愧,抛下翠翠出走他乡。故事展现了宁静和谐的边城生活,以及爱情悲喜的真善美。

【写作应用】

这则材料可应用于“和谐”“亲情”“爱心”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我们国家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和谐的社会需要的正是人性中的真善美,而《边城》中体现的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正是我们这

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使用这则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从不同的话题角度或命题意图出发,灵活使用。

第二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经典话语

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时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用于“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鲁迅伟大的贡献”“选择”等有关的话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事物时必须恪守的准则。使用这则材料,应该紧扣作文要求进行合理引申,并适当剖析。应用时注意变换角度。

课内素材

(二):经典事例

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用于“权力与责任”“歧视“平等待人”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权力是社会赋予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该素材是违背此规律的反面典型,事虽小,折射出的的问题却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使用时注意小中见大,论述不可过激。

第三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博物学家的小故事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但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执著”“职业选择”“取与舍“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应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

课内素材

(二):课文经典片断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号巡舰的环球远,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做了一些札记。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适用于与下列话题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1)积累(2)开拓(3)认识规律(4)追求(5)成功的秘诀。(6)坚持是胜利的保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因为有了丰厚的积累,达尔文才有惊人的发现。这则材料内涵很丰富,使用广泛。使用时,注意角度转换,注意表达,避免成就感。

第四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经典论据

《咬文嚼字》举了如下事例:“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贾岛‘推敲’的故事”“《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在求学的道路要以严谨的精神,刻苦自励来逐步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虚心学习”“严谨治学”“相信自己和听取他人意见”“谦虚使人进步” 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和语言的表述。

课内素材

(二):经典言论

维纳斯正是由于双臂残缺才具有了“丧失“的美感,才有迷人的气质,将维纳斯的缺陷填补复原反而限制了人们的想象的空间,失去了抽象意义上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写作应用】

这素材可用于与“正视缺陷”“创造残缺的美”“优势和劣势”“心态”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运用时要注意中心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现实,力求有针对性和教育性。要做到说理辩证,一要辩证地看待缺陷,任何完美的东西都有缺陷,任何缺陷都有可能显示完美,关键是能否唤起人的想象,给人以多方面的暗示;二是考虑不是所有的缺陷填补起来就是完美;三是考虑身体的缺陷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心灵具有缺陷,我们要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弥补先天的缺陷。

第五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经典历史镜头

一场“鸿门宴”让我们认识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优柔寡断、自大轻敌的项羽;善于用人、狡诈多端的刘帮;多谋善断、临变不惊的张良;老谋深算的范增;智勇双全的樊哙„„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感叹和思考:历史造就了项羽,时势却成就了刘邦;对项羽,人们只是欣赏而不愿意效仿;而刘邦,这样一个市井无赖,却成就了帝王之业。究竟谁是英雄,这是一个难题,也恰恰给我们的写作提拱了发挥的空间。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以用于“个性”“英雄”“听取别人的意见”“认识自我”“强和弱”“战胜对手和提高自己”“历史与镜子”等有关的话题的写作中。历史是一个宝库,写作时要依据要求,巧妙地引用和变换角度,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课内素材

(二):文学家的气节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泽做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迎来送往。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坐下来写了辞职书,辞官回家。

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举动。陶渊明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和向往。

【写作应用】

气节是一种人生准则,一种道德修养。守节者,诚信无欺,见利思义,将节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更不要说金钱与虚名。这则素材可用于“品德与气节”“骨气”“物质与精神”“人生的追求”“学会做人”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运用时要注意角度的变换和材料的详略。

第五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经典言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以用于“师道”“尊师”“敢为人师”“教学相长”“合作”等有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题作文中,具体写作运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扣住话题,合理地确定文体。如写“教学相长”,既可以写成议论文,引用众多材料围绕师生关系,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来让读者思考,受到教育。

课内素材

(二):历史人物

魏徵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论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能“垂拱而治”的道理,劝诫唐太宗积德义、察民心,虚心纳下,善始善终地治理天下。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以用于“纳谏与拒谏”“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贤明与昏庸”“相信自己的意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等有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题作文中,运用时,要注意角度的变换,说理要恰当,大的方面可以谈对国家对民族的影响,小的方面可以谈学习的变化。写作进要思路清晰,材料有说服力,并注意从不同的方面选择。

课内素材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运用示例: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江西考生

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

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来到了濮水边,清幽的月光下,一位孤独的老者,徐徐的背影。只听到一句:“宁拽尾于涂。”来回答请命的使者。他那无所待的逍遥游,他那如大鹏般的志向触动着我的心灵。荣华富贵尤可舍,权势名利尤可抛,这就是庄子,做着“蝴蝶梦”的庄子,醒来之后,物我已两忘,不知是“我”变成了蝶,还是蝶化成了“我”。这棵孤独地守候月亮的树永远竖立在我的心中。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来到了那座失落的大观园。宝钗的可人、练达让人着迷,黛玉那如水的性情让人怜惜,凤姐的泼辣让人钦佩,宝玉的痴情让人心生敬意。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天使印入我的脑海,大观园的盛衰也让人看后觉得惋惜,宝黛的反封建勇气可嘉,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令人伤感。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进入那《边城》的透明之境。闻到了,边城人民质朴的情怀;听到了,边城的大老、二老含情脉脉的情丝;看到了,翠翠等坐在岸边那望眼欲穿、灵动的双眸。那段凄婉哀伤的边城之意化作一股清泉流遍我的身体,牵动着我的神经。人性的透明莫过于此,结局是悲凉的,可又有谁能否认翠翠是幸福的呢?无尽的等待已化作有情的相思泪,挥洒在边城的角落,飘散在每个读者的心间。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涤荡着人性的灵魂,进入至高的精神空间,去品味人性的至纯,去感受人性的高洁,去感受人性的华美、天真„„

