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2024-07-22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精选12篇)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篇1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但当前课堂上的很多提问是一种虚假提问, 并没有实质内容和意义, 因此教师要掌握有效提问的要领。结合以前听过的很多名师大家们的课, 笔者为有效提高提问技能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 目的明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个既能体现文本的主要内涵, 又能紧紧吸引学生眼球和思维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吧。上课一开始, 王老师在与学生谈话的同时, 用粉笔轻轻地在课题的“深”字下面画了个着重号, 之后便抛出了整堂课的第一个问题:为何要在“深”字下面画个着重号呢?这个“深”字要表达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 既有效地把握了文本的教育目标, 同时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指向明确。

二、难易适中, 逐步深入

教师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处在学生已有知识系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几乎所有名师都很好地掌握了这一尺度, 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 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不断寻求文章内涵。来看看蒋军晶老师的《生命的药方》一课吧。课堂伊始, 蒋老师就很直接地在学生读文时提出了一个能帮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的问题: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分别讲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基于学生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提出来的, 我觉得非常适宜。只有了解了全文写了几件事, 才能进一步地深入课文, 最后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明知吃药不管用为什么还要很高兴地吃药?明知去新奥尔良不可能为什么还会欣然同往?明知死亡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还要玩死亡游戏?问题难度逐步提高, 层层深入, 最终明确了课文的重点:是希望、快乐、友谊围系了这一切。

三、新颖别致, 充满情趣

一样的话, 通过不同方式说出来所达到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在语文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也是一样。好的方式, 新颖别致, 会让学生情绪高涨, 乐于参与, 这样我们的语文课上起来就容易多了。就如周益民老师的《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一课的教学中, 周老师的一个问题紧紧地吸引了学生:月亮, 月亮, 究竟有几个?这个问题充满情趣, 刚开始的确让全场师生惊讶。是啊!月亮究竟有几个呢?哦!原来是有多少首诗就有多少个月亮;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轮自己的明月。如此精妙的提问为后续教学作了一个很有力的情感铺垫, 接下来周老师就很自然地引入了一首首有关月亮、饱含思念深情的诗。

四、循循善诱, 曲径通幽

不经历风雨, 又怎能见彩虹?名师大家们的课都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问题刚提出来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 可经过一番引导之后, 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永正老先生的《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习作教学就很有利地诠释了这一点。教学伊始, 于老便用课件展示了两段优美的短文, 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大家读一读这两段,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地在短文中寻找着, 找到了相关内容的词语之后, 于老又提出一个问题:这些表示声音的词叫什么词?学生立即回答:拟声词。于老随机就说:“在这样的短文中, 我们不仅看到美丽的景物, 还听到了一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既写出了看到的, 又写出了听到的, 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有声有色。”如何“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是个多么抽象的问题, 可经过于老的简单分析之后, 它便迎刃而解。

五、因势利导, 灵活多样

好的提问, 总能启人心智。那么如何才能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呢?我认为, 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既要适用于学生, 又要适应于教材, 还要富有变化。因为学生的思维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 我们的教师也要能跟上这样的变化。曾听过窦桂梅老师上的名著导读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窦老师从古诗和中国四大名著入手, 引出《西游记》, 进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游记》中的人物, 提出小说的三要素 (环境、人物、情节) 。在分析小说内容时, 窦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白骨精一共变化了几次?分别变成了什么人?在揭示完变化之后, 窦老师转而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孙悟空打了几次?结果如何?分析到这里, 课文似乎应该就此打住。可窦老师却富有变化地抛出了第三个问题:孙悟空三打之后, 唐僧的态度都起了哪些变化?引出唐僧对孙悟空评价的话 (无心为善, 有意为恶) , 升华了课文蕴含的主题内容———善与恶的关系, 同时也延伸了课文内容, 起到了名著导读的作用。

好的提问, 总能让人深思, 发人深省。而我们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 更要紧密联系每一个学生。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育大师无不体现做为一个师者的示范作用, 让人望而叹之, 望而羡之, 更应望而学之。

摘要: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技能, 但流于形式的虚假提问无任何意义。因此, 为人师者要掌握提问的要领, 精心设计, 循序渐进, 使得问题新颖且具启发性, 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关键词:小学语文,因势利导,因材施问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篇2

下面两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家长叮咛孩子:“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要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

2、学会陈述。要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要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从关注过程和方式出发来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

1、指导认知。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示范榜样。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引导体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发情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演练行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重视课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1、课堂交往技能综合能力训练。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课中提问,学生应答时,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将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哄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别人说错了,你应主动修正,积极帮助他。试想:如果是你说错了,别人取笑你,你又怎么想呢?”移情性的话语将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波澜。而当大部分学生做得正确时,教师的一句“说得好,大家听得也很投入”,这种语言表扬又无疑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强化。

2、长期性的训练。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这不仅因为训练的内容是丰富的,而且还因为训练是一个从分项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完成的过程,因而学生对课堂交往技能的掌握也必然要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进行训练时不能试图“毕其攻于一役”,而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篇3

基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职教课程观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摆在了突出的位置。语文课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形成适合其专业要求和职业发展所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语文能力是学生对其言语活动过程起稳定调节作用的一种心理特性。语文能力的这种稳定调节作用是以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通过对语文知识技能的迁移、概括化和系统化,可以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除了传统的语文知识传授之外,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训练。中职语文技能训练模块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从业能力为核心,将语文技能分为听说模块和读写模块,同时整合教师资源,实施分块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对中职语文技能训练模块构成的认识

(一)确定语文技能模块构成的原则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学生的学习底子薄,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因此在确定语文技能模块构成的内容时,应本着“现实起点、分层要求、务实目标”原则。所谓“现实起点”是指不能脱离学生语文能力的现状,本着“必须”和“够用”的原则,在内容选择上要注意做好与初中的衔接和过渡;所谓“分层要求”是指要考虑学生的语文能力存在不同的层次,在内容设计上要顾及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务实目标”是指针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语文技能目标,确立本专业发展所需求的重点技能,不求大求高求全。

(二)确定语文技能模块构成的内容

中职语文课程,具有为专业课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和就业前终端学习的性质,其工具性和应用性较普通学校语文课程而言要强得多。基于“专业教育为学生就业服务,学科教学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的理念,中职语文教学要体现“职教”意识,使学生读了书能记下来,拿起笔能写得来,张开嘴能说起来,写的字看得来,因此要围绕听、说、读、写来整合优化语文技能模块。(具体内容见表)

