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语言训练(精选9篇)
语文教学呼唤语言训练 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逐步形成了“语文课姓‘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共识。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通过这些手段来训练学生的语言,那么,该如何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句子的教学,以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模仿语言促积累
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为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通途。
低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但他们思维跳跃性大,欠缺条理性和连贯性。针对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仿写仿说的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说话写话,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今后能准确、有中心、有条理地说一段话或书面习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1. 创设情境,仿词成句造句
造句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但纵观教学现状,不少教师对造句训练仅仅满足于词语的正确运用,更有甚者,竟要学生抄范句、背例句。这种应试式的造句训练,削弱了造句训练的整体效益,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用词造句的指导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他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充分表露,是他教学经验、教学艺术的充分展示。
请看《狐假虎威》中的片断:
师:先看看“寻找”在哪一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师:大家注意,我说上半句,看谁接下去说下半句,要求用上“寻找”这个词。——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食物。
师:他饿了吗?(笑声)“食”改成什么字?相信你会想出来的。
生:(改正)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猎物。
师:看脑子多活!再来一次。不过这次要求大家不说寻找食物。——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在寻找它的妈妈。
师:它跑丢了,是吗?找到了没有?接着往下说。
生:它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
师:找到了就好,我们放心了。(笑声)还可以找别的吗?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口渴了,到处寻找小河。
“寻找”一词,学生容易理解,且现实生活中用到“寻找”的情境也一定不少,但要学生即刻就能想到并进行表述,却有一定难度。为此,于老师由文中的句子入手,运用“森林”这一特定的场所,拓展情境思路,使人物由“老虎”变为“猎人”、“小鹿”,寻找对象由“食物”变为“猎物”、“妈妈”等,再加上于老师在学生情境描述出错时及时点拨,在学生造句过于简洁时予以提示,从而给句子赋予了生动的情节,给造句赋予了生动的情趣。
2. 抓住典型,仿句成诗
苏教版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结构很典型,每个自然段的句子表达的形式很相似,如《英英学古诗》、《有趣的发现》、《狼和小羊》等课文,而且这类课文在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就可以采用仿照句式说话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
二、咀嚼语言品其味
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比较词语和句子的差异能帮助他们,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
三、捕捉契机,拓展语言
如我在执教《三顾茅庐》时有这么一个片断(一生突发灵感,举手发问,遂引出一段小高潮):
生: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因为这样才能考验刘备有没有诚心。
师;这个想法有创意,你们觉得呢?诸葛亮是特地考验刘备,还是确实不知道刘备在台阶下等候?(立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此时让学生读读课文,分析一下。)
生:诸葛亮是个料事如神的人,他应该能算到刘备会来请他出山。
生:刘备前两次请诸葛亮都没见着,我想也是对他的考验。如果他是诚心实意的,应该不会泄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这是第三次来隆中,诸葛亮见刘备还蛮有诚心的,就决定再给他一次小小的考验,结果刘备经受住了考验,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才会助他一臂之力。
师:你分析的有道理,说得头头是道。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读中分析人物,教师善于捕捉契机,发散儿童思维,引导学生语言表达,引出学生个性化争议,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说,有所得。
总之,语言训练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有机地贯穿在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讲解,认真设计训练内容和形式,注重整体阅读,增强情感因素,陶冶情操。我们要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淀,让孩子们汇语言训练的小流成语言的海洋,在语言的海洋里遨游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琴.关注语文素养,点亮生命之光——浅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5(S1).
[2]薛法根.“教”学生“用”语言[J].江苏教育研究,2016(17).
[3]洪春幸.让课堂弥漫浓郁的语文气息——例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J].云南教育,2005(03).