浅谈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42-01

对部分初中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比较困难,有的学生一想到写议论文就感到头疼。因此,教师要注重开展议论文写作训练,采取有效策略消除学生写议论文的恐惧,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并灵活运用到写作当中。

一、将生活案例作为议论文写作的素材

在議论文写作中,有的学生认为没有素材可写。其实,写作源于生活,只要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保持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将生活中出现的案例融入文章,那么写作自然就会变得轻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做: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与热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在生活中出现的印象深刻的、感悟较深的事物记录下来。第二,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将生活案例转化为议论文素材。首先,用词应书面化。学生在写作中引用生活素材时,习惯用口语表述,将写作素材叙述成流水账,降低了文章的质量。对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区分书面语和口语,引导学生多用书面语进行写作。其次,语言要凝练,作文素材的使用不可过于繁杂冗长。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写作素材中的重点,对材料进行加工,用词造句应当凝练、简洁。最后,抒发情感要适当。生活素材适用于情感表达较强的作文,若学生在使用生活素材时把握不好情感抒发的度,过于饱满或不足都将导致生活素材引用的失败。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将生活案例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时,要将生活案例与议论文素材进行区别,转化为议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达,并指导学生将对生活案例的记录转化为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二、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书籍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教师除了让学生在课内进行阅读,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随时记录在阅读中发现的名言警句、名人轶事、妙语佳句等,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对于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纳和梳理,对素材进行分类。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写作话题的不同,将素材分为信念类、克服困难类、竞争类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素材。例如,一个学生积累了这样一则素材:我国的文坛巨匠鲁迅为了救国三易其志。他先学习采矿,希望通过实业报国,随后改学医,欲救治民众于疾苦之中。面对一些中国人精神麻木的现象,他又弃医从文,欲唤醒沉睡的国人,同时以笔作枪,捍卫正义与民主,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对于这则素材,教师将其归为爱国类、坚持类、挫折类都可以。一个素材可以用在多篇议论文写作中,而这种归类梳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提高素材的利用率。此外,教师可以将某一素材进行分类后作为写作话题,开展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素材的熟练程度,从而增强学生写议论文的信心。

三、巧用素材,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质量

有的学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喜欢把素材原文“搬”进文章里,导致议论文质量下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素材运用的技巧,真正达到提高议论文写作质量的目的。首先,对于简单的作文素材,在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时要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情景,扩展描写,使之成为感性的写作材料,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例如,一个学生积累了这样一则素材:爱迪生没有被火灾吓着,面对挫折也不气馁。在写作时可以这样加工素材:一场大火把实验室烧成了一片瓦砾,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的所有资料和样板都被烧成了灰烬。爱迪生很伤心,但是他没有倒下。发明电灯时,他就先后试验了7 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 000多次,但是他没有气馁,并且最终获得成功。眼下这场火灾也同样不会使他后退。爱迪生对老伴说:“不要紧,别看我67岁了,可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其次,对于复杂的作文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的要点加以概括,突出重点,对选用的素材要体现出层次性,最好能够做到中外结合、古今结合,学会对作文素材进行搭配使用。以围绕论点选择合适的素材为例,在写作关于“挫折”的话题作文时,有的学生运用了海伦·凯勒、史铁生、国家体操队这3个素材作为论据,论述时做到中外结合,古今论述,同时加上合理的抒情,一篇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就完成了。

议论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产生“质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4

一、积累写作素材

“摆事实, 讲道理”是议论文最基本的写作方法, 在议论文中“摆事实”是为“讲道理”服务的, 要写出有理有据的文章来, 我们就要先学会摆出“事实”, 因此, 我们得积累写作素材, 让“事实说话”。

(一) 写作素材的宝藏———教科书。

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 富于文化内涵, 文质兼美, 丰富多彩, 难易适度,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眼界。”所以教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为什么坐拥宝库而不去开发利用呢?学习写作时可用如下方法。

1. 准确地引用诗句。

引用古诗文说理且说理透彻是2008年湖南考生《远近焦距》的一大亮点。开篇引用“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点题又增势, 并引发悬念;接着文章从大到小进行论述。一句“眼肉有尘三界窄, 心中无事一床宽”对人的价值观进行解说, 得出眼界开阔由人看事物的距离决定, 这是大;紧接着用“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话语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论述, 并且很巧妙地与上面的禅语进行了呼应, 这是中;然后用现实生活之例让文章贴近了生活, 得出“只有跳出来, 才能明白生活之美好”, 这是小。引用的诗句达八句以上, 可谓匠心独运, 恰到好处。2005年天津考生《留给明天 (四) 》引用李白﹑杜甫﹑柳永的诗句, 引发了对“我将要怎样的人生”的思考。

