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制度设计论文

2024-10-10

税收制度设计论文(精选12篇)

税收制度设计论文 篇1

一、征收环境税的必要性

1. 征收环境税的价值分析。

(1) 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模式, 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合循环模式。循环经济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为特征, 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贯彻废弃物“减量、再利用、再生和再循环”原则 (简称“4R原则”) ,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 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环境税收制度的鼓励性措施与限制性措施借助于价格、利润等传导机制, 引导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加强治理污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 环境税收制度可以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改造, 利用高新技术研发新型资源和寻找替代资源, 创新生产工艺, 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税收制度是促使环境污染者承担环境与资源保护费用, 使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有效工具。由于环境税收制度建立在“谁污染, 谁负责”的原则上, 当把由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消耗而形成的成本反映到商品中时, 那些对环境带来危害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提高。这样就把环境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与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作用下, 企业会积极主动地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消费者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 就会选择无污染的商品进行“绿色消费”。这样就可以解决市场调节机制对公共物品有效配置失灵的问题, 同时可以把企业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造成的社会性、整体性环境损害, 通过征税的方式转化为企业的成本。

(3) 征收环境税是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良性永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意识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是指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一种认识。尽管环境保护意识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但它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因而它对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具有依存性。政府通过对资源开采、环境污染等行为征税, 将直接影响纳税人的切身利益, 从而使其意识到改变行为方式之必要。

(4) 征收环境税是筹集环境资源保护资金的重要手段。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 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 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投资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仅依靠国家财政投资进行环境治理, 将既增加财政负担, 又不利于控制环境污染。环境税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可专款专用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 征收环境税成为筹集环境资源保护资金的重要手段。

2. 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实施现状。

(1) 排污费制度的实施现状。排污费制度是我国目前环境税收制度中较为成熟的制度, 是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根据排污费收费标准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缴纳一定费用的法律制度。排污费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促进老污染源治理、控制新污染源排放, 促使排污者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筹集环境资源保护资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 排污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 (1) 排污费收费标准偏低。从理论上讲, 最佳的排污费收费标准应该使边际排污成本等于边际排污收益, 否则难以抑制企业过量排污的行为。由于排污费收费标准较低, 企业反而愿意缴纳排污费, 而不愿意进行技术改造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从而形成逆向调节作用。我国目前主要征收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 企业所缴纳的超标排污费只相当于污染治理费用的10%~15%, 实际上是一种欠量收费, 结果只能导致“谁污染, 谁受益”格局的形成。 (2) 征收范围过窄。我国目前排污费制度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废气、废水、固定废物等, 范围较窄。同时, 排污费只对生产经营性污染物征收, 不对消费性污染物征收。 (3) 征收管理不规范。目前, 我国的排污费是“属地”征收, 且由环保部门而非税务部门征收,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征收效率低下。同时, 征收手段缺乏刚性, 随意性较大。对于浪费资源和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 由于数量太多, 往往控制乏力。 (4) 资金使用的整体性以及有效性较差。排污费由地方环保部门征收, 在规定时间内解缴至同级财政, 不参与体制分成, 直接转为专项基金管理。由于排污费征收的属地与其环境影响的地域不一致, 还可能导致环境管理上的一些“真空”地带出现。同时, 企业将缴纳的排污费计入产品成本中, 实质上将排污费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从而违背了“谁污染, 谁负责”的原则。

(2) 资源税制度的实施现状。长期以来, 我国依靠资源的高消耗带动经济的发展, 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恶化。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1) 征收范围过窄。1994年税收制度改革后, 我国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七种。但目前我国仅对矿产资源开征了资源税, 对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尚未开征资源税。由于征收范围过窄, 从而造成征税资源与非税资源在价格上存在差异, 这就刺激了企业和个人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难以有效保护非税资源。 (2) 收费名目繁多, 标准不一, 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互相夺权的现象, 各部门寻租心理严重。 (3) 我国目前实行的资源税制度采取从量计征的方法, 按照一定单位征收固定的税额, 虽然税额在近几年有所调整, 但是相对来讲依然较低。事实上, 近年来我国资源税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2007年11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透露, 我国考虑将资源税的征收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改革方案已基本成熟。由于这一改革方案还需要国务院最终批准, 因此汪民未对新资源税征收办法付诸实施的具体时间加以说明。

二、发达国家主要环境税收政策

1. 废气和大气污染税。

对废气征税较常见的有对二氧化硫排放征收的二氧化硫税。美国已在上世纪70年代开征了二氧化硫税。根据美国《二氧化硫税法案》的规定, 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地区, 每排放一磅硫征税15美分;达到二级标准地区每排放一磅硫征税10美分;二级以上地区则免征。德国、日本、挪威、荷兰、瑞典、法国等国也征收了二氧化硫税。

2. 废水和水污染税。

废水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许多国家开始对废水排放征收水污染税。如德国在1981年开征此税, 以废水的“污染单位” (相当于一个居民一年的污染负荷) 为基准, 实行全国统一税率。又如荷兰按“人口当量” (相当于每人每年排入水域的污染物数量) 征收的水污染排放费也属水污染税范畴。

3. 固定废物税。

固定废物按来源可分为工业废弃物、商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各国开征的固定废物税包括一次性餐具税、饮料容器税、旧轮胎税、润滑油税等。意大利1984年对所有的人都征收废物垃圾处置税, 以此作为地方政府处置废物垃圾的资金来源。

4. 噪音污染和噪音税。

噪音污染是指排放的音量超过人或动物的承受能力, 从而妨碍人或动物的正常生活。噪音税有两种征收方式:一是固定征收, 如美国规定, 对使用洛杉矶机场的每位旅客和每吨货物征收1美元的治理噪音税;二是根据噪音排放量对排放单位征收, 如日本、荷兰的机场噪音税就是按飞机着陆次数对航空公司征收。

5. 生态 (破坏) 税。

生态 (破坏) 税主要包括森林砍伐税等。法国在1969年开征此税, 规定因城市规划或工业建设目的而砍伐森林的, 每公顷缴纳6 000法郎的税;其他情况每公顷缴纳3 000法郎的税。

除了直接征收环境税以外, 发达国家还通过实施其他税收政策来促进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鼓励对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使用。二是鼓励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投资。三是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使用, 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四是对环保行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五是对不环保产品征收重税。

三、建立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思路

1. 对我国现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制进行调整。

(1) 以我国现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制结构为基础, 通过增加特定税目、调整适用税率或改变计征方式等方法, 来完善环境税收制度。例如, 在资源税方面, 应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 并科学制定其征税标准。在目前7种征税资源项目的基础上, 增加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滩涂、地热、大气、水等各个领域的征税资源项目。同时要调整征税标准, 不仅要对不同资源按差别税率征收税款, 而且还要将资源开采时所产生的环境成本考虑进来, 拉开单位税额档次。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 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开采、开发;在消费税方面, 扩大征税范围, 将过度耗费自然资源的消费品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品, 列入消费税的课征范围, 对奢侈品和奢侈消费行为征收重税。同时, 对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以及获得能源效率标志的家电、汽车等产品采用有差别的税率, 以此引导人们环保消费。另外, 要取消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一些不利于环保的规定, 如应取消目前增值税中对农药、农膜适用较低税率的规定。

(2) 调整我国现行税法中的一些环保优惠措施, 以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环境友好型企业或个人。除继续保留部分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 还应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 (1) 在增值税制度中要进行以下方面的调整:一是鼓励企业增加环保资本投入。对企业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所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 给予增值税抵扣优惠;对于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企业, 增值税免征期限可以延长。二是提倡对资源的回收利用。对以“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 应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生产的易回收利用或易降解的产品, 降低增值税税率。三是鼓励开发节能产品。对企业生产的节能产品 (如节能型汽车、摩托车发动机等) 给予适当的增值税优惠。 (2) 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 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进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 给予税收抵免优惠。 (3) 在营业税制度中, 对环保成果的转让、环保技术培训 (无论是否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或技术贸易机构进行) 等行为, 一律免征营业税及附加。

2. 依托“费改税”设立环境污染税。

环境污染税是将对环境产生污染的行为作为课征对象, 向排污者所征收的一种税。通过征收环境污染税, 可激励企业或其他单位使用环保设施进行清洁生产, 从而有效地抑制或减少生产以及消费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依托“费改税”政策, 在总结排污费征收经验的基础上, 环境污染税不仅要涵盖当前排污费征收的范围, 而且要适度扩大征收范围, 以加重有效税负。

环境污染税的基本结构包括:

(1) 税种。总体上来看, 环境污染税应该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对象入手。现阶段可以开征的税种主要有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固定废物税等, 在时机成熟后还可征收噪音税。

(2) 征收范围。包括企业或其他单位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气体等废气;企业或其他单位排放的废水、废渣;个人排放的家庭生活垃圾;企业或其他单位排放的超标噪音。

(3) 计税依据。计税依据又被称为税基, 是税法规定的据以计算税款的标准或依据。一般来说, 环境污染税有三种计税依据可供选择:第一种, 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其优点在于:企业在产量不变或增加的情况下, 只要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就可以减轻纳税负担。这样既能直接刺激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企业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治污方式, 或增加防治污染的设备, 或改进生产工艺流程。缺点是: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准确核定, 相应的监测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水污染税和二氧化硫税多采用此类税基。第二种, 以排污企业的产量作为计税依据。主要理由是, 污染物的排放与企业生产产品的总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优势是便于源泉征管, 缺陷是企业只能通过降低其产品总量的方式减轻相关税负, 难以激励企业对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碳税和固定废物税一般采用此类税基。第三种, 以生产要素或消费品中所包含的有害物质成分作为计税依据。选择这种税基的前提是, 生产要素或消费品中所包含的有害物质成分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种税基可以鼓励纳税者减少对有害物质含量高的原材料的使用, 寻找相应的替代品。缺点是不能激励企业进行污染治理。

(4) 税率。税率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定, 可采用差额固定税率或超额累进税率, 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

(5) 征管方式。环境污染税的征管应由税务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配合进行, 即由环保部门对污染源进行定期监测, 为税务部门提供各种计税资料, 然后由税务部门计征税款, 并对纳税人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方式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专长, 大大提高征管效率。

摘要:本文从征收环境税的必要性分析入手, 针对我国当前环境税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构建原则, 并阐述了我国现行环境税收制度调整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环境税,循环经济,资源

参考文献

[1]. (美) 保罗·R.伯特尼, 罗伯特·N.史蒂文斯.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高晓露.德国循环经济立法实践及其启示.广西社会科学, 2006;8

[3].王长勇.环境税起步.财经, 2008;1

[4].金三林.环境税的基本构想.中国产业经济动态, 2007;23

[5].温尚杰, 何亮亮.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2

税收制度设计论文 篇2

第十一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The reform in the tax system and tax administration)

第一节工商税制改革(The reform in the tax system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第二节农村税费改革(The reform in tax and charges in the country)第三节税收管理制度及其改革(Tax administration and it’s reform)第十一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一、本章简介

主要阐述税制改革的理论及其实践,核心问题是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二、重要名词

狭义税收管理绿色税收税费改革帕累托“二八”定律

三、重点内容

1、了解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2、了解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3、理解我国农业税收制度和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4、理解开征绿色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

5、了解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6、了解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方针和内容