1.听说模块以培养提高学生实用交际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有效倾听和准确表达,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听话”“不敢说话”和“不会说话”的问题。“不会听话”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缺乏一定的倾听技巧,无法准确理解话语中的含义,从而造成误听或曲解;“不敢说话”是指学生缺乏当众表达的自信心;“不会说话”是指学生无法清晰、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读写模块以培养提高学生思维和实用写作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实现智力和能力的双向发展,帮助学生解决“读不懂”“不会写”的问题。“读不懂”是指无法准备提炼有效信息,明白文本含义;“不会写”是指无法按照工作要求写出结构完整、格式规范、语言准确得体的应用文体。

表:

二、实施中职语文技能训练模块化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在实施语文技能训练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会存在诸多的困难,包括教师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教材不配套的问题、语文课时紧张的问题、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单一的问题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生本”思想,练好内功

模块化教学是走向“生本”的教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是要打破课程的‘学科体系,转向课程的‘行动体系。抛弃课程的‘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因此,教师应关注的重点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教师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原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训练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技能。

(二)进行语文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很难找到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的情况下,可以编制校本教材,精心遴选,集约组合成各个模块。模块设计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切忌一刀切。同时要发挥语文教研室团队合作精神,一个班级的语文课可以由多位教师来任,每个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模块集中力量备课、上课、辅导,这样省时省力,同时实现1+1>2的目标,发挥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三)课堂内外联动,搭建多重学生语文技能训练的平台

目前中职学校的基础课课时普遍削减,课内时间无法完全满足语文技能训练的需要,因此,除了通过提高课堂效率之外,还可以通过结合课外活动的方式开辟第二课堂,与课堂形成互补机制。如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制作小报,举行朗诵、演讲、辩论、作文比赛,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社团活动和开设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

(四)紧密结合专业,体现职教特色

不少学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略语文课的重要性,因此在开展语文技能训练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技能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作用。在设计模块时渗透专业教育,既要考虑适合不同专业所需的通用模块,同时也考虑某一专业发展重点所需的专用模块,使不同专业的语文技能训练呈现不同的特点。如在读写模块的设计中,就可以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够生动清晰地拟写景点的观赏说明,商贸专业的学生能够规范得体地拟写商务信函,化工专业学生能够科学准确地拟写实验报告。又如对文秘专业而言,语文技能模块可比其他专业设置相对宽泛些,而对于旅游专业,口语训练就要被放在突出的位置。

(五)建立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

首先,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化的现象,实行多元评价。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要强调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如在朗读训练阶段结束后开展学生朗诵比赛,教师可以将评价标准事先告知学生,给学生一个参考的依据。比赛时,每个学生既是参赛者又是评分者,某个学生最后的得分是综合教师和学生的分数得出,同时要求学生对自己这一阶段的训练情况和结果进行总结。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技能训练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其次,要改变评价内容和方法单一化的现象,强调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语文技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表现;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用分数来量化学生的技能水平,也要注意对学生在语文技能训练中的情感态度、习惯方法、交流实践等方面用叙述性语言进行记录。

第三,要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变甄别选拔评价为诊断和发展评价。斯塔弗尔比姆1983年在其所著“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一文中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贴上等级标签,而是要为下一阶段学习或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诊断性评价,帮助其进行矫正,同时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

参考文献:

[1]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

[2]刘欣.论中专语文达标能力模块的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3]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篇4

一、品味朗读, 示范入境

“朗读”是指出声地读, 是相对于只看而不读出声的“默读”而言的。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 朗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基本方法, 也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 是第二本活生生的“汉语文教科书”。教师在范读课文时, 学生可以视其人, 闻其声, 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 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如果能经常正确地、动之以情地范读, 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不断提高读书兴趣。当然, 除了示范性朗读外,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或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 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情感, 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这样受到的教育将会是深刻的, 终生难忘的。范读, 最好在教学中穿插进行, 尤其是那些重点句、难句和句子里的特殊词语等, 有时需要教师多次范读, 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 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现行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名家名篇, 文章的词句优美, 色彩鲜明, 感情充沛。教师如能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 采用恰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 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情的感染, 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听过一节公开课《十里长街送总理》, 当授课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这篇课文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有的同学甚至为之落泪。这样学习课文,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投入。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及模仿老师范读,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得快, 教师的正确领读, 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 学生不但能在跟读中领会文义, 展开想象, 体验情感, 而且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依照课型, 各有侧重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课往往什么都教:诵读课文、识字认词、分段分层、解析句段、复述大意、归纳中心、探究写法、欣赏特色、挖掘人文精神等, 呈现出“什锦拼盘”的特色。与其“面面俱到”, 不如依照课文不同的特点 (内因) 和教学功用 (外因) , 划分为不同的教学类型, 其中有一类可以称作“诵读课”, 它是重要的阅读教学类型之一。教师可以拨出一个课时专门用于体验朗读,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 教学中朗读形式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需要进行变化。为了让学生进入情景, 感知课文, 对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应该进行教师范读, 帮助学生融入课文所描写的氛围之中。为了突破朗读难点, 对句群长、结构复杂的段落可以让学生领读, 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和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 加强识记, 对思想性较强的课文, 对重点段落和句子可以多齐读, 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描写生动、语言优美的写景课文,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读, 再指名读。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全班“开火车读”, 对于情节变化快、叙述线索多的课文, 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对于一些内在联系密切的课文, 我们可以采用层层点拨、步步引读的方法展开教学。巧妙地设计朗读的不同形式, 是为了让学生能读懂、读通课文, 让朗读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发挥出朗读应有的作用。

三、读悟结合, 适时点拨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 往往起到讲解难以达到的作用, 但适时的点拨是必要的。要使朗读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必须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体会, 即读悟结合, 直至沉浸到文字意蕴深处, 默默地达成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和对话。教《笋芽儿》一课, 读到这一处:笋芽儿撒娇地说:“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老师问:“谁是咱们班最会撒娇的同学?”学生报出了一个名字, 老师紧接着说:“那读这句话肯定是你的拿手好戏了, 请你来撒撒娇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了。老师接着启发:“撒娇是女孩子的特长, 让女孩子们一起来撒撒娇!”女孩子们都兴奋起来, 娇声娇气地读了这句话。最后老师再作启发:“撒娇是一种幸福的、美好的感受, 因为知道自己有人疼、有人爱。其实咱们这里的同学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 都会撒娇的, 一起读。”男生也高兴起来了, 大家兴致勃勃地朗读,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老师的适时点拨,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理解透彻了, 朗读效果自然更好, 记得也更牢。