2. 巧妙地化用材料。

“化用”可以使材料成为行文的组成部分, 自然而不着痕迹。使文章有文采, 并显出作者的文学素养。如2005年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文王拘而演《周易》, 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 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 你想起了百炼成钢;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你想起了花香从苦寒;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孤愤》, 你想起了英志还未竟。”此段化用《报任安书》, 贴切自然, 评析司马迁, 富有深度。2005年福建考生《圆形与星形》:“在这里, 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看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探究石钟山的得名, 毫无顾忌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 看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感慨人生如梦……”化用《赤壁赋》、《石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 浑然天成。

3. 课外延伸教材。

以教材为本, 课外延伸。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 我们可以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学习《指南录 (后序) 》的时候, 我们可以关注文天祥的点滴信息。由课本的一个作者的一个作品延伸开来, 我们又将积累很多素材, 因为他们的经历精神思想同样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如2005年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 (1) 被贬黄州; (2) 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 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 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峰, 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只有对苏轼全方面地了解, 考生才能将这些素材为己所用。

(二) 写作素材的源泉———生活。

信息化时代笼罩下的我们, 自然会涉猎各种新闻, 大到国事家事天下事, 小到我们身边的琐事, 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素材就会很多。2008年虽然过去了, 但很多事情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雪灾、地震、奥运让我们在大灾大难面前经受住了考验, 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骄傲的同时, 也有一些让我们痛恨和反思的事, 如“三鹿奶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08年, 国庆60周年, 让我们因中国强大而激动不已的同时, 也让我们重新审视“90后”的一代。长江大学学生手拉手结人梯救人献身的事例重新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二、运用写作素材

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 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 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 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一) 品味、提炼主题。

大多数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 需要反复玩味。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气息, 怎能与孤独的海子同悲同喜?如果不同史铁生一起“生活”在《我的地坛》, 又怎能把“出入人生”感悟得彻底?如果对《逍遥游》心存难以消弥的隔阂, 又怎能与庄子一起逍遥在蝴蝶翩翩的文学世界中呢?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 可以思考:这素材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操?这种思想、情操是否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典型性呢?我们需要的是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统地内化或积累。我们占有材料, 提炼主题, 还要根据主题分门归类。有的一个材料可适用多个话题, 如李密的《陈情表》可适用“双赢的智慧” (2005年山东卷) ;“一枝一叶世界” (2005年浙江卷) , 《赤壁赋》可适用“乐观”、“挫折”、“包容”、“和谐”、“自然”等话题;司马迁的素材可适用“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转折”、“心灵的选择”、“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变通”、“挑战”等话题。有的多种素材同适用一个话题, 如2004年全国乙卷,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作者用王勃、李白、司马迁的素材说明他们面对挫折, 并没有放大痛苦的观点。

(二) 联想、捕捉材料。

占有大量素材, 却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我们还要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进行横向联想, 搜索自己素材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如2008年重庆考生《在自然中生活》, 作者联想到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索罗在小木屋自由生活的情景, 谢安徜徉湖光山色的情形, 内容丰富, 观点极具说服力。

(三) 选择、组织材料。

对联想到的材料鉴别后, 选择与作文话题内容相关的素材, 使之与根据作文话题内容而提炼的主旨相匹配, 可集中笔力, 深挖细掘写一两个素材, 如2007年辽宁考生《我能》文章紧扣项羽和苏东坡的事例, 深入分析, 使文章具有厚重的意蕴。也可将多个材料按一定的顺序串联, 如2007全国卷《滴水之恩, 以何报?》选择了诸葛亮、李密、贝多芬的材料, 按照中外的顺序排列, 思路清晰。

总之, 积累素材贵在有心, 运用素材贵在用心。我们相信, 只要对生活和阅读的书籍认真思考, 用心体会, 并努力把对生活和书籍的思考与体会储藏进大脑, 写好作文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摘要:许多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是抓耳挠腮, 搜肠刮肚, 不知所云。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原因之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这锅饭。因此学生必须从教科书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 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 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 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 学会运用写作素材。

如何积累和运用雅思写作词汇 篇5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cutting-edge breakthrough of science usher in an age when the obsession with logic and rationality elbow its way to the spotlight of public. However, art or the artists, the relatively sentimental part of human mind, still deserves a place for its irreplaceable importance.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s mind make artists an indispensable role. The essence of arts is its natural outflow of human emotion and their perception to the world from a subjective and self-oriented perspective, which can arouse a mental echo of the thirst for beauty and the probation of the primitive state of mind. Although we have lived in a world beaming with the hustle and bustle brought by technology, we still need musicians to compose the melodious tunes and painters to depict the magnificence of landscape. Vincent Van Gogh’s Starry Night will not pale compared with the stunning Hubble telescope.

