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积累素材

2024-09-25

训练积累素材(精选12篇)

训练积累素材 篇1

作文是用词造句, 谋篇步局, 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综合训练。很多刚进初中的学生写的作文语言干巴、缺乏文采、内容空洞, 谈不上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其根源是作文语言功底差, 素材积累少。如果这个时候硬要学生去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 那无异于在沙地上盖高楼, 是事倍功半的事情, 所以进入中学后还得继续补好语言和素材的积累与训练这一课。如何进行呢?我为此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积累是作文的源泉

1.注重语言积累。优美流畅的语言是一篇好作文的要求之一, 很多学生无法流畅地运用语言, 因此我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借鉴。借鉴的最好办法就是摘抄积累, 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积累本, 我根据教学内容, 规定了摘抄的最低量, 但上不封顶。一学月检查一次, 按数量和质量评“摘抄之星”, 一学期下来, 学生们就能养成自觉摘抄的习惯。以后就交给小组检查评比, 不用老师操心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语言积累:

(1) 语文课本中积累语言。现在的教材都很注重艺术性和人文性, 语言文字很美。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等好词佳句, 如道道甘泉, 使人回味无穷。他们都是前人语言的精粹, 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

(2) 现代媒体中积累语言。21世纪的今天, 科技经济高度发展, 电视、电脑等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我鼓励学生在欣赏精彩画面、动人音乐及广告语的同时, 用心听其中的语言。如公益广告“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 “用你的真心, 换一世的真情”等广告语, 既有思想性及艺术性, 也是学生写作中的好范例。

(3) 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好文章的同时, 还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 如《读写舫》、《西游记》等, 甚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借我一生》等我都大力推荐, 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与句子, 然后再摘抄下来, 读一读, 背一背。

2.注重素材积累。学生作文不能较好的表情达意, 除了语言的原因之外, 往往内容苍白, 空洞无物, 所选材料不典型或根本无材料,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主要是学生平时没有收集写作材料或不懂得收集。针对这种情况, 为了让学生们的作文内容充实, 有话可说, 我注重学生的素材收集, 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素材。

(1) 生活中收集素材。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我要求学生准备周记本, 写好周记, 每周末“按学校、家庭、社会”分类张贴上墙, 让学生每周按种类选出最有意义的事件, 评出“观察之星”做为学期总结评奖。

(2) 媒体中收集素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获得写作素材。广播、电视、网络的信息丰富, 且表现形式也形象直观, 是收集素材的好渠道。老师要求学生准备“媒体记录本”, 按广告、事件等进行收集, 老师定时布置话题, 要求学生要用到相应的材料, 文章写完后, 师生评选用得最好的材料, 评选“媒体之星”上墙表扬。

(3) 活动中收集素材。活动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 也是解决作文素材难题的金钥匙。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过后, 学生们的热情很高, 表达欲很强。此时的作文写作水到渠成。学生们的思想在笔尖跳跃, 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

(4) 书报中收集素材。教材和书报中除语言材料外, 更多的事例也是学生们可以借鉴的, 我要求学生们也准备一个积累本, 按“童年趣事”“成长的烦恼和喜悦”“家庭故事”“学校故事”“名人故事”等分门别类地进行积累。

二、训练是作文的根本

1.造句的训练。针对学生词汇不丰富, 在课文的词汇教学的时候, 我让学生们在课文中至少选5个不相干的词,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联词造句, 这样做既记了词语, 又训练了语言的运用, 还训练了想象能力, 没有字数和时间的限制, 学生对此训练很感兴趣。是一举四得的训练。

2.仿句的训练。针对学生语言干巴, 不懂得修饰, 我借助仿句练习来训练这方面的能力。特别强调有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和排比的句子进行仿写。每天一句, 坚持不懈, 一学期下来, 学生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了。

3.片段的训练。针对学生语言平淡, 不懂得描写。我让学生们进行了“人物”和“景物”等片段描写的训练, 将人物描写又细化为“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等描写, 将景物描写细化为“写景、状物”, 在进行这些训练时选周围的同学、教师、父母或亲朋好友做为训练对象, 不限制字数, 学生们对此很有兴趣, 往往有精彩之作, 在交流人物描写的范文时常常笑声不断, 交流者因此也是得意洋洋, 这更刺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4. 整篇的训练。语言能力的提高, 依赖于写作实践。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要进行整篇的写作训练。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影响各不相同, 只有把他们放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他们的思维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才有可能体现出整个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还他们以纵横驰骋的天地。

“万仗高楼平地起”, 实践证明, 抓好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就像我们的高楼打好了地基, 有了丰富的材料, 才能建起稳固而又美观的大厦。学生有了扎实的写作基础, 才会不怕作文, 爱写作文, 会写作文, 那些优美流畅, 内容充实, 风格独特的好文章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训练积累素材 篇2

苏教版必修一写作思维训练举例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写作素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运用角度】

2.食指《相信未来》

写作素材: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运用角度】

3.扬子《十八岁和其他》

写作素材:孩子长大了,许多父母都会感到一些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因为,孩子长大了,便不再整天粘着你了,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朋友和活动天地;他不再那么依顺,他甚至开始反叛了。但是,对于我,反倒高兴有了一个可以谈话的朋友了。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的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是不?

