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区

2024-10-22

节水灌区(精选11篇)

节水灌区 篇1

1 灌区节水改造的意义

目前,我国共有大型灌区402处,其中大多都有二三十年及以上的运行时间,在我国人民的生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的作用非常大。然而,因为没有周密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三边”现象、仓促使用;还有后续配套资金缺乏、管理措施滞后等多种原因,导致灌区目前令人非常担忧的状况。若现在不对灌溉区进行改造、配套、续建,再过几年,全国会有很多灌区陷入瘫痪,损失将无法估量。在我国,无论是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灌溉农业”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保证,尤其是北方地区,可以说“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多是依赖各大型灌区。所以,解决我国粮食的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保证个大型灌溉区的正常运行。

对现有灌区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是发展节水灌溉的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可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缓解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节约的水还可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大规模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在灌区的实行,使得各灌区水平达到现代化,已是十分紧急的事,是关系国计民生,十分重要的大事。自1996年起,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为加强灌区管理工作,结合工程改造,开展了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的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改革工作,以提高灌区工程效益和服务能力,统称为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

2 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特征

现代信息、计算机、生物、先进制造等技术的领域及新材料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这对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技术发展的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也使节水改造技术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有了新的契机。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农业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技术发展的特征表现主要有:(1)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设计理念的亮点及重大举措就是对现代高科技手段加以利用来改造传统产品和技术;(2)重视研究开发农业节水综合产品和技术,强调技术的水平的凝练提升及集成配套;(3)在灌区节水改造技术的研究中,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精量灌溉节水等技术已成为重点;(4)对绿色环保节能型节水材料与产品的开发是当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维系的主流趋势,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3 灌区节水改造的技术方法

根据需要改造灌区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的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使其能够满足节水灌溉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在进行灌区节水改造常用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渠道防渗节水技术

在节水灌溉技术中渠道防渗技术的效益最大,有比较成熟的工艺技术比较成熟,建立渠道防渗层所用的材料通常有土料、石料、水泥土、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及土工膜,以使防渗层起到防渗节水的作用。土料防渗技术较为简单,投资少,但土料防渗层的抗冻性不好,常常因为反复的冻融,从而完全蚀坏防渗层,使其失去防渗性能;砌石防渗的优点为:抗冲流速大,防害能力、抗冻能力及耐磨能力强,且能够稳定渠道,但它的防渗效果比较差,造价高,施工时无法采用机械;水泥土防渗技术也比较简单,有丰富的料源,造价比较低,有较高的防渗效果,能够减少80%~90%的渗漏量。将水泥砂浆复合材料涂抹于水泥土表面就使水泥土防渗层有了抗冻性;土工膜造价低,有好的防渗性能,塑膜接头采用焊接,可减少90%~94%的渗漏损失,有强的适应变形的能力,然而其强度较低,耐久性比较差;混凝土防渗层有好的防渗效果,通常可减少90%~95%以上的渗漏损失,耐久性好,混凝土衬砌渠道通常能够运行的时间在30年以上,且糙率低,可使沿程水头损失减小。

3.2 管道输水灌溉

管道输水灌溉是一种节水灌溉方法,主要为减少输水损失,其优点有:省工、省地,减少渗漏与蒸发,利于耕作,便于交通,管理维修简单,能够节水20%~30%,然而一次性投资比较大,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适用于灌区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通常以井为单位来布置管道输水线.管道输水线自成系统,深井控制200~300亩,中浅井70~100亩,工程的组成主要有地上与地下两个部分,地上部分安装进气阀于水泵出水口处,在管线上每间隔大约60m就有一个出水口的安装,出水口和垄沟或者地面软管相连,把水输送入畦田。地下部分,主要由砼管或是硬塑管及管件组成。机井布置尽可能靠近斗渠,井与斗渠相连,以利于多井汇浇。

3.3 喷灌技术

喷灌是凭借管道系统与水泵,把有一定压力的水喷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然后降落到田间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相比地面灌溉方法,其优点有:灌水均匀,能够节水50%以上,有广泛的适应范围,减免高温、低温,旱风危害及省劳、省地、增产等,但是一次性投资较高。

4 灌区节水改造的发展趋势

一是目标趋于综合性,在强调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与农业用水利用率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其对灌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与影响;二是方法趋于多元性,从重点研究自然科学技术,逐渐转变成综合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加强和技术推广应用有关的管理、经济、政策、体制等方面的研究;三是手段趋于多样性,现代高新技术在传统产品与技术升级改造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出来,技术集成对实现综合目标的重要性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许迪,龚时宏.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技术支撑体系及研究重点[J].水利学报,2007(7):806-811.

[2]吕翠英.浅议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技术和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132.

节水灌区 篇2

摘 要 水资源匮乏是灌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未实施根本的有效措施即“南水北调”工程以前,近期如何通过节水缓解华北地区灌区缺水的被动局面,力争灌区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是当前各类灌区运营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河北省石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研究课题,重点分析论证了灌区节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实施灌区节水的具体措施及示范、推广模式,可为有关部门分类指导灌区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关键词 灌溉 灌区 节水 工程灌区概况

石津灌区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经营管理和灌溉效益相对较好的大型灌区。近年来,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改革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灌区相继采取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适合灌区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资金投入的限制,目前仍然存在着工程设施不配套,建筑物老化失修,渠系水量损失大,灌溉水利用率低,效益、面积、可供水量严重衰减,以及水费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

据调查,目前灌区局部区域由于土地不平整,支、斗、农、毛渠配套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建筑物工程和科学的测水、量水设备,集中供水次数过少,以及计划用水和轮灌制度尚不健全等原因,在灌水方式上普遍采用大定额“储水灌溉”,个别地方实际上实施大水漫灌(一些地块亩均一次灌水量高达150m3左右)和大畦串灌,田间水利用系数平均仅0.80左右。由于灌区输水渠道级别过多、控制面积过大、渠线过长,渠道缺乏必要的防渗工程措施,造成渗漏、跑水、弃水,水量损失严重,致使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平均仅为0.0.48;石津灌区总体灌溉水利用系数估计仅在O..38左右。目前灌区渠道防渗或衬砌工程只在局部渠段实施,且标准不一,特别是支渠以下各级渠道分布面广,水量分散,总体防渗效果较差;田间灌水技术较为落后,土垄沟输水所占比重较大,小白龙、地下暗管输水及喷灌、滴灌、渗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较慢,以及科学的灌溉制度、合理灌溉面积与经济灌水定额均未能很好地研究与推广。这些在河北省大、中型灌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节水灌溉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黄壁庄水库是石津灌区的水源地。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区域需水量在不断增加,已被迫大量挤占灌区灌溉用水。例如西柏坡电厂的兴建,石家庄地表水厂引水、引黄入市工程、引岗入市工程和上游山西不断增加引用水量等等,无一不与黄壁庄水库供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减少有关。据有关计算分析成果,黄壁庄水库供农业用水量(石津灌区占80%)已由70年代年平均7.6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5.0亿m3,致使石津灌区的灌溉面积、灌溉效益受到较大影响,灌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灌区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十分必要。

河北省是华北主要缺水省份之一,石津灌区地处河北省严重缺水区的腹地,如何使石津灌区在有限水资源情况下基本维持原定设计灌溉面积,增加农业产量,在未实施南水北调之前,唯一途径是实行全面节水。目前,我省在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如石津灌区周边的藁城、赵县、宁晋、冀州等县(市),在采用暗管输水、低压管道输水、小白龙灌溉、喷滴灌技术等方面,效果十分明显,这些为石津灌区节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河北省政府在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已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行动和政府行为。所以,灌区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已具备充分的可行条件。近期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总思路是:从渠系防渗和田间节水工程入手,加强用水管理(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计划用水),因地制宜采用先进节水技术,积极配合农业节水措施和管理节水措施,搞好节水示范和推广工作。

根据石津灌区不同区域的特定条件,近期采取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措施:一是在节水技术上,优先在地表水灌溉保证率低的严重缺水地区发展“三灌”,即针对高附加值作物重点发展大田喷灌、果树微灌、蔬菜滴灌,对不宜喷灌的种植区要发展膜上灌溉,突出抓好水资源条件差、没有节水措施,又具备发

展潜力的区域;二是在节水工程措施上,从单向节水措施向综合节水措施转变;四是在发展布局上,从零散布点向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发展;五是在作物布局上,要注重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压缩耗水量大的作物种植面积。另外,还要积极推广秸秆和地膜覆盖以及平整土地、小畦灌溉等传统节水技术措施。

3.1 田间节水

3.1.1 节水工程措施

(1)根据灌区规划田间工程的要求,各级田间沟渠要齐备,长度、间距要合理。按照不同地形、土壤质地和斗、农渠长度、间距,确定毛渠及输水城沟的布置。一般输水垅沟的长度等于毛渠间距,输水城沟间距即为畦田长度。畦田一般由目前的“顺畦”(即从斗渠连接引水的大畦)改为横畦(即从新设的农渠或毛渠两侧引水入畦,实施“对口浇”的畦田)。畦田宽度应满足耕作和灌水要求,一般可按当地习惯确定。(2)对原有田间工程布置比较合理或已有方田规划的地区,尽量采取按原设计尺寸,并配套或恢复现已毁坏的农渠、毛渠及田间工程,使之尽快投入正常运行,并在运用中不断完善。

(3)对原有布置不尽合理的田间工程,目前尚未完善或仅有渠道痕迹,列入改造、续建范围之内的田间工程,要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并限期进行配套建设,使其尽快发挥效益。

(4)结合畦田规划、建设,平整土地,改已有的“通天畦”大水漫灌为小畦灌溉,提高灌溉水的均匀度,减少田间不必要的积水,满足对全部作物的补水要求。

(5)在农渠提水灌溉或斗、农渠控制条件较好的地表水灌区,逐步实行低压管道输水。

3.1.2 节水灌溉制度和计划用水

(1)根据河北省灌溉试验站灌水量与作物产量关系曲线,并结合当地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灌溉定额,即总量略小于传统“丰产灌溉定额”,但仍可通过充分利用土壤水和加强农田耕作、施肥等农业生产措施获取较高产量的一种灌溉定额。