以人物和主题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篇6

一、以课文中人物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一)素材的积累

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人物,是作者根据生活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爱国青年典范。她用她的行为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年轻人有责任站出来,且站在时代前列,担当起社会的责任,挺起社会的脊梁,年轻一代是社会的良心,肩负着真理和正义的使命。如果能将这些鲜活生动、形象典型的历史人物写进作文,那必然会大大地丰富我们的文章内涵,增强作文的文学色彩。我们的作文也会提升一个档次。

(二)素材的运用思路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艺。”教材是写作的一个范例,是写作素材的集合。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次素材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1.用于一篇作文。训练写作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对该作者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他的事迹,包括他的精神等。

学习了《苏武传》,以“坚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学生写作示例《坚守》: 十九年,威武不能移其志,面对强权,不肯低头,天地便丈量了这铮铮铁骨的高度。面对卫律高高举起的利剑,张胜腿软请降,但苏武岿然不动!站在强权威逼与宁死不屈之间,他坚守心中的忠诚,选择了慷慨赴死,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大丈夫,死有何惧?他挺着的脊梁撑起了天地,为后人所铭记……

2.用于多篇作文。我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可以生发出以下角度,同时写出以下文段。

①用于“说‘安”——“安”需要包容。假如蔺相如不包容廉颇而是针锋相对,势必两虎相斗,怎么会有廉蔺的团结?又怎么会有赵国的安定?“安”需要勇气。假如廉颇没有负荆请罪的勇气,怎么会有将相和?又怎么会有赵国的安宁?

②用于“位置与价值”——假如蔺相如不是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位置,由舍人到使者到上卿,怎么会有完璧归赵的佳话?又怎么会有“将相和”的美谈?

③用于“人生因转折而精彩”——假如蔺相如没有从舍人到使者到上卿这一次次人生重大转折,怎么会有完璧归赵的佳话?又怎么会有“将相和”的美谈?

二、以主题为素材的积累及运用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主题都可以当做素材积累和运用,尤其是一些寓意丰富,说理深刻的文章。

(一)素材的积累

以课文主题为素材,就是要选择那些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给人鼓舞启示的。如《老人与海》的主题: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的主题忏悔可以使人重获新生。给予我们启示,发人深省。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

(二)素材的运用思路

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学生有了想法之后,确定立意:“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不要死守教条”“学会由个别推知一般”“岂可一一实践”。如:

岂可一一实践

做事要学会类推。从树上选一个水果尝一尝是否真的甜美是应该的,可买果者却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结果“一切都弃”。这就告诉我们: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不知变通,凡事都要一一实践,就会处处碰壁。

一沙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正如卖家所言,庵婆罗果本来长在同一棵树上,尝一颗便可知其他是否甜美,但愚昧的买果人却非要一一实验,结果招来长者的厌恶。原因何在?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从一颗果的甜美推知整棵树的果,最后只能是徒劳无功。因此,学会从局部推知整体,方能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教材是需要我们开拓的天地,只有高效的读,有效的引导,才能开拓出多彩的写,才能让作文的素材如齐放的百花丰富多彩。

谈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7

一、课堂是学生积累素材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积累素材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性。语文课本是人人具备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中获取写作营养。

首先,人教社新版的语文课本在书前“说明”中指出:“多数课文后面介绍一则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主要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选择,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就会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导师领袖有:马克思、毛泽东等。科学名人有:沈括、达尔文等。诗人作家,外国的如莎士比亚、莫泊桑……中国的如司马迁、李白等,举不胜举;还有锦绣江山,如长江三峡等。此外,教材中还有对勤奋好学、尊老爱幼、勇于牺牲等传统美德的赞颂,也有对贪婪蛮横、虚伪愚昧、保守顽固等丑恶现象的鞭挞。对于这些材料,可让学生归类积累,以便写作时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用,这样,语文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准备写作素材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二、课外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广阔空间

加强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使中学生的知识面更宽广、更全面。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既立足于课堂教学,又注目于课外阅读,以“读”为本。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有效地积累作文素材呢?

1、科学地组织阅读。大量阅读能使学生“知道他眼睛和耳朵达不到的境界。”

(1) 引导学生开“益卷”。各类书籍,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开什么样的“卷”获什么样的“益”,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而应头脑清醒,科学地指导学生在书海里“辨向”。引导学生看健康的书,向学生介绍有关文章、书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儒林外史》、《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的有关章节,使学生对原著的思想性、艺术性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在抓语言积累上,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互联网、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等阵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平台。

(3) 教学生做读书摘录卡片。做读书摘录卡片是学习语言,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它摘录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学生觉得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强的词语、句子、语段都可以摘录下来。如,读小说,可从中摘录描写人物外貌、言行的句子。读报刊、杂志,可从中摘录谚语、格言、箴言、警句等,在阅读散文时,可摘录一些写境的句子。

(4) 教学生做剪报评析。报纸是最新的百科全书,里面有最新的材料,向我们及时地传递各种信息,且各种文体兼俱,养成认真读报的习惯,能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剪报评析,便是积累写作资料,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剪报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思想性、艺术性强的文段都可剪贴。剪报评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 文体和作者, (2) 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3) 文章的段落,先标出自然段,然后归纳出意义段, (4) 文章的思想主题, (5) 写作特点分析。不苛求全面,运用语文课上学过的知识,能分析多少就写多少。 (6) 读后的感想,写读后的收获,也可以质疑。