【运用角度】

4.张洁《我的四季》

(1)写作素材: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

之地„„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运用角度】

(2)写作素材: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个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运用角度】

5.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写作素材: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就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科学而崇高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

【运用角度】

(2)写作素材: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暇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运用角度】

6.毕淑敏《我的五样》

写作素材:《我的五样》中毕淑敏通过一次虚拟的选择,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我为何而生?她的回答是为了写作。所以,当面对“空气、水、阳光、鲜花、笔”这五样心中热爱 1的东西只能留下一种时,她留下了笔。因为她是作家,离开了笔,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批判,就没有了生存的意义。

【运用角度】

7.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1)写作素材:赫尔曼·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之后,便能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

我修养。

【运用角度】

(2)写作素材: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来

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运用角度】

8.荀子《劝学》

(1)写作素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运用角度】

(2)写作素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

【运用角度】

9.韩愈《师说》

(1)写作素材: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2)写作素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如是而已。

【运用角度】

10.王梓坤《贵在一个“新”字》

(1)写作素材:

A.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德国谚语)

B.当我完成了一般的学习过程之后,就发现自己被许多疑难和错误困住了。从这些疑难和错

误里,除了日甚一日地看清自己的无知外,似乎并没有得到其他任何收获。(少年笛卡儿在阅读了

大量的书籍后发此感言)

【运用角度】

(2)写作素材:

A.汉代著名批判家王充自幼家贫,买不起书,他就到书店读书。因为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得以博览群书,贯通百家,最终写成了专门的批判书籍《论衡》,立论有据,言之成理,展示了他

很高的独立思考的才华。

B.爱因斯坦是科学界最善于独立思考的巨人。不要忘记,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就在物理、数

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一般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C.清代诗人袁枚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随园诗话·补遗》)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D.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

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

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运用角度】

(3)写作素材:

A.明代哲学家和教育家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

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B.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运用角度】

(4)写作素材: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一书中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

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运用角度】

(5)写作素材:有些重大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苦战。艾立希失败了605次,才制成药物六○

六;居里夫人从数吨铀矿残余物中提炼出只有几十毫克纯镭的氯化物。可以想象,他们付出了多

么大的劳动。“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前人刻苦钻研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运用角度】

11.柯灵《乡土情结》

(1)写作素材:

A.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

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B.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

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

卫星上天。

【运用角度】

12.韩少功《我心归去》

(1)写作素材:著名作家韩少功暂居法国圣·纳塞尔河雅静的别墅,面对蓝海和绿色公园,他却没有幸福感。周围没有了祖国的语言,没有了亲人的相伴,他深切地认识到故乡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运用角度】

(2)写作素材: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运用角度】

13.老舍《想北平》

写作素材:老舍对北平的爱是炽热而真诚的,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但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运用角度】

14.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写作素材: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运用角度】

15.苏轼《赤壁赋》

(1)写作素材:方其(曹孟德)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运用角度】

(2)写作素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指导观察 积累素材 篇3

1.丰富观察形式

世界对于儿童是陌生新奇的,在儿童眼里,世界犹如童话一般,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怎样激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呢?我把观察的范围细化,比如“观”不单单是看,它还可以是猜其物,赏其音,品其味,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和味觉。

2.教给观察方法

要告诉学生写作文应该从你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出发,那么在你观察的时候就该特别注意重点的细节的地方。

例如,指导学生写一种水果或者蔬菜,要告诉学生用眼睛仔细地看。蔬菜由根、茎、叶、花等部分组成,水果包含果皮、果肉、果汁、果核等,我们观察时,要把它们的每一部分看清楚。还要用手轻轻地摸一摸,用鼻子闻,亲口尝一尝它的味道,这样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才会丰富我们的观察感受,加深我们的印象,写起来就会觉得有内容。

有时还可以改变观察角度。就拿“桌上的一杯水”为题来写作文,学生可以跳出眼前的杯中水,转之写到水的用途,或联想到这是世界上最后的一杯水,又或是……将观察延伸,文章的主题必然随之升华。教师在课堂上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孩子的积极性会高,在开动脑筋时学生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3.开展活动,积累素材

活动主要顺应了儿童的心理,老师怎样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并帮助他们丰富习作的素材呢?这里介绍一些学生喜爱的并且切实有效的活动。如:“成语接龙”“歇后语长城”“名言警句大比拼”“历代诗人大聚会”都是很好的方法。

又如,让学生编辑小报、作文选、手编书,让孩子走进军营,来到中日友谊园宝塔山公园参加梅樱节活动,参与手编包、制作木艺小闹钟、考古寻宝等多项综合活动,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如:2013年10月,我们准备给每个孩子养鸡腿菇,为了进行诚信教育和责任感的培养,我们先指导孩子每人打一份“养菇申请”。养菇结束后,对照申请并结合养的情况,评选出“诚信小标兵”。在养菇的过程中,孩子们每天去观察,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观察日记。孩子们捧着长高的鸡腿菇,喝着自己种的鸡腿菇烧出的鲜美的汤,和家人分享。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起来,个个眉飞色舞,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写循环日记也是积累素材的一种好方法。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自我意识也逐步提高,我们可以安排以4人小组为单位,内容可以写自己的生活或在书籍中阅读到的故事和知识,全班共用一本日记本,一组写好后每天都传给下一组。这样后一组便可以看到前面小组写的内容,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和不足,这样,从别人的日记里也增长不少见闻呢!全班日记循环下来,我们要求小组互评,从文字表达,题材创新,书写工整这三方面进行评价选出最佳小组。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

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4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 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几年来的初步探讨与肤浅尝试, 我们体会到:获取充实的材料, 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引来作文素材这源远流长的涓涓“活水”, 才能使学生“有米可炊”, 有文可作。

下面就怎样积累作文素材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充分利用课本, 就近“取水”

