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改革

2024-07-10

灌区改革(共11篇)

灌区改革 篇1

灌溉作为保障农业丰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 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就是灌区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中央及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村发展的同时, 加大了罐区建设的投资力度。在2004年8月1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发展节水灌溉, 确是当务之急, 也是长久之计, 采取综合措施, 把改革灌溉设施、普及节水技术同改革管理体制结合起来。”去年, 中央2005年1号文《关于加强农村工作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 又对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做出要求。为充分发挥灌区的灌溉作用, 五大连池市结合自身实际, 也相继实施了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项目,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结合我市灌区实际情况, 就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造后的效益、存在的问题, 初步探索我市灌区管理和体制各方面存在问题, 谈一下作者自己的观点。

1 灌区续建与改造的实施情况

我市的小型灌区都经过多年的运行, 基础设施与工程建设的不配套, 致使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萎缩, 水的利用率和灌排保证率也有所降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林业对水资源需求逐年的增加, 这就对灌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自1999年至2010年期间, 我们及时抓住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 积极申报、立项, 争取上级各部门最大限度的支持。目前我市重点做好建设、和平、跃进渠首续建工作, 规划资金25000万元。

2 灌区续建改造后的效益和存在的问题

2.1 效益。

我市各大、中、小型灌区经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后, 效益明显,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a.节水效果明显。灌区干支渠实施防渗和闸门更新后, 经试验测得, 区系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2提高到0.85, 节水效率提高, 灌溉成本降低。b.效率得到提高。变电设备及电机水泵完好率保证在98%以上, 实现自动化监测及控制, 改善了运行条件。同时, 办公设施的更新和职工就餐的方便, 改善了工作生活环境, 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c.改善了灌区内地下水生态环境。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改善了灌区内的农业生产条件, 遏制了部分村庄超采地下水情况发生, 减轻了超采地面不均匀沉陷和房屋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周围的生态环境也有明显改变, 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观光农业的发展。d.促进了社会稳定。引水能力增加, 灌溉周期缩短, 从而提高了供水能力, 减少争抢水事件, 水事秩序明显好转, 灌区范围内的经济明显提升、社会人为环境较和谐化。

2.2 存在的问题。

a.灌区管理思路仍局限于原来的单一灌溉目的。灌区实施改造后, 其管理思想仍很保守, 还仅仅为农业灌溉而引水, 没有开拓用水渠道, 没有转向“一灌多效益”的引水思路。在投资巨大, 工程良好运转的条件下, 应把“水” (灌区引的水) 做“活”例如灌溉在能满足灌溉用水的同时, 能否与地域内的供水部门联合, 作为水源经营性的合作, 拓宽思路, 增效增值。能否将结合渠道防渗工程的实施, 在引水明渠上设立小型拦水设施, 渠道两边绿化, 在沟、渠、库接点位置修建休闲场所, 建立旅游景点, 引进经营项目, 激活管理站点的多种经营, 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经济收入。在坝渠上修路, 创造交通方便, 既方便检查管理, 又能把周围环境和工程建设和谐化,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有效实用。b.充分发挥渠道的引水和排水作用, 灌区的渠道多效能的发展。目前, 灌区的引水模式大部分是由主干渠自流到分干渠 (支干渠) , 再利用机械设备引到田间进行灌溉。灌溉是解决了, 但在汛期, 农田排水却不能有效地把分干渠 (支干渠) 内的雨水引到主干渠内排走, 也就是说, 只管引水灌溉, 不管排水防汛。应该提升灌区的多效能, 使建成的灌区既能灌又能排的“双能渠道”。c.灌区管理机构与市场经济极不适应。大型灌区的管理机构管理思想陈旧, 缺乏开拓精神, 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充分发挥, 现代化的仪器不会应用。甚至有的基层站、所的工作人员, 一般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都不会使用, 还使用过去古老的“通信方式”进行传送资料, 落后的工作方式, 远远的不能适应于时代的发展, 由此看来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灌区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增加“新活力”, 建立竞争机制尤为重要。如果还继续搞一团和气, 不开拓思路, 灌区工作也只能是国家投资建设, 管理单位也只能是个看管者或守候神而已。

3 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灌区自身的特点, 从目前的市场机制、管理体系及现代科技信息三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3.1 建立市场机制。

协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项目“民办公助”试点成功, 提高灌区内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情况, 已经具备建立市场机制的条件, 有偿使用顺理成章, 供水管理制度的健全, 能有效调动广大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水价“阳光”后打消了农民交糊涂水费、烦心水的顾虑, 增加供水管理的透明度, 形成灌区和农民利益共赢的局面。建立田间灌溉体系, 为灌排服务。促进建设“民办公助”项目的发展, 实施有偿转让。水权的转让, 外资引进, 项目的公开, 多种手段来实现“以水养水”创造合作伙伴, 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

3.2 建立灌区管理体系。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在设计标准高、工程质量优、建设速度快、工程效益好的情况下, 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 克服实际困难, 减少各方面的矛盾, 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在法制健全的当今时代, 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同时, 依法进行管理、协调, 改善灌区生态环境。建立灌区内的灌排体系, 保证旱能灌, 涝能排的体系。积极协调有思想、有经济基础的农民, 参与“民办公助”项目建设, 做好灌区田间工程配套或末级渠系改造、促使节水灌溉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挖掘灌区内的潜能, 带动地域内的经济繁荣, 地域的开发和发展。

3.3 进一步加强灌区现在信息化管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灌区需要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般灌区特点较明显, 地域偏僻, 溜区渠道较长, 管理人员较多且较分散, 智能高故的灌区管理, 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的情况下, 管理的信息数据传递、收集、加工、存贮、维护和使用, 都离不开现代化信息管理, 同时, 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 注意引进专业性管理人员, 提高灌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灌区新机制的建立, 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灌溉为大局, 在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管理水平,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突破口, 搞活灌区多种经营为衬托, 确实要体现灌区多种资源开发和利用机会。灌区若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新的管理体制, 就需要大家在不断发展中大胆探索, 充分发探各方面能动性, 才能满足灌区新的需求, 适应新的发展。通过加快灌区资源的节约型, 合理发挥灌区资源的长效机制, 灌区管理与灌区管理机制相适应, 灌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和谐, 新型的运行机制才能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解决灌区管理中存在的体制不顺, 机制不活, 效率低下, 工程管护责任难落实和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 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是水利改革的重要课题。现以我市为例, 分析了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造后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管理水平,灌区,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浅议灌溉管理制度改革[J].水利经济2, 005 (3) .

[2]郭善民.灌溉管理制度改革问题研究——以皂河灌区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 004.

[3]贾仁甫, 窦春涛, 王红.农业水费调整对农业节水的影响[J].江苏农业研究2, 001 (4) .

[4]汪志农, 薛建兴, 马孝义, 等.陕西关中灌区支斗渠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0 (4) .

[5]裴少峰.中国农业灌溉设施有效利用的制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3 (2) .

灌区改革 篇2

瑞昌市大壤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4万亩,该灌区以前主要是靠一条傍山现浇明渠进行输水灌溉,全长9.3公里,由于渠道线路长,地形复杂,穿河、穿路、穿村庄,加上山体滑坡、渠道塌方,每年都必须对渠道进行维修和清淤,维护成本非常高,而且放水时间特别长,从渠首放水到渠尾最少要2天的时间,同时沿途必须安排十几名守水员带上干粮,日夜看守,既费时又费力,效率低下导致用水纠纷,甚至械斗时有发生。一遇干旱天气就因输水不畅而“望水兴叹”。瑞昌市大壤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于2017年10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2018年4月基本完工,铺设灌溉主干管9.3公里,沿途设置58个放水口,每个放水口都安装了水表进行精准计量。至此,瑞昌市大壤灌区用水管理完成了从“一把锄头放水”转变到“一把钥匙开水”的质变。

二、工程建设情况

为改变这一现状,瑞昌市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调研,一致认为前几年瑞昌市整合资金,在石门中型灌区实施的4000亩低压管道灌溉项目,经过几年的运行证明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结合大壤中型灌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适合建设一条自西向东顺着北部山边布置的管道,自流灌溉山下的东南平原,最终决定采用低压管道灌溉的方式对大壤中型灌区主干渠输水渠道进行改造。

高丰镇大壤中型灌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项目建成后,实现了从田间工程向源头治理的转变,从“望水兴叹”向“一拧就来”的转变,从“最后一公里”向输水段的畅通转变,有效解决了输水渠道“肠梗阻”的问题,项目实施后成效显著。2019年瑞昌市遇到从1942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天气,大部分农田减产50%左右,高丰镇大壤中型灌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内,虽然也出现一些抢着放水,放了水就不愿意关水,甚至有把放水法兰藏起来的现象,但是农田基本没有受旱,作为重要水源的大壤水库还有近200万方的存水。

三、主要做法

1、成立管护机构。以水务站为基础,4个行政村参与成立农民灌溉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乡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负责引导、宣传、管理和每个放水口的放水审批。2019年管委会下面成立管理小组,以村为单位,村干部和种粮大户为成员,具体负责管理村内的放水口、区域内的管道运行;

