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发展

2024-11-08

灌区发展(精选12篇)

灌区发展 篇1

摘要:灌区 (农村水利灌溉系统) 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本。如果灌区不能可持续运行, 必将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所以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现代灌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现代化灌区是社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综合体现,用来表示的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人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地改造灌区人民的生存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由此,现代化灌区的概念可定义为: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建设管理灌区,从而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制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灌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

一、现代化灌区指标

(1)灌区有健全而强有力的管理体系。(2)灌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2%~15%;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45%;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3)灌区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0%,青年适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10%~15%,管理队伍人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应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在50%以上。(4)灌区的农业机械化率要达到90%以上,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化率要达到95%以上,工程达标率100%,工程完好率95%以上。工程管理单位良性循环率95%以上,办公自动化率90%。实现水利信息网互联互通,墒情、雨情、水情自动测报。(5)灌区法律、法规、规章配套率达到90%以上,水行政许可、审批、审查率达到100%,水政监察队伍的“八化建设”达标率、水事纠纷的调处率和水事案件的办结率均要达到90%以上。

二、建设现代化灌区的对策与措施

(一) 加大改革力度,理顺管理体制

笔者认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应根据规模经济基础设施的共享性可带来“集聚效应”的特点,以及我国具有传统的层级观念,应相应提高淠史杭总局的级别,以统管灌区的建设,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制度。按照“分级管理”和“政企分开”的原则,理顺省、市、县的管理事权,健全灌区专管机构和基层用水户参与管理组织。将干渠以上或跨地区的分干渠、灌区中小型水库交总局,对水资源进行全面统一管理调度。

(二) 更新观念

在决策的过程中,把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融入到决策者的价值观中,注重提高灌区的科技含量。要有超前意识,敢于对高新技术进行风险投资。

(三) 做好前期工作,提高规划质量

组建淠史杭现代化灌区课题研究组,研究现代化灌区的有关事宜。加大对前期工作的投入和技术人员配备,根据灌区的地形、水文、地质和社会经济与水利科技的发展,因地制宜,做好灌区综合规划工作。健立灌区前期工作咨询机构,完善灌区咨询、评估、论证制度。

(四) 抓住机遇,广开资金渠道

抓住21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决定加快现有灌区改造的机遇。贯彻落实“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民办公助、合理负担”和水利建设基金等水利投资政策,不断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水利投资机制,贯彻落实《水利产业政策》,采取合资、独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集资。依法发行债券,对效益好规模大的水利水电项目进行建设。

(五) 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以淠史杭灌区为例,继续做好霍邱县“八位一体”综合治理,肥西高店高科技节水示范以及姚李、苏埠、张店等全国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和现代化农业示范片工作,到2005年完成占灌区总灌溉面积5%,总共41万公顷现代化示范片的建设,因地制宜、重点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在灌区起到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整个灌区现代化建设。

三、现代化灌区合作管理模式是灌区可持续运行的关键

灌区的公益性决定了灌区可持续运行机制必须建立在政府与市场的基础上,构造政府与农民用水户的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

(一)要制订一套规则,保证每一个用水户都拥有平等的、不受岐视的参与权利

使用水户都能参与农民用水协会选举或被选举为执委会委员,能参与水价决策,对用水管理和规则实施监督,这是用水户协会权威地位能否树立的关键,也是灌区可持续运行的基础。这项工作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完成。

(二)要坚决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搭车收费利益群体从中阻挠

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终端水价秩序,最大的获益者是农民用水户。最大的利益损失者是搭车收费的人,而搭车收费的这些人往往又都是在当地有一定权力的人。

(三)双向互动,提高农民用水户自理的能力和治理的水平,树立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共享一个未来的合作管理观

据了解,许多灌区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很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对自己治理能力没信心,没把握,对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没有紧迫感(有些灌区的水管单位也有同样思想),而这些工作都是政府在保证灌区可持续运行中应承担的责任。

现代化灌区建设要求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要高度结合,也就是管理需要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刺激农民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相应的影响和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林, 马北福.浅谈我国灌区现代化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 (2) .

灌区发展 篇2

强化灌溉管理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西跃灌区地处井陉县南部深山区,引张河湾水库水,是井陉绵河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区建于1976年,竣工于1980年,目前(一期工程)干渠长47km,设计引水能力7m3/s.受益5个乡镇、30余个村庄,控制灌溉面积2.2万亩,实灌面积1.3万亩,并担负着灌区内3万口人、近万头大中牲畜的`供水任务.在农作物关键用水期和丰水年还可给绵右灌区、人民灌区和乏驴岭水电站补水引水,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故被称作井陉的“心脏工程”--张河湾水库的主动脉.

作 者:杜所芳 作者单位:井陉县张河湾水库管理处刊 名:河北水利英文刊名:HEBEI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1)分类号:F3关键词:

灌区发展 篇3

关键词:水利灌区技术 水利灌区管理能力 RTK技术

水利灌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需求。当今的时代要求水利灌区知识结构上要与时俱进,当前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对水利灌区管理部门的干部和职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灌区部门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加快我们的知识更新,改进知识结构,强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

一、提高水利灌区管理的技术含量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份量似乎越来越小,这种价值取向使得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没有足够的重视。针对农村污染呈现“面广、点多、污染来源复杂”的特点,水利灌区科技创新可以在改善农村环境方面发挥作用。而对于城市而言,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和群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加上城镇污水管网不完善,再加上生态环境监管不够到位,出现了大量工业废水超标排放和大生活污直排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江河水库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积极主动争取各级财政对水利灌区管理投入的基础上,抓好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工程管理、技术管理以及信息管理来保证工程安全。抓好法制管理,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坚持依法管理,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抓好经营管理,充分利用水利灌区工程和水土资源及其他优势,下大力气开展多种经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水利灌区科技创新可以在多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水利灌区建设做出贡献。

二、水利灌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能够提供防汛预案,支持积极支持会商。水利灌区信息化不能对行政领导提供行政决策服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为了满足水利灌区管理部门这方面的需求,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加入防汛预案,提供洪水的预警。例如当洪水达到一定的预警级别时,这样的系统就能够给出相应的预警方案,根据方案,领导就会在会商中做出相应的调度决策。而在决策之前系统还能对放多少洪量、对下游会有什么影响等进行模拟。

这样的系统也能够将水利灌区信息完全掌控。为了让用户更快捷地了解到水利灌区信息情况并作出相应举措,掌上GIS资讯系统是重要的支撑。“掌上GIS资讯系统”可以运行在智能手机之上,智能手机提供无线电话、短信、电话簿等功能,“掌上GIS资讯系统”还能够提供全面的行业资料查阅、电子地图、空间定位、实时信息浏览查询等功能,两者有机结合,基于“掌上GIS资讯系统”提供的及时、充分的水利灌区信息,项目领导、相关负责人可以快速地进行决策。

三、极大RTK技术的应用

RTK(Real - time kinematic)是实时动态测量,对于RTK测量来说,同GPS技术一样仍然是差分解算,但不同的只不过是实时的差分计算。RTK技术在水利灌区工程中的应用与计算机的普及,能够使得传统作业模式得到革新,工作效率极大提高。

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RTK技术相比于GPS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足1s。

RTK技术如何应用在水利灌区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各种控制测量 传统的大地测量、工程控制测量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施测,不仅费工费时,要求点间通视,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匀,且在外业不知精度如何,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快速静态、伪动态方法,在外业测设过程中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测设完成后,回到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而采用RTK来进行控制测量,能够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点位精度要求满足了,用户就可以停止观测了,而且知道观测质量如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RTK技术还可应用到地形测图中。在过去测地形图时一般首先要在测区建立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架上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图,现在发展到外业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配合地物编码,利用大比例尺测图软件来进行测图,甚至于发展到最近的外业电子平板测图等等,都要求在测站上测四周的地貌等碎部点,这些碎部点都与测站通视,而且一般要求至少2~3人操作,需要在拼图时一旦精度不合要求还得到外业去返测,现在采用RTK时,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在要测的地貌碎部点呆上一两秒钟,并同时输入特征编码,通过手簿可以实时知道点位精度,把一个区域测完后回到室内,由专业的软件接口就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图,这样用RTK仅需一人操作,不要求点间通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RTK进行水利灌区工程测量不受天气、地形、通视等条件的限制,断面测量操作简单,工作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数倍,大大节省人力。

四、结论

水利灌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水利灌区工程发挥效益的前提和保障,是水利灌区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水利灌区管理的技术含量,利用先进的水利灌区技术是提高水利灌区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祁万莲.青海省水利灌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灌区发展研究,2007(6).