作文教学中, 我们坚持把课本作为取得作文“素材之水”的来源之一。因为入选教材的文章是众多行家里手经过精心选择且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得到认可的好文章, 无论思想性, 还是艺术性都堪称文中之精华, 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与代表性;而且古今中外、各类文体兼而有之, 可谓一座五彩缤纷, 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只要辩证地、灵活地为我所用, 则会受益无穷。相反, 如果仅仅从应试教育这一狭隘角度出发, 则会得出“高考绝对不会考, 啃课本只会劳命伤财”的错误结论, 其结果则使语文教学误入岐途, 落得个“打死儿子招女婿”的可悲结局。

我们认为, 充分利用课本, 既可以从文章内容方面去把握知识点, 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可以将课文作为积累作文素材的依据。这种就近取水的作法, 经济、省时、便宜、适用, 可谓一箭双雕, 何乐而不为?如若丢弃课本, 则是好高骛远, 舍本逐末的愚蠢之举。

教学中, 为就近取材, 我们把课文学习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或仿写、改写、续写, 或以之为材料, 进行评述;学完全册之后, 还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按名人名言、典型事例整理归类, 编为真理、信仰篇, 爱国、正气篇, 珍视幸福篇, 读书求知篇, 团结、奋斗篇, 风流人物篇, 山水风光篇, 警世告诫篇, 揭露、鞭挞篇等十余个类别。这样既使教材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又为解决学生写作上的“无水之源”储备了材料。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加强课外阅读, 主动“汲水”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仅仅把教材中的几十篇文章内容作为素材是远远不够用的, 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辟第二课堂, 加强课外阅读, 去主动“汲水”。

由于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 经济条件十分差, 手头除了课本之外, 平时要得到一本课外书是很不容易的。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订阅关的报刊、杂志, 如《语文报》《作文报》《中学生文摘》《阅读天地》《作文成功之路》《中学生阅读》等, 至少每2人一份;一方面师生一起为班上捐赠一部分书报, 供大家交流传阅。同时, 我们语文组还为学生编辑了一份《阅读选萃》, 每个语文老师负责1期, 分发到学生手中, 日积月累可成为一本有益的资料, 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选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适用性强,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再者, 我们坚持利用读报时间, 由语文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大家推荐好文章。或看录像, 或听朗读, 或自由阅读,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此外, 要求学生每周选读1~2篇短文, 定期对所作笔记进行检查评比。以上这些工作如果从学生一进入高中就抓起的话, 通过两年的“汲水”储备, 多数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可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仅以我班参加湖北省第七届高中作文竞赛为例, 1人获省级一等奖, 4人获州级奖, 9人获县级奖。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杨英雄同学来自农村, 父亲早年病逝, 家庭条件很差, 但在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下, 他坚持勤奋读书, 认真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方面进步较快, 他参赛的作文《花与叶》, 构思独辟蹊径, 采用童话的形式, 通过“花”与“叶”的对话寓深刻的哲理于新颖活泼的形式之中, 故受到各级评委的一致推荐;且被选入湖北省教研室编辑的《优秀作文精品集》一书。

由此我深深感受到, 没有丰富的课外阅读, 没有持之以恒的写作训练, 学生则不可能达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古人讲“功夫在诗外”, 也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三.开展各类活动, 积极“引水”

为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 我们还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积极地把“生活之水”引入学生的写作之中。每学期, 我们坚持开展“推荐一本好书 (或好文章) ”的演讲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晚自习前的读报时间, 由1~2名学生上台发言, 简介或评述某本书 (或文章) 的主要内容、艺术特点, 并要求说明推荐理由;然后评分公布。实践证明, 这种形式既能够督促同学们认真进行课外阅读, 并作出精要的概括、归纳, 同时又能够使其他同学间接地获取新的信息, 新的知识, 有助于拓宽知识面。

几年来, 我们还坚持举行“手抄报”比赛活动, 具本要求是, 每份报不得超过2人, 组稿、排版、插图均由办报人设计完成;出刊后进行评比并发奖。“办报”这种活动, 学生兴趣浓厚, 人人都有机会实践锻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组稿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潜移默化的读书活动。

同时, 我们还适时地组织参与一些与写作相关的活动, 如社会调查参观展览、郊游、看优秀影片、参加报告会、听时事讲座、参加文娱演出等。这些活动, 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 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克服了闭门造车, 随意编造的弊病。

几年来, 在作文教学中, 为解决学生写作上的“无水之源”, 我们坚持开展了“就近取水”、“主动汲水”、“积极引水”的教学实验,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多年来, 所带班多次获得省级作文竞赛指导奖, 其中2次一等奖, 3次二等奖, 5次三等奖;98年高考, 全班53人参考, 100分以上48人, 全州语文第一名 (142分) 、第二名 (137分) 均由我班同学夺得, 他们分别录取到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篇5

第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写作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用心观察、体会,否则,写作的源泉将枯竭。同学们要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多看、多听、多思。如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仔细观察田野、路边、草地、校园等万物复舒的景象;夏日炎炎时节,仔细观察狂风暴雨,观察烈日,观察高温下人们的活动;秋风送爽的时节,寒风凛冽的冬日,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在清澈见底的溪边、湖旁,观察鱼类的安闲、游戈;在马路旁观察车辆行人的繁忙景象;在商店里、市场上,观察顾客、售票员之间怎样买卖商品„„从各个角度广泛地积累材料。

第二,积极参加活动,努力创造素材。

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创造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如

