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的作文写作素材(共11篇)
礼让的作文写作素材 篇1
礼让中考作文素材
近日,河南鲁山县一对特困姐弟俩互推让对方上学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据悉,在他们的家庭里父亲残疾,奶奶瘫痪,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他们生活十分贫困,每天步行六、七公里上学。
3月20日上午,对于鲁山县四棵树乡代坪村村民何民喜、陈丑,以及四棵树乡沃沟村的潘清军等5户居民来说是个喜悦的日子。当天,平顶山卫东农村商业银行的10名职工一起来到四棵树乡,给他们每家送去了550元现金、两袋大米、两袋面粉、一壶食用油和衣服等生活物品。
“这都是同事们自掏腰包筹集资金购买的物品。”平顶山卫东农村商业银行职工、爱心人士胡璁告诉记者,从平顶山市爱心之家的工作人员王石岭处得知四棵树乡有5户居民急需帮助后,他就和同事韩道平等人一起到这几户村民家中进行了探望。
代坪村的陈圆圆今年9岁,弟弟8岁,姐弟俩的父亲一年前遭遇事故去世,母亲又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家庭重担完全落在了六七十岁的爷爷和奶奶身上,经济紧张;代坪村村民何民喜有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5岁,妻子3年前溺水身亡,让本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可即便如此,何民喜还得照看年迈的叔叔和爷爷,一家人生活十分不易。记者在何民喜家中看到,房屋四处透风,屋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姐弟俩喜欢在学校吃饭,因为有肉吃。姐姐说让弟弟上学,自己帮爸爸干活养家;弟弟说让姐姐上学,自己是男子汉。
网友们也是议论纷纷,有网友表示“不是九年义务教育么?”对此,有网友回复表示“学费都是免费的,但是这一大家人没有生活来源……”“免的`只是学费,还有一堆有的没的的费用。”“这姐弟俩不仅仅是上学的费用,他们心里的担子太重了。想要为父亲为他们的家分担一点吧。”
“他们真的太困难了,以后咱还得继续帮助他们。”爱心人士韩道平12岁的儿子贾翔淇得知母亲等人要去深山献爱心后,随即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作业本、铅笔等文具,随母亲一起来到四棵树乡,为5个家庭的8个孩子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礼让的作文写作素材 篇2
一、学会从现实中积累写作素材
现实素材是我们写作的第一手资料, 也是主要来源, 但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事或现象时常发生, 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 这就需要我们用善于观察的眼睛从日常的生活细节中发掘写作素材。
1. 关注自然素材, 提炼品质内涵。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 虫鱼鸟兽都有其独特的外形、色泽、气味等特征, 在特定的环境下大自然还赋予了它们特定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技能。这些特征虽然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自然结果, 但是我们要去发现和体会其深层的意蕴。比如竹, 它外直中空, 有明显的分节, 这些特征被文人墨客赋予了虚心自持、高风亮节等品质;比如梅花因其独特的颜色、香气和生长时节而被赋予了清雅脱俗、淡泊名利、坚强不屈等品质……学会观察这些事物的特征, 我们便会从中获得一些常用的写作素材。
然而, 这些事物的常态特征是相对固定的, 已经为人们所熟知。要写出新意, 我们就得另辟蹊径, 试着从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其一, 可以去观察某一事物与同类事物的不同之处, 比如一般树木的枝干是向上生长的, 但是杨柳的枝条却是向下的, 丰子恺先生在《杨柳》一文中就抓住了杨柳的这一特殊姿态——“下垂”, 枝条总是向着根的方向生长, 赞美了杨柳不忘本的精神品质, 他就是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其二, 可以去观察某一事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状态, 我曾看到一棵竹子在生长过程中遇到了岩石, 它就沿着这块岩石的边缘弯曲地生长, 绕过岩石之后, 它又直线向上生长, 这一景象让我想到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不可抗拒的困难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事实上, 这样的事物有很多, 需要我们去发现。郑板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这些景物身上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 就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 关注生活素材, 体味哲理情思。
学生通常认为自己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 人生阅历不够丰富, 说自己身上没发生过或没看到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缺乏独特的生活素材。生离死别固然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但有时生活中一件琐碎的事情, 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一句轻声的话语也能触动我们某根心弦。从高考满分作文来看, 感动阅卷老师和读者的不一定是写得轰轰烈烈的情感大作, 许多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所以说, 我们的生活虽然是平凡的, 但是平凡中却从不缺乏真情和深刻。
看了十几年的学生作文, 有一篇学生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选取的素材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现象:书角一旦弯曲, 就很难抚平。她从这一现象中得出一个人生感悟:人性一旦扭曲, 就很难改变。这个现象再普通不过, 每个学生都见过, 但是能注意到这种现象的有几个, 能用深刻的人生哲理把它表达出来的又有几个?