2、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和爱好,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爱好各不相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指导。语文水平比较低的。应指导他多读短篇,如小小说、记叙文等。了解其中的故事梗概。这样,对迅速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帮助。语文水平较高的,可以指导他们阅读长篇名著、精美散文,并学习其中的技法技巧。

总之,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加强积累,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社会实践是学生素材积累的辅助手段

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参观、访问、社区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四、参与班级活动是学生积累的强化途径

知识的积累有赖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积累,是一个科学的、渐进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方面应机智、灵活,有意识地去开掘。如新闻课可以将思想教育与语言积累融为一体,推出“新闻播报”、“校园要闻”、“好书推荐”、“成长的烦恼”等一系列学生乐于接受的栏目,由学生自己主持,并天天轮转。在班级活动中举行朗诵、演讲等比赛和自编小报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灵感和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

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开辟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仓库,使学生在今后运用时游刃有余。

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 篇8

一、在阅读中, 积累语言, 拓宽视野

众所周知,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阅读教学中有指导作文的因素, 作文教学中有指导阅读的因素, 二者共同承担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任务。因此,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一方面, 充分利用教材, 体味课文中的语言及蕴含的丰富情感, 从课内阅读中积累。另一方面, 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我们从三个层面开展读书活动。

1. 进行“主题读书活动”活动

“主题读书活动”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围绕课本的主题推荐一组文章; 二是教师有目的的推荐学生阅读课文中作家的其他作品。由彼到己, 产生情感共鸣, 丰富情感体验或拓宽知识视野。三是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阅读。

2. 推荐书目

此外, 为提高读书的质量, 让孩子真正有些文化积淀, 我校对1 ~ 6年级实行分层推荐图书, 有选读书、有必读书、寒暑假读书书目, 使每个孩子每学期都能踏踏实实地读几本书。

3. 开展学科大阅读工作

结合学科特点, 给学生推荐书目进行阅读, 使孩子的阅读面更广阔。

二、在日记中, 定格“小镜头”, 乐于表达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写文章就是写生活。跳出课堂小圈子, 到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 作文这件事, 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学习写作的功夫全在课外, 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感受, 才是写作最重要的根基。曹雪芹说过: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为此, 作为教师, 平时就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 并适时指导。因此, 还应重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 让他们参与生活、劳动、游玩、采访、家庭游戏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动脑、动口、动眼、动腿, 让孩子们直接体验生活, 捕捉新形象。然后, 再将这些习作的素材在日记中保存, 使生活镜头定格, 这些素材都是学生作文的材料。

1. 在形式上, 体现一个“美”, 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日记本

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的日记本, 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图案, 给自己的日记本起个好听的名字, 再配上插图。看着就赏心悦目。

每个人的设计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培养爱写日记的兴趣, 就先从喜爱自己的本子开始。

2. 内容上, 落实一个“真”, 写自己的生活与感受

日记就是我们的生活, 就是自己情感的抒发、心声的流露。它的内容宽泛, 可以写内心的世界、可以写事、写物、写景、还可以抒情、可以写想象的、写梦境, 丰富多彩, 什么都行, 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写出儿童纯真的情感。从记日记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思索生活, 表达生活

三、在习作中, 拓宽思维, 学会表达

1. 在习作指导时激发情感, 导之以法

作文教学, 应该有两重意义。一是具体方法的教授, 二是写作情感的诱导。这二者比较, 如果单纯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斟酌与推敲, 而放弃思维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诱导和训练,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如果单纯注重情感的激发, 忽视写法的指导, 那么造成学生在写作技巧与章法上的不足。所以, 我们认识到, 这二者并重, 不能厚此薄彼。

2. 在讲评中指导, 学会欣赏与修改

学生作文前, 老师一般都先进行指导, 然后习作。但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路, 有时也可以先给个题目, 然后再写, 学生成文后, 老师结合学生习作, 在讲评中进行指导, 再一次地拓宽习作思路, 同时在赏析中学会如何去欣赏別人的文章, 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

作文讲评的讲评点落在哪里, 要与作文的指导点重合, 相互映照,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评改。

3. 注重激励, 感受成功, 激发习作潜能

( 1) 批语激励。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去品味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目前, 我校在作文批改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不写总批, 重点写眉批、肩批, 通过眉批、肩批, 让学生具体地知道自己哪里写得好, 哪里需要改进。

( 2) 分数激励。我们知道, 相对评语来说, 学生也注意习作的分数, 特别是小孩子。因此, 在作文评分时, 我们除了“横向比较”外, 还注重了“纵向比较”。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在和自己过去的比较中, 如果有进步, 就可以给高分, 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 让基础好的学生, 感到要被别人超过的压力, 促使他们去努力提高习作水平。我们也很重视学生作文的修改, 倡导加分鼓励。

于永正老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即使没有优点, 教师可以制造优点, 那是老师一句话的事。”于老师给孩子的作文分数是100, 120, 130, 为什么不能给高分呢, 高分代表的是一种认可。

( 3) 发表激励。作文写出来, 不是只给老师看的。我们认为, 给学生写作动机以最大的鼓励就是发表, 下面谈谈我校三个层次的发表:

A. 班级发表。其一, 是班级出集子, 个人整理出集子, ( 举例) 进行交流展示。其二, 开辟班级的墙壁文化, 举例: 低年级“写话小作坊”展示, ( 展示作品) ; 3 ~ 6个“文采展示台”“我是小作家”等 ( 作品展示) 。

B. 学校开辟“佳作欣赏”专栏, 定期出版, 每学期出6 ~ 8期, 作品来源是各班推荐, ( 展示图文并茂的习作) 。

C. 投稿发表。陈庞宇同学的《雾》发表于《秦皇岛晚报》副刊, 2014第三期的《意林·优秀作文》中, 在“榜样社团”专栏为我校的“尖尖角文学社”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刊发了3篇作品。分别是: 三年一班郭炤烽《可爱的“小闹人精”》、六年二班吴欣怡《我的窃读记》、六年二班于淼《星空下的萤火虫》。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形成内驱力, 促进学生敢表达, 会表达, 逐步提高作文的水平。

只有广泛的拓宽读写的渠道, 才能踏踏实实地积累, 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积累写作素材, 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 从生活的小事中积累, 走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之路, 让学生把作文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做到有感而发, 有词可用, 有内容可写, 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浅谈高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9

一、博览群书, 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话强调了多读书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 放宽视野, 广发涉猎。鲁迅先生说过: “必须如蜜峰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多种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读群书, 才能从书中饮其甘霖琼浆、尝其佳肴鲜羹, 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语文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眼光从课内, 延伸到课外。比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些经典作品, 如《西游记》《骆驼祥子》《名人传》等; 还有一些反映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平凡的世界》,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还能从中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我们可以安排一定的阅读课, 可以安排零散的时间督促学生阅读, 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 要专门准备一个作文素材本, 遇到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 遇到了一些较好的素材, 不妨做个有心人, 摘录下上面的事例或优美的语言, 体会其内涵和意蕴, 并且自己可以随时翻看。如此一来,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知识量, 也扩大积累面。

积累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 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背。背诵无疑是增加积累最有效的途径, 只强调读而不注重背诵的结果是, 当时记住了, 过后又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课本。所以我们要及时提醒学生, 对积累本上的精华要有选择地背诵, 只有记住了, 并且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考试时, 这些素材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我们教师要带领学生荡起双桨, 去遨游书海, 让学生品尝读书破万卷的甘苦, 享受下笔如有神的乐趣。有了充实的素材文章自然就能够言之有物、论之有据、饱满充实了。

二、观察生活, 关注细节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 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哲理, 如果能够做一个有心人, 关注生活, 随时记录我们周围的点点滴滴, 这些既可以作为我们的作文素材, 又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为了强化同学们的观察力, 每节课我都给学生一个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时间, 并对演讲内容做了相关规定: 必须是针对身边发生的事或时事热点问题或者历史上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演讲当场老师进行点评, 一方面梳理学生提到的事件, 一方面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了这个演讲, 学生必将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或历史事件, 把眼光伸向生活, 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 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和现象。殊不知, 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是最感人, 最有说服力的。这对于学生而言, 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生活反思和素材积累。

三、立足课堂, 回归教材

很多学生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但如何让用的时候不少, 很少去考虑。其实, 语文课本是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 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 课上所涉及的东西就很多, 关键还是要有积累的意识。认真挖掘课文内涵, 我们会发现, 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到课下注释、单元主题, 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那么如何让这些变成自己的素材?

( 一) 多角度深入挖掘教材

一篇课文, 它所传达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 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 如果遇到相关主题的作文就可以有效利用了。

比如, 学习《沁园春·长沙》时, 除了欣赏诗歌之外, 我们在感悟毛泽东的胸襟抱负的同时, 也感悟到了他的顽强自励及高远的志向。于是我补充了有关毛泽东的一些材料: 他为了锻炼自己, 在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下, 勇敢地向山峰攀登, 激发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就像美国人特里尔所说:“在中国的历史上, 特别是在20 世纪的中国历史上, 毫无疑问, 也许只有毛泽东通过顽强的自我激励成就了他自己和他的时代。”于是, 凡是涉及到“志向”和“爱国”的作文, 同学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素材。

多角度地深入挖掘文本, 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题, 又可以有效的积累素材, 充分高效地利用好教材。

( 二) 专题素材的积累

我们把一个作家或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作品可以做一个纵向或横向的整理, 既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又可以作为专题素材的积累。

比如, 我们将《 < 论语> 七则》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及《 < 孟子> 二章》放在一起, 不仅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儒家的思想, 理解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理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在遇到修养自身或有关道德修养和浩然正气的主题时都可以运用到这些素材。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而作文素材的积累又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很多, 但是要想有所收获, 必须狠下功夫。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 就要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做起, 关注生活, 关注细节。

摘要:中学生写作, 最大的障碍就在于素材的缺乏, 想表达观点心有余而力不足。高中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 但很多学生的作文却是空洞无物, 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作文素材。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也是应对高考作文的一大重要策略, 只有这样, 写起文章来才会文思泉涌, 亮点多多。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积累

参考文献

[1]周滢.浅谈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J].中学语文, 2009, (36) .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篇10