四、数法并举, 训练有素

朗读技能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教师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练习并逐步提高。教师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有朗读机会, 朗读的形式是否多样, 根据文本的内容及教学目标定位可采取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朗读机会。同时,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朗读技能指导与训练, 切忌盲目地泛泛而读。

1. 读准发音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 提高语文素养, 自觉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 还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的障碍, 如生字、多音字、难读的字、轻声词、语气词的音变等, 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ā (呀) 、wā (哇) 、nā (哪) , 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对于音变现象, 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 进行朗读比较, 在语境中揣摩、体会, 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2. 读对标点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有限, 在阅读中常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 对于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很难把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技巧上进行必要的示范指导, 通过讲解标点符号及自然停顿时间的长短, 让学生明白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如《要下雨了》一课中, “要下雨了。要下雨了吗?要下雨了!”同样一句话, 标点符号不同, 含义就不一样, 表达的情感自然也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 体会说话时的不同心情。

3. 读好语调语速

朗读有疾读与缓读之分。“疾读”就是用很快的语速朗读可以是一口气读下来, 当中不要换气。“缓读”, 可以读出抑扬顿挫, 读得摇曳生姿。通常描写紧急、危险情况的句子, 常读得快而急促;描写美景的句子语气较为舒缓柔和;描写生气、愤怒的句子语气显得激动高昂, 这就需要读者深入文本, 揣摩领会不同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 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 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 使全篇富于节奏美。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地将“焦急”、“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 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五、及时总结, 多维评价

为使朗读训练卓有成效, 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总结反馈。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式。

1. 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有针对性, 若能结合文本语境对学生朗读做出灵活、巧妙或是幽默的反馈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 学生第一次读完后, 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学生再读, 果然读出了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 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营造的氛围中。又如《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嘴里叽里咕噜的, 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 好像在跟谁争吵, 哪在说悄悄话呀!”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 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这样的评价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2. 师生互评

如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 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之处, 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 并有侧重地再范读, 再练读, 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在朗读评价中, 应该以鼓励为主, 多表扬学生, 多找出其朗读中的优点, 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字并不多, 朗读中有不少新的生字, 这样学生就不可能一下子把课文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能做到基本正确、流利, 就应该予以表扬。对于一些能读出课文中的愤怒、悲伤、喜欢、讨厌等感情的学生, 更要给予他们称赞。我们还可以请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给大家示范朗读,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往往更具吸引力, 学生相互评价的方法有多种, 比如同桌互评, 小组互评, 全班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手段, 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不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互评中, 要鼓励他们轻松愉快地展开, 实事求是, 既要发现对方朗读中好的地方, 又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 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 拨出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训练, 让朗读惠及每一个孩子。

参考文献

[1]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 (第2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篇5

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是我们教师的追求。

内容设计

板书内容构成直接影响板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对板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其达到科学、精炼、好懂、易记的要求。对每堂课的板书内容设计,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的设计技巧和学生的适应程度而定,难以作统一的规定。因为即使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对象,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板书内容来。

内容构成

板书一般可分为系统性板书和辅助性板书两种类型。系统性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如讲课提纲、基本内容、重要结论等;辅助性板书是根据教学需要,将一些重要概念、名词术语或重要的时间、地点及其他需强调的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一侧。系统性板书一般写在黑板重要位置上,相对保持时间长些,辅助性板书往往边写边擦。系统性板书内容的构成形式,有内容式板书、强调式板书、设问式板书、序列式板书四种。

1、内容式板书 内容式板书是以全面概括课文内容为主的板书。它便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是板书内容构成的基本形式。

2、强调式板书 强调式板书是以发挥某种强调作用的板书。这种形式的板书可根据需要,灵活机动地突出课文的某一部分或某种思想,增强针对性,以使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在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主要板书手段。

3、设问式板书 设问式板书是用问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板书。这种板书,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在课题的难点或重点下边引而不发地划上一个或几个问号,并配上必要的文字提示,以指导学生预习时注意阅读和思考。

4、序列式板书 序列式板书是按文章情节发展的序列构设板书内容的板书。这种板书,能比较清晰地显示故事的轮廓,使学生对文章有完整的印象,并领会其脉络。

设计方法

板书内容设计,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1、内容再现法 内容再现法是浓缩、再现原文内容的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2、逻辑追踪法 根据课文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设计板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推论法 是层层推理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论证过程。

4、思路展开法 是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联想、假设进一步扩展课文思路的设计板书内容的方法。

注意问题

1、深挖教材,把握重点 板书是学生掌握教材的凭借,巩固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应在十分准确地掌握了教材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要力求向更深层次奋力挖掘,使认识达到更高的层次。设计应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紧紧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一般说来,应抓住以下重点内容:

能引导学生思路发展的内容,如必要的标题、问题的衔接和核心点。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内容。

能引学生产生联想、便于记忆的内容,如对课业结构的提炼等。

总之,备课时应十分注意把握重点,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难点,突出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板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板书。

2、掌握情况,有的放矢 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板书,必须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然,设计出的板书就不会发挥很好的作用,勉强使用也不会得到好的效果。

3、讲写结合,相得益彰 板书内容设计必须与讲解紧密结合。课堂的板书只是条条框框,它与教师的讲解是纲与目的关系。因此板书的内容不可能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时,应与讲述内容统盘考虑,对写哪些内容,什么时机写,写在什么位置都应作周密合理地安排,使板书与讲解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4、主辅相随,紧密结合 系统性板书与辅助性板书应紧密结合。系统性板书是板书的主体,辅助性板书为系统性板书奠定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5、语言准确,启发性强 教师板书的语言要确切、精当、言简意明、一目了然,给人以凝炼之感,能起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

6、内容完整,条理系统 有些板书虽是在授课过程中不规则地间隔出现的,但最后要形成一个整体。一堂课的板书,应是对该堂课讲述内容的浓缩,内容应完整系统,以便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

板书造型

造型,是对一堂课的板书内容进行的布局安排。造型好的板书,不仅可以使板书美观、和谐,产生一种整体感,而且还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板术的思想内容。常见的板书造型,有对称型、偏正型、自由型三种。

对称型

对称型是指上下或左右内容文字对称、不偏正的板书造型。这种布局方法常用于以对比或类比的课文,它的特点在于能够通过两方面内容的比较,使人或物各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突现出来,从而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单轴对称 以一条有形或无形的横线或竖线为对称轴,使板书的内容上下对称或左右对称。