语文教学呼唤语言训练 篇2
(2016-2017学第二学期)
郎小波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11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6人,他们通过两年的学习,语训课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个别同学因为从小没有康复的机会,语训课没有完全掌握,对于训练还不够灵活运用,有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听、看、练,从而导致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还有少部分同学比较懒惰,以应付的态度来完成训练。为了让学生达到更好的训练,本学期对没有兴趣和上课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加强语训。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主要根据《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实行)》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力求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使教材符合听力和语言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知识和能力教育,补偿其听力或语言障碍造成的缺陷,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和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
三、教学措施:
0—3岁是儿童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学习语言最关键时期。7岁以前是最佳期,7—12岁是可塑期。如果聋儿在0-7岁未能及时得到语言训练,那么在刚进入校园这个时期就应及时按照聋儿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语言文字教学以及创设良好的语言训练环境和注重联系聋儿生活实际,丰富聋儿的语言内容。要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遵照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规律进行
正常儿童在童年的日常生活过程中,能够很顺畅地接触语言,并不断地运用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言。听障儿童却不同,由于听力缺陷,不能正常地感知声音,接收不到外界的语言信息,所以不能在自然状态下习得口语,故而形成语言能力缺失的状况。聋生的语言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在进入学校后习得的。
(二)、通过语言文字教学,使聋儿充分理解词义、句义
对聋儿进行语言训练,应充分利用聋儿的残存听力,采用听、说为主,同时认字的教学方法,把语言、文字、实物三者相结合,形成和发展聋生的听、说能力。当然每个聋儿的听力损失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听力较差的聋儿则加以看话、指语。教学中,把听话、看话、指语和实物紧紧结合起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个聋生都能得到收益。
(三)、创设语训环境,增强聋生参与语言训练的兴趣
环境对聋生的语言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平等、轻松、和谐、友好的环境中学习说话,可使聋生增强自信,增加勇气,愿意说话。
首先,语言训练的教学环境要有亲和力,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活泼生动,要充分考虑聋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其次,人际关系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要着力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友好的同伴关系。和蔼可亲、朋友式的老师是聋生喜爱和欢迎的。教师与聋生交流时,要把聋儿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
(四)、注重联系聋生生活实际,丰富语训内容
选择适当的语言训练内容,对提高语训的效果至关重要。目前,我们语训教材中的内容,尽管大都是学生已经或正在经历的实际生活,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针对聋生的语言训练也需用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理念来改进教学。
总之,在聋生入学后,我们按照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和创设良好的语言训练环境以及联系聋儿生活实际对其语言的训练与教学,讲究策略,以尽快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效课堂阅读呼唤语言艺术 篇3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语言, 教学流程应缜密有致地体现“言”的特色, 由“言”的意蕴搭起一座走向“人”的桥梁, 还原阅读给学生的精神愉悦。语文课堂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之外, 语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的本事, 特别是能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 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 悟出深邃之意, 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把玩原味语言中有趣地读、品、悟, 从而理解文化, 生成文化, 真可谓“寓玩于学, 亦玩亦学”。如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 文中副词的运用很有特色, 很本真, 比文中那淡似白描的勾勒和精心地描绘细节更有把玩的嚼劲, 于是在品味语言的环节中设计了以副词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师先举一个例子, 如“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叫我披衣坐起”。这里完全是叙述, 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 但一个“刚”字, 可以看出时间之早, 一个“就”字, 可以看出母亲催促之紧, 这两个副词显示了母亲“催我去上早学”的严厉, 再加上一个“喊”字, 一个“叫”字, 可以想象母亲的语言和神态, 画面感很强。我们可以想象画面之外的余音, 即母亲每天做着这些事情时的内心期待: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 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 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 还企盼什么?这两个副词开启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其它的副词, 如在“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有一夜她把我叫醒,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个句子中, 学生品出了意味深长的“真”字, 爱子心切, 护子情深。“她实在忍不住了, 便悄悄走出门去”中, 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 只通过这平淡的“实在”叙述, 便跃然纸上, 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而“悄悄”一词, 又举重若轻, 揭示出母亲的隐忍和善良, 她不愿意和人争执, 只愿意家庭平静, 她把委屈留给自己, 哪怕转移和平衡一下心理也行。这些复杂的心理通过这两个副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到这个时候副词中的母亲形象便在把玩语言中走进了学生的心里。然后再引导学生想:如此的母亲又会有怎样的儿子呢?儿子的情感是否也可以从副词中把玩品味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别有情味副词中”就是本文最亮的文本语言特色。
有效的课堂阅读,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原味的语言进行本真的特色品味, 还课堂以语文的元素, 这是纯化的语文有效阅读课堂, 也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艺术。学生在语言品味和感悟中跟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情感巧妙地给合起来, 这样的“咬文嚼字”并没有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 味同嚼蜡, 反而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畅游一番, 拾得“鱼”, 从而游向“彼岸”。情感、美感、语感、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人生境界,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都有所“触摸”, 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学生学得有趣, 也学得扎实, 理解与生成的有效的课堂阅读, 也就不会“姗姗来迟”, 而是“呼之欲出”。
当然, 在品味原味本真语言上, 教师首先得吃透教材, 读出文章语言的别样心裁, 读出一个字、一个词, 抑或一个句子的特殊味道, 然后进行整合。让自己的示范或导学如一粒小石子投入平静的课堂湖面中, 投进学生平静的心海中, 涟漪四起, 最后结成朵朵浪花。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曾听一位教师教《荷花淀》, 其中小说开端描写水生话别水生嫂一段细腻而精致,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水生嫂的对话时, 对“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进行了很原味的阅读品味, 理解了水生嫂不能不支持丈夫与不忍心丈夫离开的这种矛盾只是表面上的, 并且联系前后文, 她是识大体顾大局的, 所以实际上这矛盾又是不矛盾的, 这应是水生嫂希望丈夫明白她在家中将要承担的辛劳, 从而更多地理解自己, 看重自己, 特别是离别前能对自己更多安慰和爱抚。就此, 人物形象、教学主题的理解之门, 也就轻轻地打开了。
语文语言表达题训练 篇4
(一)1.根据甲乙两种不同语境的要求,你如何纠正别人的错误?要求得体连贯,言之有据.甲:邻居读初中的学生李明在家朗读课文时,将“面面相觑”读成“面面相虚”,你怎么纠正他? 答:
乙:英语课上,老师解释短语“look at each other in grest surprise”时,将“面面相觑”读成“面面相虚”,你怎么纠正他?