7、了解我国税收征管法的立法沿革和理念转变 第一节工商税制改革

一、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理论(the leading theory of tax reform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1、有关税制改革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近20多年来,世界各国都纷纷进行了税制改革,有三大税制改革理论对各国税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的公平课税论(theory of equitable taxation)20世纪70年代的最适课税论(theory of optimal taxation)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交换论(theory of fiscal exchange)

2、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公平课税论最初起源于法国亨利·西蒙斯(Simons,1938)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政治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最小化,政府应该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服务,并通过再分配产生更大的公平。政府在设计和改革税制时,必须使税收制度既能按照公平原则筹措资金,又能限制政治程序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在西蒙斯看来,实现这种双重目标的课税方法,关键在于对税基的选择。

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1.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去解决。2.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

3.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4.主张按纳税能力来纳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其衡量方法是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间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总之,公平课税论主张,理想税制应是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对宽所得税税基课征累进的个人直接税;以宽税基、降低名义税率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目标,并主张公司税、工薪税、间接消费税等税种的合理搭配,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或福利成本最小化。这一理论被20世纪80年代的很多工业化国家的税制改革所证实。

3、最适课税理论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最适课税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首次提出的“牺牲”学说,穆勒(Mill,1817)认为,税收公正要求每个纳税人都要承担同等的牺牲。

之后,学术界围绕应对哪些商品征税、所得税应累进的程度,以及商品课税和所得课税的组合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探讨。到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最适课税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探讨以何种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收大宗税款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实现税制的效率与公平的兼顾。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适课税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三个:

1、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合理搭配

(1)直接税与间接税应当是相互补充,并非是相互替代。(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2、在效率与公平基础上的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1)逆弹性命题认为,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征税的潜在扭曲效应也就越大。应对弹性相对小的商品课税以相对高的税率;对弹性相对大的商品课税以相对低的税率;如果对无弹性或低弹性商品(如食品)采用高税率,会使总体超额负担最小化,这是一种最适税制。(2)主张应同时开征扭曲性税收,即高收入者的消费支出中所含的商品税要高于低收入者的消费支出中所含的商品税。

3、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最适所得课税理论

(1)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否则,不仅会导致效率损失,而且也无益于对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

(2)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形。即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以适当高些,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应适用相对低的税率,拥有最高所得的个人适用的边际税率甚至应当为零。

4、财政交换论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财政交换论最初起源于魏克塞尔(Wicksell,1896)关于财政学的自愿交换理论以及布坎南(Buchanan,1980)等对这一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认为“公平”税制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理论;认为,税收应通过政治程序对个人或利益集团进行分配,应当使国家付给个人的边际效用=个人因纳税而损失的财富的边际效用。其研究内容是: 1.对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

2.研究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将政府的总税收收入限制在理想的水平范围内。3.宪法对政府可利用的税基性质进行限制,有助于确保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和类型符合公民的意愿。

4.从宪法上制约政府制定税收差别待遇。5.政府应该取消对资本的课税。

总之,财政交换论强调:为了实现有效资源配置的目标,应尽可能地广泛地采用受益税;并强调政治程序在约束财政预算中的重要性。

二、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实践(practice of tax reform in developed country)

1、你了解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具体做法和发展趋势吗? 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具体做法和发展趋势

1.所得税方面: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档次,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发达国家所得税制改革的普遍做法。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和调整税率表,减少税率档次;拓宽税基表现为扩大征税范围和减少优惠措施;强调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一体化,以消除重复征税。

2.一般消费税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OECD成员国国普遍开征增值税;不断提高增值税税率,现行标准税率已提高到30%。进入21世纪,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问题成为税制改革的热点。标准化的增值税力求解决三个问题:(1)增值税有选择性征收向普遍征收转化;(2)标准的增值税模式应该是“消费型、目的地征税、扣税法和三档税率;(3)实现增值税的协调统一。3.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2、什么是“绿色税收”?开征“绿色税收”的目的是什么? “绿色税收”是环境税收的一种形象比喻,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开征目的

开征“绿色税收”主要是对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征税,以提高其应税行为的成本,达到限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绿色税收”也将成为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

三、我国工商税制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actuality of the tax system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China and reform in the future)

1、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1.税制结构性失调,导致税收调控作用的弱化。

2.某些税种的相互交叉或某些税种本身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3.某些需要开征的税种尚未开征。如:遗产税、社会保障税和环境保护税等尚未开征。4.税收上的公平竞争和国民待遇原则没有充分体现。5.税费改革虽有进展,但不合理的乱收费情况仍然存在。6.税收征管仍存在诸多的疏漏和薄弱环节。

2、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是什么? 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围绕统一税法、公平税负、规范政府分配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目标,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应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分步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改革。

1、增值税改革

(1)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性增值税;

(2)扩大增值税征收的范围,其理想的征收范围应包括所有创造和实现增值额的领域;(3)适时清理不适当的税收优惠。

2、消费税改革

2006年4月1日实施的消费税,对消费税税目和税率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充分体现鼓励什么和限制什么的税收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消费税制。

3、企业所得税改革

(1)2008年1月1日已正式实施内外企业所得税合并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法人(企业)所得税,统一税法,适当降低名义税率,规范税前扣除和税基,公平税负,促进竞争。

(2)妥善处理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待遇问题。

4、个人所得税改革

(1)应选择合适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结构模式,由现行采用的综合与分项相结合的方法,即混合所得税制模式,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模式转变。

(2)税率设置应当简化、减少级次,适当降低名义税率。(3)加强配套体制的建设,建立完备的个人收入管理和大额支付系统,完善财产申报制度。

5、完善其他税种

(1)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2)扩大印花税的征收范围;

(3)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乡维护建设税;(4)进一步完善税费改革。

第二节农村税费改革

一、农村税费改革(the reform in tax and charges in the country)

1、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农村税费改革坚持“减轻、规范、稳定”原则;改革以“三个确保”为目标,即确保农民的

2.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

三个取消――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个调整――调整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

一项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2、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2006年3月14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议,庄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从此,征税农业税在中华大地成为历史。取消农业税具体重大的历史意义:

1.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一个里程碑。2.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

3.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3、如何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有利于维护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1.以“黄宗羲定律”为戒,防止反弹 2.进一步落实乡镇机构的“精兵简政” 3.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 4.调整和改革现行财政体制 5.逐步化解农村隐性债务

第三节税收管理制度及其改革

一、税收管理的概念、分类及功能(concept、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tax administration)

1、你了解税收管理的相关概念吗? 税收管理的相关概念

学术界对税收管理的解释分为三类:

1.狭义的税收管理。指国家的财政、税务、海关等职能部门,为实现税收分配的目标,依据税收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对税收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狭义税收管理的主体是国家,主要包括税收立法管理、税收执法管理、税收司法管理。2.税收征收管理。指税务机关对税款征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活动的总称。税收征管三环节是指税款征收、税务管理、税务检查。

3.税务管理。它是自我税收征管的一个环节,其内容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和纳税申报等三个方面。

2、税收管理的职能是什么?

税收管理的职能取决于税收管理的目标,即促进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以最终保证税收收入的及时入库,最大程度地减少税收漏损的目标得以实现。

为了促进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在税收管理中必须建立两个系统:

1.税收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性服务、程序性服务、权益性服务等三个方面。2.税收监督系统:包括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税收处罚等三个环节。

二、中国税收管理制度的实践(practice of tax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1、你了解我国税收征管法的立法沿革吗?

第一阶段(1949-1986年)不统一的分税立法阶段。税收的调控功能被忽视,税收法律极不健全,税务机关强调的是生产观念和政策观念。

第二阶段(1986-1992年)初步统一立法阶段。1986年4月《税收征管暂行条例》颁布,突出了管理的税收征管理念,产生了“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模式,税收的征管管理由过去一个机构统管转向按税收征收管理的职能分工协作。

第三阶段(1993-2001年)统一立法阶段。1992年9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自199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统一的税收征管法律,标志着我国依法治税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始进入法律化、规范化的阶段,突出强调了服务和管理并重的税收征管理念。

第四阶段(2001年5月1日到目前)实施新《税收征管法》阶段。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更加强调对纳税人权益的保护,我国的税收征管理念正在逐步由“服务管理、管理并重”向以“服务”为主转变。

2、我国新《税收征管法》体现的新理念是什么?

税收制度新常态 篇3

笔者认为,在新常态下,我国税收制度的新任务是在保持宏观税负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深入推进税收结构性改革,增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和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保持宏观税负基本稳定是税制改革的约束性条件。近年来,我国税收总量增长很快。在观察我国税收的增长情况时,可以明显地观察到两个“一万亿”,即“每年增长一万亿、每月进帐一万亿”。2014年,估计全年税收将突破13万亿。因此,从绝对量上讲,税收收入不可谓不多,增长不可谓不快。从相对量上讲,尽管仅以税收计算的宏观税负水平不足20%,但以政府收入计算的宏观税负已达到36%(2013年)。以此而言,未来相当一个时段内,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已经接近天花板,政府已不具备提高宏观税负的可能性。这是未来税制改革一个非常明显的约束条件。

现行税制结构有严重的功能性障碍。以2013年为例,按税收贡献大小,各税种可做如下排名:增值税(26.07%)、企业所得税(20.28%)、营业税(15.58%)、进口环节增值税与消费税(12.67%)、消费税(7.45%)、个人所得税(5.92%),此外,其它税种占9.68%。简言之,我国现现行税收中,流转税占65%,所得税占25%,其它占10%,是典型的、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单一税制结构。所谓流转税是就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销售金额为基数、按比例所征收的一种税,其最大的特点是不管企业是否赚钱、是否盈利,只要有经营行为,就要交税。这种税收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筹集财政收入”。由于深度介入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且税收通过成本进入价格,因此流转税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机制,加之其在消费支出方面的累退效应,还会进一步加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因此,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内在地决定了我国税制结构的功能性障碍,即过多地筹集财政收入、过少地调节收入分配。此外,在我国现行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相当部分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这两税返还和分享,因此以流转税为主的税收结构还是引导着地方政府偏重第二产业,忽视第三产业的制度性原因之一,是将地方政府的主要兴奋点和精力引导到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制造业方向上来的“指挥棒”之一,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即使从税收自身的角度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这说明我国税源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税收制度必须适应这一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税制改革的方向是“向后走”,即由现在主要在生产经营环节征税转向后端,在收入、消费、财富三个环节增加税收分布,以此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创业和调节收入分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整个经济分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大环节。可以看出,流转税主要分布的环节是经济活动的前端,即生产和交换环节征税,而在经济活动的后端,即分配和消费环节,税收分布则明显不足,目前只有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种。因此,新常态下,税制改革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消费税,增加对消费环节的收入。目前,消费税改革已经在推进之中,改革的重点也很清楚,一是调整征收范围,一方面将那些已以成为生活必需品物品调出,另一方面将近年来出现的奢侈品调入,以优化征收对象的结构;二是将征收环节由现在的出口和进口等“前端”转向“后端”即零售环节,同时实行价外税。三是由中央税改为地方税,同时下放部分税权。必须指出,从未来一个时期看,消费税很可能从现在的选择性征收转向普遍性征收,这个大方向并无不妥,但由此产生的加税效应却很可能十分明显。如不进行配套调整,很可能招致全社会的齐声反对而停滞甚至流产。妥善的应对之策是:同时推进规范政府收入秩序方面的改革,以正税清费的思路对现行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归并取消,以减费、减基金为增税、稳税打开空间。