[2]郭雨田.基层水利灌区管理应与时俱进[J].江苏水利灌区,2005(3).

[3]向旭.对水利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广东水利灌区水电,2005(1).

[4]张兴波,刘作慧.RTK技术在农田水利灌区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灌区科技,2010(5).

黄羊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实践 篇4

一、高起点规范, 高标准建设, 提高农民节水灌溉意识

高效节水技术是一项新的农田灌溉技术, 不仅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也是为建设“两高一优”农业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 促进农田高产稳产的一项措施。在项目建设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护、高效益运行。由于目前灌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没有田间道路, 机械耕作难度大等诸多因素, 在项目区建设中要注重渠、路、林、田四配套, 使项目区实现“方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科技现代化、服务系列化、管理规范化、产出优质高效化”,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积极组织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 深入田间地头向项目区群众传播各类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种植管理技术以及非工程节水措施等技术的应用, 指导群众对节水工程应用和管护。在项目区内设置气象观测站, 及时检测作物的需水时间。通过各种技术培训, 使广大农民懂得科学种植和管理的道理, 掌握节水灌溉的技术要求, 利用节水灌溉和普通灌溉用水量和产量的对比来说服农民, 使农民认识节水灌溉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必由之路, 以实际行动自觉投入节水灌溉。

二、发展高效节水, 调整种植结构

管灌、喷灌、滴灌是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是控制、调节性强的灌溉方式。实施喷灌、管灌、滴灌工程, 投资较大, 因此种植要上规范、上档次, 高投入要有高产出, 达到产出高效益的目的。通过一手抓节水灌溉项目建设, 一手抓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在项目区引进一批新、优、特农作物品种, 粮食、蔬菜、药材、经济作物合理搭配, 推行区域化种植, 使非工程节水和工程节水措施紧密结合, 达到作物高产, 稳产, 高效节水的目的[1]。

三、建管并举, 完善服务体系

节水灌溉工程能否充分发挥效益, 管理是关键, 黄羊灌区水利工程始终坚持建管并举的方针, 加强工程的管理与维护。节水工程建成后, 水管处设立了专业管理机构, 落实管理人员,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做到依法治水、管水, 使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工程运行一直处于良好状态, 灌区在用水上提供优质服务, 保证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2]。

㈠工程灌溉方式

节水灌溉的突出特点是按作物需水要求能适时适量灌溉。在实施管灌时按出水口控制的灌溉面积全部实行小畦灌溉, 作物实行地膜覆盖区域化种植。滴灌设备主要用于日光温室, 在温室中修建蓄水池, 一次性配给水量, 按作物需水量要求, 用水泵在蓄水池中抽水加压供给滴灌设备进行灌溉。在大田喷灌区, 受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限制, 种植作物的农民根据喷灌运行的规模划分不同的轮灌组, 每个轮灌组内种植作物品种和需水要求以及成熟期必须统一, 根据不同的轮灌组和不同的作物品种拟定灌溉制度进行灌溉。田间气象试验观测站对土壤的墒情及时进行检测, 并向喷灌站提供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 喷灌站与灌水小组按照配水计划组织群众喷洒喷灌, 切实达到适时适量灌溉的目的[3]。

㈡工程管理机制

为了使节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必须规范管理行为, 明确工作责任。工程管理采取专业管理与用水者协会参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并成立由水管处、乡 (镇) 技术人员参与的灌溉领导小组, 代表水管处和用水户根据科学管理要求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灌水计划, 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水费征收以及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 同时进行田间气象观测, 建立技术档案, 收集灌溉资料, 总结和更新灌水技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由水管单位和用水者协会共同制订《黄羊灌区喷灌工程运行管理细则》和《黄羊灌区田间工程管理细则》等管理制度。在运行中, 水管单位抽调专人负责喷灌、管灌系统, 并以一个村为灌溉单元, 由群众代表组成灌水小组具体负责田间灌溉工程的管理使用;滴灌以一个日光温室温棚为单位, 由温棚专业户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地推动了节水工程向科学、高效管理迈进。

㈢运行管理

用水者协会按照节水工程灌溉的轮灌组, 年初在每个轮灌组内落实好当年的作物种植面积和品种, 以书面形式提出用水申请并报水管单位, 水管单位根据用水申请和作物的品种编制全年供水计划, 做好统筹安排, 并根据各类作物各期需水量分配到村组, 再分配给用水户。喷灌作为独立的灌溉系统单位供水, 在灌溉期间用水者协会和喷灌管理站签订《喷灌工程使用合同》, 以租借和交纳保证金的形式领用设备, 灌溉结束后交回领用的设备, 丢失和损坏的设备在退还保证金时扣除。

㈣费用征收管理

按照年初编制的用水计划所供水量, 采取预交水费和电费, 然后统一供水。喷灌水量由水表计量, 每一轮灌溉结束后, 由水管单位开具用水量单据和用电单据, 由用水者协会负责人和水管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电费交供电部门, 水费根据水量按方收取, 年终一次性结算, 按预交费用多退少补, 由水管站统一交水管处财务, 并设立大修费用和折旧费专门账户。做到水费、水量、电费、面积四公开, 增强了群众节约用水, 合理用水, 科学用水的自觉性, 使农民得到实惠。

四、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效益

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在黄羊灌区投入运行以来, 节水、增产效益非常显著。

㈠节水效益

经过2001年对项目资料统计, 项目区683.33hm2供水150.08万m3, 喷灌区实行播前喷灌储水712.5m3/hm2, 春小麦生育期喷灌4次, 灌水定额427.5m3/hm2~493.5m3/hm2, 灌溉定额1825.5m3/hm2, 喷灌比地面灌溉节水2413.5m3/hm2, 节水率47.9%, 喷灌区可节水129.4万m3, 管灌水的利用率达到99%, 比土渠提高13%, 管灌区可节水16.68万m3, 增加耕地面积5.33hm2;滴灌节水3000m3/hm2, 节水率达50%, 滴灌区可节水4万m3, 可见节水工程实施后节水效益非常显著。

㈡增产效益

喷灌区各小麦平均产量7927.5kg/hm2, 较地面灌增产1290kg/hm2, 增产率19.4%;玉米增产2400kg/hm2, 温棚滴灌种植比大田沟灌种植增收30000元/hm2左右。

黄羊灌区属资源型缺水灌区, 不能仅仅靠常规节水技术来解决缺水问题,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是提高灌区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节水示范工程的建成, 使渠、路、林、田得到综合治理,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既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又增加了农业发展后劲, 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 为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促进作用[4]。

参考文献

[1]孟小涛, 王春生.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8 (17) .

[2]杨芬, 蔚富生, 郝志华.山西农业灌溉节水对策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 2004, 32⑴.

[3]金桂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⑸.