答:
2.一天,你的邻居张可邀请你去游艺厅玩游戏机。你不愿意去,于是想办法拒绝。秦干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话。
(1)用事实证明无法接受张可的邀请。
答:
(2)用道理证明不该接受张可的邀请。
答:
3.你班的王晓明同学,原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今年开学以来,他迷上了武侠小说,期中考试,成绩滑坡,心里很难过,请你以王晓明朋友的身份跟他谈谈心,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答:
4.给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不上恰当的话。
据报载,有位来自新加坡的华侨老太太游福建武夷山,途中不慎被蒺藜划破了裙子,游兴大减,坐在路边不愿起来。机灵的女导游微笑着对她说“”这话说得老太太破“愁”为笑,连忙起身高兴的继续登山赏景了。
导游究竟说了哪些话使老太太破“愁”为笑柄继续登上赏景呢?请根据当时的情景,以导游小姐的身份将其补说出来。
答:
5.今年初,《读书周报》举办了一次“月新杯”读书格言征集活动,请你以“书”开头自拟一条格言参加应征。要求:用比喻修辞构成排比句式,说出书的特点和作用。
答:
6.校园内有一方清水塘,常见各种漂浮物。为保持塘水清净,学校准备做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容易使人接受的话。(不要用“禁止”等类似词语,不超过20字)
答:
7.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元宵节的两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参照例联。然后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选择其中的一副对出下联。
例:上联飞龙舞凤成夜色下联击鼓踏歌皆春声
(1)上联一路笙歌春似海下联
(2)上联 银花吐艳长春景下联
8.根据例子,分析“响铛铛”一次的双关义。
“双关”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天晴之“晴”与爱情之“情”双关。又如现代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婚礼》:“从前
1一个乡村铁匠是当地尽人皆知的一个响铛铛的人物。”在这里,“响铛铛”既指又指
9.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词语,并就其谐音双关的特点作简要说明。织物中的枣、栗,自古就是民俗中的吉祥物。且看葛均义从《旗镇》中描写东北婚俗:“找儿女双全的人铺好新房,被窝里撒了枣和栗子。俗
话说早立子啊。”(《新华文摘》1997年第9期)又如,10.在为奥运健儿凯旋而举办的庆功晚会上,中国女子排球队集体演唱了歌曲《真心英雄》,请你以主持
人的身份,用简洁有力饱含激情的话语引出歌名。
下面请听由中国女
排的姑娘们给我们带来的《真心英雄》。
11。我们在口语交际中,有时会出现不幸失言的现象。好在可以采取补救措施,请你根据语境及提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1)一位大学生在讨论会的发言中,由于心理紧张,把“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误说成“年比一年差”。此言一出,举座惊愕。这位大学生顿时察觉失言,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不紧不慢的接上一句:
(2)有时说话者失言后可视其情况对错话进行顺水推舟,巧妙地进行一番转接,使之自圆其说,化误为
正。
例如,某女主持人在音乐晚会上用优美的声调讲道:”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下面我们将欣赏到多
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的世界著名作曲家贝托罗先生用小提琴为我们演奏的几首美妙的乐曲。“可我根本不
是什么小提琴家,”贝托罗不好意思的小声对主持人说,“我是钢琴家。”
“女士们、先生们,”主持人又连忙说,“
声。
(3)当说话者失言时,有时也可以采用逆向挽救的办法,形成一种出其不意的正话反说的表达效果,巧
妙地弥合失言后留下的漏洞。
例如,甲、乙二人的一段对话:
甲:请问,假定有一个坏人和一个好人,你是选择和坏人交朋友呢,还是选择和好人交朋友?