2020年,针对2019年放水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不规范问题,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措施,实行“四个一”的方式管理,效果更加明显。一是一个机构审批。无论哪块农田要求放水,向管理委员会申请后,由管理委员会统一审批,确定放水口和放水时间,其他任何人无权调水、配水;

二是一名管理员管理。58个放水口,全长9.3公里,由一名责任心强、办事公正的管理员管理,签订用水协议,职责就是做好管护和放、关水工作;

三是一把钥匙放水。用专门的钥匙可以开关58个放水口,其他任何人没有钥匙,如果他人擅自强行放水,报警查处,严厉打击;

四是一支队伍保养。项目建成后,管理委员会与具有维修技术和能力的瑞昌市自来水公司签订维护协议,由自来水公司负责对管道的维修和技术支撑,确保管道畅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结合项目实际制定了《瑞昌市大壤中型灌区灌溉用水轮灌制度》、《瑞昌市大壤中型灌区管道维护巡查制度》,编制了低压灌溉项目操作指南,明细管护责任,明晰操作流程,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运行。

3、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该工程用水计量采取水表精准计量,经测算该区域运行维护水价为0.047元/m3,为了减轻农民的缴费压力,维持骨干工程正常管理和维护,将实行“一提一补”机制,即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高灌溉水价后,建立了农业灌溉节水精准补贴、节水奖励、超定额加价等机制,保障农户种粮积极性和节水收益。用水户在年初灌溉用水之前,根据当年的计划种植结构、种植面积及用水定额按执行水价上缴全年水费的50%给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年末根据用水户的实际种植结构、种植面积、测量计量的用水量,按照用水定额、供水单价(将分类水价、节水补贴、节水奖励、超定额加价等一并综合计入考量)计算用水户实际发生的年终水费总账,与年初预收水费对比,如多收则返还用水户,少收则由用水户向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补交,即“多退少补”。节水补贴资金根据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最终核算统计的节水补贴总额,由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所在乡镇复核、瑞昌市水利局审查、瑞昌市人民政府核定批准后,由瑞昌市财政将节水补贴资金拨付给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小组。

四、工作意见和建议

建议省发改委尽快出台关于水价监审、水价调整方案、听证公示、水价批复等相关政策指导性文件,解决各地在农业灌区用水水费定价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农业灌区改革中的水权管理探讨 篇3

关键词:农业灌区;供水体制;改革;水权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6-0085-02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65%,而灌溉用水是农业用水的主体。当前多数灌区存在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用水浪费严重、经费缺口越来越大等现象,必须进行农业灌区供水体制管理改革,运用“水权、水价、水市场”治水新思路,促进灌区节水增效。

1 灌区用水制约因素

产权可以划分为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3项权利。灌区用水权的特点是:使用权和收益权属于灌区农户,主要定向用于灌溉,不具有转让权。灌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权形式,产权主体不明,即所谓的模糊水权问题。

水权模糊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处于半开放状态,浪费严重,效益低下。一方面,灌区受外部约束较弱,数量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多来多用、少来少用,特别是处于上游的地区往往超量引水,这使得灌区用水开放利用的风险较高。另一方面,灌区有一些制度安排,如收费、定额分水、外部投资改造等,可避免灌区用水完全处于开放状态。但综合来看,灌区用水的外部影响还是很高,灌区用水行为不能反映生产成本、稀缺成本和外部成本。

水权模糊引发的第二个问题是: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的投资激励缺乏。产权中的收益权规定了产权主体获取与其努力相应的收益的权利,水资源的收益权不能明确界定和有效实施,行为主体就缺乏投资水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和保护的激励。这导致灌区主要靠国家投资,财政补贴包袱沉重而不可持续,造成目前灌区设施普遍老化失修、资金欠债累累的局面。

水权模糊导致的第三个问题是:资源利用的配置效益不高,社会收益水平降低。由于产权主体不明,水权不能转让,水资源不能由低价值领域流向高价值领域,影响了全社会总收益的提高,实际上是资源配置扭曲。

总之,灌区水权模糊阻碍了资本的投入、新技术的引进和制度的创新,是造成当前灌区困境的重要因素。

2 灌区水权改革历程

水权变迁的历史轨迹是从开放利用到共有产权,排他性不断增强,其中最强的是私有产权。这是一个水权不断界定的过程。我国的水资源已经从完全的开放利用走向了共有产权。

水资源的共有产权有多种形式。根据产权行使主体,可相对划分为:国有水权、流域水权、区域水权和集体水权。目前以流域水权和区域水权为主。

灌区用水从半开放利用到集体水权行使,这是水权变迁的基本方向。灌区水权成为集体水权的含义是:赋予灌区更为明确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并允许适度的转让,且能够得到切实保障。

产权界定降低了水权模糊度,从而带来收益;但是产权的界定还需要付出成本,如果这种成本大于收益,容忍一定程度的水权模糊反而是合理的。因此,并非水权越清晰越好,而是要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技术水平和制度条件相适应。

由于水资源日益稀缺,目前在不少地方,从流域或区域水权进一步界定集体水权的收益要大于成本。界定集体水权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目前主要的障碍是认识水平和制度保障建立。但所谓建立灌区的集体水权,也只是渐进地提高灌区用水的排他性,集体水权仍然是“残缺”的,更高一级的管理部门仍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

3 水管理部门、灌区管理机构和用水户关系

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流域或区域水权的公共管理机构,对辖区内的水资源进行权属管理。灌区的管理机构是灌区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可以视为受灌区全体居民委托,在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灌区居民提供供水及其他服务。

赋予灌区集体水权,意味着灌区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权力支配水资源的利用。灌区管理机构作为灌区居民的代理人,对灌区的水资源进行权属管理;但这并不排斥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灌区的管理,只是其管理权限受到更大制约。

灌区管理机构的权属管理中,有多种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包括供水服务、节水指导、工程维护和建设等,其中有些项目可以采用商业化运作,比如成立供水服务公司。但必须明确,任何公司并不直接拥有灌区的水权,而只是提供特定服务。灌区水权一定是灌区全体居民共有,并委托给公共机构管理。

4 灌区用水转让权保障

目前在很多灌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农户用水,管理机构收水费;用得越多,水费越多,水价上涨,农户用水量下降,管理机构收入下降。这种现象影响了管理机构进行节水管理的积极性。

运用集体水权的观点,应保障灌区用水的收益权。灌区应拥有一个初始用水总量,也就是初始水权,可以根据历史惯例或现状水平核准,不一定是确定的数字,可以根据丰枯年份按比例确定,或者其他形式的约定。灌区对于农业节余的水,就具有收益权和转让权。在还没有建立“水银行”市场中介机构之前,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制定奖惩制度,对于因节水造成的水费损失,应予以补偿,可以调整水费上缴的分成比例;相反,如果超出定额,应进行经济惩罚。由于灌溉用水向城市转移是大势所趋,所以如果灌区水权得到切实保障,将会推动水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5 水权与灌区资产权利关系

明晰水权的同时,必然要求明晰灌区各种水利工程和设施等资产的权利。由于大部分灌区的固定资产是由财政投资和农民投工投劳兴建的,因此目前有必要对灌区资产进行核算。在水资源的利用上,采用“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而在水利工程的兴建上,则采用“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可以利用不同方式转让国有产权,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拍卖、租赁、出让、承包、兼并和资产重组等,使其归属到灌区管理单位、用水户协会或其他具有独立经营性质的主体。灌区工程或服务项目的经营权,也可通过不同方式转让给具有经营管理和使用能力的主体。

水资源是一种非常复杂、具有多重特性的自然资源,对其实物资产进行直接界定的成本很高,这是水资源主要采用共有产权形式的主要原因。但是货币和金融技术的出现,使得实物形态的资产可以通过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在价值形态上体现,从而大大降低了共有产权转化为私有产权的界定成本,使难以界定的实物资产具有分割为私有产权的可能性。因此,不仅对于灌区内的水利工程和设施可以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引入私有产权,而且对于水资源本身,也可以通过货币化和股份化,引入私有产权。在部分有条件的灌区,只要能够保障用水公平、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水利工程投资主体,也可以因地制宜地探索各种灵活的“股份水”制度形式。

参考文献

[1] 徐亮,程挨平,要英,等.河套灌区灌溉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内蒙古水利,2007(1):13-14.

[2] 罗放.深入探讨灌区节水改造与水权转让的关系[J].内蒙古水利,2013(3):97.