生活中的素材很多, 大多也很平常, 但如果你赋予这些素材以感性的认知、哲理的思考, 那它们就会从普通变为独特。我觉得写作水平的高低跟思想认识的深度有着很大关系。所以生活素材需要我们不断提炼其中的深刻哲理和真挚情感。
社会素材的收集, 需要我们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时事, 关注社会群体,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注家乡发展变化……
二、学会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现在高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基本上以家和学校为主, 空间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比较单一, 接受信息的来源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之外, 阅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1. 从课内的文本阅读中积累素材。
课本里的写景散文, 用灵动的文字把学生带到钟灵毓秀的山水之间, 用细腻的语言把这些山水又变成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抒情散文, 把学生带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跟着作家一起感受内心的喜怒哀乐。人物传记, 则把一位位名人的生平事迹用生动的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跟着传主的跌宕人生而起伏,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看他们面对各种境遇的人生态度, 探求他们成功的原因, 为自己的写作寻找素材。
2. 从课外的自主阅读中积累素材。
课内阅读对于学生来说, 阅读量毕竟还是有限的, 而对于我们的写作需求而言, 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收集更多的写作素材, 要写出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文章, 还需要广泛的课外阅读。
论高中作文写作材料的素材来源 篇3
[关键词]高中作文;写作材料;素材来源
说起作文,不少同学都感到头痛,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教室里常常“唉”声一片,“老师,又要写作文。”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这些生活经历少,思想贫弱的学子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有了这股活水,不愁没有好素材因此,我认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作好平时积累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教学生学会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必须有充足的材料,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又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丰富的材料积累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厚积了,才能薄发。材料来自平时的积累,那么积累素材有哪些方法呢?
1.走进生活,引入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虽然身处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但一到写文章时,却又常处于“无米下锅”或“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困境。原因何在?还是罗丹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积累素材的最佳渠道。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指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充实具体,思想感情真实健康、新鲜活泼的文章来。事实证明,中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生活是一个大课堂,里面有许许多多我们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在写亲情方面的作文,有的学生写得很好,读来让人感动,总有一些触动人心灵的东西,有的写母亲弯腰的一瞬间,比如丰富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等,如果能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一定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口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的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 并让学生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用观察日记、随笔、周记等形式将观察体验、感受到的有一定意义的材料纪录下来。
2.欣赏传媒,打开精彩世界。新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因此通过间接渠道获取写作素材也很必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传媒技术为我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课外书、电视、上网等方式收集许多写作素材。中学生接触多的传媒就是电视和网络,对于网络,有人会说那不是个好东西,但我认为运用恰当的话会拓展同学们的视野。还有很多电视节目能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从电视荧屏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在学校所学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电视可以说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那么,如何从电视中获得丰厚积累呢?
