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积累训练

2024-07-14

语文教学中的积累训练(共9篇)

语文教学中的积累训练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材为主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精华, 不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 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滴做法。

一、整体把握, 感受语言

1. 在“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表现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 而这些特点, 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

2. 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的核心是语言, 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春》一文文质兼美, 十分适合朗读。教学中笔者采用范读、集体读、小组读、学生个体读等方式, 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让学生通过比较, 想象理解, 发现其中的意蕴。

3.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词句的妙用。

学习朱自清的《春》,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到大量叠词、儿化音运用, 短句和长句、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所构成的轻松明快、亲切柔和的节奏和韵律。

二、读品结合, 领悟语言

品主要包括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品修辞诗意的美感。

1. 品课文中的音乐美。

《春》一文的语言清隽简约, 充满诗意。比如“春花图”中的“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 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通过让学生听配乐范读, 这种以排比、儿化韵的交错构造的散句, 宛如山间溪流, 清脆悦耳, 会使学生深深陶醉在语句所带来的音乐美中。

2. 品语言的生动真切。

《春》一文, 作者以看似平淡却异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卷春的图画, 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去朗读品味, 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开篇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从“盼望着, 盼望着”反复的语句中就可品味到。还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的”用拟人的手法, 一个“钻”字活化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雨密密的斜织着”, “斜织”两字把微风吹动雨丝的情景写得精确传神;“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中的“闹”字不仅有形, 似乎还有声, 让人仿佛看到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竞相采蜜的情景。

3. 品修辞的诗意美。

《春》一文中对比喻、拟人、排比的大量运用, 使文章的语言有了一层光亮的色彩。比如写春花, 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各种花的情态色泽, 花朵之多, 花色之艳, 争春比美, 互不相让;写野花,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品读这些修辞句, 学生会获得诗意的美感。

三、拓宽视野, 积累语言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积累语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课前搜集资料, 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春》之前, 笔者让学生搜集有关“春”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春字的不同写法, 春天的节气, 春天的物候, 含“春”字的词语, 含“春”字的古诗词及文学作品, 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 等等。学生对资料搜集、介绍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2. 熟读课文, 积累语言材料。

朱自清的《春》是名家名篇。课堂上,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笔者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佳句、精彩片段有感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笔者还通过播放视频、配乐朗读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欣赏作者的精彩描述、感悟表情达意的奥妙中, 与作者产生共鸣, 使情感升华, 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四、读写结合, 运用语言

语言不仅是写作中表情达意的工具, 而且是使文章生动、有力、优美、感人的重要条件。优美的文章往往借助于优美的语言。因而,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方面的训练。《春》一文的语言鲜活精美,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很有帮助。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对课文中的某些语句进行仿写。如教学完课文的末尾三节, 笔者设计了一组仿写练习:“童年是……”, “老师像……”。学生写道:“童年是一首诗, 童年是一幅画, 童年是一曲歌谣, 童年是门前潺潺的小河, 童年是院里婆娑的果树……”这样的练习, 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趋精美。

语文教学中的积累训练 篇2

A怅惘chàngwǎng淙淙cóngcóng翘qiáo首贮藏chǔcáng浮想联篇

B缥piǎo碧祭祀jì shì褴褛lán lǚ迸裂bâng liâ一筹莫展

C饶láo舌悒yì郁戏谑xuâ睿ruì智言简意赅

D徘pái徊huái皱缬xiã摇曳yâ惺忪xīnɡsōnɡ寸积铢累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庆五一”文艺晚会上,李辉精神抖擞地走上舞台,发表了一番慷慨陈词的演说。

B、李阿姨下岗后,在集市上开了一家小吃店,因为她为人厚道,手艺精湛,引得人们趋之若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C、听完演讲,张华由衷地说:“王老师,久闻您的大名,今天听到您这么精彩的演讲,我们真是三生有幸!”D、小刚同学站起来说:“孙老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及时部署,使旱区中小学的缺水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B、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他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文学名著。C、世博会上,中国馆“智慧的长河”展区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动”版的“清明上河图”。D、杜鹃花盛开的大明山,是吸引游人来观赏的好季节。