浅析灌区管养分离改革 篇4

1.1 渠道的情况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 这段渠道在造福一方人民的同时, 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是沿渠工矿企业与居民的违章建筑物品日益增多, 以及不按规定随意向渠道排污、倒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 既不利于渠道的防洪、灌溉与维修、管理, 也不利于城市发展综合规划的实施。二是渠道在多年运行中, 由于维修资金投入不足, 渠道渗漏和内、外滑坡情况时常发生, 致使效益降低, 国有资产的价值减少, 也影响了城市的美观, 三是渠底高程平均高出市区地面18左右, 防汛任务十分繁重。

1.2 养护职责 (1) 渠堤工程的养护。

即渠堤内外坡坡面与渠堤顶保持整洁、平坦。 (2) 违章建筑的拆除。对已有的违章建筑物, 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配合有关执法部门予以拆除, 同时不得出现新的违章建筑物。 (3) 水质保护。禁止向渠道内排放工业与生活污水, 禁止向渠道保护范围内倾倒垃圾。 (4) 渠堤巡查。在工作时间内, 要坚持渠堤巡查制度, 并认真做好堤巡查的各项记录, 发现险情, 及时报告并处理, 发现违章放水、撬闸门事件要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尤其是在暴风雨等恶劣天气情况下, 渠堤巡查显得尤为重要。 (5) 工程维修。一般小型土石方工程与灌溉涵闸的维修与养护。 (6) 白蚁防治。做好白蚁的普查、记录、药杀或翻挖等工作。 (7) 渠道绿化。对渠道保护范围内的土地, 按照总体规划做好绿化工作, 并确保绿化工作卓有成效。

1.3 养护岗位任职条件 (1) 政治素质:

拥护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努力学习时事政治,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全公德和规章制度;热爱本职工作, 忠于职守, 勤奋诚实, 好学上进, 服从分配;热爱集体, 团结协作, 具有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2) 文化程度:具有高中学历以上的文化程度。 (3) 工作经历:具有2年以上的实践经验, 并取得初级以上岗位培训资格证书。 (4) 专业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了解渠道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维修、养护的基本知识;熟悉水利工程常用名词、计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熟悉有关规定和安全、技术规程等基本内容;掌握基本的渠道工程测量方法与绘图知道;掌握基本的绿化知识。其中对中高级工还要求了解渠系的水力要素, 行洪与泄洪条件, 常用仪器的性能、构造及检校、使用、维修等。 (5) 实际操作技能:熟悉所管渠道工程的运行情况, 有处理一般险情的能力;熟悉、了解渠道土石方工程开挖、回填的施工程序;熟悉、了解植树、树草与渠道绿化的工作。对于中高级工, 要求能指导解决渠系养护及维修中的复杂技术问题。

1.4 竞争上岗养护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定责定薪+按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按照竞争上岗的程序, 经过激烈的竞争后, 有11名职工通过竞争上岗, 其中管理人员5人, 养护人员6人。

2 管养分离的效果

2.1 养护职工的责任心明显增强, 面貌明显改变管养分离后,

养护职工从事业单位干部变为企业单位工人, 虽说职工的工作没有改变, 但职工身份改变了。另外, 由于竞争上岗, 每一位职工都担负一定的渠道养护任务, 谁也不愿意在自己养护的地段出现问题, 因而, 增强了养护职工的责任心, 在渠道上巡查由过去领导安排变为主动上渠巡查, 尤其是在大风大雨等恶劣天天气情况下, 职工主动巡查的时间明显增加, 职工真正担负起渠道养护的重任, 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2 养护费用减少

与过去相比, 管理、养护人员减少了21%, 各种综合费用减少了35%左右。

2.3 渠道运行状况明显好转随着职工责任心的增强与精神面貌的变化, 随着考核标准的逐步提高。

考核内容的更加细致, 考核的成绩也在大大提高, 从试点情况来看, 职工月考核平均成绩从年初试点时的87%逐步提高到年底的93%。从渠道运行状况来看, 向渠道内排污或倒垃圾的现象大为减少, 渠道坡面的整洁情况明显忧于过去, 违章建筑物的拆除也取得了地方正府的支持, 各种检查记录资料完整、规范。

2.4 灵活安排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养护职工大部分时间在渠道

上巡查、养护, 其劳动强度比较大, 因而合理安排时间也是做好渠道养护的重要环节。比如夏季, 养护工可避开烈日炎炎的中午, 在早晨和傍晚进行巡查、养护, 使养护职工保持旺盛的精力, 提高工作效率。

2.5 灌溉秩序进一步好转由于养护工上渠巡查的时间增加, 对

灌溉中发现的问题能及时处理, 因而, 对灌区灌溉秩序的好转起到了促进作用。据统计, 在试点区域, 偷水、破坏建筑物的事件在2003年没有出现过;原先渗漏量比较大的地方, 养护职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如悉挖、铺膜止漏等, 减少了水量损失。

3 进一步做好管养分离工作的几点意见

3.1 认真做好宣传工作,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管养分离是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许多人对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受几十年计划经济模式及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一直是靠国家投入, 管理单位“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 严重阻碍了水利经济的快速发展。管养分离是适应市场需要而进行改革的重点工作, 将养护从工程管理是剥离出来,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并逐步形成区域或跨区域的养护集团, 参与市场竞争。对于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交率, 减少管理单位日常经费支出, 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其作用都是十分显著。是实现工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的、有益的探索。

3.2 认真对待管养分离水管单位管养分离不是人员分流, 与通常所说的企业下网分流有本质区别。

管养分离是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改革, 组建的养护企业应是一个技术含量高, 机构及人员配置精干的自主经营企业。因此, 应本着实事求事的原则, 不能将水管单位中的富余人员随意加于养护企业, 否则, 养护企业一开始就背上沉重的包袱, 既降低了养护人员的素质, 也降低了养护企业和竞争能力, 最终导致水利工程管理仍在低水平徘徊。漳河灌区了7167cm的渠道, 分布面积广, 穿越地带复杂, 因而, 养护工作的内容与要求也不尽相同, 同时各管理段的情况也不一样, 应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另外, 有的基层单位技术力量薄弱, 交能不方便, 在进行管养分离时, 可先分离应根据具体情况, 改革的程度可心有所不同。

3.3 明确养护企业的利益并给以扶持养护企业与原单位之间如

何分配生产、办公资产, 需要上级领导部门结合水管单位的具体情况, 灵活处理产权关系, 避免出现产权不清甚至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同时养护企业的经费渠道要有一定的保障, 这是推行管养分离的基础。对于社会保障体系, 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与安排, 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除养护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养护企业刚分离出来, 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较弱, 因此, 在养护企业刚起步的一段时间内, 国家应给予养护企业以政策扶持, 帮助养护企业尽快发展, 促其逐步走上正轨。同时, 国家也应出台一系列有关水利工程养护的规定、办法、条例等, 促使养护企业规范化运作。

3.4 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一是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享有水利工程的产权及相应的管理权与监督权, 因此, 政府与水管单位之间是授权、指导与监督关系, 水管单位受政府委托, 应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 确保水利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养护企业作为企业法人, 依法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应不受政府行政干预, 因而, 政府不能干预养护企业内部事务, 更不能大包大揽, 避免出现政企不分的复杂局面。二是与水管单位的关系。管养分离后, 养护企业与水管单位是合同关系。但作为一个整体, 应重视协调好与水管单位之间的关系, 做到团结合作, 共同发展;做到分中有合, 合中有分;做到双方应取长补短, 使工作更具有整体性与一致性。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重, 范围广, 劳动强度大, 大力与技术比较薄弱, 因而当渠道临时出现紧急险情时就需要管理人员的协助与支持。同样, 管理人员的工作也离不开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4 结语

灌区改革 篇5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谢 洪

一、摘要

为深入了解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现状,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社会实践组,以个案访谈研究为主对汾河灌区的平遥、祁县、太谷段进行了调研。

经调研发现,由于基层行政组织缺乏协调与统一调度机制、监管机制以及基层行政组织中的腐败和以个人承包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的局限性等原因,以个人承包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对农户灌溉用水进行管理,农户难以真正得实惠。

在新形势下,如何能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解决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灌溉用水新路,任重而道远。

二、正文

为深入了解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现状,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社会实践组于2010年7月19日起,以个案访谈研究为主对汾河灌区的平遥、祁县、太谷段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

就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农户灌溉用水现状这一课题的选择而言,其背景如下:

1、我国大量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五、六十年代,为保证农业用水,确保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年久失修,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已多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不少水库还成为病险水库。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但大多用于解决发电、城市和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受到了挤压。加之当前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用水日趋紧张,已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影响。

2、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取消了向农民的收费和收税,并直接给农民以大量直补。在此情况下,基层行政组织逐步退出了农业经营与共同生产事务。随之,农民的灌溉用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水利部借鉴世行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模式,许多地方进行了产权改革,以激励农民投入水利建设和管理,“谁投资,谁受益”。一系列的农户灌溉用水变革培育了许多新形势下农户灌溉用水的先进典型,积累了先进的经验,但也涌现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少地方农户灌溉用水遇到了瓶颈,甚至出现了“三个和尚无水喝”的现象。如何能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灌溉用水新路,是当下许多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3、汾河灌区是我省最大的灌区,水利设施较完备,面临的各种问题也较为典型。深入了解汾河灌区农户用水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对于我省农业科学用水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经走访汾河灌区平遥、祁县、太谷段的香乐村、南良庄、常家堡、东观、胡村、董村6个村庄,发现以个人承包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对农户灌溉用水进行管理,农户难以真正得实惠。

以香乐村为例,香乐村是平遥县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有近4000人,土地8120亩。从村民及老村长口中,我们了解到该村有国家投资的大渠,但目前大渠根本没有派上用场,长满了杂草。现在村民的灌溉用水均为深井水,由于气候变化,地下水位下降,打井的深度不断增加,现已达200米,每打一深井大约需要1-2万人民币。若用大渠浇灌,一年只需浇灌一次,浇灌一亩地一次需70-80元;若用深井水灌溉,一年需浇灌两次,浇灌一亩地一次需40-50元,且农作物产量不如大渠灌溉来的高。