(1)观看优秀的电视栏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百家讲坛”、“同一首歌”、“艺术人生”、“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观看这些节目可以让学生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积累议论文写作的素材,关注周边的生活。也可留意电视中的公益广告,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2)积累优秀电视节目的导语。让学生在看电视的过程中积累、品味自己欣赏的节目导语,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一个放松的心情,一种向上的冲动,一份生长的力量,一点竞争的自信。 ——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轻拂岁月琴弦,轻吻时光沙滩。 ——中央电视台《流金岁月》分享阳光,分担风雨。 ——中央电视台《天气》中学生正处在多彩的人生季节里,他们接受语言的能力非常强,电视里唱的歌词、流行的广告语和电视节目中优美的句段很快能被学生接受。如果能把它点缀在文中则会使作文新颖别致。
二、教学生学会语言积累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的词汇积累是重要前提。古人说“辞不足可以成文”,词汇不足,语言贫乏,临到写文章,必是捉襟见肘,即使硬写,难免文不逮意,连准确的基本要求都难以达到,文采更无从谈起。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首先,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分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为写作的材料,真可谓是“就地取材”。其次,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应在生活中提炼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简练、干脆、清楚,很值得我们学习。中外许多作家也都很重视学习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鲁迅一生重视“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他人的语言。最后,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艺作品,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经典,它们规范化程度高,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很多优美的词句、成语、典故、警句妙语,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库。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的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才能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才能文思如泉涌,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让学生懂得情感的积累
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说:“写文章要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才有协作的冲动。”巴金也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文章是真情的流露,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句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写山则能情满于山,写海则能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关心他人,增强他们健康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情,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
创建作文素材库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篇4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及困惑
1. 当前学生作文写作的现状
在当今农村中小学, 学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 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笔下生花, 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 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言之无物”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 在农村则尤其突出, 这其实凸显了农村作文教学与学生作文写作中素材匮乏的堪忧现状。
2.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农村中小学生由于受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小学生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 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没有创建作文素材库的意识和习惯, 这是影响农村教师作文教学的一大困惑。
二、创建作文素材库的指导思想与出发点
近几年来, 由于新课标的实施和课改的推动, 再加之语文教学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我们的作文教学理论得到了创新, 在作文教学实践上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结合专家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 创建作文素材库的指导思想与出发点有这么几点: (1) 一切从学生出发, 本着支持、服务、提高的宗旨; (2) 以国家法律与校规校纪为准绳; (3) 以社会公德与人伦道德为约束; (4) 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 (5)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6) 能充分挖掘本土资源。
三、创建作文素材库的途径与思路
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 要创建全面可利用的作文素材库,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 利用各种渠道, 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与信息技术载体的作用, 连接网络资源, 搜集有用和可用的信息与资料, 创建一个富有个性、包容文化内涵与文学质地的高含量作文素材库。
1. 作文素材库创建的途径