白酒灌区动火措施 篇5

白酒灌区电气焊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领导审批人签字审批意见:

施焊地点:宁泉酒业白酒灌区 作业内容:进行消防管网的焊接工作 计划作业时间2013年10月 日 时 分 至 2013年10 月 日 时 分 编 制 单位:宜宾市宁泉酒业有限公司 生产 负责人:刘昌金 宁泉酒业厂长:杨 军 作业 负责人:尹 聪 灌区 负责人:张 洪 机电 负责人:刘昌齐 安全 负责人:刘昌齐 调度 负责人:张健勇

宜宾市宁泉酒业有限公司

白酒灌区电气焊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说明:由于在罐区电气焊作业,我们罐区共计8个罐:6个360T的罐群,2个中一个60T,一个100T,外排4个,内排4个(其中5号罐,盛白酒345T,6号罐及其他没有装酒,其它2个,一个近5号罐的是尾水60T,第二个是黄水100T,酒精度在8度以下)其它的是用于配制窖泥的陶坛,特备注意的是五号罐。占地面积长75M。宽40M。约3000M2,东方1.75M高的围墙,南方1.75M高的围墙(其中在此有出入的大门),西方是堡坎(墙下是水沟)北方是堡坎(墙下是水沟,消防沙池及消防沙)和板兔厂共用围墙,墙内有消防管道,便携式灭火器4台,(其中移动的2台),无任何电源及照明设备、设施,电源引用要从粮库外墙导电入内用。照明在酒库的3楼屋顶上开启。入内工作的所有人员,禁止带烟、火源,穿铁制的鞋底。

1.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且持证上岗,认真保管好气瓶,防止暴晒、振动,遵守纪律,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对所安装、管线设备安全运行负责。2.现场作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消防安全知识,能熟练使用消防灭火器材,工作前应先检查电焊机,使用时先按焊条直径,焊件厚度调好电流;经常检查电焊机电源线,发现破皮立即更换。检查氧气、乙炔瓶是否有漏气现象,表带是否完好。3.作业时跟班领导一定要进行现场统一指挥,在现场将措施落实到位,并指定专人在场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宜宾市宁泉酒业有限公司

4.焊、割等设备的运输执行有关运输安全措施。氧气瓶、乙炔瓶在装卸、运输时不得同油脂、易燃、易爆物品同车,必须轻装轻放、绑扎牢固,防止滚动。氧气瓶上应装设防震胶圈,搬运前检查安全帽是否拧紧,从事焊接前,必须知道焊接工件的材料质量及施工要求,检查好工具、设备,做好各项准备工作。5.气割地点的前后周围各5m的范围内,不能有油类、杂草、棉纱、等易燃易爆物品,应是不燃性材料,并应有供水管路,消防器材,有专人负责喷水。上述工作地点应至少备有2个干粉灭火器和20袋25KG的灭火沙。

6.气割用具必须完好,气带接头连接处使用专用卡子固定可靠,不得用铁丝代替。

7.作业之前利用清水对作业地点10米内卫生进行打扫干净、地面进行冲洗清理,气割、焊接结束后再次冲洗。

8.气割使用的氧气、乙炔瓶,间距必须保持两者之间在7米以上,并且乙炔瓶必须放置在主风流口。

9.气割地点,作业过程中要求安全员在现场监督检查,并且消防队员杨举鲜在旁边做好消防沙袋的准备,作业每隔一小时,提醒休息一次,约10分钟,作业地点风流中白酒浓度大于0.5%时不得作业。

10.白酒浓度不得超过0.5%,只有在检查证明作业地点附近20m范围内,无白酒浓度超标时,方可进行作业。

宜宾市宁泉酒业有限公司

11气割操作员必须佩带专用手套,衣领袖口必须全部扎紧。12.在罐区顶上方焊接时,带面必须用不燃性材料进行保护。

13.使用气割时一定注意不得损坏设备、设施其它部分,电缆管线等易燃物品,要用不燃性材料保护好。

14.气割工作完毕后,工作地点应再次用水喷洒,并应有专人在工作地点检查、看守值班,发现异状,立即处理。

15.气割工作完毕后,相关设备、工具等不得存放在施工现场,必须全部回收。

宜宾市宁泉酒业有限公司

措施现场贯彻签字: 组织贯彻人: 作业负责人: 施 焊 人员: 喷洒水人员: 焊后留守人: 安 全 员:

焊前及焊接过程检查:

安全员(签字): 安全措施现场落实情况: 其它安全情况:

作业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安全员填写)作业结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焊后留守人填写)焊后检查:

作业场所现场清理完毕,焊后留守人(签字)观测1小时后,确认无遗留火种及其它隐患,电气焊作业结束。结束后,作业负责人(签字)应在 1小时内向施焊地点所属调度室汇报。

宜宾市宁泉酒业有限公司

灌区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6

关键词 灌区管理;农村发展;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农田灌溉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田间小气候,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水资源的有效、高效利用一直是灌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科学的用水调配可促进整个灌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巨大。

1 灌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低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许多灌区渠道因为泥沙淤积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田地没有完善的工程配套设施。同时,因为早期建设过程中制定的标准较低,并没有合理的给水设施,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此外,部分灌区仍然采用灌排统一的设计方式,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且因为对下水位的控制难度较大,对工程的效益影响较为严重。

1.2 资金短缺

灌区管理问题一直得不到合理的定位,因此其管理资金一直不够稳定。同时,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公益性的管理方案对运行资金提供有力的支持,工程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因为费用问题而犯愁,工程在改造及设备更新等问题多无法得到落实。

1.3 管理制度不完善

灌区渠道受到的破坏较为严重,末级渠道经常会被侵占,也经常会被人为地破坏,很多灌溉渠道因为没有人管理逐渐成了堆放垃圾的地点,人们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都倾倒渠道之中,长时间的堆积使渠道被填满,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这不仅对末级渠道的正常运用产生了影响,还会影响到农村的环境质量。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于灌区管理采取的自负盈亏的核算模式,因此在管理上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水利工程的施工会受到灌区的自然因素限制,同时因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灌区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大,从而导致灌区的正常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收取一定的用水费用是确保灌区正常运行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在收取用水费时主要依靠督促完成,用水费用的收取与村干部的工作态度有直接关系。目前,在收取用水费用上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对于不缴纳用水费用的用户,只能采取缓供或停供的方式来督促用户缴纳水费。而且缓供或停供还将面对农业生产大局、创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阻力,因此拖欠水费现象近年来屡见不鲜。

2 加强灌区管理的应对策略

2.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灌区管理模式应当首先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即根据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的理念构建企业经营模式针对灌区工程运行、水费征收以及水资源调配等进行管理。同时,以村或者乡为单位建立用水协会,实施基层管理体系。其次,针对以往权责不清和政事不分、投入机制不完善等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加大认识改革,不断降低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全民参与的灌区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管理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实施科学配水、合理调配和计量用水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逐渐让管理机构成为灌区管理主体。最为重要的是,灌区管理模式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依法办事、依法治水,走法制化灌区管理道路。

2.2 加强用水者协会的参与

现阶段,我国灌区管理模式的改革重点和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关键在于加强用水者协会参与灌区管理。这就要求灌区管理过程中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成立作为突破口,构建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决策机制。在整个灌区管理模式中实现分级管理、分水源管理、分渠道管理等。管理人员的相关费用要统一从灌区管理收入的水费当中支出。而就田间工程的管理则交于用水者协会进行管理,确保用水能够分配到户,实现水费收取和工程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用水者协会参与灌区管理使得广大农户和用水者能够及时得到灌溉用水,让灌区的所有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科学合理进行分配。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灌区的渠道、灌区设施、田间工程等得到更好的维护,且灌区用户直接进行灌溉管理,践行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权责更为明确、监督更为民主、浪费更加缩小。

2.3 构建新型水价激励机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灌区管理中农业灌溉的水费收取标准较低,很难达到供水成本。但供水价格是调节用水资源和用水需求的重要杠杆。所以,灌区管理过程中必须针对灌溉作物面积、灌溉时间、灌溉量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水费的合理制定奠定基础。

针对我国大部分灌区管理模式,应当在水价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定额基本水价、超额水价累计、限价协商浮动和到户收取水费”的模式进行水价激励制度的构建。构建新型水价激励机制不仅仅是灌区水价管理改革的重要途径,更是灌区总体管理模式发展和改革的必然选择。