“六·一”国际儿童节、元旦的游园活动或文艺晚会,及各种节日开展的“献爱心”等演讲或活动,在庆典中不断观察、思考,积累素材;秋天,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秋游,留心周围事物,用心记下所见; 科技活动开展的科技制作竞赛,说话课开展得到诗歌朗诵或故事演讲比赛,写字课开展的书法比赛,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拼音拼读比赛、成语比赛等,在各种活动中将所获得的素材储藏在自己的脑海。当写作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素材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第三,坚持多读书,吸取素材。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坚持多读书,在读书中不断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并不断积累,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句子、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的素材。而且,我们可以把语句、片段摘录下来,甚至把整篇好文章剪下来,日积月累,便成了一本很好的“作文选”。它将为学生提供用之不竭的素材。通过读书,学生还可以学习各种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指导。总之,多读书,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写文章便有“源头活水”,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四,及时记录。

引领方法积累素材 篇6

那么,读与写的“法”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尤其是关乎怎么写的问题,都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一、紧扣文本,引领习作方法

(一)仿创结合,向描摹句段进发。有些课文的语言特质,集中体现在精彩片段上,可抓住这些片段把读写结合的文章做细、做实,让精彩的语言形式在运用中内化为学生的积极库存,一旦需要,就能召之即来,用之自如。《庐山的云雾》一文中:“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上的云雾,就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一系列的比喻,具体、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姿态。这样的“系列比喻”,学生以前没有见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写法,下面是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的做法。

师:作者通过系列的比喻,具体、形象、准确、传神地再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喻,在习作中不少同学已能运用,但用一系列比喻描写事物的很少。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身边的事物,哪些事物可以用系列比喻描述呢?“

生:天上的云朵

生:公园的花儿

生:海上的浪花

……

师:请同学们回忆画面,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写。

(学生自由练写,10分钟后交流)

生:草原真美啊!远远望去,那碧绿的草地,就像一条宽阔的地毯;草地上的羊儿,就像一团团移动的白云。

生:天空的云朵真是千变万化,有时像一群群绵羊,有时像一只只白兔,有时像一匹匹奔驰的骏马,有时又像一条巨龙。

(二)揣摩文本,学习写作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么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焦在“写”上了。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必须立足于语言形式,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下面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大江保卫战》一课时的做法。

师:同样是写保大堤,第四自然段与这一段有什么不同?仔细读读课文,用心发现一下。

生:第四自然段写的是黄晓文保大堤的情景,第二自然段是写一群人保大堤的情景。

师:个人,群体。

生:第二自然段是整个保大堤的场面,第四自然段是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

师:既然已经写了整个保大堤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呢?

生:从一个人身上看到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

师:怎样的?

生:就是这样的!

师:用个词语形容一下?

生:铮铮铁汉的样子的!

师:对啦!这种写法就叫点面结合。那么,写一个人与一群人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4自然段)

薛法根老师正是关注到这样特殊的言语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知道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式。不难看出薛老师就是在无痕地召唤,用文本的写作特色在点击,让孩子把目光聚焦到积累、规范言语的范式上,使孩子能顺利走进作者写作思路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他穿透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再让学生通过理解言语内容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了悟语言运用之妙,实质就是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提高表达水平。

二、阅读经典,积累习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夯实儿童的文化根基,才能反过来促进“童化”作文。我引领学生阅读经典时,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阅读引领,利用课外阅读活动平台感受阅读的精彩,利用课外阅读评价的支持,创设成长的通道。我还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鼓励、呵护儿童的阅读情感,激励儿童的阅读激情。以此来激发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反哺了孩子的语文学习。

写读后感也是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引导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把自己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不少孩子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用稚嫩的笔写下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歌。如,有的同学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写了《我心中的英雄》、《我最崇拜的人》等文章,阐述了自己对书中英雄人物的别样理解;也有的同学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写出自己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一篇篇习作,都是他们阅读经典之后,真实心声的流露。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写出真情实感”。

经过长期的努力,孩子们通过对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他们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读”就是“吸收”,“写”就是“倾吐”,其实,“读”与“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读中的写,更有方法、更有目标,因而夯实的是学生的作文基本功。阅读中还有很多的习作资源,只要老师能够善于发现,能充分利用好阅读资源,就能让阅读高效的为习作服务,真正地为习作教学引路!

作文素材巧积累 篇7

怎样让干巴巴的作文鲜活灵动起来呢?“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丽令人向往,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又从哪里来?俗话说得好:“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积累素材以丰富作文内容。

一、作文素材来自学习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 包括听课、完成作业、做实验、思考问题、请教老师等。学习是个艰苦而充满乐趣的过程, 所以, 教师很有必要提示学生只要多加思考、总结, 学习生活是“有米”为炊的。比如, 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提醒他们:你是怎样爱上英语的?你的长跑成绩是怎样提高的?你从课堂讨论中感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你喜欢哪个老师的课, 为什么?你还记得昨天语文课上发生的那个小插曲吗?课间班中闹的小笑话有意义吗?某某今天上课的发言怎么样, 他当时表情是什么样的?在学习生活中,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 善于思考, 展开想象的翅膀, 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分析, 定能从中领悟出许多道理。正是这领悟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作文素材, 也正是这领悟使人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从而创作出优美的文章。总之, 启发学生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小事, 将这些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写出来, 这就是很好的文章了。

二、作文素材来自例文模仿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例文模仿是学生作文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方面, 例文能把文章作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 例文又能帮助学生习作时扩充知识、开拓思维、丰富想象, 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生阅读例文, 当受到了思想感情的感染或写作技巧的启示时, 就会产生尝试写作的冲动, 此时作文兴趣很高。