2、双轴对称 以横竖两条成垂直的线条为对称轴,使板书上下左右四个部分的内容都相互对称。

3、综合对称 综合对称造型是将众多的内容和各种符号排列得处处对称。一般用于板书内容较多的课文。这种对称形式是将板书中众多的内容和各种示意符号排列得疏密合理而对称,能给人一种多而不乱,井井有条,处处对称的美感。

4、字数对称 字数相等的板书造型。

5、字距对称 用调整字距的方法使板书对称的造型。

6、外框对称 用加外框的方法使板书对称的造型。偏正型

偏正型是指非对称的板书造型。这种布局安排依课文内容自然成型,显得生动活泼,有自然天成之美,能给人以明显的印象,并便于设计和记录。常见的有张翼型、雁行型、阶梯型、折线型四种。

1、张翼型 犹如飞鸟张开一对翅膀一样形状的板书造型。它的特点在于能条理清楚地综合概括课文内容,或文章结构、或课文重点。

2、雁行型 犹如鸿雁飞翔时排着的行列一样板书造型。

3、阶梯型 为了表现课文一层深过一层的内容,把词句单独提出来,排列得像阶梯一样的板书造型。

4、折线型 即用不在一条直线上的顺次首尾相连的若干直线段所组成的线,来体现板书内容的一种造型样式。

自由型

自由型系指板书造型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自由活泼。常见的有辐射型和波浪型两种。这里不再过多的叙述。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地进行揣摩、学习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名板书好手。

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之知识讲解训练(案例分析)

案例3 :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 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答:举行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的方式有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一般是把三者结合起来,先开全校的,接着分班座谈.要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拳契机,举办家长会就必须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向家长传授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质.我以为新型家长会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往当家长的家长一个人口干舌燥却常常徒劳无功地喝“独角戏”到教师,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学生也不再被一概排斥在家长会之列,成为永远的“缺席审判者”,有些家长会让学生参加,有些家长会的内容请学生讨论决定.可通过以下模式: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开式,家报告会,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如果我是学生家长,我一定要和孩子沟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自己孩子,想办法和孩子交朋友,为他们创造和谐宽松的空间.案例4 :近日有报道称,新学期开学不久,南京市的一些小学一年级教师很是为自己班上一部分新生“超前”的学习基础发愁,有的孩子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并且会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识字最多的竟已过千,大大超出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要求。按理说,学生基础好,教师工作起来也应该更轻松。实则不然,“超前教育”带给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多方面的困惑。

《钳工技能训练》教学案例 篇6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案例教学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教学法对于教师提高学生兴趣,加强课堂效果,促进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案例背景

《钳工技能训练》课程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本课程是在《机械制图》、《钳工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测量》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不仅为学生继续提升专业技能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考取钳工上岗证、中、高级钳工资格证书做准备。课程内容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设计,学习任务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改变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怎么样做到即让学生掌握必要知识,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们《钳工技能训练训练》教学时,进行了新的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与思考

中职二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该课堂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钳工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2)理解钳工的性质、工作;

(3)钳工的基本技能操作

(4)理解 钳工工作的操作方法

(5能够进行机械零件制作、钳工加工和工艺设计

2.方法能力目标

(1)掌握钳工工作范围;

(2)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4)能够了解钳工所用设备的规格、性能、操作能力

(5)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6)具有自学、积累经验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工作主动性;

(4)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5)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6)养学生效率观念;

四、教学过程片段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好教师自身的案例

任课教师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之一,也是学生最信赖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应充分加以利用。教师只有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教师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只有自己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遵守职业道德。

2.灵活组织教学过程,案例教学行之有效

案例教学法的步骤一般是:呈现案例、问题导引、任务提出、资讯、任务分配与计划编制、任务实施、任务检查、编写工作报告、展示与评估。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了使案例教学法达到最佳的效果,我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就他们的讨论结果在各组同学间展开比较,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碰撞。然后,通过对学生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取得了不错的总体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篇7

鉴于语文学科在小学阶段课时数量上占有特别大的比重, 根据小学教学实际, 师范语文课在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提高整体文化的同时, 还应把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提高师范生的语文素质, 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求异思维、口语表达及语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能力, 使其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适用型”人才。

一、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指的是在创新活动中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思考者在同类事物中, 追求他们的不同之处, 并以找“异”作为创新的源泉或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特异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自己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求异兴趣;运用设疑、比较、想象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二、强化口语表达能力, 全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当今社会, 是个自我推销的社会, 用人单位都要进行面试, 而面试中很重要的一关就是口语表达能力。为此,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经常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朗读、口头作文、演讲、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特别是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即“确切、明白、简法、通俗、优美、形象”, 力求达到用语言“黏”住学生。在课堂中尽量营造语言交际氛围进行练习, 使其在学中用, 在用中学, 使学生感到学习对自身来说就是一种应用, 一种创新, 一种对自身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挑战。另外, 师范生不但要用普通话规范地说, 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广泛的阅读能积累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库, 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量, 因此教师要让师范生养成会读书、爱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时事政治、科技文化等都是阅读对象。在其中可以猎取很多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库的建立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

三、突出师范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

作为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 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或教学风格, 往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模仿着老师。因此,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努力给学生以更多良好的影响。确切地说, 每一堂课教师都应将内容讲授与教法示范交织在一起, 既让学生在接受知识、培养其能力的同时, 也能学到一些方法和技巧。如课文怎样导入、问题如何设计、板书如何布局、课堂气氛如何调控等。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 还应将小学教学实际与小学教材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结合在一起, 以便在两边教材中找到学用与学教的结合点。如《语言基础知识》里语音、词汇、语法与小学汉语拼音、词语、句子教学的对应;《阅读与写作》的学习则可与小学的语文阅读和写作加以对应:写人记事文章的教学与小学叙文教学的对应, 说明文的教学与小学常识性说明文、知识童话教学的对应等。总之,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熟悉、研究小学语文教材, 就会发现师范语文教材里许多内容都能与小学语文教材联系结合。

在熟悉小学语文教材与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可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其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启发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回答问题, 而且可向学生介绍一下为何要提这个问题, 如何设计问题等, 也可谈谈本篇教案的构思、编写过程, 如何明确教学目标, 如何找出重点、难点, 如何确定教学步骤等, 给学生的备课以必要的启示。

2. 备课

在学生对备课的过程与要求有了大体的了解后, 可根据语系的要求, 尝试为课文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编写教案。