2.4 增强政府投入

政府投入是灌区管理模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政府的投入能够确保灌区相关配套设施和灌溉设备的更新改造能够顺利进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大型国有灌区已经不能适应高效节水灌溉要求,折损现象相当严重。所以,灌区首先应当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尽量确保政府预算和宏观调控能够将灌区配套建设资金和改造资金纳入。其次,针对节水实验和灌区防洪的资金也应当积极争取。最后,灌区要凭借其抗旱防洪等公益性任务向政府获取相应的资金补偿。

3 结语

农村的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农村的经济发展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灌区问题是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在灌区管理过程中,要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依据,通过分析发现在灌区管理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只有解决灌区管理问题,才能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灌区要发展量水需先行 篇7

一、测流量水工作是加强灌区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突破口

测水量水是灌区合理调度水资源, 实施计划用水, 实行按方收费, 大力推行亩次计费、轮次收费的重要环节。随着水价成本的逐步到位, 随着水费在农业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灌区的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 简单的测水已难以被用户所接受。用水户对扩大灌溉水源、合理计划调配水量、准确量水有了迫切的要求。

二、加大管理力度, 切实搞好量水工作

现在全局共有测流断面311个, 干 (分干) 渠断面18处, 支渠断面16处, 直口、斗、农、毛渠断面277处, 全局从事测流量水人员102名, 占所段总人数的61%。

1.加大了资金投入。2012~2014年, 全局累计投入量水经费约50万元, 对大部分测流断面进行更新改造, 并对大量的量水仪器进行了更新, 从设施设备上保证了量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了对测流量水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对从事的测流量水人员进行了重新调整, 将责任心强、比较精干的人员放在了量水岗位上。

3.加强了对量水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 提高了量水工作的透明度。

4.推行了直口渠量水资料当日传递到管理所、管理局制度。

5.大力推行亩次计费轮次收费的工作。

6.进一步完善测流量水办法和制度。

通过采取以上六项措施, 全局测流量水工作基本走上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全局各单位的量水资料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三、不断提高认识, 使量水工作再上新台阶

灌区水管单位实质上就是一个服务单位, 其工作的核心就是利用工程措施把水引进来, 通过调、配、量等手段供给下级渠道的广大用户, 然后把水费收回来, 收回来的资金用于灌区工程建设, 保证灌排管理工作正常运转, 发放人员工资等。

1.随着形势的发展, 量水工作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

水价的改革已逐步实现成本到位, 要求我们加强量水工作。随着水价成本的逐步到位, 量水工作将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各级政府的关注。量水不准, 不仅会直接影响水费计收工作, 而且还会引发一些社会矛盾。水资源的紧缺要求我们强化量水工作。随着水资源日趋紧缺和国家对水资源统一调配力度不断加大, 灌区内实行“以量定需、限量供水、供够关口”的制度势在必行。灌区改革措施的实施, 要求我们细化量水工作。随着灌区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公管工程的管理上, 将逐步推行“六定”承包责任制;在群管工程管理体制上逐步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 在计费方式上将推行以直口渠为单元, 按亩次计费, 并分摊到户的方法。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 要求我们必须抓好量水工作,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灌区实施节水改造项目后, 用水量由现在的52亿立方米减少到40立方米, 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42提高到0.68。

2.只有量水人员准确公正量水, 才能维护供、用双方合法利益。

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足以说明量水工作的重要性, 它确实是灌区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四、对搞好今后量水工作的几点看法

1.水管单位应把灌溉管理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直口量水上来, 主要是合理调度, 把公管渠道内的水调配好, 并通过直口量水供给群管渠道。

2.切实加强直口渠口闸的管理工作, 管理人员协调乡村社水管人员管好各条直口渠。

3.一线水文测工要尽职尽责, 做到一是认真负责, 二是按规范要求施测, 三是记载好基础数据, 四是及时反馈传递直口渠水情。

4.水量、水费及时向村民张榜公布。

5.做好测流量水、水费公布的监督检查工作。

6.坚持水权高度集中, 水调会政出一门的原则, 为量水工作提供正常的用水秩序。

7.广大职工要确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树立“灌户第一、优质服务”的思想, 既不允许出现利用水权坑农、卡农, 少引多测等损害, 侵占农民正当利益的行为发生。

8.要求做好量水工作中典型事迹宣传、报道工作。用宣传的方式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在灌域范围内形成人人关心、支持量水工作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农田水力学》, 武汉大学, 郭元裕, 2001.

景电灌区洋葱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8

一、景电灌区洋葱生产现状

洋葱在景泰县的栽培历史较长, 20世纪80年代在本县灌区的草窝滩、喜泉等乡镇采用露地直播种植, 但因受多种因素的限制, 一直未形成规模, 直到90年代后期, 随着市场的扩充和营销方式的转变, 全县洋葱生产有了大的发展, 灌区大部分乡镇开始种植, 面积逐渐扩大。栽培技术上, 也由传统的露地直播形式发展到采用温室早春育苗, 露地移栽和地膜覆盖移栽等新的栽培模式;品种由单一的鲜食性增加为鲜食性和加工专用型两类;产量由传统露地直播的30吨/公顷增加到75吨/公顷~90吨/公顷, 高产可达120吨/公顷~135吨/公顷。近十年来, 尽管销售价格随市场行情变化年度间有一定的波动, 但总体效益还是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 种植规模目前已发展到500公顷, 收获后的产品除部分订单之外, 主要由个体运销户销往国内大中城市。

二、景电灌区发展洋葱产业的优势

㈠自然资源优势

景电灌区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 属干旱性大陆性气候, 昼夜温差大, 海拔1400米~1700米, 年日照时数2725小时, 日照率62%, 年平均气温8.2℃, 年降水量185毫米, 无霜期141天, 土壤属荒漠灰钙土和灰钙土, 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土质疏松。全县总耕地面积4.6万公顷, 其中, 灌溉面积2.4万公顷, 以景电工程为主体, 沿黄提灌为辅助, 井泉灌溉为补充的农田水利灌溉网络完全能够满足作物对水的要求。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充裕的优质耕地非常适宜规模化种植洋葱。

㈡交通运输优势

景泰县地处甘、宁、蒙三省交界处, 境内交通十分便利, 包兰铁路、甘武铁路穿境而过, 省道201线、308线连接数条国道, 县城距省城兰州180公里, 距中川机场100公里,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乡村公路四通八达, 通讯网络健全, 物流、人流、信息流畅通便捷, 这些便利的环境条件为客商进行交流、业务联系及洋葱的收购运输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㈢栽培技术优势

该中心现有技术人员50人, 其中中高级专业人员达38人, 直接从事洋葱栽培的人员达到8人, 且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 总结出了景电灌区洋葱栽培技术规程, 为洋葱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㈣市场销售优势

由于该县独特的自然条件, 生产的洋葱葱形整齐, 鳞茎大小适中, 肉质细嫩, 色泽好, 干物质含量高, 具有口味正, 鳞片厚, 收口紧, 耐贮运等特点, 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加之本县灌区生产的洋葱收获时节在8月下旬~9月下旬, 此时正是山东、江苏的洋葱收获完毕, 云南等省的洋葱尚未上市, 国内市场洋葱供应出现空缺, 这种季节供应优势和耐贮运优势为该县灌区洋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利润空间, 具有很强的市场优势。

三、景电灌区洋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㈠种植的盲目性, 导致产业发展速度慢, 面积不稳定

由于信息渠道不畅, 销售体系不健全, 农户与收购商之间联系不紧密, 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机制, 农户种植洋葱只能靠自己的判断或根据滞后的虚假信息, 盲目进行生产, 出现一哄而上, 一挫而下的现象。加之受温室面积的限制, 育苗面积上不去, 使灌区洋葱种植面积徘徊不前, 发展速度慢, 规模小。

㈡品种单一,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 技术部门虽然引进了一些国内外品种, 进行了试验研究, 但生产用品种还很少, 目前景电灌区种植的洋葱以牧童、太阳格林、红福、红健等进口品种为主, 但是种子数量有限, 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因此, 产出量也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尚缺乏自主创新品种, 并且现有品种以鲜食为主, 加工专用品种只有一种, 因而极大地限制了洋葱销售市场的拓宽。