例如, 《孔乙己》中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迂腐、懒惰、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形象, 尤其是外貌描写, 那蓬乱的头发、那又脏又破的长衫, 抓住了人物的特征, 非常传神。我引导学生想想自己身边有哪些熟悉的人, 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然后写一段话。有学生写道:老师的嘴角似乎总是不知疲倦地上扬着, 她说话是爱带上柔柔的儿化音……还没读完, 学生就异口同声说“是语文老师”。还有一个写道:“他戴着眼镜, 圆形镜片后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常常盛满笑意。上课时, 他举起的手是班上不倒的旗帜……”说到这里, 已有人指出这是“书呆子”吴凡。这些片段, 后来都被学生运用到作文之中了。

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景美文美, 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济南冬天特有的秀丽景色。教学中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诵, 看冬日济南城的美丽图片, 激发学生对冬天济南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 在读中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想象济南的美景,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 理解作者热爱济南的思想感情。我趁机启发他们, 问道:“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呢?”“桂林、南宁、桂平西山……”“它们美在哪里呢?”学生七嘴八舌, 答案异彩纷呈, 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说南宁半城绿树半城楼;说桂平西山林秀佛圣泉香……有了这种种感受和印象, 学生的作文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

三、作文素材来自摘抄

语言材料积累目的是将学生的习作直接和书本知识、社会生活挂起钩来, 为习作做好铺垫。实践证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生大量感性的语言积累和反复的实践活动。“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巴金曾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 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 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话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强调积累。

“得之在俄顷, 积之在平时”。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 (如感悟语言文字的特色, 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 熟读背诵优美语段等) 进行语言积累以外, 还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课外书, 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经过分类, 摘抄在本子或卡片上。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因而我们称这类本子或卡片为“采花本”或“采花卡”, 其中有词语的积累, 成语、谚语、歇后语、日常用语、描写词语等都是摘抄的对象。日常用语还可分为:文具名称、蔬菜名称、家具名称……描写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态的, 如表示“看”的词、“走”的词、“笑”的词……二是形容性的, 如表示“快”的词、“热”的词、“好”的词……第二方面是好句的积累, 重点摘录的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写得好的描写句、哲理句、名人名言。细的分类还可分出各小类, 如景物描写句可按季节分为春天描写句、夏天描写句……第三方面是片断的摘录, 可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第四方面的要求较高, 适用于高年级, 主要是做提纲笔记和写心得体会, 例如, 列小标题、列提纲、摘要点、写读后感等。第五方面是生活语言的积累, 逐步培养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做生活的有心人, 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 便会使语言富有灵性。

通过积累, 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 为日后的加工、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作文素材来自活动

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外, 还有一些活动。如综合性活动课中有目的地了解民风民俗, 像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还有一些社会活动, 如逢年过节探亲访友、出门旅游;再就是家庭活动, 包括尊敬长辈,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等。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去提示学生留意寻找素材。记得去年母亲节,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积累生活素材, 我曾布置一篇作文, 题目是《我给妈妈——》作为节日的礼物献给妈妈。要求必须亲自去做, 再写出来。结果大多数学生作文写得较为生动感人, 连平日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学生也不觉得无话可说了。通过这次活动, 学生们不但受到教育, 认识到自己对父母关心太少, 而且作文也受到启发, 原来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很多。通过这些训练, 他们不再对身边的事熟视无睹, 能做到目中有人、眼中有物, 明白只要做个有心人, 多参与社会活动就会有些写不完的题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又为作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素材, 可谓一举两得。

五、作文素材来自交际

学生除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外, 还有很多时间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 与人交往。交往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听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写好作文所必备的基本功。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 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渠道。谈话可以包括同学、朋友之间的讨论, 师生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谈心, 还包括在街头巷尾中的议论、新闻、故事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沟通交流, 挖掘其中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 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素材。如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开头:“今天, 我听说三年级班一个学生家里很困难, 他们全班同学都给他捐了钱呢!……”由此引发出“人人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主题, 很有说服力。这些无不是从交往见闻中得来, 经过积累、提炼而成为他们写作的极好材料。因此, 在交往见闻中注意锻炼自己, 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 将为我们的作文获得宝贵的素材。

六、作文素材来自观察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事事都在作文, 时时都有作文, 四季变化都可入景,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 在校就是读书作业, 两点一线, 视野狭窄。事实上, 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 丰富多彩, 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即使每天往返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路上, 只要留心观察, 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破旧的房屋改成了气派的高楼, 还有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场游戏、一次改选……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的素材。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化性决定了写作材料的丰富性, 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学生写作的好材料, 这就要求学生用一双慧眼去细心观察、善于发现。

例如, 景物的特征, 往往不是单一的, 我们可以从立意的需要出发, 选择一些特征进行描写。写风, 四季的风各不相同:春风柔、暖, 轻拂面;夏风狂、劲, 夹暴雨;秋风凉、冷, 扫落叶;冬风刁、寒, 刺入骨。写雨, 春雨绵绵、蒙蒙, “春雨贵如油”, “润物细无声”, 它轻轻地滋润着大地;夏雨滂沱倾盆如注, 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 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 像老天爷在哭泣;并且雨前、雨中、雨后天空的景色也各不相同。写雪, 从颜色看, 它白皑皑的, 粉妆玉砌;从动作看, 它飘飘洒洒、铺天盖地;从形态看, 它初如柳絮, 渐似鹅毛;从功用看, 瑞雪兆丰年;至于雪装扮出的美丽雪景, 形态各异, 更是好看。描写阳光, 晨光绚丽、霞光灿烂的景色, 能使人联想到年轻人生机勃勃的朝气;描写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能使人产生炽热的情感;播种太阳能表达出让世界充满爱的美好愿望;日落西山、残阳如画照样能写出最美莫过夕阳红, 温馨又从容的情境。写月亮, 抓住月亮的圆、明、柔的特点来写, 满月如镜, 残月似弓;新月如眉, 月上柳梢, 皎洁的月光, 月色如水;朦胧的月色, 神秘又迷人……无论是“举头望明月”, 还是“明月松间照”, “月涌大江流”都能引发人们无限的情思。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如果学生善于从生活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中观察体会, 思想将迸射出耀眼的火花, 感情将插上翱翔的翅膀。