4、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故乡》一文选自《呐喊》,课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表现出作者梦幻破灭的苦闷心情,抒发了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新生活”的期盼。B.《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

命运的描绘,寄予了作者的同情。C.《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骆驼祥子》,课文通过祥子痛苦艰难地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D、《格列拂游记》作者是英国的斯威夫特,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当时英国现实生活的真实描

写,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5、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努力向前方挺进。②因为退缩解决不了问题。③人走在路上,是可以停歇一下,却不可能停一辈子。④纵使前路布满荆棘,却也不能退缩。⑤前方的路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经历。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④②① C、③⑤①④② D、①④②⑤③

6、对下面这则新闻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今年可以说是多灾之年,人们刚刚从土耳其、台湾大地震和美国飓风的恐惧中摆脱出来,强烈的飓风又袭击了印度东海岸,造成了至少79人死亡,数以万计的人流离失所。在受灾地区,建筑物、电线竿和通讯设施被一扫而光,供水和供电完全中断。据统计,在本世纪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来自印度洋的强烈飓风。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印度政府正在加强研究,希望能够了解北印度洋地区飓风的形成,加强预报工作,以减少损失。

A.印度东海岸又遭飓风袭击B.印度加强飓风预报工作,以减少损失

C.印度又遭飓风袭击,损失惨重D.本世纪至少有100万人死于强烈飓风

7、默写诗句

(2)、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我们可以看见一个颇具骨气和民族气节的文人形象。(3)、,铁马冰河入梦来。

(4)、一切景语皆情语,《春望》中表现诗人对国都沦陷悲痛之情的句子是(5)、几处早莺争暖树,(6)、不畏浮云遮望眼,8、语文实践活动题

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平时的观察以及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你的建议:(1)、朋友的深情厚谊不会因为时间距离而平淡,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句子说就是:

病句题专题训练

1、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正太路的路轨窄,敌人把平汉路的车头无法移用到这里。

B.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C.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D.这首交响乐是作者在列宁格勒被法西斯围困,并疯狂叫嚣要占领这座城市的时候赶写的。

2.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

B.能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侃侃而谈地乱说一通并不能解决问题。

D.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

3.下面四种说法,哪种没有语病,选出来。

A.世界上第一次对子午线测量的是在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的倡议和领导下进行的。

B.倡议和领导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

C.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倡议和领导下进行的。

D.倡议和领导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工作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

5.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从中国人民认识到再也不能错过历史机遇之日起,就开始了新的长征。

B.学习语文不能仅凭小聪明,一定要下苦功不可。

C.不远处有片树林,这是我练习打太极拳的地方。

D.在退休者中,有许多继续为四化建设贡献余热的专家学者。

6、指出下列句子语意明确的一项()

A.真没想到,小明上去才几句话,就给那个人弄糊涂了。

B.今天他得去做手术,虽说不是什么大手术,也别不当回事儿。

C.大家列队站在校门两侧,欢迎英雄的母亲来我校作报告。

D.营房传达室里坐着的两个人,是来探亲的新兵王勇和李刚的家属。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州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盗版光盘被查获后销毁。B.《经济时报》称,中国经济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会减弱,仍将是全球投资者向往的地方。C.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所以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D.《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它不能超越国际法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国际条约而成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依据。

8、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B.近期汇市美元对日元的比价有小幅攀升

C.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D.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

9、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断的语言,清晰的思想是有条理有组织完美的语言。

灵活训练 积累语言 篇3

一、让学生在语境中乐于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优良的语言环境需要教师言之有形、言之有情、言之有趣的语言来创设。

首先,教师语言要言之有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用有“形”的语言描绘课文所反映的景色,从而带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并在想像中“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得到语言美的熏陶和感染。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教师语言应言之有情。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创设语境,震撼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感情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从而收到学生乐于积累的良好教学效果。

优良的语言环境还需要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言之有趣,不但能引人发笑,活跃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感。