据村民反应,不用大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村民在地里乱挖土方,导致土地高低不平,进水量不协调;2)部分村民不自觉交纳水费;3)部分村干部以个别理由拒绝交费,大渠私人承包后收不回钱;4)打井也是实行私人承包,承包者便是管理者,且都是当地有权有势之人,他们与村委会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实行垄断方式,村民以个人名义无法打井。承包者以此可以获得更多利益。

该村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西红柿、向日葵。以前用大渠,能种小麦等经济作物,灌溉用水的费用也比较划算,而且一年能种两季。而今用深井水灌溉,小麦无法种植,大多数地种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且产量又低。

国家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想通过大渠给农作物供水,但基层行政组织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深井灌溉本是作为应急储备之用,但在这儿却成了村民唯一的灌溉方式,给别有用心之人谋取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其实村民及老村长都希望用大渠灌溉,但由于制度的原因,供水方与村民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有渠无水,只能通过深井进行灌溉。

与香乐村相比,南良庄的情况有所不同。南良庄近2000人,土地6000多亩。由于靠近汾河三坝,灌溉比较方便。当地普遍采用大渠灌溉,一年分为冬浇和春浇,还有平时的灌溉,浇灌一亩地大约25元/次。当地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高粱,玉米产量为1500-1700斤/亩。我们前往调研时,正好碰上村民浇灌。据了解,此时浇灌一次玉米能增产200-300斤/亩。虽然村中也有7-8个深井,但由于水质问题,不适合浇灌农作物,早已废弃不用。

灌溉用水也是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私人承包的方式,由于靠近汾河三坝,灌溉用水的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据村民所说,下游村庄浇灌一亩地达70-80元/次。

虽然靠近汾河三坝,灌溉便利,灌溉用水的价格实惠,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渠道渗水,以及缺乏沟通平台,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浇灌,以致减产。同时还缺乏抗旱系统,一经干旱,大渠,汾河支流都无水可用于灌溉,深井又废弃不能用,村民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灌溉,对农作物的产量势必造成严重影响。

我们走访的第三站常家堡,常家堡位于祁县县城周边。主要种植玉米,灌溉用水全部来自深井水。虽说这一地区属于汾河灌区,但离汾河较远,村庄附近又没有其他河流,所以只能依靠深井进行灌溉。

深井由村委会管理,大队负责打井,一口深井约管60亩地。常家堡约1000人,人均1.5亩地。浇灌一亩地一次大概20多元,亩产量一般在1300-1500斤之间。如果经常性浇灌,亩产量最多可达1吨。

据村民反应,由于今年汾河灌区普遍干旱,到目前为止,只下了一两场雨,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深井灌溉虽然可以解燃眉之急,但灌溉方式过于单一。如此一来,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深井是越挖越深,形成恶性循环。与常家堡相比,东观村的情况有些类似。东观村是祁县东观镇的所在地,位于祁县以东30多里处,地处太谷,祁县交界的金三角地带,有省道穿过该镇,交通便利。东观有近7000人,人均3.5分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由于在当地的产量不高(700斤/亩,今年干旱400斤/亩都难),而且投入较大(一亩地投入达400-500元),所以该村绝大多数种植的是玉米。

当地的灌溉用水全部来自深井,现在所用的深井都是老生产队留下的。深井的所有权归大队,使用权实行私人承包制。若私人承包后,村民灌溉所花费的钱直接交给承包人,承包人支出的费用为水泵的维修费和电费两大费用。

据村民反应,以前灌溉一小时8块多,现在涨到一小时13.2元。价格有所上涨,村民表示理解。在当地深井灌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水利设备老化;2)水泵私人承包后,没有人进行统一协调,给灌溉造成极大不便,同时部分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3)除了深井,再无其他水源,灌溉形式过于单一;4)基层行政组织不务实,不能很好的发挥在灌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由于东观村土地较少,灌溉基本能得到满足。

最后一站胡村和董村,由于胡村和董村相邻,情况差不多,下面着重介绍胡村。胡村是太谷县胡村镇的所在地,有7000-8000人,人均耕地为2亩。

胡村依靠深井灌溉,浇灌一亩地一次需30-40元,一年浇灌4-5次。当地主要种植玉米,少部分种植小麦。玉米产量每亩在1500-1700斤之间。小麦产量低,加之当地缺水,旱灾不断,所以种植玉米成为大多数的人选择。

该村以前深井为个人承包,现在村委会将深井的使用权收回,主要深井都归集体所有。村民如需用水灌溉,可以利用村里办的水卡。每家每户均有一张水卡,卡可以充钱不断使用。地里埋有暗管,每30-40米有一个接头,可以方便使用。据了解,水费的价格与以前差不多,但和电费联系比较大。

胡村附近有一条很大的河,叫乌马河,现已干涸。深井灌溉成为该村唯一的灌溉方式。调研发现,该村的过水渠道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

虽说香乐村、南良庄、常家堡、东观村、胡村、董村6个村庄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平遥、祁县、太谷三地农户灌溉用水所存在的一些现状。比如灌溉用水的价格,灌溉管理的方式,水利设施的完善,基层行政组织的廉政建设,基层行政组织在灌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等,都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在新形势下,如何能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灌溉用水新路,任重而道远。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灌溉用水价格上涨。与税费改革之前相比,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的平遥、祁县、太谷段农户灌溉用水的价格均有所上涨,加之,农药化肥、种子的价格也有所上涨,农业投入自然不断增加。而在农业投入中对灌溉用水的投入所占比例最大,原本较低的农业收入已难以维持农户的基本生活,灌溉用水价格的上涨势必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2、以个人承包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以个人承包为主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方式,对农户灌溉用水进行管理,是灌溉用水产权改革的结果。就承包人承包目的而言,无外乎利用灌溉用水产权改革之机会为自己谋取利益。其局限性在于:

首先,承包人与农户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然而缺乏有效机制对他们的利益进行协调。其次,承包人缺乏科学管理知识,管理方式极为简单,不能有效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再次,个别承包人与基层行政组织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以至于个别承包人与基层行政组织想尽办法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臵农户的利益于不顾。

3、基层行政组织缺乏协调与统一调度机制以及监管机制。调查发现,基层行政组织因缺乏协调与统一调度机制以及监管机制,在灌溉用水方面,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农户灌溉,以致灌溉用水得不到充分利用;更有甚者,个别基层行政组织无所作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利用职务之便,谋不义之财,未能认真贯彻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

4、水利设施尚待完善。调查发现,税费改革后水利设施虽有所改善,但大部分渠道以及部分闸门未曾硬化。据农户反映,由于渠道、闸门未能硬化,灌溉过程中灌溉用水渗漏较为严重,增加了灌溉的工作量和灌溉用水的投入。

总体而言,税费改革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取消农业税,给予农民大量直补,兴修水利,加大农业投入。汾河灌区的平遥、祁县、太谷段农户灌溉用水方面明显有所改善,但由于产权的变革,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笔者以为,当前农村改革正逐步深入,我国农村的复杂性使农村改革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政府可以以农村灌溉用水问题为突破口,探究农村改革深层次问题。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发展新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结束语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属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它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税费改革后汾河灌区的平遥、祁县、太谷段农户灌溉用水现状,以及农村改革逐步深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我们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当前我国农村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当前我国农村生活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已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就调查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所提意见难免有不成熟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海涵!(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加强灌溉用水价格的监管。调查发现,各地灌溉用水价格不尽相同,差别较大。存在人为上调灌溉用水价格现象,且百姓颇有怨言。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灌溉用水价格监管。

2、建立灌溉用水协调和统一调度机制。调查发现,由于缺乏灌溉用水协调和统一调度机制,灌溉用水得不到充分利用,以致部分灌溉用水白白浪费。而村民自发组织统一灌溉秩序较为混乱,效果不太明显。

3、加强对基层行政组织的监督。调查发现,由于基层行政组织缺乏一定的监督,个别地方弄虚作假现象较为严重,国家相关政策在基层并未一一得到落实,百姓难以真正得实惠。

4、加强基层队伍廉政建设。调查发现,个别基层行政组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百姓反映较为强烈,基层队伍廉政建设有待加强。

5、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业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水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依旧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要素。个别村庄渠道渗漏问题较为严重,百姓要求改善的意愿较为强烈。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值得重视。

6、建立有效沟通平台。有效地沟通往往使事半功倍。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平台,农户在申请灌溉用水时存在诸多不便,有时可能导致错过灌溉的最佳时机。为百姓搭建合理、有效的沟通平台,值得尝试。

7、加强相关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调查发现,由于农村信息的不对称,部分百姓对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不甚了解,这无异于削弱了对基层行政组织落实国家相关惠民政策的监督力量。加强相关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8、加强对基层调研的工作。基层调研工作有助于了解当前农村改革逐步深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与意愿,有助于制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同时,加强对基层调研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基层行政组织是一种有效的监督。

四、谢辞

感谢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我们给予关心、支持、帮助和指导的张老师、庞老师。对二位老师在此次活动中为我们所做的努力,在此我代表我们全体队员向二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五、参考文献

1.桂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不可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2.贾林州:《鼓励小水利:难解农田灌溉难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灌区改革 篇6