3. 说课

学生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论述本科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说出教学策略与教学理论依据, 并对教学思路提出建议, 然后再班内评议, 作出总结、点评。

4. 试教

学生完成教案初稿, 并与老师一起讨论商议, 经修改完善后定稿, 然后试讲某一篇课文。

5. 评议

学生试讲结束后, 分组讨论评议本次教学活动的成败得失, 提出意见与建议, 教师要对试教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6. 反思

试教学生对教学过程作认真地回顾反思, 结合教师与同学的评价, 写好教学笔记。

师生角色易位,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师范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它要求学生不仅会学, 还要会教, 便于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此外,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教学监控能力, 将其贯穿于训练当中。所谓教学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察、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包括:课前的计划性和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评价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

还应该强调的是, 教学工作中板书和简笔画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在训练未来的教师时, 要规范他们的板书, 改掉平时各种不规范的书写习惯, 让他们的板书能被学生看得懂, 成为学生的典范。再有, 培养师范生的写作与评改能力、科研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都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和培养未来教师所应思考的。

师范生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 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开展与深入, 师范语文教学应与各学科通力合作, 强化师范性, 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有积极意义。

(葫芦岛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师范系)

摘要:师范教育是双专业教育, 既要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 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新形式下实现师范教育新的更高的发展,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任务。语文学科在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师范语文教学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同时, 应注重强化师范性, 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提高师范生的语文教师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篇8

针对预科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我们既要遵循预科语文教学的独特性, 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的程序性为主, 从课堂教学中总结出各项技能训练的方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导课技能训练、讲授技能训练、提问技能训练和结课技能训练。

一、预科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独特性

(一) 针对性

在导课阶段, 由于预科生刚刚告别高中时代的学习, 对于每篇语文课文的学习既熟悉又陌生,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针对每篇课文的内容, 充分考虑所受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用一个恰当的引子来展开教学。这个引子用得好、用得妙, 才能充分调动预科生的学习激情, 让他们一开始就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二) 趣味性

在导课阶段, 由于预科教材在选取时候有些篇目存在重复性, 所以在导语的设计上就要充分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趣味性。因此, 我们的教师要用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 抓住预科生的心理特点, 将他们成功地带入所学的课程中, 使预科生们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全篇课文的愿望与激情。

(三) 启发性

在讲授阶段, 由于预科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方面不够全面和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 作为教师应根据内容设置一些疑难问题和一些情景, 进行启发, 激发预科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动机, 提高预科生学习的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交流性

在提问阶段, 由于预科生来源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 不善于与教师进行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文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实现师生互动, 双向交流, 达到大量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 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使学生学会有条有理地阐述自己的思想。

(五) 探索性

在结课阶段, 语文教师可以以本课为出发点, 呈散状向进行拓展, 这样不仅能开掘学生的思维, 而且能以一带十地学习到书本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 开拓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肩负起的传播作用。

根据预科生的独特性, 我们总结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项技能训练与其它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的不同特点, 以此为基础, 预科的教学技能训练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来适合与整个预科语文教育阶段。

二、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方法

(一) 导课技能训练法

1. 知识导入法。知识导入技能法是教师借助教学内容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任务的教学技能法[1]。根据针对性的特点, 导入的知识必须针对的是预科生已有的旧知识, 采取“温故而知新”的方式, 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讲解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诗歌、散文、戏曲和电影,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唐五代文学作品之一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这首诗时, 因为它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所以诗的知识量是非常丰富的。在导入的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导课:

教师:“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象征的是团圆、思念和宇宙人生, 所以我们古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有“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恋之情;而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则体现了人世间对团圆的渴望之情,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春江花月夜》这的“月”则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良宵中天各一方的惋惜。

从这一则的知识导入中, 可以看出教师既介绍了“月”的象征意义, 又分别针对这三种象征意义举例说明, 体现了“针对性”这一独特性。

2. 情感导入法。情感导入发法是指教师借助丰富、细腻的情感把学生引入到生动、形象的语境中的技能法。

针对“趣味性”这一独特性, 我们可以采用艺术形式的导入, 包括情境导入、表演导入、游戏导入等这些饱含深厚感情、充满趣味的方法导入我们所需的环境中来。

例如:在学习魏晋南北朝文学《世说新语》中的《刘伶病酒》与《王蓝田性急》这两篇文章时, 可以运用表演法导入:

教师:在前面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魏晋名士的各种任性怪诞的行为方式, 知道名士风流是包括不必遵守礼法, 凭禀性行事, 不做作, 不受任何约束等特点。那下面可以找两位同学, 分别表演两位名士刘伶和王蓝田, 记住要把刘伶嗜酒, 欺骗妻子, 以酒为乐的怪诞行为表现出来, 把王蓝田吃记鸡蛋的动作表现出来, 体现他的性急和暴躁。在此基础上, 再来分析课文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这一导语的设计, 在师生互动之间, 开启了一个特殊的、动态的“教学场域”, 让师生“玩出了味道, 增加了情趣”, 师生之间要“玩出味道”重点在于开放出自己去领会改变, 重点在于领会[2]。

(二) 讲授技能训练法

1. 解剖分析法。解剖分析法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讲解的技能训练法。在这种分析法中, 我们可以利用启发性特点, 先预设一个问题或情景, 接着再利用分层性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

例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一开始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主人公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妇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 却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 这当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接着, 在学生回答了问题, 我们又可以利用分层法分析课文。

教师:根据诗歌发展的线索,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全诗的开头。以“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起兴, 比喻两情难舍难分, 情调凄恻悲怆, 暗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第二层:以故事发展为主要线索, 分别写了兰芝被遣、夫妻暂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

第三层:以“鸳鸯对鸣”作结, 前后呼应, 给人以联想、回味。

最后, 我们还可以让同学找出比较精彩的部分, 自己分析和鉴赏, 比如刘兰芝的性格特点;课文运用比兴和浪漫主义的地方以及运用的好处, 等等。

这种解剖分析法, 可以让课文结构清晰、明了, 重点内容得以强调, 不仅有教师的分析, 也有学生的鉴赏, 能让师生共同参与到一堂课的分析中来, 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 符合预科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2. 创设情景法。创设情景法是指以听音乐、看短片的形式创设一个立体的场景, 让学生走进这一场景, 亲身感受课文内容的技能法。

根据预科教育需要有情景体验这一教学要求, 作为教师在讲授教学中就需要增加一些情景, 配合课文的讲解:

例如:在学习宋词李清照的《醉花阴 •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的时候, 我们可以先放一首姚贝娜的歌《小山重叠金明灭》, 来整体感知古代妇女在寂寞难耐时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由此引出李清照的《醉花阴》。

接着在分析完课文后, 可以给学生放一部视频资料, 是由谢芳主演、张景隆导演的电影《李清照》 (1981 年) , 把整首词放到具体的影视情景中再现出来, 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这位身体清瘦满面愁容而有有着满腹才情的女词人的心理活动。

这种讲授法不仅能有影视的直观形象, 而且能够打动预科生的情感, 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 提问技能训练法

1. 次序法。次序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 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 人物出现的顺序, 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提问的。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在一问一答中既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脉络, 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先秦文学《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一文, 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设计以下提问:

(1) 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矛盾源头是怎么产生的?