教师的语言要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时时处于变化之中,或似清风徐来,或像急风骤雨,有时语重心长,有时铿锵有力,有时应该是激情呐喊,有时应该是欢歌笑语。展示出语言形式的多变性,体现出语言内容的艺术之美,创设出优美的语言环境,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美妙神奇的语言艺术殿堂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积累。

二、让学生在读中学会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文章要靠读,感受文章思想情感也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

1.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什么呢?首先要诵读经典。在儿童时代多诵读些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是塑造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重要途径之一。台湾和大陆大学生作文比较,前者底气足,古典诗词信手拈来,内容文气丰厚隽永,后者更多着意于结构技巧的变化,其内涵一眼见底,显得单薄贫瘠。其中缘由在于台湾学生从小就诵读诸如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等中国最为经典的作品。

要诵读名著。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艾德勒认为:“伟大名著永远是属于当代的,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强有力的教化的力量。”“伟大名著具有基础性,最有可读性。”阅读名家名著,可以积累语言、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要诵读名文。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它的妙处,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从而达到语言的积累。

2.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记得巴金老先生曾经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朗诵、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试读、复读;单读、齐读、散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述读、译读、抄读、批划读;猜读、研读、赏读、背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重视博览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就生动地说明了博览的益处,开展课外阅读是发展学生语言的需要。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外读物。在教学完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这一首词后,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背诵毛主席的其它诗词,并组织学生举行毛主席诗词朗诵会。教学完古诗后,我就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阅读同一作者的其它古诗或表达相同情感的古诗,然后组织举行“古诗擂台赛”。在引导学生阅读《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井阳冈》、《猴王出世》等课文后,我又要求同学们去借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代名著,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要抽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经常开展故事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要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读记记,做做摘录,必定会课内外互相促进,使语言大大丰富起来。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积累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语言是活生生的”。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果说语言是色彩艳丽、气味芬芳的花朵,那么生活就是赖以生长的沃土。学习语言只有同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富有鲜活的灵性。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更新,亲情、友情、同学情,情意绵绵。大自然美妙神奇,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变化多端,山青水绿,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春天万物萌生,夏日荷花盛开,秋季果实累累,冬日大雪纷飞。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的晨之美;皓月当空,星光灿烂的夜之美;泉水叮咚,秀木葱茏的山林之美;波光粼粼,惊涛骇浪的潮海之美。大自然,真是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引导学生迈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迈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让他们领略、感受、认知大千世界,同时必然伴随着语言的丰富。在此基础上勤写观察笔记,日积月累,观察笔记便成了一个丰富的语言材料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学生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才越见深切。”

初中作文教学的积累与训练 篇4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教材为范例, 让学生学会模仿。

只有学生对文体写作要求明确和熟悉了, 才有可能在不限文体的中考写作时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 发挥个人写作上的优点和长处。我的学生经常受到我的鼓励, 有的女生情感细腻, 善于观察记录生活的细节, 我提醒她在写作中强化这一点;有的学生阅读积累多, 语言表达有特色, 他的习作成为同学学习词汇的范例;有的男同学虽然言语比较平淡, 但因为知识面广兴趣爱好多, 往往对问题有独到的看法, 他的习作会因为不仅能引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使作者形成了一定的文风, 写有所长。

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及有关仿句训练语段训练为主。

在文体上侧重记叙文, 命题上以半命题和命题作文为主, 平时练笔注意结合课文范例, 读写结合, 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三常常有由课文延展的语段训练, 不可偏废, 学生往往在课堂教学中思维得到了启发, 产生联想和想象要容易得多, 这样就开发了写作的思路。由于本人现任教初一, 就以七年级课本为例加以说明。七上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课后要求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第一次真好》课后写“我的第一次”, 无论习作片断长短, 学生往往有话可说。