(2)在确定经济灌溉定额的基础上,优化灌水次数,结合灌区可能实施的灌水延续时间,浇关键水或“保命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3)适当增加地表水次灌水定额,扩大“计划湿润层”深度,使土壤中持有较多的“悬着毛管水”,以充分发挥作物根系吸水能力和延长抗旱天数。

(4)要科学划分轮灌组,集中向田间供水,减少每条田间输配水渠道的过水时间,按照当地经验推行“二八改畦”等畦田灌水技术,力求灌水均匀,尽量避免田间局部长期积水和跑水。

(5)配合调整农灌水价、合理确定水费征收标准,划小核算单元,由量水到村向量水到组、户过渡,实现田间的“以水计征”,以发挥经济杠杆对节水的作用。

3.1.3 节水灌溉方法与灌水技术

(1)喷灌是利用专门设备把水加压后送至灌溉地段,并均匀地散布在田间进行喷洒灌溉的节水方法。几乎适应于所有的农作物,但目前更适合于劳力紧张、土地小平整、经济作物为主或机井单井出水量较小的井灌区,尤其是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地区。据实验和调查分析,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次灌水定额一般可减少30%~50%,且增产效果显著。

(2)微灌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等,微灌适应于灌区范围内所有的地形和土壤,特别适应于干旱缺水的经济作物、果树集中区。与地面灌溉相比较,微灌一般可省水50%~80%,节水效果好,且可以有效提高地温,促进作物早熟。

(3)膜上灌、“坐水种”结合传统的地面沟畦灌溉,在未实现高新灌水技术之前,也是灌区行之有效的田间节水灌溉措施。

(4)其它节水灌溉技术还有雾灌、渗灌等,均可取得显著的节水效果。

3.1.4 节水中的农业技术与管理措施

(1)农业节水

农业节水措施主要包括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合理的耕作制度、保墒技术、旱作农业、雨养农业、防

护林网、栽培技术、科学选种与施肥等。

a.农业结构 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与自然特点,合理调整各行业作物种植比例,并适当压缩耗水量大的农作物,以确保灌区有效灌溉面积。

b.耕作制度 进行作物熟制调整,合理进行复种套种,改进现行的耕作技术。

c.蓄水保墒技术 包括平整土地,勤耕深翻,增肥调水,冬灌储水,拦截雨水等,并适当配合合理的薄膜或覆盖技术。据河北省农科院试验研究资料,地膜覆盖可节省灌溉水量的1/3,秸秆覆盖可节水1/5,初步估算两项共节水约40mm。

(2)管理节水

管理节水是现行灌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依靠灌区节水管理机构进行旱情预报、指导农民适时适量灌溉、搞好计划用水、进行工程养护、合理征收水费等等是灌区节水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渠系节水

渠道防渗是为了减小渠床渗漏,建立防护层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措施。渠道防渗是目前地表水灌区应用最为广泛的节水工程措施。常用的有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混合材料防渗等。据有关规范及实验资料,混凝土防渗较土渠可减少渗漏损失60%~70%,塑料薄膜防渗较土渠可减少渗漏损失70%~80%。远期节水灌溉示范措施

结合灌区灌溉水量在逐年减少,灌溉面积萎缩和效益下降的实际情况,通过全面大力推行节水来保持和发展灌溉面积已成为灌区当务之急。但限于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与农业管理机制,大面积采用先进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有一定困难。为此,应根据不同地域发展节水灌溉的条件和优势,结合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式,并区分不同区域,分别提出带有方向性的远期节水技术灌溉发展示范措施,以此作为分类指导和制定灌区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的依据。

4.1 先进的地表水灌溉系统

从长远看,灌区应以实施地表水灌溉为主,建设成先进的大型地表水节水灌区。首先要求全部渠道进行高标准的衬砌,建设成高标准园田化田间工程,并且配备自动化操作的各种控制建筑物,并逐步实现灌区微机化管理。要建立灌区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墒情、地下水位、作物状态、渠道水位和流量、天气预报及旱情预报信息、水库蓄水量等),信息传输,信息显示,自动化遥控,资料整理,预案设定等。结合科学实验,优化输水、配水、灌水方案,完善灌区水资源适时管理。同时要求灌区管理部门,建成现代化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将灌区建成先进的地表水节水灌区。

4.2 果树(苗圃)低压输水管道灌溉

果树(苗圃)灌溉大多采取土垄沟输水、有压与自压滴灌等形式。土垄沟灌溉不但存在水量渗漏损失严重和占地等问题,且不易于管理,而采取滴灌技术,又受到滴头不过关、技术掌握及设备保养等方面的制约。因此,灌区成行连片的果树林以实行低压输水管道的形式进行灌水为宜。

利用低压输水管道进行果树(苗圃)灌溉,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封闭管路系统把灌溉水从水源地直接输送到果树根部,消除了渠道输水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损失;仅湿润果树根区的局部土壤,比地面灌溉方式减少株行间表层土壤蒸发、树坑跑水和深层渗漏损失,并能保持适时、适量供水;具有省时、省工、省地、节能的特点,使灌溉水的利用及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4.3 大田喷灌

喷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溉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较,它具有省水、省工、占地少、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灌水适时和增产等优点。面对灌区形势和严重缺水的现实,要使喷灌在灌区有一定规模的发展。目前应着重在平整土地工作量大、单井出水量不足、土壤瘠薄且透水性强的井渠结合灌区的地域发展,并且优先应用于经济价值较高且连片种植、集中管理的作物,以利于充分发挥喷灌效益,有效扩大水浇地面积。发展喷灌不宜“一刀切”和搞形式主义,特别应注意选择在当地社会、经济和科技条件较优越,能对喷灌设施进行有效管理的村、户优先发展。

鉴于大田喷灌形式多样,要结合灌区的具体情况,并考虑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喷灌设施的要求,在选定喷灌形式上建议以半固定式为宜。在确定发展规划方面,一要坚持集中连片,保持适度规模,确保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效能。二是在水源条件差,但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发展喷灌。三要分步实施,对于已有管道灌溉的区域,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通过技术改造升级,逐步实现喷灌,对于尚未采取节水措施、发展喷灌技术确有困难的区域,要按照发展喷灌技术标准的要求先发展管道输水,再逐步考虑健全喷灌配套设施。在发展步逐上,则采取近、远期相结合,近期应首先考虑在井渠双灌区的井灌和提水灌区进行,并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喷灌发展计划与详尽的实施措施。远景则结合相似灌区利用渠水发展喷灌的成功经验,具体制定喷灌发展实施规划。

4.4 塑料大棚微灌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品种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对蔬菜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灌区内集中连片的塑料大棚作为蔬菜生产基地对灌溉水量的需求量亦会越来越大。因此,实施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灌区水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目前灌区塑料大棚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仅集中于城(镇)周边地区,且大都采用常规灌溉方法,水资源浪费严重。微喷灌是近年来发展起来且兼具喷灌与滴灌优点的新型灌溉形式,是通过低压管道将水送至作物根部附近,用很小的喷头将水喷洒在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新型灌水方法,它具有灌水均匀、节约用水、节省劳力、便于控制、操作方便等优点,是其它灌溉方法不可比拟的。

按灌区大棚发展趋势预测,建议近期在城(县)郊区附近优先实施,在此基础上逐步向乡(镇)、村依次扩展。在地域发展方面,近期仅限于井渠双灌区的井灌部分,远景可根据在渠灌区发展微喷的研究结果具体制定微喷发展实施计划。灌区节水灌溉要实现的最终目标灌区节水灌溉,主要是指提高田间、渠系与灌溉水利用系数,以此来达到节约水资源量,并相应增加灌区灌溉面积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以石津灌区为例,预期田间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80、0.48、0.38分别提高到0.90、0.67和0.60;灌区可净增灌溉面积74万亩,节水量达1.3亿m3;经济净现值1.2亿元人民币。效益非常显著。*英若智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劳模,教授级高工。

强化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 篇3

摘要: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同时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保障系统。而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农业水利建设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节水、增产增收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是对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促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措施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大,相对的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农作物产量低、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导致本已匮乏的资源又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民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粮食第一出口大国,更悉知节水对于农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地位,在新的政策扶持下,节水灌溉技术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大部分的城镇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都主要是靠开采地下水来供给源源不断的用水紧张问题。无论出于哪一目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节水。而怎么样加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又是一大问题。下文将对灌区节水工程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现阶段,我国农业用水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没有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农民的节水意识不强,不仅造成了水资源浪费,而且也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农业灌溉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自然降水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为此,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逐步提高了农业节水灌溉方面的水利设施建设重视程度,兴建了大批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大幅度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在科学设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向农村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既满足了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又达到了农业节水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科学灌溉使水、气、肥、热等多种因素符合作物生长的综合要求,极大地提升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能够在满足正常农业生产灌溉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农村用水量,起到缓解水资源不足,解决下游地区用水紧张、遏制地下水恶性开采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减少农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所以,积极推进节水灌溉,采取科学的灌溉技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现状

1.资金投入力度小,配套设施不完善

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一般都比较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不够,再加上灌溉工程建设标准比较低,不先进。再加上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农业生产,因而加之浇灌之后的水电费难以按时收回。政府在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时,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导致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工程因为长期的使用逐渐的老化,又没有及时的修理。导致整个灌溉设施难以正常运转。长期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却得不到好的效益,使群众及地方上逐渐没有动力再去推行节水灌溉工程,久而久之,节水灌溉技术得不到落实,因而从根本上影响的节水灌溉技术的进程。