校正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加强对收入环节的税收调节。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最重要的税种。新常态下,此税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此前的个税改革,虽已历经多次,但均集中在提高起征点这一最简单、但负作用最大的方面,进而导出了现在13亿人中,只有两、三千万人交个税的局面,使得政府进一步失去了调节收入分配一个极端重要的工具。未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应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广覆盖”,即全社会70%到80%的人都要纳入个人所得税的覆盖范围之内,因此现行3500元的起征点绝对不宜再提高。二是“较低税率”,即适度降低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以体现收入多的多交、收入少的少交、低收入的不交甚至“负所得税”的基本原则。由此,一方面要增加“零税率”档,适用于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群体,另一方面调低边际税率,理论上讲要从现在的45%降到和企业所得税一致的25%左右,由此才能有效防止某些企业家把个人消费和家庭消费转入企业支出的避税行为。三是“以家庭为征收单位”,即在计算所得税的就应税收入和支出时,都要以家庭为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个税改革最重要、最基本、也最困难的方面。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赖于相关基础制度的同步推进,如在一个税号下归集个人所有不同形式的收入、合并计算家庭消费支出和扣除标准、自主申报、纳税查验等。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开征房地产税,增加对存量财富的税收调节。房地产税是对存量财富所征收的一种税,在公平收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型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有关房地产税的思路已经十分明确。如果顺利,预计在2017年,房地产税就将推出。同个税的情形一样,房地产税能不能成功开征,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相关基础制度—即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与实施。2014年12月22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公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研究遗产与赠与税。同房地产税一样,遗产与赠与税也是对存量财富所征收的一种税,在调节财富的边际差异、促进社会流动性方面作用巨大。未来一个时期,应当将遗产与赠与税的研究提上议事日程,就遗产税功能定位、征收对象、税率、扣除等技术性问题展开讨论,逐渐凝聚改革共识。

除了增加“后端”环节的税收以外,“前端”环节的税收也要改革,尽量减弱税收对于经济的扭曲作用,鼓励创新创业。税收理论与各国税收实践已经证明,增值税是一个中性税种,对于经济活动、产业组织的扭曲作用较小,属于最优税种之一。因此,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营改增改革,使增值税全面替代营业税。2015年是“营改增”的收官之年,此项改革一旦完成,对于我国税制结构改善作用将十分明显。

总之,我国税收制度的“新常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减少或者至少不增加在生产经营环节的税收,二是更多的向收入、财富和消费征收,三逐渐推动流转税、所得税“双主体”税制的名至实归,四是强化税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共同促进“双百”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于企业税收筹划的内控制度设计 篇4

对于企业来说, 税收筹划其实是纳税人对投资经营活动等纳税行为所进行的前期策划, 企业在此可以以相关税收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再根据其实际的生产运营状况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畴来降低税收的成本从而将税负控制的合理的水平中。

根据我国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 在2006年我国税负约占GDP比重的百分之十八, 比发达国家大约低将近十二个百分点, 与同等级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 大约低了将近三个百分点。事实上, 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 造成企业负担的不单单只是税收, 还有很多其它来源的费用交纳, 当这些众目繁多的费用积压于企业一身时, 就导致了企业负担的加重, 因此, 一个高效、合理的税费管理手段是当今企业密切关心的问题。

一、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进行税收筹划的基本假定

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很多, 本文仅考虑通过内控制度设计进行的税收筹划, 其他方法均不涉及;是从企业而不是从政府或社会的角度来探讨问题;企业和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目标一致, 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 没有面临破产、清算的威胁;本文“税收筹划”的概念与“纳税筹划”、“税务筹划”等没有作严格区分。

二、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进行税收筹划的作用原理

内控制度从有组织开始就存在于社会领域的各类组织中, 体现的实际上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 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最优化、最简捷和理性的制度安排和作业方式。会计控制的对象为货币以及与货币有关的物, 管理控制的对象为人, 业务控制的对象为物。业务控制与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可能重叠, 但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都不能完全涵盖业务控制。

三、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税收筹划的思路

为了使企业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本文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规划如下几点:

1. 明确设计目标

做到企业的良好的内控制度规划首先要本着确保该企业的正常运营和财产的安全、完整以及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遵守, 从而达到合理减少企业税负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划思想来说, 其涉及的范围不广, 仅仅在于合理减轻税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 确定内控框架

内部控制框架采用美国COSO报告提出的五大要素, 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检查, 但由于“减轻税负”的设计目标以及篇幅所限, 仅从内部环境和控制活动两方面中的相关内容来进行设计, 其他方面暂不涉及。

3. 设计控制程序

本文拟按业务循环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 主要分为两大类:—个是企业正常运作业务循环, 另一个是拓展经营业务循环。而企业正常运作业务循环中又包括筹资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以及生产循环;拓展经营业务循环中包括企业对外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两方面。围绕税收筹划的目的, 按业务循环设置相应的流程图, 确立关键控制点, 进行内部控制设计。

4. 评价内部控制

取长补短, 自知才能更高效, 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同时一定要认清自身的实际情况, 再自身的横、纵向全面比较分析后, 找出存在的弱点和不足, 针对这些弱点和不足再提出改进的方向, 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实现税收筹划的目标。

据此, 本文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税收筹划主要从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从内部控制要素—内部环境的角度, 通过组织机构设置、员工激励体系等方面的设计, 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二是在企业目前既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条件下, 从企业日常经营与扩展经营两方面的业务循环中, 通过设计实现减轻税负、提高盈利水平的目标。

四、以人力资源政策的设计为例说明以降低税负为目的的内控制度体系设计思路

人力资源政策是关于员工聘用、培训、考核、晋升、薪酬等方面的政策和程序, 目的是聘用和维持有能力的人员, 保证公司的计划得以实施, 目标得以实现。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惟一手段, 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一些企业在设计员工薪酬激励体系时, 往往忽视了纳税问题, 致使企业虽然投入了大笔的资金, 却没有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因此企业在设计报酬、奖惩措施时应考虑到税收问题, 有效降低企业自身及员工个人税收负担, 以促进职工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和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达到充分激励员工的目的。

关键的控制流程和控制点在于以下几点:

1. 选人:要选取一些具有着高素质和高专业水平的技术人才, 要从人才的本质上看出其是否真正适用于该企业;

2. 育人:

在企业的运行中, 要不断加强对人才的鼓励和培训, 倡导其在不断的自我素养充电过程中企业也应定期对其进行新知识、新资源的培训;

3. 用人:所谓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 企业对于人才量才录用, 提倡多劳多得;

4. 留人:

企业在不断市场的竞争体制中, 对于人才的拼抢也是非常严重的, 而我们也都明白人往高处走的道理, 因此, 企业要想留住来之不易的人才就必须本着公平、合理的报酬回馈和和谐的工作环境在用心经营。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 在企业间激烈的竞争中, 对于财务管理的手段也越来越重视, 一个良性、高效的理财理念可以使企业在当下商海浪潮中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弄潮儿。税收筹划这一理财手段则是现代企业大力提倡的一种理财意识, 它可以从根本上做到在合法的税负控制水平上帮助企业实现经济利益取得的最大值。一般来说, 企业税收筹划的手段方法有很多类型, 如, 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或从税收优惠政策的角度进行等等。本文通过对企业税收筹划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思路出发, 分别对企业内部环境设计、企业正常业务循环和企业拓展业务循环三方面进行论述, 同时在Zz对于这三者的理论研究中找寻出筹划空间, 进行税收筹划设计。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杨绮.企业纳税筹划若干问题的运筹学研究[D]厦门大学, 2006.

[2]杨立铭, 张建华, 王艳文, 周玉梅.税务筹划的风险与规避[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法国税收制度简介 篇5

现行税制中的主要税种有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社会保障税、财产税、个人房产税、营业执照税等。

(一)主要税种概况

1.公司所得税

(1)纳税人

公司所得税纳税人包括在法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实体、公司注册地在法国的法人实体,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股份合伙企业和外国公司的子公司。只是中央政府征收公司所得税,城镇和地方不征公司所得税。

(2)征税对象、税率

公司所得为在法国境内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利润。法国对居民公司从法国境外取得的利润不予征税,但是对于居民公司从其国外分支机构取得的所得予以征税。

法国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分为标准税率、低税率和特殊税率。

标准税率:为33.33%。另外,年营业额超过7,630,000欧元, 年缴纳所得税税款超过763000欧元的公司,还应就所得税税款超过763000欧元的部分,缴纳附加税,税率为3.3%。

低税率:适用于低税率的所得主要包括一是长期资本利得,税率为8%至15%。二是中小企业的年利润低于38,120欧元的部分,税率为15%,年利润超过38,120欧元的部分,税率仍为33.33%;特殊税率主要适用于租赁收入、林业收入、农业收入,税率为24%;来自免税公司的红利所得,税率为10%。

此外,缴纳公司所得税的法律实体还要按年缴纳最小税,如下表

年营业额(欧元)

300000

300000---750000

750000---1500000

1500000---7500000

7500000---15000000

15000000---75000000

75000000---500000000

超过500000000

收所得税。

(3)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年最小税额(欧元)0 1300 2000 3750 16250 20500 32750 110000外国公司在法国的常设机构比照居民公司纳税。长期资本利得之外的资本利得视同一般所得征

法国公司税的纳税人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以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下列项目,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准予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①免税所得::从其他公司取得的税后利润。

②折旧扣除:折旧允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各种设备的折旧可以采取直线法或者余额递减法折旧法。直线法的规定如下表:

分类项目

商业建筑 折旧率% 2-5

办公设备

工具和机械设备

汽车或者卡车

飞机

使用余额递减法: 5-20 10-20 20-25 12.5采取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必须是使用年限超过3年的机器设备,下列固定资产允许

一是受酸碱腐蚀的设备;二是常年处于震颤的厂房和建筑物;三是常年处于高温情况下的设备;四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设备;五是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建筑物。

允许加速折旧的固定资产包括:2003年1月1日之前建成的用于净化工业用水的设备,在投入运行的第一年允许100%计提折旧;2007年1月1日之前建成有助于节约能源,有利于资源再利用、保护环境的设备,电动汽车在投入运行的第一年可以100%计提折旧;软件设备,在使用的前12个月100%计提折旧。

③关联公司扣除:公司支付给关联公司的合理费用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是如果支付费用明显不合理,税务机关有权根据税法第57条予以调整。在法国关联公司包括母子公司、姊妹公司。

法**公司从其子公司取得的红利,红利的95%可以免除公司所得税,但是5%部分必须加回到母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中。

④亏损结转:净经营亏损可以向后结转5年,由于折旧而出现的经营亏损可以向后无限期结转。⑤税收扣除:除企业所得税和罚款外,大多数税款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如增值税、营业税、注册税。

⑥ 已在境外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的扣除,居民公司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已经在境外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准予在汇总纳税时,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扣除额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办法:第一,对已经在境外缴纳所得税的红利,给予免税处理;第二,对利息、特许权使用费通过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对利息、特许权使用费有关征收预提所得税的规定处理;第三,对与法国尚未签订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的国家,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已经在境外纳税部分,准予在汇总纳税时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⑦研究费用扣除:经过有关部门审核确认的研究费用,可以从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研究费用扣除标准为当年研究费用额减去前两年该项费用平均额的50%。但是每年的最高扣除额不得超过200万欧元。

(4)关联企业的业务往来:法国公司与其外国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由于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而减少其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根据税法第57条规定进行合理调整,由此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将被加回到原应纳税所得额中。