教材后的“读一读, 写一写”往往是课文中重要词汇或生僻词, 可以让学生选择两到三个词连词造句, 既有利于词语的识记, 又有利于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开发;还有仿句训练, 这一点在新课程的同步练习常有出现, 主要引导学生对句子的修辞和语言形式进行模仿。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百草园”段落中有“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就有……”这一句式, 强调的内容是“单是”后面的部分, 运用这一句式的内容有侧重点, 也有详略。朱自清的《春》中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段落为学生写草、花、风、雨提供了借鉴。因此, 背诵教材中的这类好词、佳句、美文, 进行适当的模仿, 乃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 对学生写好作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以教材为范例, 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的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 而不是抄袭, 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 并加以发挥, 最终变一课进行阅读教学时,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虚实相生的象征手法、插叙的记叙方式, 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 “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往后的作文教学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

在这一方面, 笔者认为, 可采用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 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铅笔盒, 教给他写一篇充满感情的“寻物启事”。当学生面临困境而得到他人热情帮助时, 鼓励他们抒写“谢意短信”“节日短信”, 送给帮助过自己的人, 以表达真诚的谢意。当自己做错了事, 得罪了别人, 伤害了友情时, 建议他们制作抒写“歉意卡”, 表达自己的愧疚, 争取别人的谅解, 鼓励他们直视自己的缺点, 分析自己的不足。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良好的建议时, 教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 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也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 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 也可以设计贺年卡, 编写新年祝词;建议每个学生为少先队活动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 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 写新闻报导。总之, 学生唯有在通晓各种文体的基础上, 方能择善扬长, 展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语文教学中的积累训练 篇5

一、引导学生走近文本, 让学生的个性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 在教学设计中,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 创设诗意的对话情景, 让学生直接面对如诗如画的文本, 充分读书, 积极交流, 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构建理解的桥梁, 追寻充满生命灵性的课堂情境。

课堂导入,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部分必须是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笔者有幸参加盐城市小学语文“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我有幸聆听了其中的八节课。其中射阳实小的张丽丽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伊始, 张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以惊奇而陌生的眼神看着她。张老师首先出示一组词语:

粗壮 稠密 保持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崇敬瞻仰 纪念 繁衍后代 枝枯叶落

(学生读过词语后)

老师问:“还记得瞻仰的意思吗?”

生:瞻仰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看。

师:人们瞻仰什么呢?

(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读)

师:读完这段后, 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

师:让我们一齐去看一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吧! (出示一组图片) ,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这些樟树吗?

生:郁郁葱葱, 枝干粗壮……

听到这里, 我顿悟:张老师在“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自然得能给人一股清风扑面的感觉。出示的词语与樟树的外形有直接的关系。张老师在上课前首先进行铺垫, 让学生对上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师生从同一起点共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 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语文是富有情感、能够感受生命活力的学科。学生的个体不同, 其表现出来的情感及生命意识也就不一样, 我们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去捕捉挖掘学生内心真实的个体情感、生命意识, 让文本真正为学生所学、所用。

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引领学生潜心领会文本, 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人类文化的精典, 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 语文课堂才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条流淌生命的灵性之河。

二、引导生生对话, 珍视学生独特感受

学生是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有个性的独特个体, 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历练、生存状态的差异预示着他们有着多元的理解, 多维的思考, 多样的解答。于是, 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 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呼唤必将衍生出精彩的动态资源, 演绎出生命撞击的火花, 绽放出生命对话的灵光。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 他创设生活情景, 表演儿子和爸爸的对话, 薛法根演儿子, 让学生当爸爸, 表演中“儿子”抛出一个又一个的刁难的问题, 让“爸爸”进行耐心解释,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生活性语言训练。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 对学生的情感性训练也做得相当出色。他让学生品读天鹅破冰三个自然段, 抓住重点句“利用下落的冲力, 就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进行剖析讨论, 让学生用心体会语言的精致和微妙, 学生感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的精妙, 并获得了语言智慧的滋养, 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 情感受到熏陶, 学生的情感性语言训练得到了提升, 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意愿, 分组辩论, 展开对话, 进行心灵的对接, 意见的交换, 思想的碰撞。学生妙语连珠, 精彩纷呈, 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创生着一种“人性”流淌的自然和开放;创生着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诗的睿智。在这一教学片段中, 教者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 更可贵的是努力挖掘文本中所蕴涵的精神元素,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不断升华学生的生命体验, 使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生命体验达到和谐、统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我们必须注重情感体验, 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借助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营造浓郁的课堂情感氛围, 触动学生的心灵, 拨动学生的情弦, 让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外现和升华, 这样才能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语感, 提高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重“负荷积累”训练法 篇6