(2) 共叔段为什么最后达到了“不义不昵, 厚将崩”的结局?

(3) 庄公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

(4) 庄公与自己的母亲是怎么和解的?

(5) 作为母亲姜氏的做法, 你是怎样认为的?

(6) 学习完课文之后, 我们应该从庄公和共叔段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这样的提问, 是完全按照课文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的,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 只要能回答这些问题, 就能完成本科的学习。这既有老师的启迪作用, 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作用, 共同完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训练。

2. 破题法。破题法是指教师根据题目设计提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 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 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 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 根据题目设问, 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例如:两宋文学中岳飞的《满江红 • 怒发冲冠》, 根据题目可设计以下问题:

(1) “怒发冲冠”的意思是什么?

(2) “怒发冲冠”的原因是什么?

(3) “怒发冲冠”体现了岳飞什么样的英雄气概?

(4) 在当今国家有难时, 我们怎样做到“怒发冲冠”?

这种提问法, 既启发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又强调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一开始就牢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整堂课的气氛高昂而又激动。

(四) 结课技能训练法

1. 比较法。比较法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技能法。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比较, 既找出二者之间各自的本质特征, 又明确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异同点, 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 记忆更加牢固、清晰。

例如:在学习完南宋文学家陆游的《钗头凤 • 红酥手》这首词后, 我们可以将同为南宋时期另一位词人唐婉的同名词作《钗头凤 • 世情薄》做对比。

这两首词出自不同人之手, 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 因为他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的沈园情梦。

这篇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结课, 让学生既理解了课文中“错、错、错”和“莫、莫、莫”两句词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同时又明白二人之间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 为课文内容起到了巩固作用。

2. 假象法。假象法是指对课文结尾内容做各种假设, 让学生依据假设推断另外的结局,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技能法。

这种结课法比较看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教师只在课后进行点拨, 假象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在学习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和《迢迢牵牛星》两篇课文的结尾,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

在《行行重行行》中, 诗中用胡马、越鸟作比, 深深表达了妇人怪丈夫尚不如马和鸟有情, 于是才会有妇人的“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反”的猜疑, 试问, 如果这一猜疑得到了证实, 那么接下来思妇的感情会有什么变化?

预科语文教育的独特性, 就决定了预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与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不同, 但又与大学语文学习阶段相联系的训练方法。作为预科语文教师来说, 各种教学方法应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育的独特性, 就决定了预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与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不同, 但又与大学语文学习阶段相联系的训练方法。作为预科语文教师来说, 各种教学方法应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对课堂教学训练方法进行总结, 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以开放的态度吸纳各种知识, 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课技能训练,讲授技能训练,提问技能训练,结课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李经天, 王小兰主编.《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12ISBN978-7-5609-8548-0.

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篇9

关键词:教学技能,训练,探索

一、关于教学技能定义的分析

什么是教学技能?“教学技能主要指师范生备课、 说课、上课和评课等四项教学技能。”1具体来说,国内外学者众多表述中理解为:基本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用、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 是由与行为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等。

上面两个框架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纲要。虽然有这样清楚明了的大纲,但美术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把握好教学技能方面的问题。

二、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备课方面,分不清楚重难点,对课程标准不清楚。 在上课方面,课堂语言讲解含糊,组织教学能力弱,文字、 图像、声音一体化应用技能不熟练,缺少示范引导性步骤。 忽视评课方面的重要性,一堂有效的课程需要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有效地把充满趣味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持续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进步情况。

从上课的具体情况来看,“万事贵乎于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独特的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 假若教师的导入冗长、没有针对性,或者根本没有导入,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减弱。这一点说明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要避免导入无针对性或导入冗长。2. 在提问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无效性、提问缺乏引导和启发。3.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不能一直保持一种平淡或高昂的语调,应该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否则会“催眠”学生。4.教态方面存在的问题,问题一:小动作较多,姿态动作较随意;问题二:缺乏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问题三:面部表情不自然。在美术实习生中常见的一些上课问题有: 语言教态问题、粉笔字的问题、范画与教具制作的问题、 课堂美术作业辅导及评价问题、教学时间分配上的问题、 缺乏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师范生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的。社会形势的发展对美术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基本的是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它是否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效果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三、对美术师范生教学技能上存在问题的思索

这里的“思索”即指探索问题,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国的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不断在探讨自己的改革之路,“师范性” 回归作为困扰美术学专业发展的一个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师范生必须具备合格的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素养。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美术老师又不得不面临一些问题,如我国学生学业压力大,语数外为主的学习已经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家长的传统思想观念中,读书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对于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 美术教育设施设备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等各种困难阻碍了美术学习的发展。所谓美术教育的“青少年危机” 至今仍未有令人满意的解释,其原因也在于此。除了外在原因影响美术老师的正常教学外,教师自身方面也有原因,由学生步入老师阶段,职前的系统训练很重要。 但往往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是学校安排的毕业阶段的一个环节,混过这段实习期也就完成了一项任务,没有真正体会实习的重要性,也没能好好利用实习阶段去学习如何培养教师的技能。

在美国,师范生需要掌握多种视觉艺术的基本技能,在中国却是培养专业人才。缺少知识全面性的学习系统,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也局限了美术师范生对多种专业学习的机会。“一专多能”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这个时代的选择。记得去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上,谈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于美术老师的要求更是如此,需要多方面地去学习、掌握知识。国外的美术实习时间是1—2年,而在中国却是短短的一学期时间,算下来也就4个月不到。因此,美术实习生应多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同时,要多去观摩、聆听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提炼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杜丽姣,易晓明.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9).

[2]王本丽.美术专业教育硕士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高翔.我国美术教育实习的历史、现状及未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09).