首先教材与生活经历是作文素材库最好的来源;其次是书籍, 包括报刊;再次就是庞大而浩瀚的网络资源。教材是反映时代特征,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资源, 从教材中汲取作文的素材, 能使素材库注入活力与血液。同时生活经历是一个人洞察社会与人生的最直观反映, 能让素材更真实, 更贴近生活, 更能凸显作文来源于生活这一特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书籍报刊中, 我们汲取的是更多的养料, 更能促进作文素材库向多层面、多角度的方向发展。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 网络资源的渗入为作文素材库的创建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使素材库的创建更便捷, 更庞大, 更有效, 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 更能展示学生的灵魂与才华。
2. 作文素材库创建的思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文素材库的创建是持久性、系统性的工作。创建前要辨别素材良莠, 要分清素材主次, 通过各种途径创建一个有个性、可利用的素材库。笔者就个人经验谈谈作文素材库的创建思路。
(1) 要理清思路, 系统搜集素材。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创建学生作文素材库, 必须要具有明辨是非的价值观, 要有清晰敏锐的世界观, 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出发, 搜集多领域、多学科、多元素的信息资料, 为创建科学完善的作文素材库夯实基础。
(2) 要分清主次, 艺术化信息资源。对搜集到的各类素材要辨别, 进行再处理, 再加工, 用艺术化的手法重塑各类素材, 使作文素材库的创建成为一个过滤的艺术化过程。
四、创建作文素材库的具体过程
创建一个完善、科学、有序的学生作文素材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文字素材的处理
文字素材的处理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可分类整理制作活页素材夹 (本) , 二是可摘录语言文字信息制作摘录本, 三是利用废旧报刊制作剪贴本。
2. 影视及音频素材的处理
影视及音频素材的处理可利用下面几种介质处理: (1) 可刻盘分目录储存。 (2) 可在计算机硬盘上建立多级文件夹储存。 (3) 可分类存于移动U盘等移动设备上。
3. 网络素材的处理与网络资源的利用
网络资源浩瀚迭繁, 可利用来创建作文素材库的网站资源丰富, 我们把搜集到的网络素材要归类处理, 要做到能随时浏览, 随时更新, 可取的办法简述如下: (1) 把相关文学网站、作文网站的网址添加到浏览器收藏夹内, 以便及时便捷地查阅资料及范例; (2) 把相关文学素材或其他辅助素材下载分类复制粘贴到建立的个人分级文件夹; (3) 创建个人作文博客, 或申请开通QQ空间, 把相关文学素材转载到个人空间或分享到微博, 以便资源共享; (4) 建立网上交流平台, 如QQ、电子邮箱、微博等, 以便与文学爱好者及老师进行网上实时交流与探讨。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写作过程实际上还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 它不仅是运用语言技巧能力的训练, 而且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能力的训练。如要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地步, 必须要有一个随时攫取的科学、完善的作文素材库。所以, 创建学生作文素材库, 是一个创意的过程, 更是一个升华写作水平与完善认知能力的过程。
礼让的作文写作素材 篇5
关键词:写作素材;观察;阅读;积累;归类
我经常与语文教师在交流学生作文问题,发现学生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账,写人如写同一人,内容干瘪,更有甚者,篇幅不够,草草几句就完事,全然是应付式的。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太少,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致力于探究指导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对生活要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1.学会交流
要鼓励学生勇于走进生活去观察,交流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流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写作技巧,慢慢地提高写作水平。
2.主动参与体验生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许多学生平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深入到生活当中,就体会不了生活的各种滋味,缺乏生活与心灵的碰撞,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少了份“味道”。因此教師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体验真伪虚实、优劣美丑。活动中积累的材料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更容易抒发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二、擅长阅读
写作素材的第二个来源是间接经验,也就是学生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书报杂志、电影电视节目、听别人讲的故事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阅读,阅读积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课内阅读
造成学生在写作文时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的原因,除了缺乏生活体验和积累之外,更缺了教师在“借鉴”上的点拨、引导,缺了用范本之“长”联系对照己文之“短”,缺了进行“说文”与扩散思维的训练。新教材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采用“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每一个单元有一个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每个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学生一定能找到写作的“源泉”。
比如写人,可引导学生从《蜡烛》中学写以事表现人,从《邓稼先》中学会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写作灵感元素,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就能轻松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
此外,还可以从课文中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使学生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
2.课外阅读