㈢加工滞后, 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 景泰县尚无一家洋葱加工企业, 产品收获后, 除本地零售和部分订单外, 其余大部分在客商的要求下进行简单的分级, 用网袋包装后, 以鲜葱形式运往全国各大城市或从东北口岸出口到俄罗斯, 另有一部分销往酒泉、嘉峪关进行脱水加工。由于没有自己的贮藏加工企业, 加工跟不上, 产品转化率低, 从而影响了洋葱产业的长足发展。

四、景电灌区发展洋葱产业应采取的对策

㈠建立信息网络, 搭建营销平台

要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洋葱生产的市场信息网络, 依市场需求指导农户进行生产, 组建洋葱经销专业合作社, 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 并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实行订单种植, 合同收购, 降低洋葱生产的风险, 提高市场竞争力, 调动农户种植洋葱的积极性。

㈡强化栽培技术, 打造品牌产品

随着温室育苗, 地膜覆盖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景电灌区洋葱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提高洋葱的产量、品质及商品率, 必须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 进行品比、肥效、密度等试验研究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筛选研究, 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 总结出一整套综合技术措施组装配套的栽培技术规程, 进行无公害洋葱生产基地的认定和无公害洋葱认证, 促进灌区无公害洋葱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 吸引国内外同行和知名品牌到我县进行品牌嫁接,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洋葱产品, 培育洋葱名品, 提高我县洋葱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

㈢发展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附加值

产品只有经过加工之后才能增值, 一般洋葱产品加工后可增值3倍~8倍, 因此, 政府应高度重视, 加大对洋葱产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投资, 立项建厂, 以加工增值和为本县培植税源为目的, 在深加工上做文章, 想方设法招商引资或聚纳民间资本, 利用国内外现代设备和工艺, 建立洋葱最新的加工生产线, 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洋葱系列产品, 以带动全县洋葱产业的发展。

㈣推广秋播育苗, 扩大生产规模

灌区发展 篇9

至2010年, 设计灌溉面积2万hm2及以上的大型灌区434处, 灌溉面积1 730多万hm2, 占总有效灌溉的28%以上, 灌溉用水量占全国灌溉用水总量的33%以上。大型灌区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 工程设施相对完善, 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较强, 农业生产稳定, 是粮、棉、油生产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基地。

进入新世纪, 大型灌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主要体现在:一是降水的不确定性增大, 极端性气候事件增多, 大型灌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 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矛盾日益突出。据初步分析, 与1998年相比, 2010年34%的大型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 其中, 黄淮海、内陆海地区44%的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二是从长远看, 人增、地减、水少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14.4%, 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6%, 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背景下, 大型灌区承担粮食生产任务加重。三是大型灌区输水渠线长、用户多、配水难度大, 管理手段落后, 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工情、水情、灌溉需求等信息, 与“优化配置、合理调度灌溉用水”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 大型灌区服务能力弱, 管理效率低。四是大型灌区是人工生态系统, 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人类活动强度大, 不当灌溉等人类活动对灌区内生态可能造成负面作用。

应对上述挑战和经济社会转型加快的要求, 科学谋划大型灌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 对于落实国家“四化同步”发展战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内容与标准

2.1 大型灌区现代化内涵

型灌区现代化应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成熟、全面实现的过程。综合分析国内外灌区研究成果与发展经验, 灌区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 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理念指导灌区建设, 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打造灌区工程设施, 用现代科技引领灌区发展, 用现代管理制度进行灌区管理, 建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灾抗灾有力、灌排设施完备、工程运行可靠、灌溉服务高效、生态环境健康的灌区, 具有较高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生产效率, 满足农业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对灌区发展的要求。

2.2 现代化发展原则

在灌区现代化建设中, 坚持“四个优先、四个统筹”的原则:优先改造老化灌区, 统筹安排新建灌区;优先改善现有灌溉面积, 统筹扩大新增灌溉面积;优先采取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统筹应用传统技术与方法;优先满足民生迫切需求, 统筹改善生态环境。

2.3 现代化建设内容与标准

根据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整体来看, 经过15~20 a左右的时间, 到2030年前后能够基本实现大型灌区现代化。借鉴发达国家和中国发达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标准与要求, 从安全保障、灌溉排水、管理与服务、效率与效益、生态环境五个方面考虑, 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内容和达到标准如下。

2.3.1 安全保障

具有完善的农田与村镇防洪、除涝体系, 防洪工程达到规定的设计防洪标准, 经济集中区域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

(1) 村镇除涝标准达到排水设计重现期10 a以上, 重要城镇达到20 a以上。

(2) 农田防洪工程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根据保护规模和重要程度灌区确定防洪工程达到标准, 保护农田面积大于等于20万hm2, 重现期50 a以上;面积20~6.67万hm2, 重现期30 a以上;面积6.67~2万hm2, 重现期20 a以上;面积小于等2万hm2, 重现期10 a以上。

(3) 灌区建立自然灾害 (洪、旱、风、雹等) 预警体系, 具备完善的防灾减灾调度决策与应急响应系统, 满足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要求。

2.3.2 灌溉排水

具备完善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 渠、沟、田、林、路综合配套, 满足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要求。农田灌排工程设计标准达到规范要求或适当提高标准, 工程配套齐全、设施完好。

(1) 灌区有效控制灌溉面积全部达到旱涝保收面积标准;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90%以上。

(2) 水源工程满足灌区设计供水要求, 工程状况良好, 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

(3) 渠 (管) 道输配水工程完备, 配套率达到98%以上。在严重缺水地区和渗漏严重的渠段, 合理进行渠道防渗, 提高输水效率的同时不影响灌区傍渠生态和植被;在丰水地区和地下水埋深较浅的渠段, 采取生态友好型技术进行渠道整治护坡。渠道工程与当地环境相和谐。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55。

(4) 排水工程健全, 农田排涝标准达到10 a一遇以上, 能有效调节和控制农田水分状况, 避免作物遭受涝渍灾害, 防止土壤盐碱化。根据需要和可能, 建有沟渠人工湿地或水质净化设施, 农田退水或排水对下游生态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因地制宜, 在满足排水要求的条件下, 以利水、亲水、活水、保水为目标, 兼顾生态涵养和景观。

(5) 田间工程布局合理, 配套齐全;农田平整、田块规模适中;灌水技术先进, 能适时适量为作物提供所需水分, 保证农业稳产高产, 优质高效。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95%以上, 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90。

(6) 灌区管理设施健全, 灌区分水配水、排水控制设施配套完善, 关键分水配水、排水控制设施实现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斗渠及以上渠道、支管及以上管道分水口应具有灌溉计量设施, 田间末级固定渠道量水设施满足管理要求。

(7) 灌区路、桥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完备, 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田间道路与林带布置与灌排渠沟相协调, 风沙地区农田防护林带布设满足国家有关标准。

(8) 灌排工程设计使用年限达到30 a及以上。

2.3.3 管理与服务

具有健全的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工程管理与运行管理高效, 灌溉服务与水费计收公开、透明, 供水公平、可靠, 管理维护经费满足工程运行管护正常需求。灌区实现管理信息化, 能够优化配置水资源, 适时适量供水与排水, 满足灌区现代农业生产需求。

(1) 管理体系完善。

灌区专管机构与群管组织对灌区的工程管理、运行管理职责清晰、责任明确, 实现灌区无缝覆盖。万亩专管人员数量小于等于定岗定编核定人员数量;在专管机构指导下, 用水户协会等群管组织对灌区田间工程与灌溉用水实现自主管理, 管理面积达到灌区的100%。

(2) 管理制度健全。

对于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制定了管理条例、管理细则或管理办法;出台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管理办法。水价与水费计收制度合理。