[4]陶旭泉.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探究 篇10

为提高我院初等育专业的教育质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扎实的数学教学技能, 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质量合格的小学教师, 我们在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对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考核方法做了进一步调整, 初步建立了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体系。

1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的训练内容分为数学技能和综合技能两部分。

1.1 数学技能

数学技能是指学生承担数学教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包括读写技能、绘图技能、计算技能、应用题解题技能、教具学具制作技能等。

1.1.1 读写技能

内容:数字书写;整数、分数、小数、常用字母、符号、公式和小学数学算式的读写。

要求:熟练掌握数字、常用字母、符号和公式及小学数学算式的规范读法、写法, 书写正确、规范、工整, 具有一定的速度。

1.1.2 绘图技能

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中常见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小学数学中常用的统计图表;应用题的线段图;简笔画作图等。

要求:正确使用三角板和圆规等绘图工具完成小学数学教材中常见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绘制;正确、美观地画出小学数学教材中常用的统计图表、应用题的线段图;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 用简笔画绘制情景图, 突出教学重点。

1.1.3 计算技能

内容:笔算、口算、速算、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算;估算;近似计算等。

要求:掌握笔算的算理、算法, 算式书写规范、工整, 具有一定的速度;掌握常见的口算、速算和估算方法, 熟练进行口算、速算和估算;在规定时间内, 根据运算法则、性质, 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进行四则混合计算。

1.1.4 应用题解题技能

内容:小学数学应用题基础知识;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的解答、分析、讲解等。

要求:讲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 语言表述清晰、简洁, 解题步骤完整;能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进行解答, 说理有理有据。

1.1.5 教具学具制作技能

内容: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正棱锥、正棱柱等常用的立体几何模型;制作钟表模型、数位表、七巧板等小学数学常用教具等。

要求: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 制作简单、便于操作的教学用具, 能够讲解所做教具的使用方法。

1.2 综合技能

综合技能是指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而必须具备的综合技能技巧, 包括教材分析技能、教案编写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说课技能和数学课件制作技能等。

1.2.1 教材分析技能

内容: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等。

要求: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前后联系, 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根据内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法。

1.2.2 教案编写技能

内容:教案的内容、类型、格式等。

要求:能完整、有条理地设计一节小学数学课;编写教案, 格式规范, 结构清晰。

1.2.3 课堂教学技能

内容:数学语言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等。

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能进行教学片段的讲解, 完成预定的教学步骤;数学语言准确, 重点突出, 讲解具有启发性、趣味性, 适当地板书教学要点。

1.2.4 说课技能

内容:说课的内容、要求;说课稿的撰写等。

要求:恰当地说清楚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说出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具体教学思路、步骤及依据;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学法能够提出充分的理论依据;仪态端庄、得体, 语言表述流畅, 理论依据充分、合理, 层次清晰, 重点突出, 语速恰当。

1.2.5 数学课件制作技能

内容:常用制作软件的使用;制作综合课件等。

要求:掌握小学数学课件常用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途径

2.1 实行数学技能辅导员制度

每学期初组织选拔数学技能好的同学作为数学技能辅导员并定期组织培训。初等教育专业每个班配备一名数学技能辅导员, 每周一个早自习、一个晚自习对学生进行辅导。各年级制定统一的训练内容及展示内容, 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板书板画训练, 将小黑板摆放在指定位置, 由专人负责检查、评分, 并将学生的突出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2 开设小学数学技能训练课程

为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将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根据训练内容分别在第一学期开设数学技能训练课, 第三学期开设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通过课堂教学, 集中讲授各项技能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训练目标等, 同时给与及时地示范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各项技能, 然后分组训练。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根据训练内容布置小学数学教学任务, 训练方式以模拟试教为主, 每个学生都要备课、讲课, 由其他同学扮演学生角色。讲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在此基础上再加以修改完善。

2.3 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指导

初等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

2.3.1 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安排两次, 分别在第二、四学期各两周。第一次见习的任务是了解小学的一日常规, 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及教学情况;初步接触小学教学实践, 观摩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在全体学生试讲的基础上, 择优试教。第二次见习的任务是掌握听课的方法, 会做听课笔记并即时点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初步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2.3.2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和班级管理, 教学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教学方法恰当, 语言准确、流畅, 板书设计科学、合理, 书写规范、工整。

2.3.3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 在此期间学生将以准教师的身份独立走上讲台, 教学技能的各方面都将得到综合提升。

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效, 每次见习、实习前都组织有针对性的辅导。见习、实习过程中由技能训练指导教师全程指导, 确保见习、实习效果。

2.4 定期举行数学教学技能比赛

为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增强训练意识, 展示学生训练成果, 定期组织速算比赛、应用题解题比赛、教具制作比赛、板书板画比赛、教学片断比赛、说课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比赛。

3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考核办法

技能考核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方式,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过硬, 学有专长的小学数学教师, 是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3.1 制定考核标准及成绩管理办法

由数学教研室负责初等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的考核和成绩管理工作。针对各训练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和办法, 对各项技能规定质和量的要求并制定出考核标准明细表。

学生的考核成绩将记入学生教师职业技能成绩档案, 要求学生在教育实习前通过各项技能的考核。在各学年的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等活动中, 教学技能的成绩都作为考察因素。

3.2 改革考核形式

在考核形式上, 采取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结合、单项考试与综合考试结合等形式。

比如计算技能的考核, 先通过笔试考核学生的计算水平, 然后通过教学片断的讲解考核学生对算理、算法的掌握程度。具体步骤是教师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相应内容, 提前一天让学生抽取讲解试题做准备, 组织试讲, 试讲后由同学针对讲解过程提出相应问题, 师生共同评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及时巩固计算方面的有关知识, 同时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机会。

教学技能训练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将各项技能训练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还存在很多不足。今后我们将在这方面继续探索, 争取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人才。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技能是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必备的职业技能, 是教师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数学教学技能水平, 我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考核方法做了进一步调整, 初步建立了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初等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1]刘娟娟.小学数学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杨荣.加强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

[3]崔秀男.浅谈高师生数学基本功训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4 (6) .