1. 举重“负荷积累”训练法的特点

第一, 每周、每天的训练课都是大、中以上的强度和运动量。上强度时, 适当减少训练的有效组数、次数;不上强度时, 强调多做有效组数、次数。总之, 每天的负荷总量达到80~90%以上。

第二, 由于运动员的多方面情况都处于一个动态化之中, 所以训练时强度以运动员当天的体力精神状态为标准采用80~90%的负荷。一是根据澳大利亚学者霍格先生研究实验得出的结论:“要获得最佳力量素质提交运动的负荷强度及负荷量既不能太小, 也不能太大, 最适合的负荷强度和量度应为85%左右”;二是由于80~90%的负荷运动员的心理, 精神方面的压力和刺激不大, 不会引起太多的能量耗竭, 产生疲劳。疲劳的产生往往都是肌肉上或体内的, 而体内和肌肉上的疲劳。一般通过营养补充 (饮食为主) 和12~24h的休息能够基本恢复, 确保下一堂课顺利完成任务, 提高训练质量。

第三, 星期一至星期三的训练强度采用75~90%的重量做有效组练习。笔者对有效重量的选择为:对水平较低、训练时间较短的运动员, 采用平时最好成绩的75~85%的重量进行10组左右的有效组练习;对水平稍高、训练年限稍长的运动员, 采用80~90%的重量做8组左右有效组, 同时强调在做有效组的次数时, 必须完成2~4次, 这样便可确保负荷量达到一定的值, 且课与课之间的训练, 应强调是在机体尚未得到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通过这样的训练, 使机体得到的刺激更为深刻, 最终到达负荷积累、适应比赛要求的目的。

第四, 强调星期日作积极的调整休息。通过星期一至星期三的负荷积累后, 机体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 且机体机能水平会下降, 但这种下降是暂时的, 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可安排恢复间歇, 使机体得到恢复, 甚至产生一个更大的超量恢复, 同时避免过度疲劳的产生。

第五, 星期五无论运动员的体力情况, 竞技状态如何, 都按比赛的要求上100%的强度, 冲抓举, 挺举成绩, 把此堂训练课当做一次测验或一次比赛来对待, 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 从而既可验证星期一至星期三的训练成果、星期四的恢复效果, 还可以到达适应比赛要求的目的, 得到一次比赛锻炼的经验。举重“负荷积累”训练法的特点是周为周期, 星期三负荷积累, 星期四恢复或超量恢复, 星期五刺激提高, 星期六巩固。笔者经过多年实践, 认为此法很适用、有效。无论是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还是在比赛中正常发挥水平, 都有帮助。如以往运动员在10天内连续参加两个不同性质、高水平比赛, 并在两次比赛中把平时的最高水平发挥出来, 可能性不大, 但由于采用了“负荷积累”训练法去的啦成效。例如, 我队孙岩2006年5月16日参加全国举重锦标赛, 21日参加中、日、韩选拔赛, 均把自身最好成绩发挥出来了。

2. 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重视每堂训练课的质量, 要求运动员在每堂训练课美容不变的前提下, 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或任务, 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提高训练课的质量, 个性及针对性不强。例如, 训练的内容同为“混合翻”, 具体的要求和任务将不一样。有的队员解决带铃过膝后的发力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 训练的针对性应更强, 这样训练课的质量才会更高, 收获更大。