2.农民对灌溉实施的维护意识不强

人们对节水灌溉设施维护的不到位,主要是没有形成自发的保护行为,导致节水灌溉设施经常出现损坏,有些群众甚至故意盗取、损坏灌溉设施,而受损的设施得不到及时的修理,从而导致部分设备丧失作用,又需大量的资金去维修灌溉设施又或者重新购置灌溉设施,导致节水灌溉工程投资加大,政府压力增大,而效果却是一般,使人们失去动力。

3.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前期地方上投入的资金较少,基础的配套设施也不全面,进而导致部分地区管理分工不明确,目标不一致,落实不下去,发生渗水、漏水的现象较多,使水资源浪费严重,这就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扶持,责任分工明确,切实的节约水资源,保证节水灌溉工程顺利的实施,使节约水资源的目标尽快的实现。

三、强化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的措施

节水灌溉工程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当前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开展,所以,需要加强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

1.加大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力度

对于节水灌溉工程,中央财政可以对各省的项目实行差别比例补助,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补助就稍微少一点,直接将补助的资金直接补助到实施项目的农户、农民用水协会,具体的形式视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财政部门必须要严格的执行财务管理法规。地方上资金的使用情况要想当地的农民公布,从而接受群众的监督,严格的禁止截留或挪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确保发挥工程投资的效益,农民一般都是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部分的思想都是“政府出钱就做,自己掏腰包就躲”的思想,这就需要政府乃至国家大力投资节水灌溉技术,多建一些节水灌溉工程,也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上增强扶持力度,将优惠政策大力的推广与实施。以保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2.加强节水灌溉设施的维护

严格按照已经初步设计的建设规模、标准来要求进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从而在根本上保障工程质量,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必须要与施工单位就建设过程中的先关事宜进行组织协调工作,监督和促使其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维护方法,从而充分的发挥节水灌溉工程建成之后的巨大效益。节水灌溉工程设施是一个地区农民共有的资源,群众应增强保护节水灌溉设施的意识,并做出相应的努力,完全可以实施谁破坏,谁负责的责任制度,一旦此设施被盗,可以让这一地区受益的群众共同的来重建此项工程,若此设施在一年中没有发生过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设备故障,当地政府可以相应的减少农民灌溉的费用,积极地引导大家,并对设备定期的进行检查维修,以保证节水灌溉设施正常的运转。

3.强化农民的节水灌溉意识

水利灌溉工程的有序开展,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的节水灌溉意识。为了强化对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管理,可以运用水权、水价等经济措施有效控制農业灌溉用水,减少膨胀型、低效益的用水方式。在推广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中,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让农民意识到节水灌溉取得的效益,以及节水灌溉对维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当制定严格的技术管理规程,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水平,选派有责任感、事业心的技术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工作,确保节水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但当前水利节水灌溉工程中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节水灌溉工程的开展,所以,需要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将节水灌溉工程落实到实处,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

[2]李萍.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施工管理.科技创新与应用[J].2013(1).

新疆灌区农业节水管理措施 篇4

“供水到户+农民用水户协会”节水管理模式, 是新疆灌区将“供水到户”管理与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的节水管理模式, 是新疆“十五”农业节水管理的研究推广成果。这种方式是把灌区农民以用水户协会形式组织起来, 让灌区广大用水户参与灌区灌溉节水和工程管理工作, 并实施“量水、配水、收费、建帐”的“供水到户”管理, 充分调动和发挥灌区农牧民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

“供水到户+农民用水户协会”节水管理模式, 解决了新疆灌区长期以来用水管理制度混乱、喝“大锅水”、“搭车收费”、用水不透明不公开、末级水利工程管理长期缺位、水价执行渠道不畅、水价经济杠杆作用难以发挥等问题, 提高灌区农民节水意识, 为灌区新农村“一事一议”政策实施、末级水利工程管理奠定了基础。

2 加大水价改革力度, 充分发挥水价在农业节水中的经济杠杆作用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节水灌溉工程规模的扩大以及国家对粮食等作物实施的鼓励政策等新情况的出现, 加快水价改革步伐,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势在必行。一是要修订和完善水价法规和政策。根据水资源不足及水污染严重的现实, 着力完善水价的确定原则。明确水价是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部分组成, 围绕水价的3个组成部分制订和完善水价的法规和政策。二是完善水价的确定程序, 充分体现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原则。在水价的确定过程中, 充分听取供水单位、用水户及有关方面的意见, 完善听证会制度。三是调整水价的决策机制。随着水价改革的不断深化, 水价的确定要逐步走上政府宏观调控、各方民主协商、水市场调节三者有机结合的路子。根据水价改革的进展情况及经济发展状况, 初步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2]。

3 以水权管理推进灌区农业节水

近年来, 水权、水价、水市场交易等水权管理问题, 已在新疆灌区得到应用和实践, 并显示出显著的节水效果, 初始水权、水市场、水权转让是水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需针对灌区内部二次性水资源节水配置, 即对水利工程所供水权再分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1) 摸清家底, 开展灌区水工程、用水户、灌溉土地、灌溉面积、作物分布等基本情况调查, 为灌区水权管理提供基本资料。

(2) 明确用水定额, 分析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2套指标, 开展“总量控制, 定额管理”在灌区的测验和试验分析工作, 研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和必要的灌溉量水技术设施。有了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 就可以实行指标、定额管理。用水超过指标, 定额就要遭受惩罚, 实行强制性节水。

(3) 初始水权分配根据灌区历史和今后的初始水权分配问题, 研究分析新条件下的灌区用水供求关系, 为实施灌区水权转让提供基础条件。灌区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根据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则, 研究确定水资源的分配方案, 制订供水比例方案既要尊重历史, 更要重视现实问题, 这是研究制订灌区水权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4) 研究制订水权转让制度。为健全水权转让的政策法规, 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进一步推进水权制度建设, 规范水权转让行为, 水利部于2005年1月出台了《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水权转让中若干问题, 灌区应在这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工作。

(5)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灌溉节水市场。尽快搭建水商品市场要素构件, 让水利工程所供的水按经济价值规律进行交易, 以市场经济行为达到水资源的最优利用和配置, 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3]。

4 综合节水管理措施

4.1 加强春灌用水的组织管理

春季干旱、夏季洪旱交替是新疆农业水情和灌溉的基本特征, 尤其是3—6月的春灌期, 全区灌溉水量缺口12亿~15亿m3, 而且在各灌区分布不平衡。因此, 切实加强春灌的供水和用水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做好抗旱预案制订和落实非常重要。

4.2 强化定额供水管理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需求的增加, 计划用水、量水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灌溉计量, 按方收费”已成为灌区用水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 强化灌区定额供水管理, 完善计量设施, 提高量水精度, 是促进农业节水灌溉计量工作的基本保障。各地应加强灌区量水设施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工作, 普及先进的经济实用的量测水技术, 为灌区实施节水灌溉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技术支持[4]。

4.3 做好灌区节水管理

加强供水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 优化配置水资源, 制订合理的灌溉用水计划, 实行灌溉用水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在做好灌区供水管理和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同时, 注重沟畦灌、膜上灌等常规灌溉节水, 提高灌溉进度和灌水质量, 尽力减轻春灌压力;大力推广应用各种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杜绝大水漫灌和浪费用水的现象, 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 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着重实施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灌溉管理的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充分发挥用水户协会组织在灌区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方面的作用, 努力提高灌区农民节水增产效益。

4.4 抓紧做好水库运行调度管理工作

加强水库工程安全运行是一个基本原则, 但是水库的运行调度一定要科学合理, 汛期莫要以“泄”为主, 应为无水期防旱做好准备。因此, 认真研究蓄水、防洪、灌溉三者利益关系, 切实做好水库工程的引、蓄、排、供等调度方案, 切实做好水库供水计划审批工作, 研究制订兼顾防洪与兴利, 合理调度水量的应急预案。适时调节水库引蓄水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工程的灌溉效益。

参考文献

[1]孙杰, 张立民, 池建军.吉林省节水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 2011 (12) :33-34, 44.

[2]刘云.农业管理节水技术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 2011 (11X) :32.

[3]陈永杰.浅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实施的现状及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24) :8-9.

节水灌区 篇5

《项目论证与评估》

实践报告

目:

案例七 案例八

考生姓名: 准考证号: 考 核 号: 考核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一:案例七 王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价................1

二:案例七案例分析............................................2

三:案例八 思远公司高端财务软件开发项目...................3,4,5

四:总结:项目论证与评估成功关键因素.........................6

五:参考文献...................................7

案例七:王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价 问题: 该项目对环境带来的益处?

王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作为一个农业项目,其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这包括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王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除了满足农业灌溉蓄水后,节约的水全部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满足日益加剧的工业用水的需求。

(2)王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使得灌区旱年无灾,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促进灌区经济作物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3)在补灌区,由于节水农业的发展,可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加快了灌区地下水状态的恢复,使地下水出于良好状态,改善了灌区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全市的水环境奠定了基础。

(4)渠旁林网带和排水系统的建设,既可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局部小气候和自然景观,又可使灌区农田免遭淹没。

2该项目会给环境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1)工程改造运行后未考虑工程维修后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会占用大量用地,不仅造成耕地的浪费,而且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2)工程改造运行后,发现沿渠交通路未设渠旁排水沟,汛期大雨期间,将有泥土流入渠道造成泥沙淤积,需要定期清除,否则会使河床不断提高。

(3)王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完成后势必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在没有实施有效的水处理措施的前提下,将造成水污染,恶化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4)项目未涉及用水分类使用和处理工程,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混合使用,对水质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5)沿渠居民区未设置必要的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可能会导致渠道的塞堵。一些有害的生活垃圾还会造成水质的污染,从而影响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3.如何维护水利工程的安全,以致不受到污染,使项目的生命周期更长久,请给出基点建议?