(3) 管理能力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

采用3S技术、互联网技术进行灌区管理, 灌区工程管理与用水管理实现信息化, 具有灌溉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能够根据气象变化、作物需水等情况, 进行灌溉预报和供水调度;实施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灌区专管人员中大专以上技术与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灌区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化。

(4) 灌区服务服务及时高效。

能够根据农业生产要求, 适时提供灌溉排水优质服务;建有管理与信息公开网站, 及时向用水户提供灌溉预报、灌溉计划、水费计收等信息, 灌区管理公开透明。

(5) 灌区经费满足灌区正常需求。

灌区的水费收入、行政事业费、政府财政补助、其他收入等能够满足灌区工程维护、运行管理日常需要, 具有政策保障。

2.3.4 效率与效益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或超过节水灌溉标准 (0.5以上) ;水分生产率达到1.4 kg/m3以上。

2.3.5 生态与环境

灌区河流水质符合功能区要求, 生态健康;灌区排水水质控制在合理范围, 满足排放要求, 排水对下游或外部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地下水多年采补平衡, 地下水位适宜, 灌区无次生盐碱化和渍害发生。

3 大型灌区现代化评价指标

3.1 评价指标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 结合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内容与标准, 确定灌区现代化评价指标, 分为安全保障、灌溉排水、管理与服务、效率与效益、生态环境等5类20项指标, 其中定量评价指标18项, 定性评价指标2项。详见表1。

3.2 指标目标值

根据我国大型灌区现状, 参考发达国家灌区整体状况和我国先进灌区相关指标已实现值, 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灌区的要求, 综合分析确定大型灌区现代化的应达到的目标值, 详见表1灌区现代化评价指标与目标值。

4 大型灌区现代化发展对策

4.1 制定大型灌区现代化技术标准

目前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仍执行20世纪90年代的建设标准与技术标准, 其与现代农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存在差距, 应根据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对大型灌区的要求, 研究提出灌区现代化建设模式、建设标准和改造策略。制 (修) 订灌排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灌溉用水与工程运行管理、灌区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规范与规程, 加快建立灌区建设和现代管理标准体系。

4.2 全面系统评估大型灌区状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型灌区评估方法, 对灌区水源情况、工程状况、管理与服务水平、效益与效率、生态与环境等进全面调查和系统评估, 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对照灌区现代化建设标准, 查找存在问题与关键薄弱环节, 合理确定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提升灌区效益与效率, 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支撑。

4.3 开展大型灌区现代化示范

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 在西北、华北、东北、中部、西南、东南等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灌区, 开展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根据灌区现代化建设标准, 从规划理念、技术标准、新技术应用、信息化建设、生态友好型改造措施等方面开展示范试验, 总结经验, 形成建设模式, 逐步推广, 为大型灌区现代化发展打造先行样板。

4.4 统筹规划, 逐步推进

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在全面对大型灌区全面评估的基础上, 适时编制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与原则, 合理规划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提出实施保障措施。各灌区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工程设施状况、管理能力与水平, 分类有针对性制定现代化建设方案。经济发达地区 (人均GDP 5 000美元以上地区) 的大型灌区应率先实现现代化, 引领大型灌区全面实现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韩振中, 鲁少华.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思路与评价指标[J].灌溉排水学报, 2012, (1) :5-9.

[2]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二五”规划[R].北京.2012.

[3]杨增文, 郑金刚, 杨婷, 等.关于水利现代化的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 2011, (5) :44-47.

[4]张丽平, 贾绍凤.上海市郊区水利现代化综合评价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5, (1) :66-70.

[5]杨培岭, 李云开, 曾向辉, 等.生态灌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支撑技术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 2009, (14) :32-35.

[6]赵乐诗, 马祖融.对美国帝王谷灌区的考察及启示[R].国外考察报告, 2000.

灌区发展 篇10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截至2012年底, 大湖湾灌区17个农民用水者协会中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共有机电井435眼, 斗渠108条, 总长122.38km农渠281条, 总长138.38km。其中:高标准衬砌斗渠78.84km, 占总长度的64.4%, 农渠23.95km, 占总长度的17.3%。

二、存在的问题

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严重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建于七八十年代, 衬砌率底, 斗农渠衬砌率仅占总渠道长度的39.4%, 大部分为土渠, 建设标准低。已建成的机井和已衬砌的斗农渠道等设施, 经多年运行, 已破烂不堪, 设施严重老化。由于灌区缺乏资金, 工程维修不及时, 部分已毁损报废, 致使机井和农田输水灌溉渠道完好率及渠道输水效率降, 工程效益衰减。

㈡灌溉效率不高全灌区水库、塘坝工程以及小型渠道引水工程, 在5月~7月份由于黑河断流, 水资源匮乏, 灌区农田灌溉保证率仅为50%。加之土渠输水, 大水漫灌, 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工程运行效率低, 直接影响田间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㈢工程管理落后灌区农村税费改革后, 由于“两工”取消, 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费用失去了基本保障, 出现了“劳动力组织难、资金筹集难、管理到位难”的“三难”状况。2000年以前, 工程维护、渠道清淤靠灌区政府组织, 渠系及村社组织农户实施, 如今要靠“村社一事一议”来解决。而许多村社“一事一议”难以开展, 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劳力难以组织, 灌区又缺乏资金进行工程维护和渠道清淤, 致使工程长期处于带病运行状态, 工程效益逐年衰减。

㈣灌溉收入偏低农业灌溉水的价格偏低, 水费征收困难, 水管单位征收的水费只能满足灌区管理人员工资及单位正常办公经费, 国家投入的财力基本上用于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建设, 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经费、渠道修补经费无来源, 农民用水者协会更不能向用水户征收。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难度较大, 但仅凭灌区水费来应付开支, 即使当年水费全部足额回收, 也严重入不敷出。目前我灌区水的价格为83.4元/亩, 远低于全省平均水价。而且水费收缴率整体不高, 个别渠系收缴率只占28%。斗渠以下水利工程及农业灌溉井普遍不征收农业灌溉水费。

㈤农业水源短缺全灌区海拔在1300m~1400m之间, 气候属大陆沙漠干旱型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干热, 春季多风, 全年无期150d左右, 多年平均降水量104㎜, 蒸发量2000㎜左右, 年均气温7.6℃;全年最高气温在7月, 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 最低气温在1月, 月平均气温在-9.7℃;全年日照时数为3088h。干旱指数介于2.5~3.5之间。区内地形复杂, 降雨时空不均, 且与农作物生长需水极不协调, 灌溉用水更为紧缺。

三、对策建议

从根本上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投入主体不落实、产权不明晰、管护责任模糊、管理难和效益低下等棘手和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 必须加快在规划编制、资金投入、工程建设、建后管护等方面的新模式, 形成新机制。

㈠“因地制宜, 科学发展”的规划机制要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 使规划起到纲领性作用。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规划编制组织管理, 坚持应急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二是建议编制大湖湾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并审查批准, 年度规划及专业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的范围内分年度按步骤逐步进行;三是统一规划标准, 规范地方行为, 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深度;四是加强审批管理, 严格审批标准, 做到按规划审批;五是加大规划编制前期工作资金投入力度。

㈡“财政为主, 主体多元”的投资机制针对大湖湾灌区实际情况, 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方式。一是建议上级部门逐年增加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预算,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支持灌区水利建设;二是积极推行“民办公助”项目的经验和做法, 对斗渠、农渠、小型水塘 (库) 等农民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 鼓励和支持农民去做, 筹资筹劳进行“一事一议”, 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三是有效整合有关部门的涉水项目资金, 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等项目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 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水利项目的建设;四是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㈢“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建设机制农民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 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上, 推行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建设模式。以村社为单位成立项目建设机构, 灌区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聘请一定数量的农民监督员, 监督检查工程质量, 使农户既是受益者又是建设者, 既是监督员又是管理员。形成水管单位控制、村社保证、群众参与监督、政府部门管理的建设机制。