第二, 抓比赛举法的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化。举重项目力量是基础, 技术是关键, 因此, 为使运动员更好地利用和发挥自己的力量, 尽可能地挖掘潜力, 应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例如, 笔者所带队员赵晓玲在“上挺”技术上存在大问题:翻起来非常轻, 上挺却失败;翻起来连起码的调整杠铃、收腹、提胸、提气动作都做不好。经过纠正训练, 不但将这个错误环节攻克了, 而且变成了较强的环节, 只要能翻起来, 上挺基本没问题。

第三, 加大训练的难度。在原有的基础上, 相应地增加训练难度。例如, 蹲腿练习, 蹲起后增加预蹲发力, 加大对后腿部股四头肌的刺激和提高胸廓抗铃力量, 使预蹲上送力量得以提高, 在做有效组数时, 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地参加次数, 能举3次决不举2次, 每组的次数要求在2~5次之间, 达到提高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增加负荷总量、全面提高能力等目的。

第四, 狠抓训练的成功率。训练的成功率越高, 运动员自信心就越足, 比赛越能正常发挥出水平。因此, 在平时训练中我们对队员的要求十分严格, 首先要求队员对每次试举、每个重量、每个动作, 甚至细小环节, 在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丝不苟地完成;其次要求队员在没有80%以上的把握时, 不要上最大重量, 宁可多做有效组数和次数, 以确保训练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严章群.女子举重训练运动负荷节奏的安排[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1) .

习作积累与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习作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习作现状不佳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素材积累的匮乏。因此, 增加学生习作素材积累显得至关重要。另外, 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围绕素材积累与习作训练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多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习作素材的积累不是靠看一两本书就能一蹴而就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多读, 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基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书目, 笔者定期把学校图书室里的一些图书借到班级里来让学生读。同时, 还发动学生把家里的图书带到班级的“阅读角”里, 让更多的学生共同来分享。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此, 笔者还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摘抄本, 把在阅读中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一学期下来, 学生就记了满满的一本子, 为以后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二、体验——生活自有素材库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读书中积累素材, 而且要让学生进行“快乐体验”, 在体验中吸取, 在体验中收获。比如, 农村农忙时让学生帮助父母播种花生、为庄稼除草等;夏天和一些小伙伴捕鱼摸虾;平时学着做饭、洗衣等等。这样的体验学生真的是终身难忘, 写出的习作也是妙趣横生。

三、多练——片段练习见真功

许多著名作家在谈起写作时都说没有捷径, 关键是多练。说起来, 写作和开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它同样得在实践中习得技能, 就是要多练习, 写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1.仿写中练。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 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桥梁。在讲读课文的同时, 进行课文内容仿写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课本上许多文章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或者文章的某一段值得借鉴。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孔子游春》一课在描写泗水河畔时写道:“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学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继续写下去。有范例可以仿照, 学生写起来易如反掌。如, 有学生这样写:“奔腾不息的河流是她流动的血液, 笼罩大地的浓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2.补白中练。

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不少地方写得很含蓄, 或者说很简单, 给读者留下了足够想象、扩展的空间。在教学这些课文时, 我们就要找准这些“留白”, 让学生把简略的地方写具体, 把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如《螳螂捕蝉》一课中写道:“吴王恍然大悟……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他会怎样向大臣们解释停止攻打楚国的计划?作者把这些问题都留给了读者。教学时, 笔者紧紧抓住这一空白, 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把这些“留白”补充出来, 给学生增加了一次练习写作的机会。

3.抒情中练。

阅读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时必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 这时如果安排一次练笔, 就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在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 学生深深地被谭老师爱生如子、临危不惧打动了, 一个个都有一种想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这时, 笔者安排了一次以“谭老师, 我想对您说”为题的小练笔, 只见学生笑脸通红, 个个拿起笔尽情地书写着自己的感想。

4.写“画”中练。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其中有些插图所表现的内容, 课文中已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可是还有一些在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对于这样的插图, 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加上合理的想象尝试去写一写, 这样, 学生就如同经历了一次看图写话, 训练了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 《船长》一课的插图展示了船长哈尔威以身殉职的情景, 面对这样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 学生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我顺势让学生认真读图, 描写此时的哈尔威船长。这样的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