一,开发、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治污技术。除了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中节水外,开发、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再利用率是节水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增加贮水。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选 育优良品种。三,推广工业节水技术。四,推广城市生活用水节水技术。我国城市应通过节水技术改造供水管网,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宣传并鼓励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

这样才能维护工程的安全,以致不受到污染,使项目周期更长久。

案例分析:

水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自然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也就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已经 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出现全球范围的水危机。而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1998年我国人 均水量为225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二是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 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成两个反向递度分布。三是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趋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随着经济发 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解决水资源供给不足而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 大课题。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 社会。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除了进行制度创新,改革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之外,大力发展和推广 应用节水科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案例二:思远公司高端财务软件开发项目

问题:

1.请根据经济指标数据对该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分析(行业基准折现率10%—12%,行业基准回收期10年,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12%)?

项目的财务评估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下,从企业的立场出发去研究项目运行的财务情况,评估项目各阶段的投资、生产和回收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情况。项目财务评估通过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考产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等财务状况,并最终给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结论。与一般企业的财务状况评估不同,项目财务评估主要是面向未来,利用预测得到的关于未来项目运行财务数据所进行的可行性评估。这种评估一般应该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财务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应确定性的分析与敏感性的评估。项目财务评估实际上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评估结论是项目决策的重要的依据之一。由于数据的有限,因此这里仅对项目的财务的静态和动态情况进行评估。

该项目投资资金来源:自有资金3780万、负债资金2400万,总计6180万。其中包括建设期前准备435万,建设期安装工程费用690万,设备购置及安装2646万,软件购置725万,其他工程费用284万。建设期借款利息60万。详细评价如下。

A.项目财务赢利能力分析:全部净现金流量表见表1.1 ⑴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0.78=5.78<10 因此,该项目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收回投资,项目是可行的。税前静态投资回收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0.32=5.32<10 因此,该项目可行。

⑵全部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5.83%>10% 因此,该项目是可行的。

⑶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74.92% ⑷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通过计算得出,当i=0.35,FNPV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875.85万<0;i=0.25时,FNPV1=144.37万>0。根据插值公式,得到:所得税后内部收益率=25%+(35%-25%)*144.37/(144.37+875.85)=26.4%>行业基准收益率。

⑸当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通过计算得出,当i=0.50时,FNPV2=-1142.2万<0;当i=0.30时,FNPV1=286.6万>0。根据插值公式得出:所得税前内部收益率=30%+(50%-30%)*286.6/(286.6+1142.2)=34.0%>行业基准收益率。

⑹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

当i=0.25时,FNPV=CICOt1i=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44.37万>0。

tt1n 所得税前财务净现值:

当i=0.30时,FNPV=CICOt1i=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86.6万>0。

tt1n根据以上计算看出,案例项目的所得税后及税前财务内部收益均大于行业基准收益率;项目所得税后及所得税前财务净现值均大于0。投资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这表明该项目从全部投资角度看赢利能力已满足了行业最低要求,在财务上是可以接受的。另外,项目所得税后及税前全部投资回收期均小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这表明项目投资能够在规定时间回收,所以项目是可行的。

B该项目财务评估结论:

由以上个项目财务评估指标计算给出的财务评估结果来看,该项目不管是从静态还是从动态在财务可行性方面都是可以接受的。

2.从软件项目生命周期来看该项目的市场风险?

项目作为一种创造独特产品与服务的一次性活动是有始有终的,项目从始到终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因此项目的实现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而项目的实现过程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任何项目都是有风险的。项目的实现过程所具有的复杂性、一次性、创新性和独特性等特性和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内部、外部的许多关系与变数造就了在项目的实施和运行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很好地评估和管理项目的风险就会给项目相关利益主体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失,因此在项目评估中必须积极地开展项目的风险评估,通过各种方法去充分识别、科学度量和分析评估项目的各种风险。一般认为项目风险是指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项目业主/客户、项目组织或项目其他相关利益主体主观赏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影响因素,是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 相关利益主体的期望产生背离,从而给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按照项目风险引发的原因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人才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运行风险和环境风险等。下面将对该项目的市场风险从项目的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分析:

A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

技术越先进,人才越优秀,市场越畅通发达,竞争越激烈,软件的生命周期就会越短,开发和经营同类同版软件的风险越大。今天畅销的软件,可能不久将被淘汰。因此,本项目持续经营10年,在这10年里,本项目开发是否最终成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该项目需做到以下几点:

① 充分调研市场上的类似软件的优缺点,知己知彼,使本软件在一个高起点上开发。

② 正确判断某种软件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需求,并按比例投放开发或营销资金,同时,适时更新软件功能,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B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

目前市场上制作盗版软件的现象层出不穷,非法软件因其造价极其低廉,在很大程度上博取了客户的心理,因此,这种软件有着极大地欺骗性和流行性的有力条件。他们占有了很大一片市场,要将非法伪劣软件行业彻底从市场中歼灭,必须依靠软件产业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执法者等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公司可以寻求法律保护,依法打击盗版。其次,公司可以通过正当得战略打败盗版,如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安装调试等盗版软件无法提供的优良售后服务,及为客户提供优秀的从主机、工作站、联网设备到系统、应用软件等完整的集成方案,以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系统要求等等。

3.请分析该项目的人才风险(可从人才流失等角度考虑)?

就项目而言,人是项目活动的主体,具体表现在:项目的决策者是人;项目的管理者是人;项目的操作者也是人。项目的所有环节、所有阶段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所以人将会对项目产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而软件商业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一个软件的开发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项目参与者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工作经验等。如果人事的管理制度不合理,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那么核心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就会流失,这将严重影响项目的运行。因此,针对人才的流失,公司应当采取有效的手段,例如给职员日工津贴补助,年底适当的提高员工的分红,或为高层次的职员提供适当的股份,适当为职工提供假期、职员的集体活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职员的工作热情,以降低人才风险。

4.简述该项目开发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项目国民经济评估是按照国家或地区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利益的角度去考察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的评价工作。项目国民经济评估是投资项目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和不可再生的,所以应该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对于一个项目来说,除了应该从项目业主的角度进行项目的财务评估之外,还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去评估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消耗的国民经济资源,即进行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估。

项目国民经济评估是宏观经济层次上合理的配置国家有限资源的需要;项目国民经济评估是真实反应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需要;项目国民经济评估是投资决策科学化的需要。因此,任何项目都有必要针对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评估。

目前,国家新的五年计划是针对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具有方向性、综合性的重大科技产业。以科技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对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而本项目正是顺着国家的相关政策,改善了财务的管理软件,为各行各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得各产业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改善了软件企业的投资环境,加快了软件业自主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总结: 项目论证与评估

正规的项目管理在项目立项之前是要做项目论证与评估的,项目竣工之后还要做项目的后评估工作。评估与后评估所使用的知识和工具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项目前评估是为了证明该项目是否可行,而项目后评估是验证、总结该项目在实施以后是否真的有利可图,出了哪些偏差,哪些是事前未预料到的风险,为今后类似项目积累经验。

项目的论证与评估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可行性研究。通过可行性研究工作,提交一份可行性报告,报告的结论要明确表达出该项目可行或不可行。第一步当然是收集资料,与该项目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多地搜索来,并对它们进行分捡、筛选。

第二步把这些有用的资料按价值大小换算成货币(必须统一用货币来衡量)。第三步把该项目做两个以上方案进行比较,选一个最优方案。

第四步把这个最优方案可能产生的效益与投资者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大于投资者的期望值就说明该项目基本可行。

第五步进行风险比较,列出对该可能造成的风险因素,并对它们逐一验算,根据它们的危害程度进行排序。如果发生最大的风险时,还能满足投资者的期望利益,说明该项目可行。

总之,经过论证如果该项目在技术上先进、实施方法可行、经济上有利可图,则该项目可以立项投资了。

参考文献:

曲炜,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理论探讨,河海大学,2001 陈刚,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庆大学,2004

陈宝娟,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沈阳工业大学,2006

节水灌区 篇6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得到中期评估的充分肯定,评估结论认为项目全面达到了预期目标。其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更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明启动这个项目的决策是非常正确、及时的。但比较五项一级指标的评估结果。可以看出建设过程、管理与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从投资规模、建设范围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看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在我国农村水利发展历史上更是前所未有的,项目管理关系到巨大投资的效益能否正常发挥。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1.着力扭转重建轻管问题

为了改变长期存在的重建轻管问题,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从项目开始就高度重视灌区体制和机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旌意见》,积极推动水价形成机制、水费计收机制、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等改革。组织了20个大型灌区进行改革试点,开展以农民参与灌溉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多次召开“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研讨会”。通过总结和交流经验,推动了用水户协会等群管组织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大型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研究”,对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研究,拓宽了改革的思路和视野。发布《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指导灌区进行供水成本测算,大部分灌区根据“定额供水、分类定价”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供水价格体系,促进了节约用水。还编制完成了《大中型灌区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和《大中型灌区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目前正在组织试行。

各灌区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明确灌区性质与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同时按有关要求测算供水成本,开展水价改革,使水费计收管理逐步规范、透明。积极开展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灌区民主管理体制建设,调动农民参与灌区建设的积极性。据评估资料统计,255个大型灌区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由项目实施前的9.0%提高到35.3%,灌区平均每万亩专管人员由5.65人减少至4.14人:问卷调查表明62.1%的农户亩均水费支出明显下降,减轻了农民负担。经过几年的努力,灌区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结合工程改造抓体制改革是大型灌区改造的重要经验,也是项目管理的又一项创举。

2.注重解决项目管理不足的问题

(1)未能更有效地调动地方公共财政投入的积极性。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配套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据评估数据统计,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平均为72.5%,配套资金到位率高于80%的省份仅13个,占总数的38.2%。据问卷调查,近80%的受益农户在灌区改造中出过劳或投过资,真正财政投入的资金并不多,有个别灌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为零。从数字上看,一些省份的配套资金达到甚至超过了100%。但实际情况是群众投劳折资掩盖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的原因很多,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无论什么原因都已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可持续性。尽管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解决“三农”问题等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但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效益更低的现实致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认识确实存在差异。