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工具 篇11

关键词: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视频案例

视频案例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训练工具,其“不加修饰”的课堂情境,能让教师在观看的同时受到启发。

一、教学技能训练的特殊性

(一)教学技能训练是教师长期自我反思的实践过程

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贯穿于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自我反思的实践过程。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其教学行为、教学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得以培养,并且通过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并不囿于对具体教学实践的改进,重在分析实践背后的理论问题。其训练过程是基于教学实践,由实践需要探求相应理论,并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技能训练要求能够随时应对课堂情境的复杂性

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有别于一般技能训练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所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即课堂情境的复杂性。课堂是由情境构成的一个序列,既有教师教的情境,又有学生学的情境,还有师生互动的情境,应该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教学也不再是一个经过严格设计的由不同技能与技巧组合而成的程序化过程,而是一个依据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并做出相应修正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一些基本教学技能,更要掌握调控过程的技能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技能,如倾听技能、指导小组讨论技能、合作学习技能等。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时常遇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都将可能成为课堂的精彩之处。教学技能训练就是要使教师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善于抓住“意外”和处理“意外”,进而呈现出“无法预约的精彩”。

(三)教学技能训练需要兼顾各个层次教师的需求

虽然说教学技能训练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而言,就不能用统一规格训练,而要分层研究,根据各个层次教师的特点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青年教师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能快且容易,但他们教学经验少,在学习和掌握教学技能时,容易流于浅层次的模仿,并不能把这些技能内化,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在教学技能训练时需要注意的。

二、视频案例在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

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大多是通过现场观摩、录像带分析和(文本)案例研究等方式展开的,而这三种方式都存在不足:现场观摩难以抓住课堂上的细节,容易受观察者本身水平和经验的制约;录像带分析则不易把握研究训练的焦点,难以解释录像带上一些细节的深层因素;(文本)案例的真实性常常受到怀疑,不能“感受”课堂训练的实际气氛。于是,视频案例便应运而生。

(一)视频案例的优势

视频案例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训练工具。根据视频案例的基本特征,可知视频案例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

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想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得到提高,那么,其训练的环境就必须是真实的,提供的案例也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否则教师难以产生共鸣,从而阻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视频案例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捕获课堂的大量细节,真实再现当时情境,并且具有反复观看定格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这个“不加修饰”的课堂情境寻求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反思。

2.有利于“默会知识”的学习

在复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更多的是需要具备灵活的教学智慧和自我调控技能,这些技能通常表现在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上,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而变化,因此具有内隐性,是属于教师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情境性和个体性。它是不可言传的,是嵌入具体的实际情境中的,并且这类知识难以用格式化的明确知识呈现出来。视频案例通过视频回放和定格把默会知识与其背景一起呈现出来,教师本人也可以借助当时情境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案例视频通过“专家访谈”“同行点评”“学生反馈”等形式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引发不同观点的碰撞。

3.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分析、评价、修正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真知灼见与自身的实践融为一体,继而形成能适应教学变化的个性化操作体系。而视频案例的真实可信性为发展教师教学技能提供了机会,因为它将教学行为与反思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使教学理论很好地嵌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过程模型

鲍建生教授等人编著的《聚焦课堂——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一书系统介绍了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这里就借鉴鲍建生教授的观点阐述一下视频案例的结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大致由五部分组成:案例片段、案例问题、案例评价、案例讨论作业单和案例教学视频库。案例片段包括背景介绍、课堂片段和课后反思;案例问题则是从学科知识、教学法、认知水平等方面提炼;案例评价多是专家访谈、同行点评和学生反馈等;案例讨论作业单要提前设计好,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案例的说明和注意事项,并提出建议谈论的问题;案例教学视频库则是与本案例主题相关的网站、理论、研究和课件。

借鉴已有研究,结合实践,笔者构建了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要想使视频案例对教学技能的提高达到最大功效,首先就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如果熟悉案例的课题内容和查阅相关知识,就有助于对视频中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分析,对案例讨论作业单的关注,也有助于后面的案例讨论。

第二阶段: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此训练模型的中心环节,后面的交流讨论、反思评价和实战演练都是围绕课堂观察展开的。在课堂观察之前教师就已经了解了案例聚焦点并获取了观察任务,使随后的案例讨论也相对比较集中。

第三阶段:交流讨论。教师围绕真实的事件和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唤起个人的实践经验或者寻找理论的支持,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对策。教师通过对视频中的案例讨论,交流想法,一方面可以加深教师对视频案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对教学技能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第四阶段:反思评价。反思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上升阶段,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可以比较当前的案例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或者是根据案例讨论中产生的多种观点去反思自己的经验。同时专家、同行对视频案例中的教学过程及其他资源进行评价。

第五阶段:实践演练。该阶段是帮助教师将其习得的教学技能内化的阶段。教师在视频案例学习过程结束之后,对自己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设计,进行课堂教学,并制作成视频案例,以供大家分析讨论,分析自身技能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改进教学。

视频案例在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受到欢迎,其优势不言而喻,将成为我国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工具。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案例探究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互相学习,在学校里形成教研共同体。然而,我国目前视频案例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可供教师利用的优秀视频案例还比较缺乏,现有的视频案例资源也并非都能满足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因此,在积极创建视频案例资源库的同时,也要保障资源的质量,最终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房超平.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教学技能的自我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

[2]鲍建生,王洁,顾泠沅.聚焦课堂——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荀渊.教师教学技能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8).

课堂内学生交往技能训练初探 篇12

一、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 把课堂交际能力训练内容具体化为三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 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 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 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 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 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 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 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 如, “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得对”;如果他人所说的不全或是答错了, 则应该陈述自己的观点, 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 学会向他人请教, 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修正他人的观点。修正他人观点, 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 再诚恳地指出不足, 说出自己的意见, 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

3.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 耐心地倾听对方的建议。意见中肯, 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 甚至不恰当时, 也要听得进去,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二、课堂交际能力的训练, 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 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 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的策略知识, 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讲解时, 应遵循交际能力的基本规律, 在把握交往能力总体结构的基础上, 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 分要点进行训练。如, 倾听能力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 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学生来说, 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因而, 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 不随意打断, 不轻易否定, 哪怕学生说错了, 教师也要耐心等待, 让学生说完, 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为学生树立榜样, 因为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 才会更加用心学习。

3.行为演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 也可设定相关情境, 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 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 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 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 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

1.课堂交往技能是一系列行为的、认知的、情感的过程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能力, 因而训练时应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认知指导是训练的起点, 体验引导是训练的中介, 行为演练是训练的落脚点。如, 课中提问, 学生应答时, 教师轻轻地提示一句“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将会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答错被部分同学嘲笑时, 教师则应及时引导, 对学生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强化。

上一篇:火灾损失统计下一篇:运用游戏创新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