乙:我当然选择坏人。
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你也是坏人了!
乙:不。
在这里,乙在失言后,借势采用了逆向挽救的方法,巧妙地将错话转意,富有哲理,意味深长。显得十分
机智。
12.根据示例,仿写句子。
(1)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2)根据下列句子的特点,在举几个例子,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示例:①不得了,了不得!
举例:
②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举例:
13.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在每条横线上写出一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
对2004年9月25日《扬子晚报》报道的南京某大学一入学新生竟带钟点工入学一事,广大读
者,反对者有,赞成者也不少。有人认为,学生连宿舍卫生都要别人打扫,将来怎么可能有足够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但也有人认为“学生请了保姆就不能培养独立能力”这种看法是危言耸听,学生请了保姆,节省了时间,可以做更重要的事情。
14.某公园有一则公告:“公园内严禁打鸟,严禁攀折花木,违者罚款10元,情节严重者扭送公安部门处理。”请你用委婉得体的语言,把它改写成广告。
改写为:
15.阅读下面一句话。如果用口语向同学传达这句话的意思,该怎么说?
佛经的全集叫《大藏经》(藏,音zàng,宝藏的意思),最早包括经(佛经)、律(戒律)、论(对经文的解释)三部分。
16.请为一家制药厂的厂房楼设计一条霓虹灯箱的标语,要符合制药厂的特点。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上口好记,语言简明。(10—20字间)
17.仿照示例,改写下面两条提示语,使之更委婉生动、亲切友善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大学生宿舍前)按时归宿,过时不候。
改写为:好梦留人睡,莫作风雪夜归人。
提示语:(教学楼楼道里)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的来。
(1)提示语:(公园里)保护草坪,禁止践踏。
改写为:
(2)提示语:(公路旁)酒后开车,害人害己。
改写为:
18.编写校园魔鬼词典。
你听说过“校园魔鬼词典”吗?校园魔鬼词典最重要的就在于“魔鬼”二字,即对词目的解释是离奇的,古怪的,超越了通常道义上的理解,但细想又很有道理;其次,该词典中所有词目都源于校园,使校园生活的全方位体现。如:
外语教师:校园里最先与国际接轨的人。
监考老师:我悄悄的蒙上你的眼睛。
考卷:由红与黑组成的,比《红与黑》更有震撼力的一张纸。
红笔:老师手里的执法工具。
书包:是一种防碍我们长个儿的玩艺儿。
请你依照这种样式也写三条,词条由你自己从校园里选。
(1)
(2)
(3)
19.6月6日至6月11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宣传周主题是“节约用电,缓解瓶颈制约”。请拟一条以
字之间)20.以下是有些地方的宣传标语(括号内提示其内容),用意虽好,但语气粗鲁,态度生硬,违反了“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请选择其中两条,改写成规范、文明、构思新颖、群宗较易接受的公益广告。要求:愿意不变,每条在两句以内,不超过20字。
(1)严禁入内,违者罚款(保护草坪)
(2)宁要家破,不要国亡(计划生育)
(3)放火烧山,牢底坐穿(消防安全)
(4)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普及义务教育)
21.下面是广州某大公司在笔试、面试工作结束以后给每位落选的应聘者寄去的一份“未录取通知书”,读来语气委婉却充满诚意。
某某先生(小姐)雅鉴:
本公司征求人才一事,承蒙您参与应征,您的学识资历,均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惜因名额有限,未能有幸借重,但我们仍将您的资料列入储备人才档案,待有机会再行借重共参大业。最后为您应征本公司的热忱,再次感谢,并请不时给予本公司批评指教。
请仿照此文的格式和语气,以某报刊编辑部的名义,写一封信给不拟采用的稿件的作者的“退稿信”。字数在100字左右。(落款也可省略)
22.按要求仿写一段话。
在通往美国旧金山的一条盘山路上,有一处危险的大转弯,原先竖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小心车祸”,让人很不舒服。后来有人改写了这块牌子,上面写着“慢慢走啊,请欣赏”让人觉得心清气爽。请你设想一个场景,写出两条对比鲜明的警示语:
原:
现:
23.泰山日出美丽而壮观,但夜晚从宾馆前往日观亭有一定危险。请你为宾馆拟写两条以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为内容的宣传语。要求语言得体,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每条不超过20个字)
(1)
聋儿语言训练教学点滴 篇5
1. 提高聋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因听觉障碍, 刚刚接受语言训练的聋儿, 没接触过声音不知什么是语言, 戴上助听器后, 四面八方传来许多响声, 他们从没听过,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用心去听声音, 去辨别。在教学中从发展语言的实际出发。首先, 我们用心给聋儿营造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有声世界, 让他们感知声音, 再去模仿, 逐步对学习语言产生兴趣。从简单又容易辨别的声音入手, 选择聋儿熟悉的最感兴趣的事物, 如游戏、动物模仿, 实际演示等等, 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练习发音, 刺激说话, 如打鼓、敲锣、吹哨子, 让学生实际操作, 再和教师一起练习发音;再如让学生边做开火车的游戏, 边让他们发火车的汽笛声, “uuu......”或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小鸡ji ji ji, 小鸭ga ga ga, 小狗wang wang wang, 小牛mou mou mou等。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或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世界, 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又锻炼了聋儿的气流。
2. 语言训练中利用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因聋儿听力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训练可起一定补偿的作用, 而视觉器官所能起代偿作用更是明显。在语言训练中, 应充分利用聋儿的视觉器官, 采用直观的教育方法, 可促进语训效果。例如, 当学习水果时, 可拿出一个真实的苹果, 让聋儿观察苹果的形状、颜色, 边看边学习词的发音;让他们品尝苹果, 边吃边练习词语的发音。这样, 他们对“苹果”一词就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真正地理解了一个词, 他们就比较愿意学习发音。语训中的许多动词都可直观演示, 例如, 日常生活中, 常用的“跑、跳、拍、打”等都可用动作演示, 以此来帮助聋儿理解词义, 让他们在观察别人的动作时学习语言, 在自己模仿动作时学习语言,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增加了聋儿学习语言的乐趣。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起聋儿的发音兴趣。