法国公司纳税人支付给本国股东或者外国股东的利息超过或者低于法国金融机构正常利率平均值的,税务机关可以参照正常利率调整。

(5)征收管理:法国公司和其控股达95%的本地子公司可以合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各子公司有盈有亏,可以盈亏相抵后,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他公司集团,只要拥有其子公司50%的股份,并且事先得到财政部的许可,也可以合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法国企业所得税按会计缴纳,实行分季预缴,预缴数为上一会计应纳税所得额的四分之一,在下一个会计的前3个月内实行年终汇算清缴,补齐少缴的所得税税额。

2.个人所得税

(1)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居民纳税人应就其来源于全世界的个人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另有规定除外)。非居民仅就其来源于法国的个人所得缴纳

个人所得税。

法律规定,个人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之一,可以被认定是法国居民。

个人的习惯住所或者家庭在法国;②法国是其基本的逗留地区(在一个日历中超过183天);③职业活动在法国进行;

④法国是其经济活动的主要地区。

(2)征税对象、税率

法国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为本年实际收到的年所得,主要包括工资、薪金、现金津贴(搬家津贴)资本利得和其他投资收入。

在与法国签订了避免对所得双重征税协定(以下简称税收协定)的国家中,除非缔约国一方与缔约国另一方有特殊规定,法国对本国居民来自法国境外的,在收入来源国属于免税项目的收入也不给予免税。

关于资本利得和投资所得,对居民取得的来自公开上市证券和不公开上市证券的资本利得,征收资本利得税,税率为16%。法国对居民从与法国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取得的红利,征收资本利得税时,对协定中给予居民的税收优惠予以承认;居民从非税收协定国家取得的红利,只就现金红利缴税,但是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从2001年起,法国还就居民、非居民取得的红利收入征收10%的附加费,2005年前对居民销售基本不动产给予免税。2005年1月1日后,对居民销售基本不动产的税收政策将有所变动。

法国居民个人所得税税率从 0至48.09%。非居民个人所得税税率分别为0、15%、和25%。2006年法国居民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级距

6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不超过4412欧元的部分 超过4412欧元至8677欧元的部分 超过8677欧元至15274欧元的部分 超过15274欧元至24731欧元的部分 超过24731欧元至40241欧元的部分 超过40241欧元至49624欧元的部分 超过49624欧元的部分 税率(%)0 6.83 19.14 28.26 37.38 42.62 48.09

(3)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法国居民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为个人年收入总额减除国家允许扣除的费用。扣除项目如下:

①工作费用扣除:法国对雇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时,雇员可以选择按照工资、薪金的10%作为工作费用从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也可以选择工作费用据实列支的方法从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2005年最高扣除额为12648欧元。一些自由职业者(如新闻记者)在他们本取得第一笔收入时可以享受扣除额为7650欧元的附加扣除。

②标准扣除:社会保障费、失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等保险费用也在扣除范围中,外国居民在国籍所在国缴纳的非强制性的养老金不允许扣除。除此之外,雇员还可以享受标准扣除,扣除比例为工资、薪金的20%,2005年最多不得超过23180欧元。

③受抚养人扣除:18岁以下的儿童、残疾孩子(不论年龄大小)属于受抚养人。18岁至21岁的儿童、21至25岁的专职学生,可以申请为被抚养人,拥有被抚养人的家庭每年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2017欧元,而超过两个孩子的家庭可以享受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4034欧元的税收优惠。④其他扣除:包括用于维护、修理其基本住所的费用,保险费收入、居民对慈善机构的捐款、家庭雇佣服务员所发生的费用、学生教育费用、照料孩子的费用、艰苦地区补偿、搬家补贴。

(4)征收管理:法国个人所得税申报要求夫妻必须联合申报,除非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不允

许单独申报。个人所得税纳税采取日历申报,建立在年收入的基础上,申报必须在下一个3月1日之前完成。申报表分成几部分,包括纳税人婚姻状况和受抚养人情况。居民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不采取源泉扣缴的方式,非居民从法国的雇主或者职业活动中取得的所得必须源泉扣缴。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分三次缴纳,前两次预缴,最后一次汇算清缴.;另一种方法是按月预缴,最后汇算清缴。

3.其他主要税种

(1)增值税:在法国境内销售货物和提供劳务按照税法规定需要缴纳增值税。增值税税率有三种:标准税率19.6%;低税率5.5%和2.1%以及零税率。低税率5.5%,主要对生活必需品征收如食品、饮料、客运、书籍等;低税率2.1%,主要对日报、药品、严肃的音乐演出(包括音乐剧、音乐会、芭蕾舞、马戏团)、销售家畜给非纳税人等征收;出口货物和劳务适用零税率。在法国东南部的科西嘉省,虽然与全国执行同一部税收法律,但对进口货物和提供劳务服务征税,税率更为优惠。法属圭亚那不实行增值税,法属马提尼克岛、瓜德罗普岛(南美洲小安的列斯群岛中部)实行增值税,税目与法国基本相同,税率更为优惠,标准税率为8.5%,低税率为2.1%。

(2)个人房地产税:在法国私人拥有房地产需要缴纳地方税,即个人房地产税。该税税收收入主要归属地方财政,税率由于房地产面积、地理位置的不同递减,税基建立在房地产的上一年的价值上。

(3)营业执照税。进行工商活动的所有法人或者实体都要缴纳此税。该税为地方税,各地地方政府制定了不同的税率。计税依据有两种:一是以所用有形固定资产的租金值(增加值)为计税依据,二是以支付给雇员的薪金为计税依据。

(4)社会保障税:从2002年起,雇员应当以其工资、薪金为计税依据,缴纳社会保障税,税率为18%至23%。

(5)财产税:按照财产净值征税。在1999年1月1日以前,财产净值超过720000欧元开始征收财产税。财产净值在720000欧元至1160000欧元之间的,适用税率为0.55% ;财产净值超过1500万欧元的,适用税率为1.8%。法国居民就其全世界拥有的财产缴税,非居民仅就其在法国的财产纳税。

(二)主要税收优惠

1.公司所得税:法国政府对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广泛的税收优惠,对投资于工业建筑和商业建筑的资本允许加速折旧,对外资投资于不发达地区给予提供补助的鼓励;

浅析俄罗斯联邦税收管理制度 篇6

关键词:俄罗斯税收制度中俄贸易

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联邦在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两国间的贸易往来愈来愈多。作为与俄罗斯接壤的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的经济往来也日益频繁,了解俄罗斯税法的相关知识、特別是了解税收制度对中俄贸易的影响,对于更好地开展对俄经贸活动有重要意义。

一、俄罗斯联邦税收制度

1991年12月27日俄罗斯总统签署的《俄罗斯联邦税收制度原则法》(后几经修改和补充)是俄联邦的主要税务立法,其中规定了税制结构及其实施的一般机制;规定了税种及其计算和征收的办法;确定税务机关及纳税人的义务和责任。从该法实施时起,加上具体税种立法的实行,俄罗斯就确立了税收制度的法律基础。

1998年7月通过了《俄罗斯联邦税收法典》(第一部分),并于1999年1月1日生效。从该法生效时起,《俄罗斯联邦税收制度原则法》失效(其中第18条第2款、第19、20、21条除外,它们规定了联邦税、地区税、地方税的具体税种,待《俄罗斯联邦税收法典》第二部分通过后才失效)。

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在进行税收改革,以进一步简化税制,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俄现行的《俄罗斯联邦税收法典》(第二部分)于2000年7月19日获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7月26日经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批准,8月5日总统签署生效,从2001年1月1日起实行。该法规定了俄税收制度的结构及实施机制;规定了税种及其计算和征收的办法;确定税务机关及纳税人的义务和责任,其中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多种税制的改革法规。通过改革,大幅降低了税率,并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税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取消了原有的12%、20%和30%三档累进税率,对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等收入实行13%的单一税率,这是整个欧洲最低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水平。

俄罗斯联邦所规定的税制包括联邦税、联邦主体税(地区税)和地方税。这种三级税制实际上是所有联邦制国家所特有的制度。哪些稅归属哪一级,这是根据地域范围及所属地域调整税收法律关系的各级权限决定的。

联邦税是由《俄罗斯联邦税收法典》及原《俄罗斯联邦税收制度原则法》直接规定的,是在俄联邦境内普遍实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联邦税的税收统归联邦预算。同样的道理,地区税是由联邦主体的立法权力机关以专门法律规定的,并在相应地区普遍实行。地方税是由地方自治代表机关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的,并在其管辖地域普遍实行。这些税的税收归于哪级预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俄罗斯联邦税收种类

俄罗斯现行税制中共有联邦税16种,地区税7种,地方税5种。

(一)联邦税。增值税、消费税、个A(自然人)所得税、统一社会税、机构利润税、资本所得税、国税、关税、地下资源利用税、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税、碳氢化合物开采额外收入税、动物和水生资源使用税、林业税、水资源税、生态保护税、联邦许可证签发手续费。

(二)地区税。企业财产税、不动产税、销售税(2004年起已停征)、道路使用税、交通税、经营娱乐项目税、地区许可证照费。

(三)地方税。个人财产税、土地税、广告税、财产继承或赠与税、地方许可证照费。

三、出口贸易中的税收管理政策

俄联邦在出口贸易方面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两类,即税收调节措施和非税收调节措施。税收调节的主要措施有:

(一)出口关税。1991年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初期,俄罗斯出现大量原材料低价甚至倾销价竞相出口问题后,不得不实行出口专营并上调出口税,这样,战略性原材料出口的混乱局面得到抑制。1992年11月俄开始实行新的出口关税税则,适应贸易自由化政策的要求,较大幅度地调低出口商品的税率。并且减少征税商品的种类。出口商品的税率从原来5%~70%下调到3%~25%,征税商品种类由1992年的53个大类减少到1993年的29个大类。特别是机电产品开始减征、免征基础税。1994年俄罗斯再次调低商品出口税。并决定商品出口关税将受到两种限制。其一是数量限制,只有少数商品征收出口关税。其中包括某些矿产原料、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产品、林产品、粮食、航空装备、武器和军用材料等。由于无法精确计算这些商品的国内生产费用,所以,俄征收这些商品关税是依据出口效益而定。其二是时间限制,根据俄联邦《海关税》的规定,出口关税征收到1996年1月1日为止。1998年8月俄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后,在国家财政日益恶化的压力下,为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弥补国家预算亏空,俄政府于1999年1月11日又做出了《关于批准从俄罗斯联邦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的决定》,开始对部分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征收临时出口关税,需缴纳出口税的商品清单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有色金属、木材、皮革料、大豆、油菜籽、葵花籽、某些食品等。

(二)增值税。根据出口地域的不同,俄罗斯实行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对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免征增值税。1996年这一优惠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凡与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相关的运输、装卸和换装等服务业务也免缴增值税。对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则按全额税率(10%)征收增值税。一般商品税率为20%,部5kt~-品和儿童用品税率为10%。增值税先由买方支付,再由出口商负责上缴国家财政。

1996年底——1997年上半年,国家加强了对享受增值税优惠的出口商品的监督管理,规定出口商必须向税务监察部门提供由海关出具的书面证明,证明货物确系运往非独联体国家。

(三)消费税。根据贸易方式、商品品种和出口地区的不同,对消费税应税商品规定:通过易货合同的出口,需缴纳消费税;向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石油和天然气除外),免征消费税;向未加入独联体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主要指波罗的海三国)的出口,如以非自由兑换货币结算,免征消费税;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均需缴纳消费税(石油、天然气的出口消费税率由俄联邦政府的专项决议加以确定。根据不同产地的矿业地质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国家对不同的石油开采企业规定了不同的消费税率)。