四、内化——语文实践提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复述课文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一, 对于促进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与文本语言亲密接触时, 其中的一词一句都会在学生的内心驻足, 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文本语言带来的丰富的“食粮”。这样, 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 不断丰富语言积累, 以后就能随意地从语言库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了。

语文教学中的积累训练 篇8

实践证明坚持随笔训练能有效调动学生写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欲望, 并在随笔训练中提高写作能力。随笔训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写作水平, 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指导,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创造精神, 使随笔训练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 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积累素材, 厚积薄发

语文讲究厚积薄发, 作文更是如此, 积累之于作文太重要了, 而这积累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知识”的积累, 它还应该包括生活的、思维的、方法的等等。我在借鉴他人成功的随笔教学的基础上, 从2001年开始尝试着让学生用随笔这一形式来进行课外练笔, 以此达到不少于1万字的练笔目标。每接一个新班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就对学生的随笔训练提出了具体要求:每周必须上交两篇;文体不拘、内容不限、时空安排自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随笔中可以写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比如写学习的困难与乐趣, 考试的成功与失败;写对道德、理想、情操等问题的理解, 谈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迷惘或困惑;写家庭、学校生活, 分析国家、社会问题。广阔的写作范围, 给大多数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角度, 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有利于引导他们进入主动写作的状态。

爱读书的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或写读后感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值得一提的是基础较好又有点喜欢写作的学生自觉地把各类片断作文训练写成随笔。我针对上述各种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策略:在肯定他们写作态度的同时鼓励他们坚持写作, 并要求他们开阔视野, 从各方面选材, 把随笔作为命题作文积累素材、整理思想, 留住灵感, 培养习惯的资源库。对喜欢摘抄的同学, 要求他们写上摘抄的原因, 分析所摘抄文段的精彩之处。对于坚持写各类片断作文训练的学生在批阅时我注意师生互动交流这方面, 往往会指出写作方面的优缺点, 或者疏导思想等等, 在课堂作文或者征文时这些学生往往会把以前写的相关随笔直接修改成作文。

二、拓宽渠道, 自由抒发

相对课堂作文来说随笔是自由性写作、个性化写作、创造性写作。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来写, 不受题目的限制, 凡所见、所闻、所说、所思、所感, 无不成为练笔的材料。我认为随笔训练有它的独特之处, 它强调一个“练”字, 在写作知识或理论上做文章。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什么自由, 想怎么自由, 怎样写自由。鼓励学生在随笔写作中培养自由的胸怀、独立的精神。让他们放开手脚, 自由作文, 这样才不会造成写法上千篇一律和影响学生思想感情的表达。随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天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生活有多宽广, 随笔的范围就有多宽广;生活有多丰富, 随笔的内容就有多丰富。在随笔中学生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 自由翱翔。或古或今, 或中或外, 或叙或议, 或诗或文, 或洋洋洒洒下笔千言, 或惜墨如金寥寥数语。

一般来说经过三年的有序训练, 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女生擅长抒情, 在随笔写作中善于抒发浪漫的情调;男生爱幻想, 喜欢冒险, 科幻小品文、神话成了他们的首选形式。为了拓宽学生随笔的写作渠道, 我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并利用每次随笔交流的机会, 针对性地进行讲评、指导:针对学生不善于选择材料, 讲捕捉生活中最感人的细节;针对构思一般化, 讲别开生面、大同小异;针对学生思路不畅, 讲灵感的捕捉;针对结构层次零乱, 讲整理思路, 布局谋篇……每次交流讲评都有重点, 针对性强。这有助于解决学生随笔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学生随笔中可发现, 几乎每一周学生随笔都有一个或几个焦点话题, 或是学校班级活动, 或是国际国内时事, 或是体育赛事和娱乐新闻;同一话题写法也是多种多样, 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模仿, 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渠道, 在当今中考作文文体不限的情况下, 这种随笔训练无疑为学生参加中考作了准备。