有效阅读, 积累素材 篇8

一、阅读要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1. 重视阅读内容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阅读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 应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当选择。既推荐小说、童话, 又推荐一些与历史、政治、文艺相关的作品。根据初中生的知识和阅读水平, 可设计“套餐”方案。如初一主要阅读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初二主要阅读古典小说和诗歌;初三面临毕业, 学习任务比较重, 除阅读与升学考试相关的内容外, 还可阅读激励理想的书籍,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给学生安排阅读内容, 可避免学生盲目阅读。教师要根据写作教学的要求, 推荐相关阅读内容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2. 重视阅读内容的结构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阅读的任务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含义, 理解文章的结构, 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如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主要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表现, 如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为写作记叙文积累素材。对说明文, 引导学生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去理解文章的结构。要理解阅读对象的内容结构, 就要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 可围绕作者采访的人物的语言、活动等细节去理解人物的最可爱之处。

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1. 个性化阅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 在与学生共同阅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体会文章, 承认学生每一种个性化的理解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创造和丰富。学生的理解越是有个性和独创性, 就越应该加以鼓励、尊重。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不过多限制, 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阅读对象和阅读内容。学生自己选择有益的阅读内容, 既可以发展自身的文学爱好, 又可以养成自主探究阅读的良好习惯。由学生选择阅读对象和内容, 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要精心指导。否则, 阅读就会成为“放羊式”的阅读, 高兴而起, 无果而终。

2.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中学生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课堂, 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开展阅读, 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应重在引导。一是课外阅读方式多样化。可组织个人读、小组读、有指导的读和自由阅读等。阅读前可先布置任务, 做好读书计划;读后应加强检查力度。二是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可摘录佳句或精彩片段, 整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如内容简介、书评、读后感等。三是组织读书会。读物可自选, 也可由教师推荐, 读后展开讨论, 交流心得体会。课外阅读有较大的灵活性, 它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 分层阅读指导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以同一个教学要求、同一个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同一教学方法和提出同一要求。这样的教学, 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过于轻松而抑制其主动发展的个性, 而对于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要完成阅读任务就有困难。在阅读教学中, 要做到分层指导,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 阅读量和阅读对象都要有所区别, 不能一刀切。就是对于同一个学生, 在不同的阶段也要有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分层阅读指导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效果。

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9

首先, 引导学生从细微入手观察生活, 学会进行深度思考。

生活的快节奏、学习的超负荷压力, 使得学生也成为行色匆匆的“赶路人”, 无暇欣赏生活的“风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入手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小人物身上蕴涵的真、善、美。如, 小区中拿着微薄薪水的保安;清洁工快乐地工作, 和善地对待每位业主;发现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 小县城的红绿灯对于一些骑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人似乎不存在;拾荒老人在寒风中衣衫褴褛、面容凄苦;领导和老板的座驾风驰电掣、红光满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 思考这些现象反映出的社会问题, 让学生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更有一颗善于思考的头脑。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日记、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作为写作素材的原始积累。

其次, 善于搜集媒体信息, 丰富自己的见闻。

仅仅靠自己的观察, 见闻毕竟有限。教师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媒体信息, 及时、快捷地了解社会事件和国际形势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反映社会事实的节目, 如“道德观察”、“说事拉理”这样反映社会美德、鞭挞丑恶现象的栏目, 从中了解小人物身上的美德, 以及其代表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了解那些道德滑坡、良知泯灭的无耻之徒的可恨、可悲。从而增加自己的写作素材, 使文章的内容更加深广。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电视节目和网络来了解国际事件, 了解国家和国际的热门话题, 比如, 近期我国和周围国家的领土争端;日本国家领导人登上钓鱼岛事件, 以及日本为岛礁命名事件;中东地区的形势危急, 等。让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国际事务, 学生的作文也不会再是生活琐事。

另外, 要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通过对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 不但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 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从而使得学生的文章不再是事件的列举和堆砌, 能挖掘潜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 让自己耳闻目睹的大小事件都能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摘要:缺乏积累, 写作内容肤浅、琐碎, 是目前高中生作文的一个大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要引导学生从细微入手观察生活, 学会进行深度思考。善于通过各种媒体搜集信息, 丰富自己的见闻。广泛阅读, 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谈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10

一、课堂是学生积累素材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积累素材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性。语文课本是人人具备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中获取写作营养。

首先,人教社新版的语文课本在书前“说明”中指出:“多数课文后面介绍一则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主要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选择,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就会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导师领袖有:马克思、毛泽东等。科学名人有:沈括、达尔文等。诗人作家,外国的如莎士比亚、莫泊桑……中国的如司马迁、李白等,举不胜举;还有锦绣江山,如长江三峡等。此外,教材中还有对勤奋好学、尊老爱幼、勇于牺牲等传统美德的赞颂,也有对贪婪蛮横、虚伪愚昧、保守顽固等丑恶现象的鞭挞。对于这些材料,可让学生归类积累,以便写作时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用,这样,语文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准备写作素材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二、课外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广阔空间

加强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使中学生的知识面更宽广、更全面。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既立足于课堂教学,又注目于课外阅读,以“读”为本。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有效地积累作文素材呢?