四、进口贸易中的税收政策

俄联邦在进口贸易方面的管理措施同样包括两类,即税收调节措施和非税收调节措施。税收调节措施主要有:

(一)进口关税。1992年初,俄罗斯对一些进口商品规定了很高的税率,但由于国内经济状况恶化,不得不下调一些商品的关税。同时,对不同类型国家规范了实行区别待遇的关税。同俄有最

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实行基础税率(15%~50%);同俄没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实行普通税率(30%~100%);同俄有贸易协议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税率(7.5%~ 25%)。中国属于这一类国家。俄从1993年H月1日开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从1993年8月1日起,俄实施新的海关税法,新税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俄罗斯海关制度已开始同国际通行的方法接轨。1994年3月15日起,俄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税率,这次调高税率是为了保护本国同类商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免遭外国商品的冲击,具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为本国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5月起,俄又提高了平均进口关税的税率,由原来的12.5%~14%提高到14%~15.5%。同时,还采取了一些非关税调节的行政手段,加强对进口商品的管理,如严格进口安全检验制度,自1997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进口商品必须使用俄文标签等。

2000年4月1日起,俄开始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表(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则》)。对80种商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其中上调的30种,下调的45种,另外5种商品在从价税不变的情况下规定了从量税,根据2000年11月27日第886号俄罗斯政府决定,对上述新税率表进行部分修改,自2001年1月1日起,对3500项商品实行新进口税率。当前俄进口税率除零税率外,分为5%、10%、15%和2峭4档。对汽车、白糖、酒精、酒类制品、烟草制品等敏感商品仍实行25%和30%的进口税率。

(二)增值税。自1993年2月1日起,俄开始对进口商品征收增值税。针对不同的进口国别,俄实行以下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对独联体国家的商品免征增值税;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商品计征增值税。目前俄实行两种增值税率:粮食、基本食品、原糖、野生果实、浆果、核桃、用于科技目的或生产饲料或制作药品的鱼粉、鱼和海产品、儿童用品等进口商品的增值税率是10%;其他商品的增值税率是20%。

根据有关法律,进口商须两次支付增值税:首先是在办理商品进关手续时,要按商品的海关申报价值、进口关税和消费税的合计金额计征增值税;在俄联邦境内加工和销售进口商品过程中的新增价值部分也要缴纳增值税,

(三)消费税。俄对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始自1993年2月1日。目前仅对酒类、香烟、汽油、首饰和小轿车等5大类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无论自独联体国家还是自非独联体国家进口上述商品时,均缴纳消费税。

消费税率与关税税率一样,可以按从价(按商品海关申报价值的一定百分比)、从量(每一计量单位商品应缴纳多少欧洲货币单位)或复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办法征收。

与增值税不同,进口商只需一次支付消费税,即在办理商品过关手续时支付。在此之后,缴纳过消费税的商品在俄境内销售时,无需再次缴纳消费税。

五、税收政策与中俄贸易

从我国对俄罗斯边境贸易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得知,俄方一直都设置高关税壁垒,对进口的商品普遍征收高关税,尤其是对从我国进口的大宗商品,如纺织品、鞋、皮革等。俄罗斯的关税有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三种形式,但俄罗斯海关在征收时往往并不按规定,而是按高的征收方式计征。如对皮革的进口,如果按规定应按价格20%的比率征收从价税,但却经常按照从量税征收,中方企业纳税的金额大大提高,相当于从价税的200%。另外,俄罗斯对某些大量出口我国的商品开始恢复了出口税,如木材;有些商品则准备恢复,如石油。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联邦税收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着严重不规范问题。

税收制度设计论文 篇7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房地产税收既是调控房地产经济的重要手段, 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目前在一些城市的试点的房地产税“空转”难以变成实际运转, 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改革。虽然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我国的房地产税制改革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思路, 但需要进一步完善, 提高可操作性。笔者试图设计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简化的房地产税收制度方案, 为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达到调控经济、公平分配社会财富、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房地产税收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房地产税收是指一切与房地产经济运动过程有直接关系的税收。狭义的房地产税收是指直接以房地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房地产税, 有的专家学者或媒体称为物业税或不动产税, 笔者以为, “房地产税”这个概念比“物业税”描述更准确, 更容易理解, 在此我们使用狭义的“房地产税”概念。

二、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现状

1. 房地产税收政策概况

目前在我国房地产业链中, 房地产税收涉及从土地使用权出让到房地产的开发、转让、保有等诸环节。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涉及房地产的有营业税 (销售和租赁房地产、转让土地使用权) 、个人所得税 (销售和租赁房地产) 、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和房地产业的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已停征的投资方向调节税等, 直接以房地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也有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6个税种。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税种繁杂, 流转环节税负重、重复征税过多, 一些税种征税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 税负内外有别, 税外收费多, 税收征管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 导致房地产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税收流失严重。

2. 房地产税收收入现状

随着近几年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房地产税收收入也快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房地产税制设计不合理, 房地产业税费负担过重, 房地产税收收入受房地产经济的波动影响很大, 各地房地产税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例也不均衡, 一些大中城市的比例如成都、宁波等城市接近5 0%左右。

自2005年5月国家对房地产税收实施先缴纳税款、后办理产权证书的一体化管理以来, 通过强化税收管理, 房地产税收均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以四川、山东、江西、江苏的情况来看, 2006年分别实现房地产税收112亿元、210.5亿元、34.2亿元和220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61.5%、29%、21.5%和28.9%。房地产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目前平均已达到2 0%以上, 成为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3. 关于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关于是否开征房地产税 (或物业税) 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一些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房地产税进行了研究和探讨。2007年国家税务总局组织了以石坚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对我国房地产税收问题进行研究。

三、国外房地产税收制度的经验

目前,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房地产税收体系, 税收制度具有“宽税基、简税费、轻税负”、“从价计税、动静结合、地方所有”的特点。“宽税基”是指除了对公共、宗教、慈善等机构的房地产实行免税外, 其余的均要征税。“简税费”是指一个国家设置的有关房地产的税收种类相对较少, 税外收费也少。“轻税负”是指国外房地产税收中税率一般都不高, 如美国征收房地产税收的5 0个州, 税率大约平均为1%~3%;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物业税税率为1%。“从价计税”是指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是以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为计税依据, 即以财产的资本价值、评估价值或租金为计税依据, 只有少数国家以土地面积和账面价值作为房地产税的计税依据。“动静结合”是指既重视对房地产保有环节的征税 (静态税) , 如加拿大的不动产税、波兰的房地产税、泰国的住房建筑税、日本的固定资产税、法国的房屋税、英国的房屋财产税、韩国的综合土地税、巴西的农村土地税;又重视对房地产权属转移环节征税 (动态财产税) ) , 如意大利不动产增值税、其它国家遗产税与继承税、赠与税、登录税、印花税和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但对权属转移环节实行轻税政策, 以促进房地产的开发经营, 有利于房地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如美国, 对房地产的拥有和使用者, 每年必须缴纳房地产税, 且不分对象实行统一的税率和征管办法, 对住宅实行减免和抵扣;而在开发经营环节的税负相对较轻, 仅有交易税和所得税, 并享有各种税收政策的优惠。“地方所有”是指为了激发地方政府征收房地产税的积极性, 扩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规模, 房地产税一般作为地方税, 是地方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一些发达国家的房地产税收入占地方税收的7 0%以上。另外, 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房地产税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 如房地产产权登记制、估价制度、计算机管理制度, 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政府特别重视房地产税种的设立和调整对经济、社会以及资源配置的效应, 把税收政策作为调控经济和调节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构建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1. 构建原则

针对房地产税制改革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笔者以为构建我国房地产税制体系应体现公平、效率、简化、民生四大原则。

(1) 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要公平建立税制, 公平运用税收政策, 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 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在征税过程中, 客观上存在利益的对立和抵触。如果政府征税不公, 则征税的阻力就会很大, 加剧偷逃税收等违法行为, 甚至引起社会矛盾。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税收体系有违公平原则, 房地产税制存在征收范围具有选择性、内外税收政策不统一、重复课征等问题, 妨碍税收的横向和纵向公平原则。

(2) 效率原则

税收的征收效率是指单位税收成本带来的税收收入最高, 税收成本包括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即征收成本和纳税人在履行税收义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即奉行成本。房地产税制应通过以下途径贯彻税收效率原则:一是简化税制结构, 降低税收奉行成本, 二是强化税收调控房地产经济的职能, 促进房地产也的健康发展, 三是优化税收征管, 节约征管费用,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高效率的房地产税收征管制度。

(3) 简化原则

简化原则是指房地产税收制度必须既便于纳税人遵循, 也便于税务机关管理。简化的原则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房地产税、减少税种、简化税率档次、减少税收优惠和简化征纳程序等内容, 这会大幅度减少税收成本和提高税收效率。

(4) 民生原则

民生原则就是指房地产税收制度要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社会生产目标相适应。房地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属于“民生”的范围, 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 政府的房地产政策都应以民生为出发点, 使“居者有其屋”、“居者优其屋”。如今,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拥有房地产的数量差别悬殊, 房地产税收制度应通过不同的税率设置来调节和缓解这种差距, 这也是税收“社会公平”的要求。

2. 指导思想

以“简化税制、合并税种、立租并费、税负适度、自动稳定、调控经济、便于征管”为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设计房地产税收制度。

五、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设计思路

1. 税种的设立

笔者认为房地产流转环节的营业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继续按原税种开征, 保持税制的连续性;但对涉及再次转让房地产 (二手房) 和出租房地产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税负可适当降低, 具体降低到多少, 需要在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研究后确定;调整营业税中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税目;取消对“三资企业”不征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耕地占用税的税收优惠。取消除工商税务部门以外的房地产行政收费项目, 将现行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契税、土地出让金等项税费合并, 设立房地产税种。

2. 房地产税税制要素设计 (1) 房地产税的课税范围

房地产税的课税对象是什么、应设置哪些税目、撤并或保留哪些税费, 一些专家有过少量不完整的阐述。笔者初步设想以拥有和转让的不动产、国有土地使用权为课征对象, 适当确定和扩大征税范围, 如将农村的经营用房、出租用房纳入房地产税的征收范围。但是考虑到农村的经济状况和长远发展, 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纳入课税范围。农村个人拥有的居住用房面积在限额范围内和城镇居民拥有的居住用房面积在限额范围内且在新税实施前购进的, 实行减免税优惠;居住用房面积限额由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确定。设立房产交易、地产交易、房地产出租、土地征用、土地占用、房屋产权等6个税目。

(2) 房地产税的纳税人

设想以拥有和转让的不动产、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作为房地产税纳税义务人, 内外统一, 不分居民与非居民。对容易出现税收流失的环节设立扣缴义务人, 如个人出租房地产, 以承租人为扣缴义务人。

(3) 税率

房地产税可以设立多种税率, 不同税目对应不同的税率或税率幅度范围。对于房地产转让交易和租赁环节, 中央制定统一的累进税率, 增强房地产税的调控经济的功能。税率分几个档次和具体比例的确定要考虑两点, 一是不能因税改而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二是加大调控经济的作用。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类 (城市与农村、高中低收入家庭、大中小房地产企业、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事业单位) 选择企事业单位和房地产企业、居民等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收集数据, 然后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等方法测算分析房地产税的效应、计算以前纳税人所承担的相关税收平均负担, 最终确定税率。