(2)未能更有效地调动地方政府和受益农民进行田间工程改造的积极性按照现行的资金投入政策,田间节水配套工程由地方政府和受益农民自筹资金解决,而且应与骨干工程改造同步进行,以期充分发挥整体效益。但从评估结果看,255个灌区的田间工程配套率目前尚不足40%,符合节水灌溉工程标准的比例更低。可见如果没有其他途径的资金投入,实现田间工程配套和节水改造的目标是很困难的。田间工程是指设计流量以下的渠道、建筑物以及田间平整土地等,因此一个田间单元的灌溉面积往往超过万亩,而一户农民的耕地仅仅几亩。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农民负担的范围确实太宽了。正在开展的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工作是必要的,但规模应该扩大,宣传工作还应加强。

(3)未能坚持并推广对口技术支援的成功做法在规划编制阶段组织的对口技术支援活动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创新性的综合研究成果和专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多数被规划设计单位采用。明显提高了典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水平,受到专家和典型灌区的一致肯定。但当时因资金筹措困难,对口技术支援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典型灌区,规划完成后因没有意识到对口技术支援本身的创新意义,未能延续这一活动。更没有大力推广这一成功经验。

(4)改革进展不够均衡尽管项目建设推动了灌区管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相比。灌区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省与省之间、灌区与灌区之间均有明显差异。有个别灌区因地方政府不够支持或灌区本身没有紧迫感,改革动作不大,仍停留在要钱搞建设的阶段:多数灌区进行了减员增效改革,但仍有不少灌区管理人员数量大大高于定岗定员标准: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现行水价还远低于供水成本,个别灌区水价测算不规范,成本水价偏高;尽管水费实收率有明显提高,但取消“两工”、减免农业税费等农村政策的变化,影响了农民对交纳水费的认可程度,水费计收难度越来越大:用水合作组织不规范的情况在一些省(自治区)较为突出,有的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的与原来的管理模式大同小异。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不利于灌区良性运行,需要在今后的项目管理中作为重要问题加以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灌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科]

【参考文献】

[1]谭家学.重庆市万州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效益浅析[期刊论文]-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4).

[2]习玲.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管理[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2010(1).

浅谈水库灌区节水改造 篇7

灌区特别是大型灌区, 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骨干基础设施和粮、棉、油菜的主要生产基地,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由于投入不足, 政策不配套, 自身管理薄弱, 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 运行机制不活;工程设施配套不全, 后期缺乏维护更新, 导致设施年久老化失修, 灌区效益衰减;水费低于管理成本, 实收率低;管理机构臃肿, 冗员多, 负担重, 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动作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灌区的可持发展, 也影响到农业基础的稳固和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农业水利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很不相称。

二、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 由于种种原因, 灌区灌溉系统未按设计标准开挖完成, 工程配套不完善、标准低, 现有设施损坏老化, 骨干渠道淤积、渗漏严重。导致输水能力低, 效益衰减, 现灌溉面积达不到应有目标, 灌区大量土地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 严重制约了灌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快水库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建设, 改善灌区的水利条件, 对提高该灌区的农业开发程度, 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灌溉水的利用率, 改善灌区灌溉和排涝条件,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水库灌区节水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水库灌区节水改造措施

1、除险加固、更新改造

一般应以除险加固为主, 灌区渠系大部分经过山丘区, 在强降雨的冲击下, 渠道易崩塌、淤塞, 局部淤积过厚, 有些断面的过水能力不到原设计的能力。总干渠主要是拦截山沟小溪挖填连成。由于施工时采取群众运动施工, 无质量保证措施, 坝基基本不清基, 填土压实不够, 造成土坝渗漏水严重, 每到汛期均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守。所以, 应采用坝身加高加厚, 上游砼面板防渗护坡, 坝体灌浆, 下游坡脚增设反滤体的处理措施。保证输水大动脉的正常运转。

2、加固防渗

针对易崩塌、淤塞的渠段, 原开挖断面未达设计要求的渠段, 高边坡的环山渠段砂砾土地段进行清淤、开挖、修整、加固、堵漏, 以达到提高渠道的输水能力的目的。易塌坡的高边坡段开挖出二级平台, 防渗板加厚并局部加底肋梁板支护, 增设排水孔。

3、消除安全隐患

灌区特别是总干渠系建筑物, 大多老旧, 设备老化, 年代久远, 缺乏建筑材料, 建设标准低, 质量差, 损坏极其普遍。大部分建筑物局部已丧失调控水的功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需要完成总干渠的渠系建筑物的改造建设和配套完善, 增设量水设施, 方便用水的计量, 增设方便群众, 保护渠道的桥梁及码头台阶。

总之, 灌区建设主要是渠系防渗加固及建筑物的配套改造, 节水增效是最终目的。

四、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1、要强化领导、强化责任、强化

配合、强化监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要严格执行基建程序, 实行招投标制、业主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监督制, 规范项目建设管理。要严格执行审批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投资计划, 积极落实配套资金, 对项目工程进度、材料设备、工程质量、施工管理、项目资金使用等要严格把关控制和监督, 避免项目重复建设, 杜绝“豆腐渣”工程, 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和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2、要加强与规范项目建设资金管理, 严格专项资金监管。国家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工程主体建设, 其他非工程主

体各项费用由自筹资金解决。国家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要专项蓄存、专款专用、独立核算, 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对项目完成情况、建设进度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等有关情况与统计报表要及时上报省水务厅农水处。

3、项目工程建设的服务对象为农

业、农民、农村。项目的建设应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并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和持续、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来源, 特别是保障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为项目工程建设提供投入保障。

4、灌区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应与

灌区改造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同步进行, 做到灌区建设与改革两促进;要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 形成管理、经营、服务、收费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新机制。

5、灌区在运行管理中, 要根据灌

区运行管理情况, 进一步对灌区用水管理制度、用水调配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与措施。要加强水量的合理调配, 实行集中水权、统一调度、计划用水、合理轮灌的配水方式;要严格水费收缴, 强化水费的回收和管理, 努力建立灌区良性运行机制, 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6、项目工程完工后, 要建立健全

工程运行管理制度, 强化工程建后管护, 加强对工程的维修养护和运行管理;要严格项目工程审计、监督, 认真做好竣工验收工作。项目工程经试运行并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后, 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农综办、财政等部门组织项目工程竣工验收, 并办理验收证书。

节水灌区 篇8

灌区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灌区推行高效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保障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同时灌区生态健康是维持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生态灌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是灌区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国现代灌区建设已经到了生态环境约束期[1],传统的灌区建设与管理理论在新时期遇到一系列问题,加之社会对引水水质的高度关注,如何建设生态型农业节水工程,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如何减轻农田排水对水质的影响,是灌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典型灌区———江苏省高 邮灌区生态节水改造的实际,对高邮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进行系统的总结,提出一套适合南方灌区的生态节水减污、层层截污、活水净污的工程模式,旨在为南方灌区节水防污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提供支撑。

1 高邮灌区概况

高邮灌区地处江苏省中部高邮市境内,属淮河下游、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段,东临三阳河,西傍京杭大运河,处于里下河“鱼米之乡”,多年来一直为全省、全国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农产品,为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灌区建成于1958年,总面积649km2,耕地面积4.21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93万hm2,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农业用水量占灌区总用水量的70%左右,是典型的南方灌区。灌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西部高,东部低,地面坡度约为1×10-4,为发展自流灌溉提供了优越的地形条件。灌区以京杭大运河江淮水为供水主水源,通过沿线 的9座引水渠 首实行自 流灌溉,里下河河网水是灌区的辅助水源,通过灌区中下部的7座补水泵站,提取补充自灌水量不足或抬高干渠水位,主要引水干渠6条总长105.8km,支渠127条总长546.8km,斗渠3 250条总长1 600km。

2 生态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2.1 生态衬砌模式

对于自流灌区,水头是宝贵的资源。南方自流灌区水量充沛,然而土质渠床水量渗漏多、水头损失大、运行维护难,因此对渠道实施防渗衬砌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衬砌能提高渠道输水能力,减少渗漏水量和水头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自流灌溉面积保证率。然而传统“三面光”衬砌形式却阻断了水系、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天然联系,对区域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邮灌区在渠系衬砌工程建设中统筹考虑节水与生态,在近年来的工程建设中不断探索与总结,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生态衬砌技术,主要包括混凝土渠道衬砌生态处理技术、植生型防渗砌块技术、自然型生态岸坡防护技术。

(1)混凝土衬砌渠道生态处理是在防渗渠道中设置专门的生态带,形成类似于土渠的生态区域,便于动植物的生存,恢复渠道的生态自净能力,还原渠道生机。主要有两种处理措施:护坡不护底和复合式衬砌。对于一般的梯形断面渠道采取护坡不护底[如图1(a)],渠底采用黏土夯实与碾压,保持土壤与水体的通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持生物生存环境;渠道坡面采用传统的混凝土护坡,在混凝土护坡上分段设生态型动物逃逸通道,通道采用空心 透水砖材 料,砌成阶梯 式,孔眼垂直 向上,眼中填土种草。这样在渠底形成了一条纵向生态带,而在混凝土护坡上生态通道又形成了多道横向生态带,纵横相连,形成了交叉的生态带网格。

复合式衬砌方式则将多种衬砌方式运用在同一坡面。根据不同渠道现状特点,高邮灌区 因地制宜 地选用多 种衬砌形式。主要有:有限衬砌护坡[如图1(b)],即混凝土衬砌至灌溉水位,安全超高为草皮护坡;复合断面护坡,渠道下部采用砼浇筑形成梯形断面,上部岸边砌筑空心砖直立墙,形成矩形断面,两侧各设置3~5m缓坡平台[如图1(c)]。渠道中间深泓高速行水,两侧缓坡水流缓慢,栽植绿化,营造景观,同时,为渠内微生物与小动物提供生存空间。渠堤种植灌木,形成绿篱,为两侧行人车辆提供安全防护,缓坡水流缓慢,即使有人落入渠内,不至于立即滑入深水湍急区。