关键词:水利灌区技术 水利灌区管理能力 RTK技术

水利灌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需求。当今的时代要求水利灌区知识结构上要与时俱进,当前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对水利灌区管理部门的干部和职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灌区部门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加快我们的知识更新,改进知识结构,强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

一、提高水利灌区管理的技术含量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份量似乎越来越小,这种价值取向使得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没有足够的重视。针对农村污染呈现“面广、点多、污染来源复杂”的特点,水利灌区科技创新可以在改善农村环境方面发挥作用。而对于城市而言,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和群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加上城镇污水管网不完善,再加上生态环境监管不够到位,出现了大量工业废水超标排放和大生活污直排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江河水库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积极主动争取各级财政对水利灌区管理投入的基础上,抓好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工程管理、技术管理以及信息管理来保证工程安全。抓好法制管理,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坚持依法管理,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抓好经营管理,充分利用水利灌区工程和水土资源及其他优势,下大力气开展多种经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水利灌区科技创新可以在多个方面为社会主义的水利灌区建设做出贡献。

二、水利灌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能够提供防汛预案,支持积极支持会商。水利灌区信息化不能对行政领导提供行政决策服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为了满足水利灌区管理部门这方面的需求,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加入防汛预案,提供洪水的预警。例如当洪水达到一定的预警级别时,这样的系统就能够给出相应的预警方案,根据方案,领导就会在会商中做出相应的调度决策。而在决策之前系统还能对放多少洪量、对下游会有什么影响等进行模拟。

这样的系统也能够将水利灌区信息完全掌控。为了让用户更快捷地了解到水利灌区信息情况并作出相应举措,掌上GIS资讯系统是重要的支撑。“掌上GIS资讯系统”可以运行在智能手机之上,智能手机提供无线电话、短信、电话簿等功能,“掌上GIS资讯系统”还能够提供全面的行业资料查阅、电子地图、空间定位、实时信息浏览查询等功能,两者有机结合,基于“掌上GIS资讯系统”提供的及时、充分的水利灌区信息,项目领导、相关负责人可以快速地进行决策。

三、极大RTK技术的应用

RTK(Real - time kinematic)是实时动态测量,对于RTK测量来说,同GPS技术一样仍然是差分解算,但不同的只不过是实时的差分计算。RTK技术在水利灌区工程中的应用与计算机的普及,能够使得传统作业模式得到革新,工作效率极大提高。

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RTK技术相比于GPS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足1s。

RTK技术如何应用在水利灌区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各种控制测量 传统的大地测量、工程控制测量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施测,不仅费工费时,要求点间通视,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匀,且在外业不知精度如何,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快速静态、伪动态方法,在外业测设过程中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测设完成后,回到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而采用RTK来进行控制测量,能够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点位精度要求满足了,用户就可以停止观测了,而且知道观测质量如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RTK技术还可应用到地形测图中。在过去测地形图时一般首先要在测区建立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架上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图,现在发展到外业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配合地物编码,利用大比例尺测图软件来进行测图,甚至于发展到最近的外业电子平板测图等等,都要求在测站上测四周的地貌等碎部点,这些碎部点都与测站通视,而且一般要求至少2~3人操作,需要在拼图时一旦精度不合要求还得到外业去返测,现在采用RTK时,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在要测的地貌碎部点呆上一两秒钟,并同时输入特征编码,通过手簿可以实时知道点位精度,把一个区域测完后回到室内,由专业的软件接口就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图,这样用RTK仅需一人操作,不要求点间通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RTK进行水利灌区工程测量不受天气、地形、通视等条件的限制,断面测量操作简单,工作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数倍,大大节省人力。

四、结论

水利灌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水利灌区工程发挥效益的前提和保障,是水利灌区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提高水利灌区管理的技术含量,利用先进的水利灌区技术是提高水利灌区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祁万莲.青海省水利灌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灌区发展研究,2007(6).

[2]郭雨田.基层水利灌区管理应与时俱进[J].江苏水利灌区,2005(3).

[3]向旭.对水利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广东水利灌区水电,2005(1).

[4]张兴波,刘作慧.RTK技术在农田水利灌区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灌区科技,2010(5).

东雷抽黄灌区水价改革探讨 篇7

1 灌区概况

东雷1期抽黄工程是陕西省以黄河为水源的大型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 渠首位于黄河小北干流中段西岸, 黄淤58#、59#断面之间, 设计引水流量40 m3/s, 加大引水流量60m3/s。共建成各级抽水站28座, 安装抽水机组133台, 总装机容量11.86万k W。最多9级提水, 累计总扬程331.7 m, 加权平均扬程215.8 m, 单机最高扬程225 m。配套干支渠51条, 总长351 km, 其中总干渠长度35.5 km, 分引渠4 328条, 总长1 755 km, 配套各类渠系建筑物9 273座, 各类变电站30座, 总装机容量38.09 KAV。工程于1975年8月动工, 1979年10月相继建成受益, 1988年塬上系统竣工验收, 交付使用。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8万hm2, 有效灌溉面积5.58万hm2, 分为东雷、新民、乌牛、加西等4个灌溉系统, 涉及渭南市的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 农业人口32.5万人, 主要生产小麦、棉花、油菜、玉米和苹果, 是陕西省主要的粮、棉、果生产基地之一。自灌溉运行以来, 累计渠首引水20.86亿m3, 斗口引水9.3亿m3, 灌溉农田82.66万hm2 (次) , 极大地改善了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 灌区水价的调整和改革过程

灌区在1988年前的建设阶段, 群众用水只收电费0.04元/m3。竣工验收后, 灌区全面进行管理阶段, 水价分为水费和电费2部分:水费按照物价部门审批标准执行, 电费按照电力部门的电网价格分系统照实计收。自1988年以来, 根据国家水价改革政策和灌区实际, 先后对供水价格进行了几次“小步快跑跟市场”的适度调整, 对促进灌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增加单位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经过多次水费上调, 但距成本水价 (0.915元/m3) 还是相差太远, 其结果一是将水利事业办成了公益事业, 无偿或低价供水;二是水费偏低后, 只能解决维持供水管理机构的日常开支, 而工程投资长期得不到偿还, 更谈不上对工程的正常维修和更新改造。因此, 许多工程长期带病运行, 供水能力下降, 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小, 以致灌溉效益低, 灌区面积逐渐萎缩, 加快了灌区运行的恶性循环[2]。

3 水价改革目标与思路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可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 促进农业灌溉方式的转变, 达到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的目的, 并促进农业水价水平逐步提高[3,4]。

3.1 贯彻执行《水价办法》, 确保灌区水价改革稳步进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联合发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水价办法》) , 将使我国水价改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以紧密联系灌区水价改革实际, 配合价格主管部门, 做好《水价办法》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 严格执行《水价办法》核定原则, 确保灌区水价改革稳步进行。

3.2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办法

农业灌溉用水水价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要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关管理办法, 规范农业供水补偿机制, 将农业供水各环节水价均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并适当引入农业供水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 实行最高限价, 加大水价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最终在灌区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和灌区实际的水商品经营服务运作机制, 从而达到自我维持水平, 实现以水养水, 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3.3 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 促进农业水价水平逐步提高

东雷1期抽黄灌区属高扬程提水灌区, 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小麦、苹果为主, 兼有棉花、玉米、瓜蔬。近年来, 农产品价格较低,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群众往往只浇救命水, 不浇丰产水, 灌溉效益下降, 农民收入减少, 增产不增收现象普遍存在, 水费承受能力相对减弱。目前, 灌区水价仅为成本价的24%, 而群众的用水积极性仍不高, 高扬程、大成本与群众较弱的承受能力形成了高扬程灌区特有的困难。在进行水价改革、取消农业供水中间环节乱加价和乱搭车收费的基础上, 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 采取提价和扶持政策相结合的办法, 尽量减小水价调整幅度, 促进农业水价水平逐步提高。

3.4 健全水费征收管理制度,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水价改革涉及广大用水户的切身利益, 必须把落实灌区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价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积极配合价格主管部门, 根据《水价办法》的基本精神, 结合灌区实际, 制订《水价办法实施细则》, 健全水费征收管理有关办法、制度, 开展供水成本测算和审核工作。在推进水价改革的同时, 要全面整顿农业供水末级渠系的水价秩序, 彻底取消水费计收中的搭车收费及截留挪用现象, 全面推行“微机开票到户”、“两公布一上墙”等措施, 实行账务公开 (放水时间、水量、水价、水费公开) , 增加水费收缴透明度, 接受灌区群众监督,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5 加强水价改革的理论创新和骨干队伍的政策培训

进行水价改革, 必须要有坚强的理论创新骨干队伍, 以加强对水价改革的领导和指导, 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在水价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灌区发展前进。因此, 必须加强水价改革骨干队伍的理论培训, 提高骨干队伍的政策水平和解决水价改革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水价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同时, 要认真做好《水价办法》的政策培训, 特别是对水价工作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水价办法》的政策培训。通过培训, 使水价管理工作者能够熟练掌握水价改革的基本理论、水价核定的基本原则和水价确定的具体方法, 进一步推进水利工程供水的价格改革。

4 水价改革相应配套措施及建议

(1) 加强农业水价管理, 彻底取消不合理的乱加价和乱收费, 特别是不得乘改革水价之机, 巧立名目加价收费;同时, 开展农业供水成本测算和审核工作, 规范正常的供水成本费用, 提高水价构成的透明度。

(2) 在整顿水价和严格审核农业供水成本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制定农业水价调整方案。

(3) 在物价部门、水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下, 给予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的水价调整空间, 使管理单位能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下调或上浮水价, 充分发挥灵活性, 对扩大灌溉市场、增加用水量具有促进作用。

(4) 为了稳定灌区群众用水, 服务灌区农业, 充分发挥东雷1期抽黄工程在渭北旱塬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建议政府部门在高扬程抽水灌区实行电价减免,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群众用水积极性和灌区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建新.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与创新[J].发展, 2010 (2) :33.