渠道防渗技术在灌区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灌区;防渗技术;应用

1.灌区概况

由于灌区工程建设于特殊的历史年代,受当时经济社会条件限制,灌区干支渠工程设计标准低,建造质量差,工程遗留问题较多,加之经过三十年运行,工程老化,渠道衬砌毁坏严重,输水过程中渗漏较多,造成水量严重浪费,且输水能力不足,有效灌溉面积衰减。田间工程实际配套差,设计标准低,加之水毁、老化失修原因,水量浪费大,亩均耗水定额高,不仅影响灌溉效益的发挥,而且阻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灌区经济发展。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着减少渗漏、提高效益的原则,我们有必要在续建配套项目中加强渠道衬砌改造,做好渠道防渗工程建设。

2.渠道防渗的意义和作用

2.1渠道防渗的意义

渠道防渗是减少水量损失,发展节水型农业行之有效的主要节水技术,是大中型灌区实行节水灌溉的重要措施。渠道的渗漏不仅降低了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减少了灌溉面积,浪费了水资源,而且还会增加灌溉技术和农民的水费负担,甚至会危及工程的安全运行。为了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一方面要加强渠系工程配套和维修养护,有计划地引水和配水,不断提高灌区管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要采取渠道防渗工程措施,减少渗漏损失水量。因此实施渠道防渗技术很有必要。

2.2渠道防渗的作用

渠道防渗工程措施除了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节省灌溉用水量、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外,还有减小渠床糙率系数,加大渠道内水流流速;提高渠道输水能力。防止渠道长草;减少泥沙淤积,节省工程维修费用;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效益的作用。

3.渠道防渗技术在灌区的应用

多年来,我们在渠道防渗工程建设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推广应用,尤其在“十一五”期间的续建配套项目实施中,在干、支渠衬砌改造中我们采用了混凝土衬砌、使用U型渠道断面等防渗措施,取得了很大效果,使灌区的工程面貌得到了改善,渠道的水利用系数得到了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渠水利用系数,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减轻农民的负担,扩大灌溉面积,灌区要充分利用项目工程实施,推广渠道防渗工作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取得更好的防渗效果。

4.渠道防渗技术

4.1渠道防渗断面

灌区渠道防渗断面结构形式主要依据渠道流量大小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即工程附近回填土料来源、施工工期、回填土施工质量等条件来确定。

由于弧形坡脚梯形断面或弧底梯形断面由于其近似于最佳水力断面,流速分布均匀,易于拉沙,减少淤积;同时也能改善防渗渠道冻胀变形分布的不均匀性,且渠底有一定的反拱作用,故可减轻砼板的冻胀破坏,减少裂缝和移位。在干、支渠道中应用。一般干渠渠道选用弧形坡脚梯形断面或梯形断面,支渠依据流量大小设计流量大于3m3/s,选用弧形坡脚梯形断面或弧底梯形断面,设计流量1-3m3/s,选用弧底梯形断面或U型断面,

斗分渠〈1m3/s,选择U型断面,U型断面较梯形断面每公里输水损失可减少3.7%,防渗效果最好,它近似于最佳水力断面,水流条件好,流速大,输水输沙能力强;另外,其抗冻胀性能较高,冻胀程度仅为梯形的1/3-1/4,又便于管理,投资少、占地少,机械化施工程度较高。

4.2防渗材料

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即一布一膜土工布。由于其抗拉强度较高,抗穿透能力和抗老化性能好,可不设过渡层,另外,土工布表面摩擦力大,防滑效果好,便于安砌或浇筑砼板。与塑料膜防渗相比,具有施工简单,质量可靠,提高工效等优点干、支渠防渗工程大都采用这种板膜复合结构形式,即采用一布一膜土工布柔性材料做防渗层,其上再用C15砼刚性材料做为保护层,厚度一般7-10cm。

4.3伸缩缝止水材料

采用水利部西北水科所在聚氯乙烯油膏基础上研制的性能与其相同,但造价相对较低的新型伸缩缝止水材料—焦油塑料胶泥。其施工方便,造价低,止水效果良好,在灌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4.4其它技术措施

4.4.1防渗渠道基槽的填筑与开挖

灌区近年来渠道衬砌均是在旧渠道上进行,由于原渠道多为土渠梯形断面,经长期输水运用,在水面以下均已变成不规则的弧形断面。对此应采取了以下的处理方法:

①如渠基含水量很大,甚至为饱和状态时,为了填筑施工,就提前停水,使基土风干,或采用抽排、翻晒等方法,降低含水量。

②对于过流较大的重要干、支渠工程或有防冻要求的工程,采用换填土等方法。

③对于流量小于2.0m3/s的支渠及斗、分渠,首先进行清淤和清基土,再进行填筑。填筑时先将全渠槽填至设计高程(分层夯实,每层铺土厚度,机械施工时,不大于30cm,人工施工时,不大于20cm),再用U形开渠机进行开挖,最后再辅以人工检查和反复的修整工作,直到满足防渗层断面设计要求。

④大于2.0m3/s的干、支渠工程,由于全渠槽填筑土方量较大,故往往采用局部填筑补齐的方法进行填筑,填筑面的宽度一般应较设计加宽50cm以上,以满足一个蛙式电夯机的正常工作面。开挖时,仅开挖填筑时加宽的50cm的部分土体,然后按整修渠槽的方法修整渠道基槽,直至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4.4.2土工膜的加工和铺设

该工序包括剪裁、接缝、铺设等项工作。

经理论计算,考虑到实际应用的安全系数,宝鸡峡灌区采用的复合土工膜规格为一布一膜,其中上面一层为100-150g/m2的土工布(根据渠道流量、断面、水深等具体确定),其表面摩擦力大,防滑效果好,便于安砌或浇筑砼板。下面一层为不小于0.25mm厚的聚氯乙烯膜,是主要的防渗材料。

①剪裁:成卷的土工膜料应根据铺膜基槽断面尺寸的大小及每段长度剪裁。纵向铺设时,首先按基槽的断面尺寸计算所需膜料的幅数。横向铺设时,以铺设基槽断面的长度为一幅。剪裁的长度应以其大块膜料便于搬运和铺设为宜。小型渠道一般为50m-60m,大中型渠道可选用20m-40m。

②接缝:膜料连接处理的方法有搭接法,焊接法和粘接法等。宝鸡峡灌区近年来多改简单的搭接及粘接剂粘接为机器焊接。焊接时的搭接宽度一般不小于10cm,采用双焊缝焊接。

③铺设:基槽检验合格后,在基槽表面洒水湿润,以保证膜料能紧密地贴在基床上。纵向铺设时,将按设计尺寸加工的大幅膜料叠成“琴箱”式,先横向放在下游槽内,再将一端与先铺好的膜料或原建筑物在现场焊接,再向上游拉展铺开。横向铺设时,由渠道一岸经渠底向另一岸铺设。总之,铺膜的速度应和砼铺砌或浇筑的速度相配合,当天铺膜,当天浇筑好砼板,以免膜料裸露时间过长。

4.4.3砼板的安砌、浇筑

为确保砼防渗渠道的防渗效果及耐久性,除了正确合理的设计外,还必须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确保施工质量,做到优质、经济、安全。

5.渠道防渗技术应用的效果

潇河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12

灌区现有干渠2条, 全长46.28千米, 其中, 民丰干渠长17.14千米, 控制面积16.24万亩;民生干渠长29.14千米, 控制面积17万亩;支渠8条, 总长90.17千米, 斗渠156条, 总长286.6千米, 农渠1164条, 总长887.1千米。灌区有干、支渠建筑物526件, 斗农两级渠系建筑物5515件, 已形成了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基本配套的灌溉排水体系。

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灌区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结构不合理、工程老化不配套等问题愈加突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

一、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体制不顺, 制约灌区发展。

根据国家体改办出台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 灌区承担着流域范围内防洪排涝、灌溉试验、河道管理等公益性职能和亏本为受益区农业灌溉服务的职责, 按照国家涉水事务一体化的具体要求, 灌区应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以理顺管理体制, 激活运行机制, 保障经费来源, 促进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更好地发挥公益性职能, 增强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工程设施老化失修, 配套程度差。