发音训练是聋儿教学的基础, 但有些发音部位的隐蔽性和教学自身的特殊性, 导致聋儿在模仿中有硬起音的现象, 有时仅靠“看、听、摸”等传统的手段, 其教学和训练效果不是太明显, 我在教学中利用“泰亿格”软件里提供的栩栩如生的图片以及生动鲜明的形象特征对聋儿进行发音训练, 能提供所有声控的动画游戏, 包括音调、通过动画让发音的部位显性化, 聋儿就能清晰地看到发音部位不同的变化, 教师把聋儿的发音录下来, 发音后立即获得动画形式的反馈, 再帮助他们正音。聋儿对色彩丰富、采用交互和游戏形式的训练特别感兴趣, 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各方面的训练, 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4. 从聋儿生活实际出发, 循序渐进。
刚开始练习简单的易于接受的单音词 (鸭、娃) , 逐步向双音词、多音词过渡 (一只鸭, 两只鸭, 三只青蛙等等) , 最后在学生建立句子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句子, 发展句子, 循序渐进 (一只小鸭水里游, 小青蛙呱呱叫等等) 这样学生既易于接受, 又发展了语言。
5. 创设情境, 增强聋儿主动参与意识。
由于聋儿听力受损, 不愿参与正常的活动, 在教学中, 教师应更重视发挥聋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时, 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 例如, 在学“老山羊请客”一课时, 创设情境, 让聋儿自由组合, 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来演示课文内容, 这样不但发展了聋儿的语言, 还利于聋儿之间, 聋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学生克服惧怕教师的心理。由于我校聋儿是寄宿制, 封闭式管理, 为了将来聋儿能更好地融入正常人的生活, 我们带他们参加普通小学组织的课外活动, 鼓励他们与正常儿童交往, 这样既发展了聋儿的语言, 又激发了聋儿对普通小学生活的向往, 使其更好地发展语言。
6. 发展聋儿的思维能力。
为了给聋儿提供更好的语言刺激 (环境) 。除学会课本之外, 我会从动画库找一些动画片、儿歌、儿童故事等, 给他们播放, 让他们看听, 这些有趣的动画及一些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 能更多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 看完后让学生自由发言, 自己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也可以交流和讨论, 促使聋儿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有助于聋儿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7. 用激励的表情和动作肯定学生的语言成果。
入学前的聋儿得到父母亲人的爱, 入学后教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亲的人, 聋儿自然把爱转移到教师身上, 教师赞许的目光, 教师爱抚的微笑, 教师的理解和信任, 聋儿都会感到快乐和鼓舞, 这种爱不仅增加了聋儿对教师的信赖, 而且能促使聋儿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 积极去实现教师提出的要求, 所以教师应对聋儿的表现多给予肯定和认可, 使聋儿得到快乐和满足, 激发其学习语言的兴趣。
8. 聋儿语言的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有机融合。
很多家长认为, 聋儿的康复教育是学校的事, 与自己无关, 这种想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聋儿在校接受一系列有计划的、规范的语言训练, 而家庭是聋儿运用语言的另一重要场所, 聋儿发音的语气强弱, 快慢程度, 远远跟不上健全人的语速。作为家长, 要经常和教师沟通, 了解聋儿语言训练状况, 配合教师给聋儿营造一个语言实践的环境, 不仅提高聋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还能促进聋儿语言的形成。
语文语言训练三部曲 篇6
由于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上的主要活动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因此训练是必要的。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 我发现许多人往往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很多学生语文成绩不错, 但是如果让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或针对某一问题发表看法, 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主要因为学生接触到的各类考试都是只需要写, 不需要说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语言表达的清晰与条理, 语言表达的形象与生动, 都是与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 学习和训练语言的过程, 从某种角度讲, 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一旦走上社会, 就会发现很多时候都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才能为自己争得更多的机会, 才能更快地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
鉴于这一点, 为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 更好地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我认为应重视高中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速成, 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循序渐进。我认为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遵循语言训练的三部曲, 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一、读文
朗读能够促进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朗读, 用心体会, 感悟语言的精妙。读是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过程, 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带入阅读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阅读。经常看到一些人看不懂电影、看不懂电视以前觉得很奇怪, 现在想一想其实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他们在看的过程中只是在看, 没有或者说不会让自己的情感参与电影或电视的故事叙述。因此, 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读文章。在教一篇具体的课文时, 要更多地引导学生由文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然后用生活解释文本。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阅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理线索, 归纳段意, 概括中心, 掌握写作手法, 而是获得知识, 丰富自己的人生, 被感动, 或哭或笑, 产生愉悦的情感。