[2]王延红, 魏洪涛.河口村水库供水水价与资金筹措方案分析[J].人民黄河, 2010, 32 (2) :79-81.

[3]赵敏.基于需水管理的水权制度与水价机制[J].中国水利, 2010 (3) :62-64, 58.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改革问题探讨 篇8

1.1 实现节水灌溉的重要保证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水大户, 灌区又是农业用水中的大户, 很多灌区工程不配套, 北方灌区渠道防渗工程及技术滞后, 用水效率低, 浪费严重的普遍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 工业与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农业着手, 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才能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水资源, 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 才能实现节水灌溉。

1.2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大型灌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 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口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对粮食需求逐年增加。大力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注重发挥工程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1.3 改良土壤、保护水环境的需要

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实现节水灌溉, 防止渗漏和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 减少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过量引水, 提供更多的生态用水, 保护生态环境, 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 节水改造问题探讨

2.1 工程设计的前瞻性问题

大型灌区的工程建筑物, 一般来说运行年限较长, 为不致于使工程在若干年后太显落后, 在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设计中就要考虑前瞻性问题, 适当在结构、外观、装修等方面有一定超前性, 起码应达到目前的先进性。比如在承载较小的部位, 应改掉过去的大、重、笨结构, 代之以薄、轻、巧构造, 采用空心板、砖等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工程外表上, 应更多地考虑美观大方、造型新颖、装修高雅, 以达到建成一处工程就多一处风景的境界。

2.2 施工技术的改进问题

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借鉴铁路、公路等部门及三峡、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先进经验,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 从而节省工程量和工程投资, 提高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2.3 工程效益的发挥问题

从投资安排上, 应本着先枢纽后渠系、先骨干后次要、先上游后下游的原则, 优先解决水泥工程和扬水、过水量大的工程, 充分发挥节水灌溉效益, 而不应搞投资平衡、满面开花、“撒胡椒面”。同时, 对于支渠以下工程的配套建设应予以加强, 从投资体制上激励、引导地方和群众增加自筹资金, 同步进行群管工程的配套改造, 以使节水改造工程的效益尽快体现在用户这个终极环节上, 而不只是体现在管理单位的效益分析上。

3 灌区改革问题探讨

3.1 管理体制改革

大型灌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和农村, 而且大多担负防洪除涝任务, 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因此, 大型灌区在体制改革中, 应在确立水利管理单位事业性质的前提下, 加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资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步伐, 积极推进企业化管理, 建立自主管理灌区的模式。根据灌区管理改革的实践, 参照国际上常用的灌溉管理模式, 我国在大型灌区的改革中应首推专管机构+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用户“的新型管理体制。其中专管机构行使目前水利管理单位的事业职能, 对灌区管理实行宏观按制;供水公司对水利管理单位的经营业务进行具体操作, 在专管机构的领导下实行企业管理, 供水公司应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用水者协会作为民间群众组织进行运作, 在用户与供水公司之间发挥纽带作用, 负责基层水管理的全面实施。

3.2 水价改革及水费计收

水费计收是灌区运行管理的重要一环, 也是目前难度较大、问题较多的一环, 主要表现为成本水价长期不到位、水费收缴率偏低。因此, 灌区的水价应严格执行成本水价, 并根据固定资产、运行成本及用水量的变化及时进行成本水价的重新核定和调整, 使其得到升值和保值。水价应由水利管理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测算, 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物价部门核定批准, 报同级人民政府各案, 按照综合水价不超过成本水价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进行浮动, 发挥其调节余缺的作用。要采取”预收水费、凭票供水、以水计费、灌区自收“的方法加强水费计收工作, 在强化供水服务的同时, 使水利管理单位在供水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 促进用户及时交纳水费, 提高水费收取率。

3.3 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到问题

建设与管理是灌区生存和发展的两大主题, 建设是基础, 管理是关键;建设是短线, 管理是长线。只有建管并重, 灌区才会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最终目标应是通过加大建设力度,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 对于管理落后的港区暂缓配套改造。

3.4 水资源统一管理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大型灌区的河水、井水、泉水等各种水源, 各自为政, 分属管理, 存在着不少弊端。一是使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优化配置难以实现。二是不利于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的提高, 以致延误了抗旱时机, 增加了旱灾损失。三是造成重复投资, 导致国有水利工程设施大量闲置, 工程效益不佳。四是地下水位下降, 机井”吊泵“现象增多, 水井越打越深, 地下水降水漏斗扩大。五是土壤结构恶化, 造成长期并灌区土壤的板结和河灌区次生盐碱化的发展, 不利于中低产田的改造。因此, 结合大型灌区的配套改造和管理改革, 应尽快实施灌区范围内井、泉等水资源使用权的转移, 实现灌区内多种水源的统管统调, 以实现灌区用水的系统化、网络化、科学化。

3.5 用户的调产增效问题

水商品市场的前景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水户的经济效益。用户的经济效益低下, 供水市场就会疲软, 水费收取就会更难。农业屑于弱势产品行业,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活动开始按世贸规则运行, 农业将受到严重冲击。在此情况下, 由于农户效益甚微, 就将导致用水量的急剧下降和收费困难, 直接影响水利管理单位的供水市场和经济效益, 危急到水利管理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水利管理单位在强化自身改革的同时, 要将用户的调产增效作为自己的事情来抓, 积极引导、帮助用户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反季节瓜菜、制种、苗木花卉、经济果林等作物。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促进农民致富.并励行节约用水, 降低潜水定额, 提高灌溉效益。这样, 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改革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潘武生, 吴敏, 王皎皎, 贾宪武.新乡市发展节水灌溉的途径[J].地下水, 2009, 4.

灌区改革 篇9

一、灌区概况

高台县三清渠灌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南岸, 距县城南7.5公里, 地处东经99°48′~99°58′, 北纬39°16′~39°23′, 东与临泽县接壤, 西至高台县骆驼城乡团结村, 海拔1347~1540米之间, 地属祁连山北麓洪积细土平原,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312国道、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和正在修建的兰新复线横穿全境, 交通发达。排灌方便, 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控制灌溉面积10.97万亩, 其中农田9.68万亩, 林草地1.29万亩, 现已建成一个渠、路、林、田、井, 相配套的符合现代水利规划设计标准的中型灌区。

灌区设水管所1个, 下设管理站6个, 现有管理人员40人, 灌区拥有干渠1条, 全长53.1公里, 高标准改建衬砌37.31公里;支渠11条48.2公里, 已全部衬砌, 斗渠204条162.63公里, 已改建衬砌94条51.47公里;农渠511条437公里, 已改建衬砌29条25公里;渠道各类建筑物5991座。机井779眼, 其中:农业灌溉用井730眼, 生活用井24眼, 企业用井25眼, 配套计量设施160眼, 农民用水者协会16个。

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灌区水利工程管理采取参与式管理模式, 由水管所和农民用水者协会共同参与管理。灌区的干支渠, 防洪、排洪工程等骨干工程由水管所安排专业人员划段承包管理。斗渠以下的田间工程、机井、高效节水工程的田间管道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维护, 通过用水者协会管理, 有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一是体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推行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 实际上是将农村用水的决策权、水利工程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自己, 让农民独立、民主地选用协会领导人, 在管理、建设上享有高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调动了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

二是实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实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后, 使灌溉用水的供需双方直接见面, 并应用水票制用水模式, 保护了供用水双方的利益, 明确了各自的责任, 建立了透明的水费收缴渠道, 避免了过去灌溉用水水费收缴层次多、收缴不规范、搭车、代收、克扣等现象, 减少了中间环节, 使农民用上“明白水”, 交了“放心钱”, 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同时, 由于用水透明, 促进了农民节约用水、精耕细作、结构调整, 收到节支增收的效果。

三是促进了节约用水,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长期以来, 农民用的是“大锅水”、“福利水”, 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另一方面用水无节制, 上游大水漫灌, 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下游用水很困难, 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后, 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落实水费计收制度, 同时运用市场机制, 农民多用水就得多交钱, 使节约用水有了经济调节手段。广大农民自觉采取平田整地、大改小, 浅浇快轮等多种节水措施, 或者调整种植业结构, 种植低耗水作物, 努力降低灌水定额, 节水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㈠渠道破损严重, 管理经费紧张

灌区部分渠道冻胀、破损严重, 建筑物老化失修, 渠道管理和维护费用多年来一直以“一事一议”的方式, 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自行支出, 部分村社群众惰性逐年增加, “等、靠、要”思想严重, 导致水管所在水利管理方面出现尴尬局面, 用水管理的难度增加, 同时, 管理经费超支较大, 不能满足现行水利管理的需要。