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营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接触到各类课外阅读的渠道多,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有效地积累较多较广的写作素材,才能使写作时“文之有物”、左右逢源、文思敏捷。
三、养成积累习惯
阅读积累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即能引发心灵的感触,是感受思考的触发点、醒悟点。在开始时,教师要带一点强制手段,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可以规定:每天至少摘抄一段,阅读心得、观察笔记不得少于400字。还要培养积累的兴趣,定期评比表彰,调动积累的积极性;把积累的文字装订成册,使学生有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反复练笔,不断强化积累行为,长期坚持就会形成积累习惯,必将带来“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写作自由境界。到那时,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了。
四、归类素材
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对积累起来的素材进行归纳梳理、加工整合,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素材,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写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情”之文,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吸引读者。
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篇6
老生常谈的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笔者就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清《背影》,让学生震撼,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特征来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课本里词汇最为丰富,而学生作文语句淡而无味,最缺乏的就是词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本丰富学生的词汇。
作为中学生学写议论文,学语文读课本,不仅仅是通过课文感悟素材的获得,而且要为寻求有表现力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以便作为最有表现力的论据。如《论骨气》的三个事例,最能说明自古至今中国人最有骨气。文天祥以死明志,闻一多拍案而起,古人不受“嗟来之食”,都是写议论文的好素材。总之,要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现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写作的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
近年来,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名著导读方面的综合性学习,以学校开展读书节为契机,以学校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积极鼓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笔者还将中考满分作文中的精妙开头与结尾打印给学生,将自己的“下水文”张贴在黑板旁以飨读者。还利用早自习让学生专门读学生自己的“妙文”。除此,笔者还将“知音精品屋”里的选文与《故事会》中的“三分钟典藏故事”有选择性地推介给大家。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文素材。
三、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觉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同时,培养学生做日记、周记的习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记下来,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
为了观察生活,从而捕捉素材,笔者每年至少要求学生“踏一次青”,郊游一次秋,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感受时下乡村的巨大变化。每周双休日,鼓励学生在做好家务和家庭作业的前提下,多看电视,捕捉新闻中的亮点,关注社会动态。每年漫长的暑假,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走向外地探望父母,去观察都市生活,感悟民工丰采。每年的短暂寒假,更是捕捉素材的最佳时机,家长难得回家过春节,外面的精彩世界从他们的口中身上折射出来,一种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综上所述,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让丰富的生活在学生的作文里激情燃烧,流光溢彩。
写作素材的创新运用 篇7
现在学生的写作流于模式化、套路化, 这种情况在素材的处理上表现为惯用“公共信息”, 比如“感动中国”系列人物在作文中的频繁出现, 再比如2008年和2009年学生喜欢反复写大雪灾、大地震、三鹿奶粉等事件。公共信息值得我们关注, 但是通常情况下, 我们仅仅只是关注了公共信息本身, 仅仅是了解到社会上发生了哪些影响巨大的事件和社会对这些事件有怎样的反响, 所以我们写出来的大多是一些“公共语言”, 即大家习惯说的语言, 这必然导致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 这样的作文自然很难让读者眼前一亮, 更难使读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因为这些文章中的素材就像是投射在镜子里的静物, 冷冰冰的, 让人感觉不到热度, 所以, 我们必须学会对素材进行“热处理”。
对素材进行“热处理”, 就是要静下心来, 认真地去观照生活, 用心去真切地体验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思考, 然后写自己真正有感触的东西。例如对汶川地震, 我们不仅要关注地震中那些经典的镜头, 那些让我们流泪的东西, 更应该在看电视、看报纸的过程中去思考让我们流泪的原因, 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亲身体验流泪的过程, 只有内心真正有了触动, 写出的文字才有灵性, 文章才会有生气, 才能做到与读者在精神上进行真正的交流, 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才气。因此, 教会学生创新地运用素材, 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思考, 形成自己的思想, 从而在文章中说自己的、具有个人色彩的语言, 而不是人人都能说的“公共语言”。