灌区运行近60年来, 由于投入不足, 工程建设标准低, 工程设施老化失修, 长期带病运行, 再加之亏本运行, 造成“先天不足, 后天失修, 带病运行”, 现有干支渠道136.5公里, 建筑物526件, 其中近90%老化破损, 在灌溉用水过程中经常出现启闭不灵、流水不畅等现象, 这直接影响了科学合理调度和节水灌溉工作的深入开展。

3. 河道来水明显减少, 可引用水量严重不足。

潇河具有显著的山区河流特点, 受气候变化影响大, 年际间和年内各季的河道来水量相差悬殊。根据潇河大坝54年 (1954~2008年) 实测水文资料统计, 多年平均河道来水量为1.5亿立方米, 最高年1954年达到5亿立方米, 最低年1992年仅为0.25亿立方米, 相差高达20倍。年内各季的河道来水量为:夏季占全年来水总量的70%, 秋、冬、春三季仅占30%。特别是近10年间, 由于异常的气候变化和沿河取水建筑物的增加, 河道来水量明显减少, 可引用灌溉水量严重不足, 灌区灌溉保证率大大降低。

4. 流域水资源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

潇河全长137公里, 全流域面积3720平方公里,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统一规划、科学管理, 在大坝上游兴建了几十处引、提水及潜截流工程, 闲置了下游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设施, 导致潇河灌区灌溉水源的短缺。同时, 由于灌区部分干支渠道长期无适时水可引, 造成部分渠段淤积堵塞, 建筑设施盗损严重, 灌溉市场逐渐萎缩。因此, 应实行流域水土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 确保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成本水价不到位, 财务收支严重失衡。

经测算, 灌区成本水价为0.48元/m3, 但我局一直执行0.14元/m3的政策性水价, 再加之河源来水极不适时, 灌区引用水量明显减少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财务连年亏损, 到了入不敷出、举步维艰的境地, 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上级部门应尽快实行水价改革, 使成本水价逐步落实到位, 明确由财政部门实行补贴, 一方面维系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不给农民增加负担。

二、灌区发展思路

灌区应以科学的水利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建管并重”的工作方针, 以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为中心, 全方位深化改革, 全面提高灌区水资源的利用率, 逐步将潇河灌区建设成为节约型、生态型、现代化、法制化、市场化的新型灌区。

1. 狠抓节约用水, 建设节约型灌区。

一是搞好节水改造, 改善灌区的工程条件。用足用好国家对大型灌区的扶持政策, 继续争取节水改造建设资金, 认真实施《“十一五”潇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规划》, 把工程建设项目建成优质、高效的水利工程, 全面改善灌区工程条件, 减少输水损失, 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二是强化工程管理。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标准要求, 继续完善工程管理的岗位目标责任制, 建立健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工程运行体系, 重点加强对骨干渠道的建设管理, 全面提高灌区工程的科学调控能力;三是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认真分析河道上游水资源的变化规律, 运用资源水利的观点和市场经济手段来开发使用水资源, 提高单方水的使用效益;四是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促节水的作用。按照“计量供水到农户、按量收费到村组”的思路, 稳步推进灌区的水价改革, 积极推行浮动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灌区节水工作的促进作用, 有效提高灌区群众的节水意识, 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的利用效益, 促进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五是推广节水灌溉方式。针对灌区控制范围大、水源条件及作物种植分布相差较大的情况, 根据水资源的年度季节变化规律, 积极推广应用灌区的灌溉试验研究成果, 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方法和模式, 切实做到节水增效。

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生态型灌区。

一是调整供水结构, 增加生态供水量。统筹规划生态、农业、工业用水, 逐步实现由单一的农业灌溉供水模式向农业、工业、生活等多方面的供水方式拓展, 全面提高灌区供水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要将灌区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采取有力措施, 减轻与禁止外界对水体的污染, 统筹灌区水资源的使用, 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 增加地下水资源的补给, 实现地下漏斗区水位的止降回升;三是做好流域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河道的综合开发利用。灌区管理体制有待于实行统一管理体制, 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统筹管理, 促进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要全面实施科学的治水思路与河道综合治理规划, 在科学调度水资源的同时, 积极搞好河道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促进灌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四是切实搞好堤防植树, 绿化沿渠环境。在节水改造后的渠道堤防上大搞植树造林, 加强树木管理与更新, 营造水利工程的绿色长廊。

3. 增加管理科技含量, 建设现代化灌区。

继续完善《潇河灌区管理现代化信息与调度系统》, 实现水情信息的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处理。建立潇河灌区基础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 实现信息共享。建立潇河灌区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与水工建筑物远程控制系统, 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及时科学定量调度。在灌溉试验方面, 继续加强同清华大学以及其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 积极引进试验项目和科研资金, 并及时将熟化的成果向灌区群众推广, 用科技进步来推进灌区管理现代化的步伐。

4. 坚持依法治水, 建设法制化灌区。

认真贯彻落实水利法律法规, 在积极争取上级水行政部门授予水行政执法权的基础上, 完善灌区管理法规制度, 健全水利执法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执法水平, 在坚持教育为主的基础上, 严厉打击违反水利法规的不法分子, 维护灌区运营秩序, 实现灌区建设管理的法制化。

5. 尊重市场规律, 建设市场化灌区。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实现潇河灌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良性运行。一是按照水权、水价、水市场理论探索外地向潇河灌区调水, 补充灌区水资源不足的现状。在农业水价逐步落实到位的同时, 逐步拓展工业供水项目, 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支持农业的水价体系, 将供水价格调整到位, 并推行两部制水价、优水优价政策;二是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 大力发展综合经营。要充分利用灌区的水土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在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新上马综合经营项目, 增强多种经营与经济实体的创收能力, 补充灌区管理费用的不足, 确保灌区正常运行、队伍稳定、职工收入增加, 切实增强灌区发展后劲。主要是利用灌区渠道跨越城区的优势, 开发渠道土地, 实现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 采取合作开发的方式, 由开发商提供资金, 我方以土地作为资本, 一方面改善渠道工程设施, 恢复保障渠道引水能力, 另一方面使死的资源变为活的优势。同时, 结合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新开发农业节水种植经营项目, 引进现代化的经营项目和种植技术, 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积极引导灌区群众实现调产增收的目标。

6. 深化灌区改革, 为灌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继续深化内部运营机制改革, 完善“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灌区管理体制, 在支渠以下积极开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探索。在运营机制方面, 改善供水制度, 实现引水时机科学化、供水价格合理化。大力发展水利经济, 增加水利产业后劲和活力。同时, 对灌区骨干工程、支渠及以下工程建设采取不同的筹资形式, 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工程和股份制工程, 在灌区内投资兴建和开发经营性水利设施,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形成社会办水利的格局。这样可以弥补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缺陷, 拓宽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加快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 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撑, 逐步建立起水利工程经营项目的市场化投资建设与规范化运营管理的新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灌区增效的运行机制, 为实现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对支渠以下的工程设施实行承包修复、股份合作建设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使农民参与工程设施管理, 形成“权、责、利”相统一, “建、管、用”相结合的营运机制,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7. 加强队伍建设, 为灌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干部队伍的好坏是决定事业成败的主要因素。要按照灌区发展的要求, 积极培养、锻炼、重用各类人才。坚持任人唯贤, 适才适位,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用人机制, 培养、推荐、锻炼、提拨各类人才, 使灌区的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 大力推行技术职称评聘分离, 按照工作需要设立技术岗位, 增强干部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 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逐步建设一支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善打硬仗、精干高效的灌区建设管理队伍, 为灌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灌区的改革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 求实创新, 抓住机遇, 夯实基础, 增强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稳妥地推进灌区的各项改革, 努力实现灌区的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 走出一条适合潇河灌区实际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

摘要:文章分析了山西省晋中潇河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灌区的发展思路。

上一篇:生态毛皮下一篇:语文教学呼唤语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