三、激活欲望, 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是作文教学的最根本实在的目标。中学生厌倦作文的原因之一是作文教学长期运用僵化的命题作文的形式, 学生的写作习惯及兴趣未能得到有效地培养。随笔不受题目、篇幅、体裁的限制, 每天写上一段: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再则不受时间的限制:茶余饭后, 清新的早晨, 静谧的夜晚, 当灵感来的时候, 或者说想写的时候, 翻开本子将感悟自由舒展笔端。尽情地写耳闻目见、喜怒哀乐。小至花草宠物、家庭琐事、校园新闻、学习心得、人际交往;大至社会新貌、国家大事……这种写作过程会使习作者得到一种快慰与满足。为了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 除了利用师生交流讲评随笔时, 欣赏优秀随笔外, 还会挑选其中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校网站、教育网站和相关的报刊发表。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积累 篇9

一、情感积累可催生“对话”

教学层面上的“对话”是多方面的:学生与作者、学生与编者、学生与文本主人公、学生与老师之间等, 想要产生良好的“对话”效果, 都离不开情感。情感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从生情, 入情, 到动情, 只有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 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否则就是隔靴搔痒。

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为了达到动情效果, 学生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 就播放哀乐示范朗读, 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想到一听哀乐, 一些学生就装腔作势地扮哭腔, 听课老师满脸愁云。学生的情感产生要有一个过程, 这位老师在这个环节上处置不当就是没有学生的情感积累意识。上世纪70年代离今天的学生已较远, 学生不了解课文叙述的背景, 情感怎么能调动得起来呢?而另一位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对周总理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感动, 循序渐进。具体做法是以歌颂总理的诗为切入口, 以周总理的事迹为铺垫, 通过朗读课文, 学生从认识周总理再到被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所感动, 学生的情感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从而提升了对话的质量, 学生对描写人们怀念周总理的语言也进而内化。语言是静态的, 只有通过朗读时才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意象, 进而感受文本语言所描绘的情境, 产生情感。情感像一条彩带, 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情感是一条纽带, 连接着教材、老师和学生。传递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的是老师。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善于借助脸部表情、手势等无声的语言感染学生, 运用语调、节奏等以情传情。可见, 语文教学的过程, 是老师、学生的情感随着教材的感情起伏、推进、延续的积累过程。

二、情感积累会促进表达

情感升华达到一定程度时, 阅读主体自然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表达, 或哭、或笑、或泪;或语言、或动作、或心理。语文教材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材料, 情感的积累能促进学生的表达, 拿阅读教学来说, 当学生被文本内容感染时, 他的情感便生发为内部语言, 这种情感一旦丰富起来, 内部语言便自动外化为学生的言语表达。

如《一夜的工作》的教学, 要想激发学生对工作认真、生活简朴的周总理的敬仰之情有一定难度, 这就需要情感积累促使学生走近周总理, 走进他的内心。一位老师是这样促使学生积累情感的:导入新课时播放有关周总理的录像片段, 让学生初步了解周总理, 接着把文本细化, 定格, 放大, 致力探求文字背后的内涵与精髓, 从而悟情, 接着通过反复朗读深化情感, 最后学生会有如鱼得水的表达。你看, 老师问:“同学们, 你有什么话想对总理说吗?”学生倾吐了精彩的肺腑之言:“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 给了千千万万的人民。您, 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学生诗意般的表达来自情感的积累。

在习作表达上更是如此, 叶圣陶说:“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 其实就是综合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很明显, 叶老是把思想情感的积累与知识语言的积累相提并论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但是在他们的笔下, 丰富的情感往往显得异常平淡。是他们不善于表达情感吗?不, 是他们除抓不住生活中能表现情感的细节进行描写外, 最主要的是学生缺少情感的积累。语文老师就是要从学生平淡的文字中去发现他们的情感闪现之处, 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帮助学生回忆、沟通, 再现当时的情境, 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 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三、情感积累能深化体验

“情感”本质上是一种切身的体验, 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 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向上, 它与认识一起, 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以《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阐述这个道理。

上一篇:能量再生制动下一篇:蓄能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