“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都感受着亲情, 亲情也是写作的永恒主题之一, 而且,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我们对亲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作文时,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又写这个啊?从小学就开始写了!”然后就开始“父爱如山, 母爱如海”了, 亲情在学生笔下的最具体的体现就是爸爸或妈妈深夜里冒着大雨或顶着大雪背着生病的“我”去医院, “我”对亲情的认识就是不经意中看到父母头上的白发, 发现父母老了。父母关心子女, 在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很多场景可以写, 但我们已经习惯性地把这些情景当作理所当然而心安理得的事情接受了, 很少能静下心来、回过头去观照和思考这些“平平常常的事情”, 所以最亲近的人反而在我们的头脑中印象是如此的模糊。由此可见, 教会学生写作, 首先应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思考, 在思考的基础上真正地体验生活。我们的生活空间的确是有限的, 但我们的思想可以变得更深刻一些, 好文章就是以体验生活为基础, 内心真实的一种流露。普通的素材, 一经融入真情, 就会富有生命力, 即使表述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 它也会有张力, 能体现生活的质感。
一次作文课上, 我让同学们以“公共汽车上让座”为话题作文, 提醒大家好好地回想让座时的情景, 然后再动笔作文。“公共汽车上让座”是一个非常老套的素材, 但那次写作, 出乎我们师生的意料, 很成功。有的同学具体记叙了一次让座的经历, 有的同学记叙了几次让座的经历;有的人观察别人让座, 大家发现, 每个人让座的情形和心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看到老人上车了, 立马条件反射似的站起来;有的人看到老人上车了, 他先转头看看后面, 发现有座位时不让, 没座位了就站起身来;有的人身子欠了欠, 看到已经有人站起来了就马上又坐稳了……经过这次写作, 大家体验到了像“让座”这样“烂俗”的素材也能加工成反映多彩生活的精彩文章, 大家认识到, 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对自己看到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 养成思考的习惯, 就会对平常的生活有不平常的感触, 就能写出不平常的文章来。
议论文写作的素材积累 篇8
这只是开头, 学生的兴趣让我惊奇的发现, 马云只是一个引子。过了几天, 突然有个学生, 课下跑来告诉我, 他对这些IT精英都很感兴趣, 只是手头没有材料, 他也不想一直用到李白、屈原、苏轼……而且他很神秘的告诉我, 他们班的学生都很喜欢这样补充人物素材。
这个学生的话让我很振奋。接着, 我以“让我心潮澎湃的一些人”为题, 给他们补充了新浪王志东、搜狐张朝阳、网易丁磊、百度李彦宏、腾讯马化腾的人物材料。学生被他们的睿智、勇气、果敢、大气打动, 因此更有兴趣整理这些材料, 并且写文章用这些材料。这也是我告诉他们的第二个积累素材的途径, 联想、归类整理。
后续的还有很多, 比如做现代文阅读中人物访谈, 关于李宁的文章。学生要求整理李宁的人物素材, 紧跟上邓亚萍、李开复、徐静蕾……这一组华丽转身的典型;学生在家看电视, 看到有介绍福耀玻璃大王曹德旺的事迹, 然后要求我帮他们整理曹德旺的人物事迹, 紧跟上新东方俞敏洪、海尔张瑞敏……这一组敢为天下先的典型。这些让我看到, 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性越来越强。我慢慢发现, 学生的潜力无穷, 只要有心, 处处是材料, 而且鲜活、紧跟时代。这算是积累材料的第三个途径吧, 一颗乐于发掘的心, 一双独到的眼睛, 天下之人、天下大事尽收眼底。
当然, 事例有了, 不能无序的堆在笔记本上, 最好应该整理成人物卡片。积累多了, 这便是一笔财富。现在我的学生都能熟练地动手整理了。以马云为例, 展示一下, 学生的成果。
马云人物素材
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 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创业经历:
(1) 大学毕业后, 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
(2) 1995年初, 他偶然去美国, 首次接触到互联网。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 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3) 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 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 毅然下海。这个想法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但他义无反顾。
(4) 创立“中国黄页”网站, 不到3年, 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 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5) 介入电子商务领域。建立阿里巴巴网站。“弃鲸鱼而抓虾米, 放弃那15%大企业, 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6) 2000“西湖论剑”。马云广发英雄帖, 召集新浪的王志东、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以及8848的王峻涛等这些行走互联网商海江湖的英雄, 在美丽的西湖边共同探讨互联网的发展和对策。
(7) 马云创办的个人拍卖网站淘宝网, 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本土化的独特道路。
突出贡献:
马云建立电子商务网站, 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无限机会,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个新的互联网应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 阿里巴巴的使命, 就是要把互联网由“网民”和“网友”时代带入“网商”时代。
当然, 积累了素材, 不能不练, 可以给他们适当的话题让他们去写, 这样素材才能真正的变成自己的“粮食”, 遇到话题才能不慌不忙, 从容应对。比如马云这个素材, 我给了学生四个高考作文题目, 分别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位置与价值、转折、双赢的智慧, 没想到学生写的还真不错, 而且是教语文作业人数最多的一次。看来, 学生的兴趣是这场积累素材的浩大工程的关键。
如何捕捉到写作的素材 篇9
【关键词】情感体验;触发;素材;捕捉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至世界社会,小至学校家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一个时而变换时而涌起感情波澜的生活领域。但是,学生提起笔来,还是觉得头脑空空,没有东西可写,原因是许多可供他们写作的材料或不曾仔细观察而视而不见,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老师就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细细寻找闪烁的“珍珠”,使一件极其细微的事情,一次真情实感的交流,一缕生活浪花的冲击而触发的感情,都变成学生写作的素材。