一、紧握时代脉搏。

就是指选取当下社会中的热点材料入文。结合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 不难发现, 许多命题都与当下热点息息相关。譬如, 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考题“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2010年高考作文考题中的“浅阅读”, 它与“快餐文化”的流行相关;“绿色生活”, 它与“环保”这一热点大命题相关等等。紧握时代的脉搏积累素材, 就是要精心选取热点时事, 以及包含“新文化元素”的历史经典人物故事等等。热点素材与历史哲理相融合, 就好比为作文上了双保险。这些作文素材的广泛积累, 必将为你的作文增光添彩。所以, 学生一定要关注社会热点, 让自己的文章与时代的脉搏同时跳动, 面对社会大舞台, 大变革, 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 面对市场经济, 面对腐败现象, 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 紧握时代脉搏借助作文写出来。

二、化腐朽为神奇。

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或运用别人写过的材料进行创作, 不照搬抄袭, 而能从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提笔写作, 许多学生苦于没有素材, 眼睛只木然地注视文题, 把自己写过的或读过的好文章都忘了, 一味的求新求奇。当然, 材料能够与众不同固然很好, 但巧妙利用旧材料、俗材料也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比如, 用自己或自己周围发生的某些事情为素材, 适当加工, 同样是好例子, 但要避免蜻蜓点水, 泛泛而谈。而是让作文接地气, 也就是写生活, 要让作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感而发, 抒真情, 能够让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为此, 我们的素材运用就要有现场性, 能够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根基, 才会充满个性色彩, 才会以情动人, 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再是选材应求新, 一是材料鲜活新颖, 二是从平常的材料中翻出新意。这样的事例用好了, 可以体现出作者运用知识、灵活变通的能力。有些内涵丰厚的材料, “横看成岭侧成峰”, 即使不是新的, 但能从新的角度点化、引申, 用来表现新的主题, 也能出奇制胜, 让人耳目一新。

三、一枝独秀香满园。

就是选取最为典型的一个事例来证明主旨。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广泛积累素材的同时, 还要做到积累素材要典型。有许多学生认为, 为了证明主旨, 选择的材料越多越好, 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比较新鲜生动的材料, 不去考虑是否有助于表现主题, 统统塞进文章, 结果导致了庞杂堆砌的毛病。其实选材贵在特色而不在多少, 即使手头有大量丰富的材料, 也要选用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例, 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比如, 一位学生在写《那一刻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引用的就是经典人物艾佰蒂娜的材料, 紧紧围绕“人性的光辉—责任, 忠诚”来写。有效的活用妙用所积累的经典素材, 此法就是要求学生会去粗取精, 惊心选取精当的材料。材料典型, 才有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选材需要慧眼识金, 好中选优, 好中选新, 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学生若能以百里挑一, 精益求精的态度选材, 就一定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四、近水楼台先得月。

就是利用教材中所学过的历代名人名家的精彩故事作为写作素材, 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或故事情节, 也可以是作家的生平经历或逸闻趣事, 只要能对文章主题有用就可以运用到文章中。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涵盖古今中外, 贯通上下五千年, 可以说是琳琅满目, 可以从中筛选出表现各种各样主旨的材料。在平时的写作中, 很多学生苦于无材料可用, 这种认识其实是一种误区。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之所以在写作时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是因为很多学生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 不善于一材多用, 不善于多角度挖掘。事物大都是丰富多彩的, 一则好的材料往往是立体型的, 具有多原的属性,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当然, 一材可以多用, 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 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同时, 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 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 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 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 那么一则材料就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 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 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 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五、抚今追昔展华彩。

历史是一面镜子, 是生动的教科书, 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抚今追昔”就是用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的方法。他以史作证, 谈古论今, 将古代事实正反并用, 能显示出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因而比一般的道理更令人信服。近年高考作文, 有很多学生写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借助历史展现自己的视野:岳飞与风波亭, 屈原与汨罗江, 谭嗣同的“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苏武牧羊守汉节,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项羽的“不肯过江东”, 昭君的出塞, 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 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

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情感 篇11

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或满纸空话、言之无物的现象。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没有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只有源于细心的观察、冷静的思考、合理的联想或想象,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理智而生动。

(一)创造和谐的观察氛围。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课堂要洋溢生命的活力,教师就要放弃外在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以真实的生命个体的身份热心参与,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观察,并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让观察有所收获,既有对眼前事物的了解及认识,又有愉悦的、互助的学习体验。

(二)指导有效的观察方法。小学生观察往往或浮于事物表面,或浮光掠影,不得要领。我们需要细致地加以指导。不同的素材,观察的侧重点不同。物的观察通常侧重于它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气味、使人产生的联想等;人的观察侧重于他的语言、神态、动作、表情及揣摩人物的心理等。事件的观察注重事件产生的起因、经过、变化、结果,事件中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等。通过教师的指导,将学生的观察点及兴奋点进行有效的迁移,迁移到当前的习作任务中,将他们的观察、思考引向深入、细致、全面。

1.观察要有顺序。观察有顺序,写作才能有条理。文章再短,也要言之有序,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写到哪儿算哪儿。哪句话先说,哪句话后说,要按一定的顺序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因此,下笔前在观察一样东西的时候要有顺序,或从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有了顺序,构思时把观察的顺序变成写作的思路,这样就把“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起来。