㈡水资源计量设施、配套率相对较低

灌区有机井779眼, 配套智能计量设施160眼, 配套率仅为21%, 部分村社仍然存在不按机电井设施正常规程操作的现象, 偷用地下水的情况时有发生, 加之地质条件的约束, 井水矿化度大, 成为制约用水计量收费的瓶颈。

㈢灌区技术力量薄弱, 业务水平偏低

近年来, 随着灌区内工程技术人员的新老接替和轮岗换班, 导致灌区工程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业务不精, 发挥不了职能作用。

㈣斗渠以下末级渠系工程产权不明晰

长期以来, 由于历史、认识等多种因素,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斗农渠, 面广量大、遍布田间地头, 所有权、使用权都不明确, 有的名义上清楚、实际上虚化弱化, 大多处于有人用、没人管、没钱管的境地, 工程建筑物得不到及时维护。

㈤农民用水户协会基础比较薄弱, 经费不足, 硬件设施不健全

虽然该灌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了注册登记, 获得民政部门审核批准, 并取得民政部门核发的社团法人登记证书, 真正法律意义上的社团法人, 具备了行使法人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但从目前情况看, 协会自身经济能力较弱, 斗农渠工程管护经费和协会的基本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大多协会办公场所为临时租用, 职能难以全面发挥。

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㈠改革原则

一是责权一致。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要明确政府、集体、农户等不同主体的责任, 充分考虑和满足不同主体利益诉求, 形成各负其责、各获利益的产权配套机制, 即要由县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对工程产权进行界定并颁发产权证书, 结合当地实际, 可以将工程使用权、管理权移交给农民用水协会、村集体、受益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 明确管护责任, 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二是有效配置。通过创新组织发动机制、项目管理机制、运行管护机制等,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确保水利工程产权相关主体收益, 发挥产权配套的激励作用, 调度和激发产权主体对工程管护的积极性, 形成有效的产权配置。

三是综合改革。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与工程相关联的水资源配置联系紧密, 同时也与水价改革等相互交织, 即“建立补贴机制与完善价格机制并举”, 确保“以提高水价促进农业节水, 以合理补贴保护农民利益”, 必须统筹考虑、有机衔接。

四是因地制宜。水利工程的类型、规模等存在差异, 应结合当地农村经济改革及工程管护等实际情况, 必须稳妥推进, 要区分不同的灌溉条件、经济发展水平, 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产权配置方式和工程管护模式。

㈡改革思路

一是灌区的干支渠, 防洪、排洪、排阴工程等骨干工程的产权归属水管所, 由水管所安排专业人员划段承包管理。斗渠以下的田间工程、机井、高效节水工程等由受益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维护。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 明确水利工程产权, 落实管护责任主体, 并成立改革专项领导小组, 建立责任落实机制, 签订管护合同, 引导社会投资, 促进产权流动。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维护作用。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 并将办事机构、办事程序和管理监督制度进行公开, 广泛接受用水者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在尊重民意、严格协会议事程序上, 按照“一事一议”的程序, 采取“议前公开、议中公正、议后公示”的议事规则, 由用水户推荐产生的用水户代表或项目发起人就议事的主要内容广泛征求受益户意见后, 形成议题报受益村用水者协会备案, 再由用水者协会召集工程受益户、邀请村社代表公开议事, 形成公决议案。

灌区改革 篇10

花海灌区位于玉门市老市区以北75km, 石油河下游的花海盆地, 灌区中心位于E97°44', N41°18'之间, 南靠宽滩山北麓戈壁, 北靠马鬃山前戈壁, 西接昌马灌区青山农场, 东与金塔县接壤, 面积3878km2。花海灌区现有1镇3乡、1个农场, 19个行政村, 总人口3.0万人, 农业人口2.527万人。耕地1.436万hm2。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孜然、啤酒花、油料、苜蓿等作物。据统计资料, 2007年, 全灌区粮食总产量1237.65万kg, 总产值1904.25万元;灌区农业经济总产值1.3966亿元。

2 灌区农业水价改革情况

2.1 水价改革情况

花海灌区现行水价标准从1996年至今翻了近四翻, 增长了3.7倍。1995年, 花海灌区农业供水水价执行为0.03元/m3。1997年按照酒泉地区全区水费统一执行1994年核定的全区平均0.048元/m3的水价分2a到位的要求, 从1998年1月1日花海灌区农业用水水价实施0.048元/m3。2001年根据酒泉地区行政公署、地区物价处等相关单位批准, 花海灌区水利工程斗口计量价格为0.112元/m3。花海灌区斗口计量的单方水价自2001年1月1日起的实际执行标准为0.08元/m3。2007年, 根据灌区经济的发展情况, 于2007年1月1日开始, 将花海灌区供水水价由0.08元/m3调整为0.094元/m3, 在此基础上另收取0.004元/m3, 作为末级渠道维护费由用水者协会支配使用。第2次调整是从2007年7月1日起, 对疏勒河水利工程所属的花海灌区农业供水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0017元, 调整后的水价为0.111元/m3。同时, 收取的末级渠道维护费仍按原标准0.004元/m3执行。

2.2 水费计收情况

灌区在水费计收方面一直坚持斗口计量收费, 主要依托农民用水户协会直接收费到组、到农户。推行水务公开制度, 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 实施用水有申请、灌水有秩序、供水有指标、行水有检查的管理方式。每次测水量水都有水管部门和用水户协会共同参与, 保证了配水的公正公开, 不仅从根本上树立和强化了农户的水商品意识, 也减少了中间环节, 确保了灌区水费征收。

2.3 灌区农业供水价格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渠系完好率差, 部分渠道及建筑物破损严重, 输水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普遍, 使实际测算的终端水价过高, 同时, 造成渠系运行维护费用高, 加重了农民负担。目前各村级协会计收的末端水价中, 渠道维修费用太低, 协会没有资金对管辖的渠道破损段及建筑物进行及时维修。另外, 末级渠道没有标准的计量设施, 渠系管理手段滞后, 用水量分摊计量不准、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灌溉用水管理水平提高不大, 水费计收方面还存在很多隐患。

3 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对工程管理的影响

3.1 灌区管理处难以生存和发展

由于花海灌区管理处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职工生活和水利工程维护完全依靠收取的水费来维持。水费计收难、收取率下降是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工作中出现的最大问题, 如果水费收取率不断降低, 职工工资难以保障, 造成职工队伍不稳, 工程、灌溉等管理不到位, 农民群众的意见也很大, 灌区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3.2 管养经费严重不足, 水利工程状况日趋下降

据统计分析, 一般情况下, 水费收入的70%~80%用于管理及供养人, 20%~30%用于工程维修。由于灌区水费不能足额到位, 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 水费优先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 使每年正常投入维修经费很少, 不能进行全面维修养护, 渠道老化失修严重, 加速了工程的自然老化, 导致渠道水利用率低, 输水能力差。

4 遏制工程效益下降的措施

4.1 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实行水权分配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 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 落实管护责任主体, 引导社会投资, 促进产权流动。据调查, 灌区组建各种形式农民用水户协会19个, 管理灌溉面积1.2973万hm2, 但部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立和运行缺乏社会全面支持。许多用水户协会的运作不够规范, 协会的合法性和利益得不到保障。建立并规范运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实行用水户参与管理后, 使灌溉用水的供需双方直接见面, 并应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则, 采用合同制形式, 保护了供用水双方的利益。

4.2 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以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 现有支农政策的协调落实, 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农田水利设施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 应该纳入公共财政支持的范畴。农业渠系是农田水利设施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在灌区农民和疏勒河项目移民普遍贫困, 基层财力不强的条件下, 必须争取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末级渠系改造的投资与支持。花海灌区要积极争取国家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资金, 对现有的骨干工程进行改造维修, 满足适时、适量灌水的要求, 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提高水的使用效益, 抑制地下水位下降过快的趋势, 保持生态平衡, 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摘要:疏勒河流域花海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中出现的水费计收难、渠系损毁率上升等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了灌区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为确保灌区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积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遏制工程效益下降的相应的措施, 保持灌区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水价改革,灌区,工程管理,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二厚, 姚润丰.农民参与用水管理给农业农民带来什么[N].新华网, 2006-7-12.

[2]郑通汉, 张彬, 汪习文.当前农业水价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与对策[N].中国水利报, 2006-8-6.