学生刚刚入校, 对学校的环境、班内的同学、老师都有一种陌生感, 说话的时候, 都显得很拘谨。这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大胆说话, 课上大胆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课前三分钟站在讲台上读文章。文章的内容可以自己自由选择, 最好是包含哲理的小故事。因为积累哲理故事一方面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乐于接受, 也便于记忆, 并且有一篇文章拿在手上, 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依靠。这样的训练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胆量。
二、背文
学生是适应环境最快的一个群体。一段时间后, 班内的学生就已经成为朋友, 他们之间没有了陌生感, 但站在讲台上在这个特定的地方, 他们多少还会有些紧张。这时, 我们不要急于求成, 而应多给学生时间适应这个特定的环境。然后对学生提高要求, 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背文章, 站在讲台上面对大家有感情地背文章。此时学生的眼睛没有稿子可以看, 看到的是讲台下面一双双的眼睛, 他的目光会有些游离, 想要逃避, 这时就需要老师和讲台下的同学多给予演讲者鼓励与支持, 帮助演讲者完成跨越。当然这需要多次练习、适应, 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环节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胆量, 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说话
学生能站在讲台上面向大家, 流畅自然地背完文章时, 就可以要求他们围绕一个话题说文。没有现成的稿子, 没有时间自己写稿, 只能短时间思考, 然后说出来。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及逻辑整合能力。
此外,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我们在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同时, 应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发表见解, 也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 往往拿起笔来, 总觉得无话可说, 为此, 教师就要主动帮助他们回忆, 寻找自己熟悉的、有个性的生活积累。或针对后进生贪玩的天性, 让他们在“玩”中观察事物, 寻找素材。指导他们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对于这类学生, 要求放宽些、降低些;允许学生不按教师的题目, 另选自己熟悉的题材, 自己拟题, 鼓励学生大胆写;甚至可以让学生随意作文, 不规定字数、时间, 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待作文写成以后, 再加上一个切合文章的题目。这在无形中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谈及训练时, 曾深刻指出:“训练训练, 分开来说, 训是老师的事, 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 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 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 固然极为重要, 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 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他还说:“一曝十寒, 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 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 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习, 日积月累地练, 练到非常纯熟, 再也丢不了了, 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只有将教师的训导和学生认真的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称之为语言训练。凡要求学生练习的, 教师必须加以指点, 提出要求, 并予以示范, 引导学生加以思索和小结悟出其中道理, 这样才是真正的语言训练。
四、结语
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要充分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呼唤语言表达运用训练意识的回归是相当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 呼唤语言表达运用训练的意识的回归, 既可以使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此, 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肩负起发展学生运用祖国语言表达能力的责任,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人格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语文教学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 篇7
我在平时语文的教学中会用到替换词语。替换词语就是把某一个词换成另外一些和它意思相近的词, 再与原句比较, 领略这个词特有的情味和韵味。比如:《景阳冈》一文中描写武松打虎时, 写武松的动作是“一闪”、“一闪”、“又一闪”。这里面出现了三个闪字,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闪”字是什么意思, 然后我提问:如果把“闪”换成“躲”字, 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有学生回答说:“闪”和“躲”都是写武松的动作, 我觉得“闪”显得动作快, 而“躲”显得动作慢。又有学生回答:“闪”显得动作灵活, 而“躲”显得动作很笨。还有的学生回答:“闪”是主动地, 而“躲”是被动地。学生分析得都很不错, “躲”是被动、害怕的表现, 而“闪”是主动地避开, 表现了武松的机智勇敢。学习这一片段, 我引导学生用“躲”和“闪”来做比较, 经过大家的讨论, 学生体会到了课文原词的运用极佳, 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替换并作出比较也证明了这个“闪”字是不能替换的。
我在语文教学中还会用到把删去一个词的句子与原句比较来体会原词的独特魅力。如《种子的力》一课中的一句“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 阻止它的石头终于被它掀翻了”。删去“终于”一词再与原句比较, 学生就能体会到“终于’一词突出了小草掀翻大石块的艰难历程, 也显示了小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决心, 这个词情味是很浓的。通过删去一个词也反过来证明这个词语是不能删减的, 作者用到这个词是有道理的。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言训练,相关问题