(2)自然型生态岸坡防护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输配水效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目前高邮灌区结合灌溉渠系现状主要采用了如下两种植生型防渗砌块形式。一种是由不透水的混凝土块体和供水生植物生长的“日”字形混凝土框格组成[如图1(d)],衬砌时将透水 空心砖面 朝上,错落堆置 形成了台 阶形式,在透水砖的“日”字形中填土,种植耐水植物,形成阶梯状的护岸形式。另一种是利用花形或六边形空心砖[如图1(e)],将耐水作物种植于空隙间,这种护岸常用于缓坡。这样的护岸形式不受水位涨落的影响,主要应用于水位经常性变化的渠道衬砌中。这种植物-工程复合护坡在坡面构建一个利于植物生长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活动,达到根系加筋,茎叶防冲的目的,能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边坡的侵蚀,灌溉季节起到防冲刷作用,停灌季节为居民提供了亲水平台。

(3)原生态植被岸坡防护技术即保持沟渠或河道两岸原有的植被以及岸边自然生长的挺水和沉水植物所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免受扰动,利用植物自身功能净化水体。这种护坡适用于水体流动较为缓慢的渠道,直接利用草皮、芦苇等天然植被进行岸坡防护。这种护坡可通过植被对排水的降解作用有效改善灌排水质,丰富沟渠的生物多样性。

综合考虑经济指数、生态指数以及群众满意度,复合断面景观型的衬砌和植生型护坡技术深受群众的欢迎,且生态指数较高,但造价略高、推广难度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必将成为渠道衬砌的发展方向。生态草皮护坡虽然经济指数和生态指数都最高,但是群众的满意度并不高,主要是由于草皮护坡与其他形式的护坡相比在输水效率和防渗方面较差,它一般适合于防渗防冲要求较低的沟渠。

通过实施渠道生态衬砌,高邮灌区的输水效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855、0.866、0.909和0.914,较以前分 别增加0.045、0.016、0.014和0.008。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657和0.591,较衬砌前分别提高了0.039和0.018。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以上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基本避免了因渠道衬砌改造而造成渠中的青蛙、鱼虾、蛇虫等动物的窒息死亡事件。水生生态系统及其岸坡生态系统比较健康,枯水时段水也不腐,渠中小水草与青苔藓依旧生长,整个灌区生机盎然。

2.2 灌区节水期灌制度制定

在水资源相对丰富 地区,农民对节 约用水的 意识比较 单薄,农田灌溉经常大水 漫灌,农药、化肥随着 农田排水 进入河塘。针对南方水稻灌区的特点,在分析多年水稻需水规律基础上,高邮灌区形成了“集水期灌”制度,即在灌溉用水管理过程中采取集约调水、按需配水、定时供水、制度节水的灌溉制度和用水管理模式,为灌区农户提供高质量的灌溉用水管理服务。

(1)集约调水。即在使用同样水量的前提下,通过采取集中水权、统一管理、集中水量、提高流速、灌停结合、分组速灌等调度措施,灌溉同样的面积,并实现高效节水、降低成本、提升灌溉效益和灌水质量。集约调水是以抬高水位为前提,以改善灌溉质量为目标,通过科学分组、优化调度、强化管理等措施,实现高水猛灌、高效灌溉。做到不放无效水、少放低效水。在运行过程中采取先关后开、先抬后用,先高后低、先上游后下游等管理措施,确保水位稳定、灌溉有序。

(2)按需配水。水稻用水管理是灌区灌溉科学化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供水时段及灌停历时的确定,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不断优化改进。为此,高邮灌区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与生理需水特点进行配水,在宏观上分为3个阶段。栽插期,根据小秧活棵用水需要,每组采取灌48m停48h(原来为灌60h停36h),控制田面水层在1~3cm;返青以后结合控制灌溉管理模式与田间农艺需求,灌水后田间形成3cm左右,灌水之前土壤处于非饱和状态,此时地下水位一般控地下20~30cm左右,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天气状况,在返青-分蘖和晒田以后采用不同的灌溉频率,返青分蘖期,在原来灌60h停60h的基础上调整为灌48h停72h,而晒田以后水稻需水量大大减少,对每组采取灌60h停84h,通过缩短灌水时间、相应的增加停水历时,同时控制田面及地下水位,在保证灌溉质量和灌溉效果前提下,节约了大量水资源。

(3)定时供水。为使集约调水、生理配水的优化调度方案付诸实施,每年灌前,高邮灌区将三期不同的灌溉制度按水系分别设计成供水时刻表,广泛宣传至千家万户,让农民做到用水早知道,便于安排农事作业。通过集水期灌的执行,减少农田无效灌水时间,提高农民节约用水意识,改变传统的种田习惯,使农民更加注重化肥、农药的施用时机与用量,从而实现从源头上制度节水,减少农田排水的频次,减轻农药、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4)制度节水。制度节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节水性的灌水制度,根据生理配水方案,科学设计灌溉水层。二是依据调水方案,制定各级渠道供水管理制度,包括闸门开关时间、管理要求、执行纪律、奖罚条款。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纪律严密的管理执行制度,推行技术 性节水措 施和管理 性节水措施,是实现灌区节水灌溉的根本保证。1超先预灌,湿渠润田。一般提前一周左右,使三级渠道储水润田,将地下水埋深提高至田面以下30cm左右,提高农田土壤含水量以不影响耕作为限。2定额泡田,薄水栽插。3浅水活棵,适时烤田。4灌停结合,浅灌深降。供灌一次,停灌几天。

“集水期灌”制度实行后,形成了程序化、制度化的执行模式。此外,集水期灌制度与灌区信息化管理相结合,通过水情采集、闸门调度与集水期灌制度联合调度,不仅提高自流灌溉保证率,降低提水成本,而且实现“农民用水早知道”,提高农民生产的计划性,降低劳动力投入。

3 生态防污排水技术

3.1 田间节水灌溉与改进施肥的减源技术

随着水资源的污染和清洁水源短缺的不断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农田氮磷的流失是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以水利技术为主的农田排水流失控制措施已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尤其是节水灌溉、控制排水、湿地净化对农田排水氮磷流失影响的研究。彭世彰等[2]在高邮灌区的多年研究表明,在耕作和施肥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控制灌溉通过对土壤水分的调控,节约了灌水量,促进了水稻植株体对水分和肥料养分的吸收,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排出田间的TN、NH4+-N和NO3--N平均浓度分别 较常规灌 溉低12.08%、20.33% 和13.51%,有效地减 少稻田氮 素和磷的 流失。一方面节水灌溉使渗漏量和地表排水量减少,土壤通透性增强,抑制了渗漏和地表排水中氮、磷浓度的升高。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减少水肥投入,并利用节水灌溉在降雨后允许一定深度和历时的淹水的排水策略,极大地减小了稻田排水量,可有效地降低农田氮、磷排出负荷,源头上减少污染物输出。

3.2 农田生态沟控制排水拦污技术

开发了适合稻麦轮作区的农沟控制排水建筑物(图2),通过控制性建筑物将农田排水拦蓄在排水沟内,直到下一次农田发生排水之 前。通过1个排水周 期的滞留,利用土壤 颗粒沉淀、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等作用,实现营养物质的去除。通过减少农田排水量和降低排水中氮磷浓度的双重途径,大大减少了农田氮磷流失。将田间节水灌溉与农沟控制排水相结合,全生育期稻田灌水较常规灌排减少16.7%,增产7.1%;排水总量较常规灌排模式 减少54%;全生育期NH4+-N、NO3--N和TP流失总量分 别较常规 灌排模式 减少38.07%、82.29 % 和52.15%,减排效果显著[3]。

3.3 节水灌溉-控制排水-湿地处理协同系统减污模式

湿地系统能够通过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降低进入下游受纳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对农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的净化效果显著[4,5]。高邮灌区与河海大学联合,结合灌区“麦-稻”轮作、自流灌区、明渠输水、明沟排水以及沟塘湿地众多的现状特征,提出了适合南方灌区的农田面源污染减排措施-节水灌溉-控制排水-湿地处理协同系统[6](图3),该系统将灌溉、排水、湿地三个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灌溉水通过稻田排入农沟、斗沟的初步降解后,流入湿地进一步降解净化,然后再排入下游水体,集成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排水技术和湿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通过农田、排水沟、湿地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协同运行,大幅度减少农田排水量及氮磷污染物输出量。利用控制排水技术增加农田排水在排水沟中的滞留时间,通过土壤颗粒沉淀、土壤吸附、植物吸收作用等,使得农田排水得到初步降解。最后在湿地中,通过人工拦蓄、生态系统重建和水量交换控制,使氮磷污染物得到进一步的降解和吸附,最终大大减小排入下游水体的氮磷污染物,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根据近几年的研究观测数据,在耕作和施肥条件相同前提下,“节水灌溉-控制排水-湿地处理”的系统运行模式,与常规灌排相比,实现TN和TP流失负荷 减少79%以上[6]。

利用沟塘湿地的净化功能对农田污染物进行原位消减的减排措施,在高邮灌区具有较好的运行效果。在我国南方灌区处于水网复杂的地区,灌区内沟、塘、河道、湿地资源丰富,该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4 灌区活水畅水工程

4.1 疏浚整治

高邮灌区河网密布,水系纵横,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河道长度1.7km。近年来河道日益淤积,水质日渐恶化,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灌区在河道疏浚整治过程中,围绕“健康河流、生态水乡”的建设目标,从土方疏浚、环境整治、水质保护、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5个方面进行生态河道工程建设,即河道在完成清淤疏浚与环境整治的基础上,调整排水出口,减少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栽植水生净水植物,岸边结合集镇、居民点环境建设,打造休闲景观。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高邮灌区境内的河道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水体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4.2 涵闸活水