(4) 计税依据和方法

房地产税采取从价定率计税方法, 房产交易和地产交易税目以交易差价 (收益) 为计税依据, 房地产出租税目以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 土地征用税目以成交价格为计税依据, 土地占用和房屋产权税目以评估价格为计税依据。对于评估价格确定, 由国务院制定房地产评估标准, 县级税务机关根据标准, 参照同类房地产价格, 考虑房屋面积、地段、楼层、结构、每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等因素确定评估价格, 每3年评估一次。

(5) 其他税制要素

尽量减少税收优惠政策。对个人纳税人的第一居所可以给予低税率优惠, 对其他居所适用正常税率, 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居地产投机行为, 保证房地产流通市场的稳健发展;对征用荒山、山地、滩涂可以适当减免, 以促进这些土地的利用;对于房地产继承、直系亲属间的房地产赠与、对有赡养义务人的房地产赠与、对社会福利救济事业的房地产赠与等给予免税, 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纳税期限设计参照目前相关税收政策的纳税期限确定, 但是对居民个人纳税人房地产拥有环节的税收以年为纳税期限, 以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节省纳税成本。其他税制要素和纳税申报表等设计尽量从简。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房地产税收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原则、指导思想, 进一步探讨我国构建一个统一的房地产税收制度的思路。

关键词:房地产,税收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不动产税改革研究”课题组.不动产税的税种与税率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http://www.drcnet.com.cn/) , 2006~09~22

资源税收制度论 篇8

一、税收与资源保护

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征税, 在社会进行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 从而调节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 实现国家的各种目标。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 要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长远目标是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国家的适当干预必不可少, 而税收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在资源保护中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资源税收政策, 不仅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能起到保护资源及宏观控制的作用,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就是促使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资源社会成本 (外部成本) 内在化, 即有效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笔者认为税收调节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如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行为进行税收减免优惠措施来鼓励再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增加不可再生资源的税赋比重来引导消费群体对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培育成熟的循环经济等税收调节手段, 能有效防止不可再生资源 (特别是希缺资源) 的过早灭失。资源税收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持续发展加注利益的燃料, 所以资源税收制度是一种利导性制度。将资源保护纳入税收制度, 利用税收杠杆保护自然资源, 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资源税制建构的法理基础

1. 法治理论

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进行, 没有法律依据, 国家就不能征税, 任何人也不得被要求纳税。税务机关不能在找不到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征收税款。这里所指的法律仅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不包括行政法规。现代各国普遍把税收法定主义作为宪法原则加以规定:如美国宪法就规定征税的法律必须由众议院提出。法国宪法第3 4条规定“征税必须以法律规定”。日本宪法第8 4条规定“征收新税或改变现行税收, 必须以法律定之”。等等2。我国也已明确规定了税收法定主义的原则, 纳税人和征税机关都必须按照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 征税机关并不具有自由裁决权, 更没有法律规定之外的任何权力。基于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 资源的有偿使用应摒弃行政手段的不当干预, 通过征收资源税, 用法律来确保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顺利进行, 以防行政部门利用行政手段收取资源费的随意和无序。

2. 公平理论

公平一直都是法律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公平应属于正义的范畴, 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述“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各种资源、利益以及负担之分配上的正义, 可称为“实体正义”;二是社会利益冲突之解决上的正义, 可称为“形式正义”或“程序正义”3。资源税作为国家调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必要手段, 应优先考虑公平, 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平等的分配资源。资源税所追求的公平充实了传统的法律公平价值观念, 并对后者造成了冲击, 极大地拓宽了法的价值空间。有学者认为, “环境法则以现实的不平等为基础来建立公平体系, 在承认市场主体资源禀赋差异的前提下, 给每个主体以‘相对特权’, 追求结果大体公平, 即以不公平求公平, 在这种公平观下, 财产和收入差距太大是不公平的, 因而应该适当遏制;牺牲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利益的单纯经济发展是不公平的, 必须加以控制。4”因此根据此观点, 笔者认为资源税收制度所追求的公平应当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权利公平。从公平性角度出发, 资源税是调节资源数量和质量差异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手段。

三、中国资源税制的完善

要建立完善的资源税制, 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的资源税收体系进行综合重构。这无疑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笔者认为, 改革和完善资源税收管理体制的新举措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行资源税收调控的制度性手段和临时性手段相结合, 以制度性手段为主, 临时性手段为辅。

基于税制的稳定性、公平性、简化和便于管理的要求, 资源税收调控手段的运用应尽可能地在税制设计时全面考虑政府调控的要求, 将调控措施体现在规范的税制中, 使其形成一种对自然资源有效运行的制度化调控。当然, 市场经济的运行有许多不确定性, 很多情况下需要采取一些临时性的税收调控手段。但应尽可能少地采取临时性的税收调控手段, 其只能作为一种拾遗补缺, 不能对其形成长期依赖, 更不能动辄采取临时性的优惠措施。

2. 根据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实行差别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使我国的税收制度向着与资源更友好的方向转化, 今后应更充分地利用税收优惠和税收差别的手段来体现环境政策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应将资源税分成两大类即可再生资源税和不可再生资源税, 分别确定其相应的基本税率, 在这种“兜底税率”的基础上再考虑其相关的税额幅度和减免优惠措施。同时在对某类资源实行减免优惠措施时, 必须遵照资源税收法律的有关规定和法定程序进行, 没有法律规定的不得进行任意减免优惠, 而且还应该有相应的年限设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资源税收法制化, 也才能有效的避免税收职能部门的寻租行为。在基于以上规划的范围内, 分别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不同的税收法律制度构建:一是在投资环节, 鼓励企业进行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资源的开发与可再生资源的节能降耗环保的固定资产投资, 对此类投资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调节税或允许此类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鼓励企业投资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等;二是在生产环节, 鼓励企业进行高效、节能与清洁生产, 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安装节能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以及综合回收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 对生产中严重损害资源、浪费资源的企业加重税收。三是在消费环节, 鼓励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 对利用可循环利用物资生产的产品、可再生能源以及废旧物资生产的产品等征收较低的消费税, 对稀缺资源或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四是在资源的研制和开发、技术的革新等领域给予所得税上的优惠等, 以鼓励和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总之, 通过税收的差别来引导人们选择对资源友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保障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 推行税费改革, 绿色资源税制

目前, 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还是以收费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而以税收的手段特别是具生态效益的资源税在我国还处于十分幼稚的阶段。在我国当前资源被滥用而危及资源安全的严重局面下, 实行税费改革 (如水资源费改为税) 、绿色资源税制是我们必须加以研究和强化的重要课题。

4. 在进出口环节征收资源调节税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交往日趋密切, 外资企业如潮水般涌向我国这片资源富集的土地。为了吸引大量的外资, 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当然也包括税收优惠等经济措施。在技术、资金短缺时期, 这些方针措施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资源短缺压力的增加和对资源安全要求的提高, 我国也有必要在进出口环节征收资源产品调节税。对进口的那些我国急需稀缺的资源产品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而对那些出口的消耗国内大量的自然资源, 或者是进口具危险物质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和成品征收进口或出口环节的资源调节税。

5. 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提高征税标准, 以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

首先, 坚持有偿开采原则, 实行等同纳税, 普遍征收, 使资源税成为对所有生产企业和用户都有监督作用的经济措施。可考虑将实行保护性开发的林业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草场资源等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有效地控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其次, 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普遍较低, 不足于影响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在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的同时, 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征收标准是很有必要的。对污染程度较重的资源以及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特别稀缺的资源要课以重税。

6. 资源税的征收应发展成为“预防性”行为。

目前政府对资源税的征收仍停留在“末端治理”而非“事前预防性”的行为层次, 即资源的使用行为发生后针对其资源使用量进行征收, 这与设置资源税的目的相违背, “末端治理”已不合时宜。事后征税的行为意味着企业只需为大量消耗的资源按期缴纳罚金即可, 但事实上, 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远非这些罚金可以弥补。因此, 税收部门应尝试与社会其他相关部门联合, 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 实现资源税征收目的。

综上所述, 为了切实保护自然资源, 保护环境, 我们必须完善资源税制,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税收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其次对资源税收制度进行了法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改革和完善资源税收管理体制的新举措。

关键词:资源税,可持续发展,税收制度

参考文献

[1]吕忠梅徐详民主编:《环境与资源法论从》第四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第351页

[2]张文显《:现代西方法哲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第255页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 篇9

我国的赋税制度大约发端于公元前3000多年。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 这是赋税的雏形。

春秋时期, 鲁国实行“初税亩”, 这是我国最早开始征收的地税。

秦朝时期赋税非常沉重, 农民要把收获物的2/3交给政府。赋税繁重, 民命不堪, 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汉朝时开始“编户齐民”, 国家把农民编为户籍, 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根据。编户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徭役制度的正式形成。在汉朝, 农民的负担有4项:田租、算赋和口赋 (人头税) 、徭役 (公益性无偿劳动) 、兵役。汉初, 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 文帝实行三十税一, 东汉光武帝把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这项制度规定, 受田 (分到政府分配的土地的) 农民, 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 必须缴纳“调”, 即以帛或麻作为产税, 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唐朝的前期沿用“租调制”并将其发展为“租庸调制”,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和定量的绢或布, 还必须服徭役。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这就是“庸”。唐中期, 土地兼并严重, 均田制瓦解, “租庸调制”弊端显现。公元780年, 宰相杨炎提出并推行“两税法”, 按照财产和土地的多少征收户税和地税。户税按户以钱定税, 地税按田征粮。征收时间也开始固定, 1年分夏秋两季征收。这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 奠定了唐朝后期至明朝中期赋税制度的基础。

北宋主要实行“两税法”, 明朝实行“一条鞭法”, 将力役折银分摊到田亩征收。清承袭明制, 将“田赋”和“丁役”合作“地丁银”, 作为国家的主要税收。

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 即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 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一制度的实行, 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 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时期存在的人头税, 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杜绝了历史上长时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 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日本税收保全制度之借鉴 篇10

关键词:税收保全,第二次纳税义务,差异,启示

谈及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以往学者多持税收权力关系说的观点,直至近期税收债务关系说才逐渐为税法学者所接受。对此,笔者已另行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1]。正是基于税收债务关系的理论基础,民法中的债权保障制度才得以引入税法。《税收征管法》中亦有不少规定体现了税收债务关系说的理论,税收之债的保全,即税收代位议和撤销权的相关规定便是其中的代表,它属于税法领域中涉及公法与私法、公权与私权、国家利益与私人利益冲突的交叉地带。如此重要的制度设计在2001年《税收征管法》中仅有一个条文的简单规定,而2002年出台的实施细则,却对该制度只字未提,且税法学界对于该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尚未做好理论铺垫。目前理论对该制度的探讨多集中在税收保全的行使条件、行使程序与民法债的保全区别上,很少有更深理论层次的分析。在此有必要考察日本税收保全的规定,以为我们提供可行的借鉴。