1、科学地组织阅读。大量阅读能使学生“知道他眼睛和耳朵达不到的境界。”

(1) 引导学生开“益卷”。各类书籍,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开什么样的“卷”获什么样的“益”,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而应头脑清醒,科学地指导学生在书海里“辨向”。引导学生看健康的书,向学生介绍有关文章、书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儒林外史》、《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的有关章节,使学生对原著的思想性、艺术性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在抓语言积累上,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互联网、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等阵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平台。

(3) 教学生做读书摘录卡片。做读书摘录卡片是学习语言,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它摘录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学生觉得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强的词语、句子、语段都可以摘录下来。如,读小说,可从中摘录描写人物外貌、言行的句子。读报刊、杂志,可从中摘录谚语、格言、箴言、警句等,在阅读散文时,可摘录一些写境的句子。

(4) 教学生做剪报评析。报纸是最新的百科全书,里面有最新的材料,向我们及时地传递各种信息,且各种文体兼俱,养成认真读报的习惯,能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剪报评析,便是积累写作资料,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剪报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思想性、艺术性强的文段都可剪贴。剪报评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 文体和作者, (2) 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3) 文章的段落,先标出自然段,然后归纳出意义段, (4) 文章的思想主题, (5) 写作特点分析。不苛求全面,运用语文课上学过的知识,能分析多少就写多少。 (6) 读后的感想,写读后的收获,也可以质疑。

2、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和爱好,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爱好各不相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指导。语文水平比较低的。应指导他多读短篇,如小小说、记叙文等。了解其中的故事梗概。这样,对迅速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帮助。语文水平较高的,可以指导他们阅读长篇名著、精美散文,并学习其中的技法技巧。

总之,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加强积累,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社会实践是学生素材积累的辅助手段

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参观、访问、社区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四、参与班级活动是学生积累的强化途径

知识的积累有赖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积累,是一个科学的、渐进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方面应机智、灵活,有意识地去开掘。如新闻课可以将思想教育与语言积累融为一体,推出“新闻播报”、“校园要闻”、“好书推荐”、“成长的烦恼”等一系列学生乐于接受的栏目,由学生自己主持,并天天轮转。在班级活动中举行朗诵、演讲等比赛和自编小报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灵感和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

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开辟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仓库,使学生在今后运用时游刃有余。

习作素材积累刍议 篇11

1.学会观察,勤于记录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必经之路,学会观察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和基础,是习作最重要的基本功。要想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材料,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生活中的有心人。

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观察的兴趣再浓,不会观察,也只能走马观花。一无所得,积累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

调动五官,参与观察。观察单凭眼看是不行的,必须要运用五官才能全面的了解事物。每次观察时,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认识事物,观其物、闻其声、辨其色、嗅其气、常其味。

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什么是特点?特点就是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独特形状、色彩、状态等。比如写火烧云,可以写火烧云的大小、多少、颜色、形状以及它在天空中飘动的样子、分布的情况等等。但是课文的作者没有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抓住了火烧云的两个特点——颜色的变化和形态的变化,着力进行描写。课文抓住这两个特点来表现火烧云与其他云的不同,就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按一定顺序观察。只有观察有序,习作时才能言之有序。观察人、景、物时一般可按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远到近的方法。在观察一件事情时,稍有区别。在观察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平时写叙事的记叙文,强调要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观察事,也要注意观察这“六要素”,重点是观察事件的经过,特别要注意观察人物的事件中的言行举止表现,这事观察事的内容和重点。

有比较的观察。眼睛才会更敏锐,头脑才会更灵活,语言表达才会更生动、更有特色。

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在平时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每次观察后,要把所得和所思及时记录下来,就是记日记。这种日记,不一定很长,也不必要求写得非常生动、具体,只要留一点“痕迹”,把当时的所见及感受写下来,积累一点写作的素材便可以了。长期记日记,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习作素材,也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作文水平也自然随之提高。

2.扩大阅读,强化记忆

对教科书、报纸、杂志、网上信息等,要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读、用手写。教师还要兼顾知识行与思想性以及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向学生有目的、有序、有质、有量地推荐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名人名言、名人警局、名人名篇、佳词妙句、科普知识、作文题库,以及与之相应的知识、资料、图画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摘抄的摘抄,能剪贴的剪贴。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同学可分类、分科进行。对于一些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名人名言、名人名篇,可要求学生背诵,定期检查,并设立多种奖项,如“小博士”、“读书之星”等,一一督促、鼓励学生摘抄、背诵。这样既提高了读书质量,又积累了习作素材,在很大程度上缓减习作的坡度。

3.创造机会,关注生活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作文也是一样,教师要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激发写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校生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血色和那个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运动会、班队会、学科竞赛、升旗仪式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作为教师的活动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去活动、去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细心地去感受、去体会,才能获得习作素材。

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有很多作文是要求写家庭生活的。如“家庭趣事”、“我们一家”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针对行的观察、体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随时记录,没一次记录要抓住一个细节来写,可分位电视机旁、厨房里、床头边等等。因为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了,他的记录就是真实的。这样随时记录积累一些生活细节片段,习作时就可以随时选取。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到大自然中感悟自然界的绮丽风光,到农村、工厂等劳动基地体验生活,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活动前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注意观察由于亲自参与了实践的全过程,有了真实的感受,所以他的体积的记录就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这也是作文的“魂”之所在。