高邮灌区的灌排水系常常出现交叉,多数支沟以下河道与渠道交叉时,没有建筑物,而是筑坝开渠直接穿过河道,形成了断头河。加上灌区地势平坦,常年水体流动性较差,自净能力较弱,河道易积累污染物,加大了有害水生植物的繁殖。为了改善灌区水环境,在渠道与河道交叉处,灌区有规划地分段设立活水涵闸,并结合灌区的用水或排水调度实现一闸多用。首先在灌溉期,闸门起到排除灌溉退水的作用;其次考虑到将涵闸作为中小型河渠的入水口,即利用涵闸将中小型河渠连接起来,并利用渠道退水带动整个河渠系统的水体运动,促进河道水源流动通活即水环境补水;最后在沟道排涝期间,闸门又成为涝水的出口。因此在高邮灌区这种活水涵闸又起到“河道水环境补水涵闸”的作用。通过设置生态补水闸,灌区的防洪排涝标准得到了提高,也使得灌区河渠水源通活,水体含氧量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提高,原有河道的水环境得到改善,工程所到之处水质普遍得到了改善,多数河段水质达到了Ⅲ类。 □

摘要:在高邮灌区节水改造作中统筹考虑灌区生态建设,并将其贯穿于灌区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全过程。通过渠道的生态衬砌,集水期灌制度的构建,稻田与明沟湿地系统的联合以及灌区的活水畅水工程,提出一套适合南方灌区的生态节水减污、层层截污、活水净污的工程模式,产生了良好的节水减污效果,可为具有相似问题的南方丰水灌区节水防污改造提供支撑。

灌区渠道防渗节水技术措施探讨 篇9

一、灌区渠道防渗节水方式概述

对于灌区渠道防渗措施的功能进行分析, 可以将防渗节水措施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管理防渗节水技术, 另一种就是工程技术型的防渗节水技术。管理防渗节水技术具体指的是对灌区水资源灌溉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 合理、科学的制定用水计划, 实现水资源的最佳优化配置。找寻灌区渠道布置存在的不良问题, 对其进行改造。加强资金投入力度, 对灌区节水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不仅需要注重灌区渠道建设, 还需要注重渠道在日常应用中的维护, 严重灌区渠道的使用寿命。工程技术型防渗节水技术可以细致化的分为三类:第一种就是在渠床上添加防渗层, 从而提升渠道的防渗性能。第二种就是建设节水性的工程, 从而有效的改善防渗土壤的防渗性能。第三种就是对防渗沟槽进行优化和改良。防渗层的种类众多, 其中包括黏土性防渗层、缓凝土防渗层等等。对渠床的土壤进行改善, 主要是通过夯实土壤, 或者是应用粘性物质降低渠床的孔隙度, 从而达到防渗的目的[1]。

二、灌区渠道防渗节水技术措施

(一) 土料防渗节水加固技术

土料防渗节水加固技术应用主要是依据渠道防渗的功能需求, 将粘性程度较高的土壤与砂砾、石灰等材料, 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混合, 从而制作满足灌区渠道需求的防渗节水材料。为了有效的保障混合材料的防渗性能, 对于黏土的选择要慎重, 需要依据工程夯实的最大干密度, 还需要对黏土的含水率进行严格的掌控, 使得防渗材料切实满足防渗处理需求。混合材料铺设的防渗层需要控制在20厘米到40 厘米之间, 对于三合土等配置的防渗节水材料, 层砌厚度需要控制在10厘米到20 厘米之间。

(二) 水泥土防渗节水加固技术

水泥土防渗节水加固技术有着很强的优越性, 主要是因为施工材料很容易寻找, 而且技术应用难度性较低, 具有较为良好的经济性, 防渗成效也非常好。但是该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就是强度性能较差。水泥土的含水量最高可达到百分之四十左右, 对于施工技术没有特殊的要求。一些灌区渠道受冻害严重, 水泥防渗节水加固技术非常适用。还需要注重的是, 水泥土中具有的混合土料对于水泥土后期的强度性能, 以及使用年限都会造成很深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应用砂土效果更为良好。主要是因为这种土料中, 粘粒的含量较少, 属于较为理想的状态。相关施工人员在水泥土进行配置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土料进行完全性的粉碎, 对土料进行筛选, 去除土料中存在的其它杂质, 从而有效的保障水泥土的制备质量, 提升水泥土防渗加固技术应用成效[2]。

(三) 砌石防渗节水加固技术

砌石防渗节水加固技术可以就地对施工材料进行选取, 技术应用花费较少。灌区渠道防渗节水修复工程建设中, 对于石料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要求, 通常石料的长度需要控制在40 到50 厘米, 宽度需要控制在30 到40 厘米, 尽可能的保证石料的完整性, 而不是拼接而成。对于卵石石料很多的施工人员都并不陌生, 这种石料的体积很小。砌石防渗体中存在着很多的缝隙, 在流沙量较大的农业灌区非常的适用。主要是因为应用卵石砌筑而成的渠道防渗节水防护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 渠道流水中含有的泥沙会沉淀到砌石体的缝隙之中, 加上渠道水资源中矿物盐类所具有的凝聚作用, 最终使得应用卵石为材料砌筑的保护层转变为稳定性较为良好防渗节水层。

(四) 塑料薄膜防渗节水加固技术

塑料薄膜防渗节水加固技术在我国灌区渠道防渗节水处理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主要就是应用由聚氯乙烯制作而成的塑料薄膜。对于塑料薄膜防渗节水加固技术应用实践进行调查发现, 很多技术人员都会选择颜色较深的, 厚度在0.12毫米到0.2 毫米之间的塑料薄膜。这种防渗节水加固技术应用, 需要技术人员对灌区渠道进行清理, 避免塑料薄膜铺设完成后, 薄膜之下存在的众多杂质对薄膜进行损害, 对技术应用成效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斜坡面的设计, 需要依据相应的设计原则, 这样才能将该技术应用的优势良好发挥出来。在施工工作开展前, 技术人员需要对灌区渠道的渠床进行润湿处理, 从而提升技术应用质量[3]。

(五) 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防渗节水加固技术

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防渗节水加固技术应用, 对于水资源渗透量的减少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这种防渗节水加固技术在一些水流量较大, 流速较快的灌区渠道防渗节水处理非常适用, 该技术应用具有的缺陷就是造价性很高。对于中小型的灌区渠道, 混凝土或者沥青混凝土保护层铺设厚度需要控制在5 到6 厘米。但是对于大型灌区渠道的防渗处理工程建设, 混凝土保护层铺设厚度需要设置在8到10 厘米。

结语:农业生产需要应用大量的水资源, 但是对于我国农业灌溉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主要就是因为灌区渠道的防渗节水性能较差, 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 同时, 还有可能影响农作物生产环境, 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相关人员需要针对灌区渠道防渗节水的实际需求, 合理科学的选择防渗处理措施, 从而保障灌区渠道的防渗性能, 提升水资源应用率, 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 对防渗节水加固技术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依布拉音·斯义提.不同类型渠道防渗特点与效果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 (19) :87-89

[2]祁辉.浅谈渠道防渗类型最优方案的选定[J].地下水.2011 (01) :123-124

浅析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 篇10

节水灌溉是相对于过去实行的传统的、粗放式的灌水技术而言的, 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的气象水文与土壤条件, 在充分而有效利用降水和土壤水、保证作物增产或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 通过工程的、农艺的、生物的和管理的措施, 适时适量灌溉, 减少灌区的灌溉用水量, 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灌水技术。不能将节水灌溉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减少灌溉用水量, 它实质上是通过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运用, 提高作物对降水和土壤水的利用效率, 降低作物的蒸腾和棵间蒸发, 减少无益耗水, 从而实现灌水量的减少。从我国目前的灌区工程现状来看, 通过渠道防渗、实行管道输水、推广喷、微灌是当前一个时期的主要节水途径, 但从灌区发展的远景来看, 通过加强引用水管理、科学调控、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对天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水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应是主要的持续的节水途径。节水灌溉是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概念, 任何一项灌水技术的直接影响范围都只能是某个灌区。

2 节水灌溉技术及对策措施

农田灌溉涉及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灌溉理论研究的深入, 以及对灌溉节水目标要求的提高, 任何单一的节水技术已不能满足节水、增产、增效、节能、省肥、省工、改善生态环境与水环境的需要, 农业节水技术呈现多学科交叉、各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发展趋势。

2.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又可分为输配水渠系节水和田间节水, 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田改造以及平整土地等, 主要是通过减少渠道渗漏及田间深层渗漏、减少渠系及田间地表蒸发, 提高渠系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系数, 实现节约用水、节约耕地的目的, 喷微灌技术还可以维持田间的土壤结构, 提高灌水的均匀度, 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2.2 非工程措施

2.2.1 农艺节水技术。

主要包括耕作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套种与间播技术、土地免耕、水肥耦合等。

2.2.2 田间灌水技术。

就是采用膜上灌、膜下灌、间歇灌、波涌灌和交替隔沟灌 (分根交替灌) 等, 采用节水型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含水率等, 减少土壤渗漏, 控制土壤的湿润区域和深度, 降低蒸发与蒸腾耗水。

2.2.3 生物节水技术。

主要是指依据区域水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 选育作物节水抗旱良种, 选择推广适合于灌区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作物类别与品种, 优化种植结构等。

2.2.4 管理节水技术。通过加强改善灌区配水

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 应用水权理论, 改革水价核定办法,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推广计量供水、按方收费, 缩小计量单元, 吸收用水户参与管理, 改革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办法等措施, 从技术上、政策上、经济上促进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加强与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 没有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和灌溉信息指导, 再好的输配水工程条件, 也会形成灌区内区域间的水资源丰枯不均和引水的浪费。要统一灌区内不同形式水资源的管理, 方便灌区水源的优化配置。对引水灌区, 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需水形势等, 应用水权理论将灌区内地表水资源进行用水权的再分配, 并创造条件, 保证用水权在灌区内部的交易。同时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 要实行差别水价、定额水价、阶梯制水价等;在水价的核定办法上, 要改变过去“愈远愈贵”的水价核定办法, 上下游统一水价, 不同水源统一水价, 以水价作为杠杆促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善灌区的水环境。任何单一的节水措施, 其节水效果都是单一的、不全面的, 其适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样的节水措施在不同地区的节水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不同区域应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条件、土壤条件、气象条件、农作物品种及种植结构、耕作制度等进行综合比较, 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节水灌溉方式。