一、现实的困顿:我国债的保全在税法中的立法及实践现状分析

税收保全援用于民法之债的保全,债的保全是指债权人依据一定的程序或方法,保全债务人的财产,防止其不当处分而损害债权,以增加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财产保障。债的保全是为解决多年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角债及债务人逃避债务、荒废债务等问题,在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中正式确立了债的保全制度,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同年最高人民法院于12月29 日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于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作了重点的规定,从而形成我国债的保全制度。至此,为债权人效力及于第三人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税法为保障税收债权的实现,移用这一制度,规定了税收代位权和税收撤销权。主要体现在2001年《税收征管法》第50条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或者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此立法模式相似于日本税法的做法,反映了我国在税收立法中实际上采纳了“税收债务关系说”的理论。但在实施细则中对此并未作出任何的介绍,有关保全的条件、范围行使、保全的效力、时间等内容成为立法空白。日本税法明确规定“准用”民法上的代位权和撤销权,而我国税法未规定在税法没有规定时是否可以适用合同法以及合同法司法解释的规定。若可准用,究竟可准用到何种程度,是否应受税收法定主义的限制,不能作出不利于纳税人的解释。

令人不解的是,国家税务总局2004年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欠税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于一些生产状况不错、货款回收正常、但恶意拖欠税款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积极地与纳税人开户银行联系,掌握资金往来情况,从其存款账户中扣缴欠款。对隐匿资金往来情况的,税务机关可进一步采取提请法院行使代位权、查封、扣押、拍卖和阻止法人代表出境等强制措施。”可见我国将税收代位权视为“税收强制措施”,并与查封、扣押等并列。如此一来,引起理论界对税收代位权究竟是税收保全制度,还是税收实现制度,抑或是其他类型的税款征收制度等定位上的分歧。应还税收代位权和撤销权本来面目,将其视为税收机关行使税收债权的具体表现。

税收保全制度在我国税法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在税法实践中,税收代位权和撤销权诉讼的案例屈指可数,寥寥无几。目前较为典型的例子是:2007年6月11日和13日常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和钟楼区人民法院,先后审结两起常州市国税局行使《税收征管法》赋予的税收代位权,通过民事诉讼向欠税企业的债务人主张到期债权案件。国税原告均获胜诉,追缴税款和滞纳金合计76.9万元[2]。故该条法规的实效和立法者的期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税收保全的实践并不理想,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制度实施成本过高,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税收保全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在借鉴国外税法制度的时候,所选择的样本国家不够多,更重要的是我国税法理论很不发达,立法者虽然认识到税收债务关系说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并没有充分考虑移用民法上债权的保障制度在税法上的可操作性,盲目移用,又不在税法中加以具体说明,势必导致在税法上无法正常实施。

二、理性的分析:中日税收保全制度之差异

(一)中日税收保全制度规定的差异

世界上规定税收代位权和撤销权的国家或地区并不多,其中较为典型即是日本的做法,日本是立法上最早确立税收代位权制度的国家。根据《日本地方税法》第20条第七项和《国税通则法》第42条的规定,税收债权者的代位与诈害行为取消权的规定,准用民法有关规定。《日本民法典》第423条规定:“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行使属于债务人的权利。但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权利,不在此限。债权人在其债权的期限未届至期间,非依裁判上代位,不能行使前项权利……”第424条规定:“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明知侵害债权人而为的法律行为,可以请求法院撤销。但因其行为而得到利益的人或转得人,在其行为或转得的当时,不知有会侵害债权人的事实时,不在此限……”比照民法的规定,作为税收债权人的国家或地方政府,为确保税收的征收,当纳税人不行使其对第三人享有的权利时,可以代替纳税人行使该项权利,如纳税人的财产归到第三人名下时,国家和地方政府有权代替纳税人要求第三人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当纳税人或受益人有意及恶意行为使得国家税收受到损害时,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取消纳税人有意减少财产的行为。根据我国《税收征管法》第50条、 《合同法》第73条和第74条的规定,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权。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因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对国家税收造成损害的,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行使撤销权。

可见,我国在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方式依照法律的规定,不分税收债权的期限届至与否,均须通过诉讼方式行使:而日本的做法是:若税收债权人在其债权未至届满期间,非依裁判上代位,不能行使代位权:若税收债权人在其债权的期限届至时,可径行代位,无须通过诉讼。这样一来,有利于简化税收机关行使代位权的程序,提高效率,更好地保障税收债权的实现。从中日税收撤销权的适用范围上看,日本税收撤销权只适用税收债务人和第三人存在诈害行为,并主要针对转让财产,而对于税收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和放弃到期债权并未规定适用撤销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对于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等不良减少其财产的行为束手无策,恰恰相反,日本税法上对此规定了一种更强效力、成本更低也更有效的制度——第二次纳税义务。

(二)别具一格的“第二次纳税义务”

在纳税义务人滞缴税的场合,当税务行政厅认为(判断)对该纳税义务人的财产即使执行滞纳处分,也不足于应征收额度时,则同该纳税义务人的关系人有义务替其纳税。法律上将这义务称为“第二次纳税义务”,将负担这一义务者称为“第二次纳税义务人”[3]。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谋求确保税的征收,在认为从本来的纳税义务人那里不可能征收到全部或部分税时,把同该纳税人有物上、人上有特殊关系者作为第二次纳税义务人。日本地方税法第11条和《国税通则法》第32条对第二次纳税义务作出了规定,尤其是对无偿受让纳税人财产的人赋予第二次纳税义务,即当认为对滞纳人实行滞纳处分后仍不足应征税额时,而且其税额不足是由于滞纳人在法定缴纳期限一年内,无偿或以明显低额代价转让财产、解除债务,或把利益分配给第三者造成时,因该分配而取得权利者或解除义务者在该分配所接受的现有利益限度内,对滞纳税金负有第二次纳税义务[4]。当然,从第二次纳税义务人那里征收税时,为避免突然袭击,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需要向其发出缴纳通知书,第二次纳税人未按通知书的期限缴税时,经催缴通知后仍未缴纳的,则可进入滞纳处分的程序。第二次纳税义务在性质上和主纳税义务共命运、同存在,因此,主纳税义务的时效中断和终止应完全涉及第二次纳税义务[5]。第二纳税义务人就其交纳或被征收的税金,可向原纳税义务人行使求偿权[6]。日本税法上对“无偿受让”纳税人财产的人赋予第二次纳税义务,个中的理由是财产的无偿转让多为欺骗行为,而欺骗取消权的行使必须以诉讼进行,为简化程序,规定财产受让人负有第二次纳税义务。而这一规定,显然效力更强、成本更低、也更具实效,也给税收债权人留有更多可供选择的空问,更有利于税收债权的实现。

在我国,第二次纳税义务仍是立法空白。早在199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小组在《中国税收与法治》考察报告中指出,第三人欠纳税人债务,不仅包括银行账户、赠送财产适宜于扣押,且法律应扩大到拖欠税款之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债务的其他人,诸如雇主或债权人。法律应规定通过向第三人发出扣押通告,对此类财产实施扣押,从而要求第三人把纳税人之款项缴付[7]。看来,设立“第二次纳税义务”是大势所趋。

三、制度的创新:日本税收保全制度的借镜

在法律借用中,作为借鉴对象的具体制度,在一个新的法律系统中的功能发挥状况取决于其与该法律体系应有的价值取向、原则要求和运作方式的相容程度。若相容程度较强,二者可相得益彰,若相容性较弱甚至根本不相容,则轻者导致被借鉴的法律制度处于实际失效状态,重者导致作为法律借鉴受体的法律系统功能失调,甚至出现法律传统的迷失[8]。而今,将税收权利视为一种公法上的债权的观念占据上风,“税收债权”概念的提出,拉近了税法学与民法的距离,从而也为税法借用民法对私债保障的现成制度提供了可能。在此,笔者认为可吸收借鉴相关部门法乃至移植外国先进的立法,会大大降低这种转化的成本。但诚如日本著名比较法学家大木雅夫所言:“一国法律是以该国语言的,该国地理、人种、宗教、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等多种的函数。”[9]因此,对于税收之债的保全的立法体例的选择,不仅是法律传统、法律文化的偏好,而且还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

建议对税法进行修改,继续移用民法上的代位权和撤销权制度,但必须考虑税法上的特殊性和可操作性。注意遵循税收法定主义基本原则,需要税法的明文规定作为代表国家税收债权的税务机关行使的条件、程序、效力等法律问题,因为权力如果不受限制就有被滥用的危险,“所有的自由裁量权都可能被滥用,这仍是个至理名言。因此,对任何权力都应当有某种法律限制。”[10]基于上述对我国税收之债的保全现状分析,以及对日本债权保全的考察,结合我国的立法实际,我国未来的税收之债的保全制度立法应走税收基本法的一般化与特别法上类型化相结合的立法道路。具体做法是:在税收基本法中规定税收债权对民法债的保全的援用;而在税收特别法(如采用《税收债权保全试行办法》)中具体规定税收代位权和税收撤销权的行使方式、行使条件、行使效力、行使期限、行使范围等法律问题。这方面已有类似于税收保全的纳税担保的成功经验。同时,在税收基本法中也可大胆借鉴日本做法,规定第二次纳税义务制度,笔者认为我国税法至少可在几个主体上规定第二次纳税义务,如独资企业的业主、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公司的清算人、无偿受让人及事业受让人等。以便给税务机关更多的选择空问,以更充分保障税收债权的实现,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税收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郑丽清,卢圣震.纳税担保的法律性质辨析[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76~79.

[2]金冈.常州国税“代位”清欠开全省先河成功追欠税76.9万元[EB/01].http//:www.usgs.gov.cn.2007-06-15.

[3](日)金子宏.日本税法[M].战宪斌,郑林根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 16.

[4](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M].刘多田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97~100.

[5](日)北野弘久.陈刚译,税法学原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199.

[6](日)金子宏.刘多田等泽,日本税法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101.

[7]许善达.中国税收法制论[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320.

[8]王轶.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载《民商法论丛》(第6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05.

[9][日]大木雅夫.范愉译,比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9.

税收制度设计论文 篇11

在现行的税收制度下,绝 大多数企业是各自以孤立的纳税人身份缴纳企业所得税,盈利全额纳税,亏损不需纳税、但也不允许和同一集团内的其他公司盈利相抵。而在合并纳税的规则中,母公司和其投资的多个子公司之间,可以将各自经营产生的盈利和亏损合并到一起,将盈亏互抵后的金额作为多个企业总体的应纳税所得额。由于盈亏互抵的作用,显然合并后的应税额会低于现行税制下的应税额。请注意,只有产生投资行为、也就是形成公司间控股/持股的关系后,合并纳税才能适用。

合并纳税对促进投资有八大好处:1.帮助企业将递延的税务价值提前实现。2.鼓励新兴经济形态和早期创业。3. 促进企业跨行业投资。从资金面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储蓄率占比GDP 高达50%;另一方面大量初创的互联网和其他新兴业态的企业极度需要资金投入。目前国家通过股市促进了一部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大量距离上市公司还比较遥远的中小规模企业仍然渴望多层次多渠道的资 金来源,而与此同时掌握大量资金的传统行业,有意愿投资新兴产业,但由于跨行业、不熟悉,往往又不敢投资。这时,如果政府能通过税收政策给予一些支持,帮传统企业分担一些投资风险,也许就能够把更多的传统企业推向拥抱互联网企业、实现互联网+的道路。4. 促进风险投资。5. 支持轻资产行业。合并纳税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效果是类似的,都是允许企业把现在的税延迟交到未来。然而,新兴产业中固定资产的比例相较传统制造业大大降低,因此即使能享受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优惠的额度绝对也不太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并购、创新活动极为活跃,从这一角度来看,合并纳税更能让新兴产业得到实在的好处。6. 盘活税务资产。7. 结构性减税。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优惠多是给予特定行业的,仍有大量的行业未被覆盖。要促进全社会各行业广泛的投资行为,势必需要一种适用性更广的优惠政策。这里所说的“适用性广”不代表一刀切的对所有行业给予优惠,而是不论哪个行业,只有当发生了国家所鼓励的“投资”这一行为,才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正契合了结构性减税的宗旨。8. 符合国际惯例。根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在国际经合组织成员国的34个发达国家中,具有合并纳税或类似制度的约有23 个国家。可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允许合并纳税会成为所得税制下的常态。