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 篇12

一、在阅读中, 积累语言, 拓宽视野

众所周知,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阅读教学中有指导作文的因素, 作文教学中有指导阅读的因素, 二者共同承担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任务。因此,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一方面, 充分利用教材, 体味课文中的语言及蕴含的丰富情感, 从课内阅读中积累。另一方面, 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我们从三个层面开展读书活动。

1. 进行“主题读书活动”活动

“主题读书活动”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围绕课本的主题推荐一组文章; 二是教师有目的的推荐学生阅读课文中作家的其他作品。由彼到己, 产生情感共鸣, 丰富情感体验或拓宽知识视野。三是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阅读。

2. 推荐书目

此外, 为提高读书的质量, 让孩子真正有些文化积淀, 我校对1 ~ 6年级实行分层推荐图书, 有选读书、有必读书、寒暑假读书书目, 使每个孩子每学期都能踏踏实实地读几本书。

3. 开展学科大阅读工作

结合学科特点, 给学生推荐书目进行阅读, 使孩子的阅读面更广阔。

二、在日记中, 定格“小镜头”, 乐于表达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写文章就是写生活。跳出课堂小圈子, 到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 作文这件事, 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学习写作的功夫全在课外, 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感受, 才是写作最重要的根基。曹雪芹说过: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为此, 作为教师, 平时就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 并适时指导。因此, 还应重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 让他们参与生活、劳动、游玩、采访、家庭游戏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动脑、动口、动眼、动腿, 让孩子们直接体验生活, 捕捉新形象。然后, 再将这些习作的素材在日记中保存, 使生活镜头定格, 这些素材都是学生作文的材料。

1. 在形式上, 体现一个“美”, 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日记本

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的日记本, 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图案, 给自己的日记本起个好听的名字, 再配上插图。看着就赏心悦目。

每个人的设计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培养爱写日记的兴趣, 就先从喜爱自己的本子开始。

2. 内容上, 落实一个“真”, 写自己的生活与感受

日记就是我们的生活, 就是自己情感的抒发、心声的流露。它的内容宽泛, 可以写内心的世界、可以写事、写物、写景、还可以抒情、可以写想象的、写梦境, 丰富多彩, 什么都行, 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写出儿童纯真的情感。从记日记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思索生活, 表达生活

三、在习作中, 拓宽思维, 学会表达

1. 在习作指导时激发情感, 导之以法

作文教学, 应该有两重意义。一是具体方法的教授, 二是写作情感的诱导。这二者比较, 如果单纯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斟酌与推敲, 而放弃思维情感在写作教学中的诱导和训练,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如果单纯注重情感的激发, 忽视写法的指导, 那么造成学生在写作技巧与章法上的不足。所以, 我们认识到, 这二者并重, 不能厚此薄彼。

2. 在讲评中指导, 学会欣赏与修改

学生作文前, 老师一般都先进行指导, 然后习作。但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路, 有时也可以先给个题目, 然后再写, 学生成文后, 老师结合学生习作, 在讲评中进行指导, 再一次地拓宽习作思路, 同时在赏析中学会如何去欣赏別人的文章, 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

作文讲评的讲评点落在哪里, 要与作文的指导点重合, 相互映照,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评改。

3. 注重激励, 感受成功, 激发习作潜能

( 1) 批语激励。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去品味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目前, 我校在作文批改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不写总批, 重点写眉批、肩批, 通过眉批、肩批, 让学生具体地知道自己哪里写得好, 哪里需要改进。

( 2) 分数激励。我们知道, 相对评语来说, 学生也注意习作的分数, 特别是小孩子。因此, 在作文评分时, 我们除了“横向比较”外, 还注重了“纵向比较”。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在和自己过去的比较中, 如果有进步, 就可以给高分, 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 让基础好的学生, 感到要被别人超过的压力, 促使他们去努力提高习作水平。我们也很重视学生作文的修改, 倡导加分鼓励。

于永正老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即使没有优点, 教师可以制造优点, 那是老师一句话的事。”于老师给孩子的作文分数是100, 120, 130, 为什么不能给高分呢, 高分代表的是一种认可。

( 3) 发表激励。作文写出来, 不是只给老师看的。我们认为, 给学生写作动机以最大的鼓励就是发表, 下面谈谈我校三个层次的发表:

A. 班级发表。其一, 是班级出集子, 个人整理出集子, ( 举例) 进行交流展示。其二, 开辟班级的墙壁文化, 举例: 低年级“写话小作坊”展示, ( 展示作品) ; 3 ~ 6个“文采展示台”“我是小作家”等 ( 作品展示) 。

B. 学校开辟“佳作欣赏”专栏, 定期出版, 每学期出6 ~ 8期, 作品来源是各班推荐, ( 展示图文并茂的习作) 。

C. 投稿发表。陈庞宇同学的《雾》发表于《秦皇岛晚报》副刊, 2014第三期的《意林·优秀作文》中, 在“榜样社团”专栏为我校的“尖尖角文学社”进行了专题报道。并刊发了3篇作品。分别是: 三年一班郭炤烽《可爱的“小闹人精”》、六年二班吴欣怡《我的窃读记》、六年二班于淼《星空下的萤火虫》。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形成内驱力, 促进学生敢表达, 会表达, 逐步提高作文的水平。

只有广泛的拓宽读写的渠道, 才能踏踏实实地积累, 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积累写作素材, 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 从生活的小事中积累, 走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之路, 让学生把作文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做到有感而发, 有词可用, 有内容可写, 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上一篇:生态农业建设绩效评价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