3 灌区改造技术措施

3.1 灌区改造技术

3.1.1 以渠道衬砌、渠系及建筑物配套为重点。

针对灌区渠系渗漏损失量大、渠系及建筑物不配套的现状, 根据灌区实际, 加大渠道的衬砌力度, 做好灌区渠系及建筑物的配套, 设置测水量水设施, 减少灌水的渗漏损失, 杜绝偷水灌溉、渠系及建筑物跑水与漏水, 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3.1.2 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

受黄河调控力度加大和降水量减少、工业与生活用水量增大的影响, 灌区可引用地表水量被挤占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因此在灌区发展过程中, 应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 按照宜渠则渠、宜井则井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强化灌区内水资源优化配置, 坚持走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的路子。

3.1.3 搞好渠系调整, 增强调控力度。

本省的灌区, 绝大部分都是老灌区。为了用水方便, 各乡镇、村都想在干渠上开口建闸, 独自分水, 有的甚至一家农户也想独自建闸分水, 众多的分水口门给用水的分配、调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水费征收和下游用水的困难。为改善灌区渠系布置现状, 增强管理、调控能力, 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要搞好渠系调整、合并。

3.1.4 搞好土地平整, 改造沟、畦尺寸。土地平

整程度是影响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也有重要作用, 灌区改造的过程中, 要搞好土地平整, 同时应争取实现激光整平土地。结合土地平整, 改长畦为短畦, 改宽畦为窄畦, 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3.1.5 改面灌为局部湿润灌。

局部湿润灌溉, 既能减少土壤蒸发量, 也可以提高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 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 促进根系深扎, 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 节水可达30%以上, 增产8%左右。

3.1.6 改进放水方式, 发展间歇灌溉。

间歇放水可以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 借助土壤孔隙的自动封闭能力, 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 加快水流推进速度。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 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 减少了深层渗漏, 提高了灌水均匀度。

3.2 发展节水灌溉需要研究的问题

3.2.1 加大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

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都与灌水地区、灌水作物、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有关, 在水资源不充裕地区, 从灌区均衡受益和保证灌区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灌水的经济最高产量出发, 根据作物产量与供水量的关系, 研究各种作物的经济需水量, 因时因地分别不同作物研究非充分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

3.2.2 加快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

蔬菜、花卉、水果和珍贵经济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时期灌水量和灌水方法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等, 目前我们了解的还比较少, 不仅不利于节约灌溉用水, 而且对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都有影响, 不利于市场上的竞争, 因此要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蔬菜、花卉、水果等的需水特性和灌水技术的研究。

3.2.3 集约化经营。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我国目前实行的以联产承包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营模式, 劳动效率低、缺乏规模效益, 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要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 必须研究农村村庄和小城镇的调整、合并的方法、方式, 加快调整合并步伐, 既能扩大耕地面积, 搞活农村市场, 发展农村经济, 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 减轻城市接纳农民工的压力, 又有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红, 闫凤容.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实现可持续发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 13 (2) :135.

黄羊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实践 篇11

一、高起点规范, 高标准建设, 提高农民节水灌溉意识

高效节水技术是一项新的农田灌溉技术, 不仅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也是为建设“两高一优”农业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 促进农田高产稳产的一项措施。在项目建设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护、高效益运行。由于目前灌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没有田间道路, 机械耕作难度大等诸多因素, 在项目区建设中要注重渠、路、林、田四配套, 使项目区实现“方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科技现代化、服务系列化、管理规范化、产出优质高效化”,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积极组织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 深入田间地头向项目区群众传播各类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种植管理技术以及非工程节水措施等技术的应用, 指导群众对节水工程应用和管护。在项目区内设置气象观测站, 及时检测作物的需水时间。通过各种技术培训, 使广大农民懂得科学种植和管理的道理, 掌握节水灌溉的技术要求, 利用节水灌溉和普通灌溉用水量和产量的对比来说服农民, 使农民认识节水灌溉是农业稳产、高产的必由之路, 以实际行动自觉投入节水灌溉。

二、发展高效节水, 调整种植结构

管灌、喷灌、滴灌是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是控制、调节性强的灌溉方式。实施喷灌、管灌、滴灌工程, 投资较大, 因此种植要上规范、上档次, 高投入要有高产出, 达到产出高效益的目的。通过一手抓节水灌溉项目建设, 一手抓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在项目区引进一批新、优、特农作物品种, 粮食、蔬菜、药材、经济作物合理搭配, 推行区域化种植, 使非工程节水和工程节水措施紧密结合, 达到作物高产, 稳产, 高效节水的目的[1]。

三、建管并举, 完善服务体系

节水灌溉工程能否充分发挥效益, 管理是关键, 黄羊灌区水利工程始终坚持建管并举的方针, 加强工程的管理与维护。节水工程建成后, 水管处设立了专业管理机构, 落实管理人员,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做到依法治水、管水, 使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工程运行一直处于良好状态, 灌区在用水上提供优质服务, 保证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2]。

㈠工程灌溉方式

节水灌溉的突出特点是按作物需水要求能适时适量灌溉。在实施管灌时按出水口控制的灌溉面积全部实行小畦灌溉, 作物实行地膜覆盖区域化种植。滴灌设备主要用于日光温室, 在温室中修建蓄水池, 一次性配给水量, 按作物需水量要求, 用水泵在蓄水池中抽水加压供给滴灌设备进行灌溉。在大田喷灌区, 受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限制, 种植作物的农民根据喷灌运行的规模划分不同的轮灌组, 每个轮灌组内种植作物品种和需水要求以及成熟期必须统一, 根据不同的轮灌组和不同的作物品种拟定灌溉制度进行灌溉。田间气象试验观测站对土壤的墒情及时进行检测, 并向喷灌站提供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 喷灌站与灌水小组按照配水计划组织群众喷洒喷灌, 切实达到适时适量灌溉的目的[3]。

㈡工程管理机制

为了使节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必须规范管理行为, 明确工作责任。工程管理采取专业管理与用水者协会参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并成立由水管处、乡 (镇) 技术人员参与的灌溉领导小组, 代表水管处和用水户根据科学管理要求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灌水计划, 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水费征收以及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 同时进行田间气象观测, 建立技术档案, 收集灌溉资料, 总结和更新灌水技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由水管单位和用水者协会共同制订《黄羊灌区喷灌工程运行管理细则》和《黄羊灌区田间工程管理细则》等管理制度。在运行中, 水管单位抽调专人负责喷灌、管灌系统, 并以一个村为灌溉单元, 由群众代表组成灌水小组具体负责田间灌溉工程的管理使用;滴灌以一个日光温室温棚为单位, 由温棚专业户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地推动了节水工程向科学、高效管理迈进。

㈢运行管理

用水者协会按照节水工程灌溉的轮灌组, 年初在每个轮灌组内落实好当年的作物种植面积和品种, 以书面形式提出用水申请并报水管单位, 水管单位根据用水申请和作物的品种编制全年供水计划, 做好统筹安排, 并根据各类作物各期需水量分配到村组, 再分配给用水户。喷灌作为独立的灌溉系统单位供水, 在灌溉期间用水者协会和喷灌管理站签订《喷灌工程使用合同》, 以租借和交纳保证金的形式领用设备, 灌溉结束后交回领用的设备, 丢失和损坏的设备在退还保证金时扣除。

㈣费用征收管理

按照年初编制的用水计划所供水量, 采取预交水费和电费, 然后统一供水。喷灌水量由水表计量, 每一轮灌溉结束后, 由水管单位开具用水量单据和用电单据, 由用水者协会负责人和水管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电费交供电部门, 水费根据水量按方收取, 年终一次性结算, 按预交费用多退少补, 由水管站统一交水管处财务, 并设立大修费用和折旧费专门账户。做到水费、水量、电费、面积四公开, 增强了群众节约用水, 合理用水, 科学用水的自觉性, 使农民得到实惠。

四、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效益

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在黄羊灌区投入运行以来, 节水、增产效益非常显著。

㈠节水效益

经过2001年对项目资料统计, 项目区683.33hm2供水150.08万m3, 喷灌区实行播前喷灌储水712.5m3/hm2, 春小麦生育期喷灌4次, 灌水定额427.5m3/hm2~493.5m3/hm2, 灌溉定额1825.5m3/hm2, 喷灌比地面灌溉节水2413.5m3/hm2, 节水率47.9%, 喷灌区可节水129.4万m3, 管灌水的利用率达到99%, 比土渠提高13%, 管灌区可节水16.68万m3, 增加耕地面积5.33hm2;滴灌节水3000m3/hm2, 节水率达50%, 滴灌区可节水4万m3, 可见节水工程实施后节水效益非常显著。

㈡增产效益

喷灌区各小麦平均产量7927.5kg/hm2, 较地面灌增产1290kg/hm2, 增产率19.4%;玉米增产2400kg/hm2, 温棚滴灌种植比大田沟灌种植增收30000元/hm2左右。

黄羊灌区属资源型缺水灌区, 不能仅仅靠常规节水技术来解决缺水问题,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是提高灌区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节水示范工程的建成, 使渠、路、林、田得到综合治理,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既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又增加了农业发展后劲, 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 为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促进作用[4]。

参考文献

[1]孟小涛, 王春生.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8 (17) .

[2]杨芬, 蔚富生, 郝志华.山西农业灌溉节水对策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 2004, 32⑴.

[3]金桂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⑸.

上一篇:专项方案下一篇:12个知识点