从长远来看,合并纳税可以为更进一步的税制改革打下良好基础。除了前面提到的促进税务资产可流动性和实现合伙企业合并纳税等方向外,未来还可以将合并纳税的对象从国内投资扩展到境外投资。目前,“走出去”企业境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产生的亏损是无法和境内公司的盈利相抵消的,如果将合并纳税的范围扩大到境外投资项目,将是对“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此外,合并纳税引发的财政分配方式变化或许可以作为未来分税制改革的铺垫。比如将目前涉及国家和地方财政分配的所得税完全归为国家财政收入、对流转税则扩大地方财政分成的比例。分配方式的变化可以相应促成税务机构设置的变化,比如不必在各地分设国税局,而是在各省划分若干大区,在大区级别设立国税局,从而有望优化税务机关的人员结构、提高税务官员的技术水平并全面系统、科学地改善税收征管效率,进一一步夯实税收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

中外绿色税收制度比较分析 篇12

一、发达国家绿色税收制度

(一) 美国。

美国的绿色税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 相关税种种类齐全、覆盖面广、优惠灵活, 涉及能源、日常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等方面。主要包括损害臭氧化学品税、对燃料征收的税、对能源征收的税和对城市环境和生活环境污染行为的课税等四种类型。

美国的生态税收政策成效显著。OECD的一份报告显示, 对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消费税, 大大降低了在泡沫制品中氟里昂的使用率;汽油税的征收明显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开采税的征收抑制了盈利边际上的资源开采活动, 大约减少了10%~15%的石油总产量。生态税收政策实施以来, 美国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有关资料显示, 虽然美国的汽车使用量大增, 但与七十年代相比, 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9%, 一氧化碳减少了97%,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42%, 悬浮颗粒物也减少了70%。

(二) 丹麦。

丹麦是绿色环保运动的先行者, 该国的绿色税收主要分为对能源有关的税制和与环境损害有关的税制两大类型。能源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矿物燃料和电 (煤、电、天然气、罐装液化气、燃料油等) , 具体包括污染排放税 (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 和普通能源税;环境税主要有垃圾税、自来水税、车用燃油税、一次性使用餐具税、特定零售商品包装税、生长促进剂税、杀虫剂税等。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丹麦实施了一系列绿色税收制度, 尤其是在国际上率先实施了二氧化碳税, 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通过实施生态税制改革, 丹麦基本建立起了以能源税制为主、配合其他税种的绿色税收体系。目前, 丹麦的环境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10%左右, 它成功的经验为世界各国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 荷兰。

荷兰从1988年开始征收环境税, 经过十几年来的摸索, 现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绿色税制结构, 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政策已为不少发达国家研究和借鉴。荷兰运用了一系列税收综合措施促进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节约利用, 其绿色税收种类齐全, 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税收体系, 主要包括了燃料税、垃圾税、噪音税、水税、剩余粪肥税等税种。

目前, 荷兰绿色税收收入约占总税收收入的14%, GDP的3.5%。据有关资料显示, 荷兰自1988年4月1日开征一般燃料费和一般燃料税以来,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收入效果, 一般燃料税费成为当时荷兰最主要的绿色税费和当时该国政府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资金来源;其针对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的自由偿还制度的制定, 使得该国企业对环保设备的投资申报数由1998年的450件上升到了1997年的超过1万件。

(四) 瑞典。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征环境税的国家之一, 它的绿色税收规模较大、种类较多、特色较强, 绿色税收收入约占其GDP的13%, 而每年的环境税收入占到总税收收入的15%左右。主要包括对能源及对其他与环境损害有关的税基的征税。

瑞典的绿色税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征收细、税种集中, 其中能源税占有主体地位。开征能源税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提高了煤炭和液化石油气的价格, 从而促进了企业和家庭的节能减排。1991~1992年瑞典政府从环境税费中取得的收入达461.22亿克朗, 相当于中央政府收入的10%, 占该国总税收收入的6%, 占该国GDP的3%。

二、我国绿色税收制度

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我国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关注资源环境保护问题, 已开始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对环境进行保护。目前, 我国已出台近30余项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集中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相关税种。

(一) 增值税。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的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税。其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对废物、废气和废料的综合利用。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节约资源, 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征等优惠政策;二是鼓励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洁投资企业的发展。对以农药、原药新品种为原料进行生产并将其产品应用到环保行业, 运用环保检测技术进行设备的更新并将其应用到护林工程中, 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的企业等对于其进口环节设备的关税和增值税进行减免。

(二) 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的一个主体税种。当前, 我国在设计企业所得税时作出了如下规定:企业在原设计规定的产品之外, 综合利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 所得收入可免征所得税5年;企业利用“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 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5年;企业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开办的企业, 可减免征所得税1年。

(三) 消费税。

消费税是调节产业方向和消费倾向的一个重要税种。消费税自1994年开征以来, 除有几次对个别税目和税率的调整外, 税制一直保持较为稳定, 收入额由1994年的4, 87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63, 410亿元, 年均增长11.2%, 2005年消费税收入占整个税收收入的5.3%左右。2006年4月1日, 我国对消费税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制度性调整, 在原有5大类11种消费品基础上, 新增了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 起到了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

(四) 资源税。

资源税主要是对开采地下矿藏资源和生产盐征税, 对于环境的调节作用举足轻重。我国于1984年起开征, 到1993年进行税制改革, 规定从1994年1月1日起, 国家开始对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资源税, 新资源税税目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 实行调节级差与普遍征收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多次对资源税进行调整:先后调整了煤炭、原油、天然气、锰矿石等部分资源的税额标准;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税全额征收;统一了全国钒矿石资源税的税额标准;调高了铁矿石、岩金矿、铜矿石和焦煤的资源税税额标准。通过一系列税收政策, 对高污染、高能耗以及资源性产品等“两高一资”产业加以调控。

(五) 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依据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实际缴纳额而计算征收的专项地方税, 旨在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近年来, 城市维护建设税为集中处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垃圾、集中供热、改变城市燃料结构等行为开辟了合法的、专门的、稳定的资金渠道。尽管城市维护建设税征收额不高, 仅占税收总额的2.9%, 且逐年呈下降趋势。但是, 由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 该税收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 因此城市维护建设税也带有一定的绿色税收性质。

(六) 排污收费制度。

我国在1982年颁布《征收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标志着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正式施行。30年来, 全国累计征收排污费1, 479.5亿元, 缴纳排污费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已近50万个。截至目前, 全国征收排污费的项目有水、气、噪声、放射性废物、固体废物等5大类113项, 特别是近6年的排污费征收总额是之前24年总和的1.1倍。实践证明, 排污收费制度在促进企业污染治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排污费征收额的逐年递增, 也为环保专项资金的筹集起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现行税制绿色化进程中的问题

从国外的税制绿化政策经验来看,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我国绿色税制存在诸多缺陷:

(一) 环境税收政策过于笼统, 透明度低。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环境管理模式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对传统管制手段的过度依赖已经产生了一系列恶性循环, 以致造成了在利用税收政策保护环境方面的不利局面, 尤其是有关环境方面的税收政策过于原则化, 强制性规定少, 对环境资源市场的调整不明显, 作用微弱。例如, 我国对企业的排污行为征收的是排污费, 这种方式缺乏刚性, 随意性也大, 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的漏交率达30%之多。

(二) 生态税收主体税种缺位。

开征生态税乃是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趋势, 而环境税收政策作为生态环保的补充性政策措施, 在生态环保中具有强有力的调节功能。但是, 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尚没有专门出于环保目的的税种, 仅存在一些可以达到环保效果的税种, 如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等, 而这些“绿色”税收收入占国家总税收收入的比例很低, 且近年呈下降趋势。不仅如此, 在仅存的具有环保效果的税种中, 占较大比重的资源税又存在性质定位不合理、征收范围窄、税额设置低、计税依据不合理等诸多缺陷, 更加削弱了税收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

(三) 税收手段与其他手段配合不充分。

显然, 只有当各种手段形成合力, 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如果没有其他手段的配合, 单靠生态税收“孤军奋战”是不可能实现改善环境这一目标的。所以, 政策面方向必须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我国《排污收费暂行规定》允许排污费的80%用于污染源治理, 可是80%的排污费收入以补贴形式返还到污染单位, 不但没有发挥激励治理的作用, 反而变相成为有关行业的一种保护, 降低了该行业的退出率, 无形中鼓励新的生产者进入该行业, 致使企业的污染程度实际加重。与此同时, 补贴支出还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四、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思考

未来的几十年里, 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资源消耗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改革排污收费制, 成立环保专项基金。

我国的绿色税收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税种:能源污染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大气污染税、噪音污染税等。另外, 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应合理分配所征收的环保税收。建议环保税划作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由地方政府征收, 环保税款要建立环保专项基金, 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环保专项基金一是用于污染源的治理, 由政府建设环保设施或以有偿的方式提供给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费用;二是为环保科研部门提供科研经费研发有利于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 实现生产的低成本、高效率。

(二) 完善现行资源税制度。

资源税的开征不仅是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也能起到全面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税收作用, 故应对现行的资源税进行完善, 主要办法有:

1、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将征税对象扩大到矿产、水、森林、草场、土地等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 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 待条件成熟后, 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 并逐步提高税率。

2、完善计税方法。

将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由按应税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计征改为按生产数量计征, 对资源税的征收应采用累进制的方式, 将资源的使用量划分档次, 拉大税档之间差距, 税率逐级跳跃式增加。

(三) 开征燃油税。

在我国, 燃油税的实施方案早就被政府列入规划, 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没能实行。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开征燃油税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一项有力措施。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利益上制约对石油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可以鼓励人们使用环保交通工具或使用洁净的替代能源从而减少燃油对大气的污染。目前, 国际油价不断攀升, 而人们对于燃油的消费则缺乏理性。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环境下, 及时推出燃油税是提高民众节约能源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 同时也有利于汽车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 促进节能型及能源替代型车辆的生产, 降低汽车行业的能源消耗水平。

(四) 调整完善相关税种。

对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可通过征收消费税, 提高其生产成本, 通过价格信号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 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将那些用难以降解和无法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的、在使用中预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又有相关的“绿色产品”可以替代的各类包装物、一次性使用的电池、塑料袋、餐饮用品以及氟利昂等产品列入征税范围, 可增设煤炭消费税税目, 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对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 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鼓励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清洁消费。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继续采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 应对排气量相同的小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 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绿色”燃料的小汽车免税, 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 有效防治污染, 保护环境, 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应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新的税收制度中, 利用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根据我国国情、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开征独立的环境税, 改革完善与环境相关的原有税收政策, 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相协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税收体系。

摘要:本文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绿色税收制度进行比较探析, 指出我国现行税制绿色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构建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举措。

关键词:绿色税收,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周迪, 傅春.国外绿色税收体系实践对我国的启示.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5.

[2]郭蕾, 翟桓.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0.6.

上一篇: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下一篇:彩色多普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