1.引言
毫无疑问,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这一点还有许多待探讨的问题。 例如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是这样的:“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性学科”,由于语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是互为表里的,因此,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可以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其认为知识性、文学性及社会实践性是这一学科的从属性质。 由王世堪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认为,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及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不将其称之为“工具课”是为避免其意义上的过于宽泛和笼统。 在学术的研讨上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还会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但是无论会产生怎样的提法,都不可否认语文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就语言技能的训练讲, 低级的训练是以重复和模仿为主的单项技能训练,高级的具有创造性的语言综合技能训练,都需要进行循序渐进扎实的练习。 学习的一般规律就是在事先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没有经过基础学习阶段扎实地训练而进行创造就等于是无本之木。 因此, 基础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学课堂的语言训练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去面对与解决。
2.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相关问题
2.1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训练重视程度不够
幼儿园时期还开设说话课,但是到看小学以后,在语文课堂中“说”的这一训练就逐渐被忽视了。 一些学生在讲话时,语病很多,教师听到之后也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更严重的现象是,教师对语言的运用不够讲究,导致很多学生的语病其实是从老师的口中学习而来的,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如果学生没有较高的语言质量,书面用语不够好,则很难写好一篇文章。 在语文课堂中,对“读”的训练,在中学的低年级时期比较受重视,而年级越高,对于这方面的训练则逐渐减少,这同样是在语言训练中的一个漏洞。 无论是所学习的课文还是很好的写作范文只有经过反复阅读与推敲,才能将文章懂读透,才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的积累。由于中学课程比较紧张,尤其是进入高中以后,安排“说”或者是“读”的训练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解决这一问题。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例如演讲、辩论、朗读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其中, 得到更多的语言训练。
2.2有关 “读 ”的训练的问题
朗读和默读是两种经常用到的关于“读”的训练方式,这两种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确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具体课堂实践中只靠这两种方式进行训练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除以上提到的两种阅读训练方式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积极涉猎的能力。 古人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告诉我们应当多读书,而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 因此,在多读的目标驱使下,应该以精读的训练为基础,训练学生涉猎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地读书。 中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是蓄积知识的阶段,学生处于这个阶段的记忆力是最强的时期,因此,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一些知识装进头脑中,加强语言的训练强度并使其得到充分的重视。
2.2关于 “写 ”的训练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落脚点是要“写”。 “写”的要求时什么及怎样训练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通过“写”这一训练的目的即是让学生言之有物,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表达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创作。 但是,如今在很多语文课堂中,“写”训练失去在中学课堂中的定位。 以课文讲解为例,对文章的人物形象、创作方法、情节安排等分析得很多,但是没有重视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将语言的基础看成次要的东西。 这样导致一些学生的习作经不起细致的语句推敲,字斟句酌地琢磨便会发现许多语句都会出现语法错误, 造成语病及语句不通顺的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想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办法。 为了使学生用词恰当,就要求学生多认字、多蓄词,落实到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上, 学会比较近义词的细微差别与感情色彩差异。 如果学生在用词精确、语法准确的基础上,运用一些上述提到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其习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写”的训练能够使学生不断丰富语言材料,不断增强学生驾驭语言材料的能力。
3.结语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读、说、写等训练实现,这些训练不仅仅是语文这一门学科自身需要的,更是学习其他学科要用到的方法。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师生互动问题等。 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努力学习,积极地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语言水平, 这样能够不断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米丽霞.谈中学语文语言训练的重点.教育教学论坛,2012(27).