一、畅游广阔的生活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的留意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捕捉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组织学生春游,野炊,游泳,采集标本……,使他们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绝妙情韵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认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静物,可以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表及里;观察一处景观,可按空间顺序观察;观察动态事物,可分阶段描述。
2.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才不至于千人一面,万人一腔。
3.观察时,还要调动全身各个器官,不光用眼看,用耳听,还要用整个身心去感受。比如你来到海边,用眼睛去看海水,看沙滩,看海鸥,看一切于海有关或无关的东西;用耳朵去听海涛,海风,海鸟的呼唤;用整个身心感受大海给你的那种凉爽,清新和快意。还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如果只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很多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日后即使能回忆起来,也是朦胧的。所以在使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要让学生写好观察日记,把观察到的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变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等,无拘无束的写进日记里。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练就一双锐利的眼,一个灵活的脑,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勤奋的手。
二、捕捉生活的瞬间
当写生对生活的闪光点视而不见时,教师可帮助学生捕捉住生活的瞬间。如一次劳动课结束后,我了解到学生在劳动课上做的是手工,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上节课小制作都很漂亮,老师也想学,谁愿意教我?”同学们纷纷举手。我说:“同学们都太热心了,我一时不知道该跟谁学好了,这样吧,同学们把你的做法详细的写下来,老师慢慢的看,慢慢学着做好不好?”同学们兴趣盎然,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句子通顺。学生上体育课,我喜欢透过窗口看他们欢蹦乱跳的身影。一次,同学们在上完一节跳木马的体育课后,兴致很高,我趁机引导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是怎样讲跳马的要领的,咱们班谁跳得最好,他是怎样助跑,怎样起跳,怎样分腿,怎样落地的?当你自己跳时你怎样跳的?心情如何?”讨论后以《跳木马》为题写篇作文,大部分学生写的生动具体。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素材。
三、挖掘深化主题
沙子经过磨砺才能成为珍珠,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对主题挖掘、深化。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目为《喜事》的文章,内容是写她家邻居结婚的场景的。她写的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彩车的装饰,新娘,新郎的装扮,热闹的婚礼仪式都写的生动具体,传神,但最后的结尾去大煞风景:结婚的场面真热闹,我多希望再看一看结婚啊!我问她想通过这件事表现什么,是想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呢,还是像批评铺张浪费,讲排场的不良风气呢?文章没有中心等于没有了灵魂。这篇文章稍加修改,就成了篇很优秀的作文。
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研究 篇10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深耕教学内容, 强化课内阅读效果。作文教学应首先以教材为依据, 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将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清楚, 为学生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教材内容更具多样性、创新性和趣味性, 摘录了众多名家名作, 是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来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 品味作者情感, 自觉积累文中的相关素材, 并针对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写作练习, 加强对素材的运用。例如, 人教版小学语文《王二小》这篇课文, 为学生介绍了少年英雄王二小的事迹。他无所畏惧、勇敢机智的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写作练习:描写一位你心中的英雄人物。教材中的“王二小”无疑是生动的写作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类似的素材, 然后再鼓励学生尝试写作。通过合理应用和组织这些素材, 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明显提高。
(2) 开拓眼界, 加强课外资源的引入。课内教学资源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基础,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外素材的积累, 开拓眼界, 进一步完善写作素材的积累渠道。学生求知欲强, 充满好奇心, 热爱课外阅读, 诸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 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这些课外读物浅显易懂, 深受学生喜爱, 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是流传后世的不朽名著。搞好课外阅读,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 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力求最大程度地吸收其中精华。学生应在教师的影响下善于边读边记, 及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并对其中可利用的素材进行摘录, 然后再反复阅读和记忆。
二、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积累生活化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上述提到的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阅读, 获得别人的实践成果, 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距离, 学生在应用这些素材时也不能完全地、充分地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因此, 教师还应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