2.观察要抓住特点。每件事物都有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为了让学生抓住特点进行重点观察,我认为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

3.观察要细致入微。小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情细节很少注意,常常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如果问他们这个东西这个人怎样,就会说很可爱、很美丽。要是再追问怎么可爱怎么美丽,恐怕要“哑”了,这就是缺乏细致观察。针对这一弱点,我们就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触摸,亲口品尝,用耳倾听,充分感受事物的形与味、声与色、动与静等各方面的美。为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观察前列表格填写,一次观察不够再观察,直到“细致”为止。

4.观察要展开联想、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学识更重要。”这是写文章是否形象生动的保证。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丰富积累,开阔视野

(一)语言积累。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把文本语言概括化、具体化,还原于生活,鼓励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言,用自己的话复述喜欢的语段。

(二)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不仅需要组织几次活动,还需要经常引导,并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三)文化积累。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因此,要倡导学生多读一些综合类的报刊、书籍,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大文化积累。

三、体验生活,备材引路

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隔岸观火”与“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拓宽习作思路。

(一)多写观察日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如在家中学生可喂养猫、狗、鸡这些小动物,在喂养的过程中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体貌变化,在增进与小动物之间感情的同时,把自己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童贞童趣的日记会跃然纸上。

(二)细心捕捉生活素材。学校举行的一些全校性的活动、大队部的艺术节、体育组的综合运动会等,每个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些很鲜活的材料。活动前,发动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活动中他们自然会全身心投入,用眼捕捉,用耳聆听,用心感受。活动后组织大家在一起聊聊感受,意犹未尽之时下笔,思维流畅,文从句顺。诸如生活情景剧的描述,街头巷尾、电视网络中看到的,家庭、校园的亲友伙伴口中听到的,白天玩耍的快乐,夜晚梦境的再现,同伴往事的苦涩,身边的新奇与异味等,都可以变为习作真实有趣的内容。例如要家访,可以指导学生以《老师,请到我家来》为题写篇习作,学生既可以介绍学校到自己家的线路、沿途显著的标志等,又可以描写自己的家居环境、家人的热情、家中引人注目的工艺品等,以此打动老师,作为家访的理由。学生交来的作文不但不会空洞无物,反而都言有个性,一扫往日千人一面的现象。只是一点小小的变化,就让学生感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师生真情的互动。学生也切实体会到“真实”的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养成随时捕捉生活素材和即兴作文的好习惯,那就不愁没内容可写,也就不怕写不好作文。

四、随文练笔,读写结合

(一)依托文本填补空白。文本的空白,在课文中随处可见,也可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而显现。利用文本的空白,进行想象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借助插图配以旁白。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图文并茂。运用练笔,给图配文,则细致入微地再现情境,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

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研究 篇12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深耕教学内容, 强化课内阅读效果。作文教学应首先以教材为依据, 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将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清楚, 为学生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材内容更具多样性、创新性和趣味性, 摘录了众多名家名作, 是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来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 品味作者情感, 自觉积累文中的相关素材, 并针对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写作练习, 加强对素材的运用。例如, 人教版小学语文《王二小》这篇课文, 为学生介绍了少年英雄王二小的事迹。他无所畏惧、勇敢机智的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写作练习:描写一位你心中的英雄人物。教材中的“王二小”无疑是生动的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类似的素材, 然后再鼓励学生尝试写作。通过合理应用和组织这些素材, 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明显提高。

(2) 开拓眼界, 加强课外资源的引入。课内教学资源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基础,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素材的积累, 开拓眼界, 进一步完善写作素材的积累渠道。学生求知欲强, 充满好奇心, 热爱课外阅读, 诸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 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这些课外读物浅显易懂, 深受学生喜爱, 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是流传后世的不朽名著。搞好课外阅读,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 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力求最大程度地吸收其中精华。学生应在教师的影响下善于边读边记, 及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并对其中可利用的素材进行摘录, 然后再反复阅读和记忆。

二、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积累生活化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上述提到的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阅读, 获得别人的实践成果, 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距离, 学生在应用这些素材时也不能完全地、充分地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因此, 教师还应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

(1) 组织校园内的教学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应提倡多样化且具有创新性, 多元化且具有趣味性。而基于校园学习生活的教学实践活动, 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设置和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 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上的满足。例如,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讲故事活动, 要求学生记录下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新鲜事和内心感受, 还要记录下其他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 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丰富的写作素材。

(2) 组织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视野。正如课内阅读要向课外阅读延伸一样, 校园教学实践活动也要向校外延伸, 拓展学生视野, 增加写作素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校外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全面, 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挖掘素材的能力。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时, 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感悟父母情、兄弟情, 学会承担自己的义务, 增强情感体验, 积累写作素材。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学生写作素材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阅读、善于积累的学习习惯。其次, 要设计相应的写作练习, 增强学生灵活组织和运用写作素材的能力。写作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教师要注重研究, 总结一般性教学规律, 多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 将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融入其中,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这既是一个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 又是一个发现素材、挖掘素材的过程。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是多元化的, 教师只有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才能真正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季云.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J].新语文学习, 2005 (02) .

[2]王海鑫.浅议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J].教师, 2011 (17) .

上一篇:打造商业景观论文下一篇:税收制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