灌区改革 篇11

关键词:灌区,水价,临汾市

多年来, 临汾市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以下简称“水管单位”) 的水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供水价格与成本倒挂, 甚至连成本水价都难以足额回收, 形成了“高成本投入, 低水价运行”的被动局面, 水管单位亏本运行, 难以为继。本文中笔者对山西省临汾市水价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并提出初步改革的方案和建议。

1 基本情况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而该市又是全省最大的粮棉生产基地之一, 因此, 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必然选择。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 已建成大中型灌区泵站26处, 年提引水量4.7亿m3, 年灌溉良田约16.7万hm2。这些灌区泵站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20余年间, 实行的是职工吃“大锅饭”、农户浇“大锅水”的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后, 水管单位实行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 但受传统供水模式的影响, 目前临汾市26个水管单位中仅有4个水管单位执行成本水价, 使全市灌区泵站每年少收水费2 000余万元, 严重制约了灌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改革水价势在必行。

2 存在问题

由于多数水管单位执行水价较低, 导致很多弊端产生。

2.1 水管单位亏本经营

大多数水管单位供水社会效益显著, 但执行水价偏低, 严重影响水管单位自身经济效益, 致使无力进行工程维修配套, 更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 工程严重老化失修, 效益衰减, 人心涣散。如, 翼城县王庄扬水站, 1974年建站, 设计灌溉面积约713 hm2, 历经20多年的亏本运行, 工程设施设备严重老化失修, 灌溉面积缩减至200 hm2, 效益严重衰减, 难以维持再生产。

2.2 缺乏灵活有效的价格调控机制

商品价格的制定应遵循价值规律, 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当供大于求时, 价格低于价值;当供求平衡时, 价格等于价值;当供不应求时, 价格高于价值[1]。而目前供水价格实行政府调控, 不能及时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更不能灵活地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也就无法指导生产和消费[1]。如, 农业灌溉用水中, 干旱季节需水大于供水时, 水管单位不仅不能将水价上浮, 相反还要服从政府命令, 降价供水。有时水价稍有上浮, 但离成本水价还有较大距离, 却也要受到群众的责难, 甚至受到物价、审计等政府部门的查处, 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价值规律[2]。

2.3 水价失真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

理论上, 水价作为联系水管单位 (生产者) 与用户 (消费者) 之间的桥梁, 以及作为市场的特殊信号, 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传递着着水商品的供求信息, 并指导水商品的生产和消费[1], 但由于现行水价失真, 不能准确传递市场信息, 起不到价格杠杆的作用, 因而间接影响了节水工作的开展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 延缓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进程。如, 汾西灌区是山西省大型灌区之一, 设计灌溉面积4.67万hm2, 自流干渠长度近100 km, 横跨两县一市。灌区上游洪洞县由于水价低廉, 受益区群众节水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村镇仍实行传统的大水漫灌, 浪费严重。而到了下游的尧都区、襄汾县, 尽管执行水价大大高于上游, 水费回收率也比上游好得多, 但水量经常没有保证, 农田往往得不到适时灌溉。可见, 在水价既不反映成本, 又不反映供求关系的情况下, 不但不能优化配置资源, 而且还严重浪费资源。

3 导致水管单位低水价运行的原因

3.1 水商品自身的特殊性

供水是一种与时间、地点、作物水需求情况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 其储蓄功能极为有限, 其生产和销售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 故水商品的需求市场随机性很大。只有在当地有适量的降雨径流、地表水或地下水, 且地形地貌满足水利工程建设要求, 并有一定需水市场的情况下, 才具备生产条件, 而且生产一次性投资较大, 生产周期较长, 并有很强的季节性, 流通受地域条件限制, 销售受当时气候情况、作物种植情况等因素影响,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而正是这些特殊性造成水商品价格运行体制与一般商品有所区别。

3.2 受传统无偿供水思想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水利, 以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 大量水利工程由国家和农民投资投劳兴建, 而且由于工农业产品存在较大“剪刀差”, 农民无力按供水成本交纳水费, 因此形成了无偿 (或低价) 供水的模式。这一历史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 给供水完全商品化带来一定障碍[3]。

3.3 供水结构单一

部分灌区只供应农业用水, 无条件或尚未开展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供水, 且灌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 再加上农产品价格较低, 大部分灌区农民只浇“保命水”, 不浇“丰产水”。

3.4 水价调整程序繁琐

由于水价是由政府部门调控, 其变动要由灌区管理单位测算出水价后, 按隶属关系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物价、财政部门核定并批复, 或者由所在地政府部门批复。具体操作过程中, 有的地方政府干预过多, 权衡部门之间利益过多, 使水价不能及时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且供水价格下落容易上浮难, 一旦错过当时的市场行情, 便很难再上调, 这也是长期以来低水价运行的又一个原因。

4 对水管单位现行水价改革的建议

由于现行水价体制弊端颇多, 对水价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水价改革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进行。

4.1 加大水商品宣传力度, 确立水的商品地位

必须加大水的商品属性宣传。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水的商品属性认识也是一样, 水价改革多年来一直收效甚微,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 有些人认为水为天然所有, 是天上落下来的或山里流出来的, 不应该收费, 或者认为水利工程为全民兴建, 理应为全民所有, 无偿使用。这些认识都是错误或片面的, 是对水的商品属性缺乏科学认识的结果。只有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办黑板报、散发传单和刷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水法, 宣传供水的生产过程, 宣传水的商品属性, 向人们讲清天然水变成供水的过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等知识和道理, 让用水者知道, 供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它的生产过程同样要耗费相当多的劳动力, 从而逐步使人们对水的商品属性认识走向科学化, 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水管单位应该无偿服务或低价供水的传统思维和认识。

4.2 采用科学有效的水价测算和水价批复办法以及灵活的水价政策

首先, 应编制一套严密科学的水价测算办法, 以便灌区准确、合理、快捷地对不同类型的水价进行测算。其次, 在水价批复上, 应实行一条龙管水机制, 减少过于繁琐的水价批复程序, 尽量采取市场机制调节水价。最后, 要采用灵活机动的水价政策。国家批复水价时可采用限制最高价、建议最低价、优惠补贴价和灵活浮动价等多种形式。最高价以理论价为标准, 由成本、利润和税金等构成;最低价以成本价为标准;低于成本的水价为优惠补贴价;浮动价介于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供水单位可根据当地政治、经济等因素和不同供水类型确定年度水价。在富水区、丰水期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可采用低水价, 而在缺水地区和干旱季节可采用高水价, 其他情况下可根据市场行情采用浮动水价[4]。

4.3 采取水价逐步到位方案

水价逐步到位, 就是在现行低水价向成本水价过渡过程中, 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 也就是小幅度、多次抬高水价的办法。采取水价逐步到位方案, 主要原因是现行水价与成本水价差距太大, 要想立即使水价执行到位, 不论从农民的思想上还是经济承受能力上都是难以接受的, 这中间必然要有一个过程。鉴于此, 笔者认为分步到位方案较为可行, 采取水价分步到位方案可以缓解水价调整在用户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上造成的压力, 形成一个适应期。具体操作过程中, 可根据灌区用水户的经济状况及新水价出台时的农产品市场情况来决定水价分步到位的幅度和速度。如, 临汾市曲沃县各灌区新水价出台后, 灌区内经济作物得到大面积种植, 单位面积平均收益多在千元左右, 农民对新水价抵触情绪不大, 水价到位过程中每次增幅较大, 水价到位速度较快。相反, 有的灌区还是传统的农产品为主的种植结构模式, 农副产品价格相对较低, 单位面积平均收益四五百元, 农民的经济效益不是很好, 故水价到位过程中应增幅小, 速度慢。临汾市在执行水价到位过程中发现, 每次新水价出台后, 对水量实行适当优惠, 以减轻农民经济和思想上的压力, 使新水价顺利执行, 然后逐步减少优惠水量, 以达到水价到位、公平交易的目的。

4.4 加强水价计收管理工作

水商品在销售过程中虽不需要进行精心包装, 但也需要对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这种服务的承担者便是水管单位, 服务的内容是对水价进行计收管理[5]。这是一项既庞大又繁琐的工作, 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 诸如执行分片包段责任制、送水到户、制定灵活机动的水费征收办法等。临汾市浍河灌区实行“任务分解、责任到人、流量包站、水量包干”的灌溉管理制度, 同时对各水管站及个人制定了定水费征收、定单方水价、定浇地面积、定节水面积、定灌水定额、定利用系数, 超任务者奖、完不成任务者罚的“六定一奖罚”制度, 较好地完成了水费征收工作。沸泉灌区在用水管理方面, 坚持水权集中, 统一调度, 提前24小时送配水单到用水单位等服务措施, 水费征收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实践证明, 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管理办法才能搞好水价计收工作。

4.5 拓宽供水渠道和水商品销售市场

目前, 大部分灌区仍以农业供水为主, 受益区实行传统的以农产品为主的种植模式, 供水结构单一, 供水市场狭小, 而且水价偏低。有条件的灌区应拓宽供水渠道和水商品销售市场, 开展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供水[6]。同时, 灌区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引进优良品种, 实行区域化种植,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为水费按成本足额回收创造有利条件。如, 翼城县利民灌区和临汾市伊村扬水站受益区大面积种植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 农民经济效益较好, 水价到位较快, 目前已达成本水价。

参考文献

[1]陶善生.灌区企业化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6.

[2]夏美龙, 柳学初.灌区水价改革探讨[J].江西水利科技, 2003 (4) :26-27.

[3]王国柱, 宗学才, 李洁.东营市引黄灌区的水价改革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3 (7) :35-38.

[4]李远华, 闫冠宇, 刘丽艳.改革农业水费管理促进农业节水[J].中国水利, 2003 (13) :31-33.

[5]张峰, 徐红美.农业水费计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考[J].节水灌溉, 2005 (3) :27-28.

【灌区改革】推荐阅读:

新疆灌区07-26

灌区工程08-03

永昌灌区09-13

灌区渠道09-22

灌区灌溉10-01

节水灌区10-22

灌区监测10-27

灌区效益10-30

灌区设计10-31

灌区发展11-08

上一篇:敲门砖下一篇:运营监控手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