(1) 组织校园内的教学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应提倡多样化且具有创新性, 多元化且具有趣味性。而基于校园学习生活的教学实践活动, 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设置和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 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和情感上的满足。例如,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讲故事活动, 要求学生记录下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新鲜事和内心感受, 还要记录下其他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 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丰富的写作素材。
(2) 组织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视野。正如课内阅读要向课外阅读延伸一样, 校园教学实践活动也要向校外延伸, 拓展学生视野, 增加写作素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校外的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全面, 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挖掘素材的能力。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时, 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从日常生活中感悟父母情、兄弟情, 学会承担自己的义务, 增强情感体验, 积累写作素材。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学生写作素材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阅读、善于积累的学习习惯。其次, 要设计相应的写作练习, 增强学生灵活组织和运用写作素材的能力。写作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教师要注重研究, 总结一般性教学规律, 多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 将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融入其中,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这既是一个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 又是一个发现素材、挖掘素材的过程。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是多元化的, 教师只有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才能真正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季云.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J].新语文学习, 2005 (02) .
[2]王海鑫.浅议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J].教师, 2011 (17) .
浅谈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11
写作是学生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过程。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丰富的积累是学生写作的活水,写作是阅读的蓄水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想象学生脑中无物,腹中无墨,又怎能写出文章来。
我想写作积累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积累
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把他们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社会、学校、家庭,让他们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受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的活水在他们的心底流淌。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强调学生做有心人,把平时自己看到的,悟到的,精彩的内容记下来,或摘抄,或做成卡片,随手翻阅,写作时便可以信手拈来了。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应教会学生:更多投入生活,让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
二.是语言的积累
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三.是情感的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付诸于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情感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就能生动感人。
四.是精妙写法的积累
“《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实现写作的积累,要达到四个要求:一、量要大。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二、范围要广。为了积累,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可以建立班级书库,为学生积累创设广阔的阅读天地;可以鼓励学生多上网查阅资料,尽情享用网络这个免费大餐。三、要长期坚持。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点点滴滴地积累。四、要有“度”。凡事都有个“度”的概念,过犹不及,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利用很多的时间去积累素材,平时的学习任务也已经够重的,不能增加学生的压力与负担。
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要让源头真正地有活水涌来,而且要细水长流不止。
【礼让的作文写作素材】推荐阅读:
礼让斑马线五年级作文10-14
《父亲的礼让》阅读答案07-28
以相互礼让的议论文10-18
安全礼让斑马线演讲稿08-16
文明出行,礼让斑马线倡议书08-26
扁鹊的作文写作素材09-15
材料作文写作的练习素材08-03
高中作文素材:关于浓浓亲情的写作素材07-25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座城市的修养!07-03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素材:成功是最后的笑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