语文教学呼唤语言训练 篇9
一、抓典型句式, 训练遣词造句
在语文教科书中, 很多课文都有特别典型的句式, 这些句式, 或形象生动, 或具体精准, 抓住这些典型句式训练, 学生就会习得语言, 提高语言能力。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一个句子是:“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排比句, 其中“宽、窄、缓、急”又是两对反义词。抓住这句话, 让学生读, 读出排比的韵律美;让学生找, 找出用词的妙;让学生说, 说出仿照的句子。在这一系列的训练后, 学生也会感受到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
再如《秋天的雨》中的“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呀飘呀,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是一句非常美的比喻句,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枫叶的颜色之美、动态之美。对这样的句子一定不要放过训练的机会, “咬咬”文, “咬”出特点;“嚼嚼”字, “嚼”出味道;读读句, 读出感情;仿仿说, 仿出新意。
二、抓典型篇章段落, 训练布局谋篇
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些文章层次段落清楚, 有些文章开头结尾照应, 有些文章中间过渡自然, 有些文章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而有些文章兼而有之, 这样的文章可以对学生进行布局谋篇的训练。
例如《再见了, 亲人》一课, 几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 基本上遵循“描写眼前感人的情形—展开对具体往事的回忆—运用反问的句式抒发内心的感情”。教师就可以运用“扶放”的教学方法, 第一自然段教师引导分层, 谈感受, 后面几个自然段学生运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自学, 这种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再如《颐和园》一课,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娓娓道来, 中间过渡自然“走完长廊, 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 就是昆明湖”这样的语句让学生读一读,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用, 品味在文中好处, 提示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样的训练, 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对学生写作也大有脾益。
三、抓暗示或空白点, 训练思维想象
有些文章中的句子, 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内涵丰富, 它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诱发读者的联想;有些课文中把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出来, 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这些地方可成为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如:《全神贯注》第二自然段着重写了罗丹的动作、神态, 以及他发出的一些声音, 但是没有把罗丹内心的话写出来,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要让学生多读课文, 在读中想象、揣摩、体味, 再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猜一猜罗丹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 感受到罗丹当时的工作状态, 理解“全神贯注”这个词语的含义。通过这种训练, 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四、抓优美或感情升华处, 训练诵读及朗读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些古诗词, 这些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诵读的指导和训练。而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集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可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提高朗读能力。
例如《咏柳》这首古诗的教学, 教师就要适时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引导诵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读出诗歌表达的感情。
再如《桂林上水》中的“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多美的语句啊, 一定要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山水的美, 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五、抓读写结合点,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教科书中有很多课文适合进行读写训练, 可以是空白点的想象写作训练, 可以是仿写训练, 可是情到深处的练笔, 也可以课后的拓展写作训练。
例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 学生学习课文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一天中太阳做的好事可多了, 我也来学着写一写。”学生仿照课文, 自己创作小诗, 不管写得怎么样, 都应及时鼓励, 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
【语文教学呼唤语言训练】推荐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论文0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点看法08-25
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对话09-30
语文作文教学呼唤回归10-06
语文教学呼唤写作教材09-13
语文呼唤创新教学管理10-11
小学语文语言训练11-15
语文教学呼唤个性化05-09
语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05-27
初中语文语言运用专题训练试题解题指导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